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51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1

关键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然而就当前教学工作来看,一直是以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实践教学,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光信息的产生、获取、传播等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如果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势必就会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为此,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汇总,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创新。

1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结合物理学、电子学、光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进行研究的新型较差学科。对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讲,它是与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加强光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十分重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对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那种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所教导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了。而实践教学作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重视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2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依然是以机械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只重视“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讲究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而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积极的转变观念,在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并标准,学生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深化,学生治愈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1]。

2.2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光信息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专业的教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提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另外,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2]。

2.3加大投入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设备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完善的设备,才能更好地开展时间教学。为此,学校必须加大投入,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配备先进的设备以场所,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实践操作。

2.4推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的关联,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不但可以学习到东西,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历练,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及早的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此,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就应当积极的推行校企合作,学校结合专业需求,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2.5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作为现代社会人才所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的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参加实践,才有了不断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同时,实践又能够检验和发展创新,一些重大的创新目标,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最终确立和完善。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作为学校更要结合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创办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成长[4]。

3结语

加强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练习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孔伟金,云茂金,黄家寅,孙欣,陈沙鸥.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3:19-21.

[2]魏计林,王青狮,邱选兵.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太原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50-52.

[3]张斌,陈士谦,汪家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23-25.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2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在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

2、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

3、软件工程这个行业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公平的一个行业了,没有所谓的潜规则,它不在乎你的出生,无论什么学校毕业的只要你有能力,技术强硬就绝对能找适合你的工作,不过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的工程,需要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

4、如果你不具备勤奋好学的性格的话那就最好不要选择这个行业了,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很枯燥的,看不尽的代码,没日没夜的加班,进度的压力都是程序员必须面对的。软件行业和其他的行业一样,有处于最底层的拿着微薄的工资,干着最累的活的程序猿,也有做着设计拿着高薪的高级工程师。

(来源:文章屋网)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3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学;大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37-03

一、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处理及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生,他们身上肩负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的重任,对我国教育教学现状的改革与促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发展到今天,对信息素养一词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信息素养的内涵有:信息文化常识、信息情感与意识、信息技能。

二、问卷的设计

笔者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共设计了18道小题,其中前17道小题是选择题,最后一道小题是开放式回答题。采取在在教室、问卷星上进行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7.3%。调查的数据利用问卷星统计进行处理。下文对问卷中具有典型特点的题目给出了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信息文化常识

信息文化常识,是指对信息相关知识的认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各种术语、各种技术、信息技术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等);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信息传播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硬件、软件、系统);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使用信息技术的利弊、局限性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德常识等。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文化常识。调查结果如下:

1.您是否认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生(99%)认同该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教育技术能力,只有少数(1%)的学生不重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说明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对该专业学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您对学过的信息知识(如文字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知识)掌握得如何?培养信息技术能力,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信息知识,这道题目主要考查该专业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显然是不容乐观的,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40%)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专业的信息知识,大部分学生(55%)对信息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能够正常使用的程度,甚至还存在少数学生(4%和1%)不能够正常使用专业信息知识,因此,对学生专业信息知识的培养还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与情感主要包括:积极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不畏惧信息技术的更新;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操作各种信息工具;了解信息源并经常使用信息工具;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工作手段;相信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局限及负面效应从而正确对待各种信息;认同与遵守信息交往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约定。调查结果如下:

1.如果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找不到您所需要的专业资料,你将如何做?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时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多半学生(66%)选择继续在网络上查找,表明了这些学生具有积极的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态度,只有极少数(3%)的学生会选择放弃寻找所需要的资料。另外有31%的学生选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说明少部分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信息工具。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在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时能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2.您是否关心日常生活中关于教育技术学相关动态的新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数(28%)大学生对于生活中专业信息关注程度是非常关心的,大多数(72%)学生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偶尔看看,这也就说明了大学生还缺乏对专业信息的关注,不能够做到主动去了解周围信息。

3.当您看到散布在网上的不良信息时,您的态度是?这道题目主要反映大学生的信息道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面对不良信息,大多数人选择随便看看(32%)或不加理睬(27%),有少部分人选择回击(39%),向有关部门举报的人是则寥寥无几(2%)。这表明目前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还比较低,缺乏主人翁意识。

(三)信息技能

根据教育信息专家的建议,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六大信息技能:确定信息任务――确切地判断问题所在,并确定与问题相关的具体信息。决定信息策略――在可能需要的信息范围内决定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资源。检索信息策略――开始实施查询策略。这一部分技能包括:使用信息获取工具,组织安排信息材料和课本内容的各个部分,以及决定搜索网上资源的策略。选择利用信息――在查获信息后,能够通过听、看、读等行为与信息发生相互作用,以决定哪些信息有助于问题解决,并能够摘录所需要的记录。拷贝和引用信息。综合信息――指把信息重新组合和打包成不同形式以满足不同的任务需求。综合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评价信息――是指通过回答问题确定实施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在评价效率方面还需要考虑花费在价值活动上的时间,以及对完成任务所需时间的估计是否正确等。

1.您经常使用下列哪些检索手段?这道题目主要反映该专业学检索信息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97%)选择利用短语搜索所需信息,其他检索手段使用的频率是少之又少,这说明该专业大学生严重缺乏信息检索手段的培养。

2.您主要是如何获得相关教学信息的?(可以多选)这道题与大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也是最能体现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素养培养的一道题。我们经过调查得知,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把教学、教务信息公布到网上,以便更高效、准确的通知同学,同时也会另行通知班干部。但通过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学生会选择到学校部门网站上查询相关信息,但是以老师班干部通知的也不在少数(85%),这就说明该专业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信息自主获取的能力。

3.请简要回答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自身和环境)。这道题是问答题,更可以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这道题的答题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因为只有不到30%的同学进行了回答。然后我们再分析答题同学的回答质量,大学生大多数认为提高信息素养就是多上上网,看看报纸、书籍等媒体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误区,也反映了大家对信息素养的不了解。通过这道题我们看到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四、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信息素养的几点建议

1.信息关注方面。要提高该专业大学生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尤其是对专业信息的关注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只有形成了这种意识,才能提高对信息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使各种信息为我们学习所用。

2.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首先,应该多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应该着重强调和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能根据需要寻找和搜索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出需要的新信息。

3.信息评价和创新方面。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从不同的网络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一定得更新创造,真正地为自己所用,长此以往,在大脑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思维体系,并不断地运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邱红祥,罗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1,(243).

[2]从波.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科技信息,2011,(3).

[3]周婷婷.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及方法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0,(4).

[4]付英华,赵义泉.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追问与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12,(2).

[5]吕芳,刘宏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2).

[6]汪爱武.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2,(2).

[7]卢格.论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科技,2011,(10).

[8]杨立力,周源.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与策略[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

[9]赵颖.浅议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J].大众科技,2011,(9).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4

开始第一天,好奇的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各自迫不及待的地向工程训练中心飞奔。同学们个个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在阳光的辉映下,显得格外生龙活虎,激情飞扬,还时而散发出一股青春的气息。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河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理工大不愧是河南最好的工科院校之一,这样的工程训练中心足以与重点大学相媲美了。按学校安排的日程,各个实习班先集合在一起由实习的老师先给我们讲解实习中的安全事项。然后各就各位,到各自的实习车间,第一次瞧见这么多的机器这么大的车间我唏嘘不已,由于是第一次来指导教师郑重的向我们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没有一个同学乱动机器。而我们一组就更不会乱动了,我们第一项是铸工。这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在家就见过人家用铝铸造铝锅了,但是我们还没有谁动过手。首先我们在展板上学习了铸工的实习内容和安全操作规程。

我们这个工种的实习教学内容:

一、铸造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

二、型砂蕊矿应具备的主要性能及组成;

三、型砂的结构,分清零件、模样和组件间的差别;

四、型砂的作用、结构及制造方法;

五、铸件分型面的选择,手工两箱造型的特点及应用,三箱、刮板、机器造型等造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六、熔炼设备、浇铸工艺以及浇铸系统的作用和组成;

七、铸造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特种铸造的特点及应用。

然后是安全操作规程:

一、进入工作场地必须穿戴工作服,禁止传塑料底和胶底鞋;

二、工作前检查自用设备和工具,砂型必须排列整齐,并留出通道;

三、造型是要保证分型面平整,吻合。烘模造型有缝处要用泥补牢,防止漏铁水;

四、禁止用嘴吹型砂,是用吹风器时,要选择无人方向吹,以免沙尘吹入眼中;

五、搬运砂箱和砂型时要按顺序进行,以免倒塌伤人。调运重物或砂箱时要牢靠,听从统一指挥。操作时,随时注意过顶行车铃声,避让调运重物;

六、浇铸铁水时应穿戴防护用具,除直接操作者外,其他人必须离开一定距离。两人抬铁水包时要稳,步伐要一致;

七、浇铸前必须烘干铁水包,挡渣棒要预热,贴水面上只能覆盖干草灰不能用草包等易燃物;

八、浇铸速度极流量要掌握适当,浇筑是人不能站在铁水正面,并严禁从冒气口正面观察铁水;

九、发生任何事故时,要保持镇静,服从统一指挥。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1引言

陕西理工学院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扎根秦巴山区,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神圣的使命,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成为支撑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新成立的专业,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和考试环节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为了适应现在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克服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贯彻我校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专业教学模式发展进行探索。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校目前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理论课内容陈旧,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开设先后存在问题。3)实践环节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4)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对新技术应用、开发设计能力有待提高。5)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并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我校是地方院校,我们有责任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模式,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跟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时刻关注人才市场对应聘者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等的需求变化,同时也应考虑到部分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索、深造的需求,为它们敞开发展空间和留出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拟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受到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研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在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上,设定了多个专业方向,并且切实加强了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实现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42010版教学培养计划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版教学计划计划课内总学时(含必修课和选修课)2350学时。论文参考。公共平台课程比例35%(其中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比例约占5%),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比例30%,专业平台课程比例22%,专业方向平台课程比例13%,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7:3,实践性教学环节,40-45周,总学分25-30学分。对2010版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论文参考。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间的逻辑性,结构上的科学性,开发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控制课内总学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类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注重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建立培养计划的年度审核制度,根据经济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大类培养及复合应用型培养,以强化通识教育、大类学科基础教育。相近专业应实施分段培养模式,实行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教育;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开设专业方向;同时,辅之以辅修专业及第二专业培养,拓宽专业口径。

5)将理论和实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层次培养各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

5课程设置

在2010版的专业培养计划中,根据现有实验设备、师资及目前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设定专业培养方向:信息与通信和信息技术与应用方向,每个方向设立专业方向必修课与方向选修课。方向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专业理论、科学素养、技术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删除了原有计划中知识较陈旧的课程,新增《虚拟仪器技术》、《matlab及系统仿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锁相技术》等课程。课程设置还做到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

2010版中加强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40-45周,总学分25-30学分。包括社会实践、计算机技能强化训练、高级语言编程实训、生产见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Ⅰ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门专门的实践环节课程开设,要求学生自己组队,选择教师开发电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其设计作品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能力展示。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将第八学期课程全部提前,第八学期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6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解决目前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1)鼓励教师搞科研,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在科研同时带动学生中骨干分子参与科研项目开发,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

2)自主式学习教学网络建设。教师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及课程相关资源上传到校内教学资源网,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提供相应的师生互动平台。

3)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并建设和完善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为实践活动提供支持,给优秀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计和研究环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机器人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等。

4)动态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教师在上课之前备课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进度和最新科技发展及时补充调整内容,给学生发放相应的材料。

5)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企联合,订单培养”。可以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解决企业招人难,学校就业难的难题。

7结语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会继续不断学习改善现有教学模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应深入到相关专业领域中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只有针对社会需要,紧随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按照“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才会是最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明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68.

2、包永强,王青云,刘化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65.

3、林钧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93.

4、蒋海涛,尚晓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7(17):23.

5、李敏君,王荣芝,杨昕卉,王淑玉,张梅恒.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04):123.

6、赵华君,程正富,朱家富,曾祥伦,石东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73.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信息化

一、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验室进行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是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那种靠人工抄写的手工劳动方式去管理实验室已经成为过去式,必须走信息化的道路;其次,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降低成本,讲求经济效益,扩大管理范围,实验室的发展也是如此,而信息化的建设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可能;除此之外,实验室实现信息化以后,可以使综合管理最优化,能减少冗员,而且体现工作程序的严密性。

二、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一)课程管理的信息化

课程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对于课程群体或个体的目标、教学内容设定、教材编制、版本升级的管理过程。课程管理与课程体系、课程开发的概念是有所区别的,从课程管理的概念上来讲,课程管理工作包括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现在的课程管理概念的外延有所扩大,主要是涉及学生的课程管理,例如:学生的选课、学生的考勤、学生的成绩管理等方面,因此课程管理的信息化旨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管理模式,迎合教育院校课程建设的要求,弥补原有课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在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建设日益完善的前提下,课程管理系统包括课程动员、课程介绍、报名分班、教室安排、出勤统计、成绩评定等环节。

(二)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在项目管理传统认识中,通常应用项目管理的主要是国防建设部门和建筑公司,因此传统的观点就认为项目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单纯地完成既定的任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项目管理的应用扩展到了其他工业领域,如电信部门、工业领域、软件开发业等。项目管理者也不再被认为仅仅是项目的执行者,要求他们能胜任其他各个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工作,同时具有一定的经营技巧。比如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综合管理等。

(三)实验教学的信息化

承担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是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因此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很多课程已经不同程度地融入信息技术的因素,验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计算机类媒体实验室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完全独立的计算机在这种实验室中早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联网的计算机与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教室管理软件,如Hiclass、newclass、winschool、多媒体电子教室等。计算机类媒体实验室也会用在一些非语言和软件应用的课程当中,比如教育技术学专业好多都开设了摄影课程,在以前,我们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胶片相机的使用方法,甚至在某些院校还要求学生自己冲洗照片,在好多领域都实现数字化的影响下,该门课程的教学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不抛弃教授传统相机基本使用的情况下,我们应加入较多的数码相机的内容。从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数字化影像制作更适合我们,其原因有:第一,数字影像的制作无须在暗室中进行;第二,利用photoShop等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像可以获得传统办法下无法实现的效果;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数字影像便于存储和在网上的传输、交流,实现图像处理的信息化,况且我们可以在数字影像制作的基础上加上激光曝光输出机、数字影像胶片记录仪和打印机等设备,同样可以获得传统的照片和光学投影片。而这一过程,我们就可以在安装了图像处理软件的计算机类媒体实验室中来完成,所获得的数字图像又可以作为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等课程的素材,这样就把多门课程的实验(实践)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处理过程的数字化及存储的数字化正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实验管理的信息化

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就是要将全部的实验室通过硬件、软件建成一个网络系统,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以及实验资源数据库,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与实验有关的实验信息、传递实验信息,在这个系统中也可以实现学生协作实验、提交实验报告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批改电子实验报告,记录与学生的实验成绩、监控学生的实验过程,等。

实现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其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管理中心设备配置主要有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计算机、UpS等,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对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保证局域网的安全、可靠,保证各实验室中的多台计算机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上网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实验作业。

三、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落后的实验教学观念,在信息化实验室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科研和教学的需求建立了一些虚拟实验室。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虚拟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之间的有效连接,通常都采用“平民化”的技术实现教学型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应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暴露出有些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摆脱不了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束缚。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方面,高校可以给实验教师提供机会,参加进修学习,以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另一方面,要让实验教师充分认识到虚拟实验室的重要作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以保障虚拟现实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人为隔断学科之间联系,信息化实验室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我国早期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通常开设有电声媒体、电视媒体、摄影和计算机类媒体等实验,各实验室彼此分开、相对独立,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化的图像和视、音频信号拾取设备,如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扫描仪和数字录音机等,为计算机处理视音频教学资源提供了可能性,为实现实验室建设的信息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实现各实验室的普遍联系提供了可能。

(三)一味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忽视对原有设备的改造利用,造成巨大浪费

脱离了学校实际,一味追求设备的先进性,忽视对原有设备的改造利用的问题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普遍,在新建的教育技术院校中也有此类现象。

例如有线电视网络实验室,有线电视网络是很多学校早期的有线电视系统中建设的单一的系统,除了接收转播其他电视台节目外,通常也有自己的校办台,来播放一些教学节目和校园新闻,在高等院校中非常普遍。很多高校在开展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后,也把该系统作为学生见习和开设学生实验的实验室,并将其与局域网络平台进行连接,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控制室配编采和播出工作站各一台。编采工作站配有专业视音频采集卡和刻录机,并通过网卡连到教室局域网交换机上,一方面可以接收来自CatV的电视教学资源,并将其转换压缩成mpeG4流媒体送往教室局域网服务器上;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接收的电视教学资源转换成aVi,mpeG格式的数据文件刻录到光盘上作为资料保存或交流,以此增进信息的交流,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而对于此类实验室的建设,现在比较流行将原单一系统改造成为“二网合一”的系统,但是这种方案投资大,浪费也大,原来的很多设备都派不上用场,但它最大的优点是交互性好,在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中,很多高校都是从自身条件出发,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添置新设备,建立有线电视网络实验室。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作者的观点是要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进行学科实验室建设时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洞察学科实验的变化,适时做出改变,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应该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力图高起点建设专业实验室。

参考文献:

[1]刘雍潜.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J].电化教育,2001,(1)5-9.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7

一、数据分析

2009年4月20日~5月15日,我们在北京市海淀区、石景山区、崇文区、宣武区的部分中学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46份,问卷回收率76.7%,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97.2%。有效问卷中,初中、高中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7.8%、62.2%;男、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6.4%、63.6%。数据采用SpSS11.5处理。

1.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态度

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较高认同感,只有小部分教师表示不太喜欢当信息技术教师(2.3%)。但是,对其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比较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教师各占50%,分歧较大。

在专业发展计划方面,仅有初步想法的教师占54.5%,有具体的发展计划的教师占一部分(34.1%),还有小部分的教师(11.4%)没有想法。这表明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专业发展前景有初步认识,但是在如何使自身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方面缺乏计划性。

在专业发展动力方面,所有教师把“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作为动力之一,大部分教师(78.3%)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发展动力之一,选择这两项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调查显示,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以外,还承担了一些其他工作,其中提到最多的是学校多媒体教室和机房的管理工作(50%)、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42.9%)、解决全校的计算机故障(40.5%)。其次是校内网的维护(38.1%)、帮助学科教师做课件(38.1%)、行政工作(35.7%)。

2.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最需要的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前沿知识(81.4%)、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67.4%)、教育实践经验知识(55.8%),对教育研究方法(25.6%)、教育理论知识(15.6%)方面的需求不是很大。这表明了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关注能够对他们的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知识,而对于理论方面的知识不太关注。

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是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68.2%)、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65.9%)。可见,信息技术教师首要关注的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更新学科知识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能力。其次是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有50%的教师提到了这一点。此外,还有教师(38.6%)提到需要提升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说明在实践中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学科知识需要更新(65.1%),其次是教学过程不易控制(48.8%)、教学理念需要更新(46.5%),相比之下,技术实践能力不足(32.6%)、教学计划难以实现(27.9%)等困难不太突出。因此,如何及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完善学科内容是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如何控制教学过程、更新教学理念是让许多教师感到有压力的事情。

3.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信息技术教师职后教育情况不错。绝大多数教师(95.5%)参加过在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科专业知识(55.2%)和教育教学技能(44.8%)两个方面,均与教师的教学直接相关,但培训中并不涉及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内容。

大部分教师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86.4%),但是近一半的教师(40.9%)只参与过1~2次课题研究,参与科研的机会有限。此外,信息技术教师的情况也不容乐观,38.6%的教师从来没有发表过论文,发表过1~2篇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4.1%,发表了3篇以上论文的教师所占比例仅为27.3%。

尽管国内已经建立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网站和论坛,但是,经常浏览网上论坛的教师并不多(27.3%),大部分教师(52.3%)表示会偶尔浏览网上论坛,还有一些教师(20.4%)很少或从不浏览网上论坛。而参与网上交流的教师比例更低,只有极少数教师(6.8%)表示经常参与网上论坛的交流,部分教师(38.6%)偶尔参与,大部分教师(54.6%)很少或从不参与网上论坛的交流。可见,网上论坛在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并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二、结论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对其职业价值具有较高认同感,但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分歧较大,在个人专业发展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计划。尽管已有一些学校区分了信息技术教师和电教员、网管员等的岗位职能,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仍要承担机房管理、故障排除等工作,不能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造成了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的非连贯性[1]。此外,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普遍不受重视,边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2],使得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不强,很难在专业发展方面做更深入的思考和规划。

其次,信息技术教师围绕实际教学需要来权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主要关注那些能够对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他们对理论知识的需求并不强烈,普遍关心如何及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在控制教学过程、更新教学理念方面感到困难,希望加强如何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方面的能力。此外,信息技术教师非常渴求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前沿知识,甚至超过了他们对于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这也许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日新月异,课程标准也一时难以确定,课程内容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牵制了教师的大量精力去适应这种变动[3],而很难对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所致。

第三,在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信息技术教师知识与能力方面的需求,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北京规定中小学教师每5年必须参加一轮在职培训,能够较好满足信息技术教师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需求,但是如何解决教师不关注理论而又希望更新教学理念这样的矛盾、如何帮助他们及时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是在职教育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科研的机会和取得的成果有限,不符合强调教师的实践反思、行动研究等教研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总趋势。此外,网上论坛在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如何利用论坛构建知识共同体、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三、建议

1.创设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与外部环境支持密切相关。没有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受到阻滞[4]。学校环境是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外部环境。与学校的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不高[5],甚至有时候连正常的课时都难以保障。在职称评定方面,很多学校将班主任工作定为职称评定的必达项,而信息技术教师却很少有机会担任班主任,这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师职称评定时难以逾越的障碍。此外,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科研的机会少、承担的工作杂,使他们无法专心钻研教学、深入思考个人的专业发展问题。因此,学校需要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有利环境,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岗位职能,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活动,制定可行的信息技术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并鼓励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交流活动。

2.构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

近年来,谋求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6],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贯穿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全过程。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后教育有较好保障,但职前教育非常匮乏。现在,越来越多毕业于计算机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开始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等方面有其特殊性,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但目前专门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设课程或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导致学生职前准备不足,极易造成他们入职阶段的不适应,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相关专业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面的课程。

职后教育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教育形式则是职后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已有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如果仅获得相关知识并不能对他们的专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面向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后教育应该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实践、反思,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抽象的理论讲解,提倡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参与式培训、案例研习等方式,来促进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不受重视,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地位较低,人数较少,使得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归属感。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由信息技术教师和有关专家组成,他们可以经常围绕信息技术教学和个人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分享资源,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建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对于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教和学的集体智慧、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效能感、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将大有裨益。

在实践中,已经建立了基于校本或校际信息技术教研教学组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例如在学校内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学区为单位的定期教学交流活动等,既有一线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交流,也有专家与一线教师的面对面互动。也许,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建立这样的信息技术专业发展共同体,它的重要职责是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个性化支持服务,就像英国所建立的科学学习中心一样,每个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与来自各个学校的教师共同商定所需要的资源和专业发展方案[7]。

此外,教师知识中有许多知识是个体的、不易表达的隐性知识,它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也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网上论坛、Blog等网络形式可以促进教师去反思,将隐性知识显性化[8][9]。计算机网络还可以将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联系起来,拓展交流空间,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各类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和鼓励一线教师参与网上的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龚道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成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

[3]陆永来,王珏.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困顿[J].现代教育技术,2005(6).

[4]王少非.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编辑部.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

[6]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4).

[7]谢恭芹,丁邦平.建立科学学习中心网络,深化科学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7(9).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8

也因此,我们推出“微言热议”这个栏目,借此栏目,提供一个交流、交融的平台。这样一个平台,非常期待也很愿意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更希望有你的积极参与。告诉我你对各种教育现象的看法,相信在这里,能让你的声音更有张力。

(欢迎来稿,投稿邮箱:)

前几天,我在新浪博客上看到了邓轶与谢作如两位老师对信息技术老师专业能力的看法,心中不禁有几分感慨。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自己参加工作的时候,计算机老师的专业能力在学校基本是无人质疑的,但现在,由于许多信息技术老师并未表现出比学科教师高一筹的专业能力(自己也接触过不少技术能力很强的学科老师),他们的专业能力因而得不到充分认可,在学校地位也显得较为尴尬。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不专业”呢?

按照通常的认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更新过快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学习的不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自己也曾听到过不少对信息技术教师“不学习”的议论与批评。但一个不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能跟上不断更新变化的教材内容,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吗?因此我觉得这种轻率的“不学习”的结论既不公平,也不准确。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的原因应该是学习的“不到位”,其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意愿不足

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学科状况并不理想,加之缺乏对教师技术与教学能力的有效评价,因此许多专业教师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多数情况下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局限于教材涉及的部分,学习的深度也不理想。而相较之下,很多其他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了解,似乎每所学校都有这样的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都明显超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因此,出现专业老师“不专业”的情况也就显得很自然了。

2.学习方向不确定

从目前的教材内容来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明显存在着“知识模块多”与“模块难度大”的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面对“求多”还是“求专”的问题。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将大量不同的知识模块构建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建立起这些知识模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拥有自己专业研究的重点,以求在某些知识模块上达到一定的深度。但是面对这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明确的学习路线图可供借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实际是在“求多”与“求专”的学习道路上左右摇摆,学习效果普遍不佳,专业化目标更是难以达成。

3.学习不系统

信息技术学科惊人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求专业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更新。但是目前,这种知识更新的方式仍主要是以信息技术教师的自学为主。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时间、教材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自学往往缺乏持续性与有效性,不少教师也因为投入的精力与学习的效果不成正比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觉得解决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问题同时需要教育管门有所作为,但现实情况却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往往被教育主管部门所忽视。例如,自己每年都会参与针对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活动,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他们所参加的培训都是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4.学习与实践脱节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但要求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从自己接触的情况看,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学习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很多教师对许多教学内容都是“现学现卖”,缺乏实际项目应用的经验。完成了photoshop的教学,却不能合理地处理自己的照片;完成了Flash的教学,自己却做不出一个完整的动画与课件,这种情况在信息技术教师中并不鲜见。正是由于缺乏实战的经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大量操作方面内容的掌握仍处在“业余”的水平,无法帮助学生及其他学科教师解决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自然会给人留下“不专业”的印象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为他们专业发展所提供的良好外部条件(如相关教育政策的落实、专业培训的组织、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等),只有两方面形成合力,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本文摘编自林煦峰老师博客)

七嘴八舌热议进行时:

陈鸥辉

湖南株洲二中信息技术教师

看了林老师的《为什么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他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的原因和走“专业”的方法与途径。个人以为,也可以简单地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学习的外部动机,一个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关于外部动机,即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对教师的要求促使教师去学习。而学习途径有自学、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继续教育、各类竞赛如信息学奥赛及各类电脑作品竞赛等提供的专业培训,以及各种外部培训结构,如北大青鸟等类似机构专门针对技术知识进行培训等。

关于内部动机,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以及“专业”的追求,这个才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最低”要求不高,所以外部动机不高,要“专业”化发展主要靠内部动机来激发了。

既然要靠内部动机,才能“专业”发展,首先要做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认为今天帮同事修下电脑,明天帮他人用photoshop处理下照片,后天用Flash帮参赛的老师做个课件,就能得到“专业”上的认可了。信息技术的“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所以,第一,课堂教学不能丢:要想驾驭好课堂,教学理论自然丢不了。第二,优生培养不能丢:要组织好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各类电脑作品竞赛、信息学奥赛等。有了这些追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都不行。第三,素质教育不能丢:现在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等已经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信息技术教师想在这些领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自然专业上更不能放松追求。

一句话:立足于学生,向前看。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朝着目标去努力,才有可能让自己的“专业”真正得到他人的认可。

徐冬青

山东省烟台市第五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分为两个方面,一个与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有关,另一个与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有关。林老师这篇文章的题目问为什么信息技术教师“不专业”,这里的不专业,主要分析的是学科方面的。

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方面不专业,除了林老师分析的四条原因外,更基本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吗?一个学科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建立,才是这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没有这样的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老师们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都说不定了。

学科知识体系的缺失,导致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在低水平地重复,也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学习方向的迷失。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的难产,也使得高中课标像空中楼阁一样,不接地气。

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不是因为发展变化快,而无法建立呢?其实,所谓的快,只是表面现象,只不过是软硬件外在的产品更新换代快,而本质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随着可视化图形界面和面向对象思想的确立,这个知识体系正趋于稳定。

夏淼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教师

我认为林老师的文章分析很到位,切合实际。结合我自身对这个问题的体会和分析,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提升”问题,应从三个方面去解决。

一要解决为什么提升的问题。如果仅仅满足高中会考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专业提升”不是问题。应该说老师们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并能够根据目前的教学内容从容提升。林老师所说的信息技术教师显得不够专业,其实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有多种角色、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计算机、互联网及智能电子设备的生活咨询师,pS高手,播客、闪客乃至黑客,办公自动化操作员,课程整合及教育技术专家,等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会被认为无所不能,如果将这些“小问题”一一详细列举,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林老师所讲的知识的“多”“新”“快”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量,才能科学地判断这个量是否超出了信息技术教师所能承受的“时间”“精力”,最后才能切合实际地问一句信息技术教师为了达到这个量所付出的与回报之间成不成比例。回到开头,其实信息技术教师只要能满足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的要求即为基本合格,而即使完成这以上种种,学校对此的评价也不会超出基本合格的范围,教师专业提升的动力何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甚至会认为新技术培训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与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轻视是分不开的。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9

院校多对信息和政治有要求

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成绩是大多数专业都要求具备的。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会统招专业分为艺术、理科和文科三类,均要求有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成绩。其中,艺术类专业要求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理科专业要求物理和信息技术,文科专业要求历史和信息技术。该校招办主任许晓陆认为,由于现代生活、学习以及今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该校专业都要求考生具备信息技术科目的会考成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治科目会考成绩在高会统招中受到了院校的普遍重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法律文秘、会计电算化、安全技术管理等专业均要求考生会考政治科目成绩合格才能报考,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也对政治科目成绩提出要求。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永良表示,在金融、会计这样的热门专业招生中,提出政治科目会考成绩要求,对中学生的学习和中学教学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多要求2科会考成绩

据了解,多数学校高会统招专业对2科会考成绩提出要求,物理和信息技术是多数理科专业要求的科目,政治和信息技术在文科专业中要求较多,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都要求考生物理和信息技术成绩合格,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多数法律类专业要求考生的政治和信息技术会考成绩合格。

记者从部分高职院校了解到,多数学校要求考生会考相关科目的最低成绩等级为合格,但也有少数考生报考热门的学校要求达到B级,这类学校多为本科院校。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韩经介绍,该校高职所有高会统招专业要求会考成绩达到B级。另据了解,北京交通大学等学校的高会统招专业也要求会考成绩达到B级。

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篇10

摘要:结合三峡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从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大交通”背景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基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探索基于光电产业需求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光电信息专业融合式教学改革的分析与研究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应用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光电信息专业融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光电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教学改革的探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与实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导论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新生研讨课“光电信息技术漫谈与应用”教学改革和实践光电信息类“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图论教学改革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电子信息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刘雁,蓝岚翎,谢世伟,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