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54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1

一、城市管理执法的基本原则

市综合执法局作为公建规划管理的执法主体,具有行政处罚权,区政府具有监督权。区政府具有民建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房产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和公安交通、环境保护、工商、殡葬管理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同时负责本辖区内“门前四包”责任制的签订与落实工作、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工作、商家店牌的审核备案工作及立面装修工作,市综合执法局具有监督权。

二、区政府管辖范围

(一)区管辖范围:城管支队管辖区域。

(二)区管辖范围:

三、区政府执法职能

1.民建规划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本辖区内民建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负责本辖区内动迁区域房屋工作。

2.市容环境卫生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本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查处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违法行为;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设施;对责任单位未及时修复破损霓虹灯及擅自设置彩虹门、条幅、彩旗等违法行为实施处罚。

3.公安交通方面部分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本辖区内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非法占用道路边石以上的机动车、非机动车监督管理和行政处罚权。负责维护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停车秩序。

4.园林绿化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本辖区内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对擅自改变、占用、破坏城市绿化规划用地,破坏绿化设施,损坏、砍伐、迁移城市树木花草等违法行为实施处罚。

5.环境保护方面部分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本辖区内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对在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皮革、垃圾产生有毒有害烟尘、恶臭气体的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6.市政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本辖区内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对破坏、改变市政设施、影响市政设施使用功能等违法行为实施处罚。

7.房产方面的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本辖区内房产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对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用途;擅自占用、挖掘物业管理区域内道路、场地,损害业主共同利益的;擅自利用物业共同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和使用用途等违法行为实施处罚。

8.工商管理方面部分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本辖区内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对批发、集贸市场以外和季节性商品市场无照商贩实施处罚。

9.殡葬管理方面部分行政处罚权。负责行使本辖区内殡葬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对本辖区内户外搭灵棚、设灵堂,高音播放或吹奏哀乐、抛撒纸钱、销售冥品等违法行为实施处罚。

10.门前四包责任制。负责本辖区内“门前四包”责任制的签订与落实工作。

11.负责本辖区内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工作、商家店牌的审核备案工作及立面装修工作。

四、相关制度

市综合执法局与区政府建立工作联系制度。

1.实行例会制度。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必要时可临时召集会议。例会由市综合执法局牵头组织,必要时由市政府召集。

2.实行信息联系沟通制度。市综合执法局、区政府需建立信息沟通网络平台。市综合执法局、区政府应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3个工作日内将其内容刊登在本部门网站。

3.实行督办反馈制度。市综合执法局充分发挥监督、检查、协调、指导职能,认真做好案件督办工作。对于督办案件,市综合执法局巡查发现违法行为后应于1个小时内及时电话通知两区政府,同时填写电话告知记录单;电话告知后3日内如违法行为仍未处理,则发送书面告知函;3日后仍未处理发送督办单。

区政府在收到督办案件后,应按要求及时办理,并在15个工作日内将督办件的办理情况书面报送市综合执法局。市综合执法局在收到区政府的报告后对有关内容进行核实,对不符合督办案件结案要求或与事实不符的案件可要求重新办理,对符合办结要求的案件整理后统一归档。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2

一、明确目标达成共识

1、绷紧“安全第一”这根铉,安全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学校始终绷紧“安全第一、人命关天”这根弦,把做好综治工作作为自己贯彻党的xxxx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认真扎实地组织开展学校综治工作。健全完善和强化我校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职能,使综合治理工作沿着正确轨道进行。我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了层层管理,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主体式、全方位的领导管理格局,确保我校的综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有序运转。

2、把综治工作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工作来抓,继续加强以学生安全为本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学校综治工作领导到位、工作目标责任到位、工作制度措施到位,保证学校一方平安、稳定、安定文明。继续重视和加强了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建章立制、计划方案制定的综治网络建设,使学校综治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我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要求分管综治工作的各处室,在原来建立的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新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增删,使综合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地健全完善和强化。这些制度主要是:十二大环境卫生责任包干制度、防控甲型h1n1流感安全保卫制度,食堂膳厅卫生安全制度,寄宿生寝室安全卫生制度,实验室、教学楼、各班清洁区卫生安全消防制度,学校安全卫生工作应急措施,教职工居住小区安全卫生制度,个体商店和餐饮店安全管理制度。我校的安全、卫生、消防制度很完备,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并严格进行检查,将严格按规章进行处罚,以确保我校的安全卫生工作制度得以切实落实。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学校综治工作承担起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我校加强了综治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了学生的预防违法犯罪的领导,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规范落实了综治工作、措施,保证学校平安。

1、严格了学校综治工作管理制度,做到“谁失职、谁负责”。全校各部门加强了责任制,严格执行综治工作制度,分工负责、层层落实,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安全进行,落实学校综治工作防范措施,形成了“综合治理综合抓”的局面。

2、继续完善,健全了学校社会综治工作管理网络,明确综合工作的职责。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交通安全教育,深化普法安全教育,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安全自护自救培训。坚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到目前为止,我校无安全事故和违法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了师生的自护自救能力。

3、注意防范、切实做好教师的护导值日工作,做好对学生活动的监护工作,经常对校园内食堂、实验室、阅览室、教学楼、办公楼、电器设备等重要部位进行了全面检查,对个别学生性格孤僻,行为过激等不安定因素,及时疏导、防止激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并积极开展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治理,警校共建、社区共驻共建、群防群治,保证了学生的安全。

4、开展综治“六进”校园工作,坚持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综合治理综合抓的原则,继续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切实承担起保学校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5、严密组织学生外出实践活动的可行方案,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并保证教办及教体局同意后方可实施。

6、建立了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坚持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的出现。

三、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积极创建文明校园

综治工作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我校综治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综治工作制度和内在规律抓好落实,在经常性上下工夫,花气力,树立在其位、谋其职的良好风气。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治安综合治理的规章制度,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综治工作做到了制度化、程序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处理。为了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还建立了中层以上领导值周制度和节假日校级领导值班制度,坚持填写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学校领导和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经常性的检查各部门设施的安全使用和防范工作,做到时时警惕,每次使用重视,每月自我检查,保证校内设施的正常安全使用。

2、坚持师生护导值日和总务处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工作。

3、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立即处置扫除一切有碍学校综治工作的不安定因素。

4、以创建“和谐校园”为主线,继续认真创建“和谐校园”,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

在抓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方法。比如在食堂方面,从食品的来源、卫生、供应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把关监控。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体检,不合格者不准上岗。对寝室派专人管理,并制定了各项寝室管理制度。学校的“每天两次卫生大扫除”保证了学校的清洁。这样,学校彻底治理好了“脏、乱、差”现象,出现了“净、静、敬”自然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1、校外早餐点、小卖摊持证经营问题突出。校外不法商贩经营不合格食品,影响我校师生饮食安全;小卖摊证件不齐全,或者是相关标准达不到要求,卫生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2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由于抚八路车流量大,路况复杂(学校大门前十字路口和建房工地),减速带、护栏、警示牌等配备不够;校外不法商贩经常占道经营,影响师生正常出入,路灯不亮等现象突出;学校门口道路狭窄,学生行走不便。

3、社会治安问题。不良青年向学校渗透情况依旧严重,这对学校学生晚自习回家构成威胁。

5、库岸交通溺水安全问题。我校离175水位很近,100多名乘船学生溺水安全隐患较大。

五、今后改进和加强的工作方向:

1、我校恳请县、镇交通城建领导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我校师生的安全,尽快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解决我校面临209国道三叉路口公路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希望在十字路口设交警站岗。

2、县城管部门及防疫部门,规范食品的营销点和营销行为,尽快对我校门前的各种流通食品摊贩采取统一批准并发给经营许可证的措施,以杜绝流动摊贩带来的食品不卫生而致病或中毒的不安全隐患。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充分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水文局的角度来看,综合处负责的人事、劳资、宣传、外事、安全、保密、行政、文秘、规章制度建设等综合性工作,对于促进水文局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水文局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前一阶段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查找问题、讨论研究、提出措施,我们认为目前综合处工作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改革

1995年国家启动事业单位改革以来,经过了13个年头。截止20__年,全国有事业单位125万个,从业人员2700万,下一步机构改革重头戏将是事业单位。在20__年3月11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要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同时,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

20__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水文是基础性公益事业,水文机构参公管理将是水文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近年来,湖南、广西、江西、广东、新疆、重庆等省级水文机构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我局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理应划归行政机构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目前,我处已会同有关处室,协助局领导做了参公管理的一些基础性工作,下步将加大工作的推进力度。

二、岗位设置

我局在未实行参公管理之前,仍需按照水利部的部署,进行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由于我局技术密集,高级技术人员较多,岗位设置难度较大。按照人事部岗位设置意见,技术岗位高级、中级、初级设置比例是1:3:6;水利部人教司给人事部争取到的比例为3:3.5:3.5。水文局实际测算高于规定的比例,因此我处将加大该项工作力度,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争取20__年第一季度完成,协助局领导积极争取科学合理的结果。

三、职工教育

职工教育分两个方面,一是职工的学历(学位)教育,遵循的原则必须是和自己工作内容相近专业的学历(学位)教育,按照规定给予报销。但从培养复合性人才的角度出发,上述规定尚存在不科学的地方。综合处已修改了《水文局在职职工学历(学位)教育管理办法》,待征求意见后印发执行。二是技术人员的短期业务培训,由于经费等诸多因素,此项工作除国外资助培训外,国内培训较少,下一步将会同有关处室促进该项工作。

四、制度建设

近几年综合处修订内部规章制度30余项,涉及到水文局工作的方方面面,制度执行总体是好的,但也有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原因如下:

一是制度学习不到位,虽然制度印发后都挂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规章制度栏内,但并没有组织学习或对学习提出具体要求。

二是对新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在规章制度中反映,致使规章制度与实际脱节。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4

关键词:局馆合一;档案馆;综合档案馆;档案工作;执法必严

1综合档案馆执法必严问题的提出

执法必严就是要严格依法办事、严格依法行事、严格执行法律。一句话: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同样,也是档案法制建设进程中的关键。

执法,在通常情况下,有“广义”与“狭义”这两种含义。“广义的执法或法的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法是指法的执行,则专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人们把行政机关称为执法机关,就是狭义上使用执法的。”[1]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是法的实施的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国家行政机关被称为国家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由国家行政机关贯彻、执行、付诸实现。

在档案行政管理语境下所讲的“执法”多是狭义的法的执行,仅指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即档案局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而忽视了在局馆合一的体制下,档案执法应当是广义的执法,既包括档案局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也包括档案馆依照法定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

在局馆合一的情况下,县以上地方档案局(馆),一方面,是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肩负着“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的行政管理任务。另一方面,又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2]从档案局的视角看,是档案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即常说的“执法者”;从档案馆的视角看,则又是档案行政执法的客体,即档案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执行者。但在档案工作法制化的视角下,无论是档案局,还是档案馆;无论是档案行政管理者,还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无论是档案行政“执法者”,还是档案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执行者,都是执法必严的主体,都有执法必严的要求。本文着重从综合档案馆的视角,对局馆合一体制下,综合档案馆执法必严若干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2综合档案馆执法必严的内容

综合档案馆执法必严的内容“就是档案法体系或档案法律体系所提供的一切规范,即档案法律规范。通俗地说,也就是与档案、档案工作有关的一切法律、法规和规章”[3]中与档案馆工作所相关的部分。大致可分为守法、合规、贯标三个层面。

2.1守法。通常所说的“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4]综合档案馆的守法是指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这里所要遵守的法律,主要是指《档案法》,同时,包括作为公共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的其他法律,如《保密法》、《行政许可法》、《劳动法》等。

2.2合规。通常所说的“合规”,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工作人员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必须符合行业及部门制定的规章与制度。这里所说的“合规”的“规”是指:一切涉及档案馆工作的法规规章。这些规章依内容“可划分为:档案收集法律规范、档案整理法律规范、档案鉴定法律规范、档案保管法律规范、档案利用公布法律规范,等等”。[5]依颁布机关的不同,可分为国务院部门档案规章和地方政府档案规章。“目前,国家档案局单独或以国家档案局为主与有关部委联合制发的现行有效的规章有20件;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经济特区)地方政府颁布的档案规章有59件。另据不完全统计,国务院其他部门制定有专门档案管理方面的规章(含规范性文件)50余件。”[6]其中,题目中涉及档案馆的由国家档案局单独或以国家档案局为主与有关部委联合制发,或国务院其他部门制定有专门档案管理方面的规章16件,地方政府颁布的档案规章14件。

2.3贯标。本文所说的“贯标”,是指贯彻国家和行业颁布的各种档案工作标准。“档案工作标准,是以档案工作领域中的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为对象而制定或修订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和依据。”[7]档案工作标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相关的标准文件(或称“标准文献”),是指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制定,经公认权威机构(主管机关)批准的一整套在文件与档案工作范围内必须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件。档案工作标准的种类按照标准的性质,可以分为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实际法定效力,可以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照标准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正式标准和参照标准。档案工作标准体系则是由若干档案工作基础标准和业务技术标准构成的互有联系、互相制约的一个动态性、指导性的文件整体。“自1985年5月10日,国家标准局批准了我国档案工作的第一个国家标准(GB3792.5-85)《档案著录规则》之后,与之相配套的《中国档案分类法》的出版,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分类标准的基木框架已经确立。”[8]到目前为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有关档案工作方面的国家标准有13项,档案工作行业标准56项,强制性标准2项”。[9]这些标准中,大部分与档案馆建设和日常工作相关。档案工作标准已经为档案馆建设与日常工作制定了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并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档案工作标准已经成为档案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综合档案馆在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接收开放不及时。接收与开放到期档案是档案馆的主要职能,也是档案馆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但各级综合档案馆在接收与开放到期档案上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80.34%至86.12%的到期开放率,各省、市、自治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71.36%的到期开放率,意味着当年到期的档案几乎没有开放1卷。当年到期档案的开放工作还没有成为众多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常规性工作,开放档案工作在不少档案馆仍然只是阶段性、突击性的工作”。[10]

3.2鉴定销毁不落实。档案的鉴定与销毁工作,是档案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多数综合档案馆没有将档案鉴定与销毁的工作落实到位,不是不开展,就是“鉴”而“不定”,说“销”而“不毁”。档案鉴定与销毁工作中长期存在着下述问题:“一是一些档案馆(室)以为档案的鉴定是一项后续性的工作,时间上可迟可早,工作上可松可紧,只要档案在,对保管期满档案任何时候鉴定销毁都可以。二是认为对档案的鉴定与销毁是‘替人作嫁衣’——以前档案管理人员立的卷、管理的档案,却要现在的档案人员做这项工作,是替别人忙,所以,行动上拖拖拉拉。三是‘上行下效’,一任交一任。以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保管期满的档案未进行鉴定就移交给下任档案管理人员,而现在的档案管理人员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任时,也不进行鉴定,和以前所有的档案一起向下一任档案管理人员移交。四是认为档案还有库房和装具可放,何必急于鉴定销毁!五是怕对保管期满的档案鉴定销毁后,馆(室)藏档案数量减少,影响目标管理达标评审认定得分或本人岗位责任书的鉴定与考核。六是有些地方以前曾鉴定并销毁过一些期满档案,由于经验不足,程序不熟,以及受一些客观原因的制约,曾出现过一些这样那样的失误和问题,因而,做这项工作的同志及后来接手档案工作的同志,消极地从中吸取了一些反面教训,不敢再鉴定销毁档案。七是档案鉴定小组对保存期满档案鉴定之后,向主管领导写出鉴定报告,提出了存毁意见,而主管领导怕决策失误承担责任,没有勇气和胆量审查、批准鉴定结果,更不敢拍板批准销毁应销毁的那部分档案,结果,形成‘鉴’而‘不销’的‘半截子工程’。”[11]

3.3馆室标准混淆。档案馆与档案室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保存与保管档案的地方,不同的是,档案馆保存的是其所属行政辖区内应当进馆的档案,而档案室则只保存本单位需要保存的档案。因此,档案馆与档案室所执行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有不少综合档案馆却将档案馆与档案室的标准混为一谈,甚至强迫档案室执行档案馆的标准。就以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标准为例,档案馆接收进馆档案,往往都制定有接收标准或规定、办法,如《北京市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规定》。据了解,上海、四川以及其他一些地方也都有这样的规定。对接收进馆的档案要求按照馆藏档案整理的标准整理好,达不到规范标准的不予接收。“最不可理喻的是,《档案馆进馆档案接收标准》都是在接收档案进馆时才制定印发,而需要进馆的都是10至20年前的档案。按照现制定的标准对10至20年前整理的档案进行接收。”“按照这个标准重新整理,就与档案室的保管和利用没有一点关系了。”“档案室有为国家积累档案的义务,但没有义务必须按照进馆管理的标准整理档案。”“至于接收进馆后档案馆如何管理这些档案,那应该是档案馆的事。不能把档案室为国家积累档案的义务当做积累按档案馆的管理要求规范整理档案的义务。”[12]如果把档案室为国家积累档案的义务当做积累按档案馆的管理要求规范整理档案的义务,那就不仅是混淆标准的问题了,而且有混淆职责的问题。

3.4标准执行不到位。档案标准化工作已经开展20多年了,但是档案标准化工作开展得很一般,许多档案工作标准执行不到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档案标准化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二是对档案工作标准有多少不清楚,具体内容也不清楚。三是只关注落实某些个别档案工作标准,而对大多数标准或是只是说说落实或是置之不理。例如,只对贯彻《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关注,而对《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等标准的执行就很一般。四是只关注落实档案工作标准的某些细枝末节,而对档案工作标准的重点却不关注。五是档案标准化工作既没有列入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计划,也没有纳入到档案馆的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之中,而只是必须用时才安排贯彻落实。六是对档案工作“标准化缺乏监督,以制度代标准,没有监督,使得一些偏离标准化的做法得不到及时的纠正”。[13]

4综合档案馆执法必严的措施

4.1改同级监督为上级监督。在局馆合一体制下,由于档案馆实际上成为档案局的一个内设科室,同级档案局对档案馆的监督已经形同虚设。有必要将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馆的监督改为由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实施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综合档案馆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得到严格而有效的监督。

4.2树立执法守法观念。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如何,直接关系到档案馆管理工作的效果,必须加强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法制学习教育。重点是强化执法守法的意识,普及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及档案工作标准的知识。要让每一个档案馆工作人员都认识到,在档案馆管理工作中执行各项档案法规的要求,既是档案工作者的法律职责,又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这些工作的任何失职和失误,都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4.3强化严格执法意识。严格依法执法的意识不强,是各级综合档案馆执法中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专题培训学习,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各级综合档案馆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档案局馆领导同志的法律意识,强化严格执法意识。只有各级综合档案馆工作人员具备了内在、自觉的法治理念,执法不严的现象才可能得到根除,执法必严才能够得以实现。

4.4积极推进标准化。“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指在档案工作领域内,由档案事业主管机关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概念、原则、质量、设施等制定出科学的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克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以获得最佳的工作秩序和社会效益。”[14]综合档案馆是档案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执行者,也是执法必严的主体,而档案工作标准是档案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化。因此,档案工作,特别是综合档案馆的执法必严应当从积极推进档案工作标准化入手。“只有很好地贯彻实施标准,档案工作才能由‘人治’逐步变为‘法治’,由繁变简,由杂乱走向统一规范,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档案工作效率。”[15]

在档案工作法制化的语境下,档案工作与综合档案馆执法必严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的工作。既要严格执行涉及档案馆的有关法律法规,又要严格执行各类档案工作标准。更具体的就是要积极推进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只有将档案工作标准视为档案法规规章的一部分,将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视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标准才有可能在综合档案馆得到全面认真的执行,综合档案馆的工作质量才有可能得到提升与保障。

注:本文为2011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立法技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1-R-05。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执法.baike.省略/view/2151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3]海.依法治档所依之“法”是什么?——是《档案法》还是与档案、档案工作有关的一切法律、法规和规章[J].档案管理,2011(3).

[4]百度百科.守法.baike.省略/view/1612656.htm.

[5]杨立人.档案法体系的特点和分类原则[J].档案学研究,2003(3).

[6]小普.档案法规体系的构成[J].中国档案,2009(2).

[7][14]冯惠玲,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45.

[8]刘芳.浅谈标准化在档案工作中的意义[J].黑龙江史志,2005(5).

[9]中国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http:/saac.省略/,档案工作国家标准目录,档案工作行业标准目录.

[10]李云平,吴雁平.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业务现状定量分析[J].档案管理,2009(1).

[11]米彩云,赵浩勇.档案鉴定与销毁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档案,1999(4).

[12]张志敏.档案室应该为谁整理档案?[J].档案,2011(4).

[13]郑花岚,马艳华.档案工作标准化的现状与思考[J].吉林水利,2001(6).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1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2-0056-01

一、实行柜员制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柜员能力风险

银行是全社会的现金出纳中心,现金出入频繁,特别是对公业务,常常单笔金额较大,综合柜员制要求柜员具备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不适应必然造成操作失误的增加;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综合柜员制的基本要求,其表现形式为单收单付,柜员与客户“一对一”,因是单人临柜,柜员稍有疏忽大意就会发生差错,柜员自身承担风险和银行防范业务风险的难度同时加大。

(二)监控设施及出纳机具存在的问题

实行综合柜员制后,对现金的复核完全依赖于机具,我们现用的钞票版别多且防伪技术复杂,这对点、验钞机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若出纳机具的性能不过关,将给临柜人员造成误导,给客户或自己造成经济损失。另外,目前银行采取的是录像监控和配备相应数量的复核员等措施。录像监控难以做到多方位监控,在监控时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盲点。这样,在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硬件监督上,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多数数字监控效果达不到要求,丧失了监控的取证价值,而且售后服务一般,维护很不及时,经常出现故障。

(三)业务授权风险

如储蓄网点人员多在5人以下,每班3人,作为授权人的储蓄所主任常常因公不在岗,而委派柜员相互授权,这样,既办理业务又授权,容易造成失控。而且,主管人员虽不直接面对客户经办业务,但由于有授权的权力,对下控制多个柜员,如果主管人员违背道德,只需突破下线中的一点即可形成联手做案。另外,授权操作也存在隐患,授权在记账柜员终端机上进行,使用记账柜员打开的界面,授权密码暴露在他人视线之下,存在泄密危险,风险极大。再有柜员之间还存在着互不防范、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如授权是在柜员键盘上输入密码,有的在柜员面前直接输入,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措施,且密码不按规定及时修改,这极易给有意作案的人以可乘之机。

(四)柜员道德风险

综合柜员制下的现金业务是一个手工点钞和电脑操作相结合的过程,没有专人复核,多收少付、错款错账隐瞒不报、转移现金等现象就有发生的可能。如果柜员本身素质不过关,道德水准偏低,视规章制度于不顾,更可能利用内控管理存在的漏洞自我作案或与客户联手作案。

(五)应用程序风险

综合柜员制业务的应用程序设计,必须能够满足综合柜员需要受理。会计、出纳、储蓄、中间、代收等种类繁多的业务综合处理的需要。综合柜员制是金融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进步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的必然产物。在实行综合柜员制的过程中,计算机电算化水平的高低,科技力量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也容易给柜员造成风险。

二、完善综合柜员制的意见

(一)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

首先,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是对业务操作进行的实时监督。其次,要对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改革分配制度,明确经营责任,量化考核目标,严格奖惩制度,要在认真落实制度上下功夫,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加强稽核监督,强化内部控制

上级主管部门要在完善健全柜员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强化稽核监督,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一是建立起柜员岗位制约为主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二是全面落实财会监管员、监督中心、坐班主任“三位一体”监管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内部监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对柜员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及时进行审查监管,落实检查责任,严肃处罚,切实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目的;三是加强事后监督,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第三条防线的作用。四是发挥审计作用,加大再监督力度。要充实审计部门的力量,提高内部审计的频率,加大内部审计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再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柜员轮休、短期离岗,必须办理交接手续,工作交接应在监交人员监督下进行,交接双方要认真核对账款、有价证券、重要空白凭证及有关事项,核对相符后登记交接登记簿并盖章备查。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高校合并

根据高校档案信息形成的规律,可把高校档案分为党政管理档案、教学档案、科研档案、设备档案、人力资源档案、财会档案,再加上报表统计一项共七大类。对这些档案的管理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可以把档案事业各构成要素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使档案事业在复杂的环境中顺利进行;二是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去寻求成功的管理经验与规律;三是可以有效地管理和开发档案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档案管理有以下要求:一是对人的要求,包括对分管领导及档案干部队伍的要求。分管领导应对所分管的档案工作的历史、现状、今后发展思路以及档案队伍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年龄结构等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对档案队伍的管理创新进行有效考核,从而对管理创新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档案干部队伍则要积极参与管理创新,在档案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档案工作规章制度的要求。这些规章制度不能仅停留在以往的水平上,而要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档案工作部门和业务部门应适时调整不适应社会改革变化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档案工作规章制度要真正纳入单位的各项管理中,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而应真正和单位各项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三是对现代化设备的要求。现代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实现现代化管理。不仅要有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档案工作者要掌握现代化设备的应用问题,使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

针对我校是合并后形成的院校,本文对合并院校的档案管理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对合并前各单位的档案应根据原有馆(室)藏特点、适用范围、利用方便的情况,采取统一管理、分散存放的办法,即原馆(室)原地存藏各单位。一个机关的档案,应集中保存在一个机关档案室;一个全宗的档案不宜分散保管,不同全宗的档案也不能混杂。只需将原形成馆藏的检索工具复制一份呈交给学校新成立的档案馆。

其二,继续做好原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如合并前各校在教学、科研甚至管理方面,按年度计划中项目的连续性在合并时未完成的项目等方面产生的档案继续进行收集、整理工作。合并时,各校废止不用的图章、牌匾、奖品、证书、校级文物、纪念品等,应由学校的档案部门继续做好收集、整理、保管等项工作,以保持原全宗档案的有机联系。

第三,对合并后形成的档案,要采取高起点的管理模式。按照档案工作的规律,首先要建立适合保存档案的专用库房。要求恒温、恒湿、防尘、遮光、消防安全,馆藏容量在10~15年左右。其次是组建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符合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要有热爱档案事业的奉献精神,人人要有管理档案的较强能力。

第四,建立档案网络。这一网络既要兼顾合并前各馆(室)藏的特点,更要注意合并后档案工作发展的新要求。笔者以为可取的模式是:合并后的高校设总馆即综合档案馆,原有的各校档案馆(室)设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馆主要负责管理好合并后的各门类档案的同时,还必须在行政与业务上对本校所属各分校的综合档案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综合档案馆为基层单位档案工作服务。一方面是本专业管理体制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综合档案馆本身工作的需要。档案室接受综合档案馆的领导,继续做好原有档案的保管与利用,及时又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制各种目录、卡片、索引,编制各种参考资料,以便及时、主动地提供档案信息,为机关领导和各项工作服务。综合档案馆成立后,按照档案产生的不同来源,建立与学校党政机构、学科专业设置、科研方向选定等相适应的由综合档案馆在业务上纵向领导,在行政上横向联系的档案工作网络。学校任何一个职能部门要按方便收集的原则确定相应数量的专、兼职档案员,这些专、兼职档案员在行政上属各部门领导,业务上由档案馆领导,以便及时做好日常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最后移交档案馆(室)的暂时性工作。

第五,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按规范化动作。新校的档案工作虽在起步阶段,但原有各单位在档案的业务管理模式上有较为可行的规章制度,这些原有的模式或规章制度,为新校档案的科学而规范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校档案管理运作前,要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扬原有规章制度的科学部分,建立和健全新的管理运作模式,使档案的鉴定、收集、保管、利用、编研等各项工作按规范化、科学化的规则运行。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为合并后的高校信息整理提供借鉴,进行信息的整合,为以后的信息管理以及信息查询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李敏.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04).

[2]徐玫.关于建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若干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9(03).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7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发展,发展就有变化,变化需要创新。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备,如何加强城市管理、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及工作机制,理顺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使其高效规范的运行,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12月,经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由法工委牵头的“综合行政执法”调研组,通过历时两个多月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综合行政执法形成的背景与推行现状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重庆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大渡口府发96号),即三定方案,将大渡口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大渡口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大渡口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现状,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重庆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重庆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既有利于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有利于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大渡口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统一的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随之消弭。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8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行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国家和省人民政府为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开发县管理制度。

第三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并将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管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农业综合开发的具体工作。

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资源、发展与改革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开发县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第五条开发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引导、集中财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财政支农投入的项目,实行规模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综合效益。

第二章项目管理

第六条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应当依据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编制本行政区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报本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审定。

第七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和优势农产品基地;产业化经营项目以当地优势农产品加工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第八条开发县的乡镇人民政府、中型灌区管理机构等可以向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申请土地治理项目。

第九条申请土地治理项目立项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已列入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二)有可开发和利用的水资源;

(三)开发治理的土地集中连片,符合国家或者省规定的面积标准;

(四)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

(五)属非地质灾害区。

乡镇人民政府申报土地治理项目前,应当出具项目所在地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筹资投劳的决议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农户签字同意筹资投劳的意见书。

第十条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规定的管理权限,对申请立项的土地治理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并组织专家评审,经具有相应资质或者专业水平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初步设计报告,报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审定,按规定编入省土地治理项目库。

土地治理项目库管理办法由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根据上一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财政资金控制指标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从已编入省土地治理项目库的项目中确定项目,编制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经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审定后,按规定上报,由国家或者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批准。

经批准的年度项目实施计划不得擅自变更。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报批。

第十二条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主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由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的规定实行招标投标。

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筹措情况和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在项目区内公示。

第十三条土地治理项目单位工程竣工后,由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组织验收。

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竣工后,由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组织竣工验收,或者由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委托设区的市、自治州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组织竣工验收。

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对土地治理项目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项目实施存在问题的,责令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限期改正。

第十四条土地治理项目兴建的小型水库、灌排渠(管)道、桥涵闸、拦河坝、排灌站、机电井、机耕路等基础设施竣工验收后,由下列组织进行管理和维护:

(一)村内工程为村民委员会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跨村工程为乡镇有关管理机构;

(三)跨乡水利工程由开发县人民政府确定管理机构。

第十五条土地治理项目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主体应当建立管理和维护制度,保证工程设施正常运转。管理和维护费用按照谁受益、谁负担或者以工程养工程的原则筹集。

第十六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申请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产业政策,以生产、加工、销售当地优势农产品为主营业务;

(二)与当地农户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的合理利益联结机制;

(三)经济指标、财务指标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有农业环境保护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第十七条省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应当在每年八月底前公布次年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规定,向所在地开发县或者设区的市、自治州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申报项目建议书。受理立项申请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和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实地考察论证,对符合条件的,通知项目申请人提交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后,报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第十八条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一般采取贴息和有偿扶持方式。

第三章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包括:

(一)国家和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

(二)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

(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

(四)财政贴息或者有偿扶持所吸引的其他资金。

第二十条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使用,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

禁止挤占、挪用、滞留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禁止将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转为有偿使用。

第二十一条农业综合开发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实行财政报账制和国库集中支付。

土地治理项目由施工方、监理方、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签署意见,经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审批后报账。财政贴息资金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报账。

第二十二条受理立项申请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和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应当与使用财政有偿扶持资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签订书面合同,使用财政有偿扶持资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同时出具担保法律文书。

合同到期,由受理立项申请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和同级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负责收回财政有偿扶持资金,并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的规定上解。禁止用当期项目财政资金抵顶到期应当归还的财政有偿扶持资金。

财政有偿扶持资金取得的收益纳入财政管理。

第二十三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五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开发县人民政府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违法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举报事项查明事实,依法作出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变更已批准的开发项目、实施地点以及缩减开发规模的;

(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未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使用或者未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或者未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的;

(三)不实行无偿资金财政报账制和国库集中支付的;

(四)用当期项目财政资金抵顶到期应当归还的财政有偿扶持资金的。

第二十八条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的,由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扣减下一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指标,或者暂停开发县资格、取消省开发县资格:

(一)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弄虚作假,骗取上级财政资金的;

(二)违反规定使用财政资金的;

(三)挤占、挪用、滞留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或者将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转为有偿使用的。

使用财政有偿扶持资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由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追回被骗取的财政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被骗取财政资金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处罚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国有农场经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主管部门批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参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综合柜员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82-02

综合柜员制是指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在严格授权管理下,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较高的人员素质为基础,在法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的业务处理权限和操作流程,由单一员工或多个员工组合,通过临柜窗口为客户综合办理本、外币对公业务、储蓄业务、信用卡业务、政策性业务、业务等多种金融服务,并单独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劳动组合方式。综合柜员制是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遵循的一种最主要的前台服务模式,它能充分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商业银行对外服务的整体性,同时通过优化前台劳动组合,改变当前人均业务量不饱和、岗位业务不平衡、工作效率较低的现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的目的。

随着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建设的基本完成和自身业务的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传统的复核制门柜劳动组合方式已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推行综合柜员制势在必行。综合柜员制劳动组合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工作质量和员工自身素质,大大缩短客户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增强农村信用社在金融行业中的竞争能力。

一、实行综合柜员制应当具备的条件

实行综合柜员制的营业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较好的内部管理基础,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内控制约机制完善。

2.建立了符合柜员制要求的严谨的劳动组织形式和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

3.设有事后监督中心,能够实施全面、及时的事后监督。

4.利用综合业务系统进行业务处理,每个柜员配置一套计算机终端及打印设备,一台高性能防伪点钞机及其他必要的办公设施。

5.有完善的、先进的电子化监控设施。营业厅内外安装电视监控录像设备,柜员每天开始营业直至营业结束账务轧平,业务操作过程始终处于监控之中。

6.每个柜员应有相对独立的操作空间,原则上柜员之间均用隔板隔断。客户办理业务时,能够看到柜员业务处理的过程。

7.营业柜台等基础设施符合安全保卫要求。

二、综合柜员制的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1.综合柜员制运行情况。

从2009年6月2日上线运行以来,以沙河联社营业部为例,经历了会计结息、储蓄结息、月底结账以及多个双休日、节假日,运行情况基本正常。

沙河营业部日均业务量400多笔,综合现金流量较大,起伏不定,目前设置了两个柜员窗口,不仅担负着辖区内储蓄业务的收付,还承担着全辖区大额存款的支取业务,业务比较繁忙,柜台组合采用完全柜员方式,即所有柜员均能办理现金及转账业务。

2.存在问题。

(1)缺乏科学的柜员制管理模式,操作规程不够完善。目前,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实行的是按业务部门管理的条块分割管理模式,联社各职能专业科室按照自己的职能权限进行管理,对于基层网点临柜人员来说,面临的是多个“婆婆”。由于各科室多是从自身业务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对综合柜员制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不能做到统一要求,各级部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这就造成临柜人员对具体问题在处理方式上无所适从的局面。具体来说,基层营业机构的柜员是由联社的财务会计部管理还是由支付结算部管理仍然没有定论。

(2)人员老化,员工素质低制约了柜员的顺利推广。近几年由于信用社引进人员较少,虽然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但仍不能解决人员老化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临柜人员基本是按会计、出纳、储蓄和结算来设岗,单一“老会计、老出纳、老储蓄”的单面手较多。而综合柜员制要求临柜人员能够全面掌握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及操作处理程序,熟悉计算机操作,具备出纳基本技能,从而出现了硬件高、软件差的局面,农村信用社人员现状很难顺利地推行柜员制。

(3)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事后监督不力。实行综合柜员制后,柜员为了吸引客户,增加自身业务量,在内控制度执行上就存在思想松懈问题,而更多的是注重库款核对上,制度执行上就会出现违章操作现象。例如:以身份证核查系统不够完善为借口不认真执行存款实名制,出现人为编制身份证件号码;对客户印签核对不认真,不坚持印鉴折角核对;挂失止付存单不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执行,擅自缩减挂失程序等。目前,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对大量的柜员操作行为进行监督,综合业务系统缺少并行的事后监督程序,也没有事中的操作审计程序,对柜员所经办的业务也就不能科学、及时地进行事后监督。现有的事后监督往往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手工监督方式还很难起到监督作用,为业务经营带来隐患。

(4)一线操作人员缺乏,后台管理人员多于前台,导致一线人员违规兼岗情况较多。以营业部为例,一般柜员四人,库管员二人,送款员二人,信贷会计兼联行二人,主管会计兼事后监督员一人,清算员一人,专职三级授权员一人,大堂经理一人,管理人员二人。两个柜员窗口过于少,柜员劳动强度较大,而联社机关又比较多,人员过于闲置。

调查发现,沙河联社杨庄信用社下辖两个分社,主社设有一个综合柜,由库管员和一名专职临柜人员轮班,主社的大库和尾箱没有分设。在库管员顶班临柜时,库管员就从大库中领用和使用凭证、现金。信用社解释说,主要是人员不足造成的,无法设置专职库管员。库管员能否临柜,综合业务系统的操作手册中并未作出禁止性的规定,但是如果库管员临柜,库管员对尾箱的管理和约束功能就形同虚设、无法实现了。这明显与会计制度中“重要空白凭证的领用和使用应当分开进行管理的”的规定不符,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这样显然是不合适的。

(5)风险防范意识差。就承德某联社综合柜员利用事后监督不严格的漏洞和二次签退不需授权的缺陷以及部分地区柜员授权不规范的问题进行作案一事与部分事后监督人员和临柜人员进行了讨论,发现部分事后监督人员也存在着事后监督走形式的问题。说明基层联社有关部门风险防范的意识比较差,联社经营管理层对临柜产生的风险认识不到位,存在重贷款审批风险、轻操作风险的现象。

(6)个别信用社监控设备的安装以及设置不合规。调查发现,部分信用社的监控未按规定录像范围包含柜员营业范围的全部内容,包括操作台、尾箱、印鉴等,而是其中某一部分看不到,特别是尾箱容易被忽视。这样不利于对柜员操作行为的监督。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1.统一管理、统一制度是推行综合柜员制的基础。农村信用社推行综合柜员制,在对柜员制的管理上,应避免政出多门、各行其事,要树立“大会计”的思想理念。联社各部门在自上而下的管理上要部门之间多协调沟通,根据各项业务管理规定,听取其他业务部门的意见,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核算办法及操作规程,以便于临柜人员在各类业务操作过程中有制度可依。统一制定柜员制管理办法、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和柜员制各业务操作规程,有利于规范柜员操作。

2.强化临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尽快提高其综合服务能力。实施综合柜员制对临柜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高低是综合柜员制能否成功推广的关键。近几年,信用社一般是注重了单一技能比赛型选手的培养,缺乏全面业务、综合素质的提高。应建立系统的、长期的会计出纳人员培训制度,以人为本,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加强对临柜人员的法制、职业道德教育。在目前农村信用社柜台业务繁忙,新进大学生还没有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对现有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整体业务素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3.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避免不合理问题出现。科学的考核体系是推进工作进步的最有效动力,推行综合柜员制要统一制定柜员制和事后监督考核办法,要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结合我们信用社目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考核体系。考核办法不易搞“一刀切”,柜员制在与工资挂钩的考核上,联社下达指导性原则,由网点因地制宜,根据自身业务量和业务笔数在联社指导性原则范围内具体操作。

4.加强稽核监督,强化内部控制。柜员制的推广增加了临柜窗口,带动了业务量的增长,但操作上缺少了复核关口,无形中增加了风险隐患。因此,必须加强临柜人员现金、重要空白凭证、印章、各类登记簿、科目余额、日志、监控录像的检查力度。同时,随着柜员制的推广,应不断完善与健全柜员制管理制度,强化稽核监督,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完善维护事后监督及审计程序,提高网络使用率,使柜员制沿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5.合理配置人员,充分发挥柜员制作用。对于业务量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的网点,柜员制的上点工作应慎之,这样不仅没能将柜员制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在岗位设置上,县级联社应采取事后监督集中制的方式,避免人员资源浪费问题,由联社统一设立专门的事后监督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信用社的事后监督人员,在事后监督程序尚未上线之前,将各营业机构每天的传票进行集中监督,将剩余人员充实到一线上来。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柜员制管理办法.冀信联发〔2007〕144号

2.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操作规范.2008.10

3.中国银监会电子服务业务管理办法.2006.3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篇10

为进一步适应公司质量、环境体系双认证的实施,规范公司行政事务管理行为,理顺内部关系,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规定。本制度汇编了公司内部的行政事务类文件,以加强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并在公司内部形成办事有程序,工作有标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工作局面。

 

第一章  会议管理制度

一、内部会议管理办法

(一)、公司会议主要包括总经理办公会议、工作调度会议、各种专题会议、全体员工大会、部门会议及临时会议等。

(二)、公司级会议的组织者为综合处。 

(三)、会议由综合处提供服务,会议召开应提供、做好会议通知、材料、会场、记录等各项服务,会议结束后,根据情况撰写会议纪要,必要时提供水果、茶水、录音、摄像、投影等服务。

(四)、会议通知形式主要为电话通知,处长、部门经理及以上人员应通知到本人,其他人员通知到部门,由各部门自行通知。

(五)、与会人庇ρ细褡袷鼗嵋榧吐桑?坏贸俚健⒃缤恕⑽薰嗜毕?;嵋槠诩溆?氐羰只?韧ㄑ豆ぞ撸?嵋槠诩湟??窆嶙ⅲ?坏媒煌方佣??牟辉谘苫蛩嬉庾叨??跋旎嵋檎?V刃颉?Spanlang=en-US>

(六)、因故不能参加会议的,必须亲自向综合处说明理由。

(七)、会议决议事项,与会人员应在会后立即执行,不得拖延或敷衍了事。

(八)、各处室、部门要把每次调度会及其它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也可根据自己部门的实际情况,定期召开部门级会议传达会议精神。

(九)、部门有关会议如需综合处协助的应提前通知综合处,以便做出统一安排。

二、对外出租会议室、多功能厅管理办法

(一)、公司所属会议室及多功能厅由物业处负责办理租用手续,综合处负责提供相关会议服务。

(二)、物业处根据会议室使用情况与租用会议室单位商定相关出租事宜,填写《会议室使用登记单》,经主管经理签字确认后通知综合处,综合处同使用单位协商会议室使用的具体事宜(预约时间、需提供的服务等)。

(三)、租用单位于租用当天将《会议室使用登记单》交与综合处会议管理人员,待会议室使用完毕后,由会议室管理人员填入会议室实际使用时间,由租用单位签字确认后,综合处返还物业处作为收费依据。

 

第二章 办公电话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公司办事效率,节约办公经费,保证通讯联络,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公司电话主要用于办公业务。使用电话通话要言简意赅,禁止在电话中闲聊,严禁拨打声讯和信息电话。

二、各处室、部门使用管理插卡电话,经理办公室使用加锁电话。

三、电话卡由办公室负责刷卡。每次刷卡标准,处长30元,部门经理和管理人员20元,其他员工10元,综治办带班组长每人15元。使用完话费后,到办公室刷卡,并进行登记。

四、安装管理插卡电话后,不允许私接电话机通话,否则,将追究其直接责任人或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并依法追缴相应的电话费。

五、各处室负责人及员工要切实负起责任,以主人翁的态度管好、用好电话。员工因公或特殊情况需要拨打长途电话者,统一到办公室登记后,方可拨打。

六、由办公室定期到电信局对各处室及部门电话使用情况进行查询监督,并予以公布。

 

第三章 公文收发传阅管理制度

根据有关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现就非质量、环境体系文件收发、传阅管理办法规定如下: 

一、公文撰写 

1、公文草拟。根据需要和领导指示初步拟定文稿。公司发文由综合处草拟,涉及各处室职责,需要由公司统一行文的,由各处室、部门草拟文稿。 

2、公文审核。指对草拟文稿的审核,由综合处负责。审核的主要内容是:看是否的确需由公司统一行文、行文方式是否妥当、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拟制公文的有关要求等。不需由公司统一行文的公文,由各处室、部门自行发文。 

3、公文复核。指公文正式印制前对文稿的校对、核稿,重点是看:审批、签发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统一、规范等。

4、公文签发。将经审核的文稿交领导签字,批准发文。公司级公文由总经理签发,各处室、部门或某特定业务范围的行文,由处室、部门负责人签发。

5、公文的印刷、用印。经审核无误后的公文的即可印刷与装订。如需加盖公章的按《印章管理办法》加盖公章。

二、公文发放 

指将公文发放到相关部门。确定发文后,综合处发文人员要在《高新物业发文表》上编制发文编号,登记公文名称、发文日期、数量、发放部门等。对内发放文件须有各处室、部门相关人员签收。公司级文件发放时只发到处室及相关部门,处室、部门内部的传达由各处室、部门自行管理。各处室、部门收到文件后要签字确认。

三、公文的传阅

接收的文件需由多部门阅看时,经综合处处长、总经理在《文件批阅卡》上审批后,原文件附《文件批阅卡》交由相关处室、部门阅看,阅看人员签字确认。

四、公文归档 

公司发文由综合处及时归档,填写《文件归档登记表》。各处室、部室自行发放的文件,如有必要应及时报送综合处归档。

 

第四章 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开源节流,规范办公用品管理,特做如下规定:

一、职责及范围

(一)本制度所指办公用品是指日常办公用品及一些低值易消耗品,本制度规定了办公用品计划、采购、发放、使用、保管等方面的职责和管理要求。

(二)办公用品的采购、保管及发放归口综合处管理。各处室、部门办公用品计划、领取、使用、保管等由各处室、部门负责人或指定专人负责。

二、办公用品计划、采购、保管及发放管理办法

(一)、每月15日以前,各处室、部门自行统计本处或部门的办公用品需求状况,并列出详细计划,分类(日常办公用品、印刷品、其它)填写《用料计划单》,计划本着“节省、实用、必需”的原则,经处室、部门负责人审批后统一提交综合处。

(二)、综合处采购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审核并制定采购计划及预算,报经综合处处长审核,总经理批准后进行采购,并于每月25日至30日发放。

(三)、公司新到工作人员的办公用品,综合处根据各处室、部门负责人提供的名单和用品清单,负责为其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品,以保证新到人员的正常工作。

(四)、除正常配给的办公用品外,若还需用其它日常办公用品的,由使用部门填写书面《办公用品申请单》,须经综合处处长批准方可领用。

(五)、采购人员要以做到办公用品齐全、质优价廉、库存合理、开支适当为原则,并要建立帐目,根据《物资的验收、出入库及保管制度》办好入库、出库手续。

(六)、办公用品管理一定要做到文明、清洁、注意安全、防火、防盗、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非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库房。

(七)、各部门物品领用人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使用办公用品,适合以旧换新的用品要以旧换新,综合处有权对各部门的领用情况予以审核与监督。

 

第五章 办公设备(软件)更新、维护、使用制度

一、职责及范围

1、公司办公设备包括: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话、照相机、摄像机、移动存储设备、多功能厅彩电、音响、投影仪及各处室、部门配备的空调等各种贵重物品。办公软件是指各类因办公需要而购买或专业制作的软件。为了保证各项办公设备的正常使用,各类办公软件的安全操作,发挥办公设备及办公软件的最大功效,特制定本制度。

2、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多功能厅(会议室)内彩电及VCD、DVD均由综合处指定专人保管、使用,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由综合处通知定点维修公司的技术人员前来检查、维修、保养。

3、各处室配备的计算机,由各处室指定专人定期负责清洁工作。

二、更新、维修及维护保养

1、办公设备的更新是指办公设备的升级或更新、移动存储设备的采购、各类耗材的补给、特殊配套设备的购置。办公设备发生各种故障不能使用时即可进行维修。办公软件的更新是指由于工作而需新购置或升级的各类应用软件。

2、需要进行办公设备更新时,由各处室、部门或设备监管人填写《办公设备更新(维修)申请单》,由处室、部门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由综合处负责采购。综合处根据市场报价做好新购置办公设备的预算,经综合处处长、总经理审批后购买、发放。

3、各类办公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随时填写《办公设备更新(维修)申请单》,通过定点公司或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4、各类办公设备需要更换部件时,应填写《办公设备更新(维修)申请单》,经综合处处长、总经理审批后方可更换。

5、各处室、部门要妥善保管本部门或分管的办公设备保修、维修、使用说明书等资料。

三、办公设备使用管理规定

1、计算机及外设使用时要注意防尘、防磁、防静电、防水、防腐。

2、移动存储设备包括移动硬盘和U盘。移动硬盘使用时注意,在硬盘高速运转时严禁硬盘受到外力碰撞,严禁移动硬盘。移动硬盘及U盘在断开与电脑的连接时一定要进行相关操作,当系统提示“您可以安全的拔下设备”时方可拔除设备。

3、会议室投影设备的使用由综合处设专人负责,其它人员未经允许及培训严禁使用该设备。每次关闭投影仪的时候都一定要等到投影仪的lamp灯完全熄灭后,才能关闭电源。

4、计算机软件及应用软件由综合处统一购买。软件在使用时,要按照要求步骤进入或退出,以免造成软件的损坏。禁止在公司计算机安装其他软件,以免病毒传播。

5、日常文档及数据由各处室自行备份。每月二十日前由综合处负责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对各处室重要文档数据进行备份。日常杀毒工作由各处室自行处理,要求每周至少杀毒一次、升级一次,杀毒软件由综合处提供。

6、计算机的清洁与维护实行谁使用谁负责清洁的原则。每周清洁外部两次,不得使用湿抹布,内部每季度必须打开机箱清洁一次,用毛刷或专用工具吹净尘土。第一次清理由综合处指导,以后的清洁由各处自行负责,综合处进行不定期抽查。

7、各类办公设备严禁外借、外用。严禁上班时间在计算机上玩游戏、处理与工作无关的文件,严禁用微机看VCD盘,严禁使用计算机从事不健康活动或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活动,严禁利用网络传播淫秽及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

 

第六章 传真、复印制度

一、办公复印、传真的管理部门为综合处。

二、复印、传真承办范围为行政管理文件、合同及各类相关资料,私人资料恕不接待。 

三、各处室、部门在进行复印时,必须填写《打印、复印登记单》(附表七),登记复印纸张的规格和数量。

四、各处室在进行传真文件或资料时,要填写《传真收、发文登记表》。

  五、综合处每月25日根据使用纸张的实际数量,按成本汇总后报财务处。

 

 

 

 

第七章 印刷品管理制度

一、职责及范围

高新物业印刷品是指因工作需要而专门印制的各类空白记录表格、自制内部票据、信封、稿纸等印刷资料。高新物业印刷品的管理部门为综合处。

二、印刷品的印制、领用及保管

1、高新物业各处室、部门所有印刷品均由综合处负责联系定点厂家印制。

2、各处室、部门如需领用,综合处协助记录表格使用单位根据库存及实际需要制定每月计划,于15日前随办公用品计划一并上报,印刷完毕,由综合处通知发放。综合处负责汇总各部门每月印刷品使用数量。

3、存放印刷品的库房应保持干燥、清洁,印刷品摆放整齐有序,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库房。

 

第八章 车辆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车辆管理,协调各部门对车辆的使用,对汽车的使用、保养、维修,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由综合处长统一负责公司办公车辆、司机的管理及交通安全教育,单位所有的车辆及司机出车由综合处长统一安排、调度。

二、汽车要定人、定车、定期保养、定期维修,使车辆经常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单位因公用车要随叫随到,保证准时出车,不得延误工作。

三、公司汽车一般用于领导外出办公,取送机要文件,财务取送款项,护送工伤和急病号,处室、部门联系业务、单位组织的事项和对单位个别体弱领导的接送等。一般用车要提前预约(通常提前半天时间),特殊情况急需用车时,经领导批准方可用车。

四、司机出车统一由综合处长批准。凡私自用车要追究责任,所造成的一切车辆人身事故由责任人负责,单位概不负责。

五、司机要建立行车记录,车辆维修保养记录,内容包括:车辆行驶里程、技术状况、维修保养日期,大、中、小修日期,车辆损坏程度及原因,零件更换情况,维修费用等。

六、为了降低维修费用,单位车辆实行定点维修,车辆送修需要开具修车单,一式两份,证明修理内容,单位与修理厂凭修车单结算,外出遇急需修理时,可先与修理厂联系修理,回公司后,及时补办修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