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56

表演艺术内容篇1

【关键词】戏曲;表演;意义;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23-02

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和生命,而表演艺术本身,既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创造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高。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要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下面分别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一个层面,是它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理性认知系统,也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和能量之源系统,更是一个“软系统”。因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才能更自觉、更积极、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做好戏曲表演工作。谁都知道,理性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乃至决定作用。

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的中心和生命,如果没有表演艺术,那么就只有案头的剧本而没有真正的舞台艺术,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的戏曲艺术。中国戏曲素有“角的艺术”之称,说的也正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和生命。关于这一点,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说得十分明确透彻:“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洋演剧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在舞台艺术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作是唯一的。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在主要地支配着剧本的写作形式。”[1]梅兰芳大师也强调:“中国观众除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以外,重看表演……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取决于演员的技术。因而京剧舞台艺术中以演员为中心的特征,更加突出。”[2]不仅京剧如此,其他各地方戏曲剧种,皆如此。

二、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实体系统,也是一个“硬系统”。因为内容是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同样,表演内容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内部诸要素的总和。

具体来说,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塑造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任务”,衡量一个演员表演艺术的高低优劣,一个最为重要的尺度,就看他所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的高低优劣。许多戏曲大师,首先以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为其艺术成就的亮点和看点、力点与支点。例如梅兰芳所塑造的杨贵妃(《贵妃醉酒》)、虞姬(《霸王别姬》)、西施(《西施》)、穆桂英(《穆桂英挂帅》)、梁红玉(《抗金兵》)、韩玉娘(《生死恨》)、赵艳容(《宇宙锋》)等人物形象,都是典型形象。又如京剧花脸名家郝寿臣,在《捉放曹》等17出曹操的剧目中,成功地塑造出不同性格、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曹操形象,被誉为“活曹操”。再如京剧武生名家盖叫天(张英杰)先生,在《十字坡》《武松打虎》《快活林》《狮子楼》等剧目中,成功地塑造出不同的武松形象,也赢得了“江南活武松”的美名。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表现剧本内容

表现剧本内容也是戏曲表演艺术重要的任务之一。包括剧本的主题立意、故事情节等等。尤其是剧本的现实意义与文化意蕴,更是要着力表现的。例如梅兰芳表演的《抗金兵》,周信芳表演的《文天祥》,就与抗日战争中表现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紧密相连。

(三)体现流派风格

流派是中国戏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特征,也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流派是艺术流派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3]流派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核心标志。中国戏曲的流派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有一批代表剧目,并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人。例如“梅(兰芳)派”,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艺术风格是雍容华贵、中正平和,传人有梅葆玖、杨荣环、李炳淑等,第三代传人有李胜素、高红梅、董圆圆等。又如评剧的“新(凤霞)派”,代表剧目有《花为媒》《刘巧儿》等,艺术风格是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传人有谷文月、刘淑琴、王向阳等。淮海戏也有“谷(广发)派”,代表剧目有《包公铡国舅》《皮秀英四告》等。

(四)展现剧种风格

不同戏曲剧种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戏曲表演艺术要展现不同的剧种风格。例如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就充分展示出龙江剧的粗犷、豪放、土野、自由的艺术风格,并凸显出其反串、书法等精功绝技。

三、表演艺术的必要形式

戏曲表演的第三个层面,是它的必要形式。这是一个保证系统,也是一个配套系统。因为形式和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要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必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戏曲表演的外在形式,也是主要艺术手段。几乎所有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都离不开“四功五法”。

“四功”中的唱念做打,有的剧种为唱念做表,并无太大区别。五法中的手眼身法步,有的剧种为口手眼身步,也大同小异。

(二)程式化

程式化是戏曲表演的另一个形式特点。程式化以程式动作为标志,程式动作又是生活动作的提炼、加工、美化。戏曲的表演动作,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运用规范化的程式动作。如“圆场”“走边”“起霸”“趟马”“整冠”等等。

(三)绝活

戏曲表演艺术还常有各种绝活的运用,这也是一种外在形式。例如吞火、喷火、变脸、甩发、玩串珠、打出手等等。这些绝活又常含有杂技、魔术、武术等表演元素。

(四)行当化

戏曲表演艺术又以行当化为形式特点。行当即“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所演不同的脚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逐渐划分形式”[4]。中国戏曲的行当划分由简到繁,各个剧种又有所不同。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各行又细分为多个分支,如生行又细分为老生(文老生、武老生、文武老生)、小生(扇子小生、翎子小生、纱帽小生、武小生、穷生等)、武生(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等。而汉剧、粤剧则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秦腔则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并细分为28类。各行均有不同的表演要求与形式。

参考文献:

[1]程砚秋.程砚秋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4.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51.

表演艺术内容篇2

一、我国舞台表演艺术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在今天出现了明显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首先是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如戏曲舞台表演艺术正在逐渐失去它们原有的魅力,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远不如对流行歌曲的兴趣强烈,这造成了我国一些传统舞台表演艺术渐渐变“冷”。当然某些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如相声艺术适应时展积极改变原有表演形式,正在焕发出全新的生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以郭德纲的“德云社”为首的草根舞台越来越吸引人们的视线。与传统舞台表演艺术逐渐变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歌舞艺术日趋火爆,如某些明星的演唱会等,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加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炒作,更是让一些现代歌舞表演艺术舞台风光无限。这种“冷热”的对比在今天表现得十分明显,并有逐渐扩大之势。

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在今天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除了上述传统舞台艺术渐“冷”的情况外,还有其他一些现实的问题。一是现代舞台表演艺术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对艺术内容的锤炼。以央视春晚舞台为例,其应用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给观众带来了美轮美奂的舞台视觉体验,但是舞台表演内容却变化不大,这已经让国人产生了形式上的审美疲劳。二是现代舞台表演艺术追求个性虽无可厚非,但出现违背国人传统理念的做法却不可取。比如郭德纲的“德云社”,从其表演的某些相声片段看,的确是满足了人们低级趣味的审美需要,有些台词甚至与传统主流观念相背而行。三是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后继乏人,一些经典的艺术曲目甚至出现无人继承的现象。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种状况,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就只能在书本和电视回忆片中寻找以前的记忆了。

二、现代舞台表演艺术的出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我们要正视这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握现代人们艺术消费的心理,进而对原有舞台表演艺术进行全新的改造。这样才能让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更加接地气,让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长盛不衰。

(一)重视舞台表演艺术的再现形式,但更要重视舞台表演艺术内容的锤炼。科技发展为现代舞台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优势。现代声光技术的使用,让舞台表演更加美轮美奂。但是,如果片面追求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只是追求观众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时间久了观众就会出现倦怠感。因此,要想让艺术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做法还是要关注艺术内容的锤炼。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曾经风靡200多年,其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京剧的台词、剧情等艺术内容深邃且耐人寻味。因此,不管是现代舞台艺术,还是传统舞台艺术,都应当再次进行“内容回归”。因为,再华丽的舞台,再优美的唱腔,如果艺术内容没有深度,都不会真正为国人所推崇,最多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二)打造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艺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一些快餐文化日渐流行。现代人越来越追求感官层次的艺术体验,尤其是年轻人在艺术消费中大多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刺激的快餐艺术。郭德纲的“德云社”正由此应运而生。当然,笔者也很喜欢郭德纲的相声,通俗易懂,包袱连连。底层百姓认为他的相声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笔者却认为,如果所有的艺术都是满足人们低级审美趣味的需要,艺术本身就丧失了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生活境界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如果能够在“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雅”的追求,也许会让舞台表演艺术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打造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艺术,是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最基本的追求。舞台艺术表演者要以身作则,不应当片面追求个人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真正的艺术之“心”。

(三)传统曲艺等舞台表演艺术要顺时改变,才能够后继有力。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在今天的冷遇,是时展的结果。但是,传统舞台表演艺术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不能够让其在我们的手中没落。可是我国目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多是由政府牵头,进行相关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诚然,政府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要想真正让传统艺术在今天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必须要对它们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要让这些艺术再次回到民间,毕竟它们最初发端于民间,唯有再次回归,才能够吸取再次成长的养分。传统艺术后继乏人的现状必须要改变,但是如果艺术本身不变的话,是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因此,传统曲艺等舞台表演艺术要顺时改变,才能够后继有力。

表演艺术内容篇3

【关键词】舞台特性;风格;艺术

舞台美术是舞台造型艺术的总称,是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舞台布景、舞台灯光、演员服饰、演员化妆、道具等艺术部分构成。舞台美术从属美术的范畴,它与其他美术门类有共同的特点,但也因舞台的特性决定了舞台美术有它自己的个性。只有掌握了舞台美术的特性,设置的舞台美术才能更好地为戏剧角色营造所需的生活环境,为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展开剧情服务,为舞台表演艺术服务。

1.舞台美术适应于舞台特性舞台的结构多种多样,目前较多用的是镜框舞台和圆形舞台两大类。镜框舞台三面为“墙”;,一面向观众,构成了舞台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圆形舞台有的是半边向观众,有的是四周都向观众,圆形舞台常是露天台。不管是什么台,在舞台上设置景物都要根据舞台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要适应于舞台的特性,使景物与舞台构成一体,成为有别于其他美术作品的立体艺术,形成一个既美观又合理的演出环境,更好地为表演艺术服务。

2.舞台美术适应于表现的内容舞台美术是为表现的内容服务的,因此,舞台美术要根据演出的内容来设置,使演员有一个既方便表演又合乎剧情的环境进行艺术创作。例如,在表现某种情绪性的歌舞节目时,可以让灯饰成为舞台装饰物之一,利用舞台灯光的闪动,光柱的变化来烘托舞台气氛,而在表现情节性的戏剧内容时,就切忌让观众看见灯具,只求灯具产生的灯光效果。例如用灯光营造朝阳斜照在舞台上一件景物的效果,如果看见照景物的灯具,那就演魔术穿帮一样,未免太失真了。只见灯光效果而不见灯具对于镜框舞台来说可以做到,对于圆形舞台就比较困难。景物的设置要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来决定,表现的是现代歌舞?还是古典歌舞?是现代剧还是古装剧?剧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剧的地方特色是什么?剧中人是什么身份?他处在什么环境?这些都是要认真考究的。既要反映出剧情的环境,又要方便表演,既要真实又要简练,要在服从于内容需要的前提下表现出舞台美术的美观。

3.舞台美术适应于表现的风格艺术表现的风格很多,大体上可分为写意与写实两大类。体验派的话剧是写实的,它的景物就要求逼真,力求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生活的环境,有利于演员乃至观众进入戏剧的情景。而表现派是写意的,它的舞台美术可以夸张些,简练些,装饰性强些,如我国的戏曲,情绪性的歌舞等。

.舞台美术是真与假结合的艺术无论是写意的还是写实的舞台美术,它绝大多数是假设的,就如写实的布景,尽管景物制作得很逼真,但毕竟是假的。写意的舞台美术就显得更假了。而在这些假的景物之中进行表演的演员是真的。那么就有一个真的演员如何生活在假的环境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要得到很好的解决,使真、假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尤其是像中国戏曲这类写意的舞台美术,更需要通过演员逼真的表演去使观众认同,使假设的舞台装置产生真实感。在写实的舞台美术中要有主有次,在演员表演环境中的景物要逼真,演员使用的装置、道具要逼真,而远景就可虚些。

表演艺术内容篇4

关键词:声乐舞台艺术表演课堂教学歌唱实践

声乐表演是一门既要唱好又要演好的艺术。“以演助唱”,“唱”和“演”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随着当今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能把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更多样式、多角度地放大,呈现给观众,这就对声乐演唱中演员在表演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声乐演唱中形体表演是赋予声乐作品以鲜活生命的创造行为。声乐作品的处理、情感的投入不仅能用声音体现,还可以用肢体语言诠释。身体姿态、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台位等形体表演诸因素不仅是声乐演唱的辅助手段,更对歌唱起到了协调、统一、提升的重要作用,是生动展现音乐魅力的重要手段。以下我介绍自己多年来的表演经验和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加强对舞台艺术表演的认识

1.舞台艺术表演的概念

舞台艺术是一个艺术名词,一般来说舞台艺术表演指的是利用舞台这一三维空间由演员把艺术作品在原有词曲作者的一度创作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为中心的综合表演艺术,也就是说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多重作用和强劲的感染力量,以及在美化舞台画面、艺术造型诸多方面的特殊效应及其内蕴丰富的意境、节奏、韵律、品位,等等。

2.声乐舞台艺术表演的重要性及涵括的内容

声乐艺术作为舞台艺术,不仅是听觉艺术,而且是视觉艺术。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曾说:“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表情、手势动作、舞台演绎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由此看来,只有声情并茂,歌声、情感、舞台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歌唱艺术。我们要把歌唱和与之表达一致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加上舞台演绎完美结合,表现声乐技巧,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将作品完整、生动地呈现于观众面前,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高度完美统一的舞台效果。

声乐演唱中的舞台艺术表演涵括的内容有身体姿态、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台位变化、上下场方式的处理等。

二、在课堂教学中训练舞台艺术表演能力

观众在欣赏表演艺术时,一般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欣赏演员的作品。歌唱艺术包括声音表演和形体表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舞台艺术表演,应关注两个部分:一是科学地提高声音的演唱技巧;二是通过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展现形体表演。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点。

1.身体姿态

一个演员的天职是对“美”的创造。所谓歌唱“姿态美”并不是单指容貌的美丽。挺拔、松弛、自信、精神饱满的身体状态不仅有助于歌唱发声,更是塑造良好舞台形象的关键。身体的姿态美要根据歌曲内容、风格表现,这是声乐表演的基本功。通过不同的身体姿态能表现出潇洒、豪放的姿态美,秀丽、甜美的姿态美,含蓄、质朴的姿态美等。如不同的唱法也有不同的要求:美声唱法歌唱姿态相对庄重、稳定;民族唱法要融入各民族及戏曲特色的表演身段;通俗唱法更多的是边舞边唱。需要强调的是,在声乐表演的全过程中,无论何时、表现何种情感,哪怕是表达痛苦、悲伤的情感,都应在身体姿态上表现出优雅和端庄。舞台表演中不应该出现身体松懈、动作随意性和太生活化的自然主义的身体姿态。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的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是人与人交流时视觉与人际上的一种需求,生活中各种面部表情都是自然的流露,无需培养与训练。而在声乐演唱时,人们主要是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表达情绪的。声乐演唱中,演唱时是一种假设性的表演,所处的环境是“虚境”,因此就要格外注意训练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与艺术感受能力。声乐表演的想象不是一种幻想,而是具体的,不仅要用声音唱出来,而且要用整个身体表现出来。所以就要求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要与所演唱的声乐作品的感情表达一致,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及作品的内容。

(1)眼睛的表达

歌唱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尽管以唱为主,但演唱者不能忽视表情的作用,特别是面对听众的音乐会演唱。不同的眼光、眼神,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与感情。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仅凭表情就看出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演员的眼睛,要能看山有山在,看水有水流,看花花满园,看天有鸟飞。“眼为一身之日月,五内之精华”,一瞬之间千变万化。演员应使观众从其眼神里看出角色的内心活动。

艺术大师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眼睛是可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甚至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微妙感情,都能用眼睛表达出来。人的眼神有好多种,一位奥地利著名歌唱家说:“每个人歌唱的音色不同,正如每个人的眼睛不同—样。”眼神的种类也可因个性不同而不同。声乐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要懂得“眼”的表现力。首先眼睛要有神,用眼神与观众交流,用眼光示意景物的高、低、远、近,用眼睛表达情感。总之,通过眼睛各种“眼法”表演,把歌唱活了,唱出歌者的内心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抓住观众,才能感人。

表演艺术内容篇5

【关键词】舞台表演艺术;现状;问题;出路

中图分类号:J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01-01

一、我国舞台表演艺术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在今天出现了明显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首先是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如戏曲舞台表演艺术正在逐渐失去它们原有的魅力,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远不如对流行歌曲的兴趣强烈,这造成了我国一些传统舞台表演艺术渐渐变“冷”。当然某些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如相声艺术适应时展积极改变原有表演形式,正在焕发出全新的生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以郭德纲的“德云社”为首的草根舞台越来越吸引人们的视线。与传统舞台表演艺术逐渐变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歌舞艺术日趋火爆,如某些明星的演唱会等,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加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炒作,更是让一些现代歌舞表演艺术舞台风光无限。这种“冷热”的对比在今天表现得十分明显,并有逐渐扩大之势。

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在今天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除了上述传统舞台艺术渐“冷”的情况外,还有其他一些现实的问题。一是现代舞台表演艺术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对艺术内容的锤炼。以央视春晚舞台为例,其应用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给观众带来了美轮美奂的舞台视觉体验,但是舞台表演内容却变化不大,这已经让国人产生了形式上的审美疲劳。二是现代舞台表演艺术追求个性虽无可厚非,但出现违背国人传统理念的做法却不可取。比如郭德纲的“德云社”,从其表演的某些相声片段看,的确是满足了人们低级趣味的审美需要,有些台词甚至与传统主流观念相背而行。三是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后继乏人,一些经典的艺术曲目甚至出现无人继承的现象。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种状况,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就只能在书本和电视回忆片中寻找以前的记忆了。

二、现代舞台表演艺术的出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我们要正视这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握现代人们艺术消费的心理,进而对原有舞台表演艺术进行全新的改造。这样才能让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更加接地气,让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长盛不衰。

(一)重视舞台表演艺术的再现形式,但更要重视舞台表演艺术内容的锤炼。科技发展为现代舞台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优势。现代声光技术的使用,让舞台表演更加美轮美奂。但是,如果片面追求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只是追求观众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时间久了观众就会出现倦怠感。因此,要想让艺术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做法还是要关注艺术内容的锤炼。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曾经风靡200多年,其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京剧的台词、剧情等艺术内容深邃且耐人寻味。因此,不管是现代舞台艺术,还是传统舞台艺术,都应当再次进行“内容回归”。因为,再华丽的舞台,再优美的唱腔,如果艺术内容没有深度,都不会真正为国人所推崇,最多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二)打造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艺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一些快餐文化日渐流行。现代人越来越追求感官层次的艺术体验,尤其是年轻人在艺术消费中大多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刺激的快餐艺术。郭德纲的“德云社”正由此应运而生。当然,笔者也很喜欢郭德纲的相声,通俗易懂,包袱连连。底层百姓认为他的相声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笔者却认为,如果所有的艺术都是满足人们低级审美趣味的需要,艺术本身就丧失了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生活境界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如果能够在“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雅”的追求,也许会让舞台表演艺术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打造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艺术,是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最基本的追求。舞台艺术表演者要以身作则,不应当片面追求个人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真正的艺术之“心”。

(三)传统曲艺等舞台表演艺术要顺时改变,才能够后继有力。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在今天的冷遇,是时展的结果。但是,传统舞台表演艺术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不能够让其在我们的手中没落。可是我国目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多是由政府牵头,进行相关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诚然,政府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要想真正让传统艺术在今天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必须要对它们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要让这些艺术再次回到民间,毕竟它们最初发端于民间,唯有再次回归,才能够吸取再次成长的养分。传统艺术后继乏人的现状必须要改变,但是如果艺术本身不变的话,是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因此,传统曲艺等舞台表演艺术要顺时改变,才能够后继有力。

三、结语

解决现代舞台表演艺术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够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表演家们的努力,更需要艺术理论研究者及时为我国舞台提供表演艺术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表演艺术内容篇6

第一条为加强对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涉外文化艺术表演活动,是指中国与外国间开展的各类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杂技、马戏、动物表演、魔术、木偶、皮影、民间文艺表演、服饰和时装表演、武术及气功演出等交流活动。

本规定所称涉外文化艺术展览活动,是指中国与外国间开展的各类美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摄影、书法碑贴、篆刻、古代和传统服饰、艺术收藏品以及专题性文化艺术展览等交流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下列活动:

(一)我国与外国政府间文化协定和合作文件确定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

(二)我国与外国通过民间渠道开展的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

(三)我国与外国间进行的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

(四)属于文化交流范畴的其他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

第四条有关文物展览对外交流活动的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第五条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必须服从国家外交工作的大局,服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

第六条文化部负责全国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归口管理和宏观调控,行使下列职权:

(一)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部级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计划;

(二)协调、平衡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工作;

(三)批准或不批准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立项申请,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批准或不批准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中个人通过因私渠道出国进行文化艺术表演或展览活动的申请;

(五)认定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及所属机构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组织者的资格;

(六)审核并认定全国从事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经营机构的资格;

(七)监督和检查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机构及活动情况;

(八)查处有重大影响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中的违法事件;

(九)其他应由文化部行使的职权。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是本地区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主管部门,行使下列职权:

(一)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计划;

(二)协调、平衡本地区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

(三)负责本地区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经营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机构资格认定的初审、报批、执行等事宜;

(四)批准或不批准已经文化部批准的本地区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20天以内的延期申请;

(五)批准或不批准本地区个人通过因私渠道出国进行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申请;

(六)认定本地区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组织者的资格;

(七)审核并认定本地区经营场所从事外国来华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的资格;

(八)监督和检查本地区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机构及活动情况;

(九)协助上级领导机关或有关部门,查处本地区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中的违法事件;

(十)其他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行使的职权。

第八条经批准的第七条第(四)、(五)和(七)项的项目,均须报文化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者的资格认定

第九条文化部对从事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组织者实行资格认定制度。

第十条下列部门和机构有资格从事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

(一)文化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文化厅(局);

(二)文化部认定的有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认定的本地区有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部门和团体;

(四)文化部认定的有从事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资格的经营机构;

(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认定的有从事来华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资格的经营场所(只限于来华项目)。

第十一条文化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按照本规定,在接受涉外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立项申请的同时,根据申请单位的工作和任务性质、业务和组织能力对其进行资格认定。

第十二条申请从事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资格的经营机构,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经文化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认定的对外文化交流业务和能力;

(二)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营业执照;

(三)有相应的从事对外文化活动必需的资金、设备及固定的办公地点;

(四)有相应的从事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组织能力;

(五)有健全的外汇财务管理制度和专职财会管理人员。

第十三条申请从事外国来华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资格的经营场所,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二)、(三)、(四)、(五)项规定的条件;

(二)有与演出或展览相适应的固定营业场所和设备;

(三)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消防和卫生设施。

第十四条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经营机构和经营场所的资格认定程序:

(一)具备本规定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经营机构或经营场所,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或有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提出申请。

(二)经营机构的资格认定,由其所在地文化厅(局)、有隶属关系的中央或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进行初审,通过后,出具有效证明,向文化部提出申请。

(三)经营场所的资格认定,由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办理。

(四)经营机构申请时需提供营业执照、资信证明、资产使用证明、专业人员资历证明和财务制度文件。

(五)经营场所申请时除提供上述资料外,还须提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相应许可证和公安部门颁发的《安全合格证》。

(六)文化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天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审批,合格者发给从事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经营活动资格证明。

第十五条对取得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资格的经营机构和经营场所,实行定期审验制度。

凡不再具备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规定条件的经营单位,资格认定部门有权取消或暂停其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的经营资格。

第三章派出和引进项目的内容

第十六条鼓励下列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出国: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

(二)宣传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

(三)体现当今我国文化艺术水平的;

(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五)有利于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

第十七条禁止有下列内容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出国:

(一)损害国家利益和形象的;

(二)违背国家对外方针和政策的;

(三)不利于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

(四)宣扬封建迷信和愚昧习俗的;

(五)表演上有损国格、人格或艺术上粗俗、低劣的;

(六)违反前往国家或地区和风俗习惯的;

(七)有可能损害我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

(八)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鼓励下列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来华:

(一)优秀的、具有世界水平的;

(二)内容健康、艺术上有借鉴作用的;

(三)传统文明、民族民间的;

(四)有利于提高公众艺术欣赏水平的;

(五)促进我国同其他国家间友谊的。

第十九条禁止有下列内容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来华:

(一)反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政策、诋毁我国国家形象的;

(二)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

(三)制造我国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干涉我国内政的;

(五)思想腐朽、颓废,表现形式庸俗、疯狂的;

(六)宣扬迷信、色情、暴力、恐怖、吸毒的;

(七)有损观众身心健康的;

(八)违反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

(九)可能影响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

(十)法律和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条文化部对国际上流行,艺术表现手法独特,但不符合我民族习俗或有较大社会争议的艺术品类的引进,进行限制。此类项目不得进行公开演出或展览,仅供国内专业人员借鉴和观摩。

第四章项目的审批程序

第二十一条项目报批程序:

(一)项目主办(承办)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向其所在有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的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等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并附相关资料;

(二)上述主管部门对项目申请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认为合格的,报文化部审批。

第二十二条我国与外国政府间文化协定和合作文件确定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项目,由文化部下达任务通知,各地方、各单位应认真落实。

第二十三条我国与外国通过民间渠道开展的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活动由文化部确定任务,通知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具体实施;或由有对外文化交流资格的机构,通过规定程序,报文化部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我国与外国进行的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必须由经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有对外经营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资格的机构、场所或团体提出申请,通过其所在地文化厅(局)、有隶属关系的中央或国家机关部委、系统和全国性人民团体,报文化部审批。

项目经文化部批准后,方可与外方签订正式合同,并报文化部备案。

第二十五条涉外非商业性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的申请报告须包括下列资料:

(一)主办(承办)单位或个人的名称及背景资料;

(二)活动团组的名称、人员组成及名单等;

(三)活动内容、时间、地点、场次、经费来源及费用支付方式;

(四)全部节目录像带、展品照片及文字说明等;

(五)如出国项目,需附包括本条(二)、(三)项内容的外方邀请信或双方草签的意向书。

第二十六条申报涉外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项目须提供下列资料:

(一)中方在确定外方经纪机构资信情况可靠之后,与其草签的意向书。

意向书的内容包括:

1、活动的组织单位或个人的国别、名称及所在地;

2、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参加团组的人员组成;

3、演出或展览场次;

4、往返国际旅费、运费、保险费、当地食宿交通费、医疗费、演出及展览场地费、劳务费、宣传费和生活零用费的负担责任;

5、价格、报酬、付款方式及收入分配办法;

6、违约索赔等条款。

(二)涉外商业和有偿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资格证明;

(三)国外合作方的有关背景资料、资信证明等;

(四)全部节目录像带、展品照片及文字说明等;

(五)文化行政部门对节目或作品内容的鉴定意见(世界名剧和名作除外);

(六)申报艺术团或展览团出国的项目,需提供中介机构与相关艺术团、展览(博物)馆或其它部门之间的协议书。

第二十七条我国与外国友好省、州、市之间非商业性文化艺术表演(杂技或另有规定的除外)及展览交流项目,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文化部备案。

第二十八条我国与外国友好省、州、市之间商业和有偿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杂技出国演出和跨出友好省、州、市之间的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项目,须按本规定的程序,报文化部审批。

第二十九条杂技团携带熊猫出国演出,须经文化部会同外交部和林业部,报国务院审批。

第三十条携带其他珍稀动物出国或来国内展演,须按规定报文化部审批,并办理有关动物检疫和进出境手续。

第三十一条同未建交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活动,须按审批程序,经文化部会同外交部,报国务院审批。

第三十二条组织跨部门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须附所涉及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的同意函,报文化部审批。

第三十三条报文化部审批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须按审批程序,在项目实施前2个月报到文化部。

第五章活动的管理

第三十四条未经批准,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对外作出承诺或与外方签订有关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展销)活动的正式合同。

第三十五条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的申报单位,必须是项目的主办或承办单位。严禁买卖或转让项目批件。

第三十六条派出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团组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出国艺术表演及展览团组,应以专业人员为主;

(二)在外期间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严格组织纪律;

(三)在外开展活动,须接受我国驻有关国家使(领)馆的领导;

(四)禁止利用出国从事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交流之机,进行旅游或变相旅游;经营未经批准的商业活动;从事有损国格、人格活动等行为。

第三十七条禁止以劳务输出输入名义,或通过旅游、探亲和访友等渠道,从事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的对外交流活动。

第三十八条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活动的承办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接受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海关、工商、财政、税务、物价、公安、卫生、检疫、审计及其它有关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三十九条主办单位如需变更已经文化部批准的涉外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项目内容,或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变更已经批准的意向书内容,须在活动具体实施前30天另行报批。

第六章罚则

第四十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暂停或取消对外文化活动资格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派出或邀请文化艺术表演及展览团组的;

(二)未经批准,延长在国外或国内停留时间的;

(三)未经批准,与外方签定演出及展览合同或进行经营性活动的;

(四)倒卖项目批件的;

(五)在申报项目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六)从事有损国格、人格演出或展览活动的;

(七)造成恶劣影响或引起外交事件的。

前款规定的处罚可以并处。

第四十一条对发生第四十条情况的部门或地区,省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可以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及暂停对外文化活动等处罚。

表演艺术内容篇7

(一)戏曲杂技类内容

我国戏曲杂技类舞台表演形式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它们都是舞台表演艺术中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戏曲主要包含了诸如京剧、越剧、豫剧等类别,它们都有着较为固定的表演套路,一般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表演招式和规矩,甚至连音乐伴奏都是具有较为固定的风格。那么,舞台摄影者就必须对这些舞台表演形式及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其相应的戏曲类配乐也要有一个较为熟悉的感觉,从而在进行舞台摄影的时候,能够选择好恰当的瞬间进行拍摄,即使是在遇到戏曲表演中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舞台摄影者也要能够快速地捕捉到各种舞台经典动作。至于杂技类表演,一般都有着一些令人感到刺激惊险的动作出现,它显然能够深深吸引住观众的心理。但是,舞台摄影者就会遭遇到一定的难度,他们必须事先对于这些杂技表演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进行杂技拍摄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拍摄选景,才有可能拍摄到最为完美的舞台画面。

(二)舞蹈类内容

舞台表演当然离不开舞蹈表演了,它是舞台表演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该来说,舞台摄影艺术中的一项重要拍摄内容就是舞蹈,它是舞台摄影的聚焦点所在。舞台上的舞蹈表演往往通过丰富的人体动作带给观众非凡的视觉享受,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应该力求完美,因而受到了舞台摄影者的追捧。但是,舞蹈表演由于丰富而多变,且涉及的活动范围也是较为广泛的,因此,舞台摄影者不太容易进行相关的拍摄。这就需要舞台摄影者能够及时把握好变化莫测的舞台灯光和舞蹈动作,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捕捉每一个复杂场景下的优美瞬间,尽量抓住每一个舞蹈表演中的高潮进行特写。

二、舞台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台摄影艺术就是以照相机作为基本的拍摄工具,根据舞台摄影者不同的拍摄构思进行人物或景物的拍摄,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和微机技术处理,从而塑造出可视的画面形象,它一般是用来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有着表达舞台摄影者思想情感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显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内容丰富

舞台摄影艺术的拍摄内容并不是单调的,而是一种非常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比如说,拍摄过程中应该要涉及到各种拍摄内容,无论是哪种舞台表演形式,舞台摄影者都应该事先有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为后面的拍摄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情景交融

舞台摄影艺术往往会选取一定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拍摄,这些拍摄的对象应该是要体现一定的形象性,表达出情景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艺术意境。对于舞台摄影者来说,他们面对的舞台表演是非常真实的,那么,他们要把这些舞台表演内容真切地拍摄下来,就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让人体会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才能够把情与景结合起来。

(三)技艺高超

舞台摄影艺术本身属于现代艺术造型的范畴,它具有美学的基本特征,通过调整各种拍摄光线和色调等因素来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从而让整幅画面显得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那么,要达到这种艺术性,是需要较高的技术性作为基础的。一般来说,舞台摄影艺术就是要摄影者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对于光圈、光速、焦距的运用,这些都有着高超的技术含量。尤其是作为摄影艺术中的特色,舞台摄影艺术更是有着特殊的技术要求。

三、舞台摄影艺术的操作要点

舞台摄影艺术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具有鲜明的艺术创作特点,即光线较弱,反差较强,变化较大;摄影间距变化小;拍摄点相对固定。那么,舞台摄影者就应该在进行拍摄之前做好准备工作,主要是检查相关的拍摄器具是否正常,然后再熟悉各种舞台表演的剧情,充分了解舞台灯光,并进行自动白平衡。其中,舞台摄影艺术中的舞台摄影曝光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难点所在,舞台摄影者要尤其把握好这个节点。此外,舞台摄影者还要进行安静的拍摄,尽量避免自己的拍摄过程会影响到观众的观看。当然,舞台摄影者还应该切实做好瞬间抓取工作,通过使用数码相机的快速连拍模式来提高拍摄的成功率。那么,舞台摄影者在了解了以上几个拍摄环节以后,还应该把握好舞台摄影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工具,那就是相机。针对相机来说,舞台摄影者应该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一是选好拍摄的相机。二是配备合适的镜头。三是设置自动对焦模式。四是尽量选用高感光度。五是精准设置舞台色温。六是优化光圈与快门组合。

四、结语

表演艺术内容篇8

关键词:表演声乐演唱作用

声乐演唱中的表演要求演唱者要讲究作品内涵的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讲究内在素质的转换等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声乐演唱中的表演

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它是继声乐作品依词谱曲或由曲填词后的第二次创作,它既忠实于原作也需要在一定尺度内进行重新加工。表演要使形体、眼神和情感都能恰当地表达其内容与形式艺术上的完美统一,达到审美上的形、神、韵要求。声乐演唱中的表演应具有表演的一般特征,但又应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演唱者一方面要表达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对歌曲进行表演,进行再次创作,这样歌曲才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演唱者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内部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曲规定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要使歌曲内容表演的真实可信,把歌曲的情境变成演唱者自己表演的情境。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歌曲的情境,就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声乐演唱者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这些特性。

二、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一般机理

首先,表演是声乐作品内涵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演唱者在表演一首声乐作品时,除了要拥有好的发声技巧外,还应该具备很好的音乐理解力和敏锐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求对声乐作品内涵要加以仔细的分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去表现一首声乐作品。其次,表演是演唱者心理、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作为优秀的演唱者,应该要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在具有娴熟的演唱技巧和完美的表现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表演是演唱者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歌唱技巧,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演唱的成败。因为对演唱者来说,表演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以新的内涵。而演唱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他对声乐作品的悟性和理解力。所以在我们注重发声技巧外,还要求我们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基本要求

表现真实性: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原作的把握和理解的准确程度我们称之为真实性。它体现着表演者的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体现着表演者的艺术修养。要求演唱者能准确地分析、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所体现的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音乐风格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段意的句逗分明、音乐节奏的快慢徐迟、旋律的高低起伏、装饰音的丰富多彩、情绪情感的哀乐忧伤;高潮的布局、词曲结合巧妙构思的整体性,也都是表演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突出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在表演真实性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声乐表演,要具备对声乐作品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包括对自身歌唱条件和特点的准确体现,对个性演唱风格的塑造;同时表现为对原作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对原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准确把握,对作品音乐结构、表情术语以及音乐构成方式与歌词语句、音韵、词义关系的把握;还要表现为对作品生成背景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性分析,以及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体现完美性:演唱者的心理、气质各有差异,对生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同样,他们对艺术的见解和表演也就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表演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走自己的声乐表演道路,才是保持声乐表演艺术个性,从而体现出艺术的完美性。

四、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声乐演唱中,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内在形象思维的想象必须通过表演来实现。表演诱发想象力,想象力推动表演,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表演者通过艺术想象力的功能,依据作品提供的想象材料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积累进行表演。让自己在想象的环境中生活,在这种状态中表演者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从而把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可以促进声情并茂。好的歌唱不仅要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怎样把作者要表现的内容表演得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写得好,还要演唱者表演得好,情感表达得到位。只有当歌唱者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对作品有了恰当的表演,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声”与“情”的完美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而表演又进一步促进了演唱者声情并茂地演唱。对初学声乐的学生,选用一些简单有代表性的中外歌剧片段来观摩练习、表演。边练声边表演,从而在表演的带动下,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地唱,会比较容易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也融入情感了。可以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声乐表演是在当众情况下把握自我,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演唱者大都显得紧张,假如台下气氛不如意,则更显得手足无措。在这种状态下,自然就难以获得艺术实践中良好的自我感觉,声乐表演的艺术创造将无从谈起。要想在艺术实践中确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就要了解表演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首先歌唱演员此时要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上去,达到忘我的境界,紧张自然就会消失。然后再相应的带动内心的情感,以获取正常的自我感觉。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实际上要处于既要“有我”,又要“无我”的状态。“有我”,是表演时从自我出发去捕捉角色的形象感;“无我”,是演唱者进入规定情景时把自己化为角色,用真情实感去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需要演唱者在艺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且要懂得运用表演来促进艺术实践中的自我感觉的确立。

以上阐述了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其立足点是通过对声乐演唱范畴内表演的内涵、一般机理、基本要求的论述,阐明了声乐演唱中的表演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促进声情并茂、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等问题。其宗旨在于,要充分认识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良好的音乐修养、扎实的演唱技法,为演唱者提供了发展艺术才华的基础,而不断探索和研究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才可使声乐演唱得到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袁东艳.诌议声乐演唱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报,2001.

表演艺术内容篇9

   【关键词】表演声乐演唱作用

   声乐演唱中的表演要求演唱者要讲究作品内涵的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讲究内在素质的转换等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声乐演唱中的表演

   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它是继声乐作品依词谱曲或由曲填词后的第二次创作,它既忠实于原作也需要在一定尺度内进行重新加工。表演要使形体、眼神和情感都能恰当地表达其内容与形式艺术上的完美统一,达到审美上的形、神、韵要求。声乐演唱中的表演应具有表演的一般特征,但又应具有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演唱者一方面要表达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对歌曲进行表演,进行再次创作,这样歌曲才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演唱者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内部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曲规定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要使歌曲内容表演的真实可信,把歌曲的情境变成演唱者自己表演的情境。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歌曲的情境,就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声乐演唱者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这些特性。

   二、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一般机理

   首先,表演是声乐作品内涵分析与声乐技巧的结合。演唱者在表演一首声乐作品时,除了要拥有好的发声技巧外,还应该具备很好的音乐理解力和敏锐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求对声乐作品内涵要加以仔细的分析。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去表现一首声乐作品。其次,表演是演唱者心理、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作为优秀的演唱者,应该要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在具有娴熟的演唱技巧和完美的表现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表演是演唱者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歌唱技巧,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演唱的成败。因为对演唱者来说,表演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内在转换;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以新的内涵。而演唱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他对声乐作品的悟性和理解力。所以在我们注重发声技巧外,还要求我们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基本要求

   表现真实性: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原作的把握和理解的准确程度我们称之为真实性。它体现着表演者的感受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体现着表演者的艺术修养。要求演唱者能准确地分析、理解和把握声乐作品所体现的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音乐风格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段意的句逗分明、音乐节奏的快慢徐迟、旋律的高低起伏、装饰音的丰富多彩、情绪情感的哀乐忧伤;高潮的布局、词曲结合巧妙构思的整体性,也都是表演者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突出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在表演真实性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声乐表演,要具备对声乐作品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包括对自身歌唱条件和特点的准确体现,对个性演唱风格的塑造;同时表现为对原作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对原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准确把握,对作品音乐结构、表情术语以及音乐构成方式与歌词语句、音韵、词义关系的把握;还要表现为对作品生成背景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性分析,以及作品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体现完美性:演唱者的心理、气质各有差异,对生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同样,他们对艺术的见解和表演也就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表演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走自己的声乐表演道路,才是保持声乐表演艺术个性,从而体现出艺术的完美性。

   四、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声乐演唱中,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内在形象思维的想象必须通过表演来实现。表演诱发想象力,想象力推动表演,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表演者通过艺术想象力的功能,依据作品提供的想象材料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积累进行表演。让自己在想象的环境中生活,在这种状态中表演者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从而把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可以促进声情并茂。好的歌唱不仅要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怎样把作者要表现的内容表演得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写得好,还要演唱者表演得好,情感表达得到位。只有当歌唱者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对作品有了恰当的表演,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声”与“情”的完美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而表演又进一步促进了演唱者声情并茂地演唱。对初学声乐的学生,选用一些简单有代表性的中外歌剧片段来观摩练习、表演。边练声边表演,从而在表演的带动下,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地唱,会比较容易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也融入情感了。可以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声乐表演是在当众情况下把握自我,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演唱者大都显得紧张,假如台下气氛不如意,则更显得手足无措。在这种状态下,自然就难以获得艺术实践中良好的自我感觉,声乐表演的艺术创造将无从谈起。要想在艺术实践中确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就要了解表演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首先歌唱演员此时要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上去,达到忘我的境界,紧张自然就会消失。然后再相应的带动内心的情感,以获取正常的自我感觉。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实际上要处于既要“有我”,又要“无我”的状态。“有我”,是表演时从自我出发去捕捉角色的形象感;“无我”,是演唱者进入规定情景时把自己化为角色,用真情实感去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需要演唱者在艺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且要懂得运用表演来促进艺术实践中的自我感觉的确立。

   以上阐述了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其立足点是通过对声乐演唱范畴内表演的内涵、一般机理、基本要求的论述,阐明了声乐演唱中的表演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促进声情并茂、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等问题。其宗旨在于,要充分认识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良好的音乐修养、扎实的演唱技法,为演唱者提供了发展艺术才华的基础,而不断探索和研究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才可使声乐演唱得到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袁东艳.诌议声乐演唱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报,2001.

表演艺术内容篇10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张前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张前教授为著名的音乐美学家,在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此书可将其概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层面,以及对于作品分析、风格、乐谱版本的比较等等;后半部分为对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述,包括中国以及西方的音乐美学观点,以及在中西方的乐器演奏艺术上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书中多举例为一特点,引用了很多名人所说过的话,也有取自于古文诗词、书籍杂志等文献的名言佳句,但是在引用外国佳句时,可能由于语言翻译的关系,有时会出现语句不顺以及倒装句,需要重复研读好几次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意思。在看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似曾相识的句子,原来是在前面已经提剑过的内容,在此处又再一次的完整重复,也许是探讨的主题有相关联,所以再次的强调,但是大篇幅的例证重复,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感,无心再一次的字字详读。音乐表演美学的主旨在于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所以也隶属于音乐美学的一部分,书中介绍了中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了解音乐表演艺术的过程中,必须先对大方向的音乐美学有所了解,但是书名必竟为音乐表演艺术,读者选择此书无非是想在音乐表演实践方面得到启发,美学思想理论占了大篇幅,或许对于读着来说有点与目的不符。章节的标题虽旨为演奏艺术、音乐表演艺术等等的发展,但在详读过后,内容或许比较符合音乐史、乐器史等演变,对于表演实践方面似乎没有太多的关联。如第十三章―20世纪中国乐器演奏艺术的发展,介绍了中国乐器的演变、作曲家的生平、代表人物、著名作品等等,此些内容也许与音乐表演艺术是有关联性的,但对于想要了解表演艺术实践方面的我,就没有引起太大的兴趣。

《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杨易禾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此书为杨易禾教授对于早期著作《音乐表演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进行扩充与补足,将原有的内容前后各增加了数章节来对音乐表演艺术做更详细深入的探讨。书中除了在表演方面的实例做分析,在表演思想、美学理论甚至是表演艺术教育上皆有详尽的介绍。举例部分也是占了重要地位。除了引用名人、古文仕句外,从电影里、邻近的生活例子里以及诗书画、历史故事中,都提出相关联的描述,此外,杨教授也善用比喻,将音乐比喻成生活中的事物,让我们能够激发想象力,举一反三,将书本上的论证模拟到现实生活中,使呆板艰深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也较好理解。除了阐述美学思想家的观点,杨教授在书中也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觉得这是好的,让我们知道作者的观点是属于哪一方面抑或是有着另外的思想,毕竟我们看书就是想要知道这个作者的归纳与看法,否则不管文献出自于哪位作者,内容皆是一样无分别的。同样是杨教授的著作,《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与《音乐表演美学》两本著作相较之下,《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除了在内容篇幅上的不同外,也增加了很多谱例,使我们能够在文字的叙述下,有谱例进行对照,对于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例证也不仅限于二胡,对于声乐艺术、钢琴演奏等等中西方音乐也略有比较。

两本同样是关于音乐表演艺术的著作,相比之下,笔者较喜欢杨易禾教授的《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杨易禾教授为:二胡演奏家及教育家,将书中的例证重点放在二胡的表演美学上足非常自然的,虽然大部分皆是有关二胡的实例,但是能够让我们了解在二胡这样民族乐器上所遭遇到的情况,能够进而延伸应用至自身的专业上。身为一位民乐演奏家,从自身的经验来传授在表演过程所会面临的状况是再好不过的,包括演奏前的准备、登台的瞬间以及演奏后的阶段,这些亲身体验的经历远比头头是道的理论要实际的多。如何判别音乐表演的质量、型号的思考、演奏的风格流派如何取决、如何练习、演奏中的力度速度变化、对于演奏的各方面思考等等,这些内容对于音乐表演实践来说是具有启发性的,虽然书中也大篇幅的论述美学思想以及深奥的古文哲学,但是最终皆会告诉我们如何应用到表演之中,如何将其思想与音乐表演实践相结合,这对于想要探讨音乐表演美学的读者有着相当大的益处。

在音乐表演的议题中,[观众是否存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表演除了要有演奏者,不可或缺的就是观众,但是只要一想到观众,一些无可避免的紧张就会接踵而至,甚至造成呆板、形式化的为观众的演出。有人会说:“就当那些观众不存在,就像在平常练习的琴房里一样。”也有人说:“在舞台上表演,就是要与观众交流,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但是,真的能够如此吗?表演既是为观众演,又要当作他们不存在,这到底该如何取舍呢?在《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中提到:“真正为听众的创作心理应该是用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人的音响去打动听众的心灵。”所以演奏者本身也是听众,他在演奏中也在倾听着自身的演奏,舞台上的演奏心理过程始终专注于音乐,沉浸在自身的音乐当中,此时观众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更别提及因为观众而导致的紧张了,直到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观众的掌声才唤醒了他们,才察觉到观众的存在。唯有演奏者自身融入音乐、被音乐感动,才能够使台下的观众一起进入音乐的世界一起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