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57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湖北;现状;对策.

近几年来,湖北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沪、粤、苏、浙等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湖北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产生的利弊,对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湖北企业同世界著名公司的合作,提高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6年,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来湖北省投资,来湖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8多家,跨国公司在湖北省设立地区性、区域性机构累计达到300多家。2006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只有15.61亿美元。

(1)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来源仍以亚洲国家(地区)为主。亚洲国家(地区)来投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8.67%、76.83%和67.34%。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前五位国家(地区)为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和维尔京群岛。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

按实际平均项目投资额来衡量投资规模,2002年,来源于亚洲的一般为几百美元,而来自欧盟跨国公司的则高达上千万美元。由于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数虽多,但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公司来湖北的投资总额只占全国的1/100,数量只占1.6%,可见外商投资的规模非常的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各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均衡。

湖北省15个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其周边城市黄石市、宜昌市、孝感市构成的大城市圈内,两者分别占全省总投资的65.1%和81.41%,而其他地区利用外资额与距武汉的距离呈现反向变化趋势。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制造业是外商投资重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外商所看好。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投资制造业的项目多达353个,占新批项目数的67.9%。在制造业中,外商主要投资在机电、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化学原料生产等方面。在外商重点投资制造业的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也为外商所看好。

(5)外商投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武汉、襄樊的汽车产业,黄石、鄂州、仙桃的纺织产业,宜昌的化工,武汉、宜昌的电子产业都出现了产业聚集现象。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明显提高。世界柴油发动机巨头-美国康明斯公司与东风公司合资设立柴油机研发中心已落户武汉沌口开发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元,主要从事柴油发动机及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发电机设备及元件的技术研发。

2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能对湖北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2.1积极作用

(1)改善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了湖北出口产品的结构。目前湖北形成了武汉、宜昌、襄樊、孝感四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船舶、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品比重上升,扭转了过去出口单纯依靠农产品、纺织品的局面,改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状况。

(2)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将改变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势必会对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影响。2006年中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为630亿美元,而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占全国的4.89%,相对2003年占全国2.93%,比重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的态势。

(3)对技术进步起到了带头作用。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三资企业都与某种形式的技术转移联系在一起,基本途径包括:第一,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货物和加工工艺并高效率地使用,提升了湖北省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二,引进新产品,使符合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湖北省制造业产出中的比重增加。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有效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第四,引进研发能力。第五,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对湖北省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优化人才培养和任用的机制。

外资企业的投资主要聚集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选拔上抛弃了“唯高学历”“唯关系”的任用模式,唯才是用,为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说明外商投资企业正逐年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机会。

2.2消极作用

(1)影响产业格局,引发地方的发展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与我省地区发展政策不符。外商过来办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这样他们就不会考虑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他们尽可能往最能赚钱的地区去投资,这会使得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2)带来的技术并非核心技术,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用不大。

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例,现在的汽车合资企业虽然股份方面我们占多数,但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合资带来的好处就是给外国汽车企业提供了销售自己生产的汽车的渠道,而对自己的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并没有多大贡献。

(3)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冲击。

由于外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策略,集中力量于流通领域,强力挤占市场,甚至导致对某些产品市场的垄断,严重影响了本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4)对就业产生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的雄厚实力,通过占领湖北市场,在饮料、纺织、家化等行业挤垮湖北本地企业,进而也会使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失业。与此同时,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落聘的职工的安置和分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外资的进程,而且给社会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湖北利用外商投资的主要对策建议

3.1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加强全省重点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和部级、省级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增强吸收外商投资的竞争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提高通关效率,及时缓解外资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努力为外资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此外,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外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尽快出台湖北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规范,并抓好新办法在全省范围的实施。

3.2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投资改造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大力吸引外资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汽车、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招商,引进跨国公司来湖北进行战略性投资;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科教以及金融、保险、旅游、中介机构等服务业吸引利用外资。

3.3加大引导县市招商力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外商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加工型项目,以此带动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一主三化”的进程。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逐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群内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促进产业板块和密切配套的产业链的形成,为整个圈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3.4调整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导向

应将利用外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作为新形势下湖北省利用外资的战略导向,一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重视外资来源的技术档次、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构成。二是提高湖北利用外资的水平,充分利用外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和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技术结构、出口产品结构等。

3.5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探索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和股权融资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筹措融资成本较低、条件比较合理的国外资金,重点支持能源、交通、城建、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认真研究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形式。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外商进行协议购并、产权交易市场购并、股票市场购并以及股权转让购并,推动现有存量资产与国际资金、技术的融合,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凌丹,段凌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6,(8).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2

[关键词]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G8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63-02

一、江西省FDi的发展现状

(一)江西省利用FDi的总规模

“十五”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江西省准确调整了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重点,GDp增速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开始突破以往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吸引外资增速一直位居中部六省之首。2001—2010年,江西省FDi增速8年超全国水平,其中,2010年江西省吸收FDi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77%,占全国利用FDi比重的4.83%,达到历年最高水平。据统计,2011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60.59亿美元,同比增长18.78%。

(二)江西省利用FDi的地域分布

FDi在江西省的分布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即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京九沿线、GDp排江西省前三位的南昌、赣州、九江,这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较为便捷,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市场辐射范围较广,人才、资金、信息要素流动较快。2010年,仅南昌、赣州、九江三个城市就占全省FDi项目数的60%以上,三市实际使用FDi金额近30亿美元。外资流入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全省经济的持续、均衡、协调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江西省利用FDi的产业分布

FDi在弥补该省资本不足的同时,也通过技术外溢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又由于产业特点、投资方式及国家政策的不同,FDi对各产业增长的贡献是有差别的。截至2010年底,江西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53861亿美元、358863亿美元和97360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0.56%、70.35%和19.09%,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FDi的重点领域。从第一产业内部FDi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对工业的FDi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其中加工业的比重很高,原料工业的比重不大;轻加工业的比重较高,重加工业的比重较低;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高于一般加工业。

(四)江西省利用FDi的来源地

近年来,来江西省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投资来源看,亚洲一直是江西省FDi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香港占比最大;其次是拉丁美洲和北美洲。随着Cepa的签订,香港与江西省的经贸关系将更加密切,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居于对江西省投资的首位。台资虽然大规模进入江西省较晚,但增速很快,已成为江西省外资的第二来源地。由于近几年江西省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有较快增长,占比不断提高。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个别发达国家的投资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总量仍保持增长,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江西省FDi继续攀高,以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为例,增幅都在100%左右。

(五)江西省利用FDi的业绩指标分析

FDi业绩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FDi流入量占FDi总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占GDp总量的比例。具体公式为:

某省吸收FDi业绩指数=(该省FDi规模/全国FDi规模)/一省GDp总额/全国GDp总额

如果业绩指数值大于1,表明该省吸收的FDi大于经济规模所能吸收的期望值,即业绩突出;如果业绩指数小于1,表明该省吸收的FDi低于经济规模所期望的数量,即业绩低下;如果业绩指数值等于1,表明该省占全国FDi的比例与其占全国GDp的比例一致,即业绩正常。近几年,江西省引进FDi的业绩指数值较高,业绩较好,2001年以后每年均大于1,其中2006至2010年上升较明显,这一数值接近2,显示江西省具有较强的吸引FDi的竞争力。

二、江西省利用FDi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吸引FDi规模区域分布不平衡,各城市差距拉大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南昌、九江、赣州、吉安、宜春五个设区市,而景德镇、鹰潭等地区所占份额较少,同时,外贸出口、对外经济合作、旅游业在外商投资主要聚集地的设区市所占比重也较大,其他设区市比重较小,各设区市发展差距拉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投资环境因城市规模、地理位置、相关配套产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外资流向过于单一。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根据前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FDi在江西省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部分制造业,虽然近年来,FDi流向第三产业的规模在不断增大,但仍远低于第二产业。且外资项目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短且深度低,配套能力弱,项目单一,基本属于初级发展类型,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更谈不上形成核心产业群。此外,至今还没有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设在江西省。

(三)引进外资质量不高,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企业自身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更缺乏企业赖以生存和竞争的核心技术。在江西省引进的外资项目中,有些项目是发达国家的淘汰项目,甚至还有一些是在发达国家不允许的重污染项目。外商将落后甚至是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能产品转移至江西省一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造纸、化工、冶金等重污染企业,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片面追求GDp,对企业放松监管,结果对江西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同时,省内一些合资企业,中方基本都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主导权和决定权上都受制于外商。

(四)利用外资方式单一

在利用外资方式上,江西省仍以FDi为主,其他外资方式比重较小。而在FDi中又以“绿地投资”为主要投资方式,并购、Bot、tot等新投资方式很少。

三、江西省吸引FDi的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规范并健全外资管理体制

在继续保持劳动力、土地等廉价生产要素优势的同时,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改善投资环境,要加大对资源消耗大、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的外资监管力度。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外商投资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使用外资的同时要做到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利用FDi的质量

江西省利用FDi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增强投资潜力。首先,从投资的结构来看,应该增加外商在农业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引资政策应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倾斜;其次,从投资规模看,应该积极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以其强大的规模效益吸引相关产业的聚集,对周边发展起辐射作用;再次,当前江西省外资来源主要是港台地区,今后要加大对欧美大型企业资金的吸引。依靠欧美投资所带来的先进技术,缩短产业梯度转移的技术链条,加快提升江西省经济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第四,由于江西省外商投资主体以外资独资为主,缺少和本省企业的联姻与整合,有关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本省企业参与外商投资产业的经营与合作,充分利用外商投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当地企业的竞争力。

(三)调整引资政策,扩大引资领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修订指导外商投资目录,引导外资投向。制定产业政策和外商投资政策,支持、鼓励外商投资江西省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领域。研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外资地区投向。综合运用税收、投资、土地等手段,重点引导外商投向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既要大力推进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商业零售批发、现代物流、运输服务、电信、银行保险、旅游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各级政府还应依托各自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广泛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扩大外资来源,实现外商投资多元化。

(四)引导外资合理分布,强化产业集群效应

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的选择非常注重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水平。为此,江西省要实施“第三代引资政策”,即产业集群引资。要明确未来产业发展定位,整合提升各类工业园区,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道路,有规划地重点发展一批关联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利用集聚效应提升区位优势,形成对FDi的强大吸引力。要加快吸引跨国公司入驻,选择本省优势企业与之形成外包或合作伙伴,从而促进FDi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推进内、外资企业的有机对接,扩大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

[参考文献]

[1]赵晓宇.浅谈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师,2009(6).

[2]邓作义.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3]程呈.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江西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7).

[4]陈瑞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9).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3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利用状况及面临的政策挑战。

众所周知,外商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益处:带来了投资资本,从而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中国出口的巨大成功,使57%的出口产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更为中国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和国内企业相比,外资企业的员工往往能产生更多的附加值,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及更大的利润。而在行业领域,积极的技术外溢使得该行业的生产率也增长较快。

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一向非常成功。由于较为良好的投资环境、低廉的工资和近几年国内市场的迅速增长,中国在过去10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占全世界所有外商直接投资的6.5%,占发展中国家所获外商直接投资的25%。

但是,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投资总额的比例较小。在过去5年内,外商直接投资平均仅占投资总额的5%,比匈牙利、捷克共和国、越南和新加坡等国都小。按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计算,中国也不能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接收大国。据估计,20%~30%的外商直接投资并非是真正的外商直接投资,而是国内投资转道外国重新投回中国的投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享受外资所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或投资政策。其次,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各个省份的分布并不平均。沿海省份获得了90%的外商直接投资,而西部省份在2004年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不到总额的2%,尽管政府政策鼓励去西部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也更多地集中在工业,上世纪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60%集中在工业。2004年,75%的外商投资集中在工业,这其中的71%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20%,大多数集中在房地产开发。银行和公共设施等在其他国家往往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行业,而在中国吸引的投资却非常有限。农业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三,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中,虽然有技术外溢现象,但还十分有限。

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看,在如何最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中国面临许多政策挑战。首先,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本身在不断变化。今后5年,中国将更关注平衡发展。“五个统筹”意味着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和降低资源损耗。对外商直接投资而言,这“五个统筹”要求投资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的产业、内陆地区、高科技行业。其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允许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一些新的行业,特别是诸如银行、物流和公用事业这样的服务行业。此外,东部地区工资和地价的上涨会刺激外商直接投资向内陆地区转移。技术日益娴熟的工人也会吸引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投资。最后,为沿海、内陆省份及不同行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求现有的政策性歧视,如双重税收政策、经济特区和市场准入限制被废除。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保持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中国应该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印度、巴西、泰国和墨西哥这样的经济大国的崛起,会限制中国在世界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中国如欲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就必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其做法是:

首先,简化复杂的投资审批程序。减少政府部门职能重叠、重复登记和繁琐的审批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登记注册及各类登记表格;鼓励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降低投资者的负担。另外,地方和中央税务机构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填写的每月表格也可以简化。

其次,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由于无法在国内直接融资,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不从国外融资,这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上升。若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的直接融资能力、降低股权比例要求和允许企业分期汇入资本金,则会有助予减轻当前国际收支压力,改善货币政策操作困难的状况。

第三,改革司法体制。中国投资环境最薄弱的一点就是司法体制。随着中国社会的复杂化和市场化进程,有效司法体制的重要性在吸引高附加值行业的投资中日益突显。同时,产业结构的提升,公共和私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越来越需要关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创造公平的税收体制

在中国最初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本国企业相对于外资企业有一定的优势,导致政府为外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措施不但刺激了整体外商直接投资,也带来了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现在,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本国企业的这些优势已不复存在;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应该更多地为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生产,而不是为易于自由转移并对税收优惠敏感的出口加工而生产;第三,与其他国家相比,许多国家也有投资优惠政策,如(短期)低所得税、免税期、投资税收扣除、投资的快速折价、增值税减免和出口加工类产品免征进口税等,然而,很少有国家(只有印度、越南和老挝)和中国一样,将这些税收仅仅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并对外资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体制。所以,现今的问题是,给予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是否应该取消。

经济分析表明,税收优惠对于投资的刺激是有限的,特别是和隐含的政府成本相比,税收政策的监督实施也非常困难。由于投资母国的税收政策,投资目的地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使得母国政府受益,而不是企业。

调查显示,税收优惠并不是外国投资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一个拥有较低税率、能公正实施的公平且透明的税收体制更为重要。这一体制和可靠的基础设施、独立的司法体系和可靠的政策过程一样,是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中国减少对于外国投资者的税收优惠并不会大幅度减少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国内资金“迂回”投资的情况会消失,外商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会降低,但实际的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降低。经济合作和贸易组织国家商业顾问委员会建议,如果一个国家提供税收优惠,那么这一政策应该毫无偏见地惠及所有投资者。并且,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有明确的长期方向,与目标相一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可能扭曲贸易的税收政策可能会受到限制,这些政策包括出口商和出口加工贸易区内企业的税收减免。

一个国家是否把现有的外资企业排除在外(即允许现在的外资企业继续享受税收优惠)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样的排除政策可能导致现有外商和本国企业之间的税收不平衡长期存在,也会导致新的外商和现有外商之间的不平衡。这一政策也会使国家在企业利润大幅度上升时丧失财税收入。而从另一方面而言,一定年数的宽限可以提高中国在政策连续性和关心外商投资企业方面的声誉。

对于中国的税收体制来说,合并现有的两个税法是统一内资和外资企业税收水平的最好方式。降低内资企业现有的33%的税率符合国际潮流。合并现有税收体制后,中国可以消除现有体制下的一些税收扭曲,包括对研发投入、工资、营销和折旧的税收扣除的限制。如果政府决定提供税收优惠,那这些优惠政策必须毫无歧视地提供给所有企业,并且和中国今后的工业和地区发展政策相协调,并将税收优惠成本与政府预算一起公示,可以减少对不恰当优惠政策的游说。

三、发展良好的地区政策

东部省份不断上升的投资成本给中西部省份带来了机会。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转移发生。外国投资者也可能选择亚洲的其他国家进行投资,生产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或销往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不断开放的中国市场。同样,投资者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成本一一产出效率来应对东部地区企业成本不断上升,而不是简单地搬迁。还有一种可能情况是,东部的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生产力提高远远超过了成本增长,使得企业不愿搬迁。这就对内陆省份提高自己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力提出了要求。

一方面,内陆省份应该花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世界银行的调查显示:内陆城市在此点上和沿海城市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政府效率方面。其次,内陆地区应该吸引符合其自身相对优势的产业,并且制定自己的区域产业政策,而不是一味模仿东部发展出口制造业。需要土地较多的项目,如农业项目,或者对于交通和距离依赖较少的服务行业在西部前景广阔。再次,内陆省份应该学习东部地区在鼓励投资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一些没有效率的工作,例如列出投资清单、举办投资洽谈会或其他无用工作。他们可以从东部聘请一些有经验的投资促进专家来帮助他们启动工作。最后,内陆省份应该和沿海地区合作,如建立“飞地”。“飞地”即为坐落于甲地而产值,税收归乙地的工业集中区或工业项目,可以缓和刚性的土地供给和弹性的用地需求的矛盾。若内陆省份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沿海省份提供工业和经验,则双方都能享受到增加的税收收入。

另一方面,中国中央政府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国际经验表明,用于区域开发的外商直接投资无法在较差的投资环境中发挥作用。但中央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的有很多:应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淘汰仅让东部地区获益的政策,如经济特区或税收优惠;可以重新审视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限制。内陆地区可能在这些行业上有特定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和公用事业服务(水、电、气等)的开发;应加大力度废除妨碍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地区政策和做法,包括对其他省份生产的商品征收非法费用,带有偏见的政府和国有企业采购做法和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对本地企业的偏向;必须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效率。对铁路系统更为有效的定价,实现铁路、水路和公路运输的联合,将极大地降低在中国内陆的交通运输成本,从而提高内陆地区的竞争力。

四、完善全面的产业政策

在新的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打算刺激服务行业和高附加值行业的增长。这对于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和对资源的消耗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的产业目标,中国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首先,要继续提高劳动力教育水平。提高中学入学率,特别是内陆省份和女学生的入学率。在这方面,还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政策保障及资源供给;政府还可以通过推动私立学校教育,动员更多的私人资本投资教育;向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而不是提供免费教育,因为较之免费教育,奖学金能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受益。

其次,在产权保护方面花更大的力气。中国必须兑现其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并且为了克服中国企业在进入上层价值链、进行国际扩张时遇到的阻碍,中国必须加强产权保护。

第三,改善研发环境,特别是企业的研发。中国企业的研发远远落后于经济和贸易合作组织国家。中国应改革公司收入税收体系和会计标准以计算研发投入,也应鼓励公司和大学合作开展研发。另外,中国政府的研发项目可以让非政府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项目也可以由私营企业承包。

最后,改善城市总体生活环境。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4

关键词: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得力于胶济铁路沿线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山东半岛地区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是中国与东北亚的韩、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桥头堡之一。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分布的密集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对完善我国的城市体系有着重大意义。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现状

1.区位优势。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群之一,该地区北接京津唐和辽东半岛,南联长三角经济区,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在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国内区位看,山东半岛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出海门户,1990年胶济铁路双线工程完工之后,山东半岛的经济技术联系有了很大进展,铁路、公路、海运、河运、航空等各种运输设施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本区处在南方发达地区长三角和北方发达地区京津之间,处在我国南北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连接南北的中转站。优越的区位条件、综合的交通走廊以及良好的对内对外联系使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拉动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

2.经济发展现状。2009年,区内GDp达到21705.9亿元,占山东省GDp总量的64%,与上年持平,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GDp总量。人均GDp为53850元,比上年增长4279元,是山东省人均水平的1.5倍,是全国人均水平的两倍多。2010年山东省有22个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其中15个在半岛地区。

目前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一产业比重。而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小于第二产业,如2008年第二产业占47.4%,而第三产业仅占41.8%,2009年稍有改观第二产业46.3%,第三产业43.4%。与全国的情形相似,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市除外)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如表1所示。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农业、纺织业、机电行业和信息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特征。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1.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1999年~2009年十一年间,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从1350个增长到2005年的5644个,随后又持续下降到2009年的1237个,主要原因在于2005年的新汇改,人民币升值以后,对华直接投资成本增加,外资开始调整投资的速度;随之到来的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致命的冲击,山东省也不例外,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继续下滑。合同利用外资金额遵循同样的变化趋势,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拐点出现在2007年。

2.区内投资在全省所占比重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山东省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还是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都占到全省的80%以上,2009年比重分别为84.26%,78.6%和80.05。由此可见,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联系内陆腹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具备了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制造业基地的基本条件;作为山东省对外经贸联系的桥头堡,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构筑国际化产业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外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山东省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200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二产业占66.5%,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5%和27.9%。显然,至今为止,外商对山东省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很小,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因为第一产业的投资一般规模较大、回收期较长、利润率低、风险大,外资很少涉足农业领域。对第三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也偏低,且波动幅度大,外资在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部门,建筑业所占比重很少。在制造业内部FDi主要流向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及技术密集型的电子行业,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一直排在第1位,所占的比重基本上在10%以上。

4.外资来源地集中度高。改革开放以来,来山东投资的国家或地区不断增加,到2010年底已经扩大到130多个国家或地区。目前,前十位国家或地区的FDi占总量的比重基本上在90%以上或接近90%,其中韩国和香港合计在50%以上。韩国凭借与山东相邻的区位优势于2002年超过香港成为对山东投资的第一来源,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FDi来源地的集中度非常高。世界制造业,特别是日韩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各国跨国公司积极在中国构筑价值链,这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的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5

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

服务业是中国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行业,旨在为人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营造更为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近两年,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使得服务业得到了质的飞跃与发展,且中国市场巨大,对服务业的要求更高,会产生很大的消费能力,进而使得诸多外商都纷纷投资中国服务业,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一、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通过对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现状来看,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一,外商投资比重偏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结构,服务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纵观整个服务业的外商投资情况,外商投资的比重较低,会导致内部的结构分布不够合理。对于服务业行业来说,2006年前外商直接投资额度在逐年增长,且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整个外商投资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占到的份额达到30%左右。2015年10月,外商直接投资额度同比增速在逐渐回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达到将近547亿元人民币,但是相比同年9月份增长4.2%,但是9月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度较上个月增长7.1%,通过该数据了解到,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有所降低。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的额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投资规模较小。在服务业外商投资层面,以租赁业、商务服务、房地产等服务业县为主,从整体角度来看,投资的比重相对较低,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二,资金无法及时到位。通过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来看,在服务业领域实际的投资额度与直接投资额度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常常出现投资金额无法快速到位,导致资金的到位率偏低。其三,对于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来说,外商直接投资效果不佳,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制约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其四,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来看,制约投资质量与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二、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体系优化措施

(一)加强服务业市场建设,优化外资市场环境

对于中国服务业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变得异常重要,但是从外商投资的情况来看,外资所占的比重偏低,若想缓解当前现状,必须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新时期,强调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必须严格遵循《服务贸易总协定》,合理开放服务行业,注重服务行业发展的循序渐进。发展服务业,必须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所遵循的国民待遇、市场准入机制以及最惠国待遇等,对于服务业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要求。发展服务行业,必须科学、合理的实现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及时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加强对服务产业权益的保护,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法律与政策体系,以规范服务业外资系统

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加强对外资的科学利用,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调整,能大大提高服务水平。为保证外商直接投资的科学性,我国应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与法律法规,对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中不合理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打造完善的产业政策,对外资流向开展宏观调控,进而达到规范性的服务系统。开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工作,投资规模相对较大,但是还是要做到适度,对诸多热门的服务产业给予端正的态度,如房地产、零售业与批发业等,对服务业外商投资进行科学的应对与限制。为了加强服务业的发展,国家政府部门就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进而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商业银行法》、《海商法》等相关法律,进而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法律系统,可为后续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三)加强服务业人才团队建设,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工作的开展,需要相配套的人才团队,服务型人才只有掌握足够的技术与要领,才能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注重人才的合理化培养,发挥好的外资效应,并及时推进产业升级,利于实现外资的不断推进。

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为提高服务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应加强对人才的科学性培训与管理,熟练掌握服务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若人才相对缺失,会大大减少外商投资规模。为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服务业可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建立服务产业外商投资机构,针对服务业的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并及时增设紧缺的服务类专业,及时填补人才紧缺的情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来看,投资水平相对较低、投资状况不均衡等问题非常严重,制约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加强对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视,及时制定科学战略,优化整个服务业市场,并提供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并重视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进而可促进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朱彦刚,贺灿飞.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04:498-509.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6

(一)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规模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京津冀三地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从1990年的2.76亿美元、0.83亿美元、0.39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85.24亿美元、168.29亿美元、64.47亿美元(见图1)。京津冀利用外商投资总额,从1990年的3.98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18亿美元,增长将近80倍。

(二)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京津冀利用外资产业分布不均匀,第一、第二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显著上升。从图2中看出,2006年以后,外商直接投资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及比重迅速上升,到2011年占总额的58.74%,2012年略有下降,但是仍然超过50%,达到52.19%。第一产业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薄弱环节,投资额极少,从2006年的0.46%,一直到2012年才达到0.98%。第二产业从2006年开始波动下降,占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0%左右。

(三)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由于京津冀在外商投资的行业分布上统计方法不同,通过分别分析京津冀三地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归纳外商直接投资在京津冀地区的行业分布。1援北京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状况。北京吸引的外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引资极少。在第二产业中,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额从2003年的7.22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15.01亿美元,增长了33.17%,其中受北京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的影响,2006年和2007年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和金额下降,随后北京又重新加大现代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特别是汽车工业和电子产业。第三产业是北京吸引外资最多的产业,发展速度快。(见表2)2.天津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状况。天津外商直接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三产业中,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三大领域利用外资数额和比重较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利用外资最多,2012年天津制造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高达76.23亿美元。(见表3)3.河北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状况。从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小,其吸纳外资与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符。2013年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约占77%,外商直接投资在资金和技术密集行业增长很快,有利于河北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外商在第三产业投资仍然较少,主要以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主。(见表4)总体而言,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第一产业利用比重都是较小的,投资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向制造业,第三产业内部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差异较大,房地产业和比较传统的服务业利用外资较多,能够带来先进技术的行业利用外资较少,这一情况河北较北京、天津更为明显。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京津冀大气环境影响的关系检验

本文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GrangertestofCausality)检验法测算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与大气环境的相互关系,然后用回归分析外商投资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程度。

(一)数据来源以下分析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为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行业的外商投资额。本文使用的是1997—2012年的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污染行业大气污染的相关数据:京津冀污染行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合计(Y)、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So2)、工业烟尘排放量(YC)、工业粉尘排放量(FC)和工业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7—2012),经过整理到表5。

(二)aDF检验由于实证分析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时间序列常常具有某种共同趋势,如果不加考虑直接进行分析易造成“伪回归现象”,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需要检验数据的平稳性。与此同时,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对上述数据分别取对数,在对LnY、LnSo2、LnYC、LnFC和LnCo2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对这些时间序列数据的二阶差分进行检验,所有变量的aDF值都小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通过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经过二阶差分后,四个序列都通过5%和10%显著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是二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关系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LnY、LnSo2、LnYC、LnFC和LnCo2是二阶单整的,所以本文运用恩格尔—格兰杰法(eG)分别对同阶单整变量LnY与LnSo2、LnYC、LnFC和LnCo2进行两变量协整关系检验。由以上检验结果可知LnY分别和LnSo2、LnYC、LnFC和LnCo2是协整的,也就是说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以及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的稳定发展关系。(见表7)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在时间序列通过平稳性检验后,为了进一步得到因果关系,可以对上述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就本文所选的样本区间和污染指标而言,经过选取数据进行测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表明:(1)在三阶滞后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变化互为格兰杰原因。(2)在三阶滞后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时变化引起工业烟尘排放量的变化,即外商直接投资是工业烟尘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工业烟尘的变化却没有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影响;(3)在一阶滞后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不是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外商直接投资没有影响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但是二氧化碳的变化会引起外商投资的变化。

(五)估计长期均衡方程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我们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京津冀的污染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方程中的系数是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弹性,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额每增加1%大气污染排放量的改变量。综上,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0.08%,工业烟尘排放量减少0.53%,工业粉尘排放量减少0.59%。这说明FDi的引入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中二氧化硫和烟粉尘的排放状况。这主要因为京津冀对老工业改造时引进了外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污染排放及处理系统。但是,实证研究结果又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77%,加剧了我国京津冀的雾霾状况,对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又说明,京津冀在引资中只重视可见颗粒物和异味气体等大气污染的治理,对细小颗粒物污染防治投入不够,所以造成雾霾天气严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领域的招商引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外商直接投资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起到了抑制作用,却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说明京津冀在治理大气环境方面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节能减排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有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主要原因为:(1)引进的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不是最先进的,只能净化看得见的烟粉尘。(2)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结构是导致京津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京津冀制造业生产的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比偏低。如河北省煤炭消费占工业总能源消费近90%。因此,加大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领域的招商引资,改善京津冀能源使用结构是京津冀减少碳排放的根本途径。

(二)鼓励最先进环保科技与设备的引资京津冀各地要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把环境污染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大力支持节能环保核心技术攻关和相关产业的引资项目。京津冀各地政府在吸引外资政策方面,应对治理大气污染先进技术和环保设备的引进给予鼓励和政策上的倾斜,对重点区域pm2.5污染治理效果实行“以奖代补”。

(三)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河北、天津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偏低。从表4可以看出,河北省制造业外商投资多达43.8135亿美元,而农林牧渔业外商投资仅2.1386亿美元,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只有0.1558亿美元。制造业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引导外商向绿色农业和信息技术服务、文化服务等第一和第三产业投资,是京津冀在外资引进方面治理大气污染的战略性举措。

(四)严控两高行业新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缺乏资金,京津冀大规模招商引资。由于环境成本低、资源丰富等因素,国外许多污染行业纷纷到京津冀投资,如钢铁、建材、水泥、陶瓷、冶金、制药等。这些高污染行业生产加剧了京津冀大气污染,因此对以上行业新增外商投资企业应不予审批,杜绝国外污染行业向京津冀地区再转移。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7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内生产总值;现状;影响;应对措施

一、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根据FDi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将整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979-1991年、1992-2000年、2001年至今。

1、1979-1991年为开始阶段。改革开放后,外商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为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阶段利用FDi仅有233.5亿美元,FDi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很低,投资区域基本上集中于广东、福建两省及沿海城市。

2、1992-2000年进入成长阶段。第二阶段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国内吸引了大量的FDi,加快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FDi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投资区域分布开始由沿海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辐射。

3、2001年至今进入了稳固回升阶段。2001年起,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外商投资显著增加,当时中国的FDi为468.8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4%。2002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美国而跃居世界的首位。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跨国公司。如今中国已经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而且也正在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

20世纪80、90年代中,中国是世界上吸收国际资本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建国初期的完全自力更生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发展成为居全球第二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的吸引外商投资国。截止至2002年6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05180个,合同外资7892.8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198.02亿美元。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FDi是主要的引资形式。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影响

(一)积极影响。1、加快了国内资本的形成,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递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在国际范围内促进生产力提高、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增长。2、增加了国内就业和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国际收支。在FDi的作用下,我国国内就业机会得到增加,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会产生三方面的就业效应:(1)扩大就业(2)转移就业(3)扩大失业。另外,外商投资企业对国内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对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促进了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3、促进了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我国的技术进步得到积极的推动,技术和经验比以前大有进步。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依据经济增长理论来考察,一国想提高其经济业绩,则必先提高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而其前提条件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4、优化了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FDi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的影响存在双重效应:即贸易的创造与补充效应或贸易的替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进出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上。由于我国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出口加工型外商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我国进口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消极影响

1、削弱了我国企业自主进行技术开发的能力,抑制了我国幼稚产业的成长。外商在我国处于幼稚期的产业中建立大企业,对我国相似的产业造成很大的威胁。FDi的加入,对我国企业日渐进行操作控制,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受到限制。我国幼稚产业相对还很薄弱,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外商的大企业竞争,往往造成很大的威胁,渐渐的使我国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

2、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各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破坏了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产业,这种情况和我国政府提出的地区发展战略不一致,容易导致我国各地区之间和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失衡,使产业结构遭到破坏。

3、对环境有污染的外国行业进入,对我国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威胁人类生命。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已经淘汰的产业,是不利用经济快速增长的,会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那些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投资国不在自己国家进行投资,将污染物排放在他国,间接的破坏东道国的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命的安全。

三、我国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加快法律法规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市场机制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已显得不够完善,应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健全法律法规。在国际上,要占据经济的重要地位,获得更加公平的待遇。加强国内反倾销反垄断立法和执法,保护我国的产业,防止进出口对我国的消极影响,减少国外倾销垄断造成的损害。同时,加入国际一些重要的经济组织,积极的参与有关协议的制定与修改,维护国家的声誉及权益。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下,政府适当的进行干预,使外商直接投资带给我国更多的积极效应。

(二)考虑环境问题,防止环境的污染。外商的直接投资,或多或少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新技术引入的同时,无意中对环境造成了威胁,可能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在FDi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应考虑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危害消灭在污染源处,使经济高效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控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形式越来越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进入国外市场的主要方式。随着市场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放宽,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应在适当范围内控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避免超过自身能力范围,对我国某些行业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应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质量,更加合理、高效率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

因此,当前应通过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协议,系统全面的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凭借中国自身的魅力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争取我国经济发展与外商企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宏恩,王晶.日本对中国投资的变化与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佟东,李孟刚.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演进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8

【Keywords】foreigndirectinvestment;exportcommoditystructure;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064-02

1引言

当前,我国商品出口步入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出口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研究表明,中国对外直接贸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我国商品出口转型速度,因此,研究中国对外直接贸易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2.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2017年11月8日,由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在北京。该报告总结了2016-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贸易的现状,并根据中国现阶段所处的投资环境,给出了一些建议。

报告指出,现阶段,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830亿元,同比增长44%,稳居全球第二对外直接贸易国家,并且,中国已连续两年进入资本净输出国家行列。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中国企业,近两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情绪高涨,CCG研究表明,2016年中国直接对美投资156起,投资金额达850.16亿元,同比增长76%,再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

2.2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结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地域集中性,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在这两个区域的投资比重占到总投资比重的80%以上。我国对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70%左右[1],第二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30%左右,第一产业几乎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另外,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包括金融业、零售业、服装业、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这几个行业的直接对外投资金额占我国总投资金额的五分之四。

3现阶段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3.1出口贸易

中国具有“世界工厂”的称号,可见我国商品出口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当前,我国货物商品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对其出口总额占到中国商品出口贸易总金额的90%以上。服务商品出口贸易地区与货物商品相似,其贸易伙伴也是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服务商品在这几个区域的出口商品贸易金额占总金额的60%以上,但是相较于货物商品,服务商品规模要小得多。

3.2出口商品结构的度量

以前出口商品结构的度量主要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变化、工业制成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比例变化这三方面来考察,但是现阶段,出口商品贸易有了更加细致的分类标准,当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一般用出口商品技术复杂度指标来衡量[2]。出口商品复杂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其代表了一个国家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出口商品技术复杂程度越高,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越高。

假设出口商品为k,出口国为j,其出口技术复杂度计算公式如下:

pRoDYk=■■■Yj

其中,pRoDYk为技术复杂度,Ck为所有国家出口商品比例,■为k商品在j国出口总金额中所占比例,Yj为j国人均GDp,经此计算,能够得到pRoDYj的值,这样就可以计算j国出口商品的综合技术含量指数eXpYjt。

eXpYjt=■■pRoDYk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分析

4.1影响机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商品的影响机理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战略资产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四种类型,其中战略资产寻求型直接对外投资能够获取战略资源,提高商品技术含量,进而影响出口商品结构;效率寻求型直接对外投资能够转移边际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进而对出口商品结构造成影响;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使本国出口商品被代替,带动服务出口和中间产品出口,进而影响服务业出口商品结构;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贸易能够影响出口制成品、进口资源品,同时扩大本国机械运输设备出口量,进而影响工业商品结构。

4.2影响实证分析

文章采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4.2.1变量选择

现阶段,我国产品分类标准越来越细致,鉴于此,文章采用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来衡量国家出口商品结构,选用对各行业的直接投资金额来衡量对外直接贸易,选择信息技术、商务、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这八个行业来分析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对出口商品的影响。

4.2.2实证结论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出的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出口的联系最为紧密,建筑业直接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得战略性资产和先进技术,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全球销售渠道。

我国对采矿业的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资源性压力,为相关产业改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中国通过出口机械设备、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等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邮政行业、交通行业的直接对外投资一般属于承包劳务型投资,其能够带动国家设备和零件的出口,进而优化邮政行业、交通行业出口产品结构。

信息技术行业属于高端技术行业,我国信息技术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获取先进的管理手段,提升国内技术水平,这一技术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提升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租赁行业的直接对外投资主要用于服务中国对外贸易,总体来说,其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作用较小。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9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它通过向外活动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

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效果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条件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自然风光、自然资源状况、与海洋接近程度等,自然地理条件因素是最明显的因素,其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沿海地区如广东,直接毗邻香港、澳门两个国际性自由港,尤其是毗邻香港这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受到这些经济先进地区的辐射和传导,推动了本地区的贸易合作和技术交流,对外商直接投资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为外商直接投资节省了原材料成本及运输成本。且西部地区不仅有人文景观,其历史文化悠久而辉煌,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特色品牌。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表明这一国家或者地区的收入多,需求大,市场规模大,盈利机会多,因而能吸引较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改革开放,尤其有着众多的海港区,其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上政府政策的倾斜,使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这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物质条件,其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益的高低和盈利的多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外商直接投资者在评价投资环境时,必然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备情况。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港口码头、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通讯信息设备、供水供电设备等。我国沿海地区容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容易引进外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是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临近渤海,海陆兼备,有“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之称,其有众多的优良港口,其中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和南通港等一起组成了我国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更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因此沿海地区拥有内陆地区无法比拟的便利交通和优良港口,便于产品原材料的运输,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加。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常常选择沿海地区,而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运输综合能力低,邮电、通信体系不健全,电力供应还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制约了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政策包括外资政策,一国的外资政策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的领域、规模和效益等;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和行业是限制投资的,而对于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和行业是鼓励投资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产业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

贸易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对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及产业进行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防止受外商投资企业的冲击,加大对外商投资国的依赖程度,从来使其投资者形成独占优势,一旦其改变投资政策或者撤资,将会对国家或地区及其相对应的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不但制约了其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

财税政策也直接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者的利润及其效益。如果东道国的纳税率低,财政政策宽松,这样投资者就会进行积极的投资计划。相反,如果对某些行业征收高额关税或者报复性关税,那投资者会绕道而行的。

外汇货币政策。如果东道国进行外汇管制或没有可行的货币金融政策,那么就不能为外商直接投资者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也不能进行自由兑换,这会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者投资。

贸易与国际收支状况。东道国一般欢迎进口替代型投资。经济制度及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也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三)政治因素

政治环境与政府的作用和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它直接关系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安全性。

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国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于与经济制度密不可分,因此政治体制的健全程度以及演变趋势往往直接表现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方式以及干预和控制的程度上,从而对外商直接投资活动产生影响。

政治稳定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有无被颠覆和的可能性,其稳定性包括政权的稳定性;政府的执政能力;反对派的状况;国内一定时期内发生政治冲突的情况;国内民族、宗教及其工会;军队警察的状况等七个方面。

政策的连续性是指一国政府政权发生换届时,该国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政府及公众对待外资的态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政治经济问题。公众对于不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往往会示威、抗议、罢工、游行等;政府对于反对的项目则施加更多的额外限制,如在税收政策方面。

国际地位是指该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特别是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国际政治组织中的态度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水平、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等。

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外商进行直接投资时,教育水平不仅影响劳动力的供给水平,而且影响到外商投资者的投资意识、风险意识和管理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人才开始流向东部沿海城市,使得沿海城市聚集了充裕优秀的劳动力资源,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且我国本来就有着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政府又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这样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而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落后,思想观念守旧,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完善,人们对教育的认知程度浅薄模糊,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在知识、技能和健康方面都十分欠缺,没有能力接受外资,虽然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难以管理和培训,所以中西部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

(一)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现利用外资的地区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广东和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随后其他十几个沿海城市也陆续宣布对外开放,政府给予这些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在自、税收和资源配置上等优惠政策,使得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同时也造成了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这时政府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使得政府政策开始向西部转移,以加快外商直接投资者在西部的投资进程。为此颁布了一系列针对西部的优惠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放金融、保险、电讯等投资领域,放宽外商设立代表机构和营业分支机构的限制,对投资于该地区的外资给予税收优惠等。这一系列政策的施行,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和东部相比较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使外商在西部的投资真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公共基础设施依赖程度加深,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东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水平,投资环境中经济环境是关键,基础设施是经济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基础设施无论哪方面达不到要求,都有可能影响该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准备好首要的物质条件,继续加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最近几年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交通运输方面的改善尤为突出,新建、扩建、改建了许多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动车、高铁、地铁等高科技运输工具的应用,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参考文献:

1.黄晓霞,王欢.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5)

2.经合组织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调查问卷主要结论与分析[n].国际商报,2001

3.刘建民.apeC国家和地区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J].国外财经,2000(2)

4.李焜文.国际投资学[m].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5.卢进勇,刘恩专.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6.孙淑红.国际投资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7.聂建红.国际投资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何军,石静.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论坛,2004(3)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篇10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经贸联系日益紧密。我国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外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等偏差,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表现为第二产业投资量偏高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投资量不足,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本文针对利用外资的现状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指出结构调整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提出建议要加强利用外资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均衡发展为目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    

   一、外商投资及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约1.2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600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对华投资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且投资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现在投入在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上述情况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产业结构出现问题原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多以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进技术和长期竞争力的投资项目,都必须具有较大的项目投资规模。世界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与之相差甚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70%左右的项目均在100万美元以下,而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仅占投资项目总数的4%-5%。在投资项目中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低既不利于规模经济形成,也制约了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外商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突出表现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在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第二产业中轻纺、加工工业又占很大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看,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工业部门倾斜有一定关系。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2)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在制造加工业过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甚至存在低层次的重复引进,而高新技术产业少。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结构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外资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已经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和知识供给的有利地位。他们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以保持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承担劳动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类型产品的生产。这是对我们十分不利的垂直分工。不加速发展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就无法摆脱在国际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而且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已达到八百四十美元左右。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样的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大变动时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又需要大量进口的问题,必须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对任何一种产业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极限。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以后,增长速度就会随着需求下降而下降,直至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不通过发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当现有产业的需求都达到饱和以后,整个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直至萎缩。我国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巨大,但生产手段和产品质量还较为落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基本达到了市场饱和的阶段,增长速度普遍下降,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只有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制造业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只占产值的14%,吸收11%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的份额,占美国经济产值的60%,吸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比起制造业来,服务业属于智能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利润丰厚。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科技资源不足,科技进步不够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制约,也是结构调整必须加以克服的关键因素。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评判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由单纯的按数量转变为是否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力。我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要积极调整现行的外资政策,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中促进高科技新型制造业的外资投入,加速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主要有以下建议:   

   (1)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农业,能源交通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设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的方式刺激外商投资。   

   (2)提高对FDi的要求。根据《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可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和允许类外商投资产业项目。对于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我们应该鼓励外资进入,而对于技术含量低的对我国经济没有促进作用的项目,我们应该加以限制。一是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不再向一般制造业倾斜,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手机、电话等家电和一般电信设备行业;二是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我国现阶段水平与世界差距较大的计算机、电子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高科技的新型制造业应鼓励外资进入。对这些行业可以实行幅度较大的税收减免和优惠,同时,政府可给予相应的科研补助,放宽外资政策的限制。三是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对于汽车、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应该以促进其核心技术转移为目标,加快对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四是对于目前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较快的重化工业则应以注重产品的资源节约和环保为原则,对于生态资源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的行业,如造纸和一些重化工产品行业应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加大税收征管,限制外资流入。   

   (3)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尤其是促使外资向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流动将是现阶段我国吸引外资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快对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全面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零售集团的投资;鼓励外资对国有商业企业的并购重组。二是加快对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鼓励大型跨国金融财团采用合资和开设分支机构等形式的投资;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保险、证券业的改造。三是逐步加大对文化、教育、影视服务等行业的开放力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