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资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15

科学教学资源篇1

【关键词】班班通;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学科是使小学生掌握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学科,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是中学理化生学科的基础学科和综合学科。在科学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班班通资源的优势,运用班班通资源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素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利用班班通资源易扩大学生学习空间

科学学科要告诉学生很多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知识,如宇宙星座、太阳和月亮的奥秘等。而这些知识学生又无法亲自去感知,只靠老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比较抽象。而利用班班通资源辅助教学新颖生动,感染力强,是一种模拟性和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清楚地看到并理解那些神奇的自然现象。如在教学《探索月亮的秘密》一课时,学生要完全弄清楚月亮的变化规律,就要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亲自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不便。运用多媒体电脑播放月亮变化的教学软件,利用动感画面,把月亮一个月的变化规律演示出来,就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记忆月亮阴晴圆缺变化。此时学生对月球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月球,于是就打开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他们非常认真,还提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课后个个同学都像刚从月球上遨游回来似的,有的学生还要求要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我给了几个网址让他们自学,网络内丰富多彩的资料给教学以巨大的帮助,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运用班班通资源易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光、图像、动画、文字等形式,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直观,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如教学《水力的利用》一课时,当讲到我国的水力资源时,播放了一段录像,只见黄果树大瀑布从天边奔腾而下发出虎啸龙吟的声响,再配以深情的旁白解说,使学生对黄果树大瀑布的宏伟壮美赞不绝口,纷纷表示长大了一定要去考察大自然,亲身领略一下瀑布的动人风光,同学虽然不能身往,但都已经神往了。这时,我一边显示色彩鲜艳、画面优美的瀑布群图,一边说:非但你们对大瀑布叹为观止,就连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当年面对庐山瀑布也诗兴大发,留下了千古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吟诵,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说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教育,也为我国丰富的水力资源而感到自豪。

三、利用班班通资源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新事物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观察又是想象的源泉,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班班通资源教学,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从而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教学《叶的光合作用》时,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增大了教学难度,单纯讲授很难理解,这样就需要用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了。我通过操作多媒体展示形象、生动、拟人化的光合作用图,只见屏幕中跳跃的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跑进叶绿体这个“食品”加工厂内,在阳光的照射下,摇身一变,淀粉分子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来了。这样生动形象的画面能紧紧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之建立鲜明的表象,发展其想象力。

四、利用班班通资源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才干。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优势。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中,当老师已引导学生自行实验和讨论,掌握了导体、绝缘体的初步概念,并大略知道了身边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呢?我则运用多媒体展示:室外电线用木杆、水泥杆和瓷瓶架设起来,一个小朋友在电线下放风筝,一位姐姐在电线上晾湿衣服,用湿布抹电灯泡等。每播出一个画面,就让学生展开讨论。如第一个画面放映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木杆、水泥干是绝缘体,电杆上面的铁架是导体,可是瓷瓶是绝缘体,电线绕在瓷瓶上,这就保证了送电和地面行人和车辆的安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引导和启发学生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手段往往能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思维活跃,课后记忆较深,教学效果较好。

五、利用班班通资源易营造氛围

科学课教学应尽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但是大自然的无限性与学习条件局限性间的矛盾很突出。有了多媒体网络,就可以借助它来尽量多地制造大自然的气氛,尽量多地把学生引进这种氛围里来,犹如身临其境地学习有关知识。如在教学《火山》和《地震》这两课时,我让学生看有关的软件,看它个天昏地暗,看得惊心动魄,看得生死不忘;学生置身于火山和地震的氛围中之后,再辅以投影、动画来帮助解开疑团、归纳知识,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营造探究大自然的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有科学启蒙教育的功能。这种科学启蒙的氛围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让学生终身受用,终生难忘。

随着班班通资源的不断推广、覆盖和运用,班班通资源应用已逐渐成为教学的必备辅助工具。而网络教学更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的重要一环,巧妙地利用它,让它的潜能充分发挥,一步步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万忠,宋海英.浅谈“班班通”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2).

科学教学资源篇2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资源;科学教学

所谓预成性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已存在和形成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预设性资源和学生的携带式资源。“预设性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准备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案、教参、练习册等。“携带式资源”是指学生进入课堂之前自身就已存在但未表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无论是预设性资源还是携带式资源,都是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已存在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与此不同。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理所当然就被当成了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做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液体内部的压强”这堂课的教学中,需要使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压强计由U形管,金属盒以及连接两者的橡皮管组成,课前有个调皮的学生由于好奇把连接U形管的橡皮管拔了下来,结果在课堂演示时引起学生一阵大笑。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我本想发火,但突然一个主意在头脑中闪过,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

“两边液面在同一高度。”学生大声回答。

“很好,这就是我们使用压强计之前应该做的,为观察方便,要先将两侧的液面调到同一高度。那么,我们现在要将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为使连接顺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沉思片刻,有学生回答:“把U形管一端用水湿润,然后插到橡皮管里。”

我按此操作,很快解决问题了。

“这样做有什么科学根据?”

“用水润湿,可以减少摩擦。”

“减少什么摩擦?”

“滑动摩擦。”

这样一来,不仅很快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因此,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拣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提炼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练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课上,我举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逐渐向B移动。

根据以上条件,你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你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在下面讨论开了。

生1:滑动变阻器接道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小。

生2: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大。

生3: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又如何变化呢?

逐渐变小。

……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可以,八年级的电学学得真不错,但这些问题与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有点距离,显得不够“档次”,可以提几个九年级的问题吗?

生4: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如何变化呢?

由于流过R1的电流逐渐变大,因此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着增大,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知,它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变大。

……

师:很好,同学们所提的这几个问题紧扣本堂课的知识点,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几乎涵盖了电功和电功率的一半题型。有的问题我们很快能发现答案,有的也可以到课外再去讨论,我们下节课再进行课堂交流。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课本只是一个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给出了一道讨论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属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

生1:可以先让这三种金属样品与稀盐酸反应,不会反应的铜理所当然就是活动性最差的,对于两种能够反应的金属,需要比较它们产生气体的快慢,产生气体较快的金属铝就比产生气体较慢的铁活泼,由此就能验证。

生2:可以考虑先让铁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同样的思路,再让铝和硝酸铁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铝比铁活泼。

师:那如果反应不能进行,又能说明什么呢?

马上有学生回答:当然是前者不如后者活泼了。

师:回答很好,还有新的主意吗?

生3:我把他的思路倒过来,先让铜和硝酸铁反应,反应不能进行,表示铜不如铁活泼,紧接着,再让铁和硝酸铝反应,反应又无法进行,表示铁不如铝活泼。

生4:我可以不用两种溶液,而是拿铝和铜分别与硝酸铁溶液反应,铜不会反应,表明活动性不如铁;铝会反应,表示铝比铁活泼,这样就可以了。

生5:我把前面这位同学的想法倒过来,用铁分别和硝酸铜溶液、硝酸铝溶液反应,前者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后者不会反应,表明铁不如铝活泼。

科学教学资源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资源;开发;利用

1.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因为教学目的和教学范围的不同,因此在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编制、实施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另外,小学科学课程资源也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区和大自然中,能够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在现代教学中,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已经成为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内容广泛,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小学科学的教学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广阔性、探究性、综合性等特征,从而把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达到最佳的利用效果。当然,在进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要能够做到遵循现实,做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要尽可能用较经济的投入。虽然现代教学已经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和时间资本,但是也要尽量减少经济成本。另外,最重要的是,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利用中,要坚持相对适度的原则。既要做到能够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深度,又要做到避免走马观花的态度,把小学科学的课程资源马虎地学习一遍。小学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应该始终依托于教材之上,不能够脱离教学的内容。当然,在具体开发途径上,可以有所创新和扩大。主要形式分为传统课堂和课后学习。课堂上的资源主要有学生配备的实验室、图书馆、器材室等,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课后学习资源则包括校内的全部设施,只要在学校范围内,能够被小学科学利用到的一切西苑,都可以利用。一般学校内的绿化就是很好的资源,用来作为学习动物、植物以及气象等相关问题的资源。这种学生走出课堂,从现实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更能够引起其兴趣。

2.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利用多媒体教学

科学教育的内容本来就是相对生涩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更是枯燥乏味的。那些经过长时间探索得出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仅仅只凭借老师的一张嘴,恐怕很难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无法理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就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努力做到让课堂学习更有趣味性,也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当学习植物的生长的过程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把日常生活中,学生以为的种子的发芽、成长、结果的静态变化过程,转变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方法主要是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教师需要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准备一些视频材料,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观看。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清晰地观看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

2.2充分利用图书资源

图书资源,一般理解上认为仅仅包括平时用的课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除此之外,学校图书馆也是一个重要的收集图书资源的场所,图书馆图书资源丰富,有各种各样的藏书和报刊,这些都是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另外,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会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为孩子购置各种各样的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往往十分适合同龄阶段的孩子使用。因此,如果能够将这些读物利用好,便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为了将这些读物进行充分利用,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建立起班级图书馆,主要依靠每个学生的家长,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家中的图书资源进行分享,随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传阅。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图书,也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

2.3贴近生活,提升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是属于基础的和通识的,尤其是对于科学课程来说,更多的是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从小培养学生对于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向学生传达深刻的理论知识。反而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兴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就要利用多种科学资源,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去认识生活世界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提升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学校周边区域内进行学习,通过积极观察和互动交流,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这种极富生活气息的学习,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3.结语

小学科学学习,是一个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当然传授知识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本文所提出的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展开的。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开发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作者:陈慧霞单位:石家庄草场街小学

参考文献:

科学教学资源篇4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重视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感知组织开展教学工作,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也能够提高教学生动形象效果。例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食物科学搭配的方法原则。一日三餐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家庭生活中一日三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如何搭配的,再对照教材中科学搭配食物的原则与要求,通过对比分析自己家庭在饮食结构、食物搭配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各自生活中的食物搭配是否科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开展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直观感知效果,也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生活。在开展分析研究之后,学生对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笔者指导学生拟定科学搭配食物的计划方案,回去向父母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科学饮食水平,这就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使科学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二、运用校内基地资源提高教学成效

当前,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都建立起了校内实习基地,有植物角、动物角、花圃、科技角等等,在校园内为学生全方位开展学习、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与这些校内实习基地的功能联系最为紧密,教师要将教学活动搬出教室,带领学生开展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校内基地资源的利用中提高理解效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例如《我们来养蚕》这一系列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观察桑蚕、了解蚕的生长周期与变化结果,笔者在校内生物角和学生开展了养蚕实验活动。在专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学生全程参与养蚕活动,每天有专门的小组去观察记录,最终形成有关养蚕的观察报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细致观察后对蚕的生长过程具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校内基地资源是科学学科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掘,还要鼓励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共同完善大家的学习园地,使基地能够为科学学科的拓展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三、运用课外专题活动提高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将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专题活动,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有益处。例如在《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教学之后,笔者和学生认真分析当前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从水污染、空气污染、农药残留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课后以食品安全为主题,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走访亲朋好友,了解本地区在食物安全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社会各界开展了哪些工作等等。学生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对本地区食物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对粮食、蔬菜农药残留,地沟油、病死猪肉、病死家禽等方面具有较大危害性的因素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结合自身调查研究情况创作出了调研报告,提出了专门建议,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效,也加快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步伐。

四、运用家庭便利条件巩固学习成果

科学教学资源篇5

1.教师资源的重视与提升

教师资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做到知人善任,激励赏识,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充分的归属感、成就感。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加强联系,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的教研氛围。大家要资源共享,协同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自身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2.其他学科资源的触类旁通

(1)向语文学科学表达。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写的科学小论文,往往格式固定,内容呆板,文字不够形象、生动,很少能体现童真,可读性不强。而我们总是喜欢读文学类作品,正是由于后者叙述生动。比如作为科学教师的我,曾要求一个班学生记述烧不坏的纸船实验。这个班的学生实验时异常激动,写作时干瘪无味。而经过语文老师的指导,另一个班的学生则写出这样的片段:蓝色的火焰像毒蛇一样吞吐着长长的舌头,贪婪地舔舐着薄薄的船底,我们都为小船的命运捏了一把汗儿。然而,过了许久,纸船竟岿然不动,我们惊诧不已,却又不解其故……这个片段就写出孩子心中的疑惑,继而产生强烈的进一步探究纸船烧不坏原因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烧水前后纸船和水的状态,尝试解释产生纸船烧不坏现象的原因。

(2)向信息技术学科学收集、整理信息。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需要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的要求,如果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联系,将查阅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完成,这样学生不仅能在校内时间里查阅到自己所需的科学资料,而且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精心的指导下,搜索、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增强了。例如,学习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内容时,课前我请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学生的信息技术课上引导他们上网浏览关于岩石与矿物的网站,查找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科学课上,我让学生把收集并整理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这时,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对看似远离他们生活的岩石与矿物表现出极大的研究兴趣。

(3)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小学数学中分析数据的方法(如绘制各类统计图表)、表达概念之间关系的方法(如画韦恩图)、利用概率的现象预测事情变化的规律等在小学科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如果科学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在课上灵活应用,那将起到很好的效果。再如,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科学课上的绘画与雕塑,科学课上倡导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适合自身需要的体育运动等。总之,我们要有大科学的概念,集各学科知识与方法于一体,从而拓宽我们科学的教学思路。

二、硬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适时协助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展示一些不容易感知、存在周期过长(或过短)、缺乏安全性的事物。如对神经系统中神经如何传递信息方式的理解,对太阳系中各行星、卫星与太阳之间运行关系的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的认识等。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表现一些抽象的事物及其工作原理。如学生探究影响汽车运动速度的因素时,因为生活实际中的汽车结构复杂,即使对其进行实地考察,仍有可能工作原理了解不透,如果利用虚拟机器人平台让学生模拟组装、运行,学生就能轻松了解影响汽车行进速度的因素。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模拟教学环节中所需的真实情境。如让学生在一些科普网站中,操作一些角色软件,体验热带丛林中的动物与植物的生存状态;如利用星空模拟软件向学生展现因为环境污染而与我们久违的清晰的星空分布变化图。

2.常见实物资源的生动展现

学生身边常见的实物往往可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因为它们往往会给学生留下生动的直观印象,也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次,笔者有幸捉到一只活体蜈蚣并制作为标本。课上,我邀请学生观赏,他们针对蜈蚣进行了有趣而深刻的头脑风暴。同时,他们又展开了问题解决行动方案的设计。这样,学生亲历提问、行动验证的过程,这对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科普类图书资源的广泛提供

科学教学资源篇6

《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课标还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在此,就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搞好小学科学教育,谈谈个人的点滴看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兴趣

课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在学生掌握了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等动物图片,还让学生收集中国珍稀动物图片,将搜集的图片精选出一部分在班级里举办一个“动物图片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

二、利用网络资源,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月相的变化》《日食和月食》《在星空中》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又如《多种多样的植物》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进而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获取知识。

三、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微小世界和我们》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录相关网站,收集资料,大量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在网上独立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再参与小组交流,一起分享自主学习、探究的成果,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

科学教学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环境和我们》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公益广告、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利用网络资源,虚实互补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的,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电能从哪里来的、月相变化、宇宙、恒星变化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这样的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过于茫然了。

五、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视野

课标指出:“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网上搜索资料的能力,科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搜索一些与课堂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如六年级学了《种类繁多的动物》,在学生知道中国有熊猫、中华白鳍豚、金丝猴、藏羚羊、扬子鳄等稀有濒危动物后,布置学生在网上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保护稀有动物的重要性;学了《宇宙》一课,让学生从网上搜索自己对宇宙知识感兴趣的东西,从网上探索宇宙的奥秘。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自己安排时间,通过网上视频观看中央电视台播过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科技之光》《我爱发明》《地球纪录》等节目,从中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长期如此,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会更浓厚,科学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

科学教学资源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政史整合整合原则整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7-02

新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各门学科知识都作了重大调整,使得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高中政治与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存在许多交叉、重合的知识,因此,如何科学整合历史学科资源就成为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政史整合,是指在政治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的有机联系来加强与相关历史知识的渗透与应用。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整合历史学科资源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融会贯通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的密切联系也印证了这一点。政治与历史同属社会科学,基于不同的学科功能,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在内容的编排和选择有不同的要求:历史偏重客观史实和强调论从史出,政治则是根据史料通过整合、加工、概括为理论。因此,历史中总能看到政治的影子,而政治也始终贯穿于历史的每个角落。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某些重要知识会在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交叉呈现和融合。历史学科中有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内容,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如果能整合历史学科的相关内容,将会从广度、深度等方面拓展政治教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科能力的形成源自对知识细节及其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从现象到本质地把握知识结构。教育部在《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在考查学科能力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着重考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文科综合的这种考查方向更加要加强对政史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整合。

例如2010年高考文综政治(福建卷)39题: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略)

(1)结合材料一,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2分)

(2)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8分)

尽管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而是以它作为素材,但这道题也启示我们:高中政治教学必须超越单一学科维度的知识点讲授,而要强化学科间知识渗透,努力挖掘、整合政史学科知识间的联结点和交叉点。整合的内容如果合理运用,能够引发学生从政治与历史角度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学科间的正向迁移,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渗透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整合历史学科资源的基本原则

(一)应遵循内容相关性原则

所谓相关性是指两个现象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中政治和高中历史虽然分属不同学科,但在内容上并非毫不相干。恰恰相反,正如前面所说,高中政治与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存在许多交叉、重合的知识,它们之间在诸多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应根据相关内容整合历史学科资源。笔者认真研读了高中政治和高中历史教材,发现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历史学科知识的地方主要有:《经济生活》中关于纸币、对外开放的知识;《政治生活》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联合国的发展历程、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外交成就等知识;《文化生活》中关于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等知识;《生活与哲学》中关于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容。为了优化高中政治教学,就有必要把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以此拓展、深化政治教材。

(二)应遵循容量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是指程度适当、合理。整合历史学科资源仅仅考虑内容相关性是不够的。实际上,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整合历史学科资源还必须考虑课堂的教学容量,更不能喧宾夺主,而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度整合,容量必须是合理的。如果凡是相关的内容都引入政治课堂,那么,政治课就有可能成为历史课。比如:《政治生活》关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的知识与高一历史教材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内容上有诸多重合。高一历史教材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即“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笔者在认真研读历史学科的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先是引入“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作为理解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的基础,进而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现的概况和表现”引入政治课堂。通过整合与政治学科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不仅适度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容量,也让学生对政治教材的理论观点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整合历史学科资源的基本方法

(一)围绕重、难点整合历史学科资源

季苹教授认为:“知识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增加活力的。事实的背后是概念或原理,当现象或信息被注入概念或原理的时候就成了有说服力的事实,它可以增加人的理解力,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否则,事实仅仅是信息。”[1]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行文上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注意采用从生动有趣的个别、具体事例和材料入手叙述,能够通过分析综合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但内容表述依然存在抽象化、概念化和成人化的倾向。[2]基于此,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解力和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就有必要提供或补充相关的事实或信息。例如:笔者在讲授《政治生活》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由于这一内容是教学难点,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着力点,如何让学生懂、信、服,不能光靠教师口头分析和灌输,必须充分回顾历史,用“史实”说话:太平天国运动在其施政纲领《资政新篇》中提出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主张,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而束之高阁;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也失败了;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胜利的果实却落入“窃国大盗”袁世凯的手中。通过回顾“史实”,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其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夺取革命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对于这一结论,学生应该能心悦诚服地认同和接受,相应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能得到很好的达成。围绕教学重难点整合历史学科知识是政史整合最为重要和常用的方法。

(二)根据探究主题整合历史学科资源

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这种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课四个必须模块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的主题不一而足,但都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高中政治教学中整合历史学科资源还可以根据探究主题的形式进行,通过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贵在参与,学生智慧的开掘和能力的发展就是从参与开始的;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学生最终研究成果的质量高低,而在于学生参与这一过程得到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一旦参与其中,就会领略到基于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给他带来的乐趣。例如:笔者在《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学中,结合“回顾历史的教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搜集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思考“我们应该弘扬和培养什么样的民族精神”。研究性学习能拓宽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查阅资料中掌握方法、丰富知识,并在思考中提高能力。政史知识整合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创造知识的过程。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自觉树立“大文科”观念,特别注重政史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努力打通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任督二脉”,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掌握知识,在政史学科间游刃有余,从而更加优化高中政治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季苹著.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9

科学教学资源篇8

作者:冯永启(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仁兴镇小学,云南楚雄651205)

一、冲分利用资源,展开科学教学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科学教学资源,如山川田野、果园溪流、飞禽走兽、鸡猪牛羊……这一切无不给自然教学提供了优势资源,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用活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至身于大自然,以玩促学、寓教于乐。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考察家乡的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到田野去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到山林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运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大纲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方面的教育目的。

二、用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课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合理、灵活的应用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科学课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不然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

三、灵活取材自制教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教学资源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78-01在我多年的执教中不难发现在我们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是我们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的教学资源是完全可以进行拓展的,因此这对于我们实验教学的教师掌握其技能尤为重要,直接面对着小学生实施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中心的科学启蒙教育,必然有着许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虽然有专家的指点、教研员的指导和学术刊物的帮助,但最终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具体操作,在实践实验中处理好所有教学的环节,对于拓展教学实验课程资源至关重要。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教学资源拓展技能以便引导和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素养。

科学的教学资源内容极其广泛,为了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了学生提高科学素质的需要,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初步的开拓实验教学资源的技能。

首先是进行实验教学课后反思的技能。课后反思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渠道,长期积累的课后反思也是教师个人或集体搞好教学的最直接、最具体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反思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其具体内容包括:(1)成功之举。即达到预期目标特别精彩的做法;应用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2)“败笔”之处。通过回顾和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折。使之成为应吸取的教训。(3)教训机智。即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和应变得当的措施。(4)学生动态。即学生的智慧火花;学生的创新之举,未估计到的学生困难和表现。(5)所思所想。记下自己的感受、思考和设想,提供以后教学进行参考,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进行课后反思,贵在及时和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聚沙成塔”之效。这是指引我们教师如何从成长型转变为经验型和专研型的最行之有效途径之一。如科学课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如讲完《改变物体的浮沉》一课,为探究下节课《水面的秘密》作准备,教师让学生回家观察水面是什么样的,并回家做一个小实验,倒满一杯水,再继续慢慢向里添加水,仔细观察水面的形状。这样为学习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同时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致。我在对学生的课外拓展研究活动中,坚持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评比,采取巡视查看、汇报、展览、演示等评价手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公正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细致、不怕困难、善始善终的良好态度。

其次是拓展师生交流实验资源的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科学信息的范围和渠道通常是有限的,某种层面而言是仅为了完成该课的教学目标而作,其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很多疑问无疑是激发学生科学启蒙意识的最佳时机,进而引导其对科学现象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究打下基础,这也是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他们很想有一些能与教师和同学自由对话的机会,更想有一些能够及时交流信息、探究收货和个人思想的平台。同样,这些机会和平台也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和思想动态,成为自己教学的学生动态资源。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在我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可见教师选用的常规办法有:充分发挥学生对本课实验完成后反观其额外发现的现象并促成探讨,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埋下伏笔;在学校开辟科学自由发言专栏;定时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和思想;举办“小科学家论坛”;建立学校或教师个人科学教育公共QQ网页等等。

科学教学资源篇10

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资源,教师必须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了探讨。

所谓预成性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已存在和形成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预设性资源和学生的携带式资源。“预设性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准备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案、教参、练习册等。“携带式资源”是指学生进入课堂之前自身就已存在但未表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无论是预设性资源还是携带式资源,都是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业已存在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与此不同。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理所当然就被当成了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然而“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逝。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液体内部的压强”这堂课的教学中,需要使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压强计由U形管,金属盒,以及连接两者的橡皮管组成,课前有个调皮的学生由于好奇把连接U形管的橡皮管拔了下来,结果在课堂演示时引起学生一阵大笑。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我本想发火,但突然一个主意在头脑中闪过,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

“两边液面在同一高度。”学生大声回答。

“很好,这就是我们使用压强计之前应该做的,为观察的方便,要先将两侧的液面调到同一高度。那么,我们现在要将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为使连接顺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沉思片刻,有学生回答:“把U形管一端用水湿润,然后插到橡皮管里。”

我按此操作,很快解决问题了。

“这样做有什么科学根据?”

“用水润湿,可以减少摩擦。”

“减少什么摩擦?”

“滑动摩擦。”

这样一来,不仅很快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因此,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拣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性提炼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课上,我举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逐渐向B移动。

根据以上条件,你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在下面讨论开了。

生1:滑动变阻器接道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小。

生2: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大。

生3: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又如何变化呢?

逐渐变小。

……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可以,八年级的电学学得真不错,但这些问题与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有点距离,显得不够“档次”,可以提几个九年级的问题吗?

生4: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如何变化呢?

由于流过R1的电流逐渐变大,因此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着增大,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可知,它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变大。

……

师:很好,同学们所提的这几个问题紧扣本堂课的知识点,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几乎涵盖了电功和电功率的一半题型。有的问题我们很快能发现答案,有的也可以到课外再去讨论,我们下节课再进行课堂交流。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课本只是一个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给出了一道讨论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属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

生1:可以先让这三种金属样品与稀盐酸反应,不会反应的铜理所当然就是活动性最差的,对于两种能够反应的金属,需要比较它们产生气体的快慢,产生气体较快的金属铝就比产生气体较慢的铁活泼,由此就能验证。

生2:可以考虑先让铁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同样的思路,再让铝和硝酸铁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铝比铁活泼。

师:那如果反应不能进行,又能说明什么呢?

马上有学生回答:当然是前者不如后者活泼了。

师:回答很好,还有新的主意吗?

生3:我把他的思路倒过来,先让铜和硝酸铁反应,反应不能进行,表示铜不如铁活泼,紧接着,再让铁和硝酸铝反应,反应又无法进行,表示铁不如铝活泼。

生4:我可以不用两种溶液,而是拿铝和铜分别与硝酸铁溶液反应,铜不会反应,表明活动性不如铁;铝会反应,表示铝比铁活泼,这样就可以了。

生5:我把前面这位同学的想法倒过来:用铁分别和硝酸铜溶液、硝酸铝溶液反应,前者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后者不会反应,表明铁不如铝活泼。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动态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教学进程,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郜凤.我们如何应对生成性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