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学的实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28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主体性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也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春秋时期孔子初创启发式教学以来,我国历代教育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时至今日,启发式教学思想仍然展示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并备受重视与倡导,渐趋发展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并指导着当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复杂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探索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吸取其精要,对于当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的现代意蕴解读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实践,最早出现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启发”一词最早的来源。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孔子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他不仅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先倡导者,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积极实践者。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并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懂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则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主张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等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继续认真思考,等到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豁然开朗。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

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主张“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强调教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这正是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点,它与启发式教学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特点是相吻合的。可见,启发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发展性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人格能力培养为目标,是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贯穿新课改的一条主线,是变革教学方式的关键,它无疑会达成我们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并将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启发式教学本身包含有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内容,因而它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以往在课堂教学中注入式的教学法,充分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的积极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启发式教学以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科学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它既强调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既突出学生认知因素的发展,又强调学生态度、情感和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可见,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本身包含有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因素。同时,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结合,特别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发挥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和对教育人才的创造性能力的需要,使之符合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要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美人格的过程。

二、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此外,范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在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从本质上说,这些教学法都包含有启发的要素,无不遵循启发的原则,都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可见,启发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并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反对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格式,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小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教学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启发式教学既承认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承认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注入式教学只承认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否定了学生在认识中的主体作用。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注入式教学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智力、能力在知识获取中自然得到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均要体现启发式的指导思想。

2.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培养小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实践证明,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愿地探求知识,勤于思考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多提问并不就是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虽与启发式教学有密切联系,但并非等同。启发式教学是把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未来适应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的要旨是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不能以提问多少来衡量,而应当明确,只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就应当属于启发范畴。相反,没有深度广度,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提问,则不是启发式教学。迟春芳认为,提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要把着眼点集中在教材的难点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巧妙创设提问的情境,力求新颖有趣,同时,提问的方式也要恰当。

3.注重启发过程的发散性和层次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启发的关键在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启发问题提出后,学生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解决问题的创造潜能,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探索途径,并收获不同的探索果实,从而享受到探索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以及重组知识,解决新情况和实际问题的过程,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造成学生的“愤”、“悱”心理状态,使他们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索,使他们成为知识形成的参加者和发现者,使他们既认识新知识,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要善于建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题,鼓励学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教学中,教师不可搞一言堂,而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围绕问题去操作、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对于学生的发言及观点不能求全责备,否则就会压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和谐。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燕,范民生.浅议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其运用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鲁行经院学报,2002,(2):91-92.

[2]康钊.浅议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其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7,(1):57-58.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启发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37-02

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在历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我国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子日: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原理的阐述。在这句话里,孔子虽然没有概括出“启发式”这一抽象概念,但他指出了“启发式”的实质,即启发和举一反三。启发,关键是调动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首先要自己学自己思,思到实在想不通、道不明的程度,必然产生一种请人启之发之的迫切愿望,这时,教师只要轻轻点拨,学生便会豁然开朗。既强调学生学、思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举一反三,实质上还是强调发挥学生学、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自己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在孔子看来,学生品格的养成,学问的充实,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结果;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启发和诱导上;学生的自觉学习处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启发是教师启发,诱导是教师诱导,与放任自流绝不相同。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关键性,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第二是实效性,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三则是双向性,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第四是引导性,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

另外,我们必须先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所以,我们要注意加强课前预习,实现“学生发现问题”和“老师提出问题”两者的互补共进。在上新课前,必须先让学生预习,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新问题,产生一种对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渴望。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必要前提。但单靠学生发现问题是不够的,老师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启发的方式之一。两者互补,方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进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境界。须注意的是,教师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而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质疑、解疑的思考空间,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为此,历史问题的设计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如“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应改作“为什么会必然发生呢?”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能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当然,最重要的是所设计的问题内容本身应带有启发性。

而课堂上,问题启发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势,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开导性的题目。它通常在课本的要害处、转动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肯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门生准确的思考要领,从准确的态度阐发题目。比喻,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蹊径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清静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清静生长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重要的题目是什么?终极使门生相识到:重要题目是国家呆板题目。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厘革,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固,旧的国家呆板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抑人民,这就给清静生长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门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清静夺权有个深刻、完备的相识。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凡是要求学生找出知识之间或史论之间的联系的问题启发性较大。因此,在设计“启发式教学”过程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然后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从现实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从而激发兴趣,从感性到理性引出历史问题。历史知识都是过去的人和事,因而学生首先要碰到的障碍是“与己无关”的“陈年老帐”。要使他们感到历史与现实有关,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就需要历史教师会“启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其次,我们要注重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象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另外,我们要注意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而在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适时予以扬弃,并视情况进一步启发,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不要急于总结,而应分析学生的回答,合理之处给予肯定,欠妥之处及时指出,再进一步启发,不断设问,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便水到渠成。例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时,学生对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结论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就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教师可先设问:“在这场运动中,农民阶级具体表现出哪些历史局限性?请同学们结合史实谈谈。”学生在老师启发的基础上答:“占领天京后,不集中力量北伐,反映了保守的思想;不建立根据地而流动作战是分散主义的表现;定都后,大兴土木、严格等级秩序,是封建思想的表现;天京事变,反映了农民狭隘的宗派主义思想。”教师进一步启发:“那么后来,中国革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取得胜利的?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其与农民阶级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后来革命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也更说明了农民阶级的分散性、落后性。”由此,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作为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学科如何来完成这些目标。将是一个值得历史教师探讨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历史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历史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不做表面文章,深入研究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认真探讨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克服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恢复“启发式教学”的本来面目。

Usestheheuristicteachingtoraisethejuniormiddleschoolhistoryteachinglevel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3

高中生物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讲解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要求牢牢把握住举一反三的原则,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并将教材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策略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措施

(一)结合实践,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般而言,高中生物教学基本都是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究,因此需要借助大量的实验去证明。换言之,高中生物教学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就等同于一门实践操作的课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看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基础的知识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还能够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出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开展生物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来探索高中生物的奥妙。通过启发式教学策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二)结合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倘若高中生物没有实验作为教学基础,则教学就是无效的教学。事实上,启发式教学与实验的相结合,能够将复杂的生物知识,立体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只有利用启发式的生物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重难点知识,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进行“蛋白质的检测”这一实验教学时,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亲手进行实验,向试管中滴加2ml的样品溶液,加入双缩脲试剂a1ml,摇匀之后,再滴加双缩脲试剂B四滴,摇匀之后,观察颜色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借助语言,增添课堂趣味性

启发式教学策略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教学的语言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高中生物教学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反复斟酌自身的教课语言,强调语言的运用,重视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Dna与Rna之间的异同、Rna的种类及其功能,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Dna与Rna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技术早已经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来。

(四)规范教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具备严谨的学习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严谨的教学态度,进行启发式教学,把握住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以此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启发学生生物思维,促进学生的规范化学习。例如,在进行教学时要规范生物名词的书写,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知识。

三、结语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陈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语言文字其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的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该教育”是以升学为目的而展开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首先要把握语文学科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征,它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所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语文学科所理应呈现的合理状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以掌握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学科不只是各种知识体系,更主要的是一种能力构建。语文教学必须从理论上宏观上转变观念,放在动态中去研究,在发展中寻求其规律,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价值。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征,我们才能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求得语文教学在课堂结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改变。语文教学要讲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力求实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形成语文能力的侧面,又有形成个人思想的一面。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

在积极启发中创新,启发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概括问题就是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联想。启发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从而获得更新,当前启发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以一问一答当作启发教学的认识问题,把启发等同或局限于提问,事实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手势、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都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打开他们的思维,从而获得启发,开启在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之处,开启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启发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都期望适时的体会。如果启发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就通过生动具体细致的讲解去完成,或者组织学生自己讨论。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向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之前的提出问题则是教师围绕教材特定设计的具体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觉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诱发创新。

四、改变练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实践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课后练习题,或教师出练习题,学生只是顺着题的定势思考,缺乏主动和多向思维。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文,考虑哪点是重点,哪些内容应该理解和掌握,真正要动脑,动手认真实践。学生设计的作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换做。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新颖、巧妙、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时,让全班同学共同做,并对设计者进行鼓励表扬,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五、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和人的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能不能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能不能对创新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增强自学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保持是最重要的。针对小学生来说,虽然不需要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也应该从小就应该进行塑造和培养。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5

关键词:启蒙运动原因实质影响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启”即“启发、启迪”的意思,“蒙”即“蒙昧”。启蒙即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猛烈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个人自由、权利平等和政治民主,这就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最初发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等。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启蒙运动在新教材中被置于必修须3“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专题框架之中。课堂教学的现状表明,一些教师对启蒙运动的宏观把握和对重点、难点的理解都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启蒙运动一课的要求是:“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如何从根本上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探究,以求教于同行。

一、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启蒙运动的背景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忽视这个问题,这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启蒙运动的深远意义和影响。启蒙运动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首先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其次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推动;最后是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这里重点分析第二方面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糊里糊涂,比如我常听到有的教师这样介绍:“17―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理性主义大行其道,从而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其最重要的成果即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这样叙述听起来似乎很有逻辑,并与现行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相吻合,但却是因果倒置,违背了历史事实。虽然在新教材中,启蒙运动的内容在先(专题六),物理学的成就在后(专题七),但与历史事实恰恰相反。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理论曾统治了欧洲近两千年。16世纪以来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开普勒天文学和伽利略物理学的成就,将科学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终于,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对以往数学和力学的成就进行了第一次大综合。他把地球上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中,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正是受到牛顿成就的巨大鼓舞,用牛顿提供的武器――理性去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际上,牛顿可以说是启蒙运动之父。正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催生了启蒙运动,而非启蒙运动孕育了牛顿。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弄清的问题。

二、启蒙运动的实质

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解放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因此,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又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果将它同文艺复兴运动进行比较,那就更为清楚了。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其次,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在启蒙运动时,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反教会方面就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

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面向现实。到了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并不限于文学家。除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哲学家康德,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最后,从文艺风格和方法上说,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继续,但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启蒙著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百科全书”。作品中的语言不是诗化,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战斗性。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认为,社会不进步,人民愚昧,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对人民精神的统治与束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理性和科学的权威。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他们主张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宗教迷信。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6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我们的学生思维活跃,欠缺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显得更为重要。跟其它学科一样,作为教学法中用得最多的就算是启发式这一教学法了,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科,应该合理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应当认识到:不能期望所教知识使学生受用终身,而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在学校所学知识使之成为更好发展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起到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

1.1启发式教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2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本质

1.2.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

1.2.2启发式教学的本质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和会与不会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们是要解决由“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问题。

1.2.3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新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点拨、诱导他们。所以启发还包括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由注重教师教转变为注重学生学,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或学习兴趣的培养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1.3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1.3.1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1.3.2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启发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2)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3)实践性与有序性相结合的原则

衡量教学方法的好坏不能只看形式,必须视其实质,要看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否自始至终地引导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1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教育实践证明用两到三个课时,就可完成基于最小知识集,最小技能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在应用设计上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2.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对策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由浅入深。首先,主要熟悉鼠标、键盘、菜单等基本操作,了解一些大众性工具软件,掌握一些工具软件的常用功能。其次,可以增加一些基于代码编写的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高层次技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接触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认识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同时还要使学生在信息环境中不断锻炼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当前社会信息环境中的一部分,只注重计算机的操作实践会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向新的误区。

2.3信息技术课堂中合适的贯穿启发式教学

本文所探讨的是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避免结果性的启发,探索注重过程的启发式教学,它是教师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过程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和速度,可以摸索出更快更好的操作技巧,事半功倍。

我的总结、思考

众所周知,教学中科学地、恰如其分地、灵活地运用教法和学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且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动手性、操作性强,所以教学时我尽量采取精讲多练、少讲多练的方法来进行,加强巡视指导,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还有像“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网络学习法”等教法学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型,我经常在教学中也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外我还通过适当开展一些诸如打字、画图、办电子小报、成绩统计、资源搜索等比赛活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常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学生要善于运用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多动手、勤实践、敢主动去探索新知,拓展所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去理解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不断进行探索。以上拙见,请前辈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束炳如、倪汉彬等.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戴汝潜、张鹏.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5]许国梁.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7

关键词:体育;智育;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4-0330-03文献标志码:a

目前,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不少,应从终身体育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积极抓好体育启蒙教育。体育启蒙教育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儿童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是儿童形成最基本体育技能和后继体育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儿童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良好铺垫;但体育启蒙教育概念尚未提出,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内容偏少。

1启蒙教育及智育启蒙教育

1.1启蒙教育概念及重要性

1.1.1启蒙教育的概念

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教育。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周易》说:“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古代一般把启蒙的学塾称为蒙学,蒙学就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非常重视蒙学教育[1],他亲自编写《小学》和《蒙学须知》2部蒙学教材,这就清楚地划分了童蒙与成人阶段的教育。由此可见,小学阶段,亦即蒙学所指的蒙养阶段,其年龄在8~15岁之间,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小学和初中阶段,而当今研究的体育启蒙教育多指幼儿和学前阶段的教育。

1.1.2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启蒙教育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启蒙教育是一种关注人早期学习知识能力、关注人早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卡尔·威特说:“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你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幼儿是成人之母”,此言千真万确。谁也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一颗苗树,要想茁壮挺拔,健康地成长,园丁早应成竹在胸,有科学、有计划地浇灌引导,并智慧地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在其已歪曲变形时再来扶持修整,或根本放弃,任其自然。艾尔维修曾说:“人刚生下来差异不大,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教育不同,有的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才、毒才,即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孩子。”[2]反过来说,教育不得法,就可能毁灭一个孩子,所以,儿童启蒙教育相当重要。

1.2智育启蒙教育

我国对启蒙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但更多地体现在智育和德育上,尤其是智育,例如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就产生了一些优秀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而当今社会对智育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智育启蒙教育都是高度重视。家长十分重视孩子智力教育的早期培养,从小让孩子识字、背唐诗、算数学题,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如思维训练班、英语启蒙班等。国家对智育启蒙教育也是科学化、系统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幼儿园到小学都系统地编写智育启蒙教育教材,并且按照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有层次地分科教学。这种分科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做到层层深入。

2体育启蒙教育的提出与分析

2.1体育启蒙教育的定义

结合其他相关教育理论研究,将体育启蒙教育定义如下:让儿童发现、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发挥体育活动情感教育的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孩子体能和增进孩子健康,培养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即在幼儿、儿童时期,运用体育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引导、启发、锻炼和传授的早期体育教育。

2.2体育启蒙教育研究现状

同志最早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中强调“儿童及年入小学,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今盖多不知之,故儿童缘读书而得疾病或至夭殇者有之矣”[3]。由此可知,是非常重视体育启蒙教育的。严复[4]也非常重视体育启蒙教育,他认为:必须重视孩子身体健康,以发展体育教育为重点。他首先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母亲体质对子女的影响,认为母亲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决定着孩子先天体质的好坏,认为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孩子智力和品德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关系他们未来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他吸收斯宾塞的广义体育思想,认为幼儿体育的实施应从身体养护和体育运动2个方面抓起,并以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等为理论依据,来指导幼儿的饮食、穿衣、睡眠及体育锻炼等,以达到增强体质之目的。

人处在儿童期时,由于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他们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学习积极性,注意力和记忆力相对较高,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可塑性较强,有利于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对儿童进行体育启蒙教育,培养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以激发儿童对体育活动的渴望,并提高机体的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的适应能力[5]。

体育启蒙教育重要性体现在可有效地促进孩子说话、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促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业务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团队意识、拼搏意识培养相当重要,为后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进行体育启蒙教育,还可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建立新的儿童教育理念,促进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启蒙教育并没引起足够重视,研究者甚少。

2.3缺乏体育启蒙教育导致的后果

2.3.1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资料显示,最近20年来,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在持续下降: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型、“豆芽”型体质数量有所增加,国民近视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有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通设施改变、活动空间减少、环境恶化、应试教育的影响,但缺乏体育启蒙教育是我国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缺乏必要的体育启蒙教育,儿童时期没有学会基本的体育技能,他们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虚度在毫无意义的玩耍和游戏中,未能激发儿童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没有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2.3.2缺乏后继体育项目学习和身体素质提升的能力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素质教育说得多,做得少,体育课沦为“边缘”学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严重匮乏,体育教学缺乏系统性,使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体育技能增长有限,体育人文知识简单肤浅,良好的体育基本技能和锻炼习惯无法形成,不利于其后继体育项目学习和身体素质继续提升。

2.3.3体育项目的“重复教育”

由于对体育启蒙教育的不重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要么根本没有开设体育项目的教学,要么只是进行了简单、粗糙的体育教学。虽然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行动指南,但因其过于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所以指导作用有限,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启蒙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一项简单的体育技能或许4岁在学,9岁在学,12岁还在学。正确的“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原本小学阶段就应该完全掌握的,但到了中学,甚至大学都还不会,并且由于错过了关键年龄,已经没法形成正确的跑跳技术动作,严重影响到中学、大学阶段的正常体育教学。这样就迫使中学和大学阶段进行体育项目的“重复教育”,导致效果甚微。时下兴起的“体育家教”热,一方面反映家长对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另一方面间接讽刺体育启蒙教育的薄弱和无力。

2.3.4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列举了他在北京一所公园看到的群众锻炼的众生相:两位中年人面对大树做发力状,名曰气功;两位老太太竭尽全力把腿挂于树杈,说是拉韧带;一群老者聚集一起,张牙舞爪,这是太极。为什么群众体育和健身运动开展得如此不尽如人意,就在于国民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科学的、系统的体育启蒙教育,这样的负面影响是终身的,它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人不具备终身体育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国要实现全民健身,就得充分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3建议

3.1形成全面启蒙教育思想,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启蒙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绝不应把智育启蒙教育作为唯一的启蒙教育目标,不然就会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应当重视儿童的全面启蒙教育。体育启蒙,让儿童学会体育基本技能和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美育启蒙,让儿童学会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形成审美能力;德育启蒙,让儿童学会做人;劳动启蒙,让儿童学会劳动;生活启蒙,让儿童学会生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这句话就道出体育启蒙对人生的重要性。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体育启蒙教育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因此,不能按教学计划开课,随意减少体育课节次,甚至停开体育课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让全社会、学校领导,特别是体育教育管理者,老师乃至家长都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和改变孩子在体育启蒙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使体育启蒙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和提高,让体育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得以体现。

3.2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提升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3.2.1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充分重视体育启蒙教育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儿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儿童健康和基本体育技能的形成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为本,重视儿童主体地位[6]。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把儿童体育基本技能的形成和体育兴趣的养成放在中心地位。在体育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健身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3.2.2注重体育启蒙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计,重在教育;教育大计,重在教师”。毛振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现在所教的儿童,如果50年后依然无法获得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话,那么我们的儿童体育教学及儿童体育教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警示我们,提高体育启蒙教师的业务水平迫在眉睫。

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7],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积极开展研究课和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适时搞一些培训或专家讲学;鼓励体育教师学历进修,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3.3加大投入,改善体育启蒙教育的硬件设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现有体育器材,大多为“两基”验收期间购置,本来配置标准就低的器材又历经长久使用(尤其是室外器材),多已损坏,造成体育器材严重不足,部分地区极度匮乏,致使孩子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体育课程难以正常开设,这不仅不能适应“健康第一”的需求,也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再加之很多学校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达标,体育场地不平整、简陋,这些都成为制约体育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硬件设施,加大对儿童体育教育的投入,是体育启蒙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3.4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全面实施体育启蒙教育

体育启蒙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良好的硬件设施,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实现环境育人;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让他们在体育课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形成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为后继体育学习打好坚实基础,为其终身体育意识和技能的形成作好铺垫。

学校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8-9]:1)教师要注重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感情上给予支持,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肯定,从而创造良好的接受氛围;2)多开展以学生小组为主的游戏活动,缩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距离,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让儿童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3)教师要根据每个儿童的活动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一的活动,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儿童都获得成功的体验;4)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设置情景,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鼓励儿童大胆的尝试,让每个儿童都有主动探索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朱熹.大学章句: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2].体育之研究[n].新青年,1917-04-01(3).

[3]涂纪亮.爱尔维修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60-168.

[4]张成云,瞿静.严复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4):105-107.

[5]费战斗.论幼儿园教育中体育的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81-84.

[6]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6-50.

[7]叶联生,张亮.新课改下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139.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教师主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1]启发式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策略。然而,现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一言堂”问题十分突出。本文从启发式教学鼻祖孔子的教学思想谈起,联系当今素质教育,进而探讨启发式教学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也是最早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学家。他的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季氏》)“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要求在形成“愤”“悱”的心里状态下进行启发式教学。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教师就不再教了。这正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真谛,反应了孔子教育过程中注意启发教育对象。教育对象要达到“愤”“悱”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积极地去思考。孔子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很多,主要表现在教师主导方面。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重新审视

教师主导,就是在教学中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并对学生学习辅以适时引导,以便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然而,当今教育过分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神圣化,特别是在“应试”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根据一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知识地灌输是硬性填鸭,很少考虑学生感受,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了听众,这种局面有亟控制。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对此问题做了精辟论述。第一,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孔子经常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启发引导,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回答学生提问。以子路问君子为例。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公冶长》)。在何谓君子的问题上,子路连问三次,孔子回答三次,他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展开。孔子的这种思想与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相得益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学生学习特点给予适时指导,绝不能超出学生现有水平,把握好度,做到由浅入深,逐步深化,逐渐使学生掌握难点知识,切忌揠苗助长。

第二,教学手段多样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取一去不复返的流水为比喻说明人生光阴易逝。由此向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这是由生动的直觉到抽象思维,由己到人的思维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中小学生自制力差和意志力薄弱,学生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直观的活动,可以采用演示法、讨论法和示范法等。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既可以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感悟,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校教育对知识传授多渠道、多元化,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地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教师应好好把握这一技术,让学生视觉上受到冲击,听觉上受到刺激,进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他们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天空。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大多谈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几乎未涉及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其局限性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私学教育造成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大力倡导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导,而且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合作学习变传统教学中的竞争学习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一起努力,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理想。合作型学习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共同参与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群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共同体的建立。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引导和运用学生共同体,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成绩,为社会培养合作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兼容并蓄和宽容大度的态度,对事不存偏见,能够接受自己的一切,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他人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人劳动成果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一味地“授之以鱼”教育对象一味地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思考,致使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教育对象自我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启发和诱导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能力,敢于并善于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以“授之以渔”代替“授之以鱼”,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17日。

[参考文献]

[1]黄白.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摘要[J].教育科学研究.2001,6.

[2]傅国.邹议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2001,6.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9

关键词:启发式;专业课;教学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若按注入式方法教学,不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与此相反,若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效果良好,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更有其应用的价值。

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述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学生基础课程没学好,不少学生听不懂,干脆就睡觉。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学习,很少打瞌睡,考试成绩也较好。可见“启发式”比“注入式”效果好。有的学生愿意上文化基础课,不愿意上专业课。尽管专业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更重要。比较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从普教中来的多,他们经过普教训练,比较讲究教材教法;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专科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沿袭大学教师专业课的教法,不重视教法研究。排除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还是喜欢上文化基础课。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千百年来,在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曾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但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却不外“启发式”与“注入式”两大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如何在专业课中贯彻启发式教学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启发他们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启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完成当前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一点对技校学生尤其重要。不少学生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无心向学者很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那么,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外,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电工仪表与测量》“误差”一节时,教师先提问“是不是绝对误差越大仪表越不准确?”学生一般给出肯定答案。教师马上给出一个反例“不同量程的仪表绝对误差相同,是否准确度相同?”与学生前面的答案矛盾,于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来。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探索性实验、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利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等来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学生设置“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仪表误差”将要讲“测量误差”之前,笔者提问“测量结果的误差是否等于仪表误差,为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吸引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故意“卖关子”,从测量误差的概念讲起,用“悬案”串起一堂课。

演示启发演示(实验)很直观。通过直观表象,辅以恰当的提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电工指示仪表的一般结构”时,阻尼装置是个难点。课前笔者准备好两个电流表,一个正常,一个去掉了阻尼装置。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演示两只表测量电流的情况,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提问“两只表的表现有何不同?其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都被吸引了,大胆发言。于是顺利进入教学主题——阻尼装置。

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在民主的师生气氛下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在讲《工业企业供电》课“节能”一节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如何节约电能?”然后将班级分为八个组,每四人一组,让小组先讨论,再由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意见,最后分析评判各组意见。这种教学法取得了实效,学生兴趣大,热情高,记得牢。

(二)启发思维方法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方法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加以训练。笔者在专业课的形成性练习和实验课上经常运用此方法。例如,讲解例题时重点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而在习题课上,则运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巩固解题的一般思维方法。要解某题,首先问学生“此题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然后问学生“此题表述的是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何规律可依循?”接着再问学生“用何公式?是否要分别讨论?”最后提醒学生要检查什么。同样在实验课上,要不断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遇到用万用表测电阻指针不偏转的现象,笔者就提问:“你看不偏转有哪些原因?最大可能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了原因,再给予提示:“应该如何判断到底是哪条原因。”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分解练习了各个步骤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进行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适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今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技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实,如何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思维素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技工学。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技工学校专业课中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并探讨了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启发式;专业课;教学

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因此,若按注入式方法教学,不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与此相反,若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效果良好,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更有其应用的价值。

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专业课教学一般采取平铺直述的“满堂灌”方法。这样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加之学生基础课程没学好,不少学生听不懂,干脆就睡觉。而一些专业课教师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跟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学习,很少打瞌睡,考试成绩也较好。可见“启发式”比“注入式”效果好。有的学生愿意上文化基础课,不愿意上专业课。尽管专业课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更重要。比较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从普教中来的多,他们经过普教训练,比较讲究教材教法;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专科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基本上沿袭大学教师专业课的教法,不重视教法研究。排除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还是喜欢上文化基础课。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教学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千百年来,在教学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曾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但从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却不外“启发式”与“注入式”两大类。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不同于其他具体的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程序性。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贯彻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如何在专业课中贯彻启发式教学

如前所述,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较好地开发。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启发他们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即启发他们的思维,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完成当前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这一点对技校学生尤其重要。不少学生读技校是无奈的选择,无心向学者很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那么,为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除了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外,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呢?

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简言之,就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讲《电工仪表与测量》“误差”一节时,教师先提问“是不是绝对误差越大仪表越不准确?”学生一般给出肯定答案。教师马上给出一个反例“不同量程的仪表绝对误差相同,是否准确度相同?”与学生前面的答案矛盾,于是引起学生的思考,顺利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来。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探索性实验、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利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等来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可以给学生设置“悬案”和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学习动机。例如,在学完“仪表误差”将要讲“测量误差”之前,笔者提问“测量结果的误差是否等于仪表误差,为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吸引参与,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故意“卖关子”,从测量误差的概念讲起,用“悬案”串起一堂课。

演示启发演示(实验)很直观。通过直观表象,辅以恰当的提问,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讲“电工指示仪表的一般结构”时,阻尼装置是个难点。课前笔者准备好两个电流表,一个正常,一个去掉了阻尼装置。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演示两只表测量电流的情况,请他们注意观察。然后提问“两只表的表现有何不同?其结构有何不同?”学生都被吸引了,大胆发言。于是顺利进入教学主题——阻尼装置。

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吸引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习主体的自觉性。在民主的师生气氛下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在讲《工业企业供电》课“节能”一节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如何节约电能?”然后将班级分为八个组,每四人一组,让小组先讨论,再由各组派代表在黑板写出意见,最后分析评判各组意见。这种教学法取得了实效,学生兴趣大,热情高,记得牢。

(二)启发思维方法

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思维过程,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解决学习任务。

启发思维方法要求把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思维技巧,然后一个技巧,一个技巧地加以训练。笔者在专业课的形成性练习和实验课上经常运用此方法。例如,讲解例题时重点介绍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而在习题课上,则运用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不断巩固解题的一般思维方法。要解某题,首先问学生“此题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求什么?”然后问学生“此题表述的是什么现象?此现象有何规律可依循?”接着再问学生“用何公式?是否要分别讨论?”最后提醒学生要检查什么。同样在实验课上,要不断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遇到用万用表测电阻指针不偏转的现象,笔者就提问:“你看不偏转有哪些原因?最大可能是什么?”待学生回答了原因,再给予提示:“应该如何判断到底是哪条原因。”如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分解练习了各个步骤之后,必须让学生有专门的机会进行综合练习。这一步是由教师提问,转向学生自我启发的关键,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换。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己提问,启发自己。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适用型技术人才是当今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技校学生素质不高的现实,如何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提高技校学生的思维素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技工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技工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启发性教学的实质篇10

【关键词】“启发-探究”;高中化学实验;应用

化学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当前高中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这化学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启发-探究”式教学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模式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启发-探究”式教学概述

1.启发式教学概述

启发式教学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发挥启发在学习中作用。对于圣人孔子而言,启发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对知识处于不断渴求的状态;对于西方的苏格拉底而言,启发式教学就是在启发下,使学生能够实现自发思考与学习,即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探究式教学概述

探索式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最早提出的概念,是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深入科学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指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构建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下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获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发挥的重要价值与作用。

二、“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启发-探究”式教学极其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重点,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落脚点是教学与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这一特点也使其在实验课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为教师启发与学生探索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启发-探究”式教学能在各种实验教学中体现出其主导作用,教师通过相关途径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步骤,并辅导学生根据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操作,在指引学生进行正确实验操作时还应进行时刻观察,必要时对实验的难点与学生的疑问讲解,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程序。在完成实验后,应及时总结实验现象与实验事实,并引导学生及时作出实验总结与概括。

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关系到整个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毫不夸张的说,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启发-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目的不是单纯教授学生化学知识,而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探究”式教学在当前实验中的应用,教师应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再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发问下,使学生在不断探索思考中掌握化学实验知识。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取得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启发-探究”式教学首要环节的“启发”过程,需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接下来的教学工作。高中化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成分理解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与安排,激发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例如在讲到“铝”的特点与性质时,教师额可以引入有关的故事与相关问题,激起学生对于“铝”的兴趣,进而开始对教师提出的关于“铝”的问题尽心思考与探索。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启发-探究”式教学正是起到了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2.拉近师生间的关系

“启发-探究”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探索能力,这也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前提与基础。一方面,这一教学方式促进了师生的深入交流,提升了师生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有推动了实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

3.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探究”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若学生空有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却没有相对应的能力,那么也无法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所以,将“启发-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掌握化学实验知识的同时进行深入探究,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索精神,这也是“启发-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完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升其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打下基础,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芬.“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2013,12():152

[2]顾春燕.启发-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13(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