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30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1

论文摘要:作为抽象的时间,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家们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最有效手法。隐喻的使用说明了其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隐喻概念也很受到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将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语义域概念映现或投射于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它实际上表达了两个不相似或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存在于人的广泛的认知系统里。Lakoff和Johnson(1980,1999)强调指出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都是由隐喻性的关系构成的。时间概念隐喻是用隐喻的方法来表达时间的。由于时间具有着很强的抽象性,所以人们在认识、表述时间时就得用一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代替表达,即借助于另一个语义范畴里的某个相关概念、表述来表达时间,如“时间就是金钱”、“时光飞转”等。当然如若文化不同,那么对于时间的概念隐喻也就不同了;即使时间概念隐喻相同,和这些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也有差异。英汉文化中均有“时间是实体”、“时间是空间”的概念隐喻,但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全都相同。Lakoff和Johnson的研究表明,“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和经验。”隐喻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不可表达的事物和思想。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实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其结构的基本形式为“a是B”:a是被描写的对象,即目标;B是用来描写对象的项,即喻源。概念隐喻是将喻源域的结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投射实现的依据是意象图式。

一、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相似性

由于人类在概念形成上具有相似性,很多语言都有着类似的隐喻表达,英汉有很多时间隐喻同时为两种文化都共有的,即反映出相同的认知方式。(汪少华,2006)时间概念隐喻有三大类:时间是金钱(timeismoney)、时间是实体(timeisentity)、时间是空间(timeisspace)的隐喻概念。

(一)时间是金钱——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构建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来谈论另一概念。通常是用喻源域中具体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去类比目标域中抽象的或比较陌生的概念。两个概念表现的客观事物不同,不过认知结构不变,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不变的对应关系。把时间比做金钱或有价的东西,也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隐喻。劳动是人们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把劳动的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时间也就变成了具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商品经济以后,时间和金钱的就有着更紧密关系了。例1:时间是金钱(timeismoney);例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例3:时间宝贵、节省时间、计划好时间、浪费时间、花时间、用光时间。在英语中如例1以及汉语中如例2,时间都直接被比做金钱,另外两种语言更是把金钱和时间看成一样的,通过“金钱”这个喻源概念来构造“时间”这个目标概念。谈论money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谈论time,时间被当作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时间和金钱一样,也可以花、浪费、节省和计划。

英:Howdidyouspendyourtimethesedays?

汉:他花了两天才完成作业。

两种语言都把时间比成金钱,这就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即英语和汉语中时间是金钱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二)时间是实体——实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

人们最初的生存是物质性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束定方,2000)。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就如同人类空间方位的基本经验导致了方向性隐喻一样,有关物体为各种不同的本体隐喻提供了参考。时间也是这样,如“时间给他开了个玩笑”,这句话将时间隐喻为人;“时间好像静止了”,此句将时间看作一个运动的实体。这种隐喻在语言中很多,以至于我们都意识不到它们是隐喻。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一个容器。尽管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无始无终,无边无涯,人们却都将时间设想成有边界的实体,我们可以看到某一相对的时间有边界,可以丈量。如半夜里、三小时之外、今天之外、一个星期内(中)、一年内。

1、半夜里,寺院里钟声不断。

2、两年时间里,学校一直在为新一轮的本科评估做准备。

3、theworldexistsinspaceandtime.

4、Heranthemileinrecordtime.

(三)时间是空间——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隐喻概念。空间防卫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的语言,用在时间的表达,如:

1、昨天下午,在天安门广场有一场公益演出。

2、两天后,我收到了广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3、timeisup.

4、michalJacksonwereabitbeforemytime.

正如Gluckberg,Keysar&mcGlone所说:“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性,甚至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性,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都找到了以上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还有更多这样的表达。

二、英汉语中时间概念隐喻的差异性

时间隐喻是指将非时间概念结构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上的隐喻。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也不具有能感知时间的器官,所以时间必须靠其他具体的概念来表述,要借事物、运动、方位等观念以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这是时间隐喻形成的生理基础。理解时间的来源不同,时间隐喻方式不同。英汉文化在这方面有相似性,就像上文提到的三种隐喻模式。同时,虽然隐喻模式相似,但由于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以及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性,又导致许多不同的时间隐喻表达,如汉语里常把时间喻作“箭”,有“光阴似箭”之说,而英语则把时间比做“鸟”,有“Howtimeflies”、“thebirdoftime”的说法。再如东方人根据对自然周期云状的观察,如昼夜更替、月份和季节的周期轮换,人的生老病死和农业生长周期、劳作更迭,归纳出时间自身复归的观念(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人的活动和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及交际行为(方略、方式、风格)。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认为时间有起点,它或者在创造万物的上帝那儿,或从创世纪开始,它也必有终端这样,时间就是一条直线,单向地持续运动:时间在前进,流逝,飞行……“岁月飞快地消逝”;“我的生命行程”;“岁月刚刚结束它的进程”。这种时间观念显然与东方文化时间观念相去甚远,这种时间观念自然塑造了与其相适应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交际行为(贾玉新,1997)。

三、结束语

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它是由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及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语和英语中有关于时间的相似表达说明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是有其普遍性的。区别是不同民族的认知活动是基于其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对隐喻的理解又得借助于它自身的文化背景来理解。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5、Johnsonm.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7.

6、Lakofff&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3

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很多时候是为了能够加深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理解。阅读文章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但文学理解并非完全是对文学的阅读,文学阅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大多时候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却很难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作品的内涵所在。但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语言意境的分析,则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文学理解中,语言意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才能为文学理解提供更加轻松的基础。

其次体现在写作运用方面。汉语言文学的涉及领域很多,其中写作也是汉语言温煦的一部分。写作毫无疑问是与语言有关的文学,且对语言的组合要求非常高,有自己的格式规范和规律。在写作中,除了语言表达要到位外,语言的意境营造也是其中重要内容,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后,人们便会对汉语文章中的具体结构有所掌握。但仅仅掌握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语言对恰当的写作意境进行营造。好的意境氛围,是好的文学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础,能够为文章作品增添更多的光彩。再次,还体现在语言规律上。

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的学科,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够有效培养人们的语言文字能力,还能有效培养人们的语言修养。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运用规律,汉语言也不例外。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和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虽然普通话在我国被规定为通用语言,但目前仍然很难在全国所有地方普及,很多人无法很好地掌握普通话。南北的语言具有较大的差异,仅仅通过语言是很难理解彼此的意思的,但如果在一定的语言意境中,则很容易便能明白彼此的意思。因此,语言语境还经常被应用在语言规律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

哈特曼(hartmann)和斯托克(stork,1981)曾说过: 

“在语言学家眼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学家眼里,语言是文化行为的方式;在社会学家眼里,语言是社会集团的成员之间的互相作用;在文学家眼里,语言是艺术媒介;在哲学家眼里,语言是解释人类经验的工具;在语言教师眼里,语言是一套技能。”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不断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教学和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关注度同样日益升高。 

一、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它跟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其他语言教学,属于同一性质。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又被称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赵金铭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认为,对外汉语研究是以语言学作为本体论的汉语本体研究,以心理学作为认识论的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以教育学作为方法论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以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教学技术作为工具论的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赵贤州和陆有仪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文学教学或为了单纯传授知识;第二,对外汉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不是母语教学;第三,汉语有本身的语言特点;第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殊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 

张占一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分为文化因素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文化因素,是指没有独立的单位(词汇)、形态标志(语法)和物理形式(语音),文化因素的体现,是在其它语言要素形式的表达中体现出来,如汉字、词汇、句子等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文化知识,是独立的语言系统,包括形式化符号化的价值观、习惯、风俗等文化意识,如:中国历史、中国道家思想和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指的是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所涉及的文化,它同语音、词汇和语法一样,为语言要素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指的是以专项的教学主题和教学活动等形式进行的,有系统的教学环节。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的异同体现在,文化因素属于语言基本要素,存在于语言形式之中,文化知识属于文化体系。文化因素教学的实现,通过语言的内在逻辑体系,借助于语言任务的完成达到实现文化因素教学的可能性,没有明确的系统性。文化知识教学,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设置要求,按照明确的课堂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教学。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及文化知识教学的关系 

文化知识教学,是指开展系统专门的课堂教学、讨论等实体教学形式,使学习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教学同语言教学是两种相互并列的教学形式,文化知识教学强调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语言教学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化因素教学。

吕必松提出:“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因素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即文化因素需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林国立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体现着两种关系,“文化因素和语言的下位关系、文化因素和文化的下位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因素是语言的一部分。”因此,文化因素教学应在语言教学中进行,实质上是借助语言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 

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以语言教学为基础,借助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中内含的文化因素,在能够完成基础语言教学与学习任务的同时,使学习者吸收目的语文化。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文化成分,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基础的语言教学是主体,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比重不应超过百分之三十。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运用 

季羡林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文化因素教学融于语言教学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将文化因素教学融于课堂实践教学中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教学侧重点也不同。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在每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全面、自觉的加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将文化因素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达到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汉语的目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胡同”、“苏州园林”时,可以传授相应的中国传统建筑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解释“龙井”、“普洱”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茶文化;讲解“徽菜”、“川菜”等词汇时,介绍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等。对于初、中级学生来说,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中国文化知识,有益于提升学习者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需要介绍精神文化方面的知识,讲解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 

2.针对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学习者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来自“汉文化圈”以内和以外的学习者,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汉文化圈”以内的的学习者,比如韩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学习者,其本民族的文化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对“汉文化圈”内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对于欧美等“汉文化圈”以外的学习者,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反差。这些学生听中国人说话,往往只能理解字面上的含义,无法领会其文化内涵。比如,在中国,人与人初次见面时,常自谦地说自己不好、不足等等,欧美人不能理解,甚至信以为真。对于“汉文化圈”以外的学习者,在文化因素教学时,注意适度与适量,要解释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因素教学。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2]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5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汉语言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大量网络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这些网络语言使用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规则和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诚然,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完整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当中,由于大部分的人们都乐于接受网络语言,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遭受了网络语言的严重冲击。

一、网络语言具备的特征

(一)内涵

在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使用各种网络设备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网络来获取一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网络化特色的语言。这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具有复杂的含义,但是却被大部分的网民所接受,并频繁的使用与沟通交流当中。较为常见的网络语言主要分为同音型、谐音型、数字型。例如围脖对应微博,菇凉对应姑娘,78对应去吧等。

(二)特点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英语和汉语的结合形式。这种方式能够将较为复杂的语境和含义应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特点。例如较为典型的hold住,不仅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表示对局面的掌控。另外,网络语言还具有较强的谐音特点,人们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独特感情。例如较为典型的酱紫对应这样子,而fans对应的是粉丝。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人们快速的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诙谐性和幽默性。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一)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

在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当中,部分过度追求新奇和独特的网络语言已经偏离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标准。这部分的网络语言不仅会刻意的使用一些错字和别字,由于没有遵循语言标准,从而使得这部分网络语言的含义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不仅会严重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同时还会对青少年网民产生诱导。青少年网民自身的约束能力、辨别能力、阅历水平相对较差,但却十分易于接受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当中传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约束,这种不良的汉语言文学将会影响学生的使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偏差。学生不能够利用标准化的汉语言文学来完成阅读理解,从而使得阅读理解能力大幅度下降,更别说使用标准化的文字完成作文的创作了。

(二)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解读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些网络语言的理解和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人们在长期的适应了网络语言当中的理解之后,并日常交流当中也是以网络语言的理解意思来使用,就会形成错误的语言习惯,这时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相当困难。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杯具是形容词悲剧,而在汉语文学当中却是名词的盛水器具。青少年在长期的接受这些词性混肴的网络语言之后,将会对其后期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汉语言文学,并喜爱汉语言文学。在外国友人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就会受到网络语言当中的故意误读或者刻意曲解的影响,从而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汉语言文学当中的本意,进而阻碍了汉语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稀饭对应喜欢,而在汉语言文学当中则是粥,这种错误的传播会很容易使人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结束语

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相关人员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认识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将网络语言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的特c纳入汉语言文学中,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抵制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和理解要求的网络语言。这样不仅能够使汉语言文学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语言文学的冲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墨.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05:131.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6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汉语言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大量网络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这些网络语言使用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规则和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诚然,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完整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当中,由于大部分的人们都乐于接受网络语言,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遭受了网络语言的严重冲击。

一、网络语言具备的特征

(一)内涵在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使用各种网络设备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网络来获取一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网络化特色的语言。这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具有复杂的含义,但是却被大部分的网民所接受,并频繁的使用与沟通交流当中。较为常见的网络语言主要分为同音型、谐音型、数字型。例如围脖对应微博,菇凉对应姑娘,78对应去吧等。(二)特点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英语和汉语的结合形式。这种方式能够将较为复杂的语境和含义应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特点。例如较为典型的hold住,不仅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表示对局面的掌控。另外,网络语言还具有较强的谐音特点,人们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独特感情。例如较为典型的酱紫对应这样子,而fans对应的是粉丝。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人们快速的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诙谐性和幽默性。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一)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在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当中,部分过度追求新奇和独特的网络语言已经偏离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标准。这部分的网络语言不仅会刻意的使用一些错字和别字,由于没有遵循语言标准,从而使得这部分网络语言的含义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不仅会严重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同时还会对青少年网民产生诱导。青少年网民自身的约束能力、辨别能力、阅历水平相对较差,但却十分易于接受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当中传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约束,这种不良的汉语言文学将会影响学生的使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偏差。学生不能够利用标准化的汉语言文学来完成阅读理解,从而使得阅读理解能力大幅度下降,更别说使用标准化的文字完成作文的创作了。(二)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解读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些网络语言的理解和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人们在长期的适应了网络语言当中的理解之后,并日常交流当中也是以网络语言的理解意思来使用,就会形成错误的语言习惯,这时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相当困难。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杯具是形容词悲剧,而在汉语文学当中却是名词的盛水器具。青少年在长期的接受这些词性混肴的网络语言之后,将会对其后期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汉语言文学,并喜爱汉语言文学。在外国友人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就会受到网络语言当中的故意误读或者刻意曲解的影响,从而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汉语言文学当中的本意,进而阻碍了汉语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稀饭对应喜欢,而在汉语言文学当中则是粥,这种错误的传播会很容易使人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结束语

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相关人员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认识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将网络语言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的特点纳入汉语言文学中,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抵制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和理解要求的网络语言。这样不仅能够使汉语言文学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语言文学的冲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墨.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05:131.

[2]郭文平.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解析[J].中国报业,2016,20:54-55.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7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

研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汉语的国际价值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一方面,世界通过文化了解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日益重要;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迫切需要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主动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随着世界各国对于汉语教学需求的不断增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影响日益增强,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扎根。

一、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基本情况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对外汉语教育体系。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汉语教学历史悠久,自汉代起就有源源不断的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语言和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发展。汉语作为中华文化载体,地位在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于汉语教学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我国对外汉语专家的不断努力下,对外汉语教学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汉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的人民纷纷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汉语已经和英语一样,逐渐变成了一种国际语言。为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我国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来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1],并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帮助当地人民学习和了解汉语、汉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实质载体,是传递文化的工具。人类依赖语言进行交流,没有语言的介入,一切社会行为都不能正常进行。学习语言不仅是学习一种符号系统,更是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活动产品,为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传递信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蕴含了文化的丰富底蕴。对于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汉语并不仅仅是学会一种交际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文化[2]。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汉语热”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过程,更是文化传输的过程。因此,加强对外汉语的教学是进行汉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二、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问题

第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有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意识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走了一些弯路。语言不仅是人类传递消息、交流思维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在教学语言的过程当中不能忽视文化教学。在文化教学中出现了文化知识和文化因素的争论,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知识”与“因素”的关系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关注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不够。相当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很难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受国内考试标准的约束,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无暇兼顾与考试无关的文化学习。有的老师认为,留学生在对语言技能没有完全掌握时,谈不上对该种文化的接受与认同。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老师作用的发挥,许多老师认为语言教学没有必要过多地与文化教学进行联系,文化的介绍应当由专门的文化课来担当。如果教师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汉语的人文特征以及核心价值,导致学习者难以真正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即使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也无法在汉语环境中无障碍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对外汉语教学的班级有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在讲到一些文化点时,日、韩学生心领神会、很快就能理解,而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则一脸茫然、无法接受。在介绍姓氏文化时,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日、韩学生十分容易理解,而来自日耳曼语系、拉丁语系、阿拉伯语系等国家的留学生则面临很大的困难。另外,汉字的教学和声调的学习对很多母语是非方块字、以字母拼读为基础的留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并没有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许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无差别的解释,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用“中文习惯用法”敷衍了事,不能让外国学生真正理解汉字和汉文化。第二,文化教学内容流于表面。留学生在语言学习阶段遇到许多和文化背景有关的问题时没办法解决。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使用汉语并对汉语乃至中国文化产生更深厚的兴趣,除了在文化课上进行专门的文化知识教学外,还必须在语言课上强化语言因素的融入。教师要对汉语和学生所学母语能够熟练地掌握,最好精通中外文化[3]。如对在教材中出现的“青睐”这一词语,多数教材解释为“比喻喜爱、重视”,留学生并不能透彻地理解,若授课教师能够追溯这一词语的来源,即阮籍对庸俗的嵇喜以白眼而对脱俗的嵇康以青眼,后来用青眼来表现自己对一个人的好感,则学生无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该词的文化内涵。当然,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导致教学缺乏文化的内涵。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不足

第一,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没有注重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比起母语是汉语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蕴含着更加复杂的文化教学,这是由对外汉语所面对的学生的文化多样性决定的。目前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无法体现汉语和其他语种之间的结构联系,不能够让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深刻把握汉语的本质。语言教学的教材不能够考虑到学生文化背景的负迁移,并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通约,必将制约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第二,对外汉语教材缺乏读者定位。不同版本的对外汉语教材涵盖了通用汉语和专门用途汉语两个大类,通用汉语类教材在选材和编写上都借鉴了高校中文系的做法,往往偏离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缺乏对于留学生文化背景差异的考量。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语言难度有所降低,但总体来说还是按照传统的提纲编排,并没有摆脱母语教学实践的影响。另外,这些教材在适用对象以及汉语水平等级的标示上详略不一,将教材的适用范围划得更加宽泛,导致教学教材缺乏定位。

(四)教师和教学方法问题

第一,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具备跨文化意识的师资缺乏。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地制约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需求不断增高,教师队伍扩充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约有100多个国家开设了中文的教授课程。相对于汉语学习人数的激增,合格的汉语教师紧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混乱的状况。第二,HSK考试问题日益突出。HSK是部级标准化的测试非汉语母语者的汉语水平的考试,测试手段客观,考试内容随机,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汉语热”带动了HSK考试热,由考试导致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笔者发现,一线教师会被下达HSK考试通过率达标的要求,要求一定比例的学生达到HSK三级或者以上标准。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教师往往使用应试手段保证学生在HSK考试中获得高分,却无法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应用,更不要说在交流中理解中国文化了。学生对汉语的掌握越来越肤浅,离实践越来越远。一些教学机构和高校仅顾眼前利益,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必然会对这门学科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4]。

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到因材施教。随着国外汉语学习者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多元化特点日益凸显,学习者的年龄跨度加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采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其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汉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主动创造条件,将任务型教学理论等成果引入到汉语教学的课堂中,总结世界各国汉语学习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任务型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影响外语教学的理论,强调语言教学应遵循实践性的原则。任务型教学理论侧重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主张用完成任务的形式完成语言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实现“在做中学”。

(二)提高教材的质量

对外汉语学科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并不能够满足现实的需求,应当针对语言的时代性,在保留传统语言的同时,增加新鲜的语言元素,优化对外汉语的教材。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关键在于创新,不断地吸收语言理论,尤其是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重视读者群的需求,把握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路径。第一,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务必力求内容新颖、科学、规范、适用、与时俱进,针对汉语学习者的需求选择课文主题,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编写多元化的应用教材。第二,注重通用汉语教材编写的同时,关注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发展。医学汉语、商务汉语、建筑汉语等专门用途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缺乏高质量的专门用途汉语教材,需要各方相互协调,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编写相应的教材。

(三)将日常教学和HSK相结合

HSK考试不重视口语的测试,难以测量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对外汉语的教学课程不应该仅为了HSK考试而设立,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上。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准确地把握HSK和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安排课程,避免教学变成应试的手段。同时,要借助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果,让HSK考试和教学相互促进,通过改善听力、口语、阅读、综合这四种课程的教学促进对外汉语和HSK考试之间的关系[5]。听力课要改变以往听力教材和课程教材同步的单一方式,增加相应的内容,加大对专题的训练。对于一些已经进行了半年以上汉语学习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增加新闻听力、惯用语听力、影视剧片段欣赏、HSK听力训练等,确保听力材料的多样性、鲜活性。HSK中并没有口语考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口语课不够重视。教师应当适当调整口语课的内容,利用一些时下新闻、当前热点等话题进行口语教学,增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加深对汉文化的理解。教师应该多选用涉及生活的新颖的阅读题材,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通过细读这些材料,结合精读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传统的语言表达的同时接触到富有时代感的文字。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5-139.

[2]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6):62.

[3]赵贤州.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刍议———关于教学导向与教学原则[J].汉语学习,1994(1):54-56.

[4]马叔骏,潘先军.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J].汉语学习,1996(1):50-51.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比赛;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0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47[本刊网址]http:∥

引言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代表国家的软实力,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应运而生。“汉语桥”比赛不仅为广大的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舞台,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一、留学生汉语大赛举办的意义及比赛试题汇总

留学生汉语大赛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比赛本身而言,通过参加留学生汉语比赛可以为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并且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比赛的初衷并不是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为了通过媒介的作用调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从而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其次通过留学生参加汉语比赛还可以总结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比如留学生在参加“汉语桥”比赛中表现出了缺点与不足可以作为我们未来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从而使得以后的汉语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结合近几届“汉语桥”比赛,“汉语桥”比赛的试题形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类。该部分主要是考察留学生对汉字、词汇以及语法的掌握程度,能否根据生活中具体的场景应用相应的语言知识;二是文化常识类。“汉语桥”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语言比赛平台,因此该部分要强调中国文化,具体的题目既要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也要具有人性化,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彰显出中国国际文化气息;三是语言能力类。语言能力就是留学生掌握中国汉语的能力,是考察留学生应用汉语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留学生能够理解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以及能够根据实际语义表达出相似的语句的能力。汉语语言能力是比赛考核的重点,也是汉语学习的重点。

二、汉语比赛折射的文化差异分析

(一)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首先在词汇中的表现。汉语的词汇包含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境,因此汉语词汇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差异,以“红豆”以此为例,留学生都知道红豆属于一种植物,但是红豆在中国汉语中更多是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比如“红豆生南国”就是表达了一种相思之情。但是很多留学生并不知道该词汇的内涵;其次体现在语义上。不同的词汇应用在不同句子中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但是留学生却很容易误解,比如“大片”(dàpiān)我们一般理解为“电影大片”,但是参加比赛的留学生却将其理解为“一大片花生”的大片(dàpiàn)了,结果导致误解了原句的意思;最后体现在语用上,汉语文化差异更多地体现在语用上,此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上的表现

文化交际的关键是价值观,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导致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出现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不同区域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例如我国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共性,而西方国家则强调突出个人,注重个性,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时经常出现错误,比如在“汉语桥”比赛中曾经出过解释“五音不全”一词。大部分留学生将其理解为音乐中五线谱的音符不全,而没有将其纳入到中国文化中理解,导致出现理解错误。因为中国以前是没有五线谱的,其是后来由西方传人中国的,另外五音代表着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因此留学生将其理解为五线谱记录不全是因为受到他们固有思维的影响而导致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汉语桥”比赛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比赛为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舞台,同时也为检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成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积极参加“汉语桥”比赛可以有效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因此通过观看与参加近几届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对汉语教学工作有以下启示:

(一)“汉语桥”比赛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词汇是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构成汉语语言的基础,评价留学生汉语语言表达能力高低的关键在于考察留学生掌握的词汇多少,就如同我们学习英语一样,学习英语的基础就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用英语表达。通过比赛选择在比赛中的表现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词汇量比较丰富的选手在比赛中能够很好地驾驭比赛节奏,比如他能够快速听懂问答题,并且快速组织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在比赛中选手所暴露出来的对词汇掌握不多,尤其是对成语词汇的储备不足问题突出,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提高留学生的词汇量,促进学生词汇教学效率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首先要夯实词汇基础。比赛中暴露出留学生对词汇掌握不牢的问题,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注重对词汇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词汇交给留学生,而且对于教材中的词汇的讲解停留在单独的讲解词义,而没有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实际应用词汇的能力不强,为此教师要注重词汇实用性教学,将词汇教学置于相应的情景中,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内涵,同时重点讲解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词汇,并且通过重复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

其次重视以“句子”为中心的词汇教学。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语言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应用词汇进行相应语境的造句:一方面教师要教授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构词方法,留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词汇,如果依靠教师的教授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教师侧重对汉语构词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猜词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助于学习的方法,比如督促学生每天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朗读课本,以此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根据留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当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高科技手段让学生展现相应的汉语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加强对汉语成语的教学。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而且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到成语教学的创新点,重点讲解成语词义的内涵、让留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提高学生应用成语的主动性。

(二)“汉语”比赛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力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比赛过程中选手的表现看,留学生的听力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听力教材。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汉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不要局限在课本知识,而是要多安排与留学生以后生活、工作联系紧密的材料,以便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布置一些趣味性强的作业,鼓励学生与中国朋友进行交流,通过实践交流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对汉语词汇的正确理解,最重要的就是缓解留学生不敢用中文交流的负面情绪。

其次教师要以提高听力技巧目的,巩固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听力教学包含多种汉语知识,因此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词汇量的多少选择相应的听力教材,并且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听力教学过程的指导,比如在播放听力材料完成之后,让学生进行朗读,以此观察学生的发音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于关键性的语言点要重点训练,因为重点语言点关系到整个听力的理解,因此小时要对关键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最后做好心理健康辅导。留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常常会有抵触的负面情绪,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鼓励学生,缓解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力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以此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一些汉语版的流行歌曲或者影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对外汉语听力教学需要教师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三)“汉语桥”比赛对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首先要有目的的选择文化价值讲解。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教师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选择文化背景的讲解,但是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将中国文化讲解给留学生。共享多样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主动排除文化干扰,避免文化冲突,从而创造融洽并能够让彼此接受的沟通氛围。

其次适当安排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接受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文化实践活动,也是在课堂之外为留学生所上的重要一课。在课后,我们可以设计两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体验学习,如:皮影戏、剪纸、书法、篆刻等;二是对传统节日、地方风俗习惯的走访感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通过布置课后体验性任务,变文化体验过程为学习过程。这种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的文化渗透形式,可以让留学生将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与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运用真正融为一体。

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汉语承载着中国文化价值,对外汉语教学属于一个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重要秉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则,利用强烈的爱国情操去感染留学生,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精髓。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文学素养影响

我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对外交流语言为以汉语为基础的普通话。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也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类现状下,关于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也引起教育人员以及研究人员的注意。针对此类现状,笔者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侧重点为: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运用手法等。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其专业主要培训人才的就业方向为:企事业单位宣传人才、企划人才、科研人才。此外具备良好汉语言文学素养的专业人才,也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汉语言文学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状态较为良好,为我国汉语文化研究,科教机构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机构针对汉语言文化的教学投入较少、汉语言文学教师专业能力较弱、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不完善。此类现状下,造成了汉语言文学在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不良循环的现状。具体体现为:生源较少、师资力量薄弱,报考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此外就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原因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整体的实践效果产出较慢。并且各类企业针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更新速率较为迟缓,因此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系统成型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改善对策。例如:校企联合定向委培、注重教学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教材内容的研究完善。

此类现状下,首先应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改善,以此保障后续人才培养的产业链成型。此外为了保障学生能够获得实际有效的学习成果,教学机构应加入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此外为了完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稳定发展,必须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制定。

四、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语文教育产生极大的关联,在此背景下关于汉语言文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笔者分析案例将此类影响现状总结如下。例如: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一)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

语文课程的教育主要目的为:文章阅读、文字书写、对话交流,当前我国主要的交流语言为以汉语为基础的普通话。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理解文字含义,以及文章指代内容。对于学生后期语文成绩的提升,以及未来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较好的意义。

(二)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区别与语文课程的教学,主要针对文章内容字形字义进行解读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抛开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以宏观的角度进行汉语言的学习,从语言概论、古,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文学心理、美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

(三)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发展方面有着较好的传承。且绝大部分可识别的常规文化传承方面,主要的记录字体则为汉字。但由于古汉语在文字表达,以及字体应用方面,较之当前的文化发展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语文文化知识的完整传承。并且有助于我国针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解读,提升我国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从核心上促进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一定程度上分析,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语言课程产生的影响,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语文课程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其他w科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工具型课程,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极大的扩展了其教学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也被认为为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有效的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化发展。

五、结语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具体的落实方面,以及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对于语文教育的整体影响,效果也较低。因此教育机构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方面,还应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并且加强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教材内容。具体分析,汉语言文学对于语文教育的影响有: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汉文化的良好传承、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然.浅论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的相关性[J].文学教育(下),2016,(03).

[2]卢永和.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5,(01).

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篇10

1、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的现状

1.1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背景

1.1.1国外研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语言理据的研究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国外,虽然对于语言词汇理据的研究是十分零碎的,但是却也还是在语言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有所涉及,可以说国外各界对于语言学的研究还是相当的完整的。为了帮助读者可以很好的理解语言词汇力矩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相应的探讨。

第一方面就是对于语言词汇理据是如何出现的。在国外有很多的神话故事,以及宗教文化。其实,在国外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很多是起源于这些神话故事和宗教文化的。在国外,对于词语理据最早的证明,可以从基督教的圣经当中得到有效的印证。在遥远的古罗马,以及古希腊的历史时期,当时很多的语言学家,以及哲学家对于语言词汇的探究,可以说是对语言词汇理据进行研究的最早时期。为了使得人类的语言结构可以很好的与世界结构有机的联系起来,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语言词汇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由此他的出了一个关键性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在世界结构当中可以找出人类语言结构在其中间的理论依据。对于学习者能否有效地掌握,以及理解第二语言,语言学界的各个学者对于各类语言的词汇进行了有机的归纳,这其中就包括了语言词汇名词的演变过程,以及语言词汇动词的演变情况。无论是古希腊的狄奥尼休斯・特拉克斯,还是古罗马的瓦罗都对语言词汇理据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在很多的国家由于对于语言词汇的研究日益深入,使得人们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比如说,拉丁语言的地位在中世纪时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由于在欧洲刮起了对拉丁语言研究的旋风,由此推动了拉丁语言的迅速发展。对于拉丁语言的重视,不仅仅局限于对拉丁语言来源的研究,还包括了对拉丁语逻辑学,以及拉丁语的语义学和拉丁语句法的研究。在中世纪的时期,欧洲语言学者对于拉丁语的研究已经开始重视对拉丁语言理据的内部研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欧美各国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日益精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同派系的语言学研究结果。在哲学界的研究中,有很大的程度时候受到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总的来说,对于哲学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有两个方面,这其中对哲学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派系就是波尔・洛瓦雅尔所代表的唯理语法学派了。唯理语法学派对于语言学得研究重点就是在语言的句法理据上,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对逻辑语言学的研究,这就是唯理语法学派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的新方向。推崇本质论的学者有很多,其中就包括了苏格拉底、克里希普斯,以及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等著名的学者。虽然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理论,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在这一时期语言词汇理据还是不够成熟。

语言内部形式这一概念是在十九世纪是我时候被提出来的,作为语言内部形式的先驱,德国的语言学家洪堡特具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对于语言内部形式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语法的形式,而忽略了对于词语语法结构的见解,以及词语的语义结构;所以,洪堡特对于语言内部形式的概念进行了修整,即语言内部形式忠实的重点应该是,对词语的语法结构,以及其对应的语义结构进行有机的统一,而不是仅仅重视词语的语法形式。与此同时,洪堡特的语言内部形式这一概念也得到了魏斯格贝尔,以及波铁布尼亚和乔姆斯基的一致认同。词的内部形式,在一定的意义上指的是,词所具有的声音形式是与词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的,简而言之,就是词音义结合起来的理据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的内部形式。这一概念是由前苏联的语言学家布达哥夫所提出的理论。这是布达哥夫提出了这一新的见解,最终使得词的理据,以及词的内部形式可以很好的联系起来,后来的众多语言学者也受到了布达哥夫这一观点的影响。

1.1.2国内研究

对于语言理据的研究,在国内也同样存在了一段很长的历史。在先秦时期,语言学家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已经开始产生,声训法的推广在先秦时期是非常盛行的,而所谓的声训法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与词语的理据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关系。在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语言文学,大多数是通过声训法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众的生活进行相应的解释,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上语音以及语义之间的联系,而对于词内理据,指的就是客观事物以及词语之间的联系。与古代探寻语言学不同,现代的语言学家把对语言学的研究推广到了很多的领域,这其中就包括了语言的词汇,以及语言的词典编撰,还有语言的语法和语言的词源等等不同方面的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当中,语言作为一门联系各国的重要工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外国人对于学习汉语的热情越来越高,为了可以适应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使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不断变化的汉语学习标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众多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当中,学习汉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汉语当中具有很多的词汇。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指导外国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的掌握,是其学习的重点。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学习汉语的学员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哪些难点的问题。如果授课者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把汉语的词汇理据性有效地融合到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过程中。

1.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的意义

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探讨具有双重的意义,即汉语语言研究的实践意义,以及汉语语言研究的理论意义。为了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两种意义,我们做了如下的探究。首先,来说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意义。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当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实践意义,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实践意义来说,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这些后人理解前人造词的思维模式,以及造词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可以反映出当时的造词的背景,以及当地的民俗风情的基本概况等等;另外,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词汇,便于学习者的学习;除此之外,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可以有效地帮助编写词典的人员进行高校的编写工作。

从以上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得出,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语言学家们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即会加大对汉语词汇理据性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关注度的提高,也使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意义,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于授课者来说,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今后学习者对于汉语词汇的学习结果,以及学习效率。所以,这就要求授课者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重视对汉语词汇理据的分析,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向学习者解说汉语词汇产生的背景。而作为学习汉语的学习者本身来说,可以通过认识,以及理解汉语词汇的理据性,来进一步的增强自身学习汉语的热情,学习者在进行汉语学习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了解词汇之外,还要认识到词汇本身较为深层次的含义,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学习者高效的学习汉语词汇。

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汉语教学者运用词汇理据性的优势

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作为一名汉语教学者来说,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将会使得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有更大的效益,以及优势。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得汉语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汉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授课者如何在复杂的汉语体系当中,具有较为清晰的教学思路,以及明确的教学重点,是对授课者一个重大的考验。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时候,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研究,以及对于汉语词汇理据性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汉语授课者对于汉语本体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帮助汉语授课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汉语的本质内容。

2.1对于汉语词汇理据的运用,有利于系统安排汉语词汇的教学

对于一个授课者来说,对于本门学科学习的突破口进行探究,这将会对其教学过程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时候,汉语的授课者对于汉语词汇理据知识的掌握,将会是他进行汉语教学工作当中最为关键性的一步。汉语语言产生的原因,或者可以说是汉语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上的这两种说法都可以称作是汉语语言词汇的理据。汉语的授课者通过对于汉语词汇的理据性进行相应的研究,以及对汉语词汇的理据性进行相应的学习,有助于授课者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的了解汉语词汇的理据性,以及较为灵活地使用这些汉语词汇的理据。

2.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更新

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推动语言学界对于汉语词汇理据的研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当中,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以及汉语语法本体的研究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从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即它们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所以,在进行汉语语法的研究当中,一定要与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当中要学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于汉语词汇语法进行相应的语义分析。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则不相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则可以很好的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提供依据。

2.3有利于教授新词

语言是由系统的符号所构成的。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语言在其中的发展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当中,新词汇的诞生也是日益迅速。对于这些新词汇,除了它的概念是新的之外,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当然,它所表现的对象也是新的。对于新词汇的产生,可以归纳为以下的两个特点,其中一个是能产性高,另一个就是理据性强。当一个新词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构词的方面进行解析,同时,也可以从何文化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分析。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新词汇产生的速度特别的快,但是,新词汇还具有传播的速度也特别快,范围也特别的广。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当中,授课者用的大多数是教材,以及汉语词典。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教材,以及词典的更新周期,相对于新词汇产生的速度来看具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让外国学习者足够了解中国,进而提高其汉语的水平,这主要还是要依靠汉语的授课者。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新词汇库,并且对于新产生的词汇可以具有一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