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31

配音课程篇1

【关键词】Cooleditpro音乐编辑应用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大量的音乐应用软件应运而生,Cooleditpro软件以金属质感的按钮给人一种超酷的感官享受。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音频编辑软件,集编辑、录音、合成于一体,操作界面直观,声音处理功能丰富,体积小,对硬件要求低,是各类体育比赛、表演、训练音乐编辑的好帮手,非常适合初学者作为学习音乐编辑的入门级软件。众所周知,音乐在许多难美项群的体育项目中的重要性,一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体育比赛、表演、训练、教学如虎添翼。而音乐选配与编辑课程从最初的任意选修课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此,本文从该软件在音乐选配与编辑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提高音乐选配与编辑课程的教学质量,优化表演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1软件在课程中应用的基本情况

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于2003年获批设立,为全国同类院校中较早设立该专业的院校。该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体育艺术表演、舞蹈表演和模特艺术表演的组织、教学、创编和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当时全国的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还处于专业建设的初期阶段,硬件条件相对较差,Cooleditpro软件仅在课程中进行初步的介绍。伴随教学硬件条件大幅度改善,表演专业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专业技能的不断丰富,课程调整为限制选修课,针对本专项的特点编辑体育音乐,该软件教学占课程总学时的50%,而且课程考核的作品由该软件完成。如今,能够熟练利用电脑独立完成音乐的编辑,成为表演专业学生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

2软件在课程中的应用特点

2.1功能强大、配置要求低

该软件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多轨音频处理软件,仅需配置简单的外置音响或耳机,便能高质量地完成采、录、编、制各种类型体育音乐,满足日常教学、训练、表演、比赛、毕业设计等音乐的编辑工作。

2.2操作简便、效果奇特

软件能将多种渠道收集的音频素材,并对音频进行剪接、音量调节、速度调节、降噪等处理,还可添加许多奇特的效果,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能尽情发挥想象,制作出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

2.3自动保存、外界干扰小

在进行音乐编辑时如果发生停电或死机现象,软件能够在电脑重新启动后,自动恢复断电或死机前的最后工作界面,帮助我们有效地减少因意外而产生的重复操作。

2.4简单易学、方便灵活

软件提供了许多快捷按键。在特殊音效处理中,学生不但可以自己调整参数,还可以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利用软件中预置的参数模式,做出意想不到的特殊音效。

3软件在课程中的应用功能

3.1音频素材的采集途径

许多比赛、教学音乐是刻录在光盘中,对音乐进行编辑就需要将音乐从光盘上完成抓轨,这也是我们常用的素材采集方式。另外,为保证音质,需进行无损保存,文件类型为wav,同时使用格式转换工具,如:格式工厂等,帮助采集音乐素材。目前,从互联网上获取素材,利用简易的话筒录制特殊音效、旁白等,再利用软件进行编辑,为制作优秀的教学、比赛、训练音乐提供了更广阔的素材资源和创作灵感。

当我们采集的一个或多个音频文件来制作音乐作品时,最初的效果需要在单轨操作界面上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复制、删除、消除噪声、波形振幅标准化、速度调整、查找节拍等。另外,对于录制的音频文件或音质较差的音频文件,降噪处理是必须进行的操作。为了制作出超酷的音乐作品,常使用特殊音效的处理命令如:声音反相、声音反转、静音、声道混合、延迟效果等。

要将几个音频素材缩混为一个可以使用的音乐,需要在该软件的多轨操作界面来编辑。在多首音乐结束或开始部分使用淡化处理,以便使音乐的重叠部分自然流畅过渡,当然还可使用多轨操作工具栏的“编辑包络”。

3.4混缩

经过以上单轨、多轨的编辑,便可进行音乐编辑的试听,满意后可进行最后一步混缩。如果要保存高质量的音频文件并刻录在CD上,请选择waV格式;如对音质的要求不高,请保存为mp3格式。

4结论

随着科技、体育、音乐的不断结合与发展,Cooleditpro软件在音乐选配与编辑课程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通过学习该软件来作为学习电脑音乐的入门,以便利用课后的时间进一步自学其他音乐软件,并且在熟练掌握制作技巧的基础上,运用各种软件的优点,做到多软件同时运用的更高水平。将运动项目的特点、自己的创作灵感、电脑音乐软件的技术等淋漓尽致的结合,创造出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各运动项目比赛、教学、训练、表演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弛.录音与电脑音频编辑(auditionCooleditpro升级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配音课程篇2

播音主持专业的根本属性为新闻性,播音创作离不开新闻性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从事的工作也主要是和广播电视密切相关。影视配音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播音主持根本属性来展开,以广播电视实际工作内容为导向,设置与广播电视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工作单位主要活跃在广播电视机构一线,日常工作内容主要以新闻播报,出境采访,节目主持及配音工作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和配音相关的主要是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专题节目配音及一些商业配音。在目前教学体系中对影视剧人物、广告配音及专题配音课课时安排较多,对新闻配音课时安排较少,与实际需求脱节,较少涉及音视频软件操作技能的提升及与音视频制作单位衔接交流的安排,对学生就业及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特点优势及目前影视配音人才需求实际,可建立以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为主,专题片配音、影视剧配音为辅,结合课程汇报展示、一线配音人员指导及音视频软件学习,培养贴近播音主持工作实际又强化专业技能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及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2教学体系优化策略具体分析

2.1以新闻配音、广告配音为主

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媒体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新闻节目不仅包括常见的时政新闻,还包括财经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及新闻评论等。在新闻节目中,除去出镜播音员负责导语播报外,新闻主体及结尾部分大都通过视频画面与配音结合来呈现,配音工作一般由播音员轮班或由专职配音员来完成,一般播音主持毕业生刚入职新闻栏目组也主要承担新闻节目的配音工作。虽然新闻配音内容在电视播音主持或新闻播音课程中有所提及,但侧重点更多是提升学生新闻播报水平,从配音角度讲授内容较少,加之学生新闻配音练习量不够,很难达到新闻配音的播出要求。在这门课程中,课程内容设置应该以新闻节目配音为主,以适应广播电视媒体需求及学生就业发展。广告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声音作为电视广告的必要组成部分,一般都是由所在媒体广告部或专业广告制作机构录制,一般都由播音员主持人配音播出。对于播音主持从业者来说,广告配音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所以增加广告配音课时量,加强对学生广告配音练习尤为重要。

2.2专题片配音、影视剧配音为辅

专题节目因为表现形式多样,且节目主题鲜明,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最常见的节目形式之一。专题节目特别是纪录片对配音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需要丰富的配音实践及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大多数专题节目配音对于刚入职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难度较大。在影视配音课程中,应从学生工作实际出发,在教学中适量对专题片配音进行理论阐述、示例讲解及例稿练习,让学生能够明晰专题片配音特点及掌握配音技巧、规律,为在播音主持工作中专题片配音奠定良好基础。影视剧人物配音因为影片选择面广,剧中角色众多,影视情节丰富细腻,对于增强学生语言表现能力、把握人物性格及锻炼声音的适应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但遗憾的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接触到影视配音的机会极少,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影视剧配音章节的学习可通过对不同类型影视剧进行练习,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水平为中心来进行教学。

2.3课程汇报展演、一线配音人员指导及音视频软件学习

除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进行配音练习及回课指导外,可在课程结束时举办专业汇报展演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对汇报展演中的作品进行反复练习来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并通过作品选拔来激励学生加强专业练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活动组织能力。如果课程汇报展演条件不成熟,也可以通过将学生作品制作成光盘或上传到视频网站的方式来进行。专业教学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练习提高,还应该走出课堂,到配音制作专业机构进行观摩考察,并邀请一线配音人员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同时邀请他们到校进行专业讲座或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近一线,知晓自己自身水平与市场需求所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有效地促使学生明确方向,主动学习。影视配音离不开音频、视频软件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可抽出课时对学生进行音频、视频软件制作指导。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配音学习阶段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意识,即配音学习最核心的是语言表达技巧能力的训练,不能完全依靠后期制作技术来提升配音水平,后期制作只有在配音水平较好的前提下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结语

配音课程篇3

通过调查了解了我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实施的一些基本情况,看到了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音乐教学取得的巨大进步,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调查虽然是区域性的,然而调查中所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则具有普遍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现将调查的部分结果作一浅显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初步设想,以期为广大高中音乐教师和教研员研究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音乐教师配备情况

被调查的307所高中音乐教师配备总数为629人,平均约为每校两名,按人均周课时量16节计算,基本能够满足中等规模学校音乐课的正常开设。

从学历达标情况看,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38%,其中音乐专业毕业占99.04%,确保了高中音乐课的专业性。但从了解到的教师专业结构来看,目前音乐教师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声乐、钢琴和舞蹈三个领域,而能够担当选修模块中的戏剧表演、创作或其他乐器专业教学的比较少,导致目前高中学校普遍存在不缺教师缺专业的现象。

如何改变目前音乐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使教师能一专多能,胜任不同模块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时也要考虑本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结构,合理调配教师。另一方面是改革师范教育,音乐师范院校要根据课程改革和一线教学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学好声乐、钢琴这两个基础专业的同时鼓励学生选学其他专业,以满足高中音乐课程内容多样化的需求。第三方面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提倡教师或学生走班上课,甚至可以让区域之间的音乐教师实行跨校兼课,或者聘请社会上的音乐专业人士到校兼课,以弥补本校师资的不足,落实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音乐课程开设情况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高中音乐课程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学生在音乐课上每完成18学时的学习任务,通过考试或考查评价,可获得1学分。每个高中学生须在音乐课中获得的必修学分为3学分(54课时)。

各校音乐开设总课时数及模块选择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能按规定开足54课时的学校占被调查的307所高中的20.52%,有61.88%的学校开设总课时为36课时。各校选学的模块主要集中在“音乐鉴赏”和“歌唱”这两个模块,另外几个模块开设的相对比较少。这表明,目前高中音乐课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课时不足,选学模块单一,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要求,是为了全面实现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而设定的。因此,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把握课程标准,开齐开足音乐课程。在开齐开足必修模块(音乐鉴赏)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快推进选修模块的开发与开设。

浙江省于2012年9月开始实施《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加快选修课程建设,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根据该方案,我省普通高中课程的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少到96学分,选修学分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为学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同时,我们也可以基于目前的现状,积极探索高中音乐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促进高中音乐课程的多样化发展。我省广大音乐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如: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最大效能和价值(详见《中国音乐教育》2011第1期《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重组策略探究》);对音乐教学模块进行整合教学(详见《中国音乐教育》2012第6期《以鉴赏为基础的多模块整合教学》);开展高中音乐教学的分模块小班化教学,即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个组,由两位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实施不同的模块教学;国家课程校本化,我省许多高中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专业特点,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等模块进行了拓展与二度开发,形成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标”化,根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结合当地的音乐资源开发地方课程,这些地方课程一方面能够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传承和发展了当地的音乐文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三、音乐教材配备与使用情况

调查的教师中完全按教材上课的占10%左右,基本按教材上课的约占71.3%,只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占18.6%。学生用书的配发率达到86%左右,还有少部分学校补充使用自编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问卷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造成教师只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或者在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方面比较随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音乐课时数少而教材内容比较多,让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难以取舍;教师自身对教材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比较少;选修模块的教学参考资料较少,教师拿到这些教材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按教材要求实施教学有一定难度等,导致教学的系统性受到一定影响。

我们也对音乐教材的满意度进行了测评,结果如下图:

调查表明:广大音乐教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认同度总体比较好,很满意率为7%,基本满意率达到57%,不满意仅占了5%。

不少音乐老师在调查中对教材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如:增加学生感兴趣和易于理解、学习的内容,不至于过于专业和深奥;教材应该编写得更精练,符合当前音乐课时的实际需求;要从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现有音乐基础出发,重视城乡和地区差异,不能一刀切;多选一些学生熟悉的经典的名家名作编入教材;增加中国传统的经典曲目欣赏,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一些贴近现实生活,顺应时代潮流的学习内容,多一些现代的元素,适当增添近代创作的优秀作品……

四、学生音乐学业评价情况

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对学生的音乐学业成绩评价实行学分制,我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对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调查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校是由音乐教师自行组织评价的,评价内容以“音乐鉴赏”和“歌唱”居多,评价方式多为书面测试与现场表演。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学校对音乐学科的学分认定工作还不够重视,对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等都缺少明确的要求,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也缺乏指导和监管,导致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音乐学业的评价流于形式,随意评价、随意送分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加快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音乐学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建立系统科学的音乐学业评价机制,使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在一个科学体系中得到全面的体现,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同时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也要成立学生学业评价领导小组或其他专门的组织加强对学生音乐学业评价的指导和管理。高中音乐教师更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中音乐学业评价的方式、方法,如采用现场表演、听音乐答题、问卷调查、论文、报告、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小组活动、课堂陈述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表演或书面测试。要重在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艺术竞赛结果或参与学校艺术活动情况来代替音乐学业评价。

五、学校音乐室配备情况

从各校音乐室配备情况来看,具有一类配备标准音乐室的学校有207所,约占67.42%,基本能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对音乐教室硬件配置要求也更高了,特别是对于选修模块所需的专用教室需求更迫切,但从数据显示来看,选修模块教学所需要的舞蹈室、乐器排练室或琴房、数字音乐教室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为此,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满足基本的教学所需。有条件的学校还要为开设音乐学科选修模块提供专用教室,提供网络服务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六、音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在调查时,我们也就音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据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音乐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工作压力相比于其他高考学科要轻,但老师普遍感到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不如其他学科教师。一些老师在问卷中这样反映:因为要高考,学校、家长和学生一切以高考科目为主,像音乐学科这些不需要参加高考的学科就普遍得不到重视,教好教坏一个样;还有的学校对艺术教育只看重比赛结果,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学校其他老师对音乐课以及艺术活动或比赛不理解、不支持的也比较多,一些学生也抱着学好学坏无所谓的态度等等。因此在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发放、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音乐教师明显低于其他学科教师。

配音课程篇4

由于大家没有把思想统一到对整合型音乐基础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与作用上来,对它的学科发展方向和科研定位不够明确;对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看法不一致;对教师的配置不够合理等因素使得整合型音乐基础课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笔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了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整合新方案,并对它的实施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是指将和声、复调、曲式、计算机制谱、歌曲作法、乐队编配和miDi制作等七门课以现代思维方式为基础予以合并,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来替代以传统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与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不同的是,“七合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出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对高师学生作曲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与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电脑音乐创作得到充分表现,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的,以适应现代中小学多媒体音乐教学和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对高师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具备课堂协调与组织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合唱训练与指挥能力、音乐欣赏讲解能力外,还应该结合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等音乐软件,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把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歌曲写作等知识综合应用起来服务于教学。将七门课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主要是考虑应用型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设备,通过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把歌曲写作、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等课程内容科学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它打破了以往传统式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科交叉的教学形式,把七门课变为一门多媒体作曲基础理论课。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可操作性课程,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改革课程之一,符合高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强、应用型突出的中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在美国攻读作曲硕士期间,考察了一些本科生的作曲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他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如:教学注重和声与歌曲写作的联系、歌曲创作与曲式结构的联系、复调写作与乐队编配的联系、乐队编配与miDi制作的联系等。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授课,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教授在电脑里出16小节带和弦标记的单旋律题目,学生从电脑里拿到题目后,利用10分钟把自己喜爱的钢琴伴奏音型输入电脑;教授对几位同学的作业进行现场点评后,再让学生按照步骤,把钢琴伴奏谱转化为电声乐队四大件编制的乐队谱;等学生掌握了电声乐队编配手法后,再加上旋律乐器,学习简单副旋律写作,高年级的同学还要根据情况学习各种复杂乐队的编配和电脑音乐制作。据介绍,经过三年学习的学生都能为自己创作的校园歌曲进行配器和miDi制作,能为单旋律的歌曲配写二声部或多声部,能自如地把钢琴谱转化为不同编制的乐队谱,能应用计算机把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综合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去。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也应该学习和借鉴美国这种做法。按照三年的学习周期,笔者就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计算机制谱与miDi制作:从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始学习电脑制谱和简单miDi制作。电脑制谱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谱面视觉上掌握正确的记谱法,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脑播放所记录的乐谱,让学习者有一个直接的音响感受。教学可从单旋律的制谱输入和版面设计入手,结合视唱和乐理课程教学,在学习制谱的同时,巩固视唱和乐理课中所学内容;也可以由浅入深地为不同组合的乐队制谱,熟悉不同乐队的编配和各种乐器的记谱法。掌握计算机制谱软件还有利于音乐课件制作的学习,方便将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通过miDi制作出来的音乐可以让声音更接近真实乐器,学生还可以通过技术处理,把一些自己想要的个性化声音效果加入到音乐创作中,让音乐更加丰满和流畅。在初级阶段可以教会学生乐谱输入法和简单编配常识,在美国的一些学校,计算机制谱软件和mi-Di制作两门课的基础知识是和乐理课整合在一起的。

2 和声与歌曲写作:传统学院派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和声教学一般从一个音配一个和弦开始,强调和声功能进行,大部分学校和声课结业考试还停留在一个音配一个和弦的教学内容里。歌曲写作与和声教学也是脱节的,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加入地方戏的音乐要素,这种常见的做法让富有经验的传统和声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无从着手为歌曲配置和声,更何况我们高师的学生呢?

以上两门课对作曲指挥系专业的学生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将来走向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高师音乐学生来说,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一小节一至两个和弦的校园歌曲、通俗歌曲和民歌,学习和声的主要目的是能为一些校园歌曲编配简单的钢琴即兴伴奏,为歌曲配置简单的二声部或多声部,帮助自己制作miDi或为小乐队配置简单的乐队谱:学习歌曲写作的目的是能创作单声部或二声部简单的校园歌曲。传统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用于高师音乐学生的教学。

笔者建议从第二学期开始,把传统和声、歌曲写作、曲式等课整合在一起,课程内容不宜太难,应该以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在学科联系上做到和声学习与和弦连接相结合,和弦连接与钢琴模式化伴奏音型写作、歌曲写作相结合,歌曲写作与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旋律变奏写作相结合等,具体说从学习简单的和弦连接入手,根据所提供的和弦连接创作单一曲式结构的歌曲,再进行单一曲式结构的旋律变奏写作、模式化钢琴伴奏音型写作等,加上电脑制谱软件辅助教学,学生能即时听到自己的创作成果。笔者相信这一做法能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miDi制作与电声乐队编配:第三学期可以学习简单miDi制作,学习如何把钢琴伴奏谱模式化地转化为电声乐队谱,如何制作简单背景音乐,如何录制打击乐器等,同时继续深入和声与歌曲写作内容学习,创作单二部、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并通过电脑把所创作的歌曲制作出电声乐队的音响效果来。

4 二声部写作与电脑音乐:第四学期延伸第三学期的学习内容,创作多段体曲式结构的乐曲和歌曲。电脑音乐制作方面,在电声乐队的基础上加上一至二件旋律乐器,同时学习简单二声部副旋律写作,如:与旋律声部构成三六度的副旋律写作、在和弦连接中寻找横向为大小二度音程关系的副旋律写作、在和弦音的基础上加经过音和辅助音以及为长音填空等副旋律写作。

5 乐队编配与电脑音乐:第五学期可以深入以上学习内容,创作复杂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学习简单多声部写作方法,为歌曲编配二声部或多声部,把一些名曲改编成不同风格或不同乐队组合的乐曲,学习如何把钢琴谱转化为不同乐队组合的乐队谱,如何在电声乐队的基础上制作不同乐队组合的电脑音乐,如何使用色彩性乐器,如何加入电子音响效果等。

6 综合练习:第六学期可以综合运用以上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结业作品,结业考试将以原创作品音乐会的形式展示教学和学习成果,这种做法能凸显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音乐院校音教系办学特色。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综合音乐素质、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知识、熟练的电脑音乐制作能力和音乐制谱软件使用能力、较强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等条件,而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实行的是精英化教育模式,强调单学科的深入,教师只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这种教学形式适合用于少数作曲尖子生的培养,教学目的与高师作曲基础理论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作者认为,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当对“七合一”作曲基础理论课教师配置这一既带有普遍性又具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认真研究,采取积极的配套措施,实现以课程为主配置教师,加强学科建设,对在职教师进行科学培训,对引进教师进行合理考核。具体地说,应当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 组织专家和教师一起就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成立“七合一”课题组,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尽快拿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授课方法和模式来。

2 加强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师知识结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引导一些高素质的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毕业生投入到“七合一”的课程研发中,也能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对在职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指派理论组专家教授上课,明确课程、教材、课时、内容以及考核标准,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课堂组织与应变能力。

3 可以组织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课程实验班,请有经验的专家专门授课,进行科学实验,以便总结经验,指导和改进教学。

4 设立和完善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法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七合一”教法应该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完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能促进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使音乐教育课程结构更合理、体系更饱满。选派有经验的专家学科带头人任研究生的“七合一”课程教学,并带领研究生一起深入到本科教学第一线,边学习边实践,一起申报课题,编写综合性教材。这种做法比要求在职教师从事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研发更科学、更有效、更快捷,还可以使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师范学校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研究和教学能力的优秀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教师。

5 完善“七合一”作曲基础理论课教师引进制度,加大引进力度。在师资引进方面,全面考察应聘者综合应用能力,从原先考核单一学科能力转换到考核综合素质上来。如:首先看应聘者阅历,是否有参加乐队和集体课教学经验,是否有课堂组织和灵活应变能力;其次,再从专业角度进行全面考核:考核钢琴演奏能力、键盘和声、即兴弹奏、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综合应用能力等。

配音课程篇5

一、有关英语配音的基本知识

1.英语配音的定义

英语配音是指运用英语语言工具把一部英语影片里的人物对话说出来。

2.英语配音的特点

一是选择有感染力的体裁,每个人的角色分配合理;二是英语发音流利且标准,吐字清楚,有感情地给自己的角色配音;三是一个团队的几个人配音过程中衔接得当,互相配合得当。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配音教学中的运用

1.在英语配音教学中运用该理论的意义

英语配音课程具有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口头语,语言地道、发音标准,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掌握和模仿。另外,学生还能学到很多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多数历史性和本土文化性很强,也不易完全掌握。因此,为了使教学顺利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同r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吸收所学知识,给今后的英语口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能够激励学生多训练自己的配音水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求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在视频里担任某一个角色来完成一个3分钟的视频配音,学习任务由组员共同分担,而且大家在互相学习中能够不断地督促对方配音,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由于社会对英语人才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英语配音这门课程在整个口语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该采取教学方法多元化、灵活化的方式。在所有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中,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操作技巧赢得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可。

很多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经常会碰到较陌生的地道口语及相关的英文背景知识,而学生英语口头表达用语如果掌握得不好,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甚至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导致学习半途而废,荒废了专业,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能使学生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掌握一口地道的英语口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于英语配音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英语配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某片段为单位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自编教材Ratatouille第一片段为例,学习目标为:训练学生分辨英语当中的长短音,易混淆的音素及音的不完全爆破等音标,学习任务如下。

先让学生观看一遍影片,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大致了解该影片的文化背景。课堂上,笔者先解释下与影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然后把全班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5~6人,每组学生按照影片的角色,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去配音。每个小组有大概30分钟的练习时间,练习完后,每个组上台进行配音,关掉原配音的声音。接下来,每组学生对各组的配音情况发表意见。最后,教师进行小组总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于影片所出现的长短音等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能正确判断影片所出现的长短音,让学生能深刻领会英语口语中长短音的发音和辨认,同时,还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本来单调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积极热情的主动式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最终顺利完成了为整个片段配音的教学任务。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配音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该教学方法的优势还并没有被完全发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调查,使其在英语所有课程的教学中都能够被合理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如果能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方法,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学到地道的口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及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配音课程篇6

关键词:影视音乐;完整性;时代性;技能培养;因材施教

影视艺术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力、受众群最大的艺术形式,也是最流行的艺术形式。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影视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影视艺术发达的西方国家,许多专家学者对影视音乐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纷纷投入极大的热情进行研究推广。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有一大批影视音乐的专业论著问世,并开始形成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创作、传播的生态产业链,诞生了有国际影响力的专门从事影视音乐创作工作的音乐大师,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影视音乐评论家和从事影视音乐研究工作的学者。

我国对影视音乐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影视艺术诞生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凌辱的悲惨境地,民不聊生,作为精神消费品的影视艺术发展缓慢。建国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文革”左倾思潮的影响,其发展又停滞下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也就是近二十多年间才开始有一批这方面的专著问世,但这些专著作为教材使用都有不少不便或不足之处。于是许多院校干脆就直接使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本作为这门课程的教材,或者不开设这门课程而改为开设传统的《音乐欣赏》课程。使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音乐鉴赏能力虽然没有问题,但对影视音乐作品的涉猎面远远不够,对影视音乐的独特之处了解不足,也使下一阶段音频专业课程(《影视录音》和《配音配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难以完成。更重要的是传统《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是听,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践型高技能人才,要求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具备使用其他多项专业技能的能力,就是俗称的一专多能。这种人才培养标准也是和目前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的,从广西的就业实际情况来看,广西的大型专业影视制作公司比较少,高职的影视专业毕业生在电视台就业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更多的是城市内的小型影视制作工作室,或类似档次的工作岗位。这样的工作室人数不多,仅仅数人就必须把整个影视工作的前、中、后期的十多个技术环节全部完成,那么只能听而不能掌握影视声音制作技能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要,所以针对这门专业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当其冲的就是提高教材的适用性。以下谈谈笔者在《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探索实践中的一些发现和体会。

一、教材内容应侧重影视音乐作品

“影视音乐”是一门交叉学科,这意味着影视音乐既要遵循音乐艺术的客观规律,又要受影视蒙太奇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学习该科目的学生既要了解音乐艺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如:什么是旋律,音乐的题材,演唱的形式等),又要掌握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特点(如:什么是音画对位,电影音乐如何刻画人物思想和心理状况等)。那么我们教学内容的安排就必须较好的兼顾这两方面,同时尽量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影视音乐作品作为范例。如我们介绍到人声类别的女高音声部时,就可以用抒情女高音曲目《我爱你中国》作为范例,这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当学习“音画对位”时,可让学生视听电影《毛泽东的故事》的结尾片段,生命垂危的毛泽东步履蹒跚的走向走廊和生命的尽头时,出现的音乐却是雄浑而深情的《东方红》,音画情绪的反差形成了对位,在这里辉煌与悲哀、怀念与感伤、崇高与凄婉相互交织,这样典型的范例让学生在了解“音画对位”的同时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切实的领略到了影视音乐艺术之美。

二、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影视乐是影视作品里的音乐,我们在教学中就不应该脱离影视作品只谈音乐。特别是一些需要重点欣赏的作品,教学时应该完整的播放作品让学生欣赏,让其了解整部作品的主题、风格、主要内容和主要角色等必要信息,只有全方位的、较深入的把握好整部影视作品,学生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音乐风格和影片风格是否协调;音乐的使用量是否合适;声音蒙太奇的使用是否恰当;音乐节奏和影片的剧情节奏、情绪节奏是否吻合……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时代性

作品范例的选取还要注重时代性,过去的艺术品是经受过时间和地域考验的经典,固然需要了解。但一些有巨大影响力、取得成功的新作品也应该去了解,因为影视艺术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正在快速向前发展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代表着目前创作的最高水平,给学生展示了创作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并自觉的关注整个影视产业链。这类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无疑会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带着较高的学习热情主动去学习,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有保障。

四、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

2008年6月上旬,我院一年一次的“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班审片会”如期举行,06、07级的电视专业班学生在会上播放了他们近期制作的近三十个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配乐的使用上,06级的许多同学使用了大量的歌曲。在配乐中使用歌曲应该经过慎重的考虑,因为歌曲作品里歌词的意指性是很明确的,所以歌曲的使用范围很窄;而器乐曲由于没有语言的局限,因此能给人很宽广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正是有鉴于此,专业人员大都使用器乐曲进行配乐,在一个影视作品里出现大批量的歌曲配乐是非常罕见的。06级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学生大量使用歌曲来配乐是十分无奈的,其原因是之前课程的安排不是很合理:《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只上了一个学期,而且在二年级开始时才开设这门本该开设在一年级的基础课程。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是,《影视音乐欣赏》和二年级的《影视音频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时间上同时起止,当06级的学生学习“配音配乐”和“录音技术”等专业技能时,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欣赏器乐作品。根据这样的情况,教研室对07级学生的课程进行了调整:《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在一年级开课,并增开一个学期。课程安排合理之后,07级学生就没有出现大量使用歌曲配乐的情况,并较顺利的进入到下一阶段《影视音频技术应用》课程的学习中去。

凡学习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学应该按照这样的步骤安排:1.了解欣赏音乐时必需的一些通用性知识;2.学习欣赏歌曲作品;3.有针对性的欣赏影视歌曲作品;4.学习如何欣赏器乐作品;5.有针对性的欣赏影视艺术里的器乐作品;6.当学生具备较高程度的欣赏能力时,还要安排具体的、完整的欣赏大型影视作品里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

高职的《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主要是为二年级的《影视音频技术应用》课程服务的,学生在学习配音配乐技巧之前,肯定要大致掌握欣赏和评判音乐作品的能力。在《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下学期的一开始,我们增加了一个互动性很强的教学环节:每次课的头十分钟请两组的同学分别介绍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第一轮是声乐作品,第二轮是器乐作品。经过一个学期的专业学习,这一批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初步掌握欣赏的技巧。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介绍,同时上交一份“音乐作品推荐表”,此表内容如下:

在“作品类型”一栏应运用在《人声的组合形式》、《歌曲类型》和《乐曲类型》等章节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出处”一栏填写歌手、专辑名称和发行公司等相关信息;推荐等级最高为五星,星数越高代表学生越喜爱此作品;最后还要简单填写推荐的原因,不要求一定要写得水平很高,但一定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所得,并要求他们尽量用专业知识进行表述。在教师的专业点评后再将推荐的音乐作品归类保存好,成为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的配乐库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1 学生往往要在听一批作品之后,才能最终选定其中的一个,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了解和积累音乐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2 选定了一个作品后,学生还要主动去搜集相关的资讯,为填写“推荐原因”和上台解说做准备。这就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锻炼其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 学生上台介绍作品时,既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又培养了他们语言组织的能力,为其今后顺利的与客户沟通打下基础。其实高职专业并不都是培养纯粹的技术岗位人员的,也有许多是服务行业,影视专业的学生将来就有很多时候要接触客户,我们之前的一些毕业生就吃过这样的亏:他们的作品品质不错,但由于不会和客户沟通,所以最后客户选择了他们竞争对手的作品,尽管那些作品的品质比较差。如果每一位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都能有几次公开亮相的机会,相信他们将来面对客户时即使不能侃侃而谈,至少也不会辞不达意,让客户不知所云。

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一举多得的,既使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还获得了另外的收获——他们参与建立了一个自己熟悉的配乐库,为将来的创作积累了配乐素材。同时老师也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平时关注什么类型的作品;他们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还要什么缺陷;他们在技巧的运用上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这些都将是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

六、教学方法要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高职影视专业的学生基本不了解乐理知识,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既没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也不大关心音乐艺术,所以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在力求准确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以“乐汇”、“乐节”、“乐句”、“乐段”的教学情况为例,乐段在《音乐欣赏》教材的定义如下:“乐段是完整曲式中规模最小的结构,表达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乐思。……”这样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比较生涩难懂,学习的兴趣也就不大,进而自然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这些概念,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音乐作品里的乐汇、乐节、乐句和乐段,大致对应着文学作品里的字词、短语、句子和语段。补充了浅显的介绍后,学生在轻松接受的同时,都愉快的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了。

配音课程篇7

关键词:高师作曲技术理论实践性课程音乐创作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群体,不仅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深入学习音乐其他专业知识的重要辅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在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中已有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教学模式上成功地借鉴了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包含有四门基础课程: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以及一门增强实践环节的作曲。这种课程配备相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而言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招生人数、师资力量、设施的配备以及课程分类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作为音乐理论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按理说也应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但是从近些年的实际发展与教学效果上来看,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中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发展上正呈现出一种递减状态,不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而且所开设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门数有了一定的缩减,就连课程的性质也有所改变。至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更加让人担忧了。

一、影响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的原因

1.观念、政策上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所执行的政策,总体上是一种适度调节性的过渡政策,这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方针却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人性化,教育的目标明确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综合性人才。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同样的目标要求。因此,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突出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比重明显加大,专业课程课时比例相对压缩了。而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压缩是最为明显的。例如,原来和声课程的课时是108学时,学制为三个学期,课程内容可以延伸至一级关系转调乃至于和弦外音等章节,但现如今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和声课程学时标准为72学时,学制一年,内容只能涉及到副三和弦左右,甚至有些师范院校的和声课内容只讲到属七和弦转位就结束了。和声课程内容的压缩,导致了作曲技术理论基础的浅薄,也形成了日后对曲式分析、复调、配器等课程学习的隐患。其他的作曲技术课程也与和声课程有着同样的待遇,课时减少,内容压缩。

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减少某些技术理论课的课时,甚至将原来的一些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的作曲理论课程改为选修课。这些措施和政策进一步压缩了原本不足的作曲理论课程的分配额度。有些专家学者还建议将作曲技术理论中的某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例如,将和声、曲式合二为一,或将复调与配器合二为一。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建议进行五合一改革,就是将和声、曲式、配器、复调、作曲合并为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来负责综合讲解。改革观点上的变化,在倾向性上对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教学环节上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招生人数有着质的飞跃,几乎是在成倍地增长,这也就增加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上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逐一辅导,难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通过课后大量的习题,教师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技术理论课程的作业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批改,才能发现学生在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改。可是人数众多,作业难以及时批复,这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在某些章节所发生的错误和疑惑不能被及时纠正。作曲理论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较高,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在学习技术理论课程的时候,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教学很难顺利地进行。久而久之,师生在教学上缺乏默契的配合。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些教师也没有传授知识的热情。

3.课程性质上的影响

作曲技术理论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种类,相当于音乐专业中的“理科课程”。这就要求教学的双方,都要有比较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较为准确的计算能力。这种课程的知识积累方式是一环扣一环的,而不是并列式的,一旦有一个环节在理解和掌握上出现了问题,会导致以后很多环节无法顺利进行,从而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但是高师系统的一些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师,相对缺乏实践创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较难完全满足技术理论课程性质的要求。这样一来,课程的讲解就相对缺少生动性。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顺利发展。

二、对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发展现状的反思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是强劲而有力的。其办学质量和规模都属于上升趋势,音乐教育正在向系统化和专业化方向靠拢,越来越接近音乐专业院校的办学理念。而音乐专业院校也在摆脱以往单一发展的纯专业化模式,逐渐开设音乐教育专业等方向的课程。可以明显地看到,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发展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在这种前提下,高师音乐专业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更加丰富而系统的。然而属于实践性基础学科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不但没有得到巩固加强,反而被压缩了,这与总体的办学方针是相背离的。一些专家在对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态度上,认为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必开设过多难度较大的技术理论课程,例如和声、曲式等课程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通常是应用不到的。因此,他们认为综合性的横向发展可能比专业纵深化发展更为实用,那么对作曲技术理论改革的二合一、五合一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先不说这种简化作曲技术理论的观念是否正确,我们反思一下,难道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吗?如果仅仅是以能够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为目标的话,那么高师音乐教育则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大学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师音乐专业中,作曲技术理论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所开设的一种有较高难度的实践性理论课程。经过这种课程的系统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同时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课程才被称为音乐中的技术理论课程。同时,高师音乐教育正在朝纵深化发展,逐渐从传统师范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过渡。在这种趋势下,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而在音乐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就必然会遇到作为科研型人才检测标准的作曲技术理论考试,没有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功底,基本无法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即便是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在没有全面技术理论的支持下,也是一种比较空洞的状态,很难顺利地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各种音乐科研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师音乐教学的建设中,不但不能缩减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比例,甚至还应该加大教学力度。另外还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还应该尽量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本上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通过编制考试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第二类,通过考试进入专业音乐团体,从事演唱演奏专业。第三类,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担任文艺宣传等工作。第四类,成为音乐制作人。第五类,自由音乐教育者。第六类,从事其他非音乐专业工作。其中前三种相对稳定,但是职位非常稀缺,难以满足广大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五种难以获得教学资格许可。而第四种就业方向,近年来正处于上升趋势。这种就业方式属于创业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主体内容就是一种音乐创作,需要有较为牢固的作曲技术基础。没有全面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想从事此种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从音乐的宏观发展上来看,真正推动音乐发展的还应该是音乐的创作。我们从事的演唱演奏、音乐理论研究,终归要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品所带动的音乐文化现象反映出来。没有新的音乐作品问世,我们的音乐活动内容就得不到充实和更好的发展。而音乐创作是一种内心和灵感发挥的创作,并不是音乐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着相对较好的文化基础,综合素质也比较全面。很多学生有着无比的音乐创作热情,但是这个环节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作为保障。如果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音乐教育不重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那么学生就只能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法实现音乐创作的美好愿望。所以,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实践性课程。

结语

随着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日趋系统化,课程建设一定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高师音乐教育发展会越来越与专业音乐院校教育发展接轨,形成相辅相成的音乐发展格局,共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定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得以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田刚.音教专业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五合一[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1).

[2]李广达.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刘镇枉.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展望[J].云梦学刊,2001(1).

[5]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J].中国音乐教育,2002(1).

配音课程篇8

关键词:多声部和弦乐理

教育部2006年出台新课程改革方案后,40多所高校开始试点推行新课程教学。肇庆学院音乐学院作为中小学师资的培养基地,也积极投身到这项课程改革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一、乐理基础问题

由于学生乐理知识掌握不扎实,视唱不过关,无法准确唱出所给旋律,不能准确分析调性。如湖北民歌《割麦歌》,前五小节为b羽调式,后八小节为a徵调式。学生看到这首旋律后,很难用固定调唱下来。唱不下来就不好理解歌曲的意境和风格,不能准确判断这首歌的调式调性。这对配置和弦、进行声部连接写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先在钢琴上弹奏旋律,再引导学生唱一遍。提醒学生在第一乐句的结束处注意结束音,b在D宫中为羽音,所以为羽调式。第二乐句的结束音为a,在D宫中为徵音,所以为徵调式。前羽调式后徵调式,这首民歌为转调乐段。这样多次的反复训练,逐渐解决视唱和判断调性的问题。

二、和弦编配问题

为单旋律编配和弦时,学生对于和弦功能性把握欠缺。要编配和弦,会遇到以下问题。首先,正三和弦、副三和弦的功能和色彩如何确定。其次,和弦连接的依据问题。最后,包含旋律中的音有两个、甚至三个和弦,该如何抉择。

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分别包括哪级和弦,各级和弦分属何功能,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分别在大小调中的色彩如何,另外,属七和弦的性质为大小七和弦,紧张并带有很强的向主和弦倾向性。这些和弦的构成和性质,除了在黑板上一一罗列写出以外,还要在钢琴上不断的弹奏,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可以感受这些和弦的功能和色彩。

其次,了解和掌握各个和弦的功能和色彩之后,就要讲解如何把这些单个和弦连接起来。和弦连接的基本公式为:i--iV--V―i,即主功能――下属功能――属功能――主功能。副三和弦可以根据这个基本公式添加进去。添加的时候不能出现属功能――下属功能的反功能进行。副三和弦可以暂时替代相同功能的主和弦。尤其要注意的是乐句的开头、半终止和全终止的地方一般不用副三和弦,开头用i级,半终止用iV级或者V级,全终止要有终止式,最后结束在i级原位和弦上。依据上述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归纳出很多组和弦连接公式,学生既可以掌握原理,不超出规则自由运用和弦,也可以死记硬背固定的和弦连接公式。同时,教师要在钢琴上用不同的调性弹奏和弦连接,边弹奏边引导学生的听觉,比如属七和弦进行到主功能i级和弦是怎样的解决感,进行到Vi级,又是怎样的阻碍感。不同的和弦连接在一起的效果又有怎样的不同,这都需要教师在钢琴上一遍一遍的边弹奏边讲解。

最后,明了上述理论知识之后,就是运用到具体作品中的实践写作了。同时,问题也就出现了,以这首《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旋律为例,根据和弦连接的知识,可以编配出两种和弦连接:

到底该选择哪种编配方式呢?这个时候就不能单凭理论知识了,它还需要键盘实践指导。由学生弹奏旋律和配置的和弦,每种各弹奏一次,在弹奏的过程中不断的体会配置的音乐效果是否和歌曲的意境相合。比如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第一种编配为iV―V7,第二种编配为Vi―i。歌曲的旋律音在这两种编配的和弦中均有体现,而且两种编配都没有违反和弦连接的规则,从理论上都没有问题。但弹奏过后,就会发现第一种编配为好,更适合歌词的意境和旋律的感觉。“爱你有几分”的歌词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没有停止的感情,旋律也是向上走,用iV―V7的和弦连接正表现出下属功能到属功能的前进感,属七和弦强烈的倾向感,不协和的紧张感,配合出所需的效果。而第二种编配,Vi级和i级均为主功能,连接在一起,前进感不明显。再者,i级有收束感和明显的终止感,不能表现出歌词中爱意的强烈和绵绵不断。后面的几处均需要这样去分辨和体会,才可真正的找出适合这首歌曲的和弦配置。

三、声部平衡问题

为歌曲编配合唱时如何平衡声部,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合理运用各声部的声区、织体,最终改编出要求的合唱曲。

以童谣《丢手绢,找朋友》为例。这是一首童谣歌曲,学生改编成合唱时会遇到下面的问题。首先,如何选择声部及确定其数量。歌唱或者弹奏这首童谣,体会歌曲的风格和意境。此曲活泼、欢快,调性为D大调,包含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童谣一般用同声组合的女声合唱和童声合唱,或者混声组合型的女声加童声合唱,男声不太适合这首童谣。要确定声部及其组合类型,需学生掌握人声各声部的表现性能与性格特色,这在日常生活和音乐学习中都能有所体会。特别需要记忆的就是各声部的音域。

其次,童谣主旋律放在哪个声部合适。用理论知识说明,高声部因其音区高,音色嘹亮清澈,富于光彩,所以表现力很强。人耳也易捕捉到高声部的旋律。因此风格单纯、清澈的童谣放在高声部会很突出。若主旋律放在中声部,声音则容易被高声部掩盖,难以展现全貌。同时,这首童谣主旋律表现的风格也与中声部适合表现浓郁质朴的特点不符。这也可以用实践效果也可说明。在笔者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把主旋律放在高声部,有的放在中声部,没有发现把主旋律放在低声部的作业。合唱的改编只要不触及规则性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如何让学生明了主旋律放在哪个声部合适,可以让学生按照作业谱面显示的声部种类和数量,用一个小型合唱队排练出所改编的合唱。目前笔者所教学的班级有40-45人不等,每班分成3-4个小组,每个小组13人左右,每小组分别演唱自己成员的作业,用实际的演唱效果来证明主旋律放置在哪个声部更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才可把旋律唱准,各声部配合默契。演唱过后,学生自然就会发现,主旋律放在高声部最明显,最有表现力和吸引力。

最后,合唱织体的设计。织体与歌曲的配合程度直接决定了这首合唱改编的成功与否,但学生又难以掌握并自如运用。解决这一难题,笔者采取循序渐进,多种织体分别尝试的办法,让学生体会不同织体的不同演唱效果。第一步,采取最简单便捷、容易掌握的同声组合型同节奏和声式织体,二或者三声部均可。以三声部为例:

主旋律放在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均为配合、辅助、衬托主旋律。因为儿童的音域较窄,三个声部之间的距离基本控制在五度以内,声音融合度很好。纵向和弦连接也较为简单。乐句开头、半终止和全终止均为i级主和弦,中间用少数副三和弦调和色彩,终止式运用离调和弦加强和声进行的归属感。整个改编的作品和声连接平稳,三声部和声效果融合,对于儿童演唱来说,简单明了,容易识唱。

第二步,采用复杂的混声组合型复调式织体的写作,三或四声部均可。

本例中采用女声与童声混声合唱。童谣要表现出儿童天真可爱,所以主旋律交给童声高声部演唱,童声低声部作自由模仿复调,好似对话的形式来表现儿童找朋友的情景。女高音和女低音组合成伴奏音型演唱衬词“啦”作为背景,好像一群小朋友围成圈,看着这两个小朋友如何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并为他们加油鼓劲。这样的改编对学生掌握写作理论知识的要求更深一层,不仅要求和声知识熟练运用,还要求掌握复调二声部对位,以及主调音乐、复调音乐在一个合唱作品中的统筹安排。

四、协同配合问题

有些问题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自己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非教师一己之力可以解决,它需要相关团队、院系、社会、政府协同解决,包括:

(一)教材衔接问题

因为时间紧迫,新课程教材的衔接是比较仓促的。张峰峰老师指出,“本课程基本还是建立在和声、曲式、配器四门课程的基础上的,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内容基本没有发生更大变化”。更为严重的是,在第一、二章没有系统讲解和声的情况下,第三章涉及高级复杂的和声扩展,“在知识结构上有严重的脱节,内容安排上没有遵循循序渐进这一学习规律”。①为解决教材内容衔接问题,张力老师提出一种新的教材体系逻辑结构,“旋律――和弦――织体――音色――结构”五位一体的演进模式。②并以此原则编著教材,兼具有机融合和通俗易懂的优点。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王安国和张力的教材,发现二者各有千秋。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践。新课程开设和改革已有八年时间,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是时候集中起来,讨论一下重新修订教材的问题了。

(二)谱例选取问题

教育部新课程指导纲要对谱例的选取有明确要求,强调三点。其一是“青少年学生熟悉、喜爱的作品”;其二是“中小学教科书中选用的作品”;其三是“民族民间音乐”。④依此,教师在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引入具有中国风味的流行音乐作为谱例分析。徐冉老师还建议直接选用中小学课本中的歌曲作为谱例。⑤这些谱例可在新编教材中有所体现。

(三)课程冲突问题

教育部新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讲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理论(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识读乐谱和听辨音高、节奏、音程、旋律等初步能力的基础上”。⑥也就是说,学生要先学好了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然而,依照现行的课程体系安排,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只学了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时候,新课程就开设了。然而,新课程在第一阶段就涉及到了和声学中的知识,这些内容是需要将乐理中的和弦、调式等知识学完且可熟练运用后才能研习的,而这时学生很可能还没有将乐理中的和弦与调式学完,或者学完了,但一知半解。这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学带来了麻烦。这需要从院系课程体系上改进规划设计。这都需要同各类学校院系合作,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原题《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培养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新探索》,获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教育科研论文音乐类三等奖。

注释:

①张峰峰:《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

②张力:《从“四大件”到“多声部音乐”》,《人民音乐》,2011年第7期。

③⑥张力:《多声部音乐写作基础教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

配音课程篇9

关键词:电脑音乐、辅助理论教学探讨

电脑音乐一一c0mputermusic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创作、演奏、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技术或设备的音乐;狭义的概念是指通过电脑、合成器、音源、采样器等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备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音乐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依靠电脑音乐技术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当今电脑音乐所指向的的重点都在纯艺术或纯商业音乐的研究、制作上,在把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音乐教育课堂,特别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堂这一领域,还鲜有涉猎。

一、高师电脑音乐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电脑音乐专业教育滞后

教育观念滞后于电脑音乐的发展,在以往,电脑音乐被视为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而且经费投入甚大,使得电脑音乐一直徘徊在专业院校门外;观念落后使得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大多数高师院校近几年才开设电脑音乐课程,而现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专业院校,他们的电脑音乐技术滞后于电脑音乐教学的要求。加上高师音乐系的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教师,电脑音乐的专业性与目标的师范性相背,教学效果不佳,专业建设缓慢。

1.2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滞后

过去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都是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现在师范生的起点低、师生比例过大、理论课程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定性,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大大加深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

二、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

电脑音乐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师资的循环短缺无法一时解决。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找到切入点,即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这样既缓解了师资压力,避免了电脑音乐教学的专业艰深性,符合了高师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电脑音乐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可以起到一系列辅助作用。

2.1音乐软件encore\Finale等专业绘谱软件;Kcakewalk音序器软件的利用

可以解决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中大量的谱例提前准备,节省课堂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讲解和实际音响效果,改变以往和声教学中,教师受到钢琴水平和多声部音域的限制,不能演奏的“哑巴和声”局面。t0nic丕可以为旋律快速配置出四部及四部以上和声,用于课堂示范教学。

2.2CakewalkCubase、Sqo1等程序的miDi编辑制作功能的运用

在曲式分析、音乐欣赏上可以拆分、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可以从任意小节开始,在任意节拍停止;通过音轨m、S、R功能,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设置;在复调课教学上,利用其强大的编辑功能,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问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2.3合成器软音源及硬音源音色库的运用

在配器常识课教学上,限于教学没备的缺乏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强的特点,光靠老师一张嘴、一套音响没备很难把一部配器手法新颖、音乐色彩斑斓的作品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入电脑后,通过简单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个节拍上准确开始、停止,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作反复分析、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对音乐进行综合分析。

三、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探讨

3.1在作曲理论课上进行实践

在作曲理论课上,借助电脑音乐系统,可以把所有声部、所有的乐器一轨一轨地录入电脑,并且几乎所有乐器都可以用miD1键盘来演奏,既可以作曲叉可以是指挥还兼职演奏员,关键是学生能够马上听到自己作品的效果,进行miDi编辑制作,效果处理和音频缩混,插入视频文件,输出并刻录CD。

3.2批改作业是一项重要且繁重的任务

对承担音乐理论课教学的老师来说,纯理论性地给学生批改作业,由于没有实际音响的比较向学生作解释,学生除了一些理论上的收获外,难以得到实际音响效果变化的信息。很难明白自己作业的症结所在。把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让学生把作业输入软盘,教师针对实际音响效果优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给学生更科学,更满意的批改。

配音课程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音乐;整合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9-0244-01

音乐是以旋律和节奏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艺术。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不须通过形象影响人们,它对于人们情感的激发更为直接,因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教学时也能与音乐相结合,发挥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什么是整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也就意味着要建起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桥梁,认识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减少知识的分割。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时,要意识到语文与其它学科的关联,并巧妙地把语文与其它学科间的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本,领悟生活,这就是笔者领悟的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其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即是把音乐巧妙地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使课堂显得自然而又艺术。它的提出弥补了小学语文教学过去对情感因素关注较少的不足。音乐追求诗意、描绘形象、传达情感、动人心魄,与语文教学的文本有相同点、相通点,而且互动。在“以情优教”的优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便成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产物。

2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的作用

2.1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赶海》这一课,在朗读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词部分时,让学生改读为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雪儿》这一课的最后两段的时候,有意识的把“我“对雪儿的呵护,雪儿终于可以展翅飞翔时的样子等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2.3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音乐以声音、韵调抒发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听觉;文学以语言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在习作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能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这一视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是可以叠加、延伸的。视像一形成,思维积极性一调动,便又转化成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因此,音乐在习作中的运用能促使学生积极联想,敞开心扉记录自己的一感一悟。

2.4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整合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

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有些课文中一些老师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以借助音乐传达给学生。例如,《我的油布伞》(苏教版)一文中,“偶一回头,我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此刻的“我”的情感,老师用语言是无法讲清的,这时,播放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不比老师空洞的讲解更为有效吗?

3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整合方法

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是多样的,它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着手整合。

3.1配乐朗诵

音乐的突出特点是它的节奏性,作用于诗文,可以使诗文增加节奏感。在进行古诗词、现代诗、散文等体裁的课文教学时,配上一曲恰当的音乐进行朗读,对于理解诗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欣赏诗文语言美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学《月光曲》时,配上钢琴曲《月光》,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体味月光的轻柔、飘渺、朦胧;教学《林中乐队》时,配上一曲班得瑞的《寂静山林》,一下子就使学生置身山林的听觉享受,沉浸在溪湍鸟鸣的原始天籁中,人与自然在音乐中和谐统一;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配上《黄河钢琴协奏曲》朗诵,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能越读越激昂,充分感受作者豪迈的气魄和黄河磅礴的气势。

3.2低吟浅唱

现在的语文教材选文中有不少就是优美的歌词,或是在音乐教材中配曲学唱的古诗,如《让我们荡起双浆》、《静夜思》、《北京的桥》、《长江之歌》等等。在进行这一类教材的教学时,我们不光要配着伴奏音乐朗诵,还要跟着原唱哼一哼,用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诗文的情感脉络,感受诗文留下的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丰富的诗情中受到陶冶。

3.3由此及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