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37

地质学知识点篇1

关键词:细节教学;初中化学教学;知识点

在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教学中,化学知识体系包含许多概念和原理等。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细节教学与知识教学之间的联系,促使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注重实验教学,通过观察指导,促进知识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辅助资源。通过开展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使其学习兴趣得到一定的培养[1]。例如,在初学阶段,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教师可以利用两个简单的小实验(敲碎饼干和点燃纸片),促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不同点。经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敲碎的饼干仍然是饼干,味道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而燃烧后的纸片就变成了灰烬。从而得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而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结论。借助适当的实验演示能够促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二者的区别,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加强对知识点的辨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很多知识点在概念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细节的不同导致其整体内涵完全不同。因此,在初中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注意对知识点中关键词的辨析,促使其形成严谨的思维。例如,在“化合物和单质”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对化合物、单质、纯净物、混合物之间的不同形成一定了解,即明确单质与化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再通过组成元素等判定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3.加强对问题的剖析,明确问题细节

化学是一门较为严谨、精练的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对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解读,把握知识点中的细节,才能对其形成深刻、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以“溶解度”相关知识点为例,由于溶解度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所以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溶解度定义中的关键细节出发,对其加以分析,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即一定温度条件、溶剂的量为100克、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在对定义进行剖析后,学生就能够快速地理解溶解度定义的核心,从而掌握这个概念。

4.加强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

由于化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知识点存在联系,因此,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扣知识点的细节联系,加强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促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拓宽学生的视野。以“盐的概念”相关知识为例,教材中对盐的定义是含有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然而实际上,单纯依据这个概念很难判断一些物质是不是属于盐类,如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因此,在这类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这个定义进行外延,即含有酸根离子、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类物质,或者是含有酸根离子、铵根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盐类物质。通过定义外延,知识点的内涵没有改变,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可以正确地理解知识点[2]。

5.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类和总结

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知识点较为繁杂,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和整理,明确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着重关注重c知识。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需要对原子、离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归纳分析,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细节上的不同,从而发现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以便正确理解和记忆。

6.加强知识点细节训练

在完成阶段学习后,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在细节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辨析的方式或创新解答的方式扩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明确相似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能够灵活运用各类知识点。

综上所述,由于化学的学科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细节教学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需要进行整理、分析、理解,才能实现内化。所以在初中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细节教学出发,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杨军.细节教学与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版),2015(28):286.

地质学知识点篇2

关键词:元素及其化合物;思维导图;转化关系图;题组训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1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07

在各地高考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在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推理与探究和化工生产流程题中均有所涉及。在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三种版本的教材里,元素化合物内容集中编排在《化学1》中,由于新高一学生知识储备少,在当初的学习中很多内容靠死记硬背,使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储备处于孤立碎片状,各知识点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很难把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繁杂琐碎,而这部分内容距离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时间间隔又最长,使得高三学生原先所学得的知识,特别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会有或多或少的遗忘,表现为有关知识的混淆、模糊和缺失。如果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不能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激活、串联和深化应用等问题,会导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难提取,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知所措,甚至答题时有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那如何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过程中提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效果,笔者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3点措施。

一、用“思维导图”激活知识

高三一轮复习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复习应是由点(具体的化学物质)到线(不同化学物质间的联系),由线到面(知识与理论的综合)织网的过程,显然点(具体的化学物质)是基石,是重点。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和不可避免的遗忘现象,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时,应首先通过师生互动激活那些遗忘的知识。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要比无意义的材料容易识记,有串联的材料又比并联的材料容易记牢,所以师生之间的活动既要让学生回忆出曾经学过哪些知识,同时通过老师的点拨要准确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和处延,即因果关系,并且将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梳理、归纳,使知识之间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链,便于知识的快速检索和提取。其中“思维导图”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思维导图”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乐学,会学”为理念,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学习方法,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记忆性学习转变为有思想的学习建构,同时“思维导图”以其特有的“发散―收敛―整合”的功能,形成明晰、牢固的知识框架,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多点结构向关联结构发展,能使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得以升华。如在复习点(氨水)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构“思维导图”(如图1)。

可以看出“思维导图”能很好地把易忘记的点(氨水)有机地组织起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同时“思维导图”解决了传统记笔记(只记来不及听,重难点不突出)的很多弊端,复习的有效性得以明显提升。但要指出的是,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构建“思维导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这张图,而是让学生在筑图过程中清楚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思路,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关性质、原理反应,确保学生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使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活起来、立起来。

二、用“转化关系图”串联知识

在复习氮元素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以no、no2、Hno3等物质为核心构建“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加深对具体物质结构、性质的深层次掌握,但这些物质是孤立的,各点(具体的化学物质)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串联关系,同样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在以后的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难度仍比较大,因此还需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由点(具体的化学物质)到线(不同的化学物质)的延伸。因此师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还要构建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使相对于单一、孤立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建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更有利于对物质性质的系统掌握,并能够从该物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关联中全面认知该物质的性质。基于转化关系图来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策略可简化为:提出转化方向和目标设计转化路线实现转化方法反思转化途径中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总结思路和方法。如在对氮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时建立如下转化关系图:

实践表明,通过“思维导图”在熟练掌握各具体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物质转化策略的“转化关系图”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在流动,加强了记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可以看到,上述转化关系图相当于一个图式模板,对含相同元素不同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都可以用上图模板进行模仿迁移。

三、用题组训练巩固知识

高考试题对化学学科知识考查方式有了解、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等三个层级,显然,除了了解属于“复述、识别、再现”的较低层级外,其他层级要求较高,其中理解(掌握)的实质也是为了综合应用。而“思维导图”和“转化关系图”的建立还是偏重于知识的激活、重组和串联,能否将复习知识转移到知识的综合应用上来还是一个问号。复习中通过题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激活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所谓题组训练(以nH3为例),是指围绕nH3这一知识点,精选一批有典型性、系统性的问题或习题,将知识、方法、技能融合其中,其中以反应和性质为核心的题组设计原理图如下图所示,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题组内在的知识和规律,思考探究题组内蕴含的知识和规律,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达到熟练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和灵活应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目的。下面是笔者在对nH3复习时设计的题组案例。

在复习完氨后,学生通过所设计的题组训练达到灵活提取、运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能力,实现了激活原有元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串联知识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核心知识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有效训练的情况下,能让学生看得远、想得透、记得牢,通过高三一轮复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显然设置题组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首先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其次要分层次多角度设计出相关问题,这又需要我们在平时教与学中多积累、多思考,多总结,还需认真筛选习题,认真设计问题,把更多试题重整、拆分、剪裁,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达到精讲精练的效果。

总之,在高三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一轮复习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改变传统复习课的枯燥与低效,用科学的方法将琐碎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系统化、深入化,提高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地质学知识点篇3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构成的基础。中学化学知识的构成包括六大部分。其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导出的,如果学生不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化学基本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起到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生动再现,认识和探讨物质新属性、探讨新理论的基本方法;化学计算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定量研究;化学用语则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录和描述。

为解决科学知识量的激增和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的需要,把培养能力列为教学内容,是理科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化学教育里能力培养,就是遵循和运用有关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起点,而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后,又要将结论运用于实践重新用到元素化合物知识上。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分析事物变化实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验证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完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通过物质及它们的变化和变化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和分类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里,总共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元素20多种及重要的化合物80多种。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上是按元素周期表系统安排的,从主族到副族、从纵向元素族到横向周期律,从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并且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穿插编排。其中重点学习13种元素:5种金属元素,分别是钠、镁、铝、铁、铜。8种非金属元素,分别是氯、氧、硫、氮、磷、碳、硅、氢。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1.金属元素知识的系统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相对应的盐。

2.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要点

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存在、用途,制取和检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取、存在和保存等,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物质以化学性质为核心进行教学。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分类

一般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位于教材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前后位置不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方法的不同,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分为“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两大类别。

(1)“理论前”元素化合物: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前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初中化学较系统地介绍了氢、氧、碳等非金属元素以及氧化物,碱、酸、盐各类化合物的通性。高中化学则进一步介绍卤素、氧族(硫和硫酸):碱金属,逐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为系统地学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例如由个别酸的性质,经过去异求同归纳出酸的通性;由个别碱的性质,归纳出碱的通性。由卤素中典型的个别元素如氯及化合物的性质,归纳出卤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某些共性,同样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去认识氧族元素的共性。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用归纳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2)“理论后”元素化合物:即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类教材主要包括高中化学里氮和磷、硅、镁、铝、铁和有机物。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知识,从原子结构揭示不同元素原子结构的差异及联系,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一步概括出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使理论得到巩固和深化,使“结构”、“位置”“性质”三者的关系得到统一。“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主要采用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例如学习氮族元素从原子结构,周期表中位置可推测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弱;再具体到氮气从化学性质来看明显比氧气的氧化性弱,这一现象学生由物质结构“nn”叁键得到进一步解释。在教学过程中由抽象到具体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获得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再加上不容易记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而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则把精力用在机械记忆上、死背硬记化学反应。因此搞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运用基础理论,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虽然注意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的互相穿插,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基础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重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宏观现象和理论知识中的微观结构的结合,突出元素化合物自身知识体系,用基础理论揭示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变化的内在规律。并且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刻化,使学生形成巩固的系统知识。必将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加深。

在教学中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例如,过渡元素铁常有可变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铁何时呈+2价;何时呈+3价这就应结合铁的原子结构去认识。化学反应中铁可以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呈+2价,也有可能再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而呈+3价。铁的自身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化学反应中铁呈几价又必须依据氧化剂性质的强弱而定。铁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过量)……)呈+3价,而铁遇弱氧化剂(S、i2,H2So4(稀),HCl等)呈+2价。Fe2+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变为Fe3+;而Fe3+遇还原剂(Fe、Cu、H2S、Hi等)变为Fe2+。铁及铁的化合物知识可系统化为: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它的性质和制取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我们从氢氧化铝是弱电解质,有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以及加酸或加碱引起电离平衡的移动来讲解,学生就能较顺利地掌握由铝盐制取氢氧化铝只能选用可溶于水的弱碱氨水。若在铝盐中加入强碱溶液,例如al2(So4)3和naoH溶液反应必有下列反应:

al3++3oH-=al(oH)3

它表示适量的碱使溶液中al3+沉淀,而过量的强碱又可使产生的沉淀完全溶解。并且还揭示了oH-与al3+在发生不同化学反应时它们物质的量之比。同理用偏铝酸盐溶液制氢氧化铝只应在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若改用盐酸等强酸,必然有下列反应

因此不论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都可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

2.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显得多而杂。因此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正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论必须探明显示教材的最优程序的问题,也就是探明教学过程的问题”。布鲁纳向我们提示:知识的教学一要遵循知识的逻辑规律,二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确定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对每种物质一般都依照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中,单质氢化物及氢化物对应的盐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盐的顺序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在教学中它们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知识主线)。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主线也就把握学习和研究元素族的知识系统和方向;改变学生只能被动获得知识的地位。知识体系揭示了所有元素族具有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确定(即知识体系中的每种具体物质成为重要的知识点)。

(2)知识点教学既要全面,又要抓好内在联系确定重点

我们必须明确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身体系。因此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是贯穿在各知识点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学中以结构理论带性质,抓性质带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

在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教学中;要抓好①非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酸性或碱性(或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属性)。②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③其他反应的典型属性。使每个知识点教学内容全面。

例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可以和水、碱、碱性氧化物反应②具有还原性可以和氧化剂如氧气、卤素单质;强氧化性酸,高锰酸钾等反应③具有较弱的氧化性与强还原剂硫化氢反应④使品红溶液褪色有漂白性。以图示表示该知识点

又如在氨的化学性质中①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水、酸以及作为络合剂)

酸的通性②强氧化性③不稳定性④与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或硝化反应。

图示法简捷明了地表示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每章教学的最后用知识网概括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知识点又有知识面从点面结合上深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例如,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知识网将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它以简明的图示揭示知识整体的关系,又表示各物质的性质和制取。知识网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兴趣,诱导求知,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知识点、知识网的探求是对教材最优结构化的探讨。

3.重视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大量的物质性质和制备方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手段来完成。在实验中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多重的。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良好情感意志品质等的最重要的手段,还是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以及改进一些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

(1)让学生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它有利于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化学实验上,既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

(2)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实验”。它不仅使学生得到动手实验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3)增加一些简便、有启迪性的实验,以利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

例如,为加深对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化学反应:Br2+So2+2H2o=2HBr+H2So4的理解。并认识So2、na2So3的还原性及卤素单质的氧化性进行实验。

①把So2通入溴水或碘水中,两溶液褪色。

②把So2通入蓝色的i2淀粉溶液中,蓝色褪去。

③碘水中滴加na2So3溶液,碘水褪色。

④na2So3溶液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无沉淀。na2So3溶液,滴加溴水或碘水再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却有白色沉淀。

(4)对于不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具及录像等辅助教学。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现代教学观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

(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注意阅读的速度,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标记、划重点、写小结以提高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应注意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整体性、精确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获得知识的途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

例如,在naCl,naBr、nai的晶体中分别加入浓硫酸,依次观察到白雾,白雾和红棕色气体,几乎没有白雾只有些黑色固体。分析反应的共性,均为由高沸点酸制备低沸点酸。低沸点的氢卤酸中卤素的阴离子还原性按Cl-,Br-,i-依次增强,浓硫酸作为强氧化剂基本将i-全部氧化为i2;使部分Br-氧化为Br2;不能将Cl-氧化为Cl2。

又如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放入等量(足量)的盐酸中,观察到产生的气体后者速度快,且数量多(用气球收集)。因此naHCo3反应速度快。naHCo3产生的气体多,则从定量计算结果说明。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化学知识基础上,通过解决化学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①知识迁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多采用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途径进行教学。例如卤素中以氯为典型,用知识迁移方法学习氟,溴、碘的知识。在知识迁移时要注意它们和典型元素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②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实验习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碳气体。证明红热的炭和水反应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生成。

地质学知识点篇4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四化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提高教学质量较为有效。

一、提炼知识,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提炼主线知识,并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在有关知识点上设计系列问题。例如,在讲电离度时,可首先演示室温下浓度同为0.1m01/1的氯化钠、盐酸、氨水、醋酸和庶糖几种溶液的导电实验。然后,结合实验现象提问:哪种物质是电解质?哪种物质是非电解质?二者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可逆反应方程式怎样表示?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并根据观察重点先后提出如下问题:灯泡的亮度与溶液的导电能力及离子的浓度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能否按灯泡的明暗程度从实质上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什么叫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怎样书写?溶液中的微粒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近。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是对新知识的探讨,既有启动点,又有发展方向。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设计成这样的系列问题,并使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有序思维的过程。有序化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前例中,灯泡的明暗程度不同是外在表现,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是前提,离子的浓度不同是实质,而电离度的不同才是问题的本质。讲解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顺序地、流畅地向一定深度发展。

三、衍变发散,有序知识运用灵活化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举一反三地解决化学问题。衍变发散,就是将知识点沿不同的角度发散开来,衍变成多种思维材料。例如,在上例中可继续提出:升高温度,醋酸的电离度是否改变?稀释醋酸溶液其电离度是否有变化?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盐酸,其电离度怎样变化?等等。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联系有关理论、性质、实验、结构、条件等知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展开讨论。通过对比、联想、推理、归纳,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深度,促进智力的发展。

四、刻化知识,知识记忆重点化刻化知识,既课堂的总结阶段。既是对当堂知识的回忆和巩固过程,又是对重点知识的垂炼过程。让学生知道理解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应用,怎样记忆;让学生灵活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图表法、口诀法等多种方法去记忆要点知识。

地质学知识点篇5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四化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提高教学质量较为有效。

一、提炼知识,教学内容问题化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提炼主线知识,并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在有关知识点上设计系列问题。例如,在讲电离度时,可首先演示室温下浓度同为0.1m01/1的氯化钠、盐酸、氨水、醋酸和庶糖几种溶液的导电实验。然后,结合实验现象提问:哪种物质是电解质?哪种物质是非电解质?二者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平衡?可逆反应方程式怎样表示?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并根据观察重点先后提出如下问题:灯泡的亮度与溶液的导电能力及离子的浓度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能否按灯泡的明暗程度从实质上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什么叫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怎样书写?溶液中的微粒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近。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是对新知识的探讨,既有启动点,又有发展方向。化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设计成这样的系列问题,并使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

引导方法,解决问题有序化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有序思维的过程。有序化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前例中,灯泡的明暗程度不同是外在表现,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是前提,离子的浓度不同是实质,而电离度的不同才是问题的本质。讲解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顺序地、流畅地向一定深度发展。

三、衍变发散,有序知识运用灵活化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举一反三地解决化学问题。衍变发散,就是将知识点沿不同的角度发散开来,衍变成多种思维材料。例如,在上例中可继续提出:升高温度,醋酸的电离度是否改变?稀释醋酸溶液其电离度是否有变化?在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盐酸,其电离度怎样变化?等等。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联系有关理论、性质、实验、结构、条件等知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展开讨论。通过对比、联想、推理、归纳,最后由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深度,促进智力的发展。

地质学知识点篇6

关键词:讲解技能课堂教学地位与作用

1.讲解技能的概述

讲解技能是老师针对书本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说明、分析及论证的一种方式,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讲解技能分很多种,主要有论述式、推理式、证明式三种方式:(1)论说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中的材料,运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语言对其进行一定讲道理式的论说,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明白一定的道理;(2)推理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已有材料,循序渐进地推导出新的材料和知识点;(3)证明式,是教师根据某一材料提炼出来的观点或法则等证明另一观点的正确性。

其构成的成分主要有:(1)形成讲解框架:知识点的整体框架,是教师进行讲解的一个整体思路,书本上大大小小的知识点有很多,而且很多知识点是没有任何联系的;(2)语言表达: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是通过对书本上材料进行语言组织进行传播的,所以语言的表达很重要;(3)使用例证: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更加充分的讲解,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在讲解的过程中都会采取举例子的方法;(4)形成连接: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将一个个新的知识点转化为旧知识点,再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点的过程,往往旧知识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学生遗忘。在新旧知识点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就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5)反复强调: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对知识内容的反复强调,加以充足的解释。

讲解技能的类型主要分为:(1)叙述性讲解是教师详细地对书本上的科学事实进行讲解,这是最基本的讲解技能;(2)启发性讲解所谓启发性讲解,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启发性思维回答问题。

2.讲解技能的作用

2.1提供丰富的教学容量,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所容纳的信息量是极其丰富的,课堂上老师传递的信息除了教学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教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亲切友善,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推动智力、品德等综合全面发展。课堂上最主要的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讲得详细透彻,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更多的提问机会,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创造和谐健康的课堂环境。学生是最单纯的一个社会群体,因为接触社会较少,所以对社会错综复杂的现象不甚了解,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充分的条件在课外自己查阅更多的信息资料,获得知识的方法比较匮乏,知识面不丰富,那么此时教师就要使每节课的教学容量最大化,在讲授书本上的知识点的同时补充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这是新时代教育环境下必须做到的。

2.2使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持续性。

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人格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成人之后,所学到的知识能不能为社会所用,所以健全的人格是最不能被忽视掉的。学校作为教育的集结地,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意味着学校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加强对学生德、育、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那么作为对学生素质发展起到直接作用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讲解技能的巧妙运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学习上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导向,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和高尚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讲解技能的正确使用方法

3.1围绕教学要求的重难点。

所谓教学重点,是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这一部分是教师着重讲解的部分。老师要围绕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重点讲解核心知识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最难攻克的,任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知难而退的心理,这时需要教师正确地讲解技巧,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教学重难点是最难突破的地方,而考试绝大部分就是来源于课本知识的重难点,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重难点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做题容易出错,导致成绩始终得不到“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多次、反复地讲解重难点,这部分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关键,往往学生在充分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时做题才能举一反三。

3.2问题要明确,难易要适中。

讲解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能否正常进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做到问题明确和难易适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突出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问题难易程度要做到适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学生很难理解过多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难易的正确掌握对班级整体的学习进度有推动作用。

3.3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位优秀的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是枯燥地传授知识。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

首先,要强调数学的实际性,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把数学书本中的问题回归到现实生活,使得学生的解题中出现熟悉的场景。对于学生,往往生活中的实际情形比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更深刻。

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这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鞭策,而不是训斥。对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而不是冷漠。中学生都未成年,老师的褒奖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最后,老师的教学语言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多使用有趣的言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容易犯困和“开小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时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让学生“回归”课堂,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重视讲解技能的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讲解技能的有效运用,可以提升育人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有限的课堂资源充分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饶鑫光.略论华罗庚的高校数学教学方法与讲解技能[J].数学教育学报,2001(04):23-26.

[2]李俊.论数学课讲解技能类型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0(01):17-34.

[3]王延文.数学能力研究导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25-36.

[4]涂荣豹.数学解题的有意义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04):17-21.

地质学知识点篇7

化学在初中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初中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化学知识的掌握,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主要还是由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对相关化学知识认知结构没有有效构建,由于化学在初中阶段需要经过毕业水平测试,需要参加中考,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梳理和掌握.认知结构构建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即实现对相关知识网络的有效重组,进一步梳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二、情景营造,实现化学复习的有效氛围

化学的复习需要有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学生需要有整块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样就需要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换句话说,就是首先需要构建初中化学复习的教学氛围,这就是需要情景式教学来营造.例如:在苏科版初中化学的教材中,我们介绍了很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是有着自己的不同颜色.教师可以将整个苏科版教材中涉及到化学物质颜色的内容都梳理出来,这种系统化的复习可以进一步构建学生对化学物质颜色的有效记忆,达到最终的认识结构构建的目的.然而这一部分的复习需要情景氛围的营造,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梳理.在进行化学物质颜色的梳理和总结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红色、绿色、白色等不同颜色的方框,当提出一个化学物质之后,让学生说出其颜色属性,然后将其投入相同颜色的方框里,这样可以实现更加形象、具体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对初中化学物质颜色认知结构的构建.如铜和氧化铁都是红色的,就将它们放置在红色的方框之中.这种情景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可以实现学生心理上更加接受这一部分认知结构构建,达到最终的化学复习目的.

三、构建概念图,梳理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概念图,就是将一系统相互关联的化学知识点图标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梳理,这样可以进一步厘清初中化学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是我们进行初中化学复习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对化学知识点认识结构的构建.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到化学的复习之中.例如,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介绍,这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如,初中化学教材中介绍的气体收集的方法、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肥料有哪些,可燃气体有哪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初中化学复习的时候认真梳理,学生需要仔细掌握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点相对比较细、比较杂,教师需要进一步构建这些知识之间的概念图,不断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实现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通过梳理和分析发现,这些知识点都与“三”有关.初中阶段化学方式收集气体的方式有三种,排水法、向上排气法、向下排气法;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化学元素为氮、磷、钾,也是三种,初中化学中涉及到的可燃气体还是三种,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另外还有很多初中知识点与“三”有着联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化的概念网络图,实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构建出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复习掌握相关的初中化学常识.

四、引导学生思考,延伸认知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化学的教学之中,对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化学复习的过程也是同理,需要进一步引入学生对化学复习过程的参与度,才能更好地达到复习效果,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复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使用探究性的复习方式,实现学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只有经过积极地思考,对相关化学知识的认识才能实现更好的延伸.比如,有这么一题:

医学上常用双氧水来清洗创口和局部抗菌.小美同学为了测定一瓶医用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双氧水69g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2g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69.04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生成的氧气为g.

(2)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1)催化作用;0.96.

(2)设该双氧水中含有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mno22H2o+o2

6832

x0.96g

68x=320.96g,x=2.04g.

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04g68g×100%=3%.

答:该双氧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

地质学知识点篇8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信息收集和处理、获取新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为目标。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学生也要转变相应的学习方式。这些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来实现。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准备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表现,也是教师体现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的重要途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活动以及教学手段与媒体的选择与使用作最优化的全面构思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目的。因此,教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尤其显得重要。怎样才能成功地设计出好的化学教学设计呢?现就笔者的一些感悟,与同仁们共同探商。

一、对化学教材进行认真地分析与研究

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与学科任务编写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体系。教材主要指教科书而言,还可以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教学文字材料、教学音像资料以及学科图表等教学资料。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节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学化学教师要经常对章、单元、节或每课的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其主要步骤包括:认识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与研究的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段落,达到能概述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的程度,为认识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础。认识和理解教材,通常应该做以下几项工作:识别教材的内容;2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确定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在课程理念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

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

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3.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既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例如:《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一节中, 知识上的重点和难点是: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方法上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科学思想方法。教学时应注意“方法主线”和“知识主线”的融合,即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以金属钠的性质为认识、研究方法的案例,使其成为本节教材的暗线。

        当然,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同,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对教材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更是每位教师的才华和艺术的生动体现。

二、转变教育思想,把握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我们应该坚决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讲解时,笔者一改原先的原理讲解——装置——步骤,注意点——演示——系列教师讲解的知识形成方式,变成师生先共同进行原理(铵盐与碱的反应)学习,然后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并找出注意点,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然后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由于这一改变更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牢牢地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学习方法。

其次是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曾有多少年来人们认同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当新的教改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这句经典失色了。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努力进行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教学过程实际上相当于牧羊人放羊的过程,牧羊人的任务不是教羊怎样吃草,该吃哪一颗草,而是把羊群引导到水草肥美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当于牧羊人,应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激励中拓展知识,与学生在共同学习中进步。

三、注重学情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化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很多教师按常规备课、写教案、做教学设计,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许多教师(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案、教学设计比赛和说课比赛中,对“学情分析”这一环节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于是就出现“学情分析”空缺或贫乏现象,这也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缺陷的一种体现。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学情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如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一节课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在认识这些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运用了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但要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可能困难较大,而本节以通过研究金属钠的性质为案例,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并为学生提供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做好适当的架桥铺路工作。

2.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听到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现代学生的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

3.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困难与障碍,并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就能获得真实的发展。因此,在备课中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思考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四、注重学习过程,努力保证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中学化学教学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力求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以形成,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设计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不把所有的知识结论都直接“告知”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得出知识结论,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重结果”仍然是当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情况。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潜心钻研、求真务实,花更多的精力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个性张扬、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时展的新型人才。上述目标是新课改的落脚点,它的实现,必须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充分重视,努力把握好每个环节,体现学科特色,体现学生的需求,让成功的教学设计去引领整个教学过程。

地质学知识点篇9

从化学的学科特点来说,概念、性质、反应多、知识点较分散,如果不能将知识形成“点线面”的整体系统,就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获得真正的能力但是这些貌似孤立、零散的知识有其内在的联系,总体来说,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用实验、理论、性质三者紧密结合进行逻辑推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

一、利用基本概念和理论,激发发散思维能力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变化和用途,组成和结构密不可分,共同决定物质的种类,物质及其变化分别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来表示只有将这些概念的内容有机的相互联系,才能使思维活跃起来,从点到面的发散在学习概念理论时,可以向三个方面发散,一是概念理论的理解发散,二是相关概念理论的比较发散,三是概念理论的应用发散

理解发散学习概念理论时,对其定义要把握好其中的关键字句,字斟句酌地进行分析只有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在使用时不出现偏差,才能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化学的认知体系

例对元素定义的理解发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运用发散思维,可以挖掘出很多内涵

①微粒的核电荷数是否总等于质子数?

②能否将核电荷数(质子数)改为核外电子数?

③能否将其中的“原子”改为“微粒”?

④其中的“原子”是否包括“离子”?

⑤能否说某物质有几个元素组成?

比较发散将每一个新概念纳入概念体系,并比较相关概念,这样有助于理解概念,将概念在概念体系中正确定位比较相关概念可利用发散思维中的纵向发散(向上发散、向下发散)、横向发散(顺向发散、逆向发散)、跳跃发散

例与“氧化物”概念相关的概念

向上发散:氧化物化合物纯净物;

向下发散:按另一种元素种类可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正向发散:氧化物氢化物硫化物;

逆向发散:含氧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3应用发散概念和理论的内容都是一些抽象的概括性文字,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也更容易接受具体的知识,因此要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概念和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认识,来准确地把握概念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应用时应结合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合实验,结合计算,总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例3质量守恒定律中体现的守衡量有哪些?

问题一某物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的组成元素情况怎样?

问题二克碳在克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克二氧化硫,是否正确?

问题三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点石成金”是否正确?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同时也是其他内容的基础,如概念理论、化学计算等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表面上看,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而繁琐,记忆和掌握较为困难,但如果充分地以物质结构理论为指导,将元素化合物性质进行分类比较,这样学习方法得当的话,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并不困难

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正如寻找一粒珠子很困难,但如果将很多珠子串成珠链,就很容易由其中一粒珠子找到其他珠子,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就象很多零散的珠子,必须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织成面,这样从任何一点出发,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发散开来,将相关的知识信手拈来,灵活运用由其看来,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应用知识时形成发散思维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把握好“结构性质用途”的联系“结构性质用途”是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最主要的主线,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决定其相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地质学知识点篇10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的发展。编写恰当和适量的练习,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练习,是课堂教学达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可以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预习课文,改变过去一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法。这种方式,不但使学生自主学习,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一般性的知识学生能自己掌握,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显得轻松,提高了学习效率。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安排有许多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笔者认为,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和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的种类很多,知识的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首先,指导学生读图,要注意地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其步骤主要是:(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符号;(2)从地图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这是训练读图的基本功,是读图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其二,通过读图,使地理知识空间化、具体化,把读图与学习地理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识体系。例如世界地理“巴西”一节有“巴西纬度位置和地形”、“巴西人口分布”、“巴西农产、矿产和城市分布”三幅地图。通过读第一幅图,学生可以观察赤道、南回归线穿过的位置,可以知道巴西大部分地方是南半球的热带,知道巴西的两个地形单元。通过读第二幅图,学生可以知道巴西人口稠密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通过读第三幅图,学生可以知道巴西农产品和矿产品的名称及分布。这些内容,就是这一节的知识重点,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应要求学生强化理解和记忆。这就是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也可叫聚合思维),得出地图所反映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其三,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并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前面提到的巴西三图,从第一幅图的地形单元联系到前面一节介绍过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两种气候类型,并进一步地理解这两种气候的特点,使学生熟悉亚马逊平原和巴西高原的自然环境。在熟悉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以后,就为读第二幅图做了知识准备,为理解巴西人口分布及原因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样就很自然地由第一幅图迁移到第二幅图,从自然地理知识迁移到人文地理知识。在指导学生读第三幅图时,又把巴西农产品种类和分布与巴西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相联系,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又形成了前后知识的迁移衔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和发展,从而形成学生的新思维。

三.突出重点,质疑解难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每一章节都有其重点和难点。进行地理教学,同样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面面具到地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式,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现在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把原来的注入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问题启发式教学,把原来的面面具到的主讲变为精讲,质疑解难。

例如世界地理“巴西”一节的“人口分布、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巴西迅速发展的经济”就是教学的重点。在指导学生读图、归纳总结时,都应作为重点讲授和重点分析。在分析讲授这几个重点时,首先应做到精讲,抓住问题的关键,解决学生共同感到困难的问题;其次要注意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把巴西的国情和我国的国情类比,把巴西开发内地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相联系,渗透国情教育。

四.检测补救

在地理教学中,完成了地理知识的传授以后,并不算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测,考察教学效果,效果差的还要进行矫正和补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评和补救,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1.测评读图:抽学生说出需要识记的地理事物,简答表示的地理现象及地理现象存在的原因。

2.重点知识的测评:重点识记的地理事物,重点知识及原理等,应以选测题,提问简答形式进行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