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25

古典音乐问题篇1

一、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由于中学生缺乏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对古典音乐审美的价值,他们更倾向于现代音乐歌曲的节奏、新奇、摇滚和流行,所以发现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才能有效解决中学生缺乏对古典音乐兴趣这一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这个主题是基于科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唯物论作为其哲学基础,理性的认识并且依赖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发展。用哲学的基本理论,探索古典音乐教学方法,这有助于中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也是掌握古典音乐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注重理解和兴趣喜好理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将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化、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的改善学生对古典音乐课的兴趣,加强中学生对音乐的创新思维。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更注重人的声音、音乐的记忆、想象的音乐和音乐的感知,根据人的声音感觉的四个要素:音高、音色、强度,时值,利用这些物理特性来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的现状。利用这些教学方法,来有效解决对古典音乐缺乏兴趣的问题,从而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研究学习方法构建来和谐教学气氛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初中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知。古典音乐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可以增长自己的艺术素养,培养感请,有助于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健康的人。怎样在这个流行音乐肆虐的时代培养初中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爱好,是一个非常考验初中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不断进行进修培训,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培训中进行思考。还可以寻求互联网上正确有效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学古典音乐课的反思,并对学生教学效果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需要研究中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重要原因,设计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形成一个教学提案,通过基准教学的比较,表现出课程的有效性,鉴于具体的问题,可以积极研究具体方法并寻求更有效的对策。

从初中教师的角度出发,初中生学生因为什么不喜欢古典音乐、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我们需要对文献的大量阅读,找出培养中学生对古典音乐喜爱的方法,并能提供参考价值。而且在音乐教学课堂中要进行时效性的观察,掌握教学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还需要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教师填写问卷,找出教师认为初中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原因。最后根据以往教师的音乐教学经验,总结和探讨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真正原因,并研究设计一个可以突破的教学方法,再将设计的课程与之前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教学,研究课程的有效性。教师还要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通过观察、调查、比较等方法,在学生艺术能力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记录。最后,通过研究整个过程中进行深度的总结及反思,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音乐评价的能力。

从初中学生的角度出发,做问卷调查时我们应该以座谈会等形式对全体初中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学生对古典音乐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得研究和评价有重要数据支持。班长和学习委员协助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类校园文艺活动,从而引导初中学生理解古典音乐,促进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三、注重教学与实际的相结合

目前,标准的初中音乐课程是提倡以音乐基础教学为主,以教师的指导方针,提出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如果发现学生不理解古典音乐,不知道如何去鉴赏古典音乐,那么教师应该善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实现更好的学习。而且学生置身于教学学习情境中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新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鉴赏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目的性。为了让学生能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教师也应当做一些学习计划,比如每周让每个学生选择一首古典音乐进行鉴赏,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联系教师,也可以推荐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让大家在课堂一起探讨和解读;在音乐课堂上仔细品鉴古典音乐,慢慢去感受和欣赏。通过使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初中学生对古典音乐也会有质的飞跃和量的提高,对于流向音乐有所减弱,而在古典和民族音乐有很大的发展。从而扩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结语

找出学生不喜欢听古典音乐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从内心深处喜爱古典音乐,发现和了解古典音乐。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希望学生可以在古典音乐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还要求初中教师帮助学

生做好鉴赏工作,因为利用鉴赏,学生可以熟悉学习内容,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听課时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因为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不是十分浓厚,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掌握其鉴赏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鉴赏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才能使初中学生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引导学生奖赏也可以为备课作好准备。初中音乐教师也应该树立目标意识,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着较强的针对性,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促使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建高效数学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原意去享受古典音乐,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诠释古典音乐,在研究中可能会出现失误,但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查找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大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兴趣的培养探究[J].科技视界,2015(33):2.

[2]郭新秀.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实验的探究[J].学周刊,2014(11):3.

责任编辑:孙瑶

古典音乐问题篇2

我平日里尤其注重把一些古典音乐、传统音乐注入教学中。太古典的,学生肯定难接受,我就从古典乐器的基本常识开始,一点点渗入进去。而学生们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了不少古典的瑰宝。

其实不仅小学生难以接受古典音乐,就连一些科班的音乐学院也是如此。早听说一名音乐教授无限感慨着说“现在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学校里演奏贝多芬、肖邦的曲子,回到宿舍就马上开启录音机播放当今的流行歌曲……”。

是的,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古典音乐的严肃,现在的人已经不欣赏了,而不欣赏的症结所在是兴趣问题,根本没兴趣来接近它们,岂能知晓古典音乐的魅力!爱听“古典名曲”的乐迷呢?他们会说:古典音乐的旋律好听、耐听。尽管流行歌曲中也有许多旋律动听的,但真正耐听的并不多,热了一阵就腻味了,不像古典名曲,越听越有味,越觉得内涵丰富。这部分乐迷已经开始接受古典音乐了,毫无疑问,他们或迟或早,必将成为古典音乐的乐迷。因为根据经验,喜欢流行音乐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有可能最终转向古典音乐,但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一旦喜欢上了,很少再回到流行音乐怀抱中。

旅美大提琴家王健说得好:喜欢流行音乐是一时之事,喜欢古典音乐是一世之事!

古典音乐非常的美,有韵味儿,我们的祖先把最美的音乐留给我们,但是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却不能深入的理解,去品味,而更喜欢那些随之一乐的现代音乐,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如何去提高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深入了解理解古典音乐呢?不知道我们这些音乐老师有没有反思过这些?也包括国外的古典音乐。古典音乐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不是表面上应付差事的做作。慢慢融入进去,才能发现曲雅意美,意味深长的真正内涵。古典音乐是这世上为数不多的可以陪伴一个人一生的音乐,当你逐渐茫然、远离于通俗流行音乐的躁动时,或许古典音乐此刻会成为慰藉、平和你心灵的唯一音乐。古典音乐可以让你从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寻回不断迷失的自我,当你沉醉于她的怀抱之际,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会为之烟消云散。古典音乐可以带给你快乐、激情、感动,以及世间一切没有罪恶感的快感。她需要你付出的并不是很多,然而她所给予你的,却远远超越一个有限生命所能承受的。古典音乐可以让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而团聚到一起,因为相通的感动而成为朋友,真正的朋友。古典音乐述说的是一种源于自然、发自灵魂、述诸心灵的生命感动,她需要你用一生的经历与感动去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应,心有灵犀一点通,每一颗时常为生命而感动的心灵,都可以成为她永远的朋友、永远的爱人。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千姿百态、奥妙无穷,谁也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大概正是它最大的魅力吧。

古典音乐问题篇3

【关键词】古典音乐严肃音乐文学赏析舞蹈赏析绘画赏析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10171。课题名称:高师声乐课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

古典音乐泛指西洋古典音乐,即中世界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种承载厚重、内涵丰富的音乐形式。而现今的乐界,古典音乐多用来特指1750-1820年这段时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创作出来的欧洲主流音乐,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流派,艺术手法考究。

古典音乐,在乐界,因其主要体现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而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所谓的“严肃音乐”。[1]在我国,80后、90后这些从出身就带有强烈自由主义色彩的一代,更多地把个人喜好放在了情感宣泄自由的浪漫主义音乐上,逐步远离了带有强烈“严肃”色彩的古典音乐。因此,在自由主义蔓延的当代,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年轻的音乐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也就成了音乐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2]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往往因其耳目一新的授课方式,而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通过对古典音乐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本人采用以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文学赏析课程

1750-1820年的欧洲,恰逢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盛行的时代,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到巴洛克文学的兴起,无不体现当时新文化新思潮的改革,随即出现了昌盛一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兴起于当时文化科技繁荣的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当时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它和古典音乐的特点类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古典文学课程赏析,通过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当时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容易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背后诠释的文化的融会贯通。往往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复原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大时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力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呈现当时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特征,再对比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自我的创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创作,更有效地吸收了古典音乐的精华,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欧洲古典舞蹈赏析课程

舞蹈是在三度空间内用身体为语言的一种交流方式,是用人体的运动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舞蹈往往借助音乐伴奏,用形体的动作更加丰富地诠释音乐的力量。舞蹈赏析是通过观赏舞蹈时,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以及理解思考的整个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伴有自我思维的升华过程。舞蹈作品很直接很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情感特点、舞者对于生活的自我审美,是一种全方位多人共同参与表达的艺术形态。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芭蕾作为欧洲古典舞蹈的经典流行并逐渐职业化。芭蕾在发展过程中有严格的规范和结构形式,要求女演员穿特制的足尖鞋立起用脚尖起舞。在古典芭蕾舞剧的赏析课程上,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重现18世纪的场景。我们的课程设计上,尽量模拟18世纪的欧洲剧场,前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舞剧简介,对接下来赏析的舞剧有个最基本的了解,接着通过对《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等经典芭蕾舞的赏析,有一个全面直观丰富的体验。最后,在课程结束前通过简短的讨论和提问来对比古典舞蹈配乐和整个舞台效果与真实的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异,理解所谓的欧洲现实生活和欧洲当时理想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从而轻松地理解所谓古典音乐严肃背后的理想主义色彩,通过讨论和提问的形式来达到每个学生的自我理解消化,且所提问题不当堂解决,留为下一节课程的授课中心,学生和老师共同准备下一堂的教学内容。

在古典音乐的教学课程中引入绘画赏析课程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常常将绘画称为“猴子的艺术”,指的是人类如同猴子一样通过绘画的方式模仿人类活动,因此绘画是一种临摹自然的艺术,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也有自我

的独特性,绘画里面通过夹杂了画者不同的自我风格,而体现不同的意识流。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加入对理性主义的“拉斐尔前派”作品的赏析,因为这个学派往往取材于神话、宗教传说以及一些文学作品,通过画者的理解和幻想而表达出来的,如《世界之光》、《盲女》、《基督家庭》等代表作。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不但可以通过作品了解到当时西方很多的神话、宗教故事等文化起源的故事,同时还可以了解到18世纪欧洲的画家对于文化起源的理解和自我剖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当时文化时代的意义,也理解到所谓“严肃”音乐在那种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何“严肃”的原因。[3]

只要音乐教育者肯下功夫,结合时代特色,采用多元化教学,古典音乐也必将冲破“严肃”音乐的局限性,被年轻的音乐人和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佳毅.浅谈中国古典音乐现状及发展前景[j].声乐舞蹈,2012,09:119.

古典音乐问题篇4

关键词:古典主义 风格 海顿 莫扎特

当钢琴弹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是每一位琴者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和基本能力。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两人创作的重要领域。本文正是从两人钢琴作品中的共同特点来探讨这一时期,他们对钢琴作品风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一般特点

“古典的”即为“classic”,在古代文法学家笔下是指“最优秀的”“经典的”之意。而在中国,我们译为“古代的”和“典范的”两层意思。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只是狭义地指18世纪中下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乐特点主要如下:

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尽管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

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骨架。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现力,更加立体。

3.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

4.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奏鸣曲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变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二、海顿、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风格

海顿和莫扎特的大部分键盘作品被认为是为钢琴而非羽管键琴而写的。虽然当时的钢琴声音音质比现代钢琴更加轻薄,但它的延音踏板以及强弱方面细微的变化对古典风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的主体。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但不管怎么说,海顿却预示着莫扎特风格的成熟。海顿的钢琴作品初听时并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迷人,反而有些冗长、粗暴,有时甚至有些野性。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声音因素在海顿作品中几乎找不到。海顿不十分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更致力于纯正的表情。他的钢琴作品中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着无比的幽默感。他并不热衷于炫技。和莫扎特相比,莫扎特用很多的“aallegro”,而海顿更愿意选择“allegromoderato”,甚至“moderato”。

莫扎特(1756—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钢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除去个别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风格的把握,都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因此,通过以上对海顿、莫扎特的了解,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握一些古典主义风格的要素。

三、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达到古典主义风格的要求、在技术环节上的完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速度和力度

在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时,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地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乐风格。正确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所必需的。古典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两头扩张。这一时期的快板乐章比巴洛克时期快得多,而且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海顿和莫扎特从不为他们的作品标上速度记号,现在版本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但我们在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也应该有个速度的定量,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对这一时期音乐的了解,我们一般把它定量为:快板(allegro)不超过ii=132,而柔板(adagio)可慢至=48—50左右。总之,要充分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绝对不能时快时慢。

而在力度的表现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较过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来表现渐强渐弱等变化了,因而音乐表现力较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时期钢琴制造上有所发展,但还远不如现今钢琴音色丰富、洪亮,声音也不能像现在的钢琴延续得那么长,因此,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由此看出,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时,现代钢琴演奏最大音量也仅仅相当于“mf”,最轻音量则相当于“ppp”。到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和钢琴演奏又有了一定发展,力度幅度增大。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但应考虑当时的特点,把握好限度与分寸,弹出尽量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

2.触键与音色

古典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颗粒清脆,是我们的现代钢琴很难做到的。莫扎特钢琴作品声音灵巧而华丽,而海顿有时比莫扎特更富朝气,更具幽默感。因而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要达到我们想要的音色,就要通过均匀清晰的颗粒、活跃的节奏、流畅的气息的途径来实现古典主义特有的高贵气质。而良好的音色的实现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因此,通过海顿、莫扎特我们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弹奏古典作品时,触键应以指尖,尤其是第一关节为主要部位,下键时,指尖要轻,触键要快,指尖在发音后一定要轻轻支撑住,而力量则应立即松开。不能用臂力压迫键盘,必须控制好声音的“点”。

②弹奏出的音色应明亮而圆润,演奏者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通过手臂“松”而不“懈”的力量,弹奏出富于明快、透明、纯净的音色。

③音阶的走句应干净,流畅。用手指奏出富有弹性的音。指尖动作越小越好,其触键速度在单位距离内应该较快,弹奏出颗粒清楚、以“nonlegato”为主的音。

④在手腕配合下,弹奏出有“呼吸”的乐句。钢琴演奏就像声乐演唱一样,都是有“呼吸”的。演奏者通过力量的“上抬”和“下沉”,来实现乐句起伏中形成的“气息”,并根据演奏者本人对乐句的理解来决定使用连奏还是断奏,通过演奏者的手腕、手臂来调节乐句,使声音和谐、统一,弹奏出美妙细腻的乐句。

3.装饰音的弹奏

装饰音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周广仁先生曾指出过:在装饰音记号统一以前,我们很难认定统一的标准。而且,在实际弹奏中,对同一个装饰音,每一位演奏者又有不同的弹法。再者,随着钢琴演奏的发展,后人编撰前人乐谱的版本日益增多,给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带来了更多的纷扰。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音基本继承了巴赫的传统,以下只是对装饰音的一些一般规律进行的探讨。

①颤音(tr)或回音(∽)。颤音的数量较为自由,不像巴洛克时代的那样严谨,速度和数量由演奏者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而决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海顿、莫扎特时期,所有奏法都从标明的主要音符上方二度开始,而到贝多芬时期,则演变成从原音开始。

②长倚音一般具有留音效果,甚至弹奏效果是将音符时值对分。如则应弹奏为。这在莫扎特K283第一乐章,K311第一乐章,海顿的HoBXVi37第三乐章中都能遇到。

③回音应包括在主要音符时值内。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弹在拍子上。如贝多芬的op.49第一乐章中回音的弹奏。但有时,回音也从拍子后开始弹奏,这就要看演奏者具体的喜好而定。

另外,贝多芬的装饰音略微复杂,如半颤音、分解和弦或琶音、短倚音、长倚音等。我们不可能用某种规范加以限定,只有演奏者根据音乐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喜好同时参考大师们的演奏来弹奏。

4.踏板的运用

18世纪后30年,有不少钢琴被装备了一个膝部杠杆,近似于现代钢琴的制音器踏板。踏板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海顿、莫扎特时期,键盘作品基本上都是为古钢琴而作,由于古钢琴与现代钢琴结构完全不一样,因此,据考察,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踏板使用的标记。但这并不等于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不需要使用踏板,所以很多演奏者在弹奏他们的作品时感到迷茫,他们不知道,在任何风格中,右踏板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给予更多的共鸣和音色。这一点对古典乐派作品同样适用。因此,演奏者应始终记住:在使用踏板时首先讲究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绝对不能含糊不清。即使要使用踏板,也要尽量保持音的清晰,使听者觉察不出来。其次,在有长时值音符的慢速、歌唱性段落中,右踏板不能踩得过深,在这里使用踏板的功能主要应帮助避免声音发干,使整个乐句有一个很好的过渡、连接,起到润色的作用;最后,句法、连线和所有其他奏法应保持清楚,包括休止符都不能用得模糊不清。踏板的运用不能影响以上所述的划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为演奏者的踏板运用提供了基础,左踏板的出现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这种背景下,演奏贝多芬作品,运用踏板自然比海顿、莫扎特多得多,复杂得多。但不管是演奏贝多芬还是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我们应始终记住古典时期使用踏板的总原则就是:增强乐句的连贯性,使音响获得更丰富饱满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海顿、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的研究以及对弹奏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弹奏风格所需要把握的分寸,在于内在的深刻和外表的含蓄、有节制的统一。演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钢琴作品需要有符合这个流派音乐的演奏风格。钢琴300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表明,风格作为一种音乐文化趣味和形式要素、一种演奏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概念和外显形态,是反映作品思想主题、精神内涵、情绪情感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演奏者在弹奏实践中不能忽视的。我们只有将作品与艺术流派的共性相结合,深入体验、挖掘作品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弹奏的技能技巧,才能为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所衍生的各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2]黄莹《风格的研究——钢琴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钢琴艺术》)

[3]罗曼·罗兰《古代音乐家》《当代音乐家》

古典音乐问题篇5

关键词:现实古典现代社会

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结果被激恼了的贝多芬愤怒地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上前去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典,起码在柴可夫斯基时代就离我们远去。,古典,在时间的流逝中与我们渐行渐远。岁月将古典一并雕塑得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但我们不必叹惋,也没有无奈。

问题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古典?古典一词classic源于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谐调、高雅、持久、典范。个人以为古典追寻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追求,实际是对那个时想的追求,我们亦可以这样理解:艺术源于生活,源于时代,古典源于古罗马时代,而流行源于而今,不同的艺术代表的是不同时代的精神不同时代的追求不同时代的旋律,亦可以说一种艺术就代表了一个时代。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连歌德和托尔斯泰都离古典遥远,我们大可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误解,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远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将古典的音乐肆意改编成小品加上强烈的打击乐,以为是重返古典名著断章截句截肢为摘抄和词典,供青年人写情书时参考,以为是挖掘古典对今天的发酵作用;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下子如球迷一样冒出这样多的发烧友,将贝多芬如私家财产藏在首饰盒中一样一任其尘埋网封,将巴赫塞进高级组合音响、看音响的名牌和效果比听音乐本身更兴味浓郁……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但我们对这一事实并没有遗憾,我们走出了古典的那个时代,走入现代的艺术似乎是一种必然。但是,古典被我们简化着,古典被我们肢解着,古典被我们附庸风雅着,古典被我们古为今用着,这在个人看来似乎是可笑的,我们自以为是的把听古典音乐当成一种高雅,我们在远离古典的氛围远离古典的精神的世界里追求古典,实际上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愚弄,我们没有生活在古典的那个世界,我们远离了古典的时代,我们实际上就不再古典,这个时候的我们再去挖掘摘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改编古典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完全是在弄巧成拙。

听古典音乐,便非常像是看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们都是从奥林匹亚山取下圣火,以为重返古希腊的辉煌。其实,我们早已经将奖励给胜利者的橄榄枝叶变成金碧辉煌实用的金牌。我们高举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同举着一把仿古的打火机没什么两样。我们也没有了那时的圣洁和虔诚。我们离奥林匹亚山越来越远,我们却跑得越来越兴致勃勃。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我们却以为古典是走进文化高雅层次高档位的一层光滑的涂料、一层珍珠美容霜、一剂养生驻颜的回。

古典,是一种水。我们以为能够制造世上任何一种水:蒸馏水、矿泉水、太空水、纯净水……古典,是圣水,是我们无法制造出来的。仿古的赝品,不是古典。古典是圣水,只流自天国、流自心灵、流自遥远的原始人类的青春期。我们人类已经太老了。我们在漫长的成长的历史中赢得了一些什么,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一些什么。

是的,古典是一种水。我们太爱把一种老酒或美酒灌装进瓶子或罐子中,或调制成颜色鲜艳的鸡尾酒斟进高脚杯中,自以为是珍惜、收藏或品味。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

古典,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它取自生活,取自时代,属于那个时代所特有,是不可复制的。而今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追忆古典的高雅亦或是典范,我们所要做的,是生活在自己的时代,追随属于我们时代的音符。

写到这里,不得又让我想起了那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承认个人对欢乐曲调的曲子有一种特别的嗜好,也必须承认自己在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曲子是曾被深深的吸引,那娓娓动听的语调,那欢快的旋律无一不让我为之心动,但不得不说我是敷浅了,以至于我后来才知道这首如此美妙的旋律创作于奥普战争中奥地利人惨败给普鲁士人之后,而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单单让人快乐,而是让战败的维也纳不再悲愤,不再沉寂。

序曲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颤音,好像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一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了主题的动机。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多瑙河畔的人们翩翩起舞、陶醉在大自然中的情景。它包含了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明朗而抒情,它由引子开头的音调所构成,是全区的主要主题;第二主题是一支轻松、明快的旋律。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穿着鹅绒舞裙欢快跳舞的场景。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亲切新颖的歌唱性旋律,第二部分的旋律则是流动怡人的,突出了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第三部分则是第一部分的重复。第四圆舞曲也有两段音乐组成:第一段音乐美妙动听,似乎象征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第二段音乐热烈活跃,具有着舞曲的效果。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它由两段音乐组成:第一段那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的情景;接下来的第二段音乐欢乐、热烈,是全曲的高潮;随后,全曲进入了尾声部分。

曲子的美妙不仅在于它的旋律,而也在于内涵,它在激发着欣赏着内心对多瑙河的热爱之情,激励着维也纳的奋起——或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时代精神。没有生活于那个时代的我们,单纯的去听它的欢乐,似乎就显得可笑了。

古典音乐问题篇6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记忆准确率3×5因子设计t检验

1.实验的提出与意义

1.1项目提出的背景: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一边学习、做作业,一边听音乐。边学习边听音乐好不好,常常引起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争议。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研究,给出有说服力的论证。

1.2鉴于先前的研究中,国外大多数科学家与实验员如保加利亚的拉扎诺夫博士等人,主要致力于对属于古典类型或相似类型音乐优点的研究,但缺少关于流行音乐的研究指导学生。国内王俊刚、李宁宁、李洪玉等人的实验探讨了流行乐对学习的影响,但绝大多数实验都只以英文单词作为材料,缺乏多样性;同时,也没有实验将歌曲的类型和速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缺乏对照使实验结果不尽准确。因此,本实验希望在这一点上作出尝试和突破,实验更为贴近中学生日常生活情景,给予中学生更多有关音乐的建议。

1.3本文关于记忆的概念采用了美国学者菲利普·津巴多和罗伯特·约翰逊在《普通心理学》里的定义。短期记忆即工作记忆:是记忆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第二个阶段,工作记忆从感觉寄存器中选择性提取信息,然后将其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关联。工作记忆被设计成可以将信息保留达数秒之久,这使其成为用来暂时保留信息的有用缓冲。同时,形象记忆、抽象记忆等也采用了相同来源的定义。

2.研究过程:调查与实验

2.1调查问卷阶段:共取得问卷188份,其中有效样本175份。

2.2被试:实验开始前从北京八中高一、高二的所有班级中随机抽取,得到其支持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北京八中为北京市示范中学,判定学生智力均正常,不选取智力超常的少儿班学生,并忽略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差异。

2.3背景音乐:选取无声、流行快(byebyebye—nsync)、流行慢(withoutyou—mariahCarey)、古典慢(月光曲—德彪西)、古典快(度假旅行—约瑟夫·施特劳斯)五种环境,分别对学生的短期记忆(即工作记忆)的影响展开试验。歌曲的选择根据调查问卷中中学生平时常听的歌曲,以速度为分类标准进行选取。但不涉及有研究已表明对记忆有影响的,例如,JS巴赫的音乐。

2.4实验过程

选取3×5因子设计(因子设计:确定两个或更多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开始前,由本人和多位协助试验员向被试志愿者简述实验流程,询问其姓名及平时常听的音乐类型并记录在调查表中。

实验开始后,同一房间同一时间,所有志愿者被要求分别在5组不同环境下记忆三组材料,材料的选择借鉴了世界记忆锦标赛的比赛项目,分别是:图形材料(10幅)30秒,数组材料(25个数字)90秒,纸牌材料(8张记录花色和数字)60秒。音乐播放顺序是:无声、流行快、流行慢、古典快、古典慢。志愿者在无声条件下30秒记忆10幅图形,试验员在安静环境下测算被试记忆的准确率并记录在调查表中,中间休息3分钟,继续在流行快速音乐条件下记忆不同10幅图形,再次测其准确率并休息3分钟,以此类推。

实验结束后,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北京八中科技节上首次展示了研究成果。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改进了实验内容,将调查问卷数量从40份扩充到188份(有效样本175份)。

对于所有样本,选取excel程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并通过SpSS程序进行显著型检验(t检验)的统计学处理。

3.调查实验与数据分析

3.1调查问卷共计问了四个问题:一是平时主要听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二是主要听慢节奏音乐还是快节奏音乐?三是平时是否喜欢边听音乐边做学习?四是音乐是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么?

3.2在175份有效问卷中,有81%的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喜欢听快速音乐的学生占到59%,比喜欢听慢速音乐的学生多了18个百分点;62%的学生有边听音乐边学习的习惯;73%的中学生认为音乐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3实验共取得42份样本,其中有效样本38份。

在形记忆中,无声环境下记忆准确率为93.68%,流行快环境下为84.21%;流行慢环境下为84.47%;古典快环境下为85.53%,古典慢环境下为89.74%。

在数组记忆中,无声环境下记忆准确率为70.95%,流行快环境下为71.08%;流行慢环境下为72.32%;古典快环境下为74.00%,古典慢环境下为72.95%。

在纸牌记忆中,无声环境下记忆准确率为83.88%,流行快环境下为67.76%;流行慢环境下为78.29%;古典快环境下为79.93%,古典慢环境下为85.20%。

可见:

图形记忆最高准确率出现在无声环境下(93.68%),数组最高准确率出现在古典快速环境下(74%),纸牌最高准确率出现在古典慢速环境下(85.2%)。总体来讲,在无声和古典慢速的环境下,图形、数组、纸牌都维持了同种记忆材料中相对较高的准确率,其中对数组的记忆效果不佳,但和其他音乐环境并没有过大差距。在数组材料记忆过程中,无声环境并不是最优的,也就是音乐环境下更适合单纯抽象记忆。

流行慢速、古典快速条件下,记忆准确率居中。快速和慢速音乐条件下,记忆数组有较高准确率。

流行快速环境下,记忆准确率最差。其在图形记忆中较无声条件下准确率低9.47个百分点,在纸牌记忆中较古典慢速环境准确率低了19.44个百分点,在表现最好的数组记忆中仅比无声条件下高0.13个百分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被试是否常听音乐、常听音乐的类型和记忆准确率之间并无直接的明显的关系,无声环境下的记忆准确率依旧是较高的。但如果被试常听流行快节奏音乐,那么他在流行快速环境下的记忆准确率就比其他被试相对处在一个较高水平。

4.讨论

4.1对所选音乐的讨论

四首音乐是在调查问卷阶段同时调查的,让答题者写出最常听的十首歌曲,选取重复频率较高的作为实验歌曲,更好地模拟出日常环境。

BYeBYeBYe-nSYnC:该曲属于小快板(每分钟约108-116拍)

2.witHoUtYoU-mariahCarey:该曲属于小广板(每分钟约60-66拍)

3.月光-德彪西:该曲出自贝加莫组曲,属于行板(中慢板,每分钟66拍)

4.度假旅行:作者约瑟夫·施特劳斯,该曲属于快波尔卡(2/4拍)

4.2对实验环境的讨论

本实验借用八中心理咨询部图书馆完成试验,总体来说,噪音对本次实验研究很小,可忽略。每次试验人次控制在十人以内,减小了距离声源远近所造成的误差。

4.3显著性检验

提出假设H0:μ1=μ2,即假设实验的表面效应(平均值的差)为实验误差,处理无效。令(显著水平)=0.1

由于数据样本偏少,个体差异遮盖了统计学意义,数据的正态分布拟和度并不高,但考虑到在现有数据下,样本分布已呈现出正态分布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进行t检验。通过t检验可以看出,在流行快和流行慢与无声的检验中,p(即假设成立的概率)小于0.1,统计学上在0.01水平下否定无效假设可靠性在99%,在0.05水平下否定无效假设可靠性在95%。因此可以确定无效假设不成立,差异显著。由此,本实验通过数据证明了流行音乐对记忆力的负面影响。在古典快与无声的检验中,p在0.2-0.5间,差异不如流行音乐显著,但考虑到该实验误差较大,不可控因素较多,可扩大范围至0.25,因此古典快的实验数据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本实验中,古典慢与无声差异不显著,在客观上存在两种可能,本质有差异被实验误差掩盖或者本质无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5.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图形、数组、纸牌测试了在同样时间中不同音乐环境对记忆准确率的影响,三组记忆材料分别代表了纯形象记忆,纯抽象记忆和抽象形象结合记忆。结果表明无声和古典慢速环境下的记忆准确率更高。而在实验最初的调查问卷环节,我们可以看到81%的中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62%的学生有边听音乐边做作业的习惯。但实验证明,流行音乐环境下,记忆准确率是相对低的。在这点上,中学生还是应当听家长的,改变一下边听音乐边学习特别是边听流行音乐边学习的习惯。

6.实验反思与展望

6.1创新性讨论:

国内的实验中探讨了流行乐对学习的影响,但绝大多数实验都只以英文单词作为材料,缺乏多样性;同时,也很少有实验将歌曲的类型和速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多数研究讨论音乐学习效率的影响,但实验影响变量的条件过多,范围过大,不易说明问题。

本研究研究范围针对性强,易进行量化评判;记忆材料丰富且考查点不同;并且首次就音乐类型和音乐速度在同一研究中展开讨论,将音乐对记忆准确率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2问题反思:

在对数组材料记忆的试验结论,违反了觉醒理论,即觉醒水平过低、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只有始终的觉醒水平才能使人的潜能发挥到最佳。(激烈音乐引起的觉醒水平过高)。根据数据分析,提出猜想:在记忆纯抽象性材料时,更需要大脑处在一个兴奋的状态,这点流行音乐和快速音乐更容易做到。而在形象记忆或抽象形象综合记忆中,更需要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

6.3应用与展望:

在大量实验数据面前,首先是本人和各位协助实验员被说服,多数改变了边听音乐边学习的习惯,有的改为在学习时放一些古典慢速音乐。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适用的学习方法,本研究结果也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学校铃声通常是刺耳的噪音,通过此实验,给校方提出建议,将铃声和午休音乐变为古典慢速音乐更有助于学生回到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journalofmusiceducation[J].november2010,28(4).

[2]李宪奇.拉扎诺夫学习法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1.)

[3]王俊刚.背景音乐对中学生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4]李宁宁,李洪玉.背景音乐对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49-153.

[5]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普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

[6]车丽平.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04.

[7]罗伯特·索尔索&m.金伯利·麦克林.实验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古典音乐问题篇7

21世纪以来音乐以一种多元化的形式不断发展,各种音乐形态也层出不穷,中国的音乐也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时代。

以来,各种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掀起了一阵狂潮,随之也推动着中国音乐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闭关锁国的中国国门被冲破,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许多西洋音乐的影响,音乐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西化,直到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动漫音乐、电影音乐等等。音乐的创作思路和方式同样也从原来的偏向古典和传统走向新的创作方式,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爱好和口味。流行音乐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发展,当时间买入21世纪,音乐更是有了出乎意料的发展。

提及音乐,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悦耳”一词。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感受,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交流和熏陶。不管是优美典雅的古典音乐,节奏轻快的流行音乐,或者是简单明快的传统乡村音乐,都能带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喜欢的一种音乐形式,但是据我所知,大部分年轻一代的人都很喜欢流行音乐,对于古典的或者有些传统音乐并不是很了解,平时接触的机会也并不是很多,除了像我们这些专业学习古典或者传统音乐的音乐学院的学生,但是真正有多少学生是喜爱或者热爱古典、传统音乐的,不见得有很多。

经典与流行交替着发展或许是这个时代音乐发展的一个趋势。经典是可以被一直传承下来的,但是流行一时的流行音乐是否能在历史的锤炼中变成经典,还是有待考究的。因此,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与趋势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经典一定是有价值的?流行是否也有价值可言?或者经典与流行是否都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音乐价值?

二、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当今音乐界所占比重

说到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当今音乐界所占比重,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各占百分之五十,只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流行音乐比较多罢了,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流行音乐所占的比重要比那些所谓的经典、古典音乐所占比重要大一些,我想这应该就是当下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所占比重的一种表面现象与认识。

在我们周围可以接触到的经典音乐包括一些古典音乐,类似于莫扎特、贝多芬等西洋作曲家的一些钢琴、小提琴或者交响乐等音乐作品;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中国器乐作品;还有一部分音乐作品是那种在当时的时代很流行的音乐,之后被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所以喜爱后流传至今成为经典的一部分音乐作品。流行音乐则被很多年轻人所喜爱,流行在当下的流行音乐歌手,流行音乐乐团,影视、动漫等音乐。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艺人以及流行音乐乐团,流行音乐也比较偏向于中学生和青年人。大部分流行音乐的重点或者说是主要对象,在中国是周杰伦、SHe、飞儿乐团等,美国和韩国大部分集中在艾薇儿、布兰妮、东方神起等。不过,这些流行音乐是否能成为经典,还要看今后这些音乐的发展趋势。

三、经典与流行音乐的一种结合

在当今流行音乐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复古的趋势,也就是音乐创作者将古典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一种不一样的作品。这种将古典与流行的结合正是当今流行的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艺术发展中的创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古典,但是在古典乐的传承中,或许需要这种流行的因素帮助其发展。

现实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台湾流行音乐艺人周杰伦发行的专辑《惊叹号》中的一首《琴伤》就是运用了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一首《六月——船歌》作为音乐的元素发展,以古典音乐为背景衬托完成的一首作品。当然,台湾流行音乐艺人周杰伦在以往的专辑中也创作了许多以古典乐为基础的流行音乐,他将许多流行音乐的元素与古典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音乐作品,可以说在他之前,很少有音乐人或者音乐创作者运用这种方式创作流行音乐,台湾流行音乐艺人周杰伦将这种古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的方式发扬至今,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受到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在这种古典与流行结合的创作方式发展至今,我们也能发现许多其他音乐创作人和音乐人也开始逐渐接受并且运用这种创作手法进行音乐的创作,同样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

可以说台湾流行音乐艺人周杰伦拯救了当时萎靡不振的流行音乐乐坛,他的这种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也打破了一种所谓的传统——那就是古典只能是古典,流行只能是流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创新思维发展了音乐,并且也使得音乐的形式变得多样,而不再单一的进行。由此看来,这种创新的形式是对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的,因此,某些创新的形式是对传统的突破,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走上一种新的道路发展音乐。

当我第一次听到周杰伦发行的最新专辑《惊叹号》中的《琴伤》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船歌》吗!当然,这是对于我这种从小学习古典乐长大,并且一直研究古典音乐到现在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音乐的人来说的反应,与我同样学习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也都知道这是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船歌》。但奇怪的是,我的朋友们中对这首《琴伤》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有一部分朋友很认可这种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他们认为这首《琴伤》很好听很有韵味;当然另一部分朋友却认为《琴伤》是对古典音乐的一种亵渎,全曲几乎将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六月——船歌》全部摘抄复制运用,这是种对古典乐的不尊重。

四、音乐价值性探索

我们应当怎样去判断一种音乐形式价值的有效性?是否能说那些经典的都是有价值的,而那些流行的都是没有价值的?任何这种片面的思维都不能在对待音乐的态度中出现,我想如果运用哲学的方式去解读,当然是辩证的。例如在上一段提到的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否认类似于这种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对现代艺术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辩证的去看待这一看似普及的创新思维。是不是我们所学习的古典都可以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这种形式?这种结合的形式会不会对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古典音乐造成一种误解?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这种创新思维在一时之间推动和挽救了当时的流行乐坛,但是否这种形式就能够一直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并且可以一直走下去?

在我看来,判断一种音乐形式价值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从这种音乐是经典的还是流行的进行简单判断。我们要看这种音乐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某种理想,或者是某种向上的动力。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判断某种音乐是否有效,因为不同的音乐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效果。可能那些经典的音乐能够让人充满回忆和怀念的感觉,进入某种优雅的境界,而流行音乐那种节奏鲜明的节拍点能够适当的缓解疲劳,一些歌词也能促使我们奋发向前。

五、总结

对于音乐价值判断的有效性,或许我们不能在简单的以划分经典和流行中得到答案,我们同时也可以考虑将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每个人对待音乐的看法和对待音乐价值的看法都不一样,因此我们也不可以草率的判断某种音乐的有效或者对于某种音乐的批判。我们需要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运用某些创新的元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因此,在艺术的发展中,更加离不开创新的作用。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创新思维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创新思维在艺术发展中的弊端。我们承认这种创新思维对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要明白这对年轻人认识和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造成的某些错误认知。不能一味的承认这种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否认他的弊端。正确的,全面的,辩证的去看待这一问题是对我们前进和发展的最佳方式。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要更加能够辩证的去分析在音乐创作中的这种创新思维,才是对自己在音乐学习之路上进步的正确方向。

古典音乐问题篇8

乐曲响起的时候,舞台灯光一束投向长10米、宽2米的画板,画家循着自己听到的声音且绘且思索,另一束垂洒在宋思衡身上,钢琴,随他的手指起伏低调独唱,又像是在为画家伴奏,似乎隐喻着《裸男之舞》被许多人视为“环境音乐”的事实。

关于这场筹备中的演出,宋思衡还计划在一个章节里加入电子音乐,并将根据画家的要求演奏《蓝色狂想曲》,因为“画家对这个曲子特别有感觉。”宋思衡说他希望这是自己跨界艺术表演的又一次创新。

2009年,曾在欧洲生活了八年并多次获得国际钢琴比赛大奖的宋思衡,举办了以“交响情人梦”为主题的独奏会。演出中,宋思衡弹奏了日本偶像剧《交响情人梦》选用的若干古典乐作品,悦目的剧情影像同时在大屏幕上闪烁呼应,及至曲毕,场内掌声雷动,场外评誉鹊起,宋思衡由此作为“多媒体钢琴音乐会创始人”在中国古典乐演出市场中别开生面。

自那以后,宋思衡开始把“多媒体音乐会”当作持续不断的创新,也有人对这样一种另类风尚认真质疑,比如“多媒体音乐会”是艺术创新还是商业噱头,又比如钢琴演奏与视觉作品共同呈现时,音乐处于怎样的位置。

“作为艺术家,我对市场没想太多,”宋思衡说,“对我而言,音乐永远是最值得付出的信仰。”

六十余年第一人

皈依这种“信仰”时,宋思衡三岁,那年,宋思衡在父亲的启蒙下学起了钢琴。

宋思衡的父亲是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作曲家,曾在不少颇具艺术色彩的科教片中留下作品。由于父亲对音乐惯有的专业要求,宋思衡自触琴之日起便开始接受严苛的训练。每天晚饭前,宋思衡必须把当天所学的曲子毫无差错地弹奏一遍,些微瑕疵都将导致归零重来和全家晚饭的无限推迟,这样的日子,至今深烙于宋思衡对成长的记忆。

2002年,宋思衡带着在上海音乐学院打下的良好基础前往法国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深造。和声、配器、曲式等理论课,不分时间的练习,以及每周一次的导师指点,初到巴黎的宋思衡除了磨练再无故事。仅一年,宋思衡便顺利获得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最高演奏家文凭”,在法国,拥有这样一张文凭意味着通过了全国最难的器乐考试并晋升为社会公认的音乐家。

巴黎学琴的岁月里,宋思衡的一个重要感受是中、法音乐教育存在明显区别,从音乐教程、艺术风格到哲学认识、学习目的。在他看来,法国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年轻人不必考虑买房、养老等生活问题,把艺术当作理想,因此不像在中国这般奢侈。

“但是如果完全不抱目的,原本能够达到的成就或许就没能实现。”辩证如此的宋思衡在成为“最高演奏家”后继续着刻苦练琴的生活,因为他的目标是“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一项由法国钢琴家玛格丽特·隆和小提琴家雅克·蒂博在1943年创立的国际大赛,在它的获奖史录上,记有斯坦尼斯拉夫·布宁、菲利普·昂特蒙等钢琴伟人的名字。

2004年,当第61届“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大赛”的结果揭晓后,宋思衡得以同那些前辈相提并论。由于是大赛创办六十余年来首位夺得钢琴冠军的中国人,宋思衡就此更赢得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同年,宋思衡还应邀参加了第八届巴黎阿尔玛特国际大赛,不过这次是作为评委,而非选手。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宋思衡二十三岁。

担任评委的经历使宋思衡对艺术比赛有了新的认识。“两位选手水平相当,风格不同”,每遇这样的情况,宋思衡都极感纠结,“打分很难,因为艺术有不同的个性和多重判断,但通常是比较多的评委倾向于哪种风格,那个人就赢了。”宋思衡因此认为,艺术比赛其实有点问题。

为了感知不同的艺术个性,宋思衡曾连续三四个月游走于欧洲城市间,彼时彼处开办的大师课几乎被宋思衡听遍,从拥有法国“文化骑士勋章”的钢琴家、指挥家菲利普·昂特蒙,到俄罗斯钢琴学派领袖人物德米特里·巴什基洛夫,再到韩国钢琴大师白键羽。途中,错过火车、露宿街头、疲劳病痛和各色街景令宋思衡别有感触,他觉得丰富的体验加速改变了他的艺术观念和品味,好比“以前我很喜欢老柴(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现在感觉很生硬”,而若要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艺术家就必须对生命有完整体验。”

对生命体验启示的追求,使宋思衡几乎抹去了生活与艺术创造的界线。他说他读书、旅游、游泳、看电影和舞台剧,但这些都不能叫好,而是艺术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2013年5月,宋思衡在出席“乌镇戏剧节”开幕活动时,一位朋友偶然和他谈起上海的电子音乐人“B6”,宋思衡听后立即来了兴趣。事实上,直到开始与“B6”共同策划那场将要加入电子音乐的演出时,除音乐外,宋思衡也只知道“B6”是位美术专业出身的电子音乐新锐,而之所以自称“B6”,是因为他当年习画时常用“6B”铅笔。但钢琴联袂电子合成器的决定,宋思衡当时即定。“乌镇戏剧节”还为宋思衡带来了另一点收获——在看过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如梦之梦》后,宋思衡豁然开朗于“话剧的舞台调度方式可以借鉴,应该在多媒体音乐会上同音乐表现结合起来。”

即便在宋思衡自己看来,融入电子音乐和舞台调度的想法也较早期“多媒体音乐会”有了很大突破,他说他希望“多媒体音乐会”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最大的挑战就是“能把多媒体的定义扩张到什么程度。”

跨界,需要跨出去的勇气

初创“多媒体音乐会”的2009年,日本偶像剧《交响情人梦》正受到不少中国年轻人的追捧。此剧讲述了两位音乐天才的爱情故事,因片中选用了大量交响曲、独奏曲而同时引发观众对古典乐的关注。香港爱乐管弦乐团借势而动,策划了一场主题为“交响情人梦”的音乐会,并邀请宋思衡合作演奏片中的经典曲目。

这场极受欢迎的音乐会给宋思衡带来很大启发,“为什么不能把剧情视频也展现出来呢?”如此念头迅速促成了当年宋思衡独创的“多媒体音乐会”巡演,尽管特色只是在大屏幕上播放《交》剧片花并对演奏曲目加些文字说明,但对惧于严肃音乐欣赏仪式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演出已足够耳目一新。

首战告捷使宋思衡备受鼓舞,音乐与视觉展示的结盟则由此定型。在随后的两年里,宋思衡又举办了主题为《肖邦·爱》和《寻找村上春树》的多场“多媒体音乐会”,前者将肖邦的作品穿插在一出叙述肖邦与乔治·桑爱情故事的话剧之中,后者,根据宋思衡的理念,当属将“多媒体音乐会”扩张至文学领域。

在这些“多媒体音乐会”中,宋思衡演奏的多为肖邦、德彪西、拉威尔等人的作品,他说他喜欢这些作曲家的音乐。“宋思衡在选曲方面是聪明的,”著名古典乐评家张克新这样评价,“肖邦和一些法国音乐家的作品充满情感,画面感比较强。但更多的古典乐作品很难做视觉表达,比如贝多芬的奏鸣曲重在和声,而非情感,想象空间极大。”张克新因此认为,“多媒体音乐会”只适合某些作品,“不过好在仅肖邦的作品就有十几个小时,宋思衡有很多选择。”

根据选定的曲目,音乐会的美术团队每次要用两三个月时间设计、制作、修改多媒体画面,作为导演和制作人,宋思衡则需在舞台设计、灯光控制等方面投入不少精力,但他欣然于此。让宋思衡兴奋的还有观众,在“多媒体音乐会”上,他看到更多似乎并不熟悉古典乐的人,而传统音乐会的观众通常是那些经过长期熏陶和培养的乐迷。

欣喜之外,宋思衡还要面对一些问题,比如钢琴演奏与视觉呈现不能实现互动和节奏的精准匹配。突破来自视觉艺术。2013年初,一位朋友告诉宋思衡,法国有位画家擅从音乐中汲取灵感,且经常在各类音乐会上即兴创作,1996年,还曾因为《黄河大合唱》作画而被中国媒体称为“通感艺术家”,这位画家叫吉拉德·艾科诺莫斯。

艾科诺莫斯从未画过钢琴独奏,宋思衡想让跨界音乐会包容得更多,两人的合作意向就此达成。第一次见面时,艾科诺莫斯在听过宋思衡弹奏的《蓝色狂想曲》之后说他希望画这首曲子,宋思衡答应了,而且他相信自己和“B6”也将从画家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启示。

“这算不算是古典音乐的悲哀呢?如果所谓的创新并非发生在音乐内部,而是依赖音乐以外的东西。”一位就读于波兰利兹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观众对宋思衡的“艺术跨界”怀疑道。

“在多媒体音乐会中,不懂古典乐的观众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因为即便听不懂,至少还能看到一些高级的东西。”有乐评人认为“多媒体音乐会”更像是营销手段,且很别致。

宋思衡的解释是,他做“多媒体音乐会”有两个目的——将古典音乐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探索艺术跨界的各种可能并以其他艺术解释古典音乐。“跨出去需要突破正统观念的勇气,但这样的创新以后一定会多起来,”宋思衡说,“我不相信我是很孤独的人!”

发展古典乐,我们比欧洲开放

“在这个(古典音乐)世界里,‘过去’总是享有支配权——支配着曲目,支配着音乐会的表演模式,而且也常常支配着观众的年龄。”英国古典乐评家伊凡·休伊特在其深刻反思古典乐现状的著作《修补裂痕》中这样说道。于是宋思衡似乎并不孤独,至少不是在孤独地面对问题。

“欧洲的音乐厅里多是年纪大的观众,年轻人不太听”,这是多年来欧洲演出给宋思衡留下的一个印象,他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欧洲缺少将古典音乐融入现代的创新,“欧洲古典乐发展的速度很慢,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有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所以市场动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创新古典乐对欧洲来说有太大的传统和道德压力。”

宋思衡欣赏日本、韩国和中国对古典音乐的开放态度,例如这些国家的原创作品总能清晰地释放出本土声音。在宋思衡偏爱的音乐家里,以写世界音乐见长的武满彻、坂本龙一等就与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这些欧洲大师不分伯仲,或许比较重要的区别只在于世界主义的音乐家还健在当下,而欧洲大师们已成过去。

“靠近听众生活体验的文化元素,更容易拉近人们与音乐的距离”,宋思衡说所以当“B6”提出准备用具有上海性格的电子音乐与钢琴配合时,他着实激动了一下。为了实现这个想法,“B6”专门到上海街头采集了钟声、鸟叫声、轮船汽笛声等上海的环境音,而且还计划用一首异化处理过的上海老歌为钢琴陪衬。“其实欧洲人对这样的创新特别感兴趣,虽然他们自己不会去尝试。”宋思衡说。

至于“多媒体音乐会”,宋思衡觉得自己只是在古典音乐普及和艺术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些。他说他不会局限于古典音乐家的身份,“有能力就应该向不同领域拓展”。乐评家张克新也认为,至少在非专业人士试图理解、接受古典音乐时,宋思衡的“多媒体音乐会”具有引导作用。

古典音乐问题篇9

当钢琴弹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是每一位琴者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和基本能力。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两人创作的重要领域。本文正是从两人钢琴作品中的共同特点来探讨这一时期,他们对钢琴作品风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一般特点

“古典的”即为“classic”,在古代文法学家笔下是指“最优秀的”“经典的”之意。而在中国,我们译为“古代的”和“典范的”两层意思。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只是狭义地指18世纪中下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乐特点主要如下:

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尽管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

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骨架。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现力,更加立体。

3.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

4.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奏鸣曲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变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二、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达到古典主义风格的要求、在技术环节上的完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速度和力度

在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时,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地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乐风格。正确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所必需的。古典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两头扩张。这一时期的快板乐章比巴洛克时期快得多,而且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海顿和莫扎特从不为他们的作品标上速度记号,现在版本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

而在力度的表现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较过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来表现渐强渐弱等变化了,因而音乐表现力较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时期钢琴制造上有所发展,但还远不如现今钢琴音色丰富、洪亮,声音也不能像现在的钢琴延续得那么长,因此,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由此看出,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时,现代钢琴演奏最大音量也仅仅相当于“mf”,最轻音量则相当于“ppp”。到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和钢琴演奏又有了一定发展,力度幅度增大。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但应考虑当时的特点,把握好限度与分寸,弹出尽量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

2.触键与音色

古典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颗粒清脆,是我们的现代钢琴很难做到的。莫扎特钢琴作品声音灵巧而华丽,而海顿有时比莫扎特更富朝气,更具幽默感。因而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要达到我们想要的音色,就要通过均匀清晰的颗粒、活跃的节奏、流畅的气息的途径来实现古典主义特有的高贵气质。而良好的音色的实现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因此,通过海顿、莫扎特我们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弹奏古典作品时,触键应以指尖,尤其是第一关节为主要部位,下键时,指尖要轻,触键要快,指尖在发音后一定要轻轻支撑住,而力量则应立即松开。不能用臂力压迫键盘,必须控制好声音的“点”。

②弹奏出的音色应明亮而圆润,演奏者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通过手臂“松”而不“懈”的力量,弹奏出富于明快、透明、纯净的音色。

③音阶的走句应干净,流畅。用手指奏出富有弹性的音。指尖动作越小越好,其触键速度在单位距离内应该较快,弹奏出颗粒清楚、以“nonlegato”为主的音。

④在手腕配合下,弹奏出有“呼吸”的乐句。钢琴演奏就像声乐演唱一样,都是有“呼吸”的。演奏者通过力量的“上抬”和“下沉”,来实现乐句起伏中形成的“气息”,并根据演奏者本人对乐句的理解来决定使用连奏还是断奏,通过演奏者的手腕、手臂来调节乐句,使声音和谐、统一,弹奏出美妙细腻的乐句。

古典音乐问题篇10

关键词:古典音乐素质教育声波

幼儿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幼年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幼儿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会很枯燥,就会很肤浅,生活就会很无趣。美国著名的科学家丹尼尔・高曼,他是全世界第一位写《eQ》这本书的人,《eQ》也就是情商。他曾经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如何才能使一个孩子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最后终于从脑神经的发展规律中找到答案:一定要在13岁之前教育,听优美和谐的古典音乐是最简单的方法。倘若能够给幼儿听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会让幼儿耳濡目染、全盘吸收。这些东西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也许就会成为他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们会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他们的一生会过得有乐趣,也会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聪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幼儿变得聪明。即对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进行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在婴儿很小的时候给他们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市场上出现的启智类的玩具,如积木、拼图等,就能到达刺激作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使孩子能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地成长,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因而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幼儿启蒙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指出,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