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十篇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十篇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24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1

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之中,人类将从巴洛克时代一直到20世纪早期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而20世纪初到现在,以非传统手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被称为现代音乐。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对古板、严肃的古典音乐渐渐被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所抛弃,现代音乐则成为主流。而在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古典音乐也是渐渐地被融合进现代音乐之中。所以现阶段,音乐艺术呈现出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交织的发展现象。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异同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

古典音乐严肃、庄重,起源于古代欧洲的皇室音乐,更加注重强调乐曲本身,在创作时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经过严密的思考甚至是计算,而这也很有可能是现代大多数人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更注重人声,以演唱者为着重点,相较于严密的古典音乐缺乏旋律的严密和思维的严谨。但也正是因为其通俗、随意,现代音乐在现代更为人们所接受。

古典音乐带给听众的感受是和谐、深刻、优美,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的感情。《月光曲》的轻柔、《天鹅湖》的凄婉、《英雄交响曲》的庄严等等,都是古典音乐严密的乐理逻辑和严谨的曲序给我们带来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论是哪一个时期的哪一个流派,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都是灵魂的深化,让我们的心情在作者精心营造的音乐环境之中得到沉淀。总之,古典音乐以其或恢宏大气、或轻柔婉约的曲调,给听众不寻常的感受。

与早期为皇室所独享、规格严整的古典音乐相比,20世纪初期开始流行的现代音乐以其不受拘束的旋律和个性洒脱的曲调,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现代音乐的类别比古典音乐更为多样,但是无论是狂暴的重金属电子音乐,或者是婉转的蓝调,亦或是令人费解的印象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冲击与震撼。古典音乐因为严密的乐理逻辑,使听众的感觉大同小异,但是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冲击,却是因人而异的。

从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古典音乐家是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了自己的音乐,而现代音乐的作曲人更加注重的是从自己的生活之中取材,让音乐更加贴近生活,这也是现代音乐给人带来巨大冲击的原因之一。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共同点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音乐的目的都是宣泄人类内心的情感,所以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在于情感的宣泄。古典音乐的创作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乐曲之中,通过不同的乐器与旋律的起伏来渲染感情的表达。而现代音乐则是将现实生活和音乐艺术进行糅合,通过简单易懂的旋律和曲调的风格将现实生活巧妙地展现在了乐曲之中,让乐曲活了起来。而更多的现代乐器在现代音乐之中的应用,也让本就冲击力十足的现代音乐更富冲击力。

古典音乐虽为古典,但是在古典音乐创作的年代,古典音乐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音乐。所以浓厚的时代色彩,是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另一个相同点。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古典音乐或者现代音乐的渲染力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听众对于音乐的需求。而现代音乐的创作者在不断地音乐实践之中,也发现了现代音乐因为太追求个性,而带来的乐理与曲调之上的不足。古典音乐严密的曲调和严谨的乐理逻辑开始渐渐地被现代音乐创作者所接受,很多作者都开始注重将古典音乐加入流行音乐之中,让音乐在给人以冲击的基础上,带来古典音乐厚重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现代音乐也在古典音乐的影响之下开始追求内在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努力营造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音乐环境。

古典音乐因为其浓厚的时代色彩,给现代听众所带来的感情冲击并没有现代音乐那么强烈,甚至很少能够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更多的是带给听众一种听觉之上的共鸣。所以现如今的古典音乐演奏,开始向现代音乐学习。在保证古典音乐所特有的内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基础上,从乐器等角度下手,增强古典音乐对现代人的感染力。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2

关键词:跨界音乐;超越界限;融合

“跨界音乐”这个词语是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名词,由英文单词“Cross-over”翻译而成。国外大约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了“跨界音乐”,并且出现了很多跨界音乐人,如古典辣妹组合、神秘园组合、莎拉・布莱曼、马友友、陈美等等,他们大都接受过古典音乐的专业训练,往往很自然地流露出典雅的气质和纯熟的技巧,而他们的作品却融进了大量流行音乐元素,或干脆以流行为主。因此,人们认为他们的音乐既不属于古典也不属于流行,而是专属“跨界”。对于熟悉近几年流行乐坛发展趋势的乐迷来说,这样的音乐“跨界”并不陌生,“跨界”正是热门中的热门。“Cross-over”已经成为文化生态的一种体现。

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近些年来,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它正日益代表着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每时每刻,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以时尚的名义进行包括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跨界行为,不可否认“Cross-over”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何谓“跨界”

“跨界音乐”这个概念并非今日所有。在西方音乐传统中,“跨界音乐”特指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互借鉴和包容。在欧美乐坛,使用“Cross-over”的说法比“Crossovermusic”多一些,正式一些;在我们的媒体语境里,则“跨界”与“跨界音乐”会有动词与名词的差别。这倒也巧妙:先得“跨界”,才有“跨界音乐”,它总是以一种音乐“风格”的身份出现,人们也接受了这个概念。实际上跨界音乐是唱片工业的一个“门牌”,不同类型的唱片都可以打上这个牌子。

目前,在当今音乐界里,对“跨界音乐”的界定比过去宽泛了很多,不仅包括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融,还包括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以及古典、流行与民族的交融等。这些融合不仅体现在创作上,也体现在演唱方式和形式上。相对而言,“跨界音乐”现象在流行音乐界最为突出。因此,对“跨界音乐”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界定。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跨界音乐”是把不同的音乐形式糅合在一起,产生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二、跨界的起源

所谓“跨界”,其实早就已经存在,它是音乐发展过程中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艺术家的表现形式永远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更是如此,音乐家总在寻找和探索更新的,更能吸引大众关注的表现形式。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约翰・威廉姆斯到80年代的理查德・克莱德曼,再到后来的雅尼、陈美、“古典辣妹”,许多意识超前的音乐家努力尝试着在古典与流行之间寻找一条全新的音乐道路,也因此形成了探索“跨界音乐”的浪潮。

有一些音乐人认为:“通常音乐家受创作界限、演奏者的技巧界限、乐者的感悟能力等等原因而形成各种音乐形式的概念界限,其实音乐本身无界限可跨,因为任何音乐形式之间可以通过音乐本身来融合。”因此,“跨界音乐”可能只是一种名称,而不是一种形式。

另外,“跨界”仅仅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今天的古典音乐很多就是当年的流行乐。比如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当初都是宫廷乐手,说的通俗点就是为上层宫廷贵族提供娱乐消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作品因其精湛的艺术价值,得以流传下来,从而完成了流行向古典的转化。

三、跨界的代表人物

安德烈・波切利常被媒体称为“跨界音乐家”,不知他是否认同这个称谓。说起跨界音乐,我们就会想起很多艺人的名字:如歌手莎拉・布莱曼、夏洛特・丘奇、乔什・戈洛班,演奏家陈美、古典辣妹、马克西姆,还有神秘园等,可以列出满满一单人名――都是媒体上非常活跃的明星人物。他们大都出身于古典音乐训练,往往很自然地流露出典雅的气质和纯熟的技巧,而他们的作品却融进了大量流行音乐元素,或干脆以流行为主。而人们认为他们的唱片既不属于古典也不属于流行(尽管很流行),而是专属“跨界”。

拿几个典型的作为例子来讲吧:古典辣妹可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跨界音乐代表。四个女孩都是音乐学院的毕业生,都是受过正规古典音乐教育的提琴手,她们是出师名门的古典乐器精英,在组合之前都是小有成就的年轻独奏家。而在资深音乐人梅尔・布什的包装制作之下,她们将古典风格的曲目和萨克斯、东方民谣、劲舞和摇滚结合起来,非常标新立异。她们除了演奏通俗乐曲之外,还演奏室内乐,几乎无所谓古典与流行泾渭分明的界限。

刚来中国不久的克罗地亚钢琴王子马克西姆,他以“跨界”演奏为定位,曾经与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很多钢琴协奏曲。对比理查德.克莱德曼纯听觉性的音乐形式,马克西姆更多地加入了视觉元素。马克西姆的宣传包装定位也是很成功的,他常在独奏会上使用激光,干冰,影像墙等手段,制造流行音乐般的现代效果。在很多人看来,他衔接了古典与现代,弥合了两者之间的表现差异。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曲《我和你》,让我们对莎拉・布莱曼又一次瞪大了眼球儿。我们常会在“音乐”上面打转,而忽略了其它。实际上,莎拉・布莱曼代表的跨界音乐很多时候还是一种表演方式:音乐跨界,视觉也跨界。她采用古典音乐中的著名乐段进行改编和填词,或者重新编配,使古典音乐焕发现代的风采。演唱方式上在演唱中揉合了美声、民族、通俗、花腔等不同的演唱方式。从演唱形式上,她与不同类型的歌手合作,形成对比,更突出了她的跨界风格。

很多“正牌”古典音乐家也常常跨界,例如帕瓦罗蒂,他的“帕瓦罗蒂与朋友们”慈善演唱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举办至今,引起过巨大反响,鲜花赞誉,不屑斥责,全都经历过了。在演唱会上,虽然帕瓦罗蒂只是不很娴熟的演唱了一些流行作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人们看到:古典可以与流行同台,在善意与理想面前,它们没有隔阂。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并非他首开先河,但他与流行明星的公众影响力却是前人难以比拟的。他们并没有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但是带来一种新的姿态和表达方式。

四、跨界音乐的特点

跨界在西方音乐传统中,特指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包容。

“跨界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界限,古典与流行,传统与前卫,演唱与器乐演奏等等一切原本壁垒森严的界限都被超越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富于更多的变化,表现出超强的丰富性,更加平易近人,带给人们更为丰富的感官享受,符合新世纪人们不断变化的欣赏口味,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当仁不让地成为新世纪的音乐宠儿。

跨界音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音乐上,往往把某种典型的乐曲编配成其它的音乐形式,如莎拉・布莱曼,她代表了广为大众接受的一种古典跨界模式:曼妙的美声,加流行的编曲。

第二,在演唱形式上,往往演绎多种形式,如美声、民族、通俗融为一体。

第三,在视觉效果上,往往采取与所演绎音乐类型不相符的表演形式和着装,如古典辣妹组合,她们只需持琴并以性感狂野形象示人,不闻其乐,即已“跨界”了。

其实音乐界的跨界组合在国外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一般来说,有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组合,也有乡村(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组合,当然也有古典音乐(乐器演奏)与流行唱法的组合,只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风格组合,在广义上都可以说是跨界组合。比如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合作的《我和你》就应该属于跨界合作。

五、舆论跨界

在各类音乐资讯里,跨界音乐总与一大堆美伦美奂的音乐词汇并列为伍,如新世纪,凯尔特,世界音乐,心灵音乐还有新古典主义等等。媒体上谈论跨界往往是赞许的,常用“横跨”、“融汇”、“开创”等溢美之词来形容。

有人说,跨界音乐颠覆传统,是各种音乐元素的完美融合,突破了文化的樊篱;也有人说,跨界音乐是对严肃艺术的践踏,貌似古典的欺骗观众;更有人说,因为跨界音乐降低了古典的门槛,会培养出更多有修养的准古典听众,复兴古典。

传媒话语总有太多隐含意味,干扰我们真实地去面对音乐,很多时候,谈论跨界音乐既是谈音乐,又是在谈论我们对音乐的想象,交代我们的误读,于是,我们表达了自己的观念,体认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六、跨界音乐的影响

跨界音乐传入国内也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虽然观众对于这种与中国的民歌或者革命歌曲迥然不同的音乐形式,最初显示欧美音乐了极大的兴趣,但是毕竟存在语言以及文化上的隔膜,人们还是不习惯这种用母语之外的语言来演绎的音乐形式。而国外流行乐手们虽然看上去热情洋溢,但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些太过招摇了,这些演绎方式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被观众们所能够接受的。然而,“跨界音乐”却恰到好处地弥合了这个裂缝。从接受角度来说,音乐的演绎方式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是相通的,毕竟人们对于和谐与美的感知能力还是没有文化上的差异的。

最近几年,国内很多领域的歌手都将“跨界音乐”带入自己的音乐中,例如在著名歌唱家的新专辑《源媛流长》中,录制了一组经典民歌,传统民歌的配器中加入了大量西洋管弦乐的伴奏,还出现了电子声效的运用。声乐中的“跨界”现象是一个泛指,既包括歌唱者有能力兼容美声、民族或通俗等多种声乐作品,也可以指歌唱者“反串”不同声乐角色等,以致产生了一些如“美通”、“民通”之类的词汇。

跨界风格对流行音乐的影响,在如今的华语流行乐坛中,所谓的“跨界风格”,其实是没有形成气候的,它不是一种跟风的现象,更没有呈现出一种显而易见的流行趋势。最近几年,很多通俗歌手都或多或少的在自己的演唱中运用了一些跨界风格,例如,韩红的民歌本身就是一种跨界;曾格格与冯晓泉的演唱与演奏更是不错的跨界;女子十二乐坊给观众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共同跨界……只不过有人涉足的较多,有人涉足的较少,作为跨界风格的尝试,已经在通俗音乐领域升温了。

七、跨界音乐的发展

“跨界”音乐是一种嫁接,更是一种发展。斯坦・盖兹在上世纪60年代将其音乐里融入了大量的桑巴音乐,从而带给人们无限的南美风情;保罗・西蒙将非洲音乐融入到现代的流行音乐中,让更多的乐迷都能听到来自非洲的灵魂歌唱;同样,如果不是因为恩雅等爱尔兰音乐人在他们作品中大量运用凯尔特音乐元素的“跨界”尝试,我们必定也会少了一种接近天籁的审美感受。而莎拉・布莱曼如果不将古典唱腔跨到流行的声调中,那么古典乐迷也许直到现在还无法享受到流行音乐中的人性美,流行乐迷也依然会在仰视的状态中对着古典乐的清高而退避三舍。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会有一个“心结”,会觉得音乐会因为跨界而显得“不纯粹”、“没有个性”了。这个问题,耿纯曾经说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基于创新发展的“跨界”是音乐艺术进程中的一个大趋势,创新和包容可能比纯粹更好,因为它尝试将各种乐器和人声表演方式熔于一炉,把有限变成了无限。古典音乐也需要前进,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时代。如果死守某个界限,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保守。当然,这种跨界式的融合一定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技巧融到每一个细胞里,用心体悟音乐的精髓与实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

跨界音乐自然而然的到来也让我们感受到音乐艺术绵延不断的发展动力,在发展的进程中会不断孕育着更丰富、更深刻的驱动力,在音乐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尝试、发展,掀起一股又一股新的浪潮,古典音乐和新的手法、新的演出方式结合,或者说是实现某种程度的“嫁接”。这在国际舞台上是一种潮流,“跨界”其实只是音乐发展的新探索之一。

在从事跨界音乐创作、演奏的艺术家心中应打破自己原有的音乐界限打开自己的视野、敞开你那宽阔的胸怀,包容那些异样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之声,不断地跨出那使你担心而又精彩的一步又一步。

当然,也并非任何音乐形式只要经过“跨界”的整合就一定能焕发出新光彩,曾经被国人寄予厚望的电声越剧和交响京剧,最终就都没有获得听众的认可。真正好的“跨界”音乐只有通过全新的自发创造来完成,只有水到渠成的契合才能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享受。

跨界这个概念,其实也是跨界音乐真正要跨越的。

参考文献:

[1]伦兵.音乐三主题:跨界、名团、市场[n].中国艺术报,2005-1.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3

古典音乐并不是一个很明确的名词,在任何朝代,只要是先前的人所流传下来的音乐,通常情况下,就被认定为古典音乐。也就是说,现在咱们认为的流行音乐在经过千百年后,咱们的子孙后代在重新审视这些流行音乐的时候,他们可能就认为这些被咱们认为是流行音乐的音乐,而在他们看来就会被认定为是古典音乐。所以顾名思义,古典音乐就是对前人音乐的一个统称。由于古典音乐大多都是历史悠久,传唱不衰经得起历史检验和人们喜欢的经典音乐。这种音乐大多意蕴深厚、架构宏大、音律优美、历史悠久、价值持久、便于传承,更富有宏大的民族文化和研究价值。而流行音乐就比较容易辨认,流行音乐大多都是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歌曲。流行音乐大多都是以当下的时代背景为题材,情感表现更加真实、强烈、简单、质朴;从歌曲特点上来说,流行音乐大多音域狭窄、歌词简单易懂、整体短小精悍。虽然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在概念上有一定的区分,但从音乐本质而言,无论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音乐的一部分内容,在音乐的基础知识上来说,都是相通的,为了追求情感的表达和音律的优美方面都是一致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断融合创新的趋势,使得现代流行音乐增加了许多音乐形式和表达技巧,古典音乐元素更是融入其中。这些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结合的大胆尝试和成功案例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对于大学音乐教学中二者的结合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这些例子充分说明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可以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构成方式、和声、高音、节奏、表现的内心情感都是一致的。鉴于此,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结合具有非常好的音乐基础,只是二者结合力度大小的问题。现在作为大学音乐教师,深入研究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特点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协调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二者的音乐元素融合具有深远影响。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价值

大学音乐教学现在都包括古典音乐教学和流行音乐教学,但二者是被当做两个不同学科进行教学的,没有有机结合,使得很多学生对古典音乐都有一种陌生感。不过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的价值相当高的: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完善的理解音乐知识结构和音乐体系。在大学中将两种音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系统把握音乐体系和结构,深刻的理解两种音乐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技术水平、创作水平和鉴赏水平。其次,大学教学中将古典和流行结合起来教学的另外一个价值就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典音乐属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的儒家思想、为人之道、善恶观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其中,学生不仅学校到音乐专业知识,还可以学校的如何为人处世,什么是忠心为国,什么是除暴安良,什么是喜结良缘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古典音乐当中。这些道理都被古人智慧的融入到音乐当中,所以学生学好古典音乐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帮助。三是可以改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偏见。很多学生都对古典音乐感觉乏味,感觉不好听,那是学生根本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欣赏。古典音乐大多音律舒缓、作曲婉转的特点,这对现在生活节奏变快的年轻人来说,根本受不了这种慢节奏,因为他们为了节省时间,都习惯了直来直去的处事风格。流行音乐正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作词浅显易懂、节奏明快。久而久之,古典音乐就会被蒙上高雅、脱离社会、落伍、无法欣赏的各种偏见面纱。大学音乐教师如果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一起进行教学,就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各种错误认识,意义重大。最后就是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凝聚力。中国古典音乐都是音乐中的精华,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中国现代大学教师如果能够将古典文化很好的融入到现代教学中,那么学生学习到的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都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的策略

在大学生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而很少人会对古典音乐感兴趣。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在大学生这个年龄段,他们向往自由,追求个性化,而流行音乐正符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其次就是学生对音乐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音乐欣赏能力不高,整体素质达不到一定水平,对欣赏古典音乐造成障碍;再次就是老师对古典音乐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根本激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热情和欲望。所以大学音乐教师要很好的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在以往的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总是根据教材讲授课本上的音乐知识,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无法体会到古典音乐的魅力。现在大学音乐老师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用现代教育理论重新审视古典音乐教材,尽量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将二者相同的、相通的地方整理到一起进行讲授。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到古典音乐,也不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古典音乐乏味;即可以让学生系统的认识了解音乐知识结构,又能认识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古典音乐的魅力,也不会感觉到古典音乐离他们那么遥远。

(二)采用教学新技术。现在教学工具多种多样,有平板电脑、多媒体、手机等工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比如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一些经典古典音乐视频下载下来播放给学生看;可以将古典音乐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分成小段,下载下来通过微信发到学生们的手机里,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经典;再比老师可以录制一些小视频,对某个古典名曲的特意点评,发给学生微信群中,这样既不乏知识性又不缺少趣味性,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学生们也都可以接受。所以渗透到教学内容中的方法和工具有很多,就需要教师去不断探索和研究,再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再搜索些外国名家名曲听,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水平。与此同时,也不断在课程中渗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让学生在二者音乐当中寻找出相同和相通的地方,这对学生理解演奏者的情感和意图有很大帮助。这样学生自己也会在音乐演奏过程中把握自我情感的表达,增强音乐作品感染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在以往的大学音乐课程中,教师一般都是自己讲解,学生被动接收。这种信息的被动传递,导致學生接收水平低,学习效率不高。大学音乐老师要根据课堂气氛和讲授内容不断调整授课模式,如何让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是学校老师授课的重点。如果按照以后的老师教,学生听,下课各奔东西的旧有模式,即便有再好的教材和教学工具,学生也不会学到什么音乐知识。大学音乐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课程情况,在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同之处,将二者进行结合,并且让学生自己各唱一段相同知识点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这样一下子就会带动大家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也不会觉得古典音乐那么羞涩难懂。另外大学音乐老师还可以像举办音乐会、晚会等形式,安排好相关曲目,让学生们自练自演,在音乐实践中让他们体会二者融合的魅力,找到自己的不足,实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机结合的目的。

(四)提高大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大学音乐素质教育这个口号已经被喊了很多年了。音乐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被停留在口头上,因为大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没有提高,学生又谈提高素质呢?现代的音乐素质教育已经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现在不仅只是会讲授一门音乐课程就可以了,现在要求音乐教师对各门音乐课程都要懂,只有这样,大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讲课过程中才能有个整体把握,才能系统的讲音乐知识讲授给学生,才能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授课。但当前大多数音乐讲师都只是将讲课做我自己的工作而已,只要完成授课内容就可以了,并没有考虑到讲课之后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对学生现在和将来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极其错误的,音乐教学他是一种文化的教学,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所以不能把音乐课当做简单的事情去做。另外就是有的音乐教师音乐知识体系不完整,教授古典音乐的音乐老师,只是研究古典音乐,对流行音乐置若罔闻;而讲授流行音乐的,只是关注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不管不问。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只懂二者之一的音乐老师,他们就根本达不到驾驭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水平。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该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积极研究二者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4

【关键词】中国风艺术特点审美价值

中国风在华语流行乐坛劲吹,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传播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促进传统民族音乐走向了世界乐坛,使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大放异彩,产生久远的影响力。

一、中国风流行音乐

中国风就是中国乐风,以中国文化为创作背景,歌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编曲技巧新颖时尚,曲调是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合中国古典文化元素,配器是民族乐器融合西洋乐器。歌曲以经典怀旧为背景,使用现代节奏烘托歌曲的艺术氛围,使用新派唱法,形成了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新颖独特的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中国韵味和中国特色,使民族音乐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充满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中国风流行音乐的特点

(一)中国风流行音乐歌词包含古典性和文化性

中国风流行音乐是带有中国文化的流行音乐,是将中国各个传统文化加入到流行歌曲中,在歌词创造上大量使用古典意象,营造古典文化氛围。中国台湾歌手周杰伦作为中国风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他演唱的中国风歌曲中,大量采用了古典诗词。如代表作《东风破》,歌名就是词牌名,歌词中运用了落花、流水、琵琶、枫叶、离愁、烛火、圆月和古道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为整首歌营造出悲凉的意境。其他还有如谢津演唱的《说唱脸谱》,借鉴了“京剧”艺术,曹颖演唱的《天净沙》运用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就是一段经典历史故事,讲述了项羽战败后与宠妃虞姬诀别。中国台湾女子组合SHe演唱的《中国话》就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绕口令”。

(二)中国风流行音乐编曲体现现代性和民族性

中国戏曲和民族器乐声乐都极具中国特色元素。中国风流行音乐在编曲上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体现出流行歌曲的现代性。从节奏上看,中国风流行音乐融入现代流行节奏,使歌曲更加富有张力,使古老旋律更加现代。从使用乐器上看,在运用西方乐器和现代电子音乐的同时运用传统乐器,使歌曲富有中国韵味。如王力宏在演唱《在梅边》这首歌时,加入了我国昆曲的经典旋律,在配器方面,加入了单皮鼓、板、堂鼓、锣、钹等中国民间乐器,使歌曲更加具有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乐曲带有京剧的旋律,唱法融合花脸唱腔。周杰伦在演唱《霍元甲》时,运用了京剧花旦唱腔,带有鲜明的民族戏剧艺术特色。阿里郎组合将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经典民歌《阿里郎》加入新鲜流行元素,进行现代编曲,使其具有现代性和流行性。江凯文编曲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根据越剧《红楼梦》中的著名选段进行改编的,具有流行风格特点,很受听众们的喜爱。

(三)中国风流行音乐唱法体现融合性和时尚性

中国风流行音乐在唱法上借用R&B唱法,融合多种音乐元素,有当今国内的流行唱法,也有国外的传统唱法;有我国曲艺形式,也有传统文化元素。R&B音乐轻松、跳跃,转音方式新颖顺畅,有亲和力,容易被大众接受。中国风流行歌曲中,戏曲中的长转音与R&B转音唱法得到最佳结合,使流行歌曲开拓了新的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羽・泉组合所演唱的《辛弃疾》,就融合了中国的各类文化元素,歌词选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青玉案・元夕》等作品中的一些词,伴奏是古代旋律与现代摇滚结合,朗朗上口,是一首极具中国特色的经典歌曲。黄梅戏青年演员吴琼是国家一级演员,演唱功底扎实,表演技巧丰富,她演唱的《对花》就是黄梅戏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表现。她在传统的黄梅戏中运用流行音乐元素,把《对花》演绎得完美无缺,将中国传统戏曲演绎成一种独具中国化风格的流行音乐。

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一)意境美

中国风歌曲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能够展现出东方古典意境。音乐大多数以古典诗词为题材,使歌词文字具有图画感,常用雨、风、水、花、月等景物词创造唯美意境,表达各种细腻情感。曲调悠扬和谐、韵味独特,让人在不知不中沉浸在时空背景中,享受有声之中的无声之美,表现含蓄凝重、悲沧幽怨,内蕴中和之美,体现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如周杰伦演唱的《发如雪》《台》《红尘客栈》等。

(二)阴柔美

中国风歌曲在音乐的节奏、力度、音色、速度等方面,渗透着阴阳调和之道,张弛有度、刚柔相济,文化气质总体偏向阴柔,音乐风格总体多幽柔婉转之音,少刚劲昂扬之调。当今流行乐坛,很多“大腕级”男歌手都是声线柔美,甚至有女性化倾向,在风格上都极尽阴柔,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倾向,如毛宁、费玉清、张信哲等。

(三)柔和美

中国风流行音乐在配器上,既运用古筝、二胡、竹笛等传统民族乐器,也运用钢琴、小提琴、吉他等西方乐器和现代电子音乐。在旋律上,民族调式融合R&B、爵士等音乐唱腔风格,使歌曲呈现出浓郁的柔和美。如周杰伦演唱的《东风破》中就是琵琶、二胡融合电子音乐,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错》中运用了二胡婉转的音色,陶囱莩的《Susan说》把中国的京剧和R&B风格巧妙融合,使用琵琶、竹笛中国传统乐器配器,使整首歌曲韵味十足。

总之,中国风流行歌曲,意境典雅诗意,旋律婉转感伤,嗓音忧愁阴柔,韵味柔和现代,满足人们怀旧、宁静、舒适的心理追求,艺术魅力充满无限,必然受到国人的喜爱和追捧。

参考文献:

[1]徐亮.对流行音乐中国风的界定[J].文学界,2010(6).

[2]梅雨恬.“中国风”歌曲.传统的现代奇观[J].大众文艺,2008(11).

[3]梁一儒.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5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近几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奇、独特的音乐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乐坛,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风潮推到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在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种现象也源自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

一、何谓“中国风”音乐

“中国风”,如果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非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一种融合传统音乐的独特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晓亮在博客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曾经试着给“中国风”音乐下过如下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在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虽然这两种说法还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质。

(一)歌词包含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辞赋拿过来运用,如王菲的《水调歌头》、蔡琴的《如梦令》、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是把古典诗词直接谱曲并融入现代配乐来重新演绎。有的作品则是借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杨柳”等融人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兰亭序》等。还有的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等,这些歌曲显然和中国传统的重亲情的伦理情感紧密契合。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词中带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以此来体现民族特色。

周杰伦的代表作《东风破》,其歌词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临摹”、“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词被巧妙融合在歌词中,同时极力渲染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了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袅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二)编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使用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闷而厚重的鼓声阵阵,表现一代宗师的武学气概,全曲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箫声绵绵,流畅抒情,委婉动听。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雅致淡然。

除了配乐和编曲之外,很多“中国风”音乐大胆地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等。如陈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后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红尘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边》里的昆曲,陶品的《susan说》则引用了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音乐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随着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曲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绵长深远,含蓄朦胧。

“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落花”、“大雁”、“春”、“暮”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的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将审美意象作为“情感符号”和“艺术幻象”来考察。她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朗格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出发,认为艺术意象也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在“中国风”的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群带纷飞。“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的mv,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二、“中国风”音乐背后的古典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所独自具有的内在审美气质和性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态度的核心因素,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比较深沉的东西,与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相一致。审美精神一旦形成便会融合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长期地影响着民族文化、艺术及审美的发展。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以及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精神中逐渐生成、建构出来的。音乐学者林华先生就曾在其论著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个性中,既有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成份,同时又有受到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份……”。

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道”、“气”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是符合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要求。

同时,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其中,礼义廉耻、中庸之道、重亲情、尊伦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由此产生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钟情于写意的古典歌词,倾心于传统的民间乐器,醉心于含蓄、内敛的情感等等。在欣赏“中国风”流行音乐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怀,使听众很容易就和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中国风”音乐带来的反思

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今天,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商业行为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而“中国风”音乐无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它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由此看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失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6

【关键词】古典音乐;通俗音乐;音乐文化;受众群体

音乐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成熟而逐渐发展、丰富、复杂起来,多年来,音乐界一直存在着对“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审美价值大小的议论。《是谁杀了严肃音乐》一书的出版,则又一次引起了大家关于严肃音乐当前面临市场危机这一问题的关注。许多音乐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评论,贬多褒少。占典音乐遭遇冷脸,取而代之通俗音乐充斥市场。许多人认为这是音乐审美的退化现象,是商业化效应产生的不良市场导向。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浏流演变的必然趋势,是音乐形式上去繁存简的一种选择。然而,大量推崇“通俗音乐”的言论往住并不是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只看到人众审美转变中的片面影响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的判断依据、分析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判断倾向,不应简单地灌以孰好孰坏。

一、对古典音乐概念的梳理

“古典音乐”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通俗音乐”(即“流行音乐”与“轻音乐”的统称)相区分被提出来的。Classical一词在英文中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一般所说的古典音乐,即是特指西洋古典音乐,它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对于其时代范围的界定一直有着若干不同的说法。狭义的解释是,把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music”。广义的解释则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19世纪术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的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Classicalmusic”。古典音乐另外常用的解释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600一]750)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很多古典音乐来自早期为宗教仪式庆典而写的音乐。

然而在日常语义的理解中,这个概念的所指,却与使用者的实际所指有差异。作为与“通俗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别的概念,通常也有人用“严肃音乐”、“古典音乐”、“经典音乐”来称呼它。但是“高雅”、“严肃”、“古典”、“经典,这四个概念中的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因为,在这个音乐类别中,既有“高雅”概念本身所不能包含的粗野、阴郁、邪恶、凶险、刺激、恐怖、滑稽、可笑……也有“严肃”二字本身所没有传达出来的轻松、明快、温柔、甜蜜、清新、秀丽……还包括“古典”、“经典”二词所限定的时问范围之外的优秀的现代与当代音乐作品。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是用加了引号的“古典音乐”一词来称谓我们实际所指的音乐类别。

古典音乐创作本身在结构上力求平衡,在形式上力求严谨完整,旋律上力求优美,思想内涵意图表现得丰富而深邃。演奏过程也很有讲究,演出中,乐团成员西装革领,行为端庄。音乐厅格调高贵典雅,气氛肃穆。同样,听众也是行为得体,很少在场中喧哗吵闹,而是充分尊重演出者,安静悉心聆听。正因如此,古典音乐又被人们称为“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

现在的所指古典音乐包括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外延更加广阔。它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严肃音乐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个性,诠释深刻的命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因此,严肃音乐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它的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特别是前二者)都必须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专业修养,听众要想充分地、深入地领受其意,也要求具备读懂复杂音乐语汇的能力,常常也需要一定的音乐美育熏陶。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称这种音乐为“学院音乐”更为合理。

古典音乐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就是“严肃深奥”。与大多数通俗音乐相比,从某种角度来看,“学院音“的确显得难以亲近、晦涩难懂。这些特点也生就了其“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地位。

二.对通俗音乐概念的界定

人类社会的音乐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通俗音乐”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其以爱情歌曲居多,当然也不乏描写亲情、友情、思乡之情以及理想、伦理、道德的种种内容。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通俗音乐”据称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报刊上。二战以后,通俗音乐以它独特的手法和较自由的风格风靡世界各地。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大陆同港、澳、台之间的往来深入,电声乐器的出现和现代先进的电视、网络传媒更使通俗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扬帆远航,走入千家万户。从形态结构上看:它往往形态较为简单,音高使用不多,且多在人类最容易听的音区范围内:音乐的发展变化较少,没有很多的转调,特别是缺少频繁快速的离调;节奏相对单纯,大量的作品存在着循环重复的机械性节奏型:力度变化不很复杂,力度的幅度小,较少极端力度的对比变化:音响结构的层次少,未经训练的一般听者,也能够很清晰地分辫出来旋律与伴奏的层次。现在,我们已很难将通俗音乐从其他音乐中分割出去,它与其他音乐之间互相渗透、融合,组合成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故此,用“大众的音乐”可以概括和形容当前的通俗音乐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通俗音乐中很大一部分由通俗歌曲构成,结构大多比较短小精练,许多作品富于即兴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内容贴近生活,因此传唱很快。通俗音乐的演出,十分强调群众性,常常带有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与学院音乐比起来没有那么拘束,听众很容易参与进来。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现代化的电子科技手段相结合。在很多大型演出中,灯光、美术、服装、舞蹈、音响、建筑、特技等的综合运用,往往使得演出既具有听觉上的感染,也具有其他感官上的震撼效果,演出形式也可谓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三.受众群体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

受众群体既是接受音乐的人民大众,大众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复杂的社会

心理问题。由于人的审美能力总是从头培养的,因此,从个体审美能力发展进程的分布来看,总是能力越高,人群越小,相应的,从总体上看,越是复杂的艺术作品其受众群体也就越小。

通俗音乐在中国的流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结束后,长期被束缚了的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同其他文化一样,终于解放了出来,原来封闭已久的大门,向i廿界敞开,而音乐创作更像是一块吸收营养的海绵,在中国的大地上急速膨胀开来。涌进的不仅有来自欧美的占典音乐,更有欧美流行音乐,在这样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通俗音乐势力,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最能代表人们心声、贴近群众生活的流行音乐作品,并且不断有爱好者加入其中,乐此不疲。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努力寻求一种解脱和发泄便融入了音乐创作者真实的情感元素,构成了适合群众口味的音乐新领域。这样的音乐往往具备听觉的感官美的特征,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与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要求很低。由于不要求听者有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听觉经验不是很多的人。由于听觉经验与年龄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更多地喜欢这样的音乐:反之,这个群体也就拄往不喜欢对他们的听觉来说“古典音乐”中比较复杂的作品。

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从一开始就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往往以市场趋势为导向,以大众的欣赏喜好为风向航标,打破了原来古典音乐听众局限于狭小范围的情况。可见,通俗音乐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状况和社会中多数民众的普遍心理状态为背景的,也是作为人们表达生活中细微的或者敏感的情绪变化的一种手段生存下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通俗音乐在音乐中的地位是历史、社会、人类赋予的,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敌视视它的存在,反之,我们应该庆幸音乐在发展到完美得无以复加的古典主义音乐之后,还有这么多形式多样手段多元的道路可供选择。

四.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契合

不论古典严肃音乐还是通俗流行音乐,二者都源于生活,都是时代和生活的产儿,没有可以脱离社会背景而孤立出现的音乐作品。两种音乐形式,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二者之间无不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古典音乐可能反映一些所谓的重大历史题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大众生活的反映,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系列。通俗音乐中也不乏大量反映历史事件时代精神的严肃内容。如歌颂党和国家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迎香港回归的《七子之歌》等。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运用通奏低音的演奏形式,在旋律下方标记数字,演奏者可以根据喜好以及和声要求即兴演奏,这样便形式多种多样。到了后来,音符以固定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演奏也按照乐谱固定进行。即便是这样,古典音乐中但还是有许多供演奏演唱者炫耀技术、自主发挥的华彩乐段部分。与现在的很多通俗音乐中演奏过演唱者的自由发挥很相似。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家也在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音乐家不会单纯只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进行创作,而将不懈地作大胆创新的尝试。听众也不断跳出孤自欣赏的小范围,音乐生活还将愈来愈包罗万象。通俗不等于不严肃,严肃也不代表不通俗,二者之间的界线是可以被打破的。从内在功能上来看,音乐本身就是为了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放松神经。人们可以在熟悉而亲近的通俗音乐氛围中,去体会高雅艺术的美丽,去触摸高雅艺术的魅力,也可以在超越传统的流行音乐中去感受古典音乐带来的传奇魔力。音乐形式可以在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诉求形成。听众在感叹于多元音乐之荚中得到到心灵的升华。

有人认为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在一个层次上,难以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二者互不相容、互相排斥。这些观点是欠为妥当的,把严肃音乐视为阳春白雪,而把通俗音乐视为下里巴人是片面武断的看法。诚然,不管是在理解严肃音乐,还是在理解通俗音乐的时候,都要力求从音乐中体现感情,力求发现音乐中所蕴涵的作曲家的真实感受。从这一点来看,虽然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但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还是有着基本的相同点的。现在许多流行音乐演出也主题鲜明,内容深刻,气魄宏大,将演唱、舞蹈和特技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与古典音乐剧的锵调如出一辙,谁能说其中没有受到严肃音乐的影响,融入了古典音乐元素呢?在现代的社会背景这个新的媒介指引下,产生了一批将民歌风、古典风、流行风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也使大家看到了鱼与熊掌可兼得也!

【参考文献】

[1]王次荨都壑德鄣囊衾旨匝探讨》.《音乐研究》,1986,2。

[2]曾遂今《大众音乐价值考析》,《中国音乐学》,1993,3。

[3]罗小平《音乐价值三议》,《中国音乐学》,1997,2。

[4]金兆钧:《1994――中国流行音乐的局势和忧患》,《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4期。

作者简介: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7

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乐器进行创造,之后在殷商时期的生产技术的推动下,民族器乐的发展更进一步。在这种独特的条件下,先辈给我们流传下来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和各具特色的器乐演奏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审美观念决定着器乐的选用。不同的器乐加上不同的演奏形式构成了众多的民族音乐作品,这些器乐作品有着各自的内涵和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所以,在现今阶段,在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从民族器乐作品中寻找创作灵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当前情况下,民族器乐作品已经成为民族音乐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流行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器乐元素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国流行音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民族器乐元素的,例如“花儿乐队”的《化蝶飞》的创作是通过借鉴传统民族器乐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从而完成的。的《二泉映月》是根据器乐曲目《二泉映月》,在此基础上吸收改变的。当前对于器乐的选择运用,有的是在原有曲调上进行填词,有的则是对传统的民族器乐进行一种现代化的演绎,这种方式都是被人民大众所认同的。

二、音乐艺术中戏剧曲艺作品的元素

我国的戏剧曲艺艺术丰富多彩,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有昆曲、京剧以及各种地方戏。曲艺的表演方式有弹词、大鼓、评剧、相声、快板等。这些独特的表演艺术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构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加入传统戏剧曲艺的艺术元素不失为一种创新的创作手段。从八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西北风”到现在流行音乐发展成熟阶段,通过对传统戏剧曲艺作品进行借鉴,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流行音乐内融合了传统京剧元素的作品有信乐团的《北京一夜》,王力宏的《花田错》,刘欢老师的《情怨》等;流行音乐通过对曲艺艺术元素进行吸收,蔡国庆老师的《大碗茶》以及《北京的桥》,就是通过流行音乐与京韵大鼓的表演方式进行融合,从而产生的优秀作品。在这种创作过程中,现代流行音乐通过对传统戏剧曲艺进行吸收创作,所产生作品具有民俗性、大众性,使得作品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拥有坚实的大众基础。民族音乐中的元素在现代流行音乐中是多元化的。

三、音乐艺术中民族乐器的元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乐器从殷商时期到现今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中国的传统乐器众多,有着笛子、二胡、琵琶、古筝、磐、埙等各类乐器,在音色方面,这些乐器独具特色,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当前情况下,流行音乐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民族乐器进行融合运用,可以产生相当出彩的功效,所以说民族乐器元素的运用对加强流行音乐作品个性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流行音乐作品中加入民族乐器元素的作品有很多,例如王勇创作的《往生》中加入了古筝、笙以及柳琴等民族乐器,使得古典和流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是当代流行摇滚乐的代表之作;另外摇滚音乐家谢天笑的一些作品中也充斥着传统民族乐器的元素。而且,通过传统民族乐器对流行音乐进行演奏,也有着不错的反响。例如日本的“女子十二乐坊”乐队改编演绎的《阿拉木罕》《颜色的月光下》,这是一种现代时尚和古典唯美意蕴上的一种结合,是流行音乐创作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构成。

四、音乐艺术中文本内容中民族元素的运用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8

在新课程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涉及音乐剧教学,以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为例,就把它放在了第四单元。但是,鉴于目前许多学校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往往不开设,学生就失去了欣赏音乐剧的机会,所以,有必要在“音乐鉴赏”的模块中对教材进行补充与重组,加入“音乐剧”这一内容,让音乐剧这种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表现方式新颖独特的大众音乐文化,走进学生音乐艺术学习的视野。

但是,音乐剧的教学是富有挑战性的,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对音乐剧了解不深,观赏机会不多;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欣赏音乐剧要求具有全方位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和学生在综合艺术知识方面都有其薄弱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面对众多的内容,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

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在音乐剧鉴赏教学中采用“多元”视角来进行教学设计是富有成效的。

一、艺术表现的多元――突出了“歌、舞、演”的综合

起源于19世纪末的音乐剧发展至今,简单地说,是一门综合戏剧、音乐、舞蹈的大众表演艺术。它是以“剧本”为基石、“剧诗”为核心、“音乐”为灵魂、“舞蹈”为重要表现形式、“舞美”为戏剧发展背景而构成的。因此,教师在介绍艺术表现手段时,要突出分析“歌、舞、演”的综合。

1 巧妙衔接“说、唱、跳”

音乐剧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大杂烩,而是各种艺术有机的结合,并根据剧情需要而不断加以变化的。台词表演、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三者经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窈窕淑女》中卖花女学语言一段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开始教授希金斯教卖花女说:“西班牙的雨大多下在平原。”卖花女鹦鹉学舌似的说了两遍,教授觉得有些像了,于是对卖花女进行鼓励。卖花女得到表扬情绪越来越高涨,于是,提高了嗓门越学越带劲。其实这里已经加入咏叙调了,之后作曲家通过不断使用变化音和转调的方式,从咏叙调进人流畅的旋律,到最后,再加上形体动作的表演,非常有层次地表现了卖花女从不会说到会说直至越说越好,到最终高兴得跳起来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欣赏这个片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与实践:①卖花女什么时候在说?什么时候在唱?什么时候在跳?②说和唱是怎么合为一体的?(台词和咏叹调反复交替的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唱。实际上,演员始终在说,只不过音量放大了'声音位置提高了,音色变美了。这种处理会给观众一种自然、流畅的亲近感。)③创编活动:给出情节,设计一段由说到唱的片段。

2 举足轻重的舞蹈

舞蹈是音乐剧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几乎所有剧目中舞蹈都占有很重的分量。音乐剧《猫》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其中,饰演白猫的演员既有高难度舞蹈的表演又要进行歌曲演唱。课堂上可以通过对比欣赏来探究:要成为音乐剧演员应该具有哪些艺术才能?

“歌、舞、演”三位一体,既是为剧情发展服务,更是人物心理发展的需要,抓住这个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乐风格的多元――跨越了“古典与通俗”的界限

音乐剧起源于歌剧,也是直接用音乐表现戏剧的艺术形式,但与歌剧不同的是,它更突出歌曲音乐。歌曲是音乐剧的主要内容,音乐剧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是歌曲音乐鉴赏。

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原本是难以融合甚至对立的,音乐剧却极具创造性地将它们结合在了一起,将多种演唱方式、配器风格融为一体,为剧情发展、为情感表达服务。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1 通过听辨唱法,体会古典与通俗之间的“无痕”

“怎么好听怎么写”,这常常是音乐剧作曲者创作歌曲的标准。因此,音乐剧中的歌曲创作往往没有严格的古典与通俗之分,歌曲类型取决于剧情发展的需要和作曲家自身的艺术风格,演员也需要融会贯通各种演唱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说,每位学生几乎都有自己喜爱的通俗歌曲、歌手,完全把通俗歌曲游离于鉴赏课之外,一味地介绍艺术歌曲、美声唱法,会把学生“吓坏”。学生在音乐剧鉴赏中通过唱法听辨,既能体会古典与通俗之间的“无痕”,又容易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听觉上的“美声概念”,进而产生审美认同,从而为日后的艺术歌曲教学奠定基础。

音乐剧《剧院魅影》中的主题歌《歌声魅影》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是剧中女主人公克莉丝汀与其音乐教师“幽灵”之间的―首情深意长的对唱曲。歌曲前八小节是在低音区的女声独唱,旋律平稳、流畅,具有朗诵调的风格,完全是用自然的真声演唱;后八小节句的音调起伏上扬,表现激越而又无法超越矛盾的情感,要用真假声混合着唱;经过四次重复旋律的转调后,尾声部分的音乐高亢激越,令人震撼,最后结束在小字三组的#e音上,有花腔女高音的风格。要用头腔共鸣。欣赏前教师提出感受与实践活动:①这段音乐你听了被“雷”了吗?你在歌曲的什么地方被震撼了?(找最高音,感受美声演唱方法。)②你能学唱第一句吗?(找最低音,感受通俗演唱方法。)

2 通过分析配器,探究古典与通俗之间的“链接”

音乐剧除了歌曲风格多样化外,在配器上的包容性也很强,以西方古典和声为基础,同时不排斥异域和声,还善于吸纳各种风格的乐器组合。在一个音乐剧里,常常包含着各种乐器、各种和声、各种节奏元素的巧妙组合,达到了古典与通俗之间的无缝链接。例如,《歌声魅影》用的是爵士元素的电声乐队手法,而《夜的音乐》用的是交响化的管弦配器法。《歌声魅影》引子部分是电贝司急促地不断重复的节奏音型:“XXXX”,之后是电声管风琴富有张力的半音阶下行与上行旋律、爵士鼓强节奏地加人,中段采用了电吉他的独奏,通过这样的电声配器,充分展示了此曲神秘、紧张、恐怖的气氛。课堂上可以这样设计:①初听此曲,说出心中感受(学生一般会从情绪、氛围、剧情上回答);②再听此曲引子和中段,分析有哪些乐器,这些乐器的演奏让你感受到紧张、诡秘的气氛了吗?《夜的音乐》则是一首带有小夜曲和催眠曲风格的独唱曲。男主人公备受爱的煎熬与折磨,在夜深人静时表露真情,歌声中充满了浓浓的柔情。作者用管弦乐队组合的手法进行配器,使此曲的基调“静、柔、美”,在教学时重点关注:①音乐缓慢而舒展时音量大吗?能模唱它的基本伴奏音型吗?②找到此曲最高音,并思考乐队为什么要用全奏?(高潮点的处理)

3 通过感受风格,品味古典与通俗之间的“融合”

由于音乐剧歌曲创作、配器等融合了多种音乐元

素,那么音乐剧中的重要内容――音乐,也就包容了各种风格特征,从巴洛克、古典、世界各地民间音乐直至高科技手段所产生的一切音响,应有尽有。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了利用音乐要素进行具体音乐片段的分析,还要对学生进行整体音乐风格的感受,品味作品中古典与通俗的融合。

韦伯在四大名剧之一《猫》中运用的音乐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爵士乐又有古典乐,甚至还有现代音乐。例如开场曲《杰里科猫之歌》中,开场音乐是载歌载舞的爵士风格的唱段,中间段转变成神圣而庄严的宗教风格合唱,最后用诡异、神秘的猫主题作为背景音乐加上朗诵,具有现代音乐风格。一曲中完美地融合了三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欣赏时,教师可以用美国爵士歌舞、宗教合唱、现代主义音乐等类似作品来对比体会,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此外,中国音乐剧的原创剧目也日益丰富,在教学中要有意安排优秀的中国原创音乐剧来进行鉴赏。例如,首演于2003年的《五姑娘》是一部具有浓郁江南风情的音乐剧,同时集江南田歌、现代流行元素、现代视听效果于一身。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感受江南田歌的音乐片段,之后再欣赏:①徐阿天与杨金元的“谈判”,杨金元、沈善人、洋博士三人“密谋”片段,体会说唱音乐的运用。(Rap现在成为欧美乐坛流行的形式,而中国曲艺中说唱音乐可以说早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将Rap融入中国曲艺音乐,让人耳目一新。)②通过“跑向爱情”、“跑向死亡”两段,体会流行音乐元素的运用。

三、舞台艺术的多元――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音乐剧,特别是在百老汇的音乐剧中,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舞台美术设计,因为是商业化的操作,绝大多数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的,往往古老风格与现代元素结合,美术与光电高科技手段结合,以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而这样的冲击力对于高中生来说,正好符合了他们追求新奇、刺激、时尚的心理需求,往往会表现出抑制不住的兴奋与认同,要运用学生这种心理特征来进行审美引导。以下是两个教学设计片段:

1 音乐剧《猫》教学片段:“神奇猫妆”

出示图片并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一些猫,现在再看下面一组猫妆图片,你会给这些猫起什么名字?

设计意图:本剧中最突出的―点就是人物的化妆。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妆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教学片段:“梦幻舞台”

欣赏开场曲目《大教堂时代》,谈谈视听觉的震撼。

设计意图:《大教堂时代》是―首气势雄伟的歌曲,巨大的天幕,移动的浮雕柱子,遮天的巴黎圣母院大门,变幻莫测的电脑舞台灯光,一切都折射出古老与现代、神秘与雄伟的氛围,再加上诗人葛林果激昂的歌声,教师无须用语言描述,丰富的情感信息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结语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9

我国的戏曲随着国家社会的制度体系和改革的发展而逐渐地具备了自己的突破性,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戏曲与摇滚音乐创作的相结合。例如《北京一夜》将京剧的元素完美地融合进摇滚音乐当中,使得整首摇滚音乐显得更为生动,同时还充满了京剧唱腔的韵味,使得歌曲变得回味无穷。

二、戏曲与饶舌“Rap”相融合

在当代,音乐领域整体的结构正在进行飞速的变化,受众群体越来越多。音乐不但要满足中老年人的欣赏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年轻人的需要,为了能够集结更多的年轻群体,音乐创作就必须要融入大量的新元素。在当今的音乐领域当中,很多著名歌手都在自己的歌曲当中加入了Rap,并以此种形式来演唱一些经典的传统曲目。“Rap”是源于欧洲的一种说唱技术,后来遍及全世界,如今中国的流行说唱音乐也层出不穷。这种说唱形式,节奏赋有韵律,动感十足,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吸引了当代的年轻人,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因此这种形式的歌曲也在我国音乐领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正是因为这种结合形式的歌曲的出现,才使得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在年轻人群体当中的传播越来越广泛,同时,这种形式的歌曲也使得我国当代的年轻人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此类歌曲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周杰伦所演唱的一些包含传统戏曲的专辑,如《我的地盘》。

现如今,戏曲融合音乐的形式使得音乐发展突飞猛进,很多的流行音乐都已经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因素,这使得二者的传播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如《将军令》这首歌曲当中充斥着许多的现代音乐流行旋律,同时又兼具了古典戏曲的韵味和元素,二者相结合为我们完美地诠释了男女主角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极大程度上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群体。再如王力宏的《在梅边》以流行音乐搭配古典昆曲的结合表演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特有魅力。

三、结语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篇10

一、古典音乐的简介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曾记:“黄帝令伶伦作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之懈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是经过无数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远远超过了黄帝所在的岁月,在河南所发现的古音乐仪器“16支骨笛”,据考证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古典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自有音乐创作以来,经历无数音乐家的变更和创新,中国古典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奇特的风姿,因其古典优雅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奇异多变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音乐从其概念上讲,是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洋古典音乐,其复杂多变的创作技巧以及蕴涵的深沉内涵有别于民俗音乐。而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民族风俗、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在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中国主流文化的指引下,音乐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高雅、静谧的内在美,其中蕴涵的思想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因此,中国古典音乐蕴涵着生命的哲学,它推崇自然之音,并强调具有朝气蓬勃的音乐节奏和情调以及与自然生命相通的悠远意境,强调着大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

二、古典音乐中的古典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音乐是利用文字来记谱的,“宫、商、角、微、羽”与简谱中的“1、2、3、5、6”相对应,而在周代之时形成七音阶,新增“变微”和“变宫”,虽然七音阶早已经形成,但是古代的音乐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为主。在《诗经》《楚辞》以及之后的唐宋诗词、元曲等,都具有相应的谱,被乐队所演奏,但是由于时代原因,演奏音乐的艺人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下层,如宫女、等,因此音乐才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和流传。所以中国古典音乐是与中国古典文化紧密相连的,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诗情画意般的美,音乐体现的意境较之文学而言,增加了音律的听觉效果,更能引起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共鸣。诸如《关山月》《陇头吟》《阳关曲》等众多诗词也作为民歌而广为流传,并以琴歌的形式得以保存。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征,某些“淫词艳曲”只能流传于烟花巷柳之中,其形势和演奏是极富情感和内涵的,却又因封建思想的束缚而得不到众人的认可,因而也束缚了古典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某些音乐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中国古典音乐从旋律与和声来看,是追求旋律和节奏变化的,其形式就如用旋律勾勒的中国画,清新自然。同时中国古典音乐是古人情感之音的写照,如对恋人的思念之音,对自然生命的向往之音,对祖国山河壮丽雄伟的感叹之音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心中的情愫。然而,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化相通,都蕴涵着古人浓厚的山水情结,因此古典音乐总给人一种委婉动听、细水长流之感,一些琴瑟合奏或独奏中,虽然没有惊人的场面,然而却是能让人回味无穷的音乐,在音乐中能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如遇知音般难舍难弃。而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艺术,使人们通过音乐能够体悟到自然之音在心灵深处的回旋和萦绕,意蕴深长、难以言表,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莫过于此。就如静水深流,意蕴在婉转流淌的同时,隐含着不可言说的激情,平淡中透着新奇。

三、古典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无可否认,优美的音乐是无法用文字和言语述说的,细细品味古典音乐,其间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深层内涵。因此,古典音乐只能用人们的内心去感受,体会那种音乐下所讲述的离合悲欢、喜怒哀乐、心旷神怡等诸多情感世界。当真正领略了古典音乐的意境和内涵,我们就如拨开了音乐与心相隔的一层薄薄的面纱,静静走入了音乐所创造的世界中,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是触手可及的。而当你走出音乐世界之后,那里的水仿佛是从自己的心间流淌而出,山在心中屹立,花在心中盛开,音乐也走入了你的心灵。这是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妙和它自身拥有的独特魅力,同样也是音乐意境的表达,深藏在音乐之中的是情感内涵。例如那部音乐美学作品《溪山琴况》,不仅将古琴的技能技法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更是沉淀了多年的音乐文化内涵,将古典音乐的精髓描绘得清晰可见。音乐是源自于心境的,如果在弹琴时心中有诸多杂念,那么琴音就会被俗世所牵绊,拥有诸多杂音,达不到宁静淡薄的境界。而对于听者来说,同样需要静心聆听,才能体验到古琴乐的意境所在。就如那曲《高山流水》,当你静心聆听之时,听见的是山与水彼此深情的对话,当你闭目冥想之时,仿佛自身已在山水间,清风拂来带着水的淡淡湿意,山林间绿叶葱葱,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汇聚在高山之巅,陡然倾泻,那种美丽的自然之境正是琴音绘制的一幅优美的意境图,听琴就如看图一样,如何让自己融入图中去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深意,才是要追寻的东西。其次,情感赋予了音乐灵魂,因此有情感的音乐才能称为艺术。古典音乐在表达其悠远意境的同时,在音乐中更是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内涵。例如,《春江花月夜》配合了不同的民族乐器和演奏方法,其音乐的意境优美,如梦如幻,而在其间的情感却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无论是以琵琶为主的由慢而快的低沉的音乐,洞箫轻颤的呼应,还是箫鼓齐鸣击奏,都体现出了月下江水一派如梦似幻的美丽景色,呜咽的旋律将人们引入深远意境的同时,那些从旋律中流出的丝丝牵绊,游离在江南美景之间,随着音乐指引的意境缓缓流向了远在家乡的亲人,凄凄迷迷、朦胧似月。

四、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内涵

(一)崇尚自然美中国古典音乐皆来源于自然,在《山海经》中曾记录了乐器“鼓”的来源以及在《吕氏春秋》的古乐篇中也记录了十二律的来源,在古人看来,音乐中的十二律与自然界的风有着不解之缘,十二个月的不同风声与十二律正好彼此对应,所谓“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由此而来。而从古文献考究,中国最古老的乐曲正是对大自然的歌颂,体现了以生态自然物作乐的艺术美,所谓的“天籁”之音也是摒弃了人为因素的,那些由自然之物产生的暗合旋律的自然之音才是最美的音乐。中国古典音乐正是保留了这样的自然本色,无论是在乐器的制造上,还是在音律的选择上,都取自于自然,例如乐器笛、箫取自于竹;芦管取自于芦苇;木琴、胡笳等也都是取自于自然之物。正是这样极具自然特色的乐器,才能奏出微妙的自然之音,从而达到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因而,古人对音乐的审美是以自然为准则的,崇尚的是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