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1:31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1

目前,我国建筑领域已经走在国际建筑企业的前列,建筑市场前景可观。然而,建筑行业仍旧存在劳动效率低下、资源消耗较高、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Bim技术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同时装配式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劳动效率和施工质量。Bim是基于三维模型的信息集成技术,该技术能够将工程设计方案转化为实物相近的三维模型,同时纳入结构信息、质量信息、造价信息、材料信息等。目前,Bim技术在我国装配式建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设计人员在施工前需要科学的设计管线,利用Bim技术,清晰地展现系统和个体的关系,可以优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避免在施工中出现管道碰撞问题,降低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损失,降低返工率,顺利落实整体工程施工,利用Bim技术可以优化施工设计,利用参数化功能,有效构建标准化数据库,使设计效率不断提升。

二、Bim技术在材料和场地管理的应用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预制模板的质量决定了建筑主体的质量,因此在施工材料选择、生产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应用Bim技术后,可以要求施工材料生产厂家在生产材料过程中加装有关于材料信息的芯片,当材料生产完成运输到施工场地后,施工单位可以通过扫描施工材料中的芯片,得到有关施工材料的信息,从而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在施工前,施工单位要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及实际的施工场地面积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首先是要划分出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的存放区,其次要划分出几个部门的现场办公区域,最后根据设计图纸规划施工场地内的道路交通线路,在对场地进行布置管理的过程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更加直观、全面地考虑到整个建筑概况,并且应用Bim技术的优化功能,可以对设计布局进行优化完善,从而使工程施工更加高效。

三、精准高效的完成预制构件的制作和管理任务

Bim技术除了能够动态化、全方位的监督实际施工情况外,还能够为预制构件的设计和管理提供帮助。因为Bim技术能够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预制构件的标准和规格,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和设计难度,同时提高了预制构件的准确性和设计效率,并规范了预制构件的管理过程,为相关人员顺利采购装配式建筑的原材料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除此之外Bim技术还能够存储预制构件的相关数据信息,为企业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购置信息,避免了资金的过多投入问题的出现。

四、Bim技术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与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相比,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效率更高,工期更短。采取合理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缩短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的间接成本。为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可利用Bim技术对各个作业面排出施工进度计划表,同时利用Bim模型以及现场监控设备实时调控、管理施工过程。在施工组织、场地布置方面,应该合理考虑到装配式构件的安装需求,有效穿插装配工序,并对关键部位、关键节点进行施工模拟,科学地编制、指导施工进度计划。从客观角度讲,Bim技术在进度管理方法的应用实现了进度管理信息化。管理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场地的动态调整方面。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要堆放装配式预制构件,导致场地内人员、设备、材料的周转困难,利用Bim技术三维模拟施工场地,使施工人员、现场负责人更清晰地观察到现场的实际情况,动态地布置施工现场,以提高现场的周转效率,达到促进施工的目的。

五、Bim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2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建筑产业化;应用案例

1装配式建筑与Bim概述

1.1装配式建筑

在生产车间中预制好建筑的部品、构建、原料后,向施工现场运送加以安装,最后采用后浇筑砼或浆锚法相连而产生建筑产品称之为装配式建筑[1]。板材、砌块、盒式、升层升板、骨架板材等五种建筑类型均为装配式建筑。因为该类建筑有很多在车间加工完毕的建筑补品,因此导致原始现浇作业大大低于装配作业。采取建筑、装修相融合的设计,使功能现代化、设计多元化、生产车间化、施工装配化的模式形成,推动建筑行业转变成节省、集成、科技、环保等现代化形式,与绿色建筑的诉求相契合。

1.2Bim技术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简称为Bim,其是通过数字技术对某一建筑项目的功能、物理信息进行表述,可以将Bim技术在项目各个阶段和参与方式各异的情况下完成录入、修正、输出项目信息等操作,拥有仿真性、可视性、改良性、协调化、可输出图等特征。作为项目信息协同、共享的载体-Bim技术,能够提供给项目从策划概念到维护拆掉整个生命周期决策根据[2]。

2应用案例

2.1工程概况

南京万科上坊北面地块6-05栋经济适用房项目是整体型钢筋砼架构加钢支撑结构体系为全预制型的装配,地上和地下分别为45层和1层,有10380m2的建筑面,建筑有45m高,是国内第一栋全预制式高层建筑。装配式预制构件涵盖区间为:使用预制砼框架柱作为竖直的结构主体构件;使用预制砼叠合梁作为梁;用框架结构加钢支撑体系作为抗侧向力剪力构件;预应力砼叠合板预制来作楼板;砼梯板预制完成后在标准层楼梯上使用,砼叠合阳台板预制完安装在阳台上,预制K板后用作阳台上的隔板;使用naLC板;预制好的楼板运用在下沉式或者整个厕所中。

2.2工程实施难点

整栋楼全部预制的高层建筑项目,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制造、施工,且保持良好的质量。即使用该种装配式技术,应在短期内把设计到施工整个流程的所有工作高质量的实现,这时传送和协调建筑信息的工作十分关键。有以下问题需要攻克:1)在设计环节。进行归纳深化,需要将预制构件彼此间的碰撞检测精细到钢筋层级,在短期内凭借老员工的经验,很难完成二维图纸辨别工作;2)制造构件环节。生产商要吃透一万多张构件图纸,完成计划、制造、供应工作根本不可能实现。3)施工环节对构件进行精准迅捷的定位,高品质安装没有新技术扶持难以实现。以项目的特征为据,工程将Bim模拟研究中心建成,利用该技术达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2.3B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本工程使用autodeskRevit系列三维建模平台建立Bim模型,对本项目的建筑、给排水、结构这些三维信息化模型构建时使用了各专业得力的设计员,并在autodesk协同环境中实现,高效精准。在2D环境中,一张图纸则是独立的“小项目”,应从绘制平面展开,接着绘制剖面、立画,然后根据项目的进程对全部图纸进行修正。而建筑师之所以工作时间长、繁重最大的因素就是需要反复、永不停歇的更改图纸所致,珍贵的精力和时间白白的浪费在了这一工作上[3]。而Bim技术改变了这种工作方式。即把设计搬至仿真建筑中,设计的核心并非图纸而是在模型上,全部图纸均在模型中直接产生,而图纸则沦为设计的附属品。所有视图都有与之相应的数据库,在其中的数据库中完美展现视图的各个角度,建筑师只需以自身所需随时将视图生成即可。从建筑模型中可生成立体、平面、3D、剖面、大样图等视图。

因为在装配中应当精细化预制构件彼此间的撞击检测到钢筋层级,精细化设计员可采用teklaStructures内部的校核撞击管理器对钢筋进行精细化检查,点开后只需对要校验的模型或构件选定之后,直接对校核这个菜单单击方可。实现撞击检查,像撞击对象的类型、名称、对象iD、构件等全部撞击位置会在管理器对话框中罗列出来,对表中的一个撞击位置选中时,在模型中会用高亮的方式显示出碰撞实体,从而方便修正和检测。

2.4Bim在构件生产阶段的应用

建筑的设计到生产整个信息传输都可以在Bim模型中完成,生产环节可以提炼和更新设计环节中生成的Bim模型。在制造构件环节使用Bim的明显优势是信息传送的高时效性和精准性,这从很大层面上能够达到制造构件技术的精益。在保证精益建造的理论引导下,将Bim信息化平台运用其中,将其集中化储存优势和技术功能支持的作用充分施展出来,确保实时、精准、有效的呈现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流,进而使精益生产的目的达成。

2.5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

在吊装施工构件环节。以3D-Bim模型数据库设计完成为前提,采用施工进展信息关联模型对象的方式,将有时间属性的4D模型设计出来。进行autodesknavisworks中的api的运用,采取Bim前沿性的管理模式和质量技术办法,能够使传送信息流程中的衰减率下降,确保施工质量更加优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得到强化。使用手持便携式电脑,进行施工管理系统研发,可对施工员确定吊装位置给予指导,查询构建参数特性,提示施工质量指数等,达到可追踪整体施工质量数据的目的。

在安装水电管线环节。在综合标准层中,秉承综合性原则,借助Bim的可视化成效,对各种专业管线进行妥当的布置,设立综合性的支吊架,集约化部署各类管线,接下来透过Bim对感官成效进行检验,同设计交流,展开校核核算,妥当设定固定支架、膨胀节等。在地下室,对无压力管道朝向进行改良,避免有压力管道对无压管道的挤压,使用Bim模型对支吊架进行妥当设定,将同其余管线的撞击难题处理好。在管井层,利用Bim设计创建模型,对安装设备的方位进行改良,定位好施工序列,并且在Bim中进行管道支架的设置,对妥当性进行验证,并采用三维建模检验管井维修空间的合理性。

3结语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使用,能够使工程质量和生产率卓效提升,能够保证构建规整化、户型规范化的装配式建筑出炉,降低了设计失误率,出图率提升,特别是能够紧密连接生产中的上下游公司,信息化推动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切实完成[4]。不过在装配式建筑中还需要化解Bim技术还存在软件太过封闭、软件同我国制图标准有一定分歧、信管智能化程度低下等问题[5],进而能保证建筑产业化得到稳健发展,进而推动建筑产业改变旧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贾晓英.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科技信息,2012,22(8):435.

[2]美国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标准项目委员会.美国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标准(nBimS-US)[m]2014.

[3]宫文军,曹杨,巩俊松.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构件系统设计与优化[J].安装,2014(1):55-57.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3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工具设计;工厂生产;施工组织

0前言

目前建筑产业化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全国各地大力推进装配式住宅,但目前很多总承包单位还未有装配式建筑的总承包施工管理经验。基于此,本文通过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工具设计、工厂生产、施工组织4个方面浅谈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要点,以期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1工艺设计方面

(1)工艺设计需要进行策划,工艺设计要遵循原先审图合格的图纸,如存在重大变更需报原设计确认,有重大变化必须重新审图合格。杜绝私自变更。(2)工艺设计结合原图纸设计的同时,要同步考虑工厂生产、现场施工组织、后期工具设计配合(如架体预留洞或预埋件、吊钩和外挂架等),进行图纸分解、拆分细化。尽可能拆分成规格少以方便现场施工。工艺设计,需要统筹建筑、结构、设备和装修等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每块预制构件的尺寸、洞口预留、水电预埋、各种连接件、保温板、配筋图、需要准备的材料品种、规格、型号一览表、各种视面图等均要有所反应,要使工厂拿到图纸时就明白如何生产,每个板每个位置都表达的非常清晰。反过来工艺设计也是装配式建筑由设计转向生产,由图纸变为实物的关键核心,工艺设计能力也是整个装配式产业设计的核心竞争力。(3)国家目前没有关于工艺设计的规范性文件,工厂工艺和布局存在较大差异,在场地选择和布置之前,需明确预制工艺的各项细节问题。

2工具设计方面

(1)装配式建筑涉及的工具较多,如吊装工具、安装工具、连接工具和防护工具等,每个分类下都有许多具体工具,如斜支撑、挂架等(如图3所示)。(2)所有的工具设计和工艺设计、工厂生产及后续施工组织都是相辅相成、不断改进的。比如原先实践发现转换层钢筋定位精准度较难控制,就发明了定位钢板(如图5所示)。由于装配式建筑外墙基本全部预制,没有搭设脚手架的必要,但是外墙塞缝不好处理及安全维护不能同步,所以就设计了外挂架,外挂架选用哪种类型、如何布置要根据工艺设计、现场施工组织结合设计。

3工厂生产方面

(1)工厂参照构件详图,进行模具设计并开模。按照工艺设计图纸和工具设计图纸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根据工期要求、工厂堆场要求、现场堆场要求统筹好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含启用几条生产线、流水计划和人员安排等。(2)工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有质量可追溯机制。工艺图纸对生产工人进行交底。生产过程中提前通知监理公司参加隐蔽验收。考虑到预制构件尺寸、预埋预留精准度,模具使用超过规定数量频次需要更换。(3)工厂生产对工艺设计提出的许多细部节点要重点关注和控制,如图4所示的防水企口、空调板及窗台滴水槽、内墙接缝处预留凹槽、后浇接缝处毛面处理、厨卫间墙板内侧拉毛、现场安装临时固定预埋件等。

4施工组织方面

(1)做好各种工序交底,如转换层定位钢筋施工交底、装配式工具认识和吊装交底、斜支撑技术交底、套筒灌浆施工交底、钢筋绑扎注意事项交底、各种接缝处理交底、水电管线施工交底、防水防开裂工艺交底等。重点以以上交底的工艺为控制重点。以转换层钢筋定位工序为例。工序为:顶模搭设完毕(未绑钢筋)、测量放线、插筋施工、安放水平梯子筋、放置定位钢板、轴线复测(复测率100%)、定位钢筋点焊、混凝土浇筑(同步校正钢筋)。(2)做好现场的成品保护,尤其是预制构件,如成品楼梯、图4防水企口等。(3)引入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和作业实名制,参与到建筑行业的每个工作者,都有应有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义务,让大家对建筑、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之心。

结语

以上通过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要点,因篇幅有限没有做过多深入说明,其实每个方面都蕴含着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希望有更多同行致力于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并做好各个关口和环节的打通。希望本文对同行同业有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内容,并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4

【关键词】建筑遮阳;预制装配式建筑;节能

1研究背景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升,房屋建筑也从最基本的需求不断向更高层次提升,以低碳、节能、环保等为目的的绿色可持续建筑日益发展,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节能方面的遮阳、通风、采光等等条件应该进行必要的考虑。然而,我国的建筑模式相对而言仍比较传统,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未来劳动力会相对减少,因此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遮阳设施作为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一部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建筑工业化将是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遮阳作用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作为其重要的体现,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2研究和推广意义

遮阳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上的探讨研究。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必然会联系到未来建筑的绿色问题。建筑遮阳类型的选择和设计是建筑设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节约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光环境和室内热舒适度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体现建筑自身文化性与地域性的造型语言。在当今社会,建筑遮阳设计不仅在满足建筑节能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视觉观感。

合理地将遮阳技术运用到预制建筑上,并综合遮阳与通风、采光、视线遮挡、建筑节能等方面,将会对建筑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3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遮阳设计

建筑的遮阳类型主要有:外门窗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建筑遮阳应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建筑造型、透明围护结构的朝向等方面,选择合适的遮阳形式运用到预制装配式建筑,并且宜优先选择外遮阳。

对此,我们认为建筑遮阳设计全过程、复合化、智能化、地域化、生态化这五种要素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前提。首先,通过对遮阳构件的重复与变化以形成节奏感,呈现韵律与动感之美。利用遮阳构件创造层次感与光影效果,使得整个建筑造型更加丰富。这可以使预制建筑的造型美观。其次,建筑遮阳应该结合太阳能等功能材料,以及与建筑的功能构件相结合,打破建筑各功能构件的联系,考虑采光口与阳台、外廊、检修道、屋顶、墙面的综合遮阳设计,使遮阳构件与预制装配式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建筑双表皮遮阳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建筑物的双层表皮是指在建筑立面外附加一层立面,以实现单层立面不能满足的物理功能和使用功能。双层表皮通过特殊处理的玻璃和附加机械系统,能实现自然通风、遮挡辐射、减少能耗(包括热负荷和冷负荷)、隔绝噪音等目标,高层双层玻璃幕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预制建筑的智能方面,太阳辐射强度受天空中云量影响很大,同时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也随时间不断变化,因此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下对遮阳的需求也不同,而固定式的遮阳构件无法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遮阳及采光需求,所以智能化、活动式建筑遮阳构件应运而生。智能遮阳系统可以根据阳光的强弱程度自行调节遮阳设施的角度,夏季可以将阳光反射回室外,冬季将阳光更多地引入至室内,从而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室内温度和照度。从而达到预制建筑的遮阳目的。

预制建筑的地域化以及生态化方面,利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材料和民族性格等地方性因素融合到遮阳设计理念中。即使预制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种产物,可是现代建筑和当地的历史文化产生关系,让建筑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得以通过其遮阳结合当地的传统元素,满足建筑的需求。预制建筑的生态方面,结合植物遮阳是一种趋势,落叶的乔木是非常好的遮阳设施,大多数乔木的树叶随气温的升高而繁茂,随气温降低而凋落,这正起到了夏季开启而冬天收起遮阳的作用。当然,这些措施应该是在建筑装置过程或者建筑已经落成之后完成。结合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合理设置垂直绿化与屋顶花园绿化。

在设计预制建筑中的遮阳方法过程中,垂直遮阳板可以成为一种较为方便的遮阳措施,这种技术可以在符合基地地理位置的特殊遮阳需求情况下满足一定的遮阳要求。但是依据建筑技艺资料研究表明,垂直板的扭转角度的问题,阳光还是有可能从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射进室内。但是如果遮阳板可以活动,在阳光能够渗透到建筑内的那段时间,遮阳板的方向进行扭转,即可以用特殊的方式来应对各种问题。在以上所提到的双层表皮的应用,这里的活动垂直遮阳可以与双层表皮进行一定的综合使用,这样可以减小维护和操作的难度,双层表皮本身又将利用西晒所得的热量形成热浮力。通过屋顶设计的出风口,把热辐射从西立面带走,并且引导室内通风。达到良好的综合效果。

4遮阳设计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探讨

光要进房间,所以有了窗户,窗户要和室外环境进行隔绝,所以有了玻璃这种透明的材料,而光的过多渗透到室内让人在这环境中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所以从一开始就进行光的阻挡是不错的选择。现如今,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8%,采取必要有效的遮阳措施能有效减少建筑能耗,节约大量能源,因此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来提升遮阳节能优势是建筑遮阳的一大趋势。

透明混凝土是一种由大量的光学纤维和精致混凝土组合而成新型混凝土,可节约大量的人工光能的同时遮挡一定的阳光来满足室内需求。利用透明混凝土来制备遮阳挡板可以有效控制室内光线进入量,调节室内光线,减少室内能耗。

透明混凝土多采用预制,与预制装配式建筑工序相契合。通过在工厂将透明混凝土加入遮阳配件中,制成遮阳构件,后期可方便装配到建筑中。透明混凝土可以通过改变光纤体积比和光纤直径来改变透光率,目前智能透明混凝土可以通过叠加或减少不同透光率的透明混凝土来改变整体的透光率,将它运用到遮阳中,可以根据外界的光线来智能调节遮阳系统,控制光线的进入量,减少室内能源消耗。所以,透明混凝土是未来预制装配式建筑中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以结合上节所讲的活动遮阳设施,综合进行遮阳处理。

5总结

尽管目前国内的建筑遮阳普及率较低,但是随着中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遮阳技术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认可度被提高的同时,遮阳技术也会在未来得到更大的改善。对于建筑来说,遮阳是在围护建筑内部的同时,也作为建筑表皮所存在,成为建筑的主要构件。所以,人们应该加强对遮阳的重视程度。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提高遮阳技术,并运用到装配式建筑上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值得广大建筑人员思考。

[1]陈燕男,建筑遮阳设计思路[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2]白胜芳,建筑遮阳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5

【关键词】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准备工作、电气预埋管线

1工程概况

沈阳惠生新城(公租房)项目包含了17#-33#楼(含住宅、幼儿园、物业、配套商业及地下室),共17栋建筑,其中17#-30#住宅楼一、二层属现浇结构,三至十八层属预制拼装结构。预制拼装构件生产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墙体住宅户内开关箱底盒、多媒体箱底盒、开关插座接线盒、盒体之间的管线以及叠合板上灯接线盒的预埋定位,叠合板上部的现浇板内敷设下层照明配电箱预留线管接头、照明接线盒、开关及厨卫间高插接线盒预留接头间管线及本层普通插座管线,户内轻质隔墙上安装完成后开槽进行隔墙上开关插座的二次配管。

2技术准备工作

2.1、图纸会审

图纸会审是一项严肃而认真的技术工作,是施工准备阶段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预制拼装结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预制构件是在工厂内提前预制生产后运输至工地进行拼装,若原设计存在电气预埋管线或接线盒遗漏、位置不合理等情况,预制构件按照原设计预制生产后将会造成后期无法更改和移位等问题。

2.1.1、找出合理使用功能缺失的位置,要求设计增加;

2.1.2、发现电气设计与建筑设计不一致的地方,并要求设计进行调整;

2.1.3、找出电气设计部分插座。开关等位置与其他管道冲突的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

2.2、预制拼装构件内管线细化设计

2.2.1预制构件墙体内管线细化设计

墙板内管线的细化设计主要是根据设计蓝图对其内的管线及接线盒进行局部调整和准确尺寸定位,以避免管线和接线盒出现在墙板的拼缝位置,并为预制生产工人的操作的准确性给予帮助。另外,细化设计把同一面墙内同一回路的接线盒采用水平线管在预制墙体内进行连接,节约了材料和后期现场的人工,并在墙体上、下部的预留线管接头位置预留了操作口,方便后期现浇层内线管和预制墙体预留接头的连接。

2.2.2预制构件叠合板上灯盒细化设计

叠合板上灯盒的细化设计也是主要是根据设计蓝图进行准确定位,并对下部内隔墙上有开关的位置预留孔洞,这样方便了以后现场施工向下插管,又避免现场施工时开孔对结构造成影响。

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建筑水电安装预留预埋施工技术要点

3.1、工艺流程

基础防雷接地――二层现浇结构电气预留预埋――预制拼装结构楼层电气预留预埋――构件墙体预留接口处二次配管――户内隔墙上二次配管

3.2、施工工艺

3.2.1、基础防雷接地

本工程采用建筑物筏板基础钢筋网作为防雷接地接地体,并在建筑物基础引出10个预留补打人工接地体接头,每个防雷引上线利用结构柱内两根φ16以上主筋,防雷引上线与基础接地网采用φ12的镀锌圆钢通过焊接连通。设计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欧,施工后应进行实测,不足时应采取补打人工接地极。

筏板基础的钢筋连接采用机械螺纹连接,在连接处采用φ12的镀锌圆钢焊接连通,焊接采用双面焊焊缝长度为6d(12mm*6),在防雷接地网的90度转角处采用φ12的L型镀锌圆钢焊接连通,焊接采用双面焊焊缝长度为6d(12mm*6),以此保证基础防雷接地的网状连通性。在8个防雷引上线的位置利用两根φ18的现浇柱主筋与基础防雷接地网采用φ12的L型镀锌圆钢焊接连通,两根柱钢筋之间采用φ12的Z型镀锌圆钢焊接连通,焊缝长度6d(12mm*6),保证了引上线很好的和基础防雷接地网的连接。并从基础防雷接地网采用40*4的镀锌扁铁给配电间总等电位、强弱电井、水暖井及预留补打人工接地体接头位置引出预留扁铁。

3.2.2、一、二层现浇结构电气预留预埋

(1)进户干管预埋:依据设计蓝图从室外1.5米处向楼栋配电间内水平引图纸设计大小及根数的镀锌钢管,钢管标高为室外地坪-0.8m,在配电间位置线管向上弯90度管口高出结构完成面0.3m,并将管口封好,以免砼浇筑过程中堵塞线管。

(2)楼板及剪力墙内预埋:楼板内敷设本层普通插座及下层照明管线,剪力墙内的插座、开关线盒及管线在钢筋绑扎完成后预埋在现浇墙内。

(2)叠合板上部现浇层内预留预埋:根据图纸设计尺寸及位置敷设下层墙体上部照明配电箱预留线管接头、叠合板上照明接线盒、墙体上部开关及厨卫间高插接线盒预留接头间管线及本层普通插座管线。

(3)防雷接地及局部等电位:本工程结构梁及楼板均为预制,故从首层起每两层在结构圈梁内敷设一条25*4的扁钢与作为引下线的钢筋焊接成均压环,所有引下线、建筑物内的金属结构和金属物体、金属门窗等均应与均压环可靠连接,有均压环的楼层各卫生间的局部等电位扁铁由就近均压环引去,没有均压环的楼层就近从防雷引上线引去。扁铁的连接采用三面焊接,焊接长度为2d(25mm*2),均压环与引上线的连接采用φ12的L型镀锌圆双面钢焊接连通,搭接长度为双面焊6d(12mm*6)。

3.2.3、预制拼装结构楼层电气预留预埋

(1)预制构件内的预留预埋:预制拼装构件生产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墙体住宅户内开关箱底盒、多媒体箱底盒、开关插座接线盒、盒体之间的管线以及叠合板上灯接线盒的预埋定位,叠合板上部的现浇板内敷设下层照明配电箱预留线管接头、照明接线盒、开关接线盒预留接头间的管线。

(2)叠合板上部现浇层内预留预埋:根据图纸设计尺寸及位置敷设下层墙体上部照明配电箱预留线管接头、叠合板上照明接线盒、墙体上部开关及厨卫间高插接线盒预留接头间管线及本层普通插座管线。

(3)防雷接地及局部等电位:本工程结构梁及楼板均为预制,故从首层起每两层在结构圈梁内敷设一条25*4的扁钢与作为引下线的钢筋焊接成均压环,所有引下线、建筑物内的金属结构和金属物体、金属门窗等均应与均压环可靠连接,有均压环的楼层各卫生间的局部等电位扁铁由就近均压环引去,没有均压环的楼层就近从防雷引上线引去。扁铁的连接采用三面焊接,搭接长度为2b(25mm*2),均压环与引上线的连接采用φ12的L型镀锌圆双面钢焊接连通,搭接长度为6d(12mm*6)。

3.2.4、构件墙体预留连接口处二次配管

预制墙板安装后现浇层预埋管线与构件预留接线孔相对应,先使用pVC线管及pVC直接将现浇预埋管与预制构件连接孔位置预留线管相连接,然后及时将连接口位置使用C30细石混凝土进行封堵,以保证土建作业队进行预制构件注浆。

3.2.5、户内隔墙上二次配管

户内隔墙砌筑及安装完成后,对有插座、开关位置的墙体进行开槽后进行二次配管,配管完成进行采用C20细石混凝土进行封堵。

4质量保证措施

4.1控制预制拼装构件生产的质量

预制拼装构件厂在我国是才刚刚新起,生产技术不是很成熟,厂家的技术管理人员及工人没有丰富的建筑施工经验,特别是水电安装技术,我们要在构件生产前期加强和构件厂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沟通,并安排专业的质检人员在预制厂内驻厂,对预制构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电气管线的预埋进行技术指导及检查验收,以保证构件质量符合设计、规范及现场施工等要求。

4.2加强预制拼装构件到场后的现场复核工作

构件进场后先检查编号和构件实体是否一致,其次,检查预留线盒、孔洞及接头个数是否和设计一致,然后对预留线盒、孔洞及预留接头的位置进行复核,是否与设计尺寸一致,最后再对线管进行清通,检查是否存在线管、线盒堵塞的情况。若出现上述检查有不合格的,及时联系构件厂现场技术人员,能现场处理的及时现场进行处理,不能现场进行处理的及时返厂进行处理。现场施工先使用合格的现场预埋的构件,以保证现场施工进度。

4.3抓好现浇层内管线敷设及与预制构件内接头连接施工

对于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建筑内的现浇部分主要是叠合板上部的现场楼板层。现浇层内电气管线敷设主要有两部分:

1、下层房间的灯、开关及高插座管线的敷设,根据设计蓝图和施工细化设计图尺寸及位置在现浇层内敷设相应管线,并在墙体上部配电箱预留操作口处线管接头、开关及厨卫间高插座接线盒上部预留操作口线管接头、叠合板上预留照明接线盒采用直接管件及锁扣和现浇层内敷设管线可靠连接。

2、本层普通插座及智能管线的敷设,根据设计蓝图和施工细化设计图尺寸及位置在现浇层内敷设相应管线,并将现浇层内预留的与预制管件墙体下部操作口处预留接头连接的管线接头准确定位,且采用铁丝固定在现浇层内的钢筋上。然后,待楼板现浇层砼浇注完成,土建对吊装墙体放线完成后,水电技术管理人员对预埋在现浇层内管线的预留的接头定位尺寸精确性进行复核,若出现点位偏移或点位在墙体范围内,就要在预制墙体吊装前及时进行纠偏处理。以保证了现浇层内预留接头能和随后拼装构件内预留接头准确连接。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6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教学方法;土木专业

一、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建造速度快,构件工厂化制作受环境条件影响小。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促使原有的部分手工劳动建筑工人转变为机械流水线操作工人,实现施工现场无粉尘作业,节省劳动力,节约时间和降低能耗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与效率。装配式建筑构件通过工厂化生产,产品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建筑构件的精确度,保证建筑整体偏差缩小。预制装配式建筑能够缩短施工现场用时,对建造工期有更高的可控性。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集成设计,装配式建筑有利于研究发展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型建筑。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耐火性能、隔音效果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检验得到显著改善。工厂化生产的建筑外墙板不但可以达到质轻、高强与节能,经过引进工艺,可使建筑物的外观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美丽多彩。

二、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人才需求

装配式建筑将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过分依赖的传统建筑岗位将出现大幅缩减。这给传统的建筑专业技术人员提出新的挑战。为此,高校需要培训建筑工程人员从传统的劳动方式向新的劳动方式的转变。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软硬件基础薄弱,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从前期策划管理到技术支撑能力与工程实施经验存在认识不足。构件化的装配式设计流程、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施工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建筑行业Bim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对于Bim人才的需求愈发急切,加快培养掌握Bim技术、了解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工艺技术的技术研发人才迫在眉睫。土木工程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教学内容上,就技术研发、设计、生产、施工及维护方面应加大教学工作量,积极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解决我国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三、房屋建筑学课程应补充的内容

为顺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应推动建筑构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补充。为建筑业输送具有装配式建筑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1.装配式建筑设计原理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以了解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建构一套课堂教学,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装配式建筑设计方面进行创新构想,把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变为第一次装配式建筑设计的起点,着力培养学生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能力。2.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通过形式创想与精细化设计将会出现许多实用的新型构造。从内部结构节点连接到复合多层装修构造等,专业教学一定要紧跟发展需要,及时总结,把成熟、可靠、适宜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之中。要充分利用国标与地方标准图集中有关装配式建筑构造内容。装配式建筑构造教学中应积极推广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使用,应用三维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空间的直观感触。3.装配式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内容。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重新加入关于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教学章节。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应包含: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与管理科学化。现在被大家热谈的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利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对设计、构建、施工、运营的全专业全过程的管理,为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运作提供数据支撑。装配式建筑适合实现工业化生产,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装配式建筑的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实践环节,通过参观调查装配式建筑,学生对装配式建筑有一个概况及入门的认识,给学生以具体丰富的感知。在认识实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材料,鼓励学生带着资料参观建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装配式建筑构造,提供丰富的辅导资料与教学答疑为学生开阔眼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装配式建筑的实地调研,促使学生把课堂学到的概念和实际的建筑实体对应起来,学习被调研建筑中的一些建筑设计策略和装配式建筑技术。

五、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7

相较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有着突出优势。(1)保证工程质量。传统的现场施工受限于工人素质参差不齐,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而装配式建筑构件在预制工厂生产,生产过程中可对温度、湿度等条件进行控制,构件的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2)降低安全隐患。传统施工大部分是在露天作业、高空作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装配式建筑的构件运输到现场后,由专业安装队伍严格遵循流程进行装配,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并降低了安全隐患。(3)提高生产效率。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由预制工厂批量采用钢模生产,减少脚手架和模板数量,因此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生产形式较复杂的构件时,优势更为明显;同时省掉了相应的施工流程,大大提高了时间利用率。(4)降低人力成本。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劳动力不足、技术人员缺乏、工人整体年龄偏大、成本攀升,导致传统施工方式难以为继。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预制工厂施工,现场装配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减少现场施工及管理人员数量近10倍。节省了可观的人工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5)节能环保,减少污染。装配式建筑循环经济特征显著,由于采用的钢模板可循环使用,节省了大量脚手架和模板作业,节约了木材资源。此外,由于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湿作业少,大大减少了噪音和烟尘,对环境影响较小。(6)模数化设计,延长建筑寿命。装配式建筑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对户型进行优选,在选定户型的基础上进行模数化设计和生产。这种设计方式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对大规模标准化建设尤为适合。此外,由于采用灵活的结构形式,住宅内部空间可进一步改造,延长了住宅使用寿命。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标准、规范研究进展

国外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在工程设计中,制定了相关的设计规范。如日本的JaSS14《混凝土幕墙》和JaSS10《预制混凝土工程》,欧洲的《预制混凝土工程标准和应用手册》以及北美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1]。国内也制定了部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规范[2]:《CL结构设计规程》(2006年)、《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2008年);《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技术规范》(2009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0年)、《装配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2010年)、《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2011年)。2014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规程》是在全面总结我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并参考借鉴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涵盖了设计、施工、预制构件生产、验收等环节,主要技术指标设置合理,能满足当前工程建设的需要,实施后将结束我国在装配式混凝土领域没有国家标准遵循的局面,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部委正在起草的文件还包括《建筑产业化标准体系》、《“十三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等。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的国家行业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正处于草案阶段,正向多方征求意见。同时,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完善建筑产业化的建设标准体系和实施机制。标准体系针对现有的标准进行梳理;实施机制致力于研究传统设计和工业化设计的差异、图纸表达和审批制度的变化以及设计工作转移到施工现场后的转变。综上可知,我国装配式建筑正逐步向标准化建设发展。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联合日本开展了pReSSS(precastSeismicStructuralSystem)[3]项目的研究。pReSSS项目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建立计算模型,为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开发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概念,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提供系统科学的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地震设防区的要求。2003年,欧洲eLSa实验室开展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eLSa实验室对单跨双榀、双跨双榀及不同楼板铺设方向的预制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梁柱节点采用螺栓连接节点,部分节点的梁柱间放有橡胶垫。动力试验显示:预制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与现浇结构相当;橡胶垫缓冲作用强,有利于节点保持完整。2004年,同济大学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4]。2005年,同济大学课题组对三跨三层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1/5缩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东南大学对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榫式接头进行了试验[5]。天津大学对足尺节点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和分析[6]。清华大学的钱稼茹等对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新型生态复合墙结构体系进行了开发研究[8]。上海大学参与成立了城建集团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积极开展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研究。

3国内应用情况

上海城建集团于2011年成立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城建集团以高预制率的”框剪结构”及”剪力墙结构”为主,拥有“预制装配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体系”、“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建造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和“预制装配式住宅检测及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三大核心技术体系。城建集团建立国内首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城建集团实行Blm信息化集成管理,已实现了利用RFiD芯片,以pC构件为主线的预制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构架的建设工作,并在构件生产制造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应用实施。目前企业已制定的标准有:《上海城建pC工程技术体系手册》(设计篇、构件制造篇、施工篇)、上海市《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施工、质量验收规程》、上海市《预制装配式保障房标准户型》。中南npC成立了部级“可装配式关键部品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生产基地,npC技术(全预制装配楼宇技术)是一种新型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技术。该技术用于解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上下层竖向预制构件之间的钢筋连接。即将颁布实施的JGJ1-2014《国家行业标准》将之定义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浆锚连接技术。在已完工程中经院士专家鉴定测算,整体预制装配率达到90%以上,每平方米木模板使用量减少87%,耗水量减少63%,垃圾产生量减少91%并避免了传统施工产生的噪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企业,是我国唯一一家综合性的“住宅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远大住工pC(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节水、节能、节时、节材、节地、环保的五节一环保特点。2012年推出第五代集成住宅(BH5),先进的第五代集成建筑体系,运用当今世界最前沿的pC(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开放的Bim技术平台,建立健全并丰富和发展了工业化研发体系、设计体系、制造体系、施工体系、材料体系与产品体系,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多项技术优势。

4未来发展和重点研究方向

4.1基于Bim的一体化项目实施(ipD)应用研究

2007年,加州委员会和美国建筑师学会联合的ipD(integratedprojectDelivery———一体化项目实施)指南,对ipD进行了定义:通过协作平台,对体系、人力、实践和企业结构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所有参与方的见解和才能,通过设计、建造以及运营各阶段的共同努力,使建设项目达到最大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ipD模式贯穿项目建设的全部阶段,包括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建造阶段,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院等各方高度协调合作,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ipD模式适用于大规模项目,有利于项目成本的节约。因此,尽管当前建设项目的交付模式种类繁多,ipD却已经在行业内得到大力推广。当前国外实践ipD与Bim协同管理的项目越来越多。利用Bim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可视性强,交互性高,数字化程度高,同时具备开放的数据标准,有利于信息及数据的共享。在ipD模式下的项目,Bim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设计协同、可视化、估价、施工重难点模拟、碰撞检测、设备管理、场地分析等方面[9]。目前由于受国内建筑发展模式的制约,建筑业在ipD模式下缺乏相关法律体系及合同范本,应用环境也还处于培养期,Bim技术全面推广还有待政府和企业的努力。

4.2预制构件的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

模数化及标准化研究包含两个方向:第一要对全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全产业内推行模数协调;第二要实现统一价值导向,建立技术标准。住宅模数协调准则是建设者、施工方、设计者在装配式建筑的建设中共同遵循的统一准则,是建筑标准化的依据,因此要大力推行住宅模数协调准则研究,要加强构配件尺寸与建筑的配合、协调、定位。目前我国已制定GBt50100-2001《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部品模数与建筑协调体系的完善,加强预制构件尺寸统一协调,开展构件通用性及接口技术研究。目前,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研究已有了重要进展,中国第一个“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件库”已由上海城建集团初步完成建设。第一批标准化预制构件数据库共90余个,目前已应用于万科、保利等项目。为全面覆盖市场现有房屋类型,今后应加强标准化部件多样化组合的研究。

4.3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研究仍较少。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抗震研究的重点在节点,装配式建筑节点的抗震性能与现浇节点存在差异,其力学特性对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对装配式建筑节点抗震性能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要加强各类型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应及时依据最新且成熟的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成果,对现有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条文应及时更新。

5结语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8

周元勋

摘要:新型的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得到了国家、民众和行业的认可而发展迅猛,本文针对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技术施工中的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为相关技术

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能够使住宅建筑形成一个完整配套的体

系,有效的推动了住宅建筑的建设需求。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是传统建

筑施工的进化产物,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实现住宅建筑的经

济效益。通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的节省住宅建筑施工

的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有效的降低住宅建筑的施工成本,缩短工期,

提高工程质量,构建舒适、绿色和健康的住宅建筑环境。

一、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相关概述

(一)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

所谓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就是根据住宅的实际需求和住宅的

设计规范,预先制造各类住宅建筑所需的工件材料,并实现工件材料的组

装工作,实现施工现场的安装,有效的提高了住宅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

缩短施工的工期。混凝土装配住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有效

的实现房住宅建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优势

(1)有效的节约资源,住宅建筑工程在实际的建设的过程中,会应用

到大量的资源,还会造成诸多建筑材料的浪费。通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

工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现场混凝土构件的材料损失,减少各类的原材料的

运输流程,见地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的建筑垃圾的产生,推动住宅建筑的节

能减排。

(2)缩短住宅建筑的施工工期,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是在住宅

建筑施工之前,预先进行相关构件的准备工作,如:传统住宅建筑的需要用

去将近1—2月的时间进行门窗的防水、副框的收口等工作,使得住宅建筑

的施工工期漫长,而通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节约时间,

减少这些工序的,切实有效的缩短了住宅建筑的施工工期。

(3)节约住宅建筑的施工成本,传统住宅建筑施工主要是将各类材料

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的住宅构件的制作。而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

技术是直接将施工构件运送到施工现场,通过机械化的生产实现构件的制

造,有效的降低了住宅施工的劳动力成本,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促

进住宅建筑的经济效益。

(4)性能和功能有保障,通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能够有效

的提高建筑构件的制造精度,规避了各类误差的产生,提高住宅建筑的质

量。而且高精度的住宅建筑构件可以提高组装的效率,降低组装的难度。

而且,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可以促使住宅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保障,

住宅性能良好,住宅具有较长的服务年限。

(5)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减少了现场

的原材料的运输和制作,降低了施工场地材料的堆放制作,改善了住宅建

筑施工现场的环境,减少施工的噪声污染,并避免了扬沙和水污染的发生,

符合绿色建筑施工的需求。

二、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分析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是目前比较实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具有良

好的发展前景和使用价值,因此针对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要点进

行详细的分析,能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一)预制墙板安装和节点施工技术要求

作为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要点之一,预制墙板安装和节点安

装是由预制墙板的吊装、定位、支撑安全等几部分组成的。以住宅建筑中

预制墙板的功能和性质为安装的基础原则,对预制墙板进行科学合理的布

置。并且在布置的过程中,除了考虑美观因素外还要保证布置的能达到技

术的要求。节点的调节是在预制墙板安装完后进行的,这样的施工顺序有

助于提高建筑质量。

(1)灌浆技术要点

在进行灌浆操作之前,要确定灌浆液的配置比例,保证其满足标准要

求,对灌浆作业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施工时机确定后即可进行灌浆搅拌作业。

灌浆操作是在预制墙板矫正完成后进行的,这样更有利于密封工作的展开,

防止墙发生移位现象。

(2)pC板安装技术要点

pC板的特点是良好的采光能力、耐高温、隔音、抗老化,因此可以将

pC板直接和混凝土面相连。在安装pC板之前,要搭建临时的固定架,保

证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pC板的整体拼接和矫正工作到位,并且在

浇筑的过程中要注意混凝土浇筑的高度。

(3)墙体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墙体混凝土浇筑技术是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中最重要的一个组

成部分。因此在对墙体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

进行严格的控制,在进行测试后符合标准才能进行浇筑作业。在灌注墙体

之前要先对墙体底部用0.3—0.5m厚度之间的师资水泥浆进行浇筑,然后

再浇筑墙体的时候要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以保证对加筑厚度、质量的控制。

在初步浇筑完成后,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均匀要合理开展振捣。最后进行

墙体养护工作,提升墙体浇筑质量。

(二)预制叠合阳台板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1)预制叠合阳台板的吊装

对预制地和阳台板的安装是通过吊装环进行的,在吊装过程中,要保

证吊装的速度缓慢有效,在到达安装位置后要对阳台板的位置进行协调保

证阳台处于水平位置。同时在对阳台板的固定中要进行支架安装,然后进

行混凝土浇筑作业,在混凝土的强度达到70%以上后方可拆除支架进行下

一个安装。这样才能保证阳台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2)预制叠合板的安装施工

对预制叠合板的安装施工程序与安装预制叠合阳台板的施工程序一

样,同样要注意对预制板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安装的施工质量

达到标准要求。

(三)预制飘窗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预制飘窗的安装也是采用吊装的方式,在吊装的过程中要使用吊耳、

螺栓、螺母等来进行连接固定,在吊装预制飘窗快要到达预留位置时,要

降低吊装速度,待其到达目标区域后使用螺栓和螺母对其进行连接,保证

预制飘窗的施工质量。

(四)预制楼梯板的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楼梯是住宅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制楼梯板的安装过程

中,需要严格的安装施工流程和规范进行施工,提高楼梯的质量,降低安

全隐患的发生。在实际的预制楼梯安装时,通过吊装进行作业,当楼梯板

达到具工作面o.Sm处,降低吊装速度,控制吊装方向,缓慢的进行吊装,

确保楼梯板能够顺利的达到目标位置,并根据预先制定的控制线,运用撬

棍对预制楼梯板进行微调,提高预制楼梯板的安装精度,避免安全隐患的

发生。预制楼梯板安装过程中,需要重视支撑的稳定,避免支撑强度不够,

影响整个预制楼梯板安装的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房建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

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技术也会随着发展起来,并且混凝土配装住宅技术具有

施工工期短、对环境影响作用小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

值,因此只有不断的加强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才能进一步提升房建

行业整体的施工技术水平,进一步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市场竞

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洪世军.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5,23

[2]储竹龙.浅议混凝土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的运用[J].民营科技,2014,05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9

装配式建筑发展背景有两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一是1999年国务院的72号文件《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在这一文件之后,全国开始兴起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工作。但是因为过去长期以来市场比较活跃,重数量不重质量,住宅产业化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是相当缓慢的,直到“十二五”后期,质量受到高度重视,产业化发展的势头才呈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趋势。

据统计,在2013年以前全国累计住宅产业化的建筑量不到1800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量的10%,还包括一些成品住房;到了2014年,全国大概已经超过了2000多万平方米;到了2015年,有将近3800万平方米,基本呈现了翻番的发展势头。应该说从“十二五”末期到现在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所以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这一文件。而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对全行业全面推动装配式建筑是新的里程碑式的文件。因为在国务院6号文件里提到了,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要使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达到30%。在新的文件里作了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达到15%,2025年达到30%。这15%、30%看起来比例不高,但对整个行业来说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到目前为止,虽然住宅产业化已经有几千万的量,但这只占了全国建筑总面积的1%-2%,接下来要用五年的时间达到15%,再接下来的五年就要达到30%,所以我们要全力以赴地做好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各项工作。

二、政策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里提出了三类地区:第一类地区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几乎是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因此,城市装配式建筑的企业就将迎来更大的市场机遇;第二类是在人口三百万以上城市的重点区域、新区域全面地推广装配式建筑;第三类就是其他的有积极性的企业也要积极地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所以这个目标非常宏大,实现起来也比较难。新政里还明确了问责制,要层层地进行考核,同时也提出了若干项的重点任务,按照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标准规范生产以及最重要的工程总承包等方面如何去做都提出了非常具体明确的标题,也非常务实。同时《意见》也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如金融、税收、发展、土地方面如何进行支持。

未来,各地将会在宏观文件指导下积极地去创新,出台一些相应的具体政策。其实现在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北京、上海等地都已率先出台了一些比较好的指导意见,还配有监督、检查、问责的机制。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到了钢结构、木结构如何发展,提到了装配式装修如何发展,这跟我们过去的一些理念是有所不同的。过去可能重点是发展比较传统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现在则要求把这三大结构体系并列发展,这对于我们钢结构行业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所以我们也期待各个省市相应地出台配套的贯彻落实的文件,包括在适当的时候明确哪些地块,或者说多大面积的地块是必须要做装配式建筑。像现在力度很大的上海市,5000平米以下的可以不做,5000平米以上的,整个上海全行政区必须做装配式建筑。

住建部一直在积极地研究下一步如何推广装配式建筑,包括正在起草的“十三五”规划的文稿也完成了准备,这个文件会尽快出台。还有正在研究的国家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的文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施行办法》已经出台了十年,下一步配合新的文件要求,一是要把产业化变成装配式建筑,另外就是加快扩大产业基地的范围。目前我们已经有57个产业基地,涵盖了集团型的设计、开发、生产三种类型,下一步我们认为如果要大规模推广装备建筑,这些基地足以支撑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在我们提出一百个城市、两百个基地的发展目标,下一步要加快推进的力度。同时还有工业化建筑的评价、认证等相应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准备工作。

三、市场环境

1.市场氛围越来越浓,行业转型升级热情高涨。一直以来我们都借助各种会议的举办,通过精心策划,做一至两套“明日之家”。这个“明日之家”就是在一个房子里集成所有最先进的、最前沿的好的技术产品,然后引导建设科技进步。今年预计有十套“明日之家”,就是让更多的企业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时候更重视结构和系统的支撑,包括钢结构、木结构、工业化装修、被动房和各种博物馆等,我们致力于打造系统集成的好房子标准。

2.试点类型越来越多,特别是优秀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到各个地方去调研时,经常会感到眼前一亮。很多过去不了解的企业在调研时会发现他们做得非常到位,不仅潜心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认证,整个系统集成也做得非常好,成为本地区、本行业的一个标杆。所以也希望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可以经常走出去,看看别人,学习他山之石,更好地开拓视野。

3.企业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全产业链的企业加入装配式建筑转型升级,并且因为从事装配式建筑,带来了新的更好的收入。这一两年其实建筑行业并不是特别景气,去库存的压力很大。传统的设计单位,包括施工单位都在减人、减效。但是我们发现凡是提早做了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生产企业,他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企业,据了解有些院所都能达到30%的增长。所以多年前期的积累,现在就到了秋收的季节,这也是我们非常欣慰看到的,也希望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

4.技术创新增强。从住建部角度来说还是希望企业能够研究一些大众化的、可规模推广的、成熟的技术体系,尽量不要去做那种小众的,只能自己曲高和寡的技术。开放式的、成熟的、大众化的技术,会扩大发展空间;一旦陷在自己的技术体系里,那发展的空间将会变得非常小。所以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希望技术创新的着眼点一定能够被大众所接受。

5.综合发展的成果较好。各类的试点示范工程都有标杆式的建筑。

四、技术支撑

1.国家支持力度大。科技部“十三五”列了大量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课题,很多大的院所、龙头企业积极地申报,系统地研究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

2.部级的相关标准规范加快启动速度,包括钢结构标准的梳理,高层结构标准规范的研究,预期是在年底前可以出台。

3.地方级技术规范落实更快速。

4.龙头企业完善研发的技术体系。我们过去一直担心装配式建筑有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在龙头企业进一步研发的推进下,已经基本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5.产学研合作模式。近些年,很多企业都开始依赖于重点高校进行研发、检测、实验,有利于把科研力量跟企业的项目更好地结合起来。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2.要加快完善配套的行业标准规范。因为新的技术越来越多,但旧的标准规范已经滞后于行业的发展。

3.必须科学论证各种新技术体系。当企业研发进入一个新的技术体系时,要组织全国的权威的专家进行论证,建筑安全不是小事。

4.要尽快创新监督管理机制。

5.要加强行业能力建设。

(作者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装配式建筑技术篇10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状况

1.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逐步铺开截至2012年年底,沈阳市已累计开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330万m2,涵盖公共建筑、保障性公租房、商品住宅项目等多种类型,采用了装配式混凝土技术和钢结构技术等多种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特别是2011年,沈阳市的保障性公租房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使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呈现出进一步铺开、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2.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国内外多种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已引进沈阳市,如日本鹿岛体系、积水钢结构体系,长沙远大住工、宇辉集团、中南建设、亚泰集团等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上海宝钢、中辰钢构等钢结构技术体系,营口奥科公司木结构技术体系。沈阳市形成的较为完善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为现代建筑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3.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入园企业已经达到220家,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国内优势企业已经入驻园区。浑南现代建筑产业园一期工厂已建成并形成产能,如全自动钢筋焊接生产工厂、建筑用套管及注浆生产工厂、全封闭自动化混凝土生产线等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沈北亚泰现代建筑产业园、法库陶瓷产业园也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建筑部品生产能力。4.预制构件规模化产能不断提高沈阳市具有规模化构件生产能力的企业主要有中南建设、中辰钢结构、远大住工、亚泰集团、宇辉集团、万融公司等共7家。目前已形成340万m2构件产能,完全可满足沈阳市装配式建筑工程建设需要。5.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产品不仅应用在建筑工程领域,在市政道路、轨道交通等工程中也推广应用。装配式检查井、地下管廊、过街天桥、预制混凝土道路边石、方砖等建筑部品,以及整体厨卫、陶板、全装修部品等已在沈阳市市政道路、城铁工程中应用。6.技术工人队伍不断壮大沈阳市建委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对沈阳市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建设管理环节多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已对近千名技术和施工人员进行了培训,尤其针对传统建筑施工队伍开展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工人的学习培训,并与团市委共同举办了振兴杯现代建筑产业化技工竞赛等活动。

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关键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领导高度重视是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辽宁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同志亲自挂帅,多次进行调研和视察,并部署相关工作。5位副市级领导分别牵头负责产业园区建设、示范项目、技术标准及招商引资工作,并在沈阳市建委专门组建了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管理办公室。这也是沈阳市发展现代建筑产业的最大优势[6]。2.坚持政府引导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和推动,要把政府引导作为沈阳市最重要的措施。为此,沈阳市从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发展之初就首先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特别是保障性公租房建设中全部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保障性公租房具有政府主导、规模化、设计标准化等特点,对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沈阳市开展了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工作、推进公租房建设全装修,推进部品规范化、批量化政府招标采购,采取分段验收等措施,确保保障性公租房工程建设质量。2011年沈阳市开工的丽水新城项目、凤凰新城项目采用了装配式剪力墙技术建设,2012年开工的惠民新城、惠生新城、滨河新城保障性公租房项目也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建设。截至目前,沈阳市已有2万套、近100万m2的保障性公租房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并已开工建设。在通过政府投资项目引导装配式工程建设的同时,沈阳市还加大了政策法规的引导和扶持,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指导意见》等激励扶持政策,按照引导和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在奖励面积、开辟绿色通道、优先返还墙改、散装水泥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沈阳市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织研究和探索适合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实际的管理模式,拟针对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在土地出让、工程规划和构件生产、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验收等方面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装配式建筑工程监管。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现代建筑产业化由于产业链较长、范围广,其推动和发展过程不可能像其他产业一样单纯遵循市场规律,必须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引导,甚至相关制度法规的完善和调整,才能真正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3.突破建设成本瓶颈从长远看,建筑工业化是大势所趋,专业、标准、高效的工厂化建筑生产,必将取代现在的现场施工模式,这从国外的建筑发展来看已得到认同。但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看,建筑工业化还处于发展初期,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还不高,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工成本降低的效应抵不过设备成本增加的效应,导致工业化建筑成本与传统建筑成本相比较高。因此,工业化建筑的成本问题已成为整个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此,沈阳市出台了吸引国内外的优势企业来沈投资建厂,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化、工程建设规模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突破建设成本瓶颈的措施。目前,沈阳市构件生产厂家已有7家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能,在沈阳市的保障性公租房建设和万科春河里等项目中,通过市场招标方式,沈阳市的工业化建筑成本持续降低,沈阳市的目标是使工业化建筑成本被市场广泛接受。4.科学选择技术路线应当结合实际选择工业化建筑的技术路线。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主要有预制混凝土技术体系、钢结构和木结构技术体系。其中预制混凝土技术体系又包括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体系。目前这些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已引进沈阳市,并在工程建设中应用。沈阳市提出了现代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是形成多种技术体系并存、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通过近年来这些技术体系在沈阳的发展和市场选择,装配式剪力墙技术体系比较适合当前沈阳市的实际,市场接受程度较高,推广应用的障碍较少,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技术体系。为此,沈阳市针对装配式混凝土技术体系编制了9部地方技术规程,包括构件制作、结构设计、设备安装、全装修以及一些关键部品和技术等方面,使沈阳市形成了以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体系为主、多种装配式技术体系为辅的技术发展路线。随着我国钢材价格的走低,沈阳市将对钢结构技术体系加大研究力度,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加大钢结构试点工程,丰富和完善沈阳市的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体系。5.重视学习培训和宣传交流推动现代建筑产业,首先是理念的宣传和引导。为此,沈阳市通过强化学习培训力度,利用沈阳建筑大学等培训基地多次举办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班和专家研讨会,并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的灌浆施工等技术环节专门组织了学习培训,与团市委共同举办了振兴杯现代建筑产业化青年技工竞赛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学习培训效果,进一步扩大了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管理、施工人员规模,不断提高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7-8]。为不断扩大现代建筑产业化影响,近年来沈阳市组织和开展了宣传交流工作。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行进中国》等栏目,《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建设报》以及《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工作给予了报道和宣传;沈阳电视台《沈阳新闻》、《沈阳日报》连续十期报道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工作情况;2012年4月沈阳市成功举办了“2012中国(沈阳)国际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这些工作使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工作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全市上下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作者:隋明悦单位: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