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1:36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1

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公开课主要不良现象分析

(一)教学时间紧迫匆忙

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此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不断扩招,大量音乐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能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来进行集体的声乐教学,在公开课教学中,学校制定了统一的公开课授课时间要求,每节公开课严格规定45分钟或50分钟,而教师往往一对七或者八地进行声乐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多在课堂的前段时间进行集体声乐发声训练,由于集体的声乐训练弊端较多,教师无法分别发现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和改进,若进行个别纠正训练,又需耗费过多的教学时间。因此,经常出现教师组织进行完发声训练时,公开课已经临近下课,于是,授课教师只得匆匆进行短暂的声乐作品处理便结束课程,无法达到整个公开课教学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课型模式单一僵化

在实际的声乐公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往往追求所谓的“现场效果”,刻意追求“完成作品”的“终极目标”,不管有多少学生,教师都按照传统的“先练声后唱歌”的统一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性,实际就是在上集体的个别声乐课。

(三)评价方式过于陈旧

声乐教学是一门突出实践性的技能课程,课堂教学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之外,还必须进行声乐演唱的技能性训练。声乐技能训练的主体就应该是学生,获得直接训练效果和感受的也应该是学生,但是,目前公开课的课堂评价方式始终没有学生的参与,只是老师之间“礼节”性的互相评价甚至是“吹捧”,背离了公开课“以评促教”的最初目标。

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改革探索

该类院系应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生源质量情况,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门音乐院校声乐公开课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大胆尝试,让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更好的与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对声乐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现笔者特抛砖引玉,提出对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大胆尝试将声乐教学公开课的授课类型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声乐个别训练课该类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只针对一名学生(一般为声乐主修生)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课程类型定位为训练课,即属于技能课型。教师整堂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发声方法、发声要领进行训练,从声乐演唱技能的气息控制、发声位置、共鸣运用、行腔咬字等方面作具体的要求,并配合示范、讲解和专门训练,力求通过本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声乐的基本发声要领和要求,与此同时,也可由此检验声乐教师对声乐各项技能指标的掌握和规范程度,真正达到声乐教学公开课相互交流和促进的效果。随后,教师在自身知识积累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并运用声乐发声的相关技术要领来对声乐作品进行准确的处理,可由此观察了解授课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类型为声乐教学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类型。(2)声乐集体练习课该类课程是教师上课可针对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学生群体进行集体授课,该类课程教学对象主要为声乐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群体(普修生),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力求浅显易懂、简单实用。课程可设计基础的嗓音训练,并通过配以一定的和声声部训练,尝试给学生进行合唱基础练习,让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建立合唱和声部的意识,在以后的艺术工作中具备实际的合唱组织能力。当然,也可设计其他适合且实用的集体课声乐教学的内容实施教学。(3)声乐理论讲授课该类课程教学则属于理论课型,也属集体授课。教师主要偏重于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授课时教师可进行声乐发声的基本原理、基本要领、不同语言体系语音训练、语法规范等的系统讲解,并可配合适当的语音训练,以使理论联系实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

经过十余年的扩张性发展,声乐专业已经完成了院校布局。在此背景下,突出教学内涵,提高培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而从传统中挖掘资源,从西方借镜,乃是通常的方式。本文以德累斯顿卡尔·玛利亚·冯·韦伯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德国声乐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及其背后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以期对当前国内的声乐教学提供参照。

德累斯顿卡尔·玛利亚·冯·韦伯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德累斯顿音乐学院)是德国著名的音乐院校,以德国著名作曲家卡尔·玛利亚·冯·韦伯命名,成立于1856年,位于德国萨克森州德累斯顿市。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olafbaer奥拉夫·拜尔就毕业于德累斯顿音乐学院,他在德国艺术歌曲演唱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现在还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德累斯顿音乐学院专业齐全,包括所有的管弦乐器、指挥、声乐、吉他、竖笛、钢琴、手风琴、爵士乐、音乐教育、音乐学和文化管理等专业。现有大约200名教职员工,约700名来自德国和世界各地的学生。同时与德累斯顿森珀歌剧院、萨克森国家合唱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是一所传承了古老传统,完整和专业的音乐教育体系的现代音乐学院。笔者于2004~2008年在德国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专业,充分体会到了德国声乐教学体系的缜密与完善。

1.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年限。

德国是音乐之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歌唱家,如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芙,费舍尔·迪斯考,他们都是经过德国严谨声乐教学体系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简单地说,德国声乐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世界各大歌剧院培养专业歌剧人才。德国音乐学院和国内艺术类院校一样,需进行专业考试,也称天才的考试。所以声乐考生在高中期间已经进行了专业训练,有一部分男生从小在唱诗班长期训练,他们具备了很扎实的歌唱基础。考入学校后,学制一般为10个学期,毕业授予硕士文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硕连读。在前1—6个学期为Grundstudium相当于我们的本科阶段,第6学期末通过Diplom-Vorpruefung的考试进入Hauptstudim相当于硕士阶段,10个学期结束后参加Diplompruefung的考试,所有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硕士文凭。

2.课程类别及教学内容。

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德累斯顿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课程已经形成一个规范且严谨的体系。总计30余门课程,大致均衡地分布10个学期。

这些课程授课形式大致分为:专业小课,小组课,大课和研讨课。专业小课和国内专业课的授课形式相似,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如声乐课、艺术指导课。小组课是针对教学内容的限定而设置的授课形式,例如重唱课,根据作品为二重唱还是六重唱来组织学生小组上课。台词课、表演课也是如此。大课和国内大课的授课形式相似,如公共文科类的外语、历史。研讨课的授课方式是,老师和学生根据设定的主题共同探讨,课堂气氛轻松、互动性强,如声乐观摩课、音乐心理学课,等等。

声乐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公共文科课程、公共专业课程、个别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公共文科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包括哲学、历史、心理学、教育学、外语、体育等6门。公共专业课程面向声乐专业学生开设,包括音乐心理学、和声、德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意大利语、声乐观摩课、合唱、舞蹈形体课等10余门,个别专业课程面向声乐专业学生,是由专业老师单独安排合适的时间上课。包括声乐课、重唱课、清唱剧课程、艺术指导课(歌剧,艺术歌曲指导各一节)、音乐剧/轻歌剧/尚颂课、新音乐、台词课、表演课、嗓音保健等10余门课。还有100多门选修课,主要包括向相关专业进行拓展学习的课程,比如体态律动、瑜伽、弗拉门戈舞蹈,可供学生选择。

其中公共文科课程在Grundstudium阶段设置,课程设置总课时为2年,每周一个小时的课时,所有课程考试合格才能有Diplom-Vorpruefung考试的资格。公共专业课是分布在各个学期中,如:音乐心理学在本科阶段总课时为1年。和声在本科阶段总课时为2年。声乐观摩课从研究生阶段开始设置总课时2年。表演课上5年,每周一课时。个别专业课程除声乐课和嗓音保健课从一年级开始上以外,其余都是从硕士阶段开始设置的。

公共文科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十分有益,学生对文化、历史、美学有所了解之后,有利于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能够对不同地域、时期、作曲家的风格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建设

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音乐学府。自1964年建院伊始,学院就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音乐学院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学院在本科课程体系和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据中国音乐学院办学定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了一批能够引领民族音乐发展方向、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特质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是对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是对现有学院总体课程体系的有益建构和补充。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音乐学院已经形成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思路

王光祈先生在《东方民族之音乐》一书中,将世界音乐体系划分为“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三大体系。各个体系有与之相应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借鉴自欧洲音乐教育体系。经过百余年的实践反思,如何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中国音乐教育实现体系创新的迫切任务。从课程性质来看,高等音乐学院课程大体包括理论类、技能类和实践类三种类型。从授课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和研讨课。

从专业设置角度看,目前国内高校音乐类设置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三个专业分别包括若干专业方向。如音乐学专业有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声学、乐器学、音乐艺术管理、录音与扩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有作曲、电子作曲、和声学、复调、配器、视唱练耳等。音乐表演有民族声乐演唱、歌剧演唱与表演、中国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钢琴、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等。与专业设置相应,各专业及方向都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的宏观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体系严格遵循逻辑性的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逻辑地组成一个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本顺序。从课程性质来看,中国音乐学院“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是包含特色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和特色实践课程。特色理论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中国乐理、五声调式和声、作曲等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包括民族声乐、民族乐器、工尺谱、民族管弦乐队排练、民族室内乐等演奏演唱技能。特色实践课程包括各类音乐会、专业演出等课程。其色理论类课程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特色技能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特色实践课程是要求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舞台演出、毕业设计(论文)、作品等,进一步巩固、提高和锻炼专业能力。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是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新建专业课程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创新为重点,以模块化课程为试验点,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建设一批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深度融合,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民族音乐教育特色,引领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增加特色课程模块,构建包含专业主干、特色课程、学科基础、人文社科自然、实践、讲座为内容的总体课程结构。一方面,推动和激励专业教师在将课程建设与民族音乐学术研究相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另一方面,不断积累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的经验和成果。分“搭建特色课程体系框架、完善特色课程结构、充实特色课程内容”三个阶段,加强引导、改革创新、扎实推进、逐步实施。

从操作层面来看,特色课程可以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维度予以划分。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是理论层面、操作层面或实践层面的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及权限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学院教师自主开发设计的与民族音乐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也可以是采纳校外的相对成熟的课程。从课程设计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既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自由发展,更要重点强调和考虑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从层次上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学院层面特色课程和系部层面特色课程。从类型上划分,可以划分为专业骨干类特色课程和学科基础类特色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类特色课程和实践类特色课程。从修读方式上划分,可以划分为必修特色课程和选修特色课程。设置必修特色课程的最低要求,鼓励开设大量选修特色课。以最低6学分为限,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2门,4学分。

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获得的成果

多年来,中国音乐学院特色理论、特色技能和特色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较大,音乐专业基本上是沿用和照搬西方经典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国音乐学院在建院近五十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引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与民族音乐表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领着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由民族声乐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目前,正在逐渐形成更具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已成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教学和学术基地,成为学院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专家学者荟萃,学术优势明显,科研成果累累。黎英海教授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张肖虎教授的“五声性调式和声手法”、李西安教授的“中国民族曲式”(与军驰合作)、樊祖荫教授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杜亚雄教授的“中国乐理”等均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奠基之作,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近年来学院新建的音乐教育、艺术管理、钢琴、管弦、指挥、音乐科技等专业也都在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优势与成果大部分已经成功纳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为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总结提炼、充分利用学院形成的传统优势和产生的研究成果,发挥专家学者汇集和科研学术成果众多的作用,不断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是未来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不断巩固课程体系中的传统优势课程,如中国乐器、五声性和声、民族配器、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这门课程含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内容,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部类,其中民间音乐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础课程针对全院各系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是传统音乐系列课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希望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对汉族民歌与歌舞、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种传统音乐门类的主要类别、主要艺术风格的介绍,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况。(2)通过对各类别经典曲目的模唱和听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格。(3)通过课堂教学示例,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分析方法。本课程有助于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形成,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修订,在各专业建立了以特色课程模块为载体的特色课程群。如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宗教音乐、工尺谱常识与演唱、数字音频技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民族管弦乐法、中国戏曲音乐模唱与模写、世界音乐、民族乐器;民族声乐专业方向的曲艺、豫剧、京剧、昆曲;美声方向的中国歌剧表演赏析导读;民族器乐方向的乐种学、民族乐器声学概论;管弦乐器演奏方向的新作品视奏、中国作品演奏;钢琴演奏方向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钢琴伴奏艺术、民族声乐钢琴伴奏;艺术管理方向的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学、音乐鉴赏与批评;音乐教育方向的中国音乐教学法、器乐组合演奏与教学、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与教学;音乐声学专业方向的音乐声学概论;乐器学方向的乐器学概论等。以工尺谱常识与演唱为例,这门课程的先修要求是具备初步的民间音乐基础和乐理视唱基础,采取集体授课方式。工尺谱是西方乐谱传入中国以前,流传使用最广、影响较大的汉族传统谱式,其所运用的符号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音无定高、拍无定值”,“大字”记录框架、“啊(e)口”彰显风格等文化特点,是西方谱式所不具备的。本课程以通行的工尺谱为主要对象,介绍工尺谱的谱字(音高)、板眼(节拍)、谱式、腔格(装饰音)、调门(调高)等主要内容,结合演唱和做题实践,一学期内达到视谱即唱的水准。

“实践出真知”,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实践和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理论教学协调融合的,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的,“全程化、层次化、全方位”的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艺术实践周”活动,发挥“艺术实践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考核方式,细化实践教学方案配套环节设计,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立院内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

一是立足探索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的规律和本质。在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践行创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并在课程中予以实践,进一步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基础性的探索与贡献。

二是立足凸显学院总体办学特色。特色立校,更要特色兴校。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中国音乐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确定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设置,并努力在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的基础上,办出特色,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三是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优秀成果。深入理解特色课程模块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避免保守、僵化的思想,力戒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故步自封、不求进取的观念,以开放、融通、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秉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原则,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广阔的胸襟与气魄,深入研究国内外音乐院校、综合艺术学院、综合大学艺术院系以及研究机构在民族音乐研究和探索中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一切优秀成果,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皆为我用”,将其吸收和充实到特色课程的体系中来,把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呈现到课堂上来,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即学会以国际视野和横纵比较的方法思考和看待问题。

四是积极引导、注重特色课程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课程需要配备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使之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上与特色课程的培育相呼应。特色课程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教育师资成长,积淀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在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招聘和留用能够讲授特色课程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师。(2)在学科科研建设与研究生计划中,主动招收和培养能够讲授特色课程的博士和博士后,以学科科研建设带动师资培养。(3)在现有专业教师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予以培训和扶持。

五是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教材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是系统庞大的工程。特色课程建设具有长远性、规划性与灵活性的特点,需要逐渐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搭建评价体系,逐渐规范过程管理,进而完成整个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以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招标制的方式,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学院层面规划的特色课程,同时,鼓励教师自我研究、自我开发和自我建设。另外,在新开课和开新课的资格审核中予以特别支持,使之能够优先开课,甚至可以采用边试边讲等激励措施。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和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特色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特色课程教材建设的自身特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教学相结合。

六是加大投入,加强特色课程的管理。从教学科研立项、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比例。成立特色课程建设的专门领导机构,加强特色课程过程的建设与管理,全面负责课程的建设、指导、实施、评价及资源的整合,切实理顺课程实施的流程,形成动态性、常态化的课程实施与过程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光祈.东方民族之音乐[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1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崔雅.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设置特色课程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2(12).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4

在当今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成型及系统化还是落后于先进教育资源的配置。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音乐类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学相当广泛,但是衡量师范生的最有效的标尺还是其声乐的演唱能力和钢琴的演奏能力,因此在众多的课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新理念来提高技能课的上课效率逐步成为高校技能课教师所研究的对象。笔者在长期的高校师范类音乐类技能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的核心理念。一、现代化教学新理念及其同实践课的结合。(一)理念——“学生声乐乐感建设”1.“学生声乐乐感建设”理念的阐释:目前的高校师范生在声乐课学习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曲调的哼唱上,而忽视的二次创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学生自体的声乐乐感建设,就可以使之成为声乐演唱中语音文字和语音发声相联系的纽带。具体来说,“声乐乐感建设”字面含义就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构建自己的声乐乐感世界,从而赋予白纸黑字的歌谱以一定的生命力与灵动性。2.“声乐乐感建设”理念与声乐实践课结合的实际案例案例一:在声乐小课中培养浪漫主义“RUBato”的乐感。“RUBato”的中文含义是伸缩节奏,它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音乐处理的特定状态。如果演唱者不能掌握这种感觉技巧,那么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最终都会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学生自我乐感的缺乏,高校的声乐教师可以在声乐小课中留出十分钟时间,选择具有典型“RUBato”的乐感的乐曲与学生共同进行分析与欣赏。当然,在欣赏时必须阅读乐谱,因为只有当欣赏配合着乐谱并随音乐进行哼唱时,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RUBato”的特点。案例二:在艺术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建立起声乐乐感。艺术指导就是钢琴伴奏老师,当前高师声乐小课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与艺术指导老师间的合作习惯,通常只是在自己的声乐小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而艺术指导老师的作用就是就是乐感的培养和处理,因此在目前某些高校不设置此类伴奏的情况下,学生应该主动地找钢琴老师进行合作,请其为自己进行艺术乐感方面的指导,以达到对声乐曲目的一个完整的乐感培养。(二)理念二——“钢琴研究性教学”1.“钢琴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阐释:传统的钢琴小课授课模式是以一对一为显著特点的,我们高师的钢琴教学一定要在一对一的模式中注入新的生命基因,使我们的钢琴教学不再停留于培养“钢琴匠”,而是要培养出“能弹、能谈、能探、的音乐师资。2.“钢琴研究性教学”理念与钢琴实践小课结合的实际案例:案例:我们进行的教学对象是大二的小课学生,在第二学期的第4—7课时中,教师给他布置的作业是巴赫《意大利协奏曲》BwV971以及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op.14,钢琴教师在指导其演奏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加入以下研究性的教学内容。首先,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巴赫音乐语言的宗教性、世俗性、民间性,巴洛克音乐中的基础低音,巴洛克音乐中旋律运动的不间断性等等;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钢琴演奏中如何进行句法的划分整体布局,连奏、断奏、跳音奏法的区别等等。其次,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情感中的古典性、明澈性、高雅性、质朴性,浪漫主义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社会民主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等等;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在演奏歌唱性旋律时的速度把握及自由节奏的运用,如何获得柔和、圆润的唱音音色等等。(三)理念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声乐、钢琴技能小课中的传播与运用1.“多元智能理论”理念的阐释: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不只是受一种认知形式的影响,人有八种智力。在我国,自90年代末期以来,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在我国师范类高校开设相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已经被许多教育研究者所重视,笔者认为,如果从各学科的自身条件出发,灵活合理地安排相关多元智能教学的传播推广和实践,是较为实际和可行的方法。2.“多元智能理论”理念与声钢实践小课结合的实际案例:a、案例1:鼓励学生结合多元音乐智能,设计新的教学思路。高校的技能课教师可以在一学期的钢琴课程中,专门留2—3个课时,挑选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要欣赏的乐曲曲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多元智能中的音乐智能设计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方式。B、案例2:设计合作性重唱、重奏曲目,传播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当涉及音乐智能领域,高校技能课教师拥有更多的理解与解释能力,但是遇到传播其他智能理论时,就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途径进行间接的传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重唱、合唱、双钢琴、四手联弹这样的合作性曲目,在练习的过程中,向学生解释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会合作、学会就合作中的问题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就是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就所弹的合作性曲目进行自我总结,并指出学会自我总结也是运用了多元智能中的自我认识智能。二、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效益。(一)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p#分页标题#e#首先,上述这些教学新理念既可以独立开来又可以互相穿插联系,为高校音乐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交流平台。其次,这些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在于可以有很广远的延展性,它们既可以为现今的高校音乐课程提供直接学术指导,也可以为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再次,这些新理念可以丰富单纯的音乐技巧理论,并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条件。(二)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社会效益首先,高校音乐技能课中的现代化教育新理念直接针对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通过我们的这些理论指导,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养,从而极大地提高我国基础阶段音乐教学的质量。其次,本论文中涉及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同样可以使用于幼儿园、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其社会适用度及其广泛。再次,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及运用,其最终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话题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家庭所日益关注的对象时,一个新理念的传播成功便会引发一定的社会关注,也会加大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力度,相应的教育投入也会增多。总之,新理念在社会中的传播是一个连锁反应,它具备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为某一种新理念的传播服务始终。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5

—、高职声乐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师职业素质有待提升

(二)扩招压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高职学生基础差,音乐素养低

二、以人为本,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

在职业院校中,我们要更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因而根据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为指导,总结摸索出了一种新型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传统单人课+小组课(讨论课+欣赏课)+集体课(观摩课+实践课+理论课)

(一)单人课

不可否认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对于歌唱这门技巧性强的专业来说是最有效果的。但是这种模式教学成本大。在如今高职扩招的大前提下,高职院校从办学成本考虑,不断的压缩声乐专业课程。在这种形势下我的实践经验就是建议同学们用录音设备把上课的内容录下来,课后反复听反复练习。这样做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弥补一下单人课时间短的问题。

(二)小组课(讨论课+欣赏课)

(三)集体课

1.理论课

2.观摩课

老师在自己学生中挑出几个歌唱方法或某些方面好的或是几个毛病突出,问题不同的同学来进行。让同学相互欣赏或是相互“会诊”,好的方面让大家来说,让学生自己谈经验谈体会,差的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怎么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3.实践课

高职业院校本身也着重突出学生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一致,而实践课这一教学模式最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事声乐表演相关的老师及其他人士都知道,舞台经验及声乐表演经验是要不断积累的,只有不断多上台我们才能在台上找到“感觉”。所以高职声乐专业要突出这些实践课。

三、“三结合”模式与“多元化”模式区别

现阶段很多高职学校的声乐课都在重视教学改革,大多都采用“以单人课为主,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多元化模式。多元化模式可以理解是在原来的声乐课基础上多加上了好几门课程,而“三结合模式”需要一个专业老师能够上所有的课程,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一)专业老师对自己学生最了解,专业老师知道那个学生应该在那个方面需要加强,那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这样上起课来很有针对性,学生愿意听。

(二)节约教学成本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问题,尤

其是民办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这种模式的开展只需声乐老师在每周原课时的基础上再增加两节课即可。这两节课任课老师自己考虑该上什么,是讨论还是欣赏,是观摩还是实践。学生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因为每个老师的学生都是参差不齐的,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根据不同程度进行不同的教学。

当然这样上课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老师业务水平一定是一流的,有责任心的,才可以担任此课。

总之,要想给声乐课上好,教师要多想办法,广集学生意见。声乐课以单人课为主,配合其他课程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我们学校的现状的,相信在我们各声乐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职业院校培养的声乐专业学生可以实现“应用型“和“技能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余娜玮.对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5).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6

一、学情分析

那么,作为教师要想很好地成为自己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就要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接下来,便针对2014级幼教的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2014级幼教的学生在入学前既没有接触过声乐理论实践教学,也没有接受过基本音乐素养的全面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唱歌气息、发声、咬字、音准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由“盲唱”走入真正的“演唱”。

二、参考资料及教学目标分析

为了使学生在今后参加工作中学有所用,除了使用这门课程的基础教材外,还可以选用一些辅助教材作为教学补充。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可以为这节课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唱歌技巧有感情地演唱会歌曲《送别》。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歌唱发声方法并加以运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基本的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立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有感情地演唱《送别》。

教学难点:1.唱歌的发声方法;2.歌曲中旋律音准。

四、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讲清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节课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两方面来谈谈。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活动法和讨论法。通过讲授、练习、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亲身经历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如何使学生在歌唱中更有效地学习,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课后练习法、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总结反思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科目,其不但具备声乐表演功能等一般属性,而且具备“师范”专业的鲜明特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流的音乐教育人才,并肩负起美育、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任。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中,需转变传统声乐教学的理念和模式,通过新思维不断发扬和传承“师范”的音乐教育精神。因此,本文认为要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需从其以下几点出发。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总体设计的针对性

目前高师声乐教育的教师存在声乐教学认知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受教育者并未做到真正的声乐教育,而且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中,受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较短、传统声乐教育模式的固定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声乐教育和现实需求之间断裂。现实需求属于外因,而声乐教学的理念及模式是内因,内因无法彻底转变,则外因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设计一套专业性强、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总体教学设计。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了解各中小学所需的声乐人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以迎合社会的需求。中小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在解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更青睐于配有歌词且语义清晰的声乐作品。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解读出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区的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多元性有一定了解,以开阔学生视野。在获取实践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表演、课外演出和校内比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能将审美体验直接渗入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中,而且能将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和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三者的互动中取得平衡,使抽象的音乐教育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因此,在高师教育阶段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并接受音乐美的训练,同时高师阶段声乐教学需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实施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和素质培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属于声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其中包含技术训练、音乐作品理解、人文知识普及、艺术家演唱观摩、曲目选择及检验教学成果等内容,故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中,需注重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一)人文知识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师传授,学生无法领略到人文知识的全部内涵,因此,可通过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目,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人文知识。同时音乐教师需减少音乐技术类训练,增加音乐的综合素养知识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曲目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曲目选择,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母语作品的主导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曲目需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挥出“母语”传承我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的体裁需突出戏曲和中国民族歌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是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小组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比较灵活的上课形式,在小组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能展现阶段性声乐学习优势。声乐教学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独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声部演唱等,调动学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维,将考核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一)舞台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因此,高师院校需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校园演唱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声乐大赛、电台传媒、节目录制、重大节日演出等,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

教学基地实践是考验和锻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功底、综合声乐素养、歌唱技能等的场地。在直接参加课堂互动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声乐教学模式、课外舞台实践经验等进行有序整合,还可在音乐世界中尽情表现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华。同时在教学基地实践课程中,带队教师需不间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听课、课外指导等方式,全面观摩每位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四、结语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定要符合目前中小学对外招聘的音乐教育人才要求,并在对口培养中凸显出“师范”特征。在声乐课堂中,高师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曲目的选择及组织教学的多样化等培养,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具备丰富的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面对各类舞台或社会实践的检验,从而在声乐教学设计中实现美育和德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曾晶.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8

课题

第1课轻轻松松听音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1.说教材:本节课是接触adobeaudition的第一课。学习adobeaudition

软件的启动、退出及播放声音文件的操作,熟悉adobeaudition的工作界面。adobeaudition的工作界面不同与普通的媒体播放器,刚开始会感觉有些复杂。熟悉各个工作区的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adobeaudition的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掌握与播放音乐文件相关的操作。了解adobeaudition窗口的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工程模式按钮兰、库面板、传送控制器、工作区,熟悉它们的功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用adobeaudition打开并播放音乐文件。多数学生有使用媒体播放器播放音乐的经验,但adobeaudition比一般的媒体播放器的界面复杂。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音乐编辑音乐的内容,所以熟悉界面首先从使用adobeaudition播放音乐入手,逐步扩展到各个功能区,学生在脑海中有了软件功能的轮廓后很容易掌握界面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启动与退出adobeaudition的操作方法;

②悉adobeaudition的工作界面;

③利用adobe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

过程与方法

①过学习,认识并熟练掌握启动与退出adobeaudition的操作方法;

②过了解adobeaudition的工作界面,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的能力;

③过学习用adobe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增强学生对adobeaudition的简单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互帮助、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②过本课的实例内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积极探索的精神;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了解adobeaudition的工作界面。

②教学难点:利用adobe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

教法

学法

1.教法:传统讲解法

2.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adobeaudition界面功能区的划分,加深学生对工作区的认识,提示学生注意观察adobeaudition播放的呈现方式与普通播放器的异同。

播放音乐的具体操作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相互交流,互教互学,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共同提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设意图

1.引言:同学们,计算机的功能很强大,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它听音乐放松心情,也可以用它自制个性化的音乐。adobeaudition是集播放、录制、编辑于一体的音乐软件,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它吧!

2.课件播放:播放“指南针”了解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播放“小学堂”激发探索欲望。

1.听引言,感受播放音乐的奇妙。

2.看视频,感受现代科技给播放音乐带来的巨大进步。

3.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准备完成任务。

1.从计算机里听音乐导入新课,具有时效性和教育性,并以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为情感目标驱动本课教学。

2.通过歌曲视频,了解歌曲播放的大概过程。

一、启动adobeaudition软

件。

1.学生通过课程资源包里的教学软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adobeaudition软件的启动方法。

2.认识adobeaudition窗口组成。

标题栏菜单栏工程模式按钮兰库面板传送控制器工作区

二、练一练。

1.beaudition播放音乐文件“筝独奏”

⑴击桌面adobeaudition图标,打开adobeaudition;

⑵单击【文件】菜单【打开】【查找范围】【资源库】【筝独奏】【打开】。

单击传送控制器面板上的播放按钮,播放《筝独奏》。

2.退出adobeaudition。

⑴单击【文件】【退出】。

⑵单击adobeaudition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

3.想一想:编辑音频波形与编辑word文档有哪些不同?

1.观察、领悟、感知。

打开adobeaudition软件。

2.认识窗口各分的组成,说一说各部分功能。

3.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3.自行完成任务。

1.学生通过课程资源包里的教学软件广播,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adobeaudition设备的认识和了解。

2.教师只演示最基本的操作,将具体的操作方法留给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掌握,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播放好音乐文件。

以小组为单位,1—2、3—4小组互为对照组。

挑战一:熟悉、掌握adobeaudition软件的使用,掌握adobeaudition传送控制器各按钮的功能。

组织各组汇报学习结果,并由对照组监督评判。

挑战二: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adobeaudition窗口组成。

个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并由对照组监督评判。

挑战三:以小组为单位用adobe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

(引导学生互相听自己播放的声音,鼓励大胆探索实践)

组织各组汇报操作结果,并由对照组监督评判。

1.小组讨论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根据分工,各自完成分担的任务,并最后汇报总结,完成挑战一。

2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分享学习成果。

3.在教师引导下,体验电脑录音的优势,完成挑战二。

1.用挑战一引导学生掌握adobeaudition设备传送控制器各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发现用adobe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的操作方法。

3.引导学生探索adobe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掌握计算机播放音乐文件的基本方法。

1.组织学生代表谈一谈成果篮中的三个问题,交流学习收获。

(适时给予鼓励和评价)

2.总结本课:这节课通过学习,熟悉adobeaudition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学会使用adobe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掌握adobeaudition播放声音文件的基本方法

3.引出下一节课:

下节要学到如何录制声音文件的操作。

1.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课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2.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汇总意见,并由全体组员共同选出发言代表。

3.交流本课的学习心得,与同学互相启发。

1.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从学生的总结中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

2.播放声音文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最后总结,为本课画上句号,引出深入探究的话题和后续学习的内容,给学生以期待。

在家用adobeaudition播放一首自己熟悉歌曲,并通过网络分享给亲友和同学们。

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心得。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第1轻轻松松听音乐

启动adobeaudition软件

1.【开始】【所有有程序】【adobeaudition】

2.认识adobeaudition窗口组成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9

声乐教学理论实践优化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每位教师对于其声乐理论心得都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主要集中在对于发声部位与共鸣部位不断训练。由于目前为止缺少专门的理论性教材来研究与总结这一方面,所以对于声乐理论的掌握重点在于,不仅要明白发音与共鸣的原理,还要能应用到歌唱中去,为歌唱服务。

一、解读声乐理论的内涵

对于说话与歌唱,都可以做到。但是如何区别两者的差异,如何明白歌唱的原理,就要通过对于声乐的学习。来了解与掌握。人类的发音器官利用其生理性机能来作用于空气,从而产生声音。而声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训练与规律的总结。想要获得美妙的声音,就要明白发音部位的工作原理,扬长避短。

1.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包括三种:口、鼻、肺、胸廓、横膈等,这些是肌肉构成的呼吸器官群,为呼吸器官。而与此相关的喉器、喉腔、声带等,这些属于喉部肌肉群,构成了人类的发声器官。口腔、咽腔、鼻腔、头腔、胸腔等等这些都为共鸣器官。而唇、齿、腭等即为人类的语言器官。

2.呼吸模式

在声乐训练中,对于发声器官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呼吸与气息来作用。呼吸可以为声乐艺术带来歌唱的基础,而气息则是赋予歌唱艺术的灵魂。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够在学生还未清楚这些基本理论与训练模式时,就进行腔体打开方法,咬字重点,吐字的讲究之类。任何的教学都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循序渐进的训练。而这点上,通过让学生熟悉自己的发音结构,了解呼吸与气息的区别,通过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学生的自我训练。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清楚自身的声乐优势与缺点,从而为日后的教学找到合适学生的训练方法。

而目前为止,声乐界对于呼吸方式总的来说,前期教学会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各种呼吸方式的感受,比如,会让学生进行深呼吸,像闻到花香一般进行,这种深呼吸的训练对于歌唱时的力量控制是相当有利的,在人体呼吸器官上,主要是通过对于横隔膜的控制来达到深呼吸。在歌唱实践中,主要有胸式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方式与胸腹式联合呼吸方式。而目前的应用范围上,第三种的呼吸方式对于歌唱的技术支撑力度是最大的,由于这种方式下对于声音的控制与呼吸的平衡性是最好的,所以在共鸣作用与歌唱技巧的应用上,这种方式下的呼吸与前两种方式,相比下也能起到更有力度的作用。

3.喉头的训练要点

喉头对于歌唱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沈湘教授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大利人唱歌的重要特别就是共鸣特别强,甚至强到除了共鸣已经听不到其它了,纯粹的声音里,没有喉的存在。这里的喉就是指喉头,一般来说,最佳的喉头状态是发声的位置适度,且发声的过程里,稳定性要强。当歌唱时感到了喉头的存在,那么就还要够放松,一定要放松到足够自然的状态,才能感觉到像打呵欠一样,连着颈部的肌肉群一起,不仅要将气息控制到对于声带的冲击是侧面,且要对声门的闭合上自然有效,这样才能把发声调整到最放松自然的状态,所出来的声音也能是自身最为优美的。通过对于喉头的控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声乐中对于气息与呼吸的综合控制。

二、把准声乐训练的要点

1.如何做好共鸣的训练

在所有人的发音条件中,对于“基音”的方面,都是很弱小微细的,而一个训练有素的歌者,他能达到的却是洪亮与厚重优美并存的效果,而其中的诀窍就是对于人体自身拥有的共鸣腔的不断训练,从小到大,逐渐从音量与共鸣是达到更好的状态。那么在声乐训练中,对于共鸣腔训练,主要是集中在对于口腔、咽腔、鼻腔、头腔与胸腔等的共同作用上。教师先应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共鸣腔的有效作用所发出的声音优美度,只有学生对于声音的穿透力有了直观感受后,才可以在自身条件作用下更快地找到训练共鸣腔的方法。

2.如何根据音色来训练

声乐训练与一般性的训练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训练的主体为自声条件不一样的学生,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进行不同学生的音色划分,从而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目前来说,音域与音色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低、中与高声区。而在其发音部位上,可以划分为胸声、混声与头声区。而对于每一种不同音色与条件不同的学生,其所要达到的声音训练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但在所有的条件中,对于中声区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中声区的稳定性与发音基本功扎实性同时达到以后,才能进行各种不同嗓音条件的训练。在前期的声乐训练中,三种条件下的声区都要进行统一性的训练,不仅要在呼吸技巧上,还要加上发声器官与共鸣器官的训练,同时使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达到最佳的共振效果,从而为每个声音条件不同的学生都找到最适合歌唱的声音。

3.如何进行歌唱技巧的训练

说话讲究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而在声乐教学中,对于歌唱训练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要进行咬字技巧的训练。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的表达力度是通过音乐与语言的融合,通过感情的输入与充满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的。声乐艺术的语言是一门歌唱的语言,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要有对于语言的确切表达。如对于汉字来说,了解汉字字头、字腹与字尾的每一种吐字方法,对于字头发音要清楚明晰,对于字腹,要纯正准确,对于字尾收音要干净利落。这样的方法可以简练地概括为:“出声、引长、归韵”。只有掌握好这样的吐字要求,在声乐表演中,才能进一步做好咬字的准确,与转换的利落。

4.如何做好声乐的艺术表达训练

声乐艺术是一门关于艺术表达与感情注入的艺术。在进行这样的声乐艺术训练中,教师在以上技巧与基本要求的训练下,还要做好对于学生艺术表达的训练。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声乐艺术的表达灵魂在于歌唱过程里,歌者对于歌曲的艺术理解上。那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歌曲作品的理解训练。任何教学歌曲的过程里,先要进行歌词的内涵分析,对于歌曲内的感情要有领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通过歌曲自身的旋律与节奏,来体会其中的意境,结合歌曲背后的故事,时代特征,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与情绪。在歌曲表达中,结合好各项歌唱技巧与气息呼吸的运用,来达到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形象地传达歌中的情感与艺术氛围。

三、声乐教学导向轨迹

1.授课模式总说

目前在声乐上课方式中,要根据声乐艺术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设置。由于声乐艺术是以情动人,那么在进行授课时,就无法按照其它学科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零距离感受教师在声乐上的细微差异示范是有很大作用的。而在小组性与集体课上,更能起到相互的学习与交流,也能在对唱与合唱形式上进行更好的配合与探索。声乐教育不仅仅在培养学生专业性上起作用,还在学生的情感心态上,理解与体会上是有着要求的。相对应的,教师的授课方式也要有变化。最终声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好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做好声乐表达。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声乐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专业性教学上,对于全民的素质熏陶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2.“一对一”的个别课

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授课,是很有利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不同,那么对于其歌唱训练所要侧重的个人音乐素质也要求不同。那么在这样的授课条件下,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音质与音色条件,通过更有目的性的教学目标设定,从而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这种性质的课中,也更能体会到教师亲自指导里的细微的处理手法与技巧细节。不仅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声乐歌唱艺术上取得更好的进步,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团队之间的小组型授课

小组型授课,可以在教师将同类型声音条件的学生放在一个组进行同时授课,也可以将不同声音条件下的学生,进行组合与配合,来进行授课。前者对于同类型共同存在的学生歌唱技巧,可以进行统一性的训练。而后者,对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相当重要的。而在对唱与合唱中,两者都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与声乐的差异性有着直观性的体验与产生根本性的提高。而在这样的小组型授课中,还可以进行多声部的训练。

4.人数众多的大型课

这种课型,主要体现在对于人数的众多。一般来说,是以一个大班为一次授课基本人数。而授课内容里,对于声乐技巧与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时间更多。这样的人数对于教授声乐的理论知识来说,有着更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交流,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教师也在这样的授课中,得以了解学生对于理论的基本情况,通过科学与合理的授课安排,教学形式可以进行多样化与丰富化,可以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相互间的理论试验与比赛,从而提高对于声乐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也可以直观地对于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体会。而对于课堂的活跃也是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相长,与整个声乐体系的系统性学习,是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更好地进行声乐理论知识的考核与检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更多音色与声音条件的洗礼,从而为以后的声乐实践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能够起到团队的凝结作用,在合唱与多人对唱中,更好地达到默契与和谐的声乐艺术表达效果。

四、综述

声乐教学是建立在个性化与共性化和谐统一基础上的教学,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个体间的不同声音条件与声乐素质,同时还要总结出对于声乐理论的基本要求与硬性标准。而同时,声乐艺术本身又是一项生理体力上与心理表达相结合的艺术,不仅要使学生完全理解声音的发声结构,而且要找到各个发声条件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做到对于每个部件发声的控制与调整,最终才能让声音达到最自然与优美。而在心理表达上,教师要让学生深入对于歌曲作品的理解,从情感与心理上达到共鸣,同时还要应用到音乐知识,明白不同歌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歌曲流派风格,在前人的歌唱风格经验的吸收下,有效转化成自身的优势,融入于自身的歌唱表达,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歌唱艺术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峥嵘.“比兹卡组合”原创歌曲演唱技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9.

[2]余凤生.试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声乐教学课程总结篇10

   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的涵义

   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人和情境互动的产物,人的学习也依存于背景、情境之中。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对学校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批评,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式教学不能创设知识形成的情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雪明,2011)。教学的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参与和观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在情景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吸纳与应用。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在国外最早用于外语教学的口语训练,以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学科,在我国最早试行这一教学方法的是南通师范附小的李吉林老师,他倡导在语文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以情为中介,通过创设的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地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授和灌输,教师常常停留在概念的解析、理论的演绎和方法的介绍上,学生往往是无奈地听讲,被动地接受。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感受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来获取知识,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实践性和优越性。

   情境模拟法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在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课堂中多次试行情境模拟教学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步骤:1、创设情景环境,穿插情景分析;2、安排情景演练,进行总结内化;3、课后指导练习,延伸巩固提高。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步:创设情景环境,穿插情景分析。这一步骤需要在课前完成。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共同确定主题。教师给学生分发相关情景材料,指导学生按材料中的故事情景尝试表演。例如,在较高年级的声乐专业课程教学中,曾选择莫扎特歌剧《魔笛》的第一幕进行情景教学,该歌剧选段包括王子、公主以及三个侍女一共五个角色,有男高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四个声部,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演唱水平分配角色,并向学生提供总谱、歌剧剧本、编写的角色分析和可供参考的音视频材料,指导学生揣摩人物性格,分析歌剧的创作背景,每一唱段对剧中角色塑造的作用,以及不同角色扮演的关键所在。由于歌剧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表演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思考和准备,并积极的参与进来。

   第二步,安排情景演练,进行总结内化。根据不同情景的需要布置场地,在每个学生练熟自己所担任角色的唱段后,安排情景演练,并进行分析总结。仍以上述歌剧选段为例,除了五位上场表演的学生,邀请其他学生和教师作为观众,在表演完毕后,向各角色反馈意见,或者可以直接打分,梳理表演中各角色在情感深度、肢体动作、气息运用、声音强弱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优点,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得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学习当中,在表演中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能力,从而更加完整地演绎歌曲的内涵。

   第三步、课后指导练习,延伸巩固提高。课后延伸这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之后,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巩固和提高。在上述课程中,教师的做法是要求每位角色的扮演者在课后对其表演的效果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提高。教师不但要对整个情景模拟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还要找出学生闪光点和不足之处,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单独的声乐辅导,实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尽人其材”。如演唱塔米诺的咏叹调“这是多么美丽的画像”这一选段,弱起的小节及半音较多,气息容易不连贯,尤其是在咏叹调结尾处,要求声音具有较大张力,这在彩排和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无法得到根本解决,需要教师进行连续的指导,以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情境模拟法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艺术表现的目的是传达思想情感,声乐艺术创造过程中对声音美的追求仅是声乐艺术表现需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声音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在熟练运用声乐技能的基础上,全身心地、自如地投入艺术表现,达到“声”与“情”的完美结合(段玉香,2007)。因此,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穿插情景分析,能够把歌唱技巧的训练融入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知识、体验情感、提高歌唱水平,揣摩身心与情境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