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十篇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十篇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08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共处。”客观审视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一些实际情况值得剖析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遗憾

1.探究内容难以顾及全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对钟爱的科学学习内容,若能在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上加以深入,其成效是不可估量的。小学科学课程尽管内容设置丰富,但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科学探究内容的倾向性选择,我们时常看到有的学习内容学生还想继续深入研究,可教材编排已戛然而止。

2.探究生成难以有效延伸。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总能时不时产生新的疑惑,继而萌发对某些类似现象的探究兴趣,这样的生成问题是极其宝贵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有新意的生成性疑惑,很少在后续探究中跟进,而学生往往也是说时心动、过后不动。

(二)课外探究往往虎头蛇尾

在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之前,我们对8所学校500多位学生就“参与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87.3%的学生并不喜欢课外探究作业,课外探究“名存实亡”。究其原因主要是:

1.学生对课外探究缺少持久热情。科学探究,对于学生们来说是较为神秘的,在没有引起学生足够兴趣的时候,让他们独立完成探究活动,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无有效助推,这个畏难情绪也许就阻止了他们开展课外科学探究的步伐。

2.家庭对课外探究缺少基本保障。学生由于年龄等实际原因,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的设计等方面都需要家庭提供帮助。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对家长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不少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大多缺少保障探究的条件,基本条件的薄弱导致课外探究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面对科学探究出现的种种弊病,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和革新学生学习科学、开展课外探究的方法和形式。特别是农村学校,学生在进行课外探究时,更是缺乏课外探究的有效指导和硬件保障。为此,我们以开发方便可操作的“家庭科学小实验”为载体,深度探索家庭科学小实验开展的指导性策略,从而有效保障农村学生课外探究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真切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

二、家庭科学小实验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开展方便、可操作的家庭科学小实验,才能有效保障每一位学生课外探究的顺利进行。因此,家庭科学小实验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内容的趣味性原则。只有使学生一看实验内容就有想动手试试的冲动,这样的课外探究内容才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小实验时要将趣味性作为选取实验的核心标准。“火可以在水中燃烧吗?满杯的水中还能放多少枚大头针?动物都是用鼻子呼吸的吗?……”我们如果将这些吸人眼球的小实验向学生推介,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材料的便捷性原则。如果实验材料准备困难、烦琐,即便学生有了想动手实践的冲动,到了器材准备之时也会打退堂鼓。因此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材料一定要体现其便捷性,让学生在家就能轻松办到。例如我们创编了“空瓶吹气球”的小实验,这个实验所需的材料是塑料瓶、脸盆、热水、气球,这些材料大都是家庭生活中常用的器具,有些或许家中没有但也能轻易办到。同时,在开发小实验的时候,还应在每个实验中设置“材料大盘点”这个板块,为学生实验材料的准备提供参考依据。

3.教材的契合性原则。家庭科学小实验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遗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理应遵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编排和要求。教师所提供的小实验,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序推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推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如在学习《杠杆原理》一课后,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保持平衡的胡萝卜两端一样重吗?”的实验;在学习《植物的茎》一课后,学生可以进行“会变色的花”的实验;在学习《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后,学生可以进行“水中悬蛋”的实验……如果家庭科学小实验与教材内容相契合,必能更好地成为课堂探究的延伸和强化。

4.操作的自主性原则。在家进行的科学小实验的首要特点就是学生的自主性,而针对年龄层次、动手操作、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诸多不同,我们在提供小实验时要尽量顾及全面,确保有初步探究能力的学生均能自主操作家庭科学小实验。因此教师所提供的小实验,应细致地将每个实验的步骤有序地进行说明,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有力的支架。此外,基于实验的安全性和复杂性,还应在实验步骤旁设置“科学小贴士”栏目,突破实验的难点,明确实验的关键点,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如我们创编的“难舍难分的书本”这个小实验,在实验步骤中针对“书本交叉相叠的方法”“拔书的安全”“实验后的清理”设置了三个科学小贴士,有效保障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进行。在有些小实验后,我们还可以设置“我来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在小实验后自主设计实验并自主进行探究,深化对实验基本原理的应用。实验的自主性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双手来收集证据,用自己的大脑去探索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神奇世界。

5.家庭的联动性原则。家庭科学小实验是以家庭为基点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准备及操作过程中,少不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有效开展能促进家庭科学探究氛围的形成。教师所提供的小实验,可以在每个小实验的后面设置“家长评价”“家长寄语”,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实验过程,有的甚至可以共同参与。家庭成员齐联动,与孩子们一起经历科学实验的种种奇妙的历程,一起分享科学实验的乐趣,相信对孩子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件极为有益的妙事。

三、深化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指导性策略

我们一直在思索,在学生自主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预先培养学生哪些既是基础性又是关键性的能力?我们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效记录和科学思维是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的基础性能力也是关键性能力。为此,我们在日常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使其熟练掌握探究的基本环节及相关技能,同时特别注重有效记录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在课外的有效探究打下基础。

策略一:关注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有效记录

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探究活动的证据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的实验记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收集和记录。学生在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认真记录,做“真”记录。

1.精心准备科学实验记录本。每一本科学实验记录本都记载着一个学生成长的足迹,为学生们准备科学实验记录本记录他们自己的研究足迹是极为重要的。对于我们开展的家庭科学小实验,准备科学实验记录本就更有必要了。有了实验记录本,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记录本查看学生在课堂以外开展科学实验的情况。

2.有效指导实验的记录方法。要使学生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科学实验记录,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刚开始时,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实验记录单,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教师设计好的记录单中。如在“神奇的水”这一单元的《水中放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一张实验记录单:

放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枚大头针的实验记录单

姓名时间

我的猜测()枚

实验的情况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枚()枚()枚

结论()枚

随着学生记录能力的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填写记录单,他们的观察更细致了,想法更多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些也是科学实验记录单中可以记录的内容。教师可以逐步告诉学生运用记录单的背面或者其他空余的地方来说明和记录其他的观察结果。随着学生的记录能力、阅读能力和个人实践能力的增强,我们对科学实验记录的要求应有所提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记录单,并把实验研究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真实而又清晰的记录。

3.合理评价实验的记录情况。科学实验记录能力的发展需要得到评价的支撑。对记录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记录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低年级的评价主要关注的是能否将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有没有新的记录方法。到了高年级,记录的评价更多的是关注记录的结果是否清晰、完整,记录的细节是否准确,记录的能力是否提高,是否有很好的形成假设的能力,是否把科学实验记录本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是否对记录进行整理和解释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关注记录现象开始,逐渐向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进行发展。

策略二:关注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思维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描述能力弱,在拓展性探究活动中要将自己的思考用语言表述出来,难免会不全面或不到位,思维的参与也只会游离于表面。如能在活动中运用“图示记录”,不但能形象地表达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科学概念,还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提炼出部分本质来。结合学生家庭科学小实验的开展,我们对图示记录的种类进行了整理。在学生课外探究活动中,运用比较频繁的有如下三种图示记录:概念图、观察图、猜想图。

1.概念图:画在概念加深时。小学阶段概念图主要有维恩图、网状图、气泡图。维恩图主要用于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网状图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气泡图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的内容。

如在“消失的颜色”这个实验中,学生在完成橙汁使高锰酸钾溶液还原褪色后,明白了橙汁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呈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因而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紧接着学生就按同样的方法做其他的水果实验,比较哪些水果能使高锰酸钾褪色和褪色时间的长短。在学生自主实验后,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有效的整理。

通过概念图的梳理,各种水果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及褪色的速度一目了然,各种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也在概念图中隐性呈现。

2.观察图:画在深入观察时。观察图是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和他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实验的每个特点。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对他们的观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进行评价。学生的观察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对物体的观察,一种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1)物体观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很难对一种物体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观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通过图示记录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使观察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2)现象观察。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并在语言文字描述上存在逻辑性、严密性不强的特点。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时,往往出现其思维很活跃但难以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具体表述的情况,运用图示记录就会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

如在“水中放物”这个实验中,实验内容主要是在倒满水的水杯中放入大头针,水并没溢出,从而得出水分子之间是有引力的,也就是水的表面张力。此时如只是单纯地记录放入大头针的数量是不够的,应该在相应的大头针数量后画出对应的水面变化图,随着放入大头针数量的增加,水的表面张力现象会更明显,使学生对水的表面张力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猜想图:画在思维隐性时。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利用自己原有认知对新知识进行探究、理解、内化的持续性过程。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提供恰当的方法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地展示出来,正确把握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思维,使之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更为教育教学所利用。因此笔者提倡使用图示记录,记录下学生的前概念思维。

此外,对于一些通过实验仍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只能借助已有的实验现象间接地认识到科学实质。此时学生通过图示记录法,能够更为有效地展示实验现象和思维的过程。

如在“会敲鼓的黄豆”这个实验中,实验内容是将装满黄豆的杯子放到脸盆底上,并给黄豆加水。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听到黄豆落在盆底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黄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用图示将自己的猜想画出来。通过图示学生能将不易被观察到的黄豆的膨胀过程展现出来,清晰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轨迹。

家庭科学小实验的开发和运用,不仅有效弥补了科学课堂中的一些遗憾,还为深入开展教材主题探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及素材。生活就是科学,科学就是生活。在学生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的实施到成果的总结展示,使学生享受到研究的乐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为学生今后真正独立自主地开展课外研究打下基础。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中心小学312300)

书评:

在我们与孩子们的交流中,经常感受到孩子们特别喜欢做实验,这也是孩子们喜欢科学课程的重要原因。

课堂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外更是个广阔的天地。怎样把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让孩子能在课外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家庭科学小实验》来了!

这本书主要是让孩子们在家里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帮助他们迁移课堂中学到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来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并试图以此为载体,拓展科学学习的时空,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逐步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家庭科学小实验》一书共有四个板块、32个小实验,选取的实验经过作者近五年的试教筛选。这些小实验的趣味性强,使孩子们一看到就有想动手实践的冲动;准备方便,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在生活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小实验的安排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孩子们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序推进的;小实验的设计也完全以孩子们为主体……如果家长也能参与其中,与孩子们一起经历科学实验的种种奇妙的历程,一起分享科学实验的乐趣,相信对孩子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件极为有益的妙事。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世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一)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分析。

1、学校实验器材配备不够齐全。

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使学校从硬件到软件的配备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诸如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及科学等方面的教学设施及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不断得以充分运用。

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来看,发现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虽然有关科学教育教学方面的实验器材有一定量的配备,可是相当一部分却不能与小学科学实验的实际教学相匹配,如“斜面”的实验材料,这个关于“斜面”的实验材料不易于小学生的实验操作,更适合于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另外,学校对科学学科实验所需的用品重视不够、配备不足,缺乏必须的实验材料,如石灰等等。作为任课教师,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小学生,他们更没处可取,实验只能是教师说说、学生听听,甚至用实验视频代替而已,学生的实际实验成了“空谈”,难以发挥科学实验的真正作用。

2、科学课程教学缺乏专职教师。

科学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专职教师,这一现象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学校往往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来对待,教学安排上往往也是让科学学科“靠边站”。通常情况下,科学学科的任教教师大都担任着班级班主任、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班主任除了正常的班级学生管理和所任学科的教学同时,还要处理日常的学校或班级的随机事物,占去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奈之下,科学就成了“兼”课,成了“副课”,导致了任课教师倾注在科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疲于应付。再者,由于农村小学教师不够充裕,科学课往往被安排给一些面临退休的老教师担任,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不够,且没有足够的“科学专业知识”,上课也比较随意,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科学学科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3、对科学学科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是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遇到上级教育部门对科学学科的教学进行督导或检查,学校往往疲于应付,临时“备战”,强调科学学科教学是何等的重要,但事后又往往是有布置无落实。长期以来,由于基层领导的不太重视,又由于没有设立专职科学实验教师或实验员,实验室发挥不了它应有的“科学实验”功能,学生很少进去上科学课,极大地影响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导致教师们对科学课普遍不够重视。再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存在着科学课被挤、占等现象。

其次是受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师应有的重视。目前农村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被受关注的程度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任课教师、不论是家长还是小学生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占据了小学生相当比重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相反,科学学科没有引起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及学生的足够重视,一直以来,在小学阶段许多地方农村学校将语文和数学列为主要学习科目,其他课程视为“副课”。相对于语文和数学的集体统考,小学科学在领导、老师、家长及学生的心中就成了可有可无,尤其是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家长的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态度。

4、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备,往往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科学实验不能正常开设。尤其是为了应对上级对实验教学的达标检查,经常是任课教师自己填写一张“实验通知单”作为检查的材料,或者自己挤出点时间匆忙去做实验准备,简单从事,不重视过程和效果,这样一来,备课时间少,课前准备不充分,学习目标不能很好达成,实验效果可想而知。

5、学校实验室不能专室专用。

学校实验室常常是全校教师召开会议、学生座谈、教师讲公开课的“专门”场所,更有甚者其它学科的教师常常就近占用实验室上课。还有多次去实验室准备上课用的实验器材,管理实验室的教师有事请假了,打不开门,什么东西也取不出来……

6、科学课受安全问题的制约。

有的科学课内容是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大自然中去的。但是现在安全问题就像是悬在每位学校领导和教师头顶上的一根高压线!谁也不会因为一节成功的科学课、一节实用的科学课而把学生带出教室,况且请示领导也不会批准的!因为下一场小雪,领导都开会三令五申要班主任强调学生不能玩雪,不能在校园里跑!这就不难理解了。

(二)如何改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几点看法

1、进一步强化农村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科学课程教学”的责任意识,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学校领导对科学课程工作的管理,营造广大师生重视科学课程的浓厚氛围;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课”,确保科学课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有地位。

2、科学学科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和年轻化。保证任课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科学学科教学上,并为科学学科注入活力和新思维。

3、学校实验室配备专职的科学实验员,为科学课教学提供应有的实验支持,以保障科学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4、小学科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农村学校领导要端正思想,加强管理,确保学校实验室专室专用。

5、适当加大科学实验室的资金投入,配备切实可行的科学实验器材。

6、在学校范围内定期定时组织关于“科学内容”的学生活动,以增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信心,积极营造学习科学的浓厚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小学科学兴趣一、信息化教学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情况下来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根本动力,兴趣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科学的教材中,很多部分的知识内容涉及到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比如火山、地震、动物和植物等。对于这些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需要大量的图像资料进行展示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加强理解。但是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主要依靠文字对这些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进行叙述,这样非常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信息化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火山、地震、动物和植物等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形象具体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单纯地利用文字和图片来讲解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四季现象以及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产生的昼夜现象,那么小学生肯定会觉得非常抽象,也不利于小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理解。如果我们利用信息化教学,将地球的自转以及公转现象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讲解,同时配合一些直观的实验,这样就可以使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地球的自转以及公转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很多的科学实验,这是为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培养。然而很多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部分实验技巧和方法都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传统的教学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会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信息化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验技巧和方法的有效展示,而且展示的过程非常直观和形象,具有图声并茂的特点,因此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实验的理解,快速掌握实验技巧和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测量水的温度》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使用温度计对水的温度进行实际测量,这是一种测量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对温度计进行读数时非常关键的步骤,学生要对温度计的液面进行准确平视才行,一旦出现俯视和仰视就会使测量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然而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和技巧不容易掌握,如果我们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和技巧以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看,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和技巧,从而有效提高实验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能够逐渐树立科学的相关概念,并学会利用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思维能力。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生态群落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生物群落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同时加强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真正理解透彻。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我们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展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生物群落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播放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相关动画视频,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生物群落的深入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他们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巍.新课改视野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2]姚志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4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掌握能力

在我国的新课改体制下,中专学生不仅仅要掌握所学的学科知识,还应该培养探索精神,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知识。这对于中专物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不但是目前中专学习的教学目标,更是新科开的教学要求。对于中专物理学科中,蕴含许多科学方法,只有掌握这些方法,在知识教学中合理的渗透科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且渗透科学方法的途径也有很多种,在此主要讲一下中专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方法。

一、在规律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中,对规律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注重物理教学的研究方法,以学生科学思想的培养为主,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索,掌握科学的探索规律,并且了解科学的奥妙,使学生能够亲身地体验科学,并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概念形成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中专物理教学中,对概念的教学非常重要,通过概念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的意图,引入概念的意义,以及概念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侧重选择教学概念的讲解,对物理的形状和大小这些次要因素先不予考虑,教会学生将物体看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但是在研究物体本身的运动时,便不能看出一个点,比如在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中,在公转中,可以将地球看作一个质点来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地球的自转时,却不能将地球看成一个质点。通过概念的理解和学习,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概念,同时也能学会建立科学的研究模型,并进行科学和抽象的研究。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教学方法

物理学主要是通过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由于物理学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对实验的观察和总结,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掌握,同时在自主实验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们受科学的同时,掌握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例如,在探索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应该让学生们通过试验来明确物理方法,掌握加速度与合外力对质量的关系,在保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试验可以形象地理解合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再通过对合外力的控制,分析加速度受质量的影响关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自主的物理学习方法。控制变量法不仅仅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其他学科中一样重要,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同时,在试验中需要对小车合外力的测量,通过对摩擦力的平衡,使合外力等于拉力,在用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的沙桶作为小车的合外力。将问题整体化,在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不是直接进行数据的处理,而是通过实验图像,明确地看出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通过比例方式来分析它们的关系,最后分析为什么选用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沙桶,但对于沙桶的质量来代替小车合外力也会产生误差,所以对这点也要进行分析和考虑。

四、在习题训练思维方法中渗透科学教学

在对物理的习题教学中,渗透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针对提醒的分析和精选,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集中训练,采取精讲多练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五、在复习课的巩固中渗透科学的教学方法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依据;实践方法

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课程是为了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素养,观察和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和有效手段。但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在成长阶段,认知水平有限,认识事物一般先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一般的外部关系进行认知,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科学教学。

一、小学生科学认识中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观察实验是科学活动开展的前提,首先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客观事实及规律进行探索和认识,并以此作为科学探索的依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观察实验能够帮助认知水平、个体经验有限的小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和学习科学课程内容,发挥出辅助教学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注重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观察总结分析各种科学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由此可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将观察实验作为开展科学教学的环节之一是很好的思路与途径。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及认知水平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同时其科学知识储备较少,所以在学习科学课程中难免会受限于个人条件存在迟滞性。因此,通过观察实验丰富学生的客观事实经验,使其能够有所准备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首先,科学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以观察实验所得的事实数据作为参考依据,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观察实验并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使其获得经验性知识,并能够有效结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促进正迁移学习,不仅完善了学生原有相关的知识系统,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有显效,树立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以所观察的事实检验书本知识更能加强印象,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其次,观察实验是学生带着一定具体目标展开的活动,能够促进其观察、分析、总结及验证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形成系统性认识,而不是片面、间接、单纯地接受经验性知识,既满足了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适时培养了其实践能力与探究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操作方法

(一)加强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就一般证实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的验证方法来看,都是通过对实验中的现象与特点进行归纳与演绎而得出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在观察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用归纳法就可以掌握科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能够有效说明小学科学知识是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共性,增加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和科学教学的积极性。通过演绎法来对观察实验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在逐步的实验中对科学知识进行验证,可以有效地增强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虽然归纳法与演绎法对于促进观察实验的设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二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归纳法是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实验实现其目标,从而对实验进行总结,并对结论进行归纳;而演绎法则是从科学教材中的结论出发,通过设计和实际观察实验来对该结论进行验证,看该结论是否合理。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学习中,为了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般性的科学理论,并能同实验结合起来设计和选用科学的实验设计案例,使小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对科学知识产生正确的认识。但需要注意,教师在设计和践行实验时要保证实验案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觉特性进行科学教学的观察实验设计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进行设计时,不仅要结合教材设置内容,还要遵循小学生认知外部世界的感觉与知觉上的特点与规律,使学生能够调动其感官系统进行认知与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良好的科学观察实验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将学生的感官系统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观察实验产生积极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应用该方法对观察实验进行设计和实践时,教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1)对象放大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要将观察实验中的对象进行合理的放大化,尤其是要将关键特点采取放大化的处理方式,这样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特点。(2)对象有机转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尚未培养起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将观察实验中不清晰的对象向清晰化转化,将抽象的概念用更加具象化的形象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获得科学认知。(3)对象之间和实验的对比。通过在观察实验设计中设计更具对比特征的实验,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认知。

(三)加强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实验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然中各种变化的因果关系,一般使用归纳法。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归纳法为思想设置实验,发现客观的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特点,一般采用的方法有如下三种:(1)求异法。这种方法指的是针对某个因素的存在与否而造成特定现象的产生与消失进行观察与对比。设置观察实验时,应当在相异环境中选择差异性较大的现象进行观察。(2)求同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在相异环境中,存在共同因素的同时也存在共同的现象,就可认为此因素是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有许多具体概念,为了发现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因素,可采取求同法进行实验的设置,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共同因素。(3)共变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当某个因素的变化与否会引起特定现象的变化,就可认为这个因素与此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针对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存在互相影响关系的概念设置观察实验时,可采取共变法。设置实验时,需要以包含特定规律的观察实例为基础,改变某个因素后研究对应的现象变化,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归纳法中几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具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设置观察实验时,应当按照科学教学的对象与目的等具体因素,选取恰当的方法。总而言之,通过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堂的观察,可以得知开展小学实验教学课程是为了能够对其中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求证与证实。教师通过不断完善观察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对影响观察实验的设计和实践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能在设计和践行观察实验活动时进行改进与干预,进而提高观察实验设计和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促进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科学知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

[2]任凤芹.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实验设计[J].当代教师教育,2012(2).

[3]周敏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方法探微[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7).

[4]岳金贵.浅谈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验设计[J].学周刊,2015(19).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6

一.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才能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不要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水杯,从不同角度看,杯底深浅不同;杯中的茶叶大小不同,杯上的花大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观察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

留心处处是学问,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二.勇于实际,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天籁只惠实践人。所以,应该勇于实验,乐于探究。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此外,还要把整个世界当作我们的课本,看看利用身边物品,可以做哪些实验。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写一写小论文,养成勇于实验、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奥妙,科学家是通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科学探究不仅对科学家研究问题是需要的,对于我们学习物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是需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猜想假设。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或制定一个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收集证据,经过分析论证,从而得到结论。

三.联系实验,联系社会

物理是一门跟实际非常密切的学科,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还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说明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当然,对于初中生来说,联系实际,首先是要联系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

要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不但关心身边的物理,还要关心物理与社会的关系,不但要学习科学历史,更要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用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注意分类,理顺条理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7

山东菏泽曹县第二中学 陈焘

摘要:科学探究实验是新课程着重介绍的知识点,同时又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本文对科学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释,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实验及如何做实验报告。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实验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实验方案 数据处理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来讲,我们进行科学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骤或流程:

一、提出问题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因循守旧之人与开拓创新之人的分水岭。

我们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科学的,不能反科学或伪科学,而且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我们所能提出的问题应根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却不能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提出的问题应在其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即有能力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思想,或独立或协作地予以解决。

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必须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为提出假设或大胆猜想奠定基础。从物理学的角度较为明确地阐述该问题。

二、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假设和猜想,就是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实验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与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认为,高中生业已具备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①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逻辑过程,达到目的。②学生思维业已具备预设性,在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已采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③学生思维已渐进形式化。中学生开始逐步地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为形式思维占优势,不仅能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而且能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高中生在他们的实践与学习中,已能够完成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去获得具体知识的完整过程。④高中生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⑤学生思维能跳出旧框框,创造性思维已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见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尽可能多地突破旧有知识的羁索,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胆的猜想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无意中的直觉往往可以打开解决问题的大门,激发创造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种大胆而有根有据的判断往往也可以突破层层迷团,实现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实验方案

方案是种思想,是个预设,只有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完善;方案是盏街灯,是座灯塔,指引着我们有目的有步骤地完成实验或既定目标。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步骤是否井然有序,关系到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切实可信,关系到实验结论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好就好在实验设计的巧妙,设计的合理,设计的浑然天成。为此:①方案中的仪器应选材合理,便于准备,不能要求过高。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前,应首先学会正确操作和熟练操作,特别要注意应该注意的事项。②探究过程应尽量清晰,各步骤间衔接流畅,表格设计合理,应尽可能多地确定实验方案,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并由此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方案,同时若其中某个实验被确认失败的话,也可以尽快选择其他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方案,按照说明书正规操作,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包括仪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数据和实验现象等,利用观察、实验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实验数据和信息。

尽可能地收集实验数据与信息,目的是尽量减少偶然误差的干扰。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性分析;数据越多,越有利于我们做定量的计算。当然,为了更好地逼近实验结论,我们除了实验手段外,还可以从多种信息源上采集和获取信息,以弥补实验手段的不足。

五、数据处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予以解释和描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得到哪些反馈呢?

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实验结论时,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论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①条件相当严格,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②实验方法相当完善,当然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③表述简洁而严明,应尽量用严密且准确的科学术语来描述,且具有相当严谨的逻辑。

六、心得体会

通过实验,汲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实验后要提交实验报告,报告中要科学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过程、方法和结论。踢过足球比赛的大都知道“我们在比赛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积极突破,又要注重团队的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样在科学探究实验中,自我自主探究与交流协作也一样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实验方案,也要能够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只有我们亲身亲历科学探究,才能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意识,养育一种能力,这对我们今后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为例,简要探讨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而言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在速度的改变上,而速度发生变化就表明物体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辆静止的汽车,施加的牵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由此我们不妨假设加速度与力成一次函数a=kf+b,同时假设b=0。假设成立与否,还需要用实验探究和验证。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即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越难以发生改变,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们不妨假设a=b+1/km,同时假设b=0。由此,我们现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时与力、质量有关的,那么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按照哲学上的观点,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质量(内因)共同决定的,合外力和质量两个因素统一于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过程当中,同时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产生,质量则维持原有状态不变,阻碍加速度的产生。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或因素)有关的多元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变,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与其中某一物理量的关系,而后总结出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首先固定质量,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而后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与质量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图线上就应该是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图线上就应该是条双曲线,然而真实地判断该图线是否是双曲线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变换角度,将a与m成反比转化为a与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图线上就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但加速度是不易测量的,因此我们需将其转化为位移,而且我们所探求的主要是a与f、m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无须求解a的实际值。设计实验时使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将小车放在相同的位置,并同时打开和关闭文件夹使两小车运动的时间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这样就将加速度转化为位移,以后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给出了实验装置,但不甚好。一方面严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没有的,普通实验室中的木板大都相当粗糙,不符合实验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盘中放砝码,好多同学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较均匀,然而这样做很容易带来相当大的误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车两个,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直木板两个,大型文件夹一个,砝码若干,勾码若干,细线若干,刻度尺一把。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209-01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小学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使得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跟不上科学教育发展的步伐。笔者所在古浪县黄羊川中心小学地处甘肃省古浪县南部山区,近年来,我们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谈谈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和体验。

一、构建信息化平台,为科学实验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8年以来,笔者所在古浪县黄羊川中心小学针对黄羊川教育的现状,建起了全镇第一个多媒体教室,配置了大屏幕数码投影、实物展示台,连通了英特网,将网络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到课堂中,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科学实验教学变得得有声有色,直观简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使学生在动态的课堂中,轻松容易地掌握了知识。

2009年又建起了电子备课室和资源中心,为实现科学实验信息化奠定了基础。目前,电子备课室、资源中心、多媒体教室及管理中心共有笔记本电脑16台,数码投影仪2台,实物投影仪1台,打印机4台,满足了《科学》课任课教师学习、办公和教学的需求。资源中心开通了天网和地网,并将天地网有机结合,为教师共享资源提供了平台。经过多次对管理人员和《科学》课课任教师的培训,电子备课室及资源中心已经正常使用,并凸显出极大的资源优势,为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二、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电子备课,丰富了

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

电子备课,丰富了了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有了电子备课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定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将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料运用于课堂,开拓了教师与学生的视野,有利于进行综合性、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同时,电子备课可以轻松地实现多种形式教学资料在科学课中的直观展现,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创造,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电子备课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扩展,使得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直接运用于课堂,实现教案、课件、学科的综合一体化,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自主性学习。为了更好地吃透教材,教师常常在网上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从教材分析到教学设计,从教学课件到教学反思,只要是和该课相关的资料都不放过。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个人再来把握教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开阔了视野。电子备课走出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拓展了广阔的教学空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这样一个情景的课件:两个小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接着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f_J来。同学们在这种情景下充分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人了新课。通过这样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师生突破实验教学的重、难点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9

关键词:随手取材;科学教学;实施策略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科产生、建立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科学实验,不仅可以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图景,而且可以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但当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很多老师还没有高度重视起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机械传授;有的教师怕花太多的时间准备学生实验,所以实验室很少对学生开放;许多实验仪器越来越复杂,结果呈现得越来越直接,反而让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使学生失去天生的好奇心和原生的创造力;有些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课堂实验,认为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节约时间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划一性和同步性的缺陷,也难以发挥科学实验应有的作用,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

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天然地具有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功能。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的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教授朱正元就在当时的中学办学条件下,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教育思想,要求广大中学教师想方设法把实验开设起来,让学生动起手来。他的这一思想在现在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手取材实验是指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是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做到成本低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价值不低。不仅能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有着非凡的功效。我们应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勤做科学随手实验,自己去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随手取材实验实施的意义

1.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到头来学生只能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学时最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比较好。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直观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利用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弥补现有材料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实验室(或工具箱)内的实验设备、仪器不能满足科学教学的需要时,学生探究活动受到制约。就地取材能补充仪器不足,开发新的教学仪器,填补空白,使教学仪器适应科学教学的需要,减少学校经费开支。我们应主动用发现的眼光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

3.利用学生随手可得的日常用品、玩具等作为实验器材来设计实验,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使科学实验增添生活化的信息源,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

4.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取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用品和材料,常见的如直尺、笔、矿泉水瓶、纸杯、硬币、鸡蛋、篮球、沙子等,在科学教学中应用极为广泛。此类材料的获取容易而便利,在探究活动中能很好地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用它们来呈现科学现象,探究相关规律,会使学生富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易于突出科学原理,突出科学现象本质,让科学实验更贴近于生活,拉近科学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消除部分学生,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获得直接经历,加深感受,体验实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使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二、随手取材实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随手取材呈现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沟通学生新旧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当前所要探究的问题,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就地取材创设情境,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大气压》一节的内容,很多教师会用实验室里的子母管、马德堡半球、注射器等仪器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且“大气压很大”。如果让学生用一个生活中大家随手可得的大可乐瓶和一把锥子做这个实验,效果更好。课前先要求学生带好这两件东西,并要求大家在上课前把可乐瓶灌满水。开始上课时要求学生拿出灌满水的可乐瓶,教师设问:“用锥子在盖子拧紧且灌满水的可乐瓶底部钻个空,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水会漏出来”,并觉得老师的问题太弱智。达到了制造悬念的目的后,就让学生动手做(但提醒学生注意手尽量别挤压到瓶体,拿瓶的同学最好手拿在瓶盖处),结果大出意料。师生一起分析现象,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在可乐瓶的侧面打孔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的方向”及“液体内部的压强方向”等物理知识。

教师随手就地取材呈现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其求知欲,为其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思维。设计此类小实验最好以学生每人都能随手得到的物品为器材,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

2.随手取材创设生活原型,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想方设法安排实验,使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建立科学概念。有的科学概念很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这时运用适当的学生实验,对突破教学难点有特殊的作用。如在《认识简单机械――杠杆》教学时,学生往往无法确定开瓶器、镊子和筷子的支点、阻力点和用力点,从而无法判断杠杆是否省力,教师的演示和纯粹的传授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模型。结果学生拿来了筷子、钳子、剪刀、镊子、指甲刀、开瓶器、钓鱼竿、铁锹等。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手中较好地掌握了这三类杠杆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同时运用学到的科学概念,分析自己带来的杠杆模型,顺利区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体会到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通过观察分析不同杠杆的造型体会到了杠杆知识的科学内涵。

科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而学生思考的问题也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活现象的支撑。因此,使问题生活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随手取材创设随堂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

科学教学中的很多随堂实验对教学发挥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它不必拘于一定的形式,有时可能只是我们随手可得的一件物品或是我们人体的一部分甚至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动作,却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如学生在判断“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的受力情况”时,往往会认为它还受到一个向前的力。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随手把粉笔向空中一扔,同时设问:“手还能碰到空中的粉笔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足球在空中不受向前的踢力,是惯性使得它向前运动,便于学生的理解。《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用弹簧秤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教师不必在课前准备测量的物体,可以让学生测量身边的物体重力,取材方便,学生兴趣又高。

随手取材创设随堂实验,取材容易,操作过程简便,实验过程现象明显、形象直观,还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实验朝纵向拓展。可见,好的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法宝,做好实验是教活、学通科学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教师、学生应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设计一些简便易行、效果又显著的实验来促进和提高教学。

4.随手取材创设发散性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近年来中考科学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一般性的实验知识记忆转向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迁移,开始出现了以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为背景的设计性实验为试题。这种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富有创造力。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能选择典型的课题,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可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教学时,笔者布置学生选择身边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作为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小组讨论五分钟后,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选择一支圆珠笔。分别让笔尖和笔尾与自己的两个食指接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再同时向两手指施加稍大的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分别感受两手指的痛感。

方案二:选择同规格的塑料杯、沙子、数本相同的字典。分别将塑料杯正放和倒放在沙子上,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分别让杯子正放(或倒放)在沙子上,再在杯子上放置不同数目的字典,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观察杯子在沙子中陷入的深度。

方案三:选择小刀、橡皮。使用大小相同的力让小刀的刀锋和刀背分别与橡皮接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再施加大小不同的力,分别让小刀的刀锋(或刀背)与橡皮接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观察小刀切入橡皮的深度。

方案四:选择钉鞋、皮鞋、泥地、书包、自己本人。让自己穿钉鞋和皮鞋分别站在泥地上,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再自己本人背上一个书包,穿上钉鞋(或皮鞋)站在泥地上,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观察泥地上鞋痕的深浅程度。

学生广泛运用所学的知识,集思广益,可以提出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迸发着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各种方案在一一论证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当场动手操作,进行实际的探究。科学教学中,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进行多种可能性的分析,重视多值问题的探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5.随手取材创设课外探究型作业,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课外探究型作业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外探究中,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条件,控制实验的进程,深刻感知实验现象,培养良好的观察意识。布置“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探究型作业,有利于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完成“小实验、小制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评阅,对典型的实验报告、作品进行表扬、展览,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鼓舞。

如学了《探索酸的性质》《探索碱的性质》后,让学生回家检测洗手液、饮料、厕清、酱油等常见液体的酸碱性;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厨房中的醋来探究酸的五个性质,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案和步骤、选择材料,自己动手做,并要求将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中体现学生所选的材料较丰富,特别是酸与金属反应这一性质,选择的金属有废电池、易拉罐、废铁锅、铁钉等。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还分析了原因(醋的酸性太弱、金属外面有一层保护膜等)。科学中有不少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许多演示实验可见度又较低,一些题目学生较难弄懂。这些内容都可以采用及时地布置一些简便的课外小实验来完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验证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成为我们课堂上的法宝。现有的仪器用一些,自己制一些,学生带一些,平时积累一些,就能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科学探究活动材料,同时应提倡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自制学具,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发明,并用自制的学具进行实验,研究科学现象、科学规律,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使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秦国威.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36页.

2.薛亚玲.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数理化学习,2010年第9期,第7页.

关于地理的科学小实验篇10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科学;科学实验

随着中小学课改浪潮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时而生,并且渐渐地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在我校的科学实验中,也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以往在科学实验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1.小组建设不合理

小组学习要求学习小组的组建必须规范、合理、科学。我校的学习小组的组建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科学教师在实验中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每组一般4到6人。有的科学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只简单地做人数上的调整,使得每组人数差不多。这样分组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分组更可能依据了个人关系的远近,关系好的聚在了一起,还有科学实验能力比较强的也都集中聚在了一起,而科学实验能力差的学生也聚在了一起。这样就不能体现出小组的好中差的互补,不利于实验中的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基本没有选出组长,整个实验过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这样组建而成的学习小组很容易导致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而坏习惯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改变。

2.课前准备未落实

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前准备,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由小组长分配任务,让大家先预习课本上的实验内容,尽量去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用品。比如上“水”与“油”的区别这一实验,学生要从家里带塑料袋、塑料瓶和食用油等。然而,事实上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上是毫无准备的。组长往往忘记分工,即便分工明确,个别学生也是不自觉的忘记,毫无小组合作意识。

3.合作环节未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关键一环就是“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操作任务、探究问题,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各项数据的汇总等等。每一个科学实验都不是任何个人就能完全胜任的,都需要整个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而在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在实验课堂上,大家都是自己管自己,整个实验过程无讨论,无合作。

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运用

1.合理分组

科学教师要提前对任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特征、学习能力、科学实验成绩等方面采取“组内不同质,组间质统一”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人员在分组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员的学习情况要优、良、中、差相结合;二是尽量能做到组员的个人性格内向与外向相结合。力求这样的搭配是有一定意义的:一是有利于在科学实验中做到互补,达到以强带弱的效果;二是能在纪律方面相互约束,彼此带动。

2.精选小组长

每个学习小组一定要选出一位出色的小组长,这个小组长的科学实验能力一定要强,科学成绩也要足够好。选组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可忽视。小组长是一组之魂,整组在科学实验中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都要由他来负责。小组长的责任心必须强、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如果这个小组长能在小组成员中有一定的威信,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3.课前准备要到位

科学教师要和小组长密切合作。教师要提前告知学习小组下一课的实验课目,需要预习哪些理论,需要从课外准备哪些实验材料等等。而组长必须做好提醒和监督作用,要反复叮嘱组员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工作。

4.重视和规范小组实验和讨论环节

这一环节是对探究案上的具体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在操作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时要快速起立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马上投入实验,要做到“各司其职,合作有序。有的实验设置的任务过多,学生也不一定要全部操作,可以有选择性地操作,当然能全部完成则更好。小组同学对有争议的结果或者对较难问题讨论无果时,可以等待在展示环节参看老师的答案,然后可以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教师在整个讨学生操作究过程中要全面掌控,适度参与小组操作,并巡回指导。

5.评价机制要合理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特别是小学生。当学生在出色地完成老师交代的实验任务时,内心是充满骄傲和自豪感的,这时老师应该对每一个小组完成的实验任务情况进行公正且合理的点评。点评应该以赞扬和鼓励为主,要少批评,当然要在点评中指出实验的不足之处,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如何整改。教师的评价,要评出实验的最佳小组或者优秀小组等,这样让学生有个比拼的精神,更有利于促进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操作热情。

由于我个人的研究能力有限,同时我所在的汪清三小也仅仅是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尚未完全暴露,只得逐渐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但总结一下近来的经验得失,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一模式真正以学生为本,倡导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新课改的必然产物,随着学习时代的发展及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在广大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小学科学实验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必然会被推向更加成熟与完善的境地。

【参考文献】

[1]郑云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08

[2]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教育科研论坛,2010.11

[3]黄亚忠.《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学周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