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28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1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治疗;康复教育;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5)14-0084-03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ofpulmonaryrehabilitationinpatientswithstableCopD.methodsSixtypatientswithCopD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rehabilit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theyweregivenbasicmedicaltreatment,andtherehabilitationgroupwasgiven6-minutewalktrainingandshrink-lipbreathingfor16weeks.Resultsaftertreatment,FeV1,FeV1/FVC,6mwD,SGRQoftherehabilitationgroupimprovedmore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pulmonaryrehabilitationcanimprovetheexercisetoleranceandthelifequalityofpatientswithstableCopD.

[Keywords]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pulmonaryrehabilitation;Rehabilitationeducation;Lungfunction;6-minutewalkingdistanc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CopD是呼吸道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医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对CopD的诊治逐步规范化,但该病的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肺康复治疗是指对有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的CopD患者采用有证据基础的、多学科综合干预。自1981年美国胸科学会(atS)提出肺康复治疗以来,肺康复在CopD的综合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一种有效干预手段。康复治疗可以减轻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活动能力,延缓气流受限的发展速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2]。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基层医院肺康复治疗的现有条件,本文对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观察其治疗效果及肺功能改善情况,探讨在基层医院对CopD实施肺康复治疗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为临汾市人民医院呼吸科2014年1~10月因aeCopD住院治疗好转的患者,将60例出院1周后病情稳定、对治疗依从性好且可随访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在随访的16周内,康复治疗组因未坚持治疗退出研究1例,对照组因aeCopD住院终止研究1例,因失访终止研究1例。共有5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康复治疗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62.5±5.7)岁,病程(15.1±6.1)年;对照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61.5±6.1)岁,病程(14.9±7.0)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2013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严重程度分级为中度和重度;②年龄50~70岁之间;③不吸氧能够独立完成6min步行训练;④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1.3排除标准

①左右心功能严重不全;②各种快速心律失常;③冠心病;④药物不能控制的高血压;⑤肝肾功能衰竭;⑥严重的肺大疱;⑦全身消耗性疾病;⑧存在学习障碍。

1.4方法

对入组患者在研究前及治疗16周后进行肺功能、活动耐量与生活质量评估。评估项目包括:FeV1值、FeV1/FVC%、6min步行距离(6mwD)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所有患者均作治疗日记,包括用药种类、用量用法、吸氧状况、吸烟状况、6分钟步行训练情况、缩唇呼吸情况。为方便患者,提高依从性,采用表格式记录,患者根据实际情况按要求打“√”。通过电话访视每周进行一次监督。

具体实施方案: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教育,康复治疗组同时给予运动治疗方案。患者出院后1周,病情稳定,开始进行肺康复治疗,依据2013年修订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指南》[1]及周新、白春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2]制定本次研究的肺康复治疗方案,内容包括:①康复教育:如戒烟、吸氧、宣教CopD相关疾病科普知识;②基础药物治疗:如应用茶碱类、m胆碱受体阻滞剂、β受体激动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③康复治疗组同时给予运动治疗方案:6min步行训练、呼吸肌运动训练缩唇呼吸。具体的运动治疗方案:运动场地:公园、走道等;运动模式:6min步行训练、呼吸肌运动训练缩唇呼吸;运动处方:6min步行训练每周5次,每次30min,共16周,运动强度以不引起患者气急或呼吸困难为度,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每天1次,每次30min,共16周。研究进行前,在临汾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戒烟门诊对所有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内容的讲解,让所有患者充分了解CopD相关科普知识,明确戒烟的重要性,知道吸氧的益处及各种治疗药物的正确用法,并发放相关手册,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掌握相关内容。对康复治疗组患者讲解6min步行训练及呼吸肌运动训练缩唇呼吸的动作要领,使患者充分掌握。所有课程及动作要领均由同一个呼吸科医师指导完成。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康复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治疗后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肺功能比较

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由治疗前平均(1.37±0.39)L增加到(1.44±0.40)L,FeV1/FVC由治疗前平均(42.40±7.10)%增加到(46.00±7.60)%,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周后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康复治疗组肺功能指标FeV1[(1.44±0.40)L]较对照组[(1.31±0.37)L]增加,康复治疗组FeV1/FVC[(46.00±7.60)%]较对照组[(43.50±8.70)%]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活动耐力比较

康复治疗组治疗后6mwD由治疗前平均(320.60±49.00)m增加到(391.00±48.50)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生活质量的比较

康复治疗组治疗后SGRQ得分由治疗前平均(60.70±9.80)分降低到(45.40±8.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安全性

两组康复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众所周知,肺功能下降与呼吸肌疲劳是CopD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正常成人30年内FeV1值平均每年下降30mL,而CopD患者每年下降60mL,肺功能减退导致CopD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3]。此外,呼吸肌疲劳亦是导致CopD患者致残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认为,炎症介质对呼吸肌的直接损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及低氧血症所致肺血管阻力增高可引起呼吸肌做功增加,高碳酸血症导致肌肉疲劳和功能障碍,从而导致CopD患者呼吸肌疲劳,包括肌力和耐力的下降。

肺康复训练可以缓解和控制呼吸肌疲劳,也可改善因喘息和疲劳限制所致的肌肉运动不协调,消除和减少疾病引起的肺功能损伤,尤其FeV1值的下降。近年来肺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通过对CopD患者进行肺康复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这一发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的疾病无疑是一种节约治疗措施[4]。目前认为肺康复治疗是贯穿于有症状的CopD患者生活管理全过程的重要治疗手段,已有很多关于CopD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研究,提示肺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增加运动耐力,增强其生活自信心和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是一种成本低、收益高、对患者有益的综合治疗方法[5,6]。

基层医院CopD患者较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患者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康复治疗易于普及,通过对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便可使更多的CopD患者获益[7,8],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与社会价值,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探索。

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是用于评价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健康状况的标准化调查问卷,其可靠性、客观性及灵敏性已在国内外多项研究中得以证实。虽然SGRQ问题多而复杂,得分统计繁琐,但其在CopD的生活质量评价、康复治疗效果监测方面较为敏感,故目前广泛应用于CopD患者临床及科学研究中。本研究显示,康复治疗组较对照组健康状况改善,康复治疗组16周后SGRQ问卷得分较对照组减少19.8分,提示肺康复治疗能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肺功能,增强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与Griffiths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

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是指患者6分钟内步行的最大距离,是一种简单易行、重复性好、安全性较高的指标,能敏感地反映患者的活动耐力,可对机体的功能状态进行综合评价,是肺康复治疗中较好的评估和监测工具[10]。陈瑶等[11]将101名CopD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运动康复组进行1年的研究,发现运动康复组6mwD显著长于常规药物治疗组。本研究显示经过16周肺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组平均6mwD较对照组增加56.1m。6mwD增加54m被认为有临床意义[12-16],而本文结果超过了这一数值,表明康复治疗改善了患者的运动耐力。本研究结果还提示,aeCopD患者经过住院正规治疗出院,1周后若病情稳定,采用六分钟步行锻炼开始康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整个16周治疗过程中无一例不良反应报告。

综上所述,稳定期CopD患者经过肺康复治疗肺功能可有所改善,6mwD明显增加,活动耐力增强,呼吸困难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可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1-9.

[2]周新,白春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5-102.

[3]范广平.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9,24(8):2174-2176.

[4]GarveyC,FullwoodmD,RiglerJ.pulmonaryrehabilitationexerciseprescriptioninchronicobstructivelungdisease:Ussurveyandreviewofguidelinesandclinicalpractices[J].JCardiopulmRehabilprev,2013,33(5):314-322.

[5]HillK,Vogiatzisi,BurtinC.the-importanceofcomponentsofpulmonaryrehabilitation,otherthanexercisetraininginCopD[J].eurRespirRev,2013,22(129):405-413.

[6]陈贵华,周向东,虞乐华,等.肺康复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6):444-447.

[7]RamponiS,tzanip,aiellom,etal.pulmonaryrehabilitationimprovescardiovascularresponsetoexerciseinCopD[J].Respiration,2013,86(1):17-24.

[8]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生活质量评估[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5):405-407.

[9]GriffithstL,BurrmL,Campbellia,etal.Resultsat1yearofoutpatientmultidisciplinarypulmonaryrehabilitation: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Lancet,2000,355(9210):362-368.

[10]atSCommitteeonproficiencyStandardsforClinicalpulmonaryFunctionLaboratories.atSstatement:Guidelinesforthesix-minutewalktest[J].americanJournal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2002,166(1):111-117.

[11]陈瑶,江平,朱晓健,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康复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5):476-477.

[12]BeauchampmK,FrancellaS,RomanoJm,etal.anovelapproachtolong-termrespiratorycare:Resultsofacommunity-basedpost-rehabilitationmaintenanceprograminCopD[J].Respimed,2013,107(8):1210-1216.

[13]LeeSS,KimC,JinYS,etal.effectsofhome-basedpulmonaryrehabilitationwithametronome-guidedwalkingpace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JKoreanmedSci,2013,28(5):738-743.

[14]缪勇,温凤飞,唐文静,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2,7(5):233-234.

[15]刘红艳,赵卉,陆友金.健康教育在CopD稳定期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2):2192-2193.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2

关键词:CopD患者社区康复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该病是世界4大死亡病因之一,仅次于脑血管意外、肿瘤和心脏病。多见于中老年之间。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气促、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等,随着患病的时长呈进行性发展。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因素包括吸烟、大气污染、病毒感染、过敏等。CopD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地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有了增长的趋势。但是,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还没有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但是日常的护理和防护措施对于该病的发展和治疗却有一定的效果,本文就社区康复干预对CopD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意义展开了讨论。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来自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古二村社区86例CopD患者进行研究,86例患者中男性有74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45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60岁。这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别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治疗。86例患者中已经排除了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尽可能减少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1.2方法

跟每位患者和患者家属协商,并根据相关的肺康复实践指南,制定出以下社区干预康复方案:

一是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综合的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的预防措施,患者日常的监督和管理,患者心态的调整;二是药物治疗方案,适量给患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服用茶碱类药物,按时服用抗生素;三是物理治疗方案,患者进行适量的物理运动对于肺机能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做呼吸操训练膈肌,下肢和上肢训练增强呼吸肌的功能;四是膳食营养支持,密切关注患者的日常饮食,提醒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制定好方案之后,时刻关注关注患者适应情况,并根据患者反映,适时调整方案,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记录治疗情况。

1.3生存质量评估标准

本次评估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总共设置60道问题,分别从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状况、患者心理状况、生活环境质量4方面设置题目,其中日常生活能力分为4个等级,0-1级时,患者生活能够自理,2-3级时部分能自理,4-5级时不能自理。

由专业的呼吸可医师负责调查问卷,在患者不受任何其他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一对一的面谈。在患者能够理解的范围内,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温和的语气对患者提问。将得到的结果录入CopD生存质量测评表,按照分数的高低来评测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分值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差,患者的健康状况越不乐观。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珔X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年时间的社区干预康复治疗,对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定期检查。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接受了质量评分,发现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社区康复干预之下,生存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病情得到明显的改善,肺功能处于稳定状态,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见下表。

3.讨论

影响医疗效果的因素出了药物的疗效、医生的医术之外,;另一个影响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就是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每天的生存环境是与患者的病情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环境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反复复发,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其治疗的过程是非常的漫长,更是需要家庭和医生的长期观察治疗,所以家庭康复治疗和社区护理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一种有效地治疗和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目前社区干预康复治疗主要以健康教育、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在经过临床实践的证明后,显示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复况,病情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肺功能处于稳定状态,还可以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是一种康复和经济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国家和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则可以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帮助改善不良的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来面对病情,一个好的心态对于疾病的治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实践证明,社区康复干预对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显著改善,对CopD患者实施社区康复干预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病情,更能够减轻患者和国家的经济负担。符合目前国家的卫生方针,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范广平.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晌[J].华西医学.2009,(08):132-139

[2]王洵,文富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存质量评估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08,(03):59-89

[3]施慧娟,胡国萍.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干预效果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05):190-201

[4]曾雪峰,王晓霞,李凯,陈锋,李群.呼吸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1,(09):278-281

[5]王香芬.住院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04):43-51

[6]郑志宏,王彩霞.老年CopD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08):10-15

[7]刘雨花.慢性阻塞性肺病中重度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2010

[8]张英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的康复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11,(07):267-271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3

基于当前医学研究成果与医疗技术,我院为探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特选取52例患者作为最新研究病案展开研究活动,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开展于2015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从我院同期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52例作为研究病例,所有患者经(动态、超声)心电图、冠状动脉Ct和造影技术检查均确认为冠心病。52例患者中31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为(65.2±3.8)岁,平均病程为(12.5±2.1)年。研究活动开始前对患者进行临床咨询,所有患者均表示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将此52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临床均给予其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此同时,给予治疗组患者心肺康复训练,具体措施包括:①健康教育,向患者与家属详细讲解冠心病病理知识,包括其病因、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危害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等,增强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使其明确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r,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为其制定可行的健康饮食方案,鼓励其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②康复运动训练,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发展,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指导患者进行可耐受的日常训练:早期进行床上活动或床边活动,中期进行室内活动或走廊活动,康复期进行室外步行和体操运动等,训练过程中控制适当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③呼吸训练,科学指导患者进行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功能训练,如弯腰、扩胸和四肢活动等,并教会其做呼吸操,训练其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2次/d。

1.3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与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并对比,具体观察指标包括at、峰值氧脉搏、峰值摄氧量、Ve/VCo2斜率以及SF-36评分等。本次研究中采用SF-36评价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内容主要包括Rp(生理职能)、pF(生理功能)、SF(社会功能)、Re(情感职能)、Vt(活力)、mH(精神健康)、Bp(身体疼痛)以及GH(总体健康)等8个项目,共36条目,各项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数据分析

全面收集并归纳、总结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利用软件SpSS17.0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与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并通过t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

2.结果

2.1心肺功能指标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t为(13.6±2.1)ml/kg・min,峰值氧脉搏为(11.4±2.5)ml/bpm,峰值摄氧量为(24.0±3.9)ml/kg・min,Ve/VCo2斜率为(27.5±7.3)%;对照组患者at为(11.0±1.6)ml/kg・min,峰值氧脉搏为(9.2±2.0)ml/bpm,峰值摄氧量为(17.3±3.4)ml/kg・min,Ve/VCo2斜率为(32.9±8.2)%。两组患者各项心肺功能指标比较,均p

2.2SF-36评分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临床中冠心病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该病症多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抽烟、嗜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所致[1],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症状[2],不仅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与身体健康,且对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均危害性极大。现阶段,临床治疗冠心病多采用药物治疗手段,且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资料证实,在患者接受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适当的心肺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对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其整体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次我院为进一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康复训练方法,任意选取52例患者分别于其临床治疗中实施不同治疗措施,研究结果发现治疗组(心肺康复训练+常规治疗)患者at、峰值氧脉搏、峰值摄氧量、Ve/VCo2斜率等各项心肺功能指标及其SF-36各项评分与对照组(单纯常规用药)相比,均p

总而言之,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心肺康复训练,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明显,病情恢复较快,且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4

【关键词】 呼吸功能; 血气分析; 肺康复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不完全的可逆气流受限为特点的一种肺部病变,病情进行性加重,患者的肺功能会出现快速降低[1]。肺康复护理是一项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及家庭的综合学科关联的锻炼、教育护理方案,虽无法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但能够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增强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降低急性发病率及患者住院时间[2],还可消除或缓解患者心理障碍,增强器社会适应能力。本研究收集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措施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2011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82例,女60例,年龄49~78岁,平均(59.6±8.7)岁。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咳痰、慢性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等。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3]。同时,根据排除其他因素或疾病诱发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病变。

1.2 肺康复护理 肺康复护理内容主要有:(1)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指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吸入性药物治疗的干预效果(包括吸入性皮质激素、长效抗胆碱能等治疗药物)、肺康复治疗作用及饮食指导的意义。(2)咳嗽及排痰方式:身体保持直立,深吸气后,双手将腹部按压,将上身向前稍倾斜,咳嗽并收缩腹肌,排出肺部深部痰液;(3)指导患者开展耐力及耐寒练习: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开展耐力训练,运动强度一般采取50%~70%的最大耗氧量有氧锻炼项目,20~30 min/次,3~4次/周;患者由于患病时间长,机体抵抗力较差,气温差异是诱导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重要诱因,应进行耐寒练习。(4)呼吸肌的锻炼:取直立、端坐,同时深呼吸,吸气的同时提胸、鼓腹,缩唇并慢慢呼气同时收腹,使胸廓下降。呼气长短依患者耐受能力情况,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5)饮食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变,大部分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让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及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发生几率。(6)心理干预护理:首先对患者心理障碍进行常规评估,对存在轻度心理障碍的患者,可采取启发激励、交流诱导等方式进行心理支持,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同时开展专业心理护理干预及治疗。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测定的呼吸功能指标有:气峰流量(peF)、一秒率(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检验水准a设定为0.05。

2 结果

2.2 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的血气变化 康复护理后,pao2、Sao2分别是(77.23±7.76)kpa、(93.54±4.72)%明显高于康复护理前的(64.56±6.69)kpa、(83.79±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目前,药物疗法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主要方法,但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行性进展,且长期服药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心理及经济负担。对肺功能开展康复护理,其出发点是从该病发病机制着手,增强肺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本组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开展肺康复护理的主要方式有运动锻炼、呼吸肌训练、健康教育及管理、正确咳嗽、排痰,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干预。其中,运动锻炼是开展肺康复护理的最重要内容,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中[5],骨骼肌的功能降低及消耗及心肺功能降低是导致患者运动耐力、活动能力逐渐降低的重要因素,这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将运动康复锻炼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一部分,使其积极参与扫地、种花等较轻的家务,开展各项运动[6-8]。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开展肺的康复护理工作任务艰巨,要对患者合理有效地指导、宣教及管理,每个方面都非常重要,康复护理管理可综合各个环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尽快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丽婵,陈美珠,赵娟娟,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33-334.

[2] 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16-17.

[4] Ries a L,Bauldoff G S,Carlin B w,et a1.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oint aCCp/aaCVp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Chest,2007,131(suppl):41-42.

[5] 秦爱琴,吴旭芳,王兰芳.护理随访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健康行为及肺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15):72-73.

[6] Santiworakul a,Jarungjitaree S,Jalayondeja w,et a1.effect of lower extremity exercise on muscle strength and physical capac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J med assoc thai,2009,92(4):556-563.

[7]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5-757.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5

【关键词】营养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1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64-02

慢性阻塞肺疾病是一种常见临床慢性呼吸系统性疾病,由于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所致。患者需要借助机械通气以维持正常呼吸,病情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无法正常进食而营养不良,引起病情恶化并伴有其他器官衰竭现象的发生。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加,我院选取60例临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方案及常规治疗辅以营养干预方案,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确诊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8岁,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60例患者中,25例患者为支气管哮喘,20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15例为其他肺部疾病。60例患者均有呼吸衰竭症,以机械通气方式维持正常呼吸。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抗感染药物,采用常规吸氧、机械通气,提高呼吸功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辅以营养干预,摄入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配合常规治疗。

1.3效果评价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分别测定肺功能指数及营养指数,一个月后再次测定两组患者的两项指标;其中营养指数测定主要包括患者体内血清蛋白数量及体重,参照相关部门营养指数规定实施测定。

1.4统计学方法两组患者治疗统计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技术,均数标准差和x2数据检验处理方式。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数变化比较见表1。

实验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呼吸衰竭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观察组患者呼吸衰竭病况及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辅以营养干预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困难状况,提高患者肺功能工作效率,增强疾病抵抗力,促进患者病情好转。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部病又称之为慢阻肺(Cop,是一种不可逆性呼吸气流受限的慢性疾病,病情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临床治疗手段主要以控制并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位主;患有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要注意避免患者肺功能及其他器官功能严重损伤、衰竭。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困难,进食受到影响,营养摄入量受限,体内营养物质消耗增多,机体需求量增大等原因,出现营养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呼吸肌的正常运作功能,降低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及抵抗力,增加感染的风险几率,导致病情恶化。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摄入方式,增强营养干预,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力,促进肺功能恢复,保证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辅以营养干预方式,使得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血清蛋白、肺功能等指标都有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营养干预要以口服营养为主,应用静脉补充支链氨基酸、脂肪乳剂,促进蛋白质的维持,降低蛋白质分解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呼吸负荷,帮助其体重恢复正常。

总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营养干预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身体免疫状况,改善肺功能工作状况,有效避免呼吸肌萎缩。要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提供不同的营养干预方案,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马加,杨建华.营养支持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体质量的效果观察[J].现代康复,2001,5(8:39-40.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6

[关键词]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抗结核治疗;保肝药物;综合性的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2-129-01

肺结核和乙型肝炎同为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常见,本病具有病程长、治疗用药存在冲突,有较强的传染性等特点,临床治疗过程中选用适当的治疗护理方案对病情的恢复、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对疾病的影响非常重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选用合理的抗结核化疗方案,适当应用保肝药物,对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对该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的综合措施,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180例。男123例,女57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39.8岁;浸润型肺结核132例,结核性胸膜炎48例;入选患者Hbsag检测均为阳性、治疗前肝功能正常;结核杆菌痰检阳性、均为初治患者;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13例,高中以下6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者90例,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抗结核化疗方案选择2HL(利福喷汀RFt)ZS(e)/4HL(利福喷汀RFt)的方案,异烟肼:H(inH)300mg,1次/d;利福喷汀L2(RFt)0.6每周2次顿服;吡嗪酰胺:Z(pZa)750mg,2次/d;链霉素:Sm(S)750mg,1次/d或乙胺丁醇:e(emB)750mg,1次/d,肌内注射。给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西利宾胺)保肝治疗,同时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合理运用沟通技巧,帮助患者认识病理变化特点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使其增强信心,改善患者的种种不良心境,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对照组选用2HRZS(e)/4HR抗结核方案:异烟肼H(inH)300mg,1次/d;利福平R(RFp)450mg,1次/d;吡嗪酰胺Z(pZa)750mg,2次/d;链霉素Sm(S)750mg,1次/d或乙胺丁醇:e(emB)750mg,1次/d,肌内注射、不给于保肝药物,只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1.2.1观测指标患者均于化疗前检查肝功2次,以除外治疗前即存在肝功能损害;强化期每1-2周检查1次;巩固期每月检查1次;化疗期间如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腹胀等症状时,随时复查肝功。以谷丙转氨酶(aLt)>40U/L定为肝损害。

1.2.2中断抗结核化疗标准以aLt≥90U/L,并经短期强化保肝治疗(强化保肝治疗选用甘利欣、肌苷、维生素C等静脉给药,但观察组仍继续服用西利宾胺)后aLt仍进行性升高定为中断抗结核化疗标准。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发生肝损害情况(X2=13.7,p≤0.01)、中断化疗方案情况(X2=18.23,p≤0.01)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发生肝损害情况、中断化疗方案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两组治疗后完成疗程人数(X2=18.23,p≤0.01)、对疾病有正确认知的人数(X2=35.05,p≤0.01)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完成疗程人数、对疾病有正确认知的人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肺结核和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均是发病率高、疗程长、反复发作、治疗困难的疾病,而当两种疾病并发时,因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都有损害的情况下,治疗结核病就更显困难。探讨摸索一个相对合理的方案对这类病人的治疗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等抗结核药物均可能具有肝毒性作用,如异烟肼(inH)在肝内通过n-乙酰转化酶作用与乙酰基结合成乙酰化异烟肼,随后乙酰化异烟肼在肝内被水解成毒性较强的乙酰肼,后者通过肝细胞内微粒体酶转变成反应介质,而与细胞蛋白结合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1];利福喷叮(RFt)是高效、长效、低毒的抗结核药物,利用它代替利福平可以提高疗效减轻药物的副作用。降低药物对肝脏的损害[2-3],若再辅以保肝药物,可使肝脏的损害明显降低,绝大多数患者能完成方案的疗程,本项临床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治疗组治疗后发生肝损害5例、中断化疗方案3例,完成疗程87人、对疾病有正确认知的人数82人与对照组治疗后发生肝损害23例、中断化疗方案17例,完成疗程73人,两组相比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4]。

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具有传染性,导致患者可能受到歧视,交友范围缩小,其生活质量也受到损害。说明在对该病患者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从机体、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治疗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对治疗组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肺结核和乙型肝炎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消除消极情绪,对协助药物治疗效果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而且通过神经系统的变化(包括情绪、心理活动)来影响免疫功能。从观察的90例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通过心理干预治疗方法,可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解决心理困扰,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操,减少因长期服用抗结核药导致的副作用,此项研究发现,通过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系统心理干预,对疾病有正确认知患者的人数明显高于未进行干预的人数,治疗组82人、对照组46人,两组相比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因此,心理干预治疗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的心理干预疗效是成功的,且能有效减轻病情[5]。

该项研究说明对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病人选择肝损害小的化疗方案,给予适当的保肝药物、进行综合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减少抗结核药带来的副作用,预防肝损害的发生,综合性的心理干预对病人病情的恢复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郭虹,李环,李淑芬,严慧毅.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2]袁瑛.利福喷丁与利福平在初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对比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1,(01).

[3]李进升,王福生.利福喷汀替代利福平治疗129例老年初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2009,(08).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7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病(英文缩写CopD),是一种破坏性肺部疾病,天气变化或空气污染时容易发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和气急。本病虽然是气道(气管-支气管)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原有肺病可能进一步加重,进而引发肺心病导致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甚至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手段除戒烟、注射流感疫苗、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茶碱等)外,还包括肺的康复治疗。它是指根据肺病患者量身订做康复方案,采用运动、呼吸肌训练、长程氧疗、营养治疗、胸部体疗、心理疗法等手段促进患者恢复生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自理能力的康复计划。通过肺康复治疗,可阻断慢阻肺患者因呼吸困难导致运动减少的恶性循环,改善心肺系统协调工作能力,显著提高慢阻肺患者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降低相关医疗费用支出,它和药物治疗方法同样重要。

简单来说,慢阻肺患者需要做好以下3项运动――

呼吸训练

患者应学会腹式呼吸与噘嘴呼吸的正确方式,以减少呼吸频率和增加呼吸气体量。

腹式呼吸要求患者吸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鼓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下陷。开始训练时,患者可将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前,在感知胸腹起伏、呼吸时应使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度,腹部可用手适当加压,以增加呼吸时膈肌活动度,练习数次后,可休息片刻,两手交换位置后继续进行训练,熟练后可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并可采用各种随时进行练习。

噘嘴呼吸用鼻子吸气,由1数到2,吐气时,如吹口哨般地噘起嘴唇后慢慢向前吹气,维持吐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4倍。患者进行呼吸训练要持之以恒,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保证呼吸急促时控制自己的呼吸。

排痰训练

一般方法为先做深呼吸,在呼气时用力咳嗽,重复数次。患者痰液已到气管或咽喉部而无力咳出时,旁人可用双手压迫患者下胸部或上腹部,嘱其用力咳嗽,以便将痰排出。

运动训练

体育锻炼是运动训练内容之一,由于不同慢阻肺患者基础情况不同,病情也不一样,所以建议患者在运动锻炼时,先到医院进行相关病情评估,根据运动处方,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方式、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不过总体而言,运动量宜从小开始,量力而行,逐渐增强运动耐受能力,可选择的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登梯、踏车、家务、太极拳、广播体操、柔软操、气功等。至于锻炼时间,开始时每次坚持5~10分钟,每日4~5次,逐渐适应后,可延长为每次20~30分钟,每日3~4次。

>>相关链接

慢阻肺的主要症状

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明显气道受阻,但无咳嗽症状。

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并可有脓性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也是患者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患者仅在劳作时出现症状,后逐渐加重,甚至日常活动及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8

摘要目的:探究高强度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40例稳定期中重度CopD病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以无氧阈为标准,观察组采用合理范围内的高强度运动,每周进行3次。本研究为期8周,研究结束后分别进行肺运动试验、非运动状态下心肺功能。结果:研究前后,两组病人的峰值功率、持续时间、无氧阈、峰值摄氧量等参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对于CopD疾病在稳定时期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无氧阈;高强度运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19

analysisofanaerobicthresholdandhighintensityexerciserehabilitationcontrastingapplicationinCopDpatients

XUnXi-hui,LiLie-e,LiJin-juan(ShenzhenSecondpeople′sHospital,Shenzhen518000)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effectofhighintensityexerciseonthe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CopD.methods:arandomsamplingmethod,40casesofstablepatientswithmoderatetosevereCopD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thestudylastedfor8weeks.thecontrolgroupwithanaerobicthresholdasthestandard,andobservationgroupwithhighintensityexercisereasonablerange,3timesaweek.theendofthestudyreceivedlungexercisetest,nonmentalitypulmonaryfunction.Results:thetwogroupsofpatientsbeforeandafterthestudy,thepeakpowerinthestudy,anaerobicthreshold,duration,peakoxygenuptakeparametersindexincreasedsignificantly(p<0.05).Conclusion:aerobicexerciseplaysanimportantroleinCopDdiseaseinstableperiodofrehabilitation,obviouseffect.

Keywordsanaerobicthreshold;Highintensityexercise;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effec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该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较高。CopD病人在度过急性发作期后,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恢复措施,病人的肺功能将会继续恶化,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1-2]。无氧阈简单地说就是无氧界限,指在一定跑速时运动者体内血乳酸浓度突然增加,无氧阈

作者单位:51800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荀细辉:女,本科,主管护师,呼吸科护士长

与赛跑成绩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所以无氧阈已成为指导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一个普遍指标[2]。高强运动是指一种让你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全力、爆发式锻炼的一种训练,它能让你在短期内心率提高以及燃烧更多热量。高强运动能够增加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制造缺氧状态,从而导致你的身体在恢复期间需要更多氧气[3]。临床对于不同运动强度对于CopD疾病康复的治疗效果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就无氧阈和高强度运动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探究运动强度对CopD疾病治疗效果有何不同。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60例稳定期的中重度CopD病人为研究对象,35例为中度,25例为重度。男45例,女15例。年龄47~78岁,平均(67±6.2)岁。所有病人病情均处于稳定期治疗阶段,且稳定期长达3周或3周以上。所有病人均获得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60例稳定期中重度CopD病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随机分组后按计划进行康复治疗。两组均采用踏车的运动方式,共8周,每周3次。两组均采用恒定功率踏车运动,共12周,每周2次,对照组每次40min,观察组每次30min,均包括前后各5min调整时间。对照组以康复前心肺运动试验获得的无氧阈时功率为运动强度,对不能达到或不能确定无氧阈者采用50%最大功率。观察组以康复前心肺运动试验获得的50%最大功率开始,在患者每次能完成30min恒定功率运动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参加者于康复前后分别进行静息肺功能检查、Cpet检测和峰值功率以及运动持续时间等参数的变化。该实验在统计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研究结束时,由同一研究人员进行康复诊断和调查以及数据统计。

1.3观察指标两组病人训练后峰值功率、无氧阈、运动持续时间、峰值摄氧量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2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临床实践中,CopD的治疗以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为主,肺康复是CopD病人稳定期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改善其呼吸困难,病人通过肺康复能够逐步适应不同强度的运动状态,改善其身体机能,病人的生活状态将会有很大的转变,避免了稳定期病人疾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但是不同强度的运动康复方案对康复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CopD病人运动能力明显受限的原因是呼吸困难所导致的运动量减少,出现骨骼肌的蒌缩、肌肉耐力的明显下降。有氧训练可以提高病人的心肺耐力,改善机体功能,改善CopD呼吸困难的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3-4]。

本研究发现,这两种方式均可帮助病人不断适应不同的运动状态,提高运动能力。参加有氧运动治疗的病人,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运动持续时间等参数与没有参加有氧运动治疗的病人有着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在长期的有氧运动锻炼过程中,心血管系统逐渐适应了运动状态,表现为摄氧与运氧能力提升。髙强度训练使得毛细血管与肺泡气体交换能力增强,摄氧量增加,并且在高强度的运动状态下,心跳频率加快,长期的适应,机体自身摄氧与运氧能力提升,从而CopD疾病呼吸困难的问题得到改善[5,6]。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强度有氧运动对于CopD疾病在稳定时期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即观察组各项参数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参考文献

[1]阳春明.中医综合肺康复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28(5):495.

[2]武东兴,景德莲,王桂云.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27(4):376.

[3]王海东.心脏康复运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2(15):919.

[4]万进,陈晓虎,王振兴,等.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1):77.

[5]赵鸣武.重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病因学及其对策的研究[J].中国呼吸与为重检测杂志,2010,3(2):67.

[6]郑劲平,陈荣昌,钟南山.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J].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07(21):233-234.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有发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呼吸道疾病,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首个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将该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nc0v0,目前已确定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为做好我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疫情形势和研究进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目的

及时发现和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规范疫情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管理,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尚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持续社区传播疫情时的防控工作,本方案将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更新。

三、防控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县卫生健康局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疫情信息组、疾病防控组、现场指导组、医疗救治组、科教与生物安全组、新闻舆论与健康宣教组、卫生监督组等8个专项小组,统筹资源、中西协同,形成肺炎防控工作合力,确保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

卫生健康局负责疫情控制的总体指导工作,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

疾控机构负责开展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和评估,进行监测资料的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

开展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和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

各医疗机构负责病例的发现与报告、隔离、诊断、救治和临床管理,开展标本采集工作,并对本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培训。

(二)强化监测发现,做好病例排查及信息上报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和防控等方案的通知》(国卫明电〔2020〕6号)要求,加强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制度落实,坚持门诊首诊负责制,强化与疾控机构的协作,高度重视来自武汉的就诊病例,特别是对于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乏力、咳痰等症状就诊患者要立即组织医疗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并按照程序报告。

1.病例监测和发现。医疗机构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监测和日常诊疗过程中,应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诊断和报告意识,对于不明原因发热、咳嗽等症状的病例,应注意询问发病前14天内的旅行史或可疑的暴露史,了解本人近期有无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地区的旅行史,或哺乳动物、啮齿动物、禽类等,尤其是野生动物的接触史,及其与类似病例的密切接触史。

2.病例报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观察病例、确诊病例时,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明原因肺炎”选择上述相应类别,并且在备注栏填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县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负责病例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要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对病例分类进行订正。

(三)坚持科学应对,及时有效处置疫情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方案》要求,明确各科室职责,落实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四早”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疫情发生后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实验室标本采集检测、病例救治、卫生学处理等各项措施,同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确诊病例报告要严谨规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或进行居家隔离(14天)。县疾控机构对近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提升处置响应级别,对流感样和肺炎样聚集性病例疫惰,要前移防控关口,果断处置,及时控制。

1.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观察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方案》进行调查。

2.标本采集与检测。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标本,通知县疾控机构尽快将标本送至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进行相关病原检测。

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支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肺泡灌洗液)和血清标本等。临床标本应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

标本采集、运送、存储和检测暂按二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管理,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的要求执行。

(四)统筹医疗资源,做好病例救治各项准备工作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要求,南丹县定点医院设在南丹县人民医院。县卫生健康局统筹人员、设备、装备等医疗资源,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诊断和治疗工作;坚持属地治疗离原则,尽可能的减少病例转诊;危重病例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集中收治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尽早收入icu治疗。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切实减少一般病例向重症病例转化,重症病例尽可能降低病死率,同时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及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

(五)加强沟通协作,形成联防联控工作合力

县卫生健康局、县疾控机构要主动加强与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旅游、铁路等部门的沟通,完善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开展联防联控,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等的疫情防控技术指导,特别是要协调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农贸市场监管,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禁止野生动物销售,切实降低呼吸道等传染病的传播风险。认真组织开展冬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六)加大宣教力度,提高疫情防范意识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宣传教育方案,多渠道、多方式普及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有效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及时、准确、客观地防治工作信息,积极开展舆情监测,向公众解释疑惑,提高疫情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篇10

关键词:肺结核病防治

引言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近些年来,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仍不可忽视,防治肺结核病主要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经,保护易感人群的办法,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防治。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1、对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应群集群力,层层负责、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建立组织机构,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疾控中心、社会医院、居委会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经常或定期组织,检查、监督、研究布置等工作。

2、疾控中心防治机构,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督促防治工作。

3、由疾控中心领导、与社会医院、社区居委会派专人成立防治小组,主要协调、落实、反馈防治工作,负责对结核病人的防治和管理。

二、宣传教育

1、为了使病人对肺结核病的发病原因及传播途径有所了解、懂得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广播、墙报、电视、讲座等形式进行防治知识的宣传,动员人人积极参加防治工作,协助好疾控中心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对患肺结核病人思想上做好细致的工作,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介绍预防与治疗的意义与方法,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上进行妥善安排,促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身体早日康复。

三、防预诊断措施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因此控制结核杆菌在空气中传播,是预防肺结核病的关键,必须做到防有措施,治有办法,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原则。

1、为巩固并提高防治成效,需进一步提高病人发现力度,鼓励他们“三报”自报、互报、代报。同时开展“三查”有临床症状者查,有线索者调查,有和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普查,通过X线胸片,Ct、痰涂片、ppD皮肤试验,细菌学等检查得出分析,就能早发现病人。

2、把好对普查人员身体检查关,如发现有肺结核病人进行登记,建卡、并及时隔离治疗,待痰检转阴后再工作和社交。

3、控制肺结核病人的传染和蔓延,除隔离治疗外,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的不随地吐痰,病人痰液规定吐在配有2%媒酚皂液容器中,集中处理

4、为提高人体对结核菌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感染人群患肺结核的机会,新生儿、婴幼儿,青少年及结素试验阴性者接种卡介苗。结核纯蛋白衍生物(ppD)法进行皮肤试验,筛选肺结核病人,对密切接触肺结核人员视情况可药物预防。

5、配合好改善病人的生活卫生,是肺结核病防治的重要条件,合理营养饮食,坚持“四高”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同时居室要保持通风,采光要好,并定时空气消毒。科学地安排适当运动、增强病人体质、降低感染率,促进疾病早愈。

6、为了加强防治工作力量,知识的普及,举办结核病学习班,培训各单位防治人员,积极地配合疾控中心,社区医院对肺结核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7、隔离是彻底切断肺结核病传播的重要环节,除少数重症病人住院外,大多数病人都分散在家中隔离和治疗,对于耐药和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病人,经长期治疗,肺部仍有活动性结核病人,痰检阳性或阴性者,应集中隔离治疗和管理。

四、治疗

肺结核病的治疗,方案依据病理情况,药物特点合理制定,促使病灶愈合,和防复发,抗结核药物治疗原则,强调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五项原则。

1、一旦发现病人,必须早期规律性用药,是消除传染阻止疾病发展,避免肺组织破坏的重要环节。

2、全程化疗方案,为强化和巩固治疗两个阶段,实行对肺结核病人初治疗法和复治疗法,初治疗法,主要是初发和痰检阳性的病人。复治疗法是经初治疗法失效后,产生耐药性和慢性纤维空间性肺结核病人,痰检阴性或阳性X线胸片有活动的病人。

3、联合适量用抗痨药,彻底治疗,避免复发,对肺结核病人实施全程督导化疗方案,初治以2S(e)HRZ/4HR等六个月的短疗法。复治疗法以2SHRZe/6HRe八个月疗法等。对少数经化疗不佳的肺结核病人,可实行长期集中管理和治疗。

4、用药注意事项,抗结核化疗药物遵循原则,注意观察药物付作用和不良反应,并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5、并发症的处理,患肺结核的病人少数由于病情长,耐药、不规律的用药等导致疗效差,体质弱、并发症多,对治疗和预后都有很大的影响,成为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如慢性纤维性空间性肺结核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等,自发性气胸、脓胸、大咯血等。在有效的化疗条件下,要及时妥善积极地治疗并发症。

6、对查有肺结核病和接受治疗的病人要认真登记和建立资料、档案,对每个病人治疗情况均有病历详细记录等进行分析、评价、定时组织随访、复查、指导防治措施。

五、总结语

综合上述,肺结核病这一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是个重要性公共卫生问题,它造成相互传播引起疾病,严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