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规划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12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项目库;案例主导型教学;和谐生态旅游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在19世纪40年代世界旅游业开创初期,由于其行业规模、游客数量远不如今天这样庞大,故旅游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二战结束后,随着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旅游业发展很快,甚至成为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业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许多旅游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为了解决旅游业给环境带来的问题和加强旅游环境问题的研究,生态旅游显得日益重要。

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生态旅游和旅游生态学尽管在研究中已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但在理论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完善和提高。从生态旅游的本质上来说,它与传统旅游活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和开发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对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作为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森林休闲与游憩专业的主干课程,“生态旅游”课程介绍生态旅游活动及开发的历史、概念、原则、市场营销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中外主要的生态旅游热点地区资源特点和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概况,运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思想方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旅游业,宣传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此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为城乡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管理服务。

以往生态旅游专业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我院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在生态旅游教学上不断改革和探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易于消化和吸收,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效果

案例型教学在于突出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全方位地对生态旅游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目的。

(一)案例型教学的主要特点

1.鲜明的目的性。案例型教学通过独特但又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情景再现与角色体验,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工作体系。

2.启发性。案例型教学透过众多看似互不相关的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去观察、分析、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

3.客观性。案例型教学可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对真实素材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其结果客观。

4.实践性。相比其他的教学方式,案例型教学真正实现从理论向实际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5.综合性。案例型教学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从角色的扮演中学会综合运用更多的知识和更加灵活的技巧来处理各种各样的案例问题。

(二)案例型教学的效果

1.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并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些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员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员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三、服务于案例型教学的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

(一)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1.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的内容。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和案例主导型教学以目前的旅游学理论为基础,归纳和整理环境科学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新突破及典型研究案例,将其中已经较为成熟和被大家广为认可的研究成果与生态旅游进行融合,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生态旅游理论进行完善,并尝试进行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一定范围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现状调查和综合评估;(2)研究生态旅游经济活动中开发商、当地居民和游客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3)归纳和总结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和模式或范例;(4)开展生态旅游区规划、管理和预测的研究。在生态旅游教改研究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在研究中把区域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作为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贴于

2.生态旅游项目库拟解决的问题。(1)尝试解决生态旅游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进一步提高旅游学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2)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生态旅游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和建设来完成。(3)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整合。依据旅游系统规划思想,对由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子系统、出游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四个子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进行整合。1)从规划空间范围收集和整理国际级、部级、区域级、省市级、地方级、风景区(点)、社区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库。2)对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按规划对象归类,建立旅游业规划、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等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子库。3)进一步对生态旅游规划案例,按规划包含内容,建立旅游市场规划、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路线规划、旅游商品规划、旅游土地利用规划、旅游保障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旅游配套设施规划、旅游项目融资规划、旅游人才培训规划、旅游安全风险规划)等旅游业各组成环节的规划的旅游专项规划案例库。

(二)生态旅游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选择

案例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设置的线索、背景,案例选择是否恰当是案例主导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即不仅要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而且还要使其具有一定的通俗性、简洁性和综合性。要通过案例选取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从案例中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案例要力求简洁,要将主要时间用在讲授理论和学员思考、讨论上,不能把整堂课变成故事会,避免冲淡授课的重点。选择案例还应考虑综合性,即案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要有多个知识点的渗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形成较开阔的思维;同时,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思考的意识(如表1所示)。

四、结语

将生态旅游项目库建设应用于案例主导型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质量、缓解学校教学理论性和社会工作实践性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通过项目库建设,使生态旅游规划中涉及的基本元素和素材不断丰富和系统化,极大地方便森林休闲与游憩专业的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服务于具体旅游项目的实操规划,把“生态旅游”改造成具有一定数量科学前缘动态案例的实践性、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学(修订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桂华(澳),等译.生态旅游(澳大利亚版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桂华(澳),等译.生态旅游规划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桂华(澳),等.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普林斯顿出版公司联合出版,2000.

[5]世界旅游组织.国家和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实例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2

[关键词]旅游 本体 方案 应用 模型

[分类号]tp391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旅游信息具有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比较分散、时空性强等特点,而目前的旅游信息资源建设存在技术手段落后、缺乏一致性、缺乏广泛共享、信息服务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缺点。中国是旅游资源大国,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严重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及旅游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通过构建旅游领域的基础知识库一本体,并利用本体开发基于语义web服务的旅游服务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是一种较先进的解决方案。

1 本体构建方法

1.1 本体

本体最早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本体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定义也有多种,其中1991年neches等人最早给出了一个定义: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定义。perez等人用分类法组织了本体,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类或概念、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本体一般可分为元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和应用本体等多种本体。本体的描述语言有非形式化语言、半非形式化语言、半形式化语言和形式化语言,在本项目中采用owL。本体开发工具有ontoedit、onto-lingua、prot6g6等。本体在知识检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语义web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本体为语义化web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语义支持。

1.2 常见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目前尚无构建本体的标准方案,许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项目中都提出了相应的本体构建方案。文献中介绍了7种比较有影响的方法:iDeF5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骨架法、SenSUS法、KaCtUS法和七步法。这些方法各有千秋,没有一种方法是完备的。

1.3 基于应用案例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案

笔者通过对上述方法进行仔细比较研究后,充分从应用领域角度出发,在实践中提出一种基于应用案例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案,如图1所示:

该方案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确定应用领域和范围之后通过激发应用案例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这个阶段往往需要进行多次案例激发才能完成;第二阶段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概念化并开发初始本体,概念化和初始本体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第三阶段在初始本体确定后通过多应用案例检验,根据检验所得的统计结果对本体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第四阶段是本体维护和应用开发。

这里对该方案做出说明:①通过激发实际的领域应用案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避免了无源之水和没有应用背景的本体开发,当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由开发者的经验和领域专家的参与情况所决定;②初始本体开发时一定要考察复用已有本体中的概念和属性的可能性;③初始本体设计完后遵照Gruber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进行评价,在符合要求后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④在第三阶段通过多应用案例进行检验能够避免开发的本体过分抽象化,以提高本体的实用性;⑤通过前面的工作将得到一个符合标准并且实用的领域本体,同时在进行本体应用开发过程中还可进一步维护本体。

2 旅游领域本体的构建

旅游领域本体的构建遵循上述新方案,旅游行业最重要的商业活动包含于三个方面:①游客与旅行社之间;②旅行社之间;③旅行社与其他相关旅游机构(如交通运输公司、宾馆酒店、景区、购物点、保险公司等)之间。旅游领域本体的应用范围就是为旅游行业的商业活动提供知识支持,从而达到旅游信息的一致性和充分共享,并且为建设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打下语义基础。

2.1 激发应用案例与数据收集

案例(一):某游客想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期间到外地旅游,于是他来到当地甲旅行社,旅行社的组团部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他并推荐一些行程,最终该游客选择“昆明、丽江四飞六日游”。国庆很快到来,该游客愉快地度过了一个长假,旅游结束回家休息一天准备接下来的工作。

案例(二):乙旅行社准备整合推销当地旅游资源,便与当地旅游景区的经营单位和交通食宿企业联系,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接方案。

案例(三):乙旅行社将制定好的地接方案传给外地的丙旅行社,邀请联合推销乙所在地的旅游资源,双方商谈了具体的合作事宜。丙旅行社结合本地区到乙旅行社所在地的交通、食宿等具体情况制定了几套行程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向当地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推广。

篇幅有限,以上案例均省略了大量具体信息。通过充分地激发一定数量而又具有旅游行业代表性的应用案例,开发人员能够掌握足够的、关于旅游领域的原始数据。

这些应用案例通常以文档的形式存储,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从这些文档中收集和分析出有用的数据。可采用人工或半自动化的工具从文档中提取出重要的词汇、术语。从上述的部分案例中提取出这样一些重要术语:游客、导游、旅行社、法人、组团部、地接部、旅游团、行程、旅游资源、景区、景点、企业、交通、食宿、旅游线路、地接方案、日期、时间、制定、选择、执行、合作、利用、具有、隶属于等和其他大量实例数据,如旅行社名称、游客姓名等。

2.2 概念化

根据上面收集的重要术语和实例数据,在旅游领域专家的参与下,对旅游领域的知识进行概念化并建模。图2给出了旅游领域顶层概念模型,图3给出了部分底层概念模型。

2.3 初始本体设计与评价

根据概念化所得的概念模型就可以进行初始本体设计,设计前需选定本体描述语言和本体设计工具,本项目相应采用owL和prot6g63.3.1进行本体开发。需要完成以下工作:①设计类和类的层次(核心类层次参见图4);②设计类的属性(部分主要属性参见表1);③设计属性的Facets(部分属性的Facets参见表2);④实例化。在设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复用已有本体中的慨念和属性,如时间、地址、价格、简单数据类型等。

初始本体设计完成后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可采用Grubel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如果不满足,就对概念模型进行调整并重新设计初始本体直到满足上述五条规则为止。

2.4 本体检验与改进

领域本体主要应用于本领域的实践应用案例中,这借鉴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思想。在

开发旅游领域本体之初激发了许多应用案例,并从中提取并设计初始本体。这里反过来把设计好的本体应用于新的应用案例来检验本体的实用性,在检验过程中对初始本体进行调整和改进,并最终得到完善的旅游领域本体。

3 旅游领域本体的应用探索

本体不仅能应用于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成为语义web解决语义层次上web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本项目中构建的旅游领域本体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①为建设基于ontology的旅游线路自动生成系统提供本体支持;②为建设基于语义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语义支持。

3.1 基于ontology的旅游线路自动生成系统

在传统模式中,旅游线路是由旅行社相关工作人员利用交通服务、食宿服务和旅游资源合理设计出符合现实操作的旅游行程并计算出成本价而产生的。考察整个产生过程几乎是全手工式的,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同时还可能错过许多潜在的旅游线路所带来的商机。通过旅游领域本体对旅游行业的相关信息和资源做出规范化的定义后,旅游线路的自动生成有了语义的基础保障,系统的模型如图5所示:

3.2 基于语义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目前旅游商务活动以人工方式为主,而旅行社扮演一种人工组装车间的角色,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旅行社的功能和存在价值受到较大冲击。基于语义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实现电子旅行社的功能,取代旅行社的人工操作模式,最终实现旅游商务活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游客能够通过平台提供的旅游线路自动生成服务定制个性化的旅游线路,整个旅游过程中所需的诸如交通、食宿等其他服务的具体信息能够准确合成到旅游线路的行程安排之中。如图6所示:

4 结语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3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化的手段和标志,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目前,中国正进行着快速的城镇化,且表现出加速的趋势。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其动力模式也随之丰富起来,其中,旅游作为城镇化的原生动力和再生动力显示出其越来越强大的作用,城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焦点。旅游具有显著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缓解就业、改善人居环境等功效。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需要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实现旅游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良性发展。

一、旅游经济对城镇一体化的影响

(一)旅游经济对城镇一体化的积极影响

城镇化的演进离不开产业结构的演替,旅游业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旅游经济推动城镇化发展有许多中外成功的典型案例。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非洲的摩洛哥,日本的豪斯登堡,泰国的巴塔亚、法国的尼斯等;中国的西安、武夷山、丽江、张家界、黄山、桂林、曲阜、三亚、井冈山、武夷山、峨眉山及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等。

1、旅游经济促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的标志之一是农业劳动力改变经济来源,向城市迁移。在具备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独特旅游资源的地区,为满足外来旅游者的相关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的周边城镇需要参与并提供条件,使得更多的人员开始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等工作,改变了其职业,加速了人口的城镇化聚集,使得原有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最终提高整个区域城镇一体化水平。

2、旅游经济优化城镇的政府职能并增强其辐射能力

目前旅游经济正表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城市旅游、科技旅游和商贸旅游等新兴旅游概念与过去单一的人文和自然旅游并驾齐驱。作为旅游资源的载体,城镇担负着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所有供给作用。多元化发展的旅游经济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城镇的这些职能。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城镇一方面直接地增加大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强城镇整体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间接改善了区域内的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城镇间的互动和合作双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旅游经济发展调整城镇体系的结构

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通过带动单个城镇来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城镇体系结构。交通不便、环境封闭,发展水平落后的城镇是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的短板,但这些“劣势”在旅游经济中可以转化为“优势”:保存完好的文物、未遭人为干扰破坏的自然景色等独特旅游资源都归功于此。当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资源通过吸收外来的消费来刺激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在逐渐构建一种欠发达地区的造血机制,这对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经济对城镇一体化的消极影响

现实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原理,旅游经济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1、造成旅游资源“小而全”

在同一个区域城镇体系中,由于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历史的相似性导致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可替代性很强。如果没有一个高层次的规划和协调管理机制,各地区出于刺激经济发展和局部利益的考虑,会引发恶性竞争(开发雷同的旅游项目、大打价格战等),降低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短时间内的不可恢复,会导致旅游经济与城镇一体化发展的两败俱伤。

2、造成城镇职能“小而全”

区域城镇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带动一体化过程中,如果开发旅游资源一哄而上、不讲特点,会模糊和淡化各城镇的功能分工,影响其真实的优势展现,不利于各个城镇间的互补合作,导致出现规模小、城镇只能雷同、辐射能力差的低层次城镇一体化,使得整个区域内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发展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协调旅游经济与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作为城镇一体化的新动力,旅游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旅游发展与城镇一体化相互促进、目标一致。因此,在协调旅游经济增长与城镇一体化体系发展的对策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一方面城镇化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载体平台,另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为区域城镇一体化带来新的契机活力,真正实现城镇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协调促进模式。

首先,为避免出现区域内旅游项目的小而全局面,需要建立高级别的协调机构,对区域内旅游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将旅游与城镇化无缝对接,实现旅游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双赢。其次,由于区域内各城镇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往往会忽视整体利益而做出非理性选择,因此需要加强沟通、理性合作才可以更好体现整个区域的整体优势,突出城镇特色。最后,旅游经济发展和城镇一体化建设需要必要的政策扶持,区域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比如下放一定的政府公共职权、专门的财政倾斜政策等。在城镇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与部门间的协调与分工、政府与企业间的支持与配合以及政府与居民间的沟通与理解不仅能够更好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还能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更有效地保护当地的特色和自然资源,为长久发展旅游经济打好社会基础。

(二)寻求特色,因地制宜

许多地区在发展城镇一体化的道路上往往为了追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选择生搬硬套一些成功案例的模式进行操作。这样的做法在短期看来或许是一种高效且节约的方式,但是从长远看来,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诸多弊病。首先,一个成功的案例并不是一把可以打开所有的门的万能钥匙。如果不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话,再优秀的方案最终也会付之东流。其次,对于发展旅游经济而言,一味的模仿会进一步加深旅游资源的趋同化,使该地区丧失旅游特色和竞争力。

因此,在以城镇一体化与旅游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下,首先需要将自身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了解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无论是历史人文类、自然资源类,还是人造景点景区类,抓住重点,合理开发。其次,在衬托特色资源和突出特色资源的主旨下,制定相应的城镇发展策略,将更有效地在城镇一体化发展道路上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设立“规划、建设、营销”整体运营模式

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城镇一体化的整体运营模式可以将商品经济中的产销结合和产销同时进行的理念融入其中。城镇一体化的规划、建设周期较长,在规划、建设的同时既需要掌握旅游发展动向,适时地根据旅游发展动向调整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方案在保证合适、实用的前提下,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不至于给当地财政增加过大负担。此外,旅游营销可以与规划和建设同时进行。及时的向外界宣传、推广当地旅游和发展咨询既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渠道,也是一个获取信息的途径。通过这条搭建在规划、建设者与旅游者和居民之间的通道,不但可以帮助政府贴近人群、了解民意、掌握实时动态,也可以为提高当地知名度、构建旅游市场氛围和培养旅游群体创造条件。

(四)深化“绿色旅游”概念

“绿色旅游”是时下非常热门的旅游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环保出行、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垃圾及废物的合理处置。但是在“绿色旅游”的概念中除了环保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包含绿色的旅游产品,如原始旅游景点景区、天然的食品供应、亲近自然的住宿环境等。这些内容在中国最亲近绿色概念的农村本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但在现实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农村城镇在城镇化的蜕变中过度追求城市化,而脱掉了原本的“绿色”外衣,也丧失了与城市竞争旅游客源的资本。

在农村推进城镇化,可以为旅行者提供生活和物资上的便利,有利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农村自身原汁原味的生活模式和建筑风格的保留能够为当地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现存的环境问题,如居民环保意识较差、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等,同样不容忽视、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无法找到适当的改进方法或解决方案会是农村的“绿色旅游”概念遭到质疑从而降低其旅游竞争力。

因此,在农村推广环保教育、改进基础设施和改善市政环境等措施将帮助城镇一体化过程中的农村城镇更加贴近绿色、更加亲近自然、更加具有旅游吸引力,并最终受益于旅游经济在当地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城镇一体化的进程中融入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当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需求。中国农村城镇希望通过城镇化的推进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造更好的就业、医疗、教育和生活环境。于是缺乏工业基础和年轻劳动力的中国城镇将新城镇创造财富的希望寄托于旅游业。但是对于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而言,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参观、游玩并不是他们的最优选择。因此,如何在打造新城镇的同时保留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原色风光,需要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ChenJ.RapidurbanizationinChina:aRealChallengetoSoilprotectionandFoodSecurity[J].Catena,2007,(69):1-15.

[2]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4-21.

[3]程开明.我国城市化阶段性演进特征及省际差异[J].改革,2008,(3):79-85.

[4]文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0,(6):48-51.

[5]李璐芳、谢春山.旅游城市化现象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166-167.

[6]刘嘉纬、蒙睿.关于旅游业对西部城市化动力驱动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6-160.

[7]魏峰群.旅游资源开发对区域城镇体系的影响与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49-152.

[8]李鹏.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4):97-100.

[9]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71-385.

[10]马耀峰.新世纪陕西旅游产品的开发[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1):85-89.

[11]银元、李晓琴.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3,(11):39-43.

[12]马晓隆、曹杏娟.特色旅游景观城镇建设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J].小城镇建设,2012(1):20-23.

[13]张林博、张俐俐.浅析绿色旅游及在中国的发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265-281.

作者简介:王易琦(1985-),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4

1旅游业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首先,信息查询。对于旅游业而言,与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例如旅游景点、道路信息、服务设施等,地图上均标注了地理坐标。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全面、丰富的地理区位数据信息。通过系统空间数据,在电子地图上,汇集了丰富的空间与非空间数据信息。通过信息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管理,检测旅游相关信息。现阶段,在旅游信息开发中,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信息管理软件,建立旅游信息网站,包含交通路径、旅游景点、旅游环境、旅游区域特点与人口密度等。近些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信息与数字设备的有效结合,旅游者利用掌上电脑,即可快捷、实时查询旅游信息。而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利用pDa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构建数据信息库,使用户查询全时域、全空间、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在电子地图上,可查询到任一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

其次,旅游开发。在旅游景点开工假设之前,按照规划设计方案,提出评估预防预案,获取相关旅游资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旅游分析。现阶段,对于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重点研究了旅游资源空间分析,构建空间数据库与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资源评估、设计模型,在地图上,即可直观的评估资源。其一,旅游地发展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即可分析旅游地的发展条件,是景观设计、场地规划的重要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自然、社会等进行定量图文分析,结合各种数据图层,掌握区域状况、经济与政策现状,理性分析环境,对土地开发方案、利用方案实施评估。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分析旅游地的灾害风险、灾害类型,建立旅游灾害预防、损失测度、灾害风险等指标体系,结合检测的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成图,向管理部门直接反映,进而为旅游地环境改造提供预防数据信息。其二,旅游客源分析。在旅游开发中,必须加强客源市场分析,旅游者大多按照自身兴趣与特征,作出旅游决策,若缺乏旅游群体分析,会使得旅游规划与实际脱离。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旅游地人口、吸引力、目标群体进行分析,了解地理信息数据,结合旅游者行为规律,对目标市场范围进行分析,加强客源属性分析,为规划者提供科学的营销策略。其三,旅游环境分析。在旅游环境中,环境廊道、旅游廊道是重要理念,考虑旅游地植被、地形、水体等因素,制作成数据图形,再进行叠加,使环境廊道科学划分。主要包含建立水体层、湿地层、陡坡层等方法。然后建立环境廊道,使水体层、湿地层、陡坡层三种主体土层进行叠加,构成一个鲜明、多样的线性廊道,通过环境廊道图形,确定优先、重点的旅游地保护区。

第三,旅游区的动态空间、静态配置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景观视线与时域进行分析,检测服务设施配置,数据准确率较高。利用地理信息软件,按照地图采样精度,使景观区域的空间信息、地理信息得以准确表达,按照各种时域与视线要求,达到较高分析精度,为旅游区的微观设计、宏观设计提供数据。针对服务设施的配置,按照旅客浏览时间及生理功能,合理布置洗手间与休憩地,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均可简单、普遍布置。

第四,制作旅游专题图。地理信息系统使传统二维地图,逐渐转向三维思维地图。对于旅游规划,因地理信息系统的文本编辑、图形编辑功能较强,且数据维护十分便捷,使出图成本极大降低,提高了制图效率。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各图形数据通过分层储存,为用户提供全要素图形,按照用户需求分层输出专题图形,通过地形图、景点的叠加,制作成一张详细、准确导游图。

2旅游业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问题

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地形图与分布图的叠加,为旅游者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数据信息。按照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在旅游业中,地理信息系统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经费不足、体制原因、市场不规范、队伍不完善、环境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可以说,地理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属于技术型、密集型产业,不管是购置软硬件设施,或数据更新、产品生产,投入数额均较大,投入和产出之间具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业中的发展。

其次,数据标准化与共享。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瓶颈,因数字地图系统庞大,基础数据源缺乏共性,为解决部分基本数据来源,使整体规划、设计数据费用降低。针对大面积用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属于动态化过程。所以,由规划开始,必须考虑数据更新、维护问题,使数据采集日常化、常态化,以确保地理信息系统的持续运行。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5

关键词:城市设计;生态优先

1双岛湾区域概况及开发背景

双岛湾位于烟台与威海交界处,是威海的城市“西大门”。区域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中部为联系海陆的泻湖水域,其中囊括了泻湖、湿地、山体、林地、沙滩、岬角等一系列滨海稀缺资源,集中了威海主要的内海岸线,属于威海海岸线重点保护和控制发展地区。

威海市境内共有四处泻湖,除双岛湾外另外三处分别是月湖、白沙口、朝阳港泻湖。其中月湖属于封闭型泻湖,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白沙口95%面积为潮滩,景观环境欠佳;朝阳港由于远离市区、基础设施缺乏,难以开发建设。只有双岛湾是目前唯一能够全方位满足市场需求、毗邻城市建成区、基础资源优越的休闲度假待开发区域。

为了合理利用滨海泻湖区域优良的生态资源,保证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威海市规划管理部门采取了先进行规划方案国际招标,再针对各规划方案进行水动力分析及生态保护方面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中标方案,提出功能布局及生态合理化方面的调整意见,最后经过方案调整形成规划成果并作为后续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依据。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对滨海生态环境的尊重,在规划管理层面真正做到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2彰显生态理念的功能定位

2.1以“幸福西海岸”为品牌

建设旅游度假基地、打造“幸福海岸”旅游品牌是威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项关乎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其目的就是以威海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和大型旅游项目,并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千公里海岸打造成一条幸福海岸线,使之成为威海旅游度假基地的标志性景观和形象品牌。

双岛湾是威海的西大门和干公里幸福海岸线的起点,也是威海融入半岛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幸福西海岸”很好地呼应了城市“幸福海岸”的旅游品牌,成为城市整体旅游形象的重要支撑。

2.2以“旅游休闲”为主体

丰富多彩的休闲产品和高质量的休闲服务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威海作为环渤海经济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滨海景观资源,大力开发多种多样的休闲设施和产品,加强休闲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城市休闲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利用双岛湾海岸及泻湖的资源优势,在区域内发展度假、观光、生态、渔业和民俗风情旅游,把威海西海岸建设成为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温泉疗养、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区,使双岛湾成为东北亚地区著名的海滨旅游度假目的地。

2.3以“科教研发”为支撑

新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适度的产业支持。区域内现状的大学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利用大专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形成产学研基地。同时以大学城为依托,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吸引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环境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能够更好地保护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4以“生态宜居”为特色

休闲度假房产、产权酒店、高尔夫别墅、温泉度假村等以房地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房地产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地产开发,会吸引大量的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形成良性循环。

威海目前在高端旅游房产市场尚存缺口,双岛湾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抓住机遇,做大做强高端旅游地产,有利于提高威海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地常住人口与季节性旅游度假人口相互结合,可以满足新区发展的人气需求,极大促进区域发展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

片区总体定位概括为:贯彻威海市重点工程实施战略,打造以“幸福西海岸”为品牌,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科教研发为支撑、生态宜居为特色的“绿色海湾、未来之城”。

3生态优先的系统解决方案

3.1生态本底的郊野公园系统

双岛湾北面临海,东、西、南三面群山环抱,中部为南北狭长的泻湖,旅游资源丰富。除广阔的水域资源外,陆地景观节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线性分布的滨海沙滩、原生态的松林湿地以及海拔高度较高植被覆盖丰富的烟墩山和凤凰山。

采用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在规划布局之前先行分析区域的生态景观资源形成生态本底,在充分理解和利用生态本底的前提下进行其他的功能布局和各系统规划。以现状资源特征为基础在区域内形成滨海沙滩公园、森林湿地公园、山海雕塑公园和山体运动公园等四个郊野公园,形成三足鼎立的生态敏感区域分布,城市建设开发则避开生态敏感区域沿泻湖周边展开(图1)。

3.2生态资源为导向的功能选择与布局结构

根据功能定位及生态本底特征,片区功能选择涵盖居住生活、旅游度假、科技研发、高端产业、生态公园、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内容。区域中心位置为中央服务岛,其所处位置对各服务对象形成最佳的服务区位和最便捷的服务线路,既服务于季节性较强的旅游度假人群,又为区域内及周边的长期居住人口提供购物、娱乐、办公等服务载体。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及功能单元的有机组织,总体上形成“一个服务核心、两个功能圈层、四个组团区域、四个特色公园”的空间结构体系。中央服务岛为整个区域最具活力的服务核心,围绕该核心形成较为活跃的城市生活功能圈层,再往外布置较为静谧的旅游度假圈层。内圈层由国际社区、旅游居住、科研设计及高校教育等四个组团组成,外国层由滨海沙滩公园、森林湿地公园、山海雕塑公园和山体运动公园等四个生态公园组成。整个片区由中央向四周形成从动到静、从集中到分散的有机分布的空间特征(图2、图3)。

3.3生态有机的旅游系统组织

双岛湾旅游资源主要有滨海沙滩公园、森林湿地公园、山海雕塑公园和山体运动公园等四个生态公园以及内湖滨水景观和新城风貌景观等六项内容(图4)。

3.3.1滨海沙滩公园——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沙滩开阔平坦,适合设置冲浪、游泳、潜水及沙滩运动等相对活跃的功能;东侧沙滩相对狭窄,地形变化大,南侧有大片松林遮挡,适合设置度假、疗养、养生等相对静谧的功能(图5)。

3.3.2森林湿地公园——林木茂盛,野生鸟类穿梭其间,原生态特征明显,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设置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满足现代城市人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

3.3.3山海雕塑公园——以高植被覆盖率的烟墩山为载体,开辟盘山步道,其间设置艺术爱好者的雕塑作品,使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得到文化熏陶。

3.3.4山体运动公园——利用凤凰山坡度较缓,树木植被集中在山顶的特征,在开阔的山坡设置划草、露营、攀岩等运动设施和场地,并利用山脚下的渔村和果林形成农家乐、瓜果采摘等活动以吸引游人。

3.3.5内湖滨水景观——内部泻湖水面开阔,多数水域宽达800m以上,泻湖岸线从北向南经原生态沙滩、树林草坡逐步过渡到人工化的硬质驳岸、人工草坪,沿岸景观丰富多彩。

3.3.6新城风貌——新城核心区现代化的建筑风貌、开阔的绿化空间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品质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式旅游资源(图6)。

丰富的旅游资源需要多元化的旅游线路组织,区域内旅游线路分为水面和陆地两套交通系统。经过水面的码头、游艇、游船和陆地的道路、车站、车辆等交通要素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两套旅游线路在六大旅游资源之间形成高效便捷的穿梭和联系(图7)。

3.4显山露水的建筑高度控制

针对双岛湾区域独特的生态资源特征,在建筑高度控制方面采用簇群分布、轴线导引的手法,使人们在新区的不同位置都能够欣赏到雄伟的山体和平缓的海岸,从而达到区域内及区域周边显山露水、步移景异的景观特征(图8)。

从中央服务岛到各功能组团的展开区域,建筑高度逐渐降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呈群簇状有机分布于各功能组团的核心位置。除核心区域少量标志性建筑外,其他建筑高度控制在120m以下,低于周边山体的海拔高度。为体现中央服务岛的景观、区位价值,建筑高度为区域内最高,多数控制在100-120m,局部达150m以上。由中央服务岛向南到国际居住社区为建筑次高区域,高度控制在100m以下。其他功能组团的核心区域建筑高度控制在80以下,随着区位的向外延展建筑高度逐渐降低。

4针对生态优先理念的的方案深化调整

为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特征,合理控制该区域的开发建设,威海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进行城市设计方案招投标过程中,组织有关部门和设计单位进行了双岛湾区域泥沙冲淤及水动力专题研究。为更好地体现生态优先设计理念,在深入理解和分析水动力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方案在泻湖岸线、生态保护、防洪排涝及开发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和调整。

4.1扩大水域开口面积,防止拦门沙形成。在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动力作用下,在湾口位置易发育成拦门沙。因此,规划方案进一步扩大北部水域面积,打开北部口门,以增加纳潮量、减少淤积,保持水质,尽可能保护好现有沙滩。

4.2理顺岸线形态,保证防洪安全。取消北部沿线小型孤岛,削弱半岛区域岸线弧度,使水系线形更加顺畅,同时在西北侧增加排洪通道,增加区域泻洪速度。

4.3理顺中央服务岛的对外交通,增强交通疏散功能。方案进一步优化中央环形路网结构,增加连接性的放射道路,并将部分尽端式道路连接到城市路网。

4.4完善水系结构,增加水域面积。方案调整后水域面积比例由最初的18.10%提高为21.79%,使区域景观品质从河道景观向海湾景观转变,保证原生态的滨海泻湖景观特征。

4.5适当提高开发强度,保证开发效益。在大量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城市新区开发离不开足够的开发效益,否则新区风貌难以建设,生态保护难以延续。调整后总建筑面积由1035万m2增加至1492万m2。

4.6校核验算防洪能力,保证防洪安全。双岛湾接纳了峒岭河、初村河、埠前河与羊亭河的汇水,总汇水面积约184.25km2。河道流量计算采用经验公式与SCS模型两种计算方法,对两者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初步确定各主要河道接入双岛湾处的最小宽度。双岛湾蓄水和潮汐对水位的影响采用河口海洋数学模型初步估算,高潮位时双岛湾水体可以容纳流域内45%左右的汇水,即容纳10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

4.7采用生态湿地策略,预留河道蓄水面积。在峒岭河、埠前河、初村河和羊亭河四河入湾口设立湿地公园,建立湿地保护核心区与缓冲区。一方面增加河道防洪蓄水面积,另一方面利用生态湿地的生物净化功能,洁净水质,形成自然生态修复系统,有利于双岛湾未来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完善。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反规划”理论;生态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4-04

1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是旅游开发的基本共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优质的旅游规划。从全国范围看,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着体系不完善、规划市场不成熟、规划经验不足、规划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水平。

作为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成都一直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一样,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本文对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新形势下,寻求“反规划”理论与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契合点,尝试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成都的乡村旅游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效,“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2003年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成功开发的“五朵金花”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和名片。之后又出现了诸如“龙泉国际桃花节”、“蒲江樱桃节”等乡村旅游品牌。此后,成都很多地方纷纷效仿农科村和三圣花乡,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但很多都是简单模仿,没有因地制宜,使得成都乡村旅游出现了资源雷同、季节性过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叠加效应的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围绕成都城乡建设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模式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政策”的发展思路,坚持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总体定位,不断丰富产品类型,逐步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现“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1]。

2.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规划动机不正确,规划单位良莠不齐,规划过程不严谨,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规划缺乏特点和亮点,规划评审小组行政官员多或内行失声现象严重等[2]。部分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以上问题。此外,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还存在以下问题。

2.2.1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

成都乡村旅游多以农家乐为主体扩散发展,部分有农家乐的地方,规划人员依葫芦画瓢,摘抄其他的规划文本,对乡村旅游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料的搜集、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分析以及项目自身独特性的分析等做得不详细、不系统,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致使规划写出来的文本大同小异,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同质严重,特色不鲜明。

2.2.2规划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明显

部分规划人员对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不深入,过于浮躁,片面地将城市建筑大量无选择性地移植到乡村旅游中,一规划就得要有现代化建筑、现代化娱乐设施以及大广场等,而忽视了乡村旅游的精髓:乡村的土色土香、原汁原味、返璞归真,使得乡村旅游规划显得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大量的人造景观取代了乡土自然景观,使旅游体验质量大打折扣。

2.2.3规划区内部与外部环境差异巨大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规划区对周边环境的建设不够重视,景区内标识牌明显、道路干净畅通、环境质量高,规划红线范围外就出现道路破烂不堪、标识系统缺乏、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规划过于强调规划区内的打造而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延续性、协调性。

2.2.4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和灵魂[3]。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原有清新自然的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河流溪水被污染,农田景观丧失,乡村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城市文化同化。这是对乡村旅游的颠覆,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本的核心吸引力以及对客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解读“反规划”理论

3.1“反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城市规划者并不能很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传统城市规划仅仅依赖“规模—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这种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于是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寻求解决之道,俞孔坚、李迪华等人研究了不同观点后,结合自己的城市规划的经验,提出了“反规划”理论。该理论被提出以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分别有城乡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将其适当引入到本领域的现有规划体系中[4]。

“反规划”理论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出路。传统城市规划强调建设规划论,即规划建设区域,而环境生态规划只是作为专项规划,是为建设服务。“反规划”则是强调不建设规划论,旨在优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的建设,走向主动为富有生命的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5]。

3.2图解“反规划”理论

传统规划思路[6]和“反规划”思路[7]分别见图1和图2。

通过图1和图2的比较可以得出:“反规划”是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规划”理论可以从下面3个角度来认识。

(1)反思现城市发展过快的现状: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发展过速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2)反思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法如不进行完善和深化,势必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推崇反向的规划流程:和传统的规划流程相反,先修建生态基础设施,保持大地的健康,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进程。

3.3“反规划”理论的应用

“反规划”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城市规划,此外在区域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方面也有触及。通过以俞孔坚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反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作品,比较成功的有浙江台州城市规划案例,此案例中为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目标,体现城市环境要求,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规定,将生态功能进行规划,主要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区、生态协调区和城镇建设区[8]。这一案例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规划荣誉奖。近年来,部分旅游学者开始思考“反规划”理论如何应用于旅游规划。梁振然等人借鉴“反规划”理论框架,采用逆向的规划方法,提出负的规划成果——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9]。叶舒娟等人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10]。

4“反规划”视角下的成都乡村旅游规划

4.1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需更加注重生态本底建设

随着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规划,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想的城市形态是“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11]。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了9年多的努力,城乡统筹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乡村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为城里人提供农副产品和旅游休闲的场所,变为城市形态发展的本底。顺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大趋势,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应融入“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城市形态,更加注重和强调规划中生态本底的建设和延续。

4.2“反规划”理论与成都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

的要求相契合“反规划”理论强调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先为城市铺上生态本地,然后再在上面作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蓝图。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要求的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山是龙门山和龙泉山;水是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田是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则是川西林盘[12]。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念中也提出将生态本底与文化魅力相融合,以自然山水田园休闲为导向需求,以田园城市为启动,保留镶嵌在都市边缘的乡村别具特色的田园景观,提升景观吸引力,突出“乡土、生态、情趣”三元素,打造新田园城市,从而达到乡村景区化。这些生态本底是成都乡村旅游能如火如荼发展的资本,也是成都乡村旅游赖以持久发展的根基。所以保护好生态本底才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基本要求。

4.3“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成功案例中

的应用三圣花乡是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距成都市区二环路约5km,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三圣花乡”以“花文化”为媒,打造了春有“花乡农居”百花争艳、夏有“荷塘月色”绰约风韵、秋有“东篱菊园”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主题景区,以及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江家菜地”景区。2006年4月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圣花乡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规划者的长远目光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的把握。三圣花乡规划之初,红砂村放弃了修建五星级酒店,而是将当地民居统一改造成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因恢复创新独具格调的川西民居建筑群,春花烂漫时节,在鲜花的簇拥下,座座川西民居风格院落尽显古朴和清丽,政府就造出了“花乡农居”;在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打造上因地制宜,梅林村以前就有种梅花的习惯,政府打造出了“幸福梅林”;江家堰村以种菜为主,政府便打造出了“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政府先是让本村大田全部种上,然后再改造当地民居为带点西式的建筑,以陪衬的洋派气质;万福村有在大田种藕的习惯,政府就打造出了“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的依次绽放,并没有只是昙花一现,而是朵朵争艳,达到了叠加的效果。从“反规划”理论分析三圣花乡的旅游规划,规划的起步是先为规划区域铺好了生态本底,再在上面画出了这五朵金花。在规划中,不是注重当地有多少新建的或现代的旅游吸引物,而是注重有多少特色的、纯真质朴的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吸引物。因此,吸取正反经验,借鉴“反规划”理论的精髓,审视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展望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

(1)反思成都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上远不及成熟景区,在给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上也远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就是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面临的提档升级的问题。

(2)反对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无论是适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还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出发,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都应先做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设施过程重视生态效益。

(3)逆向规划流程:先单独规划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推行四线(红线、绿线、蓝线和紫线)管制,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然后才规划建设区域。

(4)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反规划”理论的规划成果是建立起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本底,让成都乡村旅游始终在这个本底上规划发展。

5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5.1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把“反规划”理论引入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本文试图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图3)。该模式是对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流程的逆向分析,优先考虑景观安全格局,先进行非建设区域(绿地、湖泊、林地、农田等)的规划,再进行建设区域的规划,建设区域的规划必须以非建设性区域的规划为前提,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本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2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反规划”理论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建立乡土植物苗圃;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0]。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强调成都自然生态本底“山、水、田、林”的相互融合;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繁多,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以及乡土文化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出品牌效应,避免品牌雷同;在规划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好高产农田,保持乡土气息;在景观打造时,尽量采用本土植物,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保持本土性,避免生物学中外来物种入侵给当地植被造成生态灾害;在规划建筑时,应与本土景观相融合,避免格格不入,过于突兀,成都的川西林盘足以体现成都乡村的原汁原味,乡村旅游开发时应尽量保护和开发林盘旅游。

6结语

一个新理论的融入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反规划”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提出的,起初就是为城市规划服务,将它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乃至具体到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尚只处于理论借鉴阶段,要想“反规划”理论真正能融入到乡村旅游规划中还任重而道远。

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必须顺应成都市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反规划”理论旨在将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生物过程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这与成都市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相吻合,使得“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高度可行性。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总结和深化。

此论文为《乡村旅游规划技术创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与应用》(成都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为9562011R0028,获成都市2011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乡村旅游提升计划总体方案[R].成都:成都市旅游局,2011.

[2]唐建兵.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误区及改进分析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346.

[3]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50.

[4]王雷,李旺君.景观设计的“反规划”理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73.

[5]俞孔坚,李迪华,柳海龙.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29(9):76.

[6]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梁振然,程道品,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1):103.

[8]叶舒娟,杨效忠,罗世俊.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77.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7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旅游的促进和发展,旅游的规划编制和资源保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的旅游经营者,是指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旅馆、旅游集散站、旅游区(点)经营者和旅游线路经营者等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应当坚持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相结合,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旅游业发展的协调制度,研究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环境改善等重要事项,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任期目标考核制。

第二章旅游业规划与发展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和具备旅游业发展条件的地方的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年增加投入,重点建设与旅游业配套的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设施;对重点旅游项目、旅游区(点)、旅游线路的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省人民政府和具备旅游业发展条件的地方的人民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应当根据本级财力状况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当地旅游公益设施的建设、重大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推介宣传。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指导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民族自治地方和经济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

第六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对本省、本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评价,科学论证,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文物保护规划相协调。

旅游发展规划需要委托拟订的,应当委托具有专业资格的机构拟订。

旅游发展规划经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七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组织旅游经营者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开发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会同统计部门建立旅游信息统计和旅游信息制度,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信息和咨询服务。

第八条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及旅游设施,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必须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配套设施,应当与旅游项目建设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严禁在旅游区(点)内擅自兴建项目、毁坏植被以及进行其他损害旅游资源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对违法兴建项目的,应当责令停止或者拆除;对毁坏植被的,应当责令恢复。

第九条鼓励和支持境内外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在本省投资经营旅游业,其合法权益依法予以保护。

第十条适宜用于旅游业经营且依法可以进入市场流转的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可以通过拍卖、招标方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有偿转让给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获得经营权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和经营。经营权有偿转让的收入应当专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第十一条鼓励开发具有本省、本地特色,展示革命历史、民族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鼓励开发展示本省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旅游项目,鼓励根据行业特点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第十二条鼓励在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设立社会导游服务机构、旅游职业经理人服务机构、旅游专业咨询认证服务机构。

第十三条旅行社可以接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者会务服务。

第三章旅游者

第十四条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旅游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了解旅游服务的真实情况,要求旅游经营者提供有关服务内容、规格、费用等方面的资料;

(二)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及服务方式、服务项目和旅游商品,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销售和服务;

(三)按照约定获得质价相符的旅游服务;

(四)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受到尊重;

(五)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时,有权获得赔偿;

(六)在旅游活动中享有的其他合法权利。

第十五条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社会公德;

(二)保护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

(三)尊重旅游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和;

(四)遵守旅游秩序和旅游区的安全、卫生规定;

(五)履行与旅游经营者签订的合同;

(六)在旅游活动中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十六条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处理:

(一)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向旅游、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投诉;

(三)有仲裁协议的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四)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四章旅游经营者

第十七条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依法自主经营;

(二)拒绝无合法证件人员的检查;

(三)拒绝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罚款和其他处罚;

(四)拒绝无偿提供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摊派;

(五)旅游经营活动中享有的其他合法权利。

第十八条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应当依法经营,坚持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并履行下列义务:

(一)公开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服务价格,不得进行虚假宣传;

(二)履行与旅游者签订的合同,不得随意减少合同约定的旅游项目,不得强行要求旅游者购物;

(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自由权利;

(四)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不进行不正当竞争,不谋取不正当利益;

(五)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其价格标准、服务质量和经营情况的监督,按照规定及时、真实填报旅游经营情况统计报表;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

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旅游设施的经营管理者,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中小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等特定对象减免门票费。

第十九条各类旅游项目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方可投入经营,并在经营期内保持安全运行状态。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和卫生管理的规定,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况,应当事先向旅游者作出说明或者明确警示。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或者侵害时,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施救、查寻或者制止,并同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旅游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或者加入旅游行业协会。

旅游行业协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依照协会章程对会员的旅游经营活动进行协调指导,提供咨询,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旅游业发展的建议,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旅游管理

第二十一条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依法取得营业执照,需经相关行政部门许可的,应当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并到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旅游经营者不得从事违公德和有害公民身心健康的旅游经营活动。

第二十二条设立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必须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实行公告制度。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不得从事旅行社业务。

旅行社应当按照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变更经营范围的,应当经原审批部门审核批准。变更注册地的,应当报注册地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交纳质量保证金。

质量保证金专门用于赔偿因旅行社及其分支机构在旅游经营活动中的过错或者歇业、解散、破产、合并等给旅游者造成的损失。

第二十四条旅行社应当与旅游者签订书面合同,可以采用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合同示范文本与旅游者签订合同;旅游者要求补充文本外条款的,旅行社应当与旅游者协商确定,并在合同中载明。

旅行社因不可抗力原因减少旅游服务项目或者降低旅游服务标准的,应当返还相应的服务费用。

旅行社违反约定擅自提高交通、食宿、导游服务标准的,增加的费用由旅行社承担。

第二十五条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从事导游活动的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未取得导游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导游活动。国家对导游人员实行等级考核制度,导游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

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应当经旅行社或者旅游景区委派,持证上岗,规范执业。

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不得擅自增减旅游项目、变更旅游计划、终止导游活动;不得私自承揽或者以其他方式直接承揽导游业务;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第二十六条旅游区(点)应当具备与接待容量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防护设施,并在明显位置公示旅游咨询、投诉和救助电话。

外地旅行社可以组织当地旅游团队直接到本行政区域旅游,旅游区(点)可以直接接待本行政区域外旅游经营者组织的旅游者。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对外地旅游经营者进入本行政区域旅游市场附加限制条件。

第二十七条旅游饭店、游船星级评定工作,旅游区(点)等级评定工作,其他服务设施的等级评定工作,行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专门机构负责实施。

旅游服务设施经营者应当实行标准化管理,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向旅游者提供相应服务;星级饭店、游船或者旅游区(点)等,应当按照旅游等级标准向旅游者收费并提供相应服务。

星级饭店、游船或者其他等级标准的旅游服务设施不得超越评定的星级或者等级标准进行攀附性宣传。非星级饭店、游船或者其他等级标准的服务设施不得使用与星级或者等级标准相同或者相似的符号、标志及攀附性文字进行虚假宣传。

第二十八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受理制度,可以委托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受理旅游服务质量投诉。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旅游者投诉后,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情况复杂的,至迟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对应当由其他行政部门处理的,应当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告知投诉者。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受理的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案件应当在90个工作日内处理终结,其他投诉案件应当在45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告知投诉人。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旅游经营者和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经营活动中有违法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事先未向旅游者作出安全说明或者明确警示,或者从事违公德和有害公民身心健康的旅游经营活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超越经营范围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不与旅游者签订合同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进行攀附性宣传或者虚假宣传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旅游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不按照旅游等级标准向旅游者收费并提供相应服务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降低或者取消所评定的旅游等级标准。

第三十一条破坏旅游资源、损坏旅游服务设施、扰乱旅游秩序,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旅游业管理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8

【关键词】山区经济旅游业霍山县白马尖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旅游经济也呈现出了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性、人民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良好促进作用日益体现。旅游业具有投入少、收入高和环境污染小的特殊优势,山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业,不仅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提高人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县域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平原面积较少,山地面积较多,山地地形的区域能够比其它类型的地势多出一倍有余,山区国民数量也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我国2300多个行政县有一半以上是山区县,同时贫困县也往往都在山区,由此可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和重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国家会议中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在会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决策和指导方案。县域经济发展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城镇化的步伐,由此可以看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山区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分析

我国广大山区虽然存在经济发展起步迟,经济发展速度慢等不足,但是也正是这些不足使得这些山区反过来拥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以及特产优势等发展旅游经济的众多基础。霍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属于著名的革命老区,其境内拥有众多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多,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美丽风光享誉全国。霍山盛产药材,当地的特色药材断血流,茯苓以及霍山米斛十分珍贵,霍山还被称之为药材之乡,拥有大面积的药园种植基地。与此同时,也生产茶叶,霍山黄芽也全国范围内名头很响,早在唐朝就被用于宫廷茶,安徽三黄之一。这些独具特色的产品都可以加工成特产出售给旅游人群增加创收。霍山境内山地众多,因而水电很有名气,这里的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光规模很大的水库就有三座,最有名的是佛子岭水电站,曾经就夸其为新中国第一坝,现已开发为集水利,旅游,发电为一体的水电站,每年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上述叙述不难发现,霍山县旅游资源丰富,佛子岭、铜锣寨、白马尖以及文庙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风景区。适合发展旅游经济发展的情况在广大山区中具有共性。

3.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旅游业拥有环境影响小、可持续性强、资源消耗少的优点,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有效的吸纳当地人口就业,同时也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人民收入大幅提高为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霍山县旅游产业的地位以及发展现状

1.霍山旅游产业的重要经济地位

2009年来霍山参观旅游的民众络绎不绝,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旅游景点的大力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单单2009年霍山县一共创建了具有国家4a级资质的旅游景区达到了2个,省级最佳旅游乡镇1个,四星级旅游酒店2个,星级农家乐3个。以上这些成绩让霍山名声鹊起,全年接待旅游人次超过了105万人,成功地超越了百万人大关,旅游收入实现了4亿元的突破,在全县GDp中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6%的占有比重堪称是一大奇迹。霍山已然成为了大别山旅游路线中不可缺少的旅游去处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霍山县在旅游方面的作为更进一步,把南岳山、文庙、安徽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合为一体进行宣传,对于已经成功成为国家4a级景区的大别山主峰景区以及佛子岭两大景区的硬件配套设施进行了大改造,使得硬件水平更上一层楼。单单佛子岭景区就新添加了23个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大别山主峰景区也进一步开放了别山湖,打造精品龙井峡,二期建设顺利开启。在霍山县经济发展中,旅游行业的存在愈发不可或缺。

到2020年来霍旅游人数及旅游产业收入预测

2.霍山县旅游产业发展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霍山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基础设施不健全,旅游定位和周围市县相似等等,这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们着重叙述的是景区土地规划方面的问题,所以其他方面就不一一叙述。现在,霍山县的旅游产业正在飞速发展,势头不减,旅游区的数量以及占地都在急速膨胀中,并且新建设的旅游景区一般都在乡村与城市边缘地带。因为当地旅游开发太随性,没有合理规划,创新较少,主要强调的是人造的景观,这样的发展方式就造成最主要的问题是土地的浪费与污染。

而且,由于缺少法律法规上的制约,政策上也没有激励,相关部门管理不善,很多旅游区的土地规划牵扯到农用土地,旅游开发多数利用以租的形式,还有的表面上看似为旅游开发,其实是在悄然占地,最后进行别墅、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开发。

另外,霍山县景区旅游用地规划主要问题是,譬如:

(1)对于白马尖景区,因为景区土地利用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所以就直接造成了功能的过分重复,形成浪费的局面,并且一些不可缺少的关于土地价格的评价体系等都未能形成,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景区内的土地不管是出租也好,出让也罢,价格都不理想,于是就造成了景区没有科学投资,土地废置,利用率不尽如人意。

(2)部分旅游方面的规划显得过于草率,并没有旅游专家来进行专门的规划、设计和制定,有一些规划即使制定出来了,也未能顺利实施,这就让白马尖景区在建设布局与结构方面不够科学化与合理化,各个景点的建设过分追求城市化的特征,使得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损害,也呈现出了不可回避的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污染等关乎未来发展的环境问题。

(3)因为法律法规、政策、管理机制等方面显现出了各种不足,白马尖景区管理混乱不堪,使得多头管理,土地产权确定不下,彼此竞争的局面出现。

(4)村民点建设分散,且建筑品质不高,居住环境较差"村民自建房居多,当地镇区道路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系统,主干道在景区旁,造成了景区土地硬化感"这对土地集约利用很不利。

(5)旅游区绿化环境杂乱,公共绿地缺乏,环境资源破坏较严重。

三、霍山县旅游区用地规划管理对策探讨

1.强化旅游区用地规划的复合功能

首先,对于当地景区已经实现开发式的旅游用地,其中包含全新开发的用地实行符合利用,将它的复合功能充分得到实现。对于旅游用地来说,除了具备旅游功能之外,而且还可以进行综合性质的使用,譬如进行花卉、药材等的种植,进行各种动物的养殖等等,再具体一些,可以在山地种植名贵的植物、药材、果树等等,还可以在有水域养殖鱼虾,或者鸭鹅等等。

其次,部分非旅游性质用地要朝着旅游用地方向转变,目的是要多功能利用这些土地。主要更多的利用是体现在工农林渔方面的参观旅游。例如,观光农业应该更多体现农事活动,在旅游观光基础上,给游客展现出农村的自然风貌、民俗、宗教等特点,再加上的涉及经济利益的产品销售,这绝对是一种理想的旅游与农业结合的形态。那么同理,涉及到的工业、林业等等也都是这种发展模式,靠拢旅游,彼此结合,相互展现,不但很好地利用起了土地,而且也让这些土地在第三产业也就是旅游业中呈现出价值。

2.充分开发未利用地的旅游功能,促使未利用地向旅游用地转化

旅游风景区里必须要有跟旅游相关的各种道路、活动区域等,这些都必须要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因为在正常情况下,难以在其他的领域中可以利用到溶洞、溪流、荒漠、岩石等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仅仅能够旅游产业中展现其真正的价值,所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些天然形成的景观进行探究,挖掘出其独特的旅游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些景观以达到达物尽其用。

3.加强旅游用地规划

旅游产业的规划应该跟城市将来的建设与规划息息相关,也要纳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旅游、土地、城市三者的关系必须要捋顺,将城镇规划与旅游规划彼此间融合在一起来建设于发展,对于一些有开发价值的风景区周边的环境生态很好地保护起来,按部就班依照旅游风景区的规划来进行建设,确保建设不能违背总体的规划,参与建设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能任意去篡改规划。

4.加强旅游用地立法

当前,旅游用地的管理还很欠缺,做得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旅游用地的征用经常会出现缺少正规手续的情况;旅游用地方面目前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另外,在转让旅游资源经营权的时候,出现了土地使用权并没有强调这一问题。所以,首先应该建立起成型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作为武器彻底地保护自然环境,杜绝旅游过分开发,从而保障旅游用地能够实现飞速发展,以防这些土地被无限制地浪费,被破坏殆尽。

5.土地规划应当因地制宜

目前我国各类旅游区开发规划盲目跟风,模仿倾向严重,不但不能带动区域与城市旅游产业的良好的发展,反而还会造成各地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当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现象应当坚决地禁止并加以控制,那么合理地规划就是控制的第一步。在设计城郊旅游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充分挖掘区域优势资源,景观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且选取与所布局景观特征相关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景观类型和乡土特色,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规划必须以此为依据,并且充分利用当地物质景观环境,因地制宜设计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特色,从而开发出独具当地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持旅游区的独特吸引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语

霍山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当充分发挥其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正确的政策指导,革新发展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积极改变山区闭塞的不良状况,为当地带来丰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拉动当地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改善,以达到真正实现经济迈进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经济展研究――以凉山州普格县为例

[2]霍山县政府信息公开网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9

党政统筹政策支撑

坚持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创建工作指挥部,聚合12名县领导和全县28家部门、11个乡镇,构建全域旅游网格化推进机制。高标准规划编制旅游引领、多规融合的《米易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系列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金,2019年以来先后投入涉旅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0亿元,确保大手笔引领旅游产业精准定位、大投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品牌全域推动

坚持“景城一体、产城融合”规划建设县城,建成生态湿地公园、龙爪山森林公园、儿童主题公园、滨河景观长廊、环湖骑行绿道、慢游步道等一大批城市景观景点。坚持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立足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资源禀赋”新理念,建设“全时、全龄、全域”“养生、养心、养老”“避暑、避霾、避寒”康养品牌,形成了“侯鸟式”“度假式”“定居式”康养旅游模式,抗衰老治未病、运动健身、森林康养、温泉养生度假、古村落民宿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坚持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农业景区6个、产业基地景区8个,形成了集旅游度假、采摘体验、农耕文化、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业态。坚持以重大文旅项目引领全域旅游,加快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和3个特色康养村、20个康养旅居点、14个医养结合点等总投资350亿元的5115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多业融合的阳光康养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功能优质服务

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公路服务区、客运站,旅游导视系统、旅游智能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新客运站、高铁站建成投用,开通县城至机场旅游专线,景区旅游专线公交链接全域,形成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城乡路网。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构建了完备的旅游大数据资源体系。

监管到位市场规范

推进旅游一体化管理,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加大联合执法监督力度,定期检查景区、酒店等旅游设施安全,建立暗访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涉旅企业服务品质,定期开展旅游质量服务提升活动,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确保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厚植生态绿色发展

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全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龙爪山森林公园生态治理等生态环境打造提升,强力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64.3%,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9%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3000个,是“中国天然氧吧”。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景区、廊道、村镇周边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净化,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大环境。

全域营销提升形象

围绕“中国颛顼文化之乡”和“中国傈僳族祖居圣地”做足文章,常态化举办“颛顼故里、游学之旅”文旅体验活动和颛顼龙舟大赛、傈僳族约德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成功培育了米易灯会、花会、庙会、元宵焰火晚会节会品牌,持续开展“清凉度假·在米易”“深呼吸·在米易”等系列活动,筹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拳王争霸赛等体育赛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在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宣传推介,“颛顼故里·阳光米易”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改革创新引领示范

体制创新。编制《米易县乡村民宿发展规划》,制定《米易县民宿发展支持政策》、《米易县民宿发展评定标准》,保障了民宿建设从布点、选址、规划实行一站式服务,开发鲜花里、全季康晃桥上等中高端民宿。融合创新,米易县率先提出“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将发展阳光生态康养旅游作为战略目标强力推进,实现了从单一型旅游向阳光生态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突破。扶贫创新,聚焦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激活乡村资源,打造乡村民宿度假区、特色农业采摘区、非遗观光体验区,“非遗助脱贫”入选四川省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营销创新,在稳定成渝滇康养群体的基础上,深化与一线城市及友好城市区域合作,与成都、重庆、武汉、南京、西安5城知名旅行社签订旅游合作开发协议,川、陕、京等已将米易作为老领导休养、旅游定点之地。米易,发展全域旅游其势已成,这个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正逐步成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请予审议: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自2016年11月我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以来,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评价指数》标准,全县上下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在“全”上着眼、在“域”上发力,积极推动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一)突出党政统筹,形成创建合力。一是会议推进。去年8月14日、10月10日、11月5日、12月11日县委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了“两区”创建工作会办会、推进会、过堂会、项目汇报会,确立了“121”总体目标,设立了全域旅游创建经费和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了30个全域旅游招商项目。今年3月28日,我县又召开了全县旅游工作会议,把“两区”创建工作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二是组织领导。成立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月会办、分管领导周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强化考核。出台了《盱眙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考核办法》,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今年,还将旅游项目单列考核,通过产业考核和项目考核“双考核”机制,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创建工作。

(二)突出规划引领,构建整体格局。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去年我县编制了《盱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11224”(即一心、一环、两核、两廊、四区)旅游空间发展布局和“1358”(即1大机制、3条路径、5大核心和8大公共服务)的创建实施路径,并编制了《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精品线路规划》、《营销体系规划》等3个专项规划。二是强化项目规划。天泉湖度假区编制了《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天泉湖星空民宿改造规划》等9个项目规划,明祖陵景区编制了《明祖陵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3个项目规划,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编制了《第一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第一山公园详细规划》,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编制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环境提升规划》。按照“闲情闲趣,慢行漫游”的主题定位,旅游局编制了《S601风景道概念规划》。

(三)突出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一是加快景区提升。县文体旅游集团投入3800余万元,实施55个项目,对铁山寺等4个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按照招引落实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的要求,对外了30个特色旅游招商项目,并实施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紫霞岭酒店等28个旅游项目建设。三是注重产业融合。结合我县一二三产业特点,启动官滩霍山村、旧铺茶场、润鸣农业物产馆、风藤中草药基地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实施了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初步培育了福标蜂文化等一批工业旅游项目,龙虾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星空小镇入选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

(四)突出要素完善,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建设集散中心。启动龙虾小镇会客厅和宁淮产业园游客集散中心2个一级集散中心规划和建设,天泉湖度假区、第一山、黄花塘均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明祖陵也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了提升。二是推进厕所革命。全县新(改)建a级以上厕所20余座,主要景区厕所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三是完善交通标识。S601旅游风景廊道规划设计完成,新设置113块外部旅游交通指示牌,基本实现无障碍通行。四是加强人才引培工作。柔性引进人才13人,并建立旅游专家库,组织开展旅游大讲堂六期,举办盱眙金牌导游大赛,组织参加全市星级导游培训与讲解大赛,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竞赛”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五)突出宣传推介,塑造整体形象。一是开展品牌策划。委托南京麦肯品牌咨询机构策划了《盱眙旅游品牌升级及推广方案》,形成了“须夷之间,恋上盱眙”等五套方案和春夏秋冬四季品牌形象、媒体传播方案。二是开展龙虾ip塑造。与广东易动文化传媒公司合作,拍摄动漫大电影《美食大冒险》,开发盱眙文创和旅游产品。三是开展赛事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跑骑跑、天泉湖国际星空露营大会——“陪你去看流星雨”、金陵天泉湖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四是开展形象宣传。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分别开展以“山水绿城、龙虾之都”、“梦中的星空度假天堂”等3个主题宣传片,在南京高铁站进行“盱眙不仅有龙虾”等灯箱户外旅游宣传。与江苏电视台全面合作,推广盱眙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资源,利用广电台、现代信息中心等县内媒体,开通全域旅游创建旅游频道和旅游专版,及时向社会展现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成果。

(六)突出改革创新,完善保障机制。一是组建组织机构。为全面推动天泉湖部级度假区工作,成立了天泉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天泉湖度假区管理服务中心;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成立了“1+3+n”中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市场监督管理旅游分局,并在天泉湖度假区设立综合诉调执法中心。二是加强旅游扶持。把旅游项目纳入绿色通道重点项目体系管理,简化程序,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出台了《盱眙县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和全域旅游创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创建专项经费3000万元和旅游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用于旅游发展和创建工作资金保障,利用引导资金开展了星级龙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专营店的评比活动。三是引进市场机制。成立了县文体旅游集团,打造百亿级文旅产业;与上海复星集团合作,委托复星爱必侬旅游公司管理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北京龙泉寺签约入驻铁山禅寺。

二、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我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创建标准相比,与先进县区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智慧旅游体系等;二是旅游综合管理不够完善,缺少旅游综合执法人员,没有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三是旅游产品供给不够充足,没有新增高等级的旅游品牌;四是旅游业态发展不丰富,缺少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五是“旅游+”产业融合不够充分,缺少旅游新业态项目。

三、下一步创建工作重点

2018年,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决胜之年和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奋战之年。我县将继续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围绕“11224”的总体布局和“1358”的创建路径,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工作要求,对标找差,补齐短板,力保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实现全省再进位。

(一)更加注重机制体制完善。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旅游观念,继续执行“月会办、周推进”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考核标准,细化目标考核任务,定期进行督查考核。按照“1+3+n”旅游执法要求,成立旅游执法分局,在龙虾小镇会客厅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天泉湖、第一山景区设立旅游综合诉调执法中心。完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双项考核,激励促进全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企业标准化培训与长效化管理,继续举办“旅游大讲堂”等活动,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二)更加注重旅游产品打造。围绕“一南一北”两个核心,按照“高端化建设、一体化布局”要求,强力推进去年的30个特色旅游项目的引进与落地。天泉湖度假区加快环湖路改造、星空谧境、星空民宿等项目建设,明祖陵积极推动停车场、水杉林游步道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产品。文体旅游集团加快景区功能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盱眙礼物”旅游商品研发,培育、授牌一批旅游商品专营店。农旅部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和金宿级、银宿级民宿。

(三)更加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树品牌、三年见效益的目标,建设天泉大道生态风景廊道,推动“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建设第一山历史文化街区、大云山汉王陵遗址公园,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按照乡村旅游“126工程”,怡亨酒庄创成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旧铺茶场、韵园生态农庄争创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霍山村田园综合体等6个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按照旅游特色小镇的标准,重点培育星空小镇、清凉湾小镇,推动“旅游+小镇”融合发展。按照工业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培育日高蜂福标蜂产品等工业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工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天泉湖部级水利风景区品牌效应,编制淮河入湖口风景廊道规划,推动“旅游+水利”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规划案例篇10

关键词: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展望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