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27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1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对策分析

0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渐城市化的新时代,城市是社会环境的中心地带。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管理来支撑,行政执法则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的对象复杂且多元化,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执法难度。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要进行革新,也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创新。创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可以解决现行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城市环境和执法队伍之间的冲突,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因此,需要改革现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力求在行政执法方面有新的突破,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体制,促进城市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行政执法管理对公民的参与不够重视

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多数执法机关并没有足够重视当地公民的参与。公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公民参与没有得到认可,公民参与管理城市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得到执法机关的认同,一定程度上照旧是行政执法机构自行实施管理,导致人民大众对执法机构的不满,心生怨气,进而削弱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会给城市发展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1.2执法分力与执法不力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属于城市综合行政部门,因此,有一部分权利是从其他的行政机关分过来的,涉及一些权利分权的问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管理的范围广,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各个部分之间的权利做具体、详细的划分,导致在行政执法上出现各部门对处罚的认识的偏差,部门之间配合不默契,工作不积极,遇事就相互推托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公民中的形象,也导致了执法机关办事效率低。

1.3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

城市发展很快,但在城市的一些繁华地带,经常出现小商贩占道的现象,他们经常成为城管管理的对象。在我国经常会出现商贩和和暴力抗法的状况。商贩处于弱势,而城管处于强势,因此城管在一个城市中是名声最不好、最不招人民大众喜欢的公务员,没有之一。商贩和城管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的频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集体性暴力抗法和集体性暴力执法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极为不利。

2完善和革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

2.1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执法

一个城市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城市管理也是为公民的利益做后盾,城市管理执法离不开公民的参与。相关的行政机关应该足够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一种与公民互动的行为。老百姓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居住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对城市各方面的建设、改进、管理也是最了解的人。因此,当地城市管理综合部门应大力鼓励我国公民参与城市管理,这既能体现我国民主、尊重人民大众的理念,还有利于增强公民与城管之间的交流,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注重公民的参与是一个地区的政府能真正做到体恤百姓,为百姓服务,为百姓谋利的职能。城市管理加入众多的民主、公平、公正的执政执法元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综合能力。让更多的公民有“城市是我家,保护城市靠大家”的公众意识,公民自主参与“家庭”的建设、环境的保护,能提供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实现我国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2.2集中执法权利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中,由于法律没有给出具体而详细的权利分布界定和划分,往往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因此,相关的行政执法机构应重视权利分布的情况,明确规定执法权力集中于某一个部门。如凡涉及城管监察组织行使的行政处罚权,除了城管以外的部门不可再参与此事的管理处罚,城管监察组织承担了处罚违法行为之后,不能再对这种处罚专门设立处罚机构,就是要维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权利的唯一性。构建城管管理行政执法的新体制,一方面避免混乱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能保证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性,有利于城管机关的发展。

2.3加强城管教育与公民教育

目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因此要优先解决这个问题,这影响着我国城市和谐发展的未来。在城市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对城管进行教育,让城管多体恤百姓,能温和执行的就采取温和执行的方法,城管的目的是为广大公民谋福利,小商贩也是我国公民重要的一员。同时,城管还可以设立专门地带,在不影响公众生活的情况下,按程序让商贩在专门地带进行买卖。当然,应对小商贩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城管的工作宗旨,行政执法是城管的工作之需要,小商贩还应提升自己的素质,在买卖的过程中不影响城市生活的发展,不遗留垃圾影响市容。可以与城管进行协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生。因此,加强城管和小商贩公民的教育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尤其重要的,不仅能推动新的行政执法体制的产生,还能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

3结语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经历一个漫长而喜悦的改革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体制不断成熟的过程。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是行政执法体制革新过程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有利于转变传统行政执法管理中不合理的执法过程,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合作性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效益,同时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理念和方式更加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人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等等。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促进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创新。

作者:袁礼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姝.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2

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城市管理部门从事的只是一些单一的城市市容方面的法律职权,由此形成了一套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这一时期,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尚未完全到位,行政处罚权仍旧分属于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每一具体职能部门都组建了各自的行政执法队伍,对其所管辖的区域和范围进行分头执法。在当时改革浪潮汹涌、社会生活动荡、社会秩序相对混乱的大背景下,城市中存在多支队伍分头执法,“大檐帽满天飞”。由此派生出的职责交叉重复、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扰民、城市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建立和实施一套全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对于当时城市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务院决定建立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体制,新设立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集中了原来多个部门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1996年5月17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国发[1996]13号),通知正式将《行政处罚法》中第十六条的内容概括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并通过试点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国务院的这一举措标志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体制的正式诞生。

1999年11月8日,国务院又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决定》对行政执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指导性规定,指出“继续积极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这一法律条文的规范指导下,国务院以及由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开始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的工作。

2000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2000]63号)。通知提到“总w上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根据实际需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原则和要求积极稳妥地扩大试点范围是必要的、适宜的”。通知的下发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又于2002年8月22日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加明确的要求。《决定》指出:“实践证明,国务院确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试点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为此,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这一决定标志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管理体制由试点进入到全面推行阶段。此后数年,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模式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各地城市先后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建立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城市管理体制。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其问题也相应地暴露出来,比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上级主管部门不明确、人员编制不一致、执法过程中和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等。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全国一些城市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创新和探索性的实践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全国主要城市的城市管理模式

为了研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作为主要城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个城市的城市管理体制主要以以下三种模式呈现:

城市管理局模式、城市管理委员会模式、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模式。在这19个城市中,采用以上3种模式的城市基本上各占1/3(表1)。

(一)城市管理局模式

青岛、济南、深圳、南京、宁波、西安、哈尔滨等7个城市设立了城市管理局。这7个城市的模式基本一样,即设立城市管理局,同时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西安市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牌子;深圳市除了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牌子外,还挂林业局的牌子)。青岛市和西安市还设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但不是常设机构。

城市管理局模式是将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同时设立在一个部门,两署合一,直接由市政府领导。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城市的综合管理(城市建设、市政、市容、园林、绿化等管理)和行政执法整合在一起,有效避免管理和执法环节的断裂和脱节。

(二)城市管理委员会模式

北京、杭州、武汉、成都、长春、广州、重庆等7个城市设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城市虽然与设立城市管理局的城市一样多,但是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7个城市的模式却相差较大。北京市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同时还单独设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杭州、武汉、成都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牌子;长春市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牌子;广州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具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职能;重庆市设立市政管理委员会,具有市政管理的执法职能。

城市管理委员会模式是将城市管理与执法同时设立在一个部门(北京市除外,直接由市政府领导)。这种模式的特点和城市管理局的模式一样,将城市综合管理(城市建设、市政、市容、园林、绿化等管理)和行政执法整合在一起,有效避免管理和执法环节的断裂和脱节。但是,城市管理委员会较之城市管理局模式管理的范围更广,且偏重于宏观管理和多方协调,因此综合性比较强。

(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模式

上海、天津、厦门、沈阳、大连等5个城市采取这种模式,但是采取这种模式的5个城市也有一定差异。上海、天津设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上海市同时还设立了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天津市同时设立了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厦门、沈阳、大连均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同时设立建设管理局,厦门市还设立了市政园林局。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模式单独设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其他局并列,直接由市政府领导。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将城市综合管理(城市建设、市政、市容、园林、绿化等管理)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在一个部门,避免了多头执法,减少了管理层级,加大了执法力度。

三、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模式

19个城市的城市管理存在3种模式。城市管理局模式和城市管理委员会模式都是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管理局模式和城市管理委员会模式虽然都是较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但是相比较而言,设置城市管理局的城市,其机构设置和功能等比较一致。因此,本文以青岛市为例,着重对城市管理局模式进行分析。

(一)青岛市城市管理的组织机构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挂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成立于2014年9月,为两署合一的市政府工作部门,主管全市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市容景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爱国卫生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内设办公室、法规处、公共事业管理处、市政管理处、环境卫生管理处等机构,下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文化公园管理处等。

青岛市还设有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委员会是青岛市人民政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制定全市的城市管理发展战略和中长期总体规划。根据市政府授权,依法组织、指导和监督考核城市管理工作。市城管委主任由市长担任,公务委员48名,公众委员49名。

(二)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的主要职能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的职能主要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市政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管理以及行政执法等方面的内容(表2)。

四、青岛市六区四市城市管理体制

(一)青岛市六区四市城市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了解城市管理局模式下各区市城市管理体制,本文对青岛市下属的六区四市城市管理体制逐一进行分析。

青岛市六区四市的城市管理体制可以分为四种模式,即城市管理与执法局共设、城市建设管理与执法局共设、市政公用与执法局共设和城乡建设局单设。

城市管理与执法局共设模式、城市建设管理与执法局共设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管理职能与执法职能设在两个部门;市政公用与执法局共设模式(崂山区采用这种模式),单独设立了崂山风景区行政执法局。该部门是崂山风景区管理局的一个下设部门,崂山区的城市管理职能在市政公用局;城乡建设局单设模式,城乡建设局下设行政执法大队。

(二)青岛市各区市城市管理部门与市城市管理局之关系

青岛市各区市城市管理部门与市城市管理局的行政领导关系并不一样。在青岛市各区市城市管理的4种模式中,只有城乡建设局单设模式,属于青岛市城市管理局领导,接受所在的平度市和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双重领导;其他3种模式与市城市管理局只有业务指导关系,也就是说在青岛市的六区四市中,六区三市的城市管理部门和市城市管理局没有行政领导关系。

五、结论

相集中行政处罚权在我国已经实行了20多年,全国城市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设立避免了多头执法,实现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3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综合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城市管理中综合行政执法的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由于行政执法是以强制性为主要特征的,因此,该项制度的设置以及运行也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本文以湖北武汉城管与小贩“对跪”事件为例,分析当今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执法不合法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提出互相沟通是首要,健全法律规范是保障,创新行政执法制度是关键,借鉴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以解决长久以来困扰各地方政府管理者和人民群众的行政执法改革问题。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沟通监督体制

1概述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人均GDp总额为8.3万亿美元,实际增长率为7.8%。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甚至科学的城市管理规划都有着密切联系。近些年,我国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城市综合管理过程中,行政执法问题同样日益凸显,城管与小贩矛盾呈现白热化趋势。《湖北日报》报道2013年04月16日,武汉闹市街头,城管执法过程中,一名卖菠萝的中年摊贩当众下跪求情,年轻的城管协管员随即屈膝,与之相对而跪,两者相对而跪,持续一分多钟。“对跪”是一种进步,但也是一种无奈。而后来小贩的“复出”说明,此次“下跪执法”在城管与小贩的利益博弈中,只能缓和事态,不能解决矛盾。在以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管理逐步现代化为背景的时代,解决城市管理过程中的行政执法问题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2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1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意义

对于城市管理的理解,学者们分别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城市管理是指以开放的、复杂的、系统的城市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政策管理)、市场(企业交易)与社会(公民参与)三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

2.2行政执法的概念

我国的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驶行政管理权,贯彻实施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社会的目的的行政行为。行政执法的主体具有法定性和国家代表性、执法具有主动性和单方意志性、执法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性。行政执法具有实施法律的职能、实现政府管理的职能、保障公民权利的职能,通常采取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强制执行等形式来表现行政执法的职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针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采取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执法的主要体现。

2.3城市管理中行政执法的重要性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简称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法依据是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各城市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城市管理过程分为前期规划、中期建设与后期运营。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是跨越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两个阶段的行政行为,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规范,是建设原则,在后期运营中是制度,是指导管理行为的方向标。

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综合水平的准则和保障。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执法是进行城市管理的法律手段,市容建设、环境绿化、文化宣传、公民法理体系的形成等等一系列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离不开行政执法的科学合理运用。

行政执法是使复杂化的城市系统规范化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趋势不断加强,城市职能变得复杂,城市建设不断更新,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系统变得庞大,行政执法手段的使用能够为房屋建设、社区管理、市场交易、交通出行、娱乐休闲等等组织活动提供秩序化的环境,按照规范可以简易生活。

3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措施

3.1创新沟通渠道

需要改革现有的城管方式,需要一场更为深刻的“城管革命”。以科学、规范、常态、高效为目标的新城管体制,使城管与小贩的对话渠道更为畅通,当街对跪的无奈也可能得到制度的搀扶。

设立具有统筹协调和综合治理职权的“大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建立与小贩的对话机制,根据后者的要求创新管理方式等,化“管理与被管理”为“双方共同管理”。具体案例发生之后,城市管理人员首先分析案件依法律程序和合法形式进行处理,柔性管理。建立多种沟通形式,普及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即电子政务,让大众及时了解案件更新细节,自由合法发表意见,避免侵犯当事人双方权益。

3.2加强对市场法制的宣传

3.2.1合理利用媒体舆论引导群众健全法理体系电子政务平台的开通是为群众了解真相,协助管理城市秩序提供方便,不是为造谣生事,故意煽动民心者服务的。媒体舆论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城市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善于管理,宣传积极向上的理念、最新的法律常识,健全群众的法理体系,引导公众知法守法,支持城管依法执法的行为。同时,电子政务平台需要反映最真实的民情,网络媒体言论必须负责,合法。

3.2.2强化法治精神以培养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社会治安处罚条例》的颁布,具体制定了作为公民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作为社会综合管理人员应当依法维持社会公共秩序。法律的颁布或修改,应当及时向群众宣传解释,使人们知悉最新法,一方面保障群众权益的获得,另一方面不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危害他人或国家的利益。公民懂法才能守法,普及最新法,才能使公民健全适应新环境的道德公尚,从而减少城市管理阻力,使人与人相处和谐,国家综合国力稳健发展。

3.3定期培训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

3.3.1引入公司管理机制考核城管人员

市场化是近年来越炒越热的话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过程是一次范围大、波及广的体制改革。将先进的公司管理机制引入城市公共管理过程,是一次伟大的尝试。绩效管理的引用将保证城管执法的效率,对城管人员职务和品格的考核,有利于树立精简高效的新作风,与绩效相依靠的工资和奖金的设定,有利于城管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城管执法人员的业绩进行定期的考核,促进执法人员知识、业务结构的更新,增强综合执法能力,以提高解决矛盾纠纷的实际能力。

3.3.2城管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观念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我国行政执法必须遵守的准则。作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主体,城管人员必须严格执法,科学执法,依法执法。树立正确的三观,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分析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以民为本,转变历来城管在行政执法方面树立的不好形象,及时应变出现的破坏城市管理规范的问题。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标准,真正考虑到群众的利益,建设完善的法治政府。

3.3.3建立有效维护行政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的保障机制当前城管执法环境复杂,任务繁重,争执抵抗现象时有发生,城管执法人员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城管执法工作才能继续,城管执法人员有了“安全感”才能有精力维护社会治安。建立暴力抗法的预先控制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事后保障机制,让城管执法无后顾之忧,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当冲突发生时,不是不反抗,而是在不伤害群众的基础上正当防卫,确保自己和周围群众不会受到不法侵害。

3.4规范城管执法方式

3.4.1组织各行业代表听证治安管理条例的颁布我国行政处罚法首次规定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但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施行的时间还不长,立法上对听证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公安机关在治安行政听证工作中出现不少问题,不仅影响治安行政听证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损害当事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接受法纪、政纪、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重要环节。市场内外监督结合,制定市场价格或颁布新的市场规定,组织各行业代表举行听证会议,使之公开化,透明化。各行业地位平等,无论特殊,不给特权,一视同仁,依法制行事。保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廉洁谨慎,作风端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合力为城市管理、市场稳定做贡献。

3.4.2综合各种监督方式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设

社会监督方式多样而且有效,但对于行政执法案件,新闻媒体应谨慎用好手中的话语权,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违规摊贩可以同情,但是也应有限度,对城管执法可以监督,但也不要苛求。监督体制有待进一步亲民化,公开化,灵活化,善于将市民监督、网络监督、媒体监督、上下监督、同级监督等方式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科学运用。在接受市民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同时,加大内部执法人员监察和管理力度,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4.3落实制度问责制

城管行政执法效率不高,显失公平的内因在于权责不明,问责不清。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是将问责这一新概念引入城管执法过程。实施制度问责,是从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等,一层层问下去。但是问责的范围有限,标准、程序和责任人确定过于抽象,没有具体的途径,留下很大的随意性空间,就造成了“谁都有责任,谁都没有责任”的情况出现。

在城管执法部门成立专门小组,分别负责各类行政执法项目,严格按照领导负责制的原则和管理方式对城市行政区域进行管理和规划,某一部分出现问题,依照制度问责当事部门或者负责人,使权责分明,有事实,有依据。

4总结

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体制创新,观念创新,模式创新是发展城市的关键,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适当引进公司管理机制中先进的科学的方法给传统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注入新鲜活力。时时注重以人为本,换位思考更有利于执法的合理性,严格依法执法程序,是保障人民的利益也是保障执法人员的利益。与此同时,为增加行政执法公正性,舆论媒体应当适当引导大众心理,统筹各方面信息,传播正义和法理。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真正为民服务,美化市容,完善城市行政区域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1]付磊.我国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1.

[2]张延迪.城管执法法律依据现状的反思[J].中国城市发展网,2010,4.chinacity.org.cn/csfz/csgl/55113.html.

[3]宋志标.城管之治的广州教训[n].长江商报,2012,26.xici.net/d175248364.htm

[4]吴亚春.通报湟中城管打人事件的调查及处理情况[n].西海都市报,2014,2.

[5]张永桃.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227.

[6]潘晓娟.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4

关键词:江苏;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1.0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坚持问题倒逼,找准改革方向

为摸清底数、找准问题,江苏省政府组织对13个省辖市、97个县(市、区)进行了系统调研,专门开发建立了“全省行政执法权力事项和执法队伍数据库”。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机构名称杂乱。省辖市中,苏州市为市容市政管理局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其他均为城市管理局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各县(市)中,响水、建湖2个县为规划和城市管理局,其他均为城市管理局。机构名称的杂乱,既不利于规范管理,也影响了社会对城管机构的感性认知。

二是多层重复执法。通过调查了解,各地在城市管理领域普遍存在市设支队、县(市、区)设大队的情况。同一座城市,市、区、街道之间也存在多层重复执法,市设支队、区设大队、街道设中队的现象,既造成行政资源浪费,又容易导致推诿扯皮,影响了执法质效。

三是基层力量薄弱。全省市、县、区110支城管执法队伍共有人员编制12969名,平均每支队伍118名,总量不小但分工太杂,基层力量仍显薄弱。以连云港市为例,市区常住人口510万人,城管执法人员编制643名,实有461名,平均每万人城管执法人员仅0.9人,尚不足1人。随着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编制不足现象更为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江苏加强系统谋划,着力构建集约、扁平、高效的执法体系,确定改革总体目标为:

一是在纵向上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理顺各层级执法职责,建立适合地方特点的执法职责体系,解决多层执法的问题。省级主要负责监督指导、重大案件查处和跨区域执法组织协调等工作,一般不设专门执法队伍。执法职责主要由市县两级政府承担。市或区选择一级承担执法职责并设立综合执法队伍。统筹县(市、区)和乡镇的执法职责,经济发达镇、经济开发区探索综合执法,其他乡镇侧重承担配合协助执法职责。

二是在横向上按照整合、综合的原则,整合相近相似的执法职责资源,综合设置执法队伍,解决多头执法问题。

三是在资源配置上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要求,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解决基层执法力量不足和“看不见的管得着、看得见的管不着”的问题。

二、坚持分类推进,突出改革重点

2015年3月,中央编办印发《关于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在包括江苏省在内的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8个城市11个领域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江苏积极推进改革工作,2015年9月,印发实施意见,明确在无锡市、南通市、盐城市、沭阳县开展城市管理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分两种类型推进:

一是跨部门综合。南京、常州、南通等16个试点市县在城市管理、商务、旅游园林等领域探索实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如皋市通过跨部门综合,将原有的26支执法队伍整合为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市场监管等6支综合执法队伍。

二是区域内综合。在全省20个经济发达镇和部分街道、开发园区,以城管执法机构为主体探索“一个区域一支队伍”。昆山市张浦镇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确认+交办”的放权模式,已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安全生产、质监、社会保障、文化、公共卫生等23个领域518项行政处罚啵并与市场监管局张浦分局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实现“一个乡镇一支队伍”。南通市崇川区在钟秀街道组建综合执法局,统一管理区属部门下沉到街道的执法队伍和人员,以区政府名义开展执法,实现“一个街道一支队伍”。苏州市工业园区在整合原城市管理局、安监局的基础上组建了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渔政水政等领域的1467项行政处罚权和42项其他权力,有80.9%的人员在一线执法,实现“一个园区一支队伍”。

通过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理顺了执法体制,改善了执法架构。2015年3月,经省编办批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全国率先正式组建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局,成为指导、协调和监督全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机构。目前,全省已有12个省辖市和部分县(市)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城市管理委员会,高位协调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同时,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推进管理中心下移,进一步理清并逐步规范区、街、社区城市管理的职责和工作模式。

二是整合了执法队伍,集聚了执法力量。通过整合归并执法队伍,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市容、规划、园林、市政、环保、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原有执法队伍被撤销或相应精简,多数地方执法人员总数减少了20%,从源头上减少了过去执法力量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现象。

三是划转了执法权限,提升了执法效能。经国务院法制办或者省政府批准,目前江苏超过90%的城管执法部门承担市容环卫、工商无证占道、市政公用、规划违建、园林绿化等执法职能,约60%的城管执法部门承担公安交警和环保噪音扬尘部分执法职能。另外,部分城管执法部门拓展到建筑业施工、河道管理、房地产拆迁、洗车擦车、公共卫生、物业管理、宠物养犬、违法捕鱼、交通运输、人防、国土违建等领域。通过明确权限、落实执法责任,改变了以往多支执法队伍分兵作战,甚至推诿扯皮的现象,执法力度大为增强,执法效能显著提高。

三、坚持系统谋划,激发改革动力

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立足全面和统筹实施。通过前期的改革试点和探索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确立法律地位是推进城管综合执法的根本前提

长期以来,城管执法一直面临法律缺席的尴尬窘境,法律地位和职能定位备受质疑。通过探索实践,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市在城管地方立法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城市管理全国统一立法的条件基本成熟。尽管一部统一立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城管执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但是没有统一立法则会凸显城管执法权限的混乱,加剧城管执法职权与职责错位。因此,制定全国统一的行政法规或法律,确立城管执法的法律地位是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根本前提。通过立法,有针对性地明确和解决城管执法的范围、体制、协调、执法队伍的法律定位,以及综合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责任追究等问题,为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理顺管理体制是推进城管综合执法的当务之急

针对存在问题,感到必须合理确定城管部门各层级职责分工,理顺管理体制,推进“扁平化”执法模式。市级城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考核,以及跨区域及重大复杂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市或区选择一级承担执法职责,市辖区能够承担的,实行区一级执法,区级城市管理部门向街道派驻执法机构,推动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市辖区不能承担的,市级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向市辖区和街道派驻执法机构开展执法工作。派驻机构业务工作接受市或市辖区城市管理部门的领导,日常管理以所在市辖区或街道为主。

(三)明晰职责范围是推进城管综合执法的着力重点

《指导意见》明确,“重点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专业技术要求适宜、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且需要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领域推进综合执法”。通过改革实践,感到推进城管综合执法必须充分考虑实际承接能力,科学合理地划定综合执法职责范围,可考虑参照以下标准衡量:(1)是否属于专业执法,专业技术性强的执法事项不适合划转;(2)是否属于附加职责,即部门除基本职责之外的其他职责,基本职责不适合划转;(3)是否属于专属执法权,如公安机p对人身自由的处罚权和强制权、税务机关的税收强制征管权等不适合划转。

(四)完善协作机制是推进城管综合执法的必要保证

城管执法机关承接了住建、环保、工商、税务、食品药品监督等多个部门的执法职能和权限,与部门间的协作运行效率将直接影响城管综合执法质效。因此,在明确综合执法机构性质和职责的基础上,还要健全完善全面规范的公务协作制度,通过建立运行规划合议、信息共享、联合执法、行政协调等制度,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整合行政资源,合力推进城管综合执法。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5

xxxx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

(2019年10月16日)

尊敬的程厅长、各位同志: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在座的全体同仁欢迎程厅长一行莅临我州检查指导工作,并衷心感谢一直以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省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对我州城市执法体制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由我将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做简要汇报,恳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意见。

一、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现状

xxxx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于xxx年xx月xx日挂牌(挂xxx住房和城乡建设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牌),为xxx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管理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机构规格为副县级,经费形式为全额拨款,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名。xxxxx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于2019年2月完成更名。xxxx因政府机构改革正在实施中,后期将撤销茫崖xx行委城建监察大队,由xxx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挂牌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xxx大柴旦已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xxx已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由于州级主管部门成立较晚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推动力度不够,机构职能划分不合理,导致整合尚未完全到位。

二、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实施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前期我们主要做了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了《xxx城镇管理条例》《xxx办公室、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xxx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城市管理工作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城市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确定xxx市为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市,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州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

(二)理顺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规划、房产管理、城管执法、违建治理、供气供热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机构的职能。拟于年内编制完成《关于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职能、机构、人员整合的报告》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主要职责、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

(三)推进综合执法。推进跨部门、跨领域执法权限整合,从与市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领域入手,整合住建、环保、交通、工商、水务、食品药品6个方面职能,xxxx市分别梳理387项和501项执法权限,并建立了综合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权力的运行。目前,xxxx两市已完成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工作,正在审核,尚未公布,其余地区由于机构尚在组建当中,“权”“责”清单正在抓紧整理、审核当中。

(四)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活动,规范和统一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式服装和执法车辆标识,城市管理部门整体形象、良好工作秩序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xxx首先制定印发了《xxx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公开招聘辅助执法人员实施方案》《城管行政执法人员派驻各城区工作方案》,加强了辅助执法力量的补充。州局计划在2020年全年开展xxx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规范建设年工作。

(五)提高执法水平。按照依法有序、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原则和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有关要求,紧密结合城管执法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试点实施办法》。xxx首先建立“公安+城管”的“城警联动”一体化联合执法巡查模式,开展综合执法工作,及时处置妨碍综合执法、暴力抗法等各类违法行为。

(六)健全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相关部门职责衔接问题。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与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问题线索移送、协助调查等工作机制和执法反馈制度,形成管理和执法的强大合力。xxx已率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其余地区尚在推进。 

(七)加强法制保障。不断加强城市管理执法的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明晰城市管理执法范围、职责、程序等内容,规范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两市分别出台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制度汇编》和《绩效考核奖惩办法》、《综合执法程序规定》等地方性法规。

(八)完善城市管理。我局已委托编制了《xxx智慧城市管理规划方案》《x设标准平台建设》等一批设计方案,xxx市智慧城管已于2018年5月正式运行,xxx市数字化城管于2017年6月正式运行,下一步州级平台建设将采取“市县级建终端、州级统筹平台和数据库,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的实施办法,打通信息孤岛、统筹数据运行,利用两年建设周期形成以“一中心,一门户、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运营中心(城市大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处在探索摸索阶段,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下一步研究和解决,如:城市管理政策法规不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重建轻管的思想观念较重,行政执法保障力度不够,机构设置的级别和模式有待明确,宣传教育工作相对滞后。

此外,还有一些主要问题亟待解决。一是xxx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xxx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属行政单位,存在事业执法局监督管理市县行政执法局问题,此问题将严重影响州级管理部门主体资格及监管成效,对规范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带来诸多困难。二是全州各级正式在编执法人员不足,难以满足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需求,现有执法人员仅占城管队伍总数的4.5%,执法工作严重依赖“协管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整合的城市综合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较弱,规范性较差。三是全州各地智慧城管、智慧工地建设缓慢滞后,严重制约了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基础地理数据、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网格地理编码数据等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缺乏政策支持和项目帮扶。四是xxx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区域性较强,加之管理点多面广,对于执法装备有着硬性需求,现阶段,全州各地没有装备专项经费,以老旧设备为主,行政执法装备严重滞后,机动性能差,且未核定执法执勤用车编制,不适应行政执法处置突发事件。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健全管理保障机制。从源头着手建章立制,形成一套稳定可靠的保障体制。一是健全法规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补充修改法律法规,形成权责明晰,执法依据、管理机构、处罚标准、编制经费、执法程序、权责清单等相统一的法律法规,合理厘清权责清单,构建协调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解决管理职能交叉、重复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二是完善投入机制。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在财政预算上足额保障工作经费,设立城市管护专项资金,并形成稳定增长机制。谋划包装一批有利于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州专项支持。探索城市经营管理新模式,开放市政公用设施管理维护市场,实施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内部流程控制,严格评议考核、案卷审查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纠错问责机制。引进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并将考核内容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行政复议渠道,主动接受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

(二)完善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坚持以规划为纲,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大监督力度,并及时将规划建设好的管理信息移交城市管理部门,建立完备的城建档案,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尽快建设完善一批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公共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环卫保洁等市政等公用基础建设。三是加强行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将集贸市场、旧货交易市场、机动车维修服务等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分类合理、特色鲜明、统一管理、集中经营的各类专业市场。四是是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运营、环境卫生治理、公共市场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按照市场化建设、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方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不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三)革新城市管理理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要重点抓好业务培训工作,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快执法人员执法证件办理工作,并逐步配备与执法任务相匹配的装备和设施,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树立规范执法的良好形象。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参与意识。切实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站、微博、12319城建服务热线、随手拍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和舆论监督,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强化政务公开,对城市管理中的重大决策和举措,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加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增强市民的城市管理意识,提高市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6

一、部门协作不畅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的规范制定权、处罚权、强制权、许可权、征收权等多项权力分离,这对保持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一定的权力制衡、预防权力腐败等现象显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代城市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变量的复杂系统,是具有非线性和复杂回路特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管理活动而言,行政处罚权与其它行政职权又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城市管理系统中的任何行政活动,都完整和连续地贯穿和包含了这些职权。人为地割裂这些行政权,虽然可以达到相互制衡,减少寻租的可能性,但也增加了部门协作难度,提高了行政活动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主要表现是:

(一)信息获取滞后,信息不对称,处理问题被动。城市管理系统范围极广,内容繁多。现行管理方式下,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动获取,即执法人员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日常路面巡查以获取信息。这种途径比较直观、直接,对情节轻微的违法活动,可以通过劝阻教育迅速进行纠正。但是,执法人员的巡查仅局限于对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等直观领域的信息获取和监督处罚,而对其他众多领域的信息获取较为困难,这也就限制了城管部门在拓展执法领域上的努力。而且,执法人员发现问题越多,自己的工作量就越大,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部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执法部门的执法效能和执行力。另一种是被动获取,即群众发现问题后打投诉电话进行举报,或通过市长热线、城管热线以及等方式直接向执法部门反映,或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等进行曝光反映,经领导批示后由执法人员进行处理。这种途径有利于借助群众和媒体的参与,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也能起到法制宣传的作用。但是,这增加了问题发现到问题处理之间的环节,增加了行政时间和行政成本;并且容易被误认为群众不举报、媒体不曝光、领导不批示,城管执法部门就不去发现、不去查处问题了,容易造成执法部门无所作为的错觉,最终导致“领导批评、群众埋怨”,执法部门费力不讨好的后果。由此可见,执法部门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获取滞后,处理问题被动。

(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无人管理与多头管理并存。城市管理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分工越细,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知识积累、法律准备以及对人才的培训就越快,但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就越严重,协调合作的成本也就越高。同一个问题在具有不同执法权的部门之间转手反映,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同一性质的执法权在不同部门之间所进行的分割。这也是职责不清的一种表现,以及造成群众对执法权归属认识不清的原因之一。从而也就造成了群众反映问题难,执法部门获取信息不及时的问题。比如,对一个大排档夜间噪音扰民的群众投诉,环保、公安、卫生、城监等多个部门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权,群众往往不知道应该向哪一个部门反映,或者反映了迟迟得不到圆满处理。由于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都有一堆管不了的理由,无人愿意去管理;反之,又因为有利可图而多头管理,出现“九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的执法扰民现象。

(三)过多地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目前,对城市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治理往往局限于搞创建、搞突击式的整治。例如“城市牛皮癣”泛滥了,发生交通死人事故了,媒体报道了,于是领导批示,层层发文,层层开会部署一个专项治理活动就此开始。类似的问题的报道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类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实际效果往往是前治后乱。虽然专项治理在短期内对改善城市管理问题确实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市始终正常稳定有序运转才是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如果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专项治理往往治标不治本,结果只能导致“乱-治-再乱-再治”的恶性循环,城市管理耗能大、效率低。

(四)缺乏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部门众多,工作侧重点和依据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往往是各行其是,协调配合不够,更谈不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既监督又协同的关系,致使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批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部门没有很好的配合,直接制约了城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现行行政权力划分的制度下,政府行政部门需要创设良好的协作机制来愈合制度内的裂口,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实现管理、执法资源共享,弥合因行政权各组成元素分裂而造成的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的不良后果。

二、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强化部门长效协作

建立健全城管协作交流机制,是优质高效开展城管工作的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现有城管体制下,只有遵循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助、相互监督的原则,充分应用现有行政手段和现代科技技术,建立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长效协作的新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共同现场发现问题,共同现场处理、监督、反馈、检验的良好协作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源头监控、动态管理、及时处置和反馈城管问题,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一)城管协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当前城管工作实际,必须建立健全以下六项协作交流机制,确保城管工作的协调高效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或者专项整治的工作需要召开行政执法联席会议,统一安排部署联合执法的事项、方法、步骤、措施,通报和沟通执法工作情况,协调处理联合执法中的争议,研究解决联合执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会议议定事项以会议纪要形式送相关执法机关执行,各执法机关要定期报送联合执法情况。

二是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相关行政执法机关针对城市管理领域较为突出的违法行为或者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活动的,应集中执法力量,实施联合执法。联合执法牵头机关应当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不得各行其是,不得互相推诿。

三是建立健全联动执法机制。相关执法机关与有关社区要建立上下联动执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中的上下联动。上下联动执法应依法界定双方权责,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四是建立健全互动执法机制。相关行政执法机关之间要建立互动执法制度,确保各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需要相关执法机关承担协助(协管)义务时能得到及时、有效配合。执法机关提出协助调查、采取强制措施等协助(协管)要求,只要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协作机关应及时无条件予以配合。

五是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应当公开各自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提供查询方便,对其他机关请求查询有关信息、资料、数据的,被请求的机关应及时、无偿提供。应当建立执法信息互通平台,保持及时、灵敏的信息沟通,把握违法行为动态,防止违法当事人利用地域、时间差异,流动作案。应当确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渠道,采用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建立联络网,互相提供执法工作情况。

六是建立健全执法调处机制。行政执法机关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或者其他问题,应当首先由行政执法机关互相协商解决争议;协商不成,由市法制办负责协调处理;协调不成的,则应当报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依法裁决。

以上六种协作机制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如*市推行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制度,依托政务信息网络,共享行政执法案件信息,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执法工作衔接和协作更加便捷、规范、透明、高效。深圳市建成了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覆盖全时段、全范围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实施网格化监督和管理,推进城市管理达到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的目标。又如,我市城管联席会议制度,也是一项城管协作机制,对协调解决城管重大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

由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势必会出现两者所作出的行政决策、行为相互矛盾、打架的现象。由此,城市管理执法实践已提出了更多的权力协调要求。协作得好,可以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效能,否则将会产生极高的管理执法成本,对城市建设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对城市软环境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当今城市管理发展趋势来看,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个:

一是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目前,我市的城管协作,多是通过市城管局综合协调的方式来实现的,或者是依靠部门的力量去实现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其协作成本和难度较大。市城管局作为一个市政府组成部门单位,对级别高、权力大的各个职能部门,往往是协而不调,调而不果;而部门之间的协作往往是利益搏弈的产物,这种相互妥协的产物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协作要求的。鉴于以上情况,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必须自上而下来进行。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市政府的力量来创设和完善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机制,从而提高市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更好地打造强势政府,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可以说,通过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来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不少城市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如杭州市就较早地注意到了该问题,并在相关规范性文件中作了一些明确规定。《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市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负有积极协助、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义务;在涉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许可权行使的统一管理对象时,审批部门负有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抄告批准结果的法律义务;同时建立完善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与其他各有关行政主体之间的“双向告知”、“意见反馈”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再如某市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决定》,为城市管理系统内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蓝本。该决定就如何规范完善联席会议机制、联合执法机制、联动执法机制、互动执法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执法调处机制等六大协调协作机制,作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通过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可以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为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二是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完善城管协作机制的技术支撑。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实施数字化管理是城市管理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综合化的必然要求。以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突破口,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要求,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这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如杭州市城管部门安装“千里眼”帮助管理,深圳市城管部门建立了“数字城管”,昆山市率先在城市管理中推行信息化网络管理,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全省来看是一个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城管数字化监控网络、数字化信息网络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做到城市管理中的事件(指人的行为,如摆卖、烧烤、沿街乞讨等)和部件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资源化利用和社会化共享。通过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统一信息的收集和分配,提高信息的收集面和准确度,使信息前置,以全面准确的信息来引导管理,从而将传统的滞后管理改变为实时管理和监督,增强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带动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我们应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基础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创新,以此为催化剂,进而建立起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以数字化为标志的体制协调、动作高效、方式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为我市“双创”注入活力,打造数字××。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7

城市管理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交流机制,最大化地消除部门之间的协作不畅、相互推诿、相互掣肘的不良现象,实现部门之间的联合联动、协调运转,可以有效地优化城管运行秩序,增强城管执法力,提高城管效能,确保城市科学健康发展。

一、部门协作不畅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的规范制定权、处罚权、强制权、许可权、征收权等多项权力分离,这对保持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一定的权力制衡、预防权力腐败等现象显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代城市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变量的复杂系统,是具有非线性和复杂回路特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管理活动而言,行政处罚权与其它行政职权又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城市管理系统中的任何行政活动,都完整和连续地贯穿和包含了这些职权。人为地割裂这些行政权,虽然可以达到相互制衡,减少寻租的可能性,但也增加了部门协作难度,提高了行政活动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主要表现是:

(一)信息获取滞后,信息不对称,处理问题被动。城市管理系统范围极广,内容繁多。现行管理方式下,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动获取,即执法人员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日常路面巡查以获取信息。这种途径比较直观、直接,对情节轻微的违法活动,可以通过劝阻教育迅速进行纠正。但是,执法人员的巡查仅局限于对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等直观领域的信息获取和监督处罚,而对其他众多领域的信息获取较为困难,这也就限制了城管部门在拓展执法领域上的努力。而且,执法人员发现问题越多,自己的工作量就越大,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部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执法部门的执法效能和执行力。另一种是被动获取,即群众发现问题后打投诉电话进行举报,或通过市长热线、城管110以及等方式直接向执法部门反映,或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等进行曝光反映,经领导批示后由执法人员进行处理。这种途径有利于借助群众和媒体的参与,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也能起到法制宣传的作用。但是,这增加了问题发现到问题处理之间的环节,增加了行政时间和行政成本;并且容易被误认为群众不举报、媒体不曝光、领导不批示,城管执法部门就不去发现、不去查处问题了,容易造成执法部门无所作为的错觉,最终导致“领导批评、群众埋怨”,执法部门费力不讨好的后果。由此可见,执法部门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获取滞后,处理问题被动。

(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无人管理与多头管理并存。城市管理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分工越细,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知识积累、法律准备以及对人才的培训就越快,但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就越严重,协调合作的成本也就越高。同一个问题在具有不同执法权的部门之间转手反映,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同一性质的执法权在不同部门之间所进行的分割。这也是职责不清的一种表现,以及造成群众对执法权归属认识不清的原因之一。从而也就造成了群众反映问题难,执法部门获取信息不及时的问题。比如,对一个大排档夜间噪音扰民的群众投诉,环保、公安、卫生、城监等多个部门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权,群众往往不知道应该向哪一个部门反映,或者反映了迟迟得不到圆满处理。由于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都有一堆管不了的理由,无人愿意去管理;反之,又因为有利可图而多头管理,出现“九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的执法扰民现象。

(三)过多地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目前,对城市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治理往往局限于搞运动、搞突击式的整治。例如“城市牛皮癣”泛滥了,发生交通死人事故了,媒体报道了,于是领导批示,层层发文,层层开会部署一个专项治理活动就此开始。类似的问题的报道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类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实际效果往往是前治后乱。虽然专项治理在短期内对改善城市管理问题确实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市始终正常稳定有序运转才是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如果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专项治理往往治标不治本,结果只能导致“乱—治—再乱—再治”的恶性循环,城市管理耗能大、效率低。

(四)缺乏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部门众多,工作侧重点和依据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往往是各行其是,协调配合不够,更谈不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既监督又协同的关系,致使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批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部门没有很好的配合,直接制约了城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现行行政权力划分的制度下,政府行政部门需要创设良好的协作机制来愈合制度内的裂口,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实现管理、执法资源共享,弥合因行政权各组成元素分裂而造成的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的不良后果。

二、

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强化部门长效协作

建立健全城管协作交流机制,是优质高效开展城管工作的需要,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现有城管体制下,只有遵循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助、相互监督的原则,充分应用现有行政手段和现代科技技术,建立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长效协作的新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共同现场发现问题,共同现场处理、监督、反馈、检验的良好协作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源头监控、动态管理、及时处置和反馈城管问题,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一)城管协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当前城管工作实际,必须建立健全以下六项协作交流机制,确保城管工作的协调高效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本级政府的要求或者专项整治的工作需要召开行政执法联席会议,统一安排部署联合执法的事项、方法、步骤、措施,通报和沟通执法工作情况,协调处理联合执法中的争议,研究解决联合执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会议议定事项以会议纪要形式送执法机关执行,各执法机关要定期报送联合执法情况。

二是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同层级的行政执法机关针对城市管理领域较为突出的违法行为或者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活动的,应集中执法力量,实施联合执法。联合执法牵头机关应当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有关机关应当积极配合,不得各行其是,不得互相推诿。

三是建立健全联动执法机制。市级执法主管机关与区县(自治县、市)执法机关要建立上下联动执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中的层级联动。上下联动执法应依法界定双方权责,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四是建立健全互动执法机制。同层级的行政执法机关之间要建立互动执法制度,确保各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需要相关执法机关承担协助(协管)义务时能得到及时、有效配合。执法机关提出协助调查、采取强制措施等协助(协管)要求,只要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协作机关应及时无条件予以配合。

五是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应当公开各自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提供查询方便,对其他机关请求查询有关信息、资料、数据的,被请求的机关应及时、无偿提供。应当建立执法信息互通平台,保持及时、灵敏的信息沟通,把握违法行为动态,防止违法当事人利用地域、时间差异,流动作案。应当确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渠道,采用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建立联络网,互相提供执法工作情况。

六是建立健全执法调处机制。行政执法机关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或者其他问题,应当首先由行政执法机关互相协商解决争议;协商不成,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处理;协调不成的,则应当报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依法裁决。

以上六种协作机制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如上海市推行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制度,依托政务信息网络,共享行政执法案件信息,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执法工作衔接和协作更加便捷、规范、透明、高效。深圳市建成了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覆盖全时段、全范围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实施网格化监督和管理,推进城市管理达到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的目标。又如,我市城管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也是一项城管协作机制,对协调解决城管重大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

由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势必会出现两者所作出的行政决策、行为相互矛盾、打架的现象。由此,城市管理执法实践已提出了更多的权力协调要求。协作得好,可以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效能,否则将会产生极高的管理执法成本,对城市建设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对城市软环境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当今城市管理发展趋势来看,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个:

一是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

目前,我市的城管协作,多是通过市城管办综合协调的方式来实现的,或者是依靠部门的力量去实现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其协作成本和难度较大。市城管办作为一个议事协调机构,对级别高、权力大的各个职能部门,往往是协而不调,调而不果;而部门之间的协作往往是利益搏弈的产物,这种相互妥协的产物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协作要求的。鉴于以上情况,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必须自上而下来进行。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来创设和完善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机制,从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更好地打造强势政府,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可以说,通过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来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不少城市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如杭州市就较早地注意到了该问题,并在相关规范性文件中作了一些明确规定。《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市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负有积极协助、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义务;在涉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许可权行使的统一管理对象时,审批部门负有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抄告批准结果的法律义务;同时建立完善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与其他各有关行政主体之间的“双向告知”、“意见反馈”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再如重庆市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决定》,为城市管理系统内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蓝本。该决定就如何规范完善联席会议机制、联合执法机制、联动执法机制、互动执法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执法调处机制等六大协调协作机制,作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通过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可以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为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二是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完善城管协作机制的技术支撑。

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实施数字化管理是城市管理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综合化的必然要求。以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突破口,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要求,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这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如杭州市城管部门安装“千里眼”帮助管理,深圳市城管部门建立了“数字城管”,昆山市率先在城市管理中推行信息化网络管理,都取得了良好效果。__在全省来看是一个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城管数字化监控网络、数字化信息网络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做到城市管理中的事件(指人的行为,如摆卖、烧烤、沿街乞讨等)和部件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资源化利用和社会化共享。通过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统一信息的收集和分配,提高信息的收集面和准确度,使信息前置,以全面准确的信息来引导管理,从而将传统的滞后管理改变为实时管理和监督,增强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带动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我们应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基础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创新,以此为催化剂,进而建立起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以数字化为标志的体制协调、动作高效、方式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入活力,打造数字__。

三是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扫清城管协作机制的体制障碍。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8

【关键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人为本;和谐执法;新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进一步突显,它同其它执法部门相比,成为人们反映意见最多的一个部门。近年来,各地都积极开展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力求为加强城市管理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又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城管执法。

城市管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城市规划、市政市容、绿化环保、工商管理、食品卫生等诸多方面。而有一个管理内容,就会有一支执法队伍。为解决城市管理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扰民的现象,一些地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开始进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改革,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但也有一些地方依旧沿袭了以往的管理体制,由城市监察部门负责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与处罚,如我市就是由包头市城监支队受包头建委的委托行使处罚权。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与传统的行业主管部门执法相比有明显的进步。一是执法体制由多头多层执法向综合统一执法转变;二是执法力量得到集中,执法力度加大,执法效率有了提高;三是执法队伍向专业化转变,素质提高,执法形象得到了改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城市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相对落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城市管理法制化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首要前提。近年来,随着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日趋重视,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是相对于其它执法部门来说,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明显落后。至今国家没有一部关于城市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仅有的一部行政法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还是国务院1992年制定和实施的,各地虽然都制定了自己的地方性法规,但大都比较简单,仅仅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却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必然会影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立法,使得各地在综合执法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往往各自为政。如关于综合执法范围的问题,目前仅能依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归纳为八个方面:1、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2、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职能;3、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4、市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5、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6、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7、公安、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8、城市其它方面的行政执法职能。依据这些规定,除少数地方作了少于七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外,大部分地方都作了扩张性规定。

又如,综合执法部门同其它行政管理部门在职责范围的划分上也缺乏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

没有统一的立法,使得执法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常常无所适从,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也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的体制不明,关系不顺。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正处于试点阶段,新旧

体制并存,即使在实行了综合执法的城市中也存在着体制混乱的问题。如杭州、济南等城市,专门成立独立的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而不行使行政管理权、行政审批权等;又如广州、深圳等城市,将两个机构合为一体,既行使行政管理权又行使行政处罚权;再如山东寿光,把行政执法局作为建设局的一个二级单位;佳木斯市,在建设系统内部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执法机构,没有跨行业行使处罚的权利。

体制不明,关系不顺,使得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缺乏明确统一的业务主管上级,各地无法开展正常的业务交流,使综合执法水平得不到迅速提高。

(三)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执行难,有时还会出现暴力抗法现象。

在综合执法中面对的多是一些社会底层的各类弱势群体,文明素质相对低下,不能主动配合执法人员的工作,更不愿自觉履行处罚决定。再加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经验不足,宣传不到位,而现行法律又没有赋予综合执法机关必要的强制手段和措施,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面对执法中的这些困难,有的执法机关不能很好地研究解决,而是搞“”,野蛮执法,激化了和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损害了执法队伍的形象,执法效果也不明显。

三、对策分析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民,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立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

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城市综合执法机构的性质、地位、职责,明确其主体资格,规范其法律责任。清理、修订现行的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消除和减少法律冲突和矛盾,加强立法解释工作,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首先要界定综合执法机构与其它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划分,从根本上理清关系,合理界定综合执法的范围。其次严格规范执法人员的处罚程序,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关于处罚程序方面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如我市城管执法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包头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关于处罚程序的内容仅有第十条以禁止的方式加以规定。缺乏处罚程序的规定,不利于约束执法人员的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理顺体制,加强交流,提高执法水平。

城市管理领域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从1997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多年了。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立法和行业主管部门,各个城市各行其是,有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单位归城市建设委员会管理,有的则单独设立,在名称上也不统一,有的叫行政执法局,有的叫综合管理局。

面对当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混乱的问题,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构想:一是国务院成立新的直属机构—国务院城市管理总局,专门负责全国各城市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可以参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管理体制。二是国务院在建设部内增设城市管理总局负责全国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建设部城市管理总局同地方各级城市管理局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关系仍然是垂直领导、分级管理。三是国务院在公安部内增设城市管理警察总局,将全国各城市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并入公安局成为城管警察队伍专门行使城市管理警察职能。

不论选择怎样的体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都必须走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可确保全国法制的统一,促进各地业务交流,提高执法水平,树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宣传,以人为本,和谐执法。

1、拓宽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和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理解。对于综合执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纠纷,民众往往站在违法者一边围观起哄,甚至引发暴力抗法事件。这都说明综合执法的宣传工作开展得很不够。为此,执法部门应拓宽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如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节目,通过解答问题、剖析案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社区和单位的宣传栏,让法律、法规进社区,到居民。一方面逐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营造人人遵纪守法,维护城市形象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让广大市民了解城市管理,进而支持城市管理,为综合执法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

2、提高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素质。

执法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执法水平和执法艺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执法队伍是和谐执法的基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其它执法部门的人员相比,普遍较低。而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要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因此必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严把入口关,新进的执法人员除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外,所学专业应为法律专业,以逐步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其次对现有的执法人员来说应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观念;加强法律业务培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严明纪律,坚决纠正综合执法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努力建立起一支业务精良、廉洁高效、公正无私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

3、转变观念,树立起以和谐为特征的执法新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期望,也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职能部门,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把执法工作同科学发展观、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树立起以和谐为特征的新的执法理念。

以和谐为特征的执法新理念主要三个特点:一是以和谐为目的,强调通过执法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经济关系。二是执法的重点在教育帮助整改规范上,处罚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处罚增强行政相对人自觉守法的意识。三是在工作方式上强调执法的整体协调性,包括执法与监管、执法与服务,与行政相对人建立起和谐的工作关系。总之,以和谐为特征的执法新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行政执法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变逆向工作为顺向工作。

4、以人为本,和谐执法。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化法治社会对每一个行政机关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来说,就是要在做出每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时都必须有足够的事实依据、都必须有充分的法律依据、都必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力、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

文明执法。依法行政是基础,是一条根本性原则,文明执法是目标,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执法人员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做到文明有礼,和蔼待人,使行政相对人易于接受,有利于达到更佳的执法效果。

换位思考。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对流动摊贩的治理是一个难点,这种现象在全国各个城市都普遍存在。流动摊贩的长期存在是一种由历史发展决定的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客观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有企业改制等原因导致劳动力大量剩余,而社会又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于是一部分人不得不靠摆小摊谋生,这是我国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集中体现。流动摊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但对于部分人而言,那是一种生存的手段,毕竟人的生存大于一切。我们在综合执法中应学会换位思考,从行政相对人的角度出发,了解当事人的生存需求,真正在感情上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减少或减轻当事人的损失,这样既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能避免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稳定。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9

一、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三级城市管理新模式

(一)成立县城市管理委员会。为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力度,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有关县领导任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平邑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与县城管执法局合署办公,主要负责城市管理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日常监督、检查考核等工作,形成了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全方位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格局。(二)再造综合执法新架构。一是稳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原城管执法局的基础上,组建了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将涉及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务管理(含水利、渔业、水保)、食品药品监管、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发展改革、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林业、文化、旅游、粮食等领域的全部或部分执法职责划归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有关行政处罚权由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并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明确了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的职责范围、执法程序以及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同时,对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进行充实调整,核定编制360名,划转人员197人,为执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二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将市政公用设施运行(道路、排水、照明)、城市公共空间秩序、城市地下空间管理、供水、供气、供热等职责划入城市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地上地下设施建设运行统筹协调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构建了“大城管”新格局,构筑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为城市管理步入长效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完善基层执法机构。在13个镇(街道)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与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派驻的执法中队合署办公。按照人口、执法工作量等因素,核定5-11名编制不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向各镇街(开发区)现行配置具有行政资格的执法人员4-6名,各镇街(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相应配置执法人员。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区内综合执法的组织协调、应急指挥、联合执法等工作。完善执法联动机制,由镇街(开发区)统一指挥和调度县直部门派驻的所有行政执法队伍,搭建“资源统筹、联合执法”的镇街(开发区)综合执法平台。

二、规范权力运行,实现制度引领,打造权责明确城市管理执法新体系

(一)构建权力运行新体系。一是划转相关部门行政权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中将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16个领域的15个职能部门的793项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措施调整到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并要求职能部门负责综合执法权力有关依据的清理,明确执法依据和标准,一并提供给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进一步规范了权力运行,为文明执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重新修订综合执法局三定方案。编办对综合执法局“三定”规定进行重新修订,赋予职权,厘清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依法建立权力和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监督途径和问责机制。三是编制镇(街道)权力清单。各镇(街道)均保留行政权力事项83项,其中行政处罚8项、行政强制4项、行政征收1项、行政给付3项、行政裁决2项、行政确认1项、行政监督19项、其他行政权力45项。进一步划清镇(街道)行政执法权限、明确镇(街道)行政执法责任、理顺镇(街道)行政执法体制,为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保障有力的镇(街道)行政执法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构建规范化管理新体系。一是推行执法制度规范化建设。出台了《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工作规则》《行政处罚程序》《执法规范》《案件审理制度》等执法制度,实现了综合行政执法的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目前,国土、林业、水务、文化、规划等领域已基本实现专业化执法。二是推行执法程序规范化建设。按照执法办案信息化要求,加快网上办案系统建设,将执法办案全过程通过“六个网上”实现“四个规范”。即“线索网上登记、立案网上受理、文书网上生成、质量网上控制、审批网上分级、结案网上存档”,实现“程序规范、文书规范、审批规范、结案规范”,以“标准化车间作业”的方式,确保执法公开、规范、高效。三是推行执法中队规范化建设。按照“四统一、五到位”的要求,执法中队实现了统一教育培训、统一装备投入、统一执法规范、统一建设标准,基本完成了办公场所、人员配备、执法装备、工作职责、工作机制五到位。(三)构建“数字城管”管理新体系。整合住建、交警、城管、工商、交通等部门力量,实现统一运作、联合执法。树立“互联网+”理念,打造“智慧交通”模式,累计投资300余万元建成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与“雪亮工程”数据共享,将175处县城主次干道、学校、超市商场、公交站台等城市管理关键部位视频监控纳入数字城管视频平台。依托平台成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将发现的问题批转到不同业务部门处理。通过整合管理资源,克服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弊病,实现了从单兵出击到协同作战、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的转变。

三、强化部门联动,凝聚执法合力,构建协调顺畅综合

执法新机制出台了《平邑县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部门和镇街的职责权限,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作配合。(一)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协作配合。一是明确部门职责权限。要求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合理划分职能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职责权限,妥善处理好职能划转后监管与处罚的关系,切实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查处有机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二是落实镇(街道、开发区)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镇(街道、开发区)统一指挥和调度县直部门派驻的所有行政执法队伍,搭建“资源统筹、联合执法”的综合执法平台。(二)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推进。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镇(街道、开发区)的协作配合,定期研究解决综合执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或争议事项,推进综合执法相关工作。(三)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了巡查、发现、制止、抄告、综合执法案件移送、基层联合执法、综合执法信息共享、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相关责任追究等9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案件移送程序,信息共享内容,司法衔接过程等,实现执法信息“互通有无”,构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执法监管体系。

四、坚持民生导向,做好结合文章,营造城市管理良好发展的新态势

(一)动与静结合实现“两提升一改善”。在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通盘考虑、双管齐下,实现了通行能力、停泊能力大提升和交通秩序大改善。一方面,“路口渠化改造”使机动车通行能力大提升。一是最大限度拓宽靠近路口的道路宽度,将右转车道转向口提前设置,并将右转车道向前延伸部分设为直行车道,实现了右转车辆不受红灯限制,也为直行车辆增添了一个车道,此举提高路口车辆通行能力20—30%。二是增设左转待停区,在左转弯车道增加数米长的白色虚线框,向左前方延伸到道路中间,此举使一个红绿灯周期可多通行3至4辆车。三是路口设置安全岛,安全岛内铺设红色沥青、栽种景观植物,岛上方建有钢结构张拉膜遮阳棚,引导行人自动进“岛”等候通行,不仅实现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还绿化美化了路口环境。另一方面,按照“合理布局、充分设点、尽力便居”的原则,利用商业区、公园、广场等车流密集场所周围的闲置空地,新建永久停车场和临时停车场10处,提供停车位1100个;在部分道路两侧科学施划停车位5000余个,配套相应的引导标识和管理制度,有效缓解了城区停车难问题,乱停乱放现象基本遏制。(二)快与慢结合提升居民的出行舒适度。将公共交通“快捷系统”与骑行步行“慢行系统”统筹谋划和设置,取得了互相补充、互相支撑、相得益彰的效果。一方面,公交以“快”字当头。确立了“让公交成为群众出行首选,让群众等车时间不超过8分钟”的公交服务标准。目前,县城公交车运行总数达到105辆,运营线路7条,建设公交港湾候车亭90个、停车站点牌150个,运行里程达到112.5公里,形成了“双环嵌套,多线兼顾环绕”的公交线网格局。另一方面,绿道以“慢”字为要。在浚河、兴水河和部分主干道建成全长约58公里的11条慢行绿道,将各个生态公园和县城广场绿地连接成线,形成绿网相连、绿脉相通、绿道相接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和慢行系统。同时,将公共自行车与公交、慢行绿道紧密结合、相互支撑,在住宅小区、商贸区域等人流较多的地段重点布局,设立了55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投放了1100辆自行车供居民在绿道骑行。(三)堵与疏结合取得多赢效果。“堵”即管制、强制、处罚,通过必要的形式依法予以惩戒;“疏”即教育、劝告、引导,从理性上将其不规范转变为规范。平邑县坚持“堵疏结合、服务民生”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占道经营等管理难题。一方面,铁腕治堵。针对占道经营影响交通和市容问题,采取依法行政与服务监督相结合的措施,坚决取缔道路沿线违法搭建的棚户和违章摆放的摊点。同时,加大对涉牌涉证、超员、超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另一方面,科学疏导。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对占道经营在坚决取缔的同时,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充分征求商贩建议,将城区7处闲置空地进行平整,设置了年货市场和临时菜市场。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篇10

在城市管理中,由于作为执法方的政府部门确有权力和责任对城市管理中的违章行为进行管理和处罚,而执法相对人确实有许多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从事违法行为,所以,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执法问题的现状主要是执法人员的暴力执法行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四方面:

1.1落后的城管执法观念

当前行政处罚是城市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行政指导是辅助的管理手段,这种方式很难使被管者心服口服,被处罚的群众不但会叫屈喊怨,而且也不会对法律产生敬畏的思想。在“官本位”执法观念的指引下,执法方式简单粗暴。尽管执法部门突破“障碍”,但执法效果并不理想,并引发了很多矛盾甚至冲突。城管执法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冲突,传统管理手段与多元化社会中日益复杂管理对象之间的冲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看成仅仅是政府的管理。公民主体在城管执法中的参与权被剥夺了,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处于直接对立的境地。

1.2执法人员的素质低下

新形势下对执法队伍的素质要求在提高,而我们的执法队伍构成复杂,其中一部分执法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岗位基本素质培训,并且有些执法人员公仆心不强,作风不正派,这都与我们重使用轻教育的城管执法观念有关,为少数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提供了条件。在执法过程中,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既不出示证件也不说明理由便直接进行处罚,执法无程序或程序被简化掉的现象造成双方地位不平等,这也严重损害了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

1.3城管执法程序不规范

城管执法人员是代表政府的,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然而在城管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循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的现象时常发生,如没收商品不开罚单,不说明情况,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动用暴力将执法对象的商品、捣乱等,都严重损害了城管队伍的社会形象。根据有关部门在一个城市通过问卷调查的显示,该市市民对城管卷查工作的满意率只有29.20%;32.43%的人认为某些监察人员,不依法办事;22.78%的人认为某些监察人员有贪赃枉法行为;40.15%的人对城管监察部门的总体评价为“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城管执法中存在、执法违法、随意收费、任意罚款、等现象。

1.4相关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城管执法的专门法规,现在城管执法的依据仅是《行政处罚法》中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城管执法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明显不足,城管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它不仅面临着执法相对人的质疑,而且在与其他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同时,也没有法律对城管执法人员的权利义务、法定职责以及履职范围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城管执法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市容环境到工商管理,从城市节水到公安交通,几乎无所不包。此外,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被城管执法者任意使用,这就使城管执法方式简单化、粗暴化,增大了发生的几率。

2化解的相关对策

2.1转变城管执法理念

城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他们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弱势团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而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决策产物,传统的观念驱使,使得城管执法者一开始就将被执法者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定位在“如何惩治”上,用管制犯罪的观念和手段来管理普通民众,视那些摆摊的小贩们只是管理的对象,这种暴力执法行为不仅解决不了弱势群体生存之艰和权力部门执法之难的困境,长久下去恐怕还会引发更多更大的对抗和冲突。所以,应该将暴力型执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执法理念转变。

人性化的执法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念上,但因为执法对象大都是由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和城市里的下岗职工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活动大都是为了维持生计,因此,政府的管理人员更应该做的是优先考虑穷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适度降低行业管理的门槛,建立一批摊位费便宜或不收摊位费的公益性市场,实行分梯级管理,将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绩的重要标准来对待。

2.2完善法律保障机制

由于相关法律规范不明确,存在法律空白地带,处罚设定宽泛,法律规范实效性不强等诸多原因,急需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使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得到执法相对人的更大认同。同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压缩自由裁量权弹性,避免出现随意收费、任意罚款、的城管现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2.3规范城管执法程序

城管执法,不仅要严格遵循实体性,而且还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本身的公正、合理,才能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该按照行政处罚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建立一系列程序性制度,如行政处罚分级管理和备案制度,行政处罚错案追究制度,行政处罚证据及暂扣制度,调查取证制度,听证制度,审查决定制度等,并用有关监督力量保障各项制度规范化运行。

2.4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素质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对城管执法工作的严峻挑战,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首先,要强化用人管理,严把进人关,严格参照工作人员录用标准和程序向社会公开招考执法人员,特别是应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以逐步提高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的法律素质;其次,要严格评议考核制度,不仅在执法机关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而且要建立健全社会考核制度,让公民参与对执法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督,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第三,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城管执法人员进行崇法尚礼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一只知法懂法崇尚文明礼貌的执法队伍,从而提供真正高质量的文明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赵荣福.试论城管执法工作的基本原理[J].城市管理,2005,(4).

[2]封挥.粗暴执法行为的诱因和对策[J].城市管理,2006,(2).

[3]黄祝山.城管执法的严格公正与文明[J].城市管理,2006,(4).

[4]王雁红.服务型政府与城管行政执法改革[J].科学决策,2006,(4).

[5]杨建顺.论构建和谐社会中城管执法的作用[J].法学家,2006,(2).

[6]周兴福.关于城管执法形象地思考[J].中国建设信息,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