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行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48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1

   银行缺乏代位监管职能,降低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改革试点下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取消了银行对贸易信贷协同监管的职能。即银行无需再进入监测系统进行相关贸易信贷的审核,通过银行版的监测系统也无法查询企业相关的报告信息,这既加剧银行办理收结汇业务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准确性。

   由贸易融资引发的贸易信贷行为加大外汇局的监管难度。如企业因办理90天以上境外代付融资业务,而引发的企业超过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是否应报告尚待明确。因为境外代付行实际发生的付汇业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延期付汇业务。可见,由贸易融资业务引发的企业贸易信贷行为,必然会虚增部分贸易信贷数据,扰乱贸易信贷秩序。

   贸易信贷未实行额度和期限管理,报告金额无上限,企业资金可自由进出。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采用额度和期限管理,致使企业资金可无限制地自由进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企业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收、延付报告;一旦形势出现逆转,企业又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付、延收报告。贸易信贷无期限约束助长了超长期贸易信贷的存在,容易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便利渠道,显然不利于外汇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

   未制定针对特殊行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不但显失扶优限劣原则,而且增加了外汇局监管工作量。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对如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等特殊行业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而将其等同于普通行业一并纳入总量核查管理。由于特殊行业的产品、时间周转以及金额等均具有特殊性,贸易信贷指标也常处于超标状态,导致外汇局频繁地对其进行非现场监测指标筛选和现场核查,影响外汇监管效率。同时,将特殊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进行管理,无法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贸易信贷需求。

   缺乏有效的贸易信贷惩处机制,弱化了监管力度。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仅明确将报送贸易信贷数据错误率高且严重影响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的企业,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对违反贸易信贷管理规定的各种情形,均未明确相关的处罚依据,也没有细化对贸易信贷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基础数据质量的思路

   为了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增强外汇局对贸易信贷监管的有效性,建议依托外汇金宏系统全面采集贸易信贷登记数据,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监测指标、综合监测指标和差额监测指标。通过额度管理、期限管理、特殊行业有针对性的管理等手段,结合原有的总量核查、分类管理、现场核查等措施,进行深度监测与多维度分析,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效率。

   设想一: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一)具体方案。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贸易信贷数据的申报功能,实现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和贸易信贷报告同时生成。监测系统可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到全口径的贸易信贷数据,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工作效率。

   (二)前提条件。修订现有贸易信贷管理制度,将企业向监测系统报送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改为与外汇金宏系统中采集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保持一致。

   (三)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1.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的优势:

   (1)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一是由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的内容与监测系统中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内容一致,数据导入监测系统后即可自动生成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取代了企业通过监测系统报送的贸易信贷报告和到外汇局的现场报告。二是将企业报告贸易信贷前移到国际收支申报时一并处理,企业只要在同一系统进行一次操作,即可同时完成收支申报和贸易信贷报告两项工作,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2)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目前贸易信贷管理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企业通过监测系统自主报告来实现,但如上所述,这一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了贸易信贷非现场核查的有效性。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贸易信贷数据,借助银行在对企业国际收支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企业贸易信贷相关单证的审核,有助于克服由企业报告随意性所带来的数据不准确性和不完整性。同时,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贸易信贷数据,可在监测系统中自动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企业可在导入数据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核对、修改、删除、补漏等项事宜,进一步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

   (3)可赋予贸易信贷管理更多的数据支持。鉴于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数据属于全口径数据,外汇局可监测到任意时间段的贸易信贷情况,因此外汇局可在更广的统计范围、更全面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高贸易信贷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如针对实际收汇与实际出口报关的时间差,可设定按期限统计外汇局可监测到的延期收款在30天、60天、90天、180天等的数据,便于外汇局准确掌握企业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规模结构等情况。

   2.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带来的挑战。为了使现有国际收支申报系统涵盖贸易信贷的内容,便于贸易信贷数据的采集,必须在系统中增设相关统计功能,并相应带来国际收支申报内容、法规和各种要素凭证的修改。此外,全口径数据采集也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设想二: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

   (一)部分口径采集是指仍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进行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采集,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做法同设想一)

   (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即银行在审核延期收款和延期付款时,必须审查企业提供的进出口报关单,要求进出口与实际收付款的时间差超过90天的a类企业或超过30天的B类、C类企业,必须提供监测系统打印的贸易信贷报告单。银行或企业如发现报告信息与实际收付款信息不符,企业必须对错误的贸易信贷报告内容进行调整、修改或删除。

   (三)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的优缺点。从优点来看,一是与现行法规一致,不必改变现行系统的操作。二是强化银行的代位监管职能,提高企业延收延付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通过银行的审核可督促企业及时通过监测系统进行贸易信贷业务的报告,及时发现错误并督促企业进行修改。三是与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相比,双向核对制度从总体上可减轻银企双方工作量。从缺点来看,主要是平添了对企业进出口报关单的审核,即必须多审核企业在监测系统中录入的进出口报关号、金额和进出口日期的准确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系统贸易信贷监测统计预警功能。可按贸易信贷债权债务、期限、行业类别、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境内区域分布、境外国家/地区、货物类别等设置统计指标,对指标异常变化及时预警,并且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指标监测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期限较长(1年以上)且余额较大(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频繁修改、删除、变更报告内容(特别是收付汇时间、进出口时间)的,增加系统自动提示功能,防止企业通过自行报告随意删改数据,从而影响贸易信贷监测效率。

   (二)对贸易信贷实行分类管理。要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前提下,建立贸易信贷交易主体分类管理机制。对不同类别企业办理贸易信贷业务采取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引导和激励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一是对a类企业只要求实行必要的贸易信贷报告及银行审核操作。二是对B类、C类企业则实行较为严格的贸易信贷管理措施,限定上述两类企业各项贸易信贷发生比例,同时禁止其办理一定期限以上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延期收汇和延期付汇业务。

   (三)实行地区贸易信贷业务规模总量控制,制定防范贸易信贷资金异常流动风险应急预案。要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适度控制我国贸易信贷业务总体规模。对各地区按贸易信贷预收、预付、延收、延付比照年进出口总量设定一个平均比例,各地区、各企业有义务执行比例管理。当这个总体平均比例被突破时,由外汇局根据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情况,及时调整贸易信贷管理方式,并对贸易信贷监测指标阈值进行调整。当外汇收支净流入或净流出较为严重时,缩小债务类或债权类指标的监测阈值,增加B类、C类企业的数量,同时缩减B类、C类企业债权或债务类贸易信贷的比例及期限。

   (四)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标志,对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进出口等特殊行业贸易信贷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建议在系统中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经外汇局审核同意,将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合同金额超过100万美元、进出口周期达1年以上的企业,纳入“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管理,不实施总量核查,由外汇局对其实施专项监测,其纳入特殊标识的期限与对应合同项目执行期限一致。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企业应如实向外汇局申报相关信息,如发现虚假、不实申报等违规情况,外汇局可取消其“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资格,并将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2

关键词: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商务函电报关单证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行国际贸易,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英语的商务用途显得更加重要,商务英语的使用对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商务细节的商讨,宣传企业形象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二、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1.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这个大环境。英语是世界的通用语言,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国际贸易双方合作之前,双方要对对方的经济、法律政策等进行了解,从这一步骤开始,商务英语便开始发挥其作用。另外,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双方要进行沟通交流及商务谈判,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商务英语来辅助进行。最后,在打成一致性的前提下,双方合同的拟定也需要使用到商务英语。因此,从总体上看,商务英语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没有商务英语的辅助,国际贸易便无法顺利进行。

2.获得贸易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企业通过网络运用商务英语企业信息,并通过网络寻找合作方,其中商务英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商务英语是获得贸易信息的重要手段。

3.宣传企业良好形象。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能够给合作双方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条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贸易人员良好的谈吐,严谨的态度能够帮助提升企业的形象,加之在商务谈判过程中适当运用谈判技巧,帮助更快地促成双方达成合作共识。由此可见,商务英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另外,企业为了宣传企业形象,经常通过广告的形式走进国际市场,此时,商务英语的作用更加凸显。良好的文字宣传,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形象分,让合作方更好地了解企业情况和信誉。比如苹果电脑的广告宣传语——“applethinksdifferent(苹果电脑,不同凡‘想’)”。这句广告语恰当地体现出苹果与众不同的设计与经营理念。可见,恰当的商务英语表达能够让企业获得良好的形象呢。

三、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国际贸易谈判中用词的严谨。在国际贸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双方共同协商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并共同拟定合同条款,在商讨过程中,用词的严谨是十分重要的,为避免引起误会及不必要的失误,在谈判中,注意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词汇,避免产生歧义,并在专业性问题上用专业术语表达。

2.注意广告英语的恰当性及合理性。商务英语在企业宣传自身形象中应用颇广,在此主要指广告英语,广告英语包括对国外企业英语的理解以及企业走向国外所使用的挂广告英语,本文着重介绍后者。在企业在国外进行广告宣传时,广告语要符合英语使用的基本规则,避免出现语法及用词错误的情况。例如中国乳制品企业巨头蒙牛近日了全新的品牌广告及产品包装,他们打出“只为点滴幸福”的全新广告,英文广告语为“littlehappinessmatters”。不过,蒙牛的英文广告词存在明显错误,“littlehappinessmatters”的意思是“几乎没有什么幸福是重要的”,这与蒙牛想要表达的内容完全相反,给蒙牛的企业形象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在广告英语的使用中,不仅要符合英语使用规则,还要有所创新,不拘一格。

3.注意商务函电中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在商务函电交流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在函电中表达出尊重对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另外,商务函电要简洁明了,用最简短的话语标明自己的态度、建议、条件等,避免用语繁荣复杂,造成时间的浪费;再次,语言表达要准确,避免产生歧义及不必要的误会。

四、商务英语的具体应用

1.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商务谈判(Businessnegotiations)的一般定义是指不同的经济实体各方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满足对方的需要,通过沟通、协商、妥协、合作、策略等各种方式,把可能的商机确定下来的活动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意中,与公司相关的利益群体就有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目标物”,因此就有进行协商协议达成一致的过程,这些都可称为商务谈判。

国际贸易中,商务谈判技巧的直接关系到谈判结果的成功与否,因此作为英语商务谈判者,既要做到精通英语,也要精通商务领域专业知识,同时更要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商务谈判技能使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盈利,通过商务谈判也可以让企业获取更多更先进的市场信息;商务谈判还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2.在报关中的应用。报关在国际贸易中是十分重要的步骤,指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进出境运输工具负责人、进出境物品所有人或者他们的人向海关办理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进出境手续及相关海关事务的过程,包括向海关申报、交验单据证件,并接受海关的监管和检查等。在报关中,单据的填写十分重要,要准确无误的填写单据,首先要了解各项步骤及相关单据的英文全拼及缩写,如装箱单(packinglist)、发票(invoice)、保险单(insurancebrolicy)、销售确认书(salesconfirmation)商检证(commodityinsbrectioncertificate)等。还要了解报关的具体步骤,按照步骤有序的进行。

3.在单证中的应用。国际贸易中的单证是指是国际贸易中使用的各种单据、文件与证书的统称。单证是保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单证的填写要求准确无误。在填写之前,应该对单证中的英文有充分的掌握。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3

对外贸易摩擦形势严峻

这份报告确认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近年来,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544起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了我国约16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

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数量和金额居高不下。2002年,我国钢铁、汽车挡风玻璃、打火机以及部分农产品等所遭遇的反倾销、保障措施案例接踵而至,截止到2002年12月,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0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合计涉案金额近10亿美元。报告透露,2002年对我国立案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印度。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已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陶瓷产品含铅量、皮革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汽油含铅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汽车排放标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等。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保因素影响较大,国外对华实施的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食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等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测算,2000年我国因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因素影响当年出口直接和间接损失达17.6亿美元,2001年我国因不符合国际环保标准而受阻的出口商品价值就已超过100亿美元。2002年,仅欧盟禁止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进口一案就涉及我国94家企业,贸易金额达6.23亿美元。

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条款纷纷出台。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有允许成员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特殊保障措施的承诺,世贸组织成员纷纷加强了对华特别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立法工作。这些立法对中国十分不利,主要是大幅度降低了立案标准,同时可以仅针对中国,从而避免保障措施针对全球所带来的压力。据统计,已有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制定了对华保障措施法规。报告认为,针对中国加入世贸议定书发起的特别保障措施案已成为加入世贸后中国贸易摩擦的新问题。

如何应对越来越复杂的贸易摩擦

报告认为,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将在今后较长期内存在。加入世贸组织,并不能减少贸易摩擦,甚至在某些领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由于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15年内仍会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以及特殊保障措施等因素,因此国外针对我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今后将会有增无减。

报告认为,贸易摩擦的增加,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对我国政府如何转变职能,适应形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报告建议,首先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体系,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其次,要加快与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国家已建立的汽车、钢铁、化肥三个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基础上,适时启动电子信息产品、农产品等重点产品、敏感产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最后,要建立以企业和工业行业协会为主体的应对贸易摩擦的新机制。要重视国外新近针对中国进行的特殊保障措施立法,特别是要关注纺织品等传统出口产品中量大、价廉的产品的出口,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措施,规范出口秩序,积极做好对外交涉和应诉的准备工作。(王义伟)

名词解释

什么是反倾销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4

【摘要题】立法研究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世贸规则/执行与监督/国际贸易协调委员会

【正文】

一 世界贸易组织对世贸规则的监督机制

(一)世贸规则的内容

世贸规则是各成员方在世贸组织成立时订立的各项协议的总称。这些协议包括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及其四个附件。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规定,附件1、2、3所含协议(简称多边贸易协议)及相关法律文件,是该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有约束力。而附件4所含的协议(简称复边贸易协议)及相关法律文件,也构成该协定的组成部分,但仅对接受该协议的成员有约束力。(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2条(2)、(3)款。)

世贸规则是世贸组织各成员方在多边贸易谈判中通过协商而达成的多边协议。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世贸组织主持下由各成员方在新的回合就新的议题所进行的谈判中所形成的协议,如可能就贸易与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新的多边协议,这些协议同样构成世贸规则的组成部分。鉴于世贸组织的成员中绝大多数均为国家,(注:单独关税区的政府也可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如欧盟、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所以,世贸规则具有国际条约的性质,对各参加国具有国际法上的约束力。

(二)世贸规则执行的监督机制及其主要内容

1世贸规则的执行主体

在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交往中,按照国际法上的基本原则,国家不论大小,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在国际条约的实施过程中,有赖于各缔约国对它们所缔结的条约的自觉遵守和相互之间的监督。作为国家,既然自愿地参加了某一条约,这本身就说明了该国愿意承担该条约项下的义务,除非对条约中的某些规定提出保留。而“条约必须遵守”,是国际法上的一条古老原则,也是国际之间进行平等交往的基本原则。

世贸组织各成员方对世贸规则的实施,同样靠各成员方的自觉遵守。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6条(4)款的规定,“每个成员方应保证其法律、规章与行政程序符合附件各协议规定的义务”。世贸规则的各项权利与义务的承担者,是缔结或参加这些协议的各成员方的政府。协议本身对各缔约方国家所属的国民,并无直接的国际法上的约束力。

世贸规则的执行,主要通过各成员方在各自管辖的地域内实施相关政策、法律、规章与行政程序等实现的。而这些政策、法律、规章和行政程序等,必须与世贸组织的相关协议相符,以便创造“一个一体化的更富有活力与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序言。)。

2世贸组织对世贸规则执行的监督

世贸组织对世贸规则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通过部长会议和总理事会的监督、争议解决机构和贸易政策评审机构进行。

(1)部长会议和总理事会对世贸规则执行的监督

部长会议是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全体成员方的代表组成。负责履行世贸组织的职责(注: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3条的规定,世贸组织的主要职责包括:促进本协定及各项多边贸易协议的执行、实施与运作并促其目标的实现,并为复边贸易协议的执行、实施与运作提供框架;提供各项协议规定处理事项的多边贸易谈判场所;实施《管理解决争议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和《贸易政策评审机制》;以及协调全球经济政策,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适当合作等。),并为此采取必要行动。部长会议至少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对任何多边贸易协议规定的所有事项,均有权作出决定。

在部长会议休会期间,由总理事会履行部长会议的职能。因此,总理事会是部长会议的常设机构,其成员也是由全体成员方的代表组成。其下设有货物贸易理事会、服务贸易理事会和知识产权理事会,分别负责监督世贸组织协定项下的附件1a的货物贸易多边协议、附件1B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附件1C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执行。由于货物贸易多边协议涉及农产品、动植物卫生检疫、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技术壁垒、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进口许可证、原产地规则、保障措施等多项协议,根据这些具体协议的规定,还没有许多专门的委员会,分别就世贸组织成员对各相关协议的执行实施监督。这些委员会均由世贸成员的代表组成,并对所有表示愿意参加的成员开放。许多协议还规定委员会的具体职能。

通过部长会议、总理事会和总理事会下设的各个分委员会,就世贸组织的各项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此外,部长会议和总理事会拥有解释《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多边贸易协议的专有权力。对于附件1中多边贸易协议的解释,应当在监督该协议运作情况的理事会所作建议的基础上行使其权力。(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9条(2)款。)这就是说,部长会议或总理事会在实行对多边贸易协议进行解释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负责对各相关协议的实施进行监督的委员会的意见。

(2)争议解决机制对世贸规则执行的监督

世贸组织争议解决机制是对关贸总协定(Gatt)争议解决机制长期实施的全面继承和发展。与Gatt的争议解决机制相比,wto争议解决机制在组织上更加完善,在机制上更加有利于将世贸组织各项协议的实施落到实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根据wto各成员方之间达成的《管理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注:即《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附件3。)wto设立了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SettlementBody,DSB),该机构不是总理事会的附属机构,而是与总理事会处于相同的法律地位。DSB设有自己的主席,并可制订其认为履行职责所需的程序规则。(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4条(3)款。)此外,根据DSU第17条,设立了常设上诉机构,受理wto成员方对专家组报告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和专家组所作的法律解释提出的上诉。(注:《管理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第17条(6)款。)

其次,从DSB的管辖范围上看,比Gatt项下的管辖范围要广泛得多。Gatt项下的争议解决机制,主要包括货物贸易,而在wto项下的争议解决机制,包括世贸规则项下的所有协议,除货物贸易争议外,还包括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所引起的争议。

第三,wto争议解决机制对Gatt项下争议解决机制所作最为实质性的改变,莫过于通过专家组报告的机制。在Gatt机制下,专家组报告的通过,采取正向一致(positiveconsensus)的原则。也就是说,只有经全体一致通过,报告才能被采纳。只要有一票反对,包括被诉方反对,专家组的报告就不能通过。而在wto体制下,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的通过机制,采用了反向一致(negativeconsensus)的原则。即只有不是全体一致反对,报告就通过。这一制度实际上采用了自动通过的原则,因为即便专家组的报告得到多数成员的反对,但只要有一个成员方支持,该报告即可获得通过。

通过wto争议解决机制对wto各成员方执行世贸规则的监督,特别是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各成员方在履行世贸规则过程中产生的争议所涉及的对世贸规则的解释和适用问题的解决,对于维护wto协议的统一与执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对世贸规则执行的监督

贸易政策评审机制是wto体制中首次设立的对wto每一成员方贸易政策所进行的审查制度。作为世贸规则附件3的《贸易政策评审机制》(tradepolicyReviewmechanism,tpRm),是世贸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新协议,wto据此协议设立了贸易政策评审机构(tradepolicyReviewBody,tpRB)。与DSB一样,tpRB的法律地位与总理事会相同,而不是总理事会的从属单位。tpRB另设主席,其主要职能是根据世贸规则附件3,对wto成员方的贸易政策实施国别监督。具体而言,定期对wto相关成员方的贸易政策进行审查。所有成员的贸易政策和做法都要服从tpRB的定期审查。审查的频率依据成员的贸易量确定。

tpRB对成员的审议在两个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一是受审议的成员所作的“政策陈述”,又称“政府报告”,另一个是秘书处准备的报告,又称“秘书处报告”。两个报告完成后,由tpRB召开审议会议,所有对被审议的成员的贸易政策有兴趣的成员均可参加对这两个报告的审议。

在评审会议上,任何与被评审成员方有利害关系的成员都可以就被评审成员方的外贸政策提出质询、表扬和批评。被评审方应当就其他成员方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或答辩。评审结束后,秘书处将被评审成员方的政府报告、秘书处报告、评审纪录概要和tpRB主席的结论等四份文件核定公布,并提交部长会议记录在案。

(4)其他监督措施

除了上述措施的监督外,世贸组织还要求成员方的法律、法规、司法判决、行政决定应当透明。这是由于在复杂的国际商事交易中,各国法律就相同问题往往作出不同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如果不透明就会使相关交易的当事人无法预见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这样就更增加了贸易风险。另一方面,政策法规的不透明还会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因此,只有保持各国的政策法规的透明,才能使国际商事交易具有可预见性和稳定性,而这些正是市场活动和自由竞争的一项基本要求和必不可少的前提。此外,保持政策法规的透明还是wto监督各成员方贸易政策、促使其遵守wto规则的重要手段。

Gatt1994第10条关于贸易规章的公布与执行,是多边货物贸易协议领域有关透明程序和义务的核心条款。根据这一条款,任何缔约方实行的有关海关目的的产品计价或分类,有关关税、税或其它费用的征收率,有关对进出口国际收支转移的条件、限制与禁律,或者影响产品销售、分配、运输、保险、库存、检验、展览、加工、配料或其他利用等法律、规章、普遍适用的司法判例与行政裁决,均应迅速予以公布,以使各国政府和贸易工作者熟悉它们。任何缔约方政府或政府部门与另一缔约方政府或政府部门之间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议,凡已生效者,也应公布。(注:Gatt1994第10条(1)款。)该条第(2)款还规定:“任何缔约方采取的普遍适用措施,凡属按既定统一办法提高进口关税、税或其它费用的征收率,或者对进口及由此对国际支付转移实现新的更庞杂的条件、限制或禁律者,在这些措施正式公布之前,不得实施。”此外,《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第3条、tRipS第63条,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二 中国入世后世贸规则的执行

中国的入世意味着中国政府承担了“保证使中国的法律、规章与行政程序符合附件各协议规定”的义务,使中国国内法与世贸规则一致。

一般而言,世贸组织协议具有国际公约的性质,所约束的只是各成员方的政府,而不是一般的国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世贸规则的执行,通常通过各成员方的立法机构在其国内颁布相关的立法来实现。如通过知识产权法,按照世贸规则附件中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规定的对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国内有关调整外商投资的法律,也应当符合《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的各项规定。

如果我国某一国内法与世贸组织协议不符,则世贸成员在世贸规则项下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损害,即可就我国该法与世贸规则不符的问题与我国政府进行磋商,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即可请求世贸组织的争议解决机构设立专家组,就我国该法律是否与世贸规则相符的问题提出报告或建议。如果专家组认定该国内法的确与世贸规则不符,即提出要求我修改该法律的建议,我国政府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修订。如果未能作出修订,或者虽然进行了修订,但修订后的法律仍然与世贸规则不符,世贸组织争议解决机构即可根据申诉成员方的请求,授权该申诉方对我采取惩罚性措施,主要是对我国出口到该申诉方的货物加征惩罚性关税。如争议解决机构在1999年4月授权美国对欧盟进口到美国价值1.94亿美元的产品,每年征收百分之百的进口关税,以补偿由于欧盟香蕉进口政策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而给美国出口商造成的损失。(注:《国际商报》,1999年4月17日,第5版。)

中国作为Gatt的观察员,自始至终地参加了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并且在谈判结束时形成的一揽子文件上签了字。2001年12月11日,经过近15年的艰苦谈判,我国终于取得了世贸组织的缔约方地位,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以往的实践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遵守其承诺的事项。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遵守其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当发挥的作用,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中国自从在1986年向Gatt总干事递交了关于恢复中国在Gatt的缔约方地位以来,已经多次降低了关税税率。(注:我国自1992年起,先后多次降低了关税税率,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从1992年的42.5%降至目前的15.3%。加入wto后我国承诺到2005年将进口关税的平均水平降至10%。)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和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我国先后三次对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进行了修订,使之与世贸规则相符。(注:为了使我国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同世贸规则中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保持一致,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10月对《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进行了修订,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也通过了《关于修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决定》。通过修订,删除了上述法律中与tRimS不符的规定,如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实绩的要求,当地含量的要求,以及外汇平衡要求等项规定。)并且加紧了对现行法规的清理工作。所有这些,均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履行国际条约的诚意。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实践也必将证明,中国政府将履行其在世贸规则项下所承担的各项义务。

为此,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继续对现行法律法规、包括各级政府的规章进行清理,对与世贸规则不符的规定进行修订。此外,对于那些立法上仍然处于空白或者基本上属于空白的事项,应当加紧立法和规章建设,以便保护我国根据世贸组织协议所取得的利益。如果对世贸规则项下的事项缺乏国内立法,则针对外国对我国出口所实施的贸易限制,或者外国产品进口到我国时所实施的不公平竞争,或者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威胁时,我国应当制订相应的国内法。目前我国已经制订了反补贴与反倾销条例,但我们还应当制订相关法规,如保障措施、各种技术标准、公平竞争与反垄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三 从世贸规则执行的监督机制看我国外贸法修订的建议

从世贸规则执行的监督机制的设置和运作情况看,世贸规则的监督机制是多方位的:上至部长会议和总理事会、争议解决机构和贸易政策评审机构,下至根据各附件协议中所涉及的委员会。所有这些机构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世贸规则的实施。而世贸规则的实施和监督,归根结底还是由世贸组织各成员方来具体执行的。在世贸规则的执行问题上,事实上也不存在凌驾于各成员方政府之上的监督或执行机构。此项监督机制建立在世贸成员方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基础上。自我监督主要是各成员方在其管辖领域内通过各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章、行政和司法判决等自觉地执行世贸组织的各项协议。而相互监督是指当某成员方认为其在世贸规则项下的利益由于另一成员方在其管辖范围内所采取的某种与世贸规则不符的措施而使该成员方在协议项下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对此项措施提出的异议。

我国外贸法是1994年制订的。该法就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事项,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对外贸易秩序、对外贸易促进,以及违反外贸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均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外贸法是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的根本大法,我国国民从事进出口贸易,均应遵守该法的规定。如前所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承担了世贸规则项下的关于使我国国内法与世贸规则保持一致的义务。在世贸规则下,我国一方面承担了所有协议项下的义务,同时也相应地享有这些协议项下的各项权利。为了使我国在世贸规则项下的权利义务保持平衡,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世贸规则项下的权利义务落到实处。在这个问题上,外贸法就保障该法实施的管理机构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依照本法主管全国对外贸易工作。”(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3条。)如果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施世贸规则尚未提到议事日程的话,那么,中国入世后,通过法律的方式就各级政府如何实施世贸规则的协调机构作出专门规定,无疑是必要的。这一协调机构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在我国落实世贸规则的实施,另一方面,这一机构同样也应负责我国与世贸组织及其各成员方之间进行沟通的职能。为此,笔者建议,在外贸法第七章和第八章之间增加“对外贸易的协调与管理”一章。具体建议内容如下:

1 国务院设立国际贸易协调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wto协议项下的事项的协调与管理(注:中国入世前夕,在对外贸经济贸易部内已经设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司,负责处理与世贸有关的工作。笔者认为,如果该组织直接从属于国务院,更能发挥其协调作用和相关的功能。)人员可由对外经贸部牵头,各相关部委可派员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如海关、卫生、技术监督、环境、银行、保险、电讯、农业、纺织、劳工、知识产权、商会等世贸规则所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国际贸易协调管理委员会主席为中国在wto首席代表,全权处理我国在wto协议项下的事项。包括:

(1)代表中国进行对外贸易谈判;向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提交有关我国对外贸易的报告;

(2)将我国颁布的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行政规章和司法判决向世贸组织通报;收集和传播相关世贸成员方的法律、规章和司法判决;

(3)就我国国内企业对外国进口商品提出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举行听证、调查、提出报告和建议;

(4)代表中国政府向世贸组织陈述我国外贸政策和措施,以及对世贸组织相关成员采取的影响我对外贸易的措施进行磋商,磋商未果时请求争议解决机构设立专家组解决;

(5)代表我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对我实施的特定措施提出的质询进行磋商,在磋商未果而导致专家组设立的情况下负责组织对该措施进行答辩。

2 在协调委员会内设立与世贸规则项下的委员会相对应的机构 具体协调我国在wto协议下所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义务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包括:

(1)经济贸易政策咨询委员会:就我国和wto相关成员方的贸易政策向我国立法、司法与行政部门提供咨询方意见;同时履行wto项下所涉及的贸易政策审议有关的事项,例如按《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要求,在审议我国外贸政策时向wto提交政府报告。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5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财务报告准则;借鉴

一、前言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泛北部湾经济圈的蓬勃发展,我国与越南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如何促进两国间的经济信息交流、降低两国的贸易壁垒、提高两国贸易效率、减少贸易成本是摆在中越两国面前的现实问题。会计作为一门国际商业语言在中越两国经济发展和双边经济关系的深化中有着重要作用。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信息的文件,是所有者和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情况、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中越两国财务报告准则差异的研究,有利于深刻认识中越两国会计发展的现状,改进和完善我国自身的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中越两国财务报告的趋同,为两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

二、中越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比较

越南《第21号准则――财务报告列报》由两大部分共七十四条规定构成。第一大部分为总则,规定了准则的目的和使用范围;第二大部分为准则内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准则――财务报告列报》由六章共三十五条规定构成,第一章为总则,规定了准则的目的和报告的构成;第二章是对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的列报要求。比较可以看出,中越两国在财务报告目标、名称与定义、报告构成、格式、附注与财务报告说明书和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借鉴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可见,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首先是受托责任观;其次才强调决策有用性(黄毅等,2009)。

而越南财务报告目标以决策有用观为主,没有要求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淡化了管理者的受托责任,更重视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利用。

(二)名称与定义的比较

在财务报告的名称上,越南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称为财务报告,而我国称为财务会计报告,从而使其与我国的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中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称呼相吻合。

在财务报告的定义上,我国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及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而越南在《第21号准则――财务报告》中对财务报告的定义进行了规范,财务报告是根据一定的结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财务报告构成的比较

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准则――财务报表列报》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还包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越南的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说明书组成,其中会计平衡表、经营活动成果表、资金周转报表分别类似于我国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财务报告说明书则类似于我国的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报表方面我国比越南多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是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不仅包括所有者权益总量的增减变动,还包括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重要结构性信息,特别是要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让报表使用者准确理解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原因。越南财务报告不包含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并不是忽略股东权益,相反,越南《第21号准则――财务报告列报》中规定:“除了财务报告外,企业还可以编制管理报告,主要是描述和解释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主要特征,以及如果董事会认为在作出经济决策过程中对他们是有用的一些不确定的重要事项应该进行处理。”由此可见,要了解越南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信息,可以通过管理报告等其他相关资料来获取。

(四)财务报告格式的比较

虽然中越两国在制定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但由于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会计环境不同,两国对财务报告的格式要求有较大差异。我国会计制度对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及其附表格式都有统一规定,要求各单位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严格执行统一规定,不能随意增列或减少表内项目,更不能任意变更表内各项目的经济内容。而越南对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并没有我国这么严格,只有指导性的说明,留给企业可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五)附注与财务报告说明书的比较

附注是财务报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一般企业的附注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的基本情况;2.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3.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4.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6.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7.或有事项;8.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9.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

越南的财务报告说明书包括:1.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2.发生重要交易和事项选择和运用的具体会计政策;3.会计准则规定而未能在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任何信息;4.提供未能在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但又被视为必须真实、公允披露的补充信息;5.会计平衡表、经营活动成果表和在资金周转报表中相应金额文字描述和更详细的分析;6.其他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信息和一些必须真实和公允地披露必要的补充信息;7.列报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附注与越南的财务报告说明书相比,更加具体和详细,涉及范围更广,分类也更明确,通过严格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务报告编制者弄虚作假的机会,也给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全面、更具体的信息。而越南的财务报告说明书,在披露的内容上没有严格的界定,只是强调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一贯性披露,使之能够与其他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比较即可。

三、启示

(一)明确财务报告目标,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主要以资金管理为导向,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着眼于国家宏观管理,受托责任和决策作用同样重视。与其他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内容不够完备(冯俊萍,2010)。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我国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有更高的要求,以便其作出及时而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明确会计目标,扩大财务报告的范围,向国际会计准则看齐,要注重所披露财务报告对于管理者决策的相关性,逐渐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两国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必然性

中越两国在制定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越南对国际会计准则借鉴程度较大,甚至直接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但中越两国都根据本国国情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修改列示。以资产负债表(越南的会计平衡表)的列报为例,越南的会计平衡表中直接略去了国际会计准则中要求列示的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等项目(吴志娟,2008);而我国则是在充分考虑本国会计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资产负债表中略去了恶性通货膨胀,将国际会计准则中要求列示的不动产、厂房及设备、无形资产等作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由此可见,在会计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强的情况下,如果中越两国财务报告准则存在重大差异,双方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必将进行大量调整,从而加大了双方的贸易成本,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要真正实现中越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发展,降低贸易壁垒,必须要充分发挥会计这门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在两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两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由于两国同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两国会计准则又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这为实现两国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家瑗,等.中国―越南会计比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李付学,佘晓燕.越南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及完善[J].东南亚纵横,2009(8).

[3]池昭梅.中国会计规范趋同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8(4).

[4]何昊.中越会计规范体制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09(9).

[5]梁淑红.中国―东盟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J].会计之友,2008(6).

[6]冯俊萍.中越会计模式的比较与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1).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6

关键词:服务贸易;贸易结构;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51-02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这都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近几年,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得了规模与结构的突破,但是要在严峻的形势下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还需要长期不断地努力。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服务贸易活动始终依附于工业生产领域,没有形成独自的部门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对服务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作用,认识愈加深刻。从政府和社会层面都做出了不懈努力,营造了浓厚的服务贸易发展氛围:切实履行加入wto承诺,有序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及行业,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组建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并举办服务贸易大会,逐步建立服务贸易法律政策体系和统计、分析体系,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互动、各部门间密切配合、企业积极参与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更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发展服务贸易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范围内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成为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外部力量。可以说,中国迎来发展服务贸易的历史性机遇。

2.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保持着持续扩大的发展态势。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3.4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6%,而到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044.5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比重提高到4.2%。26年间其规模扩大71.1倍,年均增长18.1%,且进口和出口额双双跃上世界第五的位次。足以证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不仅为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发挥了极大作用。2009年商务部出台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服务贸易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意见。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以旅游及相关行业为主的服务贸易活动将更为活跃,中国服务贸易有望进入更快的发展通道。

3.服务贸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顺应国际潮流,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同步,呈显了步伐加快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现代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贸易行业,服务贸易结构日趋由劳动密集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出口额仅为0.84亿美元,到2007年则达到43.4亿美元,增长近51倍,年均增长48.4%;咨询服务业由3.5亿美元上升到115.8亿美元,增长32.4倍,年均增长42%。2009年上半年上述两项出口额合计达到111.3亿美元,占当期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达到了20.4%,咨询业更是成为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行业。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9年商务部在服务贸易工作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大力促进软件、文化、技术、会计和中医药等行业服务出口,并拟制定相关促进政策,预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调整进入新时期。

总之,中国服务贸易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贸易总量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份额日益增加,贸易结构逐渐优化,但是与世界上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相比,与中国自身的经济总量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完善,从而促进服务贸易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是服务业,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服务业之间的竞争,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构成。大力发展服务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举措。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服务业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1―2007年始终处在40%的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55%的水平。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和政策选择。

发展服务业要坚持改造与创新并举,既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着力改造旅游、商贸物流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又要大胆探索和创新适合国情和符合国际规则的现代和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法律、会计、教育、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中医药等行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从而为服务贸易奠定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2.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服务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但任何一种服务贸易活动都是在发生国的法律调整下展开。法律体现国家意志,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一国的法律完备程度决定着该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服务贸易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实践中,相继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服务贸易涉及领域广、行业多,服务种类繁杂,仅《服务贸易总协定》所列12大类中,就涉及了160多个小类,它对适应法律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当务之急,国家应尽快着手研究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背国际规则和惯例的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加大财税、信贷改革力度,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立足国情,研究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应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制定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参照货物出口的做法,出台具体的服务贸易出口退税办法。应适当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门槛,提高信贷贴息比例。建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基金,鼓励服务贸易行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强化信用保险机制,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推动资本市场建设。让财税、信贷等政策向服务贸易领域适度倾斜,让参与服务贸易的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

4.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才保证。随着服务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活跃,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断向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服务贸易尤其现代服务贸易具有了知识经济特征。它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规则,外语掌握熟练、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势在必行。培养专门人才方面,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设立各服务贸易领域专科学校,加强“产学研专门人才联合教育”,以满足服务贸易发展需求。我们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利用多种模式,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高校应增设相关学科和专业,开设服务贸易实务和实用外语课程,同时应开展双学位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用较短时间尽快掌握两门以上专业知识与技能。国家应建立人才数据库,搞好人才储备,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贸易人才需求。

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高层对话,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发挥政府外交功能,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更多的参与国际事务磋商与协调。加强对Cepa和CaFta筹运机制研究,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要统筹规划wto和多边双边关系谈判,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服务市场,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世界贸易体系。有资料介绍,美国政府把加强外交谈判进行国内立法,在外交谈判上做足文章,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在长期外交工作中,中国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今后仍会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和趋势,充分发挥外交优势,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不断丰富“经济外交”经验,积极运用外交策略和技巧,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文玲.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R].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

[2]林九江.借鉴货物出口促进政策制定服务贸易出口政策[R].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7

可以说,日益活跃的技术因素正在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多数企业目前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一趋势,对目标市场准入条件的变化不敏感,产业链实现技术整合、联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很弱,出口商品中仍然存在着技术含量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易受国外技术壁垒限制等问题。

为此,2006年12月25日,商务部召开“出口商品技术服务工作会议”。会上了《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成立第二批10家“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第四批10个“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并开通了“出口商品技术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可以说,我国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本期封面文章是对报告的一次全面介绍,并特别约请质检总局标准与法规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撰稿,期望能帮助国内出口企业洞悉和掌握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规律,提高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并最终破“壁”而出,顺畅地走出国门。同时,亦期望本篇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相关研究者有所裨益。

――编者

报告的产生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各地方、各行业出口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基本情况,了解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问题和需求,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统制[2006]14号),2005年8月,商务部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抽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食品土蓄、轻工、机电高新、纺织、五矿化工、医疗保健6大行业22大类出口产品(按海关税则分类)的1269家企业,回收问卷1045份,回收率82.35%。据悉,商务部的这项工作将作为一项基本职能和长期工作,每年定期开展。

报告总体情况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2005年我国有15.1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在22大类出口产品中,有18类产品由于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直接损失,直接损失的金额达到691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07%;企业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217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国出口贸易额的2.8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企业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高达1470亿美元,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19.29%。

对我国各行业的影响

这次调查显示,食品土畜产品受到的影响面最宽,纺织产品直接损失比较严重,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增加成本最多,从趋势上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已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

具体来说,食品土畜产品受影响的绝对值虽然不高,但相对于其全年出口的比例却最高,其直接损失与当年出口额之比为26.7%,机会损失与当年出口额之比高达96.6%;纺织产品的直接损失比较严重,为298.7亿美元,占我国出口全部直接损失的43.2%。2005年,海关编码第16类产品(机器、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增加成本最多,占全国增加成本总额的44.1%。

可以看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欧盟颁布《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禁止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以来,我国机电高新产品生产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了出口成本。

对我国各地区的影响

调查显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涉及所有省份,其中发达地区受影响的绝对值高,中西部地区相对值高。从直接损失的绝对值看,超过50亿美元的有深圳、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均为经济发达地区;从直接损失的相对值看,、海南、吉林、广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直接损失占当地年出口额的比例较高,均超过20%。按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大政策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而造成的直接损失、增加成本和机会损失的绝对值均远远超过其他三个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直接损失、增加成本和机会损失占该地区当年出口额的比重最大。

国别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欧、美、日、韩仍是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但对我造成影响的行业各有不同。调查反映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中,81.30%的企业反映受到过美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其次是欧盟(57.72%)、日本(31.71%)和韩国(9.76%)。从各行业看,食品土畜行业在日本和欧盟受到影响较为严重;轻工行业、纺织行业在美国和欧盟受到影响较为严重;机电高新行业的影响则主要集中在欧盟地区;医保和五矿化工行业在美、欧、日都受到较大影响。

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不断提高技术标准”是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方式。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中,67.6%的企业认为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主要方式是标准提高。同时,增加检验检疫项目(45.7%)、调整技术法规(45.1%)、审查手续复杂(24.7%)、合格评定程序变化(24.7%),以及人为拖延检验检疫时间(12%)等也是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同方式。

2005年,欧美日韩等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三个最主要方式同样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法规变化”。其中,国内企业对日本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反映最为强烈。在出口日本的受损企业中,有90%的企业反映受到了以标准提高为方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除日本外,对我国出口企业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力度较强的地区依次为欧盟、美国和韩国。

从受损行业来看,食品土畜、机电高新行业是受“标准提高”影响最严重的两个行业,分别有76.5%和69.0%的企业反映受到了“标准提高”方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医疗保健行业也有67%的行业反映在对外贸易中遭受“标准提高”这一措施,此外,食品土畜、轻工两个行业遭受“增加检验检疫项目”为方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较为严重。食品土畜、轻工、机电高新三个行业内均有约半数企业反映受到了由于“法规变化”产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而纺织业反映遭受以“审查程序复杂”为方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较为严重。

与原外经贸部2002年的调查结果比较可以看出,“标准提高”始终是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国外的技术要求一直在不断提高和调整。

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中,46.5%认为进口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内容是“环保”,43%认为是“安全”,35.2%认为是“包装”,30.3%认为是“卫生”,21.8%是“标签”。此外,还有27.5%的企业认为存在其他内容,比如,价格、质量等。

不同行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表1统计了六大进出口行业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内容。

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原因

在2005年的受损企业中,认为进出口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进口方意在保护国内产业(69%)、我国企业和进口国的法律、规则、标准、生产方式不同(60.6%)、进口对象国为保护人类健康、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55.6%)、进口方对我国企业实施歧视性待遇(45.1%),或者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不同(23.2%)。此外,还有3.5%的企业认为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知识产权、调整贸易逆差、配额问题等。

此外,不同行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的原因也有所差异。表2统计了六大进出口行业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原因。

由表2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各个行业普遍认为,出口对象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首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其国内产业;

2、食品土畜和纺织业对国外实施歧视性待遇的问题反应更为强烈;

3、各个行业普遍反映,我国企业与贸易对象国的法律、规则、标准、生产方法不同,也是企业受损的重要原因;

4、轻工、机电高新和食品土畜行业的出口企业认为,“保护人类健康、环境等社会公共利益”也是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借口。

综上所述,我国受损企业目前普遍认为:出口对象国保护国内产业是其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目的;保护人类健康、环境等公共利益是发达国家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借口;而不断提高标准或实施歧视性待遇则是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此外,许多企业反映,我国的检验方法常与客户所在国的检验方法不统一,检验检疫标准不一致,也很难满足企业跨越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需要。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的主要影响

2005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影响形式依然严峻。在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企业中,81%的企业认为会导致减少市场份额,80%的企业认为会失去贸易机会,33.1%的企业认为会是企业退出市场,29%的企业认为会损害企业信誉,还有12.7%的企业认为还存在其他一些影响,例如,增加成本和出口的费用,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不同行业出口企业的影响情况如表3所示。

在所有行业中,绝大部分出口企业均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会使企业失去贸易机会和减少市场份额。这个情况与2002年相比未发生变化。此外,食品土畜和机电高新行业的出口企业依然是“退出市场的比例最大”的行业(分别达到44.1%和31%)。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与2002年相比,轻工、纺织和五矿化工行业的企业退出市场的比例明显提高。此外,医疗保健出口企业退出市场的比例也达到了26.3%。由于一系列附加值较高的出口企业被迫退出出口国市场,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严重的机会损失。

我国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

调查发现,我国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动意识有所提高,技术改造和申请认证是主要应对措施。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已经意识到主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关键。

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有71.8%的企业选择通过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国际或对方标准来积极应对;63.4%的企业认为还要争取获得国际权威认证和出口国认证。此外,企业还希望通过多双边磋商(38%)、wto争端解决机制(37.1%)、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24.6%)或出口目标市场标准制修订(24.6%),以及司法救济(14.1%)等方式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

报告指出,需要关注的是,在此次调查的受损企业中,约有21.8%的企业选择放弃出口国市场。这说明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难度在不断加大。

我国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面临的主要困难

调查显示,有50.7%的企业认为当前应对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缺乏,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和获得国际认证”;43.7%的企业认为“信息不灵,不知道对方规定已经改变”;41.5%的认为“渠道不畅,受到不公正待遇不知道向谁反映”;40.8%的企业认为“没有技术服务,缺乏技术解决方案”;31.7%的认为“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无法达到对方的技术要求”。

整体来看,资金问题、信息问题和技术问题是六大行业共同面临的主要困难。资金缺乏在轻工、五矿化工和医疗保健三个行业是首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纺织行业主要被信息不灵所困扰,食品土畜行业与其他行业截然不同,它所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技术解决方案。此外,渠道不畅和技术水平差距也是各行业中比较突出的困难。尤其是在食品土畜、纺织和医疗保健行业体现得较为明显。

更好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针对调查报告所得出的结论,商务部专门会同质检总局制定了《关于促进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指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整体提升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技术竞争力,必须加强政策引导,更好地鼓励和支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在“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实现对主要国际市场的技术准入条件的动态监测;要向企业无偿提供重点出口商品的技术指南服务,并在每个重点商品领域培育若干自主创新的示范企业;要重点发展并掌握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的关键技术;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及时调整相关产品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要重点培育并显著提高企业主动适应国际市场不断严格的技术要求的能力,自主应用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提高出口综合效益的能力,运用自有优势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指导意见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

1.完善出口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国际市场技术准入条件和出口商品技术竞争力的监测,积极为帮助企业跨越国外技术壁垒提供技术服务。

具体措施有:商务部会同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根据企业在出口经营活动中的实际需求,针对重点出口商品,组织有关地区、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制定并统一《出口商品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帮助企业了解并掌握目标市场的技术准入条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引导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规避国外技术壁垒可能带来的贸易风险。“十一五”期间,为企业无偿提供的《指南》服务将至少涉及年出口额50%的商品。

各地区商务主管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主管部门,各行业组织要客观、及时、有效地跟踪研究主要目标市场对本地区、本行业重点出口商品的技术准入条件(尤其是国外新制修订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和动植物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法规、标准)及我国出口商品被国外预警、扣留、退回或销毁的情况,建立和完善出口商品技术竞争力监测体系,形成动态监测及定期报告制度,定期衡量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与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调查和评价国外技术壁垒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影响,辅助决策和规划。

2.加大评议工作力度。选择国外实施的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积极组织评议,为多双边工作奠定基础。

特别是组织企业参与对wto成员通报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食品卫生和动植物卫生措施的研究、评议工作,及时、有效地反映既符合wto规则,又代表我国整体利益的评议意见,争取对我出口有利的目标市场环境,使国外最终出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根据国外技术要求的变化情况快速做出适当调整,以确保出口产品符合目标市场新的技术要求。各部门和企业可直接登录国家质检总局所属的tBt/SpS通报咨询中心网站了解和下载最新通报措施的情况。

3.加强多双边磋商,充分利用wtotBt/SpS委员会以及各相关平台进行交涉,积极维护和争取我国利益。

4.加强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鼓励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标准化主管部门在制定国内标准时,要大力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以适当的方式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争取在国际标准制修订中充分体现我国应有利益。进一步提高国家标准制修订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鼓励企业通过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直接向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提出国家标准项目建议,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重点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农业、环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标准立项和制定。

认证认可主管部门要逐步健全符合国际规则和通行做法的认证认可体系,逐步完善认证认可法规、市场监管、产品认证、检测和检查机构管理及市场监管和认证认可国际互认活动。推进实施国家信息安全、农产品、环保产品等新的自愿性认证和跨部门认证。进一步规范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逐步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目录,稳步推进国际互认活动。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规则的制修订工作。

5.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各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指定专门机构和适量人员专门负责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工作,切实发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并加强行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联合,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整合,互通信息,形成跨行业合力,扩大国际交流的合作,收集、研究、分析并向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商务主管部门报告、反映企业遭遇的技术壁垒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需要参与对外交涉,维护企业和行业的利益。提倡各有关行业将《指南》作为规范出口经营行为的重要自律守则之一,从源头抓起,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竞争力,树立和维护行业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

鼓励出口贸易公司和生产加工企业指定或设立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专门部门和适量人员,负责跟踪、研究、应对及向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商务主管部门报告遭遇壁垒的情况;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会同商务主管部门及时向企业传达国外最新的技术要求并指导企业有效应对。鼓励企业自愿试点,参照《指南》组织出口经营活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对试点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并提出优先指导、服务、培育等政策支持。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国外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措施的研究,鼓励和支持试点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壁垒,提升技术竞争力,开展研发关键技术、技改、国际认证方面的活动。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8

近期个别国家拟制定包含“碳关税”条款的法案,有的国际组织也提出“碳关税”可适用于国际贸易规则,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今日就此发表谈话指出:中方一贯主张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但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中方认为,“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业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碳关税”只会扰乱国际贸易秩序,引发贸易战。在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为今年年度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做出努力的形势下,提出实施“碳关税”是不合时宜的。这无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危机的信心,也无助于各国共同为气候变化谈判做出的努力,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商务部2008年度中国产业安全状况评估报告

据商务部公告,为准确掌握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产业安全状况,有效开展维护产业安全工作,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在2007年已开展《加入世贸组织六年来中国产业安全状况评估报告》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研究机构,根据中国产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总结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和成果,调整完善已有的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2008年中国产业安全状况年度评估报告》课题研究工作,并于近期提交了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从产业控制力、产业竞争力、产业成长性和产业发展环境等几个方面,围绕钢铁、石化、轻工、纺织、机械、船舶、汽车、电子、建材、有色等10个重点行业,分析研究2007年以来产业安全状况、影响因素、近期趋势及对策建议,力求总体上反映中国工业产业安全状况。评估报告由总报告和10个重点行业分报告组成,简要版将刊登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和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

《2008年中国产业安全状况年度评估报告》将给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风险,切实维护产业安全,保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009第二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在南京举行

据商务部信息,6月23~24日,由商务部支持,中国贸促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在开幕式上说,当前,国际服务外包在全球发展迅速,中国良好的政策环境、高素质人才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将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优势。

此次大会为期两天,除组织展览展示活动和服务外包企业专场对接会外,还举行“名城会”、“名企会”和“名人会”。其中“名城会”上,中国商务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将对中国最新出台的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进行解读;“名企会”上将揭晓中国服务外包10大领军企业及100家成长型企业的评审结果;“名人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教授、中银国际控股董事兼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专家发表演讲,为打造“中国服务”国际品牌献计献策。

“2009中国十大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名单

据商务部信息,由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与全球著名服务外包研究咨询机构tpi、DC、Gartner联合推出的‘2009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于6月24日上午在南京正式对外公布。

本次评选活动依据服务外包垂直行业以及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等功能领域,按企业规模、业务收入、人均收入、增长性等指标,对337家企业中的237家有效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类、整理、审核,整个评选独立、客观。

中国十大服务外包领军企业的名单排名如下(按首字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北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博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有限公司、中讯计算机系统(北京)有限公司。

二季度有1200亿美元热钱涌入中国

据研究,目前热钱的数量难以获得准确数据,只可通过银行结余等指标来推算。

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13万亿美元,其中,二季度外汇储备增加额度为1779亿美元,贸易顺差为347亿美元,FDi(外商直接投资)增量为212亿美元。

按照目前的热钱统计方法,外储增量中扣除贸易顺差和FDi增量,二季度疑似热钱的境外资金高达1220亿美元。

专家介绍,境外热钱涌入的途径较多,且极具隐蔽性。个人方面多通过私人换汇;企业方面,目前技术服务贸易、奢侈品进口、货币互换、个人购汇、资本项目下外商直接投资、地下钱庄等逐渐成为其进入内地的新途径。

英美面临信用卡危机

据报道,已造成美国银行业数十亿美元亏损的信用卡危机正向欧洲蔓延,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高潮。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在美国总额1.914万亿美元消费者债务中,约有14%将成为坏账。imF同时预计,欧洲2.467万亿美元消费者债务中,将有7%无法收回,其中大部分将发生在英国――欧洲信用卡消费者最多的国家。

据了解,美国近几个月来的信用卡亏损率已超过失业率,这一极不寻常的现象使得发卡机构更难预测未来的亏损状况。

欧盟对华再度征收惩罚关税

据西方媒体报道,欧盟成员国7月27日正式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线材征收最高达24%的正式反倾销税,为期5年。这只不过是欧盟近来针对中国钢铁等产品发起的诸多贸易保护主义攻势之一。

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盟虽然只发起了两项新的反倾销调查,与往年相比,数量并不算多,但这两项调查均针对中国,分别涉及货运扫描系统和钼丝。

同期,欧盟还对产自中国的线材、铝箔和无缝钢管三类进口产品作出了反倾销初裁,决定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而上半年采取的3项正式反倾销措施均指向中国,分别涉及钢铁紧固件、预应力铜绞线和蜡烛,尤其是蜡烛一案恰恰发生在4月初的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后不久。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9

一.美国财政部《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

今年4月12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最新一期针对主要贸易对象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报告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并未操纵货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此次报告和以往一样,指出中国不符合汇率操纵国的定义,但人民币对美元币值仍然“大幅低估”,人民币仍有必要对美元进一步升值。

自1989年起,美国财政部每半年一次提交并公布《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其依据是《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案》。该法案第3004条规定,报告必须考虑各国是否为了“防止实际国际收支状况发生调整,或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而操纵本国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报告评估上一个半年度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汇率政策,确定其是否存在“汇率操纵”。这份报告涉及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欧元区、英国、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经济体,它们约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三。

二.何为汇率操纵国?本文由收集整理

汇率操纵国是指人为控制本国汇率,使其故意偏离本国经济正常水平,从而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的国家。一个国家人为地操控本国汇率,使它显得相对地低,令其出口商品价格相对降低,从而促进出口,为本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就会引起进口贸易伙伴批评它为汇率操纵国。

汇率调整属一国主权范畴,几乎每个国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本国汇率进行一些干预与管理,以维持汇率的合理和相对稳定。操纵汇率则超出了合理调整的范畴,为本国企业提供了不正当价格竞争优势,违反了国际贸易准则,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贸易组织明确禁止操纵汇率。

三.汇率操纵国的判定

美国财政部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对于“汇率操纵国”的界定有多方面的严格标准,规定了一系列判断的依据和指标,主要包括6项内容:贸易与经常项目收支情况、持续单边的大规模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储备的骤然增长、资本项目控制及限制国际支付、本币低估及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本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增长。美国财政部若要将某一国家定为汇率操纵国,技术上来讲,要对比该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外汇储备总额、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以及国际贸易额在该国gdp中所占的比重等。

四.为何美国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近年来,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从未中断过,对中国是汇率操纵国的指责也甚嚣尘上,去年大选前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甚至一度宣称若赢得大选,上任后首月就会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美国制造业与国会频频施压,美国许多制造商认为,人民币汇率至少被低估40%;倾向于保护主义的议员,将人民币汇率视为造成中美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多次敦促财政部指认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但美国财政部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却一直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只是声称人民币仍有必要对美元进一步升值。这是为何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层面的因素。

1.金融因素

此次的半年度报告显示,自中国2010年6月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初,按名义汇率计算,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约10%,若计入通胀因素,从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约为16.2%;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下降,从2007年的10.1%降至2012年的2.3%;此外,中国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基于这些因素,美国财政部认为中国不符合汇率操纵国的定义。

中国在外汇市场上的改革是有目共睹的。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自2011年第三季度起,中国已显著减少了对外汇市场的官方干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对资本流动的控制。2012年4月,汇率即期市场交易波动幅度从千分之五扩大到百分之一;同年6月又进行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同时,对于贸易项下的流动性管制也在不断放松,从而加快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制度。

2.经济因素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全球经济金融展望季报指出,发达国家同步实施无限量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复苏。美国由房地产市场和消费复苏拉动的经济增长,实质上在重复原有的发展模式,增速已不如从前;欧洲的紧缩政策有所松动,但竞争力的缺失无法使经济摆脱衰退的泥潭,失业率仍在攀升;日本安倍经济政策带来暂时的虚假繁荣,但很快将面临泡沫崩溃的风险。2013年下半年,全球经济仍将是令人失望的慢速增长。

若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它就必须据此对中国实施严厉的贸易制裁,如征收反补贴税,而这很可能招来中国的反制裁,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届时很可能引发双方的大规模贸易战,并超出两国范围波及全球,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沉重打击。

国际贸易行业报告篇10

总理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2016年的发展任务,对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都作出了相应的定量预期目标,只是对进出口的工作目标表述为定性的“回稳向好”。

“我注意到,总理报告中没有设定外贸进出口指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个定性而非定量的指标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中提出是完全符合现实的。”高虎城表示,最近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际贸易持续低迷,相比去年11、12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两次调低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测数据下调了0.1―0.3个百分点,是6年来全球最低的经济增速。同时,随着各主要经济体宏观调控政策差异化在加大,全球经济贸易、汇率、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在加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是难以预测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作出一个定量的指标。”

高虎城强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回稳向好并不等于说我们会放松对进出口的工作。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广大外经贸企业的努力下,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的外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