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39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途径评估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表示,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出现了普遍的“低头”现象,大学生不喜欢直接生硬的理论灌输,对思想政治课程不“感冒”。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差的主要原因是“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国家为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的首要问题。

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着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研究,旨在从实践角度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改进完善的参考意见,帮助高校更加有效地立德树人。由于我国学术界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研究多停留在理论阶段,且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因此,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可以挖掘的空间。

二、研究内容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归纳出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途径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实效性,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具体的途径分析结果如下:

途径一: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思想政治相关信息。新媒体平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传播迅速,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新媒体平台。而调查显示,目前新媒体推送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新媒体推送内容枯燥,学生没有进行深入阅读的驱动力。新媒体推送形式单调,缺乏技术与特色。对此,笔者建议,高校新媒体工作者应丰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推送内容,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此外,可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平台吸引力,建立能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交互平台,如BBS、校园网论坛、留言板等。并且加大公众平台的宣传力度,同时打破学院间与学校间的壁垒,扩大新媒体推送的影响力。

途径二:日常交流互动。高校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的线上互动主要以发起相关话题并进行线上讨论为主,线下互动则以辅导员的引导帮助为主。调研结果表明,在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两者起到的效果均不明显,原因在于:学生与老师缺少线上思想互动意识,无法发挥线上优势。辅导员交流缺乏亲和力和指导性。交流引导体系单一,目前只有辅导员一个途径。对此,笔者建议,高校应首先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引导这一途径更具针对性。同时,多元素沟通和完善的日常交流体系需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他老师、党团干部、社团组织等都进入交流系统。此外,思想政治交流的内容要更加贴近生活,交流形式要更加鲜活多样,以达到更高的参与度。最后,高校应鼓励思想政治线上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从而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途径三:思想政治类课程。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态度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无几,老师的思想引导也并未真正地实现。主要的原因在于:课堂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学生容易成为课堂上的“低头族”。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对此类课程有先入为主的排斥。课堂内容与现实问题脱节,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对个中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建议:老师在课堂内容上以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把课堂学习及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思想政治课程应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发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此外,高校应形成“思想政治课堂+课外活动”或者“思想政治课堂+课外交流”等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新模式,让同学们全部参与到实践中。

途径四: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且收获较少。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功利心较强,只参加对自己有明显益处的活动。组织者人数较少,而开展活动耗费的精力较大。活动经费有限,组织者在开展工作时受到限制,导致活动形式单一。对此,笔者建议:首先,高校应完善活动制度,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其次,要注重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办更好、更精品、更有内涵的活动;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此外,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Υ笱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和教育。

三、总结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2

【关键词】实体经济热钱流动路径

热钱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目前世界经济已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使得中国成为吸引热钱流入的主要地区之一,因此,对热钱跨境流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钱实现跨境流动主要通过两个领域,一是金融市场,二是实体经济。对于我国而言,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对金融市场的资金跨境流动实行严格的额度和期限管理,热钱不能通过金融市场自由进出我国;但热钱可以借道贸易、投资等实体经济路径实现跨境流动。本文主要对借助于实体经济实现跨境流动的热钱进行研究,文章回避了对实体经济中热钱规模的估算,原因主要是这些热钱是借道流入的,其独特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准确地计算其规模。

一、实体经济中热钱的界定

1、定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词典》(2000)认为热钱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汇率变动和利率差异所引起国际间流动的短期资本。众多学者对热钱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多认为热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从热钱的定义可以看出,热钱具有短期性、投机性、敏感性以及收益性的特点。我们借助于热钱的一般定义和特点,把实体经济中的热钱定义为通过贸易、投资等渠道实现套汇套利目的的短期投机性跨境资金。根据定义,实体经济中的热钱需要具备几个要素:一是用途为贸易或投资;二是以套汇和套利为目的;三是短期内的跨境流动;四是本质上具有投机性。

2、与热钱的相关概念。通过实体经济跨境流动的资金中,我们经常提到的还有异常资金和违规资金,他们与热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直观地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图示来说明,见图1。

(1)热钱与违规资金。实体经济的热钱借道进出境内既有按照正常程序履行登记备案手续的合法资金,也有规避不符合现有政策监管要求的非法资金,属于后者的部分才称为违规资金。而违规资金中既有追求短期收益的投机性资金,也有单纯的违背政策规定的非法资金,属于前者的部分才称为热钱。因此,实体经济中的热钱和违规资金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二者存在交集。

(2)热钱与异常资金。实体经济中的热钱属于异常资金的范畴,异常资金包含但不完全是热钱。通过实体经济途径进行大额交易、高频交易、分拆交易、违规交易以及投机交易等的资金都属于异常资金,而热钱只是异常资金中具有短期性和投机性特点的部分。热钱属于异常资金的子集。

二、实体经济中热钱跨境流动的特点

1、隐蔽性。借道实体经济实现跨境流动的热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多样性。因为这些热钱有可能是通过贸易投资项下的进出口、直接投资以及外债等多种途径进入的,它们大多具有一定的交易背景或申报为一定的用途,并能提供具体的书面材料,从表面上无法确切地了解这些资金进出的动机,因此很难判断其是否属于热钱。并且在现有的政策和技术手段下还很难根据每笔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停留时间以及退出来进行综合判断。

2、双重性。实体经济中的热钱既有合规的部分也有违规的部分。合规的热钱是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按照正常的程序办理流入、交易及流出各项手续的资金,表面上看其与正常的跨境资金流动并无两样,只是它们的动机是投机性的、留存时间是短期的。违规的热钱则是未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办理各项手续或者是其交易是与政策规定相悖的资金。

3、可转换性。可转换性是实体经济中热钱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受到外汇管理政策调整以及经济金融环境发生变化的影响,短期性的、投机性的热钱会转化为长期性的、投资性的资金。如外汇资本金结汇政策从紧,热钱在汇兑环节就会受到诸多限制,短期内谋取人民币升值收益的目的难以实现,不得不延长境内滞留时间;又如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以及行业利润率的提高会导致投机性的热钱转为投资性的资金滞留在境内获得进一步的利润。当然,转换后的资金只具有热钱的部分特点。

三、实体经济中热钱跨境流动的原因

热钱跨境流动的根本原因是赚取利润,就是说获得的收益要大于付出的成本。对于实体经济中的热钱来说,其跨境流动的收益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收益以及投资收益,成本则主要是跨境流动的机会成本(即不跨境流动所带来的收益)。用公式来表示如下:

K?鄢e0?鄢(1+RD)/et>K?鄢(1+RF)(1)

(1)式中,K为外汇本金,e0、et分别为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期初和期末人民币汇率,RD、RF分别为境内和境外的投资收益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投资收益率R是一个综合收益率指标,它是利率(i)以及资产价格膨胀率(p)等的函数,即R=R(i,p),i、p与R成正比。公式(1)经过变换得到:

(e0/et)?鄢(1+RD)>1+RF(2)

根据(2)式,我们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中热钱跨境流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人民币汇率变动(e0/et),也称为投资收益倍数。人民币升值意味着e0/et>1,这会放大热钱跨境流动的投资收益;反之,则会抵减热钱跨境流动的投资收益。二是利率i。如果境内的利率高于境外的利率,在资产价格不变的情况下RD>RF,这会增加热钱流入境内的套利机会;反之,则会减少套利机会。三是资产价格膨胀率p。境内资产价格上涨,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也会满足RD>RF,同样会增加热钱流入我国的逐利机会;反之则会减少逐利机会。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上各因素无不给实体经济中热钱的涌入提供了大量的套利机会。首先,人民币持续升值。自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约21%。同时,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还在不断增强。以2010年3月8日为例,人民币一年期nDF汇率一度下探至6.6200,表示海外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一年后的升值幅度约为3%。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为实体经济中热钱的跨境流动提供了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其次,境内较高的利率。目前,我国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活期和一年期分别为0.36%和2.25%,而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则维持在0%~0.25%之间。中美利差倒挂给热钱流入中国带来套利机会。再次,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繁荣。2010年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0.7%,上涨势头已持续9个月;从2009年的证券市场来看,上证综指在政策刺激和巨额信贷投放影响下全年上涨超过75%。各类资产价格的不断膨胀刺激了大量热钱借道实体经济流入境内谋取暴利。

四、实体经济中热钱跨境流动的路径

1、虚报进出口价格途径。在进出口贸易中,通过高报出口价格的方式多收汇或者是通过低报进口价格的方式少付汇将利润向境内输送,实现热钱的跨境流入;或者是通过低报出口价格的方式少收汇以及通过高报出口价格的方式多付汇将利润向境外输送,实现热钱的跨境流出。进出口贸易中的价格虚报现象很难甄别,因为价格的确定是交易双方的自主行为,因此这种途径是一种比较彻底的隐蔽热钱流动的途径。

2、贸易信贷途径。热钱通过贸易信贷途径流入境内主要是通过预收货款或者延期付款,流出主要是通过延期收款、预付货款或者是预收货款退汇等方式。贸易信贷实现了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暂时偏离,特别是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的方式更是完全脱离贸易背景,热钱通过这种途径流出入只需履行登记手续即可。由于监管方面不存在障碍,热钱可以便利进出。

3、直接投资途径。直接投资既不需要贸易背景,也没有额度限制,是热钱实现跨境流动的主要途径。热钱通过直接投资流入境内主要是通过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和服务类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实现资金的快速流入和结汇,该途径往往伴随着设立空壳企业以及资本金违规结汇等现象。热钱通过直接投资流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外商投资企业清算、转股、减资以及提前回收投资等的购付汇;外商投资企业外方利润汇出;境外投资资金汇出等。

4、外债途径。外商投资企业在差范围内借入外债也会导致热钱的流入。外债有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之分,二者在管理上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余额管理,后者是发生额管理。所以,企业更热衷于借入短期外债,可以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实现热钱源源不断的流入。热钱通过外债途径流出主要是借助归还借款本息以及提前还款等方式。

五、实体经济中热钱跨境流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1、影响。大量的热钱通过贸易、投资途径谋取跨境流动收益,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是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因为这部分热钱并未最终用于实体经济,而是借道实现短期投机的目的。二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流入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但热钱的大量流入造成外汇占款增加,又反过来进一步推高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三是造成国内资产价格波动。热钱流入境内后,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等领域,一旦热钱撤退会造成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大幅回落。四是加剧国际收支失衡。

2、对策建议

(1)通过完善制度提高热钱跨境流动的成本和风险。热钱跨境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汇率、利率等的变动带来了套汇套利机会,而我国目前的人民币不断升值、中美利差倒挂的情况给热钱流入提供了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因此,要减少热钱的流入,关键就是减少其投机收益,或者是增大其成本和风险。首先,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变人民币长期以来的单边升值趋势,增大热钱跨境流动的汇率风险。其次,提高利率的市场化水平,逐步缩小中外利差,减少热钱跨境流动的套利机会。

(2)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实体经济中的热钱属于异常资金的范畴,加强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对防范和减少热钱流入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日常业务中要加强对贸易、投资真实性的审核,从源头上杜绝部分热钱的流入。其次,利用相关统计监测系统,加强对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再次,加大对异常资金特别是违规资金的打击力度,对热钱流入形成一定的威慑,不断提高外汇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3

是于2014年8月初,我们与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房务部经理联系,问卷完成后立即收回。问卷发放200份,和平饭店回收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72份。统计分析方法:对收回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均值分析。通过分析,更易于直观发现本土酒店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样本结构比较

从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住店原因、住店次数、是否会员以及来源地等反映饭店客人基本情况的九个方面来看,酒店样本的选取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从和平饭店本次调查的样本统计结果来看,男性比例远远大于女性,分别为61%和39%,年龄层次以25-34岁这个群体比例最高,总共占样本总体的29%,但是24岁以下、35-44岁以及45-54岁的顾客分布也占到20%以上,而且这三个年龄层次分布较均匀。在职业分布上,以企业一般职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为主,其中企业一般职员占29.1%。有40.1%的顾客拥有本科学历,拥有大专学历的占到27.3%,而硕士学历的顾客也占到了17.4%。月收入在2001-3000顾客最多,占样本总数的25%,但是月收入5001元以上的也占到了21.5%。因参加会议原因住店的顾客最多,共占总数的38.4%。入住饭店两次的顾客最多,占29.1%,入住一次的也占到27.9%。从会员情况来看,非会员的顾客占到了74.4%。顾客地域分布情况,省内其他城市的顾客比例最高,共占总数的36%,其次为合肥市本地顾客,占32%。整体来看所有的样本分布比较符合研究对象的特点,满足研究需求。通过样本情况比较来看:(1)年龄层次:以25-34岁这个群体比例最高,客源群体较年轻;(2)职业方面:顾客群体中企业一般职员占29.1%,比例最多。3)月收入方面:以2001-3000元顾客最多,占样本总数的25%,收入水平不高。(4)顾客地域分布:以省内城市的顾客为主。

(二)描述性统计及均值分析

1、品牌感知均值分析

采用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分析的均值分析,分别对酒店品牌感知的四个测量指标进行均值分析。品牌感知描述指标均值中,“我觉得该饭店的价格我能够接受”的均值最高,“我认为该饭店的服务物超所值”得分最低。通过数据得出:在服务方面,认为和平饭店的服务只与其价格相符,并不能给顾客带来额外的惊喜,附加服务仍待改进。

2、品牌忠诚均值分析

采用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分析的均值分析,分别对酒店品牌忠诚的三个测量指标进行均值分析。“我会向亲朋好友推荐这家饭店”的均值最高,但是“即使价格略有提升我还会光临本饭店”得分最低。通过数据得出:和平饭店的顾客忠诚是建立在合理价格的基础上的,如果价格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就会受到影响。

3、对品牌传播途径的描述统计

在酒店品牌传播途径的描述统计中,客人通过亲身经历、亲友介绍和饭店服务人员的途径来了解认识和平饭店是最高的,通过亲身经历对品牌所产生的印象高达70.1%,客人对通过饭店宣传材料、电视和广播也产生了比较深的认知和印象。但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此途径认识饭店品牌的只有11.2%。说明本土酒店在宣传途径上仍存在问题,应加强网上交流平台的建设。

4、对品牌传播途径开放问题的描述

统计和平饭店的顾客在第一道“您是否还记得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有关饭店信息的内容,并作出购买决定?”,选择“是”的顾客比例占了77.3%,表明问卷里涉及的传播途径有效的传播了品牌信息,顾客产生了较高的品牌记忆,品牌传播达到了良好的品牌感知。第二道题“您是否会从这些途径中加深了对该饭店的偏好,并再次购买?”,有70.1%的顾客选择了“是”,表明品牌传播对顾客产生品牌忠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合肥和平国际大酒店为例,对顾客调研资料,采用描述统计、均值分析两种分析技术与手段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方面的主要结论。

(一)通过对酒店的品牌感知、品牌忠诚均值分析

可以得出:第一,顾客对酒店的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附加服务仍待改进。第二,顾客忠诚是建立在合理价格的基础上的,如果价格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就会受到影响。

(二)通过对酒店的品牌传播途径的描述

统计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客人通过亲身经历、亲友介绍和饭店服务人员的途径来了解认识酒店均是最高的,而通过互联网途径认识酒店品牌的比例较低,说明本土酒店在宣传途径上仍存在问题,应加强网上交流平台的建设。

三、对本土酒店品牌建设的建议

在本研究构思的基础上,根据调研分析的结果和目前本土酒店品牌建设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本土酒店品牌的建设提供参考或思路。

(一)塑造鲜明的饭店品牌形象

从国内情况来看,本土酒店的品牌形象较为薄弱,特色不够鲜明,其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品牌要素的丰富性。饭店品牌形象应该包含多个品牌要素,既要涉及服务质量、星级档次,又要涵盖饭店的标示、周围的辅助能力、品牌的历史与声望以及品牌是否与身份相符等方面。

(二)依托优质的服务满足顾客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和平国际大酒店的顾客忠诚是建立在合理的价格的基础上的,如果价格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就会受到影响。所以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提供优质服务在本土酒店品牌经营中的重要性。

(三)构建独特的饭店品牌

文化饭店品牌经营者应不断积累、完善品牌的先进文化。优秀的饭店品牌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文化外延。饭店特有的品牌文化代表了一种自身的生活方式、一种自身的生活理念和饭店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形象。品牌文化让饭店和顾客之间形成了共鸣的品牌理念。

(四)建立实时的网上交流平台和平国际大酒店的顾客

通过互联网途径认识饭店品牌的比例较低,说明国内本土酒店应加强建立网路平台,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策略:

1、构建特色的酒店网络主页客人浏览酒店主页一般有三个目的:一是确定酒店的具置;二是想了解酒店的客房情况和房价,尤其是希望能看到动态的客房视频展示;三是想知道能否进行网络预定。通过网络搜索,国内很多本土酒店都没有自己的主页,即使有主页的酒店很多也都没有体现这三大特点,基本上就是公式化地介绍酒店的概况,所以酒店应该在网站建设上花心思,加强和客人的互动。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4

一、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寻找教学切入点

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新生,生物知识仅限于小学自然中,学习到的一点知识,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介绍了人体循环、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的简单结构和作用,循环系统介绍了心脏的结构和血管种类,还介绍了血管中动脉、静脉概念,提到动脉是从心脏发出的血管,静脉是回到心脏的血管,呼吸系统就简单介绍肺的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生理作用,生物知识量非常有限。

二、分析教材特点,明确教学目的

本节课通过对“血液”、“血管”“心脏”概念特点的复习,通过对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特点、比较的复习,归纳人体“血液循环”的特点。利用挂图,教学电动模型、录像等手段来重点讲述“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另一个难点为:“血液的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也即血液循环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主毛细血管时发生的物质交换。

本节课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第二节课时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三、制定合理巧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在这节课中是这样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复习、分析、归纳与多媒体相结合,利用挂图、教学模型、实物解剖、教学光盘等手段。本节课是建立在“血液”“血管”“心脏”有关知识特点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归纳、升华出人体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和途径,可以利用画示意图、电动模型,对比、归纳出特点,由于是动态过程,在通过教学光盘演示循环的途径,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并通过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物质交换的进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显示循环系统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核心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1)血浆、血细胞的成分作用;(2)回忆小学自然学过动脉、静脉概念: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结构特点、概念并画出血流方向示意图:心脏动脉,心脏静脉,动脉毛细血管静脉;(3)心脏结构:二心房,二心室。并出示心脏结构示意图(图1)。

让学生将这三部分知识整合在一起,得出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之间的流动的方向和顺序(图2)。

导入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中流动,即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心脏”,复习心脏起到“泵”的作用,回忆心脏四个腔室、名称和肌肉层的厚度,强调左心室最厚,其次是右心室。

(二)新课讲述

1.根据学生在小学自然已学过的“肺的呼吸”的知识

提问:肺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问:“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人体如何运输的呢?是由人体内的液体运输通道即血液循环进行运输的。

2.体循环和肺循环:人体内血液循环非常复杂,大致可分为两条循环途径:(1)体循环(2)肺循环。

(1)介绍体循环和肺循环展示挂图:体循环和肺循环比较,两条循环途径:让学生得出体循环较长、肺循环途径较短。

(2)介绍与心脏四个腔室相连的血管提问:“体循环出发点应从心脏的哪个腔室出发?”提示学生看图(1)心脏左心室肌肉层较厚,收缩力最大,射血最有力,在根据图(1)介绍心脏四个腔室所指的血管名称:左心室肺动脉,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肺静脉左心房,并在图(1)上标出四种血管与心脏的连接。

得出图(3)示意图。

(3)指导学生将图3和上面的图2内容结合起来,推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途径:体循环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

右心室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体内毛细血管

肺循环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

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4)指导学生判断血液循环中,各部位的血液成分。

强调在肺循环中肺泡毛细血管进行全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则从肺泡中流入的含二氧化碳的血液,将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氧气扩散到血流中,则血液变为含氧气多,含二氧化碳少的鲜红动脉血,由此得出肺静脉中为动脉血,肺动脉中为静脉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我把肺比喻成人体的“加氧站”,进入肺中的血液含二氧化碳多含氧气少为静脉血,流出肺的血液含氧气多二氧化碳少为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在体内各器官毛细血管产生二氧化碳由血液运走,这样则血液变为含二氧化碳多氧气少的暗红的静脉血,由此得出体动脉中为动脉血,体静脉中为静脉血。

3.总结

(1)心脏四个腔室所连接的血管口诀:“房连静,室连动”,即心房连接静脉,心室连接动脉。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口诀:“体左右,肺右左”,即体循环起点从左心室出发,途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终点回到右心房。肺循环从右心室出发,途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回到左心房。

(3)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中各部位的血液成分:口诀:“体名符,肺相反”,即体动脉中为动脉血体静脉中为静脉血。肺动脉中为静脉血,肺静脉中为动脉血。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5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5期,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接下来的重点就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什么具体的方式方法。这就是下面要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专门列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具体如下: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由上可见,新修订的《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等许多地方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精神,比如“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跟踪”,也为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提供了良好基础。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主要在于:主张途径与方法虽然通常都可以用来表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严谨来看,二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途径指路径,即如何到达目的地,偏重于宏观层面,路线性、方向性较强,具有战略性,比如,到达某一目的地,选用陆路、水路还是空中路线,即便是选定陆路交通,也还有不同路线,这些就是途径问题,决定着方向和路线。方法指办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偏重于微观层面,操作性、针对性较强,具有战术性,比如,选定陆路交通路径后,用什么交通工具,如何操作交通工具,这些就是方法问题,决定着难易和成效。可见,途径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全局性的、根本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方法如果出了问题带来的后果多为局部性的、枝节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事倍功半。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扶正祛邪。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化解问题”,这样的路径最终最大成效也就是解决问题,相当于生病后的康复,至多也就是达到无病状态,但并不能向提高体质体能和免疫力这一高水平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传统中医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精华,从正面入手,先扶正,再祛邪,并且通过扶正达到祛邪目的。

扶正是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衍生出扶正固本,即扶助正气,巩固根本,调节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中医的扶正固本就是西医的增强免疫力。固本又衍生出固本培元,“本”指“事情的根本、根源”,“元”也就是“元气”“元神”,合起来意思是“巩固根本,培养元神”。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和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动态平稳。所以说,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体质就强健而少病。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传统医学思想精华,将“扶正”的起点界定为“正心”,即《大学》里所讲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将“扶正”的内涵概括为“培元”,即培养中华民族的“根本”“元神”,这就是《易经》上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遵循天道),使自己变得强壮,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刚健有椋生生不息。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也应像天体运行那样气血昼夜流行不息,则生命健而有力,不生疾患。引申为“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

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有祛除体内邪恶和邪气两种意思。后者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祛邪”,主要是预防和矫治因“不正”而导致的心理偏差,即心理问题。

如何扶正祛邪呢?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找到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的路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多元智能路径。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人至少具有九项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智能。通过多元智能,优化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都能在自身优势方面得到最优的发展;优化新知的表现形式,比如:语文智能――故事,空间智能――多媒体,音乐智能――歌曲,动觉智能――肢体语言/表演,等等;优化教学活动形式,比如:观察、合作学习、演讲、计算、推理、演剧、绘画、歌谣、反思等等;优化评价效果,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建立自信,提高兴趣和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或智能组合优势,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和善用自己的优势智能,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最佳发挥,因此每个人都能预防和化解各种心理问题,抵御各种干扰,克服各种障碍,成为最优的自己。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实质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具体实现方式方法、策略技巧。在明确了基本途径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沿着这条途径,选择交通工具,事半功倍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方式方法。主要有:专题培训、学科渗透、家校合作、文化浸泡、个别辅导、网络技术。

1.专题培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这是预防和发展、挖潜的最好途径,面向全体包括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普及型通识专题培训,传授和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能。具体可以专门开设幸福课,也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可根据需要选择专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2.学科渗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全方位全过程。因此,学科渗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科渗透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实质性渗透,也叫功能性渗透,即教师通过提高教学艺术性,减负增效,使学生感到上课轻松、快乐而又富有成效,使每节课变成幸福体验和享受,这样的课堂本身就具有了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的功能。二是形式性渗透,指学科教学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组织形式上的融合,课堂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技巧。三是内容性渗透,指充分发挥学科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成分,在学习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收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实质性渗透法,重在减负增效;形式性渗透法,重在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性渗透法,重在挖掘课程内容里所包含的积极心理成分或元素,突显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比如,实质性渗透,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至关重要。我们推荐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Keller教授创立的aRCS动机模式。即课堂教学组织四大环节:attention(a:引起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刺激学生的好奇心。Relevance(R:切身相关)――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目标与学生向往密切相连,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Confidence(C:建立信心)――帮助学生建立能够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掌握完成的能力。Satisfaction(S:感到满足)――学生能因成就而得到内在和外在的鼓励和报偿。每个环节又有若干具体的方法策略。

3.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包括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参与决策和与社区合作等多种实践类型。通过动员家长潜能,使家长、学生和教师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叠加影响。

家校合作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这里介绍一个基本的家校契约法,这是美国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情境中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在家校合作中,签约人一般是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三方,各方作出承诺并承担责任。家校契约具有导向功能、预防功能、监督功能、教育功能、平等功能,总之具有使人行为向善的功能。

拟定和签订家校心理行为契约,第一,要明确预期行为,即明确陈述合同当事人彼此的责任,并对责任的完成情况提出详细要求。第二,要确定测量预期行为的办法,即要规定用什么标准和办法测量和评价预期行为,预期的行为应当易于观察。第三,要明确执行的起始与终结时间。第四,要明确契约管理者,即确定负责实施这些条款的人。第五,要确定强化和惩罚的条款。

4.文化浸泡

文化浸泡主要指通过学校文化的耳濡目染,让师生获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分为显性浸泡和隐性浸泡。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显性文化浸泡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建筑物、楼道、教室的各种文化艺术设计、宣传栏、文字、图片以及校园活动仪式,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等;隐性文化浸泡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都彰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和元素,“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

5.个别辅导

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个别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根据个体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常见的有: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等。还可以根据辅导内容设计辅导方法,比如: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等,每一种辅导又各有具体的方法。

6.网络技术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测评、咨询、电子档案跟踪、质量监控等,尤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定制私人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6

[关键词]谈话节目语境生成途径主持人

谈话节目在近几年大受欢迎,不仅因为节目形式的多样化,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更是因为许多谈话节目都贴近人们的生活,贴近观众的内心,体现出巨大的人文关怀。近几年国内谈话节目呈现繁荣景象,一时间谈话节目成为人们交流情感、表达思想的有效平台。随着谈话节目的日渐增加,我们需要对谈话节目的各种要素进行研究,尤其是语境途径生成这一部分。

谈话节目的语境是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之间的互动,主持人在整档节目中的突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主持人要适应不同对象、不同时机、不同节目现场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语境,这样不仅能有效引导谈话参与者达到电视谈话的目的,营造和谐的气氛,还使得各种信息能够分门别类地组合和串联在一起,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论,能够有效地加深信息的深度,拓宽观众的视野。所以对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作用的分析和对谈话语境生成途径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各种不同的谈话节目谈话语境生成的方式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形成不同的谈话风格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探讨和谐语境、“不和谐”语境生成的途径。

一、谈话节目的语境生成途径是如何形成的

“语言是人类的主要交际工具,但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语言在表达的时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语言往往不能单独完成交际任务,因此语言的交际功能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更加完满地实现。”[1]这个言语的环境就被称之为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在人们的交际中,交流与沟通常常会出现问题,问题不是出现在语言的本身,而是出在语境上,语境有不同层次上的意义,如果没有语境,语言表达的意思是不完全的。人们在交流的时候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语境对谈话交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谈话节目中,也是以口语表达为主要交流的方式,所以语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主要从语境对节目的制约、主观语境与客观语境方面,来对谈话节目的语境生成途径进行分析。

1、和谐的语境生成的途径

从现代语言学关于语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语境的构成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语境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具体语言活动的特定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社会、文化背景等等,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动态,可变因素,对于话语的形成、意义的确立、风格的选择等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语境的主观因素,包括说写者(这里主要指谈话节目参与人员)的年龄、身份、性别、职业、文化修养、处境心情、生活阅历、道德水平、思想品质及言语行为的动机、目的等。”[2]这些因素对言语行为中的话题的确立、词语的选择、风格的表现都有很大的影响。语境对人们使用语言有约束力量,这就是语境的制约。这也是语境的特点之一。

(1)谈话节目客观语境生成的途径

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论电视主持人与现场嘉宾以及参与的群众之间交谈的语境。这个语境中的主人要跟现场参与者、现场嘉宾互相对话。电视谈话节目是主持人与受众之间互动的特殊节目形态。而主持人是这个语境“客厅”的“主人”,这个“客厅”指的就是电视谈话节目,也就是主持人在电视谈话节目中扮演主人的角色。所以说,主持人在谈话节目语境生成的途径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谈话的场所、嘉宾的身份、地位、阅历,现场观众的职业背景等等,对于主持人来说,都属于客观语境,这些是客观存在的,是谈话节目形成语境时的必要因素,也是主持人必须考虑的因素。

对于电视主持人来说,充分考虑客观语境在于要想方设法发起嘉宾和观众的自我表现欲望,但是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谈话节目是在大众传播媒介中进行的人际交流,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嘉宾和现场观众难免在袒露心声的时候有些拘谨和害羞,同时也会有顾虑。这个是根本原因,要克服这个语境生成的瓶颈,主持人就必须拉近自己与嘉宾、现场观众的距离,打消他们的顾虑,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消除他们的紧张,逐步提出一些使嘉宾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调动他们谈话的积极性,当嘉宾逐渐适应现场环境,并融合到主持人所设计的语境中当中去的时候,和谐的谈话语境就生成了,嘉宾谈话的兴奋度就会逐步提升,自我表露的欲望也会加强。这样的语境,会产生一种“谈话场”,也可以说是“情绪场”,这种氛围的形成看似无形,但它对谈话参与者的心理起着某种暗示作用,使他们的言行产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嘉宾可能会说出很久以来一直埋藏在心底的秘密。

(2)主观语境生成的途径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7

产学结合小语种专业外语实习基地

产学结合是一种从本质上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就是将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实践中再获取知识体验。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限于让学生进工厂、请工厂培训师进学校这一种方式。产学结合方式的选择要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内容而定,依据社会需要而定,依据教育资源状况而定。也就是说,文科类专业及院校如何实现产学结合?外语教学如何将外语学习与社会实践连接起来,也就是外语教学如何实现产学结合?开设专业外语课是否是可以参考的途径呢?拓宽语种是否是产学结合的另一条途径?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证实专业外语在产学结合实践中的作用。

一、开设专业外语是外语教学实现产学结合的切入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在走向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可以说中国已经走进世界,世界也来到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越来越紧密,国际间技术交流、信息交流、文化交流为我们外语教学工作者提出要求:如何使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连接起来?笔者认为开设专业外语是外语教学实现产学结合的切入点。专业外语指专门用途的外语,即各专业用外语。专业外语是以某专业知识为依托,将其专业知识与外语语言知识相融合的一门课程。职业院校要以职业教育为主,突出的是教育的职业性,外语教学要以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为依据,在巩固已有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设专业外语,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在知识结构上接近社会,接近生产,以实现学以致用、学以能用的学习目标。在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外语是可行的。

1.社会的需求。未来的企业需要既懂外语又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多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着从国外引进技术或设备之后,没有员工能安装或操作的想象,即使是翻译人员也是含糊其辞、事实而非、应付了事,甚至还有应付不了的时候。这就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翻译人员不懂技术,技术人员不懂外语。而我们的学生也是实践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此,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一些专业外语,拓宽知识领域,增加职场工作能力,为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以迎接社会与时代的挑战。

2.技术交流的需要。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是将来业务进修、技术交流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专业性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学术研讨、技术交流、新技术展览会、会、培训学习等。这对于学生无疑是大好时机,也是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显示出了学习专业外语对国际技术交流的必要性。而目前我国存在专业人员缺少外语知识,外语人员缺少专业知识的现象,在职业院校开设专业英语课,正是迎合这种国际间交流的需要,是培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人才的需要。

3.语言习得的需要。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是语言实践的必要。语言是交流工具,是心智表达的途径,是操作性知识,语言的学习要遵循语言习得规律,要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运用才能获得。获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开设专业外语是语言实践的另一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知识训练已有的语言知识,也可以通过学习语言知识再一次温故专业知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是对语言知识的实践。

二、拓宽语种是实现产学结合的另一途径

1.增设小语种是出国留学、劳务输出的需要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些中小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迅速及对世界的影响,无论是出国留学、技术交流还是劳务输出,像日本、韩国、德国这些国家的选择率越来越高。英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小语种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职业院校应该考虑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设小语种课程,因为无论是留学、劳务输出,还是技术培训,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人数都是占相当大的比例,此外,我们的学生也有这种愿望和渴求,又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学一些目标国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在国外的生活更便利,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和自我防卫措施。

2.为学生能够到外企工作创造条件

在2006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第四条中明确指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国企业都看好中国这块市场,纷纷来我国投资。我国的外国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越来越多,这些技术强国的语言学习也成为一种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一些这些国家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获得机会到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去工作。我们的课程安排也要按照教育部意见要求,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条件,开阔路子。也许增设小语种课程与产学结合的概念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切入点,加以进一步探索研究,找到更有效的产学结合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路子。

三、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也是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实习基地建设要本着依据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自己学院特点及所设专业特点,利用现有条件和当地资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将基地建设与区域服务联系起来,开阔思路,多想办法,把目光放远,探索出真正能够实现产学结合的、持久长效的出路。首先,要总结以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我们还要开发出适合我们自己特点的路子,也就是文科院校产学结合的路子。对于文科类院校最好的实习基地就是社会,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各行各业,以各种方法各种途径去调查、去研究、去体验、去实践,而我们的教学也要改变成报告式,以检查及指导学生的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等为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习时间、实习指导、实习服务等。文科类院校的产学结合应该以社会服务为主线,以报告式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形式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四、结语

产学结合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途径,这是工业化社会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但要找到工科院校产学结合的路子,还要探索出文科院校或专业的路子,边学边工、半学半工、紧密联系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劳动能力,学习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解决好现存问题,使我们的学校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学校,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

[2]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8

【关键词】北京与台湾;大学生;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体现民族对社会价值和自我身份的一致性认知。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因历史与政治关系,两岸长期分隔,文化发展路径不同。大学生是社会中传承文化的重要群体,两岸大学生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之中,造成了相异的文化认知经历,了解他们的文化认同差异,是增强两岸文化互动交流,促进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两岸大学生文化认同差异分析

我们将北京和台湾两地的大学生作为对象,研究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和教育体制下的文化认同差异。体现文化认同的元素种类很多,我们选取了三个指标:通过中华形象代表与树立途径指标主要了解大学生对中华和民族整体认知;相关的文化概念涉及多个领域,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接纳程度;文化产品消费偏好,将文化与消费行为联系起来,能够更直观地看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行为。

问卷发放时间自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北京地区高校发放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12份,回收有效率93%,台湾地区高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率100%。我们将台湾地区发放的问卷编制为繁体汉字格式,其他相关政治概念也进行了调整。

(一)两岸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北京地区被调研者中男生48人,占42.9%,女生64人,占57.1%。大三的学生最多62人,占55.4%,其他年级学生占44.6%。经济管理类学生最多36人,占32.1%,其他专业学生占67.9%。台湾地区被调研者中男生60人、女生40人。大二的学生最多33人,占33%,其他年级学生占67%。专业分布中工科类学生最多25人,其他专业学生75人。

(二)两岸大学生对中华形象认同的差异

中华一般指中国大陆、港澳特区及台湾地区的合称,中华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思想的多重影响,人们通过信仰、理念和印象来构建形象的主观感知,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活动和感情表达。

我们对中华形象提出了两项测量指标,即最能代表中华形象的个人或团体、在国际上树立中华形象的有效途径。双方都一致认为最能代表中华形象的是青年学生。

在国际上树立中华形象的有效途径中我们选取了六项二级指标,并让受访者进行排序。北京学生认为大型赛事或博览会的举办是最有效途径,而对外援助的途径得分最低。台湾学生则认为青年互访交流是最有效的树立中华形象的途径,而建设孔子学院得分最低。

(三)两岸大学生对相关文化概念的认同差异

通过12个文化概念了双方对相关文化领域的认同度,并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赋值,双方的差异主要在对汉语和英语的认同程度;台湾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普及认同度比大陆学生稍高,双方对同性恋合法化都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双方认同一致性较差。

二、结语

两岸同属中华文化圈,拥有相同的文化基质。他们都认为青年学生群体是重要的中华形象代表,表现了他们将自己作为主人翁身份的认同。促进两岸学生文化交流和良性互动,是增强相互了解和消除文化隔阂的有效途径才能构建一致性的文化认同。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产品消费群体,他们共同认可男女平等和婚恋自由的社会价值,都具有积极努力的人生态度,向往着经典的爱情故事,奠定了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小英等.奥运会与国家形象:国外媒体对四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报道主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2):1.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9

1.(2013・山东文综卷・22)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④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意大利对我国文化的吸收、借鉴,而不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与材料不符。文化交流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表述错误。故选C。

2.(2012・新课标卷・2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澳门的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①④入选。但这种文化现象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中西的元素也没有主次之分,②③排除。

3.(2012・北京文综卷・2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解析:本题以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出版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材料的做法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并不能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西文饮食文化的传播;通过材料做法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D项本身错误,差异并不能因为一本书的出版而减少。

4.(2012・山东文综卷・23)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汉语热”与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让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计,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故①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②项排除;汉语能走向世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③项正确;正是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传播了中华文化,故④项正确。

5.(2013・四川文综卷・13)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

解析:本题限定了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作答,是措施类问答题,应根据材料多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品牌和外国用户的沟通桥梁;②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品牌建设中药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③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6.(2013・北京文综卷・38)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阶段的重大举措。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相关知识,淡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解析:本题以企业对外投资面临文化为背景,考查如何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面对文化差异,首先我们要尊重其文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其次要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答案: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考点精讲】

1.考点展示: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知识概览: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应试策略】

近三年对“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这一考点有14次在此处命题,属于高频考点。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涉及。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文化横向的积累这一主线,重点考查文化遗产的意义、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及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措施类和意义类选择题为主。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主要立足于信息的解读,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的考查以意义类为主,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考查以意义类、措施类为主。本考点的主线是文化的积累,所以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①借助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中非、中美、中俄、中法、中欧文化交流等,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措施。②结合2013年度重大文化交流事件,认识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③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为载体考查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及态度。④以“中国成为世界新兴媒体第一大国”为载体考查文化传播媒介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阶段及新兴媒体对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创新演练】

1.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今年主题为“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保护文化遗产

①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决定意义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13年2月7日晚,由中国驻法国使馆文化处主办的“欢乐春节”系列新春民族音乐会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演出,受到了法国民众的极大欢迎。这表明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3.近年随着中国崛起,学习汉语在美国持续升温,由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发起了“关键语言项目”,美国国务院视汉语为“关键语言”。这表明

a.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4.2013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庄园会晤”。两国领导人都认为网络安全是重要议题,双方同意,将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架构下,设立中美网络安全工作小组。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它

①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使信息的传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④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5.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的总注册用户达到5.36亿,日活跃用户达到4980万,月活跃1.3亿,每日新增微博。这说明

a.文化决定着人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B.现代传媒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C.旧的传媒方式正日渐被新的传媒代替

D.科技进步促进了优秀文化的发展

6.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在中国举行,来自土耳其的艺术家们在中国多个城市展现土耳其古代文明和现代作品。2012年在土耳其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中土两国政府互办“文化年”是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两国文化的趋同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④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7.2013年6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新疆天山,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增至45处,超过西班牙成为拥有世界遗产地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拥有48处世界遗产的意大利。关于申遗,如何申遗,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申遗”应该建立在功利或商业利润的追求上;有的人认为“申遗”应该建立在对文化、自然的保护上。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8.2013年5月15日,《崛起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对外。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兴媒体第一大国。报告说,中国新兴媒体的壮大和勃兴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自1994年开通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移动通信、信息产业等与新兴媒体相关领域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媒体发展最快的国家。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2013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6亿指日可待。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指出文化传播媒介发展的根本原因及所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2)结合材料,说明新兴媒体对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本题考查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①②正确表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不选;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非决定意义,④不科学。

2.B考查文化的多样性。a项没有涉及,C项表述片面,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有问题。

3.C美国国务院视汉语为“关键语言”体现了在世界上流传汉语的重要性,只有C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偏离了题干的主旨。

4.D②④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互联网只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形式,①说法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不选。

5.Ba中的“决定”一词夸大了文化的作用。C观点错误理解了新旧传媒的关系。D说法不符合题意。借助于网络,文化传播更加便捷,B正确。

6.D文化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能说是基本途径,故①说法错误。文化交流不等于文化融合和趋同,所以②说法也是错误的。应选③④。

7.我赞成第二种观点。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如果“申遗”建立在功利或商业利润的追求上,不仅不能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而且还会对自然文化遗产造成破坏,这样的“申遗”毫无价值可言。“申遗”应该建立在对文化、自然的保护上,有利于保护人类共同的财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世界遗产我们要持正确态度,一要开发,二要保护。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篇10

[关键词]信息;信息不对称;信息成本;成本

abstract:thispaperprobesthefollowingquestion:whatchallengeswillthecomingofinformationsocietybringtopublicorganizations?Howthesepublicorganizationsshouldrespond?theauthorsholdthatwiththecomingofinformationsociety,thedistributionofheterogeneityofinformationwillincrease,which,inturn,willincreaseinformationcostandagentcostwhenpublicorganizationsaremakingdecisions.therefore,publicorganizationsshouldrespondtothechallengesfromtechnology,institutionandculturedimensions.

Keywords:information;informationasymmetry;informationcost;agentcost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已成为个人、组织,乃至一个国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发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对此,各方面的学者均对此进行了研究。未来学家和社会学者主要研究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类包括生活和生产在内的个人方面的总体影响。[1]经济学者在宏观上主要研究信息经济产业的问题,在微观上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对经济行为的影响。[2]政治与行政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主要视角一是研究信息社会对公共行政的影响如对行政职能、行政组织结构、行政决策、行政信息公开、行政监督、政府绩效评估等的广泛影响,[3]二是研究网络对政治的影响,[4]三是集中研究电子政务对政府的影响。[5]以上研究或多或少涉及到了信息社会对公共组织的影响。但是,上述研究只是探讨了信息社会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的外在表现,而对信息社会影响公共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并没有进行深刻的剖析,这将导致我们对未来公共组织的变化趋势缺乏一个理性而准确的把握。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信息社会影响公共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公共组织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而公共组织又将怎样应对这些挑战。

一、信息社会中信息与公共组织的特性

信息社会对公共组织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信息特性的改变,而这又与公共组织的特性紧密相关。

(一)信息社会中信息的特性

1.分布性广泛。信息的分布性是指信息为不同的信息主体所拥有,即“我们必须使用的背景知识从来不是以集中或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不完全的,经常是相互矛盾的知识片断,分散地为分开的个人所占有。”分布性主要导源于社会分工。可以说,人类所取得的巨大的进步,都是与分工的发展分不开的。“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6](5)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发达,“渐渐地成为了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7](4)公共组织的运行也需要分工,“根据纯粹的技术因素,把任务分配给经过专业训练、在永恒的实践中继续增加其经验的专职人员,在行政中实现劳动分工原则。”[8](350)在信息社会中,社会分工高度发达,每个人都从事不同的工作,每个人也就拥有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分布性增强。

2.异质性增强。信息的异质性是指信息的性质是不一样的。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不同信息之间的异质性越来越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相对于别人而言,都是“特定时间和地点环境下的知识。”诚如哈耶克所言,这种知识对于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这个因素,实际上每个人都比其他人具有某些优势,因为他具有独特的信息。这种信息的有用之处仅仅体现在,依赖于该信息的决策将由他做出,还是由他的活跃的合作者做出。”[9](30)哈耶克的知识观与西蒙(Herberta.Simon)的有限理性理论异曲同工。西蒙认为,在知识具有分布性的情况下,每个人的知识尤其是专门信息都是极其有限的。其深层次含义是,知识具有异质性,由此每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由于信息异质性的增强,将导致信息的可传递性减弱,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信息内容的改变、模糊或丧失。

(二)信息社会中公共组织的特性

从运行的意义上讲,公共组织就是收集、处理、传递、储存信息的场所。马克斯·韦伯(maxweber)在提出官僚制时,就特别重视知识在公共组织中的作用。①在公共组织中,“选举候选人基于技术资格。在最理性的情况下,检验标准是保证了技术培训的测试或文凭证明,或二者兼要。”也就是说,“官僚制的行政管理意味着通过知识进行统治,它的合理性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10](214)因此,从信息的观点看,尤其是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公共组织的实质就是构建信息流,收集、处理、传递和储存信息。

公共组织运行的主要功能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而获得高质量决策的前提是决策权与信息的合理结合,这在现代组织别重要。西蒙等人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是管理的核心和基础。而在“后工业社会”的当今世界里,主要问题不是如何有效地组织生产,而是如何进行决策,也就是如何进行信息处理。这就涉及到信息与决策权的结合,也就是信息和权力的转移。而最优的组织结构能够在既定的环境与信息成本条件下有效地配置决策权,从而形成一定的信息流结构。[11](72)

二、信息社会对公共组织的挑战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两种基本方式完成信息和决策权的结合。一种是把相关信息传递给那些拥有决策权的人;另一种是把决策权配置给拥有相关信息的人。因此,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人们会面临三种基本的选择。第一

,领导在缺少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所有的主要决策。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是有限的,因而详细的对人的控制系统并非十分紧要。但这样将导致领导的决策很可能出现失误。第二,决策者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以便做出更优的决策。这一选择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但是,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会耗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第三,领导将决策权力授权给掌握具体信息的下属。然而,下放权力将引起问题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套严密的控制系统。在信息和决策权结合过程中涉及的信息成本和成本是公共组织内部配置决策权和构建信息流的依据。也就是说,组织的结构是由信息成本和成本决定的。[12](55)

(一)信息成本加大

公共组织的活动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这就涉及信息成本。信息成本包括了收集成本、交流成本、用于决策的使用成本、储存成本以及恢复成本等等。[13](72)信息成本是信息与决策权采取哪种结合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公共组织的演化与信息成本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成本的变化进行调整。在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成本的变化是组织机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信息分布性和异质性增强的情况下,决策者如果坚持由自己搜集、处理信息作出决策,信息成本必将增加。

(二)成本加大

在决策行为中,由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成本,通常称为“成本”。“成本”是组织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14](305-360)成本的根源在于管理人员不是公共组织的完全所有者。一方面,当管理者对工作尽了努力时,他可能承担全部成本而只得到收益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当他消费额外收益时,他得到全部好处但只承担一小部分成本。结果,管理者对积极工作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为“成本”,[15](47)即所谓的“外部问题”。在公共组织中,由于公共组织在本质上是组织,所有权几乎可以忽略,成本问题就成为必须花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而随着信息异质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将选择转移决策权,而不是自己搜集信息作出决策,这就将导致成本增大。

三、公共组织应对信息社会挑战的途径

综合起来,公共组织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应对信息不对称:技术性途径、制度性途径以及文化性途径。技术性途径主要解决信息成本问题,制度性途径主要解决成本问题,而文化性途径则通过意识形态解决制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技术途径:降低信息成本

公共组织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技术性途径有三种,一是减少信息量,二是降低信息转移的成本;三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首先,要想降低处理信息的成本,最通常的方法就是减少信息量。而对于公共组织而言,就是减少自身的职能,将更多的事务交由社会或企业处理。其次,降低信息转移成本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公共组织的影响主要是电子政府的出现,电子政府决策之前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以及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进行,这有利于公共组织决策科学化。最后,信息处理能力“取决于观察单元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加工技术以及信息加工活动的努力水平”。[16](99)其中的信息加工能力与公共组织的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有关。[17](89)“吸收能力”指已有的相关知识赋予公共组织认识新信息的价值以及将其吸收、转化的能力。因此,吸收能力是现有知识结构(已有知识存量)的一个函数。吸收能力讨论的是信息跨越空间的转移,而转化能力则是指信息跨越时间的转移。影响转化的因素包括信息的默会性程度、复杂程度以及系统程度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对于公共组织的要求,就是要构建学习型组织。

(二)制度性途径:公共组织的委托关系

委托理论的主题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理性经济人特征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怎样提供一个激励合同,以使人透露出有利于委托人的信息,从而降低成本。现在看来,重复博弈一般会减少信息不对称,而重复博弈的结果往往以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公共组织是一个典型的组织,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克服信息不对称。从信息的角度看,新制度经济学所强调的制度,其基础功能就是有效的传递信息,尤其是关于产权的信息。[18](23)通过有效地传递信息,“制度可以降低社会交换的信息成本——这是较为狭窄地专注于经济过程的制度经济学家所称的‘交易成本’。”[19](188-189)这样,通过判断环境的多变性以及信息成本的大小,就可以设计出有效的制度。最优的制度是能够在既定的环境与信息成本条件下,有效地配置决策权,从而形成一定的信息流结构的制度。

在这样的视角下,制度变迁就与信息成本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成本的变化而进行。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成本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20](72)制度变迁的含义就是新的制度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更准确地传递正确的信息,减少公共组织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一个更好的制度就是一个能够优化处理信息的制度;一个制度的变迁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建立优化处理信息制度的过程。也就是说,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的启发就在于,要从如何使不完全信息变得更加完全的角度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内在动机。”[21](53)因此,通过制度变迁,可以降低决策时的信息成本。

(三)文化性途径:意识形态的功用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公共组织中的广泛存在,委托人既无法为其人制定出巨细倍致的、严格意义上的羁束规范,也无法制定出一套严密的、高灵敏度的奖惩制,应对信息不对称的制度性途径有时会失败。这时,就需要通过文化性途径应对信息不对称。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本文主要探讨与克服搭便车、偷懒相联系的虔诚和降低信息转移成本的团队精神。

按照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在行动时严格按照成本收益原则行事,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这种自身效益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在林毅夫看来,这种精神主要是虔诚。当一个革命者为其事业牺牲生命时,他就是在消费虔诚,从而获得某种满足。[22](66)当一个人消费虔诚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通过利他实现的。“自利这一人的生物本性像一根带子束缚着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摆脱他的束缚而达到利他主义的完美境界。但这根带子很长,因而使人的社会本性有很大的活动余地,在最终要服从生物学法则的基础上,‘反抗自利的复制基因的暴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利他主义的真正人化。”[23](257)因此,当一个人消费虔诚时,他可能更少地选择搭便车和偷懒。

前面提到,公共组织里存在广泛的社会分工。因此,组织的基本职能就是在成员之间、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在信息社会里,这种协调显得更加重要。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每个人的信息和技能都变得非常有限。要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团队成员精诚合作,在彼此之间进行信息转移。如果没有合作精神,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成本将大大增加,专门知识所具有的价值也就体现不出来。如果具有合作精神,则会降低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成本,从而使该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这就是当今社会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的本质所在。团队精神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密切。一方面,由于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组织成员就会愿意进行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信任对于信息发送者的可靠性有重大影响。信息接收者之所以愿意接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对传送者的信任。

四、结语:信息不对称与当代行政改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