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18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1

关键词:林业技术专业;专业能力;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0-02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3]。职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更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技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就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核心专业技能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林业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森林资源培育、调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2.林业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组成。根据当前林业生产单位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所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①基本技能:森林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识别技能;土壤识别、森林环境因子调查技能;林分调查技能。②专业核心技能: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林业行政执法。

二、核心课程的设置

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围绕以上7项专业核心技能,确立7门核心项目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下表。

三、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措施探讨

1.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直观、生动地再现林业生产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更新和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林业技能型人才,要关注林业生产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内容应密切与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及时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反映到实践教学中,保证学习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如GpS和GiS技术、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林业信息技术等[4]。

3.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体系,加强实践。加大投入,加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制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校内通过自办专业公司、研究所,吸收学生实习与兼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小型课题或专题项目的研究或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提高核心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在校外结合本省林业实际,与林业局、林场、林产企业合作,在竹木加工企业的木质原材料生产、绿化苗木生产、集体林权改革、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基层信息化等领域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根据企业的需要训练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

4.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5~6]。本专业积极采用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方式以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同时,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队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2]阚雅玲.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职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3]吴龙.保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核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廖建国.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5,(3).

[5]吴林森,汤书福,黄海松,等.主动适应林业行业技术岗位需求变化的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04).

[6]陈茂铨.高职教育林业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经营分类;森林培育;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753.5文献标识码:a

1森林经营分类

森林经营分类是依据森林培育目的的不同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森林经营分类是森林培育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经营森林,依据森林培育的方向采取合理的森林培育措施,使林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以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实现该林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经营分类后对公益林实施事业化的管理,通过培育复层混交林的措施,能够增加其生物的多样性,还能够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功能。就商品林而言,一定要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相适应,及时的调整其林种、树种和材种,以适应市场对林产品的广泛需求。

2森林经营分类的原则

2.1分区分类的原则

如果把森林的利用作为一个整体,那么营林生产就是该整体的基础。营林生产不仅会受到自然条件和生物学表征的影响,还会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市场建设发展需求的制约。吉林市有着丰富的森林类型,其生产速度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该地区存在着森林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等问题。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依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与规划规模,以指导森林单位进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使其生产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以实现分类指导,达到科学营林。

2.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经营分类的基础是营林生产布局,主要是通过宏观的调控与干预以引导营林生产。对于营林技术措施而言,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和制约营林生产;还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实现营林实际工作能够与分类的细化程度相契合。

2.3多级序分类的原则

多级序的分类结构必须与森林经营分类系统相适应。一般情况下,区划单位的分类越高其代表的树种分类模式就会越接近于与自然区位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模式。不同级别的分类单位与不同级别的区划单位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对于森林的逐级控制,有利于其经营分类的完善化与系统化。

2.4动态分类原则

多种类、多层次的土地资源是森林经营的最基本对象,虽然这些土地资源处于不同的林产阶段,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土地资源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优良的森林经营分类并不仅仅依据某一时间的林木情况进行分类,树种因子和立地条件等因素在森林经营分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遵守动态分类原则的最根本的原因。在这一原则的支持下,能够实现森林分类系统的高效与稳定、系统与简化的统一。

3森林培育的必要性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的基础工作,是恢复和丰富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只有坚持采育结合,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的培育后备资源,才能够保证森林资源的良好持续发展。

3.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森林的经营分类与培育工作,在植被的恢复和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积极的对区域内的空地等进行补植、造林等,以不断增加森林的蓄积量,从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2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在对森林进行培育之后,禁止对重点公益林区域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商业性的砍伐,在有效控制砍伐强度的基础上,也保护了森林资源,从而改善了各类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使动植物的数量逐年增多,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使森林的总体功能得到了增强。

3.3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的经营分类与培育工作,有效的保护了森林资源,将木材的产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增强森林资源的后续储备,为该地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森林培育的有效措施

4.1加大造林力度

加大造林的力度以保证其发展的速度。发展是硬道理,要稳定发展的面积,使每年造林的数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预防造林任务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要保证发展的质量,在保证发展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发展的质量,以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模式,造林面积的增加是发展的基础,但是造林面积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变化。多年的实践证明,吉林市船营区的森林面积有所增加,但其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森林资源的质量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要严格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考核生态公益林不仅要依据成活率、保存率等,还有植被盖度、混交比例等因素,争取做到结构与速度、效益与质量的有效统一。

4.2协调增加收入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森林培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仅仅依靠相关政府部门的投入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从建立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工作。要建立认建认养机制,并以此作为平台,使民众及干部都能够树立绿化意识,以调动全民造林、管林的积极性。构建火烧迹地限期绿化机制,各级政府等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火烧迹地实施人工造林。

4.3森林培育与其他产业和工程相互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的提高,土地利用也不断的走向综合化和集约化。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使农、林、牧、水产各业各得其所,又与交通、水利等工程协调发展等非常重要。在林分或地块的层次上,实现森林培育与其他产业和工程相互配合起来综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以林为主的复合经营对森林培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内容更加多样化、形式也更加丰富,技术也更加成熟,并且取得的效益也更加显著。

5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效益的最大化离不开森林的经营分类与培育,因此,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依照不同的功能、规律和特点等,采取不同的经营与培育方式,构建适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并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以实现林业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森林的经营分类与培育探析[J].山西林业,2012.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3

【关键词】营林造林基础工作

中图分类号:S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尽可能的发展森林产业,营造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营林造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便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工作。下面我就营林造林的基础建设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我国营林基础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林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全国已经建立国营林场、伐木场和营林所三千多个,和生产队林场三万个,植树造林的成活面积达到一亿多亩。这些林场生产了大量木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在护林防火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我们绝不能满足这些成就,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充分地利用我国在发展森林资源方面的一切优越条件,继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缺点和错误,努力把发展森林资源的工作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下面就以德兴市为例分析下德兴市的林业现状:德兴,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东接浙江省开化县,东南与玉山县、上饶县毗邻,南和横峰县、弋阳县相接,西接乐平市,北连婺源县。总面积2101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和大茅山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1万,其中,1/3人口来自浙江,1/3来自祖国各地,以“铜文化”、“多元文化”著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置县,1990年12月撤县设市。德兴是绿色的海洋。森林覆盖率高达75.1%,是全国最早“百强”林业县(市)和全国科技兴林试点县(市)之一。国家4a级旅游胜地“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位于市域东部,“大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梧风洞就在境内。7k(k(l'j5G德兴是红色的摇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著名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属江西27个“全红县”之一。面积154796hm,林地面积138694hm,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9.61%有林地面积132364hm,占林地面积的95.43%,森林覆盖率86.42%,林木绿化86.95%。有林地中纯林40394hm,混交林67215hm,竹林24756。全县乔木林面积107609hm,蓄积832.493万m。其中幼龄林4538,蓄积21.0081万m;中龄林51859hm,蓄积363.2226万m;近熟林2597,蓄积222.6317万m;成过熟林25236hm,蓄积225.6306万m。长期以来,德兴市森林经营总体趋势为投入少,索取多。天然林多,人工林少,天然林87759hm,占乔木林81.55%;森林亩均蓄积量较低,仅5.1m;林分结构单一,阔叶林、混交林比例低,纯林多,纯林占乔木林比例达37.5%。虽然德兴市进行宜林荒山荒地改造,进行植树造林以后,全县的林木年平均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实现了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的同步增长,为德兴优化环境和林业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也看到了自己在林业建设当中的不足。特别是林业的基础建设不够稳固,还有很多地方要改善和加强。

相信有不少地方都和德兴有着相似之处。当前林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而营林工作在林业生产中更为薄弱。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在全国一切缺林地区大量地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在有林地区要认真地解决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问题。

2、营林建设的重要性

营林造林,是我国林业建设的基础。我们要把培育森林的工作作为一切林业建设的最基本的工作,把用林放在营林的基础上。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是一种生物,象庄稼一样,有种才能有收,而且是也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培育出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才能够生产出丰富的林产品。我国有一句谚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树木和庄稼不完全相同,它是多年生植物,具有“用材容易成林难”的特点,绝不可以只看到眼前还有林木可采而不重视培育发展森林资源。只采伐不培育,只能使现有的森林资源越采越少,甚至会使得资源枯竭。只有把营林工作放在林业建设的首要地位,以营林作为一切林业工作的基础,加紧营造更多的森林,将来的木材产量才能够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上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

要。

(2)培育森林又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森林具有蓄水保土的巨大作用,在有森林的地方,不容易发生水灾和水土流失现象。

(3)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将来还要进行规模更加宏伟的经济建设。国家建设的规模越大,需要的木材就越多。据计算,开采一千吨煤,需要二十立方米木材的坑木。修建一公里铁路,需要一千六百根枕木。同时,随着工业建设越来越发展,木材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3、加强森林资源的采育

整个林业建设工作,包括培育森林资源和采伐木材两项基本工作。这两项工作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有两种不同的思想和作法。一种是以营林为基础,把更多地采伐利用木材的希望,寄托在培育好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他们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还用很大的力量做好培育森林资源的工作,把采和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为长期利用创造条件。这种思想和作法是完全正确的,应当大力提倡。另一种是不以营林为基础,只顾从森林里拿木材,而不重视培育发展森林资源的工作。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应当纠正。4、重视营林的思想工作

(1)有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越容易产生忽视营林工作的思想。因为那里现有树木较多,人们的眼睛只看到自己一个地区而没有看到全国。这是不对的。林业工作者和有林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在对待林业建设的问题上,必须树立全国观m点。要懂得林业资源是整个国家的财富,森林的有无或多少,直接关系着全国人民今天和将来的切身利益。

(2)在一些林木缺乏的地方,也容易产生忽视营林工作的思想。因为那些地方所需要的木材常常依靠国家从外地调拨,这就容易使一些干部和群众对于少林缺树的现象习以为常,不去从本地条件出发,自己动手积极改变缺林少树的状况。全国所有缺林地区必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工作,要打破那种单纯伸手向国家要木材的依赖思想。能不能改变缺林的状况,首先决定于能不能改变单纯依赖外来调拨的精神状态,用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把人民群众的造林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发展植树造林的工作。

5、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

(1)加强保护林地资源

(2)加强森林资源结构改造力度

(3)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4)合理开发和利用林业的游憩资源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4

abstractthemainproblemsofForestryComprehensivepracticewereproposedtaking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asanexampleandaseriesofreformmethodswasexploredincludingoptimizationofcotentsofpractice,constructionofpracticebase,organizaitonofmanagementanassessementaimingattheseproblems.manyreformmethodswereputforwardandappliedwhichincludeintegratingpracticecontent,writingpracticeguides,highlightingforestryinformationtechnologyandlauchingforestryskillscompetition.thesereformmethodsgainedgoodeffortsandcommentsfromstudents.theseinnovativeandfeasiblemethodscanmeetthedemandsofforestryprofessionaltraingaimingatprovidingsomereferencesandguidenceforthepracticeofforestrycolloegesandortheruniversityinChina. 

KeywordsForestry;Comprehensivepractice;practiceteaching;educationreform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改项目(2015179);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LYJZw-GGSD201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1863)。 

作者简介周靖靖(1986—),女,山东潍坊人,讲师,博士,从事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7-05-24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修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同时又提供各种林产品及生态服务产品,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1]。高等林业院校肩负着培养现代林业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林业人才培养方式规格与林业产业发展需求尚存在脱节的状态,出现偏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学生对林业生产实际工作了解不清楚。林学专业综合实习作为林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2-3],可以通过林学综合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林业发展概况、林业生产的现状及常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同时,通过综合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5],增强学生对林业工作的热爱程度,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林业生产中的生物学、生态学、经营学等方面的问题并加以研究。笔者针对传统林学综合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综合实习为例,从实习内容、基地建设、组织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以期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1林学专业综合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往林学专业综合实习存在的普遍问题:①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少;②综合实习内容零散、不系统,导致实习相关学科内容的衔接、糅合或综合性不够强,实践技能的系统性及联系不够紧密,因此亟待整合和优化;③经费有限导致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定、不完善,实习条件差等问题凸显;④组织及考核标准不统一,学生实习热情不高。 

2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改革的探索 

2.1林学专业综合实习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如何将林学专业综合实习真正落实到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进而达到灵活运用,是林学综合实习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华中农业大学从2015年开始对林学综合实习内容进行了整体改革。 

2.1.1编写综合实习指导书,规范实习内容。 

在实习科目增多且实习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完成以前规定的实习内容,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重新组织编写实习指导书,编写后的综合实习指导书主要包含七大部分内容:实习计划与实施过程安排、土地覆盖类型分类与区划、样地布设与调查、样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抚育采伐设计和苗圃规划设计。该实习指导书将以前较为零散的科目实习系统化、规范化,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准确全面了解实习林场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可有效控制实习进度,让学生知道每天实习的具体任务及安排,每一步如何去实施和开展;第三,规范了各项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避免了因实习指导教师的变化而出现实习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第四,以实习指导书为依据,实习内容环环相扣,有利于教师指导实习的综合统筹以及学生系统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1.2整合实习科目,提高实习效率。 

以往实习分时间段、分科目开展,过多地将实习时间集中在野外样地调查上,学生很少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及林业基本规划设计,这样不仅造成学生对林学专业综合实习的心理认同感降低,而且无法保证对实习内容的有效掌握。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综合实习目前参与整体课程主要有林业遥感、林木种苗学、森林培育学Ⅰ(造林学)、森林培育学Ⅱ(育林学)、数字林业技术、测树学和森林经理学。数字林业技术、林业遥感和测树学主要为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提供主要工具与手段,先期进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小班勾绘、样地设置与调查等关键技术,而且要为后面的实习提供具体的数据。森林经理的重点内容是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起承上启下作用;抚育间伐作业设计、造林规划设计、苗圃规划设计是在前期基于林业遥感、森林经理和测树学实习基础上,根据样地调查和调查数据处理进行的专项设计;整个实习与林业单位生产实际中程序和内容紧密结合。各实习科目的具体统筹实施过程如图1。 

(1)利用森林经理学的理论知识,调查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和现状,对现有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在此期间,借助林业遥感和数字林业技术完成实习区域森林资源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类型图制作、森林小班勾绘和立地类型分布图。 

(2)利用测树学知识,开展森林样地调查,完成森林资源数据汇总,验证及纠正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覆盖类型图、小班图和立地类型图。 

(3)森林资源分布总体规划设计在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整个区域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价,根据经营的目的,对森林资源分布进行规划,明确抚育更新、造林、风景林等区域的规划设计,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4)针对总体规划中划分的造林区域、抚育采伐区域、苗圃规划区域,利用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经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项设计,写出具体的规划方案及设计说明书。 

(5)总结所有调查数据及各种规划方案,形成实习林场森林经营总体设计方案,并编写总体设计方案说明书。 

2.1.3利用林业信息技术,突出林业规划设计。 

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资源调查和工程设计手段也得到了彻底革新,快速完成较大尺度的森林资源调查,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开展造林营林规划设计,并对森林健康和经营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林学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华中农业大学在对多个林业生产单位广泛展开调查、深入了解基层生产单位对林学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3S技术开展森林资源的统计与规划。主要特色集中在:①采用实时遥感影像辅助森林资源调查,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和小班分布图,提高了实习效率;②利用高精度GpS定位系统和配套Geomapper软件,可实现在野外进行“无纸调查”,具有精度高、系統整合数据等特点;③在时间分配上,2/3的时间分布在苗圃规划设计、造林规划设计、抚育采伐规划设计和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上,突出了林业综合实习的技术规划内容;④将数字林业贯穿到林学专业综合实习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从林业资源信息的调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到数据应用的一个整体的技术体系。学生掌握了现代林业调查和规划设计的实施方法,毕业后具备直接从事林业勘察设计院、林场及林业局等单位相关业务工作的能力。 

2.1.4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实习热情。 

为激发学生对综合实习的兴趣,夯实林业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针对专业实习的核心内容开展技能竞赛,以增强综合实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华中农业大学从2015年开始,定期在综合实习过程中设置林学技能竞赛项目,包含林业不规则小班面积测量及闭合差校正、森林抚育间伐作业技能和标准地选设调查作业等方面内容。鼓励参与实习的大三学生全部参加,学生分组参加竞赛,并根据实习结果评定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和奖品。经过两年的竞赛实践改革,学生内部形成了一种力争上游的氛围,忘记了实习的苦与累,实习过程热情高涨、认真投入。 

2.2林学综合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在现代林业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习单位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软硬件设施等条件都是保障实习质量和实习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了满足教学实习,特别是综合实习的需求,华中农业大学加大了林学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建立了庐山实习基地、太子山林管局实习基地和襄阳市林科所实习基地。基地的建设都是在多次考察、综合考量实习单位具备的优越条件基础上选择的,学校结合实习单位现有条件,加大资金投入与合作单位共同建设,满足学生在森林资源的调查、苗圃参观规划、造林规划和森林经营的整体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派专人负责实习事宜,提供相关自然、经营历史、图面资料等,保障了实习的软环境。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自习室,学生阅读、锻炼室,设立专门的餐厅和基地宾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与食宿环境,也大大减轻了学校对实习安全的后顾之忧,为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创造了条件。 

2.3林学综合实习组织管理改革 

实施严格的综合实习组织管理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基础。为此,华中农业大学从实习动员、后勤保障到小组负责、安全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组织管理改革。 

首先,在正式开展林学综合实习前,开展综合实习总动员。实习带队教师讲解具体实习时间、地点、实习任务、实习林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前准备综合实习需要的仪器、表格和图纸等;后勤负责教师讲解实习过程中的食宿条件和安全注意事项;最后,由学院负责实践教学院长总结实习动员,重申实习要求,激发学生综合实习热情,宣布综合实习正式启动。 

其次,华中农业大学在林学综合实习中实行后勤专人负责制,派专职实验教师负责教师与学生的食宿、医疗、安全和实习设施,为总实习做好后勤准备。 

第三,综合实习实行小组负责制度。各个小组根据安排划分实习地点,分工负责;各小组分工领取和保管实习仪器,避免损坏和丢失;每组准备好实习调查所需相关表格。

  第四,实施严格的实习质量保证制度和安全纪律制度,保证综合实习顺利进行。未参加实习则实习成绩为0分,因故不能参加综合实习者须在本科毕业前补上,否则不能如期毕业;按时按质量完成实习教师安排的实习任务,按时上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总结;实习期间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外出需写请假条请假并登记,回驻地后销假,以保证安全;实习期间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活动,特殊情况须正式请假并得到教师批准;注意安全,不得私自外出进行游泳等娱乐活动。 

2.4综合实习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强化和巩固实践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综合评价学生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交流能力,综合实习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考核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调查数据收集情况,重点考核数据的完整性及可靠性(20分);②专题设计考核及其质量:森林经营方案设计(15分)、苗圃规划设计(15分)、造林调查规划设计(15分)和森林抚育采伐设计(15分);③实习表现:出勤率、纪律情况、学习态度、协作意识(10分);④各小组成员ppt汇报(10分)。 

通过对数据收集情况的考核,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能及时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对有问题的数据,进行及时补测。数据收集后,要求学生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根据所得的数据,分专题撰写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测得的数据,利用所学林学知识编写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书。专题考核内容设置上涵盖面广,需要学生将各种林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规划设计的撰写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夯实实习效果。实习组织形式上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根据学生实习阶段的个人及团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实习成果进行汇报,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习成果进行点评。一方面,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巩固实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点评能及时纠正实习过程及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及时反馈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3小结与展望 

林学专业是我国最传统的专业之一,高等林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业务素质并勇于肩负林业发展使命的高级林学专业人才[6]。林学专业是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很强的专业[3],这就要求林学实践教学,尤其是林学综合实习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全面改革传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系统掌握林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且本次林学综合实习改革提高了学生对林学专业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随着现代林业信息技术和3S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7-8]。在林学综合实习中加大和加深3S技术应用,是林学综合实习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林学学生就业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月秀.林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21-23. 

[2]张利萍,束庆龙,刘盛全,等.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37-39. 

[3]刘苑,郭圣茂,杜天真,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4-8. 

[4]张明忠,林全业,毕建杰.林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5):36-38. 

[5]施拥军,黄坚钦,徐华潮,等.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討[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4):63-66. 

[6]梅莉,周志翔,王鹏程,等.林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6):9-13.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5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发展

1森林培育和生态建设的内容

(1)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与建设,其主要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例如林业、农业、畜牧业,并通过生物学、物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是科学的生态治理与重建的手段。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主要是对育林过程的全面控制,包括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生长发育、结构及其调控、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

2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类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作用,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彻底,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与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面积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其主要造成的环境问题有以下几部分。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由于在发展时期对森林资源的大肆砍伐及开荒造田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在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其分布多、面积广,并且有一定的扩大趋势,为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的主要成因是森林及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而沙尘暴的形成则是土地荒漠化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会加剧土地退化的速度,并且会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的更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3)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环境是形成完整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前提。我国森林资源多年来不断的被开发利用,培育速度无法赶上开发速度,造成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一些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存在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情况,森林存储量较少,形成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这种掠夺式的开发使森林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一些生物数量逐渐减少,严重时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4)水旱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水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仅排在世界第六位,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环境的恶化问题,水资源已经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广阔,造成降水分布极度不均,致使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与涝灾。

(5)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受损。我国淡水资源的含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用水的需求,目前河流断流与湖泊干枯使我国淡水资源储存量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到沿河以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绿洲生态系统,河流的断流不只影响了我国水资源的供应,还影响了航运交通运输。另外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湖泊和沼泽不但是地表水的天然贮存库,还因为其巨大的生态功能而被称为“地球之肾”。我国的湖泊以其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成因复杂而著称于世。但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湖泊普遍出现了湖面退缩、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湖水咸化甚至干涸消亡等现象。尤其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的干扰破坏使得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

(6)“三废”及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不但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危害而且日益加剧危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农田生产力下降,而且受污染的家副产品直接损坏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恶化退化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并阻碍其发展。

3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森林是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人类的生存环境离不开森林的作用。在生态建设中,森林培育工作的进行是生态建设程度的体现。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1.66%,预计今年将达到23.04%,这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成果,而森林培育在生态建设起到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森林资源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目前我国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来治理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由于森林对自然界水域流量具有控制的作用,其可以减轻暴雨洪水对水土的冲击,同时又可以涵养水源,避免干旱季节河流水域的枯竭。

(2)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的推手,荒漠化又是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这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培育一片森林可以有效阻止沙尘暴对土地的侵蚀。在沙尘暴多发地区一条森林带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速,改变风向,森林的枝叶可以阻隔风中的沙砾。大规模的绿化带不止可以起到降尘的作用,还可以肥土,通过森林的培育可以使土壤在树木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养分,从而起到遏制土地荒漠化的作用。

(3)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调节气候也是森林的一个重要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在森林地区,其所产生的日夜温差较小,并且对比附近区域,森林区域冬日温度要高于其它地区,而在夏日温度要低于其它区域,可以起到一定的恒温、防寒、防冻的作用。并且在森林中,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森林空气湿度要明显高于无植物区域。因此森林可以有效的调节当地的小气候,并且起到防旱防涝的作用,使防护区域内农作物可以有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其稳定高产。

(4)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在人类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面积的培育森林资源可以有效的促进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氧气,缓解温室压力。森林是天然的氧气库,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可以有效的减轻我国现今的环境问题,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据调查显示,我国近些年来森林储备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森林资源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也有所增强,在调节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保护物种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保证生物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大部分的生物都是以森林作为栖息地,并在此繁衍生息。由于森林资源的破坏造成我国一些物种失去家园,面临着灭绝的危机。目前我国正大力开展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通过对森林的培育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物种可以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地,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森林是物种最好的保护屏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通过对森林的培育,恢复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4结束语

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二者之间的平衡,而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对其进行培育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森林可以有效的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保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中重要的自然资源,而通过森林培育也可以有效的推进生态环境的建设,促使我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林杰.浅析森林培育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农技服务,2016,33(6):166.

[2]尹立新.浅谈森林培育在生B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J].大科技,2016(14).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6

关键词:森林培育技术;发展趋势;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144

1森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1森林培育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森林培育技术是既重视市场需求又重视环境问题的,就是在保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上,来利用先进技术满足用料需求。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所要达成的目标,森林培育技术也在向着这一目标发展,不仅要为人类的生产提供服务,还要为固结水土、改善气候作出努力。一些对环境有危害的技术,如化肥、农药等,随着森林培育技术的进步将逐渐退出舞台。

1.2森林培育技术的定向化发展趋势

森林不仅要满足生态需求还要满足生产需求,而生产需求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为了尽快的培育出不同需求的森林资源,应该将不同用途的树分开来培育,使用不同的育种、育苗、整地技术,尽快满足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将森林划分为天然林和工业林,工业林又可以分为纸浆林、建材林、单板用材林等,突出不同用途林业的培育重点,更快、更准地生产出工业材料,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1.3森林培育技术的集约化发展趋势

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越来越遭,虽然可以利用森林来缓解,但是工业需求也是很庞大的。未来要既顾及环境又要满足社会需求,森林培育技术就要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控制树木培育的密度、时间以及用料,以有效缩短培育周期,让树木增速增长。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成果,在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增加资源的使用价值,挖掘培育技术潜能。

2森林培育技术的管理措施

2.1加强育种阶段管理

育种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外一些优异的育种技术是可以大大提高树木质量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国也要加强育种技术的开展工作。以杉木子代测定技术为代表的育种技术在上世纪末已经得到推广,目前杨树、柳树等树种的培育技术是常用到的。育种技术可以使树木的成材率、密度、纤维素含量等相关指标有明显提升,优化森林资源基因库,提高了树木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社会需求。

2.2加强育苗阶段管理

育苗阶段是森林培育技术中的重要一环。要规范育苗过程的程序,要重点注意基质制备、容器选择、催芽、播种等各个环节,要及时配合化学测定来选择合适的育苗环境,来提高存活率和质量;就是要提高育苗技术,从环保高效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树种,在处理过程中要结合生物学特点和繁育特征来确定合适的处理方法,包括种子的采集、储存等,以保存优质种子,创造良好条件。

2.3加强整地阶段管理

树木生长的环境也就是土地的质量是树木快速生长的重要一点。土地的平整时间以及方式,还有施肥时间和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要针对不同树种,结合当地土地检测数据来制定相应的整体措施。要从整体出发,针对整体的各个环节来做好机械设备以及所需材料的准备;要规范整地技术,明确规定整地时间及方式,最大化优化土地,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供最好的土地环境。

2.4加强栽种阶段管理

栽种阶段最重要的是注意森林的密度,如果过密,会使得树木争抢养分,不能健康生长;如果过疏,又会浪费土地资源,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因此,为了保证树木在后续阶段有很好的存活率,要严格控制树木栽种的密度。另外,控制密度也将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培育效率。

2.5加强林地整体管理

林地管理主要包括养分管理、凋落物的处理以及树木修剪。养分管理要注意时时监控树木的养分,在合适的时候给树木施肥,在养分过盛的时候采取措施防止树木烧死。凋落物的处理要经过规划和研究来确定最佳的处理方式。修剪则是有利于树木的生长,控制分支争抢主干养分,帮助树木茁壮生长。林地的管理对于树木的再生长和资源的再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的环节。

总之,森林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下,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又要为环境优化做出贡献,就需要不断改进森林培育技术,提供不同用途的优质树木,为林木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规划。

参考文献

[1]董广志,王洪武,唐琦.我国森林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管理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5(17).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7

关键词:森林抚育;实施;作用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15304

1实施森林抚育的必要性分析

森林抚育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内容,天保工程二期加大了对森林抚育的投入力度,把加快提升森林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旨在实现从单纯保护向保育并举转变。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自2009年实施以来,对部分急需抚育的中、幼龄林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及林分卫生环境状况,提高林分的稳定性,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提高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收入。

据2011年江市古城区“三规报告”统计,古城区林业用地总面积1469296.5亩,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面积为1087866.0亩、蓄积为2795950m3,其中:幼龄林面积为485802.0亩,蓄积为1507950m3,占乔木林面积和蓄积的44.65%和53.90%;中龄林面积为444972.0亩,蓄积为609400m3,分别占40.90%和22.00%;近熟林面积为121798.5亩,蓄积为496610m3,分别占11.20%和18.00%;成熟林面积为34558.5亩,蓄积为178620m3,分别占3.18%和6.00%;过熟林面积为735.0亩,蓄积为3370m3,分别占0.07%和0.10%。

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3501940m3,其中:有林地蓄积3482450m3,占总蓄积量的99.44%;疏林地蓄积10620m3,占总蓄积量的0.30%;散生木蓄积2470m3,占总蓄积量的0.07%;四旁树蓄积6400m3,占总蓄积量的0.19%。

古城区乔木林(纯林和混交林)面积为1087866.0亩、蓄积为2795950m3,按龄组划分,其中:幼龄林面积为485802.0亩,蓄积为1507950m3,占乔木林面积和蓄积的44.65%和53.90%;中龄林面积为444972.0亩,蓄积为609400m3,分别占40.90%和22.00%;近熟林面积为121798.5亩,蓄积为496610m3,分别占11.20%和18.00%;成熟林面积为34558.5亩,蓄积为178620m3,分别占3.18%和6.00%;过熟林面积为735.0亩,蓄积为3370m3,分别占0.07%和0.10%。

上述森林资源数据显示,古城区森林的面积和覆盖率都比较大,中幼林所占比例非常大,大量的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过密,加之抚育措施不及时,林木出现明显分化,自然整枝不良,通风透光不畅,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树高、蓄积生长量明显降低,林下目标树种更新困难,中幼龄树生长受阻,林木生长缓慢,幼树枯损严重,防护效能低下;大量的人工林由于初植密度过高,林分郁闭后,空间竞争激烈,生长被抑制。丽江市古城区急需对中幼龄林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培育,而森林抚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2森林抚育实施的情况分析

2.1古城区森林抚育的目的

天保工程一期古城区实施禁伐措施,有效地增加了森林植被。但目前大量的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过密,林下目标树种更新困难,中幼龄树生长受阻,林木生长缓慢,幼树枯损严重,防护效能低下。大量的人工林由于初植密度过高,林分郁闭后,空间竞争激烈,生长被抑制。据丽江市古城区森林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古城区森林的面积和覆盖率都比较大,中幼林所占比例非常大,共有中幼龄林93万亩左右。所以,丽江市古城区急需对中幼龄林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培育,而森林抚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通过森林抚育措施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及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卫生环境状况,提高林分的稳定性,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增加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的收入。

2.2古城区森林抚育的原则

森林抚育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内容,旨在对部分急需抚育的中、幼龄林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措施,改善林分结构、调整树种组成和密度,改善林分卫生环境状况,提高林分的稳定性,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提高林区群众和林业职工收入。森林抚育是古城区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之一,抚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林木生长势,提高林分质量和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林地生产力。古城区森林抚育坚持去劣留优、去弱留壮、去密留稀,控制采伐强度,兼顾目标树分布均匀,保护幼苗幼树的原则。抚育采伐与具体的抚育采伐措施、林分分类要求相结合,避免对森林造成过度干扰。

3古城区森林抚育的对象及类型

3.1森林抚育对象

(1)除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含省级)明确规定不允许实施抚育的森林外,均作为森林抚育的对象。森林抚育对象符合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规定。经济林、竹林和桉树短期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暂不作为抚育对象。

(2)古城区森林抚育按照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优先选择密度大、结构不合理、卫生条件差的中幼林作为抚育对象。

3.2森林抚育的类型

根据实际情况,适合该区的森林抚育类型有透光伐、疏伐、卫生伐、生长伐4种。

4古城区森林抚育采取的技术措施

4.1透光伐

在林分郁闭后的幼龄林阶段,当目的树种林木受上层或侧方霸王树、非目的树种等压抑,高生长发育受到明显影响时进行的抚育采伐。

4.1.1措施

伐除上层或侧方遮阴的劣质林木、霸王树、萌芽条、大灌木、蔓藤、高大草本等,间密留匀、去劣留优,调整林分树种组成和空间结构,改善保留木的生长条件,促进林木高生长。

4.1.2控制指标

透光伐后林分郁闭比低于0.60,在容易遭受风倒雪压危害的地段,或第一次透光伐时,郁闭度降低不超过0.2,更新层或演替层的林木没有被上层林木严重遮阴,目的树种平均胸径不低于采伐前平均胸径。

4.2疏伐

在林分郁闭后的幼林龄或中林龄阶段,当林木间关系从互助互利生长开始向互抑互害竞争转变后进行的抚育采伐。

4.2.1措施

疏伐主要针对同龄林进行,伐除密度过大、生长不良的林木,间密留匀、去劣留优,调整林分树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为目标树或保留木留出适宜的营养空间。

4.2.2控制指标

在容易遭受风倒雪压危害的地段,或第一次透光伐时,郁闭度降低不超过0.2,目的树种和辅助树种的林木株树所占林分总株树的比例不减少,目的树种平均胸径不低于采伐前平均胸径,林木分布均匀,不造成林窗。

4.3卫生伐

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森林中,以改善林分健康状况为目标进行的抚育采伐

4.3.1措施

选择性伐除已被危害,丧失培育前途,难以恢复或危及目标树或保留木生长的林木。目的是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减少病虫害和火灾发生,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4.3.2控制指标

卫生伐抚育后没有受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林业补充检疫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蛀干类有虫株率20%以下,感病指数在50以下,除非严重受灾,采伐后郁闭度应保持在0.5以上。采伐后郁闭度在0.5以下或出现林窗的,要进行补植。

4.4生长伐

在中龄林阶段,当林分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目标树或保留木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时进行的抚育采伐。

4.4.1措施

生长伐需确定目标树或保留木的最终保留密度,采用林木分类。保留木顺序为:目标树、辅助树、其他树;采伐木顺序为:干扰树、其他树;选择性伐除已被危害、丧失培育前途、难以恢复或危及目标树或保留木生长的林木。采用林木分级的,保留木顺序为:Ⅰ级木、Ⅱ级木、Ⅲ级木;采伐木顺序为:Ⅴ级木、Ⅳ级木、Ⅲ级木。为目标树或保留木保留适宜的营养空间,促进林木径向生长。

4.4.2控制指标

生长伐后林分郁闭比低于0.6;在容易遭受风倒雪压危害的地段,或第一次透光伐时,郁闭度降低不超过0.2。目标树数量,或Ⅰ级木、Ⅱ级木数量不减少,平均胸径不低于采伐前平均胸径。林木分布均匀,不造成林窗等,对于天然林出现林窗的要进行补植。

5组织实施

5.1健全机制,建立制度

森林抚育时充分考虑当地山林权属,组织相应的填充管理和管护机构,在结合当地群众生态产业发展开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森林抚育实施方案,划定森林抚育范围,层层签订实施管理责任书,明确责、权、利,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好抚育间伐的伐前培训、伐中、伐后迹地清理、林政管理、采运检尺、安全防火、生态环境监管、检查验收等具体工作。

5.2与设计部门合作,确保古城区森林抚育质量

设计调查具w落实到山头地块,对需抚育的作业区各小班进行详尽的调查,包括:权属、林种、林分起源、树种组成、平均年龄、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株数、公顷蓄积、目的树种更新幼苗幼树、立地因子、木材集采运条件等。根据调查情况,确定抚育方法及要求,制定技术措施,做好生产组织,做到抚育地块明确、标志碑安置显眼、采伐合理,生产安全有序,成本控制最低,采伐效益最大。

5.3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森林抚育采伐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所以在采伐前必须对采伐人员进行作业前培训,对整个采伐过程加强现场技术指导。

5.3.1法律培训

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云南省森林条例》、《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5.3.2政策培训

主要是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林业厅的几个关于采伐的政策文件的学习,特别是有关伐前公示制度、作业区拨交及验收等制度的学习。

5.3.3技术培训

采伐前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规范作业。培训的技术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1646)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

5.3.4检尺培训

为防止滥砍乱伐,必须对现场检验人员进行木材检尺培训,严格遵守丽江市下达的采伐指标,把好采、造、集、运等技术关。

5.3.5安全培训

对作业人员进行采伐安全培训,包括人身安全和防火安全培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6森林抚育后取得的效益

抚育作业后,林分密度较为合理科学,林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病虫害不易发生,林木生长的营养空间增大,生长加速,木材质量提高,大量的中幼龄林会逐步健康过度到近熟林、成熟林,近成过熟林的比重上升,森林资源结构得到改善。

6.1经济效益

据调查,抚育后的林分生长率可提高6%~8%。通过调整林分密度可缩短工艺成熟期10~20年。截止2015年,全区已完成森林抚育55000亩(含国有林10000亩),经初步测算,按作业设计对古城区5.5万亩的幼中龄林开展合理的抚育经营后,按抚育措施每年每亩增长0.1m3立木蓄积计,每年立木蓄积约多增加5500m3,按2016年古城区木材综合售价400元/m3的60%计算,每年可新增加约132万元的收入。

6.2社会效益

丽江市古城区幼中龄林抚育实施,可吸收农村部分临时劳动力,能为林业职工和作业区附近农民增收,还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6.3生态效益

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还提供大约是年度立木产值的10倍~20倍的生态服务价值”的理论估算,每年新增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约0.5亿元以上间接生态效益。可见,通过开展中幼林抚育工程可以加快古城区森林资源恢复和生态建设的进程,同时为古城区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

7森林抚育对我区林业建设发展的作用

(1)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洪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少,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较好保护,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制。古城区天保工程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等项目,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使全区森林面积和蓄积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达67.48%。

(2)森林抚育作业后,改善林分的结构林分密度科学合理,林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病虫害不易发生,林木生长的营养空间增大,生长加速,木材质量得到提高,大量的中幼龄林会逐步过渡到近熟林、成熟林,近、成、过熟林比重上升,森林资源结构得到改善。同时,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抵御自然灾害等生态效能方面没有产生负面影响,而在化森林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和景观方面起到了较好作用。

(3)森林抚育提高了森林植物多样性。森林抚育间伐可以保持森林生态环境结构的稳定,不仅能增加林木下的植物种类,还能提高各物种的覆盖度与高度,增加的植被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了动物的种类,森林会呈现多样性的生态发展环境。

(4)中幼龄林通过开展合理的抚育经营,可以使林分分布均匀并且保证不同年龄阶段的林分有较为合理的密度,进而扩大留存木的营养空间,加速枯枝落叶的分解,提高林地肥力,促进林木生长,使林木培育期限缩短10~20年,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森林抚育,可吸收农村部分临时劳动力,能为林业职工和作业区附近农民增收,还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明显。

(5)丽江是旅游胜地,旅游业是支柱产业,森林景观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持和改善丽江(特别是古城区)的森林景观对丽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意义深远。森林抚育成功实施,具有全面示范作用,为丽江森林的经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在它的推动下,必将逐步改善丽江的森林景观,同时为丽江旅游业锦上添花。

8结语

森林抚育的实施调整了森林结构,突出主导林木,降低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内环境,加快了森林资源培育的步伐,缓解了木材供给结构性的矛盾,具有非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县(局)及实施方案编制[R].昆明:云南省林业厅,2011.

[2]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丽江市古城区2015年度森林抚育作业设计[R].昆明: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2016.

[3]丽江市林业局.森林抚育材料汇编[R].丽江:丽江市林业局,2013.

[4]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森林抚育技术规程GB/t15781―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8

一、我国森林经营状况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30年以来,林业与生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林业工作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面对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的要求,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长期以来,林业主要抓了造林绿化与森林采伐,对中间森林生产过程最长,内容最丰富,科技含量最高的科学经营始终未引起重视,森林经营成了我国林业最薄弱的环节。

长期忽视森林科学经营带来了严重后果:一是森林质量低,全国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84.73立方米/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4%,而世界上先进的林业国家,如德国达268立方米/公顷,奥地利295立方米/公顷,匈牙利380立方米/公顷。水热条件差,经营粗放的俄罗斯森林每公顷都超过了100立方米。我国的人工林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更低,仅为46.59立方米/公顷。二是森林病虫害严重,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由于森林经营不善,人工林树种单一,抚育管理跟不上,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1.1亿亩,因森林病虫害而减少林木生长量1700万立方米。今年我国遭受雨雪冰冻灾害,由于森林经营不善,森林损害惨重。最显著特点是针叶林比阔叶林严重,人工林比天然林严重,纯林比混交林严重,外来树种比乡土树种严重,没有抚育的森林比抚育的严重。三是可利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后备森林资源匮乏,不能满足国内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当前年缺口2亿立方米,“十一五”年缺口将达到3亿立方米,只能用大量的外汇进口木材。四是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重。造成我国森林经营工作长期不到位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前,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大环境的影响,国家建设需要木材,当时又没条件进口木材,实际上是木材大生产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指导思想的偏差及认识上的误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重造林,轻抚育;重数量,轻质量;重生态,轻产业。三是林业改革滞后,国有林、集体林都存在森林经营主体不明确,责权利关系扭曲。四是森林经营技术人才短缺,至今没有形成科学的森林经营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五是林业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制度、以及损害森林经营者利益的税费制度等等。

几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为当前我国森林经营总体状况担忧,但也从重视森林科学经营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看到了希望。例如: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地处秦岭西端,1962年建局,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次生林综合培育,到1998年,森林覆盖率由44.8%提高到54.6%,活立木总蓄积量由2589万立方米增加到2771万立方米,为国家提供木材342.57万立方米,森林质量显著提高。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1955年建立森林经营所,当年仅残存樟子松纯林面积8866公顷,蓄积量25万立方米。几十年来,以封造和抚育为主要手段,发展沙地樟子松,形成了有林地面积20万公顷,蓄积量2224万立方米,其中樟子松林面积10万公顷,蓄积量1248万立方米。目前处于中龄林的樟子松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达124.8立方米,生长前景很好。吉林汪清林业局,早在1959年开始实施采育兼顾的实践工作,努力将采伐利用森林的过程作为培育森林的过程。截至2004年底,全局实现“三个三千万”,即:建局时森林蓄积量3200万立方米,迄今为止共采伐消耗3600万立方米,目前仍有森林蓄积量3891万立方米。基本上找到了一条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路子。广东雷州林业局,总经营面积4.7万公顷。加强人工桉树林森林经营,实施小班集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全林平均年生长量2007年达到1.55立方米/亩,比1995年提高了0.57立方米/亩。这些实例告诉我们,只要长期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切实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我国森林资源质量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能的。

二、加强森林科学经营的基本构思

科学的森林经营是一种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为,涉及天然林和人工林,它是有计划的人为干预,目的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发展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物种,来长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环境的需要。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最重要的职责,搞好森林经营是森林经营主体的最本职工作。无论是从生态需要还是林产品需求,无论是生态公益林还是商品林,都必须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多功能和多效益。盛世兴林,当前林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空前发展,国家能够对林业投入更多资金,加强森林科学经营工作的时机基本成熟。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林业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森林经营事业,把林业放在国家基础建设的大局中统筹兼顾。我国宜林土地资源很有限,依靠扩大森林面积来增加森林资源是极有限的,只能主要通过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提高林地生长力,且潜力是巨大的。因此,要从简单的森林面积数量扩张,转变到扩大森林面积与提高森林质量并重,全面提升我国森林经营水平,增加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这才是又好又快发展林业的正确选择。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又能满足国内的木材需求;既能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又不与农业、牧业争地。而且森林经营还能提供大量的劳动岗位,增加就业,扩大内需。

国内、外森林经营的长期实践已经证明:森林科学经营要应用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两大技术体系作为支撑。森林培育重点是良种选育、森林营造、幼中林抚育和天然次生林的培育技术;而森林经理是组织森林经营,其重点则是资源调查、区划、经营规划和经营方案(包括森林结构优化、采伐收获调整、收获预估等);二者结合就构成了完整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在林业生产实际中,主要体现在森林经营主体应用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编制科学的森林经营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实现森林经营目标。世界上凡是林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森林经营方案工作。如瑞典的《森林法》明确规定:全国每十年进行一次森林资源清查,对每个林班都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建立完整的森林资源档案,国有和私有林主都必须按规划设计进行经营管理。日本1936年修订的《森林法》规定:对全国森林经营实行施业案监督制度,林主或经营者必须编制施业案,报请地方行政长官批准后实施。澳大利亚林业管理部门每年对森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稽查。芬兰由国家补助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费用的50%。挪威建立“森林信托基金”支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工作。匈牙利设专人监督森林经营方案执行。

森林科学经营要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通过实实在在的各种经营措施,使我国的森林资源质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是能够做到的。按我国森林资源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如果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到世界平均值100立方米/公顷,森林总蓄积量可超过200亿立方米;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26%以上,森林面积比现在增长40%,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如能达到160立方米/公顷(略高于日本),森林总蓄积量400亿立方米,比现在森林总蓄积量增长3倍多。按我国人口发展战略,本世纪中叶人口总量控制在15亿计算,人均森林蓄积量可稳定在26立方米,比现在的水平提高3倍。每年森林采伐利用总量可到10亿立方米以上,基本上能满足国内木材需求。三、加强森林经营的主要建议

(一)加快国有林区改革进度。建议明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国有林体制和机制改革方案,采取积极措施,稳步推进。同时,将加强森林经营、振兴东北老森工基地作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责任,加强组织协调,研究和制定振兴老森工基地的有关政策,落实各项措施,促进振兴

。(二)抓紧森林采伐管理等制度的改革。森林抚育、林分改造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不应成为森林抚育和低价林改造的瓶颈,要从有利于森林培育、有利于经营主体、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三个有利”的原则进行完善。凡是按规范要求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按方案中确认的合理年采伐量,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的管理。另外,现行各项规程、规范、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凡不利于加强森林经营工作,脱离实际的,应清理、修改和完善。

(三)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期限。我国天然林资源在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天然林保护和培育工作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做好,重点是加强森林培育;其次扶持经营体制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期到2010年截止,天然林的保护培育、恢复发展不能指望10年就能实现,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建议再用10年~2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培育天然林工程,加大国家扶持力度。在工程实施中,把大部分的工程资金用于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和森林保护等,提高工程区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从而增强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四)建议国家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建议国家启动森林科学经营工程,抓紧实施全国森林经营工程规划,重点突出森林抚育措施。森林经营工程可以分解为森林抚育工程、大径材培育工程、珍贵树种培育工程、低价林改造工程等等。当前要抓紧试行示范工程,以县(局、场)为尺度,建立森林经营工程管理体系,以县(局、场)为单位编制森林经营类型,各森林经营主体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按方案实施。经过试点,总结经验,示范推广。

(五)建立森林抚育管理扶持政策,设立森林抚育专项资金。森林抚育资金投入要有长效机制,林业生产是周期长、效益低、风险大的行业,但又是人们生态需要和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事业,要与国家的农业补助资金对农民种粮、养猪等补助一样对待,建议国家设立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重点鼓励森林抚育,促进林业生产和林农增收,确保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公益林的森林抚育资金,由国家开辟公益林森林经营专项资金渠道解决;商品林的森林抚育可通过特别财务处理,预付或特别周转金先行支付,也可从专项贴息贷款渠道解决。

(六)健全机构,理顺职能。国家和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设立森林经营管理机构,上上下下建立协调有序的森林经营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现国家林业局职能机构已定,建议成立局领导为首的森林经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职能部门加强森林经营工作,步调一致,加大力度,指导全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同时,组建森林经营专家顾问咨询组,科学指导森林经营工作有效开展。明确界定林业行政机关和森林经营单位的职责,使基层林业经营单位能独立行使自己的职责。

积极宣传加強森林经营的重要性,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森林经营的内涵很丰富,这里的“经营”概念,包含了林地、林木等全部森林资源的筹划营谋,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人为治理,达到森林生态,森林收获和经济效益既定的目标。通过宣传,提高社会对森林经营的认知程度,澄清与纠正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误区,转变一些以为林业就是简单的“挖坑种树,动斧砍树”、“一说保护,禁止砍树”,甚至把培育与采伐对立等模糊认识。

(七)健全森林经营的法律法规。随着天然林保护等几大林业重点工程陆续实施期满,以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林业将面临一个全新的转型期,林业经营模式也将随之改变。新的林业经营机制需要法律支撑,否则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无法步入正轨。我国现行的林业法律体系中,森林经营有关法律法规方面还很不健全。《森林法》对森林经营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建议对森林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同时,借鉴美国、日本、芬兰等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国有林经营法》、《私有林经营法》的经验,着手制定我国《森林经营法》。通过法律规定森林经营的各种形式,包括森林经营的主体与客体,经营权取得和限制,森林经营的基本准则,森林经营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执行,森林经营与各方面的关系,森林经营效果的保障,森林经营风险管理等等。立法有一个过程,可先以法规或部门规章形式,予以明确。对过去不切实际,不利于加强森林经营的规章制度和规程规范,进行清理修订。只有森林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林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八)加速培养森林经营人才。实现科学的森林经营是当前林业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森林经营工作。森林经营必须“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参与性。只有在科技教育和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建议把森林经营人才纳入国家人才队伍规划,中等、高等农林院校扩大招生计划,强化林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林区工作,比照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才待遇和保障水平对待。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9

论文关键词:森林经营体系龄级法森林经营类型优化决策

论文摘要:转业两大体系建设和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构建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采用以组织森林经营类型为核心的龄级法森林经营体系,优化森林经营决策,能有效地解决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台理配置林地资源,发挥森林资源三大效益

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森林经营决策的时代背景,只有建立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才能促进森林资源建设,促进林业与社会同步发展。为满足经济社会对林业多效益需求结构变化,2o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林业以两太体系建设为目标,既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森林多资源、多功能永续利用的时机已成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森林经营特别是商品林经营须能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形势要求探索并构建能促进两体系建设和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森林经营体系,实现森林多资源永续利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森林资源基础。

1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森林经营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表明缺乏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森林经营还处于粗放阶段,不利于快速提升林业产业档次,不利于发挥森林三大效益,不能满足两大体系建设和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

1.1森林经营定向化程度低

森林资源功能是多样性,某些功能之间是兼容的,而某些功能之间是相斥的森林资源须定向经营。森林资源定向经营要求:对具体林分都应确定主导培育目标,对经营范围内森林整体应确定各类森林的合理经营结构公益林的主导目标有水资源涵养保护、土壤保持、保健游憩、风景美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商品林的主导目标有优质太径材生产、一般用材生产、名忧果品生产等森林资源调查中,森林培育目标以前粗略地五大材种反映,近年则有所细化,但用材林仅分一般用材林、短轮伐期用材林两个欢级林种。营林生产中,部分林分的培育目标或者粗略、或者模糊不清;森林经营结构不合理,结构优化观念不强,用材林效益低的一般用材林为主这些现象意味着森林资源培育定向化程度低,定向经营仍处于低水平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是森林经营中没有前瞻性地以林业需求结构变化为引导,确定并调整森林经营目标。

12森林作业法单一化和简单化倾向

作业法是根据树种和森林类型的特点,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从培育到采伐和更新所采用的一套完整的经营利用作业体系。每一具体林分(小班)应按龄级法或小班经营法实施相应的作业法但是,目前林业生产中太部分林分之间的作业措施并无多大区别,甚至对风景林更新采用与用材林更新一样的皆伐方式。

1.3森林经营方法不明确

森林经营方法分龄级法和小班经营法两类,两者都以小班为单位实施。龄级法的核心是组织森林经营类型,按照经营类型进行设计,每一经营类型按龄级设计作业法,每个小班(细班)归人相应的森林经营类型并按龄级套用相应的经营措施。小班经营法的核心是按经营小班进行设计和施工。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经营措施设计单位不明确现象,既非按经营类型设计、又非按经营小班设计,难以按照定向培育的要求进行森林经营技术设计。有些林场编案时按树种组甚至按林种计算采伐量,没有按经营单位(即森林经营类型、作业级)分别计算论证确定合理的采伐量,很难说对调整森林时间秩序能起到有利用。

2森林经营体系

2.1森林经营体系的建立

森林经营体系是将森林自然分类系统和森林经营分类系统结合起来,采取适宜的森林经营方法,分级分类组织科学的森林经营系统森林经营体系可按“经营区一林种(一级或二缀)一森林经营单位”分级组织。森林经营单位是基本的规划设计单位,龄级法以森林经营类型作为森林经营单位,小班经营法以经营小班作为森林经营单位龄级法按经营类型进行设计,有许多优点:规划设计的工作量大为减小,而且这种经营方式已基本上能满足森林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的需要,便于森林组织定量化决策。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经营林业大多采用这种方法。龄级法经营在我国林业中仍占主要地位。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是龄级法的核心,森林经营类型的蛆织随着林业形势与任务的发展而演进。我国木材林业时代不仅森林经营类型少,而且由于没有认识到森林经营类型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营林生产中的关键、重要作用,对森林经营类型的研究有些滞后和不够深人。森林多资源永续利用时代,森林经营类型组织应以两大体系建设为主题,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导向,以林业科技创新为依托,改革和完善森林经营模式,使森林经营能够满足人类对森林多效益需求结构的需要,使效益林业能提高生产效率并能应对林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风险。

2.2森林经营体系的优化决策

以龄级法为基础的森林经营体系优化决策可通过森林经营类型优化设计、森林经营类型优化组合、用材林森林经营类型年龄结构优化等优化过程实现。

2.2.1森林经营类型优化设计

森林经营类型设计即根据经营范围内各小班的立地条件、位置交通条件、林分因子(如树种、起源等)、经营目的等因素合理确定森林经营类型种类数量并命名,科学制定各森林经营类型的作业法。近年来作者编制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森林经营类型。用材林类有:杉木速生丰产用材林、实生杉木一般用材林、萌芽杉木用材林、低产杉木临时经营林、松木速生丰产用材林、松木皆伐一般用材、松木择伐用材林、柏木用材林、阔叶速生丰产用材林、阔叶皆伐一般用材林、阔叶择伐用材林。薪炭林类有:松木薪炭林、阔叶薪炭林。经济林类有:果树林、药材林、茶叶林等。防护林类有:松木防护林、杉木防护临时竖营林、阔叶防护林。特用林类有:种质资源林、松木风景林、杉木风景林、垂直郁闭阔叶风景林、水平郁团阔叶风景林、色叶风景林。竹林类有:毛竹风景林、材笋两用毛竹林、材用毛竹林、笋用毛竹林、笋用杂竹林。

制定的各森林经营类型的作业法要求科学、系统、规范。一个森林经营类型即为一个育林模式,有明确的功能目标、材种(或产品)目标、质量目标、产量目标、林分结构目标,运用植被演潜、树种选择、密度控制、土壤管理、投人产出边际分析等技术经济方法,提高科技含量,优化设计一套营林技术措施体系,达到林学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算、应用时可行。

2.2.2森林经营类型优化组合

森林经营类型结构是经营范围内各经营类型的林地面积数量或百分比。由于林业经营范围辽阔性、生产任务多样性,经营类型结构优化非常必要。为达到森林经营类型优化组合需作出森林经营类型结构优化决策,包括森林经营类型目标结构确定、森林经营类型现状结构调整,目的是提高经营范围内林地资源配置合理性和林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并协调森林三大效益。

林业生产周期具有长期性,森林经营类型现状结构是以前森林经营活动形成的。由于当时森林经营思想局限性、对森林功能的公众需求和林产品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认识偏差等原因,以前不合理的森林经营决策和林业生产活动造成森林经营类型现状结构往往不台理,经营范围内林地资源配置现状往往不理想例如片面发展杉木用材林、盲目改造阔叶次生林等林业生产活动,形成生产一般性用材的森林经营类型面积偏大,而生产速生优质珍贵大径材的森林经营类型和生态公益质量高的森林经营类型面积偏小,供给与需求错位,不能有效地发挥森林三太效益。

森林经营类型目标结构是符台未来需求结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当地林地资源的森林经营类型结构,各种森林经营类型面积分布呈相对理想和优化状态,此时经营范围内林地资源配置合理。森林经营类型目标结构的制定需科学决策,可采用专家咨询、线性规划、目标规划等方法作出。森林经营类型目标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结构的确定不是一劳永逸的,需审时度势、据森林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行修订。

森林经营类型结构调整是将经营类型现状结构逐步调整到目标结构,通过造林更新、林分改造、抚育问伐等措施发展需要的森林经营类型、减少过多的森林经营类型。同样,调整时期长短、各调整分期的调整量均需科学决策。森林经营类型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林种、树种、材种等森林结构同时得到调整和优化,所以森林经营类型优化组合能达到提高林地资源有效产出率、提高森林三太效益的效果。

2.2.3森林经营类型龄级(径级)结构优化

用材林类各森林经营类型内部的龄级结构调整是传统森林经理学主要内容。收获调整法以森林经营单位(即经营类型、作业级)为对象,把森林采伐作为调整作业级内年龄结构达到理想状态的重要措施,实现木材均衡生产、永续刹用。同龄林森林经营类型年龄结构以龄级面积分布表示,法正林、完全调整林是模式结构。择伐林森林经营类型年龄结构径阶株数分布表示,反“J”形曲线是模式结构。通过台理采伐量分析论证、经若干调整分期的采伐收获,将经营类型的现实年龄结构调整到理想年龄结构

森林资源培育的内容篇10

abstract:Curriculumreformisanimportantpartofcurrenteducationalreform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itaimstodevelopthecurriculumofcombininglearningwithworking.ForestSurveytechniqueisthecorecourseinForestrytechniquemajor.thisthesisraisesuniqueexplanationfromtheanglesofcoursedesignconcept,developingprogress,coursecontent,andteachingmethods,teachingprinciple,whichcouldbeusedinsimilarcoursedevelopmentinthefuture.

关键词:森林调查技术;课程开发建设;工学结合

Keywords:forestsurveytechnique;curriculum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curriculumofcombininglearningwithwork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49-03

0引言

当前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工学结合”课程的含义是: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1]。工学结合课程实质是一种建立在整体化职业分析基础上,以“工作导向”为指导思想进行课程内容开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采取“行动导向”方式进行教学实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2、3]。它既强调岗位技术能力的培养,又强调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与人交往的团队工作作风,将丰富的生活问题、社会经验融于课程内容,强调对学习的主体性、经验性以及对职业道德与态度的关注[4、5]。

2006~2009年三年间我们采用以上思路和方式制定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建设出《森林调查技术》等系列课程,《森林调查技术》课程获得2009年陕西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本文希望我们几年间课程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1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1.1课程设置的依据《森林调查技术》是林业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培养学生“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是在专业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完成。课程设置的依据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国内职业标准和相应职业资格内容要求。《森林调查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完成林业生产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岗位上各种森林资源调查任务所需要的森林资源数量调查和质量评价的能力,直接为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森林管护工服务。

1.2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1.2.1课程开发总体思路《森林调查技术》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必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进行全面改革。课程开发建设围绕如何完成单株树木和大面积林分调查因子测算、生长量测算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具体课程学习情境和教学项目、工作任务;按照林业生产中工作任务完成过程来序化和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来组合并培训森林调查技术中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过硬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强化对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在具体的森林或模拟森林环境中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满足社会和生产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2.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森林调查技术》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岗位需求和森林调查工作系统过程为导向、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建立行动导向课程体系;课程整体内容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对应于相应森林调查工作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流程对应工作流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过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通过具体任务完成的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和经历,培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相融合的专业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改革和内容设置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工作”,即如何使用相关仪器工具和操作规程完成各项不同森林资源调查任务,所完成的任务必须达到一定精度要求。具体的改革指导思想是以课程内容选择为起点,课程标准的修订等教学文件的制定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切入点,教学环境条件(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学院相关支持政策为保证确保课程开发建设成功。

1.3课程开发建设过程课程教学团队作(课程开发的主体),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岗位上能够完成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其次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学生要学习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制各种教学文件,即形成课程开发产品。

2课程内容设计

2.1课程内容的选取《森林调查技术》课程是在原《测量学》、《森林计测学学》、《3S技术》等课程内容基础上解构重构而来,其内容选择主线是围绕地形图应用技术、单株树木测算技术、林分调查技术这三条主线来设置教学情境和项目工作任务。其原则是:符合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要求,融入行业标准和森林资源调查规范,与当前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含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新软件)一致,与生产实际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与企业生产职业能力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

《森林调查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着重是培养学生掌握使用测量、测树仪器工具进行单株树木和林分调查因子测算、生长量测算的方法,理解各种测算原理。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具备相应的仪器工具操作能力、相关软件操作使用能力、森林资源外业调查和内业资料整理分析计算能力,森林资源数量调查和质量评价能力,如表1所示。

2.2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设置的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对《森林调查技术》课程进行课程微观设计。思路是:课程组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深入进行课程能力分解,设置学习领域根据课程目标中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将其转化为典型学习情境深入进行课程能力分解,设置具体的学习情境和教学项目、工作任务。

在学习情境设计过程中考虑:①学习情境的内容首先应该涵盖所要传授的专业知识点,也就是学习情境设计是对学科体系的解构、重构过程。②学习情境的设计同时也是实际生产工作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的转化与实现过程,③学习情境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做到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并重,④学习情景的编排过程,还考虑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即由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以上思路,课程内容归纳为3个模块9个学习情景27个项目,42项工作任务,加1个集中实践(2周时间集中综合实训由5个项目任务组成)模块,组成课程内容。如表2所示。

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设计由由学习型项目综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设计(学生角色、学习情境、教学材料、教学过程)、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教学评估、其他说明、思考题等部分组成。给每一个学习情境下再编写电子教案(学习页和工作页)和实训项目单。

3课程实施的途径

3.1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教学内容组织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以森林调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特定的森林调查技术为工作任务,设立各项行动导向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单项技能、综合技能。教学内容组织实施过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项目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图1所示。

3.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仪器工具使用方法多,项目任务程序步骤多,测定填表计算公式多,牵扯规范规定查表多),创设出“项目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地环境演练,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校企多方评价,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采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将传统的课堂讲授、现地仪器实际操作与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将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如森林资源调查规程),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还利用节假日让同学参与部分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实际生产任务的完成来进一步锻炼提升具体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3.2.1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以真实项目任务完成为基础,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方式。针对某项目任务完成时所需要基础理论知识,仪器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项目任务测算的外业和内业工作步骤,填表计算和绘图方法等进行讲解和技术指导。

3.2.2课堂实验实训,综合实训(教学实习),以完成某一项或多项真实森林资源调查任务为基础,在真是森林环境中,采取小组内成员合作,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进行。具体工作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计划,修订和实施计划,准备仪器工具,检查控制和评定反馈工作完成情况。

3.2.3教学评价推行“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完成过程的考核方式+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双证通融式考核方式”,采取“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具体课程考核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方法,变为“多场次(平时每个学习情境、期末都考试)、多形式(理论、操作,笔试、口试)、多层次(个人独立考试、以小组为单位考试)”的立体考核方式,做到“注重实效、动态多样”,使得评价结果是师生认可,企业认可。

3.2.4教学过程中,辅以多形式实践锻炼,如利用节假日,学生参加部分教师科研课题任务完成,参加林业局、林场实际森林资源调查任务、土地资源调查任务、集体林制度改革中勘界勾图任务,进一步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增加对专业热爱和兴趣。

4教学保证措施

4.1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因而组成了由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校内实训指导教师+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组成优秀教学团队。团队人员中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实验员,生产单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人员中70%人员有双师资格,60%从事过和正在从事森林资源调查工作。70%的人员主持和参加过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他们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是一支人员精干,素质较高,年富力强,双师结构合理,教学能力较强的优秀团队。

4.2相关教学文件编制教学文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所以教学团队和林业生产单位紧密结合,共同制定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确立了以工作岗位编排的“学习情境”。编写了含3个模块,9个学习情境27个项目42项工作任务的的电子教案、实训项目,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主编任务驱动式特色教材,编写了理论题和实训题在内的试题库。链接了国内外主要林业类网站,供参考使用。

4.3教学环境建设校内外教学环境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学院投入大量经费为森林资源调查实验室、林业3S技术实验室购置相关仪器工具和专业软件,与6家企业和3个县市签订了校企、校政合作协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同时,学校还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了相应的经费和相关政策,它们都是该课程开发建设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职教论坛[J].2008.4.

[2]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8,(23).

[3]陈小军.张善智,崔景茂.“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