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19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1

   一、近三年历史高考对知识点的测试情况

   (一)近三年试卷中知识与能力测试的分值究竟是多少?我们把主观题和客观题都估算在内可得到下表:

   表一、近三年知识与能力分值比较表时间1996年1997年1998年项目分值记忆思维记忆思维记忆思维中国史57.539.547.549.55345世界史163717.535.51636合计73.576.565856981

   上表说明近三年历史高考试卷中知识点的分值:中国古代史稳定在50分左右,世界史稳定在16分上下,中外史合计稳定在70分左右;中外史合计测试能力的分值稳定在80分左右,略高于知识点的分值。这说明了对知识点的掌握仍是很重要的。

   (二)近三年高考试卷中测试了哪些知识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近三年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关系,我们发现以下问题:当年试题中有上年考过的部分知识点。这些重复部分的知识点往往以三种形式出现:①知识点所在区域(章、节、目)的重复;②题眼切入点(与此相关相邻近的内容)的重复;③知识点原样重复(但设问、角度、层次不同)。请看表二:

   表二、一九九八年对一九九七年高考知识点的重复时间区域切入点1998原始社会、西汉、唐、元、半坡氏族、思想启蒙、北宋商

   北宋、太平天国、中日战争业繁荣、鸦片战争、中国近代

   、北洋军阀、国共十年对峙、社会主要矛盾、武昌起义、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俾斯1997主义在曲折中前进、法国大革命、麦、北美独立战争、德国

   、俄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中法西斯1996国建立初期、美国霸权政策、二(年)次世界大战、德国知识点数1911时间知识点合计重复率1998机房、戊戌变法、《资

   政新篇》、同盟会、晋

   绥、晋冀豫、官僚资本1997、国民政府财产、英议

   、会限制王权、马奇诺防线、1996人民公社(年)知识点数1141约23%

   据统计,1997年试题对1996年试题知识点的重复率为16.6%;1998年试题对1997年试题知识点的重复率为17.6%;表二是1998年试题对1997、1996两年试题中知识点的重复(基数按两年知识点总数的平均数计算),重复率约为23%。

   在知识点的重复中,包含有大题变小题,小题变大题的情况。大题变小题,即上年考过的大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往往在下年试卷中的小题目内出现。如1996年第44题涉及到《资政新篇》,1997年第5小题(单选)就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主张的比较题。小题变大题如1997年的16题的答案(C)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与1998年的第46题(人民公社化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1998年的第49题,也是由1997年的第20题拓宽加深而研制成的。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小题变大题,大题变小题的情况,不一定每题都是命题者有意而为的,但在客观上却形成了这样的事实;而其中所反映的考过大题的地方还可能出小题,出过小题的地方也不一定就不考的导向却是实在的。

   通过近三年已考过的知识点,我们还可以发现连续三年都定在高考范围之内而却没有考到的区域和知识点,这些区域和知识点是:①我国的人类②商文化及其世界地位③商鞅变法④东汉⑤三国两晋⑥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⑦隋大运河⑧唐对外关系⑨唐朝衰落⑩辽夏金元(11)金与南宋的对峙(12)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中国(13)元朝的统治和民族融合(14)明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5)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16)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的诞生(17)国民运动的兴起(18)红军长征(19)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20)第二条战线的形成(2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革的完成(22)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23)“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林彪集团的覆灭(24)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25)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外交战线的成就(26)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27)英国工业革命(28)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9)日本明治维新(30)《四月提纲》(31)苏维埃人民反对外来干涉(32)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5)大萧条(36)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法西斯斗争(37)慕尼黑阴谋等等。

   (三)近三年所测试的知识点中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所占比例的情况请看下表:

   表三、近三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知识点比分表时间(年)政治(分)经济(分)思想科技文化(分)合计(分)1996年8434.522.51501997年9151.57.51501998年10026.523.5150

   这个表反映了近三年来测试政治史的知识点(含能力分)分值逞上升趋势,经济史逞下降趋势,文化史的分值稳定在22分左右。1997年的文化分过低,仅占全卷总分的5%,1998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使文化史比分趋向合理;但1998年的经济史与1997年相差25个百分点,经济史的分数过低,政治史分数又偏高,其整体结构的分值比是不尽合理的。

   (四)近三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考知识点(含能力分)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表四、近三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考点分数表国别英美法德俄日意国际分值(分)关系时间1996年1.5317.54.54.51.50181997年313.51.51.521.50221998年1.510.533.753120.757

   此表表明:1.分值重头在美、法、日、国际关系;2.意大利分值过低,三年中两年空白,仅有一年占0.75分;3.英国本是分值重头国家,但近三年没出重头题,故分值在3分以内徘徊。

   (五)近三年来在资本主义、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三个面上测试的比分情况看下表:

   表五:近三年三条线索知识点(含能力分)考点分值表项目资本主义工运、社运民解分值(分)时间(年)1996年417.54.51997年501.53.51998年28.51.522

   此表反映了测试资本主义的分值在降低,工运、社运的分值也在降低,而民解运动史的分值却上升到高峰。根据对以前高考史的回顾,社运、工运、民解史一般5~7年才出一次重头题,1998年的第49题可以认为是又在民族解放运动史这条线上出了大题。

   二、对一九九九年历史高考知识点的估计

   (一)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常考知识点的学习。近三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表明:80%的试题内容都是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常考知识点,且重复率在16—23%之间,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认真掌握近三年来已考过的但还在1999年高考说明内的重要知识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常考知识点的学习,如,中国古代史上的半坡氏族、山顶洞人、分封制、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土地政策。世界史上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和国际关系史方面的史实等。

   (二)重视近三年来未考的重要的知识点的学习。有些重要的知识点,近三年来未考,应当高度重视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如中国史上的井田制、开元盛世、以少胜多的战役、大运河、唐的对外关系、唐的衰落、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条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反帝爱国反动、红军长征、重庆谈判;世界史上的拿破仑、《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亚洲觉醒、《四月提纲》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七大、经济危机、苏联建设成就和模式、慕尼黑阴谋、两次大战、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第三世界兴起等等。

   (三)重视16开本比32开本中新增加的知识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英国航海条例、欧洲启蒙运动、法国的初步改造、16—18世纪的亚洲、维也纳体系、资本主义列强对于全球的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朴茨茅斯和约》、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19世纪晚期的欧美工人运动、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评价、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含义、新经济政策、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田中内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雅尔塔体系、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非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二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苏联的改革和受挫、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的经济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影响、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四)对中国近代文化和世界文化章节内容的把握。山东双月园会议(1998年8月初全国高中教学改革会议在山东双月园学校召开)和郑州会议(1998年9月下旬河南省历史教学改革报告会在郑州民族饭店召开)都估计到1999年全国普通历史高考试题涉及两个近现代史的文化章节内容(近几年来供学生阅读而未划入高考范围之内),但这仅仅是个估计,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和有关权威性刊物都没有这个意向的表示。因此,对这些专门章节的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六章,下册第十一章,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五章)宜进行不同的处置:1.不讲述的文化课,要求学生阅读,并尽量和政治、语文的有关知识联系。2.在采用外来资料和试卷中涉及到的所有文化史题都要做,都要解答学生提的问题,都要评讲。3.不讲述的文化史部分的内容中若与其他章节的政治、经济(包括工业革命)有密切联系时,应该积极联系,如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电机、电动机就很需要结合世界史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中的电磁学的成就;讲到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达尔文的进化文化,就有必要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八章第一节《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和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生物学的巨大进步》等等。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2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时政性强,紧贴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根据现行教材,将高中思想政治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衔接模块与知识点比对分析如下:

一、教材衔接模块的比对与分析

1、教材比较

初中思想品德共五本书,其中七年级(初一)分上、下两册;八年级(初二)分上、下两册;九年级(初三)全一册。高中思想政治共四本书,分别是:经济生活(高一上)、政治生活(高一下)、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高二)。

2、模块衔接与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下两册主要涉及如何生活和做人;八年级上册主要围绕爱和人际交往;八年级下册主要是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等人身权利;九年级全一册涉及爱国与责任。总体上讲,七年级上、下两册从及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侧重生活、情感、心理及爱的教育,八年级下册及九年级全一册与高中思想政治衔接内容较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有所涉及。

二、教材衔接知识点的比对与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每本书都设置了四个单元,单元下面设框,以框标题为单位进行统计,初中思想品德共111个框标题,高中思想政治共91个框标题,其中经济生活22框,政治生活24框,文化生活20框,哲学生活25框。高中思想政治比初中思想品德少了20个框标题,内容新、抽象,衔接的知识点如下:

1、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经济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竞争合作求双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当代的国际竞争;诚信做人到永远――市场交易的原则、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拥有财产的权利(财产属于谁、财产留给谁、无形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分配;我们崇尚公平、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天平”、维护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的共同理想――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会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政治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忠实履行义务――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文化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多彩的生活情趣、追寻高雅生活情趣――文化塑造人生,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人生当自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多元文化“地球村”(世界文化之旅、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灿烂的文明之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的共同理想――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哲学生活的衔接知识点:

日新又新我长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掘自己的潜能、善于调控情绪、遭遇险情有对策――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多样的情绪――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善于调控情绪、遭遇险情有对策、防范侵害,保护自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建新集体――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生命因独特而绚丽――矛盾特殊性;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防患于未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价值与价值观。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3

   论文摘要:知识产权法的部门归属是关系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问题,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有重大作用。本文在对现有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特别法,这对于明确知识产权法的部门归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科技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有利地位,实行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否成功,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一个公平合理的技术创新环境,一个富有效率、井然有序的创新秩序。因此,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与执法工作,明确知识产权法的部门归属,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观点

   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法属经济法部门,特别是知识产权法中的工业产权法。其重要依据是知识产权纠纷原来由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审理。

   有些学者将知识产权法划入科技法部门,其依据是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密切。且知识产权法中的专利制度、专有技术制度等与科技活动密切相关。

   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许多民法学者持有这种观点,其主要依据是: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六章第三节把知识产权纳入了其调整范围。知识产权是一种与物权、债权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而且民法中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也普通适用于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有的学者认为,顺应部门法适应社会关系调整需要而逐步分解细化的趋势,将知识产权独立成了一个法律部门。

   二、对现有观点的分析

   笔者认为,就经济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总称,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是一种社会法。经济法保护的不是私法意义上的私人利益,因为那种私人利益是一种特殊性的、利己性的私人利益。经济法所保护的是社会公法规范,而经济法规范比较适中的调整,有利于社会私权利与国家公权力的合理使用,经济法规范是一种弹性规范,尤其有利于国家公权力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地自由裁量。因此将知识产权划入经济法是不合适的。

   就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言,科技法所调整的是科技社会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科技基本法;(2)科技主体法(由科技管理机构法、科技机构法、科研人员法等主要法律构成);(3)科技行为法。主要包括:①科技投入法;②科技研究开发法;③科技成果法;④科研奖励法;⑤科技情报、档案管理及科技保密法;⑥科技国际协作法;⑦处理科技纠纷程序法等主要法律。知识产权法与科技关系有一定的联系,科技成果往往由专利法、商业秘密法等法律调整。知识产权法和科技法关系密切,但知识产权法中的商标法、商号法、原产地名称法却与科技法风马牛不相及。所以,知识产权法尽管保护科技成果,但不属于科技法。

   笔者认为,就知识产权的性质看,知识产权属私法。“私权”是属于具体的、特定主体的权利。这就决定了它的“专有权”,即决定了它的专有性。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一般构成侵权。从本质上看,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由民法调整并无不当。且从内容上看,知识产权法所调整的最为核心的关系是民事关系。且作为普通民事权利所具有的平等性、自愿性、私利性、对抗性等特征知识产权也全部具有,并且知识产权的一般制度、一般原则也能够解决知识产权的大多数问题。

   尽管知识产权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民事权利的特征:无形性、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等,但这些特点本身就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正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一种反映。因此,从知识产权的性质上看,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仅仅指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是不够的,还应当认识到知识产权法客观存在的特殊性导致了它不同于民法的一般分支,是民法特别法。即在适用知识产权法,处理案件时,在知识产权法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优先适用其规定,在知识产权法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民法的相关原则与规定。

   除此之外,在知识产权法全球化的今天,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显得极为重要。从19世纪末至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主要通过国际双边与多边条约实现。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议等重要的公约,均属于国际法的范围,成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制度。

   三、结论

   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分支。知识产权本身的特征也是相对于其他的民事权利而言的,笔者认为,主要是相对于物权而言,知识产权的特征表现也是民事权利多样化的具体表现。而且,民法的基本原则大多也适用于知识产权法并为我国目前立法所确认。因此,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分支是顺理成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导致了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一般分支(如物权法、债权法)有所区别。因此,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一个特殊的分支,是民法特别法。

   从理论上看,在研究知识产权法时可以准确地找出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每一个知识产权制度时都将有一个准确的出发点。在订立或修改知识产权法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产权法自身的制度建设,还应考虑是否符合民法基本原则以及与其他相关民事法律制度的衔接。这样不仅可以找准知识产权法在民法中的定位,而且对于发展与丰富民法体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上看,明确了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分支在适用知识产权法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产权案件中,如果知识产权法有相关规定应首先适用其规定,如果知识产权法没有相关规定,则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及原则。并且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公约,除声明保留的以外均将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节省了立法成本而且能够很好地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就知识产权法的国内法规范看,属民法;就其国际规范看,属于国际法。

   参考文献:

   [1]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

   [2]刘家兴.民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61.

   [3]南振兴,刘春森.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14,73.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4

一、梳理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一)必要性

1.复习备考要学会梳理知识,因为新教材偏重生活逻辑,编写者利用各种生活材料创设情境,虽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但因淡化学科逻辑,知识的表述相对零乱,不利于以条理化的形式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

如经济生活第五课阐述“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这一内容,教材先在第一段阐述“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什么),然后话语一转,说明党和国家为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所采取的措施(怎么样);第二段先阐述国家用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怎么样),接着又说明保护的意义(为什么);第三段阐述劳动者的权利(是什么);第四、五段又阐述劳动者如何自我保护(怎么样)。这种安排不仅使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前后颠倒,混杂重叠,而且在阐述怎样保护时,又插入保护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权利,将“国家保护”与“劳动者自我保护”两个紧密联系的内容分割开来,使前后内容衔接不畅,结构混乱,支离破碎。这样的内容就需要考生在复习中通过知识梳理,将其结构重新理顺。

2.复习不同于学习新知。学习新知重在获取知识,教材注重“生活化”也是从有利于我们获取新知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复习应对的是高考,高考注重学科逻辑,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不能零乱无序。因此,复习时就应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与重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与网络化,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教材偏重生活逻辑,高考注重学科逻辑这一矛盾,才能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复习效果。

3.从三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来看,一轮复习偏重对“点”的分析,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将教材由薄变厚;二轮复习注重“线”的勾连与“网”的构建,要求通过知识的梳理与整合,连“点”成“线”,使教材由厚变薄;三轮复习重在结合热点,对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根据本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分清轻重,突出主干,建构体系,使繁杂的知识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如复习经济生活,就可抓住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梳理知识;对文化生活,可抓住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先从一般意义明确文化是什么、如何发展,再明确中华文化是什么,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联系相关知识。梳理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由课题、节题、框题、问题、要点,将知识分为五个层次,层层深入,纵横相连,使知识要点化、条理化、层次化,结构化。

(二)方法

1.以“点”带“线”法。即围绕教材中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的核心概念,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路梳理知识,使相关知识围绕各个核心概念形成一条条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民主、公民、政府、人大、政党、宗教、民族、国际关系等概念就是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围绕它们梳理知识,既凸显了主干知识,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在解题时,就有利于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对号入座,提高答题的针对性与准确性。

2.脉络梳理法。即依据知识的逻辑联系将繁杂的知识梳理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可将生活与哲学分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等板块,再依据逻辑关系梳理每个板块的线索。如唯物论由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展开,联系相关内容就构成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大关系。辩证法则围绕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链。

3.表格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明确其区别和联系,也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关联。如政治生活中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在学习中,考生既容易混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也难清晰揭示其内在联系,通过表格加以比较,就有利于明确其区别,揭示其联系。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主要内容经济调节运用财政、货币、价格等政策调节供求关系,促进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区域、城乡、行业等协调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市场监管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市场垄断,建立诚信体系社会管理应对经济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为企业申请登记注册,年检等公共服务提供水、电、气、交通、信息、技术等服务通过上述内容的比较不难看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经济调节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信号,引导企业调节生产,促进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市场监管是要为市场提供规则,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监管;社会管理是要为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提供平台,协调关系,并对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进行管理;公共服务是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四个方面都围绕经济活动展开,分别从宏观到微观,从企业的生产前、生产中到生产后,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虽侧重点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要促进社会的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促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4.图示法。即通过符号、线条、三角形、螺旋线等清晰地表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其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则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利用图示法,就能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把它们的关系表现出来。

二、整合知识――促进知识生成

如果说梳理知识是依据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通过知识的纵横梳理,理清知识脉络,揭示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序列化;整合知识则要求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原有框架和编排体系,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某个中心点,将有关知识整合为一个个新的有机整体,使知识专题化、板块化,以实现知识的重组与生成。

1.围绕知识的联系重组知识,将知识结构理顺。教材出于编写的需要,把一些知识拆分开来,使知识显得零乱,不利于认知结构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重组。在整合重组中,要注意弄清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使建立的知识网络逻辑严密,脉络清晰。这有利于解题时准确判断考查的知识属哪个板块,与哪些知识相关,便于提取知识。

如经济生活中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属于市场。教材出于编排的需要,将它们放在不同板块,容易使我们忽视其内在联系,在运用时就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复习中,我们要抓住其内在联系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国内市场商品交换是以本国发行的纸币作为交换媒介,在国际市场,不同国家的纸币含金量不同,需要兑换,从而产生外汇与汇率。国内市场依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有很强的约束力,公平与平等能得到较好的保证。而国际市场的交易规则是由国际组织制定的,其强制性就大打折扣,故而国际市场不等价交换大量存在,市场交易原则得不到有效维护,市场的消极作用就容易放大,不正当竞争就容易泛滥,商品倾销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就到处存在。我们在积极开放的同时,要注意维护自身权益,保护民族工业。这种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既有利于知识整合,又有助于深化认识,实现知识的生成,还有利于我们优化认知结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2.围绕核心概念辐射知识,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科知识主要由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正确认识概念间的关系是培养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的内在要求。而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中认识和掌握概念,既有利于真正理解其内涵,也有利于以概念为起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知识体系,并有利于在概念的深化和知识的联系中获得新的认识,动态生成知识。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抓住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核心概念,以其为支点辐射相关知识,将其组成概念群,形成以某个概念为核心的知识板块。

如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围绕它可向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等知识辐射,形成一个以“公民”为核心的板块。这样,我们在回答有关公民的问题时,就能迅速调动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甚至还能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如我们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在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就知道应坚持什么原则,要注意什么要求,使知识从一般到个别迁移;在迁移运用中,还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点,深化认识,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运用概念或关键词辐射法,还能将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关联的知识整合到一起,提示其内在联系,获得新的认识。如围绕“性质”这一关键词,我们可以将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性质,人大、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人民政协的性质等知识联系到一起,通过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内在联系。这既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种性质的内涵,将它们区别开来,在运用中能更准确、更规范地表达,也有利于我们在对知识的比较中获得新的认识。通过国家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比较可以明确,国家性质与执政党的性质应该要一致,否则就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因而在我国,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也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围绕中心线索串联知识,将相关知识整合。政治学科不仅有核心概念,还有作为知识骨架的中心线索,围绕某条中心线索,可以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建构新的知识板块。

如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生产与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市场与价值规律,所有制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内容与形式,国家与政党的关系,民族、宗教等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关系,都可以成为重组知识的中心线索。在复习中,我们要抓住知识的中心线索,打破教材的编排体例,将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我们先纵向把教材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梳理出来,如宏观调控的原因、内涵、目标、手段等;再横向将其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起来,如经济结构的优化,市场秩序的监管,诚信体系的建立,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进出口贸易的平衡等等,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纵横联系,就构建一个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中心线索的知识模块。在知识模块构建中,我们对宏观调控的内容、目的、方式与手段等,也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整合中要将其加以区别,使我们明确它们各以什么方式引导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在什么时候该运用什么政策,这就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生成。

4.围绕某个问题整合知识,将相关知识重组。整合知识还可以将教材内容归纳为一个个具体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围绕问题整合知识,还有利于通过问题的引领去探究问题,使知识得到重组与运用。

如经济生活讲“影响消费的因素”,教材的编排有点乱,它先在第三课第一框题说明消费水平主要受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此外还受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因素影响,然后阐述“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在第二个框题又阐述消费受人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在第四课第一个框题,再阐述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及动力都由生产决定。这种编排就使“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内容被分割肢解,分置于两个单元、两课的三个框题中,零乱无序,没有清晰的层次关系。在复习中,我们就可以围绕“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问题,将相关知识整合到一起,既优化知识结构,也使我们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5

1.构建网络,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我们虽然已经完成了一轮复习,对书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我们的知识仍然是零散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把握书本知识,必须根据高考考点,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教材内容分单元或板块进行复习,如《经济生活》可以从消费(包括货币、价格、消费等内容)、生产(包括宏观上的发展生产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微观上的公司、劳动和就业等内容)、分配(包括微观上的个人收入分配和宏观上的国家收入分配)、交换(包括国内的我国的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际的经济全球化等)四个方面搭建知识框架。《生活与哲学》可以从前言、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五大板块构筑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要注意知识的点、面结合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某一课内容的复习也要注意构建这一课的知识网络,如《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构建如下网络进行复习。

2.发散思维,多角度解读教材

二轮复习,我们的思维不能仅局限于一个模块的内部。有些知识,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运用其他模块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例如,《经济生活》模块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在《政治生活》里,便是政府履行相关的职能;《政治生活》模块中的政治制度,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都叫上层建筑;《经济生活》模块中的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等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矛盾观点;坚持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理财观、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原理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原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等内容都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哲学道理;“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营”、“公司经营成功受经营战略、科技进步、科学管理、信誉形象等因素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等内容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经济生活》模块中的“以人为本”和《政治生活》模块中的“对人民负责”、“执政为民”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原理;《经济生活》模块中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文化生活》模块中的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和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等。

3.关注时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典型特征,在于它的时政性。政治学科高考命题从不回避热点问题,恰恰相反,常常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要关注一些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多了解一些涉及民生、经济、环保方面的问题。要学会运用书本知识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例如,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这一热点问题,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体现了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说明了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哲学道理。今年高考,我们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还有:中共十、莫言获诺贝尔奖、争端、欧债危机等。

4.加强训练,提高备考能力技巧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6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特点

一、突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

《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突出标志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构建教学体系”。《课程标准》立足于“我国”,着眼于有中国特色,突出了以讲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政治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律为主。以高三为例,整个高三年级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的确立,都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密切关联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宣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例如:《课程标准》改变了高三教材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比的知识结构框架,删除了原《大纲》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阶级斗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具体内容,变为以讲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主。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部分,增加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实际上是要求简明扼要地阐述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要求“广泛引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证明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我国实行单一制结构部分,增加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维护中央权威”的知识点。在宗教部分,增加了“我国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的知识点,这一知识点实际上包含着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在当代国际关系部分,要求“收集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等。上述教学内容都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和组成部分。

二、突出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

《课程标准》高一部分,是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线索,主要讲述与我国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课程标准》打破“两部分”分割组合模式,把“市场经济一般”与“市场经济特殊”结合起来,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揭示“市场经济特殊”,落脚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常识。主要表现在删去了原大纲资本主义部分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垄断”、“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等内容,增加了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必须了解的“企业和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财政和税收”、“公民的储蓄”、“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课程标准》高二部分,注意用哲学常识的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如第六部分单列出“社会主义市场与集体主义”,在其基本要求中要求“列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事例,说明发挥集体主义调节作用的必要性”。其内容就直接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竞争公平,反腐倡廉。《课程标准》高三部分在“我国的国家机构部分”的运用要求中,要求“结合我国国家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事例,分析说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要求“根据我国国家机构实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说明加强廉政建设的必要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7

1.试题呈现

意义类主观题主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情境的创设,指向一定的积极影响,多出现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主观题中,生活与哲学中涉及较少。试题一般链接当前社会热点,展示我国宏观的政策措施以及微观主体的活动,引导考生认识政策或活动的积极影响。

2.设问方式

意义类主观题的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重要性”或“影响”等词语为“题眼”,所问的意义要么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意义,如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或文化意义,或者是对某个主体的意义,如国家、企业或者消费者等;要么笼统地问意义,此种设问显然要从多方面、多个角度来思考回答。

3.命题取向

意义类主观题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鲜明的时代感,贯彻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其所涉及的意义常见诸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报道之中。此类试题既可以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阐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考查考生根据新情境、新材料,利用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的能力。

【解题策略】

解答意义类主观题,首先要弄清楚设问,分析设问中是问对“谁”的意义、哪方面的意义;其次要从不同角度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的顺序,调动基本知识,将其与有效信息对号入座;再次,根据熟知的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时政术语,结合解读的信息进一步延伸;最后,利用基本知识和时政知识全面准确地阐述要点,答案要具有严密逻辑性和层次性。

【策略运用】

例1近年来,国产数控系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取得新成就,谱写了一曲挺起民族数控系统脊梁的辉煌乐章。而这其中的领军者正是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是“工业母机”,而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大脑”。华中数控高档数控系统的研制,大大缩短了与国外高档数控系统的差距,并在现场总线技术、智能化技术、加工工艺技术集成等关键功能和性能方面实现技术原创和超越。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华中数控视察,对华中数控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国家战略产业,给予高度评价。

根据材料,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的重大意义。

解析: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近几年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之一。本题以华中数控坚持自主创新为背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阐述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设问要求:一是要明确问题中意义的指向,本题没有直接指明是哪方面的意义,但根据“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的要求,应从经济意义层面综合阐述。

参考答案:①坚持自主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②坚持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③坚持自主创新,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④走自主创新之路,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归类指导:意义类主观题的思考角度参考:经济意义的思考角度:①根本意义可能涉及经济制度、共同富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市场经济秩序等;②生产意义可能涉及生产发展、扩大内需、竞争力、经济效益等;③生活意义可能涉及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刺激消费等。政治意义的思考角度:①国家意义可能涉及巩固制度、健全民主法制、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综合国力等;②政党意义可能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党群关系、党的建设等;③民族意义可能涉及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边疆稳定等。

例2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史教育活动,有“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党史教育讲座,有党史宣传图片展,有唱红歌比赛,有“红心向党”党史故事比赛,有红色经典朗诵会等。通过系列党史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群众受到了生动形象的爱国爱党教育,对党的历史和成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党对祖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自豪感。他们深深铭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建设好新中国;也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建设更加富强、和谐、美好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各地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共党史教育活动的意义。

解析:随着建党90周年的到来,党史教育等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成了近两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本题以各地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共党史教育活动为背景,能增强学生对党的历史的认知,增强党性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同时也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这一问题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要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准确解读材料;二是能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其意义。

参考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活动,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当今中国,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活动,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拓展延伸: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途径,对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3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首届(2010)“中国社会创新奖”揭晓,由宁波市社会融合组织促进会选送的“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项目最终入选十强,荣获优胜奖。宁波市社会融合组织由社区(村)党支部、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管理和协调,具有民间性、社会性、共建性、公益性、融合性等特点,已成为新老市民交流沟通、政治参与、共同服务、组织动员和融合共进的桥梁和纽带。该模式使宁波市外来人员实现了由“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到“新宁波人”“新市民”的转变,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对于全国2.3亿农民工融入城市同步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宁波实行“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的意义。

解析:如何提高我国的社会管理水平,以应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挑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高考命题者的关注。本题以宁波“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为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从材料所给信息看,本题涉及的行为主体有公民、村委会、党支部和政府等,答案应根据所涉及的不同行为主体,依据“共建共享”“和谐”等中心词联系所学相关知识和政策精神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①该模式坚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②该模式创新了公民民主管理的形式,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意识,促进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生活。③该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做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④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变式思考: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宁波实行“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的意义。依据材料信息,可能涉及的经济生活的知识有:社会主义的本质、国家的宏观调控、劳动者的权利、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可见,虽然都是探究问题的意义,但设问要求的知识范围、行为主体或问题角度等的不同,都会造成答案的不一样。

【强化闯关】

1.一名矫健的晨跑者风驰而过,他的跑鞋是糅合了美国科技元素的“中国制造”;豪华住宅内,主妇端着豆浆,她打开的冰箱是融合了欧洲风格的“中国制造”;有模特身上华丽的服饰,是由法国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制造”……“中国制造”,就是世界合作的产物――这则由商务部全球投放的形象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中播出后,令世界眼前一亮。

结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该广告片所宣传的主题及其播出的经济意义。

2.继总书记在纪念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再次发出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政治动员令后,国家副主席在致亚洲政党“发展与社会共享”专题会议的贺信中强调,“我们将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经济、政治意义。

3.在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4.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011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长征精神,最重要的是把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新的时代,新的起点,新的使命,新的长征,只有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我们党才能担当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无往而不胜。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及启示。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在新长征的征途上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更好地担当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显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增加1300多万个城镇人口,全国居民的消费额提高0.19%~0.34%,新增投资6.6万亿。

(1)请概括材料一包含的主要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1)广告片所宣传的主题是“中国制造,世界合作”。

(2)有利于展示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事实,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有力地反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利于宣传中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向世人展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合作共赢的理念;有助于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产品、“中国制造”,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和认知度,消除疑虑和误解。

2.(1)经济意义:①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使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持久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与和谐。

(2)政治意义: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3.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③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红军长征胜利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产生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启示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将长征精神世代相传,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新长征的征途中继承、弘扬长征精神,将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推向前进。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8

中国企业遭遇国外企业知识产权围剿,已面临生存危机。

统计表明,浙江民营企业被诉侵犯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比重持续上升。浙江省各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如高露洁棕榄公司诉杭州顶信纸业有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阿迪达斯国际有限公司诉金华市天地经贸有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宝姿亚洲控股公司诉杭州宝姿服装公司商标侵权纠纷等。

两大软肋

民企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案件增加,一个重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知识产权意识和理念薄弱。近年来,浙江的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尤其是其民营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形成了一批以地域为特色的产业经济群。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浙江的民营企业的一些“痼疾”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现代企业的核“芯”――知识产权,较为匮乏。如果解决不好自身的不足,不尽快练就自己的“内功”,将对整个浙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已积累的优势产业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浙江知识产权意识和理念的培养举步维艰。利用知识产权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这是贸易规则的重要内容。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必须要面对知识产权的这道门槛,这是国内企业在经营中的必修课。

三大措施

因此,从司法的角度看,政府。法院和企业三者之间必须同心协力,增强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营造激励创新的保护环境、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首先,政府有必要在宏观上予以引导。应通过制定民营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文化教育建设,以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保证民营经济的稳定发展。

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至少应包括产权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品牌战略。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时,要把握好其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之间的关系,必须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原则,符合国家的战略方向;另外还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特点、环境地理优势等,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知识产权的文化教育建设,是解决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理念薄弱的基础问题,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将此列入各级知识产权行政机关的本职工作。

其次,人民法院要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在司法理念上,要树立严格保护的意识。在国外企业大举知识产权“大棒”面前,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为诸如“加大司法保护力度有碍民族工业的发展”等观点左右。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虽然有外来压力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出于我国自身促进和保障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执法措施上,要综合运用诉前禁令,诉前财产保全、诉前证据保全和民事制裁等措施,加大经济赔偿力度,切实让侵权者得不偿失。在公正高效审理好案件的同时,要激活生动形象的案例,通过公开裁判文书、召开新闻会等向社会表明司法对知识产权的态度,引导民营企业走向自主创新的经营战略方向。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9

务必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来自思想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越深刻,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越自觉、愈坚定。

国民经济知识点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55-02

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是知识的生产,核心是科技,本质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蕴藏量及传输、推广、传播、交流速率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达程度,衡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标。档案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源,具有基础性、真实性、唯一性、原始性、权威性等优势。民生档案是宝贵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是维护人们生产生机根本利益的权威性基础凭证。民生档案是各级政府档案部门存有的围绕民生问题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在构建档案工作“三个体系”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服务人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利用率。

一、知识经济时代下民生档案信息化的基本定位

(一)主要特点

知识经济总的来看是以知识及其运用为主要导向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作为经济发展到高等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在知识与信息的研发、存储、应用,且与之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并列对等但又发展进步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可以为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提供了新渠道、新动能。民生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其中,如何融入地方信息化整体进程、改进档案资源的存储方式以及如何确保档案数据安全可靠等课题是推进民生档案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加强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在国家档案部门的统一要求和具体部署下,在档案归档整理利用等环节中推广使用最新最先进的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将现有各类档案进行数字化规范化管理的过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整合民生档案资源提出了挑战。民生档案信息化是以民生档案为主要内容,运用档案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它与扫描技术的使用、电子文件的应用、网络的传输等技术密不可分。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生档案信息收集归档存储的信息化。不管是电子档案,还是被数字化的各种平面或传统纸质档案,都可以称之为当今高新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方面的有效应用。第二,民生档案整理的统一化。对民生档案资料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全面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群众更好更全面更快捷地检索利用。第三,民生档案调取利用的跨越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推进和使用,使得档案资料可以在异地以更方便快捷地调取和利用,同时网络还使得电子档案的复制保存更加迅捷。第四,民生档案信息的服务更具社会化。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为民服务。坚持民生档案“优先建立、优先接收、优先整理、优先数字化、优先利用”,增强社会化使用效果,是体现档案功能的终极价值。

(二)基本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明确指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可根据相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这里法律界定为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保障档案的合法使用性奠定了法律和法制基础,也为知识经济和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机融合提供了契合点。

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正以加速度的方式全面渗透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角落,提供了动力活力和空前机遇,同时也提出严峻的挑战和要求。“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转变,智力因素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进步中重要决定性因素。当代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演变,都在越来越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影响着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秩序的调整。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概莫能外,必须根植于这一宏观历史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用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是引领发展的龙头。民生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界顺应国家服务民生的理念而提出的,其核心是要求档案、档案工作要以服务民生为重要指向。随着国家涉及民生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各类民生档案正以爆发式的产生,很多在随时随地的生成。在这一发展大潮中,推动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民生档案建档,及时接收进馆,纳入档案资源体系,不仅有利于有力促进就业培训、居民健康、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新型服务性组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土地流转、民营企业等发展,而且有利于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料”、把“档案馆”变成“思想库”,真正体现档案工作价值。民生档案信息化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离不开教育、劳动就业与培训、收入分配、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建立的信息资源,档案部门肩负着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我国的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任重道远,且各地政府对此的认识程度各有不同、投入有限,民生档案信息化工作基本于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中期、后期,往往是其他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后,才考虑到民生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在相关经费投入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较大,而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以青海省为例,青海省政务公文传输系统已经建设完成,oa办公系统在全省推广使用,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已初见成效,而民生档案信息系统则显得相对滞后。从技术层面上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应考虑兼容性建设,即兼容已完成或即将完成的信息系统工程,比如有些oa系统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功能,没有按照档案的有关标准定义数据的结构,缺少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缺少目录信息与原件的存储机制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档案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协作与主动融入,同时也需要政府对档案工作给予重视,增加经费和技术投入。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下,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拥有了新思路、新技术,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要求、新挑战。推动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应该以创新精神为引领,以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体系建设为重点,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一)创新思维观念

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全新的档案服务意识,树立档案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找准档案工作服务的最佳切入点,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和渠道;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档案工作服务理念创新,开拓档案工作服务的新领域,用新的服务形式取代过去传统的服务形式,创新服务观念,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领导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围绕大局全局、中心重点,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超前谋划,预先提供,通过报送或推介相关档案信息、编辑出版档案选编、举办档案展览、制作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发行音像制品、送档案信息进农村和社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二)强化资源体系

健全民生n案信息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强化搜索引擎,有效提高民生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着力在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上下功夫,在服务对象上,既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服务,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既注重为城市和市民服务,也注重为农村和农民服务;既考虑到利用较方便者,也考虑到利用不方便者。在服务内容上,积极挖掘收藏内容,科学整合利用资源,由档案信息扩展到其他信息,由本单位收藏扩展到其他相关单位的收藏。特别是涉及民生的部门,要积极把涉及民生的各类档案信息集中开发出来,优先提供利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导向,把户籍、学籍、婚姻、合作医疗、生育、人口普查、知青、移民、兵役、就业培训、房产、社保、社会救济、公证、山林土地流转等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档案接收进馆,随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查档需求。

(三)健全利用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利用网络化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打造档案利用体系升级版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为人民群众便捷服务的最好途径。档案利用网络化的前提是档案存储数字化,数字化使档案利用以最新的手段、在最大的范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把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实质上是向数字化要便捷服务,用数字化促便捷服务。因此,各级档案部门要大力开展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及时以数字化档案代替原件提供利用,通过网络传送,实现档案信息的远程利用、便捷利用、多人异地同时利用。

(四)加强技术应用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促进了信息化在全社会的普及,知识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环节。现代化知识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兴起,传统手工管理无法满足网络化的需要。信息技术进步的标志是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档案利用网络建设上,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从顶层搭建全国开放档案平台,并与政府公开信息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逐步把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开放的档案以及各级政府的公开信息上传到平台上;各地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传输网络和平台上载档案内容,或利用指南等,积极开展网上档案利用工作,防止重复建设。这就要求必须学会综合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缩微复制设备等各种先进技术,推动民生档案向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集约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人才队伍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不仅是基本要素,也是制胜的关键。要做好人员选用和业务培训工作,建设一支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谙熟民生档案工作的综合管理和专业人员,要针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日常工作多、岗位更换频繁等问题,加大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频率和力度,提升对档案工作的认知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建设一支过得硬留得住的档案工作队伍。

(六)确保安全底线

安全是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安全体系建设是档案“三个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民生档案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民生重要或敏感信息以及家庭、个人的隐私信息等,不适合公布或共享,因此在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确保安全性。这就要求民生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检索等各类管理和服务必须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破坏、窃取、篡改民生档案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富强,关忠良.知识经济与信息化[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虞亚梅.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J].档案学通讯,2002(1):26-29

[3]柳仙,汤萍.规范管理体系开发民生档案[J].兰台内外,2010(2)

[4]石海英.关于民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1(2)

(作者单位:青海省体育局青海西宁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