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31

森林资源特点篇1

关键词:林地生产力;森林分布;林种结构;森林资源;林木资源;过伐林

中图分类号:S7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158-1

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在全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吉林省森林经过长期开发和利用,林木资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充分掌握和分析我省林木资源的特点,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充分利用林木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1树种繁多、资源丰富、林地生产力较高

这方面主要是指长白山林区,位于我省东北东部林区的南部,临近海洋,降雨量比较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树木种类丰富多彩。据初步统计,长白山生长的木本植物近30科250多种。既有耐寒湿的云杉、臭冷杉、落叶松,又有喜温的红松、沙冷杉、椴树、春榆、胡桃秋和各种橡树,既有耐干旱的蒙古栎、黑桦,又有喜湿的水曲柳、钻天柳。因此,长白山在此开发之前,都是一些树种繁多、林木高大、层次复杂、景色壮观的针阔叶混交林。同时林区中盛产多种名贵的中草药,栖息着多种多样的珍禽异兽,从而构成了资源丰富的天然宝库。素有盛名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皆是本区森林的副特产物。

长白山的原生林多为复层异龄的混交林,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争取光热和充分利用地力,故林分林地生产力较高,每公顷蓄积一般为300-400m3,最高可达600m3以上,是吉林省木材生产的重要来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长白山林区的优越自然条件,不断提高我省的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恢复与发展各种森林资源,为国家生产更多更好的林、副产品。

2森林分布不均衡

吉林省的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占据第七位,但是多集中于东部、东南部和中部山区。森林覆盖率东高西低,自东向西递减。即便是分布较集中的东部山区,森林分布也不均匀,一般集中于偏远的山区,而交通沿线和城镇附近,往往在大范围内无森林覆盖。从地区看,“三北”区不如地方区,地方区不如森工区。

3具有过伐林的资源结构特征

长白山林区经过长期的开发,现有原生林地面积已经不足全省森林面积的10.0%,大部分森林经过不同程度的采伐,甚至于有的森林已经经过了两次的择伐,形成了过伐林和次生林。这些森林资源的结构与原生林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昔日的建群种以红松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大部分演替为阔叶林、萌生柞树林和杨桦林等。在道路沿线、村镇附近的森林,经过长期的反复破坏,森林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起蒙古栎林分大面积蔓延。经过多代萌生,心腐率较高,树干形状低矮造成干形弯曲,不能培育经济用材,一般只用作薪炭林材或“矿把条”。长期以来所造成的不良树种更替,加重了今后林公改造及其他营林工作任务。

森林类型逆向演替的后果是目的树种减少,非目的树种增加。根据对长白山林区过去的原生林进行调查的资料表明,成熟林树种组成的比例是:椴树15.4%,占据第一位;红松为12.0%,占据第二位;蒙古栎为9%,占据第六位。全针区、阔叶比为4:6。而长白山林区现有的最近的全省森林清查材料结果表明,成熟林树种组成的比例是:蒙古栎15.0%,占据第一位;椴树14%,占据第二位;红松为7.6%,占据第六位。全针区、阔叶比为2.6:7.4。这样一来不仅造成木材经济价值的降低,也意味着林地生产力下降。

4人工林树种单一

吉林省人工林总共有705670公顷,不包括经济林,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面积的11.9%,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营造的,是吉林省林业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人工林中落叶松林面积占51.3%,杨树林面积占37.4%,余下的为其他树种。树种单一,又几乎均为纯林。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纯林的问题较多。以落叶松而言,目前早期落叶病日益蔓延,对林木造成危害;红松纯林出现结实早,分杈早的问题。此外,针叶树纯林还容易使土壤肥力降低,造成土壤的理化性质恶化等弊端。

5林种结构不合理

用材林比例过大,面积占82.5%,防护林、特用林等仅占17.5%。东部山区水系中、上游的大面积森林,具有巨大的防护作用,并关系到下游沿江的农业、工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因此应当逐步调整林种的结构比例,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和资金短缺的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都迫切需要大量的木材。吉林省作为全国一个重点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建国以来为国家提供了1亿多立方米的商品木材,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吉林省的森林资源有所减少,但却使一些少林省区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和加快发展,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经由建国初期的8%提高到15%。

森林资源特点篇2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牙克石022150)

摘要:文章介绍了内蒙古图里河林业局基本情况、森林资源现状、特点,提出对森林管护和经营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可持续;经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代宝成(1976-),男,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林业工程师。

内蒙古图里河林业局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中部,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和额尔古纳市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9’48”~122°16’46”,北纬50°01’37”~50°37’24”。东西长约105km,南北宽约64km。东邻克一河林业局,南接库都尔林业局,西与额尔古纳市接壤,北和伊图里河、根河林业局毗连。林业局总面积379339hm2,其中:林地面积356737hm2(包括503hm2地方用地有林地);非林地总面积22602hm2。森林覆盖率83.7%。

图里河林业局位于大兴安岭主脉中段的西北坡,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且多雨,四季昼夜温差变化大,植被生长期较短。图里河林业局年平均气温为-1.5℃,1月份平均气温为-26.7℃,7月份平均气温为19.7℃,极端最高温度为37.4℃,极端最低温度为-45.4℃,年平均地面温度为2.2℃;年日照时数2509.8h;年平均降水量382.7mm;年蒸发量为1152.3mm;降雨期多集中在7、8两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早霜期始于9月中旬,晚霜终于翌年5月下旬,无霜期约99d。主风方向为西南风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2m/s。

2森林资源现状

2.1各类土地面积分布

图里河林业局总面积为379339hm2,其中:林地面积356737hm2(包括503hm2地方用地有林地),占总面积94.0%;非林地面积22602hm2,占总面积6.0%。有林地面积310211hm2,占林地面积87.0%;其次为辅助生产林地面积34012hm2,占林地面积的9.5%;灌木林地面积7304hm2,占林地面积的2.0%;宜林地面积2080hm2,占林地面积的0.6%;疏林地面积l986hm2,占林地面积的0.6%;未成林造林地面积l065hm2,占林地面积的0.3%;无立木林地面积42hm2;苗圃地面积37hm2。

2.2各类蓄积量分布

林业局总蓄积量为27590391m3,其中:活立木蓄积为27425595m3,占总蓄积的99.4%;枯倒木蓄积为164796m3,占总蓄积的0.6%。活立木蓄积中,有林地蓄积为26452072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6.5%;散生木蓄积为937384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3.4%;疏林地蓄积为36139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10%。

2.3有林地面积、蓄积按林种分布

在有林地面积、蓄积中防护林比重最大,面积为190123hm2,蓄积为16232010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61.2%和61.4%;其次为用材林面积114647hm2,蓄积9713701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37.0%和36.7%;特用林比重最小,面积为5441hm2,蓄积为506361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1.8%和1.9%。

2.4有林地面积、蓄积按龄组分布

有林地中,中龄林面积比重最大,面积218525hm2,占有林地面积的70.5%,过熟林面积比重最小,面积2141hm2,占有林地面积的0.7%;中龄林蓄积比重也最大,蓄积18043218m3,占有林地蓄积的68.2%,过熟林蓄积比重最小,蓄积245634m3,占有林地蓄积的0.9%。

2.4.1天然有林地面积、蓄积按龄组分布

林业局天然林面积为280678hm2,蓄积为24234017m3。天然林中,中龄林面积、蓄积比重最大,面积205109hm2,蓄积l7048170m3,分别占天然有林地面积、蓄积的73.1%和70.3%;过熟林面积、蓄积所占比重最少,面积2141hm2,蓄积245634m3,仅占天然有林地面积、蓄积的0.8%和1.0%。

2.4.2人工有林地面积、蓄积按龄组分布

人工造林地保存面积为30624hm2,总蓄积为2218415m3。其中:人工有林地面积29533hm2,蓄积为2218055m3,人工疏林地面积为26hm2,蓄积为360m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1065hm2。其中:中龄林面积、蓄积比重最大,面积为l3416hm2,蓄积为995048m3,分别占人工有林地面积、蓄积的43.8%和44.9%,成熟林面积比重最小,面积为2627hm2,占人工有林地面积的8.6%,幼龄林蓄积比重最小,蓄积为91702m3,占人工有林地蓄积的4.1%。

2.5有林地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分布

主要优势树种有:落叶松、白桦,其中分布最广的是以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林分,其面积为170439hm2,蓄积为13784487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54.9%和52.1%;其次是以白桦为优势树种的林分,面积为l34076hm2,蓄积为12108605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43.2%和45.8%。

2.5.1天然有林地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分布

天然林中按优势树种分布,落叶松分布最广,面积140987hm2,蓄积11575855m3,分别占天然有林地面积、蓄积的50.2%和47.8%;其次是白桦,面积134076hm2,蓄积l2108605m3,分别占天然有林地面积、蓄积的47.8%和50.0%;樟子松分布最少,面积仅为2hm2,蓄积仅为300m3。

2.5.2人工林地面积、蓄积按优势树种分布

人工林中按优势树种分布,落叶松分布最广,面积30539hm2,蓄积2208992m3,分别占工林地面积、蓄积的99.7%和99.6%;其次是樟子松,面积81hd,蓄积9423m3,分别占人工林地面积、蓄积的0.3%和0.4%;云杉仅有4hm2未成林造林地。

2.6有林地面积按郁闭度分布

平均郁闭度为0.65,林分郁闭度主要集中在0.50~0.79之间。其中:0.70~0.79郁闭度所占比重最大,面积13500hm2,占有林地面积的43.5%;郁闭度0.90~0.99的面积所占比重最小,面积404hm2,占有林地面积的0.1%

2.7有林地面积、蓄积按龄级分布

有林地中,Ⅲ龄级面积、蓄积比重最大,面积115469hm2,蓄积9062371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37.2%;蓄积的34.3%;i龄级的面积与蓄积比重最小,面积1474hm2,蓄积14240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0.5%,蓄积的0.1%。

3森林资源特点

3.1部级公益林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①有林地活立木蓄积中,纯林蓄积所占比重较大为56.9%,混交林蓄积占43.1%。②以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林分居多,面积为22733hm2,蓄积为1984864m3,其次为白桦、山杨。③龄组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中龄林中,占部级公益林有林地面积的67.5%,蓄积的62.2%。幼、中龄林、近、成熟林面积分布比为4:68:12:16,蓄积之比2:62:14:22,以中龄林和成熟林为主,幼龄林数量较少,过熟林最少,达不到1%。④从郁闭度等级分布上看,高、中、低面积之比为63:33:4,郁闭度高、中等级的分布最广。⑤群落结构处于复杂或完整结构,自然度均在i级或Ⅱ级。

3.2其他公益林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①有林地活立木蓄积中,纯林蓄积所占比重最大为64.6%,混交林占35.4%。②以落叶松、白桦为优势树种的林分居多,树种组成为49落49白2山。③龄组分布不均匀,幼、中龄林、近、成、过熟林面积分布比例为8:69:11:11:1;蓄积分布比例为4:68:13:14:1,以中龄林为主,过熟林数量则很少。④从郁闭度等级分布上看,高、中、低面积之比为41:54:5,郁闭度等级中等的分布最广。⑤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为84m3,略低于图里河林业局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⑥可抚育间伐的资源较少,应抚育间伐资源面积43306hm2,蓄积为4108734m3,只占其他公益林有林地面积、蓄积的27.5%和31.2%。⑦可进行更新采伐的过熟林面积为l287hm2,蓄积为l46308m3,分别占其他公益林有林地面积、蓄积的0.8%和1.1%。⑧群落结构处于复杂或完整结构,自然度均为i级或Ⅱ级。该区林分生态重要性中,大部分林分处于稳定、亚稳定区。

3.3商品林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商品林资源中只有一般用材林。具有如下特点:

①有林地蓄积中:纯林蓄积所占比重最大为63.3%,混交林占36.7%。②以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林分居多,树种组成为55落43白2山。③龄组分布不均匀,幼、中龄林、近、成、过熟林面积分布比例为6:73:11:9:1;蓄积分布比例为3:71:13:12:1,以中龄林为主,过熟林数量则很少。④从郁闭度等级分布上看,高、中、低面积之比为44:52:4,郁闭度等级中等的分布最广。⑤应抚育伐面积、蓄积中等,抚育间伐面积36299hd,蓄积为3501061m3,占商品林有林地面积、蓄积的31.7%和36.0%。⑥主伐资源面积24104hm2,蓄积2535641m3,分别占商品林有林地面积、蓄积的21.0%和25.1%,明显偏少。⑦商品林近、成、过熟林的面积中即可及的林分占88.9%,而不可及的仅占2.2%,采伐作业条件较好。⑧近、成、过熟林的蓄积中出材等级为i级的占33.4%,出材等级为Ⅱ级的占66.6%,出材等级为Ⅲ级的没有,林木出材等级属中等。

3.4其他特点

一是部级公益林、其他公益林、商品林面积之比为11:54:35,活立木蓄积之比13:50:37,生态公益林面积、蓄积比重均在50%以上。

二是各龄组面积、蓄积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中龄林所占比重较大,中龄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70.5%,蓄积占68.2%。幼、中、近、成、过熟林面积分布比为7:70:11:11:1;蓄积分布比为3:68:13:15:1,中龄林分布最多,过熟林数量则很少。

三是主伐资源面积、蓄积较少。主伐资源面积24104hm2,蓄积2535641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7.8%和9.6%,出材等级中等。

四是抚育间伐资源较丰富,抚育间伐面积79605hm2、蓄积7609795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25.7%和28.7%。

五是商品林近、成、过熟林中:白桦为优势树种的林分最多,占商品林近、成、过熟林面积的69.6%,且主要分布在16°~20°坡度之间;落叶松近、成、过熟林面积6303hm2,主要分布在缓坡和斜坡上。

六是人工林以中龄林为主,中龄林面积占人工林面积的45.7%;灌木林地以丛桦灌木林为主,丛桦灌木林占灌木林地总面积98.1%。

七是从地位级的结构上看,Ⅲ、Ⅳ地位级的林分最多,分别占45.0%和39.2%,地位级处于中等状态。

4森林管护与经营利用的对策

一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主线,突出保护森林资源、严管林地资源、抓好森林防火三项重点工作”的思路,坚持把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加强森林经营、强化森林管护、提升森林质量、抓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按照“远山建站,近山承包”的要求,林业局与管护所、管护所与管护责任区、管护所与管护责任人层层签订森林管护承包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权利和义务,明确管护人员及其管护面积、位置,明确责任区界线和管护内容,建立森林管护责任区的资源管理档案,使森林管护工作真正做到“人员、标志、地块、责任、奖惩”五落实。结合现有的防火及林政管理设备,与各个管护站及责任区建立一个完整的管护网络,全方位掌握管护所、管护站、管护队的各种信息,达到第一时间做好沟通、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气象预报体系和生态监测体系。

二是对郁闭度较高的的林分在自然环境中因竞争使得林木生长量缓慢,无法满足生态需求,急需进行抚育,即郁闭度为0.8以上的中龄林实行生长伐和郁闭度为0.9以上的幼龄林实行透光法,而对林分中的有感染病虫害的林木一定要进行卫生伐,这样,才能给林木提供充足适宜的光照和土壤养分条件,改善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有效地促进林木的生长。以上措施可以不断提高森林的生长速度和林木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木材的供应能力,有效缓解木材市场生产经营的压力。

三是对郁闭度低的林分,可以采取适宜的补、造林措施,通过一定的封育管理,可以提高林分的郁闭度水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林分的稳定性,从而不断提高对林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林木的抗性。

森林资源特点篇3

一、引言

目前,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植物园、林场五大类型。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景观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森林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喀斯特森林旅游是依赖喀斯特森林景观资源而进行的不同形式的旅游活动。喀斯特森林资源由于喀斯特地貌本身的脆弱性,相对其它类型的森林资源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既科学开发喀斯特森林景观,同时又保护好喀斯特森林景观资源,是摆在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面前的一道难题。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原始森林我国是发育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森林。2007年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对于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同样具有代表性。

二、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一)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地文、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等分类标准,可将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按7大主类、16个亚类以及26个基本类型,可见茂兰喀斯特森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特色景点18个,采用如下指标对这些景点进行定量评价:a、资源价值是否具有独特性;B、在国内市场上,对同质的产品是否具有商业上的竞争力;C、交通进入性是否较好;D、配套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状况如何;e、景点位置、景观类型是否便于配套组合,形成组合;F、对全市旅游业的影响。

根据以上标准对候选区的景区进行评分,1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评分结果如下表[18](表4-2)。

根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名次的情况,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特品级景点2处,优良级旅游资源景点14处,普通级旅游资源景点2处。可见,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具有良好的品质。

(三)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根据卢云亭的旅游资源“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对茂兰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主要采用了其中的“三大价值”与“三大效益”对其进行定性评价。

1、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的三大价值

(1)景观观赏价值

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原生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呈现出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和神奇的特色。而且保存着十分珍惜的濒危的野生动物、植物,如诗如画,俊秀独特。

(2)科学考察价值

茂兰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内发育最好、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森林,无疑是研究喀斯特森林动植物的天堂,具有极好的科学考察价值。

(3)民族文化价值

保护区境内分布着布依族、水族、瑶族等不同民族。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环境和谐的建筑文化。

2、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成为共识。茂兰部级保护区主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喀斯特森林群落学特征、森林的水文效应、特殊的物种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广大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恢复途径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地表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自然本底,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基地,又是特殊地貌上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同时,由于喀斯特森林独特的水文地质二元结构所呈现出的水文效应,为茂兰周边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重要的生态屏障。

(2)社会效益分析

茂兰自然保护区地处贫困山区,是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集中区域,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社会效益十分显著。2007年荔波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成员后,对外联系和交流日益频繁,自然保护区先后接待过日本、美国、瑞典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国际友人来保护区访问考察、旅游。随着保护区保护和科研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茂兰部级自然保护区逐渐成为了我国对外科技、信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

(3)经济效益分析

茂兰部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多种经营和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可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社会效益,同时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营业收入主要根据预测的游人规模和人均消费水平进行估算。参照同类项目及荔波樟江风景区的消费现状,结合茂兰森林旅游区的建设内容、规模、档次和时期其人均消费水平指标为2010年70元/人天;2015年80元/人天。经计算,2010年27.92万人,营业收入达1954.4万元;2015年预计总人数将达30万人,营业收入达2400万元。各时段的利润(按30%的利润率计算)预计为:2010年586万元,2015年720万元。

3、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14年6-9月份发放问卷1500份,全部回收,其中有效样本1420份,有效问卷的比率为94.6%。整体上说,此次调查其市场细分及其特征具有代表性。

(1)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客源的人口学特征

从游客文化构成上看,(图3-1),大学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比重高达52%,其他文化层次的排序依次为初高中(31%)、研究生以上(14%)、小学(3%)。即中高等文化层次居多,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学生、企业员工、公务员和学校研究人员,均有较高的学历。较高层次的客源市场意味着较高收入的市场,所以,茂兰在进行市场开发时要重视这一部分市场的开发效益。同时,研究人员也成为了茂兰的主要客源之一。因此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开发模式可采用研讨游的开发模式。在发展研讨游时,在三大分区中,严格保护核心区,允许研究者部分进入缓冲区。在开发当中,由于喀斯特地貌的脆弱性,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从游客年龄构成来看,(图3-2)21到40岁的青年游客占游客市场的主体地位,是总数的61.2%。其次是中年游客比例为27.9%、小于20岁的游客比例为8.3%、大于60岁的游客比例为2.6%。可见,青少年和中年游客相对来说经济负担较小,出游机会较多,成为茂兰旅游的主体构成。青少年天生好奇心重,接受性较强、爱探险,因此茂兰可以就其客源特点开发猎奇探险游和生态科普游,这也是开发喀斯特森林旅游的较好的开发模式。

(2)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客源的地域特征

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的游客主要是以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游客为主,(图3-3)占到总数的51.3%。省内其他游客的比例为11.3%;省外游客的比例为37.4%,主要来自重庆、四川、广西等临近省和直辖市。在茂兰周边有着相同景区的竞争,广西的桂林、云南的石林是应用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成功案例,因此通过其客源市场的分析,可以得出茂兰在开发喀斯特森林旅游一定要注意其资源的奇特性和原生性,以此吸引游客。

(3)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游客对景观偏好分析

选取茂兰喀斯特森林旅游资源中的七个景点:螃蟹沟,青龙涧,旺牌山,金狮洞,野兰谷,瑶寨民族风情,梅林作为研究对象。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这三个角度分析游客的偏好,为茂兰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供依据。

首先青龙涧瀑布群是各个年龄阶段的游客都最为青睐的旅游产品(图3-4),作为主体市场的21~40岁与41~60岁的游客的选择几乎完全一致,除了瀑布以外,其他旅游产品的偏好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螃蟹沟、旺牌山、金狮洞、野兰谷、瑶寨民族风情、梅林。另外由于少儿的天性,小于20岁的游客对于螃蟹沟的兴趣较大。60岁以上的游客对瑶寨民族风情这样人文景观的偏爱明显大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游客。

从游客职业来分析,(见图3-5),最受欢迎的景点为青龙涧、旺牌山、野兰谷。在喀斯特地区日趋石漠化的今天,旺牌山这一片绿色喀斯特林海,让人深思,给人启迪,受到了学生、教师、企事业员工的喜欢。

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差异也比较大(图3-6),旺牌山、野兰谷等能凸显出喀斯特森林特色的景点受到有大学学历的游客的喜爱。

三、结语

森林资源特点篇4

本文通过对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的分析,旨在探讨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总体思路,为生态旅游景区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案例参考。

一国内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1982年至今的30年间,我国森林公园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分布遍及31个省(区、市),拥有部级、省级和县(市)级不同级别,总数近2800处、总面积超1700万公顷、年接待游客4.6亿多人次的一项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独立事业,在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传播森林生态文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2006―2009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超过10.66亿人次,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7%,以门票为主的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690亿元,创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57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8%。有123处森林公园的年游客人数超50万人次,46处超100万人次。有201处森林公园年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34处超亿元。国家林业局统计,森林旅游产业使全国2700个乡、12000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

2011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4.68亿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达376.42亿元,全国森林公园年提供就业岗位64万个,社会综合旅游收入测算超过3000亿元。中国国家林业局表示,力争到2015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到3000处,森林旅游人数达到5亿人次,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到600亿元人民币,社会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规划总面积2000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800处,规划面积1300万hm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森林旅游事业正在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森林旅游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期,同时也是森林产业面临艰巨转型发展的时期,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转型,实现森林产业现代化。文章将以宁明县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例,探索森林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总体规划时,如何明确发展总体思路,进行准确定位。

二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开发条件分析

(一)区位条件

旅游区位于宁明县中部,距县城约20km。宁明县属于崇左市管辖,地处桂西南边陲,背靠南宁、崇左两大中心城市,左右连接东兴、凭祥两大边陲重镇,面向越南及东南亚各国,具有沿边、沿河、沿铁、沿高速公路的优势,是连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结合部和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南友高速公路、湘桂铁路及南凭322国道穿境而过,距首府南宁180km、距边陲重镇凭祥市38km,交通便利。宁明县的边贸经济和边境旅游发达,属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区划布局中的桂西经济区,属广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中的德天跨国大瀑布旅游区和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位于广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总体框架的东西黄金旅游带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宁明爱店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为本旅游区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

(二)资源条件

项目区旅游资源丰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和评价标准,对派阳山林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划分,可分为7个主类,15个亚类,29个基本类型,46个主要资源单体,包括派阳山、西施浣纱瀑布等丰富的地文景观,原生态植被水源林、桐棉松林、老八角林、桫椤、金花茶等独特的生物景观,以及桐棉种源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八角种质基因库、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等林业科普设施。

对项目区旅游资源从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进行定量打分评价,结果旅

游区资源总体得分85分,整体上属四级旅游资源。其中五级景点1个:桐棉松林;四级景点1个:八角林;三级景点12个:派阳山、元宝桃花岛、西施浣纱瀑布、米老牌、金花茶、南街沟溪谷、鸿鸪水库、桐棉种源马尾松改良代种子园、桐棉种源马尾松人工母树林、八角种质基因库、马尾松高产脂种子园、八角鸡等。项目区以山地森林,溪谷景观为总体特征。旅游资源呈现出“雄、碧、茂、幽”的特征。“雄”是指旅游区山体的雄伟浑厚,主峰派阳山山体浑厚险峻,连绵数里;“碧”是指水之碧,由岩缝、洞穴汩汩涌出的淙淙细流汇成道道流水从山涧蜿蜒而下,潭池清澈碧绿;“茂”是指森林茂密,是旅游区的主体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幽”是指溪谷之幽,林间之幽。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其独特的林业科普资源,使派阳山成为开展观光、度假、科普旅游的理想之地。

三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构架――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1.发挥区域联动作用。

旅游区旅游资源质量优良,将其纳入区域旅游资源大系统中更能成就其旅游价值。从宏观尺度上,通过三大特色性资源(森林植被、溪谷景观和优良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策划,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内容,将旅游区纳入崇左市的区域旅游环境中,显示和强化其森林溪谷和生态环境的特色。从中观尺度上,旅游区所在的宁明县拥有花山壁画、花山温泉、骆越古寨、蝴蝶谷等多处旅游资源,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县域的黄金旅游线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旅游区则是该黄金旅游线中的重要补充。因此应加强区域联动,加强区域重要景点的建设力度,加强整体线路的营销和品牌联合打造,通过资源整合、特色品牌塑造以及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将宁明县做大做强,以整个区域发展带动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

2.策划以森林溪谷生态观光游览、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文化体验为主的特色游憩产品。

充分发挥旅游区山林溪谷的特点,策划规模不大但新鲜有趣的森林生态休闲活动,营造别致高雅、富有文化韵味的森林生态休闲活动场所,辅以丰富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商品,打造富有吸引力的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

3.以食、住、娱为主的旅游要素吸引物化开发。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具有森林生态文化特色的“饮食”、“娱乐”、“交通”、“住宿设施”和“商品”在作为旅游要素利用的同时,强化它的特色,使其同时成为很好的旅游吸引物。

(二)文化内涵――人地关系主线的旅游展示和

利用

文化是灵魂,人地关系文化主线的渗透将使旅游区形成区别于周边景区,尤其是其它休闲度假区的独有特色。旅游区所在的派阳山林场地始建于1955年,是广西唯一与越南接壤的自治区林业厅直属大型国有林场,总面积149万亩,曾一度为东南亚最大的林场。后经区、地、县多次划界调整,自1979年4月起隶属自治区林业厅直接管辖至今。是优质大红八角的中心产区和马尾松优良种源地之一,被列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具有积淀深厚的林业生产文化和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旅游区山、水、林风景优美,森林生态环境优良。因此,我们可以将旅游区规划以“林业生产文化”、“森林生态文化”为文化主线,进行旅游项目策划、展示和利用,让有可能在休闲游览中了解林场生产、体验林场职工生活,感受森林生态文化,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特殊性卖点(USp)分析

以森林溪谷、生态环境等特色资源为基础,着力打造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形象,并将建设旅游区与国有林场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作为发展旅游区所在林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加强绿色产业与旅游的结合,策划绿色产业观光、绿色产品购买与品尝、生态休闲度假等活动。打造以“回归自然生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生态旅游地,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休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对旅游区人地关系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与展示,主要旅游利用途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区与区域内外相关景点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线路组织和品牌的共同打造,二是将森林生态文化内涵注入到休闲游憩产品中,包括森林生态文化环境的营造、森林文化参与性旅游项目的策划等。

四派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发展定位

(一)旅游区性质定位

旅游区性质定位为:以旅游区清柔的溪谷景观、秀丽的森林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森林生态休闲”为主题,以打造森林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特色,以森林溪谷观光游览、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文化体验、林业科普教育示范为主要功能的森林生态旅游区。

(二)主题形象与功能定位

综合对规划区的旅游资源分析对比、旅游形象现状调查等分析,结合新的旅游发展要求,将规划区的旅游形象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其整体旅游形象理念可以定位为:“八角松风林飘香,湖光丽景绿派阳”、“派阳山――山地避暑休闲胜地”。主体功能为生态游览观光、生态休闲度假;附属功能为生态科普教育。

(三)旅游产品定位

1.森林溪谷观光游览产品

森林生态观光游、森林溪谷亲水游、康体森林游等。

2.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主要是森林滨水休闲度假游项目。

3.森林生态文化体验产品

林场生活体验游、森林户外拓展运动、森林科普考察等。

4.林业科普展示产品

林业科普、教学实习基地。

森林资源特点篇5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富聚度居全国首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04〕9号)两个文件,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林产业,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业,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和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实际,紧紧围绕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组织编写了《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写工作,是在云南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下,由云南省林业厅技能站主持,组织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系等单位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昆明理工大学等部门、领导、专家教授的指导、支持,提出了许多真知卓识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撰人员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规划》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1.1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

森林生态旅游,是让游人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环境中,尽情观赏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领略大自然神韵的同时,肩负着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游乐活动。即游人既欣赏自然美景又关注生态环境,通过观光、科考、探险等一系列旅游活动,认识了解自然,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教育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更多地认识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活动。而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既包括在林区内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发生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也包括登山漂流、跋涉探险、狩猎垂钓、野营科普、康体休闲、疗养保健等活动。

从理论上讲,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利与弊,利大于弊。其正效益,不仅会给国家和当地带来经济收入,对环境建设也有好处,游客还能在游山玩水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而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误入歧途,它带来的将是旅游性污染危害和群众性观光公害导致的环境恶化及环境灾难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诚然,推行和实施“绝对保护”政策,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1.2森林生态旅游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陆空交通的便捷,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人类参与最广泛的产业之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过去的30年间,国际旅游业每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到目前为止,旅游从业人员约占全球就业人员的1/4,累计总产值达3.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产值的6%,已超过石油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1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年收入将达到15500亿美元,为目前旅游总收入的3倍。预计旅游业所创造的产值(包括直接和间接产值)将占世界GDp总值的11.7%。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充分表明其己成为世界上经久不衰和最富活力的经济部门,不仅有效地带动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为世界各地的2.5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90年代,我国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呈迅猛发展之势,旅游收入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增加,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截止2002年底,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高达5566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3.59%升至2002年的5.47%,成为我国最具发展后劲的朝阳产业。

1.2.2森林生态旅游成为新兴产业

美国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872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森林中发展旅游业的生命力。到1960年,森林旅游由于它的现实价值而最终获得了各界人士的承认,而且一跃成为森林资源功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举行的以“森林多目标利用”为中心议题的第五届世界林业会议上,发展旅游被确定为森林多目标利用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次会议是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各国积极进行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为本国国民提供了健身益智的活动产所,同时也招徕了外国的观光游客,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一项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森林生态旅游能把文化、民族、林业、旅游、科技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种非消耗性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森林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在资源利用、开发经营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潮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发生巨大变化,将有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投入休闲旅游活动中。据世界旅游理事会估算,生态旅游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10多年后,发达国家将陆续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跟其后。21世纪将是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世纪,并成为前景光明的新兴产业。我国1999年旅游的主题是“生态环境游”,其内容为“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表明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正在迎头赶上国际潮流。

1.2.3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林业等部门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658处,规划面积1900多万公顷;建立自然保护区1757处,规划面积1.5亿公顷。全国有6处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遗产,有19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时,还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狩猎场和野生动物园等。这些森林旅游区囊括了我国不同地域森林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形成了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景观。

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的建设,大大推动了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缓解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林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业、加工业、种养殖业、零售业等的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缓解了林区的就业压力,并且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林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林业局的统计表明,近10年来,中国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率,在整个旅游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重要。以森林公园为例,1992年森林公园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到2003年达到了96亿元,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加上自然保护区、狩猎场、森林旅游小区、森林类型的旅游区,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年游客量已达3亿多人次,占到当年全国旅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森林生态旅游呈现出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

1.3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境内峰峦叠起,江河纵横,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丰富多样,且具雄、奇、雅、秀、幽、险、野、旷的特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与条件。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把云南建成“亚洲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为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增添绿色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下,进一步加大了发展力度,使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1.3.1发展成效

1.森林公园发展迅速。自1987年我省兴建畹町部级森林公园以来,截至2003年,全省相继建立了昆明金殿、腾冲来凤山、思茅菜阳河等26个部级森林公园;双柏南安、西畴鸡冠山等13个省级森林公园,69个县(市)级森林公园,分布在全省16个地州市,40多个县(市)。国有林场森林景观资源开发步伐也开始加快,先后兴建了26个林场景区。

2.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小区”建设稳步发展。十多年来,经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资1.5亿元,恢复和新建部级、省级和地县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床位2300多个。目前己有香格里拉碧塔海、丽江云杉坪白水山庄、西双版纳野象谷、原始森林、翠屏峰、绿色石林、保山高黎贡山百花岭、屏边大围山、景东衰牢山天池、丽江老君山等景区(景点)正式营业。

3.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仅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8076.96万元,其中:国投1944.15万元,引资15006万元,自筹1203.1万元。主要用于旅游服务设施、新增旅游项目和环境保护建设。现已拥有车(船)155台,游道265公里,床位1055张,餐位1123个,程控电话682门。

4.经济效益增长较快。2003年,全省森林生态旅游接待中外游客423.5万人次。仅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就达196.3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32万人次,全省实现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近32亿元。成为云南旅游业和林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管理、服务有所加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服务机构。省林业厅明确了管理部门,成立了云南森林生态旅行社,部分地州市县林业部门,设有专职、兼职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经办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云南省森林生态旅游协会,并创办了《森林生态旅游通讯》。服务管理方面:一些地州县相继成立了森林生态旅游接待单位以及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林业培训中心。

1.3.2存在问题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经过近十五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开发时间短,投入严重不足,步履十分艰难,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发展不重视,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行业主管部门和一些地州,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发展的巨大潜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排上议事日程,更缺乏紧迫感。

2.投入严重不足,开发程度低。由于森林生态旅游业外部性明显,加上机制不活,底子薄,自筹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对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投入严重不足,至使开发程度很低。截至2002年,全省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仅占总数的14%,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小区”的面积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42%。开发的景点不到150个,仅占规划景点的7.5%。并且一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低质量的“四低”状况、且开发方式趋同化。

3.已建景区(景点)开业率低。全省39个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中,仅有16个正式营业,开业率仅达41%;69个市县级森林公园的开业率虽高一点,也只达75%。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除少量以观乌、生物多样性专业考察外,没有增加新的景区(景点)和旅游场所,整体市场转化率较低。

4.市场开拓较差,服务管理滞后。宣传促销不到位,景区(景点)知名度低,“守株待兔”思想严重,满足于现状和低水平。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较差,多数景区(景点)处于“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状态。经营能力和市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5.社区参与程度低。在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中普遍忽视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协作,忽视当地居民分享森林生态旅游效益的权力。除少数景点(景区)的牵马服务外,在开发建设、旅游项目选定、规划和各项政策的制定中,较少征求和咨询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意见,更少考虑共同管理和经营,从旅游中获益甚少。

6.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参与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经营管理型专业人才、环境监测人才、规划设计人才、营销人才及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导游人才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7.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许多地方管理体制不顺,多头领导,多方管理,互相扯皮、推委现象时有发生。部份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权属错位,经营权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公,常引起纠纷和争议。

2.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评价

2.1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衬托的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云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原始,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多样。全省有森林面积1.4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3.6%,是云南各类资源中最多、最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是云南地理位置(低纬度)和地貌形态(多择化小生境)共同作用下的“天赐”财富,而森林中珍稀物种种类和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富集度居全国首位。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全省有各种高等植物170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62.9%。

2.2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本规划中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划分,本着突出林产业特色,分类体系边界清晰和林业行政管理体系现状,方便开发、管理和便于规划操作的原则,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标准,按照资源所在旅游地属性划分为三种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其他林业地域。其中自然保护区166个,森林公园108个,其他林业地域31个,(详见附表一:云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表)。

2.3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由附表一可以看出,全省己建成、正在开发或待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和森林公园共305个,景点2000余个。分布于121个县市区。景区较为集中的县(市)有:腾冲、景洪、勐腊、昆明、双柏、香格里拉、保山、龙陵、丽江、盈江、楚雄、马关等。景区最多的县是腾冲、景洪、丽江、香格里拉、勐腊、龙陵等。

2.4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既丰富多彩,又有其独特性,突出表现在:

1.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多种旅游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类型,除海洋、沙漠等个别类型为空白外,按中国森林风景资源划分的类型,云南几乎均有分布。同时还具有其他省(区)少有的民族风情和边境口岸类型。而且尚有峡谷、冰川、泥石流滩等为云南特有。类型多样,是开发各类旅游活动和多种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资源基础。

2.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空间分异明显

从资源综合区划的分布看,滇西北和滇南资源集中、富集,以大面积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其原始状态保存良好,生物区系特殊,过渡性明显,交流与隔离并存,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好。且有相对密集的民族文化资源作补充;其次是滇西和滇西南,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以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洲象、热带亚热带大型鸟类、古茶园、古茶树等珍稀动植物最为突出;再次是滇东南和滇东北,主耍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水源林为主;滇中和滇东由于开发较早,次生林居多,资源品质相对较差。旅游资源分散,集中度低,造成开发上的困难,且难以形成群体效应。

3.资源原始、古老、开发价值高

在众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中,不少景区和景点尚处于待开发的处女地,保持着原生状态,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保留了大量古老濒危和特有的野生动物类群,且有浓厚的神密色彩。无论是观光旅游,或是科普、科考、教学等专业旅游,都是最佳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开发价值高,是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走出省门、国门的品牌,同时也是建成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财富。

4.后备资源多,开发潜力巨大

后备资源丰富,但多数高品质、高品位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闭塞、经济发育程度低的边远地区。绝大部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资源存量巨大,是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和云南旅游业“提质增效”的基础,开发和市场潜力巨大。

2.5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对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专家系统评价法,依据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为标准,综合考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鉴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在一般旅游资源100分的评价体系上,加权20分的生态价值分值)分为五级评价。其中五级旅游资源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按照资源所在旅游地属性和类型划分,全省166个自然保护区中,13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均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在5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有9个自然保护区为特品级旅游资源,有40自然保护区为优良级旅游资源,有1个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在55个地市级自然保护区中,除2个人工水库景区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外,其他53个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48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中,除1个水源林景观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外,其他47个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全省108个森林公园中,36个重点部级森林公园和12个一般部级森林公园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重点省级13个森林公园和一般省级11个森林公园均为优良级旅游资源;重点县级6个森林公园和一般县级30个森林公园均为普通级旅游资源;在包括林场、动植物园和其他林业用地34个景点中,除4个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外其他30个均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

3.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区划

根据全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度,地域分布特点,综合性、整体性、相似性、协调性、经济上的相连性和各个旅游区的内在规律,区域基本优势,为制定与实施各时期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将全省划分为滇中高原湖盆,滇西北高山峡谷,滇西中山宽谷,滇南中低山宽谷盆地热带,滇东、滇东南岩溶地貌和滇东北中山剥蚀地貌六个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3.1滇中高原湖盆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昆明、玉溪、楚雄三市,总面积604.85万公顷。该区经济条件好、交通方便、四季如春、是云南旅游业最大的接待基地、集散地和游览地。同时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齐全,高原湖盆、古寺庙宇、名胜古迹、民族风情集中,是云南的旅游中心。

3.2滇西北高山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大理、迪庆、怒江三地州和丽江市,总面积892.51万公顷。地处云南西北部,横断山脉腹地,青藏高原南缘。该区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有广阔的高山原始森林,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广袤的高山草原,耸立的大雪山、深切的高山峡谷、深邃的高原湖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宗教文化。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被誉为世外桃园的“香格里拉大峡谷”、我国纬度最南的现代海洋性冰川和完整的高山森林垂直带自然景观,都分布在该区。

3.3滇西中山宽谷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保山市、临沧地区和德宏州,总面积556.32万公顷。地处云贵高原西缘,横断山脉南缘,以中山切割地貌为主。西部和南部与缅甸相连。区内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地热、温泉、瀑布、叠水星罗棋布。我国罕见的热火山景观、树包塔奇观、大树杜鹃王、榕树王、橡胶母树王享誉海内外、南方陆上古丝绸之路、抗战遣趾均分布该区。加上迷人的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自然景观和傣、佤、傈傈、景颇啊娜多姿的民族风情,是国内旅游和边境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3.4滇南中低山宽谷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总面积650.85万公顷。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延伸地带,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长1482公里。属中低山宽谷盆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知名度高,是我国西南边陲的瑰丽宝地。区内风光绚丽、珍稀植物繁茂、珍禽异兽成群、奇特的热带森林风光、多彩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特有的思茅松林为本区森林生态旅游的主戴体。还有独木成林的千年古榕、千年古茶树、趣密难解的树上“虾泉”、“空中花园”、多姿的舞草、鹤立鸡群的望天树、树抱塔、塔包树和奇异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节祭、绚丽的民间艺术、诱欲的名吃、名食。是我省乃至国内外理想的大众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区。

3.5滇东、滇东南岩溶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曲靖市和文山、红河州。总面积989.91万公顷。南与越南交界,东与广西、贵州接壤。区域为岩溶丘原、岩溶盆地和浅切割的中山所组成的岩溶山原地貌,山原表面为石山、洼地,崎岖不平,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由此形成诸多怪石异洞、地下溶洞和地上石林自然景观。有著名的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的燕子洞、弥勒的白龙洞、蒙自的缘狮洞、师宗的玄洞等。还有山峰叠翠的森林生态景观。是省内重点旅游区之一。

3.6滇东北中山剥石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地处云南的东北角,与四川、贵州两省接壤。总面积246.95万公顷。属五莲峰和乌蒙山脉,为中山山原和中山剥石地貌。区内山岭纵横,高差悬殊,气候重直变化明显。从南亚热带到北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均有分布。以森林、瀑布、泥石流景观,如大关黄连河瀑布群、东川小江泥石流、轿子雪山壮丽景观和威信红军长征“扎西会议”旧址红色旅游为特色。

4.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市场定位与开发潜力分析

4.1市场定位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目标市场,分为国内市场、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和欧美、大洋州市场三个层次:

4.1.1国内市场

主要以东部地区市场为主,包括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等。该层次市场人口基数大,较国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出游愿望和消费水平较高,可重点进行市场培育,主推大众观光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和认知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省内客源市场主耍集中在昆明及附近一些州市,主推大众观光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4.1.2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

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该市场经济基础好,旅游者都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生态旅游的动机较强,愿望值较高,且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摸。同时,与云南己有直接的空中交通联系,距离较近,是森林生态旅游重点开发的海外市场。主推认知型和体验型生态旅游产品。

4.1.3欧美、大洋洲市场

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该市场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生态意识,森林生态旅游观念巳深入人心,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已趋成熟。但与云南距离较远,没有直接的交通联系。是主要争取和应下功夫加紧培育的海外市场。主推体验型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除重点抓上述三个主要市场开拓外,对我国、我省的周边国家,如越南、缅甸、俄罗斯等国市场也可开拓。此外对省内市场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以扩大营销空间。

4.2市场开发潜力分析

4.2.1市场空间潜力分析

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素质和生态意识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意识和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森林生态旅游一诞生,就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必将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1996年,全球国际游客达到6亿人次,其中森林生态旅游者4200万人次,占国际总量游客的7%。同期,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游客8700万人次,森林生态旅游者560万人次,占总量的6.4%。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10年,到亚太地区旅游的国际游客将会达到2.29亿人次,其中森林生态旅游者约1500万。森林生态旅游的活动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包括探险旅游、观乌旅游、登山运动和户外摄影等体验性旅游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现阶段,中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主要依托各地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且绝大部份产品属于大众化或非专业性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以云南为例,2003年共接待旅游者5447万人次,其中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者196.13万人次,仅占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3.6%。而在国外,这一比例一般都高达10%一20%。从世界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国外生态旅游者以年均20%—25%的速度增长,是旅游活动中增长最大、最快的部份,超出云南森林生态旅游增长速度的5—6倍。云南森林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巨大,只要进一步培育和开发,到2010年,可望达到全省旅游总人数的10%以上,年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接近800万人次,为目前的旅游人次的两倍。

4.2.2市场收入潜力分折

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国外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分折表明:森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较高,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消费,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大众旅游的收入水平。HLa/aRa的调查表明:45%的森林生态旅游者愿意为每次旅游支出1500美元以上。24%的游客愿意每次支出2000美元以上。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到2002年测算,世界旅游收入增长中的86%将来自与森林生态旅游有关的旅游项目,按这一消费和增长趋势推算,到2010年,云南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近80亿元,为目前收入的2.5倍。如进一步增加森林生态旅游人数比例,达到旅游总人次的15%左右,产值潜力将会更加巨大。

5.云南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及有利条件

5.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对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是解决“三农”和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集中、富集的地区,同时也是广袤的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有利于改变当地居民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使森林、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实现传统农作、采伐产业的替代,促进林区、社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有利于“五个统筹”的落实,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既可以促进国内外和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同时也将促进国内外和城乡之间信息、资金、技术的交流,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县乡和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云南小康”的重要途径。

3.是云南林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和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非消耗森林资源的方式利用森林资源,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既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是林业建设实现“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4.是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

云南旅游业目前正在经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旅游经济发展由数量经济发展型向质量经济发展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是实现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战略抉择。

5.2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早在2000年,省政府与世界旅游组织(wto)共同编制的《云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将云南建成亚洲最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省政府旅游发展倍增计划中,把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实现“转型升级”和“提制增效”的重要途径。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加快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2.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势,造就了云南多样的气候类型和过渡性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全省分布着17000多种高等植物和136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珍稀物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居全国首位,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4.3%。包括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高原高寒植被景观等。类型和物种多样,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

3.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云南24个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林区,世代与森林为伴,互相依存,和谐相处,不仅凝结着古滇文化、毕摩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等边疆古老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积累。各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并存,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在这里繁衍共生,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充分展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传统与现实和谐的特殊范例。绚丽多姿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丰富多采的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为森林生态旅游增添了无穷魅力。

4.森林旅游业开发体系开始形成

全省已有30多个自然保护区、26个部级森林公园、1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十多个林场开展了森林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国有、集体林场正在筹建新的景区、景点。从服务体系看,全省有12个地州市已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接待单位、林业宾馆和相应的服务机构,开展了以大众观光、观鸟、生物多样性考察、探险等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5.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已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调动了大家参与开发的积极性。昆明、保山、大理、丽江、德宏、思茅、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地,一些民营资本已进入到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并已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6.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加快)林业发展决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总体要求,以保护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和林场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以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特色品牌和培植龙头企业为主线,以不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为目标,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把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成我省林产业的支拄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品脾和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全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6.2开发原则

1.坚持全省“一盘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联动开发的原则

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大众旅游业、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其他林业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机的整体,彼此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应统盘考虑,合理布局,有效整合,以利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

2.保护性开发原则

景区、景点建设首先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本底资源的原汁原味,使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不受任何破坏,同时确保森林环境、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的统一。加强对森林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序位,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以保障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3.科技兴旅的原则

在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森林公园和其他林业景区建设中,应用高新技术建立先进的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以利可持续发展。景区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进行规划和施工,做到景点布局科学合理,设施功能完备,设备配置齐全,达到投资省、景观美、服务好、效益好的目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做到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4.优先开发与梯度推进的原则

应选择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景观特色佳,有一定开发基础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集中投入,优先开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对其他景区,则根据难易程度,分步实施,滚动发展。

5.同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多在边远山区、林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通过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变地域、森林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区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实现“绿山富民奔小康”。

6.坚持社区与非公有制积极参与的原则

支持社区和当地居民参与和协作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与管理。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境外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单独或合伙参与开发,并依法保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7.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与省内外、国内外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潜能,努力提高市场综合竟争能力,尽快发挥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效应和更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6.3发展目标

6.3.1总体目标

以云南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背景,深入挖掘独特的森林生态文化内涵,依托大众旅游、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基地,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形成五个以上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经济实力雄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并打造出10个左右在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的森林生态旅游名牌系列产品,初步建立以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为核心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使森林生态旅游年产值达13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产值的20%左右,真正成为云南林业产业的支拄产业和先导产业。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培育云南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6.3.2分期目标

1.近期(*-2007):产业投资建设期

深度开发和完善重要景区(景点)以及相互配套的基础设施,完成3个主要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重点培育5个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出5条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建设6个森林生态旅游城镇,积极扶持2家森林生态旅游龙头企业,为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奠定基础。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森林生态旅游海外游客19万人次/年,创汇0.9亿美元;国内游客570万人次/年,国内旅游收入43亿元;游客总人数达589万人次/年,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的9%,总收入(年产值)51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达11%。

2.中期(2008-2010):产业发展建设期

强化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与森林资源利用的整合力度,以提升大众生态旅游为基础,以系列化开发和整体包装专业生态旅游产品为核心,完成10个品牌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10条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产业与林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市场化进程,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探索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努力将森林生态旅游业建设成为云南林产业的支柱产业,云南旅游业新的热点旅游品牌和“提质增效”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海外游客达到28万人次/年,创汇1.5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750万人次/年,国内旅游收入67亿元;游客总人数达778万人次/年,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10%;旅游总收入(年产值)78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13%。

3.远期(2011-2020):产业完善提升期

全面整合旅游经济和林业经济,形成以主题各异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基础,以精品旅游线路为链接的完善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链

,使森林生态旅游在云南林业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云南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在泛珠三角和泛亚地区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海外游客达到41万人次,创汇2.6亿美元;国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8亿元;游客总人数达1041万人次,占同期全省旅游市场比重>15%;总收入(年产值)130亿元,占同期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20%。

4.年度定量目标

*

说明:预测以2003年度云南省旅游统计数据为基期数据,由于生态旅游边界难以确定,统计口径不统一,本规划参照国际惯例,按森林生态旅游占国内旅游总量的8%,海外旅游总量的10%,花费比普通游客多25%测算;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暂时取8.31;*、2010年比重按照云南省旅游发展倍增计划定量目标测算,2004年海外旅游者测算扣除SaRS影响,各指标值浮动区间为±5%。

6.4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保护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对旅游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管理和科学利用,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景区污染的治理力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产品开发模式,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集团、专业化发展战略

围绕和依托区域性龙头企业、产品、基地和组织,形成森林生态旅游各要素的优化整合,优势互补的经营机制,推动森林生态旅游向集团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转变。整合既有林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森林生态旅游企业,组建集团公司,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专业产品,形成网络和实施区域联合经营。

3.综合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前后关联效应,在“综合”二字上下功夫,通过旅游业与林业、林产业的有机结合、综合协调和系统优化,实施以开放促开发和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的综合开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4.精品、名牌发展战略

以云南丰富独特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六大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区建设为核心。在初期大众化旅游产品基础上,深入挖掘云南森林资源优势,加快精品、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森林生态旅游区和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5.社区参与发展战略

同“三农问题”、扶贫开发和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城镇,鼓励、支持国有林场、苗圃等面向社会,采取联营、入股等形式参与开发,共同经营,共同受益;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保障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获得经济利益,同时要加以引导和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发展山区经济、富裕山区人民。

7.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7.1开局

1.开局原则

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和利用云南旅游业和森林生态旅游现有接待能力、配套设施和旅游市场的优势及条件,本着市场容量的最大化、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分类指导,分期实施。以国内旅游促进国际旅游,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举。在产品开发上,以观光型旅游产品和认知型旅游产品为主,逐步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在战略和空间布局上,着力进行六大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紧紧围靠省内外、国内国际航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及国道、省道,优先开发滇西北三江并流生态旅游区、滇南低山宽谷森林生态旅游区,滇中高原湖盆地森林生态旅游区和滇西中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四区,续建与扩建并重,统一布局。

2.森林生态旅游区布局

森林生态旅游区布局,根据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和其他林区地理分布和自然文化资源特征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与产品具有的同构性特征,将全省森林生态旅游空间格局划分为滇西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滇南中低山宽谷盆地热带、亚热带;滇西中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滇东、滇东南喀斯特;滇北、滇东北中山山原和滇中高原湖盆“六大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旅游区)”。

*

2.森林生态旅游目的系统构成

传统旅游在追求发展时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旅游景观吸引力的发掘上,各类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单独依靠旅游景观,很难保证旅游的顺畅、高效进行,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旅游效益降低。旅游企业既具有支持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功能,又是可把握的实体,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迷人风光,可促进形成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森林生态旅游业是综合的产业,需要多个相关部门或相关因素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除了专业化的森林生态旅游组成成分以外,还涉及普通大众旅游产业部门,又涉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或环节;公共机构直接参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保证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景点设施建设的实施,充当一个有力的支持。

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程度的差别,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系统涵盖着三个层面的产业类型:核心产业、关联产业与支持组织(详见下图)。本次规划对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布局将限定在狭义的森林生态旅游范围内,即重点关注于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7.2建设格局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从兴起、发展到完善,需要有一个培育培植过程,在现有基础上,紧紧围绕“以昆明为中心”的“四六”(六区、六线、六地、六大产品)建设格局,必须要有一批重点项目和相应的实施保障体系做支撑,必须有重点、有选择的扶持和开发建设一批高档次、高品位、吸引力强、系统配套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集散地以及包括游、食、住、行、购、娱要件,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在内的配套工程设施。经过本规划期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以昆明为中心”

昆明是我省旅游业最大的旅游基地,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我省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心,依托石林、滇池部级旅游度假区,阳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及各园林名胜的大众旅游优势,加快云南森林生态旅游集团建设和强化林海大酒店(林业培训中心)、林海公园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同时借助昆明交通便捷、教育、商业背景优越,四季如春的气候,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优势产品、配套产品和规模产品的综合旅游中心。

“六区”

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高原湖盆森林生态旅游区;以景洪、思茅为中心的滇南中低山宽谷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中心的滇西北高山峡谷森林生态旅游区;以保山、怒江、瑞丽为中心的滇西中山宽谷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屏边、河口为中心的滇东、滇东南喀斯特熔岩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以昭通为中心的滇东北中山剥蚀地貌森林生态旅游区。

“六线”

昆明—玉溪—思茅—景洪(包括勐腊)为主的滇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为主的滇西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保山—瑞丽(包括临沧)为主的滇西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屏边—河口(包括金平)为主的滇东南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曲靖—罗平—鲁布革(包括文山)为主的滇东森林生态旅游线。

昆明—东川—昭通为主的滇东北森林生态旅游线。

“六地”

除昆明以外,全省重点建设勐腊、腾冲、玉龙、德钦、香格里拉及河口六个森林生态旅游城镇。

“六大产品”

依托“六大旅游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特色鲜明,在旅游市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六大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1.珍稀动物观赏旅游产品

云南素以“动物王国”和“鸟类的天堂”而闻名海内外。全省珍贵稀有的保护动物有164种,鸟类792种,而在国内仅见于云南的鸟类就达115种,而成为鸟类的荟萃之地,并素有“鸟类王国”和“鸟类的天堂”的美誉。发挥“动物王国”和“鸟类天堂”的优势,组织好包括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和人工野生动物饲养、放养园在内的珍稀动物观赏旅游产品。

2.珍稀植物观赏旅游产品

云南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原始,森林类型和生物物种多样,素以“植物王国”和“天然花园”而闻名海内外,光高等植物就有17000种,珍贵保护植物151中。各种花卉植物,特有树种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发挥“植物王国”“天然花园”的优势,强化植物学科专业知识,组织好包括热带雨林、空中花园、望天树、野生兰花、高山杜鹃、古茶园、古茶树和各类森林环境、森林风光在内的珍稀植物观赏旅游产品。

3.大森林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云南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41亿亩,森林覆盖率44.3%。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复杂、多样化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具有原始、古老、独特过度性的特征。满足人们实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梦想,组织好森林生态系统内美感质量较高的森林、水体、湿地以及各种特殊地貌和生物资源的大森林生态旅游观光产品。

4.探险旅游产品

云南探险旅游资源丰富,组织开展包括名山大川、高山峡谷、高山湖泊、高山洞穴、叠水温泉、高山瀑布、雪山冰川、石林怪石、溶洞暗河的爬山登高、雪地娱乐、森林摄影软式和硬式森林生态旅游探险活动。

5.科考、科研旅游产品

组织对大江、大河、高山峡谷、雪山冰川、高原湖泊、森林生态、森林生物、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的科学考察、科学研究性质的科考、科研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6.科普及夏令营旅游产品

组织以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为目的,通过对地质地貌,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的野外实地观察和多媒体场馆展示,培养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科普及夏令营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森林资源特点篇6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意义

中图分类号:p61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78-01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林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当前森林资源及其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和供求矛盾突出的现状还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森林资源的多种需求。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虽然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7位,但是全国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l%,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左右。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78.06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8.5%,人工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则只有35立方米。森林平均郁闭度为0.54,其中郁闭度在0.2~0.3的林分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20.1%。林木平均生长率为3.98%,每公顷林分平均生长量为3.36立方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50%。总之,我们要用占世界3%~4%的森林资源,来满足占世界22%的人口对林业的多种需求,森林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森林资源面临的这种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模式单一、监管不到位和基础建设落后的状况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要求。长期以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特别是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森林资源名为国家所有,实为企业自管自用,产权虚置、政企不分、责权不清,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利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还没有完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管理模式单一,分类指导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管严的没有管严,该放活的没有放活;少数地方对保护森林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监督管理不力,致使乱砍滥伐、超限额采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在局部地区仍时有发生;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薄弱、执法手段落后,一些地方二类调查严重滞后,森林资源家底不清,多数基层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不健全,没有适应工作要求的交通、通讯工具,现代高新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监测中应用水平还很低,原始的工作方式,简单的手工操作依然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所有这些,与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核心地位极不相称,不仅严重制约了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总体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在保障林业持续快速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有效发挥。

2.努力完成新时期森林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

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按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林业历史性转变的总体要求,新时期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构筑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这个中心,坚持“以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以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为方针,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加快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坚持依法治林、科技兴林,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为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和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指导思想,确保为实现我国森林覆盖率到2010年达到19%以上、到2020年达到23%以上、到2050年达到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人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林地林权保护管理,严防林地资源非法流失。林地是森林资源的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必须把林地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上,严加保护。要进一步明晰森林资源产权,建立规范的森林资源权属管理制度,认真抓好林权登记发证特别是退耕还林地的确权发证工作,切实保护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健全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规范,坚决杜绝征占用林地审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抓紧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真正把发展林业的用地落实到山头地块,依法实行林地用途管制。要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行为,进一步完善林地保护法规,尽快出台《刑法》修正案有关破坏林地的量刑标准,为依法打击乱垦、滥占林地违法犯罪提供依据。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实行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强调生态保护,决不意味着全部管死;强调森林利用,也决不意味着不加限制、随意利用。要严格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不动摇,把住采伐“源头”消耗关,对一些生态区位重要和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地区,要坚决将木材产量调减下来,确保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对商品林。特别是商品林中的人工林、速生丰产林、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等,要依法放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各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步伐,摸清森林资源家底。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森林资源基础性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的改革力度,不断增强森林资源管理的活力。要积极推进家庭承包、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招标、拍卖等多种形式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已经划定的自留山,要坚持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对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要抓紧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着重抓好重点公益林的区划落实和保护管理,落实公益林补偿政策,完善公益林管理法规,真正把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队伍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一体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保证森林资源管理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必须建立健全以资源行政管理为主体,以资源综合监测和资源监督检查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努力保持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机构的稳定,并不断充实人员力量,同时,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稽查队、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基层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执法环境,确保其职能作用的发挥。

总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是我们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纳入日程,只有加强了森林资源管理,林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森林资源特点篇7

关键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现代林业

中图分类号:[DF413.2]献标识码:a

1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地位

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在林业发展中占据了很大分量,森林资源是一切林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森林何谈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依靠森林来完成的,森林中的生物链是天然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存在为森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管理的同时,也是对林业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林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森林的经营管理,这项工作是保证林业发展能够顺利开展的核心。林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与发展,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由于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忽视,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所以在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不仅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保护与发展,还要对以前遭到破坏的森林资源进行恢复建设,这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加强森林资源在数量上增加,在质量上的提高,在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增强。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脚步,要全力的经营管理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全民意识,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森林资源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便利条件。

2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措施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为林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显著、任务更加繁重。要做好新时期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就要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利用,突出抓好天然林和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着力加强林地林权保护管理、森林资源消长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森林资源利用管理三项工作,全力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林业产权制度、森林资源使用权流转和采伐限额分类管理。

2.1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必须把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建设和培育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林地单位产量很低,森林每公顷蓄积量仅为84.7立方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立方米左右;每公顷林分年均生长量仅为3.55立方米,只有林业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必须大力强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走森林可持续经营道路,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执行“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

严格执行“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特别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好生物多样性,要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森林经营管理的重点要放在提高林分质量上,注重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多培育混交林、复层林,人工林、工业原料林的采伐管理,要继续进行探索和改革。要继续严格对天然林的采伐管理,研究放宽人工林的采伐管理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各项核查检查工作,通过改进营造林综合核查、征占用林地检查、采伐限额核查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评价水平,为林业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要积极推进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争在3-5年内基本建成上下一体、互联共享、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2.3抓好林地林权管理

林权管理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进程,我们要切实加强林权制度改革。一是要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严格审查把关,确保登记依据充分,内容准确,程序合法;同时,要按照《物权法》的要求,尽快出台配套规定,进一步稳定和完善林权登记制度;要尽快完成对尚未发证的林地确权发证工作。二是要促进和规范林权流转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权流转日益活跃,必须加强监管,积极推进林权流转办法的出台,真正做到林权流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要做好林权纠纷调处工作,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调处工作机制,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积极开展扎实有效的林权纠纷调处工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4强化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监督。如果只是一味的把精力投入到森林建设中,而忽略了后期的监督管理,那么前期所做的工作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损失,所以加强后期的监督管理实质上也是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建设管理。在执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将是非常的艰巨的,由于森林资源的自身特点具有分布范围特别广,视野范围小等,加之对其投入的监督管理人员少,使得这项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所以要加大对森林监督队伍的建设,提高监督队伍的工作效率。由于森林地处比较偏远的山区,交通信息都比较落后,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还很封闭,与社会的思想脱节,没有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的森林资源滥砍乱伐,肆意的进行放牧,加大了森林资源的流失,树木的毁坏将会形成水土流失,以点带面,恶性循环,又会使更多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如此又会给森林在监督保护上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从这方面来看,要加强对地方民众的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意识,向他们灌输一种思想观念,讲解森林与他们的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利害关系,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同时充分的重视当地百姓中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发挥他们在百姓中的带头作用,调动他们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只有机构联系大众,才能更加彻底的对森林进行有力的监督保护。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林业建设中,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已经把这项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来实施。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在和谐社会的号召下,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下,人与生态文明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心。保护现有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在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有所提高,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积极的响应党在“十一五”期间对森林资源赋予的重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24.

森林资源特点篇8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保存物种、减免自然灾害及为人类提供多种自然资源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保护环境和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要想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完成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即以生产木材为主、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低下为特征的传统林业向以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合理配置资源、高劳动生产率和高商品率为特征的现代林业的转变。而完成这个转变的关键措施就是森林实行分类经营。

分类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森林各自主要功能特点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办法,指导其发展。从经营源头上调整林业发展结构,优化林业资源的配置,从大的结构和布局上更有力于发挥林业整体最大效益,以满足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方面需要。

实行分类经营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条件下林业企业面向市场取得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森林分类经营是根据森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森林的结构特点,将森林划分为重点生态公益林、一般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三大类型,按照各自的经营目的,采取相应的经营管理模式。

商品林:属集约经营区,主要培育原材料林、纤维林、短轮伐期林。用高科技手段,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

重点生态公益林:属保护经营区,这部分森林主要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以追求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般生态公益林:这部分森林主要在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可通过适当的森林经营活动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

公益林实行“谁受益,谁负责,社会受益,政府投入”的原则。服务对象明确的,由服务对象对公益林经营者实行补偿。服务对象不明确的,由政府补偿。公益林建设应以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保安为经营目的,以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及其自然群落层结构多样性的特性,采取针阔混交,多树种、多层次、异龄化与合理密度的林分结构。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补植、管护并举,封育结合,乔、灌、草结合,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辅之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商品林是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按市场需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以依法承包、转让、抵押。商品林建设应以向社会提供木材及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要广泛运用新的经营技术、培育措施和经营模式,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效益,定向培育、基地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以商品林生产为第一基地,延长林产工业和林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构建贸工林一体化商品林业。

每一类型的森林既有它各自的功能性,又有它的多功能性,在其经营的方式上既有它各自的经营特性,又有它的经营共性。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森林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培育、保护、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人类在不同时期,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不同,导致了森林资源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经济等领域内所得到的效果也就皆然不同。

拿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来说:在这一时期,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认识是片面的、狭隘的,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只停留在把森林面积资源和森林蓄积资源当作全部森林资源来认识、经营、开发利用的浮浅阶段上。所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狭隘,导致了指导思想上的单打一:即搞单一的木材生产。同时也导致了出现“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机、林区人民贫困”的情况。不难看出,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人们注重的仅仅是森林的木材效用,而忽视了森林的社会、生态功能。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了森林面积越来越少、森林质量越来越差、生物物种数量急剧下降、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尽管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森林本质和效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森林的更新和保护。但从根本上,由于社会的客观需要没变、单效林业的经营模式没变,森林重建速度大大低于破坏速度,森林资源下降趋势难以扭转,森林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效益、系统稳定性、森林自我调节控制、优化发展的能力等一步步遭到破坏,以至最后失去森林生态系统在地球表层陆地生态平衡中的主体作用,以至带来全球性灾难。这是十分可怕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

所以,传统林业这种以生产木材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商品率低下为特征的单效经营模式,已严重束缚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不可能上取得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最优整体化效益,不可能适应现代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可能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改变这种只追求森林经济效益、忽视其巨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单效林业经营模式,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所以,分类经营势在必行。

森林资源特点篇9

   1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统

   计分析1.1森林资源总量的动态变化根据黑龙江省森工林区连续清查数据,从表1可以直观地看出这30年来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变动的总体情况。1976—2005年,林区森林面积由717.5万hm2增加到806.37万hm2,增加了12.39%;森林蓄积量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按照可比口径,森林覆盖率由60.89%提高到80.20%,增加了19.31个百分点..2各类林地面积动态变化由图1可看出林区各类土地的变化情况,林地总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林地面积先下降后上升,无林地面积先增后减,疏林地面积大体逐步下降。1.3各龄组结构面积蓄积变化由于第一、二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仅分为幼龄林、中龄林及成熟林;第三次清查至今加入了近熟林和过熟林。对龄组结构面积蓄积的变化主要分析第二次复查至第七次复查结果,通过图2、图3可看出1986—2005年中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都占绝对比重,近熟林面积逐步增加,成过熟林面积比重较小,说明当前可采资源比较紧缺,龄组结构不尽合理.1.4林种结构面积蓄积变化由图4、图5可见,1976—2003年用材林面积蓄积占绝对优势,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变化幅度不大,但2003—2005年清查间隔期内,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增加,用材林比重减小。其中,防护林比重上升约60个百分点,特用林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用材林比重下降了约65个百分点。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面积之比由2003年清查的6∶1∶93变为2005年清查的65∶7∶28。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蓄积之比由2003年清查的6∶2∶92变为2005年清查的65∶7∶28。蓄积与面积变化趋势相一致,森林各林种面积、蓄积变化较大,主要源于内部结构的调整。

   2森林资源变化的原因概述

   2.1人口因素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人口压力与森林资源存在直接关系。人口压力对活立木蓄积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对有林地面积的影响并不显着。这说明,单位耕地承载的农业人口越多,活立木蓄积量越低,即人口压力大的地区,森林资源蓄积会下降。这一结果也验证了人口压力是导致森林资源退化的主要根源这一观点。Fao曾经总结了696篇有关研究热带森林采伐变化趋势的文献,这些研究估计:至20世纪90年代,热带森林采伐变化率在12~52之间,差别较大。经测算,森林面积变化率与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农村人口比例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0.04、0.26、0.38。

   2.2经济发展水平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样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源下降通常与低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另外,有人同样认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在有限的程度上与森林砍伐率是相关的。

   2.3林区产权和管理制度曲维思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有的三五年一次,政策反复且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造林投入的预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森林乱砍滥伐的现象。

   2.4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林业生产中的营林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交错在一起的生物性物质生产。人口素质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而民众的素质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受教育的程度,与社会环境(特别是科学教育环境)有直接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大大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的效率,也能提高森林经营管护的水平,从而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5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森林病虫害作为生态因子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并对森林环境产生多种影响。森林火灾会改变森林生存的环境条件,密切关系到森林的生长发育和兴衰存亡。而森林病虫害则会直接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2.6林业政策林业政策是人类调整人与森林关系的一种手段。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林业发展的外部

   坏境也在发生变化,对林业的组织机构、产业机构、政策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分析森林资源的变动过程中,应当量化相关政策的冲击和影响,从人为干预方面反映森林资源变动的状况,使得研究较全面。

   3模型构建

   3.1数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始建于1976年,此后1981年、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进行了五次复查。2003年为配合天然林保护工程评估又对森工林区增加了一次复查,即第六次复查。2005年的清查为第七次复查。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汇编,以及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提供的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中的数据资料,并以中国林业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作为一些补充数据。

   3.2指标的选取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影响森林资源变化的因素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遵循设计指标过程中的科学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际指导原则以及可度量原则选取相关指标。具体包括: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口因素的区域人口总数、衡量自然因子的有林地面积、受灾森林面积,以及衡量政策因素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由于政策因素具有特殊性,本文引入两个虚拟变量对其进行分析,即政策实施前各年份的数值用0表示,政策实施当年及实施以后各年份的数值用1表示。另外,本文还将前人未考虑的营林生产因素也纳入指标体系,具体考虑造林抚育面积对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影响。其中造林抚育面积包括更新造林面积、幼林抚育实际作业面积、成林抚育面积以及育苗面积。为了全面反映森林资源消长变化与上述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直接反映森林资源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

   3.3模型建立利用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表2中各指标,以及如下的回归计量模型,进行森林资源消长变动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由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特殊性,一般为5年进行一次,本文搜集了1976—2005年间一次清查数据和七次复查数据,为避免数据量较少而带来分析结论出现较大偏差的可能,在对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3个因变量进行分析时,只选取了大量学者认为对东北森林资源影响较明显的6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以下3个回归模型:其中,β表示相关系数,μi表示误差值,i=1,2,…,8。

   4结果与分析

   综合模型结果,得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方向(见表3—表5)。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有林地面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受灾森林面积、造林抚育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森工林区森林面积存在显着影响(在10%显着水平上)。只有受灾森林面积与森林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受灾森林面积越大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越明显。由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有林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营林投资、受森林面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森工林区森林蓄积存在显着影响(在10%显着水平上)。其中,区域人口总数和受灾森林面积与森林蓄积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区域人口数量越多对森林蓄积的增长负面影响越大,受灾森林面积的增加对森林蓄积的增长起到阻碍作用。由表5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选择的6个变量中,营林投资、造林抚育面积和退耕还林工程与森林覆盖率存在显着影响(在10%显着水平上),且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有林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不存在显着影响。

森林资源特点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消费,在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旅游业作为一项精神娱乐享受的消费产业,近几年来备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相关部门着力在各个领域挖掘合适的旅游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适合、新潮、健康、绿色的精神享受,为消费者的生活增添新的光彩。特色森林具有亲近自然,贴近自然气息的特点,将其作为旅游业的开发重点,能够很好的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在进行特色森林旅游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旅游产业规划、管理、经营方面的工作,既要做到有效的利用好有限的生态资源,又要保证不破坏自然环境。在新时期特色森林旅游创新中,要引进大量的人才,提供有效的资金投入,树立长远的发展观,为特色森林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关键词特色森林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森林旅游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森林公园最受欢迎,森林公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的绿色环境,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体验自然景观,感受绿色健康的放松方式。特色森林旅游业发展,依托于基础的自然资源之上,利用原生态的“旅游产品”打造极具特色的养生旅游产业。从现阶段森林旅游发展业来看,需要做好产品的创新工作,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产业发展迅速,在进行产品的经营上,要从追求产品的数量转移到产品的质量上,以特点锁定消费者的消费点,以此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进行特色森林旅游的开发,应改善过去规划单一、设施不完善的不足之处,立足特色创新、设施完善为出发点进行有效的规划发展,推动特色森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一、特色森林旅游业发展现状

就目前特色森林旅游业发展内容看,主要侧重于观光旅游景观的发展,提供给消费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让消费者直接感受自然景观,切身感受自然风光,放松心情,从步伐快速的现如今社会中放松发展心态,体验愉悦旅游。除此之外,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关注养生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发展,养生文化产品侧重于以养生文化形成一系列的养生产品,将百家思想精髓融入其中,消费者可以进一步精神上体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特色森林旅游业开发原则

(一)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进行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开发,要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资源利用,做到资源开发融入产品开发中,因其旅游资源是有限的,一味的开发与利用会造成旅游资源的枯竭,造成资源的严重消耗。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注重可持续旅游产业的开发与使用,对资源环境的改造与设施建设注重保护。

(二)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旅游产业的主体是消费者,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要在有效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意向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产业以特色为主,就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前期做好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从消费的角度确定市场的发展目标,进行资源有效的整合,合理规划,突出特色,集中发展特色森林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意向进行设备的引进完善。

(三)做到特色发展

特色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发展森林特色为主,要立足森林整体资源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或是整体突出,或是个别突出,将特色旅游进行到底。例如,野生动植物较多的森林可以发展为原始森林旅游l展,吸引消费者对不熟知的自然景观的探索,让消费者在进行自然景观的探索中体验精神消费。

三、特色森林旅游业开发策略

(一)做好市场影响创新策略

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是进行好前期策划,可以利用现阶段多媒体发展,从各个方向进行森林产业的宣传。宣传内容立足特色,突出森林旅游的重点内容,可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营销系统,多个渠道进行市场定位,形成新型的旅游发展体系。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就以往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看,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不足之处,加上多年使用,森林资源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业的要求。吸取不足进行改善,特色森林旅游产业要从满足旅游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设施的引进与配备,同时做好质量把关工作,保证游客使用安全。同时,基础设施要注重自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展现富有精神文化的特点,提高特色森林旅游产业的文化属性。

(三)实施生态保护措施

特色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要注重对其进行生态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生态的完整性,为发展长久产业链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在游客日流量上做好防护措施,在森林资源能承受的基础上规定基本的游客日流量数值,尤其是在重大节假日做好防范措施。同时,对特色森林旅游环境进行日常的维护,注重对设施的维修,对资源的保护,利用标语提醒游客进行生态资源保护,进行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