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36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1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noggekeurd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子(negative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三、理解问题的解决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2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我国来的外国人日益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我国居住、留w、旅游,从事一些商务活动。我国也逐渐接触各国的文化、人和事,甚至现如今学生也有了交换生,出国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弊端,只学习各国语言和技能,以为这些都学会了也就具备了交际的能力,却不了解跨文化的复杂性。同样,跨文化交际并非一个语言多样性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的多样化,所以只学习语言知识是无法做到跨文化交际的。

一、跨文化的交际存在意义

跨文化交际现如今成为人们热门商讨的话题,因为它已经普遍存在于外交贸易、国际旅游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学会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意义存在于自我未来的发展空间,学会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还可以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学习跨文化的交际不仅是学习各国语言的精髓,更应该学习跨种族、跨民族以及跨国家的文化精髓,了解各国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这样可以有助于有助于提高人们未来的职业能力,提升事业发展空间,促进国际经济发展。

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西方文化共有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

共同的事物在各国家眼里都大相径庭。人们可能听过一则笑话:“一群动物在聊天,聊到人的时候,猪说人笨,却说笨猪;猫说,人在搞阴谋的时候,偏说玩猫腻;狗说,我的词最多,狗东西、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等类似的一些以畜生为词的成语、谚语,这些都会在我国汉语词典中找到含义。可是,对于其他国家,种族都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比如对于德国人来说,猪却代表了富有和兴旺,一句话中如果有“猪”这个字,一般都会是好运的意思;猫在我国看来就是奸诈的代名词,在埃及猫却是神圣的象征,是神的化身;而狗,在一些西方国家被看做忠诚的象征,西方人把人比作狗,比如英语谚语“loveme,lovemydog”中“狗”就是爱屋及乌的意思,说水性好的人也会说成“waterdog”,这些文化的差异如果不留意,就会产生文化的冲突。

(二)社会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所谓的社会文化差异,指的就是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西方的思维模式都是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而我国就是总含糊其辞,说不中重点,使其他国家的人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我们具体要表达什么。而且,文化背景也不同,人们对人的称谓也不同。我们如果知道一个人的职业背景,会直接就喊“姓+职业名称”等,而西方人则非常讲究,一般他们会把未结婚的女子叫“小姐”、已婚的叫“女士+丈夫姓”、不知已婚否的叫“女士”。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些文化礼仪,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这些文化的差异,我们很容易被他人误会成“你没有礼貌”。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各国语言,更应该掌握各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待人处事的思维模式。

(三)风俗习惯、行为举止上的差异

所谓行为,就是平时待人处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行为。我国很多行为在他国则是不可取的,比如我们的语言行为,我国见面寒暄经常会问一些类似于“吃饭没?”“今天干什么了?”“你去哪?”等问题。在中国人眼中,这些寒暄再正常不过,可在西方人看来就会特别反感,觉得我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再来说风俗习惯,中国人比较忌讳说数字4,就如同西方人不喜欢13一样,都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中国人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可很多西方国家认为龙是魔鬼之意。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各国语言,还要学习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防止在交谈中产生不愉快。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若干研究

随着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的出现,研究者就中西方文化共有事物、社会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风俗习惯、行为举止上的差异等,展开了相应研究,以下是研究所做的一些解决策略。

(一)了解各国文化差异

文化的了解应从日常交际以及从事工作入手,增强各行业之间文化的交流,通过网络搜索、查找相关资料,或者通过文化身份、民族身份、社会阶层身份以及角色身份等不同身份,来了解各国文化的差异,并做出相应的笔记记录。还有一种是对比文化差异学习法,人们可以对比本国与他国之间语言词汇的含义、世界观的差异、行为习惯的不同,以及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举止动作,找出出本国与他国的不同之处,并定期跟同行业之间进行各国文化差异的交流,以提高对各国文化差异的熟识度,提升自我职业的发展空间。

(二)接触各国文化资料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人们可以定期到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视频以及报刊资料等接触各国文化,整理文化资料,了解各国人民思维模式,或者到各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学术探讨,从而增加文化交流知识与实践力,从根本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等问题。通过观看各国家电影,定期举办跨文化交际交流会,以强化跨文化意识,从而锻炼自我在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转化能力,并将每次研究商讨的交流会意见及结果写成论文形式,从而强化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背景问题。

(三)设立虚拟环境,探索行为举止

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记忆通过动手、实践以及操作可以记得更牢固。因此,人们完全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之前,也就是交际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前提下,在公共场所进行文化知识培训,通过虚拟模仿的场景进行语言模式、行为模式以及交流方式等等的实践,比如:模仿餐厅场景,控制交流音量;模拟等车场景,控制排队意识;两个学者通过模拟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实践,并由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者进行点评和指点,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增加对各国文化差异的了解,做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研究发现,交际者在交际前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准备,在完全了解对方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行为举动、文化素养以及风俗习惯等后,不仅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必要的纰漏,还可以达成更好的交际效果与体验。

四、结语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3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对策

在我所进行研究的几篇文章中对跨文化交际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却又大同小异,跨文化商务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直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商务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有目的地交换信息和资源,相互支持和接触,从而建立起互惠互利推动个人和商务成功的关系。这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概念囊括了不同种族、甚至是同源但是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活动。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以及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并且也必然会在交际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里所提到的周围环境的制约,就是指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中国际大形势,也就是国际环境的问题。

国际商务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的跨专业学科,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涉及面广,是具有极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组织学及心理学等)。它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还涉及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商务法规和贸易政策等。要想在国际商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了解涉外的政策法规、主要面向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范,对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在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双方达成共识、促成交易最为重要的一方面,这里就涉及到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上的学问了。

一、国际商务环境下跨文化交际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我国的对外贸易之路应该从改革开放说起。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一直是萎靡不振的,相应的在信息和技术方面也比较闭塞。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了双向开放政策,即内部开放和对外开放。我们知道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执行,是中国政治和经济都得以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改革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目光投向发展中的中国,基于地理位置优越和人力资源的富足,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安营扎寨,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使中国最初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广大的市场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大量的投向中国。经济上的交流自然也是你来我往,在我们不断吸引外资和外企的同时,也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与国际接轨,尝试不同的交流。比如,建立跨国集团公司,国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外资入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等。当然,国际商务的开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初尝对外开放的胜利果实的同时我们也必将面临许多前所未见的问题。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商务交流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很多国家的文化我们不了解,在沟通的时候不能做到理解其深意,对他国文化一知半解的认识还有可能造成行为和语言上的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还会造成企业经济上的直接损失,抹黑企业形象等。跨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流而导致众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达方式不同(直接或者间接,热情或者冷静);(3)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模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4.民族中心主义在作祟。

二、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面临跨文化商务交流与生俱来的众多难点,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心态问题,即以一颗开放的、宽容的、平等的心来对待交往对象的文化习俗。不断加强自身的锻炼,提高能力,并且尽可能多的接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能过且过,要做一个有心之人,对遇到的学习机会不要放过,自动自发的学习,主动的锻炼,自信、从容的面对未知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必然会成就更好的交流结果。

当然,在国际商务背景下研究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小小的问题。目前,针对跨文化商务分析的论文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对于理论阐述和理论扩展类型的文章不胜枚举,但是,对于具体的商务交往案例的写作和分析却少之又少。我认为,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有着必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实际案例的研究也可算是另辟蹊径,它不但可以站在更加真实的视角对国际商务交往做细致的分析,也更有利于企业国际商务的模拟模式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更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它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认识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商务交流,达成商业意向。我们才刚刚踏上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之路,随着各国间交往道路的不断拓宽,我们也必将面对更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视野,多读书,多实践。我们要时刻谨记,在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我们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更多的是代表了企业。我们要善于研究文化,尽最大的可能做到求同存易,以促使国际商务活动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阮利冬,杨廷勇.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m].国际商贸,2010.

[2]刘颖.跨国企业员工工作交际的个案研究[m]marketmodernization,2008.12.

[3]刘丽丽.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文化冲突[m].商场现代化,2008.

[4]刘雯淇.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5]杜艳茹,王小玲.浅议中西文化差异[m].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4

关键词:跨文化B2C;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38-04

0引言

近年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根据艾瑞咨询公司2010年7月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630.0亿元,预计2013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1]。其中,B2C成为网络购物市场的新宠,跨文化B2C的发展更是使电子商务市场呈强势增长之势。

本文提出的跨文化B2C是指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上向别的国家或区域进行贸易的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它实现的基础是网路信息技术、国际化物流和网上在线支付平台的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至今的产物。跨文化B2C区别以往的出口贸易和网络交易平台,它实现了中国制造利润的最大化。在《产业链阴谋》中,郎咸平提出的“6+1”产业理论,整个产业链可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终端七个部分,而中国落在价值链的最低端——产品制造环节。跨文化B2C的发展,中国产品可以直接面对世界消费者,借此还能规避目前中国制造所遭遇的诸如反倾销调查之类不公正待遇,中国制也就可以从低利润的代工链中解脱。

早年就有学者意识到文化差异对交易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如洪登永(2000)论述了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差异在企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2]。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社会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在进行跨文化电子商务时,企业在消费者信任、销售品类选择及推广策略、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存在着一些跨文化误区。4R营销理论是基于关系营销理论提出的最新理论,该理论着眼点是顾客,企业更加关注与顾客之间的持久关系。本文以最新的4R营销思路为指导,研究差异性文化背景下跨文化B2C发展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1跨文化B2C的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在国内发展迅速,根据易观咨询2010年7月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电子商务行业2010年的融资总额已高达10亿美元,融资规模仍有增长趋势,快节奏的竞争,电子商务发展不得不另辟蹊径,而发展跨文化B2C尚属那片蓝海。

我国跨文化电子商务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变,第一代跨文化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是整合信息流与资金流的B2B跨国交易平台;第二代的跨文化电子商务平台是在第一类B2B的基础上整合物流和支付服务;而第三代的跨文化电子商务提出了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客户关系等全球在线零售的跨文化B2C。跨文化B2C行业面对的是全球消费者,对商品质量、仓储、物流等都有较高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先进的运营理念和丰富的操作经验是跨文化B2C业务实现的关键。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不断升级,我国跨文化B2C企业也开始崛起。

2跨文化B2C发展中的问题

刘魏(2010)认为,跨文化管理就是企业要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发展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兼容,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企业文化的管理过程。这一过程是从企业外部包括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和企业内部针对不同员工两方面来研究跨文化管理[3]。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电子商务渠道、模式、物流、影响因素等。鉴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将基于跨文化B2C交易建立的过程,从多方利益相关者角度探索消费者信任、产品选择及推广、物流、以及售后服务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2.1信任问题从交易建立过程的关键因素来看,信任就是公众对电子商务环境的信任,这种信任直接影响到人们参与电子商务的决策。电子商务中的信任是交易双方之间的信任以及交易各方对交易系统及网络安全的信任。具体可表现为网络安全、支付方式、诚信机制、电子商务法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web2.0时代网络实现了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的产生以及不断升级,信任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信任模式已难以在电子商务实践中发挥有效作用,paulineRatnasingam,DavidGefen,paulapavlou(2005)提出基于制度的信任建立的影响因素包括:connectivity(连通性)、standards(标准)、security(安全)、uniformproductdescriptions(产品描述)[4]。因此跨文化B2C发展初期,企业对建立包含人文制度和技术制度的信任模式需要更加迫切。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主流文化内交际;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126-03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厚厚的,还担心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完,等我读了几个章节之后,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得吸引,对之爱不释手。不可否认,本书开拓了我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视野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和教育一体化趋势加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普遍,从而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自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对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兴趣。作者贾玉新先生近三十年来一直在从事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且曾于一九八七年到一九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讲授这门课程。作者致力于设计跨文化交际学的系统理论框架,不难看出作者实际更致力于试图把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

本书在结构上一共分为十大部分,由二十四个章节组成。这十个部分以开始先介绍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为起点,从而展开提供了一个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大体上反映了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等等。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本书所提供的这种研究模式对影响交际的变量(variables)进行了精确的分类,而且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句话中有一个名词“变量”,我最初认为它在这里的意思等同于影响交际的各种因素,后来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变量”一词可分属于5个不同的范畴,包括:数学名词、计算机名词、物理学名词、统计学名词以及心理学名词。我个人经过对比分析之后,认为变量一词在那句话中应该属于统计学名词,即变量是统计学研究中对象的特征。它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一个变量要么是离散的,要么是连续的。因为我们接下来来看本书所提供的这些变量不仅涉及到宽泛的文化层面,还涉及到交际情景、交际环境、交际规则、交际符号、交际文化之差异、跨文化语用、语篇甚至包括非语言行为等。这些变量在不同的场合、社会和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身份、乃至职业和性别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多变的过程之中。这时就需要恰当得体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来符合这些文化规则等多方面的要求。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些变量之间的协调关系让它们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才能帮助交际者对交际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推测,使交际者清除认知交际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包括交际失误),交际结束后也能对交际结果发生的原因等等做出正确的解释。作者经过几年的编写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书的各个章节都可以体现出来,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无论是对今后的理论研究还是语言教学都毫无疑问地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接下来,我将结合书中提到的与我有感应的交际变量,试着和我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来做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我的收获和反思。

一、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关系的探索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跨文化交际,目前比较公认的解释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那么这个信息的编码、译码就应该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其次,我第一次接触到“主流文化”这个概念,仅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也不难理解,主流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更形象地说,有主流文化就有与之相对的非主流文化,即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范围,在社会基础和非主流文化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例如: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属于主流文化,都具有“官方”色彩,甚至都以独立的学科存在;除此之外,另外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却通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诸如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就是非主流文化。由此可见,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在长期的文化竞争中逐渐形成,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的文化形式。

本书中支撑作者构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就是如何判定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intraeulturalcommunication)的关系。作者和一些学者的观点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大相径庭。从理论上来看,不同人的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性别、年龄、性格、爱好、信仰、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和环境、政治觉悟甚至理解能力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层面上的差异,这样来看,两个人交际的时候,他们互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但他们对传递的信息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理解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所以说这些造成交际障碍的差异只是从程度上体现出来,不是本质上的。自然也得出结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与同一主流文化内人们之间的交际二者所涉及的变量基本一致,而且二者的本质也基本一致。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等等交际变量,不论他们在什么文化背景下,处不处于同一主流文化背景下,他们的交际变量都应该是相似,交际本质应该是基本一致。作者也就变向地把跨文化交际比作不同主流文化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样来看,观点就更一目了然了。

二、有关定势和刻板印象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的思考

作者在本书第四章和第八章的小节里都有提到定势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和文化定势之悖论。我们首先来看,什么叫定势。定势一词应该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又称心向。而这一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对跨文化交际的消极因素,可能考虑的角度是出于担心它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变得呆板,严重还可导致偏见等。

书中关于这部分的描述占篇幅不是很多,但使我想起与之相近的一个概念: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初级阶段,即刚接触某一不同文化不久或刚进入到某一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中时,容易用自己在之前已经形成的对某一文化的看法、理解、态度等来与此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比如:有些人认为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思想比较开放,而东方人尤其中国人比较保守;有些人知道西方人比较忌讳谈论年龄、工资等话题内容,那么东方人可能对隐私的概念比较模糊,还有一些书籍也有概括总结西方人时间观念强,东方人时间观念差;西方人个人主义比较严重,东方人倾向集体主义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些刻板印象呢?我认为不能视其一无是处,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有一个感性认知是必要的,可以避免一定的交际障碍,但是也不能否认其消极作用。例如最近我遇到两个外国网友,一位是韩国人,一位是法国人。在经过自我介绍的交谈之后,他们都问过我的年龄。虽然我本人不是非常介意回答这个问题,但心里还是有些迟疑。我思考他们为什么会问我这个在他们国家(主要是法国)被看作隐私的问题,我思考的结果是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们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影响,认为对中国人而言年龄不在隐私范围内;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人对这些部分所谓的隐私问题放宽了态度,对于向比较年轻的群体成员询问年龄属不敏感的话题。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原有的刻板印象,思想意识要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偏见、误会等带来的交际失误。

三、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在本书第三大部分中,作者通过分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国和西方人际关系之文化对比、人际关系类型、人际关系取向以及交际取向等对比分析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怎样更好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问题。通过书中大量的事实论证得出结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属情感型关系,并且朋友之间承诺是金、重义守信,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关系牢固、稳定、长久,交际模式封闭式:美国人的人际关系属工具型关系,朋友之间无承诺、相互不承担义务和责任,人与人之间独立、自主、竞争,关系暂短、不稳定、不牢固,交际模式开放式。

1、在情感关系取向十分明显的中国社会里,“人情”和“面子”显得至关重要,朋友之间应该是重情重义。但最近我和一位在法国留学5年的朋友聊天时,让我体会到了文化差异。我们的谈话内容大致是:这位友人在法国留学期间自主创业经营了一家家庭式旅馆,我和友人以开玩笑的方式说,“有机会我去法国游玩时住在你的旅馆可要给我优惠啊。”但他却回答,“优惠可以,但我给我的学姐也没优惠很多。”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友人会回答“没问题,你来给你半价。”或者更多的是友人来游玩,自己又在这里暂时居住,一般会让友人住在自己的地方,不用友人再自己花钱。而我的朋友可能是受到西方价值观、人际观的影响,其交际准则变为人事两清、讲理性、平等对待,不同于中国的礼尚往来、认老乡(地缘关系)等准则。我想如果在那次交谈之前阅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东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对于友人的回答心理落差会相对降低。

2、前面提到中国人比较推崇“礼尚往来”,有关中西方文化对待送礼的看法我在上中学时就有了感性认识。当时我所在的中学和英国一所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相互选派了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出国交流。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点,礼物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对方的态度,而这一轻重的评定标准一般是金钱上的贵贱。当时有一位英国学生安排在我家里住,我为她准备了许多礼物,代表我对她的欢迎、重视和礼貌,而当我们后来去英国时,她们只准备了非常小的纪念品,当时我的心里难免有落差,会觉得她们对我们的欢迎程度不高,甚至不重视。直到大学阶段接触到了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后,才理解了这些文化差异,西方人不以礼物的贵贱、体积大小来评定情谊的轻重,他们更注重礼物代表的意义。同时也启发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一定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背景。在送给外国留学生纪念品时,可以有针对的挑选有民族特色的小礼物,比如:京剧脸谱的小钥匙链、剪纸等,这些礼物也许远比一个贵重又不实用的礼物让留学生开心,从而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提高对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3、说到人际关系中的朋友关系,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渊远流长,从孔子思想推崇的“仁”和“礼”起,我们中华民族就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通俗的讲,我们对待朋友一定要“照顾”全面,对待外国友人更是有过而无不及。曾经有一位某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俄国留学生向我抱怨说,“我开始还有一些中国朋友,但现在不太愿意和他们继续交往下去了,因为他们每天找我只是陪我吃饭,然后一起去唱歌,他们不会问我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我觉得总是吃饭、唱歌没有意义。”我给他的解释是,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陪你吃饭、唱歌,不让你孤单是在照顾你,让你感受到中国同学对你的关心和热情,由于他们没有受过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训练,不了解文化差异,才造成交际的失误。这件事情对我也是一个提醒和启发,所以我印象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留学生所需,多关心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包括心理上的障碍,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收货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规范与跨文化交际

本书第九章主要讲规范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主要涉及规范系统、规范层次和东西方规范冲突之文化对比等内容。作者认为,规范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东西方对比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包括:民俗(风俗、禁忌、)、交际规范(会话原则、礼貌原则、语篇组织、非语言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我之所以将本章列出来也是希望通过一些观察体会的实例来反省自我,也号召大家提高自我素质乃至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比如:在美国专门设有残疾人停车位,是绝对不允许非残疾人私自占用残疾人车位的,这样有效地保障了残疾人的权利,也提醒我们到美国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停错位置,以免造成麻烦;有去日本留学的同学回国后跟我讲,在日本马路上很少会听到汽车鸣笛,汽车司机都是主动给行人让路的,行人也都会有礼貌向司机鞠躬以示感谢。不可否认,在当代中国,行人经常不遵守交通规则,经常成簇拥状抢过马路,这样不仅是不安全的,也体现了一个国家人民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出国后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不要让外国人投来异样的眼光,造成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6

关键词跨境电商;物流困境;海外仓

[中图分类号]F7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5-0051-04

一、引言

2013年是中国跨境电商元年,此前的跨境电商多采用“海淘+代购”模式。伴随京东、阿里巴巴等诸多电商巨头紧锣密鼓地布局海外市场,预示着中国跨境电商市场逐步成型。海关总署于2014年3月《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网购保税进口模式问题通知》文件,正式确定了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方向,也预示中国跨境电商将跨入新纪元。相比传统电商,中国跨境电商具备一些新的突出特征,在开展跨境电商物流业务时,也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风险。结合中国跨境电商的新特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跨境电商在物流运作时所遇到的困难与风险,尝试着提出通过运作海外仓业务,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跨境电商在物流运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二、研究概述

(一)概念描述

跨境电商,又称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是指不同国别或地区间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交易,线下开展物流进出口业务操作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跨境电商的交易主体分属不同国境,交易平台是互联网络,需要通过跨境物流实现货品的运输,是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形式。中国跨境电商专指交易主体设在中国境内,从事跨境交易活动的电商企业。

海外仓,又称为海外仓储,是指在海外预先建设或租赁仓库,以空运、海运、陆运或国际多式联运的方式先把货品运达仓库,然后通过互联网接到客户订单后从当地仓库发货。诸多中国跨境电商、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纷纷涉足海外仓业务。通过自建或租赁海外仓库,为中国跨境电商提供海外仓储、小包、专线、国际快递、订单管理和售前售后等物流服务。

(二)研究概述

近两年跨境电商风生水起,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学术界针对跨境电商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在物流方面更少。王国才(2003)从多式联运的角度对国际物流运作进行了探析。[1]杨子刚等(2007)指出虽然传统的国际物流可以对跨境电商物流起到参考价值,但是脱离了电商的特性。[2]陈剑玲(2012)从解决消费者争议的角度对跨境电商进行了一些研究。[3]王外连等(2013)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优势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4]柴跃廷(2013)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的新特征,提出跨境电商的一些问题,并探求解决方案。[5]杨坚争(2014)通过问卷调研获得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不同规模企业在跨境交易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尝试为企业、政府、国家层面提出推动跨境电商应用水平的意见。[6]学者在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商方面的研究,为跨境电商物流及海外仓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和理论基础。针对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和海外仓的研究较少,业内学者略有提及,一些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其则比较感兴趣,发表过一些针对性的观点和言论。姜蓉(2011)提到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和递四方物流都比较关注海外仓业务。[7]胡敏(2011)转载了出口易Ceo肖友泉的观点,提及“出口易”创新性地通过海外仓储及配送模式,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8]曹淑艳等(2013)提出跨境B2C电子商务物流的三种方式:国际小包和快递、海外仓储和聚集后规模化运输。[9]

参考上述研究成果,业内缺少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及海外仓的针对性研究。在政府推动跨境电商的当下,众多企业纷纷涉足跨境电商业务。如何运作跨境电商物流,解决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困境,这是一个亟需开展和完善的方向与课题。

三、中国跨境电商的特征与物流现状

(一)中国跨境电商的特征

(1)多边化:跨境电商促使贸易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从传统的双边线状演变成多边网状,即通过a国的交易平台、B国的支付平台、C国的物流平台实现其他国家间的直接贸易。

(2)直接化:跨境电商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实现多国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

(3)小批量:跨境电商多是单个企业间或单个企业与单个消费者间的交易,大多是小批量或者单件交易。

(4)高频次:由于是单体直接交易,会即时按需采购、销售或消费,交易的次数和频率就比较高。

不仅如此,跨境电商还具有其他一些显著特点,如:订单周期短、地域分布广、货品种类杂、单票金额少等。

(二)中国跨境电商物流概况

2014年3月1日晚7点,《新闻联播》在头条新闻播报时间里重点报道了商务部的年度数据报告,报告中提到在传统外贸增长乏力情况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保持超过30%的增速,中国有20多万家企业从事跨境电商活动,年交易额超过2500亿美元,中国正同美国一道成为全球跨境电子商务的中心。同时,跨境电商为中国贸易增长增加了新的增长点。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3年对中、美、日三国网民的跨境电商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中国的跨境电商使用率高达57.3%,远超美国的44.7%和日本的17.6%。这显示中国网民对通过跨境电商进行交易的热情极高。[10]

2012年起,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和推动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2012年12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的带领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在郑州正式启动,试点将在郑州、杭州、宁波、上海、重庆五个城市开展,标志着中国的跨境电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和2014年分别通过了在郑州、杭州、上海、宁波、广州、重庆、苏州、深圳、平潭、长沙、银川、牡丹江、青岛、哈尔滨、烟台、西安等城市试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于2013年8月21日“[2013]89号”文件,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海关总署于2013年9月30日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的通知。海关总署在2014年2月19日发出公告[2014]12号,增列“9610”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海关监管方式代码。海关总署在2014年3月6日署科函[2014]59号文件,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网购保税进口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影响颇深。

伴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的发展和各项政策地出台,中国跨境电商从业者如雨后春笋,呈现出繁荣景象。阿里巴巴国际版、诚商网、敦煌网、易唐网、兰亭集势、中国制造网等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纷纷涌现,天猫、京东商城等企业设立了海外版网站,有的企业在海外积极筹建自营仓库,支付宝、papaL等提供便捷的支付平台,DHL、emS等物流企业积极推出企业定制化的快捷服务。

四、中国跨境电商的物流困境

(一)物流成本高

物流成本一般为总成本的30%~40%,但是中国跨境电商的物流成本则更高。由于涉及跨境贸易和跨境物流,物流的产业链和环节更长,包括国内物流、国内海关、国际运输、国外海关、国外物流等多个环节,尤其是海关和商检,操作难度和风险更高,无形中增加了中国跨境电商的物流成本。

(二)运输及配送周期长

根据Focalprice的客户满意度调查,发现客户对跨境电商最大的抱怨集中在物流方面,而物流周期长又是客户抱怨的重点。跨境贸易自身的特点使得物流的产业链和环节更长,加上清关和商检的周期,导致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周期要远远长于国内电商物流。在跨境物流上,运输与配送时间问题突出,短则半个月一个月,长则数个月,遇到购物旺季,如圣诞节,物流时间会更久。许多电商止步于物流配送,加上清关和商检的时间,跨境物流的周期则更久,这已成为制约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一道屏障。

(三)政治、文化、法律、海关等风险

依据波特的peSt模型,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颇深。跨境电商涉及跨国交易,无法回避当地的政治、知识产权、区域习惯、政策变化等因素。乌克兰、越南政局动荡、巴西高赋税高福利、伊斯兰国家、东南亚排外政策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对中国跨境电商物流都会产生较深的影响。

(四)汇率风险

跨境贸易涉及到汇率兑换的问题。当一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税率就会发生变化,从而间接导致跨境电商利润的缩减。以卢布为例,自2013年起,卢布对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下降,货币持续贬值。中国跨境电商在网上交易时用卢布结算,回款却是人民币,因为卢布的持续贬值,导致从事对俄业务的中国跨境电商利润下滑。

(五)退换货物流难以实现

中国跨境电商物流环节多、涉及面广,整个物流链条的各节点都会产生退换货物流,退换货也是困扰跨境电商的一大难题。电子商务的自身特点导致退换货比例高,物流周期长、货品质量问题、货品的丢失、海关和商检的风险、配送地址的错误等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退换货物流的产生。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当地“无理由退货”的消费习惯和文化,使得中国跨境电商的退换货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由于涉及跨境通关和物流,退换货很难有一个顺畅的通道返回国内,各种相关成本的增加,甚至出现由退换货导致的费用严重超出货品的价值,这是中国跨境电商无法接受的,从而出现难以实现退换货的现象。

五、对策建议

2013年是中国跨境电商元年。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国跨境电商市场初步成形。伴随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未来几年将迎来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黄金期。电商和物流相伴共生,跨境电商物流问题也不断涌现,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为了应对诸多物流问题,不少中国跨境电商纷纷涉足海外仓业务。通过在海外设立仓库,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跨境电商所遇到的诸多物流问题。

(一)海外仓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在现代物流中,仓库是连接买卖双方的一个关键节点。通过设立海外仓,中国跨境电商将该节点放在海外,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还利于海外市场地开拓。根据市场业务量,中国跨境电商可以将货品批量运输到海外仓中。由于跨境电商具有小批量、多批次等特点,通过批量运输,可以降低运输、清关、商检等频次,大幅度降低以上环节中的成本,批量规模化也有效降低物流各环节中的风险,进行实现大幅度降低跨境电商物流成本的目的。俄e邮的数据显示海外仓大约能降低60%的跨境电商物流成本。[11]

(二)海外仓利于缩短运输及配送周期

海外仓可以为中国跨境电商提供仓储、分拣、包装、配送等一站式服务。通过批量运输,大大缩短货品的整体物流时间。海外仓还可以满足买家所在地本土发货,从而缩短了订单反应周期。当买家下单时,中国跨境电商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及时通知海外仓进行货品的分拣和包装,提升了物流响应时间。此外,通过结合海外仓所在地的物流特点,实现货品准确、及时地配送,进而缩短了配送周期。

(三)海外仓能够规避汇率、政治、文化等风险

通过海外仓,中国跨境电商可以实现本地化运作,利于打破本地保护壁垒。通过海外仓预存货品,在较大程度上可以降低诸如乌克兰政治危机所带来的政治风险。本地仓库进行配送,易受到买家信任,降低当地消费习惯和文化所带来的风险。通过所建立的海外仓,中国跨境电商将收到的货币尽可能留在账户上,短期内不去结汇,而将货币用于支付海外仓产生的租赁或运营费用,如此操作,可以弥补因汇率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海外仓可以实现退换货

海外仓能够实现本地退换货。当客户需要进行退换货时,货品可以回流到当地的海外仓,进而规避掉货品返回国内的跨境通关和物流,不仅使退换货成为可能,也可以避免二次跨境通关和商检、二次长途运输,节省掉很多的时间与成本。从海外仓进行配送和发货,可以降低物流时间,提高配送的准确率,降低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等,从根本上降低退换货发生的概率。

六、结语与展望

跨境电商的发展离不开跨境物流。跨境电商相比传统电商具有诸多新特征,在物流上,中国跨境电商则遇到新的问题与风险。结合中国跨境电商新特征,分析出跨境电商物流的诸多问题与风险,提出海外仓是解决中国跨境电商诸多困境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虽然海外仓有诸多优势,但是它也不是万金油。海外仓也存在一些自身的弊端,建立或租用海外仓需要花费成本,海外仓需要运作团队,并非所有产品都适合海外仓等等。介于篇幅原因,诸如此类问题在此处不做赘述,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国才.基于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3(5):18-20.

[2]杨子刚,郭庆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07(11):17-20.

[3]陈剑玲.论消费者跨境电子商务争议的解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4-156.

[4]王外连等.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电子商务,2013(9):23-24.

[5]柴跃廷.跨境电子商务相关问题分析[DB/oL].(2013-11-28)[2014-06-18]..

[11]亿邦动力网.2014年俄跨境物流6大判断:海外仓将爆发[eB/oL].(2013-12-27)[2014-06-18].http:///20131227/88737.shtml.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

前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在打开国际市场局面,为世界经济贸易交流创造更优更好的交易平台的同时,也为各国之间的社会活动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之间跨文化、跨国界以及跨民族的商务交流贸易也愈发显得频繁起来。而商务英语作为各国彼此商业贸易交流常用到的通用语言,在促进国与国之间贸易交流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具备专业商务英语才能的人士而言,他们要求在具备专业基础英语知识、交流能力以及传达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够对贸易对象本土的政治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以及法律体系等方面具备良好的了解和认知,也即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本文对于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对于提高英语商务人士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实践参考价值。

一、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1.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是商务和英语的结合体,在具体的概念理解上,不能够单纯的将其归为商务或者英语行列。而结合商务英语的具体价值体现,可以发现,商务英语更多的是一种以商务为目的,以英语为媒介,展开的一种贸易交流能力。因而,在具体的概念界定上,可以将商务英语理解成为,是一类服务于商务贸易的英语语言,且商务约占据着整体60%的比重。

2.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内容,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定义可以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一种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交流过程中的能力,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了语言能力、知识结构、策略能力、使用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等五个方面。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应当能够对目标语言本土文化、风俗、习惯、政治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具备良好的认知,且能够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做到问答入流、反应灵活且言行恰当。

3.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商务英语相关内容的展开,究其根本还是为了能够促进贸易交流双方贸易协议的达成,实现利益的共享或者是资源的分配。但结合实际国际贸易来看,单纯具备良好的商务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并不能够在商务贸易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商务交易目标,反而可能会在具体的谈判交流过程中频频闹出笑话。在此过程中,也就逐渐体现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中的价值所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相关人员在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能够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风俗、政治与环境等各方面具备良好的认知,并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提高英语商务人员在国际商务贸易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能力,营造良好愉快的交流谈判环境,促进经济贸易合同协议的达成和双方利益互换的实现。

二、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1.跨文化意识构建不清。商务英语的学习,从表面上来看,更多可能呈现出来的是对语言表达的学习,包括单词、语法以及句式等多个方面,而忽视了对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因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个体而言,他们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将目光过多的集中在对商务英语基本语言表达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商务英语的根本目的,更没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商务英语的本质所在。具体也就表现为,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商务英语而学习,或者是单纯的为了能够在一次次的商务英语学习测验中取得好成绩而学习,忽略了对自我跨文化意识的构建。长此以往,也就难以真正实现商务英语学习的根本价值,形成了本末倒置的学习现象。

2.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本土学子对其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是常见的学习问题,但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原因所在。例如,在基本的语言表达这一方面,Groundfloor在英国指的是第一层的意思,Firstfloor则指的是美国所说的二楼,也就是Secondfloor;在词语信息表达这一方面,若是将白象大骨面的商标单纯的翻译成为whiteelephant,那就会很容易被西方国家所排斥,因为在他们的文化认知中whiteelephant多指的是一些好吃懒做的家伙;在日常交际这一方面,若在外国见面打招呼,还是采用中国见面的常用语“你想要去哪儿?”这种问法,难免让人感觉你问了他人的个人隐私,属于不礼貌行为。这些都属于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部分,而由于学习意识认知的不足,过多的将目光集中在语言表达上,导致在具体商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就难免存在着基础薄弱的问题。

3.学习途径相对单一。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互联网平台上,学习者能够根据自我的学习需求,有目的性的找到任何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和内容,进而具有针对的自我提高。但结合当前商务英语学习者整体状态表现现状分析来看,一方面受到所在学校整体教学氛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相对较为陈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被有效的融入新型切具备可操作执行价值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内容;另一方面则受到学生自我自主学习意识不足的影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没有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自我学习意识,对自我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点定向培养价值认知不清晰,导致目前学生的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学习提高途径也就处于一个较为单一的尴尬局面。学生自我的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4.实践运用意识不足。单纯的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为了学习而学习,想要提高自我的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无疑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究其根本,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展开,都是为了实践做准备。商务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商务英语学习对学习者最高的学习要求标准,其实根本所在,就是需要商务学习的学习者,能够将商务英语的学习内容不断的融入到商务英语交流贸易的过程中,进而实现对自我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但结合当前商务英语学习现状来看,受到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影响,在具体的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实践运用意识,致使商务英语的学习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

三、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策略

1.清晰构建跨文化意识。认知层面的提高,才能够为行动上的实践,提供坚定不移的方向支持。因而,在提升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对自我跨文化意识的清晰构建重中之重。结合当前学着普遍暴露出来的意识问题,在清晰构建跨文化意思上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点:(1)明确商务英语学习的意义所在。树立正确的商务英语学习态度,认识到商务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更多的还会涉及到对目标国家区域文化、风俗、政治以及人文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是一次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2)构建良好的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意识。在认识商务英语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自我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作为导向,充分的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具体要求,以要求为导向对自我的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不断的提升。

2.夯实语言知识基础。对于商务英语而言,语言知识基础可能指的是基本的商务谈判语言技巧、英语语法句式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但结合跨语言交际能力对商务英语学习者的要求来看,商务英语学习者在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能够对目标国家地区的基本信息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具体来看,夯实语言知识基础可以主要从以下两点着手:(1)夯实商务英语知识基础。首先,要具备基本的商务能力,包括语言技巧、谈判方式以及合同签订等多个方面。其中,要具备基本的英语知识储备,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式知识。(2)夯实文化认知基础。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以电影、旅游、书本或者互联网等作为媒介,拓展自身对目标国家地区的基本认知,减少文化、表达以及认知误区。

3.拓宽自我学习渠道。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需要学习者能够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积累大量的知识与经验,以实现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与爆发。因而,也就需要学习者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摆脱渠道狭隘对提高自我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提高的影响,积极的拓宽自我的学习渠道。具体也就可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渠道。互联网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交流学习的低障碍化,通过互联网可以积极的学习他人的经验、了解跨语言交际能力体现形式、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甚至是直接参与到商务英语交流中,拓宽自我学习渠道。(2)借助于学校、老师、朋友或同学,拓宽自我的资源收集渠道,借助于他们的力量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甚至是机会。

4.增强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价值的实现终究还要落实到实际。在增强自我实践运用,来提高商务英语中的跨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方面,可以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积极把握涉外企业或者跨国公司提供的实习、兼职或者商务活动机会,通过切实的感受商务英语交流氛围,来快速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借助学校平台,积极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外体验式教学活动,通过短期的国外生活工作,来深刻体验国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而以切实的文化差异认知来实现对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3)通过参加志愿者的方式,来增加自我与国外商业人士的交流机会,以实际的交流来作为提高自我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

四、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务贸易只会越发显得频繁,对于商务英语的跨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作为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和运用者,在提高自我商务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商务英语语言的学习是文化的学习过程,也是文化的交流过程。因而,在具体的自我提高过程中,需要以跨文化意识作为导向,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拓宽自我学习渠道,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对跨语言交际能力的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沈学恩.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实践[J].中国商论,2017,(15):190-191.

[2]邓婧.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7,(08):57-58.

[3]刘宁.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国市场,2016,(51):143-144.

[4]王菲菲.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性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6.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对策

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1、跨文化教学中的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文化交流和融合在人类各民族之间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现在社会需要高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只是语言教学或者文化教学是远远达不到的。跨文化教学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以前的外语教学只是针对一些语句的语法和句法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找出错误的语法,一些语用的规则语句是否适合,而现在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考虑的问题是能不能培养出跨文化交际的人才,仅凭这些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某一种语言文化的范围。例子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这种语言在19世纪殖民扩张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的通用语言。在磨合和融合各国独特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英语所代表的安格鲁撒克逊的文化逐渐消失,它被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所取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并没有将本身的语法规则进行改变,然而它伴随着使用者的不同,它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的文化信息也会有所不同。对语言和文化研究之后的产物就是跨文化研究,在外语教学从传统的模式转变到科学的模式过程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把文化教学从直接传授即成的知识文化扩展到了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2、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熏陶的过程,不仅语用的习惯有了特定模式,就连语言的行为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其实也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一方面对于固有的语言模式、语用习惯很容易在理解和运用目标语中进行使用;另一方面,将书本上学到的目标语文化看作是“标准文化知识”,并且还要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进行运用。现在的文化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就像前面所讲到的,将文化知识单方面的传授给学习者,对于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和文化视野的拓展却忽视了。

wolfson指出,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不可以被某一特定的文化社团的交际能力模式进行统领,应该将学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作为依据,把不同的交际能力发展起来。例如,同样用英语与韩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甚至非洲裔美国人交流需要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同的,因为其交际能力因其文化特征不同而有所不同———每一种文化在价值观构成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一定固定使用母语者一方的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导,需要跟据特定的社会语境来选择正确的交际方式。

二、跨文化教学策略

站在外语教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针对学生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和文化平等性的尊重,这两点是跨文化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人类社会的文化体系是多种多样的,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又不是相同的,因此,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英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这种差异不仅在英语民族和非英语民族之间有所存在,而且还会在非英语民族的人群之间有所渗透。widdowson针对学习者发展交际能力有密切关系的文化习得进行了讨论,指出文化习得的目的只限于目的语本族语使用者的文化,那么它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就是增进学习者和这些文化社团成员的感情;但是,目的语在很多时候也会被学习者用来与其他非本族语使用者进行交流。

英语民族的正式文化在交际中需要将交际情境作为依据是学习者在教材中所能获取到的最多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跨文化交际的言语行为适当性不能依据使用的语言来决定。例如,中国人与韩国人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交流,交际双方都是非英语民族。英语虽然是交际双方所用的语言,双方交际行为却没有必要循规蹈矩地遵循英语民族的文化习惯,应当顺应中韩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和发展出语言和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特性,并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

三、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跨文化教学的实施要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教师队伍必须有很高的素质。跨文化教学不可以被教材所束缚,完全依靠教材也是比较难的,它想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多重文化的理解力赋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文化观念和平等对待文化独特性的态度都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给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教材,将其中的文化逐渐加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对文化的表层现象进行理解,并通过分析讨论,给予学生领悟文化深层结构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言传身教地培养学生把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敏感性,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可以更好地进行发挥。所以,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就必须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行为作为基础,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2、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是跨文化教学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而且还要注重实践,做到真正地将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课程的设置应该将“一言堂”的模式遗弃掉,在学生开始一个研究课题时,要进行分组合作,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对于一些典型问题的方式,需要在研讨会中进行讨论,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来,让学生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存在,并且积极主动地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索。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兼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对语言地道、文化特征突出的教科书进行选择,以免纯理论的教材出现。阶段性对教科书进行总结,看它的文化知识是不是可以将民族特征、价值观等体现出来。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地位日渐明显。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直接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探索和学习新的理论,才能跟上教学改革步伐,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煜茹.关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几个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1,(08).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  策略  对策

        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1、跨文化教学中的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文化交流和融合在人类各民族之间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现在社会需要高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只是语言教学或者文化教学是远远达不到的。跨文化教学现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以前的外语教学只是针对一些语句的语法和句法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找出错误的语法,一些语用的规则语句是否适合,而现在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考虑的问题是能不能培养出跨文化交际的人才,仅凭这些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某一种语言文化的范围。例子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这种语言在19世纪殖民扩张的时候,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的通用语言。在磨合和融合各国独特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英语所代表的安格鲁撒克逊的文化逐渐消失,它被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所取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并没有将本身的语法规则进行改变,然而它伴随着使用者的不同,它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的文化信息也会有所不同。对语言和文化研究之后的产物就是跨文化研究,在外语教学从传统的模式转变到科学的模式过程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把文化教学从直接传授即成的知识文化扩展到了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2、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熏陶的过程,不仅语用的习惯有了特定模式,就连语言的行为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其实也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一方面对于固有的语言模式、语用习惯很容易在理解和运用目标语中进行使用;另一方面,将书本上学到的目标语文化看作是“标准文化知识”,并且还要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进行运用。现在的文化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就像前面所讲到的,将文化知识单方面的传授给学习者,对于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和文化视野的拓展却忽视了。

wolfson指出,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不可以被某一特定的文化社团的交际能力模式进行统领,应该将学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作为依据,把不同的交际能力发展起来。例如,同样用英语与韩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甚至非洲裔美国人交流需要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同的,因为其交际能力因其文化特征不同而有所不同———每一种文化在价值观构成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一定固定使用母语者一方的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导,需要跟据特定的社会语境来选择正确的交际方式。

        二、跨文化教学策略

        站在外语教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针对学生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和文化平等性的尊重,这两点是跨文化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人类社会的文化体系是多种多样的,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又不是相同的,因此,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英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这种差异不仅在英语民族和非英语民族之间有所存在,而且还会在非英语民族的人群之间有所渗透。widdowson针对学习者发展交际能力有密切关系的文化习得进行了讨论,指出文化习得的目的只限于目的语本族语使用者的文化,那么它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就是增进学习者和这些文化社团成员的感情;但是,目的语在很多时候也会被学习者用来与其他非本族语使用者进行交流。

英语民族的正式文化在交际中需要将交际情境作为依据是学习者在教材中所能获取到的最多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跨文化交际的言语行为适当性不能依据使用的语言来决定。例如,中国人与韩国人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交流,交际双方都是非英语民族。英语虽然是交际双方所用的语言,双方交际行为却没有必要循规蹈矩地遵循英语民族的文化习惯,应当顺应中韩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和发展出语言和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特性,并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

        三、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跨文化教学的实施要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教师队伍必须有很高的素质。跨文化教学不可以被教材所束缚,完全依靠教材也是比较难的,它想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多重文化的理解力赋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文化观念和平等对待文化独特性的态度都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给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教材,将其中的文化逐渐加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对文化的表层现象进行理解,并通过分析讨论,给予学生领悟文化深层结构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言传身教地培养学生把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敏感性,从而使跨文化交际可以更好地进行发挥。所以,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就必须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行为作为基础,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2、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是跨文化教学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而且还要注重实践,做到真正地将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课程的设置应该将“一言堂”的模式遗弃掉,在学生开始一个研究课题时,要进行分组合作,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对于一些典型问题的方式,需要在研讨会中进行讨论,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来,让学生可以自己找到问题的存在,并且积极主动地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索。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兼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对语言地道、文化特征突出的教科书进行选择,以免纯理论的教材出现。阶段性对教科书进行总结,看它的文化知识是不是可以将民族特征、价值观等体现出来。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的地位日渐明显。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直接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探索和学习新的理论,才能跟上教学改革步伐,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煜茹.关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几个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1,(08).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10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二)实地研究;(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