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32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1

环艺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塑造有用的设计人才,但是掌握环艺设计知识的人就一定有用吗?这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掌握知识跟运用知识是两码事,要想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必须把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实践教学方法无疑是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是知识与实践相互转化和互相作用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检验自身专业知识获取程度的重要手段。

对个人而言,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仅是个人专业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执行能力。一般教学多强调“习得”的过程,而常常忽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转化与执行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必须依靠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才能获得的。同时,设计所碰到的“突发事件”不是课堂教授的抽象理论知识所能解决的,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取得合乎理想的设计。

环艺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直到上世纪末艺术设计的专业“身份”得以确定后(改革也只限于几大主要美术院校进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之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才名正言顺。教育必然是一个渐进的经验积累过程,短暂的学科教育不可能建立完整的环艺专业教育体系。目前的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惯性依然,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机制与教学观念,仍停留在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设计理论与练习效果图的阶段。这实乃舍本逐末,把设计师真正的目标都丢掉了。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惟有如此,实践性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突破其发展的瓶颈。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如果教育方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就不能制订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学生如果不了解实际工程就无法检验所学知识的适应性与可信度,也就无法结合自己的特点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样,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就会造成环艺设计专业毕业生假性“饱和”现象。

由于学习目标的缺失,学生学得很辛苦:设计讲座、设计理论专业书,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生怕与这些知识失之交臂。随之而来的是似懂非懂的专业知识慢慢演变为学生的“疑问”,以至于最后将他们仅有的那么一点点本就不太熟悉的专业名词搞得更加混乱和复杂。

许多工科院校新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不注重实践。毕业前基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直至快毕业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才根据课程设置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实习与实践。学生在毕业实习这一衔接社会的环节,困难不少,出现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情况。其原因在于教学长期脱离社会实际要求,固守专业教学的理论性,忽视环境艺术设计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国外对此专业就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譬如在德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很好的方式――校企合作:主要采用专业授课与设计公司实习的形式。专业授课的方式,先经由设计公司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教师针对这一特殊问题进行理论梳理与设计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分析,输出的设计方案首先对老师阐述,得到教师的认同后再跟设计公司和专业教师进行解说,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是三方商定的结果。以上的过程既训练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又提高了其社会交往与设计方案分析、表述能力,对于国内外的设计动态与方向也有了较好的视野。德国设计教育的成功模式是很值得我国借鉴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是理所当然的职责。那么,这个实际应用能力当然是由设计公司针对社会需求来鉴定的,而不是学校与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打分。如果设计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犹如工厂向社会生产了不合格的产品,那么,解决产品滞销才最为重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装饰设计公司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日渐提高。大家司空见惯的是:设计公司对于人才的招聘多要求有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任何一个公司都不想要一个不能直接为自己公司创造利润而要进行培训的设计师,况且设计行业跳槽频率很高。目前的形势要求我国艺术设计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构与调整环艺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率,以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人才。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起步不久,就理应根据我国的设计教育实情,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环艺教育体系,而不能拷贝国外的教育模式。本人认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一、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如课程设计就应该采用实际真题,而不是虚拟的“实际”。因为一旦这些“虚拟”充当环艺教学的“实践”角色,就会给学生们造成一种进入“现实”实践的幻像。由此获得的间接经验虽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无法真正检验学生所习得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合自身的针对性学习更无从谈起。因此,要认真选择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题,充分考虑教学实践的可参与性和参与程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又要提高学习的兴奋点,能充分参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二、学校应与公司结为长期合作伙伴,把公司作为第二个学习场所。学生初到学校,就要到公司去,了解公司的环境,了解公司现在及将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这样,就方便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到了二年级,应该经常参与公司提出的个案设计、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述才能,保持学生与社会、公司的接触,获得专业消息,设定学习目标。学生到毕业班时,校方和公司方应该要求学生以一个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公司的设计开发工作,以提高学生工作的独立性和社交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2

(一)凸显地区区域特色

环境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并鼓励不同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现这种差异。我国民族众多,各地环境地貌和发展水平不同,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所以,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既要保留并体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其区域性的典型环境风格,如湘西吊角楼、苏州园林等等。

(二)凸显学校特色

对高校的专业课程来说,特色毫无疑问是一种优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尤其要体现高校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打造独特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出独具个性的学生。要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凸显自己的特色,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以教育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在长期的坚持中会使高校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也就是“校风”,“校风”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第二,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一学科的特点,学校要在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相适应的一整套教育思想和方法,用个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来凸显学校特色。

二、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多类型的教育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培养设计人才,还要注意培养熟悉设计文化、经济和管理的复合交叉型人才。在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主中由于只注重对实务型人才的培养,导致管理型人才和决策型人才的缺乏。具体来讲,就是首先培养一大批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其次培养一批既具有设计能力又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后培养一批具有开发规划、设计研究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

(二)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模式

当下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层次大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开设博士课程的大学很少。由于各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不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同。例如,博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对设计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理论进行研究具有学术建树的高级科研人才;硕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对设计科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开发设计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学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进行设计、制作、经营具有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的人才;专科课程主要培养在第一线进行具体设计与制作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种类型的人才。

(三)建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往往注重对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史论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学科交叉化是个未来高校教育的趋势,我们应探索建立跨学科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尤其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实践中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各学科知识是一项必备的技能。这种对多个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建立在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它是不会凭空产生的。因此,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建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日后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建立多元创新与“实验性设计”教育模式

自然和社会的多元性决定了艺术设计的多元性,设计对象不同对设计思维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眼光,具体来讲就是保护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和想象。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引入“实验主义设计”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设计作品时不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当下公众的要求,而只专注于无限制地探索人类想像力的极限。这种颇为大胆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操作实践环节,对学生真正理解理论、领悟实质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实地教学法。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大量引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积极性,如可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参与创意设计竞赛、实地参观等。2.情景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生动有趣的建筑设计元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学习打好基础。3.启发式教学法。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通过重新演示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启发他们进行思考。总之,理论部分的学习我们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做深层次的探讨。技能部分的培养我们应该采用实地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用建构主义原则指导教学

为在环境艺术教育中培养复合交叉型和创新型人才,我们有必要将建构主义原则引入到教学方法中来。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倡导“合作学习”。传统教学大都运用“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教育原则的“合作”理念则强调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对学习内容的讨论,建立起互相协作的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的运用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被整体所分享,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2.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教学原则认为,知识的获得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它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承认新知识的学习只能通过学生自己而不能由他人代替,教师和外界环境只是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结合,教师提出目标和问题,学生自己来理解概念和原理。

(三)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思维。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应注意及时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条件。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动画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性和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答案最好不要固定,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3

一、设计灵感的培养

1.教育引导

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如何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能力培养是教师们需要注意的,设计课程,如何能够更好的激发同学的创新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同学去郊游或者观察人文景观等等,对同学们的行为意识进行熏陶和培养。

2.环境艺术简介

环境艺术的发展历史也是很悠远的,包涵的范围也非常大,环境艺术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对于学习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非常高,包括设计造型、色彩的调配、艺术构想等。而且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环境设计作为一门需要独特人格魅力的学科,需要教师和同学一起来努力,来发掘更具有价值的设计理念。

3.生活需要发现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开始进行熏陶,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生活艺术,比平常所讲的建筑设计师更为复杂,它同时具备一定的情感因素,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情感体现,每个人的情感都有所不同,所以表达出的艺术手法也大不相同,珍贵的艺术作品就会出现在不经意间的一笔。

4.学生的实习

定期对同学进行走出去的办法,让同学与社会多多接触,长期呆在学校便与社会脱轨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社会上的事情不接触不懂,所产生的灵感就很狭隘,创作的前提是对各种事物能有着足够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作品都是源自于生活之中的发现,如何更好的进行对事物的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教师的正确教学设计,定期带领同学去外界对走走,多看看,对事物进行更好的理解。

5.注重品牌效应

随着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加快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的同时,明确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品牌意识,探索品牌化发展策略,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品牌已是工科院校应对竞争与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战略性决策。【1】

二、教育培养计划

1.教师素质提升教学硬件的改善

我国现在的教学硬件水平分布不是很均匀,所以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对一些地区的教学硬件进行经济扶植,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必须实施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在新时期这种教学手段已经不容忽视其重要性。另外教师的素质也要相对的提升,教师对于一些设备的应用等都需要定期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来提高教学水准,只有教学水准达到水平,同学们才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我国现阶段实施的设计素质教育的现状:教育体系未完善;扩展政策存在着种种弊端;现阶段的艺考政策存在着盲目跟风和选拔模式狭隘等问题;教育模式混乱;硬件设施薄弱;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综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教师水平和教师结构不理想;学校的人才供给和市场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重重矛盾。[2]

2教育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的思路就目前而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学科自身知识结构的广博性、复杂性及学生组成结构多样性和差异性,成为近年来艺术设计类院校教学面临的两大特性和两大难题。[3]学校的教师之间要对不同性格的同学进行不同的引导,现在的教育模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需要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对有天赋的同学进行挖掘和进一步的教育,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材施教,正确的对同学进行指引和发现。

3.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强大的兴趣,则没有可能做不好,他将会用其所有的精力去进行喜爱事业的探索和发现,并越来越痴迷,教师需要对同学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尤其是对这类的环境艺术而言,一个人的想象力足够丰富的话才会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作品,所以兴趣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4.学校氛围

一个学校的氛围烘托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而且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学校的气氛烘托来说,这个问题也是值得学校进行思考的,主题海报,优秀作品展览,定期的进行一些设计大赛,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海报张贴,鼓励同学们的一颗积极向上发展的心,这都是很有必要的。

5.校企联合

对于任何一个学校来说,最终的目的都是把学生送到社会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而学校与企业相联合,则能够让学生看着目标去奋斗,更加有信心,心中也有了拼搏的信念,对今后的工作能够更好更熟悉的掌握,所以与相关单位的联手是非常关键和有必要的。设计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解析,设计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设计院校和设计型企业紧密联系,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创意等各项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以促进设计创意的市场化和经济化。然而,设计院校的设计教育与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4】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需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高职、中职)三个层次,分别为“社会就业系统化工程”输出不同类别的人才,从而平衡社会求职与就业稳定的关系。但却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出现了就业岗位单一,就业困难的局面,原因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点,

一专业学习泛泛化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早开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因为其定位含糊,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初学者很难清楚掌握具体所学的专业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都会开设室内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家具设计等学习方向,学习内容相对泛泛,学习重点不够明确,特别是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由于为三年制学习,所以与本科教育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导致人才就业困难。

二教育模式雷同化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房地产火热等现象的出现,以及国家放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办学条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今已发展成为热门的专业学科之一。各大院校争相开设,在校生人数庞大,就业竞争激烈。而对于市场岗位需求、教学思路的细节问题缺乏相应的思考与调整,高等教育体系别是高职教育还在延续“本科式”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大相径庭,以至于培养出的人才出现能力单一化、雷同化现象。

高职教育在我国虽是新兴的教育体制,但在教育规划中却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不是一专多能,泛泛而学;也不是复制本科的教育的模式,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就业为导向,使人才能够快速的上岗就业、择业,服务经济建设。要达到这一要求,高职教育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与其他高等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明确专业建设重心,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向去改进。

1.“基于工作岗位”的专业方向设置

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的要求“专业方向的设置紧贴市场的需求”的精神,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方向应做出调整,以往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就业的方向而定,如、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家具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与转型,用此方式已不在科学了。原因在于行业岗位从最初的设计师、装修师傅转变到了设计团队、工程团队、(甲乙双方)项目监理,行业人数岗位职责更加的系统化。仅设计团队就有主持设计师、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绘图员、制图员等多个岗位,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如果都以培养设计师或是设计团队为教育的目标,行业便会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这是无论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实际的教育体制中却是如此,设计团队岗位需求以出现负荷趋势,而为工程服务的其他岗位却依然人才难寻,如项目监理在项目中起到了贯彻设计意图、落实设计项目、沟通甲方的重要桥梁作用,不仅需要人才了解施工技术,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及审美修养,需要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但现实中,担任此项重要工作的岗位大部分是由懂施工技术却不会设计的人员担任,导致设计意图与实际施工脱轨,社会出现了大量“似猫非虎”的项目。因此,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方向不应横向广泛的开设,而是应该依据具体的工作岗位纵向细化区分。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学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开拓出一片天空。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设置教学的课程体系,区分学习科目的重点,使专业教学内容清晰化、针对化,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本行业设计师岗位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非常注重手绘表达能力培养,事实上,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美术功底较差,要培养出较强的手绘能力需要大量时间占去较多的课时,并且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手绘效果图却不常被使用,而是被电脑效果图所替代,如何优化《手绘表现技法课程》;如何改革为手绘表达能力做铺垫的素描、色彩、风景写生等绘画基础课程;如何重新设置专业课程体制,面对这些实际存在的情况多数高职院校会选择微调或回避的态度被动的去面对问题,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方式、方法,这种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就业岗位”,在“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调查研究人才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最后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两点的专业建设办法,目的是为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找到新的方向,改变高职教育环艺人才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窘境,同时也解决行业所需人才的真正需求,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6]16号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5

1.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指标

现代城市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与核心设计理念务必体现“整体、持续、协调、循环、节能、绿色、再生”的指导原则,通过将绿色生态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与完善,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人们整体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自然复合系统趋向稳定、平衡、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要想全面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应使绿化指标、地面保水指标、节水指标、节能指标、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处理指标、绿色交通指标等各项指标符合生态规划标准。绿化指标是生态规划建设的一项关键性标准体系,必须使住宅环境内绿地率达到60%以上;应采用具有渗水保水能力的高效建筑基地施工材料,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与科学合理渗透,适当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通过完善净水系统与节水系统,强化城市水资源设计,利用省水器与新型水资源对雨水、生活废水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与循环再利用,确保饮用水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开通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应以减少二氧化碳排量为关键指标,装修内饰应体现节能绿化环保风格;设计雨水与生活排放污水分流管理系统,突出可持续利用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工具的普及与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此外,城市住宅在经济生态设计规划方面,应突出低能耗的绿色消费观理念,提倡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励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绿色科技生产的发展与普及。

二、中职美术教育背景下生态理念艺术设计方案

1.绿色生态的人性化美感设计理念

设计师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理念价值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技术营造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对能够影响到城市生态平衡与美感的各种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进行统一协调与统筹规划设计,使其和谐共融、统一共生,有序而持续地发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环境空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合理设计,依据南北朝向、最大向阳与通风程度对住宅区进行规划,留出科学合理的通风道口与生态绿色走廊;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群体的朝阳区与阴影区,使居民可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应以城市空余地面为基准,强化区内景观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外自然山水环境,使之相互统一和谐,通过远山借景、引水入市等方式美化生态景观;保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为之创建和谐生存环境;扩展区内园林树木种植面积,加强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以提升居民生活适宜感与健康指数。为此,可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绿地、建筑与景观,形成通透深远富有层次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以曲代直的形态布局,美化建筑形态与园林分布空间。

2.积极开发自然可再生资源

创建绿色生态城市要与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这一现状相结合,通过积极扩展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节约有限土地资源与能效资源,充分运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代替污染严重的煤炭能源,推广可再生资源性强,具有降温、保温、隔热性能的家居建筑设计,以达到保护与节约资源的目的。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上,通过将生活垃圾废物回收再利用,推广沼气的使用普及,利用新能源节约技术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对住宅建筑形体与空间形体进行革新。

3.生态资源的和谐统一性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课程设置

一、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特性与就业现状

1、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专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都是一门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专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内设计专业(又称装潢专业)就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特别是设计方向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至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情况良好,这和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沿海城市开始,城市化进程速度之迅猛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农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扩招后毕业的大量学生涌入沿海以及经济教育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居住、医疗以及消费等各种问题。供不应求的楼市导致了在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层楼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变成了现在的超高建筑。这样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产生大量的室内设计工程。

2、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就业现状

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报考环境艺术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就是室内设计。然而,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每个学科自身也越来越独立,在早期隶属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了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iandscapeDesign),景观设计学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人工景观要素,是一门与地理、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人文历史互相交融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项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内硬装软装,景观设计主要负责实施道路的规划、植物的选择、景观小品的设置以及历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来,景观设计学科是一门比室内设计学科更需要综合知识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那么我们从可提供的就业前景来研究,一个中小型的居住区楼盘,一栋民用居住楼根据其户型的不同,大概会产生将近80到120个室内设计工程,而景观设计工程只会委托给一个景观设计公司或者团队,每个团队内大概8到10人,室内专业和景观方向的就业前景悬殊巨大。就业机会的渺茫导致了有些学生即使对景观专业非常感兴趣,也因为对前途的渺茫而随波逐流,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

二、民办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三本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近五年的专业教师,对同类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熟悉。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大部分学校都会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包括建筑制图与识图、测绘、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类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核心入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会逐步引入专业的分科,有室内设计原理以及手绘课程,景观设计原理及设施及手绘课程,让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了解了两门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现实意义,才能培养自己对其中一个学科的兴趣。虽说在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在初始时都会均等的设置室内方向和景观设计的课程,但是无论从教育大纲以及教学精神上,大部分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年级分配专业时,都会将天平偏向室内方向,在讲授初级专业课程时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室内设计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室内方向作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数目远超过景观方向,那么在高年级阶段到大四毕业阶段,课程的设置最终成为了室内设计方向独大的局面。

2、问题背后的综合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独归咎于就业率,虽然这种普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景观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区,或者是各类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交通枢纽沿线,此类的景观设计人才是相当匮乏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专业基础比一本类重点院校的学生稍显薄弱,那么在本科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就更为重要。而现在,基于此类现状,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学生的就业倾向往市内设计师、基础绘图员或者效果图的制作上引导。最终导致了高级设计人才大都是重点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类环境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甚至售楼部。如果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主观并且被动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类学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都要有根本的改变和进步。

在国内,任何一个能力较好的景观设计团队所招纳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是有着较好的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如果三本类院校的学习景观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这样的工作团队,学历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国家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政策并没有苛求初始学历,所以,院系以及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有意愿深造的学生,继续学习。一方面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水平。院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入正轨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和引导,强调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不会面临没有心仪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两难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抓牢、正确引导

一个出色的景观设计团队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须有根本上的转变。首先,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对学生平均的教授室内设计方向以及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因为这两个方向虽然学科性质差异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隶属于环境设计学科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这两个学科都应该都要有所涉猎,然后主修一门。在初步学过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分析学科特性,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就业情况,切不可用工作的压力引导诱导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室内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该按照层次、难易程度依次展开,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为学科特性,学校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和实际工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和市级工程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交流,比起每天面对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而言,这种实际经验会让学生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深入实际、教学相长

实际项目对于环境设计类的学生来说远远比课本知识来的直接,这也是为什么设计类专业对于实际项目的要求会比文理科各种科研论文要求更严苛。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设计类学生有机会和导师一起参与各类实际项目的操作和演练,而本科生大部分的时间则是在学习各类基础学科。即使到了大四阶段,安排了各类实习课程,基本上也如没头苍蝇般随意找一处室内家装公司实习。很多本科生都反映,除了看户型套模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带客户买材料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非常有限。笔者认为,在本科大三大四阶段,系部应充分利用专业特性,无论是企业合作还是教改以及各类科研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有兴趣和专业优势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即使不能一开始就参与设计,从基层绘图开始,与老师讨论设计方案,亲自参与出图和项目洽谈和施工也是好的。此类实习课程为大四毕业设计会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持和心理准备。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7

【关键词】专兼结合实践育人团队建设

强化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打破国内高职院校开展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的制度圈限,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做出的有效整合。改良各项教学方法,全面稳定地促进素质人才的培养,专兼结合属于一项重要的操作方式。

一、当下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问题,比如教研室直接升为教学团队,盲目地认为人多力量大。各个学校的教学团队建设问题与困难因素较多,有些学校甚至还停留在单一形式的组建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队伍。

(一)教学结构不合理

除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的问题之外,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双师”结构的不合理,来自于各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者是有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人数匮乏。甚至有些学校将“双证书”“双职称”看成判断与界定“双师型”教师的主要标准,而没有认清楚此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或者是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真正有专业能力的师资能力十分匮乏,特别是一些高级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更是乏善可陈。造成专业的教学团队实践性低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过分重于实践的现象,对以实践为主的教学质量产生巨大影响。①

(二)教学团队科研偏差严重

现如今,一些科研力量正在被一些以实践为主的职业院校所重视,可是因为缺乏对其科研特点的准确认识以及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科研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有些科研项目直接是以课题为主,缺乏与企业之间的实战合作,不管是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还是社会服务,能力都较为低下。其次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缺少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进而造成对实践教育专业特点的模糊认识,不能够以先进、多样的教学方式执行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各项职业教育的实践改革。最后是团队建设的合理性要求不足,在科研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教师单一教学行为,各个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寥寥无几,这是不利于各种实践教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的。

(三)教学团队合作效应低下

大部分教师没有团队意识,单纯地将重点放在了自身的教学内容上,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基本为零。所以虽然存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不能切实地将专业教学的合理性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造成整个的专业教学零散杂乱。与此同时,教师对整个教学团队的认同感低下,各个教师之间缺乏信任,也会对团队的奉献性和忠诚度造成影响,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在工作中更加轻松,便安于现状,使得团队的集体绩效得不到彰显。②

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

“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指的是理论和实践互补,愿意共同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目标而开展的分工合作,彼此愿意互相承担责任的个体专业队伍。单从教师的层面分析,指的主要是对教师的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基本素质等的要求,也就是专业教师不但需要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强化团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覆盖面较广,在教学队伍建设上继续不同类型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加入,比如建造师、建筑师、设计师等。

(一)强化思政建设

从人本角度出发,强化教师团队的思政建设,指引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教育观,自觉遵守教师法规中规定的各种义务和责任。

(二)强化团队领头人培养

专业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在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队伍中,属于核心和骨干力量,也是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在一定的教学范围中的学术成就和观察能力,能够切实把握住专业发展的方向,并且使用其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的教学技巧以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带头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不容忽视。因此,最大程度地将负责人的作用发挥出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需要从制度上对其专业建设的领导职能做规范化处理,另外一方面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保证其能够加入各种学术建设活动之中,承担青年教师的教学重担,并且以此有效地提升学校整体师资的教学能力建设。③

(三)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以实践为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课堂表达能力,而且需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实践节能,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活动,影响着人才质量培养,因此在团队培养过程中需要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有足够的重视。

结语

总之,以实践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双师专兼结合后教学团队建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性建设工程。学校需要使用各种有效的方式,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强化师资团队的建设,为实践育人教育添薪加火。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JGZ20127344)

注释:

①宋凌,张翅,秦济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制约教学团队建设的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89.

②刘彩琴,石爱民,张双会.建设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4):103-105.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8

关键词:室内环境艺术教育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从发生本源上来说是人们对美好家居生活的营建,逐步拓展到工作环境、休闲环境、交往空间等更大的社会领域。这种发展正是人们经济生活不断扩展的结果,也是物质发展与精神需求提升的必然规律。因此室内设计作为人类对所处环境物质改造的集中艺术反映,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当代室内环境艺术及教育沿革

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源自日本的室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并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的。环境艺术最初的定位,完全是依附在室内设计范畴之上,确切地说是中国特色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现代中国室内环境艺术,其开端是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逐步开放与物质的相对匮乏,要求通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塑造出能够代表中国实力和潜力的环境面貌。因此,最初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是基于这种社会需求而着重强调市政办公、涉外宾馆等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装修与装潢。注重的是室内环境的艺术装饰和面貌展示。这种以公共建筑为开端的室内设计是现代中国该学科发展的特有模式。这也造成了早期的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片面局限于装饰、装修以及艺术的单纯堆砌之上,关注的焦点是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的形象展示,而非真正的人文关怀设计。在这一时期,环境艺术教育内容多由其他艺术学科衍生而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逐步走向大众,业内人士意识到室内设计并非简单的艺术堆砌。该时期的室内设计教育开始强化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同时开始注重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同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对室内设计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教育经过了初期的摸索逐步开始体现出作为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教育的特性。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日渐关注功能空间与人文因素的特性,这一时期对于设计师的培养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点,并且推动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室内设计开始从政府行为逐渐归属到公众生活空间的设计。

其后,因为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室内设计的多样化、风格化、功能化、人文化更为突出。环境艺术的教育开始导向于以人为本的艺术设计模式,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逐步强调出功能与技术、生态与绿色的现代室内设计要求。该时期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面向的是设计师极度匮乏的市场需求,因此教育仍然旨在培养设计师,属于精英教育层面。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该行业细化的不断期许,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层面的发展,室内环境艺术教育从传统艺术教育的上层化、贵族化开始有所转变。

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一直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更而不断调整的,并且教育的模式是针对设计师社会效应的反馈而不断更新的。因此环境艺术的发展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因为学院派始终引领着行业导向并不断根据社会变化而调整着自身的教育步伐,所以在短短二三十年有着建筑行业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建筑行业发展主要受商业模式的设计院所影响,学院成果的社会转换实施较慢,因此近年来设计思想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室内设计)。

二、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现状

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厚重的培养土壤,尤其是服务大众的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其发展的后劲更是来源于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认同。公众的理解与认同将极大地影响行业的发展。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需要人才培养的多层面化,而且提高公众素质与公众认可度是该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教育规模的扩大。

同时专业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增长必然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也派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并且这种发展也融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等相关学科内容。环境艺术设计逐渐分化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主体专业研究方向。环境艺术教育的体系也随之演化。在这一时期室内环境艺术日趋发展成熟,其教育不再仅仅单层面关注功能、以人为本、生态,而是融合了各学科特长,开始寻求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学科总体发展的定位。

三、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定位

从中国教育体系的根基来看,室内环境艺术教育是源于外来文化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在中国土壤的传播和发展,在行业发展初期是适应于社会需要的,满足了阶段性民众对生存环境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但在经历了数十年追逐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热潮之后,人们逐渐冷静,民族精神逐渐苏醒。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突出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意识的环境空间,需要重新拾回东方文明的国际地位。因此在此时期需要室内环境艺术教育适应于发展需求,调整教育导向,促进该行业国际地位的确立。

事实上,中国的环境观是早于西方世界的,这种环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承,并且从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先进的现实意义。在《大学》中,孔子写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说,对于外部环境的改造应先究其内因,如果放弃我们对自身的关怀,不能完善自身的感知、知识、美德、健康和人性,我们将缺乏克服和转变外在条件的能力。相应的,作为艺术教育,我们应先回归到人本身的素养修正之上。预施以技,先立其身。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应着重强化传统文化、国学及美学素养的培养,应加强学生对生活审美的感知,提升学生对人文关怀、自然关怀的认同。如果我们不理解中国美学元素与符号语言的相通性,又怎能理解中国环境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不理解传统建筑空间伦理格致的哲学思想,又怎能拥有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呢?因此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教育思想正是当代室内环境艺术教育的本源。我们所要继承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知识,而是传统文化思想,不是要求所有的设计都仿古,而是要求所有的设计都能够体现民族思想的意识渗透。

西安美院“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的办学理念,为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美学基础教育背景,同时大美术中对于环境美学意识以及应用美学的发展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从一切为了美术到美术为了一切”的哲学理念也正是国际上美学发展的先进思想。

美国文学家梭罗曾说过,“诚然,绘一幅画、塑一座像或者创造几件美的东西,这样的才干实为可贵,但通过我们的眼和手去描绘、塑造周遭的氛围、环境,那要伟大得多。去改善生活的质量,这是最高明的艺术。”审美的环境正是每个人生活的介质,是环境的艺术、人类生活的艺术。显而易见环境艺术的教育应是深入浅出的,是耳濡目染的,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教学的意义正在于此。设计不应仅仅停留于图纸,设计应是整个构思到实施的过程。教育应贯穿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方法流程的学习,是框架体系的搭建,是知识点的不断填充与梳理。教授的应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绝非简单的答案,更何况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原本只是有规律可循,而无一定之规可依。实践正是一种要求学生依据规律自我探寻的教育方式。这也是应用美学教育的特色定位。

西安美院的室内环境设计教育正是在建筑环境艺术系的确立之后逐渐充实并确立特色导向的。对于当今的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更新。身处西北,我们有责任挖掘、保存和发扬这块土地的精神,因此室内环境艺术教育应立足陕西地域文化特点,创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教育体系。深研本土文化的丰沛资源,强调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确立具有民族美学精神的现代室内设计教育根基,同时以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作为室内设计教育办学的基本依据。以理论——实践——理论为基本模式,进行知识强化、应用与提升。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学生参与学院实际生产科研项目,大力拓展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多学科交叉性与知识教授系统性应是室内设计教学设置的基本依据。现代室内设计涉及到艺术、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心理等众多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其教学设置就需要兼容并蓄,同时要具备知识搭建的连贯性与体系化。使学生能够在室内设计庞杂的知识学习中,脉络清晰地打下坚实的框架基础,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对应掌握及扩充学习。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再是过去一二十人的小班,而是一二百人的庞大课堂,多层面的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层面人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生产的需要和当代教育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个体人才教育上,还应兼顾强化群体优势。既要体现个体教育所不能完成之事(例如整个古城的调研、考察、绘制和规划),还应体现在对学生的沟通、协作与设计组织能力的培养上。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76―02

环境艺术教育的关键点是进行艺术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存领域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生活环境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对物质需要提高的同时也相应的提高了精神需求,对环境的艺术设计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和观念的更新。环境艺术教育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一环境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理性的思维和全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才算是一位合格的艺术设计学生。环境艺术专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室内界面和空间以及内含物等各个要素设计的内容。此外,还有对景观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室外空间和广场以及街道的设计等,对所在环境中的建筑和雕塑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由于环境艺术涉及的内容较多,从而使其相关艺术专业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增设了环境艺术的内容。例如建筑的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等好多艺术设计都包含了美学的内容。随着这种设计领域的逐渐拓展,一些跨界设计也将环境艺术设计囊括其中,例如舞台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设计等。从所有的设计领域可以得到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特点,此外,还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环境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设计的专业,其自身和其他的艺术专业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能体现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

二环境艺术教育的具体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本身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也涵盖了多个领域的专业设计,但是在教学中还存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课程设计存在问题,其次是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国一些院校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相同点,一般将环境艺术教学的模式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学习,首先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紧接着是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最后是毕业设计的创作,其中公共基础所涉及的课程有三个不同的部分构成,主要是美术类的基础课程,分别是素描、速写和色彩。第二部分是对环境设计的原理进行学习,包括设计的概述、建筑制图、表现手法和室内设计等,此外,还要对相应的设计软件进行学习。专业设计课程主要以室内设计为主要设计阶段,将建筑设计和主干设计作为主干设计,根据这些设计内容对学生进行设计训练,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设计的方法和具体的设计过程。最后的毕业设计创作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和检验,总结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但是就环境艺术的学习综合进行考察,我国一些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一是课时的安排没有合理的时间点,一些专业课程的设计大部分在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在进行安排的,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够平衡。其二是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纳入了实践课程的设置,但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培训,最终使得他们难以全面系统的认识设计过程。环境艺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学习,而是更多的将学生留在学校,没有在理论和实践当中找到应有的平衡点,最终使得学生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在环境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获得更多的经验,最终会导致学习失业。现在环境艺术专业存在着许多失业的学生,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体系的建设只是单纯的注重理论教学的部分,对于实践教学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严重的脱离实践,学生对设计流程和设计环节不也够了解,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不是特别的清楚。一些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将实践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计划过程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将这项计划很好的进行实施。部分高校对艺术专业的认识不够到位,虽然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但在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设置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投入,导致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设备也缺乏合理的规划和领导。还有一些学校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盲目的为学校引进大量的毕业大学生或是研究生进行教学,由于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实际对环境进行设计的经验,因而对学生也是很难进行指导。最终使得师资队伍也存在严重的缺陷。

三环境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环境艺术教育实践和创新的关系分析

在环境艺术教学过程中,学校主要是对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也会增加一些艺术创造和艺术设计进行培养的课程,虽然具有全面的基础教育,但是没有对学生的技术进行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技术层面的知识。学校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实践和创新的关系。实践和创新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避免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确保他们的设计更加合理,在设计的过程中不缺乏创意。设计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技术和生产的基础上具有市场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基础层面的课程体系设置,将技术知识的培养和创新实践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还应该开展一些研究性的课程,加大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全面的认识一些新型的装饰材料,运用新的工艺对专门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解,学习一些具体的设计手艺,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寻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环境技术教育中实施开放式的教学

开方式的教学方式是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社会化和学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让学生和社会实现密切的交流。主要是促进学校的教学和教师的科研走向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促使家教育和社会产生能动性的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设计教育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为了能够使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顺利实施,学校应该投入资金成立教学实验室,环境艺术实践基地和材料的考察中心,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环境艺术专业的工作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发展的基地和平台。此外,学校应该面向社会承接设计和工程的具体任务,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的地基,还可以通过实训让老师和学校了解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工作任务,加强对学生专项技能的培训和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引导

为7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引导的实践工作室,组织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科的带头人,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工作项目和环境设计竞赛的项目。在开始设计之前,学校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设计材料进行观察,通过对设计材料的研究和设计工艺的了解预测设计的效果和最终的成果,从而更好的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多动手的习惯,多做草图的模型,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各年级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使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设计,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

(四)对教学实践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环境艺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寻找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一般学校进行教学都是将实践教学放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后很少有其他的机会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践学习之后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认识到学习设计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往往这时已经没有机会再次进行学习。最终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比较迷茫,原因在于学生对学习本身不够重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学校需要对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的安排实践课程的实践,具体的安排情况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根据课程设置的重点在相应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加大实践环节,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

(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

环境艺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高的学历和教学水平。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较多的机会让他们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培训班以及不同的考察活动使得教师积累更多的设计经验。此外,还应该将教师分批的送到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培训,让教师在技术领先的单位进行实习,与一些高技术的人才进行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准得以提高,能够带动整个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学习的成果提高最重要的是有老师进行指导,只有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才能为学生的设计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同时锻炼教师的能力,还应该在教学中不定时的开展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让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在学校开展讲座,将自己学习到的一些新型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式传授给学生,为环境设计教育注入新的设计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技艺型人才高校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和设计艺术之上的新兴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多个层面,在崇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思维能力,最终塑造出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技艺型人才。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早期室内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近年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等分支,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环境为主体,围绕建筑内外空间展开的规划将景园和家居都纳入到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范围。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美术设计理论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二部分是以建筑、园林、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为了让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各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还要从生态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技术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育模式

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门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的创造美感的行为。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是需要灵感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又是理性的技术活动,设计者的技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让环境艺术设计的二向性特征从物质层面发展到了更深入的境界。比如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图形处理软件,模拟光影、色彩和结构等设计要素,使得传统的渲染更加高效。杂乱的图纸被数字化的资料代替,技术和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扩大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范围。又比如新材料的发现,使得非传统的变形和异化能够应用在结构设计中,这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创作的方式,让人感叹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巨大魅力。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同技术教育并行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只有掌握了前沿科技手段、富有艺术想象力的技艺型人才,才能从设计师队伍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性的工作方式满足我国对于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巨大需求。

三、关于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一环,图形软件操作、材料分析等技术能力是技艺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随着新科技、新结构和新工艺的普及,迫切需要院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技术性课程的质量。首先,各高校要明确教学目的,打消学生的疑惑,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的自。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突出环境艺术概论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方向、内容以及同就业有关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技术性课程的类别和数量应当得到拓展。室内施工图制作、景观设计表达等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强调这些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之后,学校应组织考核,从不同侧重点出发,检测教学效果,避免出现全而不精的情况,全方位提高技术型课程的质量。

(二)重视艺术思维的培养

艺术思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源泉,只有掌握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悟性,总结出更多的设计思路。当前,市场要求设计师能够在艺术的基本规律之上创造出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可见,在技艺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和引导非常重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于多训练,这是因为人的脑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思考而变得敏捷而开阔,从而产生更多奇特的构思和方案。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进而在设计中贯彻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同时带领学生赏析名家的作品,扩大他们的视野。并根据学习的反馈情况来判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实行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对此,学校可以引入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施工、管理等课程,学生有必要在实地进行学习,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要得到业主的肯定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通过此类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前沿信息。在查找资料和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益,还避免了纸上谈兵,将技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了实处。

(四)“岗、课、证、赛”四融通

以“技艺”融合为切入点,参照岗位职业能力,依据职业成长规律,教师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课、证、赛”四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重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内容。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各高校有必要引入技艺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调技术同艺术的融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技术性课程的开展,将基本的艺术规律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中,才能探索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

参考资料:

[1]李延光,刘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