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急救知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57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81-01

急救是当创伤或疾病突然发作时在医疗人员未到达或患者尚未送达医院前的一种短暂而有效的处理措施。医学上把发生伤病后的头4分钟,称为急救“黄金时间”[1],如果能有更多人掌握科学的救护知识,无疑会在挽救生命时抢得先机。而现场急救技能,可用于如交通事故大出血、休克、电击、溺水等情况,在4分钟内如果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一般都可救活,这个时间叫救护“黄金时间”[2];如果超过8分钟,救护的成功率只有5%,超过16分钟基本不能救活[3]。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急救知识比较匮乏,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仅占15.8%(含医学类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知识水平高,因此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1、调查对象

我们随机选取了我院在校非医学专业三年级的4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在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为95.25%。

2、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有资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一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有329人愿意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表明在校大学生认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3.2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见表1

表1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

3.3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见表2

表2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情况比较(n=381)

3.4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与需求见表3

表3非医学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现状与需求情况(n=381)

4、结论

4.1现状分析

4.1.1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实践能力较弱

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人认为有必要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有86.4%的人愿意学习现场急救知识技能,有84.3%的人希望获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说明在校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在现场急救知识这一环节中,发现那些曾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大学生得分均比未曾接受者要高;在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这一环节中,发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差异,且绝大多数人不能够正确、系统地完成现场急救程序。表明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的现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将是提高我国整体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普及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4.1.2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缺乏急救能力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有限,有70.71%的人通过媒体了解急救知识,有17.14%的人通过学校了解急救知识。目前,我国仅有15.8%的在校大学生有机会接受急救培训,且其中绝大多数为医学类专业的学生[5]。以南京某高校的非医学类大学生为例,由于该高校所开设的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程时间不长,每学年能够提供给非医学类大学生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名额还不到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10%,加上师资队伍有限,只能采取120人的大班授课方式,以此看来实践操作着实不够[6]。而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中,对社会了解也不够深入,生活中很少遇见急救情形。因此,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等事件时,多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7]。

4.2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建议

4.2.1建议教育部将急救知识编入教材,使之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方式最为有效,掌握的知识也更多。有学者支持要把急救知识列入我们的大、中、小学的教育中,把急救意识灌输进岗前培训来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8]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医学急救知识通常被政府列入常规教学课程,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相关知识教育。

4.2.2各高校成立专业的培训基地,通过组织专业讲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讲解及深入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讲座、培训,提高广大师生在危急状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9]。对凡涉及到急救工作的有关人员,例如辅导员、宿管阿姨、保安等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使其能在现场急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2.3整合医学资源,鼓励高校与市急救中心、市图书馆、红十字会等机构在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方面加强合作力度。定期举办一场大型急救知识讲座;充分利用急救宣传车的优势,深入校区让广大师生真正了解急救相关知识,掌握一定急救技能。

4.3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的必要性

专家们特别指出我国大学生这一高素质,高知识的群体普遍缺乏基础急救知识,急救意识也比较薄弱,在遇到意外伤害的时候往往无法自救或互救,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急救培训应该更加迫切。我们在学习了更多的基础急救知识后,就有更大的可能挽救同学和家人的生命,对自己和他人都有莫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李明霞.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和方法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9(06).

[2]武天明,钟寿星,陈晓英,张铁涛.琼州学院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及教育分析[J].中国校医.2011(07).

[3]王蕊.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0(01).

[4]刘倩.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5]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6]李春梅,张惠娟,杨明艳等.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的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1.

[7]赵俊玲.大学生急救知识星点式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01)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急救护理;模拟培训;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58―03

在当今,由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加,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医疗急救技能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和抢救的成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救治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如何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急救意识和提升其技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是医疗界当前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目前护理人员掌握急救护理技术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国家有规定在医院管理标准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但对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讲,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或应用较少,一旦真的出现患者紧急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急救,以致影响患者抢救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孙长怡对全国多家医院的各级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测试,小于30%的急救基本知识测试合格率,仅有8%的急救操作测试及格率。王杰斌等对83名护理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相关知识缺乏,教学内容和手段不足,提出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培训是现代医疗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结合实际,开设急救护理技术,设立模拟监护病房。赵建华对一、二级医院急诊抢救护士对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成绩较低,(64.62±4.88)%。在学习需求方面,80%护士最想参加培训方式是模拟训练,57.2%护士认为自己最迫切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院前及各种l临床危象的处理。张卫青对临床医生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现状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采取到各病区随机发放问卷方式,对本院139名临床医生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医生、护士成绩普遍较低,平均得分(66.64±14.63)分。在培训现状方面,只有58.99%的医生护士接受过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学习需求方面,93.5%的临床医生护士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复苏技能。认为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总体水平偏低,需引起重视,应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以满足临床急、危、重患者要求,保证医疗安全。张亚卓对急诊护士临床技能水平考核及培训现状调查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了解护士临床技能、急救知识、现状、掌握和学习需求。结果:护士对单一技术、技能掌握熟练,而综合抢救能力和素质相对薄弱。认为有必要纵深开展急诊科护士的专业培训,由单一的急救知识、技术、技能向术有专攻、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延伸。桂莉对急诊科护士专业水平及培训现状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9所医院282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专业知识平均得分为(71.95±10.75)分。结论:有必要开展急诊科护士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应结合我国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开展。

2目前急救护理培训方法、途径及效果

2.1 目前培训方法

①普遍采用急救护理培训方式为专家讲课+简单操作。②局部功能训练模型用于单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如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仅提供急救技能操作机会。

2.2 培训方式

①院内轮转急诊科培训,但急诊科接管带教能力有限,且培训时间短,锻炼机会少。②下级医院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⑧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班等。④院内定期培训考核。

2.3 效果

虽然按医院管理有关要求采用以往培训方法进行了全体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仅仅学习了急救基本知识和简单操作方法,且对于非急重症治疗科室医护人员来讲,没有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结果是:“听时明白,用时忘”,或者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如何判断患者的危重情况、何时开始心肺复苏、使用急救设备及配合抢救等。怎样进行接近真实情况的训练,使医院各科室各级医护人员都能在突发意外情况出现时沉着应对,真正及时有效施救,是目前需要思考及努力解决的问题。设立单项操作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每项操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3 国内外应用高端模拟人(ecs)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研究现状

高端模拟人(eCS)是从1969年开始应用于教学,直至2002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允许在心肺复苏的教学领域中使用。2003年BarsukD,BerkenstadtH,Steinm,LinG,Ziva.将高端模拟人用于医护人员的院前创伤护理的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端模拟系统可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创伤治疗的能力。2005年研究表明高端模拟人可极大提高医疗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有数百家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在不同的医学领域使用这类模拟系统进行医学生的教学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了地区和世界性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这种高端模拟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不仅被引入医学教学,甚至被当作临床医生护士准入考核的重要内容或用于疑难病例治疗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大学生;救护意识;学习意愿;调查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13-03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从院前需急救病人的年龄分布来看,14~35岁为主要救治人群,说明学生发生意外事故较多。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火灾、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可以减少伤亡。大量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区都对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但没有关于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意愿的调查分析资料。因此,为了解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急救知识的意愿,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旨在探讨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意义与方法,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兰州4所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400名,其中2所医学院校,2所非医学院校,每所学校各抽100名学生。性别:男生244名(医学院校123名、非医学院校121名),女生156名(医学院校83名、非医学院校73名)。年龄:19~25岁。调查时间为2008年11月19~20日。

1.2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和问卷调查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359份,回收有效率为97%。

1.3调查内容 包括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救护常识(常见生活急症和灾难急症)及技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的知晓情况、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的措施、是否参加过急救知识的培训、急救知识获取途径、对急救知识的学习意愿、学习急救知识的最佳阶段等方面。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和制图,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进行两个率的比较,取a=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

2.1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

2.1.1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调查的359名本科学生急救电话号码知晓率为97.77%(351/359)。其中,医学院校为98.90%(179/181),非医学院校为96.63%(172/178),两类学生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3,p=0.273)。

2.1.2救护常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359名本科生中,完全知道的为59人(16.43%),知道一点的为218人(60.72%),完全不知道的为82人(22.84%)。完全知道的,医学类学生占26.52%(48/181),非医学类学生为6.18%(11/178),两类学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34,p=0.0001);知道一点的,医学类学生占68.51%(124/181),非医学类52.81%(94/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74,p=0.002);完全不知道的,医学类学生4.97%(9/181),非医学类41.01%(73/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7,p=0.0001)。见表1。

2.1.3遇到急症时采取的措施 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话(39.22%),自行处理(28.18%),呼叫家人或邻居(22.65%),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18.78%),不知所措(2.76%);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话(35.96%),呼叫家人或邻居(28.9%),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25.84%),自行处理(23.03%),不知所措(3.37%)。

2.1.4救护常识及技能的获得途径 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54.70%),电视、广播等媒体(34.25%),面授或电教授课(24.86%),网络(18.78%),亲朋好友(17.13%);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72.47%),电视、广播等媒体(61.24%),亲朋好友(34.27%),网络(30.9%),面授或电教授课(6.74%)。

2.2大学生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意愿

2.2.1是否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被调查的359名学生中,只有54人(15.04%)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其中医学院校有17.68%(32/181)、非医学院校有12.36%(22/178)的学生参加过培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88,p=0.159),见表2。

2.2.2对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学习意愿在关于是否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方面,96.66%(347/359)的学生表示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其中医学类学生有94.48%(171/181)的学生表示愿意,非医学类学生有98.88%(176/178)的学生愿意学习。

2.2.3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被调查的359名学生认为,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为小学,其次为中学、幼儿园、大学,没有学生认为工作以后学习急救知识较好。

3 讨论

3.1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较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的学生,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呼救或寻求他人的帮助,医学院校只有28.18%的人会去自行处理,非医学类院校也只有23.03%。这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普遍偏低,依赖性强,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想到的只是求救而不是自救。

3.2大学生获取救护常识的途径单一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类院校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救护常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部分的医学专业知识,因而掌握了部分的救护常识及技能,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则缺乏学习环境、氛围和途径。当前大学生仅有的救护常识及技能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报刊和书籍自学、或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和学校设置的相关医学课程中获取的,调查中有58%的学生建议学校应通过选修课向学生传授救护常识及技能,24%的人认为采用必修课的形式,18%的人认为应采用电教、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等多元化的形式。因此相关部门,如学校、社会等应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大学生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非医学类院校的救护知识普及更应引起重视。有文献报道,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教育成本低,效果好。上海市急救中心已与部分高校合作,将急救知识和技巧正式列入大学选修课,已有成功的经验。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急救;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7)03(c)-0055-04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offirstaidknowledgeincollegestudents

YinXiuxiuCHenHongyanXiaoXiuruLiUXiaofeng

Departmentofmedicine,Hospitalof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Beijing1022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knowtheunderstandingoffirstaidknowledgeamongcollegestudentsof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Beijing(“ourschool”forshort).methods1185studentswereselectedrandomlyand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wasperformed.SpSS18.0softwarewasappliedforstatisticaldataanalysis.Resultsatleastoneofthecity'semergencyphoneswasknownby98.0%ofstudents,butthetelephonenumberofouremergencydepartmentwasknownbyonly11.4%ofthem.asawitnessoftheemergencyscene,5.1%ofthestudentswerenervousanddidnotknowwhattodo;52.6%ofthestudentscalled120or999,butdidnotdaretorescuethepatientsordidnotknowhowtorescue.intheself-evaluationof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65.8%ofthestudentschose“understanding”,butintheprofessionalevaluation,only8.9%ofthemansweredcorrectly,with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0.05).Firstaidknowledgewasacquiredthroughthefollowingways:videosandnewsreports(45.3%),books(19.0%),toldbyothers(17.8%),lectures(12.0%)andothers(5.9%).amongtheinvestigatedstudents,93.9%ofthembelievedthatitwasnecessarytomasterfirstaidknowledge,92.4%ofthemwerewillingtoparticipateinthefirstaidtraining,butonly13.2%ofthemhadparticipatedinthefirstaidtraining.Conclusionourschoolstudentsmasterlittlefirstaidknowledge,buthaveastrongwilltofirstaidtraining.theresultspromptthatshouldvigorouslycarryoutemergencytrainingassoonaspossible.

[Keywords]University;Collegestudents;Firstaid;Currentsituation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导凡忍な录造成36人死亡,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并强调“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1]。本次事件遇难者中包括9名在校大学生,主要死因是窒息及心脏骤停。近期发生的几起大学生猝死事件更加凸显了大学生急救及自救技能缺乏。在猝死事件现场,大学生作为现场目击者,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错失了心肺复苏黄金时间[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救及急救能力,迫在眉睫[3-4]。为了解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急救能力(主要涉及心肺复苏)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开展急救培训,特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学历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1.2调查方法

本文笔者共同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选择12名校医院医护人员为本次问卷调查者,负责发放及回收问卷。12名医生护士分成6组,于2016年3月7日(周一)11∶30~12∶30在我校3个学生食堂共6个出口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200份。

问卷内容包括急救基础知识及技能、急救培训意愿、心肺复苏等方面,共16个问题,具体包括本市急救电话、我校校医院急诊电话、大学生作为现场目击者时的急救反应、急救知识的获取途径、既往是否参加过现场急救培训、参加急救培训的意愿、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必要性、心肺复苏的自我评价、急救知识缺乏的原因自我分析以及按照2015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中的具体心肺复苏要求设计的8个专业问题。

1.3问卷结果汇总及数据录入

本文笔者共同进行了问卷结果分析,剔除不合格问卷15份,包括空白问卷、乱填问卷、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等问卷。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为98.8%。双人核对进行有效问卷数据录入,录入结束后按照20%比例进行数据抽查,抽查正确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185名调查对象中,男558人,女627人;年龄17~47岁,中位年龄22岁;本科生678人(57.2%),研究生含博士489人(41.3%),其他学历18人(1.5%)。

2.2急救知识及技能

2.2.1本市急救电话120及999均为本市急救电话,72人(6.1%)回答正确,1089人(91.9%)仅知道其中一种急救电话,24人(2.0%)回答错误。

2.2.2我校校医院急诊电话我校校医院实行24h值班制度,但本次问卷调查中仅135人(11.4%)知道急诊科电话,1050人(88.6%)不知道。

2.2.3急救反应作为急救现场目击者,61人(5.1%)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办;623人(52.6%)选择呼叫120或999,但不懂也不敢对患者进行救护;501人(42.3%)选择呼叫120,在等候救护车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急救。

2.2.4心肺复苏自我测评780人(65.8%)回答了解,405人(34.2%)回答不了解。

2.2.5心肺复苏专业测评题目正确率较低,8个题目之间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67,p>0.05);但与学生心肺复苏自我测评比较,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83,p<0.05)(专业测评回答正确人数选取最高值105人,正确率8.9%)。见表1。

表1心肺复苏专业测评结果

2.2.6知识获取途径急救知识获取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视频、新闻报道701人次(45.3%),书籍290人次(19.0%),他人告知275人次(17.8%),讲座186人次(12.0%),其他92人次(5.9%)。

2.2.7掌握急救知识的必要性1113人(93.9%)认为很有必要,72人(6.1%)认为无所谓。

2.2.8⒓蛹本扰嘌狄庠1095人(92.4%)愿意参加急救培训,69人(5.8%)无所谓,21人(1.8%)没兴趣。

2.2.9既往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156人(13.2%)参加过至少一种急救培训,而1029人(86.8%)从未参加任何形式急救培训。

2.2.10急救知识缺乏的原因588人次(49.6%)认为没有实际练习,555人次(46.8%)认为没有专业人员讲解,135人次(11.4%)认为没有时间参加学习及培训,66人次(5.6%)认为其他原因导致。

3讨论

3.1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及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掌握少,但急救培训意愿强。我校在新生入学安全教育中反复强调了校医院急诊科电话,学生手册应急电话目录也备有校医院急诊科电话,但仍有88.6%的学生不知道急诊电话,甚至有2.0%的学生不知道本市急救电话,这与吴国华等[5]报道结果相似。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者,大部分学生不敢也不会进行现场急救,并且不具备正确心肺复苏的能力。类似问卷调查表明[6],尽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缺乏,但是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本次调查也有同样结果,93.9%的学生渴望通过各种学习掌握急救知识,92.4%的学生希望参加急救培训课程,这与刘丹等[7]的调查结果相似。但调查同时显示,实际仅有13.2%的学生参加过培训,实际培训比例相当低,这可能是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的原因之一。另外,急救知识也在及时更新中。《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较2010版指南在心肺复苏方面做了部分更改[8-10],例如强调快速反应,团队协作;体征评估倾向于判断意识后同时评估脉搏及呼吸;生存链分为院内急救体系及院外急救体系,院外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院内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强调尽早电除颤;成人按压深度变更为5~6cm;按压速率规定为100~120次/min;要求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充分离开患者胸壁;强调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提供胸外按压及通气以及纳洛酮给予、加压素被“除名”、及早冠脉造影、及早冠脉介入治疗等更改。部分同学仅参加了一次急救知识学习,没有进行后期的急救知识巩固及更新,也是本次调查心肺复苏专业测评较差的原因之一。没有专业的培训,只是通过视频、他人告知等非专业途径获取急救知识,可能是大学生急救知识自我评价与专业测评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3.2对策及建议

要改变当前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匮乏的现状,提高高校安全事故处理水平,需要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高校急救体系。全面统筹高校与社会医疗体系力量,充分发挥校医院的职能,调动志愿者团体与大学生的积极性,推动高校急救事业发展。

3.2.1学校重视急救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大学安全是大学办学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基地,除了教书育人,保障大学生校园安全也是极其重要的。创建平安校园,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必须加强高校急诊急救工作[11]。

张海涛等[12]指出,建立和获得有效的信息交流在急诊急救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数据库。我校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体检(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由专人负责。在学生出现安全意外时,能及时掌握学生健康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对于入学体检发现存在潜在疾病风险或曾经患过某些疾病的学生,必须在校医院门诊进一步就诊,进行详细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必要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既往或现患特殊疾病的学生,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如心律失常、心肌炎、高血压、哮喘、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要进行定期随访及体检,根据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学校应加强急诊急救专项经费投入[13],成立以校领导牵头的高校急救小组,完善急诊急救应急预案,校医院配备急救专业人员,配备急救仪器或设备[14],定期进行医务人员急救知识培训及实际操作培训[15],切实提高实际急救能力。加强校园安全硬件建设,参照学校师生数、校园面积及布局,合理规划并配置急救车、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加强与周边上级医院合作,建立良好转诊平台[16]。我校急诊急救小组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组员包括校医院、学生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各学院等部门,应急情况下做到即刻响应[17]。与周边的三级医院建立了快捷转诊平台,简化了转诊流程,校园急诊急救体系基本建成。

在教务处的支持下,我校每学期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大学生常见疾病及急诊急救。由校医院医务人员授课,并请专业急救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授课,课后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及专业测评[18]。

3.2.2校医院多途径、多方式宣传急救知识,定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第一途径。因此,要加强在学校网站、广播台、手机app、校园公众号等的急救知识宣传。书籍、他人告知、讲座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新生手册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强急救知识的讲解,在校园发放急救手册,举办急救知识竞赛。在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学生聚集场所的醒目位置张贴应急处置流程及急救电话号码等提示信息,多形式加强我校急救宣传力度[19]。

我校为非医学院校,目前尚无法做到对同期每名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因此,必须分批分次进行培训。以院系、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首先挑选出辅导员[20]、学生年级长、班干部、宿舍长等进行先期培训,确保急救员可以及时出现在现场实施急救,之后再通过学生互相培训等途径逐步扩大培训范围,争取达到较高的心肺复苏知晓率。

3.2.3充分发挥校红十字会等团体的优势,加大急救宣传和培训力度我校红十字会直接隶属于校医院,这种直接隶属关系在校园急救知识普及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医院组织红十字会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急救讲座;开辟红十字知识宣传专栏,做好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健康知识宣传;定期播放急救宣传内容。

注重急救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工作。我校聘请北京市红十字会专业人员为红十字会学生定期开展初级急救培训,至少让每一名红十字会员每学期进行一次培训。下一步拟在各学院、各班级进行分批教学,确保每名学生至少能参加一次急救培训。

加强我校红十字会与其他兄弟院校红十字会等组织的联系,参加兄弟院校的急救培训及活动,充分利用急救资源,开展大学生急救培训。

3.2.4大学生认识到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必要性上海教育网公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上海市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研究生在校生共计63.36万人,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7起。事故共造成42人死亡,11人受伤。从事故发生时间来看,39起发生在学习时段,6起发生在双休日。从事故发生地点来看,57起安全事故中,29起发生在校内。大部分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学习时间。大学生作为最可能的现场目击者,如果能及时正确施救,可以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2]。正确的施救方法至关重要,如胸外按压的位置、频率、深度,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急救宣传,让大学生明白掌握正确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4结语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国卫应急发[2016]46号),将应急医学知识普及列为“十三五”期间总体目标之一:“紧急医学救援社会素养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各省份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以地市为单位覆盖达70%以上”。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统计信息:2015年全国大学生有4018.1万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提高全民综合医疗素质的重任。在大学生中深入推广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将会对落实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目标有极大帮助。在校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不仅能提高自救及校园急救能力,毕业后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还将起到正确的“传帮带”作用,进而提高全民急救技能。因此,做好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雄.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解放日报,2015-01-31(01).

[2]王小刚,高丁.院前心脏骤停患者50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4):39-41.

[3]曹帅召.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罗进强,朱建国,理阳阳.大学生安全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吴国华,何琨,张文强,等.郑州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8(4):572-574.

[6]胡汝均,江智霞,周静,等.医学院校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150-152.

[7]刘丹,袁岳沙,张翼飞,等.综合性高校非医学专业新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及干预[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6):70-72.

[8]neumarRw,Shusterm,CallawayCw,etal.part1:executivesummary:2015ameri-canHeartassociationguidelinesupdate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15,132(18):315-367.

[9]HazinskimF,nolanJp,aickenR,etal.part1:executivesummary:2015internationalconsensuson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sciencewithtreatment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5,132(16):2-39.

[10]陈永强.《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2):253-256.

[11]刘春梅,田莉,杨涛,等.北京市高校院前急诊急救工作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630-631.

[12]张海涛,吕传柱.2013年院前急救医学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3(9):959-964.

[13]张敏,田莉,邓玲玲,等.北京某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及培训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5):55-58.

[14]陈玲玲,李英奇.中国高校校医院急诊科室设置及急救设备配置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90-91.

[15]张娅.高校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保健t学研究与实践,2011,8(4):95-96.

[16]刘文澜,包娜莉.高校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校医,2013,27(2):155-157.

[17]中国高教学会高校保健医学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现场应急救护工作的指导建议[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95-96.

[18]邹晓平,秦红.高校学生现场急救健康教育方法介绍[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7-728.

[19]张进军,郭天伟,廉慧欣.《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9):964-967.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5

1.1对象

50名在职护士长,均为女性,护龄6~33年。学历:中专39人,大专5人,本科5人,研究生1人;任职时间:5年以下25人,5年(含5年)以上25人;科室:急救科室(iCU、CCU、nCU、急诊)10人,非急救科室40人。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培训模式,导师分段播放多媒体课件,穿插讲授有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方法,学员一边观看视频一边使用模拟人练习。培训时间4.5h,包括视频教学100min,成人、婴儿模拟人练习各55min,理论、技能考核各30min;课程内容包括成人BLS急救和婴儿BLS急救;采取全员脱产形式组织实施。

1.2.2考核方法考核分理论与技能两部分,考核标准、考核内容依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复苏指南。技能考核模拟医院各科室场景,将考试人员作为第一目击者,要求其完成从检查患者反应到做完2个周期的按压、通气单人心肺复苏及双人心肺复苏操作为止,各项操作完全正确为通过。理论考核采取闭卷考核形式,合格成绩为84分,76~83分可以参加补考,75分以下需重新学习。只有理论和技能考核均合格才可以获得结业证书。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受训人员中,一次性通过考核的40人,补考6人,重新学习4人。低学历者与高学历者相比,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任职时间大于5年(含)与小于5年的相比考核成绩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科室与非急救科室相比考核成绩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学历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对大专(含)以上及以下学历参训护士长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进行统计学,发现学历不是影响考核成绩的因素。分析原因:一是aHa-BLS课程所讲授的是心血管急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是医护人员工作中经常提及、应用的技能,对该技能的掌握和使用,不会因学历的高低而产生明显的差别;二是aHa-BLS培训课程具有较强的普及性,不受学历层次限制,面向广大基层医护人员推广。

3.2任职时间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任职时间大于5年(含5年)的与小于5年的相比,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均偏低。分析原因:一是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直接参与临床抢救减少。首先护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科室管理,占用了护士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护士长单独值班与参与危重患者急救的机会。其次,在危重患者急救过程中,年资老的护士长多扮演组织协调角色,直接动手参与抢救的逐渐减少。二是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掌握的急救知识陈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血管急救由最初的“aBC”模式发展到现在的“CaB”模式,理论和技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在其学历教育期间所学急救知识大多已经过时或者淘汰,亟待更新。三是任职时间长的护士长参加急救技能培训少。在医院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大部分高职称、年资长的护士长未被列为培训对象,致使该群体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难以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强化,同时亦无法紧跟急救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

3.3工作科室对考核成绩的影响

急救科室护士长与非急救科室护士长理论、技能考核成绩相比差异显著。分析原因:一是急救科室急救技能使用频率高。急救科室频繁接触危、急、重症患者,心血管意外患者的抢救概率明显高于非急救科室,对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强。二是急救科室急救知识更新快。对于急救科室医护人员来说,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是基本功、必修课,必须积极主动跟踪急救知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急救技术。

3.4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参训人员对导师的授课情况、培训方式以及课程内容的满意度较高,达到94%~100%,该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得到普遍认可。相比较,培训设备、培训时间的满意度则低于90%,主要原因集中在模拟人设施简单和培训时间短两个方面。

4对策与措施

4.1区分培训对象

研究结果显示,任职时间和所在科室对培训结果影响较大,学历因素对培训结果影响较小。据此对参训人员进行分组施训,收效更佳。考虑到急救科室人员工作中应用急救技术频繁,不同年资护士长在急救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方面水平相当;而非急救科室任职时间大于5年(含5年)的与任职时间少于5年的相比,在急救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差异较大。可作以下分组:一是将急救科室人员分为一组,重点强化急救知识和技术培训;二是将非急救科室任职5年以上的分为一组,重点加强模拟人实操练习;三是将非急救科室任职5年以下的分为一组,重点加强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判断力和应变力培训。

4.2改进培训方法

根据参训人员的特点,对培训方法进行适宜的改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对于低学历、急救知识老旧的人员,可以比规定时间提前向其发放教材,让其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和熟悉课程内容。

(2)对于参加急救培训少、任职时间长的人员,应与低资历人员实施同一标准培训。注重规范示教、延长模拟人练习时间,让学员反复跟随视频进行同步练习。采用“操作为主、同步提问”的训练方法,激发学习主动性。

(3)对于任职时间短、缺乏临床经验的人员,设置不同心血管意外模拟场景,从多个角度培训其对心血管意外突发事件的判断力和应对力。有研究指出,场景模拟培训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考核是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意外事件的有力保障[5]。

4.3调整培训周期

培训质量和培训频率是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要提高医护人员CpR技术的熟练程度就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与复训,其中复训以6~12个月为最佳[6]。培训周期,应根据参训学员所在科室、任职时间长短作适当调整。对任职时间长、非急救专科的学员,不但要加大培训力度、延长培训时间,而且要缩短培训周期,以6个月为宜;对任职时间短、急救科室学员则可以适当减小培训力度,并适当延长培训周期,以12个月为宜。

4.4完善设备条件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6

关键词:急救知识;公众;推广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被明显改变,突发性的意外与伤害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受害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的降低意外伤害所造成的致伤致残率、大幅度的提高被救助者的抢救成功率,不仅仅是医疗救护人员的工作职责,更是事发现场的"目击者"、"亲历者"所应当履行的社会义务。

1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现状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与健康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突发性的身体疾患、交通事故、以及意外事件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所能够参与的相关急救培训活动非常之少,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难以达到对突发性事件中的患者或伤员进行急救的水平,为提高我国公民整体健康水平与危难救助意识,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所亟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90%以上,而在心跳停止10min后才开始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急救强调的是时间,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到求救信息到抵达现场平均耗时10min以上,这正是心跳停止实施抢救的黄金时间,但多数"第一目击者"无法开展急救措施。

相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国民Cp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心脏复苏术)的公众培训率是25%,西雅图等城市培训率超过30%;而北京2007年的一项问卷式调查表明市民中通过各种形式接受过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比例占12.9%,接受过CpR培训的占5.7%,能够独立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仅占0.2%,仅就此数据来看,我国的急救培训工作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可喜的是,目前我国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团体与人群积极的投身其中,在社会公众当中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对于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生理常识、不同方式急救的技术要领、人体肌肉与骨骼构造和解剖知识、对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一般性外伤止血、包扎方法、患者运送、伤员转移等。上述内容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可以在公众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

除了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讲座式培训外,我们还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状况以校园为单位、以特殊工种为单位、以个别行业为单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训及专题练习。

2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与运用知之甚少普通民众对急救知识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对患者和伤员的救治仅仅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且认为急救技术相对复杂,难以掌握,即使自己施以援手也难以保证患者或伤员的生命就一定能够得到挽救,一旦施救失败,那么自己就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2.2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目前在我国,公众基本都是依靠医疗机构走入社区进行普及式培训才能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但是由于情况所限,公众很少有机会进行模拟演练与急救器材的操作,因此公众所获取的急救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每个人所拥有的急救技术与能力参差不齐,即使多人合作也难以完成整个的急救流程。此外,我国尚未对医疗急救培训机构制订出统一的行业管理规则,现存的急救培训大多属于公益性质,商业价值不大,而不具有利润的商业活动是很难得到企业机构的重视的,所以,如果要想使企业参与到具有公益性质的急救培训工作当中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急救内容吸引力不足目前公众所接触的急救类培训一般以心肺复苏、骨折固定、创口止血等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内容为主,缺少涉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性急救内容[1]。如果将急救知识作为一项普及性的工作来做,那么就必须要对公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培训内容务求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3加强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的对策

3.1首先,在公众中普遍推广和宣传急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转变传统思想观念,结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在公众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串联可以利用的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增强公众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2]。

3.2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使公众主动救助患者、伤员成为社会主流;制定出相应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对急救进行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的双重制约,尽可能的保护施救者的利益,同时为获救者与施救者提供保护。

3.3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调整急救知识的内容,以公众最为需要的内容为主,以医疗保健知识为辅,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平时保健。培训方式也应不拘一格因人施教,对学员以年龄、学历、工作等条件进行有效的划分,制定通俗易懂、易于操作的急救手册逐人发放。在培训过程中做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做好实例讲解与急救规范流程、现场演示与练习的结合。

总之,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展开一场全民性质的整体运动,才能最终获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胜利。

参考文献: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7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省延吉市133000

【摘 要】目的:阐述幼师安全急救培训的现状,探索影响幼师安全急救培训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

参考文献分析幼师安全急救培训必要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结论: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幼儿发生意外伤害较多的地方。病情发展迅速,意外伤害致残致死率高。如果能及时采取措施,不仅能减少意外伤害的影响程度,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幼师作为教育者,是否具有安全急救应对能力直接关系着幼儿健康成长及得到相关培训。

关键词幼师;安全急救培训;影响因素

公民的急救水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从政府的角度来讲,需要建立好相关的应急机制,通过对事件的全程控制和干预达到更好的效果[1]。教育部2012年颁布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基本内容中第28点,专业知识之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要求幼儿教师“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标准》第43点,专业能力之一日常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要求幼儿教师具备“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的能力[2]。由此可见,国家特别重视幼儿的安全问题,势必对幼儿教师的安全急救能力有着强烈要求。国家主管部门1989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做出了更加详细规定和要求,其重要目的就是保障在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安全,以防止幼儿园安全事故的发生[3]。近几年诸多新闻报道各地区幼儿意外伤害突发事件频发如骨折、流血、溺水、气道异物阻塞等,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4]。幼师作为教育者,其是否具有安全急救应对能力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决定着孩子们从小开始能否得到相关的培训。LeeDongHoon等[5]的研究结果证实,国外对幼师安全急救培训的研究相对较多,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国内才刚刚起步。为此,本研究对幼师安全急救培训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幼师安全急救培训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及在社区护理中的发展方向。目的是为今后幼师群体的安全急救培训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资料。

1幼师安全急救培训的研究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安全急救创建时间早,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以治疗战伤为主,发展成一种多学科、多部门联动的治疗多种创伤的急救体系[6~7]。1990年wHo发出呼吁:全世界每个公民应掌握1~2种救生技能,时至今日美国1/4的人口已接受培训;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不少国家亦规定应聘人员求职时必须持有急救员资格证[8],挪威有1/5的人口受训;法国则把能否掌握救生技能作为驾驶员获得驾驶执照的依据之一[9],新加坡国民接受急救知识的比率是8:1,中国香港为13:1。中国红十字会等部门曾两次联合发出《关于群众卫生就会训练》的通知,但其普及率较低,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北京市仅有150:1。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青少年、高校师生的安全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研究较多,但对幼师群体的研究较少,仅有少部分学者调查了幼师对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10],幼师群体在社会中处在容易被忽略的位置,对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骨折固定、大出血止血措施、拨打求救电话等安全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研究不多。但也有部分学者质疑非医护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往往会出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慌乱中对伤员进行抢救,容易造成创伤,心肺复苏或海姆立克在救护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伤员肋骨骨折,造成二次创伤[11]。因此,普及和培训科学的、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提高非医护人员救助者紧急情况时的心理素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2幼师安全急救培训的影响因素

2.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的状况直接制约着意外伤害事件的反应能力,即使先前受过正规的安全急救培训,但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意外伤害事件发生时慌乱之余也无法进行准确的急救,有研究表明[12~13],性别对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影响。魏彤儒等[14]对我国灾难心理素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证实,男性的灾难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在遇到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更胜于女性。龚玲等[15]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抽取全国五大区大学生有效样本1931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证实,男生在认知品质和学习适应性上显著优于女生,男生的接受程度更高于女生。而在幼师群体中女幼师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男幼师的比例,女性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尤其是年轻女性经历匮乏、资历尚浅更容易出现慌乱,由此可见加强女幼师安全急救时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2.2个人因素

文化程度影响着人们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和接受能力,间接影响人们应对安全急救的反应能力。江晓声[10]对100名公办和民办的幼师研究结果证实,现如今幼儿园对幼师招聘条件宽松,学历要求不高,大多为高中以上(含高中)或中专学历,且没有限制专业,导致幼师专业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商报记者李立勋[16]在《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发文规范幼师改革制度》中提出,应提高幼师的准入门槛。非幼师专业的幼师个人接触到的有关急救知识的机会较少,幼师本身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导致问题的根源所在。

2.3社会因素

幼儿园安全管理与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危险源的辨识及其控制,只有识别了危险源,才能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风险评估与控制阶段,应评估好幼儿园当下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检查并落实目前对危险源的控制方式,当确定风险重大时,应考虑制定强化控制措施,并制定相应的预案,予以应对。岳滨等[17]对海淀区安全急救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急救响应时间和急救半径指标处于全市较低水平、难以满足市民的需求,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急救管理和专业救治能力有待提高、急救体系不完善成为问题的关键,政府在相关政策制定及资金投入方面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急救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范、可操作的规划。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来讲,对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方面普及程度不够广泛,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应急体系。傅瑞等[18]以南京市为例的研究中指出,政府需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配置急救资源、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倡导全民安全急救培训。再者政府对幼师群体关注度不够,安全急救知识了解匮乏、培训途径获取单一且并没有接受过科学正规的培训。

2.4幼师安全急救培训的对策

2.4.1加强幼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定期在幼儿园或社区内组织专业医护人员对幼师进行科学正确的指导和培训,并且适当的进行考核、组织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幼师面对意外伤害事件的处理能力,锻炼幼师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心理素质,争取在黄金时间内让伤员得到有效的救治,这将对事态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其次,mei-YingLiao等[20]对美国和台湾的幼师进行研究发现,在专业院校中应加强对幼师专业的培养,设立大专、本科、研究生等相对应专业,给予幼师队伍晋升空间,同时招生院校应增加男生幼师专业的学习。再次,幼师招聘单位应细化招聘条件,禁止高中或非相关专业的人员进入幼师队伍,将安全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项目合格成绩作为取得幼师资格的标准,保证每个幼师都接受到科学正规的培训,提高整体幼师队伍的文化程度及综合素质。

2.4.2多途径加强幼师安全急救应对知识和能力培训

国家及政府应提高对幼师群体的重视,在社区和幼儿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竞赛活动、应急演练,加大宣传力度,使幼师更具体地熟知各种急救知识,更准确的掌握各种急救技能;积极的给予干预措施,通过社区及专业医护人员周期性指导和培训,让幼师得到科学正规的技能培训;通过提高幼师对安全急救知识的兴趣爱好,拓宽获取途径,利用网络、电教、宣传片等,让幼师更快捷、更方便地学习和了解急救知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采取科学正确的急救措施。

3讨论

安全急救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培训项目,而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由敏锐的反应能力而折射出的一种抢救措施。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生存链”的概念,强调四个e(early),即早期通路(也称早期医学救援服务,即早期emS)、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与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强调非医务人员和第一目击者在现场的早期、初步救助措施对生命的重要性[21]。意外伤害事件最主要的特点是其突发性,大多数事件是人们所不能预知以做好充足准备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已有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可能带来各种各样反应的素养是特别重要的。尤其在应对能力低、最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幼儿人群。因此,有必要强化幼儿教师的安全急救培训,以此来预防和降低幼儿的意外伤害,从小开始培养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救和他救能力。需要加强幼师群体安全急救培训为导向的研究在未来的社区护理中是具有相对前瞻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大将.居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向晶.幼儿教师安全应急素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朱琳.幼儿在园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钱娜,尹秀梅.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7-138

[5]LeeDongHoon,ChoiYoonHee,CheonYoungJin.emergenciesinthekindergarten:arekindergartenteachersaoungJin.emergenciesinthto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10,813-814.

[6]Johannesa.Sturm,Hans-Christophpape,thomasDienstknecht.traumaCareinGermany:aninclusiveSystem[J].ClinicalorthopaedicsandRelatedResearch.2013(9):2912-2923

[7]陈飞,钟竑.欧美创伤急救体系的发展与现状[J].创伤外科杂志,2014,02:170-172.

[8]胡吉富,李利华,路会侠.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4,02:254-255.

[9]刘倩.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79-81[10]江晓声.幼师对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知识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19:1954-1955.

[11]蒙莉.急救部常见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S2:30-31.

[12]张梨花,赵静.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0:98-100.

[13]黎翔.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17:99-100.

[14]魏彤儒,张小燕,戈弋.我国青少年灾难心理素质影响因素评估——基于Logit和orderedprobit模型的估计[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4:15-24.

[15]龚玲,张大均,王金良.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6-92+183.

[16]商报记者李立勋张丹旭.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幼师专业化水平[n].北京商报,2012-12-24D03.

[17]岳滨.北京市海淀区院前急救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3.

[18]傅瑞,彭宇竹,沈正善.现代大型城市急救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刍议——以南京市为例[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03:124-127.

[19]mantanaKongpa,prapapornJantaburom,DenisByneetal.Kindergarten´sScientificConceptsandSkillsinthetreeUnit[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16-118.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8

一、职责分工

(一)县卫生局

县卫生局负责县内卫生系统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的计划和推进实施。做好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培训的组织工作;负责本县突发事件综合性医学救援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应急演练的组织工作和辖县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专项应急演练的指导工作;负责对辖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和总结工作。

(二)公共卫生机构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疾病预防控制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和指导;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组织开展条线内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做好卫生监督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制订、组织和指导工作。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工作;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三)各级医疗机构(含医疗急救中心)

负责做好本单位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工作计划和推进实施。按要求做好应急队员(志愿者)的相关培训、演练;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

二、活动内容

根据文件要求,本次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主要从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应急演练两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

1.县卫生局:组织辖县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和卫生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卫生应急基本理论培训。培训包括内容:卫生应急工作基本知识;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预案的基本内容;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等。

2.县公共卫生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能;流感、脊灰等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技术方案要点;突发中毒事件、放射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3.各级医疗机构(含急救中心)组织卫生应急人员积极参加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监所开展的卫生应急理论和技能培训;组织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单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预案(包括事发现场和院内救治)、基本救护技能、专业技术、后勤保障装备使用以及信息收集和报告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二)应急演练

1.县卫生局组织开展辖县内以应急流程、应急岗位职能为内容,多部门参与的突发事件综合医学救援演练。演练科目包括:事发现场公共卫生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紧急救援和后送;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传染病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食物等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和受污染人员洗消、疫点消毒;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3.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水样本的采购、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4.各综合性医疗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的现场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和院内批量伤员救治演练。演练科目为:紧急医学救援现场的展开、伤情判断、检伤分诊、医疗救护和后送;院内批量伤员的应急救治工作的启动、展开、接收、分流、处置、信息收集和报告;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等。

三、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对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9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三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说我校非医学专业类学生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均为各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线临床医师,尤其是担任理论教学的均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多位急诊科主任亲自担任主讲。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我们的许多讲师虽然在临床急诊医学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但很少与其他的学校教师进行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要在我校各专业普及急救医识知识,提高急救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现状,可以从4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第一,抓好教研室建设,形成教学龙头。通过教研室来团结和领导全体成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起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指导作用。第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位讲师应经常性地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讲评结合。由教研室牵头,每学期组织听课、评课,对课程教学作出评估,可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第四,开展教学检查,检查要认真仔细,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四急救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3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科专家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此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统一编制了教学ppt。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们最想学习的急救医学知识依次为常见病急性发作的救治(占61.25%)、常见外伤止血骨折的外置(占53.75%)、心肺复苏术(占47.5%)、自然灾害自救(占37.5%)、其他急救医学知识(占7.5%),85.92%的同学希望学习实用强的急救医学知识、4.23%的同学希望了解一下就行,还有9.86%的同学希望学习专业强一些的急救医学知识[7]。这说明我们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为非医学专业类的大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充分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症的急救处理、准确快速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处理外伤急救等急救知识。通过4个章节的系统学习,利用模型和急救器材进行操作指导,学生能够增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准确熟练地实施现场急救。但其中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产生。作为一本现场急救的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科研究新的进展,时刻进行更新和补充。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五急救医学课程的实验室建设

目前我校的急救医学实验室主要利用临床技能中心开展实践教学。临床技能中心拥有多个教学场地,实验室设备包括: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7具,三角巾、止血带、绷带、夹板等教具若干。目前每班有来自各专业的约100名学生,现有场地基本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内容的实际操作训练。但为了更好地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实验室建设应加大投入,心肺复苏模拟人达到8~10人一具,止血、包扎、固定达到4~6人一套。由于心肺复苏模拟人容易损坏,临床技能中心应加强对教具的及时维护。同时为了实际搬运等教学内容的教学,应进行医用担架、颈托等教具的添置。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社会群体之一,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知识,最适宜作为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象。重视对大学生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高校开设急救医学课程,是实施普及急救医学知识,推广现场急救医学技术,提高公众急救医学知识普及率的最佳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学校在这条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将在推动急救教育的探索上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梦洁,张丽萍.大学生急救护理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0):187-187.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4):661-663.

[3]GReenaC,waLLinGFoRDSC.Childhoodexposuretoultravioletradiationandharmfulskineffects:epidemiologicalevidence[J].progBiophysmolBiol,2011,107(3):349-355.

[4]楼婷,江智霞,李昌秀,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8-119.

[5]费国忠,钟厚德,姜庆五,等.上海市“120”医疗呼救号码和急救知识抽样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1997,17(4):51.

医学急救知识培训篇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93-02

一、引言

现场急救,即在医院之外的?h境中,对各危及生命的灾难事故、急症、中毒、创伤等伤病者实施现场救护,从患者受伤或发病到医院看医生之前的救护。大多突发的意外事故发生在医院外。然而,我国应急自救治的成功率比较低,心搏骤停复苏的成功率仅在12%-14%。

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

集我校除医学专业外的8个专业,然后,整群抽样每个专业抽取的3个班的在校生约80名,总样本量达850名,除去实习大学生,一共发放问卷约850份,收回有效的问卷807份,回收率达9494%。其中,男生359名(445%),女生448(555%);一年级学生131名(162%),二年级学生220名(273%),三年级学生453名(561%),四年级学生3名(04%);年龄在19岁之23岁之间。一共调查8个专业。

调查发现807名学生,只有105名(130%)学生有急救技能相关培训经历,而132名(164%)均末曾听过心肺复苏术(CpR),其中有395名(489%)相信猝死或者将要猝死的人可被救治。然而,知道心肺复苏胸外心脏的按压位置仅有307名(380%);心脏按压次数与人工呼吸仅31名(38%)。但是,有相关培训经历的同学对上述问题回答准确率远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同学,两者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三、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普及的对策

大学生应急救能力水平低,所以,在高校开设急救技能培训的课程已非常紧迫。所以建议大学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急救的能力。

(一)综合性高校重视急救技能的普及

本次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了解急救知识比较少,现场急救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仅有130%的大学生是接受过相关培训,这个比例非常低了,令人担忧。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员,其学习的急救技能不仅能为施救人注入一批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在校大学生接受新的事物能力强,而且对在校大学生开设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具有效率高、投入少的特点。

(二)校医院、红十字会等组织应加大培训力度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医学等相关学院师生资源,在全校开展相关急救技能培训或者是选修课程,从而让非医专业同学全面的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施救能力,让大学生具有对伤情病情的独自判断能力。常见的疾病包括脑出血、急性阑尾炎、心肌梗死等;常见的伤害包括溺水、触电、烧伤、骨折等。大学生也需要学会急救的技术,比如外伤出血止血,心肺复苏术等。校团委学生会可结合这些活动,组织急救技能的相关竞赛,为广大学生提供能锻炼急救能力的平台,同时增强他们时代责任的意识,提升同学的实践能力。

通过报刊、广播等宣传渠道开展急救知识的普及,播报、刊登一些比较重要的医学知识和急救知识,可有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让非医专业的同学到医学院参观,提升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

(三)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现场急救,对患者生命的维持有利,为后续的治疗创下有利条件,进而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心脏停止几分钟内属于抢救心搏骤停的患者的黄金时间,若在患者猝死之后,前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则抢救猝死者成功率可达80%以上;但4min之后,每隔imin,抢救成功率骤降10%多。所以,心肺复苏等急救能力社会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特殊人群中应率先普及“四大技术”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在校可大学生作为这支特殊队伍,有义务学会急救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