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水价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0:12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1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统筹推进和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向镇村延伸,镇街供排水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此同时,镇级供排水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无资质经营、自来水定价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管理和供排水事业健康长远发展。为切实理顺规范镇级供排水管理工作,推动镇级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科学、规范运营,有效保障镇域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现就理顺规范镇级供排水管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镇级供排水行业管理。市水利局作为全市城镇供排水管理的行政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依法将镇级供排水纳入全市格局,实施一体化管理。在市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履行镇级供排水管理职责的过程中,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全力协助配合,认真做好各自辖域内供排水管理的具体工作。

二、依法规范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经营行为。凡通过公共管网从事公共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供水企业要依法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取水许可证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许可证等必需证件;污水处理企业须依法办理污水处理运营资质及污水处理特许经营许可证等证件。市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全市镇级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的规范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通过采取培训上岗、定期学习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为我市镇级供排水规范运行提供人员保障和技术支撑。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加强监管,确保镇级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依法规范运营。

三、合理确定镇级自来水价格标准。市物价部门要根据镇级供水企业的产权性质、经营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认真做好供水企业运行成本测算,充分考虑区域用排水量、居民承受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审慎灵活地制订镇街自来水价格标准,并召集供水企业和用排水户举行价格听证会。镇级自来水价格确定后,要严格执行新价格标准。

四、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镇级自来水价格确定后,各镇(街道)要按照《市镇级污水处理厂和镇域污水处理费管理试行办法》要求,将每月计征自来水价中的污水处理费上缴市财政。市财政部门要设立各镇(街道)污水处理费专户,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定期按程序将污水处理费拨付至相关镇(街道),用于镇级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转和配套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并联合审计等部门跟踪做好污水处理费的使用监督工作。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2

   严格地说,城镇户籍的价值显化包括货币化和非货币化两方面。非货币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把城镇户籍作为一种奖励与补偿。奖励主要体现在对有一定职称的知识分子家属、有一定年资的中小学教师家属、有功的军人、甚至是被评出的优秀外来工等给予城镇户籍。补偿主要体现在给予一些危险性职业和大部分城镇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职业瓜井下工人、殡葬工人、城市清洁工人等的就业者及家属以城镇户籍。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货币化的价值显化。

   一、城镇户籍实际价值的形成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是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决议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建立后,一系列由政府推进的重要社会变革紧接着发生,其中一个变革是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口制度,通过严格控制城镇人口数量来控制住粮食消费的数量、避免让农民缴纳太多的粮食川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

   1955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城镇居民粮食定量计划供应的历程。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规定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必须有城市的招工或招生证明,或者有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允许迁入证明。这个文件标志着中国城乡分割的人口管理体制正式形成。

   由于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可以用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标准,购买到维持基本生活的粮食,与农民相比生活有相当的保障;又由于城镇人的许多福利是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这种福利。在这方而最突出的是教育。由于城镇教育设施比农村优越的多,而没有城镇户籍的人是无法享受这些设施;如果要得到这种服务,就要付出高昂的费用。

   城镇户籍的价值还体现在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目前中国广大城镇已经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水平虽然不高,但是相比之下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建立这一制度。这是城镇户籍的一种价值体现。目前许多城镇通过限制外来人口在一些城市行业的就业机会间接地保护有本地户籍的居民的就业,这同样是城镇户籍价值的表现。

   城镇户籍的最大价值恐怕是它的继承性。如果父母有城镇户籍,子女也就有城镇户籍。这就使相当一些人为了子女的长远利益而争取得到城镇户籍。是“控制大城市”。因此大城市户籍成为一种短缺的资源、同时也因为大城市在生活设施、生活保障水平上明显优于中小城市,因此大城市的户籍价值远高于中小城市。

   城镇户籍是一种紧缺资源,并且纳入计划管理。1986年《广州市区人口机械增长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市区人口机械增长数暂定为22100人。从90年代开始,许多城市纷纷成立名称不同、但是功能相问的人口机械增长管理机构(人口机械增长这一名词不妥,但是政府机关却经常使用)对城镇户口的控制不断加强导致城镇户口的价值居高不下。

   二、城镇户籍的价值显化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严格的户籍控制政策使得广大农民对城镇户籍可望而不可及,城镇户籍值并没有以货币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来。改革开放后,逐渐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城镇户籍的价值开始逐渐以货币形式显示出来。由于中央政府不允许城镇户籍有公开的货币价格,因此城镇户籍的价值显化过程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因此显得五花八门。

   l.城市增容费。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征收城市增容费。1984年天津市府办公厅《关于改革我市人口控制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成建制单位迁入,按每人1万元征城市建设补助费。这可能是全国最早征收增容费,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在1987年上海市《关于控制本市人口机械增长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中,城市增容费标准是郊县1万元、新市区2万元、老市区4万元。4万元的标准可能是当年全国最高的。到了90年代中期,城市增容费的价码不断上升,1996年《大连市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管理规定》中,迁入市中心的几个区须缴纳增容费最高达到每人5万元。

   也有以其他名目收取费用的。如1998年吉林省延吉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人口机械增长的通知》中规定,迁入延吉市的人口,要征收教育基金附加费(金额每人在1500-7000元之间、城市扶贫基金(每人100元)。1992年贵阳市政府在《贵阳市征收旅馆业暂住人口增容附加费暂行规定》中,要求对旅馆业按床位日租金额的10%征收增容附加费。收取城市增容费是一种不太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政策,因此1998年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不能收城市增容费。然而到目前有的地区虽然扩大了减免征收城市增容费的范围,但是并没有取消征收城市增容费。

   2.变相出售户籍。在一些中小城市,城市增容费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80年代中期开始,各地以增容费为名变相出售城市户口。截止1993年,全国共出售各种城镇户口300多万个,收入达250亿元②。据对东部沿海一个县级市的调查,1991年出售开发区户口3000个,筹集建设资金1500万元,1994年开始办理所谓的“地方城镇居民户口”,1994-1996年办理地方城镇居民户口18000个,收取城镇增容配套费4000多万元,1997-1998年办理地方城镇居民户口8200个③。

   198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制止一些市、县公开出卖城镇户口的通知》,各地方政府也相应了一些文件,然而在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直到1998年,广西玉林市政府还在《玉林市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管理暂行办法》中,强调坚决绝出卖非农户口的错误作法,可见在一些地方出售户籍的做法依然存在。

   3.投资入户。为了吸引投资城镇户籍成为奖励条件之一。1984年《广州市华侨、港澳同胞投资优惠暂行办法》中规定,凡在广州市区投资30-60万美元(不问投资领域起点不问),可以办理1人农转非。这可能是全国最早实行投资入户的文件之一。200o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公安局《关于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中规定,在市中心投资5万元以上可以入户。这大概是中等城市中最低的价格。

   4.买房入户。1988年广东省政府在《广东省华侨用侨汇在城镇购买住宅照顾亲属入户暂行规定》中允许,华侨用侨汇购买50-70平方米住宅可照顾亲属1人入户。1993年海口市推出《海口市照顾用侨汇购房者亲属入户的暂行办法》,采取了与广州市类似的政策。

   90年代初期,因房地产开发过热导致大批商品房积压。为此各地纷纷推出买房入户政策。1996年海南省《海口市投资和购房办理入户暂行办法》中规定,购买50平方米商品房可以办理1人入户,原来是农业户口的必须每人多缴纳8000元增容费;1998年将标准降低到25平方米,免除增容费。1997年《珠海市户口迁移管理规定》中列明,在珠海购买规定范围内的商品房30-50平方米可以1人入户。长沙市不是按面积而是按价格。1999年长沙市规定购买商品房在20-30万元可以允许1人迁入。2000年贵州省公安厅《关于调整部分户口政策的意见》中规定,在贵州省范围内的城镇,只要购买建筑面积6o平方米以上的商品房,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可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这可能是买房入户政策最宽松的省份了。5蓝印户口。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拥有蓝印户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户口的利益,但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够转变为正式户口。在相当部分城镇中,给购买者办理蓝印户口已成为推销商品房的手段之一。笔者见到最早的有关蓝印户口的文件是1992年《山西省关于办理蓝印户口的规定》,该省的蓝印户口主要是为吸引投资而设,并且是主要而对海外投资者,对国内投资者的要求相当高。如在城市需要投资100万,在乡镇企业需要投资30万等。

   1992年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并且把适用范围扩大化。最早采用蓝印户口以中小城市居多。1993年厦门市、营口市开始实行蓝印户口。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吸引人的城市之一,在1994年采取了蓝印户口政策,不过其门槛比其他城市高很多。在1994年《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购买商品房面积要在80平方米(或价值40万元)、投资100万元以上才有1个指标(目前已降下来了)。1996年深圳特区实施蓝印户口。一些对户口控制比较紧的特大城市在观望了几年之后也采取了蓝印户口政策。广州市在1999年实施蓝印户口政策,并且回溯到1996年10月以后在指定范围内购买商品房的非本市人口也可以办理蓝印户口。

   蓝印户口的价值与城镇的地位与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直昆明市区及所辖县取得蓝印户口的条件体现了城镇地位越高,得到蓝印户口的条件也越高。在一些地方,要取得蓝印户口,除了要满足相应条件之外,还要支付另外一笔费用。1993年沈阳市市区每个蓝印户口要征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费1万元,1993年厦门市每个非农业户口的人办理蓝印户口要征收1万元,农业户口则征收15万元。有的城市价格是相当高的,例如1995年《南京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境内人士满足得到蓝印户口条件者,在市中心的6个区要按每人4万元的标准,一次性缴纳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盖事业建设附加费,境外人士的标准更高。达8000美元。

   三、城镇户籍的价值淡化

   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一直希望逐渐把城镇户籍的价值淡化,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在1984年后,这方而的政策长期停滞不前,一直到近年才有新的突破。城镇户籍的淡化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式:

   l.自理口粮。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大量农民摆脱旧体制的束缚,纷纷进入城镇谋生。在这个背景下1984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县城以下的集镇入户居住,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这显然是对50年代以来户口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

   自理口粮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在一些地区让农民自理口粮进城的限制范围比较大。如北京市除了规定农民不能以自理口粮的方式进入县城之外,同时规定,在75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内也不允许农民以自理口粮的形式在城镇定居。另一些地区的限制则比较小,如云南省昆明市就允许农民在县城以自理口粮的形式居住。自理口粮到小城镇对农民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不大。1990年全国自理口粮人口428万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万人民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回可能是小城镇的经济缺乏活力。以1993年为例,在自理口粮就业人口中从事工业的占26.7%、商业的占23.2%、服务业的占17.7%、建筑业的占10.7%、交通运输业的占6.1%、其他的占5.6%。从这个结构可看出,为小城镇自己经济服务的就业人口占半数以上。让农民自理口粮到城镇,而城镇给农民的机会有限,因此其吸引力也有限。

   2.地方城镇户口。1992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地方城镇户口”政策对当时省内因为指标限制而无法“农转非”的无地农民给予一种地方性的城镇户口。就笔者所见的情况,山东的政策没有在全国推广,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蓝印户口”这种更加机动的户藉政策。

   3.1998年的改革。1998年由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巳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允许在该城市落户。”这个文件颁发后,全国各地公安厅纷纷出台了相应的通知,但是各地的政策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山西省公安厅在该省的《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继续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原则”,具体的控制对象是太原市与大同市。而有些省份九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等的文件中并没有强调控制大城市,有的地区只是在年限山三个体现出控制大城市的意图加吉林省《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对“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允许在该城市落户。在长春、吉林两市的年限为5年,其他城市为3年。

   4.小城镇的户籍开放。从1998年开始名地逐步开放小城市户籍,中西部地区开放步伐比较大。1998年贵州省在10个小城镇进行试点直贵州省公安厅的《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中规定,在小城镇中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满两年,就可以办理小城镇的常住户口,并且不允许收取城镇增容费。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政府在《赤峰市小城镇户口登记管理办法》中规定,有本地农业户口的人,只要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并签有中长期劳动合同,可以本人办理小城镇户口。在市辖区的建制镇购买价值5万元以上、在县城购买价值2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可以办理2人的小城镇户口。

   2000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名地小城镇户籍的开放速度也相应加速。2000年江西省九江市政府在《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凡在县城关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固定合法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

   5.对专门人才的开放。1999年上海市制定了吸引国内优秀人才到上海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对人才的界定范围相当宽,并且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上海作为我国户籍控制最严厉的城市之一,其对人才入户的开放态度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很大的反响。2000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关于调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在西安市区落户规定的通知》中规定,凡是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的毕业生不管有没有在西安市找到工作均可先在市区落户。

   6.部分内地城市的开放。2000年贵州省公安厅《关于调整部分户口政策的意见》规定,除了贵阳市的两个区之外,省内其他城镇中有固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居民和外地人结婚,其配偶可以在该居民所在城镇落户。贵阳市的两个区则要婚后5年才可落户。2001年甘肃省张掖市的《张掖市城镇户籍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该市驻地的建成区、镇范围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有固定合法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其本人及亲属均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这-政策的实施,基本上取消了从1958年开始的户口制度。以西部地区为先驱的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对户口制度产生根本上的冲击。

   四、城镇户籍管理改革的若干问题

   人为地把人分成城市与乡村身份,并且以血统的延续而加以继承,这同人与人之间是应该平等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历史已跨入21世纪,如果对这种户籍制度再不加以改革,就更显得荒谬。然而要对一个存在近半个世纪的制度加以改革,不可能没有问题产生。这里就几个问题提出初步的探讨。

   第一,城镇户籍价值的新内含。随着改革的发展,今天城镇居民与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依靠计划来保障粮食等生活用品供应,城镇户籍在这方而的价值已经基本消失。但是在新的年代城镇户籍的价值从其他方而显现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保障与就业保护。

   第二,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在城镇户籍改革过程中,如何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对城镇户籍的价值是采取淡化政策的,而地方政府则趋向于显化,这是各自利益不同的结果。中央政府想改革不合理的城市户籍政策,而地方政府要为改革付出成本。因此会从减少成本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从户籍制度上收回成本,甚至于谋取利益。由于地方政府要负担有城镇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随着社会保障的范围扩大和水平提高,这种负担会越来越大,因此地方政府对城镇户籍改革会存在担心,对于这个问题根本出路是改变目前主要由地、县级财政负担社会保障的方法,否则在一些地方财政紧张的地区,城镇户籍改革给他们带来的成本将会比较大。

   第三,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在珠江三角洲的不少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远远高于本地人例如1998年东莞市长安镇有外来人口30.1万人,而当地户籍人口只有3.3万人。前者是后者的9倍多。另外还有许多城镇的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数倍。这种地方的城镇户籍改革,显然不能采取西部地区那种简单开放的方式。

   注:

   ①李若建:《利益群体、组织荆度和产权对城市人口管理的影响》,《南方人口》第2001年第1期。

   ②韩俊:《当代衣村经济形势透视与近代改革思路》,《中国衣村经济》1994年第1期。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3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遵循*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决定》(苏发[2003]21号)提出的“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并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体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全面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积极开创区域城市化道路”的要求,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着力加强和改进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凡在本市市、镇规划区、两区(港区、新区)规划区、各镇开发区内因开发建设需要和市、镇规划区以外因社会公益事业、经济建设需要成片开发所涉及被拆迁的农民住宅,一律采取预拆迁办法,预先按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并以公寓式定销房进行安置。凡在城镇规划区内因城镇建设需要,被拆迁住户一律按有关规定进行拆迁补偿,以公寓式定销房进行安置。支持和鼓励被拆迁户接受货币安置,持币进城、进镇购买商品房。对市、镇规划区和各类开发区以外需要新建房屋的农民,一律按规划建设要求,进入农民新村,也鼓励进入公寓式定销房居住。

二、拆迁安置补偿的基本原则

1、拆迁安置实行房屋产权调换与货币安置相结合,房屋产权调换以被拆迁房屋合法建筑面积为基础面积,原则上实行等面积置换,即“拆一还一”;鼓励被拆迁户接受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

2、被拆迁房屋合法建筑面积的认定。农村被拆迁房屋合法建筑面积以原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土地主管部门的建房批复为准,认定建筑占地面积最多不超过宅基地使用权面积的65%(96年以前少数镇因批准占地面积小的,可放宽到70%)。

3、被拆迁房屋的补偿标准,主要根据被拆迁房屋重置价及装修和附属物的评估价、被拆迁房屋的区位基准价、被拆迁房屋的合法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

4、拆迁区位及区位基准价,由各镇(区)报市规划建设局审核,并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5、关于对农村特困户(由民政部门界定)的安置办法。由各镇(区)根据实际情况,原则上可优惠提供至100平方米居住面积。

6、实行拆迁安置过渡期补贴。被拆迁农户在原住房被拆迁至入住新房期间(拿到公寓式定销房钥匙后3个月内),给予过渡期的住房租金补贴;接受货币安置的农户给予3个月的一次性住房租金补贴。

7、对入住公寓式小区(包括接受货币安置的农户)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农民,在家庭成员全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前提下,可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原已享受有关补偿或养老保险金基础上实行补差)。

三、公寓式安置房的运作方式

1、两区、各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早抓好公寓式住宅小区的规划选址和具体设计工作。公寓式住宅小区选址和设计方案经市国土资源局和规划建设局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加快实施。公寓式住宅小区的选址要符合总体规划,并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成交通便捷、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

2、公寓式住宅小区的土地以最低保护价协议批租方式取得,扣除上交国家和省市有关规费后,余额全额返回给各镇(区),小区内允许预留10%的土地用于商业用房开发,其增值所得全部用于小区建设及相关物业管理支出。

3、公寓式小区由各镇(区)委托有资质的开发公司建设,实行定价回购;也可以定销房方式实行市场招标建设。

4、涉及公寓式安置房的所有建设规费以及安置户一次性办理房产证、土地证的契税和证照费中地方性收费给予减免,安置户取得房屋产权后可进入市场调剂交易。

四、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战略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措施,认真实施。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使农民充分认识实行新的宅基地管理办法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农民传统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全社会都要积极配合、支持这一政策的贯彻执行。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4

(一)务实进取,主动作为,年城管工作成效显著

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城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今年,我局因地制宜做了大量的工作。

1、理顺体制,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规范了我县重建地管理。推动出台了《望城县重建安置小区管理方案》,明确了重建安置小区建设管理责任,推动了我县重建地的验收移交和后续管理工作。完成了全县各乡镇大部分重建安置小区的建设验收、临主干道重建地绿化和社区管理工作,填补了重建地管理空白,提升了城市品位。二是完善了新修道路及政府性投资项目的验收移交工作。在县长办公会议纪要[]17号和《望城县政府性投资项目综合验收暂行办法》中明确我局全程参与全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评审、设计审查、工程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工作,在验收移交中,我们督促高乔大道南接线等新修道路的建设主体单位完善基础设施并移交我局进行管理,实现了建管并重。三是明确了市政排水管网建设管理工作。我县成立了市政排水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出台了《望城县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明确我局成立专门的排水管理科室,负责全县排水管网建设管理相关工作。四是加强了小城镇管理,完善了县城管理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出台了《关于开展乡镇集镇管理“以奖代补”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生活垃圾收集及二次运输工作的通知》,今年共投入乡镇“以奖代补”和乡镇垃圾转运清运经费达200余万元,相继开展了乔口镇、靖港古镇综合整治和白箬铺镇光明村环境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力推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月”活动,提升了集镇品位。推动出台了《关于印发<建立县城管理社区联动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县城管理社区工作职责,每年城管局安排社区联动管理经费20余万元,完善了考核奖惩机制,实施县城精细管理,为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和促进社区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为己任,着重抓好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和重大项目拆违控违工作。完成了靖港古镇开园、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开工、国庆等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切实做好了航电枢纽、潇湘大道北沿线、京珠西线等重大工程项目的拆违控违工作,形成紧密配合、上下一心、共抓事业的工作氛围。

2、加强日常管理,城市管理规范化。我们完善了日常管理工作责任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着力提高了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执法队招聘了8名执法队员和30名协管员充实城管队伍,开展了中层负责人竞争上岗,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全年处理的318件行政执法案件,处罚得当、程序合法,无一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发生;环卫所建设环卫示范路,加强日常督查,保障了县城环境整洁;园林所实施路段责任制,坚持绿化巡查维护,抗旱洒水及时,确保绿化完好、美观。市政维护处绘制了县城下水道分布总图和路网分布图,加强了市政设施修缮管理工作;渣土办推动了渣土砂石运输的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监督,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出租车办加快了调整我县城市出租车运价水平和计价结构工作,取得了由省建设厅颁发的我县140台城市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维护了出租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广告办完善了全县户外广告设置的管理和行政审批工作,完成了我县大型户外广告规划设计,建立了户外广告管理台帐,使我县户外广告设置走上了有序发展的道路。我们抓紧局机关、商住楼及配套设施建设,八月底完成局办公楼搬迁,使城市管理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轨道。

3、提升县城容貌,完成了提质改造工程。为提升县城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我们在去年投入1600多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县城区提质改造,主要完成了郭亮南路门店招牌和绿化带改造、郭亮路设置绿化带护栏、更换1000多只垃圾桶、完成了高塘岭大道道路修缮等工作;并动员社会力量加大金星大道等重要路段的绿化等提质改造工作力度,督促旺旺中路、金星西路、白芙塘南、北两街、雷锋大道的改造等工作。

4、着力解决城乡垃圾收集处理问题。我们积极筹集资金推动乡镇集镇和居民集聚地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各乡镇成立环卫清扫队伍,确保乡镇集镇和民居集聚地生活垃圾及时收集到各乡镇垃圾中转站。并于年初在全县各乡镇开展生活垃圾二次运输工作,有效推进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5、加快了我县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一是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区建设工程。3月31日成功举行了试运行通水典礼,6月底通过环保验收并投入正式商业运营。二是管网建设稳步推进。星城东片区C线管网建设已于年内建成。

(二)拓展理念,锐意创新,我县城管工作彰显特色

年初,我局确定了建设和谐城管,树立“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精细管理、服务社会”理念的城管新思路,制定了“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巩固三项成果,实现四个突破,完成五大工程”工作目标,要求全局系统干部职工团结奋进,顽强拼搏,共同构建人民满意城市。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省会新城区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全局上下团结一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谱写了我县城管工作特色工程。

1、强化素质,铸造城管队伍新形象。强素质、高水平、有

能力的城管队伍是确保我县城管工作取得新业绩的基本保障。我局党委、行政将队伍建设作为全年工作重心来抓。一是参加市县知识比赛,增强素质取佳绩。今年,我局党委参加我县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完成了每项学习实践任务,派遣队伍参加县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勇夺全县第一名。在市城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知识竞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在望城电视台设立城管小窗口,加大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素质,成功塑造了城管队伍新形象。二是开展法制培训,提升能力促和谐。为提高乡镇行政执法中队的应变能力和执法水平,我局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城管协管员队伍建设的通知》,由县政府办公室出文下发给各乡镇,并组织全县协管员队伍和新进城管执法队员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法制培训,着力提升城管队员和协管员应对复杂执法环境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法律素养,为和谐城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实行民主推荐用人制度,提高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年底,经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局党政会议研究、座谈和公示等人事任免工作程序,提拔了6名年轻干部充实二级机构班子队伍,并制定了《望城县城市管理局全员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和《年全员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开展局系统全员绩效考核,明确考核结果将与被考核对象的选拔任用、报酬待遇和奖惩直接挂钩,树立凭实绩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四是加强组织建设,造就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团结局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门心思搞工作、谋发展;班子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司其职、恪尽职守、敢担担子;遇事多通气、共商量,对待单位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工作上严肃对待、身先士卒、一丝不苟;休息时间谈笑风生,追求高尚生活情趣,营造了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班子。同时,加强队伍理论知识培训,针对全局系统干部职工中存在的思想和作风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查找根源,切实增强服务观念,以解决人民群众困难和问题为己任,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五是组建拆违控违维稳百人队伍。为进一步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我局根据县委、政府的相关指示精神,成立拆违控违维稳百人队伍,积极参与全县重大项目的拆违控违及安保工作,目前人员、装备都已到位,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全县的项目建设及维稳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5

一、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城镇用热商品化、供热社会化,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镇供热新体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推进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单位统包的用热制度,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加大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供热采暖设施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热能利用效率,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加快供热企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和规范城镇供热市场。

(三)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在国家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地方因地制宜、分别决策;坚持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坚持综合配套,分阶段推进。

二、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

(四)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职工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用热商品化。

(五)停止福利供热后,采暖费用采取多渠道筹集,由政府、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各级财政、单位用于职工供热采暖的费用作为供热采暖补贴由单位直接向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发放,变“暗补”为“明补”,采暖补贴可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六)积极稳妥地试行职工采暖补贴。对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应综合考虑职工住房标准、城镇供热平均价格、采暖期限、职工收入水平、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总体的补贴水平、各类人员的补贴标准和发放办法。试点城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测算,提出具体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城镇供热体制改革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备案。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采暖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可参照当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采暖补贴方案,结合企业职工住房状况等具体情况确定。

(七)试点城市供热实行政府定价,由试点城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和调整。在制定和调整供热价格时,要严格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听证会制度,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三、逐步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积极推进城镇现有住宅节能改造和供热采暖设施改造

(八)改革现行热费计算方式,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今后,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并执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的新办法。计量及温控装置费用计入房屋建造成本。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进行改造,安装分户计量、温控装置,逐步实现由按面积计收供热采暖费向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转变。

(九)按照民用建筑节能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对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实施节能改造。试点城市现有住宅的节能改造资金,以及计量及温控装置安装费用,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城市政府、供热企业、职工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具体办法由试点城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

(十)试点城市人民政府要把城镇住宅节能改造和供热采暖设施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实际制定扶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

四、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

(十一)集中供热具有较好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良好的环境效益,适应我国能源条件和城镇居民居住状况,是我国城镇供热的主要方式。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的供热采暖系统,凡有条件实施集中供热的,应积极采用集中供热方式;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地区,不得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国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在产业技术政策的指导下,积极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技术的多种供热采暖方式。

(十二)要加强技术创新,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进完善集中供热系统,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清洁舒适程度,在满足居民采暖需要的同时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要积极研究开发经济适用的城镇住宅热计量和温控装置,提高热计量和温控装置的国产化水平。

(十三)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供热采暖的标准。要结合供热体制改革和供热采暖系统的技术改造,逐步完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供热采暖标准中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均应纳入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强制实施。

五、深化供热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和规范供热市场

(十四)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制度。在统一管网规划、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市场准入、统一价格监管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国有、私有和合作经营企业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与城市政府签定合同,参与城镇热源厂、供热管网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取得规定范围和规定时限的特许经营权。

(十五)进一步深化国有供热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供热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多种经济成分,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鼓励国有大中型供热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跨地区经营城镇供热,推动城镇供热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加强供热企业内部管理,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强化成本约束机制。

(十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供热行业管理,培育和规范城镇供热市场。行业管理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研究制定供热事业发展规划、规范供热市场主体行为、维护供热市场秩序上来。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城镇供热采暖服务质量标准、技术指标和评估监督办法,加强对供热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加强领导,综合配套,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保障措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衡水

本文为2014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098B)研究阶段成果;衡水市发改委合作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7日

一、衡水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衡水市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面貌显著改观,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为城镇化率,通过表1不难发现,虽然衡水市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但仍有一定差距。根据2010~2014年与全省、全国城镇化率比较,2014年衡水市城镇化率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低5.16个和10.63个百分点。因此,衡水市加快城镇化发展成为必然。(表1、表2)

二、构建互动融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衡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应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多点支撑作用,努力构建集聚集约、功能完善、协调推进的城镇发展体系。争取到2017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50.8%之间,全市城镇总人口达到220万人,产业聚集引导机制、开放合作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基本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处于54%~56.71%之间,全市城镇总人口达276万人左右,产业带动和人口聚集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形成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格局。

(一)区域布局。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从空间区域上优化城镇化发展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培育特色小城镇,努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西北部城镇带、东南部城镇带协同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二)层级布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强化衡水“一枢纽、四基地”功能定位,完善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层级结构,加快构建“产城融合、层级合理、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发展农村新型社区。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应以开展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消除发展障碍,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按照衡水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中心城区2020年城区面积突破7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

根据城市“三区四线”合理规划,建设节地型城镇,改革城镇土地管理制度。加快中心城区和县城的扩容提质,合理改造老旧城区、“城中村”,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率。按照衡水市棚户区改造规划,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建新与拆旧相结合的原则,按年度抓好改造任务的落实,稳步推进河东旧城改造。

加快重点镇和乡村的合理规划,改造“空心村”,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避让优质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禁突破规划设立新城新区和各类园区。全市抓好10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市级重点抓好15个左右的农村新型社区,每个县(市、区)级重点抓好3~5个农村新型社区,其余社区由各乡镇来建。

按照国家2014年11月出台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是事关“三农”发展的大事,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土地经营规模的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确保农地农用,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有效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办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加快建立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二)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按照国务院2014年7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并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基本迁移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的原则,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以有合法稳定住所为条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夫妻双方父母,可以申请办理当地常住户口。放宽投靠类落户条件,凡具有设区市市区、县级市市区及下辖建制镇、县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户籍的人员,其配偶、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夫妻双方父母,可以申请在其户籍所在地办理落户。

兼顾其他各类人口,包括高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口以及城区城郊的农业人口,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可以在设区市市区、县级市市区及下辖建制镇、县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申请办理落户。

以派出所为单位,在具有归属居委会的实体地址上,设立社区公共户口。对在本辖区内租用的保障性住房、其他租赁房屋及尚未确定归属居委会、门牌号的固定住所居住,但无法在实际居住地址落户的迁入人员,可以在社区公共户口落户。在社区公共户口落户的人员与其他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权益。

(三)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以城市垃圾处理、废水处理、公共交通、基础公共设施等公益性项目为主,这些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并且投资周期较长,偿还期跨度大,且政府财力有限,这些都制约了资金投入的力度。

1、建立合理的投融资机制。在加大各级财政对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立动态平衡的政府偿债保障机制。

2、开放融资市场,引入民间资本。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完善监管制度,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3、开展金融创新,借鉴引入新的金融工具。发挥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专项支持政策,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4、进行财政改革,发展阳光化的市政债券。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

5、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入多元化资金,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完善涉农贷款抵押担保、农业保险等机制。探索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的有效办法。

在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公共成本会明显增加,这些成本是政府必须投入的新增支出,是为了保证城镇新增农民在公共服务享受、基本权利保障、经济社会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等方面的需求,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合理共担制度,并且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建立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

(四)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实现住房供应多元化。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逐步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实行保障性住房并轨运行,制定公平透明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

(五)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衡水呈现就地城镇化发展特点,以满足内在需求为目的,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适度提高人口密度,推动能源资源集约利用;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推进行政区划管理改革。根据国务院2014年11月出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合理规划中心城区、县级市、县城、重点镇的规模。原有行政区划和建制已经不适应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需要,中心城区结合周边乡镇,以及冀州市的发展,通过设立新区、特区扩容、城区合并、撤乡并镇等多种形式;针对景县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城撤县建市,进行区划调整,提高中心城区、重点县镇的经济拉动力。

加强政府的指导和监管能力,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避免行政机构膨胀。简政放权的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为企业松绑,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规范政府的权力清单,探索建立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完善为企业服务的一张网,给市场以稳定预期,更好地激发企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完善城市社会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会管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对管理创新方面使用的工具,例如绩效预算、灵活绩效框架、竞争招标、公司化、创新基金、内部企业化管理、竞争性公共选择制度、代金券与补偿计划等。

(六)健全城镇化推进机制。衡水市城镇化发展,从人口、土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地域文化等八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需要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共同建设,提高群体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执行和监督力度,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城镇建设管理体系,保障城镇化建设的快速顺利进行。

建立统一的城镇化规划体系,可以由发改系统牵头,联合各部门,组成多层次组织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共同管理,协调城镇化各部门、各系统的工作。加大财政对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生态环境和基础设置逐步改善、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建立健全城镇化研究机制,加强城镇化重大问题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建立城镇化建设数据管理系统。针对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体系,设立数据的采集、统计、汇总、监控等管理流程,对基本数据进行常态化管理。通过城镇化关键性能指标体系,对关键成功因素进行衡量,建立城镇化建设的检查、监测、监督、保障的常规数据管理机制。

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落实中央和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方针政策,指导全市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合力。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分工,建立健全城镇化工作协调机制,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住建、发改、国土、环保、交通、人社、统计等市直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根据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县市和乡镇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推进措施,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开展试点示范,确定一批城镇化试点,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积极探索符合衡水市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各县市区都要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试点。

强化评价和考核,市委市政府对城镇化实行定期调度,对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常态化新型城镇化水平测试和评价机制,对城镇化率、人口就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考核。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考核细则和办法,对各县市区、乡镇实行定期考核,工作绩效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市里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考核、奖励。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查,及时公布督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良好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衡水市委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7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资源管控

2020年4月7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项目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中标单位为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标金额为748万元。截至目前,该项工作进展如下:

1.“双评价”工作

规划编制技术单位于2020年8月底完成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2.专题研究工作

县“1+2+8”的专题体系。“1”是指开发利用现状评估专题;“2”是指形成“双评价”“双评估”;“8”是指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公服与基础设施等8个专题。目前,编制技术单位已经完成现状评估、双评价、双评估等7个专题,其余专题也基本形成框架。

3.“三线”划定工作

(1)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省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要求,严格按照应划尽划,科学合理、总量不减少的原则,根据自然保护地的范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957.5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58.85%,主导生态系统功能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5700公顷,耕地保有量7126.67公顷,三调现状耕地9220.51公顷。全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702.25公顷。

(3)城镇开发边界线:以《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初稿)为基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国土开发强度等要求综合确定县城镇开发边界。县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5.42平方公里。根据《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初稿),划定县城城镇开发边界9.74平方公里,其中现状城镇用地3.92平方公里。除中心城区外,初步划定其余5个建制镇城镇开发边界5.68平方公里,其中现状城镇用地0.61平方公里。

4.城镇化发展

未来,我县将以镇、贾洛镇等6个建制镇为重点中心镇,形成辐射全域的城镇体系。构建“一主一副 四支撑九节点”的城镇体系格局。到2035年,全县常住人口达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万人。完成2035年城镇化率50%的目标。

5.交通与产业规划

我县依托在建的久马高速、规划的中的成格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构建形成“一横二纵 四向联络”的立体交通体系,助力县全域旅游、商贸、智慧物流、现代农牧业、清洁能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强化控规编制工作

为加快我县城镇化发展步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目前,完成县南岸新区滨河路12号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麦尔玛公安武警联勤联训基地选址论证;县南岸新区干部周转房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南岸新区部分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漫泽塘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县南岸新区i-08-06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南岸新区H-03-08地块用地性质及指标调整论证;县镇LnG气化站地块选址论证;县各莫乡加油站地块选址论证。

(三)全方位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工程项目服务工作。

4月23日,我局完成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办理工作,并开始正式办理证书。截至10月12日,我局共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9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207本;乡村规划许可证33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7本。

(四)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依法查处违章建筑违法行为。目前,强拆1处位于中波台南侧,青年公园东侧违规构筑物;镇二村未批先建北岸滨河绿地附属设施处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土地及土地交易市管理和依法依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善用。要汲取先进理念,强化专业储备,改善能力不足、专业局限的状况,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8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全市房产管理工作发个言。主要讲两点:

一、近年来房产管理工作情况

近年来,全市房产管理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强行业管理,保持了房产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加大住房建设力度,提高居民居住水平。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策,使信阳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信阳房地产业也由此步入了春天,迎来了新的机遇,全市房地产市场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住宅需求稳中有长,商品房交易渐趋活跃,销售量和销售额逐年提高,成为我市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起到了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与投资的双重作用。全市房产管理部门紧紧围绕房产管理职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出发,以旧城改造为突破口,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发展住宅建设,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实现了我市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的新跨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是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近年来,我们在增加住房供应量的同时,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取消房改房、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审批制度,降低房改房入市门槛,凡房改房产权过渡到100%的,一律直接上市交易,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现了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23.7平方米,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加强房地产开发管理,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物业管理,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为加强物业管理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房管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提请市政府了《信阳市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和《信阳市物业管理办法》,市局出台了《信阳市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信阳市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定了《小区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住户手册》、《小区文明公约》、《物业管理企业岗位责任制》、《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守则》、《小区治安保卫管理规定》等示范文本,从而保证了物业管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大住宅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归集和监管力度,截止目前,全市(市区)累计归集维修基金达800余万元。

(四)规范拆迁管理行为,确保旧城改造顺利实施。

为进一步规范拆迁管理行为,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局提请市政府了《信阳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局出台了《信阳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估价操作暂行规则》、《关于加强对拆除队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今年,我局成立了信阳市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和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委员会,起草了

《信阳市城市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基准价及房屋附属设施补偿标准》,已报政府待批。各级拆迁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补偿标准、统一建设”的要求,从拆迁申请受理到审查各种手续,严格按照《条例》和《办法》要求,对手续完备的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并在报纸上进行公告,做到依法拆迁、文明拆迁。自市拆迁办成立以来,共发放拆迁许可证131份,批准拆迁面积106.3万,动迁1.1万多户。通过拆迁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五)完善服务硬件设施,规范产权产籍管理。

为了方便群众办证,在中心城区、平桥、明港建成了功能完备的一站式交易服务大厅,内设房地产转让、抵押、商品房预售、商品房合同登记、测绘、收费、发证等十几个服务窗口,同时还开发使用了房地产市场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实现了办证一条龙服务。今年,我局紧密结合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圆满完成了作为市政府“一抓一”竞赛活动的信阳市房产档案馆建设,累计投资110余万元,配备了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进行了《信阳市房屋产籍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建立了规范的档案管理和查询系统,实行了办公网络自动化操作,完成全市房产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归集房产档案10万余卷。

总体上看,我市房地产业发展是健康有序的。但是还要看到,我市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房地产开发管理力度不够、拆迁管理体制不健全、物业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房产管理方面。房管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弱化,全市八县中仅潢川县设立了房管局,其余七县的房管工作大都一揽子交给自收自支的房管所管理,无法承担起各县的房产行政管理、开发企业管理、住宅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等重要职能;存在开发项目多家管理的现象,房地产开发在有些地方处于无序状态;在房地产开发上,个别县无资质开发,不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违规预销售商品房;住宅小区综合验收制度没有建立和有效实施。

物业管理方面。存在物业管理无资质企业管理、开发商不进行招投标委托管理;有些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未按规定实行抄表到户,其水费电费仍由物业公司代收,水损、电损由物业承担,造成了业主与物管企业之间纠纷不断;公共部位设施维修基金大部分县尚未收取等。

拆迁管理方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体制不建全,目前市拆迁办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仅靠收3%的管理费,难以维持正常的工资和工作运转;大部分县没有设立专职的拆迁管理机构,绝大部分是成立领导小组,临时抽几个人进行拆迁,对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只审批其合法性,对其合理性审查不细,造成拆迁补偿不尽合理,拆迁安置补偿矛盾日趋渐多。

二、当前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居住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从总体上看,全市房产行业的发展态势是健康平稳的,房价上涨速度、幅度比较正常,住房供应结构相对合理,不存在炒买炒卖现象。目前,全市(含八县二区)商品住房平均售价每平方米1059元,中心城区楼市平均售价约在每平方米1435元左右,与周边南阳、驻马店价格水平相当。因此,面对信阳的房地产发展,我们还要宏观把握、理性认识;既要大力调整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又要继续支持城镇居民改善住房条件,有效遏制投机炒作。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都把稳定房价提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我市房价涨幅虽然基本平稳,但也要及早采取措施。对此,我们要认真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区要把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突出任务,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二是调控规划,改善供应结构。房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房地产市场供求等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好本行政区域的房地产开发规划,并制定出房地产开发年度计划;要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库,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选择开发项目提供服务。三是明确标准,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享受优惠政策的普通住房,原则上应为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以下。四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要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手册制度、项目资本金制度、预售许可制度、合同备案制度、竣工综合验收制度。未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或个人,一律不准参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的招投标;项目资本金达不到要求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得批准和办理开工手续;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不得有任何预售行为,不得向预购人收取任何预订性质的费用;开发企业预(销)售商品房必须实行实名制,签订商品房销售合同后,3日内到房地产主管部门办理商品房销售合同备案,禁止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在预售商品房竣工交付、预购人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之前,房产主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转让等手续,金融部门不予办理“转按揭”手续;房屋所有权申请人与登记备案的预售合同载明的预购人不一致的,房屋权属登记机关不得为其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

(二)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随着我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公有住房大部分出售给了职工个人,新建住宅基本上是个人购买,房屋所有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物业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2004年市政府出台《信阳市物业管理办法》之后,居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推动了物业管理的发展。如何使我市物业管理更加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是今后我市物业管理的重点工作。

一是积极开拓物业管理市场。逐步推进各部门、各单位自管房屋的管理与其业主的分离,加快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房管部门改革步伐,逐步改制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物业管理企业,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方式,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老城区非小区住宅的物业管理工作,将新建住宅小区、大厦纳入专业化、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努力扩大物业管理的覆盖面。二是广泛进行宣传,完善配套规章制度。通过宣传《物业管理条例》和《信阳市物业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业主、物业管理企业的法律意识,使物业管理企业及员工能认真执行法律制度,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能,以优质服务、诚信服务取信于业主。全面推行业主大会制度,严格物业选聘招投标制度,建立健全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实行开发企业与物业管理“建管分离”,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要积极取得当地公安机关的支持,积极设立“警务区”。三是加快住宅小区水电管网改造步伐。各物管住宅小区要按规定实行水电一户一表,直接抄表到户、收费到户。今后,新建住宅小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按抄表到户的设施要求进行建设,否则,不予验收,不办理房产有关手续。未实行抄表到户的旧有住宅小区,要逐步进行改造,仍由物业公司代收水费电费问题要尽快纠正。四是加大住宅公用部位维修基金归集力度。严格按照《信阳市住宅公用部位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加大收缴力度,实行专款专用,严格监管。五是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完善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建立“质价相符”、“以质论价”的收费机制,以合同约定的方式规范物业管理服务。同时结合物管行业的自身特点,在小区内开展有偿服务、亲情服务,针对业主的需要,提供家政、代办、清洁、机电维修等专业化服务,走多种经营之路,增进企业与业主的感情,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为广大业主提供一个宽松、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三)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保护拆迁当事人合法权益。

在我市大力推进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拆迁工作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我市各县区的城市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中,近年来因拆迁也出现了不少的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要充分认识拆迁安置工作的重要性。各县区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一定要全面认识做好拆迁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拆迁当事人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细致的具有说服力的思想工作,化解拆迁矛盾,保证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二是要坚持量力而行搞拆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研究编制旧城改造和拆迁计划,合理确定拆迁规模。确定拆迁规模一定要和当地的财力以及老百姓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以科学的态度为指导,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做好拆迁工作。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拆迁。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拆迁法规规定,明确拆迁主体条件,规范拆迁行为。对拆迁补偿资金不到位、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不落实和条件不成熟的项目,一律不能实施拆迁。各级拆迁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拆迁行政许可制度,加强拆迁单位的资格管理。除自拆自建外,各种拆迁项目必须申请《拆迁许可证》后才能实施拆迁;已办有拆迁许可证的项目,不得擅自扩大和缩小拆迁面积。要加大对拆迁项目许可证发放、拆迁评估、拆迁补偿等环节的检查力度,及时纠正违法行为。要充分发挥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和裁决委员会的作用,有效减少拆迁纠纷,依法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严格落实住宅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制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加强对全市住宅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和交接管理,提高商品住宅小区的综合效益。近期,我局结合房地产开发工作实际,出台了《信阳市房地产开发(住宅)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对房地产开发住宅项目、包括经济适用房和集资建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房的竣工验收,从验收程序、提供要件和违规责任等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该办法对保护消费者和房地产开发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各县区要认真参照执行。今后,对房地产开发的住宅项目,未进行竣工验收和取得竣工验收合格证的,开发企业不得通知业主入住,房产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手续、他项权抵押登记手续和房屋所有权证。

(五)扎实开展全市房产综合执法检查,积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9

各地要根据《安徽省城镇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抓紧制定本地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政策。蚌埠市、铜陵市、芜湖县、怀远县要做好与《安微省城镇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政策衔接工作,继续深化改革。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地务必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保证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安徽省城镇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

建国以来,我省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达108亿元,建成住宅1亿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但由于现行的低租金、实物分配的住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住房建设和维修资金严重匮乏,城镇住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到1990年底,全省城市中仍有缺房户15.82万户,人均居住面积仅6.4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要在本世纪末使人民的居住水平达到小康目标,仅维持现有的资金渠道和建设规模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通过住房制度改革,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根据国家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国务院国发[1991]30号、国办发[1991]73号文件精神,借鉴兄弟省、市的有益经验,立足本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对在全省城镇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

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缓解城镇居民住房困难,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正确引导消费,实现住房商品化,发展房地产业。要从调整公房租金着手,将现行的实物福利分配改变为货币工资分配,把住房的建设、分配、交换、消费纳入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为此,我省住房制度改革分阶级目标是:

(一)“八五”目标。以改变低租金无偿分配为基本点,公房租金力争达到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三项因素计租水平;力争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40%-50%;解决人均居住面积3-4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建立起城市、单位、个人三级住房基金。

(二)“九五”目标。公房租金努力达到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房产税、投资利息等五项因素的成本租金水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60%以上,危房、棚户基本得到改造,房屋完好率达到80%;基本解决人均居住面积在4-6平方米以下的居住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建立和健全住房资金的融资体系,发展房地产市场,初步形成住房商品化机制。

(三)远期目标。下个世经开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住房租金要达到八项因素(成本租金加土地使用费、保险费、利润)的商品租金水平,每户有一套舒适的住房,实现住房商品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原则。保持并拓宽现有建房资金渠道和建设规模,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住房建设步伐。

坚持租、售、建、管并举的原则,形成?个提租促售、筹资建房、统一管理、活而有序的联带序列。

坚持在统一政策下因地制宜、分散决策的原则。结合本省实际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坚持机制转换的原则。改变现行的住房计划。建设、分配、管理体制,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三、主要内容

我省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提租发补贴、推行公积金、出售公有住居、有偿住公房、集资合作建住房、建立住房基金。

(一)提租发补贴

房改的核心是合理调整公房租金,使租售比价趋于合理,本着“多提少补”的原则,相应发给职工住房补贴。

1、提租补贴的范围和标准

城镇公有住房(含政府直管和单位自管公房)的租金都必须按阶段目标分步调整,相应给职工按月工资(或离退休金)的一定比例发补贴。

在起步阶段,提租到维修费一项因素水平时,发补贴比例不超过3%;到1993年底前,须提租到维修费、管理费两项因素水平,发补贴比例不超过5%。新增租金中,职工负担部分不低于25%。凡高出上述提租水平的不得再降低。发补贴后,原住房补贴相应取消。

有条件的市、县和单位可加快提租补贴的步伐。

2、新房新租的超标加租

按照新房新租的要求,新房的租金标准应高于旧房的提租标准。1992年1月1日起,职工、居民新租住新、旧公有住房要实行新租金标准,平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月租金不低于维修费、管理费两项因素水平。

在低租金向成本租金过渡阶段,要严格按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皖办发[1989]23号文规定,对超标准住房在执行新租金的基础上加收租金。

3、减免补规定

房租提高后,对老红军或其配偶,住房符合规定标准的,净增加的租金全免;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职工或其配偶,住房符合规定标准的,净增加的租金50%免交。以上减免也可以相应补贴冲抵。

享受离休待遇的人员或其配偶、享受国家定期抚恤的孤老优抚户、享受社会福利的社会救济户,住房符合规定标准,提租后增支过多的,可给予一定时期(不超过5年)的适当减免或补助。但必须严格控制,并履行报批手续。

1992年1月1日以后新租住公房的,不实行减免补。

4、补贴资金的来源

住房补贴首先立足于原住房资金的转化,不足部分,经各级财政部门核定,企业可进入成本;行政事业单位列入财政预算;差额预算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分别比照全额预算单位和企业开支渠道列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比照企业开支渠道列支。

1992年起,新房实行新租所发生的补贴资金,企业可全部进入成本,行政事业单位列入财政经费预算。

(二)推行公积金

公积金是一种义务性的长期储蓄,目的在于逐步实现职工自住其力,扩大住宅建设资金的融通,加快住宅建设。

1、在职的固定、合同制职工(三资企业里的外籍职工除外)和所在单位各按职工月工资的一定比例缴存公积金,全部归职工个人所有。

2、起步阶段公积金的缴存率,个人和单位各按3-5%,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变化进行调整。

3、公积金实行分段计息,五年以内比照活期储蓄利率计息;五年以后,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利率。

4、公积金的来源,个人承担的部分由个人支付;单位提供的部分,原则上从单位原有住房资金和自有资金中解决,对于需在成本中列支和预算中安排的部分,由各级财政部门核定和安排。

5、公积金的使用:

(1)个人的使用。公积金只能定向用于购买自住房、建造自住房、私房翻建和大修理。直系亲属积存的公积金可以互相借用。住房的内部装修、养护、租用住房的租金、认购住宅建设债券等不能动用公积金。

职工如出售动用公积金购买的住房,须将原购买住房时动用的公积金如数存入原公积金的户名内。

职工离退休或出国定居,积存的公积金本息返还本人。工作调动时,公积金随工资关系结转。职工的职期间去世,结存的公积金可依法继承。

(2)单位的使用。各单位建造住房,在原有渠道的住房资金不足时,可向当地住房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有偿使用本单位职工的公积金,并定期归还。

(三)出售公有住房

城镇、独立工矿区内,单位自管和房地产管理部门直管的公有住房,除当地政府认为不宜出售的以外,均可出售。在城镇有常住户口的职工、居民,可向所在单位或现住房的产权单位申请购买住房。

公有住房的出售价格分为标准价和市场价。新住房的标准价是住房本身建筑造价加征地、拆迁补偿费。在起步阶段,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适当负担征地拆迁补偿费。旧住房的标准价是重置价成新折扣计价。产权单位出售住房的价格,须经当地评估机构评估,国有资产、房地产和物价管理部门核定。各市、县的售房办法,须报省人民政府审批。严禁贱价出售公房。

职工购买规定面积标准以内的住房,按标准价计价,每户只能亭受一次。超出标准面积的部分,按市场价计价。

购买公有住房既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分期付款的,首次付款额不得低于房价款的30%,余款由购房户向银行申请长期抵押贷款或分期付款,按月偿还本息,交款年限,新房最长不超过20年,旧房最长不超过15年。

购买公有住房后,可以免购住宅建设债券,但职工仍须缴存住房公积金。

按标准价购买公有住房,购房者拥有部分产权,可以使用、继承,不能赠与,付清房款后允许按规定出售,原产权单位或房管部门有优先购买权。售房收入按产权比例进行分配。

产权单位以标准价出售公有住房,免交营业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指新建住房)适用零税率;购买自住房者个人出资部分,免交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一次性契税。

向职工、居民出售公有住房回收的资金,除还贷和一部分建立公共部位维修基金外,必须全部纳入住房基金;所有权不变。

企业出售公有住房部分产权后,对尚存部分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提取折旧费和大修理费。

(四)有偿住公房

在达到成本租金之前,租住公房的职工有义务按规定认购住房建设债券。

根据住房的建筑面积、质量、楼层、朝向以及所在地段等因素,确定认购住房建设债券的标准,每年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调整。1992年新分配住房的认购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城市不低于20元;县镇不低于15元。住户一次性认购。现住户认购与否由各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住房建设债券实行低利率,不计复利,五年后一次还本付息。

不具备发行住房建设债券的地区和单位,可参照认购住房建设债券的标准,采取交纳租赁保证金的办法。

(五)集资、合作建住房

集资建房一般是单位投资一部分、银行贷款一部分、职工个人出资一部分。个人出资部分一般不低于建筑单方造价的20%。住房建成分配时,可将个人集资款转为住房建设债券(租赁保证金)或作为购房预付款。

合作建房是住宅合作社组织城镇居民、职工投资合作建造住房,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辅以优惠政策,民建公助,产权属于各投资者。

建房控制标准,集资建房的,按国家规定的住房建筑标准;合作建房的,人均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20平方米。

对集资、合作建房,各地要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并按国家规定减免有关税费。

(六)建立住房基金

要建立城市(县镇)、单位、个人三级住房基金。立足于原有住房资金的转化,把基建投资中的住房投资划转出来,并把住房的修缮拨款固定下来,划入城市住房基金;把企业用于生产和住房消费的资金分列,使企业住房基金规范化;通过逐步提高公房租金、推行公积金、发行住房债券或收取租赁保证金和组织住房储蓄等形式,增大个人筹资在住房投资中的比重。各市、县都应在当地房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财政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和划转住房资金,分别计入各级住房基金,并存入当地政府委托的住房金融机构,专项用于住房的建设、维修管理和补贴,不得挪作他用。

省、市、县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按其责任和权力相一致的原则,加强对住房资金使用的统一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房改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制定。

房改信贷资金的经办机构。政策性住房信贷业务,可由政府委托专业银行设立房地产信贷部。也可以利用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区域性功能,在蚌埠市域范围设立住房金融代办机构办理。经营性住房信贷业务,允许多家专业银行经营。接受委托的专业银行,要实行政策性与经营性业务分别管理、分别设帐、分别核算,并接受当地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和人民银行的监督、指导。房地产信贷部和住房银行,实行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双重领导。

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的房地产信贷部和住房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就地纳税,经营收益归入住房基金。

住房资金的所有权者、房地产信贷部(或房行)、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三者之间的存贷利率和利息结算办法由省房改领导小组另定。

四、步骤和要求

(一)步骤

1992年,全省所有公有住房租金都应进行调整;合肥等省辖市的综合配套的房改方案要出台实施;各地区要选择一、两个市、县以及有条件的城镇实行全面综合配套改革;其余的城镇,可以有重点地选择单项改革。1993年底前,各市、县的综合配套改革都必须起步。

蚌埠市、铜陵市和芜湖县、怀远县在原方案的实施中,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做好政策的衔接,积极深化改革。

(二)要求

1、各级政府应把房改纳入“八五”和今后十年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和规划,成立由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政论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成立房改办公室,确定合理的编制,抽调得力人员抓具体工作。

2、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住房制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房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增强广大职工的改革意识和提高思想认识。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房改方案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识,必要时开展全民大讨论和进行模拟运转。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实施中要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在房改中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搞不正之风的,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3、在同一市、县内的房改政策和实施步骤应当统一。所有单位不论隶属关系,都应服从当地人民政府对房改的统一部署。对在不同市、县、单位出现的交叉辐射问题,要坚持后改的支持先改的,改革步子小的支持改革步子大的。职工家庭成员在不同市、县工作的(含离退休人员),其所在单位一律按照职工住房所在地的房改办法办理。

城镇水价管理办法篇10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从20*年起,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包括少年儿童和中小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方式,切实解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二)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必须坚持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重点解决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坚持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出发,合理确定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坚持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相结合;坚持以收定支,实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二、做好资金筹措工作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省辖市市区和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县城以上城镇的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50元的标准筹资,具体标准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消费水平确定。各地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医疗消费水平变化,适当调整筹资标准。居住在乡镇的城镇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享受相应的政府补贴政策。

(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费用实行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相结合,财政补助向困难人群倾斜,补助比例由各统筹地区确定。对符合供养条件的直系亲属和职工的独生子女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所在单位应给予补助。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成员、家庭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参保费用主要由财政负担。财政补助以统筹地区地方财政为主,省级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给予适当支持,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另行制定。

三、严格规范基金监管

(五)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建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等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合理确定基金的支付范围和比例,加强医疗费用支出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建立基金风险防范和预警分析机制,增强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各地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结余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经办机构内控制度建设,有效控制基金管理风险。强化对基金的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省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对地方承担资金落实情况和省级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各级经办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切实提高经办服务效能。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经办人员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积极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拓展社区医疗保险服务功能,做好城镇居民参保登记、个人缴费、政策咨询和就医管理等经办服务工作。

(八)各地要把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和细化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范围。进一步完善就医导向机制,逐步实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参保人员“小病和康复在社区、大病救治进医院”。积极优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结算支付办法,探索建立医疗保险服务管理监督和奖惩机制,努力为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