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十篇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十篇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11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对学生影响非常大的学习内容。学生只有进行充分的实验,才能全面的了解化学现象的产生过程,也才能够更加充分的理解相应的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结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的实验能力,采取现代化教学方法高质量的开展实验教学,进而将实验教学的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确保学生实验学习的有效性,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化学实验是对化学理论知识验证的过程,学生只有进行充分的化学实验,才能够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也才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确保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现象,而不同的化学现象所呈现的特点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只有通过化学实验,才能够对化学现象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并且对不同的化学现象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而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1]。③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降低初中化学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效率。以实现最佳的化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高度的重视实验教学,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需求,采取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长远学习及长远发展。

2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2.1对实验进行统一演示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验进行统一演示。由于学生化学基础不同、化学学习能力不同,如果教师不进行实验演示,将会导致很多学生无法顺利的开展实验,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是非常重要的[2]。教师应边操作边对学生进行解释,使学生了解到具体的操作过程。此外,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还应该全面的告知学生具体的注意事项,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快速的了解实验操作,以独立完成实验,确保学生实验学习的质量。

2.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教师在演示完实验之后,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的帮助学生,以便于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生能够集思广益,相互学习,能够提高实验的质量,促进实验的顺利完成[3]。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探究实验等等,通过科学的开展实验,使学生快速的投入到实验中,能够实现良好的实验效果,确保学生实验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化学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2.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利用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科学、高效的开展讨论,以便于学生能将问题及时的解决掉,确保化学实验顺利完成。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集思广益,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而学生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相应的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获得的学习效果更好,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此外,教师应积极的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不应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通过与学生有效的交流和讨论,能够确保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长远发展[4]。

2.4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总结与评价

在化学实验教学即将结束之时,教师应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与评价。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应对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使学生了解到本堂课具体学习了哪些的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应再次强调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具体的注意事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评价方面,主要是应对学生的实验状态、实验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评价,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具体存在着的问题,并积极的分析原因,以便于针对性的解决,在下次实验过程中就能够有效的规避存在着的问题,能提高化学实验的质量[5]。另外,教师还应该对在化学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化学学习上不断的进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为更高阶段的化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2

一、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化学实验能力是高考重点、热点,而演示实验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最重要的直观手段之一

在进行知识传授型演示实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并未掌握有关实验的理论知识,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观察实验时往往会忽略掉最关键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条件、环节和实验的主要结果,使学生能看懂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和结果。这是演示实验的感性阶段。(2)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应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自己去做结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并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这是演示实验的理性阶段。(3)要注意把实验中所得出的特殊(或个别)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或同类的其他对象)中去,使学生类推地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这是对这种实验的归纳。(4)应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表把实验的结论记录下来,或结合指导学生读书,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上记号或摘录下来以巩固知识。

2.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提供一个吸引学生的兴奋点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不能充分揭示实验的内部原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的同时制作幻灯片或简单的动画片,将微观现象与宏观现象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微观联想,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现象,如果将这类实验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手段,增强可见度和动态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在学生上分组实验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避免在实验方法或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方面出现大错误,教师一般都要先进行部分实验的演示。例如,在完成一个实验探究课题时,教师应首先为学生能顺利地设计实验方案、正确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明确归纳出结论而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如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首先给出下面的问题: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

1.要求教师做好实验的预试

与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的预试相比,对学生实验课的预试实验的要求应更高一些。除掌握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关键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问题,拟出上课时向学生交代的注意事项,并做好课中巡视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指导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点指导的学生以及巡视指导的路线等。

2.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

尽量照顾,使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防止造成某些学生只能做“观察员”或“记录员”的机会,还要拟订实验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教材和学习有关章节内容,为能自觉、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

3.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

在中学里,学生违反操作的情况是存在的。指导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是一项必须坚持不懈进行的重要工作,指导中既应重视使学生明确每一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在纠正错误中向学生分析、说明原理。

4.通过答疑与质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

如在讲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黑色粉末逐渐变为亮红色,证明有铜生成,同时试管口有水珠,证明反应后有水生成,概括发生的现象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等;要善于及时启发学生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进度,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效果。

5.做好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3

1教材选择

教材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精选适合的内容。由于目前信号处理教材多数内容繁杂,难度较大,理论性强,而该课程的学时较少,学生素质又参差不齐。因此选择教材时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学生整体水平来精简教学内容,同时要因材施教。为此,作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当前信号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选择了多本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信号与系统》,科学出版社的《数字信号处理》以及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信号分析与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在国内知名度高,反响较好的优秀教材,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也适合学生的自学。同时博采众长,制定出合适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保持理论的完整性,先进性和高效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为了加强学生对信号处理知识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新的体系如下:

理论: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时域分析、频域分析(DFt、FFt、2FFt的算法实现)等;Z域分析,FiR(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分析与设计)、iiR(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分析与设计)、平稳随机信号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号处理的软硬件实现等。实践体系:包括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与专业综合实验等。

《信号处理》一课和实践的联系密切,因此,改革中加大了实验教学环节。设立实验课时,把传统的实验划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三种,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其中,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基于matlab软件分析和处理信号或系统,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验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离散时间信号分析、z变换、FFt频谱分析等。综合性实验是指涉及到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实验,如模拟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设计中,先由教师给出设计的实验题目和具体的技术指标,学生首先根据要求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出实验方案,并自己设计程序,完成实验内容,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比如,对于FiR和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主动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实验课的效果,可采用matLaB工具箱,利用其强大的计算仿真和图形绘制功能,将本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结论转化为形象化的图形曲线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可以编制信号处理的工具箱软件,将离散信号的性质、差分方程的解法、线性卷积、离散Z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内容汇集到一个界面中。通过人机对话,将相应的条件输入计算机,并由后台的matlab运算出各种结果,具体的设计程序并不向学生展现。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快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的形象化结果,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使用该工具软件对自己编写的实验程序进行对比检验。

3教学手段的改进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首先,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外出版的数字信号处理教科书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内容多,并且难度较大,而我学院该课程的学时较少(30学时)。这就必须精选课程的内容,讲授最根本的内容。为此,我们认真细致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整合过的课程主线如下所示:

傅里叶级数与傅里叶变换―>拉氏变换与S域分析―>Z变换与Z域分析―>离散与快速傅里叶变换―>模拟及数字滤波器

其次,本着加强学生对信号处理知识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前沿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原则,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如下。其中,理论体系包括: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及s域分析;z变换及及z域分析;离散及快速傅里叶变换;模拟及数字滤波器等。实践体系包括:信号的描述、运算及波形绘制;傅里叶变换及其性质;拉氏变换及性质;Z变换及其性质等。

再次,针对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概念多,而工科学生的数学水平不高,而学时有限,为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研究了一套形象化教学方法。学生听课是一个视知觉的过程,思维是追求完整和整体化的特点。而引入幻灯片的教学效果,使得感知过程不断被打断,进而也打断了思维的完整性,大大压缩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学生对课程的内容自然就难以接受了。为此,本文引入形象化教学手段,来巧妙地引导学生视知觉清晰地进入到抽象概念领域中,不知不觉地将教师精心设计的形象化元素转化为逻辑的、理性的抽象概念知识。比如,在数学公式上,纠正死记硬背的习惯,巧妙利用口诀的方法,将手中一些重要结论公式用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比如,对于离散傅里叶变换公式可以编制口诀:反序列的共轭序列的离散傅里叶变换等于原序列的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共轭。这样可以将枯燥的公式描述的形象具体起来,其含义也表现的十分透彻。并且,采用动画演示等形式进行辅助教学。针对本课程存在概念抽象,涉及数学知识较多,公式推导较为繁琐的问题,拟采用自制的教学课件,并与板书相结合,通过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以大大提高备课和讲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采样定理的信号采样及恢复问题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介绍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的方法,将采样及恢复过程用课件中的动画形象的表现出来。这样一方面使抽象的过程生动起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

综上所述,信号处理课程在自动化专业各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优化该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等环节都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只有对各环节总体规划、协调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该探索和尝试能够提高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伯晓晨,等,编.matlab工具箱应用指南―信息工程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0.

[2]吴镇扬.数字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彭启宗.国家精品课程“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5(4):16-18.

[4]张亮,马莉波.信息处理中的DSp技术[J].上海:微处理机,2000(1).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化学对实验要求很高,实验在上下册教材中占很大比重,它穿插分布于全册的教材中,出现方式分别有:“活动与探究”,“实验”,“课外实验”,“实验活动”,“家庭小实验”等,实验内容多样,有的是认识物质的性质实验,有的是验证性实验,也有定性,定量实验。全册总共出现的实验内容近100个,而且课本教材实验都经过了精选,在每一轮教材改革中保留下来的实验都达到了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简约性,环保性和可操作性。所以作为初中化学老师应该认真落实实验教学,并以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各种形式认真做好教材中出现的实验。甚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随机增设一些趣味性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化学魅力,体现化学之美,但有的学校把化学变成“话学”,很少进行实验课,因为化学教师每上一节课做的课前准备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且做实验在课堂上花费很多时间,所以有的教师提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等许多不恰当的化学教学理念。我觉得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进入高中、大学以后对化学学科发展很不利,所以作为一线的化学老师,应认真设计和开展每一个教材实验。

化学教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化学用语为工具,以科学方法讨论为指导,以科学认识论为原则,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认识化学科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实验能够更多地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及他们的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教学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方面具有极大作用,因为无论是学生观察实验,还是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学生都体验到巨大的乐趣,而且如果引导得好,这种兴趣还可能扩展,延伸到其他学科。另外,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安排一定量的实验内容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在课外活动中如果选择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有声、色、光和热现象发生的实验,得到有关的知识,也同样会促使他们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化学实验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化学学习兴趣,而且在客观上还能缩短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距离,还能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2011年新出版的《化学课程标准》中它列于5个一级主题之中,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在学业水平测试一百分值中占25%,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应认真组织好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形式,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化学实验具有神奇的魅力,它能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产生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富于幻想,易接受新鲜事物,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时期,所以我们就以引起学生兴趣为起点从事教学工作。教学中争取做每一个演示实验,以精彩各异的化学实验现象引人新课,抓住学生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饱满高涨,以积极的心态,振奋的精神听每一节课,观察现象前紧张,观察现象后兴奋,让学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轻松巩固重点内容,在做每一个实验时应认真分析实验目的,且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个问题都深思熟虑。如:①实验要说明什么问题?②要得出什么结论?③要培养哪些方面的实验技能?④实验的重点、关键、主要现象是什么?⑤哪些方面要求学生特别注意?⑥哪些是重要的考试内容?容易出什么样的题型?让这些教材实验落实到具体、预期目的。

以下是我对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点粗浅认识,与大家一起共享:

1.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真知灼见的来源,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通过清晰地感知化学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观察应该是通过大脑调动眼、耳、鼻、舌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各种现象及其联系的活动,它能为概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活动提供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全面仔细地观察试验现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的观察以及通过生活中化学现象观察,获得有关感性认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观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而是在大量的学生活动中有意识加强锻炼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实验是能直接观察到现象的。如:沉淀、颜色变化、发光、气味变化。有些化学实验,现象比较复杂、细微,靠死记硬背不行。这就要引导学生学会一种观察习惯。如:从教材中出现的蜡烛燃烧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对化学变化从三个阶段观察,即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要求细致全面的观察并注意观察的重点。反复多次的训练后,形成一种科学的观察能力,并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如在观察镁带燃烧实验时,学生最容易遗漏有白烟及白色松脆物质生成,在最初的实验训练中应有意识的督促他们全面细致观察,有了观察能力对他们以后学习较易混淆,机械复杂的一些知识就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学习化学知识就会容易的多,这样既提高了观察能力,又促进了知识学习。

2.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初三教材一开始学习就有了实验药品取用、酒精等使用、给试管中固、液加热、仪器连接、检验装置气密性等基本实验技能。接着就有一系列气体制取、性质等各类型的实验,在教学中让学生扎实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以分组实验、独立实验、家庭实验等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通过反复、严格、科学地训练,便可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勤于动手、善于学习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做实验获取化学实验操作的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的遗忘规律有很大区别。即:一般的知识学会后比较容易遗忘,而动作技能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一旦形成便不易遗忘。

3.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化学中隐含着许多思想、规律和方法,从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的有章可循。如:“实验验证思想”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既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又可以获得化学知识。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在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所有学过的反应中,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做实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此过程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最后通过归纳、演绎、思考,才能得出最佳的反应原理,这种获取知识方式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如果许多要通过实验获取的知识不经过实验探究,而是枯燥地去记忆,不仅不能学好,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化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有的同学提出:木材、油燃烧反应后质量减少,是不是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过程中让学生敢于提出更多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可以通过不断地进行化学实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探索性实验,或性质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挖掘实验中的新内容,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景中,让他们亲自体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逻辑思维,自己概括得出结论,达到理性认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或“成功者”。创新及创造力是推进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如何培养出大批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应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利用教材中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在实验中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应用”这样一个过程来体现。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显著区别,它不是先把结论规律直接給予学生,再去要实验验证,而是先把真实的物质和现象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研究讨论,推论归纳,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形成规律。可见: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搞好化学教学,有助于学生学好化学,关键在于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如:例(1)学氧化碳性质时,一位同学提出“谁使石蕊变红的?是水?是二氧化碳?还是碳酸?”对问题展开讨论后,设计对比实验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再得出结论。例(2):在学习燃烧条件探究过程中,同学发现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释放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没有体现化学实验“绿色化”,结果经过讨论,得出即环保又可控制燃烧条件的新设计实验装置,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研究,探索得出了结论。实验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提高。

总之,初中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应认真落实实验并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与学,2012,6.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5

关键词: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52-03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物理化学性质及界面现象的学科,属于《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但《物理化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而《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践性基础学科。《胶体与界面化学》和许多学科领域、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以及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如医药、食品、洗涤剂、化妆品、农药、涂料、油漆、纺织等。因此,《胶体与界面化学》就不应该是一个单一的理论教学过程,而是结合各自院校相应的学科发展方向应用型的教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的教学应该是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具备行业所需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胶体与界面化学》从知识体系而言侧重于理论知识,讲授胶体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质、界面吸附现象、表面活性剂体系性质及乳状液的形成等相关理论知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式推导与计算,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式的含义与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意义。这些内容均理论性太强,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找不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2.教学模式单一。《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学习胶体、界面及表面活性剂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要掌握在不同领域实际胶体体系的特性以及改变胶体体系特性的方式与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体系中,解读理论知识对实际体系的分析研究过程。而《胶体与界面化学》沿用纯理论学科的教学模式,采取“满堂灌”、“填鸭式”讲述型方式授课,学生被动地听课,大大降低了对于实践性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缺乏生机。

3.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关于《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理论教材很多,但实验部分目前尚没有系统性的教材,各大专院校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验条件编写可行的实验讲义,实践教学存在覆盖面窄、深浅不一的问题。而《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深化理论知识。如果仅仅侧重于理论教学,则很难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体系相联系。

4.考试目的不明确。目前一般院校《胶体与界面化学》考试都采取书面、闭卷方式。而且考试的内容仅仅围绕书本,为了应付考试,教师重点讲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学生也是被动学习,以接受知识为主,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很少能从培养实际技能的角度出发,关于《胶体与界面化学》相关知识在实际体系中的应用则很难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1]。

二、《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1.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生活实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胶体体系随处可见,云、雾、太阳的颜色、人工降雨等现象都可以通过《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因此,在讲授《胶体与界面化学》时,要充分列举实际生活例子,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在《胶体与界面化学》中有很多的理论概念很难讲清楚,如“界面张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通过图画与语言等常规的教学方式解释明白,例如“气球、水滴、气泡”等球形形态的存在是因为在各介质中球形的表面积最小,而这又是因为其表面存在“界面张力”等现象,可以较好地理解界面张力的存在;在讲到增溶作用时,要联系日化产品中的透明产品,比如一些油溶性原料的增溶等;在讲到润湿作用时,要将眼镜防雾、衣物防雨防油及农药喷洒等实际例子与润湿作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结合起来,加强理解与记忆[2]。

在《胶体与界面化学》教学中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可以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使理论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根据专业方向调整课程内容。《胶体与界面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会有不同的侧重。我院的《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是为轻化工程化妆品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化妆品产品主要包括凝胶、乳状液及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因此,与这些体系的形成、稳定及应用性能相关的知识要讲清楚,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

针对我院本科学生的教学,重点在于紧密联系实际产品,运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相关知识解释这些产品体系的形成与性能。对理论公式的学习在于理解与应用,即公式在应用过程中各参数的含义,而不是掌握公式的推导与计算。比如讲到胶体粒子在布朗运动过程中“平均位移”的计算公式,重点不是“平均位移”公式的推导及计算,而是结合实际体系讲授清楚“平均位移”的平方与温度成正比,与体系的黏度及胶体粒子成反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也有利于学生将公式应用于分析研究实际体系。因此对于这些纯理论知识的内容要适当精简,可以将纯理论知识学习的重心放在与实际的结合过程中。

3.与下游课程的融会贯通。在本科的教学环节中,每门课程都不是独立设置的,而是课程与课程之间具有相互支撑的关系。《胶体与界面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化妆品工艺学》的基础。因此,在讲解《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知识体系时,要尽可能列举化妆品产品及其性能的实际例子,比如在讲解胶体体系的流变特性时,要举例讲解化妆品膏霜乳液体系的剪切变稀性能;在讲到泡沫的形成及其稳定性时,要联系化妆品清洁产品的泡沫特性及其稳定性;在讲解乳状液的形成及其稳定性时,要联系化妆品膏霜乳液的稳定性、肤感等特性。这样可以为《化妆品工艺学》的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

同时在《化妆品工艺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用《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目的,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多样化,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要把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改的主要问题,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率。《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兴趣与动力。真正实现由单纯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与探索相结合,由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此外,应该大胆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以一种平等、相互交流、相互激活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由思考,随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现“授”与“受”统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②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身,以其多维化的表现形式,为《胶体与界面化学》课堂与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而形象地展现《胶体与界面化学》实验的工艺以及实际胶体体系产品的性状,使学生有更好的感性认识[3]。

5.设置适合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内容。《胶体与界面化学》适合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体系,但针对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的侧重,所以实践教学环节要紧扣本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结合化妆品领域所需的实践技能,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综合型实验与设计型实验教学内容。鉴于《胶体与界面化学》针对轻化工程化妆品方向的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与日用化工紧密结合,如在“乳状液的制备”实验中,不仅仅是不同类型乳状液的制备,同时要增加乳状液的显微镜观察、乳状液的高低温、离心稳定性、粘度测定等与产品技术开发相关的实验方法,形成一个综合型实验,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乳状液的制备,同时也能掌握乳状液的乳化性能与稳定特性,为未来实际膏霜乳液体系配方的开发奠定基础,可以很好地运用乳状液形成与破乳的理论,更好地设计稳定性、使用性能良好的产品配方。

6.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胶体与界面化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各相关领域的紧密结合,与下游课程的融会贯通,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仅是对《胶体与界面化学》理论知识体系的讲授,更多的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增加学生对化妆品行业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行业的极大热爱,同时要引申到下游课程的相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行业非常熟悉,还具备一定的本专业的技术背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未来对化妆品相关知识的学习,最好能具有化妆品行业的工程背景,不仅熟悉行业的现状,还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还有配方开发的基础,才有可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将《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化妆品领域及配方开发的过程中。

7.教学中应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目前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企业与学校的产、学、研,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与企业有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联合优化课程内容,使得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4],把实践性课程引入课堂与实验室。高校要及时吸收新的科学技术、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并转化为开放实验的教学内容[5]。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我院轻化工程化妆品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的教学,必须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体系;通过激发学生对化妆品行业的热爱,启发学生对生活中实际例子的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与下游课程的融会贯通,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使教学处于良性循环,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利滨,宋长友,刘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唐山学院学报,2010,23(3):67-69.

[2]吕志凤,战风涛,姜翠玉.浅谈高校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改经纬,2011,197:43-44.

[3]杨继生.精细化工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25(5):39-41.

[4]余志卫.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81-83.

[5]阚凤龙,周悦,韩中华,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J].科技广场,2011,(2):245-247.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6

关键词:动物药学教学改革药物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c)-0182-01中国

药物化学是以寻找和发现先导化合物,设计和创制新药为其主要目的学科,也是动物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无机、分析、物化、有机化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生理、药理、病理知识,为药物合成、新药开发、药物分析等实践性学科服务。药物化学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药物结构多样、理化性质各异、内容繁杂,学生普遍反映难记难学。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对药物化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药物化学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1]。

目前动物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观念,对药物化学实验课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本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采取与理论课相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实验教学的初衷[2]。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动物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初步探索。

1精选实验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由于动物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学时不够,无法开设大量的实验课程,我们根据动物药学专业特点,结合兽医学院实际情况,选择了两个实验周期相对较短,实验操作面宽的药物合成实验,作为药物化学理论课程的补充,从而使学生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对药物化学实验及药物化学课程的兴趣。

2强化实验准备工作

动物药学专业学生对于药物化学实验课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对于实验课往往是被动应付,为了实验而实验。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实验课中边看讲义边操作,实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打破实验仪器,加错试剂导致实验不成功,从而使实验课教学达不到初始的目的和意义。我们认真分析总结了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我们在实验准备阶段,着重强调并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进行充分了解,要求学生查阅实验相关资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还要对反应中涉及到的原料、溶剂及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对药物化学实验涉及到的反应、分离纯化操作的原理能完全掌握。教师在实验前的讲解中,除了给学生讲述实验原理,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外,还在实验操作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对重难点部分进行讲解,以巩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如此,能使学生在实验课前对实验操作的顺序及原理充分掌握,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易范加错试剂等错误。课前的预习及讲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3延伸实验教学工作

学生在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工作时往往容易参照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侧重实验内容的讲授及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的强调,容易忽视进行实验操作的示范及对实验过程的督促。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强调的同时,将基本操作的训练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在进行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学习时一定要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进行实验课程讲解时,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的关键步骤进行详细说明。讲解结束后学生开始实验前,教师亲自示范药物合成反应装置的安装及实验中所涉及分离纯化步骤的操作,在关键及易犯错误的实验步骤处着重给学生强调,以此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印象,使学生更充分的掌握实验技巧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实验进行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在实验室中巡视,一旦发现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步骤不正确,及时予以纠正。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异常的实验现象,找出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以实验态度及实验操作作为主要评分标准,向学生声明产品的产量并非评分的主要标准,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实验数据,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若是能在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上予以适当延伸,讲解与示范并重,辅以耐心的指导,确实能极大的提升学生对药物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多数学生也会受教师对实验基本操作严格要求的影响,变得愈发严谨。

4注重实验后的归纳总结工作

实验结束后,针对实验中的现象及同学们遇到的问题,由教师对实验进行全面的总结。通过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加深同学们对实验步骤及正确实验操作的印象;同时布置适当的思考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后独立完成,进一步巩固实验效果。如“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中的一道思考题是“在实验中为何不先将苯环上的硝基还原为氨基再进行酯化?”,同学们都能准确回答出因为氨基的活性高于羟基,若是先还原再酯化会导致苯环上的羧基优先成酰胺而不是成酯。能准确回答这道思考题,表明同学们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仅掌握了整个实验的操作流程,还深化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这个过程也使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强化。

动物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要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改革,是培养动物药学专业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视,结合动物药学的专业特点,扎扎实实做好实验教学各环节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水平,以自身不懈的努力推动动物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如此方能培养出合格的动物药学人才。

中国

参考文献

[1]周有骏,朱驹,李科,吕加国,王小燕.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体会[j].药学教育,1998.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是使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获得鲜明的具体的印象,认识变化的条件和规律,是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加深、巩固化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得实验技能技巧的途径。重视实验教学,坚持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和启发性,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一、做好教师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习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学习、掌握化学反应所发生的现象;学习怎样在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基础上形成化学概念;或是概括出某些结论的方法。演示前要检查复习有关的基本知识,并由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力求先讲清理论再做实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对实验操作的要求、过程的讲解、预期的现象、实验的评价等。兴趣盎然地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营造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演示实验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演示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加强实验观察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化学实验中,科学的、全面的观察尤其具有特殊关键的作用。观察化学实验主要是观察反应前试剂的状态、颜色、气味等物理性质,反应中发生的颜色变化、状态变化、气味变化或发光、发热等现象,反应后产物的颜色、状态等,从局部到整体进行观察,把获得的生动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可见观察能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外现,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1.观察实验装置的连接及整体安装。

要求学生主要观察实验装置的全貌和用途,装置的基本结构,装置所选用的仪器及各自在装置中的用途和作用,装置中各种仪器的连接顺序、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等。

2.观察实验的操作过程。

要求学生主要观察操作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操作实验的顺序,操作过程和步骤。

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出结论。

要求学生主要观察实验现象产生的条件,现象产生的过程及产生的现象。一般让学生观察:(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2)现象产生的条件;(3)现象产生的过程及产生的现象;(4)反应后生成物的具体性质。

三、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活动贯穿在实验预习、实验前的教学、分组实验及实验后的分析讨论和总结报告等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如在《乙烯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下问题:1.随着反应的进行,观察到的黑色物质是什么?2.为什么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成分是什么?如何验证?3.实验室检验乙烯通常用的试剂是什么,带有的杂质是否会有影响?4.如何证明乙烯的存在?写出正确的气体净化的过程,指出各装置的作用及相应的结论。学生经过分析得出正确的过程:品红试液―氢氧化钠溶液―品红试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既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强化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包括实验课和边教边实验两种形式。目的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巩固、形成学生的化学概念。因为这些实验都是由学生动手进行的,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具体化,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更明晰,理解得更清楚,记忆更牢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技巧。边教边实验是在课堂内结合讲解新教材同时进行的,在讲解新教材时,有些实验比较简单,用演示实验方式不易使学生看清楚,可让学生按边学边实验的方式进行。它能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较好效果。应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对课前准备和检查工作要特别细心。

五、学生实验延伸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8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激趣”、“导思”和“示范”的功能,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向导。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我们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激趣导思,突出实验的探究性演示实验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引导思维活动。激趣与导思相辅相成,服务于科学探究。为突出演示实验的探究功能,在教学时我们注意将一些验证型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设置实验问题,选择实验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讨论获得理性认识。例如,在金属钠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将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金属钠在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实验演示,注重实验的示范性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教师实验演示的质量和态度,对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科学态度有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实验操作示范,从药品的取用、仪器的安装到现象的观察,每一个环节都应合理规范。通过实验教师娴熟的操作、严谨的态度和精彩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实验探究的健康发展。

3.以美激情,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教育若不设法培养真正的美感,就不是完备的。”化学实验神奇的现象与科学原理构成了独特的化学之美,是学生激情和探索的原动力。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注意挖掘化学变化的美学特性,引导学生追根寻源,将对化学美的鉴赏升华为对化学原理的追求上,在体验化学现象自然美的过程中探索化学变化的科学美。例如,在进行碘的升华和溶解性演示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在体验碘单质丰富多彩的变化之后,及时组织对化学原理的讨论,使学生顺利理解了“相似相溶”以及萃取分液等基本实验原理。

4.优化设计,确保实验的有效性有些演示实验容易产生污染或实验效果不够明显。为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坚持无污染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为追求最佳实验效果,我们注重对有缺陷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或增补,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系列现象分解化,提高了演示效果,确保了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做铵盐的分解实验时,学生容易将氯化铵的分解与碘单质的升华混淆,为突出分解的化学特征,我们将演示实验作了改进(见下图),通过pH试纸的颜色变化和洗气瓶中的白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了氯化铵分解过程一系列现象的化学本质,取得了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二、抓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科学态度

在实验室进行的分组实验是学生运用知识,亲身体验化学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技能的主要途径。抓好分组实验,我们致力于作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实验预习,培养自学习惯督促学生实验预习是搞好分组实验的保证。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求学生必须复习有关知识,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抓好实验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计划性,减少了实验操作的忙乱现象,提高了实验效率,

2.指导规范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分组实验教师少,学生多,时间紧。学生在操作中易犯一些常识性甚至危险的错误。教师要“以人为本”,在学生动手之前,对重要的操作进行规范化演示,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强调,同时要求学生之间自查互检、相互交流和配合。这样不仅保证了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

3.改变教学程序,营造探索环境传统的学生实验是在新课结束后进行的,由于演示实验的“前摄抑制”,学生对相应重复实验的激情已淡化。在教改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教学实际,尝试将常规教学中要待新课完成后才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变革为新课学习的探究性实验,以强化学生的化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在设计《苯酚》的新课教学时,我们考虑到演示实验虽多,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危险性小,加之学生均已熟练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我们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预习新课后直接进行实验探究,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激情和冲动,他们相互研究和协作,获得了出奇好的实验学习效果。

4.写好实验报告,培养科学品质实验报告是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途径。在实验中常有些同学忙于操作,没认真观察和分析现象,或“只观不察”缺乏记录,结果导致对实验过程印象模糊,写实验报告只好搬书照抄或凭空臆造,使实验的实践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在实验后也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整理记录,完成实验思考题,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促进感性认识的飞跃。对实验失败的学生,我们允许他们在分析原因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修改实验报告。强调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为今后社会实践活动中撰写社会实验报告奠定了基础。

三、组织协同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协同实验是综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类过渡型课堂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共同开展的化学实验,它常应用于新课的学习,是学生最喜欢、教学效果最好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

1.优化教学程序,强调师生互动设计科学的实验教学程序搞好协同实验的关键,协同实验教学程序框图如下:

由图可知,学生是协同实验中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及问题讨论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实验目标的引导、教学环节的调控和实验操作的指导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精选实验思考题,协调“讲授--实验--讨论--训练”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当主角,教师当参谋,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2.创设实验氛围,培养合作精神协同实验通常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师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要明确,协同实验是激思导学的重要手段,但不是目的,不能把协同实验上成游戏课。为保证协同实验课的效率与质量,必须建立活跃而有序的合作学习氛围。教师要加强对协同实验的宏观管理,调控教学节奏,强调实验的纪律,确保“放得开,收得拢”。教师还要强调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讨论、合作实验,通过协同实验课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合作精神。

3.引导现象观察,突出实验探究协同实验的过程是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活动协同发展的重要过程。在协同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应适时提醒学生观察那些不明显或稍纵即逝但却反映变化本质的实验现象,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验现象,适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增补启发性实验,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难释疑,使认识深化。

例如:学习氢氧化铝的性质时,可设计协同实验教学程序:

[激疑]如何证实氢氧化铝具有酸性?(学生讨论)

[协同实验]取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alCl3溶液中,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变化。

[讨论]沉淀产生及消失的原因: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

[激疑拓展深化]反应物的加入方式对反应现象有无影响?

[协同实验]将alCl3溶液逐滴加入到naoH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第一个实验比较。

在补充的实验中,我们提醒学生注意观察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瞬间稍纵即逝的白色浑浊,以及最后产生的白色沉淀,引导学生了解反应原理:

通过对比实验及分析,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操作方式对反应历程的影响,更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开展社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化学实验是在科技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不仅在于它能帮助人们掌握知识,还在于通过它能将知识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认识,开创新的认知领域。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桥梁。将化学实验应用于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通过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标。

社会实验包括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和兴趣小组活动所涉及的各类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开放实验室,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开放实验室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实践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化学实验对学习中的疑难进行深入探讨。如:讨论苯与溴苯的分离时,有的同学提出:水难溶于苯与溴苯,且密度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可利用水将苯与溴苯分隔为上下两个有机层,以达到分离的目的。我们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室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实假设的不科学性。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实验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谛学生思维和创造。我们利用其独特的激趣、探究和创新功能,设计探索性实验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实验小组设计碳与浓Hno3的实验,开始是将灼热的木炭投入浓Hno3中,因热量迅速被溶液吸收,无法获得预想的实验效果。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逆向思维,设计了右图装置,将浓Hno3滴到灼热的木炭表面,获得满意的实验效果。我们还注意将探索性实验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如:为探索消除“白色污染”的方法,学生用多种药品尝试了对废弃泡沫塑料的降解,未获得理想效果。后来学生从“石油裂化”的实验中受到启发,将泡沫塑料进行催化裂化,成功地将污染环境的废物变成了有用的化工原料----“塑料油”。上述实验通过教师的进一步改进,分别在《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实验改进栏目上发表。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学生对化学的体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3.开展社会实践,扩展化学视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广阔的社会是最大的实验室,结合化学教学,我们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如:学习《合成氨》时我们组织学生到化肥厂实地考察;学习《中和滴定》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质验部门的化验室,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感性认识,拓宽了知识面。利用寒暑假期,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农业生产滥施农药、化肥产生的不良后果;考察水泥厂、造纸厂了解化工生产原理;调查厂矿“三废”和城市污水对长江葛洲坝电站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等,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撰写实验论文或调查报告。化学社会实验活动和开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将实验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对学术课程的学习与对社会实践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将对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持续发展,我们决心把化学教学的改革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1~68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9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整体动物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机制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内科学等基础、临床课程紧密联系。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与理论课相辅相成,病理生理学实验是病生课程的有机组成,通过动物实验结合病例讨论共12学时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发生机制、机体的代谢变化等知识掌握。

一、设计实验模型,注重实验形式

病理生理学与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病生实验主要从复制疾病的角度设计。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一般疾病模型包括三种: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离体细胞模型。中医药院校的病生实验以家兔和小鼠作为整体动物模型设计了实验。整体动物模型可以全面体现临床疾病的特点,最能体现人类疾病特征。但是动物与人体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具有个体差异性,随机性,实验条件难以完全一致,所以动物实验结果仅供参考,具体的方法要在临床实践之后再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旨在提高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由带教老师讲解实验内容,教辅老师维持课堂秩序,巡视各组的操作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细化实验内容,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时,指导老师先讲授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回顾课堂知识,与理论结合,明白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实验流程。

(一)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实验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高钾血症的概念,讲授实验目的。选择重量2kg左右的家兔,学生们需练习家兔的抓取、手术器械的使用、耳缘静脉注射、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仪的使用、分析心电图波形变化等技能。应注意注射乌拉坦的速度要缓慢,防止注射太快引起家兔死亡。在注射乌拉坦的间隙还要随时缓慢推注生理盐水,防止血管及注射管因凝血阻塞。在使用四导电生理记录仪时,导联线连接四肢的位置也是固定顺序,一旦连接错误则导致整个实验失败。

(二)影响缺氧耐受性因素实验氧是机体存活的必须品,缺氧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肌梗死等诸多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低张性缺氧的特征是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本实验复制低张性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低张性缺氧的表现。用体重约20g的成年小鼠作为模型,设定常温、高温(38-40℃)、低温(0-4℃)以及缺氧预适应四个组,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广口瓶的瓶口应该用橡胶塞塞紧,防止漏气,要求同学注意观察小鼠的呼吸状况、存活时间、口唇颜色变化、有无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口唇、耳缘、尾巴等的颜色变化,并做好实验记录。学生在课后探讨环境温度与缺氧预适应对小鼠耐受性的影响,思考本次实验复制的低张性缺氧的血氧变化特征,缺氧后动物呼吸发生变化的机制并进行分析。

三、解释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目的

在动物实验课上,有些同学由于心里胆怯或者心生怜悯,不愿意下手捉取小鼠、家兔,不愿意动手操作。还有的同学非常愿意动手操作,但是不注意观察现象,不注意针头、手术器械等安全问题。所以在指导老师讲完实验内容,同学们开始实验的时候,实验室比较嘈杂,会出现短暂的混乱现象,这时需要教辅老师维持秩序,处理紧急状况,保证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继续。实验进行过程中,还要督促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点:首先,小组中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团结协作,比如给家兔注射,抽取氯化钾溶液等,几个人共同把实验做好,而不是出现争抢或者互相推阻的现象。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现过程中的每一个现象,如出现异常实验数据时或者实验动物反应异常时,做好记录,分析原因。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领悟到在临床中也应尽可能及时的了解病人病情,做出分析判断。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到了多种教学方法。在开始上课时,讲解实验流程,这是最常用的“讲授法”。接下来是演示教学,通过示范性实验,以实际获得感性认识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即“演示法”。还有“实验法”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现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指导老师还会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掌握知识,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进行启发式教学。同时,还有老师借助翻转课堂,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把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颠倒,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吸收与掌握[1]。许熊飞等将“翻转课堂”运用于临床专业学生,最后从实验成绩和问卷调查均能反应出学生对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的兴趣提升,团队协作、动手操作能力提升[2]。各种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教学。

五、完善考核机制,评价教学效果

依据医学生培养方案及不同专业层次的特点,需展开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讲授知识的深度不同,因此最终鉴定学习效果和考核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这也使得有些学生只重视是否出结果,存在懒惰心理,不愿意动手操作,而轻视实验过程。病理生理学的理论课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考核方式包括考勤和随堂测验,以及期末综合笔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备的教学评价体系。与理论课相比,实验课考核也要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量化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包括平时实验成绩:出勤率、实验报告书写等;实验操作成绩:每次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器械操作的规范程度等[3];适度提高实验成绩在病理生理课程中的比重,通过以上各方面完善考核机制,增强代表性,进行综合评分,设定实验成绩,以此完善考核制度。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篇10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认识是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的根本前提

一些学校的实验设施普遍较差,加上老师观念很落后,总是认为做不做实验,教学效果差不多一样,有的干脆就是偷懒,怕做实验麻烦。其实,经过“普九”后,农村学校的化学仪器、药品、化学实验室都达标了。一般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条件进行。但是,一些教师就是不重视实验。去到一些学校调查,在仪器室中,有很多仪器、药品从没有开封过。上课时,有实验内容的地方就做“黑板实验”,在黑板上画几个草图,讲解两下就完事了,学生没有亲自做过实验,只知道死记硬背书上讲的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探究思路一无所知,所以,在探究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差。比如,在做完用稀盐酸、稀硫酸探究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这个实验后,再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一下还可以用什么试剂来代替稀盐酸、稀硫酸检验锌、铁、铜的活动顺序。结果,学生们无从下手。故而,转变思想认识、想方设法地、有序有效地开展好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极其重要的关键措施。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否,影响着实验教学的开展。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保证学生分组实验的顺利进行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任何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进行实验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前试做实验,不仅演示实验需如此,分组实验亦如此。在试做的过程中,仔细考虑每一步操作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比如在做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的实验时,把二氧化碳往烧杯中倾倒,有的同学可能会顺着高的蜡烛直接倒下去,结果造成实验现象相反。第二,坚持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首先根据实验目的,选用合适的器材,一些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欠缺。我们可以根据身边的条件许可,在不影响直观效果的前提下做一些改、替。所谓改即在选择器材时,发现现有的器材使用不方便或效果不明显或组装困难,教师对其进行的或删繁就简,或增其功效或重新设计,使器材的功能更趋完备化,效果理想化。

三、落实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措施,确保学生实验效果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一些实验中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学生每次实验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当天写好实验报告,统一上缴。实验报告必须具备: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解释和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结果及实验讨论。

四、加强学生在对演示实验中现象的产生观察、分析和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

演示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由教师完成实验操作,并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内容和现象等。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而得出结论的实验活动过程。实验现象能有效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涵义和变化规律。故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学生在对演示实验中现象的产生观察、分析和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演示实验时操作要正确、标准和熟练,以保证演示实验中有效现象的产生,这对学生是有较强的示范和感化作用。接着要运用比较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清楚地把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使现象更明显直观便于学生观察。然后加强引导学生要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实验分析,最后通过正确推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注意改进演示实验,增强实验直观性

对于一些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或成功率不高的实验,最好选择变通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例如,新教材上册有关于面粉爆炸的实验,教材上提供的方法由于对纸盒的大小、蜡烛的长短、面粉的干燥程度以及口吹气流量的大小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所使用的纸盒往往又是不透明的,实验现象也不易观察,而极大影响着实验的效果。因此可以这样来做:取一个易拉罐,在一端打上几个小孔,放上适量面粉,另一端也打一孔与脚踩的气筒相连,在易拉罐旁边点上一支蜡烛,再在外面罩一个带橡皮塞的大塑料筒(可由盛2.5L色拉油的油筒或其它塑料筒改装而成)。当面粉爆炸时学生可观察到火光及橡皮塞被冲掉的现象。此实验的优点是效果明显,且成功率高。对于不纯氢气的爆炸实验,也可以作以下改进:取一个易拉罐,装大半瓶水,然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排水法收集到一罐不纯的氢气;把电子打火机的打火装置取下,用两根导线延长打火装置的导线,导线的末端接近但不接触,确保在按下打火装置的开关时,能产生火花。然后把导线末端伸入到易拉罐中,按下打火装置的开关,即可听到爆炸声。实验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进行实验教学,既是新课改中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又是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它的实施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平衡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