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审计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37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1

2006年9月15日,建设部首批向南京、杭州、郑州、西安、昆明、桂林等6个城市派出规划督察员。城市规划督察员受建设部委派,负责对试点城市的经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

根据建设部赋予的职责,城乡规划督察员将对试点城市重点督察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编制和调整是否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二是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三是“四线”(即:绿线、蓝线、黄线、紫线)和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划定和执行情况;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执行情况;五是群众举报和投诉城乡规划等重大问题的处理情况。

主要工作方式:一是列席与督察事项有关的政府及其部门会议;二是查阅与督察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三是现场踏勘了解实际情况;四是以约谈知情人、当事人等方式,及时了解规划编制、调整、审批及实施情况。

在六城市试点期间,城市规划督察员由建设部聘任,城市规划督察员具体派出和日常管理工作由部稽查办负责。城市规划督察员实行任职回避制度。城市规划督察员工作经费由建设部统一安排。

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督察中心

2006年7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派出的执法监督机构―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环境保护督察中心等五大中心正式开始组建,覆盖全国25个省市区。

各地环保督察中心为国家环保总局的派出机构,不受地方政府的辖治。

督察中心将督察地方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督察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督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督察重点污染源监管和国家审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督察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环境执法情况,帮助和协调地方开展跨省区域重大环境纠纷的协调,跨省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的来访投诉受理和协调等工作。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监督专员

派驻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始于1989年,为遏制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局面,原林业部向黑龙江森工总局、大兴安岭林业公司、吉林省林业厅、内蒙古大兴安岭管理局派驻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并设立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此后陆续向四川、云南、福建等重点林区省派出了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建立了7个省区森林资源监督机构。

2003年8月,国家林业局向新成立的兰州、西安、武汉、贵阳、海口、合肥、乌鲁木齐7个森林资源监督机构派出专员。至此,国家派驻全国各区域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已达14个,国土面积95%以上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监督。

14个驻各区域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监督范围涵盖了我国25个重点林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兴安岭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江苏等六省、直辖市森林资源监督由国家林业局资源监督办公室直接管理。

其职责是:代表国家负责监督驻在区域内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监督驻在地建立和执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规范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森林资源管理行为,确保国家有关森林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查处超限额采伐、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重大案件,定期向有关部门提交森林资源监督工作报告。

财政部:财政监察专员

财政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及沈阳、大连、哈尔滨、宁波、厦门、青岛、武汉、广州、深圳、重庆、西安、成都、南京、长春、济南、杭州等重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专员办事处报经财政部批准后在市(地)设立办事组。专员办事处和市(地)办事组统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的业务、人事、财务由财政部垂直领导,并实行分级管理办法。

各专员办事处的工作由财政部管理;市(地)办事组由专员办事处管理,必要时财政部可直接要求市(地)办事组完成某项任务或汇报专项工作。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业务工作实行属地原则。除财政部抽调干部跨省开展监督检查或调查外,各专员办事处原则上不直接到外省开展业务工作,需在外省办理的工作事宜,委托所在地专员办事处办理;因特殊情况必须直接派员到外省开展工作的,须报经财政部同意后方可进行。

专员办作为财政部的派出机构,就地履行中央财政监督检查职能。目前,财政部在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别设立机构,中央财政全额拨付事业经费。专员办具有七项职责,主要是监督检查国家财政方针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中央预算的执行情况;监缴政府其他收入和检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检查核实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结算及其他涉及中央财政的重大事项。近年来,增加预算编制审核、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审查、中央财政重点支出项目执行监控等内容。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发现被监督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对被监督单位已经发生的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行政法规的问题,应依法责成其纠正,并依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实施处罚。

审计署:审计特派员和派出局

1986年,我国实行审计特派员制度。审计署根据工作需要,在主要中心城市设立特派员办事处,根据审计署授权实施审计监督,直接向审计署负责。

为了加强对中央企业的审计监督,1986年,审计署先在上海、沈阳、武汉、广州等城市和少数中央大型企业试设审计特派员。在特派员领导下,设立办事处,办理审计方面的具体工作。1988年,审计署又在哈尔滨、南京、郑州、济南、长沙、成都、昆明、兰州等8城市增设审计特派员。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2

一、未合理整合审计信息资源

从前我们总抱怨部门工作渠道不畅通,无法及时获得信息,信息资源各自为政、杂乱而居。如今通过信息网络平台,我们可以随时下载相关信息解决问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信息储备越来多,但信息分类却没有跟上步伐。信息储存后归类不当甚至未归类都会使得信息资源实际处于一种得而未知的状态,即明明电脑里储存了大量信息,但由于信息管理者疏于管理,以致需要使用时无法快速准确的调用信息,仍然需要在信息的中继续搜索,这样就会使得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二、未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技术落后、资金匮乏的基层审计单位来说无疑更是一道难以攻克的难题。至今很多地方审计部门仍是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审计资料归类(手工填写、汇集档案)、审计资料装订、审计资料装盒、审计资料移架。这种办法虽体现了审计工作的严谨作风但其费人力、耗时间、效率低,阻碍了审计档案管理效率;同时,档案放入档案柜中前,归类资料都是零散放在档案室的空地上,当审计员或其他人员需要查阅时,常常左翻右找,最后好不容易找着了,归类好了的审计资料弄乱了,这样不仅使档案整理人员工作量加大,延长了档案搜寻时间,也降低了档案利用效率。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地质项目;内部审计;重点

中图分类号:F81;F2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28-02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对资源储备越来越重视,地质项目投入越来越大,审计工作也就尤为重要。地质调查、勘查项目是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和市场资金投入,用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商业性地质调查工作设立的项目。这里讨论的地质项目经费是指财政投资项目,不含市场投资。地质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资金预算的严肃性;二是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三是资金结算的程序性。因为有这三个特性,就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地质项目审计的方法

地质项目专项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追踪资金流向法为主,以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审计经验判断法和走访调查法等为辅。审计人员通过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检查是否在资金流转过程中存在“跑、冒、滴、漏”行为,在具体的审计业务中往往采取抽样的方式确定样本。审计路径为:确定源头资金总量确定资金流转环节审查流转环节资金的安全性计算资金流转的时间性审查资金流转末端的完整性测试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性。审计人员还可以凭借职业判断的敏锐性与直觉,根据审计经验尽可能地揭示问题存在的真实;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直觉判断,也可以选择走访调查的审计方法。对于财政投资地质项目资金,审计重点是资金的安全性,抓住这点确定审计方法就不难了。

二、地质项目审计的依据

(一)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除了审计常规性依据外,由于地质项目具有行业性质,其资金管理有针对性,国家出台的办法有《地质矿调查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0]174号)、《中央地勘基金管理办法》(财建[2011]2号)、《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0〕173号)、《国土资源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13]80号)、《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试行)》(中地调函〔2010〕8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项目委托业务费管理的通知》(中地调函[2013]459号)等等,只有精通这些国家法律法规才能审计地质项目。

(二)以地方规章制度为依据

江西省有关部门针对地质项目经费管理也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如《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赣财建[2014]98号)、《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赣财建[2013]85号)、《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概(估)算编制规定》(赣财建[2013]84号)、《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资金清算管理暂行办法》(赣财建[2015]93号)等,审计人员应熟悉,掌握地质项目有关规定。

(三)以项目资金预算为依据

财政投资的地质项目在申请项目时,明确要求编制经费预算,且经费预算是设计文本的章节之一。相关财政部门对预算进行批复、业务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批复之后,地质项目才正式下达实施。经过批准的预算具有法律效应,也是审计依据之一。审计人员根据预算的具体金额和完成工作量审查项目费用支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

三、地质项目审计的重点

(一)项目预算相关资料

收集项目专项管理规定,审计预算标准、预算依据和预算方法,查阅预算编制手续和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审查立项批文是否齐全,这是计人员审查之前的基础工作。

(二)资金使用

地质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人员费、办公费、印刷费、水电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专用材料和燃料费、咨询劳务费、委托业务费、设备使用和购置费、维修费、用地补偿费、其他相关费用等费用。按工作手段又分为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遥感、钻探、坑探、浅井、槽探、岩矿测试、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等费用。审计人员应根据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结合项目预算,审查各项费用支出的真实性。审查时注意禁止使用大额现金结算。

1.委托业务费。一是审核程序上的合法性。委托业务有关管理办法规定,单项委托业务费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及以上的,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他情况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竞争性选择项目承担单位有关规定执行。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直接委托的,应经委托单位领导集体决定,经立项及设计阶段技术与预算专家审核通过,二级管理机构同意方可直接委托。二是审核票据的齐全性,要具有合同(协议)、发票、工作量结算单。三是款项支付的合规性。所有款项原则上以银行转账形式支付给被委托方,不允许支付给其他人;项目未完工之前按规定(或协议)付款。

2.劳务费。审核用工事项的真实性和票据齐全性,提供的票据主要有用工协议、身份证复印件、用工结算单、劳务费发放表签字单和代开劳务发票,项目评审费需专家签字表、评审意见及劳务发票。一般情况,临时雇用民工及专家评审费可以用现金结算,其他用银行转账给用工人员。

3.设备使用和购置费。项目预算中已编制设备使用费的,单位提供的设备按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计提设备折旧;对于需要租赁的设备,要根据预算审核设备型号、支出标准、租赁合同及发票。预算中已编设备购置费的,审核设备型号、设备数量、购置合同及发票。

4.用地补偿费或青苗补偿费。重点审查与村委会或个人签订补偿协议、补偿结算单、代开发票或村委会的行政事业收款收据、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补偿费转入村委会或个人银行账号。

5.接待费、会议费、租车费等。如接待费、会议费和差旅费。国家或单位内部有开支标准的,按规定执行;如交通费等无标准的,提供单位内部制定的车辆使用规定,租用车辆的提供租车协议、用车结算单、租车发票和车辆行驶证。

《预算法》规定,支出必须以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各项费用的支出需要以预算为前提,也是审计人员审核支出时需掌握重要的依据。

(三)资金结(清)算

地质项目完工后,需聘请审计部门、中介机构或专家组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结(清)算,审计人员主要依据结算有关管理办法,审核结算的程序是否到位、项目结算金额依据是否充分、是否按有关规定办理结算等。

四、地质项目审计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预算执行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发现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相差很大,主要是单位对预算编制重视程度不够、技术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不够,预算执行过程中会计核算不到位等。地质项目经费按费用科目和工作手段二维形式列支成本,财务人员经常与技术人员沟通预算及成本开支情况,对照预算列支成本。预算与实际支出允许有差额,除人员经费、委托业务费、设备折旧费、出国费不能超预算外,其他非重点支出费用项目可在±10%范围内调剂使用。

(二)委托业务费问题

委托业务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手续不全,达到招投标的工程未招投标、该竞争性谈判未实施竞争性谈判、可以直接委托的又无集体决定会议纪要。地质项目中的部分工程一般是地勘单位委托下属单位承担,或委托同一法人的企业承担,这种情况属于自营,预算中不需编制委托业务费。如果地勘单位无相关资质的委托业务,必须按以上程序操作。

(三)劳务费问题

审计时发现,有的项目劳务费支付给项目负责人,有的项目一个人报销大额劳务费,有的项目重复列支搬迁费用、青苗补偿费等,甚至有的项目虚假支付少量劳务费等,问题形式多样。劳务费支出时必须票据齐全,尽量以银行转账支付,杜绝虚报冒领现象。

(四)结余资金问题

结余资金是指,项目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受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而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不同资金来源的地质项目对结余资金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中国地调局项目的结余资金必须按预算渠道返回财政;国外风险勘查项目根据《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项目验收暂行办法》规定,对于主要实物工作量没有完成,结算经费小于项目预算差额的部分,按照财政拨款和配套资金的比例,折算后按预算渠道返回;对于主要实物工作量已全部完成,但结算经费低于项目预算经费80%的,按照财政拨款和配套资金的比例,折算后按预算渠道返回。中央基金项目根据《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资金预(结)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多退少补原则办理有关结算手续。根据《江西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在申报下一年度预算时,应将结余资金全部作为本部门下一年度预算的首要来源,统筹用于本部门重点项目支出。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挑战期、转折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外部大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内部审计工作在功能定位、职责范围等方面也出现了趋势性的新常态,地质项目专项审计工作也应适应新常态,创新思想观念、技术方法,加强审计监督,促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规范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地质矿调查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0]174号).

[2]《中央地勘基金管理办法》(财建[2011]2号).

[3]《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0〕173号).

[4]《预算法》.

[5]《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试行)》(中地调函〔2010〕88号).

[6]《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赣财建[2014]98号).

[7]《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赣财建[2013]85号).

[8]《江西省地质环境项目概(估)算编制规定》(赣财建[2013]84号).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4

发改委就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公开征求意见。在发改委在最新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中,“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新能源勘探及开发”被列到了鼓励类投资目录。

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到的油页岩和油砂,属于典型的非常规能源。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在《释放中国的能源潜力》报告中的预测,如果中国愿意和跨国能源公司共同开发境内的非常规能源,中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将得以根本改善。该报告提出,我国非常规能源的储备比常规能源储备多16倍。其中,油页岩是一种蕴藏量十分丰富却几乎未被很好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大约为2万亿吨,相当于800亿吨页岩油,仅次于美国、巴西和俄罗斯,居世界第四位。如果这些非常规储备能够得到很好地开发,在2015年,它们将每天产生180万桶原油。(摘自《上海证券报》)

蒋正华:考虑增加财政在民生上投入减少财政赤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日前表示,今年我国财政收入有望达到5.1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多增7000亿~8000亿元人民币,对今年增收的财政收入,政府要专门做出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实施,目前考虑“将会增加财政在民生上的投入,并减少财政赤字”。

他说,在投资消费失衡的情况下,如果大量过剩的流动性进入股市和房市,将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就可能形成资产泡沫来影响经济稳定增长,“资产泡沫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问题,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这些年来在很多国家不断地出现,更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他提出,要抓住财政持续增收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积极支持三农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公共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摘自《中国证券报》)

国家统计局:11月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下降4.5%。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1月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111.97,比10月份上升1.26点,同比上升6.54点。截止到11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17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其中,空置商品住宅5766万平方米,下降14.2%。

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110.71,比9月份上升1.24点,同比上升7.42点。截止到10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176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其中,空置商品住宅5794万平方米,下降13.3%。(摘自中国新闻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燃油税开征没有时间表。在本月的国家发改委年度工作会议上,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被明确为将“有控制、有步骤”地推进。不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上周六在深圳表示,燃油税的开征没有时间表。

他表示,石油价格是全球通胀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直接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另外导致大量玉米被用于乙醇和生物燃料生产,从而推动全球粮价大幅上升。

而对于国内因素,毕井泉认为,目前投资和货币信贷增幅依然很快,出口大于进口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改变,加之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需要推进,这些因素使明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

而在回答本报关于燃油税的问题时,毕井泉表示,燃油税开征没有时间表。(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我国转移支付年增26.9%,资金主要面向中西部地区。财政部副部长在财政部近日召开的规范转移支付专题座谈会上说,目前我国转移支付体系基本形成,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效果日益显现。统计显示,2006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9571亿元,比1994年增加9021亿元,增长16.4倍,年均增长26.9%。

我国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出台了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是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政策和手段,目前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摘自《经济日报》)

中国财政部计划下周发行263.5亿元特别国债。中国财政部今日就将于12月17日发行的2007年特别国债(八期)进行公告,本期国债计划发行263.5亿元人民币,期限为十年,实际发行面值金额为263.18亿元。

公告称,本期国债为固定利率附息债,票面年利率为4.41%,每半年付息一次。国债将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试点商业银行柜台面向全社会发行,并自发行日开始计息。在12月20日发行结束后,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共筹集资金15500亿元。(摘自中国新闻网)

同业视点

审计署深圳办电子政务建设再上新台阶。11月29日,审计署办公厅举办了公文二维条码应用培训。审计署驻深圳特派办的参训人员回办后,立即向职能部门和分管办领导报告了署办公厅的工作要求。根据办领导指示,该办于12月4日起全面启用该项技术。

目前,在公文管理中,该办应用“审计机关公文二维条码制作管理系统”管理收发文工作,使用情况良好。一是通过该系统对正式印发的全部公文标注二维条码;二是使用该系统管理收文工作,在接收审计署发文的处理环节,该办已彻底告别手工输入的工作方式,通过扫描公文二维条码直接生成公文标题、发文字号等要素的数据文件,自动完成收文处理的全部工作。

目前,该办oa系统的运用已基本成熟,引入公文二维条码管理方式后,将进一步推进公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公文管理水平,完善电子政务工作。

计署武汉办出台多种措施提升预算管理水平。近年来,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办以计划管理为龙头,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严格过程控制,取得良好成效。

一、以计划管理为龙头,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统筹安排工作。

二、多种措施强化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控制。

三、以财促政,不断深化预算执行成果意识。

武汉办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了“计划、预算、财务”三位一体、紧密服务审计工作大局的工作局面,强化了计划引导和预算约束,进一步提高了机关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为推动审计工作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审计署成都办努力构建人才管理新机制。近年来,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按照“统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从选才、育才、用才、管才四方面入手建立的人才管理新机制,着力培养大要案查处能手、综合分析强手和计算机高手,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该办一直推行开放式的选才机制,在年度考核优秀等级确定中,将公开推荐人才的尺度真正交给群众,在单位内部营造出了“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氛围。

该办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的用才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处长(主任)助理设置管理办法》制度和审计项目招投标制度实行以来,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该办还坚持用制度管人,用考核激励人的管才理念。

四川省出台《内部审计条例》进一步加强内审工作。11月29日,《四川省内部审计条例》经过三次审议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正式获得通过并对外。这是四川省首次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地方性立法,是四川审计法制建设的又一成果。

此次的《四川省内部审计条例》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条例》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管理使用财政资金及社会公共资金的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条例分设7章39条,明确规定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部门和财政财务收支金额较大或者下属单位较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内审人员;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审计程序,以及县级以上国家审计机关、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内审工作的职责,作出了具体规定。

“新疆审计”互联网网站正式开通,成为新疆审计宣传工作的重要窗口。为了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加快新疆审计事业发展,日前,新疆自治区审计厅“新疆审计”互联网网站正式开通。它的开通运行,将弥补新疆自治区审计门户网站的空白,成为全区对外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窗口。

“新疆审计”网站开通后,将面向社会新疆审计动态信息,提供咨询服务、法规查询、办事指南等多元化服务。这对加快新疆审计政务公开,提高机关在行政、服务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方面的效率,促进全区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推广日照经验,促进审计署6号令有效执行。审计署6号令实施3年来,在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审前调查不够细致、审计实施方案针对性不强、审计日记流于形式、审计现场控制薄弱等问题,在有些审计机关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为破解6号令执行难题,推动审计质量全面提升,山东省审计厅近期召开了全省审计质量管理现场会,现场推广日照市审计局实施三个“重点突破”,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控制的经验做法。

在贯彻落实审计署6号令的过程中,日照市审计局积极探索创新审计质量控制理念、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注重发挥审计机关领导集体和质量管理职能部门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监督和指导作用,注重调动审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注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审计质量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逐步建立起了领导、制度、考核相结合的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机制。

赣审动态

2007年11月27日,江西省审计厅举行了特约审计员聘任仪式。厅党组书记、厅长伍自尧、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严平、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干成参加了特约审计员聘任仪式。仪式由厅副巡视员、人教处处长蔡景祥同志主持。

厅党组书记、厅长伍自尧同志到会并讲话,伍厅长在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厅《特约审计员工作办法》,确保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切实有效地发挥特约审计员的作用。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严平同志在会上对特约审计员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三是要积极参与,认真履行职责;四是要争取支持,积极推动审计工作的开展。

此次聘任的特约审计员是王亚平、杨艳清、邱亲材、吕晓梅、杨爱中、罗小红、黄彤、黄呈南共8名。会上,他们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把握正确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政治和专业素养,履行职责,积极搞好特约审计员工作。(熊晓蕾)

江西省审计厅行事审计处为规范基础教育经费管理、治理教育乱收费行为,对全省2005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并向省政府提交了《江西省审计厅关于全省2005年度基础教育经费审计和审计调查的综合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省教育厅对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和《综合报告》中提出的有关问题高度重视,认真进行了整改。(邹阳)

江西省审计厅教育审计处根据[2006]101号及赣发[2007]3号文件的要求,于2007年4月至10月完成对省属江西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等十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005~2006年度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调查。经审计分类、整理、综合、分析,现己向省政府呈报《江西省审计厅关于省属十所民办高校2005~2006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调查报告》。(张珊珊)

樟树市审计局今年以来,大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截止11月底,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25个,审计总投资额3429万元,通过审计,共核减投资额252万元,核减率达7.2%,单个项目最高核减率真达12.34%,为节约财政资金、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市场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黄涛)

九江市政府第五次常务会研究通过了《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并印发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属及驻市各单位。《意见》要求,加强审计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审计力度,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夯实审计基础,全面加强审计能力建设;增强审计监督实效,充分运用审计成果。由市政府出台指导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在九江审计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对九江审计工作的关心与重视,为审计工作再创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江市审计局综合法制科)

南康市审计局为了更真实、真接、广泛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在2007年的审计工作中,采取公开张贴审计组成员的邮箱地址、小灵通或手机号码的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已获取各类信息300多条,使审计人员很快掌握了审计重点,审计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卢华)

西湖区审计局因2006年度审计综合工作成绩突出,被市审计局评为:“2006年度全市审计综合执法先进单位”和“2006年度全市审计信息宣传先进单位”称号,这也是该局连续第六年获“全市场审计信息宣传先进单位”殊荣。(黄体云)

吉安县审计局根据《关于2006年度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全县10个重点单位2006年度的税费缴交,特别是防洪保安资金缴交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发现,这些单位拖欠防洪保安资金的现象极为严重,被审计的10个重点单位中竟有9个单位分文未交。缴交了的那个单位缴交金额也只占应缴交金额的45.35%。通过对这10个重点单位的审计,共查出应缴未缴防洪保安资金161291.73元,都己下达审计决定书清缴入库。(夏宇虹)

2007年,宁都县审计局组织六个审计组先后对12个乡镇2006年度的财政决算情况进行了审计,并于近日向县人民政府递交了12个乡镇财政决算审计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引起了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晓春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审计结果要通报,对各类违纪违规情况较为典型的乡镇要予以曝光,特别是乱收费、招待费及招商引资费过大的乡镇。

(郭吉生)

南丰县审计局根据省审计厅授权对某县工商行政管理局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时,对该工商局罚没收入情况时进行了抽查。发现该局在行政执法中对当事人1000元以下罚款处理时,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简易程序的规定,向当事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此外,抽查审计到某一个体司机装运假冒“南京、秦淮、一品梅”卷烟一案,发现工商局作出对该当事人处以没收全部假冒卷烟1028条,并处以6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该工商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审批表经过了经办人、经办分局负责人、局法制机构和该局负责人四层审批,处罚大写金额也为人民币陆仟元,但该当事人已交罚款60000元,多交罚款54000元。目前南丰县审计局对查出的问题正在审理中。(丁绍华)

新干县审计局针对水利建设基金征收部门分散,应征对象广泛,导致漏缴严重的状况。近年来,加强了水利建设基金征缴审计工作。一是建议县政府建立了水利建设基金征缴情况年度审计制度;二是集中力量开展了重点单位上年度水利建设基金的查征审计,对欠缴漏征的单位,应征尽征;三是严把项目审计单位的代扣代缴关。在常规项目审计中,对投资领域应代扣代缴的水利基金,全部扣缴财政。由于审计的介入,大大减少了水利建设基金流失漏征的现象。2005年以来,共为财政查征水利建设基金161万元。(曾建军)

吉水县林业局近几年来,内部审计队伍不断强化,内审人员结构和素质不断优化,内审地位进一步提高,审计方式和手段日趋现代化,审计成果十分显著。五年来,该局内审机构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心,积极开展各项审计业务,共完成审计项目18个,为企业新增效益1200多万元。通过活立木拍卖审计为企业增效400多万元,通过工程的决算审计,为本系统节省资金300多万元,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查出损失浪费资金120多万元,被采纳的审计建议达130多条,经过审计有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还有4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毛志清)

安远县为加强监督制约,确保农村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主要对象为村级和乡镇所属单位,重点加大对农村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配、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以及群众反映较为突出问题的审计力度,由乡镇具体组织实施,并接受县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

(王世平叶春波)

安福县审计局从自身建设入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该局始终坚持把机关作风建设和审计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来抓,将《安福县审计局机关管理若干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从审计纪律,依法行政责任制、行政过错责任追随者究制及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等十二个方面规范全体审计人员的行为,提高了依法、文明审计意识,收到明显成效。2005~2006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井岗之星“双文明机关单位”,2007年在全县开展的“两评一创”(评干部作风、评机关效能、创满意单位)活动中被评为“群众满意先进单位”。(安福县审计局)

最近,于都县审计局全县民政系统22个民政所和24个敬老院,2005年至2006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及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针对审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审计调查综合报告,并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共8条。领导审阅报告后,县委书记刘金接批示:“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要认真整改;工程建设项目要切实履行招投标,确保工程项目公正、透明、合法、合规”。分管民政的刘副县长批示:“转民政局阅办,并按县委刘书记的批示抓紧整改落实到位”。根据县领导的批示,县民政局提出整改落实措施9条,印发到各乡镇,并由民政局牵头财政局协助共同组成9个督查组,到各乡镇督查整改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管地发)

资溪县审计局开展“整顿机关作风,实施文明审计”活动,组成了活动领导小组,从建一流队伍,创一流项目,树一流机关的高度出发,从制度建设入手,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组织干部认真学习。建立了督查、通报、考核等相关制度,促进了审计机关作风建设。

(杨淑琴叶全高)

泰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落实审计决定和审计整改意见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决定由县监察局、县审计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县各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审计整改意见进行一次执法监督检查,主要检查内容为:(1)各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整改意见的情况;(2)审计机关向有关部门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等建议落实情况;(3)审计机关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查处情况;(4)财政、税务、监察、人事、金融、司法等部门协调配合情况。检查结果将在全县范围予以通报。

(孙受文)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独立学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

0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制度环境的变迁,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院办学模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它通过全新的市场机制配置,实现公办高校品牌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迅速有效地扩大。伴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其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基建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基建工程项目。这种趋势带来可喜的一面是独立学院得到更多的教育投入,以期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体现独立学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基建审计风险的不断增加,独立学院因办学体制的不同,公私合营式或称混合所有制式,其内部管理结构和公办高校有很大的差异,导致组织内部的财务监控方式和方法较公办高校而言没有一套标准化的规范制度来执行操作,这就给独立学院工程项目审计带来很大的压力,不仅仅是数量和技术上的,可能更多的还是来自复杂利益关系下的博弈。高校工程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对工程项目的造价进行监督管理,以使工程在预算的合理成本内保质、保量按期完工,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如何维护独立学院投资各方的利益,同时又能很好地把控这项涉及金额大、专业性强、周期长的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就成为当前独立学院内部管理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现实背景下研究和探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下分析独立学院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环境的特点,以及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识别,最终建设性提出项目跟踪审计在独立学院基建工程审计中的应用。

1独立学院内部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1.1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结构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根据有关规定,独立学院必须真正具有独立性,但“独立”并不意味与“母体”毫无关联,“母体”的校园文化、办学风格等也比较容易对独立学院产生影响。谈到独立学院的内部管理结构,要先从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说起:一是实行新的机制办学。独立学院从本质上是公有民资的普通本科高校,其投入主要由合作各方承担或以公有民资机制共同筹措,收费标准按照国家关于民办高校招生收费的相关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在办学和管理上提出“五个独立”,即独立学院校本部相对独立、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颁发证书、有独立的校园、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这是独立学院的“独特”所在。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定和措施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来规范和体现。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独立学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董事会的组成人选由公办院校和出资方共同商定,院长由投资各方共同推荐,校董事会选举产生。

1.2独立学院内部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

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公共治理结构缺失或不合理,产权不明晰,管理不规范,公办院校出资方和社会个人出资方办学理念冲突,经济利益的祈求不一致等问题,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1.2.1出资各方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各自利益祈求的矛盾

独立学院是公办高校品牌和民营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因此,独立学院就至少包括了母体公办高校和民营主体在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权主体,共同拥有独立学院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利益分配权。其中代表母体公办高校的一方追求的是国家的公益事业以及办学的社会利益,注重长远,而民营主体的投资者大多数追求的是办学资金的经济利益,注重短期。双方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必然会导致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规模效益与教学质量之间产生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从财务控制的角度来看,将很可能引起公办母校与民营投资者之间的产权纠纷或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影响到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1.2.2适应独立学院发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财务制度不健全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主体,在国内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过程中发展,公办母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有效和国家财政预算贯彻落实的基础上,推动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高,而独立学院的合作方民营投资者在这点上追求的目标却不完全一样,独立学院作为其投资的一个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可能更关注其投入资产的安全性以及产生价值的最大化。双方在管理目标上的不一致,往往会使独立学院会计核算主体不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双方容易产生分歧,学校未来财务风险状况不能准确得到反映。有鉴于此,公办母体大校和民营资本投资方在教育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祈求不同,导致大多独立学院会计核算制度与其管理体制构建不匹配。此种状况不仅容易在学校管理上产生内耗而且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2独立学院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基于以上所描述的独立学院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控制环境,其所涉及的基建工程审计就显得更加富有挑战性,既要保证母体公办高校所代表的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安全,又要确保民营投资主体的合法利益,既要考虑教育资源的社会公益效应,又要顾及其长远运营的经济效益。要达到以上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独立学院基建工程审计的风险并加以科学有效的管理[2]。独立学院的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管理的基本含义是独立学院通过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基建工程的审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衡量、控制等一系列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因独立学院内部控制环境的特殊性,其基建工程审计所涉及的风险来自相关的各方面,并贯穿于整个基建过程。

2.1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内部人员配备不足,独立性不够

当前就普通公办高校而言,普遍存在着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专业内审人员短缺的现象,这在独立学院就更加习以为常,大多数的独立学院没有专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由学院的财务部门主管或其他人员兼任内部审计的职务,这不仅缺乏审计的独立性,还与工程审计相关的专业审计知识也很难具备。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工程方面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审计知识,还要熟悉工程造价方面的各项业务,对不同建筑的结构、不同的施工方案以及基建项目的整个流程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具备这样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在独立学院里很难找到。在独立学院基础工程审计过程中,因学院领导班子是由投资各方的代表组成的,各施工单位经常会不择手段地利用一切手段和相关领导套近乎,来自各方的势力会“打招呼”“递条子”,势必会对整个基建项目的实施产生影响,严重干扰了内审的独立性。

2.2未对基建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控制,造成审计实务中的各项漏洞

一般公办高校的基建工程审计基本上都是沿用传统的竣工决策审计模式,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公办教育的延伸和创新,其内部管控方式也是参照公办高校的这种方式,这种静态的事后审计模式往往是事已至此,只能就事论事。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比如项目立项决策能否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工程变更、签证以及隐蔽工程能否实时实地监督审核等等。这些都会滋生建设前期和建设过程中工程管理上的漏洞,导致投资规模和建设资金投入上的失控,如果实行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将会有效规避基建项目竣工前对施工过程监督管理的不足,积极预防了工程项目的经济风险与质量风险,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变事后补救为事前规避。

3跟踪审计在独立学院基建工程审计中的应用及意义

教育部在2007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教财〔2007〕29号)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项目的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实施项目全面审计的过程。目的是解决传统的事后审计的被动和弱效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前介入式的实时审计,有效规避基建竣工前对施工过程监督和管理不当的不足,积极预防工程项目的经济风险和质量风险[3]。针对独立学院这种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的组织机构,其基建工程项目的审计目标既要确保各方投入资源的安全性、完整性,预防各种舞弊行为,同时又要追求项目投入的经济效率性和效果性,使用合理的稀缺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为此跟踪审计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已开始,通过项目招标阶段的介入,施工阶段实施各种跟踪审计,在项目竣工结算中避免各种审计风险,从而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工程审计的目标。

3.1项目设计阶段的跟踪审计

项目立项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是实现项目投资经济性目标的基本保证。目前在独立学院的基础建设中一般不会存在盲目建设的问题,因为建设资金不是全部来源于国家,基本都是学院自筹或是办学结余,理论上不存在贪大求全上项目的动机,但出于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会出现注重眼前,缺乏长远考量,以点充面,功能不全,投入不足方面的问题。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审计方法应结合学院的长远发展方向,对项目整体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帮助校方做出正确的决策。

3.2项目招投标阶段的介入审计

虽然国家没有强制独立学院的基建工程项目前期过程必须进行招投标以及公示阶段,但是本着对校董事会负责的目的以及出于科学、规范、经济性的考虑,独立学院的工程项目应该进行公开招标。在学院招投标文件编制完成后,审计人员就可以及时介入审计,主要审查招标范围及文字表达是否准确、评判标准和方法是否科学、招投标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合规。重点审计参照设计施工图,招标文件列示的工程量清单是否齐全,应该计提的各项规费和税金是否符合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规范要求,计算是否准确。这将有效避免因文件中工程量清单不全,导致施工中工程量追加或变更,以及最终项目竣工结算金额与中标金额相差甚远,使前期的招标工作失去了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在正式签订施工合同之前加强对合同的审核,重点审计合同条款是否严密,复核计算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条款,关注投标对方的报价策略,看报价中有没有采用不平衡的报价方式,比如某项费用“超低”,其他项目费用“超高”报价,审计人员应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原因,避免报价不实。

3.3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

施工环节的审查主要关注的是隐蔽工程、工程变更及工程款拨付进度三个方面[4]。首先,隐蔽工程一旦覆盖后就不易复核,施工单位往往会利用校方在管理上的漏洞,在隐蔽工程中偷工减料、高估冒算,不仅虚增造价,还会带来各种质量隐患,因此要完善隐蔽工程现场的签证程序,其工程量和所用材料必须有校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跟踪审计四方人员共同现场查看、验收、签字确认。其次,工程变更审计,高校基建工程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特殊要求多,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变更的要求,其中有一部分是为了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新情况或满足校方的新要求而进行的正常变更,但有的施工单位会利用欺骗手段或拉私人关系等方式提出增加工程造价的设计或施工变更,对此,审计人员要第一时间参与审查变更及签证的必要性、合理性,凡涉及引起工程造价变动的变更和签证等,审计人员均需要审核其流程和审批是否执行了内部有关规章制度,严禁随意变更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最后,工程进度款拨付方面,审查工程进度款是否严格按合同支付,有无提前支付和超额支付等问题。工程进度款的计算,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工程量的计算;二是单价的计算。在审批流程环节重点审核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是否符合施工方、监理方、建设方多层审批程序。

3.4竣工结算过程中的审计风险

基建项目竣工结算是控制确定基建工程总造价的最重要环节[4],也是工程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秉承审计的独立性,本着严谨、公正、合理的原则,从工程量的审核、主要材料的定价、定额套用标准这几个方面加强基建工程竣工审计,控制工程总造价。首先,工程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的总造价,为了做好工程量的审核,审计人员应借助前期随项目进度开展跟踪审计所做的大量审核和收集的原始记录,复核施工图纸、施工变更、隐蔽工程等原始资料,以确保结算内容和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相符。其次,项目主材价格的确定对控制整个工程造价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新型建材不断推陈出新,品牌、材质的不同对价格影响非常大,因此对主材进行市场询价审核成为竣工结算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严格按照招投标文件中所规定的品牌、规格及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以防以次充好。最后,准确确定定额套用标准,避免人为有意高套、错套、重套定额提高工程造价的现象。基建工程预算定额是确定工程量用工及耗用材料的主要依据,对工程决算套用定额的审核是一项复杂的政策性较强的工作,根据各地区专业定额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使用界限的划分,分清各项目的定额套用。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6

去年,署办公厅组织了部分特派办、地市审计机关针对整合审计资源这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召开了司局业务骨干座谈会。

同样是在去年,《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规划》出台,“实行的审计管理,整合审计资源”被列为三项基础工作之一。

透过这些,我们感觉到,整合审计资源,是审计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取向,是审计署在未来几年内要着力实现的一大目标。

审计资源现状的实质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是资源浪费。就现实而言,我们所要做的、我们所能够做的,更多的就是在第二个方面下功夫。

审计资源整合之所以被提到了议程上,应该说,这是新形势下提升审计成果质量的内在要求。换句话说就是,审计工作在这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显露,必须从现在起着手解决。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两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据资料载,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每年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为50%左右。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的覆盖面则更小,大约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多个,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每年只能审计20%.由此可见,全面审计还远远没有做到。这是其一

其二,审计机关一般都按照审计署的部门而对口设置相应的处室和人员编制,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划分也依照此原则归口管理,未经特别授权,其他处室无权审计归口以外的审计对象。故此,有的处室“吃不饱”,有的则“吃不了”。而“苦乐不均”的结果是导致审计监督盲区的扩大。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所涉及实质的都是审计资源,一个是资源的开发问题,一个是资源的运用问题。

当然,在这以外,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比如,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审计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审计机关与有关监督部门缺乏沟通与协作的问题,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在开展业务方面相对割裂的问题,审计机关资金匮乏的问题,审计成果大量闲置的问题,等等。

综合来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是资源浪费。就现实而言,我们所要做的、我们所能够做的,更多的就是在第二个方面下功夫。

审计资源中的重中之重

只言其表、不究其里的泛资源论调是认识上的一种偏差,这种偏差很可能将直接导致资源整合工作失去方向感,造成整合的无序、无理与无效,不可取。当前,审计资源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

谈审计资源问题,首先不可避免的就是资源的内涵及其分类问题。

上资源的概念是指,为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这个定义着重强调的是资源作为手段的性质:即某种可被利用的、提供资助或满足需要的东西。我们以为,美国经济学家帕纳斯就资源一词所作的定义还是比较恰当的,这对我们界定审计资源的概念及其内涵是有帮助的。

从目前对审计资源的认识上来看,有些理解还很浮浅,主要表现就是对资源的概念缺少上的,把审计资源的含义宽泛化。比如,有观点认为,审计资源就是“人、法、技、财、物”。其实,法本身不可以算是资源,不具有开发的价值,而与法有关的信息则可以是资源;物品本身不是资源,而用来购买物品的钱则是资源。我们说,对于审计资源这个概念,不应该仅仅从载体的形式来理解或界定。不然,审计拥有或掌握的所有东西就都会无一例外地被归入资源之列,那么,还有什么不是资源呢?因此,我们觉得,只言其表、不究其里的泛资源论调是认识上的一种偏差,这种偏差很可能将直接导致资源整合工作失去方向感,造成整合的无序、无理与无效,不可取。

究竟将什么归入审计资源,这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它也是个实践问题。过多的纠缠于纯理论性概念,可能反倒失去了探讨这个问题的实际意义。其实,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从众说纷纭的审计资源中分离出关键性资源,抓住它、分析它,如此,我们才可能为审计资源整合工作打下一个基础,找到几个主攻方向。在我们看来,当前,审计资源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涉及审计队伍结构、人员素质、内部机构设置、人员或机构之间的统筹分工与协作,等等。

——信息资源。主要涉及信息来源渠道的发掘、信息的积累、信息的自我利用、信息的对外传导,等等。

——技术资源。主要涉及机审计技术和一般审计技术方法的、开发、应用以及推广,等等。

审计资源整合再认识

无原则、想当然地进行整合,或者是不求甚解地“整合”,审计管理是搞不上去的。有些所谓的“整合”做法,实际上只是把一个时髦的标签贴在了自家的大门上,任何实质性问题也解决不了。

为了能够有序、有效地整合好审计资源,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整合原则的问题。无原则、想当然地进行整合,或者是不求甚解地“整合”,审计管理是搞不上去的。比如,某某单位把办公设备调整、更换,某某单位对后勤机关进行了某项改革,之后,便谓之为整合了审计资源,等等。这些做法,实际上只是把一个时髦的标签贴在了自家的大门上,任何实质性问题也解决不了。故此,把握原则是必须的,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有三个原则应该是最基本的。

——重要性原则。整合审计资源要根据本地域经济环境、本单位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也就是说,不同的审计单位在对自己的审计资源状况进行梳理后,选择那些有益于突出工作重点的、有益于实现重要工作目标的进行整合。

——高效性原则。整合审计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本目标就是优化配置,整合工作就是要把相对独立存在、独立发挥作用的诸多要素凝聚成一个整体,以使之产生1+1>2的规模效果。

——系统性原则。整合审计资源要分级次循序渐进,其发展轨迹应该是阶梯式的,不必强求一步成功,但要求方向明确、条理清晰、步履稳健。

审计资源整合的急所

当务之急是要通盘考虑、全面制定具体的、层次分明的审计资源整合工作指南,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的、能够有效协调人力、信息、技术三大资源的操作系统。为此,首先必须明确的就是审计资源整合责任主体究竟是谁的问题。

围绕如何将有限的审计资源运用得最有成效、运用在最能满足工作要求、最能反映工作业绩的地方,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大连市审计局根据实际工作调整管理思路,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首先把信息“数字化”,为化作了前期准备,在全局范围实现“网络化”,无纸办公,搭建信息平台。在审计成果利用、转化方面,与大连市检察院制定了联合办案的规章制度,加快了大要案处理的速度和力度。

重庆办在新办业务处室设置时,没有按照审计署对口设置,而是仅设了财政、、经贸三个处,审计任务在这三个处公开招标,农林、水利、社保、外资、行政事业等没有另设处室,而是将其业务都归入这三类。从整合审计资源的角度来看,这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又实现了高效管理。

南京办对全年审计项目试行动态管理,构建了包括项目名称、审计目标、审计时间、责任处室、责任人员、人员配备等12项指标在内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网络图,对每个审计项目的起止时间和彼此之间的交叉衔接、审计主要目标和质量要求、审计人员的合理搭配等都做出了具体、科学的规定和安排。

……

,整合审计资源的程序已经启动,有些问题也已经处在尝试解决之中,但是,现在的最大问题还不在于评价或比较出谁家的做法更可行、更有效而后推广之,最大的问题在于整合审计资源这盘棋是象现在这样分着下下去还是把它合起来下,换句话说,当务之急是要通盘考虑、全面制定具体的、层次分明的审计资源整合工作指南,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的、能够有效协调人力、信息、技术三大资源的操作系统。

应该说,在某些项目上、某些地区内围绕于此的探索已经率先起步,比如责任审计,由审计署牵头,实行五部委联席会议制度,自上而下贯彻下去,既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又可以加大审计力度,同时,还可以使审计成果利用达到最大化。再如,孝感市审计局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权属的界限,在全市区域范围内实现了市县两级资源重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整体推进。市局对审计人员统一调度,在时间安排上统一进度,在审计上统一方案实施,在定性处理上统一口径尺度,在上报落实上加大力度,使全市8个审计机关形成了一个整体、一股合力。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整合人力资源还是信息资源抑或是技术资源,其层面大多也还仅仅限于某一个局部,而要实现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联动,仅靠部分单位的、分散的摸索还不可能实现。另外,我们目前所做的仅仅是缓和了审计资源不足与浪费的矛盾,而这距离我们的最终目标还远得很。眼下,我们最急于明确的其实就是审计资源整合责任主体是谁的问题,我们相信,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一定好解决了。

相关信息

整合审计资源的做法

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大兵团协同作战,实现审计人员力量整合。打破处室界限,集中办内业务骨干,有针对性地查处重点、热点问题,揭露行业、系统的管理薄弱环节和弊端,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如2000年江西国债审计、海口关税审计,2001年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财务收支审计、云南国债审计、贵州财政决算审计,2002年的湖南地税调查、广东省国土资金审计调查,以及今年的电力系统审计等都采用了负责处室牵头,其他几个处室成建制参与配合进行审计的方式,利用各个审计项目安排的时间差,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审计,收效良好,查出了一批大案要案。

整合审计资源的建议

继续加大机审计等先进审计技术的开发力度。在计算机审计的开发方面,对于大型的审计软件,如金融审计、审计、财政审计的国税、海关等行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议审计署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统一组织研究开发,成熟一个推行一个,并在应用中完善提高,以节约研发成本、打造精品;对于小型审计模块,应在审计署的统一指导下,鼓励各级审计机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审计实践中开发应用,并由审计署选择一些比较成熟的审计模块在系统内推广。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7

统计政务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组成内容,它包括统计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统计政务电子化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这些统计政务项目的性质,应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等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备案事项纳入电子政务的范围。在实现形式上,统计调查单位登记备案可以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涉外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备案可以通过网络报批。统计调查单位登记纳入一个地区电子政务总流程将是统计政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电子政务就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构建一个政府办公平台,使用户只要持有一台电脑,即可在任何方便的时间和方便的地点获得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这种减少环节、提高实效、方便用户的政府对社会办公系统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变革。

企业办理一项政府审批事项曾经历了多点多次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多个衙门,才可获取多种批准证书)到多次一点式(即企业要多次光顾一个大厅可以获取多种批准证书)。而未来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则达到一次一点式(即政府各部门的登记审批以及备案手续均在网上进行,只需一次光顾一个大厅即可获取所有审批证件)。网络登记和审批模式至少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促使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网上审批和登记内容必须是具有法律依据或政府批准的行政审批事项,除此之外企业将不予办理报批;二是有利于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促进政府部门的勤政廉政建设;三是减少企业申报程序中的重复工作量,避免技术性差错;四是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总之,这种政务办公模式将促进政府由单一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促进政府真正成为廉洁高效的政府;同时也促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通过依法办理登记报批,对政府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经营纳税。

实现登记审批网络化的五个前提条件:一是政府要确定一个部门,赋予其网络办公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促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形成政府办公“一盘棋”的格局;二是要有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例如:统一的企业(单位)编码(即企业(单位)身份号)、统一的登记注册类型、统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等,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企业操作的电子政务办公流程,例如北京西城区政府“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新办企业审批项目流程是这样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领取工商注册登记表办理前置审批开据房产证、入资、验资企业审批、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刻章审批开设银行账户办理机构代码登记办理国税登记办理地税登记办理统计登记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户外广告审批办理旅店业审定价办理商委粮食审批办理科技企业认证当地工商所备案。(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上部分政府审批登记项目可以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作用。)科学的运行流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同信息只取一次,避免重复和差错。四是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困扰电子政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电子操作系统,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流程软件。而以上五个方面都是建立在政府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的基础上,其工作出发点统一在服务基层,依法行政上。统计登记是政府统计部门依法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政府统计掌握调查对象,建立统计渠道的重要途径,随着政府登记审批电子系统的建立,统计登记网络化将得以实现。2统计工作流程信息化

统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是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它是指统计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的电子化,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初级产品的开发统计信息产品的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

统计数据采集实现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加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基层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建设,国家、省(直辖市)和地(市)级政府统计局之间、限额以上统计调查企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统计局之间应具备网络快速传递的硬件和设施水平;实现政府统计局对企业、上级政府统计部门与下一级政府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制度、统计培训、电子程序的网络传递;实现基层企业(单位)统计数据信息的网上直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

统计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由专业各自开发转变为集中统一研制。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应用软件、文件格式;统一实行统计“一套表”制度,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

统计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统计信息的8个系统15个数据库:一是统计法律法规系统(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二是统计调查单位管理系统(统计法人单位数据库、统计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库)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调查单位地理分布数据库、人口地理分布数据库);四是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系统(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库、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基础统计指标及指标解释数据库、派生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数据库、统计标准数据库、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库)、五是专项统计调查信息系统(国民经济各行业统计调查数据库);六是统计质量评估系统(统计指标数据逻辑关系库、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库);七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模型应用软件);八是统计新闻系统。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8

一、xx年工作情况

(一)资源综合利用

1、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情况XX年年1-9月,红河州经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共计利用资源总量103669.34吨,综合利用产品产量135157.49吨,综合利用产品产值52935.69千元,综合利用销售总额805372.66千元。XX年年1-9月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963.47千元、获减免税4486.89千元,其中获减免增值税4204.49千元、所得税282.4千元。

2、工业三废产生和综合利用情况

(二)清洁生产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的精神要求,紧紧围绕《XX至XX年年云南省加快工业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行动计划》、《云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方案》的目标和任务,我州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全州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XX年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实施清洁生产的基本情况清洁生产在我州推行是一项新的工作,涉及面广,加之目前鼓励支持此项工作的政策还有待配套、完善。为推进工作,我们首先在大中型工业企业推进开展清洁生产,通过大中型企业的带头示范,逐步带动小型企业。例如开远国资水泥厂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已实施清洁生产方案106项,共投入资金3432.55万元,每年可取得1499.07万元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管理制度创新、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XX年年4月26日省清洁生产办组织的专家组通过了审核验收,现正在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验收工作。开远红磷公司也是XX年12月省环保局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企业,XX年9月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清洁生产示范优秀企业”称号,公司选定了污染较严重的硫酸厂2#、3#两套硫精矿制酸及尾回装置(5#制酸装置)作为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共投资50余万元,收集产生清洁生产方案28项,其中无/低费方案15项,中/高费方案9项,通过实施方案后,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7万吨/年,创造568万元经济效益,已解决了尾气排放超标的问题。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现该公司又在省经委节能中心帮助下启动了第二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过大中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使我州一大批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目前,全州已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47户企业中就有一大批是中小企业。

2、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将清洁生产工作纳入州委、州政府对市、县年度经济管理目标考核内容

为使我州清洁生产工作稳步、扎实地推进,结合各县(市)企业的实际,州清洁生产办以红清办[XX年]01号《关于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时间安排的通知》,对州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在XX年年底前完成审核验收的53户企业,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对市、县XX年年度经济管理目标考核指标,做到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对不按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企业、不公布或不按规定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企业要依法实施处罚。并将依据省政府云政发[XX年]141号文件规定,强制实施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

3、完善制度,制定政策,推动清洁生产全面开展

(1)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企业

制度建设是规范和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支持和鼓励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地开展工作,根据《云南省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办法》、《云南省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办法实施细则》,本着“提倡竞争、保证质量、公平合理、控制总量”的原则,我们制定下发了《红河州申请备案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州清洁生产工作监管规范审核程序的通知》。对到我州开展清洁生产服务中介机构的备案推荐条件、申报程序、管理监督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支持、鼓励、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更好地为我州企业做好清洁生产服务工作。目前,已有15家中介服务机构到我州申请批准备案,对这15户中介服务机构,州清洁生产办多次召集其负责人听取意见建议,同时,明确强调了进入红河州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服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中介机构间出现的恶性或不正当竞争,以及只收费服务不到位问题的发生,为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2)制定激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为了广泛、深入地推动清洁生产工作,鼓励更多的企业参加到节能、降耗、减污行动中,根据《云南省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办法的通知》,我州制定了《红河州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办法》,明确规定了奖励表彰的企业、单位、个人的具体条件、申报审核程序、奖励方法等,建立完善了推进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激励机制,已经州政府审核批准实施。

(3)出台《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程序》,规范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

清洁生产审核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通过审核验收能够较好检查企业是否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扎实地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按照《云南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办法(暂行)》的要求,结合实际,我州制定了《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程序》,对申请审核验收企业的条件、资料审查、现场检查验收、验收小组会议等各个具体操作环节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为统一、规范审核验收的工作标准,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制定了《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标准(试行)》,对清洁生产审核包括的七个阶段35个步骤进行分解、量化,并以100分为标准分计算,每个步骤用量化分值来评分,90分以上方能验收合格。为体现公平、科学、合理,对参加审核验收的专家组成员,规定人数为5-7人,这样既规范了我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程序,又防止了企业、中介机构应付了事、“走过场”等行为的发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清洁生产审核的质量,加快了我州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步伐。

4、加大推行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力度

我州清洁生产工作开展起步较晚,加之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为加快推进步伐,我州清洁生产办公室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州各市、县通过召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动员大会,利用节能宣传周、新闻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到今年9月底全州累计有170户企业、6500人次参加了清洁生产推进动员学习,共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共5000余份(条)。通过广泛宣传,使企业和社会各界认识到,清洁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审核是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有力手段。根据工作进度,州清洁生产办还编发了六期清洁生产简报,增强了政府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做好清洁生产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使广大群众普遍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推行清洁生产活动中来,同时企业法人代表也能较全面的正确理解清洁生产的涵义,把实施清洁生产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依法推行清洁生产,企业依法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

为加强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员队伍建设,让更多、更广泛的人员参与到清洁生产的推进工作中来,逐步壮大清洁生产审核业务骨干队伍,在省清洁生产办的指导帮助下,我州先后举办了两期清洁生产审核员培训班,进一步加大对各有关部门、相关机构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各县市经贸(济)局及53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管理人员共210人参加了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取了《云南省清洁生产审核员证书》。为建立专家库储备机制,州清洁生产办还组织了县市及相关人员9人参加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在昆明举办的清洁生产审核师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我州清洁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和充实了红河州清洁生产审核队伍。

5、统计工作情况

为及时、全面掌握各县市清洁生产指标完成进度,抓住重点开展工作,确保今年清洁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州清洁生产办公室要求各县市、中介机构落实专人负责统计工作,每月报送清洁生产工作情况统计表。对已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指导企业按云南省清洁生产办统计工作的要求,真实、完整地填写《实施清洁生产成果统计表》,特别是对拟实施的中、高费方案进行统计,作为我州组织申报清洁生产项目的备选项目。

6、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清洁生产工作的推进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工作中,州清洁生产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明确的职责范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协调配合推进清洁生产工作,XX年年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清洁生产工作会,提出了抓住国家和省全力倡导节能减排下达考核指标的有利时机,以点带面、以大带小、以内地带边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思路,引导和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为促进工作扎实推进,防止搞形式、摆花架子、走过场,对进入红河州开展清洁生产服务的中介机构,结合红河州实际先后三次召开会议,提出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的具体要求,州经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州清洁生产工作监管规范审核程序的通知》红经济[XX年]205号文件,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与州环保局协同配合开展了对县市的督察工作。

7、异龙湖周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情况

二、二oo八年工作计划

为圆满完成《XX至XX年年云南省加快工业企业推进清洁生产行动计划》、《云南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工程方案》及《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的目标和任务,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和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明年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规划编制。

将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摆在工业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机构,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实际出发,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专项规划,研究制定红河州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工业强州战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二是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技术和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三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抓好工业企业特别是年耗能5千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督管理,统计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状况,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在开采、消耗、废物产生、资源再生以及最终消费环节中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及废物、低品位矿、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鼓励产业间、企业间积极开展利用工业排放废物为原料的生产活动;支持不同行业企业通过资源链、加工链和产品链的延伸,实现资源—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突出重点,加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带动。

从实际出发,抓好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建设红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制定包括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能耗、水耗、主要原材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的实现目标。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并通过一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总结出红河州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四)加强依法行政,抓好监督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行工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和清洁生产产品标识等规范化管理。加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及时向社会有关工业循环经济的信息。定期深入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研究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管理,督促指导列入实施清洁生产的53户重点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按期组织实施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五)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广泛开展企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和业务知识教育等培训服务,重点抓好耗能设备岗位培训和清洁生产审核员培训工作。用3年时间对全州耗能设备岗位的操作及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力争到“十一五”末,对全州重点用能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基本完成一轮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好县(市)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和试点企业分管领导及主管人员的工业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工作。把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为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认识,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使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进行生产经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按照《云南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实施细则(暂行)》规定,进一步理顺、规范红河州初审工作程序。继续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的审核、报批、报表上报工作,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做好管理、协调、服务二是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金融支持的引导作用。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凡重点项目计划要与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约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相结合;与实施试点示范方案相结合;与主体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与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相结合,突出抓好有利于构成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的组织实施.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9

一、信息技术给审判管理带来的便利

1、信息化在案件流程管理中的应用。网络流程跟踪能够对案件在各个庭室和人员之间的流转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案件流转的效率。在传统管理模式中,虽然也对案件各个环节的流转节点进行了规定,然而由于无法进行监督,规定往往沦为一纸空文。建立流程管理平台后,审判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流程跟踪对案件流转的时间节点进行严格监控,杜绝立案后久拖未移、当事人上诉后未及时移送案卷等类似情况,也避免了相关责任人员的推诿扯皮。审判日志的自动生成也可以对原始录入的情况、时间节点、修改经过进行记录,从而预防事后修改数据,保障司法过程的严格规范。

2、信息化在案件质效管理中的应用。对案件质效进行评查是审判管理的核心任务,其中对案件质量的评查主要通过对文书、卷宗以及庭审过程的评查来实现。网上评查具有全面性的优点,从而扩大了评查的覆盖范围和深度。在案件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每个案件都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电子卷宗,审判管理部门可以随时调看卷宗和文书,不必到档案部门调卷,也更加便捷。信息化还使审判管理部门对案件效率的管理更加及时,并使审判管理从事后监督的被动状态,转为更积极主动的状态。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审判管理部门可以对临近审限仍未审执结的案件进行网上预警、催办,对特殊、敏感案件进行重点督办,对发生迟延的案件及时发出警示标识,避免案件超期未结。

3、信息化在数据统计管理中的应用。审判管理精细化是建立在数字化管理基础上的,因此各个法院都设立了专门人员从事数据统计工作。实际工作中,司法统计报表的录入一直是法院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以审判信息管理平台为基础,将审判信息平台与司法统计工作有效对接,实现司法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可以减少大量的核对、计算的工作量,并为数据的统计更加精细化发展提供保障。质效指标通过对审判质量和效率指标数据的收集、统计、评估与分析,为审判工作提供宏观导向和决策参考。收集生成质效指标往往耗时累力,而且形成的指标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信息化手段增强了指标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使审判动态的呈现更加精准、直观。

二、制约法院审判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原因

信息技术发展为审判信息交换、处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然而审判管理信息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审判管理信息化成熟度是逐步发展的,实践中制约审判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1、在司法观念上,许多法院人员对审判管理的主要印象还停留在繁琐的填报数据工作上,审判管理信息化后,往往需要涉及更多数据的基础录入工作。承办法官在完成审判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对这些管理事务性工作负责,工作热情往往不高。基础数据录入是审判信息管理平台运作的基础,但在一些基层法院,承办人员为了案件工作任务已经超时加班工作,面对大量数据录入工作,实在无力兼顾,故此一部分人对审判管理信息化缺乏积极态度,对完整准确录入数据也缺少必要认识。工作中有些法院选择由书记员或录入员代替承办人员进行信息录入,但由于人员配置等原因,使工作信息常常无法及时的录入系统,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在技术应用上,信息化对审判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人员的电脑知识水平和电脑操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它要求法院工作人员不仅能熟悉审判业务工作,还能熟练操作电脑。但对于一些老同志来说,他们在信息应用和操作中的确存在着困难,这要求审判管理信息系统在技术层面上必须更加可操作、易操作,加强实用性。实践中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者和维护人员往往并非法律专业人士,他们对法院工作常常缺乏了解,在系统设计中往往缺少专业的考量和前瞻性的意识,无法实现信息技术和法院管理的充分对接,使得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置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满足审判管理的现实需求。

3、在资源配置上,审判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浩大工程。就目前来说,审判管理信息化仍旧面临着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各方面的重重困难。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了在建设初期要投入资金购买软、硬件外,信息化设备还需要持续的维护和升级换代。同时,审判管理信息化需要懂法律、懂网络、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使得审判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比起经费保障更加的急需、迫切。人才和经费的缺口,使法院现有信息化建设水平受到重重的制约,也造成现有信息网络的运行和使用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和效果。

三、对法院审判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建议

1、审判管理信息化必须以审判信息化为前提。审判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应该是全面实现网上办案,并逐步实现常规办公无纸化、档案管理电子化、流程监控网络化和庭审记录电脑化。审判管理信息化必须以审判信息化为基础,先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现有的审判职能机构和办案程序中去,使管理所需的各项数据指标都能从审判信息平台中直接提取,减少重复劳动,减轻办案部门和人员的手工作业量,真正实现提高案件的质量和效率的最终目的。

2、信息化必须以提升信息应用能力为突破口。信息化应用能力一直是制约审判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最大瓶颈,但受经费、时间等多种因素制约,信息应用培训工作成效并不理想。应用网络远程培训却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让工作人员根据自身需要主动选择培训内容。由于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对于信息技术培训的要求不同,法院不可能有足够时间和经费去组织满足每个人员的培训需求,通过电子化远程的方式进行信息知识培训更便捷也更高效。

能源审计管理办法篇10

从*年*月开始,*市工商局在全区工商系统率先启用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全市各级工商机关办理行政执法案件,全部通过网络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后进行。这标志着传统的手工纸质办案方式成为历史。*市工商局执法办案机制由此向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市工商局研发的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它是一个集查办案件流程管理、程序控制、网上审核审批、数据统计查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经过半年的实践运行,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已成为*市工商系统执法领域的法眼慧宝。

一、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在实践中彰显六大功能。

一是实现执法资格管理,防止无执法资格人员办案。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中设定的行政处罚用户为具有公务员资格、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证》的执法人员,确保有行政执法权的干部才能使用该系统,对执法主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二是规范案件查办和销案行为。由于行政处罚案件必须录入系统立案,因此案件就只能通过调查终结、执行等环节后结案或者依法销案,并且整个过程都在局领导和法制等相关部门的全程监控之下。

三是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办案工作效率。执法办案全程均为“网上办公”,办案人员必须会操作计算机。既要能制作执法文书,又要了解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使学习新知识成为执法人员的自觉行为。同时,通过计算机数据传输与复制功能,使同类型案件的查办和组卷效率成倍提高,在线核审和审批,加快了案件办理速度。

四是实现自动提示和自动关联功能。在工商所查办案件权限和类型、大要案件召开案审会、处罚告知和听证告知的选择等方面,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具有自动提示功能。与经济户口数据库、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数据库等模块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在提取案件当事人基本情况信息、案件办理结果反馈等方面,能够实现自动关联。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对案件当事人进行立案后,与其相关联的工商综合业务系统其它模块将自动形成警示信息。

五是具备强大的数据统计与查询功能。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集证据和数据采集于一身,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查询和维护等功能,且可操作性极强,使数据统计和查询变得简单、快捷。

六是强化了对查办案件工作的执法监督。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具有的法制备案功能,立案后的案件和申请采取强制措施的案件,将在局领导审批同意后自动生成法制备案材料和案件目录,实现了对执法过程的全程监督。

二、执法办案网上审批系统在实践中突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