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40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1

[论文摘要]在高职教育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就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理念、原则、流程和内容等进行了专题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体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上岗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而导致这一差距的直接原因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有较大差距,传统课程多,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少;教学内容陈旧,学用脱节严重,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不够紧密等。因此,在高职教育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和推进质量提升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巫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紧紧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而展开,认真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原则和规律来进行。本文拟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理念、原则、流程、内容等进行专题探讨。

一、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理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称专业教学计划,是规范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体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领域、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体系、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教学安排、教学评估与管理、师资、实训条件等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努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具体而言,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

(一)以职业生涯为目标,确定开发方向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应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拓展更加宽广的成长空间。

(二)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业方向,打破“三段式”传统课程模式。要尽早让学生进人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一门课程应包含一项或多项工作任务。要改变“实践是理沦的延伸和应用”的理念,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实训)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四)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

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内容,围绕掌握职业能力来组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操作技能,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创设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

(五)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鉴定项目

职业(行业)标准是在分类基础上,根据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教育、技能鉴定的基本依据,也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要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中级以上的资格证书。

二、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专业术语应符合国家、行业、企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二)实用性原则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项内容和要求要切合实际,能适应行业、企业要求,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同时,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

(三)发展性原则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能体现高职教育的最新要求。

三、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流程

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从组建开发团队开始,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经过运行试验、评估反馈,实现不断调整、更新和优化。整个开发流程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这一核心来进行,并形成过程开放、流程封闭的开发环路,周而复始,持续改进,如图1所示。

四、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一)组建开发团队

打造一支“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的专业开发团队,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为高素质开发团队的顺利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途径,积极探索构建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开发工作,努力达到校企双方“专业设置共议、课程体系共订、师资队伍共建、培养过程共管、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新境界。(二)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高职院校同类专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调研成果主要有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企业组织架构图、职业岗位资质说明书、人才供求信息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通过市场调研,在充分把握市场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就以下事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方向,就业情况,现行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等。

(三)进行职业分析

1.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要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再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工作任务分析的主要成果形式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报告”。

2.行动领域分析。行动领域分析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是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的归类,能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通过行动领域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表。

(四)设计课程标准

1.学习领域设计。学习领域是指完成行动领域工作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内容,属于一级教学目标,其结构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通常也称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设计是在行动领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从低端简单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教育规律,以工作过程的顺序串行知识,形成以工作为导向的知识体系。纵向学习领域的排列符合职业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横向学习领域的分解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为标志的。

学习领域设计要充分考虑合格社会人员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本领,向职业继续教育延伸和扩展,还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本领,进而确定专业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明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为达到培养目标所确定的教学原则、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构建各个专业的学习领域。

2.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是指以项目、任务、产品等为载体,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的教学方案设计。每个学习情境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是教学的二级培养目标。通过本环节,设计出由课程目标(基于岗位资质分析)、课程结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基于职业能力本位,以项目、任务或案例为主体)、课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合一)、课程评价(过程评价为主、多元化、开放性)、课程管理(基于pDCa循环、持续改进)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五)制订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整个开发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要按照规范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各学习领域课程之间的“排列组合”问题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可从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出发,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进行合理安排。

1.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以完成某个专业共同的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这些课程要以不同专门化方向之间的共同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是指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就业岗位,以完成某些专项任务为目标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应涵盖国家(行业)颁布的相应标准的考核要求。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以任务驱动型课程为主体,课程实施主要按照工作流程或技能提升的逻辑顺序来展开,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范围较窄的工作任务切人,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工作岗位所需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劳动组织、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同时,将知识学习、技能提升、能力培养和习惯形成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2.公共文化学习领域课程。公共文化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共同信念和情感,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加强人文素养,树立法制观念,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同时,通过公共文化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公共文化学习领域课程应注重活学活用,加强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加强针对性与应用性,提高为专业服务的能力。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其提供有力保障。这些措施主要包括:(1)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2)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3)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4)根据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组织的需要,修订教学运行管理条例;(5)配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学习与研究,制定课程相关管理制度;(6)构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就业能力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improvingthestudents'employmentabilityin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co-constructpracticaltrainingbases

Chenwei,FanJun,XiaXianming

theCityVocationalCollegeofJiangsu,nanjing,210036,China

abstract: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co-constructedpracticaltrainingbasescangivefullplaytothefunctionofthepracticaltrainingbase,andpromotetheimprovementofstudents'employmentability.itcanpromotetheprofessionalconstructionandcurriculumreform.itcanwellsolvetheproblemthatcollegelockofpracticaltrainingequipment.itcanrealizezerodistancedockinginthetalentstrainingandthedemandoftheenterprises.itcancultivatestudents'employmentcompetitionability.

Keywords: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co-construction;practicaltrainingbasesoutside;employmentability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了许多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已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关键,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功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技能,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2)解决学校实训设备的不足。

(3)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4)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与专业建设关系很大,也与学生所学课程和掌握的技能有关。因此,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知识保证。

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可共同探讨专业课程的开发,制定与企业需求和特点相适合的课程培养目标[3];在企业参与下,可构建适合企业、社会发展的各种课程模块,形成围绕职业能力设计的模块课程体系;可不断听取企业人士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改进具体专业课程的结构,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能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操作技能提升为切入点,构建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校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构建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订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其具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社会需要,我校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为3个方向,即数控设备方向、工业控制方向、数控技术方向。这3个方向,除了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不同外,其余的公共基础平台课模块、专业群通用技术平台课模块和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都是相同的,体现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共性和不同方向的差异性。

现在,许多机电产品都采用可编程控制技术对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因此我校采纳了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的建议,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的课程。该课程的教材系与西门子合作开发,为我校的精品课程。另外,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开设了机电控制实训课程和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对于数控设备方向,考虑到变频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很普遍,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采纳了西门子(北京)有限公司的建议,开设了数控设备伺服与变频应用的课程。

对于工业控制方向,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采纳了康尼机电有限公司的建议,开设了基于LoGo!的变频控制技术、组态技术应用、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课程。

对于数控技术方向,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采纳了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和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建议,开设了UG造型与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以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实训等课程。

所有课程的制订与实施都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成果,这些课程很好地满足了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学校实训设备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也将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物质保证。

仍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面向信息产品制造业、机电一体化设备运用企业和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数控设备调试与维护、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技能,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使用、维护管理等工作。购买齐全的数控加工设备和生产线控制设备能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但投资过于巨大,且日常维护费用很高,设备利用率低,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很难实现。因此,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或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校中厂”,利用企业带入的设备进行实习实训,或将学生直接送到企业学习锻炼,建立“厂中校”,利用企业的设备提高学生的技能,或帮助企业宣传产品,获得企业的设备赞助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能够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我校引进了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中厂”,引进设备价值一百多万元。我校数控机床及应用技术、UG造型与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等课程均在“校中厂”进行,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又进行了实训,技能提高得很快。

我校还在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中,建立了“厂中校”。该企业资产达2亿元,其中机床设备总值1亿元以上,可满足学生所有机床实训的要求。我校学生的数控机床安装、数控机床诊断与维护课程的实训均在“厂中校”进行,所有学生都获得了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颁发的证书。

我校与上海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SiaS)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数控技术实训室、机电控制及pLC实训室、工业控制及mpS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CaD/Cam实训室和液压气动实训室共6个实训室,西门子公司捐赠设备价值近二百万元[4]。

可以说,我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也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真实的平台,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掌握生产的工艺与流程,掌握产品的设计与加工方法,掌握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如此便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对接,既使企业能源源不断地直接从学校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直接保证。

我校已与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康尼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实训基地现已初具规模。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到这些企业中顶岗实习实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技术人员(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很快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此外,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还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让企业能有更多的时间考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预选优秀人才,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零距离对接[3]。同时实习的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能够节省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能得到缓解,由此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

4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上。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就必须强化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实践保证。

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所选专业及其专业方向上,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上,还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娴熟的工作能力上。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

4.1满足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紧扣市场经济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江苏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与之相关的企业有机电一体化设备运用企业和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等。我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即瞄准这一市场而设,其专业方向也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设置的。

我校与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设置了数控设备方向;与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康尼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设置了工业控制方向;与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设置了数控技术方向。这3个方向,基本适应了江苏相关市场的需求。

同时,这些专业方向也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学生在这3个共建实训基地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练就基本的实践技能。

4.2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我校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际锻炼。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一种工作经历,既积累了工作经验,也培养了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社会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校与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在基地中建立了“宁庆班”,选择20名学生进入“宁庆班”学习、工作、锻炼,为期一学期。公司提供8个技术岗位对“宁庆班”全体学员进行轮岗培训,全权负责相关的学业考核,为考核合格者发放培训结业证书。通过一学期的实训,每位学员都在8个技术岗位上进行了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些学生能独立进行数控系统的接线、调试工作,有的学生参加了出口数控机床的整机安装、调试工作。

我校与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选派了7名学员参加顶岗实习,所实训的岗位是机床组装(根据机床大小分为720系列和850系列)、部件组装、电气装配、业技课。这些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积累了工作经验,可以独立完成生产任务。

我校与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选派5名学员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期间,学生完成了数控实训台的布线、安装和调试,完成了自动生产线的安装和调试,到相关企业对数控设备进行维护和改造等。所有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

4.3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能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训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非常注重受聘人员的工作能力。如果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将会提高自身的录用率。

在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宁庆班”接受过培训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实训锻炼,具备了相当的工作能力,基本掌握了数控机床的安装和调试、学会了数控系统的编程,其中不少学生直接被该公司录用。其他学生也被相关的企业录用。

而在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工作能力普遍获得了提高。有的学生掌握了720和850系列机床的线轨、螺杠的安装和校准,机床工作台的水平度测量,磨床的基本使用(打磨垫片),3轴精度(机床各轴垂直度)的认知,机床零点设置;有的学生学会了轴承的安装,轴承盖的切削,气动装置(用于自动换刀、自动门等)的组装,水槽、油压部件的安装以及各类小部件的安装;有的学生学会了电气柜电气部件的布局、电气的连接,能正确美观地接出两类系统的线路,能正确安装各类电器部件;还有的学生已了解了机床的基本信息(工作台大小、最大刀具直径、最大刀具重量等)、机床配件(切削运输机、水槽等)的认知、电气部件的认知和部分部件的基本信息(性能、厂家等)。目前,这些学生已全部被该企业录用,并已独立承担工作。

在与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中,选派的顶岗实习学生参与了半高站台门导轨的设计,获得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学生被该公司录用,并被破例安排在设计岗位。

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工作能力强,在毕业后的3年内,绝大多数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担任了部门经理的职务,有的当上了部门的主管,还有的在外资企业当上了经理助理兼翻译。

5结束语

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推动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燕.试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3):76-79.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91-92.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行动导向;软件工程概论;教学模式;职业能力;工作过程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软件人才,在我国现阶段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市场对软件人才旺盛的需求,而软件专业毕业生难以上岗工作”的尴尬境况,这充分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要求。行动导向教学倡导学生在行动中学习,为了行动而学习,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德国职业教学中得到了成功,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操作层面,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和职业行动体系实现集成化的良好教学方案。

1.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1.1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及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强调职业实践,强调学生通过典型的职业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行动导向学习过程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作用。教师采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实现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独立地制定、实施和评估计划,独立地获取信息”,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其特点主要有:

(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能力素质的修养不容忽视。软件工程教学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目标,为将来在工作环境或劳动组织者变化的条件下自主学习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的整合性。软件工程课的知识需要精确而扎实,并不一定追求多而深。针对这样的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把连贯的知识整合起来,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的工作需要整合起来,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领域。以企业及工作环境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导向为主线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把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具实用性。

(3)教学手段的多样性。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模式,转变为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以引导、启发、调整为主,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从传统的模式思维转变为创新思维。

(4)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概括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锻炼了学生毅志力,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职业素养。

1.2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有一套可单项使用,也可综合使用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

1)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教学法。

①谈话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进行教学的方法,适合个体化教学辅导。②4阶段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结4个阶段进行的程序化的技能培训教学方法。

2)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的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一种模拟情境活动的教学方法。设计一个与现实某一条件下可能相近的环境,根据学习者在这一环境可能扮演的角色,组织设计一套适合这一角色的测试项目。将学习者安排在逼真的模拟工作环境中,提出多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其进行处理,用这些方法测评其心理素质及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3)综合能力教学方法。

①项目教学法: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问题。②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

1.3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学生参与度不强。传统教学在对系统化理论化的文化知识的传播上是适用的,但在对实践能力要求强、与实际工作需要结合紧密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育中是不适用的。计算机类本、专科学生的教学中,有相当多课程的教学并不一定都苛求系统化,理论知识够用即可,更重要的是实际能力的培养;对知识和技能的构建、整合和应用过程有具体而细致的目标要求。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求培养学生既能适应岗位,又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和职业素养,并能将这种能力在其他职业环境中得以运用和扩展,进而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尝试从教学形式、学习内容、教师地位、学生参与度和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分析传统教学与行动导向教学的差异,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行动导向教学法对软件工程教育教学目标的获取有明显的优势,相对传统教学,它更适合也更需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和实施。

2.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过程

在软件工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首先要建立工作任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进行组织,以开发的项目为中心,教学重点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课程内容,开发该项目,进而完成工作任务。项目和工作任务之间形成一个对应关系,这就要为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设计一个项目。项目在形式上是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内容上视为一个工作任务,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学习(行动)过程,通过学习(行动)来获取方法。通过一个个工作任务的实施,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关键能力。

软件工程概论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结合课程目标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行动导向教学尝试。

2.1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突出能力培养”“紧扣工作任务”为原则选择与软件工程相关的知识,如软件工程方法学概述、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运行、面向对象方法学等学习项目。项目的确定以软件工程师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并以项目开发基本操作过程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的选取结合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来进行。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软件开发流程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融理论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2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掌握软件工程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胜任本专业软件工程师岗位的工作,同时具有诚实、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1)编写各阶段文档的能力;

(2)熟练掌握使用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进行软件开发;

(3)具备从事软件系统的测试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4)从工程的角度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3课程内容与要求

针对上面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将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相关的知识分解为7个学习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分为3个阶段,具体内容见表2。

2.4情境设计

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对课程内容进行情境设计。限于篇幅有限,只列出面向对象方法学之面向对象分析的情境设计,见表3。

3.创新点

此项目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内涵结合信阳师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以软件工程概论等课程为依托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1教学设计原则的改变

软件工程概论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为依托,以软件开发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根本,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就业能力作为课程教学根本目标的指导思想。由企业专家、项目组教师和校外课程专家共同组成了软件工程概论课程开发组,共同进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3.2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传统的显性课程及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技能的培养,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关键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全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设计,将单一课程的学科知识转变成系列的工作过程,将课本上死板的原理转变成现实运用的活技术,缩短了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距离。它不仅涵盖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知识、技术能力,而且还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情感与态度能力一起融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项目组依据软件开发的实际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依据企业项目需要调整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了“校企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学习、课题组”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课程教学体系的改变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计划的最大不同是,基本固定第1阶段的课程,半固定第2阶段的课程,灵活安排第3阶段的课程。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调整第2阶段的部分课程,根据市场需要和项目开发的要求开设第3阶段的课程。该课程的构建与开发,紧贴信阳市及周边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软件工程师岗位群的需要,以软件工程师岗位群所需知识、素质和关键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在软件工程专业调研基础上,打破了原有的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体系结构,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重新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与岗位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开发高职动漫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动漫专业实践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编号:GZYLX1213278)阶段性成果之一;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动漫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GDGZ12Y093)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2-02

任何专业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都需要围绕课程进行,而课程教学只是课程开发中的一个实施环节。课程开发是专业教学目标达成的根本保障。具体来说,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对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以往的高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科本位的课程设计思想,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为目标,造成授课方式上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的能力构成与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不能匹配。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提出了“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这种新形势下,培养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了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目标。

科学研究表明,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并不能代表学生具备了掌握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应对一项工作需要的全部知识中,一半左右属于工作过程知识。其中的差别,正如学会了砍树、锯木头、修整木头等各项操作技能,并不能代表能够制作一件像样的家具。何况,很多时候,只是口头教授了锯木头的方法,连锯子都没让学生拿上。

高职毕业生能够应对专业工作,适应市场需求,除了要掌握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外,还要按照工作过程中知识的结构方式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就是以完成职业活动的业务和工作流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将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合理结合成为一种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一、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弊端分析

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而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院式的课程开发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科知识的系统、全面为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严谨、科学。但是也存在和工作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其知识内容是经典的,所以更新慢,跟不上市场更新的速度;另一方面,教授了知识,没有教授使用的方法,造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存在困难,或是解决方法与市场标准不能保持一致。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特点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能有效解决传统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的弊端,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目标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课程开发是为了人才培养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市场决定,这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学校首先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毕业生工作能力符合企业需求的方向保证。

2.课程群的设置围绕工作能力的培养展开。与传统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不同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不会力求知识点的系统与全面,而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应对实际工作的知识与技能,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体系来构造课程,形成课程群。一个课程群能够涵盖一个或者几个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作技能。

3.课程内容教学的实施借鉴工作流程。为了让学生既掌握工作技能性的知识,也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知识,在实施课程内容教学的时候,采用模拟工作环境及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即是项目教学的方法和情景教学方法的结合。

三、高职动漫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动漫专业作为新成立不久的专业更是迫切需要寻找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设立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做了以下工作。

1.市场需求调研。当前,高校动漫专业培养的学生主流是影视动画方向,这也成为了众多新成立动漫专业的选择。在专业逐渐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例如:①当前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失业率较高,同时收入不高且就业满意度差。该专业连续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被亮红牌;②动漫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衔接不上;企业需要具有良好职业态度和较好专业能力,并且在某种技能上较为突出的学生,而不是各方面都泛泛了解,但缺乏定位的毕业生;③企业需要学生具备工作经验,但却并不愿意付出时间和成本的代价来对毕业生进行培训。

为了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学生,笔者所在的专业对学校所在地的几所flas制作企业、三维动画制作企业、动漫行业协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调研与座谈,并对几大动漫专业求职网站的企业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笔者学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将flas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衍生品设计与制作及新媒体动漫设计制作等几个专业方向作为可选的专业培养方向。最后根据前期建设特点和师资队伍实际情况,将Flas设计与制作与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确立为两个专业方向。

2.课程设计(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在Flas制作方向中,为了切实培养学生具备Flash二维动画制作的职业能力,开设了Flash软件基础(96课时)、Flas设计与制作(100课时)、二维动画制作综合实训(144课时)三门课。在Flash软件基础中,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软件操作基础、Flas中角色的画法、场景的画法以及一些基本的练习项目,具体授课时以动画中的一些片段为项目来实施;在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讲授Flas中的运动规律和实际一个实际Flas制作。经过这门课程学生将完成一段完整的Flash角色动画;在二维动画制作综合实训中,学生将以分组形式,完成由自己设计并由小组完成的Flas片。

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同时Flas制作方向开设了插画设计(72课时)、漫画设计(80学时)课程。

在三维动画制作方向中,开设了maya建模与渲染(96课时)、maya动画制作(100课时)、三维动画制作综合实训(144课时)三门课。maya建模与渲染课程以掌握“三维模型师”和“三维材质灯光师”工作技能及工作流程为培养目标,按照企业工作具体过程,采用几个相关项目来实施教学。maya动画制作以对“maya动画绑定师”和“maya动画师”的工作技能与工作流程的掌握为培养目标。在三维动画综合实训中,学生将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三维动画短片。

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同时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方向开设了maya特效制作(80课时)影视栏目包装(72课时)两门课程。

3.课程教学实施。为了确保学生既获得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也获得工作的过程性知识。教学内容必须选取实际工作项目,并且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与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体会并掌握到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技能与流程。

下面,以Flas制作的相关课程来阐述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的实施过程。

市场上对Flas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从事Flash二维动画制作,具体有Flash场景设计、Flash原画师、Flash中间动画师、后期动画合成师等工作岗位。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以下知识点是必须传授的:①Flash软件基础;②一定的美术基础;③Flash中的角色运动规律;④几个后期合成软件。同时在授课的时候,尽量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实施。

以《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设置了以下项目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

在具体教学实施的时候,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工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在课堂上接触到企业工作需要的技能、流程,也能在工作的氛围中学习到企业协作的工作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工作,它从理念上将高职教育从学历教育真正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就业能力大幅提高;从实际操作上,打破了长期相对不变的学科式的课程群设置,转变为根据工作能力培养需要设置课程,在课程知识点标准上及课程教学实施上也引起了相应的变革。所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从整体到局部到深刻变化的根本性变革,这使得它与很多其它教学改革停留在浅表层次区分开来。

参考文献:

[1]李闽,冯艳妮.高职动漫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13[3]

[2]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

[3]吴明慧,李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动漫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7]

[4]赵志群,王纬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

作者简介: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5

abstract:integrationofworkingandlearningbasedontheactionoriented,asanimportantcharacteristicforvocationaleducation,hasbecometheconsensus.Forthecomputercoursesindemonstrativevocationalcollege,itmoreneedstoexploreanewcoursemodelwhichissuitabletotheactualsituationofourcollege,consistentwiththeactionorientedrequirementandcaneffectivelypromotethecomprehensiveoccupationabilityofcomputerprofessionalstudentsinthecurriculumandteachinglevel.

关键词:行动导向;工学结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

Keywords:actionoriented;combininglearningwithworking;occupationability;curriculum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59-03

0引言

当今社会逐渐向知识型社会和信息型社会转变,特别是信息爆炸式增长,it类相关技术及知识更新极快,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仅仅只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步伐,而必须具备较强的就业和职业迁移能力,拥有能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适应当今it行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为了能在当今变化莫测的劳动市场上站稳脚跟,高职学生就必须具备行动的能力,为了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方向学生的行动能力,就必须探讨对学生进行示范的、自我负责的、整体化的,以it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方向课程,大部分都可以基于工作任务来进行项目化教学设置,通过开发具体的it项目情景及实施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学的过程中做,做的过程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在团队的合作中能够培养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实际项目的体验式学习,真正促使学生能够从学习中寻找到乐趣,找到自信,逐步奠定职业综合能力基础。

1学生培养层次定位

1.1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首先我们需要定位我们培养学生的层次。大学培养的人才分为几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学术型人才属于学科性、科学性和理论型研究,指从事发现、研究客观规律工作的人才。工程型人才属于设计型、规划型和决策型人才,是指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有关事务的设计、规划、决策工作,即在工作或生产活动之前进行预先考虑并作出全面安排的一类人才。技术型人才属于工艺型、执行型和管理型人才,是指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将学术型人才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一类人才。技能型人才属于技艺型和操作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工作的智力含量较低的一类人才。

根据上面的定义,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定位在技术型人才这个层次上面,而培养技术型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与能力。

1.2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技校、中专及职高,还录取了部分普通高中学生,这些学生入学分数相对本科院校来说偏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踏进高职高专院校之后,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并对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自我学习、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都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思想行为、学习态度,心理意愿等都和普通的本科院校学生有明显的区别。

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向高技术型人才方向培养,使我们的学生能够胜任现实工作,并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综合职业能力。

1.3更有效的培养学生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培养高职高专的学生呢?通过结合工作真实情景开发出来的教学情境和项目,把知识融入行动导向,使老师讲授为主,变为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我学习,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反复体验,这样能够更好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深刻的掌握学习内容。

2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

工学结合课程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的典型任务为载体,分解任务,逐级完成,通过在真实或模拟工作情景中对相关任务的完成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发过程中,要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摒弃教师讲台上传统的说教式灌输知识,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整体化学习,促使学生手、脑、心并用,最终获得未来职业必要的知识。

2.1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教学的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实际工作任务集合可以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抽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通过对it行业、企业调研人才需求研讨,然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再抽象出职业工作逻辑。通过校企合作,最终目标为培养学生胜任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2.2人才培养方案“三纵三横”设计法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可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专家研讨会是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其结果不是独立的、点状的“能力点”或者“技能点”,而是过程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实践专家研讨会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为课程开发提供前提和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要考虑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具体内容需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进度安排,课程标准,师资配备,条件配备以及机制制度。经过对这些内容提炼,可以得到“三纵三横”设计法的横向和纵向坐标。横坐标是:理实一体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纵坐标是:师资,教学条件和机制与制度。纵横坐标之间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任务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从而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而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纵向三要素提出要求,横向三要素提供支撑和保障,最终可以设计出工学结合,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人才培养模式。

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3.1理念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而“关键能力”是不能通过知识传授式教学来实现的,只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行动导向”地,在做的过程中习得。行动导向教学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实现专业内容教学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所以,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就是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有效培养。

3.2模式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他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而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不能将备课、上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上,而是要重点考虑如何进行能力训练,能力目标的确定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众所周知,能力不能传授,只能训练,用在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要做的事务来训练、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去完成任务,而不是仅仅讲授一本书,学生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训练运用知识做事的能力。

通过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中,并要求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工作情景,从而获得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既学习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更使得相联系的隐形知识得到学习,即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

3.3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真实工作任务抽象出典型工作任务并最终加工出若干个可操作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工作任务集,不断给出学生任务目标,学生首先想象出行动的终了状态(问题解决后的情形)和解决途径,通过有产出的工作完成任务并展示成果,从而获得在行动过程中具体化了的结构性知识。而教师则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

具体教学方法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实验法等。

4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思路

目前我校进行高职高专示范院校的建设,需要对传统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知识/任务引领式教学,再抽象加工变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主线,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有效培养。具体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实验法来实施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可以有以下方法实现行动导向教学:

①营造职业情境,组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形象思维和归纳式为主的学习方式。②任务训练,用做学生未来职业工作中的事来训练,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训练,练出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③按照“完整行动模式”组织教学,并尽可能要求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和评估,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④整体化学习,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能力;通过学习基本的工作技术形成方法能力;通过掌握基本合作和交流技能形成社会能力;通过深入反省和认识自己,以及负责任地参加社会和政治活动,形成情商。⑤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5结束语

基于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是以行动为逻辑的过程代替了以专业为逻辑的的结构,就必须得对现阶段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改革,课程必须直接按以it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并基于行动的原则来设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挑选在it企业和社会中所遇到的各个生活情境,基于实际的工作任务和项目,把“独立自主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掌握it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境,能够在就业的时候跟社会及企业真正实现无缝接轨,快速融入企业工作情境之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热力动力工程;能源;锅炉仿真

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应用性增强,它主要是以机械工程学和跨热能动力工程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来产生动力。而锅炉正是能量转换的工具,只有在锅炉进行合理的设计,才可以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最近几年,我国锅炉的种类逐渐增多,但在锅炉的制造和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样导致能源的利用率较低,所以怎样才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目前国家热能动力工程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

1.我国当前动力工程的情况以及发展趋势

1.1我国当前动力工程的发展情况

我国热力动力工程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苏联,主要包括的学科有锅炉、电厂热能、内燃机、压缩机、制冷、低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等几十个小专业。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由几十个小专业压缩为九个,随即不久,就从原来的几十个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目前我国已有120多所高效舍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对于热动主要研究的方面是热能与动力,是一种应用性强的专业,主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有:机械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还要学习能量转换以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制冷空调设备、制冷装置、动力机械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等设计、制造和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这个专业在很多领域上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基础方向。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需求和经济分配状态以及科技发展的趋势等都成为我国现阶段的挑战,也是当前本专业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热动也是当前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1.2我国当前动力工程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在动力控制工程方向发展,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其次是在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上主要掌握内燃机原理、内燃机的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还有热力发动机排放、环境工程概论以及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等方面的知识。在制冷低温工程和流体机械方向上,需要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除此之外,在水利水电工程方向上主要掌握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2.工业炉的发展

工业炉的作用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用来对物料和工件加热。工业炉是工业加热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量大面广,品种多,影响极大。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很完善的炼铜炉,随着技术的发展,炼铜炉发展迅速。而发展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2个行业县以上企业,工业炉装备11万台以上,机械行业占7.5万台(占炉窑总数66%)。工业炉中燃料炉约6万台,占炉窑总数55%以上,电炉绝5万台。也就是说大部分地区都在使用工业炉,而燃烧炉又是工业炉中使用最多的,所以对于工业炉发展对于我国的工业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关于炉内燃烧控制技术的运用

对于燃烧控制技术是当前步进炉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当前控制技术已逐渐由原来的手动控制转换为自动控制,而当前加热炉选用的自控方式主要有空燃比例连续控制系统以及双交叉限幅控制系统。

3.1空比例连续控制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烧嘴、燃烧控制器、空气/燃气比例阀、空气/燃气电动蝶阀、空气/燃气流量计、热电偶、气体分析装置、pLC等组成。工作原理是由热电偶或气体分析装置检测出来的数据传送到pLC,由此得到的偏差值按比例积分、微分运算分别对空气/燃气比例阀和空气/燃气电动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可以达到控制空气/燃气比例和炉内温度之目的。

3.2双交叉限幅控制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烧嘴、燃烧控制器、空气/燃气流量阀、空气/燃气流量计、热电偶等组成。工作原理是:通过一个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把测量的温度变成一个电信号,该信号表示测量点的实际温度。

4.仿真锅炉风机翼型叶片

对于锅炉的叶轮机械内部,流场复杂,有着非定长特征,所以在实验检测方面就会有很大的困难,而目前没有完善的流体力学理论解释诸如流动分离、失速和喘振等流动现象,需要流动实验和数值模拟了解机械内部流动本质。

5.热能工程技术在能源方面发展

5.1在能源方面出现的问题

对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很重视能源的问题,而能源动力工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产业,所以在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风机,是一种能源利用中产生的机械,它本身装有多个叶片,通过轴旋转推动气流,这种风机主要广泛应用在发电厂、锅炉和工业路遥的通风和引风,对矿井、隧道、冷却塔、车辆、船舶和很多大型的建筑物实现内部通风,同时实现排尘和进行冷却。对于在一些发电站里,随着机组的发展,电站需要向更安全、更可靠地方向发展才行,所以电站对风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掉一些安全问题,像锅炉经常出现烧坏电机、窜轴、叶轮飞车等事故,这种事故严重危害到设备的使用以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在经济方面也有大量的损失。

5.2在能源方面的发展前景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怎样让能源更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就会很大程度上推进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我国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能源,当前我国在能源发展方面主要以“新能源、核能、只能电网、常规能源、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方向,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正是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发展方向,通过结合很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来培养能适应国家能源领域快速发展要求的高级研究应用型人才。

6.结语

本研究主要根据我国热能动力工程在锅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做了一些研究,在锅炉的燃烧控制方面,在燃烧方式、风机的旋转问题以及资源利用率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和阐述,总结出热能动力工程无论在锅炉的发展或是其他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合和利用一些理论知识能够转换成实际的应用,将更利于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法;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近1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从国企到民企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支持力度,从中职到高职的学生人数,无不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各职业院校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首当其冲。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是85后,甚至是90后,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传统的理论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适应现代职业课程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以增强职业课程对适龄学生的吸引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特点,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在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研究结论,设计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这些教育方法在德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我国已有不少职业院校开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但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应用的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对于如何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教学因素进行有效融合,尚没有形成清晰、系统的教学设计思路。许多教师面对行动导向法之下的各种具体方法,不知该如何正确地选择适合本课程特点的行动导向法。本文拟从比较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之下各种具体的方法入手,具体地提出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应该如何选择适合本专业、本课程的职业教学方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比较分析

“行动导向的教学”由英国的瑞恩斯(ReginaldRevans)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在德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准备教育的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推动了不同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活动,促进了项目教学法跨学科、跨职业、跨培训机构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如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实验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思维导图法、任务驱动法等等。现在我国职业院校推广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下就从这四种方法的核心目标、使用过程、教师与学生、所需工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详见表1)。通过对这四种方法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相同点

1.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四种方法都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计划、独立实施与独立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特别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脑、手、心”共同参与,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角色转变,教学相长。这四种方法都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也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更多的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是学生碰到问题时的咨询者,有时候甚至是课堂上的一位主持人。教师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并不把知识传授作为其唯一的任务,而主要是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

3.教学模式呈现出开放性。这四种方法都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它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学习领域的形式把与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研究教学内容,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同点

1.模拟教学法侧重于“模拟”,关键在于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的角色。要做到有效的模拟教学,就需要教师积极思考,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对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模拟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职业场景。

2.案例教学法专注于“案例”,利用真实的事件为基础并结合实际教育的活动所撰写的案例就是教师上课的教材。案例的讨论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其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他们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各种案例的最后,总是问学生:“你说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不经过缜密的独立思考是很难给出圆满答案的。案例法训练的就是决策艺术,锻炼学生在不圆满的条件下做出自己独立决策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项目”,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与指导作用。

4.引导文教学法重点则在于“引导问题”,教师通过引导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在引导问题一步一步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探求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其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是否有明确的线索、有足够的提示、引导问题设置的数量和质量是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关键。

另外,引导文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从核心目标、到所需工具看似一样,但是区别两者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资料的提供。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会提供完成项目的所有相关信息资料,而引导文教学法教师只会提供部分资料,更多的资料和知识是需要学生通过对引导性问题的回答来自主地学习。

二、不同课程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这四种常用的现代职业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和专业特点,选择正确的、适合的职业教学方法。以下以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主线,以专业设置为辅助分析行动导向法的具体选择和实施(见表2)。

我国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设置涉及技术、经济和社会工作三个大的领域。这些领域和专业具体包括:(1)技术专业――设有建筑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通讯技术、木材加工技术、信息技术、网络与媒体技术、机械制造与加工技术、保养和维护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环境和射线保护等专业方向;(2)经济专业――设有银行、数据处理、财会、卫生事业、社会机构、房地产经济、贸易、手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国际营销、国际税法、媒体与通讯经济、展览与大会管理、公共经济、运输经济、税收与审计、旅游经济、保险、经济信息等专业方向;(3)社会工作专业――设有老年人工作、残疾人工作、具有心理障碍及嗜好人群工作、犯罪人员工作、家庭教育、儿童和青年人工作、社区卫生工作、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等专业方向。

(一)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包括政治课、体育课、外语课、军事训练课等)。这类课程虽然并不一定与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却是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修的课程。由于这类课程专业性不强,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因此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学生在课堂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就像演员演戏一样。这种模拟人生、模拟社会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系统中的基础环节,旨在实现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目标,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获得必要的能力训练,具备创新的综合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知识细节的灌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术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基础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应用科学三类。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处理个人问题。通过项目教学并且以个人为小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训练其科学思维,培养技术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经济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法政、社会、管理咨询经济三类。这类课程社会性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现状、宏观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对经济现象的各种模拟,帮助学生从感性上更直观地接触社会经济。

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社会心理、法政三类。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人心理的了解,学会从“他利主义”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文教学法中能有效地设置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换位思考,更好体现了社会事业专业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包容能力及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课程

该类课程指某一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它是为学习专业实践课程打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所具有的“基础性”、“专业性”、“大面积性”、“核心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们在课程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技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枯燥”,大量复杂的技术方法、数学模型和虚构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摸不着头脑,很容易就失去学习的兴趣。引导文法可使学生在教师“引导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掌握技术知识和模型的设计。在头脑里清楚“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哪些能做得更好”,并形成后续实践课程中的操作步骤。

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采用必须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必须把课堂的教学与学生课外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求学生走出去与社会接触,关注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现象,因此除了教师的努力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开展。项目教学在此可以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通过真实的经济项目,比如与企业合作的市场调研项目就能很好地让学生主动通过经济数据的收集、经济指标的分析,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这一完整的过程,在项目中积极学习经济方法,深刻体会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工作类专业课程必须体现专业内涵的把握和专业价值观的塑造,教学方法的选取必须突出专业特征。作为一个社会福利资源的筹集和发送体系,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所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是一种运用专业机制来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也是一种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阅历,所以对课程中的知识很难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对一些社会问题所引发的思考总是想当然。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利用鲜活的案例资料,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培养社会学的思维。比如,就社会工作方法这一知识点,就可以利用“赡养老人”这种类型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作用及其内容,并可以进一步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梳理并总结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家庭、矫治、残疾人社会工作。

(四)专业实践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是集中体现专业特点的中心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它根据某种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岗位需要而开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向,培养学生未来的具体职业能力或职业拓展潜力。

技术类专业实践课程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这类课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以小组为形式,以引导文法为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从旁提醒学生在具体操作机械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从资料的收集――计划的实施――检查评估,由始至终都是由学生动手动脑。

经济类专业实践课程强调的是与社会经济现实接轨,避免照本宣科,教师要注意与时俱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走出去和引进来”。“走出去”就是利用模拟教学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各种职业的具体工作。比如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教学,可从组建模拟外贸公司开始,运用所学内容模拟一部分,从询盘、发盘、还盘到接受,订立贸易合同开始,从信用证项下的FoB进口合同、CiF项下的出口合同各环节来锻炼学生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实际能力。“引进来”就是利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引入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具有现实性的案例。例如,在证券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等工作。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身临”形形的市场环境,去摸索、探讨处理各种投资问题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进行投资分析和投资决策的能力。

社会工作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生能真正学会用一个成人的眼光去处理社会事业中形形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社会工作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不是去模拟或创设问题的情境,而是直接采用实际的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到现场参观或者直接到相关机构去接触现实的真实场景,从而使实际工作水平和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应用型;大唐移动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83-03

一、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大力推动专业与产业对接,按照课程群对接岗位需求,专业教材对接技能要素,教室校内对接校外车间,专业老师对接行业师傅,教学环节对接生产流程,行为习惯对接职业素养,毕业证对接职业资格证的“八对接”,为国内地方本科学院向应用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1],2014年5月,毕节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科称“贵工程”),标志着学校全面融入到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之中,学校也正式向工科方向转型。很多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学科专业体系重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通信工程技术发展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了,从上个世纪中叶电报诞生到1876年电话的发明再到现代光纤技术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普及,国家对通信工程方面人才需求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2]。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也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热门专业,尤其是在全国众多高校中,开设通信工程专业的院校有200余所,使得本专业从招生到学生就业,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性。相比较全国985、211高校而言,“贵工程”这样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来说,要充分了解和认识自身特点,正确认识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型学院、专科学院、职院等之间的区别,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思路和办学定位。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按照岗位需求导向[3],制定符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这类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服务地方经济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根、存在之基,是指引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理念、办学思路的前提。现对贵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结构进行分析,结合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教授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出的“六需求”、“六定位”[3],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岗位需求导向原则[4],提出我校转型发展后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办学思路。

二、建立面向“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国家鼓励向应用型转型的大多是普通地方高校。相比较全国985、211高校和普通职业技术学院而言,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较为低下,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必须按照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区域行业发展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通信工程专业秉承“立足毕节,面向贵州、辐射全国”的办学宗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积极培养“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型”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团队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注重社会需求,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我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将按照“12345”型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通信行业在网络规划、维护、测试、优化等方面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团队,“12345”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1所示:

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一个面向、两条路线、三个方向、四种能力、五个模块”,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基础理论、完善的技术与方法,培养学生在无线网络设计、调试、维护和优化方面的技术能力。

三、应用型高校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1.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新型本科院校要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贵工程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中,充分推行深度企合作,与大唐移动通信合作申办通信工程专业,引入企业先进设备、师资,走校企联合办学新机制。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出资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培养学生、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良好沟通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创新型一线工程师。

本科阶段的培养采用“3+1”模式[5],“3”年校内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1”年企业专业技能学习和实际工作环境的运用能力培养。

按照校企合作模式,如图2-1所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如图2-2所示,共同开拓和建设移动通信相关专业学科,共同建设配套的专业实训基地,如大唐移动通信实训室、大唐网络优化实训室、大唐网络设备维护实训室、工程实施与项目管理实训室等,共同培养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人才。

2.打造“面向实战能力”的培养方式。将“知识与技能”、“工作流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更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学校对学生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教育,还要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中工程实践的训练,强调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懂技术、会流程、知礼仪、能沟通”的应用型人才。

3.基于应用型的课程开设与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施课程建设方面,按照“模块化,分级推进”的原则,加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创建特色鲜明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本着“选、编”并重的原则,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例如,先从教材上将传统工科专业讲授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离散数学》等课程,整合为《工程数学i、ii、iii》,并按阶段开设课程,提高工程应用意识和技术能力;开设《电子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对《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根据行业发展和新型就业岗位技能需要,调整更新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课证融合、课岗融合”;根据行业实际工作需求,校企合作开发行业实训教程,如目前使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tD-Lte系统原理》、《tD-Lte路测优化原理与方法》等内部教材,充分让学生紧跟行业发展,掌握新技术,做到教学实践“零距离”同步发展。

4.建设“双师型”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应用技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要占50%以上[6]。加强“校企合作”和“院际合作”,通过混编师资,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师资在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方面的优势,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应用型师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7]。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有计划、分批次地派送老师参加企业工程师认证培训;或直接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到校任教,全面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经验,打造出真正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校内具有“双师型”教师人已达15人,“双师型”教师人数占总数的30%。

5.制定校企考核标准、构建多级就业保障体系。学校将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质量监督考核标准,按照“卓越工程师”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责任心和工作能力。通过开设《职业素养塑造》、《职业化能力提升》、《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学生对环境分析、规划能力,培养学生不同阶段的就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同时,通过构建校企多级就业保障体系,利用企业及企业联盟用人需求的人才资源,通过企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如大唐移动的DCne资格认证),企业联盟获得行业用人需求信息,提供学员相应的就业岗位;或委托战略合作伙伴身份,整合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优先提供学员的就业机会等。

四、结束语

面对学校转型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能够即时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办学目标,制定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使校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岗位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贵工程通信工程专业坚持以“能编程、能设计、能沟通、能创新”的“四能”人才培养为标准,按照“CDio”培养标准,实现学科专业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特色培养计划,按照“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实现专业与行业的无缝对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工程技术型人才,通过特色人才培养,使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众多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中具有特色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英.区域性大学转型发展及其路径探析: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4,(4):11-17.

[2]龙光利.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7)(下).

[3]赵芳云.基于“2+n”模式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求知导刊,2016,(56).

[4]崔琳,路红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信管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121-125.

[5]庄景明.普通本科院校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

[6]安静.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策思考――基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视角[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33(1).

[7]任君玉.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4,3(7).

theSystemConstructionBasedonthe"excellentengineer"Communicationengineeringandappliedtraining

ZHaoFang-yun1,ZHaoDong-mei2,ZHUwei-ping3

(1.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Schoolofinformationengineering,Bijie,Guizhou551700,China;2.thedepartmentofinformationengineeringinHeBeiGeoUn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31,China;3.Chengduaeronauticalpolytechnic,ComputerengineeringDepartment,Chengdu,Sichuan610100,China)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电工与电子、电力控制与信息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宽口径工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气信息基础知识,在电气工程与信息领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工与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机控制。就业方向为适合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器设备研制等工作,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可攻读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二、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分方向设课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对机械、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课程体系设计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用为宗旨,注重掌握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培养训练,加大实践训练比重。具体实施中,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使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构建多个专业方向,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用,体现创新的高职教育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业过程控制与分析,解决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法,实施系统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课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疑问,这门课程学了到底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目的和方向,而系统教学法为学生解答了这个疑问。系统教学法是基于一个真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就会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渗透性,强化学科知识的系体化。系统教学方法在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按岗位需求目标来设置课程,整合课程的内容。如要培养一个生产线安装,调试和维护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操作人员,将以类似的生产线作为一个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去讲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知道所学知识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始终以一个系统为起点,所有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讲解,即由整个系统到某个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个系统的教学方法。

(三)利用“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久经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我院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加强了同社会的联系,千方百计寻求并依托行业、企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合作办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了工学结合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与湖南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合作,教师进入公司学习培训,公司的文化理念和空调专业技能提前弓l入。每年毕业生中只要符合公司要求,则全部进入公司再进行三个月强化训练,合格即成为空调运营工程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紧密结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管理。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大纲、授课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完善。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因为我们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能够直接参加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而这些人员确实需要具备更多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才能在人才竞争的社会里立足、发展、生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那么,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将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变频一拖多中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空调技术专题.

[2]李文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4.

[3]肖宏志,刘一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电力教育,2009-2.

[4]卢艳.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9-4.

[5]王春峰.系统教学法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08(3).

[6]黄建科.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动力工程就业方向篇10

当前,建筑人才市场上所需要的建筑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以福建省泉州地区为例,“十一五”期间,本地区所需要的各类建筑高技能人才至少达6万人,而且常常要求施工员不仅具备现场施工技术指导的能力,还要求同时具备测量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等相关岗位能力。这充分说明,社会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高职院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一、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及不足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2004年10月28日,教育部、建设部联合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倡导校企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就业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兼顾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

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4+x+l”的人才培养模式:第1~4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第5学期为专业方向强化阶段,学生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自身兴趣,自愿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强化,获得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6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通过顶岗实习使得学生获得初步工作经验。又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以构建“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模块”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造就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2005年起,黎明职业大学土建系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主要的做法是:

第一,明确了以建筑行业紧缺的“六大员”为专业培养目标,采用“多岗一体、能力递进”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施工员”能力培养为主线,“材料员”、“质检员”等其他“五大员”能力培养为辅线,实行教学计划逆向编制法,按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第二,按照“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虚拟施工工艺演示、施工现场录像演示等,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和互动性。

第三,为保证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位,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实践教学环节由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核心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技能训练等环节组成。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六大员”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以及多岗位的综合训练,达到“学习、实训、顶岗、就业”一条龙的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第四,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专任教师中具有全国注册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资格证书者10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以上的教师15人;聘请了8名中级职称以上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数量适当、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

当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改革思路存在的不足一是没有明确“以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最早是在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现有的教学改革侧重于就业培训,知识迁移水平差,单纯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改革理念,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缺乏深入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还不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仍在采用“灌输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复习考试背笔记”仍普遍存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仍缺少主动性,最终形成理论知识硬、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差、职业素质低的现象。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一是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有待规范。现行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多是原则性的意见,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而且多为弹性灵活的内容,还无法完全适应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求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实习实训时间便常随意缩短。

二是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明显不足。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由于校企双方在利益、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许多实训基地很难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也难长久。这使得学校不得不减少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次数和内容,导致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对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项目、条件和时间无强制性的规定,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3师资队伍存在的不足

“双师型”教师依然缺乏。在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为“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教师,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而且这些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也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本文按照“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提出以下六点对策建议。

(一)树立创业新导向,创新高职教学改革的理念

要培养出创业型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理念,积极进行探索和试点,一方面以专业特长为主,在开展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创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创业品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以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分层次开展不同创业知识、创业内容、创业能力的讲座或课程,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经济头脑,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合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要在校园内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无论是教职工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形成一种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这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习惯。学校还要扩大宣传“闯市场”精神,努力创造有利于高职学生竞争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

深入抓好就业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学生各项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用证书考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三)技能模块化教学,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首先,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确保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大胆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目进行优化重组,删除一些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同时,要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其次,以培育复合型人才为重心,研究与调整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建筑施工技术》为例,可以重点进行施工员工作中“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控制、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等实务性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并融入岗位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同时将实际应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规范及时地引入教学内容中。

第三,实行技能模块化教学。要减少一些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一些综合性、实用性的实习实训项目,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练中学”、“在干中学”。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课岗证,’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

第一,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建设教育信息资料库。要始终把软件库的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为了完善“课岗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力量开发各种应用教学软件,在教学应用中摸索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造一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软件开发人员等组成的开发团队,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

第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先系统地介绍经典的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观看施工现场录像,而脚手架搭设、模板制作安装等教学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现场通过教师讲、工人操作、学生边看边学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在施工现场协作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填写质量验收报告,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质量缺陷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拟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方法。

(五)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机制

第一,建设实训基地,模拟工程项目施工的真实职业环境。要实现“教、学、做”合一,就要求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全过程参与工程实践,逐步掌握测量放样、材料检测、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等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如在建筑施工实训馆内,由能工巧匠进行钢筋绑扎、安拆模板、墙体砌筑、墙面抹灰、脚手架搭拆等工序的操作,学生边看边学,最后分组进行实操训练,以掌握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第二,深化产学合作,促进校企双向交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的硬件条件,锻炼提

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采取订单式或二加一培养模式,充分尊重企业的需求,强化学生特定方面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将一个学期甚至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全放在企业进行,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更强,岗位适应能力更高。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第一,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及较强的动手能力,以满足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求教师懂得多种教育技术的应用,具备多个领域的知识,并具有讲解、操作、示范的能力,最终达到具有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

第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在企业设立培训基地的做法,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的提高,制定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晋升标准,将教师的精力引导到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上来,形成正确的导向,为加速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创新教学的方法,实现多样化。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要从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转变为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等方法,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将教学手段从“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努力将教学场所从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和“全真”职场转换。

三、结语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人才的现实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及不足,以“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为目标,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包括:树立创业新导向,创新高职教学改革的理念;深入抓好就业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技能模块化教学,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课岗证”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等等,希望能为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