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10

知识经济概念篇1

关键词:自我概念;英语学习;视听说教学

养成深层的语言能力,是学生学习外语的终极目标,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诸多因素影响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内化。我们通过对近期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们对动机探讨的视角在扩大,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十分关注。作为外语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之一,自我概念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自我概念属人格心理学范畴。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结构的特征。层次结构的最上层是个人一般性的、整体的自我概念,简称“一般自我概念”;中间层是比较泛的自我概念类别,如社会、体貌、学业等方面的自我概念;底层则是个人在具体和局部范围内的表现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处于层次结构最上层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层次越低,自我概念的稳定性也越低。自我概念包括自我描述和自我评价两个主要方面。描述性的自我概念如“我很喜欢英语”;评价性的自我概念又称自尊,如“我的英语学得很好”。自我感知和评价往往受别人的影响。那些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的人物,研究者们称之为“重要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同学等。自我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按主客观来分,每人都有6种自我:自己心目中的“我”、客观的“我”、别人眼中的“我”、我所发现的别人眼中的“我”、我希望变成的“我”以及我认为别人希望的“我”。自我概念关注的是个人自己心目中的“我”,但这种“我”受其他5种“我”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特征意味着: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概念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应在一般自我概念之下,划分到学业自我概念中,与数学、语文等属同一层次。此外,英语学习涉及听、说、读、写、译等不同技能,学习者会在不同的技能方面表现出学习差异,有的人擅长语法,有的人擅长口语,有的人擅长听力,如此等等。因此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又可细分为语音、语法、听、说、读、写等自我概念。这些具体的自我概念跟英语整体自我概念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变化必然引起另一方的改变。

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自我概念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自我感知和评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口语自我概念越好的学生对英语口头交际的兴趣越强烈,学习态度越积极,越能够更好地利用课堂上的视听材料。良好的口语自我概念同时也促使他们对读、写、译等其他技能的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相反,口语自我概念不佳者,课堂学习焦虑明显,对口头交际有恐惧感,不敢开口,对课堂上视听材料的兴趣也不够浓厚。因此,口语自我概念与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之间的关联极为密切。在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习者口语自我概念的提升,使学习者对口头交际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自信,能利用视听材料获得最大量的信息输入,从而合理、正确地输出信息。

提升学习者的口语自我概念,完善视听说教学,应注意以下方面:

(1)重视语音教学。语音是心理器官的外化形式,如同人的五官,有美、丑之别。学习者语音的自我评价,极大地影响着其口语自我概念乃至整个英语学习。语音自我概念在学习者初学阶段与整个英语学习之间的相关是最为显著的。语音对学习者整个英语学习的影响,虽然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而减弱,但仍然对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语音好的学生乐于表达自己,课堂上表现活跃;语音自我评价差的学生则羞于开口,课堂上表现得较为焦虑,对整个英语学习都缺乏信心。大学入学阶段,学习者相互之间语音差别较大。一般来说,来自边远或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学习过程中缺少必须的听力或声像材料,语音较差。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部分学习者语音水平低下,显然可以通过学习条件的改善而改进语音水平。视听说课程为这样一部分学生提供了机会。教师可引导学习者利用指定的视听材料,在看懂、听懂相关信息的同时,注意模仿优美、地道的发音,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学习者英语语音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刺激口头表达的欲望,这样视听说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重视合理输入信息。视听说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原则。信息的输入必须重视其合理性,才能使输入的信息被学习者理解、接受并使用。若输入的信息不合理,学生感到视听与说脱节,口语表达上难以用到新输入的信息,必然感到口语进步不大。这里所说信息输入的合理性包含两方面的要求:其一是输入量的合理性。若教师要求学生视听的量过大,学生难以完成要求,必然心生畏惧;要求学生视听的量过小,输入的信息同样难以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产生刺激作用。信息输入的合理性的另一层意思指的是难易程度的合理。这要求教师提供的视听材料既要有一定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生而言又具有可接受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开口说的欲望。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上丰富的视听材料为教师指导学生合理输入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学习者只有在接触了足够的可理解输入,积累了足够的语言能力后,输出才会自然出现。所以,合理的信息输入有助于学生口语自我评价及实际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

(3)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营造积极、开放的口语交际心理环境。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产生厌倦情绪。为使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自我评价不断提高,保持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激发非智力因素,教师应积极思考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来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在口语教学中宜按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如从简单的句型模仿——伙伴练习——小组讨论——看图说话——故事简述——短剧表演——演讲——辩论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穿插于不同的教学阶段,使学生不断地在巩固和提高英语会话水平同时不断地产生新的乐趣。简单的句型模仿教学能使学生从简单的事情做起,积累和丰富语言库,纠正语音错误。故事简述及短剧表演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励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做到活学活用。新闻报道、演讲及辩论是在学生打好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的一种提高。他们会发现即使是较难的题材也能流畅地用英文表达,从而更增添了开口的信心和加强了沟通的能力。丰富的、由易及难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习者在进行口语操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口语自我评价,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开放。

(4)自我概念与课堂焦虑是影响英语视听说教学的重要情感因素。自我概念与课堂焦虑二者之间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关联的。学习者自我概念好,课堂焦虑程度相应较低;自我概念不好,课堂焦虑程度相应较高。视听说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视听设备及语言信息,实现口语交际的目的。教师在视听说的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重视学生的口语自我概念,并且钻研提升口语自我概念的方法,将会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概念篇2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逐渐被知识经济所取代,知识经济在发展质量和发展规模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受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与时俱进,在会计理论和会计细则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财务会计理论更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为此,我们应根据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具体变化,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保证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实用性。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目标本文由收集整理

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和提供哪几类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已经成为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

(二)会计基本前提

现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上,目前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和范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朝着更适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改变,将实效性作为了会计基本前提改变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方向。

(三)会计要素

目前会计要素主要包含财务状况要素和经营成果要素这两种。新形势下对会计要素的理解应结合财务会计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发展。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变化

受到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其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持续经营概念的理解上发生了变化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概念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时间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财务会计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为基础制定的。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企业的经营时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持续经营概念在理解上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将在持续经营概念上出现新的理解。

(二)在会计分期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会计分期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利用,并根据会计信息作出及时的决策。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渠道越来越多,许多会计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在网上实现了共享,会计分期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一影响下,财务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分期和会计信息的定义也较传统的会计理论发生了许多变化。为此,我们要对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在货币计量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计量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货币价值恒定的基础上的,但是在新知识经济时代,货币的价值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货币价值变化成为了主流,由此而产生的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单纯依靠原来的货币价值恒定的货币计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从目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在发展中发生着重要变化,原有的一些规则和概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更,为此,我们应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目前来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基表假设得到了持续的创新

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影响,原有的会计基表假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会计基表假设取得积极效果,对会计基表假设进行了不断的创新。通过了解发现,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对交易期进行变化,将交易其变成报表的报告期。

(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会计基表假设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发展,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必须得到持续提高,以此来满足会计理论知识的发展需要。从目前来看,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财务会计理论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持续的。由此也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

(三)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

知识经济除了对会计基表假设和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之外,还对会计工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不但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还对会计工作规则和会计工作流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会计工作将会朝着网络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概念篇3

关键词:概念;经济价值;刺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9448(2013)01-0019-05

一、概念的经济价值

概念(idea;notion;Concept)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应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概念既表达思想内容,又具有符号特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的概念不断出现。概念不再局限于对现有事物本质的抽象;而更多地是创造出全新的概念,再由新的概念衍生出各种新事物、新产品。新事物、是产品往往是这些新概念最直接的体现。飞机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例证。第一代战斗机的代表机型是苏联的米格-19和美国的F-86,其核心概念是“亚声速”;第二代战斗机的代表机型是苏联的米格-21和美国的F-4,其核心概念是“超声速”;而第三代战斗机代表机型包括苏联的米格-29、苏-27,美国的F-16、F-14、F-15、F-18等战机,设计理念从追求高空高速到具有良好的中低空机动性,核心的概念是“机动性和敏捷性”;第四代现代战斗机,目前惟一进入实用阶段的是美国的F-22,它的核心概念为“4S”即“隐身、短距起飞或垂直降落、超音速巡航、超机动”。“飞机设计是技术应用性非常强的领域,但概念的创意与生成仍是飞机设计重要的初步程序,决定着其创新性、基本特征和主要框架”,所以飞机设计的第一阶段即为“概念设计”。在航天领域钱学森提出的“火箭旅客飞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则直接促进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概念是有经济价值的,这从顾客日常的购买行为中可以窥探出一二。顾客购买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所以产品价值是由顾客需求所决定的。然而,顾客自己对其真正的需求也难有明确的认知。正如乔布斯经常引用亨利・福特(HenryFord)的一句名言:“如果我可以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的话,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汽车。”’乔布斯看到,在传统手机时代,人们只想要质量更好的传统手机,并不想要智能手机,要使智能手机被人们接受,首先要做的,是让人们逐渐理解智能手机的概念,对于行业领导者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能提出引领行业的新概念,并把此概念传播出去,让人们接受这样的概念,苹果iphone、ipad就是经典的案例。在这个意义上讲,概念是产品的一部分,它创造了需求,进而形成了经济价值。同样的道理,在上个世纪,人们不了解低碳,对低碳产品也并没有兴趣,但是低碳的概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后,低碳产品开始得到市场的青睐。这些现实经济中的例子表明,概念已经成为当代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重要来源,或者说概念是有经济价值的。

概念的经济价值(economicValueofConcepts,eVC)反映的是消费者在感知概念的过程中全部或部分激活的所有对概念积极和消极的认知总和(需求升级或产生新的需求),最终将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可度量的财务指标中。

二、概念的经济价值的特征

对于概念的经济价值的特征的识别和分析,是进一步研究概念的经济价值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探究概念的经济价值特征。

从概念的特征来看,概念虽然无处不在,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具有经济价值,具有经济价值的是那些新颖、有想象空间、能为大家认知和接受的概念,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低碳”。而另外有一些概念可能虽然流行一时,却很快销声匿迹,更难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如前几年风行一时的“眼球经济”、“铱星手机”、“功能眼镜”,以及家电市场层出不穷的新概念:“超微感变频”、“银离子抗菌”、“全视野技术”、“静态眼系统”……那么,众多的新兴概念中,究竟哪些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呢,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从前两类概念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概念具有经济价值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是否被大众所能接受,是否能满足用户的现实的或者未来潜在的需求。后一类概念虽然拥有华丽的包装,却也仅仅局限于此,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也没有满足大众的需求,所以注定其昙花一现的命运。而乔布斯在世时,虽然强调苹果公司从来不做市场调研,不去询问顾客意见,但并不意味着苹果公司不在乎顾客需求,反而能够反映出其惊人的市场敏锐力,就是能够洞悉顾客在未来的潜在需求,以此出发,提出概念,引领行业发展趋势,这正是其伟大之处。

从其经济价值的特征来看,其价值相对于一般的产品和服务价值而言,更多地取决于顾客、大众对概念的认识和接受等心理活动,是一种虚拟价值,这是其经济价值的重要特征。所谓虚拟价值,从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看,就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概念的经济价值,正是通过把概念传导给大众,满足大众心理需求从而体现出来价值的。概念的经济价值虽然是虚拟价值,却可以对企业的经营能够带来显著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概念的虚拟价值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率先提出前瞻性概念的企业往往具有先发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率先占领消费者头脑中的有限的心智资源上,能够使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把其产品与其提出的概念建立起稳定而密切的联想,想要隔开这种联想,竞争对手即便付出巨大资源也很难做到。正如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机时,经常联想到苹果iphone,购买平板电脑时,常常联想到的是苹果ipad。二是概念的虚拟价值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率先提出前瞻性概念的企业不仅仅会具有先发优势,也会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因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属消费者的主观感受范畴,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不仅是有限的,也具有稳定性,一旦建立起某种头脑中的链接,竞争对手很难破解。

三、概念的经济价值形成过程

理清概念的经济价值形成机理是对其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根据麦拉宾(mehrabian)与罗素(Russell)建立的刺激反应模式,我们可以找到概念的经济价值形成的大致过程。麦拉宾(mehrabian)与罗素(Russell)认为环境以及对其有意或无意的观察和解释都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情绪和感觉;引导人们行为的正是这样的情绪和感觉。而这里的情绪感染就是指通过发送者的展示及接收者的捕捉,使情绪从一个人流向另一个人的过程。情绪感染是一种社会影响。这种影响在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状态下均可能发生。刺激反应模式与情绪感染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概念的传导过程。媒体对某一概念的充分渲染带来舆论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感觉的产生和情绪感染,感觉和情绪引导着人们的行为。

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把概念的经济价值的形成看做是一个概念形成、传播、接受,并最终形成支付意愿的过程,如图1所示。即概念通过多种媒介在大众中传播,被大众认知后并逐渐认可和接受,并对概念产生偏好或者某种道义上的认同,形成支付意愿并最终完成支付,从而让概念实现了其相应的经济价值。

四、概念经济的价值启示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中国制造”不仅给世界的印象是粗制滥造,还给中国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中国制造”急需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及时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概念的经济价值在微观上可以指导企业经营,在宏观上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一)概念是企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剖析概念的经济价值的特征及其形成,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目前,“中国制造”不仅仅是技术的落后,更重要的是概念的滞后,中国企业所做的事情都在依循着来自发达国家的概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sns社交网络等等,不管是实体经济产品还是虚拟网络服务,概念都来源于海外。充分认识到概念的影响力可以为企业经营提供有益的指导。企业经营离不开产品质量和技术,更离不开吸引人的概念。2010年1月7日,e人e本首批产品上市,比ipad上市的时问早了三个月。同为便携式移动终端,ipad一上市就大力推广“平板电脑”的概念,不但引起了市场的热捧,结果还直接带动了e人e本的销售。在汽车行业,大众前几年大力宣传“激光焊接”的概念,近两年在大力宣传“t+D”组合(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DSG变速箱)的概念,而最近新高尔夫、新桑塔纳、新捷达等车型时则又开始推广“轻量化”的概念。正是这些新概念的推广,使得大众在DSG变速箱存在过热保护等问题的情况下,仍在中国市场实现了销量和市场份额快速增长。而作为自主品牌代表的奇瑞汽车,则请来足球巨星梅西为其瑞麒品牌代言,其销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高。今年奇瑞不得不放弃多品牌战略。梅西代言的不成功原因在于,他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一个可以接受、认可并愿意为之支付的汽车“概念”。所以概念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推广新概念也是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国内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策划中,应该适时推出有价值的新概念。

(二)概念是经济发展的话语权

概念的经济价值形成、放大规律,还可以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经济中的概念大多是由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的,并继而输出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通过提出并输出概念,掌控着全球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制定相关标准,形成各种行业壁垒,使自己保持在行业发展的最顶端,引领着行业标准和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获取着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更有部分概念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缓解国内经济矛盾而刻意营造的,对一国可能是福祉,而对另一国则可能是贸易保护或环境问题的发展压力。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武器。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个概念被炒得火热。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

创建低碳经济”,这是“低碳经济”概念首次被谈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浪潮。欧盟、美国以及日本等多个国家纷纷运用不同手段从多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建设行动。2007年,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线图”达成后,国际社会开始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相关理念。可预见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在中国,也是这样,2006年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年9月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中国的低碳经济主张。从2007年开始,“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国内各种媒体的热门词条,中国普通大众开始接触到这一概念,而由于环保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加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各类媒体的大力推广,“低碳经济”迅速被人们所接受。“低碳经济”概念通过多种媒介在大众中传播,被大众认知后被逐渐认可和接受,并对概念产生偏好和道义上的认同,并逐渐形成支付意愿,可以看出这一概念的经济价值正在逐渐形成。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由欧美提出和倡导。这些国家不仅掌握最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还占据着环境保护的道德制高点,毫无疑问,他们将来获得的经济价值也必然是巨大的。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欧盟实现其碳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到2020年将增加310亿欧元投入到清洁能源和能效项目。这310亿欧元(430亿美元)包括所有工程的资本支出,而不仅仅是出售碳排放额度所获得的收益。另外,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征的碳关税也被认识是在行贸易保护之实。这些可度量的财务收益同样可以看做是“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经济价值。

知识经济概念篇4

关键词:财产权知识产权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intellectualpropertyrift)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有形①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中的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法学讨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利。正如笔者在文中}1指出,在物权(有形财产权)这一特定语境下,经济学与法学是一致的。因为在物权领域,无需区分财产和财产权。事实上,在物权领域,财产和财产权不可分离,实际上是同义语。但在知识产权领域,这种区分却非常必要,因为知识产权之客体并不处于私有领域(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fal),其配置方式与物权领域的财产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物权领域,由于财产与财产权永远被绑定在一起,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存在一座天然互通的桥梁,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权利客体与权利却往往是分离的(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al中的表1)。于是,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就不灵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曾谈到,他和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多年研究知识产权之经济学,结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法学家们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法学原理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持的显著不同的态度。例如,美国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内法中设置针对进口贸易的‘`337特别条款“。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甚至认为:”对美国来说,保护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犯罪,也必须当作犯罪来处理“②。

换句话说,古铁雷斯要求动用刑法而不仅仅是民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相反,印度则对授权专利的保护做出限制。根据其专利法,印度知识产权局向印度专利权人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以及被许可人须在2010年3月31日之前向印度专利局提供其专利发明在

印度的应用情况,否则将面临100万印度卢比(约合2.2万美元)的罚金以及专利强制许可令。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则将面临牢狱之灾。可见,在知识产权领域,什么东西应当作为财产加以保护、如何保护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就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达成共识。这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对基本理论的共识形成了鲜明对照。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领域,经济学与法学相互分隔,成了彼此独立的孤岛,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一座经济学与法学互通的桥梁。

本文将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一一边际效用价值一来讨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阐明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概念内涵,弄清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来历,以阐明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如何建立在仅仅处于公有领域的知识或信息之上,从而明了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的本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本文所称知识产权将仅涉及财产权,不涉及精神权。

二、关于资源、财富、财产、商品、价值和财产权

本节标题中的这些概念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似乎其内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的真实或准确含义大有学问,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在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按照本文自我设定的构建科学理论的目标,笔者将在本节对这些似乎普遍知晓但实际上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探论的这些概念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但即使这样,对这些概念的见解也纷繁众多,各不相同,难以一一评述。为简单起见,笔者将不在本文综述他人的观点,而是直接提出见解。正确与否,请读者鉴别。

(一)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对市场主体(亦即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用(具有效用或使用价值)的事物。无用的事物不能成为资源。

例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矿藏、能源、动物、植物、建筑物、工具、材料、汽车、飞机、食品、服装、烟草、药品、工艺品、可用于发电的风和潮汐、道路、空中航线、劳动者、以及其它对市场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事物,甚至作为建材的沙子,都是资源。但当我们在漫漫旅途中身陷广裹的沙漠时,周围的黄沙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这时,沙子就不再是资源了。当然,如果把沙看作土地,可以支撑我们的躯体,则沙漠中的沙也是有用之物,是资源。但这已经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论沙子了。

应当指出,资源不仅限于上述有形之物,还包括劳动力(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出力和脑力劳动出力)、劳动能力(个人的天赋、知识和技能)、人际关系(人脉和信誉)、有用信息(知识产权之客体)、特许专营权和专卖权(例如航线的专营权和烟草的专卖权),甚至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法律制度及公共政策,因为它们都是有用的事物。这些有用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无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无形资源,而前面列举的资源则是有形资源。

此外,市场也是有用的事物,因而市场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是市场主体一一尤其是跨国公司—激烈争夺的对象。市场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在现代社会,市场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市场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无形市场如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各种虚拟的网上市场。事实上,即使是百货大楼这样的有形市场,也包含着自由流动的商家和消费者会聚于此这样的无形成分。如果某一天商家和消费者减少了,则同是这个百货大楼,市场价值将大减;

另一方面,网络等无形市场也包含着有形的成分。

例如服务器、接人网等有形资源。所以,市场通常既有形,又无形,很难将其绝对划人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但在笔者看来,其无形成分更多,即无形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商家和客户及其交易量是构成市场的主要成分。所以如果硬要划分的话,笔者宁愿将其划人无形资源,而将承载这个市场的物质载体(建筑和设备)从市场剥离开来,划人有形资源。

在日常用语中,市场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市场主体所占有的客户资源,也就是市场占有率。

本文中,市场和市场占有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指的是交易场所;市场占有率指的是市场销售份额或客户资源份额。两者可分属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是有用的资源。市场有时是有形的,有时是无形的;市场占有率则肯定是无形的。

注意,以上笔者将权利(right,例如特许权)和权力(power或authority,例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列为了资源,因为它们也是有用的事物。显然,权利和权力是无形的。

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对劳动力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在许多文献中,对劳动力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者;二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但笔者认为在经济学的意

义上,这两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劳动力已经被约定俗成地作为商品对待(马克思即在《资本论》中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如果劳动力是劳动者,则不可能是商品,因为在废除了奴隶制的现代社会,作为人的劳动者不可以买卖,因而不是商品。至于劳动能力,则绑定于劳动者,任何情况下均无法分离,当然也不可以买卖,故不是商品。可见,在认可劳动力是商品的前提下,劳动力不可能是人,也不可能是人的劳动能力。

在本文中,劳动者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有形的;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出力,其有效的部分物化于有形的产品之中或蕴含于无形的服务或信息产品之中,是无形的。显然,劳动者与劳动力密不可分。

知识经济概念篇5

〔关键词〕理性;博弈论;完全理性;有限理性

中图分类号:F22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2)05001006

一、引言

理性是经济理论和管理决策理论的基础性概念。理性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即在人的意识中能以数理逻辑表达的思维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体现出人之为人而有别于动物的一种能力。理性是人类主体意识的标志,只有人类才具有理性的能力。具体地说,理性是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理论和学说,以及按照逻辑思维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1]。

自从经济理论系统化以来,它一直是以某种理性概念为基础的[2]。在古典经济学中,自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来,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分别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角度,进一步完善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基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演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理论分支,分析视角逐渐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拓展到人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或非理领域,并与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等其他科学相互交融。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博弈论不仅沿袭了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而且进一步要求“目标—手段”之间的一致性,即过程理性。传统博弈理论的理性概念将现实世界中人类复杂的互动行为加以高度的抽象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数学模型进行演绎推理,分析人类冲突与合作行为达到的均衡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实验博弈和演化博弈等分支领域,逐渐放宽传统博弈理论中行为主体完全理性的核心假设,转而研究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互动行为。理性概念不仅构成了博弈均衡的分析基础,而且根据理性假设的不同限制产生了博弈论的理论分支。因此,理性概念在博弈论中占据核心地位。自20世纪40年代博弈论学科诞生以来,许多著名的博弈论学者如纳什、海萨尼和奥曼等人,在各个博弈论分支领域不断深化和丰富着人类互动行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哲学对理性概念的认识过程;第三节分别剖析了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第四节分别从均衡概念的形成和各理论分支的基本假设等角度,论述理性概念在博弈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二、西方哲学对理性概念的认识过程

在哲学意义上,理性概念包含着如下四条基本原则:第一,人们只接受经过彻底的、批判的考察证据和正当的推理之上的真理。真理的产生途径只有两种:实证法和演绎法,“理性代表着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和把握”。第二,现实是可知的。因为现实世界具有一种理性的,因而人类从理智上可以理解的结构。该原则将理性与命运说和不可知论等哲学观点分开。第三,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人的理性不是无所不能的,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所说,“一些问题困扰着理性,而理性则无法避开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自己的本性强迫理性接受的,理性必须回答;但是,理性的能力是有限的,它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超出了理性力所能及的范围。理性不是由于自身的过错而陷于此种困境的,而是由于理性的界限”[3]。第四,实践理性,强调人类在选择手段和目的方面合理地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正是实践理性的要求,构成了传统博弈理论大夏的基石:理性的行为主体不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具有理性的能力使得给定参与者对外部环境的信念后最大化自己的报酬。

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起,理性就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下,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乃至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形态。

1古希腊时代的西方理性主义

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在希腊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3]。古希腊时代的理性开端于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指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反省和认识自己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即为理性。柏拉图认为在人的灵魂中蕴藏着作为其他一切知识起点的最真实、最普遍的某些知识、原理、观念或理念,其他知识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的推演,人们学习和得到知识的过程,就是灵魂逐渐“回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将数学证明方法用三段论的形式表述为演绎逻辑。

2近代的西方理性主义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有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争议上,理性主义的“自明原则+演绎”方法与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公理方法密切相关,而经验主义的“经验+归纳”方法与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实验方法密切相关[4]。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是西欧近性主义演绎法的奠基者,他认为对真理的认识不用靠实践来证实,而是要看我的思想、概念的清晰性和明确性,他还认为真理存在于理性之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近代经验科学奠基人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他看到了经验科学(知识)的蓬勃生命力,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怀疑主义哲学家休谟也认为,客观实在是否存在的问题是人的理性所不能加以解释的。

知识经济概念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67

高中思想政治的内容与初中的思想品德知识相比更加抽象,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一下子理解不了。比如,《经济生活》中的“什么是价值”,有些学生不管背了多少遍也理解不了。同时,一些教师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觉得这个知识比较简单,学生背下来就可以理解,或者和他们随便举几个例子就直接跳过。尤其是对于一些概念,一些教师觉得以后考试反正也不会考,所以就让学生自己看一看后直接绕过。但是,政治知识的许多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及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重要。因此,在政治知识概念教学中,我们要从不同概念的特点出发,采用合适的策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对所学的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让他们学会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理解政治知识点的概念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通过教师的理论灌输和背诵联系等方式进行,还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必要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分析,然后形成结论,以此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商品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创设某学生家里及他家超市的一些物品列在投影上,然后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物品?哪些是劳动产品?哪些是赠品?哪些是可以拿来交换的产品?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让学生初步知道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分析一下家里的空气是不是商品?舅舅送的滑板车是不是商品?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同时必须用于交换。那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

二、在认识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概念的演化过程中理解所学概念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的许多概念都是通过一步步演化而成,比如《经济生活》中货币的概念。我们在讲述这些概念时,可以引入相关联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先进行认识,然后再进行分析与综合,最后得出这个概念,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

比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在教学生理解货币的概念时,首先要引入“商品、一般等价物”等相关联的知识,让学生看看以前物物交换的场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一般等价物,哪些东西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金银有它特有的优点,金银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了,逐步演化出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最后就出现了货币。这一演变过程逐渐递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在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上理解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的概念

许多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的概念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我们《经济生活》所讲的商品与货币的概念,《生活与哲学》中发展与质变的概念。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知的概念,更好地理解新学习的概念。

比如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质变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发展的概念,再让学生记起发展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在引入质变概念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质变的概念,同时又能区分发展与质变。

四、在对比分析各种概念中认识所学概念

对比分析教学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事物,既可以很好地区分概念,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概念。比如《政治生活》中“人民”这一概念的学习,我们可以与公民对比,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好地区分这两个概念。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概念的认识。

如《经济生活》中“法人”这一概念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它与自然人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最后加深理解。在《政治生活》教学中的公民与人民这些概念的理解,我们也可以进行对比。比如,从范围来看,公民的范围更大;从社会角度看,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

五、在学习运用上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常言道:“学习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通过运用理论分析及各种活动探究等让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外,还可以通过具体的运用让学生加深理解,如在课堂上直接做相关练习进行检测,进行随堂提问,提高解题速度。比如,要看看学生是否完全理解什么是人民,可以直接列出几个判断题提问。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相关概念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学好政治科目及为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恰当的策略甚至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理解知识,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孟庆男,马宝娟,谭咏梅.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少荣.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陆敬源.主题情境教学的非常态倾向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Z1).

知识经济概念篇7

关键词:财产权 知识产权  

一、引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其名著《经济学》第1}版fll中给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显然,绝大部分知识是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但它通常既不是物品,也不是劳务。那么它与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呢?现代经济学对知识产权尚无深人的研究,甚至未将知识作为一种产品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范围。

作为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显然与经济学有关,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既是一个法学概念,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事实上,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仅在法学领域予以讨论已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霍斯(Diahos)教授指出:“在对知识财产进行哲学分析时,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绝对不能忽视的重要资源”(21.但Drahos主要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学的作用的。

他写道:“经济学对于知识财产权的最终判断必须以成本效益核算的结果为基础”,“没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知识财产将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制度”图。也就是说,Drahos已经将知识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财产来看待,经济学只是成本效益核算的工具。但问题显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知识产权和知识是否或何以成为经济学中的财产尚不清楚。

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学中,人们往往省略了权(rift),而只谈论财产(p}p}tY)o这里的财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在法学领域,人们更多谈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但同样忽略了财产与财产权的区别。这从英文p}p}’一词既被翻译为财产,又被翻译为财产权即可看出。

受此影响,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有将ip(intellech}alp}l}n3’)与ipR(intellectualpropertyrift)混用的情况。例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常将知识产权称为知识财产、智慧财产。Drahos教授也在其《知识财产法哲学》图一书中多次使用“知识财产”一词。

足见本领域将知识产权混同于知识财产的混乱局面。严格说来,财产、财产权、财产权客体等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本文下一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有形①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经济学中的财产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资源,而法学讨论的则是关于这些资源的权利。正如笔者在文中}1指出,在物权(有形财产权)这一特定语境下,经济学与法学是一致的。因为在物权领域,无需区分财产和财产权。事实上,在物权领域,财产和财产权不可分离,实际上是同义语。但在知识产权领域,这种区分却非常必要,因为知识产权之客体并不处于私有领域(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fal),其配置方式与物权领域的财产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在物权领域,由于财产与财产权永远被绑定在一起,经济学与法学之间存在一座天然互通的桥梁,但在知识产权领域,权利客体与权利却往往是分离的(参见笔者《知识产权客体的哲学基础》一文(al中的表1)。于是,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就不灵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汪丁丁曾谈到,他和香港的张五常教授多年研究知识产权之经济学,结果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法学家们简单地将物权领域的法学原理套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持的显著不同的态度。例如,美国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国内法中设置针对进口贸易的‘`337特别条款“。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甚至认为:”对美国来说,保护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可以谈判的问题;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犯罪,也必须当作犯罪来处理“②。

换句话说,古铁雷斯要求动用刑法而不仅仅是民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相反,印度则对授权专利的保护做出限制。根据其专利法,印度知识产权局向印度专利权人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以及被许可人须在2010年3月31日之前向印度专利局提供其专利发明在

[1] [2] [3] 

印度的应用情况,否则将面临万印度卢比(约合.万美元)的罚金以及专利强制许可令。如果提供虚假信息,则将面临牢狱之灾。可见,在知识产权领域,什么东西应当作为财产加以保护、如何保护以及保护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就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达成共识。这与现代经济学的严谨和对基本理论的共识形成了鲜明对照。

事实上,在知识产权领域,经济学与法学相互分隔,成了彼此独立的孤岛,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在知识产权领域架起一座经济学与法学互通的桥梁。

本文将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一一边际效用价值一来讨论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经济学基础,阐明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概念内涵,弄清知识产权之财产权的来历,以阐明作为私权的知识产权如何建立在仅仅处于公有领域的知识或信息之上,从而明了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的本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得不从经济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说起。

本文所称知识产权将仅涉及财产权,不涉及精神权。

二、关于资源、财富、财产、商品、价值和财产权

本节标题中的这些概念早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似乎其内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实际上,这些概念的真实或准确含义大有学问,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甚至在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按照本文自我设定的构建科学理论的目标,笔者将在本节对这些似乎普遍知晓但实际上模糊不清的概念进行探讨、阐述笔者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节探论的这些概念仅限于经济学领域,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但即使这样,对这些概念的见解也纷繁众多,各不相同,难以一一评述。为简单起见,笔者将不在本文综述他人的观点,而是直接提出见解。正确与否,请读者鉴别。

(一)资源

所谓资源,是指对市场主体(亦即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有用(具有效用或使用价值)的事物。无用的事物不能成为资源。

例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矿藏、能源、动物、植物、建筑物、工具、材料、汽车、飞机、食品、服装、烟草、药品、工艺品、可用于发电的风和潮汐、道路、空中航线、劳动者、以及其它对市场主体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事物,甚至作为建材的沙子,都是资源。但当我们在漫漫旅途中身陷广裹的沙漠时,周围的黄沙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这时,沙子就不再是资源了。当然,如果把沙看作土地,可以支撑我们的躯体,则沙漠中的沙也是有用之物,是资源。但这已经是在另一种意义上谈论沙子了。

应当指出,资源不仅限于上述有形之物,还包括劳动力(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出力和脑力劳动出力)、劳动能力(个人的天赋、知识和技能)、人际关系(人脉和信誉)、有用信息(知识产权之客体)、特许专营权和专卖权(例如航线的专营权和烟草的专卖权),甚至包括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和法律制度及公共政策,因为它们都是有用的事物。这些有用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无形的。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无形资源,而前面列举的资源则是有形资源。

此外,市场也是有用的事物,因而市场也是资源,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是市场主体一一尤其是跨国公司—激烈争夺的对象。市场是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在现代社会,市场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市场包括百货商场、超市等;无形市场如阿里巴巴、当当网等各种虚拟的网上市场。事实上,即使是百货大楼这样的有形市场,也包含着自由流动的商家和消费者会聚于此这样的无形成分。如果某一天商家和消费者减少了,则同是这个百货大楼,市场价值将大减;

另一方面,网络等无形市场也包含着有形的成分。

例如服务器、接人网等有形资源。所以,市场通常既有形,又无形,很难将其绝对划人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但在笔者看来,其无形成分更多,即无形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商家和客户及其交易量是构成市场的主要成分。所以如果硬要划分的话,笔者宁愿将其划人无形资源,而将承载这个市场的物质载体(建筑和设备)从市场剥离开来,划人有形资源。

在日常用语中,市场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市场主体所占有的客户资源,也就是市场占有率。

本文中,市场和市场占有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指的是交易场所;市场占有率指的是市场销售份额或客户资源份额。两者可分属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是有用的资源。市场有时是有形的,有时是无形的;市场占有率则肯定是无形的。

注意,以上笔者将权利(right,例如特许权)和权力(power或authority,例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列为了资源,因为它们也是有用的事物。显然,权利和权力是无形的。

知识经济概念篇8

一、高中经济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缺失

1.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欠合理。首先经济史的课程内容由于不同的知识选择,导致不同课题内容设置存在着较大的轻重反差。有的课题内容偏少,教材编写也较空泛。如人民版教材中“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等课题。有些则内容厚重,造成教材繁杂。如人民版教材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等。此外,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把握也存在偏差:如人民版教材中“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内容包括“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课标对此课的要求是“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与课标相比,人民版这一课内容显然多出许多,如阶级关系、赋税制度、水利工程等,而对土地制度却讲的不够详细。我们如果忽视对课标的理解,一味地依据教材,可能就会混淆主次,偏离学习重点。教材除这类游离于课标内容要求的偏差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不清、文字表达含糊,甚至体例结构不清等缺陷,这些教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经济史教学的难度。

此外,由于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客观上造成了知识断裂,人为割裂了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失去政治及思想文化层面的知识依托,成为了经济史教学中的障碍。

2.初高中经济史教学严重脱节。整体而言,初中历史课程存在着重政治史,轻经济史的倾向。从课标看,初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4个单元,共65个知识点,经济史仅占13个,占比只有两成。与政治史相比,经济史要求明显偏弱。当然,这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是相关联的,但这也说明了初中阶段经济史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而高中经济史的专题史体例和较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储备。这种初、高中经济史相脱节的现象,导致高中经济史内容偏多、偏难。

3.师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贫乏。尽管学习经济史在现实层面具有经世济国的重大意义,但经济史对师生而言毕竟属于比较专深的知识内容,教或学难度较大。经济史内容涉及了诸多深奥、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概念,往往超乎学生的认知程度。同样,许多教师也存在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的问题。以已昏昏,何以使人昭昭?改变经济学专业知识储备与高中经济史课程要求相脱节的状况,是许多历史教师需补上的一课。

了解高中经济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缺失,是进行经济史有效教学的基础。下面,本文就此提供一些教学思考,希望对提升经济史教学的有效性有所裨益。

二、经济史课程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准确把握课标。经济史教学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课标为依据。对课标的把握,除熟悉经济史的课程地位、基本理念、体例结构外,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程内容的两个层面能力要求:即第一层是掌握史事的要求,第二层是历史认识的要求。如: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采用两段式的表述形式,先要求识记相关史实,然后进一步提升到理解和应用层面,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在此,教师应对识记层面的“了解、简述、知道、列举”,理解层面的“总结、概述、说明”,应用层面的“分析、探讨、认识”等能力指向要求加以区别与把握,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指导教学活动。

2.依照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如:两次工业革命,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则可细化为(1)知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并能列举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火车等重大发明,了解工厂制的形成;概述电、石油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的相关史实。(2)探讨工业革命如何促成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从生产关系、国际关系和世界市场等方面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目标要完整、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的内涵(即每个知识点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和外延,避免对课标知识点要求认识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标,要有准确把握课标的能力。

3.依据主流史观梳理经济史。高中历史课程以文明史为核心,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等新的史学理念,并以这些史学理念贯通古今,联系中外,串起各个模块的知识脉络,经济史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史观出发,梳理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及其规律,按不同史观的要求,对经济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这三种史观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更多地强调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二者只是在这一阶段用现代化范式和全球化范式来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而已。如果说,现代化主要从纵向角度演示人类的近现代文明进程,全球化则侧重于横向角度强调人类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因此,只有认真研读经济史模块的课标,准确把握、理解课标的思路与要求,教师才能依据重点,简化教材,进行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二)理顺基本内容。由于教科书的叙述存在着或过分简要,或容量过大,甚至条理不清的情形,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旨及重点,依托新课程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编织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首先,要将基本史实条理化,复杂过程简约化。如“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体系”,教材内容即可要点化概括为:一个中心(以美国为中心)、两个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三大组织(imF、wB、Gatt)等三个方面。此外,在理清各课知识条理的基础上,还应适时对单元知识及大、小专题知识结构进行宏观整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大跨度地纵横梳理知识结构,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三步一回头”,达成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经济史教学量较大,面面俱到不容易讲清楚,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故授课中要坚持简约知识结构,理顺基本史实的原则。

(三)讲清基础概念、讲透理论分析。经济史中涉及的经济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观点,对于中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抽象。历史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史中的这些概念和基本理论、观点,切不可冗长。(1)历史概念力求讲清、讲白。如“海禁”与“闭关”,二者往往混淆。海禁在明清时期都实行过,但都是短期的,并非一贯的政策(明朝倭患平息,清朝平定台湾后都开禁)。而清朝的闭关则是长期的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则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此外,还有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原始资本积累与资本积累等概念间的区别。这些都是学习经济史中绕不开的基础概念,它们是学习理解经济史的重点,是历史思维的切入点,往往也是考试命题的着眼点。不少同学在考试中选择题丢分严重,其因素之一就是历史概念模糊不清。(2)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要讲全、讲透。如“为什么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证这一观点:(1)首先,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分工格局最终形成,工业生产大范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各资本主义大国通过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掠夺原材料,建立了完全根据本国利益为转移的国际分工体系。(2)大规模近代交通通讯系统的建立。两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联接世界的铁路网、海运、公路交通网络及通讯系统。(3)世界贸易以空前规模发展起来。(4)世界金融中心形成。伦敦成为工业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金融中心。(5)股份公司的普遍化,甚至形成跨国公司。(6)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进一步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大量的铜、橡胶、石油等原料和能源资源,而这些正是欧洲国家缺乏的。这加剧了它们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引发了列强瓜分世界,东西方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总之,经济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深入浅出地讲授经济史教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概念,注意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史相关内容。

(四)教材内容简则增补,繁则简化。教材内容编写是对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种诠释。由于课标的语言高度概括与浓缩,使得教材编写者在理解与把握课标中难免存在偏差,也造成了不同版本教材的课题篇幅往往繁简反差较大。以人民版经济史教材为例,专题六第3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课标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表述“言简”但“意不赅”,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学习要求,第一层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侧重于史实的铺垫,主要以美国为重点,让学生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而第二层次“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侧重于对资本主义新变化认识的概括提升(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通过财政及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实行福利制度等)。在此,人民版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显然出入较大。人民版教材的此课内容包括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等四个子目,不仅内容编写分量重,一些所涉概念也相当艰深,如美国的“新边疆”、“伟大社会”、“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师生理解显然困难;而有关课标的主题要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却未予以明确指出。人民版此课内容编写较明显地游离于课标之外,造成了教材内容的繁杂,对此需要化繁为简,否则将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一些教材篇幅过于精要,不够丰满,不够完整的课题内容,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加以必要的补充完善,以便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知识经济概念篇9

一、区分不同类型的历史概念,有针对性地分析概括

历史概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型:历史知识概念和历史专有概念。教学中应区分不同类型的历史概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历史知识概念。如,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一体化等;历史知识概念在结构上有单一性和复合型之分。单一性概念如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殖民扩张等,比较单纯,其内涵和外延在教材中有集中的表述或明确的定义,故在教学中及时点拨即可。复合型概念如精耕细作农业模式、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等,它们由若干单一性历史概念以各种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且往往在教材中没有集中的文字表述,只是散见于各段落甚至各课中,还需分析与概括。如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它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水利设施的完善、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的形成等。学生必须在了解农业的耕作方式、水利设施概况、土地所有制、经营模式等的基础上才能概括其内涵:在有限的土地里辛勤耕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注重灌溉施肥,改良土壤,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很多重要的历史概念,需进行挖深、拓宽,弄清其内涵与外延。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必须分析它确立的背景、条件、目的、内容,进而把握其特点: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其实质是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但在世界经济混乱的情况下,它也起到了稳定世界金融货币秩序的作用,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二战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随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历史专有概念,如经济结构、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经济格局、经济体系、近代化、全球化、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等。这些概念在教材中很少有具体表述,必须结合知识概念加以归纳概括。如,经济结构,指社会经济中包含哪几种经济成分。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这样,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又如工业文明,是指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等。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导;火车、汽轮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等等。

二、通过层层溯源,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有些历史概念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探寻这些关系并加以揭示,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概念的原因,层层追溯,其逻辑关系为: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它的弊端是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结果是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存在的弊端越来越阻碍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于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等。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又如,关于明朝中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在于这样的逻辑关系:14—18世纪,明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加上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从而使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活跃。这样,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通过层层溯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结论,加深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通过对比方法,揭示历史概念间的本质联系

比较分析法是确立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就形式而言,比较法可分为共时性比较(横向比较)和历时性比较(纵向比较);在思维特点方面,又可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认清相关历史概念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从而加深理解。

1.横向对比。例如,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比较:﹙1)特点不同:前者集权、等级、专制;连续性、整体性。后者理性、个体、平等;没有连续性。(2)发展趋势不同:前者趋向专制,后者趋向民主;(3)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不同:前者发展和完善君主专制,法律成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后者,古希腊实行民主,并以法律做保证;古罗马先是实行共和制,法律限制专制,后实行独裁,使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巩固下来。(4)文明延续与制度的关系不同:前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保障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后者,缺乏强有力的最高权威,国家不是高度统一,经常出现小国林立的局面,面对外来入侵,不利于文明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比较,学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两个不同的概念的理解,得出了“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都对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的认识。

又如,明朝内阁和西方内阁制的比较:(1)背景不同:前者是因为丞相制度废除,皇帝无力处理繁多的行政事务而设;后者始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淡出行政事务,议会逐渐控制行政机构。(2)产生方式不同:前者,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后者,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3)权力大小不同:前者,只备皇帝顾问,没有决策权;后者,内阁总揽国家行政区,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3)实质不同:前者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表现。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内阁与内阁制两个概念本质的区别,加深对君主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理解。

2.纵向对比。例如,雅典的民主制与近代西方的代议制的比较。不同:第一,雅典民主制是城邦制,适用于人数很少的城邦国家,它近乎一种直接民主,有近乎全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没有民主政党。而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却是一种代议制,有政党,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第二,雅典民主制实际上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选举制,而近代西方民主制度是一种以个人主义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政治制度。第三,西方近代民主制度有三权分立,雅典民主制度却没有这一观念;西方近代民主制度是以法治为基础,这一传统源于罗马,而雅典民主制度没有法治的观念,虽然它也有法律。相同:两者都有选举制,行政首脑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都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雅典民主制为近代民主制提供了借鉴。通过比较,认识雅典的民主制与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又如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比较。不同:第一,领导阶级:分别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第二,指导思想:分别是拜上帝教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第三,革命纲领:分别是《天朝田亩制度》和三民主义;第四,革命前途:分别是农民政权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革命性质:旧式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同: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性质,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都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失败;但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通过比较,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是农民阶级领导的,没有新的奋斗目标。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1.知识迁移规律的运用。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即已有知识在新情景中的应用。已有的知识有助于对相关的新知识的掌握,而在揭示这种联系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旧知识的理解。不仅如此,不断运用这种方式,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对“中华民国”的认识,可以运用几个旧知识加以理解:它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可以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责任内阁制,可以联系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规定天赋人权、在民等,可以联系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例如,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以联系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都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封建思想体系;都提倡科学、理性,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它们都是思想启蒙运动,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都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生,等等。

2.讲练结合,以练促学。选择题是高考的主要题型,它也能便捷地触及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便于操作,所以通过练习也能达到加深对历史概念理解的目的。

例1:“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答案C。题干体现的主要是人文主义精神。解体关键在于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即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a、B、D三项是对人性的摧残和抹杀,不符合题干观点。

例2:“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B。从“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强调人民,也就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从而加深了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3.历史资料的引用。历史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或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能使学生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什么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大力批判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课文有一则资料,是陈独秀的一段话。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小,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学生阅读这段话,就能理解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要防止君主复辟,真正走向共和,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知识经济概念篇10

【论文摘要】商务用途英语中的专业术语往往通过概念隐喻来再现抽象概念。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商务英语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同时指出概念隐喻具有认知功能,有助于理解商务活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原理和运作,了解概念隐喻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论文关键词】隐喻认知商务语篇商务用途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是以服务于商务活动内容为目标、为广大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具备较强社会功能的一种英语变体,国际商务活动涵盖了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商务用途英语中存在的大量专业术语会造成人们理解的困难,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属于隐喻的范畴。而认知理论认为,隐喻能作为理解的工具。商务用途英语中的隐喻体现了其在商务领域的认知功能,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隐含的概念机制,就能更好地理解商务英语语篇,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一、认知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研究现代隐喻研究从认知理论出发,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们形成概念的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普遍存在,是人类核心和天赋的认知本能。人们通过比较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而认识事物的特征,从而以新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建构知识体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会话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哲学越是抽象,越需要借助隐喻来进行思考。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隐喻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隐喻表达经人们反复使用已成为常规用法固化在语言中,一般人已感觉不到其隐喻性了。但根植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概念有助于人类不断扩展其认知概念系统。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领域向目的域的映射,是用一种非常不同领域的经验理解某一领域的经验。源领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的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而建立起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事物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常规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寻找和理解相似性的过程本质上则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过程。商务活动领域中的隐喻也正是通过映射,把难懂的经济概念与较容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类经济隐喻已深深根植于经济语言中,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对经济事物结构及其规律的认知,对人们经济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商务用途英语中的概念隐喻mcCloskey率先对经济领域中的隐喻展开了深入研究,他指出经济语言是高度隐喻化的语言,Charteris-Black也发现《经济学人》杂志出现的隐喻性词汇频率远比其他普通杂志要高。隐喻所具有的生成力使得日常词汇可用于阐述和讨论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商务活动。在商务用途英语中很多隐喻因长期使用而固化,已成为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们经常使用的专用术语,成为解释和说明其他经济现象和理论不可缺少的基础,人们已经不觉得是隐喻,而成为认知思维的一部分。分析英语商务报道和文本中的隐喻,典型的概念隐喻有以下几类:1.战争隐喻战争概念图式常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和新闻媒体中,传统的战争图式中包含了对峙、防守、进攻、伤亡、输赢等。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经济实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场就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攻防、输赢等,“商场如战场”就成了一个经典隐喻,经济竞争就是战争,pricewar①、tradewars、brandwar、advertisingcampaign、atakeoverbattle、invadingnewmarkets、Cokeversuspepsi、localbanksarefightingback、localcigarettemakersareupinarms、thisismorethanjustafightoverasinglepieceofsoftware、…threatenthesurvivaloftheworld’slargestsoftwarecompany这一切隐喻显示了经济活动中你死我活的斗争。2.体育运动隐喻体育运动一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近年来在电视实况转播及全球化推波助澜下,运动已成为国际间共通的语言。正由于运动与媒体的密切关系,也由于体育在文化中的地位,人们对体育有着相当的熟悉程度。因此在经济新闻报导中,也常常能见到以体育运动作为源领域的隐喻映射。运动能非常恰当地体现经济的运作,运动与战争不同,虽然竞技性很强,但有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通常体现出一定的规则性,这也反映出商务活动领域的规律性。常见的运动隐喻有:outsider、stalemate、keyplayers、thefrontrunner、aknockoutblow、hurdles、tobeshowntheredcard、theU.S.economyturnedatripleplaythursday等。3.水的隐喻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人们对水有直接的体验。水可以置于容器中,可以流进流出,会聚集成江河海洋。水的流动往往是持续的,有一定的强度和力度等。人们将这些图式概念投射到目标域的经济领域里,就形成了“资金是流水”的隐喻概念。经济活动的起伏就象海水一样潮涨潮落,因此海水也是常用的概念隐喻。如cashflow、themarketisflooded、themarketisbuoyant、themarkethasdriedup、floatinginterestrate、…inflationarypressuresmaybuilduporbubblesmayappearinfinancialmarkets、thenewcorporateadvisoryandmoney-managementfirmjoinsarisingtideofboutiqueinvestmentbanks等。4.生物隐喻把经济活动与有灵的生命相比较也是常见的概念隐喻,生物隐喻包括了人类和动植物。(1)人体隐喻经济被视为象人一样的有机体,有生老病死,也有喜怒哀乐,并会呈现出有机体的各种活动方式,如intoday’sinfantelectroniccommercemarket,producingnewjobsatahealthypace、marketsseemtohavequalms、economywashurtbadlybyaglobalslowdown、businesseshavebeenlimpingalong、withBmw’sdisastroustakeoverofBritain’sRoverGroupandDaimlerChrysler’smarriagenowfacingdivorce、reportsonthedeathofinflationarethereforemuchexaggerated等。人体概念域中的血缘关系也被映射到了经济域,用来表示经济组织间的所有权关系,如:themother/sister/daughtercompany等。(2)动物隐喻商人和商务活动被喻为各种类型的动物或动物的行为,如:abearmarket,beartrap,bearhug,bullmarket,bullposition,lameduck,killerbees,cashcow,catandmouse,trottinginflation,sharkwatcher,snakecurrency,butterflyeffect等。(3)植物隐喻植物的生长过程常用于映射经济的萌芽、繁荣、没落或衰亡等发展阶段。如bud,seedmoney,flourish,branchcompany,grass-rooteconomy等。5.交通和道路隐喻人类对交通和道路的认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及对空间的感受。在这个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运动过程中,有起点、终点、起步、行程和路途中可能出现的障碍等。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与道路,以及运动概念的内部结构有相似性。常出现的隐喻概念有“经济发展是道路/某种交通工具的运动”。同时事物的状态、变化等也可通过道路隐喻概念来形象化,经济的运动就像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动。如flagship、float、anchor、create‘ripples’whenmovingintheocean、asoftlanding,steeringacompanythroughbadtimes、theprogramoflabormarketderegulationhasbeenstoppedinitstracks.等。6.戏剧隐喻金融市场通常变化多端,充满不可预测性,也像戏剧一样充满了戏剧性,因此在商务用途英语中,戏剧也是常用的概念隐喻。如:banks…arestilllookingforarole,behindthescenes,mrGrassoisfamousforhisshowmanship,theJapanesestillseehighdramainthesmallestsetback。由上述分析可见隐喻确实广泛存在于英语商务语篇中。三、概念隐喻在商务语篇中的功能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论和建构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及文化的有力工具,同时又使所使用的语言简洁、形象、生动。每当社会、文化、科技等有了新发展,涌现新思想和新观念时,就需要有词汇来再现这一切,大量新的形象和概念就应运而生。商务英语巧妙地运用隐喻的认知功能,扩大了语言的使用范围,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把读者难以理解的概念形象化和直观化。商务英语词汇中这些具有独特行业特点的词汇承载了商务方面的理论与知识,有助于人们对经济原理和运作的认知和理解。此外,隐喻还具有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的社会功能。在商务英语语篇中,有许多原本属于隐喻的词语因长期使用而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已被看作专门术语了。这些经隐喻化而约定俗成的词汇使得从事商务和经济活动的人们紧密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体现出隐喻强烈的社会功能。在商务活动与商务谈判中,我们必须意识到隐喻的存在机制和功能,关注中英文两种文化及认知方式的差异,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①本研究的语料来自theeconomist,theFinancialtimes,BBC及Cnn等媒体的网络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