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13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1

【关键词】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民间外交

文物的保护,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保护,就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储蓄。当今国际大环境是和平、有序、文明、有爱的,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欠发达国家,都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国家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是文化话语权的基础,而追索非法流失的文物就是重建文化尊重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因为殖民侵略、盗墓走私而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学会不完全统计,外流的中国文物就超过1000万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表明,在藏有中国文物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i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家日益重视文化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日趋重要和紧迫。中国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文物追索的工作中。

一、现有非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存在的问题

从权利主体角度看,现有非法流失文物追索方式存在两极化现象,不是国家公权主导下的追索方式,就是以商业回购私权主导的追索方式,而缺少一种民间力量主导的非商业化的文物追索方式。公约中规定的追索方式的弊端是公约本身的效力问题,非缔约国不受公约约束;公约溯及力问题,公约中的保护文物指在武装冲突、二战、偷盗、非法进出口流失海外的文物,而不包括殖民侵略中被掠夺的文物,也不包括在他国领海海底打捞发现的文物。软法性规范中救济规定的不足是国际规范性文件中的规定仅仅是原则性指导,缺乏强制约束力。实践中的商业回购是最有效、最快速地文物追索方式,但是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太高。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文物原属国是不现实的,紧张的财政支出若用于文物回购而不用于国内经济建设,将会引发民众反对职责,面临社会安稳危机;个人也不会斥巨资回购文物。而且如果鼓励商业回购,会造成国外文物拍卖市场的炒作,故意推高拍卖底价,诱发更多文物流失。捐赠方式常是国外文物占有者将文物捐赠给其国籍国政府或个人,而不是捐赠给文物原属国。无偿捐赠形式要求捐赠者有极高的国际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在物欲拜金时代,现实中实例很少。

二、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民间外交途径的优势

民间外交是“通过非官方渠道、非正式途径”开展的对外交往活动ii,是民间层次的外交活动,即非政府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对两国关系产生一定影响的交流和活动。以民间外交途径来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是指在官方外交进行文物返还谈判,签订文物返还双边协议或备忘录的途径之外,以民间力量作为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对话谈判主体,这是非法流失文物追索方式的创新。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民间外交途径与已有的文物追索方式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更广泛的主体参与文物追索工作。民间外交参与主体是指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具有自主管理、独立决策权能,不受政府控制干涉的非国家行为体。这冲破了官方外交合法主体单一的禁锢,是外交成为一种对话方式,而不再是政府的垄断职权。民间外交的主体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个人、协会团体、城市、宗教组织等,这就拓宽了非法流失文物追索的渠道。

(二)更灵活的方式参与文物追索工作。民间外交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是跳出政治思维,以日常交往方式进行对话交流。民间外交不会有严肃的礼仪管束,开展交流的形式多样,交流成果的形式多元。例如积极开展文化外交,旅游外交、宗教外交等,使国际社会更深入了解文物原属国的历史、文化,使国外民众增强对文物原属国的文化认同。灵活的组织形式,使民间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成为活动资源,而不需要大肆动用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极大节约了成本。

(三)更稳定长期地推进文物追索工作。文物追索不是一项短期工作,由于非法流失文物数量不确定、流失文物转移地域不确定、流失文物证据缺失,使文物追索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传统官方外交机制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易受国际关系变化或国际形势转变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民间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旨在通过民间力量主导下的交流对话,逐步构建和提高文化认同,形成一种隐性而持续的观念转变效果。民间外交途径从民众、团体这些基本的政治社会组成要素着手,通过平等交流,使政治社会的成员形成一个共识,即将文物返还文物原属国,使文物获得归属,是保护文物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而民间外交达成的共识,为官方外交、诉讼方式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创造了积极条件。

三、中国如何利用民间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

中国有开展民间外交的传统,具有良好的民间社会基础,对于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引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中国政府要认识到民间外交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重要性、可行性。重视民间外交活动的机制建设。健全科学、有效可行的民间外交活动制度,是保证追索非法流失文物工作展开的重要制度保证。民间外交形式灵活多样,极易形成松散化组织,为了凝聚更多的民间力量,形成合力,需要建立一套专业的、有组织的工作机制。为了保证民间外交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可由民间外交主体共同参加,形成一个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下,民间外交活动主体与文物局、外交部、文化部等机构有紧密的横向联系,政府部门可以将文物非法流失的最新信息和国际形势传达给民间外交主体的联席会议制度。

(二)改善民间外交主体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主体适格合法是主体行为效果受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前提。中国在外交上的法律规定仅局限于官方外交,尚未建立规范民间外交的法律法规。这就是个人、团体组织参与外交活动的主体地位受质疑。对于以民间团体组织形式存在的民间外交主体,政府要修改双重管制体制,完善注册登记制度。对于致力于非法流失文物追索的民间组织,政府要为其登记给予政策优待,为其发展和开展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则和程序。

(三)规划发展民间外交。民间外交途径追索非法流失文物不是“立竿见影”的方式途径,而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要有步骤、有规划地发展民间外交。从当前着手文物追索的民间外交,是为了日后能有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返回中国奠定民间社会基础和文化认同。其次是与文物占有国的民间外交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此为媒介,来搜索中国文物信息。最后在积累了文化认同感后,使民众认识到文物需在文化原属地才能真正实现其文化传承的作用。文物追索民间外交主体与文物保管的个人、博物馆进行协商谈判,使拍卖行不再承接非法流失文物的竞拍事宜。

注释: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2

[关键词]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途径;收益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45―05

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和发展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也获得极大发展,截至2005年底,我国景区已超过2万个。政府对景区资金的支持严重不足和景区已有的高度集中垄断管理体制的弊病日益凸现。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部分景区转让景区经营权的改革试验。据本文的不完全统计,已有涉及22个省(市、区)的100余家景区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经营权流转试验,并有安徽、四川、湖北等11个省(市)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旅游发展条例中允许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但目前经营权价值评估这一环节缺失造成了经营权流转难以实现或盲目转让,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开发资金不均衡等不良后果。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已经成为实现我国景区经营权合理流转基础性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有学者曾将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列为我国旅游研究前沿10大问题之一)。

1 已有相关研究的评述

很多学者关注到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但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表1)。从研究内容上可分为旅游地全部资产评估和资产经营价值评估,前者涉及资源全部用途的收益,后者侧重于旅游经营的收益。其中,呼吁旅游资源/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重要性的研究最多,这也显示该领域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评估方法与因素研究较少,一些学者构建基本评估思路,名称还停留在旅游资源经营权评估,实际为景区评估。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价值评估因素的研究中,除了吴楚材等人的研究与实际案例结合外,其他研究都仅是理论构建。叶浪的研究构建了影响经营权价值的框架性因素,李向明和雷蓉等人对部分因素深入细化,吴楚材和雷蓉等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评估方法。虽然部分方法和因素应用并不适宜,但已是旅游资源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可贵探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旅游地评估,主要采用收益现值法,涉及因素较简单。案例研究对资产经营价值的涵盖范围也不尽相同,如王炳贵等着眼于森林公园的纯收益,程绍文从景区地值入手。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对于旅游资源,景区经营权价值认识虽不统一,但都从资产评估角度人手,方法应用中其他领域评估方法的借鉴与景区经营权的特殊性还没有很好结合。

2 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基本途径对比

显然,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属于资产评估。当交易的是物的非完整的所有权,或物的产权边界不清晰,“外在性”显著时,资产评估的客体更精确的表述显然应该是“被评估资产的权利”。景区经营权价值是景区经营性资产的获利能力,因此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需要认识资产评估的基本思路。公认的资产评估方法(途径)有3种,即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图1)。从宏观上看,这3种总体思路着眼点不同:成本法主要关注资产的过去而不是未来,市场法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价格反映资产价值,而收益法考虑的是未来现金流量。

具体对比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种途径(表2),进一步明晰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3种思路的总体评估思想。市场途径依据替代原则,与近期出售的同类资产比较并调整后得到被评估资产的价值,适用范围较广,但对可比参照物的要求较严。成本途径通过资产现时重置成本扣除各种损耗价值确定,主要基于卖方。收益途径将资产未来的获利折算到现在,需要预测资产在可预测获利年限内的预期收益和面临风险。

3 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途径的适宜性分析

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3种途径给予不同的出发点,并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对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中,评估途径的适宜性分析成为评估工作的首要问题和基础性问题。通过对资产评估途径的对比与其他领域资产评估的梳理,景区资产经营价值评估首选的评估途径是收益法(途径)、其次是市场法(途径),成本法不适合作为总体基本评估思想。

3.1从评估目的与价值类型而言,收益法(途径)符合景区经营权价值类型

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3种途径从时间上是体现资产未来、现在和过去的3种维度。收益法(途径)是将未来的利益折算到现在得到资产价值,主要注重对未来收益的测算;市场法(途径)是与已交易资产价格进行对比调整后得到资产的价值,主要关注现在资产;成本法(途径)则是还原资产现在的重置成本扣减其各项损耗价值来确定资产的价值的方法,所以资产的原始成本价值在成本法中有决定因素,原始价值主要表征的是资产过去的价值(图2)。所以收益法(途径)是测度景区资产经营价值合适的方法,市场法(途径)次之,成本法(途径)对未来收益很难测度。即使应用成本法进行加和计算,也不能体现景区经营性资产的整体获利能力。

3.2从市场状况与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而言,收益法(途径)是最合适的途径

评估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前提条件,就难以应用方法或需部分改进。通过景区经营权评估的现实状况与评估途径前提条件的满足程度分析,目前我国的现实状况可以全部满足评估途径的前提的仅有收益法(途径)(表3)。

我国大多数景区在开发前都需要进行景区规划,景区所在的区域一般也有区域旅游规划,所以基于规划与行业平均情况对景区未来的收益状况与风险状况可以预测并可货币化。旅游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景区的获利年限根据经营权转让年限可以测算。所以,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使用收益法(途径)的前提条件基本可满足。现阶段我国景区经营权转让时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公示、招商会等形式基本实现公开市场的前提条件,但是已交易的景区经营权中选取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已交易景区经营权的具体金额与交易合约具体情况及当时供需双方关系状况难以获取,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景区较多,景区的类型较多,参照景区与被评估景区可比性不足,所以市场法(途径)前提中最核心的条件――找到可比参照物(最好3个以上)很难满足。随着景区经营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与活跃,市场法(途径)的前提条件将可满足。但目前市场法(途径)的应用有一定困难,即使应用也难以保证其科学性。成本法(途径)显然适合景区内一些固定资产的评估,但景区内的土地与旅游资源由于不存在旅游用途的使用对其带来必然的价值损耗,所以整体上不适宜。

3.3从方法科学性角度,收益途径相对较科学

从收益途径的支撑理论来看,庞巴维克(Bohm-Bawerk)在《资本实证论》中首先创立了资本价值理论,认为成本并不把价值给予产品,而是从产品中取得价值,并且明确提出“凡给予我们相当永久性收益的物品,我们就根据这种收益给它们某种‘资本价值’。我们估计它们的价值相等于能按当时的利率在同样长的时期内产生同量的收益的货币资本”。此后,耶鲁大学的费雪(Fisher)进一步为收益法奠定了基础,他指出,“资本价值必须由其估计的将来净收人来计算,而不是相反”。费雪并对成本决定持否定观点:“我们必须记住,在一特定时间计算价值时,只有将来成本才能进入财货的估价。过去的成本对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过去的成本在这里只能起一种间接的作用。因为过去的成本决定了财货的现有供给量,从而也就提高或降低这些财货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凯恩斯也提出预期收益进行折现的观点,再次强调资本价值与历史成本无关,说明了收益法的科学性。根据景区经营性资产的预期收益来评估其经营权价值,也容易被出让者与购买者接受。

收益法(途径)作为景区经营权价值的基本评估思路,并不排斥在评估过程中也会用到成本途径和市场途径的思路,如机器设备可采取重置成本法评估。但需强调整体景区经营权价值基本评估思路是收益途径。

4 相关资产评估领域的评估方法选择

与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相同,已有的公路收费权、矿业权估、加油站收费权等的评估也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在这些经营权价值评估中,最常用的评估途径是收益法(途径),如公路经营权、采矿权、房地产的使用权等都首选收益途径,显示收益途径在评估经营权价值的广泛适用性(表4)。我国已有的旅游资源经营权评估研究中3种途径学者都提出过,有学者认为收益法不适宜,应采取重置成本法,有学者认为成本法不能反映出价值,实例中采用收益法较多,总体上对评估途径选择还较模糊。结合其他领域和景区经营权特点,本文认为收益法是我国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的首选途径。

5 结语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传播途径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提出不仅坚定而明确的回答了“中国信仰什么”和“中国人相信什么”的疑问,也第一次凝练了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版的“自由平等博爱”。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师生应当成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当今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和交锋,价值观反复较量的新态势下,面对持续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和多变的新特点,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革新具有现实紧迫性。

一、高校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价值观传播以“两课”为主线,各种教学和学生活动为辅助,基本实现对青年学生的高度覆盖。而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前高校还具有以下特殊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提炼从复杂到简单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总结和梳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脉络逐渐清晰。从复杂理论到简单词汇,不仅是内容的简化,更体现了中央价值观传播的新思路,从强调意识形态到注重普世价值;从总结理论体系到提炼基础共识这对当前高校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首次提出我们自己的“自由平等博爱”。面对世界范围内价值观较量形式和内容的新变化,我国高校在长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确实面临“货比货”的困境,西方的意识形态在语言凝练这一点上的确具有很大优势。中国版“自由平等博爱”的提出不仅是首次在官方层面统一了价值认识,也为高校价值观传播存在的“货比货”疑问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二、高校传统的价值观传播途径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在价值观传播途径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作为最主要途径,此外包括专题讲座,课外辅导在内的教学活动和升旗仪式,军训,素质拓展训练,校园系列文化活动等学生活动也是传播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其存在的问题也越发凸显。

(一)强调政治首位性与当前高校学生“去政治化”的矛盾

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的特殊性,使得保证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首位性成为传播时的第一要求:宏观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微观上几乎不允许越雷池半步。但高校学生由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过于陌生,总体而言他们对意识形态远不如前人敏感,甚至漠不关心。具体表现为对政治环境和局势的关注度持续下降;对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更加热心,看法更直接;对政治影响和政治形势的敏锐性和分辨力不高,容易受单方面信息和从众心理的影响等。这些都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途径的特点相矛盾。

(二)传统传播途径与当前高校学生的现实语境渐行渐远。当前高校学生受信息时代的深刻影响,整体思维相当活跃,信息获取渠道极大丰富,各种新事物和新思想接收程度高、更新快。因此高校学生的现实语境与前人相比变化巨大,而价值观传播途径显然未能跟上这一变化的步伐。以高校最常见的升旗仪式为例,原本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却由于在时间安排,具体流程和教育形式上墨守成规而导致很多学生的抵触和反感,试想当未来某天这些国家栋梁们听到国歌响起,看到国旗升起却无动于衷甚至心生怨恨,那将何其残酷?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革新的建议

(一)重构价值观传播途径的语境。当前高校的传播途径存在门槛略高和自说自话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理论体系教条化,惟上惟书不惟实。当前我们非但不应该淡化价值观传播,反而要更加重视其作用,但这种重视不是继续端着架子高高在上,而是要俯下身子真正走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接地气”,都是大白话和大实话,高校在传播途径上自然也要“接地气”,跳出“我跟你们说”的语境,真正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平台“让学生们说”,这样才有利于改变高校学生对价值观越发淡漠的困境。

(二)主动适用“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碎片化”趋势已不可避免,人们在思维和处事上追求快速直接。当然一趋势的利弊还有待观察,但高校也应当主动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借助“碎片化”时代的新媒介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例如借助微课和默课拓展传统两课的教学模式;借鉴部分高校开展的“打破教室”理念创新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等等都是有益尝试。

(三)淡化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的思维,从身边和小事做起

高校应当在保证政治正确的前提下适当淡化意识形态争议和阶级斗争思维,减少学生过于陌生的内容比重。同时改变口号过多的务虚作风,多从身边出发,从小事引导,告诉学生“能做到什么”比“要做到什么”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精髓传播和发扬到位。

参考文献:

[1]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人民出版社,2010

[3]龙静云,薛惠.基于微博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4

【关键词】web2.o;科研信息;知识共享交流;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6311;tp393.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29-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数字化信息呈指数型增长,网络信息资源已逐渐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主要还是利用传统途径获取科研知识信息,包括网络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等等,这些途径往往存在需要付费、数据滞后等缺陷,获取实体信息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完成学术研究的需求,而随着网络中免费学术资源逐渐增多,这些开放性的科研资源成为了科研人员获取知识信息的新型途径。网络信息资源的飞速增长和科研信息的多样化,需要科研人员能够从多种渠道收集科研信息,加强科研知识信息的交流,掌握网络科研资源的获取方法,成为了社会科研人员必备技能之一,由此才能有效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与水平,促进科研创新。

一、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资源特点

作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关键产物,web2.0技术给现代信息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它将世界各地的智慧知识汇集于一体,使得互联网成为了全球智慧的中枢。web2.0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积极参与,从而发掘人类不断创新和贡献的潜能,使网络知识信息资源数量不断激增。博客、社交网站、日志等个人信息平台不仅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中心,使得知识信息从传统的以数据为中心过渡到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并由此具有了个性化、共享化、细微化和去中心化这四个明显特征。与webl.o相比较而言,web2.0更能彻底改变知识信息的创作、、共享和传播的方式。

二、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对网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博客、社交网络、个人日志等web2.0技术来获取得到有用的知识信息。但是,针对web2.o环境下科研网络知识的共享与互动交流问题的研究仍然较少。网络科研知识信息息作为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重要一部分通常以各种形式分布于网络中。例如:谷歌的学术信息搜索功能、中国知网的知识信息搜索功能都将传统科研数据库信息进行了整合,这给科研人员获取网络科研知识信息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它却对很多科研学术博客、开放性资源等并没有进行收录。

三、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的构建设计

(一) 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的构建

比较科研知识信息共享的传统途径与网络途径的区别,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web2.0技术在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的应用,对基于web2.0技术博客、社交网站、个人日志、学术期刊搜索引擎、网络开放资源等在科研知识信息共享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构建一个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旨在为科研人员知识共享与即时互动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和促进网络科研活动的良性发展,提高科研人员在线协作和知识共享的效率,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创新。

(二) 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模式研究的设计

图1基于web2.o技术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模型设计借鉴基于web2.0技术的教育领域知识信息共享维基网站案例,结合科研知识信息的特点,研究基于web2.0技术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模式,对科研知识信息获取、相互交流、知识、数据存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互联网环境之下,提出一个适合各领域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知识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模型(如图1)。

四、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模式构建的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对近三年内有关web2.0技术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对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内容进行统一整理和研究分析。

(2) 比较分析。对各个领域不同类型的网络科研知识信息进行比较,科研通过不同的知识获取方法和技术,分析不同知识获取方法和技术的优势和劣势。

(3) 网络调查。可以通过专业的问卷调查网站设计出适合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工作的问卷调查表,分析科研人员获取到科研知识信息的需求,以及平时获取科研知识信息遇到的障碍,对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全面了解。

(4) 实验研究。本文初步给出了基于web2.0的科研知识共享交流模型,之后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实验应用,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网站平台流程。

(5) 定量分析。对学术搜索引擎和科研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数据统计,并利用数学分析软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

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创新之处:

(1) 对获取科研知识信息的创新途径和技术进行了分析,传统的科研知识信息获取技术得到的信息资源比较滞后,还需要提供一定的有偿付费,或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新的科研知识信息获取技术主要通过开放性的学术信息资源,能够无偿获取到巨大信息量的科研知识信息,但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存在多样化的特性,所以对网络科研知识信息进行获取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

(2) 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科研知识共享交流的模型,从科研知识信息获取、交流、存储等流程均采用了创新性的web2.0技术理念。

(3) 提出一个科研知识信息维基网站的构建,通过网站平台实现科研知识信息的共享性和交流性,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web2.0作为一种创新型网络应用模式,其开放性与互动性的特征为科研知识共享交流平台的构建提供了人性化的支撑环境,使之成为科研人员主动参与、充分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不断促进网络中大量隐性知识的获取和传播,从而进一步推动网络环境下科研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萍,望俊成,王亮,赵媛斌.web2.o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7(06)

[2] 茅宁莹,关于知识管理重点与难点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06)

[3] 邓艺,马继涛,吴海虹,刘薇,张汝斌.论创新驱动中科技公共服务网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以云南科学仪器协作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S1)

[4] 王丽杰,沈颖.数字资源组织与数据挖掘比较分析综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1)

[5] 高巨山,仲伟伫.高校数字图书馆构建中的数据挖掘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3)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5

关键词:语伴;留学生;差异;交流

引言

国际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全球各地的文化越来越紧密交融起来。因此,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当代青年的身上显得越来越重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现今不光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非语言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也需要掌握。语伴合作交流学习为双方提供了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得双方都可以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学习,可以说语伴合作学习是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项活动。

语伴与留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是我们越秀外国语学院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需要一个实践的机会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所以作为留学生的语伴就为他们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而留学生初来中国学习汉语,在对汉语的学习与掌握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语伴的存在就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

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得知,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效果尚有待提升,很多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基本停留在简单的小对话上,语伴在帮助留学生学习中文上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笔者拟对语伴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1.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文化环境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霍夫斯坦特曾对文化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所以由于各国家和民族在时间、空间和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而形成了各具自身特色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差异的出现。人们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定式,当非本族人员进入有别于自身成长的文化环境时,必然会产生诸多的问题。故而,文化环境的差异对跨文化间的交际起着很大的影响,在探究留学生与语伴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时,文化环境差异需要列入考虑范围。

1.1宗教文化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文化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西方国家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主,西方文化又被称作“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则是以佛教为主,中国文化受到佛教的影响,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又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佛教中融有中国本土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西方国家是一神论,且他们的信仰很坚定;中国则是一个多神论的国家,讲究现实的功利性。又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同时制约着语言,语言学习需要了解文化,所以留学生在校学习汉语时,必然会产生某些宗教文化上的冲突。

例如,在给留学生讲中国的神话故事时,他们可能会不解,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神就是上帝,只有一个,但是中国的神话中却有许多的神,很多神都是由人修炼而成的,而且这些神的名字一般也翻译不成英语,这样就会给留学生在学习上造成影响。

1.2饮食文化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别发达的文化,往往是这种文化越发达,相关的语言表达也就越丰富。

在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尤为发达,同样饮食词语也特别丰富,而且这些词语通过不同的隐喻手法融入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西方国家中饮食文化相对而言就没有中国这么发达了,饮食词语也不是很丰富。这样的差异就造成当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饮食词语时无法理解这些意思。例如,单单一个“味”,就可以组成很多词语,比如“品味”、“意味”、“京味儿”、“够味”、“回味”、“乏味”等等,这些词都源于饮食生活,却又高于饮食,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些词语的学习对留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困难。

1.3汉语热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力量不断的提高,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股汉语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

这股汉语热潮促动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他们被神秘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渴望去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外国留学生都带着一种主动的兴趣来学习汉语,而这种主动性有利于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因为当你处于一个文化环境中,又主动的融入进去,主动的去获得这些语言文化知识时,学习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而能使你更快的学到语言知识。

2.留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汉语,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制约,所以不能单靠“习得”,而主要得通过“学得”来掌握第二语言。

2.1留学生的年龄差异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儿童和成年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上是有所不同的。在幼儿阶段进行的教学时,孩子们会比较容易接受,模仿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强,但是没有很强的自律性,所以学习需要经历很长的系统过程;成年人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律性强,学习目标明确,但是会受到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而影响到学习的进程。

2.2留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受教育目的、职业工具目的、职业目的、学术目的和临时目的等,而学习目的的不同也会影响对汉语的学习。而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大多数又是职业工具目的。所以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都会偏向于一些商务工作上的语言词汇教学,这种目标明确式的教学有利于留学生接受。

2.3留学生学习起点的高低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留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不同对汉语的认识、兴趣、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都有差异。例如,笔者学校的留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像韩国或者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能力上就比西欧国家的留学生要强。因为韩语和日语本身就是由汉语发展出去的,所以他们学习汉语就可以相对的容易一点;而西欧国家的留学生他们的母语所带来的迁移对他们学习汉语的影响大,他们想要学好汉语肯定是要费力一点的。

2.4留学生学习时限的长短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学习时限的长短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起限定作用,因为一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教师也需要更具留学生所在中国的时间制定教学的内容,以求能最大程度的让留学生学好汉语。

但是很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时间都不会很长,一般只有一年左右,有些留学生甚至只学习一个学期的时间就离开中国了。这就造成了留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汉语,而且时间进度很紧张,要学的内容又很多,留学生往往会只是走个过场而无法学好汉语。或者当他们刚开始可以深入时,又得离开这个语言学习的环境,不利于他们对汉语的学习。

3.留学生与语伴合作交流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能让留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更好的进行学习,语伴与留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途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校的四十名在校留学生被分成了四大组,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的学习交流途径,来探究哪种途径相对于留学生和语伴来说是最有效的:

3.1固定时间地点的课堂式互教互学

让来自不同地方的语伴组成小组,轮流给留学生上课,主要是讲一些中国各地方不同的民俗文化或者是留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但是文化环境差异使得双方间的交流变得复杂起来,例如:语伴跟留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时,因没有特定的英语单词解释“大禹”,故而需要用其他的英语单词来代替解释,既不能失去中文中原有的意味,又要使留学生明白。所以在这样一个双语环境中,既锻炼了语伴们的口语组织能力,同时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

虽然留学生语伴掌握的教学知识可能还不是很全面,但是每天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教学确实是有收获的。日积月累的类似于课堂的小班制学习,而且是根据留学生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来教学,留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相对较快较好。而对于留学生语伴来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外语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对外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成熟。

3.2无固定时间地点的聊天谈心式生活口语练习

笔者的学校原本就会对在校的留学生安排一到两个语伴,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在校的生活和学习。在无固定时间地点的聊天谈心式学习中,语伴与留学生也可以在生活上进行交换交流,毕竟双方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在体验对方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收获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一些常用的有用的生活口语。而且这种途径也使得留学生和其语伴的交流时间比较自由,只要双方都有空就可以进行交流,即使交流时间不长,也可以在这种轻松自由的途径中学习生活口语。

但是这种交流途径也是有局限性的,随意自由的交流固然可以学习到一些语言知识,但是这种随意自由也有其不利之处。学习时间较短且松散,这会对留学生的二语教学有影响,语伴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话题可能会过于单调及时间上的随意性使得两者之间交流学习所得到的知识不能及时的稳固,会容易忘记。

3.3跟随对方上课并从旁帮助的陪学式辅导

这一组的语伴是陪同留学生去上课,并从旁辅助他们学习。语伴可以在留学生课堂学习时,给予适时的从旁帮助,因为课堂上或许老师有时不能顾全到所有的学生,而且留学生的学习汉语的起点不同,虽然会对留学生进行班级的分配,但是有些汉语起点低的留学生仍需要多照顾,这时候语伴就可以给留学生解答他们的课堂疑问。而除听说读写的正规课程之外,留学生也可以与语伴一起去上一些形体艺术课(如:体育,舞蹈,绘画,音乐),在放松的环境中交流也是有助于学习的。在这些不分国界的课程中应该能勾起双方的共鸣,有效的进行学习交流。

但是语伴从旁帮助的陪学式辅导毕竟是没有进行过事前的准备,留学生产生的疑问也是课堂学习时随机产生的,所以有时会出现语伴不知道如何回答留学生问题的情况,两者的交流就会中断。

3.4结伴出游购物的体验式旅游用语学习

在笔者学校学习的留学生们,也会利用节假日出去旅游,了解中国的山川风景、历史文化遗迹、传统小吃等。语伴陪同留学生一起去旅游,可以让留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景,而旅游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有难度的,虽然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旅游时常用的词汇,例如:问路时会常用到的,但是如果要给留学生介绍旅游景点的特色或者其文化内涵,那就相对比较难了,所以这种途径的学习效果相对最差。

4.总结

留学生与语伴之间的交流学习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也会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干扰,但是语伴合作学习在现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交流学习途径更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次的调研中,笔者选择了年龄相仿的留学生,且他们的汉语水平相近,来学校也是以受教育为目的的,故在经过半年时间的观察研究中,笔者发现固定时间地点的课堂式互教互学对于留学生和其语伴的学习收效相对而言是最好的,使得两者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双赢。

[参考文献]

[1]邱萍:《国际化背景下“语伴交流”及意义》,《现代交际》2012年9月,p37-39.

[2]乐凌丽:《英语课堂“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科研纵横》2010年第9期,p16-17.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6

[关键词]网络优势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张晓兵(1969-),男,河南方城人,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52-03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育、导师培养和研究生工作部门的管理等,网络优势尚未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生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没有被充分利用。然而,实际情况显示,受招生规模扩大、学程短、个体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等多方因素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规模地展开,实效性也难以增强。从研究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出发,寻找适应研究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研究生思想和行为实际的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一方面,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时效性、内容海涵性、资源共享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等优势,很好地适应了研究生学习、科研、社交、娱乐等需求,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科研电子化和社交娱乐网络化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另一方面,研究生班级作为研究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结合点,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对落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网络优势为依托,发挥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探索适合研究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保证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将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其中认知是先导,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行为是结果。丰富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了解,建设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了解,通过正面灌输培养情感、形成意志、引导行为,从而保证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1.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可行性。网络信息内容的海涵性和多媒体兼容性,以及近年来网站建设技术操作的简易化,为充分发挥班级成员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网页编辑可以采用“所见即所得”模式,无须复杂难学的计算机代码知识,也可以建设自己的专题网页、论坛、博客、空间,实现文本信息、图片上传、音频视频插入等多种功能,还可以选择多种风格各异的网页模板风格,实现内容与形式双优化,增强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通过建设和完善班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用又新又好、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丰富班级文化生活,提高班级成员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使研究生在各自由不同导师负责培养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确保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达,保证了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2.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坚持弘扬主旋律。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言论立场上要与党和国家宣传弘扬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内容的选取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能起到导向作用。例如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宣讲、各大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精华摘要、学校官方公告通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名家名作赏析等。此外,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还要具有针对性,体现班级特色,考虑班级成员的兴趣倾向。找到思想教育与专业研究的结合点,如对专业领域内的伦理、价值追求问题的思考,或者对高尚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提倡,都是值得尝试的结合方式。这些既体现主流教育思想又具有研究生班级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接受度和有效性是可以预期的。

3.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增强吸引力。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形式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首先,在网站各版块的设计上,要体现班级成员的多元化需求。不仅要有“理论前沿”“经典品读”等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版面,还要有“时事热点”“实践园地”等社会性、实践性、互动性较强的版面,与班级成员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访问量。其次,在网站编辑中要注意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图片、声音、视频、Flash等,充分发挥网络的兼容性优势,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网站形式,吸引班级成员兴趣。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开放性优势,征集班级成员建议,完善网站建设。

二、开辟班级网络情感交流渠道,体现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1.开辟研究生班级情感交流渠道的必要性。研究生群体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处于人生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面临各方面的复杂抉择。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并存,心理负担较大,可以说基本上每个研究生都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化和研究生管理方式的相对宽松,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程度和集中深入程度都难以达到,变得“高高在上”。因此,充分发挥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功能是研究生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在网络上开辟班级情感交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开放性、平等性优势,畅通言路,疏导结合,使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班集体中得到表达和体现,研究生的矛盾和思想问题有了反馈渠道,这有利于研究生工作部门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研究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方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增强时效性。

2.班级网络情感交流的实现方式。班级网络情感交流可以通过交互式聊天软件或者班级论坛、博客圈、公共邮箱等方式来实现,每种方式各有优势,可以结合情感交流的不同情境灵活运用,是表达研究生个人情感、体现研究生班级友爱、疏通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矛盾的渠道。例如,当某些班级成员遇到思想挫折又不好意思在现实中表达,或者想表达而身边没有倾听者时,就可以通过班级QQ群或语音房间,向同学朋友倾诉,寻求心理帮助,如果班集体能在此时适当介入,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帮助该同学战胜挫折,则更能以情感人,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人”的力量。

另外,班级网络情感交流渠道还是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培养融洽集体气氛的地方。班级成员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或者当下某件社会热点的讨论,集中见面开会不好实现时,通过班级QQ群等进行网络会议,大家各抒己见,同样可以实现实时交流,并且一些在当面讨论中寡言少语的班级成员更有可能会在网络会议中表达许多想法,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开放性优势,会使班级会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传统的交流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三、培养健康向上班级网络文化,优化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培养健康向上的班级网络文化,促进良好班风形成,从观念意识层面指导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班级成员自觉把班风中蕴涵的高尚的情操作为自己的追求,从而形成稳定的意志,这种稳定的意志反作用于班级文化,促进了良好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形成。

1.培养健康向上班级网络文化的必要性。研究生班级中通常存在主动分子与被动分子、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的情况,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是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通过丰富的班级活动和积极有效的班级成员沟通,密切班级成员联系,以先进带后进,以主动带被动,以积极带消极,实现班级成员团结共进,形成整体效应,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以及独立思考、开放创新的良好学风,是优化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点。由于研究生个体独立意识强,且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集体组织活动时通常参与率不高或积极性不强。但是,在网上却通常能“聚到一起”,同学们在网上碰见时也会打个招呼,聊上两句。在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这种方式,用大家喜欢的、常用的方式来教育大家,“投其所好”,其良好效果是可以预期的。此外,健康向上的班级网络文化也是防止网络沉迷、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倡导文明的重要途径。

2.培养班级网络文化的途径。培养班级网络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班级博客圈、班级聊天群等开放式互动途径,个人博客、私人聊天室、电子信箱等单线性互动途径。开放式互动途径适合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培养班级团结融洽的气氛以及共同学习进步的班风。例如,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圈,实现班级成员博客互访,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共享资源,提升班级成员学习状态,形成有竞争、有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单线性互动适合班级个别成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虽然交流广度不如开放式互动途径,却具有深入细致、影响持久的优势,有利于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例如,很多研究生都有在网络上写个人日志,表达思想、观点或情绪的习惯,班级成员通过个人博客互访,彼此了解,相互交流,可以使积极向上的氛围得到传播,消极低落的思想得到化解,正确的观点得到传播,错误的观点得到纠正,从而实现以先进带后进、以积极带消极、以主动带被动的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机制。

四、利用“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体现在实际行为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成功的标志之一。利用“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则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

1.利用“网络班级”进行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网络班级”其实就是班级形式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通过在某些校友交互网站创建网络虚拟班级,班级成员注册登录,用班级公告栏、班级留言板、班级日志、班级相册、班内信件群发等网络功能,来开展班级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网络班级”并不会也不能代替实体班级,只是由于研究生班级成员的个体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造成研究生班级组织难以集中管理,所以要借助“网络班级”来实现班级日常管理,这是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需要。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实的归宿。”研究生班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建立在研究生班级成员的人格社会化基础上。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人才,社会化程度较高,已具有稳定成型的世界观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人格特点有明显的独立性、自我约束性和社会合作性,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础。

利用“网络班级”这一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贯穿其中,充分利用研究生网络使用率高、使用时间长、对网络媒体形式兴趣浓等特点,更好地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自觉的参与以及集体的交流、互利的合作、竞争式的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以达到科学、有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通过“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的实现方式。“网络班级”适合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且便捷好用,具有趣味性和时尚性,富于吸引力。班级工作中的许多事务,如班级通知、班级提议、班级成员讨论投票、班级资源共享、班级联谊等,通过“网络班级”都很容易实现。

“网络班级”自我教育和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班级公告通知。通过“网络班级”进行班级公告通知,是一种稳定、持续的信息传达方式。班级负责人在“网络班级”上班级公告后,班级各成员登录查看,省去了短信或电话逐一通知的麻烦,并且可以传递更多信息,清楚明白地将班级事务传达到人,班级成员的意见也可以通过留言系统及时反馈。

第二,召开网上班会。“网络班级”兼具了BBS的开放式讨论功能,班级成员可以就某一主题进行留言讨论,实现实时交流,网络系统会自动按信息的时间先后顺序对留言进行排序,不会出现场面混乱失控的情况。网络发言内容一经就自动保存在网页服务器中,不必专设会议记录员。由于发言可记录、可复查、可保留,班级成员在发言前会进行更多理性思考,防止了实地会议中发言的随意性,有益于提高议事效率。

第三,共享班级资源。“网络班级”的资源共享功能可以用在研究生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学习、学术文章讨论、课题研究资料、应用电子软件分享、集体活动照片展示等。这些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的文件存储功能实现永久保存。

第四,进行班级交流和校友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络班级”载体网站实现校友搜寻和互动,设定搜索条件找到符合交流需要的对象,通过互访、留言,实现各个学校的各个班级及其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际生活中的交流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此外,还可以根据班级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需要,发挥网络优势,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7

一、紧扣教材,倡导运用多元化资源途径

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掌握和语言表达运用技能情况。而教材则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摇篮”,也是考查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市的中考命题要求“每题都要能在书本找到原型”,让学生在答题中能有似曾相识之感。

但对于教材的运用,还应该注意多元化拓宽资源使用途径。教材无非是个样本,如何造样本来画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图像,需要教师去深思。首先,应该多学习教材,让学生能够从教材中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打牢知识基础。其次,深入挖掘教材中健康向上的素材内容,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语言运用自觉主动性。再者,充分运用好现代学习工具,像多媒体、网络媒体、英文报纸杂志,让学生能够有更为丰富的学习认知工具载体。最后,教师应注重提炼近三年以来本市在中考英语命题中与教材相关的试题,多以发散性思维来拓宽教材学习运用途径。

中考英语命题要求紧扣学科性特点,不能出现要依赖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的考点。从教材中挖掘考点,更能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例如,南通市2013年中考英语试卷的两篇阅读理解都能从《牛津初中英语》(Funwithenglish)中找到“影子”:a篇的话题与Unit4-6中的慈善活动相关;C篇中的维他命有关阅读与7aUnit4Food的maintask中的healthyeating相关。“短文填空”中的自驾游的话题与8BUnit2travelling的素材相似。由此可见,教材学习并非照葫芦画瓢,而更多的应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鼓励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资源学习途径来丰富学习内容。

二、贴近生活,倡导运用开放化教学模式

任何语言学习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用英语做事”,鼓励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分析,我市的命题更多注重融入生活化的元素。以书面表达为例,南通市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话题2010年是“参观世博”,2011年是“健康成长”,2012年是“生活的变化”,2013年是“我理想的高中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命题贴近生活,本身就体现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体现人文化”的课程价值理念。以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或家庭生活紧密联系为原则,贯彻于试卷的所有题型的选材中,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要求之一。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不能仅要求学生能够会背诵词汇语法、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寻有关英语学科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应多关注西方人在生活、文化、科技、风俗民情等方面的资料,多为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素材,同时,要能够紧扣教材表达内容,让学生加以了解;另一方面,多布置一些学习探究任务,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内容,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开放性学习过程中增强表达认知能力水平。这种开放化教学,能将课程学习内容融入多样化学习过程之中,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限时定量的不足。

开放化教学更多注重从生活中找到学生的学习触发点,让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自觉主动性。开放化教学,主要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科学习特点出发,多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寻找多元化教学渠道和途径。例如,南通2013年中考书面表达题中myidealseniorhighschool的话题及部分内容与7aUnit2myday的Reading—Schoollife和8aUnit2Schoollife的Reading—Schoollives中的学习内容相关。对于学生最为熟悉的学校生活,教师更应引入开放性教学理念。多引导学生根据学校生活体验实际表达“whatdoyouthinkofyourschoollife?”并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国外中学学校生活资料,利用学校图书馆搜集有趣精彩的有关学校生活片段,让学生能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悟课程学习内容。从课程教学中突破课堂限时定量的束缚,更利于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能在体验英语与生活的千丝万缕联系中有滋有味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三、突出交际,倡导情境探究化交流运用

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学习和使用英语。“倡导英语为交际服务的理念”是2013年中考英语命题传出的内涵意义。以“单项选择题”为例,共15道题,其中8题以对话形式出现。这样的命题思路,更多体现了课程教学理念和英语工具性的基本特征。

鉴于命题的交际性,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交流,让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体味语言运用规则。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特别是关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的深层含义,走出机械化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其次,多注重情境的创设,多以轻松自由、寓情于景的方式来活化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者,突出探究过程化,引导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引导下,尝试通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角色表达等方式来深化课程学习内容。最后,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给学生微笑和表扬,让学生能够真正尽情释放自己的潜能,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情境探究和交流更多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用。特别在课程学习重点内容“Reading”环节教学中,突出以话题为中心,语篇为主线,引导学生围绕所获得的信息展开听说读写。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BUnit3Findingyourway“aluckyescape”的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在整体理解并表达主旨意图的基础上,就主旨大意的表达来开展同桌交流,围绕“whydidtheescape‘lucky’?”来相互表达交流。可就文中的“细节判断”和“逻辑推理”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建议学生就“whatdidtheydo?”和“whydidtheyescape?”来相互表达交流,以帮助他们深化认知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表达交流的基础上,更应该多为他们创设与阅读学习相似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带着思考探究来表达和讨论交流,将阅读感知过程转变为表达运用过程。

四、关注发展,倡导过程化实践活动运用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英语教学与国际接轨,特别是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将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全面素养提升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更多体现了尊重人的发展的学科理念。

命题关注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始终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活动的引领来丰富学习思维认知。实践活动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内容,让学生快乐感受英语,享受学习的成功喜悦,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策略。从阅读理解到书面表达,无不融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技能的关注,体现了“教学生学会生存”的生本主义。这样的命题思想,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多关注学生学习认知和表达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灵活多样的学习思维和方法,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教师应多将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表达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知识。过程化的实践活动运用,更是丰富和优化课程学习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倡导过程化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语言知识的拓展延伸运用,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敏锐捕捉学习信息。按照中考命题思路,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实践,多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来活化学习内容,让学生的鲜活思想和鲜明个性融入语言表达过程之中;多鼓励学生通过英语手抄报来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能够有更为丰富的展示平台;多为学生举办英语学习沙龙、联欢会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探寻语言运用的规则;多让学生欣赏英语原声大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能够开动脑筋,体验原生态的语言表达内涵之美。英语教学过程化的实践活动的运用也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最直接考验。

如前所言,中考英语命题以考查学生语言知识掌握和语言技能运用为主旨,凸显试题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开放性特点。所有考查评价都以课程标准和《中考复习指导》为基础,严控“四度”(信度、效度、难度、梯度),突出情境化引导、差异化发展、综合式运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探究的主角、课外学习的体验者。从中考英语的命题规律中探寻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轻松教授和愉快学习的有效助推剂,值得我们所有英语教师深思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素萍.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考英语阅读测试效度检验[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朱彩霞.透视中考作文,谈初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的衔接[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

[4]闫美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J].学周刊,2011(9).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8

摘要:彝族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起步较晚,其传播内涵、途径等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着手,提出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的原则和途径策略。

关键词:彝族;文化;国际传播;原则;途径

中途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彝族传统文化国际传播途径的调查与研究”(YZwH1521)阶段性成果。

引言

现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生存在其中的“每个人类文明都会沉淀出其特色文化”,各种文化要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彼此展示自我形象,激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强化民族意识,构建民族认同。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之一,拥有久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风情文化,要让世界了解彝族,就得让世界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而让彝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就离不开国际传播。彝族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指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各地传播彝族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形态,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彝族传统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在互动交流中实现文化的发展,可展示彝族的自我形象,也将对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怎样传播,通过什么渠道走出去即国际传播的途径直接影响到彝族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果的实现,影响其在全世界能行多远,能走多深,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彝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深入思考其传播内涵及传播途径策略。

一、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以及各级组织的支持,文化精英及其民间艺人的推广,总体而言,彝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1组织传播

各级组织参与彝族文化传播,组织化的传播,为彝族文化传播的协作性提供了保障。彝区政府、组织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纷纷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让彝族文化走向世界。

首先,各级政府、组织参加各类国际艺术节。如:2010年凉山州小学生参加“韩国江陵第九届国际青少年艺术节”;2011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艺术团参加了韩国第14届国际假面舞节;2012年,凉山州歌舞团赴荷兰参加第六届芬洛世界园艺博览会,同年,赴香港、法国等进行交流演出;2013年前往加拿大演出,2014年,参加老挝金三角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云南双柏的“老虎笙”表演队多次赴日本、法国等地表演。

其次,各级政府、组织举办各类彝族文化学术活动。1995年,1998年,2000年,2005年和2013年国际彝学研讨会分别在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德国特里尔市,中国云南石林、凉山美姑,西南民族大学等举行,将彝族绚丽的文化向世界展露。2000年,凉山州民族研究所的彝学小组,在美国举办彝族文化展览。凉山州政府组织制作的《大美凉山》、《锦绣凉山》《美丽凉山》等英文宣传片,彝族人网(http:///)推出英文版。

彝区各级政府e办丰富多彩国际火把节,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举行各种文艺演出、民族艺术品博览会、彝族传统选美大赛、民俗体育活动、民俗文化旅游节等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取得了较好传播效果,在展示彝族民族形象,宣传彝区发展成就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1.2个体传播

文化精英、各类艺术家宣传推广彝族传统文化。这里的文化精英是包括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内的文化名人,他们常出于一种文化使命感和内心的恋旧情结,不遗余力推广彝族文化。

彝学泰斗刘尧汉教授,为弘扬彝族文化奉献了毕生精力,对宣传彝族文化、提高彝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50多年前,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日本还被改编成广播剧、歌舞剧、儿童剧等艺术形式。出于对彝学的迷恋爱好,美国人类学家郝瑞(StevanHarrell)教授发起组织了国际彝学研讨会,不遗余力推广彝族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阿育几坡教授教授编著的彝族传统文化典籍彝汉英对照版:《玛牧特依-彝汉英对照》和《勒俄特依--彝汉英对照》,马林英教授和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Denniselton研究员、SusanGary研究员共同编著的《彝汉英常用词词汇》等的出版,对彝族文化国际传播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著名导演张蠡执导的原生态故事片《我的圣途》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将“彝族风”刮遍了整个威尼斯。彝族著名演员杨丽坤,彝族歌手倮倮、曲比阿乌、安冬、彝人制造组合、太阳部落组合、彝人传奇组合等将彝族文化通过歌曲、影视传遍世界。

二、彝族文化国际传播问题

彝族文化的国际传播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域偏僻、经济落后、受众人数较少、传播范围相对狭小等因素影响.彝族文化国际传播存在主体单一、内容和渠道零散、内容的碎片化,没有品牌优势,没有形成强大系统。

2.1主体的单一性

通过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彝族文化产业的发育状态还很欠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并未融入大众的现代生活并吸引国内外民众,有兴趣传播彝族文化的大众个体比例相对比较低。彝族文化的境外推广主要依靠专门的组织和政府的力量,普通民众对彝族文化态度比较冷淡,彝族文化的媒介介入度偏低,不能对来华,来彝区的外籍人士起到推介传统文化的中介作用。

2.2内容和渠道的零散性

当前彝族文化国际传播活动表现形式主要为“文化交流活动”“贸易洽谈”及友好往来等。从单一活动看,都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但这些对外传播活动多各自为政,从各传播执行主体的传播意愿出发,是零散的,没有统一、系统的规划,没有形成整体传播,而是形成多个形象空间,或单一或重复,大大降低了传播效果。

2.3活动内容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彝族文化国际传播活动形式大多是传统的歌舞活动,传统民俗活动,传播受众会认为这次彝族歌舞太美了,民俗活动太精彩了等,但受众接受的内容随时从这一内容跳跃到另一内容中去。歌舞活动代表的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于彝族文化整体而言是什么?或者受众心中的彝族文化整体形象到底是什么?受众欠缺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

三彝族文化国际传播原则与途径

传播彝族文化,是彝区对外传播活动的核心支柱之一,彝族文化要走向世界,需要遵循可行有效的传播原则,建立良好的对外传播途径,才能让世界了解、认知和认同。

3.1彝族文化国际传播原则

3.1.1明确政府主体角色,重视民间力量参与

国际传播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过程。现阶段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的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主要渠道为官方媒体。各级政府应设专职部门,选拔具备传播、媒介、公关及民族文化等学科背景的人负责对外传播工作,使国际传播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同时,非官方或民间传播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民间力量指的是:非政府组织、商业企业组织、著名学者、海外留学生、文化名人、艺人等。民间传播因其亲切性和非官方性,往往更能为国际受众所接受。

3.1.2统一文化的代表性主题,打造民族形象品牌

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的主题设置要能代表独特的彝族文化,只有能代表独特彝族文化的主题,才能打造专属于彝族文化的魅力性形象,提升彝区的文化软实力。彝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迫切需要在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凝练统一的形象,打造民族形象品牌。这一形象品牌既需要反映历史的沉淀,更需要反映时代的声音,勾勒出彝族文化的独特面貌。这一民族形象品牌需要注入彝族文化的灵魂,从图形、字体、色彩等视觉形象基本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研究,打造出一个或一些能代表彝族文化的精华,具有彝族文化传承性又有商业典型性的民族品牌。这样就可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变文化“送出去”为“卖出去”,从而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发展之路。

3.1.3保持主题信息传播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彝族文化国际传播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不间断的围绕传播主题不断的信息传播才能累积效果,从而使传播效果达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整个传播过程首先需有效预防在主题设置上自相矛盾、时断时续、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其次,需对某一类信息主题进行时间上持续传播和内容上的连续传播。文化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文化传播的受众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因此,整合资源,长远规划并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传播彝族文化信息主题或者价值观念方能引起共鸣,对某一类主题要不断深化的挖掘,才满足国际受众对某一类主题不断探究的热情和兴趣点,达到传播整体文化的目的。

3.2彝族文化国际传播途径

随着彝区经济政治的发展,彝区应结合彝族自身的文化特色,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建立良好的对外传播途径。

3.2.1活动传播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作为软实力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文化因素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因此,彝区需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树立民族文化品牌,增强综合竞争力。彝区各级组织、企事业单位、个体都投入到增强彝区文化软实力的事业中来,在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彝族文化,打造民族形象品牌,充分认识自身的文化优势,利用各种活动(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官方或企业、集体或个体),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采取各种形式如各种会展、文艺汇演、庆祝活动、学术交流等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加大彝族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以文化来促经济发展,又以经济来发展文化。

3.2.2教育传播

推广彝语及彝族文化教育在世界的认知度,是彝族文化得以发扬的有力保障。现阶段,彝区建设应有意识的聘请专家、发掘群众的力量共同发扬彝族文化,提炼出经典的传播公示语在机场、酒店、旅游景区等以彝、汉、英三语展示,既能装点美化环境,同时也宣传了彝族文化。其次,政府还应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吸引国内外人士了解学习彝语及彝族文化,扩大彝族文化的认知度。

3.2.3文学传播

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世界全球化也大大加速了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各级组织应把握机遇,组织专家学者收集、整理、提炼代表独特的彝族文化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彝族文化中的优秀作品,让国际社会普遍了解彝族文化的底蕴。比如:以《阿诗玛》等彝族文化经典为素材,编写更多适用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的彝族文学经典故事丛书等等,促进彝族传统文化向更大范围传播。

结语

彝族文化际传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国际传播过程会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只有发挥组织、群体、个体所有力量,结合运用各种传播途径,才能极大地提高彝族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9

关键词:土地流转;政府职能;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

引言: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初步形成,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逐渐增强,流转的耕地面积也越来越大,但其中大部分的流转土地都属于非正式的流转,相关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本文根据罗森布罗姆和克拉夫丘克等的核心观点,从管理、政治和法律三种角度出发,构建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职能。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管理职能的缺陷

(一)地方政府过度干涉农村土地流转。地方政府本身存在自利性,在涉及农村土地流转的利益分配时,政府往往过度干预土地流转,侵占农户的合法权益。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当。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低价补偿用地,土地征收的标准低,不能反映当地土地的市场价格。此外,存在地方政府侵占农户的合法利益的情况。土地产权的模糊性使得地方政府代替农户决策。在实践中地方政府、村集体组织可以对“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进行超法律强制,代替农民进行决策,成为集体土地流转市场的直接主导者。[1]地方政府作为土地资源配置的主体,利用行政手段强行替农民做出流转决定,严重损害了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政府保护职能缺位。(1)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不健全。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集体所有土地制度体现出浓厚的国家干预色彩,在实际的土地流转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国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用途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土地管制。农民的权利,无论是意识形态禁忌的还是不禁忌的,纸面上许诺了的还是没许诺的,都得不到尊重和保护。农村土地市场交易及交易税款缴纳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地方政府在制度建设这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划分相关各方的责任和权力,确保农村土地流转有法可依。(2)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弱势群体是政府的根本职责。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被普遍认为是弱势群体。农民群体弱化一方面表现在农民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是农民的组织基础薄,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农会”这样的组织。因此,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向农民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就非常有必要了,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交易中介组织不发达等方面。在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树立公共服务理念,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二、基于管理、政治和法律视角的地方政府职能构建

(一)管理途径的地方政府职能构建。管理途径的地方政府职能构建强调结果而非过程,放松政府管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保持组织弹性。同时,地方政府要以顾客导向,转变政府职能,做掌舵者而非划桨者,适当的向社会组织授权、分权,让社会中介组织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二)政治途径的地方政府职能构建。政治途径的地方政府职能构建把行政过程视作一种政治过程,认同政治多远主义,其价值观不是效率,而推崇代表性、政治回应和责任等。这使得地方政府能表现不同的社会利益,同时在对个人的观点上,倾向于将个人聚合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团体。因此,在地方政府有自利性的倾向下,更应该强调回应性。土地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管理,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不利于农民流转土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能力较差,盲目的土地流转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尤其在对待失地农民的问题上,地方政府的职能构建要突出对于农民实际需求的回应性,以相关农户对流转土地的满意而不是流转的土地面积作为标准来考核地方政府绩效。

(三)法律途径的地方政府职能构建。其一是法院正逐渐剥夺公共行政官员的责任豁免权。其二是使法院处于监督行政官员的地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多数地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然处于自发流转的状态,没有规范的中介组织以及科学的价评估体系,容易造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混乱,引发土地纠纷的社会。在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法律途径的地方政府职能构建有助于利益受损的农户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平衡各方利益。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对于舞蹈教育在艺术与社会功能方面有了巨大的延伸以及改变,本文通过从人文主义思想的视角下出发结合我国当前舞蹈教育的现状,提出创新而有效的途径,为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一、舞蹈教育改革途径: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

(一)对于我国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全面发展的影响,由此我国的舞蹈艺术便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正式登上了现代舞台。关于舞蹈方面对于古代人文思想的继承主要是对古代乐舞传情达意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国原始、夏商周、汉代、唐代、宋代以及明清舞蹈的继承。我国古代舞蹈精髓的发展一直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近现代、现代舞蹈中,而我们在现代舞蹈的一颦一笑中总能发现古代舞蹈的影子。例如:戏曲舞蹈。比如:著名的剑舞、袖舞等。通过在戏曲中加入舞蹈元素使得在刻画人物表演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提高。

(二)对于现代人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现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舞蹈中的继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极具独特艺术性的当代舞蹈,其独特的表达形式真实地描述出了当下与传统的关系;另一类是具有舞蹈艺术本质特征的现代舞蹈,不仅可以描绘出当下社会人独特的“个性”,而且也是对舞蹈艺术家独有的个性化思想的具体表达。继承这两种舞蹈的精髓――“独特艺术性”以及“独有的个性化”,不仅仅是对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实现人文主义视角下舞蹈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要想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让我国的舞蹈领域变得更加有活力有生机,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继承发展西方的舞蹈精神――追求个性放飞自我,表达气度与扩展的文化心理。例如:对西方芭蕾舞蹈的借鉴吸收与学习研究,逐步接触与了解具有芭蕾舞立体形态的《吉赛尔》、吸收借鉴著名的古典芭蕾《天鹅湖》等等。这些优秀作品都是将西方的美学艺术形态与独特的美学原则融入到舞蹈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人文主义视角下舞蹈专业的教学改革途径的三种形式

(一)对舞蹈课程的知识系统进行更新。在人文主义思想下对舞蹈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更新,其途径之一就是以“更新换代”的原则去重点教育培养学生。舞蹈专业的教学具有“时效性”,所以应该保持其所特有的与时俱进的形式,及时做好对于舞蹈教材的更新换代,积极培养学生接触了解新领域、新视角、新观念。要想做到这些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体系改革。以“为舞蹈专业人文主义思想的培养”为核心,制定科学可行的详细紧密的教学计划;二、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积极吸收新的舞蹈教学知识理念,新旧融合融会贯通保证舞蹈教学的“新”。课程方面的设置向具有高精尖、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进行实时更新发展。

(二)创造出精品舞蹈以高雅的艺术形式去服务社会。精品的舞蹈高雅的艺术形式犹如璀璨的灯光指引着人类舞蹈文化的前进方向。精英文化、高雅的艺术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于人文主义视角下舞蹈教育的改革,就是使舞蹈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以舞蹈艺术的至美情怀去唤醒人类的诗情画意。所以对舞蹈艺术家给予尊敬、对舞蹈精品给予呵护、对高雅艺术形式给予支持与保护,这不仅仅是时代担当现实关怀,更是对于现有舞蹈教育体系下的一种新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150多场实践演出以及教学成果汇报,不仅检阅了学院的教学实力、人才水平,而且也集中展示了教学成果。到今天为止,这所学院的各种各样的演出接待各级领导、社会群众已高达6万多人次。这种艺术展现的形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所大学,应该值得每一所舞蹈艺术类学校去学习借鉴。

(三)加强互动交流与合作。加强互动交流与合作是舞蹈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石,有利于在舞蹈领域培养出更多的高精尖方面的人才。对于舞蹈教学领域的改革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各个舞蹈学院的交流与合作。而这种交流与合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包括省与省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舞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有利于双方之间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