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市场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34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市场机制办学策略教学改革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马爱林(1971-),男,河北迁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宁永红(1971-),女,河北迁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教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河北秦皇岛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人文社科项目“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KZD2011205)、2012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12JY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6(2013)23-0005-03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指出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关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形成适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符合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职业院校必须实现自身的转变,主动适应并深化职业教育的市场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职业教育市场的内涵

所谓教育市场,即教育服务与教育需求的关系集合体。服务在经济学上是指一种特殊的劳动产品。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劳动提供服务的;服务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即是商品,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①因此,教育市场不是建立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的概念范畴,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关系。职业教育市场是指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国家需求、社会需求、民众需求及其与国家和社会职业教育的供给关系。

二、面向市场发展职业教育的提出

2002年,职业教育市场机制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以下简称《决定》)中。《决定》指出,要“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在“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时,明确提出“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防止职业教育资源流失”②。这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后,国家首次将“市场机制”引入职业教育领域。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以下简称《意见》),就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市场驱动”的理念和思想。《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提出“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③此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把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升,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④。直至2010年6月《纲要》经国务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后,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等分别出台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不断深化。

可以看出,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基本目的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由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在于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运用市场机制指导职业教育运行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体制内的供需、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及作用的机理。市场机制说明了经营者生产什么商品和提供什么服务取决于供求关系,说明了经营者如何生产取决于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也说明了为谁生产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需求。⑤也有研究者认为,市场机制是指构成市场机体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单纯的任何一种机制都不能等同于市场机制。⑥可见,市场机制强调的是供需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有机统一。

职业教育尽管有其特殊属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同样通过供需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供需均衡――推动学业与就业的对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节。职业教育从不被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到逐渐被社会接受和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主要也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从而对职业教育进行布局和政策引导。

国家和社会层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新型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第二,适应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形势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第三,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也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同样需要职业教育,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政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实施的主体层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职业教育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不断扩大,毕业生也面对社会选择,需要通过人才市场、企业招聘实现就业。因此,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对社会需求,面向市场,科学制订招生计划,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和行业企业的联系,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二)价格机制――实施提升全民素质的免费职业教育

教育效益和价格,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命题。职业教育市场的价格机制,由于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具有其特殊性。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其提供的产品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准公共产品――教育,其所追求的不单纯是投入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溢出效益。在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的价格主要包括政府或教育举办者的教育投入和受教育者缴纳的学费两部分,产品的价值则反映在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和数量满足教育举办者教育投入的期望目标符合度及受教育者就业的质量与其就业期望的符合度。可以说,经济领域市场价格机制的核心因素是同等价值商品的价格,而教育领域市场价格机制的核心因素则是一定价格(教育投入和学费标准基本相当)下教育的价值。近年来,在人才市场上出现了职业学校生源短缺而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矛盾,但上职业学校的学费比接受普通教育的学费偏高,如高职每个学生年收费5000元,而本科学生每年只收3500元,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教育类型时更偏重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尽管2008年以来政府颁布实施了多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政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要切实解决我国人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还需加大投入,继续扩大实施免费教育的范围,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三)竞争机制――培育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在于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于提升职业院校办学的风险意识,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市场办学,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随着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办学自主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把职业院校推向了市场,催生了职业院校竞争;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深化了职业院校竞争;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格局多元化,加剧了职业院校竞争。国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要求行业企业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对非营利的民办职业学校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刺激公办职业院校的危机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院校的竞争。

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最主要的是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竞争,是社会信誉的竞争。竞争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竞争、生源市场的竞争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教育资源的竞争主要有资金投入(包括国家政策性投入、项目投入和社会力量投入)竞争、校企合作伙伴优质企业的竞争、优秀师资等资源的竞争等。职业院校如果不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投入,没有紧密良好的企业合作伙伴,没有优秀的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很难办出特色和保证质量,更谈不上满足社会需求。可以说,一所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是学校办学竞争的核心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讲,生源市场的竞争和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是由此决定的。当前,职业院校的生源竞争已经凸显。以河北省为例,据《燕赵都市报》报道,2010年专科(高职)二批二志愿征集32205个,投档时17528人填报,仍缺额14677人。由于考生填报热情不高,半数以上高职院校此次征集仍没有完成招生计划,有的院校甚至是“颗粒无收”。一边是尚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另一边是质与量均不理想的生源,院校从中取舍相当困难。⑦生源市场竞争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在全国就业形势的大背景下,更是可以用“激烈”来加以概括。

四、市场驱动下职业教育办学策略

职业院校适应市场机制,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更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作为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即“供方”,应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主体意识,依法自主办学,强化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开放办学,切实关注社会和市场需要,加强与“需方”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主动争取行业企业的全过程参与,探索“院校―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定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惯性,使得职业院校习惯于行政指令下的被动办学模式,自身的主体性较差。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院校应依法自主办学,面向社会需求,适应市场机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立足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特色,科学进行功能定位。在开展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开展社会服务,完善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职业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布局。相关院校应积极探索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新形势,满足新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人才、农村经济发展经营与科技人才、现代农业科技和生产人才、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等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

开放办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多年来,职业院校招生存在着计划招生、指令性招生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如笔者就专业结构对秦皇岛市两所职教中心进行了调查,所调查的“两个县以葡萄酒、旅游、淀粉加工等为支柱产业,学校并未设置与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相关专业,面向三产的商贸旅游类专业的比例还相对较低,2005年只占8.4%”⑧。调查还反映出“4所县级职教中心都存在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均开设旅游、计算机、运输、服装、汽修、机电等热门专业的情况,各学校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特色意识、品牌意识比较淡薄”⑨。职业学校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特别是专业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或审定。专业设置与布局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尤其是行业企业发展的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前瞻性的研究预测,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淘汰或改造过时的陈旧专业,达到科学的专业布局,主动作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全方位开放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所谓开放教改策略,是一个相对概念,指职业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面向社会需求、面向职业(岗位)要求、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在职业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国家要求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拓展国际劳务就业市场。1991年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指出,为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积极培养国际劳务市场需要的各种从业人员。此后,2002年、2005年国务院再次发文件强调,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1.坚持开放的人才观――邀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规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和规格要求、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可以说是决定学生质量的“图纸”,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行业企业的专家从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角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明确专业的人才能力标准,设计教学环节,从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坚持开放的课程观――按社会职业技能要求设置课程。课程(实习实训)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环节。多年来,由于我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特色并不十分明显。职业院校的课程(群)尚不能完全实现社会职业的技能要求。如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培养的人才难以胜任现代化集约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业劳动的要求。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紧跟社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按照职业的技能标准,科学灵活地设置课程。

3.坚持开放的教学观――按社会行业企业需求标准实施培养环节。第一,大师资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师傅兼职教学任务。学校应根据办学需要,视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师傅为师资的重要来源,聘请其参与执行教学任务,尤其是在技术性课程、实操性课程中,包括授课、实践和考核等教学环节。这样一来,学生所学即为社会现实需要和实际运用的技术技能,可以有效缩短毕业生与社会行业企业一线需求的距离,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大校园观――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延伸实践教学课堂。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模块化技能培养,把实践课堂转场到企业生产的现实环境中,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企业,在社会生产一线、实践一线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实训与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增强学生的技能,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

第三,大质量观――社会化教学监控与学生学业评价。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在科学设置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业评价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开放办学、开门办学需要社会对教学进行监控和质量评价。职业院校应要求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尤其是技能培养和训练的环节,以切实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过程的社会衔接度。同时,按照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的实景实操化要求,现场或模拟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有效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距离,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释]

①刘金花,彭克明.市场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6.

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2002-09-24.

③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Z].2004-09-14.

④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10-28.

⑤孙百昌.市场是机制不是场地[J].工商行政管理,2010(6):69.

⑥童小琴.对政府滥用市场机制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0.

⑦马利.专科二批再次征集未录取考生可继续填报[n].燕赵都市报,2010-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2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而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专业设置和市场要求的有效结合能够极大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探讨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和原则,并且提出专业合理配置的相关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它的发展与就业市场状况密切相关,按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用市场运作的理念来经营职业学校,把握市场的要求,就抓住了办学的主动权。如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离了与市场,离开了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就脱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对人才需求合理预测的前提下,在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下,经过反复认真地论证后,对专业设置作出理性决策。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1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

综观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地方性教育,扎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就业市场,不能为当地服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托。

1.2专业设置直接面向特定职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把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一个行业的工作,这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把企业的培训提前到学校里,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相关技能更加完备。

1.3学科交差类专业成为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员工的教育,但是这些人才也可以升迁,升迁的方向是一线主管或者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主要是执行公司的战略决策,这需要相关的技术技能保证公司战略的实施。而这些岗位需要的是复合交叉型人才,所以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专业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关键,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顾自身条件开设新专业,盲目攀比,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降低人才培养标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自身声誉;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稳定可靠的行业依托,导致部分院校急功近利,专业建设难以形成特色。因此,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适时调整,按照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建设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在专业化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超前意识,主动适时地调整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具体来讲,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真正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同一职业领域的人才规格、专业目标有特定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查和实际论证来进行。

2.2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在专业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专业体系,突出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3专业设置要体现前瞻性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专业,以成熟专业作为基础,适时调整和修正,设置新专业;同时基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未雨绸缪,增设新专业。

2.4条件成熟、设备兼容

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尽可能地与现有教学设备相兼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规模效应。

2.5传承优势和创新相结合

职业学校既要有稳定的优势专业,显示特色和实力,又要有适应社会急需的创新专业。专业创新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常规专业进行改造或者是根据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和调整原有专业的教育内涵,拓宽知识面,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及时设置新专业。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专业交叉整合来设置和建设专业学科。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对策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工艺型、执行型人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服务的,所以专业的合理配置显得比较重要。要达到专业的合理配置,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3.1专业定位要准确、合理

高职学校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愿望,应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以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兼顾其他需要;要考虑当地的教育基础和受教育者的需要;要考虑学生就业能力、就业需求和就业趋向;也要考虑学校具备的办学层次,切不可盲目攀比,不顾自身条件而任意拔高或盲目赶潮流。

3.2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无须追求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要的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个专业,今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每个行业岗位可以设置一个专业,而对于变动性较大,需求量不大的岗位,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3.3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特点,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走向,特别是现代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做好专业的调整预测研究,确保新开设的专业具有适度的超前。适度超前设置的专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完善,其成熟期可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专业设置和建设适度超前,还容易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学校办学主动权,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声誉。

3.4冷、热专业相互搭配

热门专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因此,要在主客观条件和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设置热门专业,社会有需求就设置,不需要就及时调整,适应市场发展,满足企业需要;冷门专业条件比较艰苦,社会需求量不大,学生不愿选报。但今天的冷门,明天可能就是热门,这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专业设置时,不应当头脑发热,而是高瞻远瞩,合理配置冷热专业。

3.5突出特色品牌专业

特色就是我有他无、他有我优,而品牌是一个产品的文化内涵。专业建设应当建立在特色品牌这个高度上,没有特色不会被人记住,没有品牌就没有文化内涵和品位。要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必须投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积淀学校的校园文化,开发相关的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工作氛围和学习习惯等。一个专业成了一个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才达到一个高度,专业的文化内涵才得以诠释。

3.6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在职培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不同专业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满足岗位变化和从业人员的转岗及再就业要求。除设置学历教育专业外,还应积极开办短期培训专业,当然,这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辅相成,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让学生在学历教育中,通过培训,学得一技之长。

3.7校企共同建设专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校企共同研究具体专业设置,共同参与教学工作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校开设社会急需、相对超前的新专业。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还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可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从企业聘请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还能增加学校的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

参考文献:

[1]黄日强,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10):37-39

[2]张国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点[j],职教通讯,2007,(7):47-48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是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创业能力培养为主进行的教学模式建立。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对于市场营销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理论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导致就业率有所降低,甚至很多学生都纷纷转行。因此在市场营销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对于改变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社会人才的培养也将产生重要价值。下面将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意义分析

众所周知,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通过对于市场营销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和保障。而当前阶段我国的高校在实施市场营销的教学中却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比较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能促使学生将课堂当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都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为自己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达到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来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社会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业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创新,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从其他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解决,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中重要的价值。

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首先,当前阶段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比较少。在党的十以来,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并且明确地提出了要不断地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也开始参与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例如组织相应的“挑战杯”竞赛和“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等。但由于学生基础能力不够强,再加上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导致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始终难以提升,并且增加了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在现代社会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学生的知识面也逐渐得到了拓展,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在市场营销的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密地与生活相联系,促使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得到一定的基础作为铺垫。但就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形势来看,市场营销专业对于创新创业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够重视,甚至没有创新创业课程,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影响。其次,我国高校一直以来在市场营销教学中都采取理论性教学为主的方式,当中的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比较小。由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限制,再加上受到一些外部的环境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市场营销教学主要依靠的还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形式,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不仅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将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当前阶段虽然学生在市场营销方面已经学习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这些理论知识他们却不知道怎样应用到实践当中去,这种问题将严重的限制学生理论知识转换,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会造成阻碍,限制了行业和社会的为来发展。再次,当前阶段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教师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市场营销专业需要有高能力和高素质的教师最为引导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一旦教师的素质不过关,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教学体系的建立,也会给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当前阶段一定要重视起对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现阶段教师能力和素质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相关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缺少创新创业的精神,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②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和教师本身的能力之间出现了差异化。当前阶段很多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指导,但由于学生所抱有的期望比较高,一旦无法达到学生的希望要求和目标,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落差,这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对策

(一)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要想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能顺利的实现,那么一定要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加以重视,从根本上来提升创建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因此,当前需要对高校的教师提出两点要求:①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我素质和专业能力,只有当自己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以后才能为教学的实施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并为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加重视,能在教学中不断的主动渗透创新创业意识,促使这种意识能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强化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并主动地将理论知识学习融入实践当中去。②教师要不断强化个人的道德素养。道德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道德素质比较高的话,会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更加融洽,并且对提升教学的环境和氛围来说也能产生好的效果,这对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来说将产生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机提供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二)落实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高校开展市场营销专业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将知识应用其中,并发挥出好的效果。由于课程本身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在创设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高校的领导一定要积极地与市场企业之间联系起来,通过学校方面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的关系,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实训场地和途径,促使学生融入企业当中进行实习,不断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邀请一些相关的行业专业人士到校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讲座,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更加为人们的市场营销理解和记忆提供保障。

(三)设计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当前阶段在进行教学模块设计中应当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什么,然后根据目标进行模块设计。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开展中首先要进行创业常识课程的设计,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有创业精神。例如在教学中开展《创业教学》课程或者进行一些专业讲座等等,促使学生能及时地了解一些社会上的成功创业案例。同时要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开展,例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基础知识来进行营销技巧的培养。其次,学校方面应当积极的建立起相应的教学体系,在学校范围内展开模拟实践课程,例如《网店的运营与管理》《市场调查》课程等等,这样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能起到积极影响,促使学生真正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校应当与校外的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途径。此外,还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进行顶岗实习或者社会调查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校方面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引导学生讲理论知识、品德知识和人文教育内容等融入日常的生活当中去。学校方面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学生行为规范和管理内容,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性,为创新创业的素质提升做出基础保障。同时还要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心理训练课程,进行创业模拟训练,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针对性措施,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补充和延伸,深入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四)应用综合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中已经开始融入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高校实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应用综合性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对此,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当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利用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方式,还可以融入视频教学和故事教学等模式,充分地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应当进行课外教学的模式改革。在教学中可以直接的邀请学生到社会中进行实践教学,一边讲一边让学生对现场进行了解。这种方式更加能让学生接受,并且也能通过互动的方式解决掉一些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外,除了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意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方式来实施教学,促使教学能变得更加生动化,更加适合学生的需求,从而促使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建立能更加完善化。

(五)完善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完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在考核的内容上应当以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出现,并加大综合分析等问题的出现比例,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考核应当放在首要位置上,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新。在考试当中,则要适当地进行方法改进,利用案例分析、动手操作和设计策划等方式来进行最终的考核,并且要在评价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评比。在考核结果评价中则应当强调客观化、具体化和灵活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考核。以便于能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促使他们能真正地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其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应当适当的融入学生综合测评的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来引导学生,对于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和德育发展等方面的考核,引导学生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此外还应当将创新创业能力补充到其中,在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中逐渐地完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测评,促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能真正得到有效培养。这将对学生的为来发展和社会市场的进步产生重要的意义,是促使学生全面提升的重要措施。

结论

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中创新创业体系的建立是一件长期并且复杂的工程,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强化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从而促使我国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瑞珍.创新创业视角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对外经贸,2017(01):65-69.

[2]谢人强,林翊丰,陈燕玉.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1):140-145.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4

摘 要:本文基于职业教育改革新时代角度解析了教育意义上的众创空间含义,基于清华大学群体创新空间GiS理论就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与就业岗位对口的问题提出了专业课程硬件、软件改革和培育创客教育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GiS理论;众创空间;专业课程建设;就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199-02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陈辉(1986-),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制度设计与公司治理。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与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关于“职业教育”的讨论一度成为两会

关键词之一,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庞丽娟建议: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政府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创新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政府要在制度设计上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给中职、高职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中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为中国新形势下各领域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各类所需人才。在国家政府的积极扶持下,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逐步驶入“快车道”。

今年两会的另外一个

关键词就是2020年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也就说明我国对蓝领工人的迫切需求状况。据统计,我国目前就业市场上迫切需要职业教育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但在人才市场上不容乐观。在目前我国巨大的蓝领工人队伍中,具有初级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职业资格的人数仅占就业总人数的4%,在“珠三角”“长三角”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一度出现“技工荒”。职业教育相对本科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培养有技术、有特长、有能力的职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在校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提升,离不开与就业方向对口的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本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国今年来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呈较快比例攀升,据2013年数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首次达到新高78.1%,就业率普遍较高但是就业质量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未认识到岗位技能的要求,专业学习效果不明显以至于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就业岗位的竞争压力陡增,与学习的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形成巨大落差,使得学生的工作准备不充分、工作信心不够、实际能力的锻炼不够以至于大大影响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据2010年我国就业蓝皮书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是67%,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57%。通过对本校2011年—2013年毕业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网络调研发放问卷168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本校2011-2013年的初次就业率都达到90%以上,但是初次对口就业率仅为51%,3个月内换工作率达到80%,仅有8%的学生从事初次对口就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从以上调查数据发现,市场营销专业较其他专业工作门槛低、员工流失率大,很多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很迷茫、技能准备欠缺,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满意工作或技能欠缺无法胜任工作[1]。

市场营销专业本是经管类的热门专业,其就业质量分析却居较低水平,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改变传统的模式,促进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大数据时代已来临,“众创空间”已悄然兴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偏向现代化、网络化、专业化、创新化。建立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大数据时代的云数据、云空间等资源,拓展创新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寻求学院组织及教师的项目扶持,培养学生成为有创造力的创客一族,也就是充分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正确对接。

二、解读“众创空间”

“创客”来源与国外的“maker”,早在十多年前,国外的Hackspace、Fablab、techShop、makerspace等各种形式的创意空间流行并对人类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客是热衷于社会产品创意开发、设计、制造的群体。创客空间是创客们进行创意设计、创新工作的物理空间。众创空间就由许多创客空间构成,由群体共同创新、共同设计构筑的供微型创新企业或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高便利、全要素的综合性开放式服务平台。近几年我国也产生了类似的空间形式,比如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上海新车间等。

清华大学教授高云峰带头的GiS群体创新空间理论研究团队认为,GiS理论是基于互联网和现代制造业时代的新型学习模式,对新时期的众创空间和创客教育提出了非常新颖的模式和建议。GiS由Group、innovation、Space构成,即以一个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创意想法到制造实现所需的材料、设施设备并兼有社交功能的物理空间。让初学者突破传统素质教育限制,逐步实现“玩中学”的创新者路径,从初学者进步到消费者(DBL)、再到制造者(pBL)、创新者(Dit)、最后是小导师,在此实现的过程中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教育导师、创意丰富的空间环境以及配备的物理空间环境。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可以通过小班在线相互激励完成,还可以通过“极限学习eLp”挑战模式完成,实现一种项目式自主式学习。使学生有目的、有阶段的学习,GiS还具备特殊的考核软件以跟踪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游戏分级化模式激励学生并及时回馈给教学导师,以便做出相适应的内容调整。当然,GiS模式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但为当前的“众创空间”新时代创客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特别是为要求特色教育的高职院校提供了超越发展的希望。市场营销专业作为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的热门专业之一,可以说是所要求的社交能力最强、工作综合技能要求最高、实践性最强、最具备创新人才队伍的专业学科。但是目前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不理想,所具备的技能也少之又少,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带来的只是理论的堆积和少量的课堂实践,与外界的交流和营销创新技能都处于较低水准。虽然学校举办技能大赛等形式活动,但参加的学生数目非常少,没有达到“众创空间”的共同创新、共同提高[2]。

三、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如何引领职业教育进入“创客”时代

2015年3月暨南大学校企联合创建“we创空间”大学生众创空间平台;清华X-lab被授牌成为北京市首批“众创空间”;4月江南大学携手无锡市南长区辽河创建“众创空间”,积极打造立体联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部也专门召开会议关于加强高校众创空间和创客文化的建设问题。职业教育如何跟上新型网络数据时展的脚步,除了学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最重要的应该是加强自身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培养大学生成为“创客”才是实现“众创空间”的最有力人才支撑,设计与专业岗位对口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现代性技能的最基础内容。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能自行创业,但是在校期间的“创客”意识培养会提升学生的工作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现行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相关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市场营销、商务谈判、营销策划、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考核的标准主要是对课程考试的验收。

以下从“众创空间”视角,结合市场营销就业岗位要求,就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改革做几点浅析。

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硬件改革,首先培养学生成为“众创空间”的DBL(消费者),主要包括制度体系、考核标准、云端数据服务等网络配套设备支持等。通过“众创空间”平台首先让学生学好初级计算机设计软件、电子商务应用技术、数字化的设备硬件和市场营销基础专业知识。首先是制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理论课程限制,将初级计算机设计软件、网店设计与网络产品推销模式设计、电子商务应用技术、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学习纳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范围,将就业创业指导培训课作为重要项目来学习完成。其次是考核标准改革,增加实践能力考核比重,重能力考核,将平时实践活动的参与表现程度作为考核重要标准。最后是网络配套设备的完善,比如无线wifi的全校覆盖、学校资源共享的云端服务平台、学校社区资源建设等[3]。

2、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软件改革,培养学生成“众创空间”的pBL(制造者),通过实践实训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制造创新技能。现行的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来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而这些方式对学生个人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收效甚微,可以说是学校行为而非学生个体自发所为。如本校的校企合作“校中店”,学校可以优先扶持学生创业团体、或有意向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优先学校内部人群,鼓励教师带动学生一起经营。鼓励教师创业、创新,下企业锻炼,学校应提供相关政策和资源信息支持,这样学生的实践空间范围依托更大、实践活动也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进一步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可以联合市场营销类专业相关学校进行技能比武、资源共享、模拟经营等营销项目实践活动。

3、市场营销专业设置的创客教育文化的培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Dit“创新者”。比如学院可以联合其他职业院校建立“职教大学城众创空间”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创客,任何人都可以选择投资好项目,有创意和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融资创业,同时也可以将市场营销的技能知识运用的淋漓尽致,比如商品推销的技巧、商品的设计方案、商品需求与消费者行为等。完善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社区课程、mooC课程的创新,培育创客文化的积极氛围是学生成为主动创新者的初步举措。真正的职教众创空间是由群体创造共同构成,学生都得到创客教育并参与其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将大大提高,即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中,职业院校只有提前部署,建立众创空间的积极氛围和举措,才有可能在职业教育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国中小学实施Setm教育个案研究—以北卡罗来纳州科学和数学学校为例,李谦、赵中建,外国中小学教育[J].2014.

[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石沛、蒲勇健,科技与经济[J].2011.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职业学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大量中职毕业生特别是营销管理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不是数量过剩,而是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规格定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对接,导致社会需求巨大并不断剧增但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的矛盾与尴尬局面。本文试图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寻找建立一个适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实现中职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出现偏差。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的转换时期,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而我国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营销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一方面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高素质营销类人才紧缺的矛盾。

2.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与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相比,除课时减少外,内容基本相同,是“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缺乏高职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

3.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存在着“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的现象。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课堂上“推销”、黑板上“策划”。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4.实训基地建立困难。市场营销专业难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拒绝障碍。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竞争的紧张程度日益加剧,保守核心机密和减员增效是其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因此,不能要求企业自觉承担培训现代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甚至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条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中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它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更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三、市场营销专业定位研究

在专业定位研究方面,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研究市场营销职业分类,然后找出相对应的典型职位,最后根据中职培养特点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

如果我们将“理论”到“应用”作为一个纬度,而“局部”到“整体”作为一个纬度,可以将大多数营销职业分成五类,与之相对应的有五类典型职位。

1.市场营销理论人才。主要是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营销顾问、财经编辑等岗位。

2.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品牌经理等。

3.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策划总监和其它策划岗位。

4.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推销员。

5.市场营销服务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人员等。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后者主要培养从事营销理论和科学研究以及进行工程设计、规划或决策的人才,直接从事将理论、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成有效的产品营销工作:而前者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因为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建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

既要重视以职业知识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又要重视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还要加强对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密切融合,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定位构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

1.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与设计。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在课程改革与设计时,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展开。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改革。应按照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在掌握营销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开设有效的职业技能实践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大舞台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上岗工作。

(2)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教学考评改革。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志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建立自营实训基地。只有把教学、生产、科技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才能办出特色。职业院校自营实训基地的建立可考虑投资创建超市、商场以及生产实体,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施产业化运作,推进名牌战略和集团化经营,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建立自营实训基地既能缓解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又能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的问题。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劳动力市场 关系 职业流动

[作者简介]米靖(1975-),男,内蒙古固阳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天津 30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200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Ja0800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12-03

职业教育要为人们的未来工作做准备,它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深入分析社会工作何以能获得以及人们怎样被配置在这些工作中的原理和现实,为完善职业教育的政策与规划、体制与机制以及课程与教学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力市场的内涵

“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称为劳动力市场”,它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这种配置不仅符合个人的需要,也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

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应当涉及劳动者从求职、就业、培训、失业和转业直至退休的全过程,涉及用人单位招聘、给付报酬、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确立福利待遇等诸多环节,还涉及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确立、调整和终止以及市场中介服务、信息交流等相关内容。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具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等特性。

现代社会分工的复杂性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大量不同种类的产业部门及其子部门的存在,又形成种类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根据现代劳动力市场理论,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劳动力市场加以区分。由于职业教育更多地参与到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资格获取、流动与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职业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交易条件”来区分劳动力市场。这种区分标准也正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所倡导的。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marketSegmentation)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区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在公司之内)三种。第一种又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或初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知识技术和严格的准入条件。雇主通常找寻那些用最少量的训练便能工作的工人,且不一定存在长期合约。这里的劳动力与经济的低技术部分联系最紧密,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水平低,个人升迁机会极少。一级劳动力市场则针对不同的产业及其中的不同职业,要求劳动力拥有产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进入此市场必须具备从经过认可的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相关知识技术。此市场管理非常严格,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升迁机会多。

二、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在20世纪产生的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被视为是对个体生产能力的投资,并且这种投资会受到由此投资带来的收益的刺激,即个体在学费和时间上的投资会因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而获得更高的回报性收益。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会在两个方面影响到个人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即能够使个体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和获得更高的工资水平。一般情况下,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吻合上述基本规律,但由于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因此,二者的关系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必须有制度性保障

现代社会中的工作组织与学校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呼应与联系,但这种呼应和联系是有限的。许多学者指出:“学校教育的结构与劳动岗位的结构在许多方面是相互呼应的。不过应予注意的是,由于其他内部的因素也影响学校教育的性质,这种呼应从来也不是完全的。”因此,发达国家在推动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良好的、完备的制度保障。这些保障机制在发达国家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我们就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存在五种制度来保证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密切关系,分别是培训合同制、培训包制度、产业技术委员会、产业顾问机制、准入机制。

所谓培训合同,是澳大利亚在1991年之后建成的新学徒制和培训者制的基础上形成的雇主和受训学徒之间的合同。通常是在一个雇主和一个新学徒之间签订一份培训协议,在这份协议下,雇主为自己的新学徒提供实习和培训,以达到双方议定的具体职业或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培训协议要在相关的州或领地的培训当局注册。这种培训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此种职业教育的人数在最近几年急剧增加。

培训包是一套由国家认可针对职业技能的培训、认证和评估的标准、原则和资格。由产业部门开发,其目的在于适应产业群或产业的需要。之所以说培训包是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重要联系体制,就是在于这套体系是由产业部门开发出来,它直接使得职业教育的结果与产业需求沟通。

产业技术理事会的作用在于向政府提业趋势和未来技术需求以及培训要求的信息。此外,它也支持国家认可的培训产品和服务(包括国家产业培训包)的开发、执行和持续完善的工作。截至2005年6月,澳大利亚共有9个产业技术理事会,分别针对服务产业、运输和物流产业、资源产业、电子和能源产业、社会服务和健康产业、农业食品产业、创新和商业产业、机械工业、建产业而设。

产业顾问机制是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改设为澳大利亚教育、科学和培训部之后出现的新机制,主要由澳大利亚国家产业技术委员会来负责组建。这个委员会的作用在于向部长会议提供关于劳动力规划、未来培训的优先领域以及解决各类培训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的高水平方案。这些方案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包括各注册培训组织和团体培训公司在内的相关利益。

准入机制是劳动力市场入门的标准与要求,是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最直接的联系。澳大利亚的这一机制覆盖了大量的企业和部门,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标准和受教育者未来的资格要求。

从澳大利亚的这些做法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需要政府设计和出台多方面的制度与政策加以保障,而不能仅仅依靠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去自主地调整与适应。这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政府、行业、教育主管部门、劳动主管部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协作与参与才可以顺利完成。

(二)职业教育在提供给受教育者特定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应当提供更为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个体在工作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必须为个体的终生发展做准备,不能成为只是面向某种职业的定向的、人门水平的、狭窄的技能培训。这一点,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已经充分昭示。因此,职业教育除了提供给专门的职业技术之外,还必须提供给个体较为宽泛的普通知识和技能。

从经济学的视角,尤其是在人力资本的视角下,职业教育应当提供可迁移性强的知识和技术,以确保受教育者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跨越多个工作领域进行发展。早在1985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就指出,通常企业并不对狭窄的职业主义感兴趣。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雇主更倾向于他们能够接受那种强调阅读写作能力、数学技巧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课程,接受那种强调学会如何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课程。

提供可迁移性强的知识和技术、提供精专化的知识和技术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而应当在职业教育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

(三)职业教育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机制

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动态发展变化着的,因此,教育部门所培养的劳动力不一定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而且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尽管要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但许多受教育者并不会在受培训的那个行业领域中就业,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和现象,不容职业教育忽视。

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短缺和富余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教育能够提供的合格的劳动力的数量,这是一个根本的因素,但却不是根本原因。第二是某个劳动领域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会直接影响进入到这个领域从事工作的劳动力的数量。因此,职业教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它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职业教育的地位越高,它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越强;反之,则越小。第三是劳动力市场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和工资水平,因此,这也是影响劳动力及其教育的重要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一般关系。显然,职业教育会对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那么这种关系的具体细节如何?这便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三、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流动

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流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它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同样是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具有巨大作用的一项表现。

(一)职业教育

个体与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关系体现为就业和转业两方面。其间,职业教育有三重任务:一要为个体进入工作生活做一般性准备;二要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做准备;三要为个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做准备。这三项任务又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组成密切相关。在其间,职业教育决定了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20世纪的西方经济学界,对于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流动研究非常深入,不仅对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流动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研究,也就职业教育对劳动力职业流动的影响作用和具体表现进行了深入研究。

人力资本学说的问世为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于劳动力的市场流动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出现了几项关于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影响的重要研究。其中,斯彻曼(Sicherman)和盖勒(Galor)于1990发表了《职业流动的理论》一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了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流动现象,并且讨论了这种现象对于个体职业生涯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它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力资本、不同个体的工资差异以及升迁、辞职和跨公司的职业流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项研究显示接受“回归教育”会为职业的上升提供更高的可能性。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职业来说,学校教育都会增加其向上的职业流动的可能性。

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使人们注意到人力资本投资会对劳动力收人产生影响,进而引发劳动力的流动。这一点,在今天的劳动力市场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规律性现象,我们以澳大利亚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澳大利亚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职业教育也得到举世公认的赞誉。通过本页的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水平与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处位置之间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来,资格证书的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专职性工作的就业率对于那些高水平资格证的人来说更高;相反,失业率就会低。因此,总体而言,对于一级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教育及其资格认定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又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教育和培训对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中职业的向上流动性都有积极影响。这已被一些实证研究所证实。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事实上成为使劳动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流动,且不断获得提升机会的推动力。

人力资本理论进而对公司和企业内部的培训与职业流动进行了深入研究,早在1962年贝克尔(Becker)就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即“一般的培训”和“特殊的或公司定向的培训”会导致不同的职业流动,贝克尔指出,特殊培训不增加员工流动的可能性,企业可以占有由此带来的收益,因而企业愿意进行特殊的培训投资。由于当雇员被雇主解雇时,特殊培训的投资收益将会丢失,因此,特殊培训总是与低离职率相伴随。一般培训能够提高员工在其他企业的生产率,而由于其他企业并不承担培训成本,他们能够通过提高劳动报酬来吸引受培训的员工。因此,提高一般培训的成本得不到培训投资的收益,企业不愿意承担一般培训的成本。但是,也可以发现,尽管贝克尔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科学性,但在现实中很难找到纯粹的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许多学者通过研究都明确提出任何培训课程计划都具有将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混合起来的特点。

真正将培训与职业流动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的研究是由巴坦(Bartel)于1992年提出的。巴坦根据培训目的对培训进行了分类,将劳动力在进入要求准入资格的劳动力市场后的正规培训区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核心培训(Coretrain-ing);其二为员工开发或职业培训(employeeDevelopmentorCareertraining)。

所谓核心培训,旨在适应由技术和组织发展带来的工作变化,以提升劳动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培训。由于技术和组织的发展,处于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专业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不断面临着知识和技术落伍的风险,这种风险尤其在技术类的职业领域中会比较高,因此,提供培训就成为减少这种风险的主要途径。核心培训对于在专业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的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培训,可能使他们的人力资本得以提升和更新,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能力不会下降。巴坦认为,处于二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员工不需要核心培训,主要是因为其所从事的工

作对员工的资格要求比较低。

员工开发或职业培训不是为了目前的工作变化进行准备,而是为了员工生涯中的下一步发展做准备(比如在组织中的提升)。因此,职业培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决定和影响员工未来的潜在的生产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一方面符合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培训可以提升个体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它也符合筛选(Screening)理论,即雇主在雇用员工之初,并不会掌握每位员工的生产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完整信息,但雇主可以通过培训员工,来发现员工职业能力的水平和特点。因此,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通过职业培训,不断明确受训人员的职业能力,从而使职业培训这种活动实际也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参与培训次数多的员工被提升的机会也就比较大。当然,职业培训是否一定能够确保提升,这还要依赖于组织当中的提升制度。罗森堡姆(Rosenbaum)讨论了三种提升机制,即竞争性流动机制(contestmobilityregime)、赞流动机制(spon-soredmobilityregime)和锦标赛流动机制(toumamentregime),这三者根本的不同在于所强调的是“效率”还是“机会”。

竞争性的流动制度中,“职业前景”是推动每位员工维持生产力和防止懒惰的重要工具。尽管提升的机会是有限的,但员工能够参与到提升所需要的培训课程中,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过程,是一个强调“效率”第一的过程。

赞的流动往往是在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选择总是在最初,并且有可能只有一次,而且培训成本很高。提升的机会有限,而且并不依赖于是否参与培训。因此,赞流动从根本上并不取决于“效率”,而是“机会”。

锦标赛流动制度是前两种制度的混合,既强调“效率”又不忽视“机会”。它类似于体育比赛中的锦标赛,雇主会如同锦标赛中的事先确定奖金一样,提供某种“员工奖励”或“获得良好职业前景”的承诺,以此激励员工创造好的业绩。这种流动体系主要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可以有许多员工获得提升所必需的培训,但雇主会决定哪位受过培训的员工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被淘汰者可能会被调整工作岗位甚至是完全离开组织。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职业培训对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流动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它可以直接地增加员工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或者增加其内部提升的机会,即职业培训只是提升的必要条件但并不能保证提升”。

(二)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与职业流动

随着对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的深入,学者越来越关注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超过职业需要的过度教育会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什么影响,是否过度的职业教育一定会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正向的推进作用?美国学者弗雷曼(Freeman.R.B)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标志性成果为1976年出版的《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这个领域不断涌现出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过度教育是指“一个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教育超过了需要”,即社会的总体教育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或个人拥有的教育水平超过其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即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的作用失效。我国有学者总结出过度教育的主要表现为:第一,受教育人口的失业率比较高,甚至超过未接受过教育的人口或教育层次较低的人口;第二,受教育人口的专业技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或就业不充分,或学非所用;第三,高才低用,如大学毕业生通常从事高中毕业生承担的工作,高中毕业生从事常由初中毕业生承担的工作;第四,接受过同一水平教育的人,现今的实际收入要比以前低。

总体而言,过度教育对于职业流动有重要影响。首先,当雇主对于员工的生产率不确定时,过度教育可以作为这个工人潜在的生产率的指示器,从而为雇主使用员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对于不同的劳动力市场,过度教育对职业流动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在入门之时,过度教育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会随着工人不断被提升而降低过度教育的程度。在专业劳动力市场,过度教育的情况较少,主要是因为在职业教育和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中,过度教育的现象最为普遍。在内部劳动力市场,过度教育只是在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暂时存在,这种现象随着劳动力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向上提升而减少;但是,当有技术的工人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后,过度教育也会随着劳动力的升迁而减少。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前言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职业院校要想有效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就要不断地对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本文将对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培养对策和方案。

1关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1.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院校教育的含义职业院校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而开办的教育学校,因此,职业院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教育性和经济性。其次,职业院校发展的情况取决于当地人们和政府对职业院校的看法,学校师生人数多,职业院校的发展情况就比较良好。但这只是影响院校发展一个较小的因素,职业院校发展强弱,主要取决于职业院校教育水平和师资队伍方面,如果职业院校教育水平较高,就会吸引大量的学生。因此,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创新培养模式,也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深度改革教育教学形式[1]。(二)职业院校专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近几年,我国不断对职业院校进行改革,在完善各阶段教育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将新课程标准融入到职业院校中,进而促使职业院校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让职业院校的教师形成新颖的教学理念,此外,这也有利于职业院校形成正确的市场营造专业人才培养观念[2]。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研究。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培养过程的设计;二是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管理。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但这只是对培养模式片面的理解。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于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只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组成部分。所以,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不断对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找到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实际原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职业院校就能选择正确的培养方法,而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属性。(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通过对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显示,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多样性、示范性等特征[3]。

1.2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延伸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延伸主要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的体系、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的方式等构成要素。由于市场的变化,当前,市场对于营销人员也提出相关的要求,市场营销人员既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也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素养,因此,职业院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能合理地结合市场营销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结合实际培养人才的过程,不断地调整培养方案,从而尽量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职业院校应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过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培训。(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服务区域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校企深度合作、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这六个要素构成。职业院校在研究培养模式构成要素时,既可以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同时也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含培养目标,定位。第二层次为专业设置。第三层次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三)国外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外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CBe”模式、双元制模式与单元制模式。这三种模式核心主要是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培养人才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2针对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方案

2.1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深入探究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样,职业院校才能有效地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一)认清教育层次职业院校应对市场营销进行归类划分,认清市场营销属于哪种教育,从而根据市场营销的形式和作用,着重培养专业市场营销人员。比如:护士岗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护理技能,工作人员才能胜任这个岗位。因此,职业院校一定要认清市场营销的教育层次,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4]。(二)准确认知工作功能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专业市场营销人才为目的。一是为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其能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为了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进而使其融入到工作过程中[5]。

2.2优化培养模式

(一)创新教学体系在优化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职业院校要创新教学体系,构建一个专业培养模块式的教学体系。其次,由于市场营销涉及行业较多,在创新教学体系时,职业院校要结合不同行业的特征,帮助学生学习市场营销,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并使学生热爱学习市场营销,从而使学生明确未来市场营销的方向[6]。(二)以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的能力为主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定期锻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只有强化了学生的市场营销相关的能力,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主动研究市场营销行业。(三)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而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让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因此,职业院校要适当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四)增强对学生的培训职业院校应定期开设市场营销的模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模拟市场营销活动中得到实质性的训练。其次,职业院校应聘请相关的工作人员,定期给学生演讲。

2.3职业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一)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应充分结合学校发展的现状,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对学生展开教学。以美国CBe模式为例,美国在培养市场营销人员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职业能力分析法,首先,确定培养的专业。然后,具体研究专业的内容、性质、作用等,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项能力,然后学生可操作、衡量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主要包括岗位技术能力、敬业爱岗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共事能力等[7]。(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职业院校一定要合理安排市场营销专业的授课时间,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规划正确的教学时间,设置教学环节,制定一份科学的授课计划书,从而有计划性的组织教学。(三)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1)专项训练通过对当前市场营销的需求分析,职业院校在转变培养模式时,不仅要明确培养部门,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在提升学生营销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品德修养,从而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满足市场营销的要求。因此,强化专业训练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转型训练主要为形态礼仪训练、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语言沟通训练、自信心训练等,只有学生具备基本的营销条件,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才能勇于面对挫折,形成良好的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等。(2)课程实践在完成每一项专题训练之后,教师都应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演练。例如:在休息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设计调查方案和问卷,明确调查对象,组织调查人员,规范调查范围,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时,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调查的过程和结果,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8]。(3)综合实践,即毕业实习市场营销教学实践较长,因此,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家企业,进行实习,从而让学生接触更全面的市场营销知识,尤其是在毕业期间,职业院校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职业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培养模式,进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白晶.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案研究[J]天津大学,2013,(02):45-67.

[2]程传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J].苏州大学,2013,(06):78-89.

[3]吴倩.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04):33-44.

[4]黎明柳.中职“集合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06):65-89.

[5]越寒.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吉林大学,2014,(8):90-97.

[6]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3,(05):77-88.

[7]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J].苏州大学,2014,(06):33-55.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8

摘要:中国的高等旅游教育从源起至今,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其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也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探讨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旅游管理教学如何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职旅游专业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旅游人才的思考论旅游专业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旅游人才的思考面向市场需求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探讨浅谈中职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与文秘人才培养的链接市场需求视角的审计人才培养创新面向市场需求、突出行业特色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面向市场需求的数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与教学模式创新浅析新时期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3-03-25.

[3]苏勇军.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城市化,2013(3):76-78.

[4]胡红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37-39.

[5]王美玉,傅生生,王寿良,包晓莉.企业全程参与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3-36.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9

关键词:高职;信息技术类;开放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2-0067-01

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类专业众多,其相关专业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广播电视编导、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教育技术等,众多的信息类专业群支撑了日益增长的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信息技术类(以电商技术为例)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领军行业,不仅是推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传统产业快速升级的重要手段,也为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实现平台。据《2015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表明,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商交易额达7.63万亿元,同比增长30.4%,预计全年电商贸易总额超18万。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应开放市场需求的电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商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存在问题

目前,随着大量的传统企业向“互联网+”方向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导致电商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据《2015年全国电商行业人才需求报告》指出,电商行业销售运营、技术开发和综合性管理的人才需求量位居电商行业各类岗位人才需求排名的前三名,占行业总人才需求比例分别为37.68%、28.57%和18.84%。电商行业的人才问题日益成为摆在企业发展前的一道鸿沟。主要表现为企业人才招聘渠道单一、技术型人才供给不足、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高校相关职业培训时效性不高和专业人才与产业的对接乏力等问题,企业十分缺乏经验丰富的技术总监、开发工程师与高级架构师等岗位的人才。

2设计基于开放教育的信息类专业市场导向培育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开放教育视角,以企业对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层次为依托,从中提炼出信息专业市场导向特殊的内涵特征,设计了基于开放教育的信息类专业市场导向培育机制,以期从根本上推动信息类专业的开放式教育进程。主要提出重要观点如下:

2.1现代教育、开放式教育形式与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研究

从现代教育的形成及发展,特别是开放式教育的形成、发展与网络化教育影响面扩大、受众增多、水平提高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假设。研究涉及网络教育、开放式教育的含义与分类、教育营销的发展、市场导向的形成及其对教育学习绩效影响的机理与影响因素,完善开放式教育这一非盈利平台市场导向营销概念和体系并构建理论假设,以作后续研究所需的理论指导和视角。

2.2基于市场导向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教育教学绩效的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调查

根据上述研究的成果,设计出对高职院校信息科学专业开放式教育实施状况、市场导向化程度、教学绩效等的评价指标。依据评价指标的要求和实证研究所需要的其它数据,设计科学可行的调查问卷。本部分将主要借鉴国内外公认和使用较广泛的市场导向评价量表maRKoR和mKtoR以及普华永道的市场智能企业评价指标,结合传统教育学发展指标体系、网络化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指标、现代教育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在征求教育经济与管理、网络教育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化、统计分析等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本部分的成果将为实证调查研究提供基础。以上两部分内容主要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确定了指导后续实证研究所依赖的理论指导,界定本研究的领域及明确本研究的对象。

2.3信息技术类专业市场导向的现代开放式教育教学绩效调查研究

本部分将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来对前面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利用SpSS、LiSeRaL等统计分析软件对自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及因子分析来对理论假设进行有效性检验,发现中国市场导向的现代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影响市场导向的现代开放式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现代开放式教育教学绩效影响程度。本部分是研究的重点,将得出不同类型现代开放式教育教学绩效、影响因素、影响机理等重要结论,为后面的优化模型的构建和优化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

2.4开放式教育市场导向模型设计与验证

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构建开放式教育市场导向模型。该模型将包括开放式教学学习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参数、开放式教学学习者知识背景参数、开放式教学平台提供者整合参数及开放式教学平台绩效参数,通过自变量参数的调整来模拟不同状态下的学习者、平台提供者、以及综合学习绩效,得出优化方案。该部分将利用相关软件平台进行模拟。

2.5信息技术类专业开放式教育营销实施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中国开放式教育营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和状态下的信息科学专业开放式教育从中提炼出信息专业市场导向特殊的内涵特征,设计了基于开放教育的信息类专业市场导向培育机制,以期从根本上推动信息类专业的开放式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市场研究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研部门;教学改革;功能

作者简介:张健(1960-),江苏苏州人,常州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处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和管理;钱大庆(1960-),江苏常州人,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处长,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2-0009-05

一、地方职教教研部门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方职教教研部门体系应包括省、市(地)、县(区)三个层级结构。由于县域范围的局限,职业教育结构单一、规模有限,职教教研部门力量配备相对薄弱,职教教研部门服务范围和业务能力较小,自身生长性不强;有的县域职教则直接依靠市级职教教研部门的辐射,因此,地方职教教研部门体系的重点是在省、市两级。为使研究更具现实性,以省、市两级职教教研部门为系统,应更具典型性。然而,不管省或市级职教教研部门,都在相应的环境下受诸要素的作用。对市级职教教研部门,可用一个五角结构来描述(见图1)。

1.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职业教育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统筹、协调、规划的管理体制。其中,市(地)一级政府承担统筹和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市(地)级政府在各级人民政府中处于关键地位。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是政府统筹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能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结构层次、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规格、质量评价等方面具有明确的要求,但它主要职能是在上述涉及职业教育发展各个方面的宏观到中观层面的决策、管理、协调和引导,重点是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水平,例如,坚持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而教育行政部门的上述职能的发挥,其重要基础则来自于它所下属的职教教研部门的研究成果。例如,职教教研部门通过宏观的课题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在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结构层次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研究成果的咨询;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开发、质量评价等教学领域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实施具体的研究和指导。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是自上而下、行政指令式的。

2.职业学校。按照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职业学校办学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模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职业学校里完成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场所、设施设备、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教学行为主要存在于学校内。而职业学校按照国家法律和政府要求,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一是它必须面向市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它必须遵循国家对技能型人才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身心素质、职业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人才培养的方案、途径、模式、质量方面对职业学校实行指导和监督。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指导和监督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下,由职教教研部门来完成的。例如,职业学校的课题研究、教学研究、教学方案和课程的开发、教材和教法研究等都是由职教教研部门实施的。如是,职业学校在接受职教教研部门指导、服务的同时,在教学领域对职教教研部门有很强的依存性,它对职教教研部门在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请示性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对职教教研部门也有作用,它的作用是自下而上、请示指导式的。

3.教师。教师的教学工作无疑由学校安排,受学校控制,但是,职教教研部门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服务,最终要落实到教师身上,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主要来自于职教教研部门。教师的教学行为对职教教研部门同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涉及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要求、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师要求职教教研部门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咨询。二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课程开发、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学校教研活动的进行、全市性的教研活动的开展,职教教研部门要发挥统筹指导和协调作用。因为职业学校的课程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特点、企业实际需求、学校设备条件而定,所以,职业学校的课程主要应由教师参与开发。这样,课程开发能力对职业学校教师而言,显得非常重要和必须,这与普通中学有很大区别。这种能力教师不是天生具备的,必须在职教教研部门的培训、指导下,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逐步获得。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课题的确立、申报、立项、开展、管理等方面,需要职教教研部门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这样,在教学实践活动和专业发展方面,教师对职教教研部门也提出了自己请求性需要。因此,教师对职教教研部门也有作用,他的作用是自下而上、请求培训式的。

4.课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把握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服务为宗旨,主要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最终以实现学生就业为主要价值取向。而这些要求的实现,都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东西部、城乡之间差异很大,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产业结构的地方性、学校条件的差异性等因素,职业教育采用统一课程体系是不现实的,长周期的统一课程体系将导致课程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和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弊端。因此,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开发体制将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格局。然而,职业学校自行开发课程还有很多问题,课程开发的程序问题可以解决,但是,企业的实际需求如何反映到课程里面来、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如何转换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里面来、理论知识如何与现有设备资源条件、能力结构形成整合等课程开发诸多技术问题教师并未掌握。地方需要有一个课程开发的组织者、引领者,通过组织教师进行若干专业的课程开发,一是完成部分专业的课程开发全部过程,完成和出台相应的课程成果,使这些成果作为职业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二是通过课程开发过程的示范行为,为职业学校大面积的课程开发提供可资仿效的模式或程序;三是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得到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因此,课程对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才培养的体现,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载体,也是职教教研部门指导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平台,它始终存在于职教教研部门的周围,它对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是环绕侧向、请求研究式的。

5.企业。职业教育与企业具有天生的联系,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根本途径,职业学校不在校企合作办学上走出路子,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真正的职业教育,不可能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过程中,职教教研部门不可能不研究、了解市场需求情况、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特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企业的技术和工艺运用及发展状况等。一是在职业学校专业规划、开发和设置过程中,职教教研部门必须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趋势特点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地方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和分工,提出可供决策的研究成果或意见建议,从而避免专业的过度竞争、重复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效能。二是在组织和指导课程开发过程中,职教教研部门必须与企业合作,研究了解企业岗位群对所需人才在素质、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使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符合职业和岗位群的需要。三是在实施课程教学指导过程中,与企业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研究项目课程、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有效实施模式。职业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两个主体,职教教研部门并不是介于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将三者用三角关系表示的话,则职教教研部门处于三角形的一个顶角,它并不参与两者的合作办学过程,但必须成为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双方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双方的行动。因此,企业对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是并列侧向、请求协调式的。

省级职教教研部门受诸要素的作用,也可用一个五角结构来描述(见图2)。

(箭头表示为直接作用关系)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教育行政部门担负着省域范围内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统筹、政策保障和宏观指导的职责,它对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应与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市级职教教研部门相似。不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比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具有更大的政策制定权限和组织推进力度,在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结构层次、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规格、质量评价等方面,比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具有更强的、更权威的规划和指导能力,因此,通过宏观的政策研究,省级职教教研部门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决策咨询,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里的各项规范的研究制定和工作指导,比市级职教教研部门的工作具有更强的宏观性、权威性和广泛性。

2.市级职教教研部门。省级职教教研部门在接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指令的同时,也在给市级职教教研部门工作指令和指导。根据管理权限划分或层级分工划分的原则,教学领域里许多规范性的要求,必须由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研究开发、省级教育部门审定颁发,例如专业目录、专业标准、教材、文化课、德育课课程标准及课程统筹管理等,市级职教教研部门则主要是在省级职教教研部门指导下执行贯彻或进行二次开发;而对教学领域里比较具体的研究工作,则由市级职教教研部门进行实施,但它也要受到处于其上位的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研究成果的辐射和指导,从而提高其研究和指导的可靠性。因此,市级职教教研部门既有独立性,也在省、市级职教教研体系的框架内,它对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是自下而上、请求指导式的。

3.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市级职教教研部门自上而下、行政指令式的作用过程中,必须保持工作可靠、到位、有效,这一方面要依靠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指导,另一方面要从省级职教教研部门获取理性信息。虽然省级职教教研部门对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直接的领导、指导关系,但对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行使统筹、管理、协调、指导职业学校办学工作中产生的客观存在的、间接的指导性影响不可否认。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希望这样的影响越准确、越广泛越好。因此,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是自上而下、请求影响式的。

4.课程。省级职教教研部门关于课程的研究、开发、管理工作,与市级职教教研部门从总体上来看是一致的,许多工作都是同时并行开展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省级职教教研部门更侧重于课程的理论研究、开发技术的研究、课程设置的管理指导、课程和教材开发的组织推进,通过市级职教教研部门进行有效的贯彻;而市级职教教研部门主要在课程的实证研究、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对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也应该是环绕侧向、请求研究式的。

5.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和对人才的需求,同样是省级职教教研部门开展有效研究和指导的必由之路。但它更侧重于对经济发展走向、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职业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的研究和与行业组织的合作,从而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途径、课程的体系、内容、开发技术对市级职教教研部门的职业学校进行指导。因此,企业对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也是并列侧向、请求协调式的。

二、地方职教教研部门在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的功能定位

市级职教教研部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可用“焦点与背景”来描述(见图3)。在图中,学生是处于中心地位,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作用。图的内圆是一个背景,代表课程实施的过程,外圆是一个更大的背景,代表课程开发过程。教师大部分是在内圆背景之上,一小部分是在外圆背景之上。职教教研部门一部分始终处于外圆背景之上,另一部分则处于外圆以外更大的范围。

在学生――教师――职教教研部门关系中,教师主要承担课程的具体实施,他主要是以一个指导者、咨询者的角色身份,出现在学生周围,同时,教师还要承担课程开发的工作。一是教师要参与地方职教教研部门组织的课程开发工作,二是参加学校开展的课程改革工作,或参与课程在本校资源条件下实施性的二度开发。市级职教教研部门并不承担课程实施工作,但对学校的课程开发、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指导,并承担地方职业教育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课程开发工作,完成课程开发的整个程序,负责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围绕课程实施,市职教教研部门还要组织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省级职教教研部门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也可用“焦点与背景”来描述(见图4)。所不同的是省级职教教研部门还处于课程研究这一背景之上,即应将课程研究作为重要任务,并组织和开展更宏观的理论研究。

诸要素对地方职教教研部门的作用,其实正是反映了地方职教教研部门与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因此,职教教研部门在教学改革工作中功能的发挥必然受到这些要素和自身角色的影响,从而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首先是必须坚持贯彻国家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指导自己的思路和行动。其次是坚持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工作方向,投身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研究、教学指导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三是必须整合教育行政、学校、教师、行业、企业等各类资源,有效开展自己的工作。其四是必须突出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指导,着力于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地方职教教研部门在教学改革中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研究、开发、指导三个方面,实施以下五个事项(如图5所示)。

(一)开展课程和教学研究

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性、技术性研究工作,包含有:

1.课程及开发技术和评价研究。它要研究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形式、实施模式、评价方式、课程开发的程序、策略、关键技术等,形成科学的、可实施的、符合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课程及开发技术研究成果,运用于各个层面的课程开发工作中。在这样的研究成果指导下,课程和教学改革才能保证可靠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2.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要研究解决的基本问题,它要研究课堂教学为主、知识灌输为主、理论教学为主、先理论后实践、“三段式”等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弊端,代之以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策略、步骤,从而为教学领域里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可靠和可操作的依据。

3.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研究。一要研究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和教材开发的方法,使职业教育的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研究教材的使用要求。二要研究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术应用。例如先做后学、学练结合、自主探究、小组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运用的条件、场合和步骤等;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研究、多媒体技术适用领域的研究以及其它教学技术的应用研究等。

4.课程环境研究。它要研究传统课堂情境对课程实施、能力养成的弊端,职业氛围、企业现场、工作场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例如,真实生产过程、真实企业场境或模拟生产过程、模拟企业场境与教学项目匹配,学校实训场所的企业情境设计,企业文化营造策略等。

(二)组织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实验

这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根本性工作任务,包括:

1.组织课程开发。根据课程对职教教研部门作用的分析结果,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主要以职业学校为主体,同时,地方职教教研部门也承担课程开发的组织和指导任务,并且组织课程开发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有职教教研部门组织起来的职业学校的教师的智慧和工作。通过组织课程开发,整合职业学校课程开发力量,完成部分专业的课程开发全部过程,出台相应的课程成果,形成指导职业学校课程实施的文件或方案,并以示范模式引领职业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为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展开提供范式,也让教师在参与职教教研部门组织的课程开发全过程中,得到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的培训。

2.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宏大工程,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领导者、研究者、组织者、实施者的观念、认识、技术、能力、经验并不完全适应或胜任课程改革的要求,亦或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如此之繁多,使得彻底的课程改革尚不具备条件在所有专业轻易地展开,更主要的是职业教育面向的市场需求如此复杂快变,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实现课程与企业和职业世界需求的对接方面,有许多复杂的环节问题还很难解决,例如,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以后,与之对应的课程分析、与工作结构对应的课程结构的设计、项目课程设计、项目设计中能力与知识的整合技术,等等,都是课程开发的难题。尽管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如CBe的DaCUm方法等,但它存在着岗位能力过于割裂、缺乏整体联想的缺陷,在开发的技术环节上也很复杂,很难把握得非常到位。因此,职教教研部门在组织课程改革过程中,确定一批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有意愿的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共同攻关,开展具有研究探索意义的课程改革实验,是课程改革重要和可行的策略选择。通过课程改革实验,积累课程改革经验、培养课程改革人才、总结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成果,为扩大课程改革领域奠定基础。

(三)指导课程和教学改革

这是地方职教教研部门当前重要的工作任务。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联系紧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设施设备配置差异性很大,专业教学的地方性、发展性、校本性特点非常明显,国家实行统一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开发周期必然较长,因此地方职业学校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然而,职业学校并不天生具备课程改革的能力,必须在职教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按科学方法和程序进行。因此,地方职教教研部门必须承担职业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指导的任务,帮助职业学校提高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指导职业学校研究解决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四)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教师对职教教研部门作用的分析结果,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职教教研部门组织的课程开发、课题研究、教研活动。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普通学校有很大不同,它不是简单地反映在一个课堂教学的概念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掌握和运用和对专业的发展趋势的把握、体现在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技术实践和研究开发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教师的自身实践活动对其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职教教研部门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很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权威性,它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引领性、针对性。

(五)推广推介研究成果

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课题需要研究,以此来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困难提供科学依据,这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升水平的重要前提。例如,在教学改革领域,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方式、机制、运行模式的问题、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运行问题、课程开发的技术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等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产生重大影响。这些课题研究有职教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也有职业学校开展的,也有职业学校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办学实践经验总结,这些重要成果都需要职教教研部门进行推广和推介。

三、地方职教教研部门在教学改革中的工作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行为应发生在两个系统,一个是办学系统,这个系统的要素是职业学校、企业、教师、课程,另一个是指导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省、市级职教教研部门。在办学系统中,职业学校是办学的主体,但是,根据企业对职教教研部门作用的分析,必须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格局。其运行机制是:职业学校与企业本着面向市场、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原则,通过共同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共同参与职教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形成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教师通过对企业需求、生产过程、技术工艺等状况的调研,开发和实施课程,使人才培养直接面向企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