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30

文化旅游分析篇1

许慎是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经学家,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典,对后世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字圣”。许慎墓位于漯河市召陵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漯河市以许慎墓为核心,建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许慎文化园。该园以许慎文化为主题,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既是举行较为大型许慎纪念活动的场所,也是游览观光、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Swot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美国管理学家Heinzweihrich(海因茨q威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其中的S、w、o、t分别表示Strength(企业内部优势)、weakness(企业内部劣势)、opportunity(企业外部机遇)和threat(企业外部威胁)。许慎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主要是对许慎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为制定切实可行营销策略奠定基础。

一、优势分析

(一)政策优势

近几年,漯河市非常重视发展许慎文化旅游,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漯河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许慎文化研究中心、许学文献资料中心、汉字文化旅游中心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的目标。2014年,漯河市旅游局制定《漯河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走系列化文化旅游开发道路”,将重点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为许慎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为许慎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二)区位优势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不足一小时车程,石武高铁、京广、漯宝(丰)、漯阜(阳)4条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河南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为许慎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优势。

(三)资源优势

漯河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贾湖遗址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之遥。全市现有各类文物景点2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8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38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有11个项目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个项目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许慎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四)产品优势

围绕许慎文化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许慎文化园和许南阁祠。许慎文化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慎墓为核心,建筑按传统规制对称布局,园内分为广场服务区、中心展示区和墓冢保护区三个区域。2014年04月,正式成为以许慎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举行大型许慎纪念活动的场所。园区主要景点有字圣园、说文园、墓园区。许南阁祠位于漯河市郾城区海河路西段路北,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郾城知县周云为纪念许慎所建造的一座祠堂,是河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许慎文化博物馆,许慎文化研究协会所在地。

二、劣势分析

(一)产品缺乏影响力

许慎文化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缺乏品牌效应,加上开发起步较晚,旅游基础薄弱,没能与当地其他文化旅游产品形成合力,没有形成地方性文化旅游产业链。漯河当地的文化旅游产品如贾湖文化、舞阳农民画、合伯古剑等众多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没有作为文化旅游产品与许慎文化一起进行广泛宣传和营销,没有被游客了解,从而也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二)服务水平不高

许慎文化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关系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漯河市旅游产业的配套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旅游集团企业引领,文化旅游的相关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构建。许慎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要求较高,而目前漯河市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整体都还不高,服务意识比较薄弱,景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和经验不足,文化旅游发展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和旅游产业水平还不能适应许慎文化旅游发展的要求。

(三)i销基础薄弱

目前,许慎文化旅游的客源主要包括外来政务商务活动人员、探亲访友人士、本地及附近群众,市场吸引力不足,营销措施不够到位,需要引入有丰富市场开拓和战略发展经验的企业或团队,对许慎文化旅游及本地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科学规划和联合开发,改变陈旧的营销理念,通过强势营销和产业联动整合发展,提高许慎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许慎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推动许慎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四)许慎文化旅游与其他景区景点之间合作联系较少

由于许慎文化旅游与其他景区景点之间合作联系较少,致使漯河市文化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同时,许慎文化旅游与信息、交通、会展、体育、商贸、影视及工业等相关产业结合度和融合度不强,导致许慎文化旅游产业链链接和延伸不高,影响了许慎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发展机遇

(一)产业结构调整

2013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豫政〔2013〕65号),提出“做大服务业,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目标,要求各地市顺应大众化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和个性化旅游发展的趋势,叫响“老家河南”形象品牌,打造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积极开发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完善旅游公共设施和服务标准体系,为许慎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带来新机。

(二)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重视精神需求的满足。《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收入3.42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3.0%;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的消费需求将增长迅猛(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

四、存在威胁

(一)市场竞争激烈

文化旅游产业己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虽然旅游人数在迅速长,但不同类型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同样长迅速,而且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加大项目投资,将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从而使旅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漯河地处河南省中部,与许昌、周口、驻马店、平顶山接壤,漯河旅游在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经济及综合评价等均与周边城市存在差距,文化旅游也有所不及,旅游行业竞争给许慎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严峻了挑战。

(二)经济下行压力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整体呈放缓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带来了民生问题,如就业岗位减少、居民收入速降低等,给旅游活动带来冲击。

文化旅游分析篇2

abstract:Culturetourismistoadjusttheculturalindustryandtourismindustry,makethetwomutualintegration,mutualpenetration,whichisanimportantaspectofpromotingChina'sindustrialstructurerationalizationandsophistication.theculturaltourismindustrystartedlate,butthepaceofdevelopmentisrapid,andinthisprocessalsoexposedsomeproblems.inthispaper,itistoanalyzethestatusofthedevelopmentofculturaltourismindustryinChina,andputforwardsomepertinentsuggestions.

关键词: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Keywords:culturaltourism;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existingproblem;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55-02

0引言

文化旅游是通过鉴赏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从而满足精神和文化需要的一种活动,其动机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同时能够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文化旅游的主体是具备文化旅游动机的旅游者[1];客体是涉及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等[2]。旅游作为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将中国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旅游的形式牵动中华文化之魂,既可以传播中华文化之精髓,同时,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将提升旅游产品品牌和提高旅游景区文化内涵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方法。

1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情况之概述

相较于其它国家而言,我国的文化旅游业属于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期,文化旅游业在传播华夏文化、促进国际邦交和提高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作用愈发突显,国家旅游局相继推出以不同风情旅游为主旋律的旅游主题以满足文化旅游发展的需求,使我国的文化旅游业得到迅猛的发展。经过不断探索,我国文化旅游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模式:基于文化保护的文化(文物)展示模式,如八达岭长城、我国丽江古城等;以主题文化为核心的公园,如杭州的宋城及东方文化园等;以深圳华侨城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房地产模式;以传承曲艺文化的艺术开发模式,如《云南印象》、《丽江印象》等系列演出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纳西古乐等。于此同时,许多城市根据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纷纷打出了符合本城市形象的口号,以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加深旅游者对当地文化旅游形象的认知,比如山东曲阜作为孔子的故乡,该市提出了“孔子故里,东方圣城”的口号等。

同时,为保障文化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国务院、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相继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从战略角度确立了文化旅游业的地位;《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对准确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2月15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4],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2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文化旅游也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相应的问题。

第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除个别景区文化旅游发展较为完善外,多数景区存在着文化内涵层次较低,规模不大,空间布局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文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一般化开发特征明显,文化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的融合度不高,亩导致旅游产品中无法明确体现出该产品的文化内涵。

第二,文化旅游业服务水平不够高。我国文化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人才要素市场不健全,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缺失,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景区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景区违规违法经营和不按服务规定行事的行为是有发生,与国际化服务水平还有一段差距。

第三,区域文化旅游的合作交流力度不够。部分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同周边地区国家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外开放的程度有待提升。同时还暴露出联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互利共赢的意识不够深入,民间参与文化旅游决策、规划、服务等过程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第四,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不够完善。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情况是文化旅游业和信息化资源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将数字资源应用到文化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利用数字手段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旅游者对数字资源产品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

3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优化文化旅游战略布局

依据各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联系,深入挖掘各地优势资源,整合区域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一程多站的文化旅游方式,充分考虑我国文化旅游战略布局在全国文化旅游格局中的地位,各个区域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对接周边区域,优化文化旅游战略布局。一是优化我国文化旅游空间布局,将文化旅游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产品互补、互促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完善原有传统文化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的连接,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二是重点打造我国文化旅游特色工程,依托演艺、影视等资源打造高品质、高质量、突出我国文化旅游特色的产品。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名人文化和都市文化等文化作为发展对象,打造重点知名节庆品牌、巩固确立国际知名品牌,展现我国文化旅游风采。三是依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产品开发文化旅游重点工程。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建设的对象,将历史特色和市场效应相结合,不断丰富我国文化旅游的内涵,积极培植具有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主动加强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联系和合作的同时,实现旅游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并逐步形成延伸国内、辐射国际的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3.2实现文化旅游数字经营

我国文化旅游业正处在产业发展和提升的关键阶段,在资源整合、综合利用信息化手段等多方面与世界文化旅游强国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要实现我国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成功跨越,就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规范我国文化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促进我国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在我国各地游客密集的地方建立文化旅游形象建设区,为游客提供能够视听化、全方位、深层次的景区信息。二是加强我国文化旅游综合管理。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已经将网络平台建设、电子商务等作为利用信息技术综合管理景区的重要手段。三是完善数字文化旅游服务模式。实现文化旅游景区数字化,文化旅游景区将充分利用无限通信、无线数据接入和定位、无线视频传输等技术构建便捷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在文化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机场等旅游者密集的区域设立多媒体触摸屏系统,提供中、英、日语等多种语言咨询服务,并通过互联网络使主中心、各分中心有效进行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3.3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

文化旅游景区的生命力同文化息息相关,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大旅游产业开发和建设的全过程。一是文化旅游人才素质的培养。将培育和行业岗位培训结合,使他们尽快掌握一切相关的文化旅游知识,提高其文化旅游素养、提升品位,给旅游者带来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大力培养农村文化旅游人才。二是文化旅游景区环境的提升。在我国文化旅游景区积极推进低碳出行计划,综合运用新能源材料、节能减排技术等加大对景区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文化旅游景区与环卫部门的合作,增加景区垃圾收集容器、转运站(房)等环卫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运行管理,维护旅游景区良好的环境和秩序;加强文化旅游公共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景^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振春,纪晓君,吕璐颖,李允强.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J].旅游学刊,2012(02):80-87.

[2]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02):159-162.

文化旅游分析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9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引言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包括湖北省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荆门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圈域,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约占全省48.27%和68.77%,旅游资源占湖北省60%以上,但是年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偏低。其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地区分割严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缺乏有机联结,产业链较短.其旅游业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也有很大差距。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09年启动以来,鄂西圈借此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为基础,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切人点,充分利用圈域内旅游资源,统筹发展体育旅游。

二、Rmp分析

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提出了昂普(Rmp)分析理论,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ces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analy-sis)。Rmp理论模式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开发和规划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以此为基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背景,分析鄂西圈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统筹协调发展,使体育旅游成为促进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鄂西圈体育旅游开发的Rmp分析

(一)R性分析

1.鄂西圈体育旅游资源类型

鄂西圈地处华中腹地,圈域内山体体育旅游资源、水体体育旅游资源、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是湖北省大发展体育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力资源。如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长江三峡、神衣架原始森林生态区等,能够开发登山、攀岩、漂流、滑草等体验类体育旅游项目。圈域内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颇具特色,民间体育节日活动丰富多彩,知名体育赛事日趋增多。如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巴山舞、环中国自行车赛等。另外“中国端午节”成为湖北省首个人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龙舟赛事已成为圈域内乃至省内知名赛事。屈原故里端午节、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传统武术节、诸葛亮文化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体育节庆活动成功举办。2.鄂西固体育旅游资源组合鄂西圈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部级地质公园,为鄂西圈体育旅游资源统筹、整合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圈域内体育旅游以“一江两山”为总体区域布局,并形成了武当体育文化旅游圈、神农架生态体育旅游圈、恩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圈、大三峡体育旅游圈为主要特色的结构形态。鄂西固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和内容组合彰显地域特色,使得体育旅游更加融人地方特点,不仅优化圈域内体育旅游结构,还能提升圈域内体育旅游品质,更加有效的促进鄂西圈体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二)m性分析

1.市场条件分析

消费行为学认为人们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与人们的消费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城市化水平有密切的关系。2011年鄂西圈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亿人次、631亿元,比3年前分别增长112.5%,152.5%,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了7.51个百分点。2012年鄂西圈圈域GDp为9331.61亿元,旅游人次达1.4亿,旅游收入882.97亿元,占当地地区GDp的9.46%。预计到2015年,鄂西圈圈域GDp将达到1万亿元,第三产业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将实现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占湖北省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为鄂西圈体育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客源市场划分分析

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休闲、健身、娱乐观念的变化,体育旅游这种文明、健康、积极的生活消费方式将得到更多的肯定,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从地理区域看,鄂西圈的游客中,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及省内旅游市场规模较大,是鄂西圈的首要开拓市场;境外客源市场主要以港澳台、东亚和东南亚华人,是鄂西圈的潜力开拓市场。近年来,日韩和欧美国家游客数量增长比例较快,是鄂西圈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机遇。

(三)p性分析

1.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

旅游产品是一种复合概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吸引物、交通,住宿、娱乐、购物、服务等的组合。随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产品的构成不仅与旅游吸引物本身的开发、建设有关,也与区域经济结构、基础设施、政府政策支持等密切相关。2008年湖北省正式提出在建立“武汉城市圈”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同时,组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形成“两圈一带”的发展战略格局,并借助鄂西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打破地域界限、体制束缚,将鄂西圈打造成国内一流,同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大陆旅游目的地。目前,湖北省新增4个5a级景区全部在鄂西圈域内,4星、5星级酒店由22个增至48个,投资过亿元的旅游市场主体由25个增加到目前的91个,“两纵两横”铁路网,“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两干三支”的航空线和长江、汉江运河联为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骨架网络,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改善了鄂西圈的交通瓶颈,基本满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产品开发的控制性框架

鄂西圈的文化、休闲、生态、民俗、民族等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资源有效、合理整合,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具有鄂西地域特色、多层次的体育旅游产品,以满足目标市场游客的需求。

四、鄂西圈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一)优化体育旅游空间结构

充分认识体育旅游在鄂西圈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鄂西圈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对区域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并进行综合规划,对不同区域体育旅游做出综合有序规划,明确体育旅游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科学、合理地优化区域范围内的体育旅游资源,构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旅游共同体,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实力,从而实现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优化。圈域之间需要积极合作,开发各个行政区域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品,积极探索区域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客市场共享,形成鄂西圈体育旅游一体化,构建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格局。

(二)提升体育旅游优势

体育旅游优势提升首先要发挥资源优势,体现特色、创新之处,以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为指导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发挥综合资源优势,突出地域品牌特色。例如宜昌以大三峡体育旅游为旅游特色,以“水”上项目为主,开发龙舟、漂流、溯溪等一系列亲水的体育旅游产品,来营造水上体育旅游大省的形象。武当文化历史资源地区,应以武术(太极)、养生、保健为主,通过举办传统养生、保健、太极等赛事,弘扬武当山体育文化。荆门以休闲体育旅游为特色,全力打造“中国京山网球节”,2011年京山网球产业总值达到了5400万元;神农架林区大力开发差异化、特色化生态旅游拳头产品,积极推广滑雪、滑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滑雪有效推动了神农架冬季旅游市场,并填补了冬季旅游空档;滑草则是神农架大力开发生态体育旅游又一重要体育项目。

(三)打造知名体育旅游品牌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激活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等传统资源,打造鄂西旅游圈发展的新优势。是拉动鄂西圈的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深度开发新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是鄂西圈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鄂西圈有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目前在区域旅游布局上已经形成了武当文化体育旅游、神农架生态体育旅游、恩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和大三峡体育旅游四大参与型体育旅游景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文化旅游分析篇4

 [摘要]本文通过对涪陵区旅游资源概况与特点的分析,提出涪陵区旅游业发展应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品牌带动战略;及破除交通瓶颈,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强区域合作,将涪陵—武隆的旅游资源联手进行整体规划打造的战略,通过大力培育涪陵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涪陵区旅游及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品牌  

 

一、涪陵区旅游资源概况  

该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1.人文旅游资源  

(1)巴文化遗址。两千多年前,巴国国王坟墓主要埋在涪陵一带。2002年9月,在涪陵白涛镇陈家嘴村小田溪(距城区20千米),市文物考古所挖出了13座巴王墓,里边有大量的纯金宝剑、玉佩、玉璧等大批珍贵的部级文物,是涪陵区发展考古、溯源、观光旅游的特色资源。  

(2)水下碑林——白鹤梁。系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位于乌江口外的长江之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用雕刻的石鱼做标记,记录了自唐代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起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同时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雕刻的165段文字,大多出自历代书法家和名人的手笔。  

(3)名扬天下的榨菜之乡。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和特殊风味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因涪陵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故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1963年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派人到涪陵进行采访,座谈核实,确定了涪陵榨菜创始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早在1930年,涪陵榨菜已远销海外,年销售量达3万坛。到2007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为50.3万亩,产量105.4万吨,产销成品榨菜3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左右,利税1.7亿元,成为全国榨菜的最大产销区,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人文旅游资源。 

(4)源远流长的易经文化。与涪陵城隔江相望的北山坪半山腰上就是著名点易园,是北宋理学家程颐讲授“理学”的场所。黄庭坚、朱熹等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墨宝。是求知、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  

(5)“816”军工洞。位于白涛镇乌江之滨,原兵器工业部“816”厂所在地。当年全国上百个地质、规划、设计和施工单位6万多人,先后参加了816工程建设,用5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洞体开挖任务。  

其他如陈万宝庄园、原城区八景(群潴夜吼、荔圃春风、黔水澄清、白鹤时鸣、松屏列翠、桂楼秋月、鉴湖笛、铁柜樵歌)等都具有一定旅游价值。  

2.自然旅游资源  

(1)雨台山风景区——雨台山因祈雨而得名,正因为丰富的祈雨文化,雨台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灵秀之美。景区内地势平缓,苍松蔽日,翠竹遍野,动植物150余种,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四季鲜花盛开,空气清新。山顶上12个山丘围着一近百亩水域的湖泊形成山环水、水抱山的奇特景观。雨台山因为其钟灵毓秀而成道教圣地,至今还遗留活菩萨、石头开花的观音岩、洪恩寺等古老的宗教遗址。信步雨台山的西面,绵绵群山尽收眼底,并可坐观两江汇流,鸟瞰涪城全貌,一览涪州八景。攀临东峰,可望日出群山。  

(2)千里乌江画廊——乌江发源于贵州省乌蒙山,全长1050公里,在涪陵城区注入长江。其中重庆境内彭水至涪陵的‘乌江画廊’两山夹一江,路在山腰行。  

(3)天台峡谷——位于涪陵城东南19公里,属千里乌江一脉,整个景区绵延163公里,河谷陡立千仞,峡中飞泉跌水千姿百态,目前主要旅游项目为8公里水上漂流、天然泳池嬉水、钓鱼、品茶等。  

(4)石夹沟——位于武陵山境内,平均海拔约1500米,该景区游道线全长8公里,景区内景观众多:十里大峡谷雄阔壮美,谷底奇石叠垒,溪流淙淙;千尺三叠瀑直挂绝岭,飞泻而下,气势壮观;蜿蜒一千六百多米的青天峡地缝冠绝天下,两壁峭崖仅隔数尺,直插云端。探步其间,神摄气敛,幽谧古奇之感顿生。春来万木竞绿,金秋层林尽染,盛夏清凉,入冬银装素裹,好一处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其他有大溪河、聚云山、望州山、平西坝、水磨滩、武陵山公园、鸡公山主题公园、石鼓古镇等旅游资源。  

二、涪陵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  

涪陵区处于三峡库区腹地和重庆、宜昌两大旅游增长极的中点上,位于三峡旅游发展主干轴与“川渝黔”旅游发展轴的交汇处,是新三峡生态文化旅游片区的节点和乌江旅游辐射带的口岸,在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区域中具有优越的区位,辐射范围广阔。既可纳入三峡游环线中,又可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如:渝涪高速的单向距离118公里左右,重庆主城市民自驾游仅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在周末自驾游日益流行的今天,涪陵区潜在的游客市场相当巨大。  

2.自然旅游资源品位高,价值大,吸引力强  

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奇山俊水。其旅游开发已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务院三峡办、国家计委、水利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纳入旅游总体规划,有望成为部级旅游黄金线。  

3.人文旅游资源神奇迷人,丰富多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涪陵区拥有几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巴文化遗址历史,点易园,水下碑林——白鹤梁,榨菜之乡的美誉,在中国乃至世界均享有较高的声誉;涪陵还拥有现代经济建设造就的工农业旅游资源,“816”核工业基地、太极集团等均驻于此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涪陵区旅游业的战略思考  

旅游产品是一个行业的产物,而不是一个企业的产物,游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游资源的开发是指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性活动。它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突出重点,逐步开发,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1.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1)树立“旅游兴、百业旺”的观念,用这一观念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了政府主导型战略的有效性。从发展中国家来看,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主导的程度一般都比较高,以高效率的政府行为补充市场缺陷,并以此加速市场的发育,如: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上千万美元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从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旅游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曾专题召开过1500人参加的“白宫旅游会议”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几十亿日元宣传其旅游产品。2007年重庆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前三位为泰国、新加坡、日本,也说明了政府宣传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2)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做好政策与资金主导,大力招商引资,通过组织大型活动以形成总体形象,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按照“打造精品、完善名品、开发新品”的工作思路,涪陵区要抓好旅游景区建设,就应根据资源特色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景点。政府牵头做好包装、宣传工作,通过推出个性鲜明的旅游精品,并使其发展为名品,有了叫得响的名品,再不断完善名品,开发新品,形成涪陵区旅游“亮点”不断,“看点”推陈出新。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培育涪陵文化旅游品牌  

涪陵区要立足水下碑林——白鹤梁,巴文化遗址,千里乌江画廊,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涪陵榨菜,“816”军工洞,雨台山,石夹沟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出著名的涪陵品牌。如:涪陵白鹤梁水文文化考察旅游,涪陵宗教文化探秘旅游,涪陵巴文化鉴赏旅游,涪陵榨菜民俗文化体验旅游,“816”核工业三线建设文化回忆旅游,石夹沟徒步健身游等。其中可重点培育涪陵的水文文化、宗教文化、巴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使涪陵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成为涪陵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3.破除交通瓶颈,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  

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以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同时设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如:将涪陵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组合成精品旅游小环线,涪陵、武隆、丰都组成“金三角”中环线,乌江画廊、梵净山、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大环线,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吸引周边居民周末度假自驾游。  

4.加强区域合作,将涪陵—武隆的旅游资源联手进行整体规划打造。  

1998年6月改设的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1)武隆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情况  

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武隆,西邻涪陵,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其秀美的山川、神奇的溶洞、幽静的大峡谷,古老的原始森林、独特的南国草原仙女山著称于世,其中武隆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4公里处的芙蓉江畔,发现于1993年5月,经中国与澳大利亚有关溶洞科研机构两次实地勘测,评价为:“世界奇观,一级洞穴景点”,“一座地下艺术宫殿和洞穴科学博物馆”,尤其是洞中的三绝——水中葡萄、水下刺猪花、棕柱石笋,为国内其他溶洞所罕见,其中水中葡萄堪称世界一绝。武隆天坑三桥---位于重庆市的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距仙女山约15公里,距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仅30公里,天生三座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  

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6.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使武隆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当地还有淳朴的土家族民风,武隆正以“梦幻武隆”品牌向国内外游客推出。

武隆2004年以后一跃进入重庆主城区以外37个区(县)旅游业发展的首位,创造了12个全市第一。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中“万人军中取首级”撼人心魄的那一幕重头戏是在武隆天坑景区的雄峻山涧中实施的航拍,就是因为看上了“乌江画廊·梦幻武隆”的奇丽风光。  

(2)涪陵与武隆资源互补,可谓灵秀涪陵,梦幻武隆  

涪陵的人文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武隆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明显,相邻的涪陵与武隆在旅游资源上具有的明显互补性,使两地具有合作的可能与必要,通过彼此合作、优势互补两地的旅游业都可得到长足的发展。  

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区域合作,重点培育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经过2年~3年的有序开发和包装,立足重庆的涪陵旅游业,必将逐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前景光明。拥有独特人文旅游资源的涪陵,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张英:试论涪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07.02.21资源网  

文化旅游分析篇5

关键词: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88-02

Swot分析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各种要素综合起来,分析组织存在的优势(Strength)、不足(weakness)以及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针对分析结论得出一系列最优战略的过程。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国内的桂、黔、渝、川、藏等省区以及东南亚越南、缅甸、老挝等国相邻,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四季如春的气候,使得云南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胜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迅速由内陆省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绿色通道、友谊通道和合作通道,这对就近吸引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国际旅游客源具有很大的优势。从交通区位看,云南正在构建国内一流的交通系统。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公路的通路里程已达167000多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连接周边省份和国家的公路网。铁路方面,有成昆、贵昆、南昆、内(江)昆以及昆河(内)与四川、贵州、重庆、广西、越南等地区和国家相连,连接新加坡的泛亚铁路也正在建设之中。此外,云南还是国内机场最多的省份,目前,已有2个国际机场、8个省内机场、4个拟建机场和1个直升机基地,共有70多条航线辐射省内外、连接东南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海内外游客进入云南提供了便捷快速的通道。

2.民俗文化独特多样。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境内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在云南开疆拓土,不仅创造了日益繁荣的物质生产,也创造了极其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优美动人的民族歌曲,千姿百态的民族舞蹈,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还有风韵别致的民族乐器,情趣盎然的节日庆会无不蕴涵着别具一格的风味与情趣。在民族构成上,云南更是独自拥有白、怒、傣等15个民族。这些民族形成的奇风异俗,只有在云南才能得以一见,这就在国内形成了“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度闻”的独特局面。

3.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地域广阔,地势奇特,地形复杂多变,境内河谷、森林、雪山众多,地理上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单元,各民族就在这种封闭狭小的单元空间繁衍生息,这种独特的民族―地理结合体使得各民族不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与侵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带有强烈的原生性和神秘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

4.资源要素耦合良好。在民族生活的地区,有丰富多样的立体气候,有幽深神秘的河流峡谷,有雄奇巍峨的冰川雪山,也有历史悠久的宗教圣地,还有恬静优美的高原湖泊。这些景观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水融的局面,为吸引各种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了优越条件。

5.旅游开发粗具优势。云南旅游在国内起步较早,发展较为迅速,到现在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云南已初步形成了六大旅游片区,上百条精品线路。产品开发也有了较为成熟完备的思想和模式,集中开发出自然生态旅游产品、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等旅游产品,形成了体系完善、层次明确的旅游开发体系,使云南逐步成为国际国内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在海内外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目前,云南的旅游竞争力在西部省份中位列第一,在全国也居于前列。因之,进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品牌、市场和形象的竞争优势。

二、弱势分析

1.挖掘利用不深入。受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云南省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许多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对民族风情的开发,不但存在种类开发不够的问题,也存在着地域范围不够广泛的情况。如丽江地区,目前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主要集中在古城区和宁蒗的泸沽湖地区,其他几个县则相对滞后,导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和不全面。其次,对已有的产品开发深度不够,至今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对蕴涵其中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挖掘不深、不全,导致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单一。如昆明市内的民族村,虽然近来开发良好,但也存在只简单重复各民族习俗,而对其文化和历史挖掘不够的情况。另外,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联动不够。已有产品,如司岗里文化节、孔子节、火把节等,各自策划展开,没有整合到旅游线路的整体规划中来,不能发挥联动效应。

2.宣传营销不充分。从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云南对自身民俗文化的宣传和营销还做得不够,缺乏明确的市场战略和品牌战略。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不仅缺乏名气大、影响力强的民族文化品牌,即使有相应的品牌,由于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推广与营销执行渠道、宣传推广不到位而得不到外界的迅速认可与接纳,影响云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的扩大与提高。目前,云南政府每年投资近千万元资金用于对外宣传,但作为旅游宣传促销的专项资金,每年只有500万元左右,这对云南这样急需宣传的旅游大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3.行业发展水平低。云南文化旅游起步晚,底子薄,虽然近来发展很快,但总的来说行业水平还比较低。这不但表现在前面叙及的保护措施难落实、资源开发不充分、市场拓展不到位等方面,也体现在行业管理水平差、人力资源缺乏、旅游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等问题上。具体表现为,云南的许多旅游酒店和旅行社至今还在沿用传统的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单位分散,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旅游业个性化、多样化、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在资源利用上缺乏对民俗文化资源动态、持续地调研和深度发掘;对已有资源的管理存在缺位和错位,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强的行业规划和指导;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面临着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不足等瓶颈的制约。

三、机遇分析

1.区域合作发展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川滇藏联合建设“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黔桂三省(区)旅游合作以及“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的发展,有利于整合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华南、华中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内市场,促进各地的资金、人员流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深化,将有力地推动双边和多边旅游合作及客流互动,使得云南同时面临着国内和东南亚这两个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市场。另外,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结合的趋势也给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2.信息化带来的机遇。虽然目前云南的旅游信息化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只要积极准备、迎头而上,加大建设力度,加速推进旅游信息化,将面临着重大的机遇。首先,信息网络的普及,将为民俗文化旅游业的研究者、管理者、决策者以及从业人员带来大量快捷、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使其素质得到快速的提高。其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给民俗文化的管理、规划、决策、开发以及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平台和手段。再次,信息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使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的信息传递到海内外各个角落,扩大云南民俗文化的影响和知名度,使得民俗文化非但能以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形式创造价值,还可以信息资源要素实现本身效能的增值与扩大。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能实现企业信息的整合和实时传递,建立企业间的网络联盟,并通过企业经营的电子化、数字化最终朝着旅游电子商务的方向发展,在取得积聚、联合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广泛的市场需求。这些必将促进云南民俗旅游开发整体效益的提高。

3.个性化旅游带来的机遇。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追求个性、自由和特色越来越受到欢迎并促使旅游形式迅速朝着多样化和细分化方向发展。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的延伸,使得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饱览天下秀色。这时,旅游行业的竞争,已不单单是技术物理层面差异的较量,深层次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异质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云南民俗文化以其独特性、原生性、丰富性形成与异地文化的巨大差异,很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真、求美”的旅游心理,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个性化旅游的兴起,将为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市场需求,加速民俗文化开发的进程。

四、威胁分析

文化旅游分析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旅游管理;影响;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在旅游管理方面与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都有体现。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包括了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都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各处景点均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联,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与较高的开发价值。因此,我国旅游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更应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利用,使我国旅游行业更加精彩,实现我国旅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主要产生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

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们智慧的产物,我国先进哲学理念都十分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只有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就现代旅游而言,“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体现,并且逐渐引申出人本管理的理念。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旅游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阳光服务理念

我国古代推出的“和”,代表了古代的最高价值。“以和为贵”起源于儒家思想,孔子也曾多次阐述“和”的理念。就旅游管理而言,以和为贵思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旅游企业文化对“人和”给予充分的重视,提倡阳光服务理念,且正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促进了该理念的形成。旅游服务管理逐渐体现游客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三)传统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以德服人管理理念

“德治”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国家治理,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能受到人们的拥护与尊敬。传统文化精髓被旅游管理所借鉴,使以德服人理念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凭借言传身教,身先士卒等管理方式,对员工给予充分的尊重,维护员工的利益,使旅游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的发展措施

(一)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是目前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实现发展的重要措施。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旅游管理中融入更为丰富的民族元素,进行更具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追求以及旅游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旅游景点如果缺乏传统文化内涵,则不具有生机与活力,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会产生阻碍。唯有进行深层次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效结合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独特旅游景点的构建,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二)完善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

要想有效落实文化旅游理念,必须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举措。要想体现旅游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给予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足够的重视,使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显著提高,进而全面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作用。既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使旅游管理的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三)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

传统文化旅游形式的丰富对现代旅游的发展十分必要,进行民族性与现代化相结合旅游方式的开展,使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旅游管理方面,需要凭借亲身体验、情感感知等方式,促进旅游管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健康发展。并且,应加强开发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包括心灵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使游客不仅可以在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愉悦,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实现心灵的升华。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行业在近些年里发展迅猛,在旅游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就目前而言,旅游企业不仅要深层次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落实文化旅游基础工作以及丰富传统文化旅游的形式,而且应该对我国传统文化融合旅游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策略进行积极地探索,全面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想.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2):34-35+37.

[2]万国民.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4):25.

文化旅游分析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旅游英语

我国涉外旅游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其从业工作人员而言,并不只是单纯地为外国旅客提供旅游翻译工作,而是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人才需要对异国文化、语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到旅游英语翻译当中。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其人才的跨文化意识,要让其树立起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来消除中外文化差异所形成的障碍。

一、旅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对于旅游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而言,需要其具备非常深厚的英语功底的同时,还需要了解涉外旅游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特别是我国特有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旅游行业呈现出了多元文化的局面。此外,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多元需求及多元文化的促进作用下,已经逐步从单纯观光旅游向着综合性旅游发展,其旅游项目包含了观光、探险、考察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从当前的旅游活动进行分析,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对风土人情的体验式旅游活动。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所传播的旅游信息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因为旅游客源地在我国各个地区分布,旅游者的文化层次与背景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大众化旅游主导地位的日益提升下,旅游英语从业工作人员日后必然会接触到各行各业以及各个国家的旅游者,这样跨文化交流自然越发增多。所以,加强旅游英语从业者和旅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我国当前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在于如下几方面:(1)首先,教育理念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自身的本性,在教学中并未有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强烈的意识。(2)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的课堂模式过于传统,很难强化学生灵活利用自身英语能力来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文化陶冶的不足。学习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知识,也需要培养他们综合素养,如人文素养、国际文化素养等等。(4)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各大高校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未有专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程。(5)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缺少涉外实践活动,也是导致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低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

1.学生的原因。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错误的想法,那就是我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考试与升学。因此,在文化知识学习中只是想要怎样提高学习成绩,并没有对所学习的语言深入研究,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并不重视学习英语语言文化,造成交际能力很低。2.教师的问题。很多学校的教师在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中有误区,教师们都认为语言知识比文化知识要重要很多。所以,很多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而是着重讲解一些语言知识,并不是很重视跨文化交流,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平台能够感受西方文化。3.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1)词汇的区别。从小学阶段开始我们就接触了词汇,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词汇。学习过英语知识的学习都知道英语中很多词汇与中文中的很多词汇有区别,有的连意思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见文化差异确实很大。(2)交际习惯与行为方式存在的差异。一个人的言行与他所接受的教育背景有关。若是教育背景存在差异,则人们的行为表达方式自然有所不同。如中国人见到亲戚朋友,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吗?”其实它的含义并不是问亲戚朋友是否吃饭了没有,它与英语中的“Hi”含义差不多。但英语中的Haveyoueatenyet才是问对方吃饭了没有,因此,若是在英国人打招呼时说到“Haveyouhadyourlunch”,对方会认为我们想要请他们吃饭,出现了误解意思的现象。(3)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地理环境与发展历史的影响下,各个国家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与我国的肯定有所不同。对于人们的日常交往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跨文化教育交流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就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交流文化,之后做出正确的预测。如在我国,集体主义是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我国一直倡导的精神。在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出现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选择集体主义。但在美国,一切都以自身的利益为主这是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可见,各国人民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差异。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1.科学设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在改革课程过程中,文化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设置课程中,文化的影响越发加深,文化研究已是改革课程与设置课程不能忽略的知识基础。设置课程与培养结果是有密切关系的,唯有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才能达到预期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且,想要达到预期的专业培养目标,就必须要合理地设置课程。旅游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英语能力与其他各个国家的人们进行顺利交流。但怎样强化旅游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是我国各大高校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能够完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对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并掌握学习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任课教师既需要着重讲解教材,也需要在设置课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在使用情景式课堂教学方法后,将跨文化交际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所以,在设置课程中,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旅游英语专业应设置一些有关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并以实践教学为辅,通过采用课堂讲解和实践教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各国文化有所感受和了解。2.翻译过程中遵循跨文化移植原则。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要体现出更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需要以跨文化移植的形式来加大对国外游客的兴趣。让其可以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要实现这一点,需要翻译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人、事、物以西方文化中相关元素进行对应,让其能够更好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比如在介绍浙江省天台永宁村的济公纪念馆时,要将济公在穷苦人民心中的地位与西方文化中的某一个人物进行对比。可以将其的“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翻译成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serichandhelpedthepoor.”通过这个翻译,将济公比拟为西方人心目中的罗宾汉,让国外旅客很容易就能够了解到济公在中国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济公的尊崇。对于一些其他类型的翻译,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在对孔子进行翻译时,可以将其与西方人较为熟悉的亚里士多德进行对比。再比如,可以将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与莎士比亚所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相提并论等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文化移植的策略,让国外游客能够在心目中与其所熟知的西方文化形成联结,更容易让其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3.音译与意译翻译策略的结合运用。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通过音译与音译的形式进行,可以提升跨文化交际的顺畅性。例如在给国外游客介绍天安门以及八达岭长城时,可以通过音译的翻译策略来进行,将其翻译为tian’amenSquare及BadailingGreatwall。通过这样直接的音译,可以让国外旅客能够直接对我国的地域文化信息有一个了解,增强了我国旅游景点对国外旅客的吸引力。此外,还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的翻译策略,让外国游客能够在旅游中学习到中文的发音,也有利于他们对相应景点的了解,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例如,有的导游在翻译海南“天涯海角”的景点时,就直接以中文的发音来进行翻译:tianYaHaiJiao,然后加以注释翻译theendoftheearthandtheedgeofthesea。这种翻译策略被应用于许多的著名景点中,可以调动国外游客的情绪,让其对翻译的意义进行生动有趣的联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迫不及待。在旅游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和素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习文化知识有效融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唯有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切实地推动语言文化的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高校在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完善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才能真正地提高我国国际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晶辉.从文化语境观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

[2]于江龙.论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4).

[3]张留占.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6).

[4]王.国学知识渗入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

[5]杨国.旅游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文化旅游分析篇8

信阳是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的产地,信阳毛尖以“细、直、多自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享誉全国。信阳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在这块土地上,逐渐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茶文化作为信阳市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地位不可轻视,信阳市发展茶文化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信阳市茶文化旅游虽已经开发,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做全面的Swot分析,指出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提出建议,将会促进信阳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定义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及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等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

发展茶文化旅游对于提升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促进茶农增收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优美的生态环境

信阳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信阳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降雨丰沛,空气湿润。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很适合茶叶的生长。境内所产的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出产茶叶的地方较多,尤以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为代表的“五云两潭一寨”所产茶叶最优,这些地方海拔高,光照适宜,空气湿润,昼夜温差大,土壤深厚松软有机质丰富,空气水质洁净污染较少,很适合茶叶的生长。

(二)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信阳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据考证,信阳茶叶种植源于战国中后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早在宋代,信阳茶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坡曾评价说“淮南茶信阳第一”;清代蔡竹贤提倡种茶,信阳随后出现了元贞、广益、裕申、宏济等茶社;在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从1992年开始,信阳市依托信阳毛尖,迄今已成功举办21届茶文化节。

(三)享誉盛名的茶叶品牌

信阳毛尖在1982、1986、1990年连续三次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90年信阳毛尖荣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近年来,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些享誉盛名的茶叶品牌。如龙潭信阳毛尖,文新信阳毛尖等,逐级走出河南,开阔了更大的茶叶市场。

(四)资源组合条件优越

信阳不仅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众多,而且旅游资源组合条件优越。“豫南明珠”南湾湖,山环水绕,碧波荡漾,湖周围都是茶山,是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商城县的汤泉池,依山而建,面朝湖泊,景色优美,适合开展温泉、品茶为主题的休闲游;禅与茶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朱元璋曾避难的灵山寺不仅香火很旺,而且周围生产茶叶,适合开展佛茶文化游。

三、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劣势

(一)茶文化旅游内涵挖掘不够

发展茶文化旅游,需要深挖茶文化内涵,目前信阳茶文化旅游在挖掘茶文化内涵方面有所欠缺。以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绝佳平台―茶叶节为例,信阳市茶叶节还停留在观茶、品茶,买茶,吃农家饭的水平上,没有把茶文化的内涵发掘出来。很多游客来到信阳,见到了信阳毛尖,但是没有见到信阳毛尖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对很多参加茶文化旅游的游客来说是一个遗憾。茶文化旅游要有茶文化的积淀,以品茶为例,里面的学问很大。据旧信阳县志记载,以前在信阳不仅随处可见“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的茶肆招牌,而且专供文人雅土晶茗休闲的高档茶馆较多,古老的茶乡散发着浓浓的茶文化芬芳。今天信阳茶香的茶叶经济已经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大街上有茶叶店,有茶饮料,但是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茶馆却非常少,这是信阳茶香的一个遗憾。

(二)基础设施差,管理服务水平低

信阳市旅游发展存在着基础设施差的问题。以标示系统为例,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下道口作为外来旅游者进入一个城市的通道,理应设立服务游客的设施,如旅游信息咨询中心,但是目前信阳缺乏。去茶乡的公共交通工具比较缺乏,道路上也缺少引导标示。

旅游的发展需要很多专业人才,目前信阳市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景区和宾馆,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一般员工,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才的比重在整个人才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再者,发展旅游的资金也较为缺乏。旅游的发展前期的投入较多,宣传费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笔资金,而信阳的旅游业还未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业体制,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显得薄弱;同时信阳经济不是很发达,政府用于旅游发展的资金不是很多,这些原因都造成信阳市旅游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从而影响了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

四、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机会

(一)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非常重视

今年来,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信阳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制订完善县区旅游规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每年组织导游大赛选拨表彰优秀导游员,开展会议促进旅游企业的交流,去外省市参加旅游展销会宣传信阳旅游,尤其是每年一度的茶叶节,信阳市政府更是重视,不仅茶企业参加展销,而且还组织到信阳的旅游专列,这些措施都对旅游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信阳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共同发展的典范城市。

(二)休闲文化旅游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旅游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许多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休闲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时尚。通过旅游放松身心,体验不同的文化是许多旅游者的追求。据预测,传统的自然生态观光游在旅游产品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休闲文化游和探险旅游将成为文化旅游将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而信阳茶文化旅游恰恰是结合了休闲与文化的两大要素,必然会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五、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威胁

(一)经济落后

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信阳市经济相对落后,投入到旅游建设中的资金相对较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就相对薄弱,这影响着旅游的发展。旅游的发展需要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配套设施,而这些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资金,河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相对不太发达,而信阳市经济在河南省各地市中又相对靠后,这种现状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业竞争激烈

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宣传当地形象,因此,现已成为许多地市重点发展的行业,许多地市都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并纷纷出台了许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源,还需要客源。信阳地处河南南部,靠近大别山,与湖北和安徽交界,而河南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郑州及其以北的地市,旅游的发展不仅面临省内的南阳、郑州、洛阳、焦作、开封等省内城市的竞争,而且还面临湖北黄冈、安徽六安等地区的争夺,区域竞争十分激烈。但就茶文化旅游而言,信阳茶文化旅游又面临着黄山茶文化旅游、杭州龙井茶文化旅游、福建安溪武夷山茶文化旅游、云南普洱茶文化旅游等知名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

六、建议

(一)建设旅游观光茶园

信阳茶园景色秀丽,空气清新,远离都市的喧嚣,非常适合颐养身心。远看一颗颗茶树像一个个盆景,生机勃勃,近闻茶叶飘香。观光茶园是集合观赏、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园区。游客进入观光茶园后有景色可以观赏,有清新的空气可以呼吸,还可以采茶,亲身体验现场制作茶的过程,亲手为自己制作一杯香气四溢的毛尖茶;可以欣赏采茶表演、猜茶迷、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可以在悠闲的躺椅上品茶茶叶的芬芳;还可以购买茶叶馈赠亲朋,让茶叶的芬芳飘的更远。这样的茶园建设应综合考虑茶叶生产及旅游度假的需求,体现茶的特色,符合园林的美学要求。

(二)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信阳经济不发达,资金短缺,这种情况下只靠政府的力量显然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可以拓宽资金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要加强旅游客源市场及环境容量的预测,避免接待设施的浪费。茶文化旅游的精髓在于茶文化,许多人虽然爱喝茶,可对茶文化未必了解,可以建一座专业性的茶博物馆,位置可选在茶园或者茶城,这样可以增强游客对茶文化的了解。此外,可以将电子商务引进旅行社、茶馆、茶叶企业、茶园、茶博物馆、旅游景区与酒店等旅游设施中来,以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进而提高游客满意度。

(三)运用整体营销加强旅游地宣传

文化旅游分析篇9

一、引言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天津作为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其民俗文化非常繁荣兴盛,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因此,了解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纵贯南北,自古就有鱼盐之利。有利的自然环境促使了天津渔业和盐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些本土民俗。而随着漕运和军事建制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天津,带来许多外地的民俗。此外近代史上的独特地位又使天津民俗文化中出现了西方风情。各种民俗事像相互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民俗文化,奠定了天津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天津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得到整合之后就成为众多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另外,天津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不断完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据统计:从2005到2010年间,天津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6.8%,到2010年天津旅游业总收入为1248亿元;入境游客为16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7.5%;外汇收入为14.2亿美元,年均增长为22.8%;接待中外游客9372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3.5%;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8%,相对200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发展到2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发展到10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天津发展较快的产业和天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另外,截止到2011年,天津共有a级景区59个,其中5a级2个,4a级13个,3a级29个,2a级15个。

三、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天津的民俗文化旅游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具体有:

(一)天津民俗文化品牌不够突出

天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很高的现代化成就,但是与其在国内外的拥有的知名度及吸引力是不相称的。其与北京只有120km,但是与北京的民俗文化品牌相比无论是知名度还是规模都相差太远,造成旅游形象遮蔽,严重制约了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城市环境较差影响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已经更加深化,城市环境的好坏、知名度以及魅力的大小,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天津的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世界人口排名是第16位,市区人口密度非常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污染严重以及城市绿化面积不足也严重困扰着天津城的发展,其城市环境亟需改善,居民素质也有待提高,这些对于天津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

(三)天津优势民俗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开发

天津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几十年来,天津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同时并没有把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起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不利于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四、促进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针对以上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存在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几点应对措施,具体有:

(一)整合民俗文化资源,准确定位

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以及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都市,天津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而且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多元文化的汇聚地,这就是天津市最好的总体旅游形象。这不仅体现了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又突出了都市景观与人文魅力。

(二)加强城市改造与精神文明建设

确立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改造建设相统一,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保持市容市貌整洁,展示天津独有的精神风貌,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突出特色旅游文化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培育地区信用,开展提升城市品位的文化活动。

(三)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旅游内涵

针对天津优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的情况,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调查小组,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这些资源,以促进优势资源的开发,大力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的附加值,提高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五、结束语

文化旅游分析篇10

关键词:文化旅游;都市旅游;重庆;都市文化旅游

1引言

1.1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和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是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一种典型的特种旅游形态。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活动形态上,则包含了教育、科学考察、探险、访古、宗教、康疗等。文化旅游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形态所无法比拟的。人们通过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不仅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且能全方位接触现代社会,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娱乐身心。可以预见,文化旅游将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1.2都市旅游

都市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的新热点和发展方向,是以都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是人类对都市风光、都市风情、都市生活、都市购物、都市娱乐等旅游需要的实现途径。

2文化旅游与都市旅游相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都市旅游资源开发有多种模式,如商贸型、文化型、娱乐型等,选择何种模式,表明了该城市的旅游特色和发展侧重点。笔者认为,重庆的都市文化旅游应该以文化为先导,以都市景观为载体,以商贸和娱乐为支撑,走文化与都市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2.1文化是都市旅游的魅力所在

从文化与都市人文旅游资源来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鉴赏需要文化的参与结合;从文化与都市自然旅游资源来看,尽管其本身不具有文化,但自然美需要从文化层面来欣赏。可见,所有都市旅游产品都蕴含有一定的文化因素,使之维持着对游客的吸引力。比如,提到巴黎,人们就会想到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时装及浪漫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文化的魅力,都市旅游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文化内涵和持久魅力。重庆的都市文化有古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和红岩革命精神文化及现代都市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为发展都市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2.2文化是都市旅游的灵魂

此处“灵魂”更接近于“主题”的概念,要求以文化作为都市旅游的核心。从旅游心理学角度讲,客观事物只有具备独特的形象、突出的属性,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知觉。因此在设计都市旅游产品时,应将带有核心文化的因子以多种形式刻画于都市的每一个角落。比如,为突现巴文化,可以兴建像重庆人民大礼堂那样具有标志性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还可以体现在细微之处,如将具有巴文化的图形置于车站站牌上。强调文化作为都市旅游的灵魂,就是要留给游客清晰而深刻的主题印象。

3重庆都市文化旅游资源

重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又带来许多新的、可供利用的都市旅游资源。

3.1历史名城文化

重庆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800多年建城史。198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确定为直辖市,市内各类文物、遗迹12212余处,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被中外游客赞誉为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1)巴渝文化。

重庆,简称“渝”或“巴”,源自于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巴族和巴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我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重庆大巴山以南、嘉陵江与峡江流域范围内,巴民族为代表创造的区域性古代文明。巴渝文化孕育了中华文化中最早的音乐,如川剧、川江号子、巴人歌舞等都体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此外,市区的高雅古文化区、巴渝民俗文化街区、磁器口古镇等传统街区,都展示了巴渝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典型的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建筑艺术。

(2)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重庆曾一度作为“陪都”存在,抗战文化表现丰富。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成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及外交中心,不仅是国民政府的“陪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远东指挥中心。抗战结束后,留下了大量国民政府机构遗址、外国使馆遗址和众多名人旧居等人文景观70余处,抗战遗址200多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3)红岩精神文化。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是重庆革命传统的象征,是民族精神和名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自然风光文化

重庆的自然风光文化,既有自然景观,又具人文价值。山城有山有水,嘉陵江和长江将重庆分为三大片,歌乐山、中梁山、铁山,群山环绕,山水道路形成了层次错落有致、魅力十足的山城特有景观。水环山城,城在山上,山高水低,形成了强烈的立体形象。再加之三千多年重庆人民的辛勤装扮,山城己成为融山水风光与人文色彩为一体的园林城市。

3.3现代都市文化

重庆地理位置优越,物华天宝,自古就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商业十分繁荣。如今城市建设更是使其繁荣,由解放碑购物广场、沙坪坝广场、朝天门广场、人民广场等组成的重庆都市旅游广场构成了都市旅游的特有人文景观;此外,重庆的“亮化工程”,更是把山城的夜晚装扮的美丽动人,山城夜景成为了一大亮点。还有气势恢宏的跨江大桥、大型的商业中心、火爆的球市、大型休闲广场及众多的知名剧院、展览馆、音乐厅、研究院所等,都显示了重庆的文化品味,构成了大都市的鲜明形象和文化品味。

3.4宗教文化

重庆宗教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和民族性宗教。宗教信徒100余万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215处,登记教职人员321人。著名的景观,佛教方面有华岩寺、罗汉寺、慈云寺等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道教方面有道观和摩崖石刻等;伊斯兰教方面有清真寺8座;民族性宗教主要分布渝东南边缘地区,实体性宗教文化景观较少,但富有民族特色的非实体性宗教文化却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约42个。

3.5饮食文化

旅游离不开饮食,二者相得益彰。重庆是著名的“火锅之乡”,以火锅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已成为重庆的特有饮食文化。游客在感叹重庆满街遍地火锅的同时,也领略到这座城市独有的火辣精神。麻舌辣心的重庆火锅,已成为一种集味与趣、养身与强身于一体的饮食文化。

3.6古老码头文化

重庆开阜源于码头,码头文化深远浓重。码头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胸怀宽阔,包容四海;是一种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也是一种信息交流文化,码头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时期,就意味着交流、信息和沟通。

3.7温泉文化

重庆蕴藏着罕见的温泉资源,具有质量高历史文化悠久分布密集、开发难度小等明显特征。重庆温泉旅游资源品牌,已成为了继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城都市(夜景)之后的第四张名片。

4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4.1突出独特的文化个性

重庆要想成为国际化的旅游接待地,必须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个性,突出文化品位,渲染其文化特色。特色是文化旅游的核心,文化是特色的基础。只有通过独特的文化内涵,才能形成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看点”。打造重庆的特色文化旅游,是重庆发展都市文化旅游的核心。

学者普遍认为,旅游地形象是人们对所认识的事物的个人的、主观的、概念的理解,或者说是建立在人脑信息处理过程基础上的,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信念和印象。旅游地形象是由旅游地的各种旅游产品和其他因素综合而成的总体印象。因此,在建设特色旅游文化时,必须能使其符合游客的“胃口”。集中力量开发和改造游客特别关注的景点并强化在其心目中的印象。2002年11月通过对来渝的国内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1)。

结果显示:游客认为必游的景点为红岩景点、三大广场和重庆夜景;同时认为重庆的标志性景观为红岩景点三大广场和重庆夜景。由此看出,来渝游客参观的目的地非常集中,这对重庆建设特色文化景区意义明显。

4.2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

重庆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现代化城市化建设中,要保存作为重庆的“根”的这一文化资源,使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如针对重庆有众多名人故居的特点,可因时因地兴建一些古玩书画店;沿街塑造名人作品中的人物,如“棒棒军”“小萝卜头”等。这样既保留了历史文化风貌,又增添了新的商业元素,形成集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商业旅游城。

4.3开发特色专题旅游

4.3.1强化重庆都市文化旅游精品建设

重点突出“山城夜景”、“红岩精神”、“陪都文化”三大旅游主题,大力发展以观光名胜、商务会展、娱乐节庆、购物美食为主要内容的都市旅游;规划建设旅游专用码头、旅游主题街区。

4.3.2强化都市文化旅游产品

针对重庆旅游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需求,对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做出如下设计调整:(1)文化观光游――展示重庆巴渝文化、抗战陪都文化等;(2)山城夜景游――展示山城独特的夜景,尽显山城两江特色;(3)爱国主义教育游――感受红岩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5)饮食文化游――品山城火锅、渝派美食,展示重庆饮食文化;(6)购物旅游――促进旅游消费,带动经济发展;(7)温泉文化游――体验温泉,享受舒适;(8)休闲度假游―提供游憩空间,感受山城魅力;(9)会议旅游――举办大型会议、博览会,宣传重庆形象,制造都市旅游新热点;(10)工业旅游――参观大型工厂企业,体验都市经济发展;

4.4加速开发文化旅游娱乐产品

在城区规划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综合性文化,丰富步行街、美食街等主题街区的文娱内容,加强大型文艺演出、主题节庆活动,举办大型国内外体育赛事,推陈出新,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娱乐产品。

4.5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都市文化旅游新战略,塑造都市文化旅游新品牌,建立都市文化旅游新内涵。比如,开发历史文化与未来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全新都市文化旅游产品。

5结论

重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都市旅游资源,以文化引导旅游,以文化提升品位,走文化与都市旅游相结合的都市文化旅游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