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数控编程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32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1

[关键词]数控技术模块化教学探讨

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已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随着数控机床的大量使用,社会急需大批熟练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数控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数控加工与编程》就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职业技能课,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作为一名教师,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将《数控加工与编程》这一职业技能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为如下几个模块进行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模块;手工编程训练模块;数控仿真训练模块及数控机床实际操作训练模块。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实践与实用的统一。

一、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开设,之前已经完成《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实训,所以可直接进行数控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此模块主要在课堂内完成,计划40学时,完成两部分的教学。第一部分主要讲授数控加工实用基础:包括数控系统构成、数控机床及其坐标系统、数控编程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处理及工艺指令和常用工艺文件等内容;第二部分讲授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这部分是这一模块的重点内容:包括数控车床、铣床及加工中心三类典型机床的操作与编程技巧。通过学习,学生必须掌握这三类典型数控机床的操作界面、位置调整与坐标系的设定、各类编程指令及编程技巧。

在教学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以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结构变得直观,使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还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除此之外,理论课教学中还可以采取设疑式、分层式、任务驱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主动参与其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手工编程训练模块

此模块内容应紧接在理论教学模块之后以实训周的形式集中进行,时间1~2周。手工编程就是分析零件图样、确定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工夹具、数据计算、编写程序单、程序输入、校对检查程序等。适用于点位加工或几何形状不太复杂零件的加工,以及计算较简单、程序段不多、编程易于实现的场合。

训练内容包括:根据预定工艺要求,拟订工艺路线、选择加工方式(车、铣)训练;正确选择切削用量、刀具、夹具、量具训练;正确选择工件坐标系、对刀点、切入切出点、走刀路线训练;根据系统格式手工编写加工程序训练;调试程序训练。

该训练的题目由指导教师确定,以数控车、铣(加工中心)典型零件的手工编程为主。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自己独立完成,掌握了训练内容后可自行修改题目内容或创作题目,由指导教师协助完成,以培养学生想象空间和创作能力。

三、数控仿真训练模块

数控机床仿真训练是让学生在实际使用数控机床前在计算机上使用仿真软件练习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面板的使用、工件的装夹、找正、对刀及工件精度的控制,是一种进行数控实作前模拟加工教学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上数控机床训练的效果、对数控机床的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国内的几种数控仿真软件经过多方面比较,我校最终选择了上海宇龙公司的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教学软件。它可以实现对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加工零件全过程的仿真,其中包括毛坯定义、夹具刀具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拥有FanUC数控系统、SiemenS数控系统、华中数控系统、广州数控系统等多种数控系统,具有多系统、多机床、多零件的加工仿真模拟功能,该软件具有独创性,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此模块同样也以实训周的形式集中进行,时间2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对软件的应用做简单的讲解,学生在了解软件的应用后要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熟练掌握后要对手工编程模块所作题目逐一进行仿真训练,检验其正确及合理性。

该训练教师起引导作用,即对学生活动中遇到困难或无法下手的问题进行引导、讲解,完成典型零件的仿真训练后还应尽可能结合工程中数控加工的实用工件进行分析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数控机床实际操作训练模块

学生在经过以上模块的训练后,就可以进行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训练了。实训时间4~5周。此模块要构建以数控中级工认证强化训练为重点,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数控技术应用基本技能训练。以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为主,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面板操作、零件程序的编辑和对零件的自动加工方法,熟悉操作要领,熟练操作过程,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能正确选择和安装刀具,并确定切削参数;能编制带有台阶、柱面、锥面、螺纹、沟槽等零件的加工程序并能加工;能手工编制二维轮廓的加工程序;能对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能输入程序,对刀试运行工作。

该训练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学生从分析设计图纸毛坯选择工艺方案确定加工方法选择工艺参数确定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操作零件检测各项操作都由自己完成。在这过程中,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教师可帮助解决,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自己解决。

在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结束时,按照中级技能资格证书的要求报请劳动技能鉴定部门组织测试,合格者颁发数控车工、数控铣工等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理论知识再次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使他们上岗就能顶岗,为用人单位大大缩短了培训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又达到了产学结合的目的。

五、结语

数控技术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数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面临着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汤振宁,梁日辉.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7(4):13~14

[2]于淼,张志娟.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22):340

[3]王加春.数控机床课的教学探讨[J].教学研究,2005(2):166~168

[4]王增杰.构建职校数控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12):25~26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2

一、目前现状

1.教材缺乏系统性,课程交叉内容多,特别是专业课,例如《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机械制图》和《公差与配合》《机械基础》有大量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够精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2.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脱节。在以往的教学中,上课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分开,上课的老师讲工艺和编程,实习老师主要是数控机床操作训练,各教各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脱节。

3.现行课程体系有强调操作而排斥知识的重要性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潜能没能充分发挥,基本功不够扎实,技术实践能力较差。现行课程体系力求在培养操作工,而不利于培养高级一体化应用性人才。

4.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工厂真实环境,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实训设备由于缺乏技能型教师和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以课程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突出“新、精、实用、高效”的特点,以能力为中心,创建一个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所谓课程体系的新就是指要反映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反映一体化专业新技术;课程体系的精指课程设置简捷而无冗余;实用指课程设置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高效指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效率要高。其思路如下:

(一)一体化课程体系应注重基础,强化基础课程的应用

将《公差与配合》《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基础课整合到一起,把《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以及《数控加工技术实训》三门专业理论与实训课整合到一起,编制了适合我们教学的校本教材《专业理论综合教材》《数控编程与加工》,正确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

(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应突出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存在把能力本位理解为操作本位和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解为反复操作训练的误区。学生见习的多,实习的少,重复的操作训练多,综合的技术实践少。所以一体化专业不能仅仅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应该突出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三)改进实验、实训的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化,以学校企业双赢的方式,将有些实验室、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如是一则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二则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则盘活学校的实验投资,四则巩固了“校企结合”的共同利益基础。

(四)以“基础+项目”的模式构建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现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训练四部分组成,该课程体系结构除了削弱了基础外,课程交叉内容多,专业课程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鉴此,我们提出了一体化专业“基础+项目”的课程模式。基础课以课堂教学加实验的形式授课,项目(训练)是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根据岗位的要求开发训练项目,由学生根据择业意向和兴趣选择他所需的项目,从而保证按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设计教学。如旨在培养数控车工的数控车削加工项目应在数控车床结构认知、数控车床的维修、车削工艺、车削刀具、夹具、量具和数控编程与操作等方面都得到训练。

三、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组。我们采用动态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在不同的工作任务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编入不同小组,比如数控操作实训工作任务中,我们共开展了三个兴趣小组数车小组,针对的是对数车编程技术有兴趣的学生,数铣小组,针对的是对数铣编程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加工中心小组,针对的是部分数车数铣学习较好、对加工中心感兴趣的学生。编入小组后并不是不能改变,每个学期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调整改变加入其他的兴趣小组。

2.教学内容重组。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项目和专业发展项目,基础项目是不论任何专业发展方向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发展项目是对某个专业方面有兴趣的学生才要求掌握的内容。在吃透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将任务层层分解,按其包含的基本技能,划分为三大工作任务:金工实训工作任务,仿真实训工作任务,数控操作实训工作任务。三大工作任务中,金工实训任务为基础任务,模拟实训项任务和数控操作实训任务为专业发展任务。具体内容包括:

(1)金工实训工作任务。包括普通钳工、普通车工,普通铣工实训任务,金工实训任务要与技能考证相结合,突出以车工中级为重点,其它工种及更高级别相接合。

(2)仿真实训。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车、铣、加工中心的基本编程和操作,初步掌握数控加工艺。主要包括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编程基础、数控基本操作过程、仿真加工等。

(3)数控操作实训工作任务。该任务是所有实训任务的重点,因此所占用的学时也相应较多,对于数车、数铣和加工中心的要求是一致的,即达到在等级工考核所允许的操作时间范围内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3.一体化施教。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把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致化,通过学生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比如在仿真实训工作任务中,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活动(如外径粗车、成型加工、孔加工,螺纹加工等)。对每一个活动,我们把学生分成小组,交代任务后,各小组从熟悉图纸开始,编制加工工艺过程,编程,软件仿真加工,每小组都完成后,开展班级大讨论,各小组组长介绍本组的切削方法,考虑了哪些方面,有什么优点,都介绍完了,全班同学投票决定哪一小组工艺最能达到精度要求,编程最简单,切削最经济。老师最后再作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反馈评价。每次施教之前,教师都会提出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对每个小组及每位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反馈、总结、评比,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四、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几点收获

1.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作为中职学校,办学宗旨决定着学校既不能重理论、轻操作;也不能只抓技术,不讲理论。而应该统筹兼顾地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关系,推行一体化教学法。

2.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过去,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别由不同教师担任。往往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差而实训课教师理论水平低。为了做好一体化教学的准备工作,我校有目的地输送一些理论课教师到北京和深圳、常州等技师学院参加培训,到南京和苏州的一些企业培训: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培训实训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并且将他们安排在一起备课,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研究,交流经验,探讨问题,让他们知识互补。

3.加强了教材的专业性。采用一体化教学,我校所编的校本教材是专业课教材建设的一次大变革,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加强了专业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4.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从设计零件、绘图、安排加工艺、选择刀具、编写加工程序到程序的输入、工件的加工,全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使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得到综合运用,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积极性大大地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毕业生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五、结语

培养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应用性人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为了构建“新、精、实用、高效”,以技术实践能力为中心,知识结构完整,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基础+项目”的课程模式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l):26-28.

[2]汤振宁,梁日辉.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7,(4):13-14.

[3]王增杰.构建职校数控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12):25-26.

[4]韩幸,白丽平.数控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3):93-94.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3

关键词:数控技术理论教学数控实训

一、引言

高职学院的数控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包含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技术、公差与技术测量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编制、cad/cam应用、数控机床维护等专业技能。因此,教学中要一方面重视理论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加大数控实训教学力度。

目前企业大量急需的数控人才是数控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修人员,对这些人才的要求是既有一定的数控技术理论水平,又有很强的操作技能,能够胜任企业基层单位数控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恰恰与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相吻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传统的教学计划是重理论、轻实践,但是当下有些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实践,一些学校提出实践第一、理论第二,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等同看待,认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达到1:1最好。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实验与实训的软、硬件条件来看,确实是增加了实践和实训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在关系,以及充分利用实训设备,采用科学的实训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改革措施

1.模块式教学――优化整合理论教学

数控专业是机械专业的二级专业,机械专业的一些传统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这些课程的外延与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学校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允许对一些艰涩难懂或者陈旧的内容进行大胆删减,而增加一些数控技能培养需的实用性知识。如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课中,数控专业最需要的知识是看懂零件图,学会各节点坐标的计算,在制图课上,淡化画法几何的概念,点线面投影的概念,重点是熟练应用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确定圆柱、圆锥、圆球、凹(凸)圆弧、螺纹等表面上节点的坐标,熟练掌握autoCaD知识。为学习CaD/Cam软件及数控编程打下理论基础[1]。

2.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实践性

数控技术专业课内容基本是在机电一体化基础上延伸而成的,整合后的教材内容往往满足不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如我校数控车床是“广州数控系统”,现有教材和实训设备不吻合,我校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数控“校本课程”,体现数控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还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或课程整合,将数控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项目化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一些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如讲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时,将在课堂上不易讲清楚的零件加工工艺,带到数控实训车间一边加工一边讲解,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校还和多个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对学生进行生产认识教育,使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学习比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强化教学效果。

3.实施项目化教学讲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教师有目的地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实训情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并提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连贯起来,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操作程序主要分为:创设情境实训探索发现问题引导概括巩固应用[2]。如在数控加工中心程序编写第一行G54G40G49G80G90G17指令,不必要求学生开始学编程时就详细理解各个指令的具体含义,只需让学生记住这个固定模式直接写程序,在以后练习操作中再慢慢理解掌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教师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在实践基础上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理解[3]。

三、实施方案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课程的特点把实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感性认知实训、数控操作实训和综合实训。有机穿插理论教学,达到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之前,将学生带到数控实训室对数控机床进行感性认识。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专业教材中有关数控机床各种机具构造结构进行举一反三的实地讲解。在学生操作机床时,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操作,而是让学生根据零件图编写数控加工程序,再通过自己的操作对先前具备的有关编程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消化。最终经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培养高技能人才。

1.利用虚拟实验室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立体的实训体系

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实训配套课件、建立数控实训虚拟实验室,对我院数控实验室的ca6140广东数控系统数控车床、法那克系统数控铣床的实训操作,制作详细的图标牌流程。并编写配套的实训实验指导书,制定相关实验守则、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及每一台数控设备的操作加工演示程序等[4]。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数控机床的实训教学,学生对整个操作步骤的按钮先后顺序的记忆、操作步骤的熟练掌握、对安全操作规范的反应灵敏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切实提高数控机床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过程的时间,有效降低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率,确保数控机床实训有序高效进行,大大提高实训教学水平。

2.启发性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在指导学生数控实习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分析零件图纸,自己编程,自己加工出零件,很有成就感,因此对数控加工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结语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出数控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必须根据岗位需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以理论教学为实训教学基础,反过来实训教学又可以促进理论教学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惠顺,等.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实训课的建设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82-83.

[2]高葛,徐元博.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习实训,2008,02.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控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15-02

数控技术自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给机械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和提高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已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各加工型企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设备。由于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重要性,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数控专业。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只能传授理论知识,而不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数控编程能力、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及系统的维护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快地独当一面。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具有产品结构与测绘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加工技术,能合理设计加工工艺并掌握一定的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编程加工及机床的维修维护工作,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主导地位,是目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人群。对此类数控人才,在掌握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还需掌握数控机床原理与系统和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等先进控制技术以及集设计、制造与分析一体的CaD/Cam/Cae等绘图编程软件。

根据高职数控专业培养目标,笔者对数控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思路。

一、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而要求教师也应是集理论、技术和技能于一身,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对于校内任教教师,要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根据对企业的需求及数控技术的教学要求进行岗位培训。同时学校也可直接从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这样,形成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满足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又保持了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专业需求同步。

二、坚持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的教学原则。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所学的课程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对一些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按照“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进行综合化整合。将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根据专业需要合并到一起进行教学,同时掌握所教内容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对专业上能经常用到的基础理论要讲好、讲透,能让学生彻底地明白。而对于那些用的很少还较复杂的理论就不必如此了,只要让学生们有所了解即可,毕竟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应用型的人才,而不是科研人才。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专业的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学中应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数控实践教学特别要注意其先进性、前沿性,通过教学内容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等,这样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操作人才。

三、加强校企合作,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向,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道路,有利于提高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的需求是高职院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为此,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对市场所需人才进行调研,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满足企业需求。

具体来说,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顶岗实习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论文题目应与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生产任务相关联,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毕业后直接上岗,形成“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四、加强数控实训中心的建设

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力,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控实训中心。作为数控专业的教学,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毕业后能尽快上岗的人才,数据实训中心是必不可少的。数控实训中心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一场所。

对于数控实训中心的建设,应配备具有相应的数控仿真软件的仿真教室。在仿真软件上进行零件的编程加工模拟,是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的前奏,更是学生实训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采用数控仿真软件,不仅降低了教学运行成本,而且给学生更多的模拟练习机会,在各种仿真练习中熟练掌握数控生产技术。这些仿真系统既能单机独立运行,又能在线运行,完全模拟一线生产实际。独立运行即机床模型方式,其培训设施只需一台微机,数控机床的模拟操作在显示屏显示的仿真面板上进行,而零件切削过程由机床模型三维动画演示,用这种方式进行初步培训既经济又有效。

在数控实训中心建设中,实训车间的建设必不可少。实训车间的建设应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在数控实训中心建设中,要考虑满足教学与培训要求,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加工实训设备,建议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以小型数控机床为主,适当选用高档机床。不论选择小型数控机床还是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主要的教学工作是围绕数控系统的功能和操作展开的。因此,对数控系统应要求功能齐全,以便学生更好、更方便、更安全的掌握数控编程和操作。

不仅如此,实训中心还应建设CaD/Cam实训室。有些高职院校重手工编程教学,轻CaD/Cam技术在数控机械专业生产实习中的应用。实际上,CaD/Cam是数控技术发展的方向,它有与手工编程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一般的数控编程,特别是二维手工编程,首先要有零件的二维平面投影视图,再据此编制加工程序,部分零件特别是复杂三维曲面的加工程序编制,单靠手工编程是无法实现的,而CaD/Cam是从三维物体设计开始的,然后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刀具轨迹,再传送到数控机床上控制零件加工。所以,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好CaD/Cam和自动编程软件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CaD/Cam的教学及技能培训是数控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Cam/Cam教学软件,学生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机械制图和零件工艺分析,熟练掌握加工编程方法。

总之,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因此,在数控教学的改革上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好专业实训基地,数控教学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健、杜海军.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浅谈[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6)

2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5(15)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5

【关键词】培养数控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2-0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普通机械正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的数控机械所代替。目前国外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已达到85%以上,而我国的机械设备的数控化率不足20%,随着我国机制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可在现代制造业的模具、钟表业、五金行业、中小制造业、从事相应公司企业的电脑绘图、数控编程设计、加工中心操作、模具设计与制造、电火花及线切割工作,所以目前现有的数控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而且人才市场上的这类人才储备并不大,企业要在人才市场上寻觅合适的人才显得比较困难,以至于导致模具设计、CaD/Cam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我国各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劳动者技能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劳动就业的促进和改善,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涉及到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的课题,职业技术学校应有计划地发展生产急需的缺门,培养人才,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对数控加工人才的培养,其紧廹性显然而之。根据我校办学理念,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我就数控加工人才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设数控加工专业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拥有世界加工工厂称号,数控加工人才的火爆需求,引起职业教育者们的重视。我校作为一所国家重点的职业中学,肩负着培养中级技术以上的新型技术工人的重任。在专业开设上能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增设了数控加工专业,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建设所需人才,数控加工专业的开设,使办学站在战略的高点。在师资设备配置上,我校拥有50多位专业教师,三个数控机床车间,多台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学校通过校内外培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在各类的教研活动和教学竞赛中,积累了教学经验,学校在这方面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具备了开设数控加工专业的必备条件。

二、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与措施

数控加工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

1.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为主题,重组课程体系,修订教学计划。在安排具体计划时,理论教学要紧紧围绕“数控技术”强化课程,力求达到知识结构的技术性,应用的先进性,实习教学方面,则应加大“数控技能”实训的强度,以最大限度地创造好相关条件的基础上,强化培养学生对新型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向多证制和多方位适应社会需求方面拓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2.在达到教改计划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大量新知识、新技能的情况下,需要关注市场经济体制教育的新特点,做好育人的工作。除坚持常规的工作外,在修改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习教学方面,都要具有深化育人方面的内容,并切实贯彻教学全过程,按照市场需求育人,达到以德为先,以技为魂,以创业创新为重点,力求培养高素质,适应性广泛,深受企业欢迎,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优化专业体系,深化教改教研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以适应形势的要求。现在根据本校的实际状况,构思将钳工专业整改为新的模具数控加工专业,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一些原知识为基础,加入一些新的专业知识构成一个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并能科学地指导实践。

1.结合新课程的教学,复习有关课程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数控加工人才,应该首先是一名合格普通钳工。因此,必须首先具有普通钳工工艺学知识,然后掌握一些相关传统机设备的操作,如:钻床、铣床、磨床、车床等设备的操作,才能由人工控制转移到数字控制方面来。另一方面,若没有学好有关数学、电工学、公差与配合及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内容,要学好数控原理和程序编制等,是相当困难的。数控加工技术是包含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其它技术结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学科,要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成为高精技术加工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确非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力求突出教学核心,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入手,重点在简洁、明确。

2.专业设置的改革可作如下考虑:在理论科目方面,在原有政治、语文、数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机械基础、机加工艺、电子电工技术工艺基础等科目基础上添加机电英语、机电控制技术基础、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基础、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数控机床维护与修理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科目。在职业技能方面,应注重下列技能:机械加工操作技能训练与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CaD/Cam)操作技能训练与考核、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技能训练与考核。在学时安排方面,继续保留原有的二一对分的形式,使所有理论课在第四学期前结束,在第五、六学期取分批轮训,交替穿插的形式进行机加工中级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数控加工技能训练与考核,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3.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矛盾的解决。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必须对课程进行精心削减,以对课程的重组。对课程的重组可将有关的课程进行有机合并,既要避开不必要的重复,又要融为一个重新组合的整体课程,在舍去不必要的过时课程时,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以掌握基础原理能应用于实际为主。在深化理论与实习教学课程度量改革,方法可将机加工工艺学、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等相关工艺知识放在技能训练时讲授,使工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适合的原则。

四、合理地利用现有条件,是培养数控技能人才的捷径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6

关键词:机电专业;数控实训;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培养;优化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20-02

一、引言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工艺性和实操性要求极高,因此,一般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有3周的数控实训环节。数控实训通常是以编程和实操训练为主,教学流程一般按照安全教育、仿真教学、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面板操作练习、试切对刀和确定工件坐标系训练、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实训等步骤来完成。按照这一教学流程,大部分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数控加工技术,并提高数控编程能力。从这一教学环节实施结果来看,尽管学生在该实训之前学习了通识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机电工程实践技能及计算机应用软件,但之前课程实践环节完成的是对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巩固的是知识点,缺乏交叉综合训练,因此,学生经过数控实训后,其能力处在数控操作的层面,其工程意识不强,工程素质培养有限,达不到既定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对原有的数控实训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实训规划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实训计划基于项目(校教研课题:“数控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展开,按照典型零件的实际制造程序规划实训流程,在教学内容上改变单纯编程和操作训练,增加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体验,充分认识到数控技术在生产加工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此,将原实训过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数控实训,目的是强化数控实训编程和数控加工工艺训练,时间占比60%;第二阶段:工程训练,也为机械创新设计环节,学生按班分组,利用各种基本的构件及组合,设计出能够实现某种运动功能的机械机构或装置,并在数控设备上完成该设计的实物产品加工制作,时间占比40%。这两个阶段的运作流程见图1。

三、项目实施

1.数控实训阶段。此环节对于机电专业本科生掌握数控技术至关重要,必须扎实训练,打好这个基础。项目按照图1所示的数控实训流程进行实施,重点强化数控加工工艺的综合训练。学生首先通过仿真软件学习及车削、铣削加工练习,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在此基础上能顺利完成典型零件的车削和铣削加工。学生在完成典型零件的数控车削和铣削后,需对实训效果进行总结,同时做出评价,并把加工精度检测纳入到评价指标中。

2.工程训练阶段。工程训练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学生能设计出能够实现某种运动功能的机械机构或装置,并通过数控加工,把构思变成实物,实现数控技术的应用和升华。其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1)学生按小组提出构思,经分析和讨论,确定机械机构设计方案;(2)按目标进行机构的分析与计算,验证可行性;(3)绘制工作图,并仿真,进一步确认机构的可行性;(4)制定各构件加工的工艺路线,并编制数控程序,为零件加工做准备;(5)零件加工及检验,进一步巩固数控实训的操作技能;(6)组装及功能测试,完成实物制作;(7)撰写说明书。通过工程训练过程,使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机械设计理论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连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槽轮机构和棘轮机构等)、螺旋机构及其组合机构等。通过设计和制作,学生们懂得了专业理论是创新的基础,工程应用是创新的目的,构想和实现融为一体则是创新的保障,同时也是本项目所追求的目标。在工程训练阶段所分配的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充分利用时间,甚至加班自发延长实训时间,确保机构的设计和制作完成。图2、图3为学生在工程训练阶段完成的作品。当他们看到装配好的机构,经测试运转顺畅,达到了设计要求后,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实实在在有了获得感,也切身体会到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答辩是这个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答辩现场,学生详细介绍了从方案的拟定到制作出实物等各个技术环节,并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做了比较深度的技术交流。答辩现场生动活泼,在交流中互受启发。在轻松的互动环境中,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得到了锻炼提高。同时,学生的严谨态度从侧面上反映出本项目的实施――改革教学模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结论

在数控实训教学中引入工程训练内容,并做合理地延伸,实践证明实训效果明显优于原来的教学方式。最为突出的是把学生被动接受训练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把原来只是为了掌握工具,变为使用工具去实现自己的设计。尽管拓展了实训内容,增加了实训难度,但是学生独立操作的空间更大了。学生通过应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理论,大胆创新,拟定机械机构方案、生产工艺设计、绘制工程图、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操作数控机床加工机械零件、参与精度检测、按设计要求组装和调试机构、撰写技术说明书等环节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综合工程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养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良好的学风。在实践中我们深感数控实训教学改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指导教师只要本着对学生的强烈责任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断追求,一定能够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数控专业,中职校是培养数控加工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ComputerizednumericalControl简称:CnC),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数控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还缺乏办学经验,特别是数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如何进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是中职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设置和教材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虽年年有所改进,但教材内容仍落后于生产技能,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例如,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课程的教学形式还较传统,由于部分学校因实训条件所限,仍以理论讲授为主,从而教学效果较差。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只是把数控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围绕各级各类专业技能考证进行实训,而对数控加工工艺、产品设计、数控软件编程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现有数控技术教材内容,形态单一,实践性差,缺少企业参与,从而远远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情况。

2.数控实训设备数量和型号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随着社会对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学校建立了开放式数控实训中心,但是设备数量和型号与劳动技能鉴定中心考证还没有完全接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以达到实训效果,学校在实训硬件选型逐步趋向全部采用适合生产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而且实训中心往往以加工设备配备进口数控系统为主,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整班制教学安排,从而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减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技能效果也相对较差。

3.数控专业师资数量紧缺且难以达到双师型要求

数控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主要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且飞速发展的专业,许多方面还在不断完善中,现担任数控专业课的教师大多是从机械方面相关专业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过来的,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比如说教师a讲授数控铣床基础知识与编程,教师B讲授数控铣床操作,教师间协调配合可能无法衔接,两者共同切入点很难具体掌握,实训技能质量就会打折扣。这就需要“双师型”教师才能担当此任,胜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多方面能力:如数控编程教学能力,实操教学能力,仿真加工教学能力,校本教材开发能力等。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成为数控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1.明确人才培养模式

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建立完善运行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完善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学在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具备动手能力。我校数控专业主要定位于“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模式:自2009年,学校与上海轩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形成了“产教结合”模式。在学校数控公共实训中心建立了“上海轩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把企业的产品融入教学过程,做到“四个结合”,分别为车间与教室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模式:自2010年,学校与上海日野发动机有限公司签约,形成了我校“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一周在校专业学习,一周在企业岗位实习,工学交替进行。

2.完善课程体系改革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以实训中心建设为基础,建设校内“教学工厂”,改革实训教学模式,落实生产性实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重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如:《数控编程与加工》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数控编程、仿真加工、机床操作,掌握“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操作技能,掌握数控编程基础知识和仿真加工操作。从而让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满足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强化数控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进一步提高数控机床的利用率,提高数控班学生数控中级考证通过率。在《现代制造技术》等专业拓展性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引领、做学一体”。根据学习任务不同分成“现代测量”模块,“电加工”模块,“加工中心”模块等。任务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要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成品出来,作为任务的成果。形成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做学一体教学模块。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便于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操作人才。

3.加强数控实训中心建设

根据数控专业教学要求以及校企合作开展需求,数控实训中心以生产型的小型数控机床为主,主要可以选择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机床。在实训中心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教学与培训要求,合理配置数控加工实训设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主要设备类型,数控系统应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市场主流数控系统。我校数控专业是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数控开放实训中心投入建设资金2500多万,实训室建设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实验室、实训室装备标准》进行建设,设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数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电加工、三坐标测量等实训室。能满足数控初级、中级、高级工实训和技能考核需要,同时又具备向数控技师培训拓展的基本条件。适应多层次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既满足专业教学、技能培训需求,又兼顾校企合作把企业产品加工引入专业技能教学的要求,学校通过数控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增强了办学能力,提升了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保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要突破“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瓶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解决:(1)从制度上政策上向双师倾斜:学校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激励措施,对取得“双师型”资格教师给予补贴,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从而对“双师型”教师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2)选送专业教师参加院校专业培训:制定教师培训方案,鼓励专业教师参加高校专业进修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专业素养。(3)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教师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专技职称上评上讲师以后就可成为“双师型”教师。(4)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学校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以积累行业工作经验,弥补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一方面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形成新的职教理念,另一方面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生产一线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校有计划将专业教师分批送出去学习和培训,近三年已有多位专业教师赴德国学习数控技术和职业教育。目前我校数控专业教师共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数控技师5人,80%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另外学校也聘请具有该专业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数控专业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三点建议

1.把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引入学校

在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如“5S”管理制度(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5S”实训现场管理制度就是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把“5S”实训现场管理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2.把企业适合教学的加工产品引入技能教学

通过对企业产品的筛选,将适合学校机床加工、符合学生专业技能培训要求的产品引入学校进行生产。通过实践证明,只要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组织管理,把实训教学与加工产品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切实可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降低了实训原材料消耗,缩短学生实训与生产的距离,提高专业实训教学质量,形成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

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践环境。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又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1)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的是一种直接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所以十分有利于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2)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学生通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总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四.结束语

如何以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数控技能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培养能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理论知识过硬“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办学经验。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育的办学方法,并不断完善。作为中职校教师,我们必须致力于中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军《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机械职业教育,2005(11)

[2]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3]唐远苏《由企业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管理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4]段晓明国际教师专业标准改革的新趋势[J]教师发展研究,2011(2)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8

关键词: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实施“引产入教”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我校加速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以达到零距离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构建教学包项目课程体系。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动力,构建“引产入教”新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深层次进行校企合作,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引产入教”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引产入教:在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结合实训教学进行“引产入教”,以达到产学相长,既使相关专业师生的技能水平和素养得到提高,又能把以往的实训教学作品转化为企业市场需求的商品,既能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又能投入到新产品开发工作中。并使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方面与企业岗位、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零对接。

一、构建引产入教课程体系

为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牢、实践技能强、岗位适应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维修”为目标,构建基于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包项目课程体系。

图基于企业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包项目课程体系示意图

素质课程: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科目课程形式开设,由基本素质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基本素质课程由德育课、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基础、应用英语、语文、体育与健康课组成,拓展素质课程由礼仪修养、心理健康、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组成。

项目课程:与企业共同设计与开发,根据专业面向的四大主要岗位能力要求和参照数控中级操作员职业资格标准,以“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维修”为目标,设置四个渐进式的专业能力目标。围绕专业能力目标确定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三个教学包和一个专业拓展能力教学包。

专业基础能力教学包:专业基础能力教学包由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普通车削加工技术、普通铣削加工技术课程组成。通过选取由简单到较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机械零件的加工项目,从图纸分析到普通刀具、夹具的选用、普通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以及普通机床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刀具、机械设计、公差与测量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机械加工工艺实施能力,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打下基础。

专业能力教学包:专业能力教学包由数控车削加工技术、数控铣削加工技术和加工中心加工技术课程组成,是在学生具备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实施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零件的数控加工项目,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纸的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刀具夹具选用、数控机床手工编程及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达到数控机床中级工操作水平,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奠定基础。

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包: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包由产品的数控编程加工与装配课程和数控加工工艺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能力是在前两个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综合项目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较复杂零件图及装配图的分析能力,能完成典型综合件的加工、CaD/Cam软件应用、模拟加工等相关知识,提升数控工艺的实施能力,使知识、技能、素质综合化,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专业拓展能力教学包:专业拓展能力教学包由数控机床维修技术和车间管理课程组成,学生任选其一。拓展课程为拓展学生相关岗位能力而开设,主要内容为电工与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pLC、数控机床维修与检测、车间管理等,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构建引产入教的师资队伍

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科研或教改项目、企业挂职或参与项目开发等多种形式进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通过引进高水准的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引产入教的实训基地

按“引产入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建数控系统实训室、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室(含数控车仿真实训室、数控铣仿真实训室)、数控铣床实训室、加工中心实训室、普车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室。以真实岗位、真实任务、真实场景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融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和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经营性、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实现基地自我“造血”功能,满足教学包项目课程和职业技能培养教学需要。实训基地企业保证提供充足的学生实习岗位,让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高度融合。使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的50%以上,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四、构建引产入教的教学模式

专业能力教学包、专业核心能力教学包、专业拓展能力教学包以项目为切入点,结合典型产品进行项目教学。

教学中,教师按项目组成小组,共同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每个项目教学前,教师将项目指导书和任务书交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实施加工,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主动学习变为主动创新,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五、构建引产入教的教学评价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9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当前,在教学上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而对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当前数控机床维修人才非常缺。许多教师对技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标还不够明确,还停留在围绕书本转,为完成书本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对学生能力培养缺乏考虑,单纯地进行零件加工操作。忽略了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现担任数控专业课的教师大多是机械方面相关专业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过来的。一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数控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了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加强与企业联系,了解用工需求,深化教学改革

(1)切合学生实际建立可行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度,优化和整合现有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针对现有的教材老化,学校应善于“借脑”,积极利用企业专家丰富的资源,聘请当地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数控教材开发。结合与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建立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一些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实用的数控校本教材,使教学符合企业生产实际,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我校数控系统的特点,结合相关的数控加工工艺,较好地解决了教材与现有数控系统不配套的矛盾,我们已经编写《普通车工实训教程》、《数控车工实训教程》和《数控铣工实训教程》、。

(2)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真正改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积极引进“行为导向”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开展实训,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和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实训为中心”的模式,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3)加强数控专业课的综合实习,包括机床维修训练

提高综合职业技能,重点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和装调维护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和《数控车削、铣削编程技术训练》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维修技能训练》等。在实训设备上,应该继续加大投入添置生产型设备,增加学生实训时间。在实训内容上,改进原来比较单一的实训内容,而是让学生在掌握普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基础上,再添加数控机床装调维修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基础更加扎实,技术更加全面。

二、努力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学校数控专业师资队伍具有一定的实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真正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必须加强多元化师资培训,为专业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1)努力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

采用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形式,强化“传”、“帮”、“带”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人才资源,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举行多种形式的学术、教育教学研究讲座或讨论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或行业专家来做顾问或来讲学,引导教师一起参加各种课题研究等等,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一个从教学新手到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专家的教师专业发展通道。

(2)派一些专业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到高校进修和高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比如派专业教师参加部级和省级高技能培训,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使专业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双师型”比例。

(3)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设备进行校内技能培训,由在工厂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技能提升培训。选择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课题对年轻老师进行工艺和操作的培训。

三、加强数控设备的改进

基础数控编程培训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培养急剧变化的市场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的必然趋势。我院机电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我院对该专业进行了定位,将核心能力与基本能力的培养明确地分为两个方向,即CaD与Cam,每个方向均有适当的市场定位,以专业综合改革为中心,以实训环节为重点,以有机渗透为特征,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新的育人环境。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完成实训很不容易,因此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构建适当的专业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就成为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中心。我院与首钢型材轧钢厂进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推动了CaD方向教学内容的改革,校内Cam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推动了Cam方向的建设。

明确的专业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专业方向的定位十分重要。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立及以后的发展均得益于广泛的市场调研及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得益于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得益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及技术服务。

2001年3月,我院与首钢第一型材厂签订了研制首钢第一型材厂图纸管理软件的协议书,为该厂的全部图纸建立了数据库结构,并对50吨剪头曲柄飞剪机组的图纸(蓝图)进行了autoCaD格式的转化。在此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2001年7月,我院又进一步与首钢第一型材厂签订了对该厂其他图纸进行转化的第二阶段协议。2002、2003年,我院分别在计辅001、002、003班毕业实训中,结合此科研项目进行了《图纸转化及数据管理》课题的实训,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得到锻炼,总结经验,同时完成《高职CaD专业“图纸转化与管理”教学中产学合作实践》教研题目,通过教研题目的完成,明确专业的CaD方向及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

2005年,我院成功地建设了数控加工实训基地,有力地促进了专业Cam方向的发展。

我院明确地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分为两个方向:(1)CaD方向。核心能力:二维绘图、三维实体造型、CaD技术应用与开发等,要求能熟练地使用相应软件进行绘图、造型并能进行图纸的数据管理。专项能力:CaD技术的应用开发与图纸数据管理。(2)Cam方向。核心能力:三维实体造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与编程等,要求能熟练地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实体造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技术,能在数控机床上进行操作,有进行数控编程的能力。专项能力:三维实体造型及数控加工。

结合实际的课程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学生不但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还要在动手能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及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与技术服务,逐步使专业方向得到了明确,实现了专业教学计划及主要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密切结合。

专业能力(1)机械设计与制造基本能力。(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基本能力。(3)进行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基本能力。(4)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一定的文字录入速度。(5)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外语能力。(6)对材料、热处理工艺、各种标准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7)对于CaD方向,应能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相应软件的二次开发;对于Cam方向,应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技术。

主干课程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绘图、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三维实体造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CaD应用与开发、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等,主干课程的设置围绕专业的核心能力。

主要课程的内容以“CaD应用与开发”课程为例,要求密切地联系工程实际设置课程内容,例如“图纸转化与管理”项目涉及如下问题:(1)读图:读标题栏及明细表、名称、图号、装配图号、件号、材料、比例、重量等,了解本图与其他图的关系,能对材料进行转化;能基本读懂图形的形状、尺寸、公差、粗糙度及技术要求等;能对公差、粗糙度、技术要求等进行转化。(2)转化中的技术问题:掌握材料、技术要求、公差与配合、粗糙度、螺纹的新旧画法。(3)图纸数据的管理:自定义标题栏、明细表、附加栏及样板文件。定制“表格”,产生Bom,产生“设备清单”、“标准件清单”,合成为一个项目(机组)的管理系统。“CaD应用与开发”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CaD基本知识(CaD/Cam原理及应用、CimS基本知识、pDm基本知识);自编图纸管理软件(使用access自编多媒体数据库);autoCaD应用与开发、CaXaeB开发(autoCaD应用、基本定制、自定义命令、菜单的定制与开发等);图纸管理(CaXa、pCCaD〈mCaD&pDm〉的图纸管理);图纸处理系统(Vpstudio6.75、UnisCaD软件使用)。

实践环节服务于专业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安排应服务于专业方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项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环节体现在专门的实训课程和课堂教学中。

主干职业技能训练(1)金工实训: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主要成型原理与加工方法。(2)机械CaD:使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装配图与零件图设计,使用word等软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使CaD应用水平得到提高。(3)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及调试手段,掌握常见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了解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与输入方法及加工零件的工艺过程,熟悉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4)专业实践: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选修课进行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社会实践。(5)毕业实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三维实体造型、数据库基础、机械检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CaD应用软件、液压与气动技术、CaD应用与开发等,所有课程均安排实验及作业并多数在计算机房上课,采取边讲边练习的方式。

毕业实训(1)实训的目的: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掌握的机械CaD/Cam技术、三维造型与数控加工技术为工具,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与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得到锻炼。以就业为中心,鼓励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由指导教师准备实训题目及指导在外实训。(2)实训的效果: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基本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学生根据兴趣所找的实训单位与所选的多数题目与本专业相关,CaD技术应用(图纸转化绘图、图纸管理与图库、机械设计等)题目占47.33%、三维实体设计题目占5.33%、数控加工与应用题目占20.66%,其他题目占26.68%;学生在实训单位的表现多数是较好的。

几点思考

实训分题方式结合就业联系实训单位,毕业实训的题目较分散。按名单学号顺序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中的题目也较分散。因此,我们对03级学生进行了相对集中的管理与指导。

论文从论文质量上看,有与实训内容不附及“克隆”的现象。可考虑改为“实训总结”,取消外文翻译。论文与实际相差太大,谈实际的内容应该多些,改为“实训总结”可以做到这一点。对论文页数的要求也不应太多,10页左右即可。

实训指导因为题目分散,导致实训单位的题目不能使学生得到系统训练,因此可要求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应的内容。

实训与就业的关系以就业为主,要处理好实训与就业的关系,应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得到系统训练。

能力培养实训集中反映出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加工基本知识的欠缺。对土建图应有适当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有多种,就“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而言,进行现场实训有一定的困难,理想的方式应该是CaD方向去设计院跟随工程师学习画图,Cam方向去机械厂跟随技术人员学习操作。如果能与某设计院、机械厂长期合作则比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