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声乐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1:55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1

关键词:高师;成人;声乐教学;体会

一、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理念对高师成人声乐教学的启示性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园丁工程”所确定的我国中小学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为培训对象成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小学教育专家创造条件。这就意味着现阶段的骨干教师的培训要为这些教师将来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做准备。其培训理念的“新”,突出地体现在:一是培训思想的前沿性。培训要求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到培训过程的实施,始终贯彻“三个现代”思想,即要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内容”、“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培训,始终把握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体现中小学新课程、新大纲的要求,坚持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全面提高受训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和前瞻性认识能力,具有能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能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逐步成长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二是培训模式的现代性。在培训过程中,强调遵循“求新、务实、严格、高效”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科学性、强调现代性、注重先进性、讲求实效性、着眼发展性”的培训原则,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前提下,着眼于中小学教师未来的发展,“发展性”、“研究型”始终是我们坚持的基本培训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指导、经验反思、师生互动、研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和教学力量的整合,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办学资源的潜力。三是培训的实效性。由于培训可以很好地贯彻现代教育思想与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受训教师实际能力的提高为着眼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提高了受训教师的积极性,能够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也切实体现了为社会基础教育需要服务的思想。

由此可见,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是一种突出创新意识,讲究培训过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实效性、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和培训对象的发展性,并以此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是一种理论指导、经验反思、师生互动、研训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笔者认为,这对高师成人声乐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克服初学期的阶段性问题是全面提高成人声乐教学效果的关键

高师成人招生的对象不是演唱天才,而是音乐师资队伍,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的嗓音条件属于尚未开发状态,歌唱技巧及歌唱功能起点低,未能建立一个基本的用声状态和歌唱心理。加之年龄大,歌唱器官成熟以及固有的用声习惯和观念加大了声乐教师的教学难度,这在普通高师成人声乐教学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种初学时期的声乐教学的歌唱基础入门和嗓音开发教育阶段。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阶段白声及换声问题。其一是白声问题。成人初期阶段的嗓音极易疲劳,无论是开嗓发声练习,还是歌唱作品,连续用声超过三十分钟声音就会变得粗糙暗淡、苍白无力,个别学生还会声带充血,并伴有沙哑和破音。另外,音域较窄,有效声音最大限度g―e2,音区过渡痕迹明显,棱角大;上行时高音区易偏低,音色直白、不统一,近似喊唱;下行时易因吸气浅、少而泄气、漏气,使声音漂浮不稳,声位支点模糊甚至消失,音波摇摆抖动,尖锐刺耳,缺乏应有的弹性;因声带闭合调控不好和气息流通不畅、不均衡,而使声带振动不规则,音头音尾不在一条线上(感觉一个乐句就好像几个人在唱);面部肌肉紧张僵板,阻碍歌唱表现和咬字吐字时的字音归韵及自然口形的演唱发挥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白声及换声问题范畴。其二是白声现象。所谓白声,就是指没有面罩共鸣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苍白暗淡,无色无力,多见于嗓音开发时期,即“拓荒”期。白声在“拓荒”阶段主要表现为用声感偏移,做怪劲,发声时没位置,不用气息的调节控制来推动声音,而是吸,进的气与呼出的气脱节分散,使发音器官失掉了气息能源的支持,造成声带振感弱,不规则,声音交点不结实而上浮,没有根基感,致使全身肌肉帮忙,用劲强迫出声,仅用微少散落的气息振动声带,维持一个乐句的演唱。这种现象仅为普通白声的一种类型,而沙哑型白声是因声带闭合不好,气息流通不畅,声门受阻,使声波变形,不集中,不统一,不在一个位置上,这种白声在高音区更为明显。“虚声型”和“内抠型”白声主要是由于用声概念混淆,用声器官先天生理功能疾病以及后天养成的不良用声习惯等因素所致。其三是换声问题。在歌唱发声过程中,从一个声区向另一个声区过渡时在用声感觉上客观存在着几个过渡音,这几个过渡音被称为换声点。换声点与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男声换声点比较明显,高音区换声点偏高,低音区换声点则低些,较难过渡;而女声换声点不太明显,容易过渡。此外,戏剧男高音的换声点往往较抒情男高音要提前一两个音出现。换声点是因人而定的,初期阶段普遍(一般性)的换声点在g~b(低音区)、e2~z2(高音区),如果这一阶段的换声问题解决不好,常常会使音色一下变暗,失去光泽,甚至破裂,更可怕的是换声点这几个过渡音无论怎么唱总是偏低,这种换声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假嗓打架”,令人畏途和心忌。

以上是高师成人声乐教学初期阶段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一个过渡期的障碍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深入开展好高师声乐教学乃至提高成人音乐课的整个教学质量都至关重要。

三、运用骨干教师培训理念改革高师成人声乐教学的策略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2

关键词:唱歌教学初中音乐审美意识艺术素养有效性

随着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模式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然而,教师在加强对学生音乐知识培养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唱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分析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现状及提出解决唱歌教学问题的有效性对策。

一、我国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现状

以往的唱歌教学过分注重音乐专业知识,只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唱歌技能的实际训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没有以学生为本,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对唱歌艺术的审美与表现力。在课堂上,我们常听到学生们这样歌唱:声音杂乱不纯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节奏气息不自然等,教师很少结合歌曲去启发学生的唱歌意识,忽略了对唱歌习惯的养成和对歌曲美感的传达。可见,没有良好的唱歌方法和技巧,就难以唱出动听优美的旋律,再怎么投入也是做无用功,达不到声情并茂的唱歌效果。因此,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降低唱歌教学的难度,用恰当的唱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演唱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初中音乐课堂的感染力和有效性。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对唱歌教学有一些心得和见解。

二、提高我国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强化发声训练过程

“新课改”对初中唱歌教学的要求是:可以用统一和谐的韵律唱好歌曲,注重合唱教学和多声部教学,然而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声音会有重大的变化,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规范科学的发声训练,他们在唱歌时就会胡乱演唱,不仅歌唱得不好听,还会对喉咙造成一定的损害。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大声喊唱,经常用嗓过度:有的学生喜欢轻声哼唱,完全放不开嗓音:还有的学生喜欢用假音去唱高音,但是缺乏穿透力和共鸣……此外,学生在唱歌时换气方式不对,发出来的声音苍白无力。因此,进行有效规范的发声训练对唱歌教学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运用好的唱歌教学方法,尽快解决学生在唱歌时可能存在的这些问题,所谓好的方法指的是在整个声区之内,把声音的音色表现的良好并匀称协调,发声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声音的气息、音色、音质、声区等具备一定灵活性和力度。当然,教师还要考虑初中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经过一段训练后可以提升自己的唱歌水平,初中音乐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唱歌技巧,像统一的音区、音色、力度等。因此,笔者认为强化发声训练的过程是初中生唱好歌的前提,也是音乐唱歌教学进行的有效途径。

(二)巧妙运用歌词说读训练

正确的说话方式对唱歌练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具体的唱歌训练中,学生在气息的作用下会比较自然、清晰地发出声音,比单纯进行发声训练的效果要好得多。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说读歌词,经过一段的时间,再教会学生向胸口叹着气发声,这种练习方式类似朗读中吟唱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把训练时的共鸣和气息带入唱歌中去。这样,学生很容易将声音和气息完美结合,使真声和假声的过渡更加自然。在具体的训练当中,教师要做到:首先,要控制好训练的时间。每次训练十分钟左右,不宜过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用嗓过度和枯燥无味。其次,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不能模式化地练习同一个曲目,而要根据教学的需求。灵活设计练习的曲目,使学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兴趣。比如对《黄河少年》的演唱,可以利用人物的对答,与学生一同进行短小的发声训练:再如对《同一首歌》的演唱,可以对上部分连音轻声吟唱,对下部分用“啦”音模唱,这样既了解了歌曲,还练习了发声。再次,要坚持不懈。唱歌发声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到效果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不断的积累和完善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唱歌的水平。

(三)想象在发声技巧上的运用

想象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声乐实践活动,是唱歌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想象力越丰富,唱歌教学就越容易进行。在唱歌练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自由的想象,通过联想具体事物,使学生唱歌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教师在教学生演唱弱音时,要让学生想象共鸣腔内有个小点在不断跳动,小点跳动的快慢就好像心脏跳动的频率:再如要求学生放开喉咙,获得低喉位状态时,可以让学生联想“打哈欠”时的样子:又如在学生吐字、咬字的训练中,让学生感觉到每个字都能在口腔中“竖起来”,从而使学生发音上下贯通,提高声音的穿透力和立体感。以上方法可以让生动有趣的想象指导学生在唱歌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缓解紧张的心情,使唱歌教学更科学有效,想象具有真实性和超前性,想象要在唱歌之前,只有将发音的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才会协调各发音器官唱好歌曲,效果比传统的唱歌教学方法要好得多。想象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培养学习声乐和唱歌的兴趣,进而提高初中音乐唱歌教学的质量。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3

关键词:少儿钢琴入门训练准备基本训练

一、入门前的准备

1.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催生巨大动力,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尤其在钢琴学习中至关重要。兴趣的激发是学习钢琴的重要条件,儿童学钢琴前,欣赏钢琴演奏家的表演及同龄儿童的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过程,可激发孩子对钢琴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要培养学习者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文化知识理解音乐,在学习中讲述与作品相关的中外音乐历史。现代网络技术发达,还可通过网络搜索观看音乐剧及音像视频,聆听经典音乐,从而激发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2.识谱

识谱是学琴的第一步,五线谱是全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如果在识谱上存在问题,则将影响整个学习过程,学琴就很难开展下去。钢琴识谱能力训练是钢琴教学中的手段之一。识谱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教学和师生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达到为钢琴学习服务的目的。钢琴识谱不仅是一种知识、一种读谱技能,还是关系学生主动学习、广泛学习、持续发展、终身享用音乐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在儿童最初接触音乐的时候打好、打牢基础,在初学阶段,尤其年龄小的儿童常把音符的音高和时值概念弄混淆,这一点值得提醒。在识谱教育中遵循少儿的兴趣特点,通过形象图片或故事进行教学。如一些音乐语言可组合画成动物进行记忆。节奏、节拍的训练可通过节拍器或形象的声音模仿、舞蹈动作,让儿童感受节奏,学好节奏和节拍,为学习钢琴打好基础。

二、基本训练

1.坐姿与手型

坐姿是学习弹琴的第一步。正确的坐姿至关重要,关系学琴者的发展,对演奏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正确的触键方法及弹奏的声音都有严重影响,因此,正确的坐姿是弹好钢琴的基础。

(1)坐姿。弹奏时,要伸直背部,稳定腰以下部位,垂直小腿与脚,和大腿成90度,以便较好地支撑全身重量,为踏板学习提供方便,也可将右腿放在踏板旁。年幼脚踏不着地的儿童,可在脚下按大腿与小腿90度角放坚实的硬物支撑,在手放落到键盘时,肘、腕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为了形成正确的弹奏姿势,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高矮调整琴凳的高低,手放到键盘上时,前臂与肘自然向前伸出,肘腕与手在相同水平高度。

(2)手形。最自然的手形是人在放松站立时,两臂下垂、两手自然呈半圆弧状置于两腿外侧。初学者在训练手形的半圆支撑力量时,要先调整好坐姿,然后将两手呈圆形分别自然地放在两腿膝盖头上,自然地呈现出两手每个手指的三个关节,这就是弹奏的基本手形。其他的弹奏都是在保持基本手形的基础上进行。只有掌握正确手形,才能保证训练的正常进行。

2.弹奏

手到肩的各部位整体或局部运动均与钢琴弹奏密不可分,重量弹奏法是入门学习中普遍运用的弹奏法。训练幼儿可运用《小汤普森教材》,从手臂重量的断奏音开始,并从单音的一指开始。在弹奏每个音前,肩、臂、腕都要自然放松,由臂带起肘腕后自然落在琴键上,并将力量挂在指尖,手型支撑,腕、臂自然放松。然后可进行双音一组的连音训练。相继进行三音、四音一组连音的训练。从断奏到小乐句连奏的训练,促进幼儿形成旋律概念。学习时引导学生倾听力量落下去的声音,既不能砸更不能敲,要发出丰满、圆润的音色。

重量弹奏与手指训练是钢琴力度强弱变化、音色、表现力充分结合的重要学习途径。

3.手指的练习

五个手指是手和弹奏部位直接接触琴键的媒介。要使弹奏的每个声音干净清晰,就要使各个手指下键、离键的动作迅速而敏捷。手指既有爆发力,又有控制力。需要手指弹出一个个音符连成乐句,清晰表达作者及表演者的心声,表达作品的内涵,因此训练每个手指的灵敏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手指的独立训练分快速和慢速、高音指、机械训练等几种形式。初学钢琴者对独立指的概念了解较少,也无能力快速下键。训练时可用高抬指、自然下键的动作,做一些机械式练习,如五音位置上不转换手指的各手指抬起,落下练习,打开指掌关节,也可使用《哈农指法练习》的第一条练习的第一音阶,放慢速度进行高抬指练习。

4.音乐感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4

关键词: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教学规律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5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合唱队的组织与训练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培养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学生通过参加合唱队,可以积极的投身到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且极大的充实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内心的情感更为细腻丰富,是初中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

1.初中合唱队的组织

合唱队的组织原则是自愿为主,合唱队讲究的是合,是由两个以上声部同时演唱的音乐艺术形式,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与音色的协调,才能表现出音乐的质感和优美。

1.1合唱队队员的选择

由于初中的课程开始变得繁重,很多学生为了保证文化课的成绩不得不放弃在合唱队的训练时间。所以为了保证合唱队的整体训练水平以及队伍的稳定性,在选择人员的时候以刚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为主,一是初一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是很重,二是他们可以接受训练的周期比较长,是适合初中合唱队发展的。

在落实具体人员时,首先要保证该学生加入合唱队是出于对音乐的喜好,而不是家长老师的逼迫,态度决定一切,只有真正喜爱音乐,热爱合唱的学生才能够在今后的训练和学习中保持始终如一的激情和全情投入,才能展现出最佳的演唱状态。其次,注重选择专业素质强的队员,作为合唱队的队员不仅要一副好嗓子,还需要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听辨音能力,同时考察队员在音色、音域和音准方面的把控能力。

1.2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由于合唱队的队员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需要合理统筹队员的空余时间,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首先,合唱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体队员树立团队理念,要有集体荣誉感,在进行日常的排练时,要按时达到训练场地参加排练。其次,要明确管理纪律,建立相关的管理条例规范队员的行为,以保证训练与排练任务的顺利完成。再次,要提出每次排练的训练目标和具体的安排要求,明确每次训练的重点,使学生的演唱水平在每次的训练中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最后,在训练过程中,也要根据每个队员的音质音色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帮助每个人在合唱训练学习上都得到提高与进步。

1.3合唱队声部的划分

合唱队与单独演唱表演有很大的区别,合唱是用不同的声部所形成的整体效果给人以震撼。所以在组织合唱队时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声部,并在合唱训练上将声部得以合理的划分。女高音声部与男高音声部主要负责旋律声部,在音准方面可稍微略低于其它的声部。而对女低音的要求最高,女低音声部虽然在演唱旋律方面不多,但是在内声部的变音很多。所以在女低音声部的人员要尽量配置音乐素质较高的学生以保证整个合唱的质量,而不是因为这个人不能唱高音就顺势安排在女低音声部,这是一个误区。同时,我们在划分声部之后编排队形时也要考虑到身高的因素,需要结合身高和声部两个要素合理安排。

2.初中合唱队的训练

2.1注重情感表现

音乐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合唱是通过用集体的人声以直接而强烈的方式传达来表现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合唱队日常的训练中要尤为重视对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能力,做到以声传情声由情生的艺术境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如今的初中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十分成熟,对待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接触到一个音乐作品时,初中学生已经能够形成自己在专业上和情感上的理解,有利于指导老师在演唱方面提出对情感表达要求。

要做到声情并茂,首先充分重视基础训练。老师在教导学生在吐字、发声练习时要鼓励学生多投入感情去做,在选择练习曲目的时候也可以多选择本身情感充沛的曲目,将情感的表达融入到训练的细节中。另外,针对初中生正是在情感方面懵懵懂懂的状态,老师在选择演唱作品时,除了考虑到作品的艺术性外还要考虑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比如,歌词内容是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曲调优美让人沉醉的,尽量不要选择难度过大、思想性过高的歌曲不适合中学生的学习和演唱。

2.2正确的演唱姿势

很多老师在进行合唱队训练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了对学生姿势上的要求,而实际上一个正确标准的演唱姿势是让所有发声器官以及个人精神注意力都达到最佳状态的根本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老师除了要教导学生的演唱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及时纠正学生演唱时的姿势,将保持正确的姿势形成一个反射性的习惯性动作。因为只有演唱的姿势正确了,才可以提高演唱时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兴奋的、有活力的状态才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好的姿势让人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演唱的状态中去,而一个好的演唱状态也有利于对曲目情感的表达,有利于增强演唱效果。

对合唱队队员的姿势的要有统一的要求,首先是要保持身体端正,上身保持自然直立,双脚站稳,成丁字步,双手自然下垂到身体两侧或者握在身前统一的位置,双肩略向后微微打开,向前挺胸抬头,收腹,两眼平视,笑肌上提,保持精神充沛的状态。同时,可以结合表演曲目的特点,适当增加队形的变化,丰富演唱形式的多样性。

2.3保持音色的统一

在歌曲演唱中音色使让人体会到音乐之美的部分,音色的不同所体现出人的情感的不同。在合唱队队员的选择上,虽然要分不同的声部,但是对音色的标准都是统一的,要求必须音色美而纯正,并且音色的特质要与整个合唱队的水平相一致。个性过强的学生是不适合在合唱队演唱的,会影响整体的演唱水准。在音色的训练上要用轻声唱歌的训练手法,强调保持音色的统一,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调整气息和发声做好中声区与高声区间的过渡,有助于个体间音色的靠拢,从而形成和谐统一的演唱效果。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素质教育教学形式

一、绪言

不可否认的是,音乐与人们的生活审美情趣、言谈举止、行为活动、人际交往关系有着很大的关联,是人类情感的一种集中表达方式,好的音乐对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初中音乐课堂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真切的感受音乐的内在魅力,与教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格素质,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初中音乐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情感感知能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要着重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通过让他们欣赏音乐作品,真实的感受到词曲作者的感情。要注重音乐感知方面的训练,通过练习让学生提升听觉、视觉以及歌唱技巧的能力。总之,音乐课堂要兼顾欣赏与训练,作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导,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视听训练。

2.思维扩展能力。与文学作品落实于书面的、直观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的是,音乐作品较为含蓄,学生必须通过耳朵去仔细的聆听,从而感知到这种情感的意向,初中音乐课堂正是要通过音乐欣赏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充分扩展自己的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科学发声能力。初中音乐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打好音乐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必须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发声能力。一方面,要懂得科学的发声原理,能够通过胸腔、鼻孔、口等多个器官的有效配合,最终发出美妙的声音;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日常频繁接触到的港台歌手等流行唱腔的影响,应该教导大家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刻意模仿他人,利用科学的方法发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歌声,避免东施效颦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方法

1.转变思想,重视音乐教学。虽然我国在很多年以前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讲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年过去,应试教育余威仍在,影响依旧深远,很多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在初中阶段就剥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机会,根本没有开设音乐课,而一部分即使开设了音乐课的学校,也是形同虚设,时不时的被所谓的专业课“挤走”。仅有的音乐课堂依然采取传统的跟唱式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可能在课堂上真正意义上感受到音乐的美感,所以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相关负责人的思想,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为音乐课配备专业的教师和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2.加强师生互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初中音乐课堂,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和学生进行频繁的互动,比如说,让学生在欣赏完一段音乐之后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价和引导。当然这种互动也不仅仅应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展开,将学生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态势,以音乐教学训练为考察内容,对优胜的小组进行适当奖励,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就可以频繁的交流,最后的结果就是可以同步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准。

3.采用多种形式教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音乐课堂的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的机械模式,教师应该致力于挖掘多种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将舞蹈与音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舞蹈的欣赏来提高学生对于乐感的掌控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过程,自行想象画面,编排与音乐有关的舞蹈动作,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视频、歌词等三者相结合,将音乐作品以类似于音乐录影带的形式整体表现给学生进行欣赏,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体会到音乐内在的魅力。

四、结语

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音乐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音乐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魅力和气质的人。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刻板教学方式,注重挖掘多种教学形式,努力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景润丽.浅谈初中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现代阅读.2012(1).

[2]杨春香.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J].基础教育.2010(3).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7

关键词:原生态歌唱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8

声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更多的是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听、想、模仿、联想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演唱者之所以能够演唱出美妙动人的歌曲,是他全身的歌唱机能都在积极协调、作用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就帮助他们树立整体的歌唱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整体的歌唱首先要注意以下三点的协调:呼吸的支持、喉头的稳定和歌唱的位置。这三个部分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声音共鸣通道。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要求初学者在短期内做得很好是不可能的,但是一定要加强这种歌唱整体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便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的路上走得更为长远。下面我将对这三点进行逐一的分析:1歌唱中的呼吸:歌唱中的呼吸有别于我们平常的呼吸,要求的是胸腹式呼吸法,以腹式呼吸为主,也就是常说的深呼吸。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一些学生,他们知道歌唱是要用胸腹式呼吸的,但是却不知道该怎样用,学生经常将气吸得很满,但是一用到歌唱中不是憋得满脸通红就是老感觉气息不够用。其实这都是学生没有掌握好呼吸的方法所导致的。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简单易懂的方法让初学者去体会。例如:让学生体会鼻子闻花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横膈膜以及后腰扩张的感觉。吸开之后要注意保持,就是要将气稳坐在腰腹上,不要马上放掉,在吐气的时候,气息要平稳、学生体会到这种感觉之后,就要不断加强练习,并且在演唱中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良好的呼吸习惯;2、喉结的稳定:男性和女性喉结的生理构造有着明显的差别:男性的喉结大而突出,女性的小而隐蔽。如何使学生快速地找到稳定喉结的方法和感觉,我总结了如下三点:(1)在吸气的过程中体会喉结随呼吸下沉、下降的感觉。(2)在演唱上行音阶时,演唱者的喉结不应随着音高而变化,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感觉。(3)在演唱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放松应该松弛的肌肉,把干扰发声多余的劲去掉。例如下巴、脖子、胸部的力量等等;3、歌唱的位置:让学生通过哼鸣的训练来体会歌唱的位置。这种直观的手段利于被初学者所接受。例如在演唱一首作品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唱歌词,脑子里想的歌词,用哼鸣将曲调哼出来,让初学者体会声音线条的统一,防止一开始就养成满嘴咬字的不好习惯。

二、注重对中声区和小音程的训练

1、注重对中声区的练习。在练习歌唱的初级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打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声区发声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高音区的训练。在这一阶段,初学者大多声音音色都不统一,音色不是虚就是挤、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在学生的中音区中找到几个容易唱响并且学生也感到比较省劲的音开始练习,使其中声区的声音变得结实、通畅、松弛、圆润、明亮之后,再逐渐向两头的音域扩展。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耐心,因为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的是音阶和练习曲的训练,有些初学者就会感到苦闷和枯燥,一定要告诫学生不要较早地开始在高音上超强度的训练,那些因此而毁了自己嗓子的事情也屡见不鲜;2关注对小音程的训练。在多年学习的过程中,我总结出要针对初学者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初学者由于学习时间短,歌唱基础还不是很稳固,音区不统一等等一系列问题,不适宜进行较大音程的训练。例如八度及其以上音程的训练,多加强五度以内小音程尤其是对连音的练习。这种练习有助于初学者统一音区,稳定喉结,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良好的歌唱心态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9

1导入新课新颖,引起兴趣

导言的感染力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努力做到贴近学生,抓住他们的心理,最大程度地吸引其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军歌》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五十年大庆阅兵式,整齐的队伍一排排走过天安门,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再现在学生面前。“你们想不想参加这个阅兵式?”“想。”然后我请了五位同学伴着《军歌》音乐,踢着正步,在教室里走一圈,全体同学拍手打节奏。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然后导入新课,为学生创造了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2教学灵活巧妙,激发兴趣

21丰富课堂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堂内容多样化还是很重要的,单一的教学内容会使他们感到乏味,枯燥。在一堂课中,我把唱歌、器乐、欣赏、律动结合起来,以一项为主,其他为辅或逐项进行。比如,学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完歌曲,让学生用竖笛进行演奏,之后让学生跟着老师即兴表演,感受蒙古舞的特点,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蒙古草原的画面,同时欣赏腾格尔的《天堂》,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课。这种上课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2提倡轻声唱法。中学生的声带本身比成人的短,胸腔容积小,故音域不要太宽。在变声期这个特殊的时期进行教学,要用自然声区唱歌,逐步训练他们获得头声和混合声区的声音效果,以达到优美而自然的声音。从音量上讲,应采取“轻声”歌唱法。教师随时注意并提醒他们呼吸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发声器官或养成不良的歌唱习惯。适当地进行一些和声训练,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人声之美。

23采用赏识策略。初中生以学习主为,音乐课被他们称为“副课”。我们音乐教师除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他们,还要在课上多鼓励,多赞扬。学生创作了一条流畅动听的旋律,或回答对老师的知识提问,我们都要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在平凡平庸之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把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使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这样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3注重欣赏教学,培养兴趣

音乐欣赏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人的审美观,同时在欣赏活动中逐步认识乐曲的形式、旋律、节奏特征等,培养其敏锐的乐感和想象能力。这是过程大约是:感官感受--情感感受--理性感受。如能从《空山鸟语》和《百鸟朝凤》中辩识二胡和唢呐及其摹仿的鸟鸣声,属感官感受;能从《扬鞭催马运粮忙》中,辨识出“欢乐,自豪,热烈奔放”,属于情感感受;能从作曲技法,表现手法,内容,风格等方面全面深刻理解音乐,则属理性感受。对于初中生能达到情感感受就行了。

因此,音乐教师把情感感受作为音乐欣赏的培养重点。比如:学生欣赏《欢乐颂》,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精神;欣赏《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培养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利用每节课下课前五分钟,为学生介绍一首古今如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尤其是要多介绍一些我国的民歌、戏曲等。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加强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课内外相结合,增添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文艺节目,组织文艺晚会,参加县市文艺汇演,为学生创造一些登台机会,提高他们音乐实践能力,主动愉快地走进音乐世界。例如:玩音乐游戏和讲音乐故事,上音乐网站,开设音乐小实验,组织合唱队,舞蹈队,声乐小组,器乐小组等,办好第二课堂。多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共同进步。只有当他们产生了内在的音乐需求,才能自觉地接受音乐美的熏陶。

初中生声乐培训篇10

【关键词】声乐教学;起音;问题;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要使歌唱者声音通畅,科学,省力,歌声优美而富于音色音量的变化,语言生动,演唱富于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上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要给学生的嗓音建立一套科学的发声系统,使发声器官的功能得到正确发挥,养成习惯性的控制能力,使声音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唱出美妙歌声。笔者认为:正确的起音是表现良好歌唱的基础,是发展歌唱技巧和完美性的铺路石,是实现科学系统发声方法的最基础重要的环节,对于实现声乐教学的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获得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要为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良好的歌唱技巧,就必须从起音训练开始。声乐教学又是一项复杂且针对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和运用科学的教学原则,要采用丰富的,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去获得正确的起音方法。

一、起音

起音是指发声的开始,是气息冲击声门发出声音的音响状态。起音状态有多种表现不同形式。由于嗓音闭合与送气的协调配合不成比例发出的鼻音、白声、喉音、抖音、直音等等,其声音非常单一,或很浑浊,不润泽、不优美悦耳,这些起音状态必须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进行纠正和改良,不然严重的后果会出现声带水肿、声带增厚、息肉或声带小结等一系列毛病有害于嗓音,给声乐学习造成困难,甚至不能歌唱。目前,就审美观点和嗓音卫生保护习惯而论,科学的、正确的起音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软起首,又叫轻肌能,是声带局部振动(边缘振动),是发的假声;另一种叫硬起首,又叫重肌能,是整个声带振动(全振动),是发的真声。从发声原理嗓音运用的状态来看,没有绝对的真声和绝对的假声。所谓真声、假声的界定就是声带发声时参与振动的比例不同、产生的音响效果不同而确定的。软起首是声带闭合与送气在同一时间,有计划有准备好后,发出十分柔美和圆润的第一个音。软起首嗓音具有可塑性很强的张力和持久的耐力,非常利于获得真假混声,对嗓音有很强的保护作用;硬起首的不同点在于声带闭合与送气不同步,声带闭合先于送气,需运用大量气息发出结实有力的第一个声音。硬起首嗓音极具弹性,有活力。

二、起音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知道歌唱技巧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气息、发声、共鸣、语言”这八个字的协调统一,“气息、发声”是前提。正确的起音方法必须通过胸腹式联合呼吸和身体各器官以及肢体的协调配合才能获得而顺利歌唱。而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起音方法,歌唱的问题就解决好了一半,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要掌握正确的起音方法,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知己知彼,遵循科学教学原则:首先,教师要对初声乐的学生作一番深入细仔的了解,对他们的嗓音条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要尽快熟悉,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在教学中,面对不同嗓音条件和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因材施教”;不能急于去追求声音响亮和音域宽广,而违背“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原则;要耐心细致的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以表扬和鼓励的教学手段为指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去克服困难和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的互动奠定基础,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会较快地和教师配合,适应“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促进学习兴趣提高:起音的训练是歌唱发声的基础训练,是歌唱技巧训练的重点,也是教师和学生进入实质性训练的开始。通常,教师比较重视技巧训练,而往往容易忽略心理因素对歌唱训练的影响。通过观察,刚开始,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形: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好,性格外向活泼,会积极主动充满浓厚的兴趣练习;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够理想,性格内向、谨慎,在课堂上还能勉强发声,但是在课下简直不敢做练习。再如基础训练时间较长,选择的练声曲变化又不大,音域拓展不会太大,进步不明显,学生就会感觉枯燥而降低学习热情和减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能只有单纯的技术思想,一开始就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教师应对学生的性格、情绪和意识进行方方面面的了解,有意培养学生歌唱的欲望和歌唱环境的适应能力;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恐惧,战胜自己,鼓励学生要有踏实和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良好歌心理摆在与训练歌唱技巧同等重要的地位,它的好处在于疏导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加了师生的感情,更便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声乐学习目的的认识,这样,会在起音训练这个重要环节,乃至整个歌唱技巧训练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重视歌唱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还要尽早建立和形成声音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觉,即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因为,声音美感是建立在心理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生理上的。我们在教学中看到那些不正确的起音现象:鼻音、白声、喉音、抖音、直音等等,不完全是起音方法不科学的问题,诸多问题是学生对声音的审美观念没有形成或对声音的审美能力还不够强所造成的。歌唱的审美是歌唱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歌者对美的感受。从美学角度去看,从内心视觉的美感去寻找听觉上的美的感觉,通过自己心理的想象,不仅耳朵能听到美的声音,而且眼睛似乎也能看到美妙声音的色彩。因此,在起音训练中,要努力唤起学生心灵美感的形象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想象力;特别还要注重训练学生耳朵的灵敏性、对音准音高和音色的听辩能力;要求学生追求一种十分自然的、柔美的、圆润的声音色彩。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不但在起音训练中能够愉快学习,而且还为歌唱的演唱水平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演唱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演唱水平的优劣,审美能力越强,演唱水平就越高,审美能力越差,演唱水平就越低。因此,在起音训练中,重视歌唱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三、训练方法

正确的起音训练应该从软起首开始。软起首的方法很容易获得真假混声,发声时声音音量虽然较小,但声音位置非常高,很积极、主动,声音音色柔美、圆润。由于它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声音具有教强的控制能力,不会盲目乱唱而损声带。软起首能使发声器官适应歌唱的需要而进行的准备性发展,能够养成发声器官对于音乐意图的自动反应,在训练时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将软起首和硬起首分别加以训练。

训练时,最好从中声区开始,这对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不易紧张,更容易上路。软起首:首先要有正确的姿势,笑肌要提起,自然的面带微笑,鼻咽腔打开,小舌上提,舌头放平,喉咙要自然放松、打开。其次,要在横膈膜有力的支持上起音。全身要通畅,尤其是肩、胸部要放松,气息往前往上送着唱。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如给予正确美好的范唱、生动形象的比喻、真挚动情的启发、诱导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去起音“在你歌唱以前先想到那个要发的声音”(见薛良歌唱的艺术)。采用“情、气、声”的发音想象准备顺序,和“轻、柔、美”的声音视觉效果的方法去获得正确的起音。“情”是指想象的作用,即对将发出的音高、音准、音量和音色,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具体的想象意境。要像“捻线穿针”那样细心专注的起音。“捻线穿针”的起音,实际上就是对声音有想象、有准备和有控制能力的准备,是对“情”字意境的具体发挥;“气”是指有准备的、舒服的胸腹式联合呼吸带着“哈欠状态”的气息;“声”是指“情”、“气”准备好以后发出的声音。“轻,柔,美”是指在发声前对发出的声音音色的要求:柔和、圆润。这样声音在发出时就能有很好的位置、状态、气息和美好的音色。硬起首:硬起首主要在唱强音、高音和快速的起音时运用,气息量大,嗓音运用相对较重,在训练时和如前所述,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必须有充分的想象和准备,用“欲强则弱”这句俗语来对强的起音加以想象和控制,声带就不会受到猛烈冲击,属于保护性歌唱,同时,“情、气、声”的起音状态顺序准备到位,训练后的硬起首声音就会非常结实、圆润、有弹性。

起音的练习可以从“哼鸣”开始,以“嗯”字发音,要求学生用哈欠状态作深呼吸,将“嗯”字放到预先想象好的高位置,即共鸣位置,并强调喉咙舒服松弛的打开,在气息的支持下做起音训练;其次,对母音“a,e,i,o,u”依次进行练习。训练时,要注意学生所有动作的协调统一,强调气息要均匀,咬字吐字要清晰、准确,并要求学生用耳朵倾听自己的声音,有意培养学生对起音正误的鉴别能力,能够发扬正确的起音和及时纠正错误起音的能力,养成发出柔和、圆润、优美、流动的声音习惯;其三,选择练声曲不宜过大,一般由三度音程作下行的音阶训练,逐步增加难度,在初学时最好不要超过八度,在适应的音域内进行训练。最后,声乐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好声音的质量关,多给予学生细心的指导,教会学生在练习时要注重声音质量、声音基础的打造,告诉学生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现在的慢,就是为将来的快,要养成非常耐心的和善于思考性地去学习和练习。这样,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打磨才能够达到软起首和硬起首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为顺利发声歌唱铺平道路,为良好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正确的起音问题在声音训练过程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发声和歌唱两者之间有着基本而密切的联系;软起首和硬起首发声方法又是获得科学发声方法的有力手段。在训练中,只要声乐教师对正确起音训练高度重视,按科学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正确领会其意义之后,科学的、正确的起音训练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为声乐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歌唱铺平顺利道路。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