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3:41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1

关键词:男士配饰礼仪文化差别中国西方

中图分类号:G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57-01

一、从中国的男士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1.中国男士配饰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如玉”。中国人之爱玉,佩玉,时年久矣。玉贵为统治者专有,以此来彰显佩戴者的高贵的身份,所以玉叶被当着尊贵的象征。同时“温润而泽”的玉被用来象征佩戴者的“仁”。喜欢玉的并非只是在中国古代,而在现在,许多人仍然喜欢把玩玉佩,认为玉是与人想通的一种有灵性的配饰,所以不仅老者和喜爱古物的玩家,连时尚男士都好之不已。

汉代时期,出现了双印这种配饰。人们在双双印上刻上文字咒语,据说把它挂在身上,可以祛除瘟疫。

宋朝时,在祭祀、寿诞等这样重大的礼仪活动中,群臣都要在幞头上簪花。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挂香袋,后来多称香囊。袋子里面放入香草香料,不时散发出阵阵幽香。

男性除了在宗教礼仪活动中大量的佩戴首饰,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佩戴首饰。由于首饰大多由贵金属和宝石玉石等材料制成。

2.从中国男士配饰中所投射出的礼仪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礼仪即礼节和仪式,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佩饰都各有要求,将服饰与社会地位结合起来,是古代华夏礼仪制度的又一重要内容和标志。饰物的佩戴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而在一些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等的场合,服饰可以相对随意,参加者通常除了佩戴表示身份的饰物,还会佩戴表示个人风格和品位的饰物。古代文人雅士喜配玉,《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因其温润无暇的品相被古人视为有君子的品格,“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人们用玉来象征伦理观念中的高尚品德。在很多的礼仪场合,玉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饰物,有的甚至全身各处都佩戴不同的玉石,配饰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是简单的承担一种装饰功能,而是社会礼仪交际的一种符号。不同身份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所佩戴的饰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

二、从西方的男士配饰看西方的礼仪文化

1.西方的男士配饰

西方的男士配饰更加追随潮流,其种类繁多,式样大多也很新颖。这些男士配饰大致有以下几种。

领带,在男性的众多衣物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饰品。每天早晨都有千百万男性在打领带。20世纪初,蝴蝶领结和带式领结一样常见。款领结是一种比较小,轻便,扣在领口的一种领带。

手表,男人的手表不会镶很多钻石,但是一定是经典的牌子,而且有许多的功能。男士手表最重要的是工艺和历史。

公文包,一款质地良好的公文包,不仅能体现你的气质与魅力,更能凸显你的品位与地位。

皮带,一个在意形象讲究品位的男人总会在皮带上花点心思,而不是随意对待。

袖口,就是扣在袖子纽扣地方的一种扣子,用袖口钮的衬衣很平时穿的衬衣在袖子处会有一点差别。

2.从西方男士配饰中所投射出的礼仪

从以上的男士配饰可以窥见西方国家的礼仪是什么样的。

佩戴领带时应该有这样的礼仪:1:三原则:高品质面料、图案含蓄、深蓝酱红保底2:五不宜:日常工作不宜佩带纯黑色领带不宜佩带图案、色彩繁杂的领带、不宜佩带面料出现破损、皱折的领带、非公务领带夹不宜外露不宜选择简易式领带。

如何正确佩戴手表:1正式场合:需要一款端庄和优雅的腕表。2上班工作不锈钢或黄金制作的粗大腕表在会议桌上最能吸引人的视线。3社会聚会穿休闲装时需要佩戴大号腕表,无论是t恤还是粗花呢都能与之搭配。

使用公文包时应注意的礼仪:1用包不宜多。2用包不张扬。3用包不乱装。4用包不乱放。

使用皮带所注意的细节:要考虑皮带的装饰性,不要挂过多的物品。、皮带尾长度应介于第一和第二的裤扣之间,宽度应保持在3厘米。

使用袖口时的礼仪:水晶玻璃袖扣因其透明,最好搭配白色衬衫;开紧急会议的时候:白色衬衫,最好搭配低调的包边白色袖口。红色衬衫搭配金色袖扣;暗斜纹的粉色衬衫搭配同样有斜纹的金色包边的紫色袖口;横条衬衫搭配金色袖口;蓝色衬衫搭配金色袖口。

从这些搭配细节可以看出,西方的礼仪是以小见大,从细节之处给人以视觉的美,同时以细节之处让人舒服,同时也看出,西方的礼仪也是很注重人文关怀的,不仅使自己感到舒服,同时也要让所接触的人感到舒畅,这才是西方礼仪的宗旨。

三、从男士饰品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而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礼仪的记载也源远流长。《荷马史诗》中有关于讲礼仪的章节,例如讲礼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四、小结

礼仪对个人,团体,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中西方男士配饰的起源、发展、着重点都有所不同,从而投射出的中西方的礼仪文化也是有很大的差别。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中西方的礼仪文化都是以一个基本点而传承下来,那就是:知礼仪、懂礼仪、在生活中以礼仪的准则来规范自己。所以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讲礼仪的人。这样社会才能发展地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邓晓娟.中西方礼仪文化之比较.兰州大学.2012年3月1日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2

【关键词】差异;文化;礼仪

【中图分类号】G522.48【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91-01

一、引言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不同文化有自己的独特的礼仪,只有认清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才能在外事交流中表现得正确得体,在外语学习中正确理解领会异族文化内涵。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继承了几大古代文明,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文艺复兴,孕育出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因而,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二、禁忌习俗的差异

西方人不喜欢13。缘起基督教故事“最后的晚餐”中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西方人也不喜欢星期五。中国人不喜欢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中国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中国人喜黄色,有图腾为“龙”,视为龙的传人。而西方则认为龙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黄色暗含断交之意。

国人在馈赠送礼时不可“过时送礼,事后补礼”。中国人送礼时习惯说“礼不好,请笑纳”。对年长者不能送“钟”,送礼不送乌龟,因乌龟有“王八”之称。外国人在送礼时不求贵重,意到便可,送礼收礼时少有谦卑之词,但礼品包装要求精美。在与人交谈时,西方人忌谈论个人私事、年龄、婚姻、收入等。

三、语言行为礼貌的差异

在朋友见面时,中国人爱说:“吃饭了没有?”“您去了什么地方来着?”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多少触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他们会感到不高兴。同样,汉语中的“到哪儿去啦?”很多西方人士听后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可能是:你管得着吗!难道我就没有一点自由吗?他们没有弄清楚在中国“你去哪?”是问候语。实际上,问话人并不想知道答话人去哪,只是为了礼貌而已。而在这种场合下,西方人则说Hello、或Hi。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nicemeetingyou或Good-bye。之类的话。中国人分手时,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慢走”、“走好”之类的话。

在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例如:“小+姓”(如“小李”),在汉语里是个亲切的称呼语。但若用此称呼美国人,却是极不礼貌的。反过来美国人喜欢用名字称呼对方,以示亲切。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儿子甚至对其父亲直呼其名。但在中国,直呼其名在很多场合则显得不够尊重,孩子直呼其父母之名更是忌讳。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在此人所担任的职务前加上他的姓,如“张经理”、“王校长”、“刘老师”、“赵阿姨”,变成英语就成了mangerZhang、principalwang、teacherLiu、auntyZhao等。这样的称呼都是属于懂英美文化的“仿制品”。其实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英美人称呼男的为mr(先生)女的mrs(夫人、太太)或miss(小姐)就足够了。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等。

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词,贬低自己一番,表现得很谦虚,而西方人则一般没有贬已尊人现象。他们听到赞扬后往往表示高兴并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多么丰富,总是谦逊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随便做几样”。本是客套话,可西方人听了认为,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没有诚心,同时也说明你不尊重我。同样中国学生听到外国人说:“你的英语说得很好!”之后,往往回答“不,不,我的英语说得不好”以示谦虚,孰不知客人听了这种回答是要生气的。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他有能力判断语言的好坏,学生的回答等于说他不懂什么是好的英语,相反,西方人在受到表扬时,首先表示感谢,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中国传统服饰有中山装、旗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较为随意的服饰。

五、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既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六、结束语

通常,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另一类是交际文化。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交际文化在语言中的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谈话中的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至身势语等。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传递的,文化有其共性,然而共性代表不了差异,妨碍文化和语际交流的正是分属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特殊现象。这是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许多地方存在差异,尤其是交际文化上的差异更明显。

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未来,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3

【关键词】礼仪服饰;传统工艺;工艺审美

引言

中国传统的礼仪服饰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随着现今工艺审美理念的转变,中华民族服饰逐渐有了自己的精神内涵。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礼仪服饰成为众多服饰效仿的对象,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世界服饰发展的潮流。我国的传统礼服的工艺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礼服的设计提供设计基础,同时为当今出席重大场合的社会人士提供具现实意义的礼仪服饰规范、乃至具体服饰的参考。一个国家的礼仪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巨大。一方面能够提高国际地位,又能凝聚本民族的力量。与此同时,国家的礼仪服饰记载着几千年的传统历史,是国家发展的历史见证。对我国传统礼仪服饰的研究,能够在21世纪确立起新的礼仪服饰制度。在此基础上,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进行精神定位,同时将中国人的光辉形象展示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在本文将会对中国各个时代的服饰礼仪制度文化进行分析整理,来探讨中国古代服饰工艺审美理念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剖析理清中华民族的礼仪服饰的审美理念和思路。

1、工艺审美下的礼仪服饰发展流源

放眼于中国的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思想愚昧。人们逐渐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交给神灵。而人们唯一对神灵表达自己的信仰是通过祭祀来完成。在祭祀的过程中,主持人以及围观的人都很有讲究。在祭祀的日渐发展中,早期的“礼”形成了,在夏、商时期非常流行;周朝,早期的“礼”被不断的完善有了专门性的礼仪规范,世人称之为“周礼”。随着“周礼”的广泛流传,礼仪服饰注重工艺审美逐渐显露头角,在各种礼仪场合别的显眼。

1.1礼制与古代中国冠服形制的确定

中国一直以来就有注重衣着服饰。谦逊、文质彬彬是古人长期以来推崇的典范。在封建时代,人们的穿着要和自己的级别、地位相符的服饰,这是他们一贯的思想。在“礼”的规定下,人们的服饰直接和礼制相适应。抽象观念下的“礼”分为一下五种,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每种礼仪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从各自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礼仪对象:吉礼对应的是神明之礼;凶礼对应的是各种祭祀之礼;军礼对应的是军人场合之礼;宾礼对应的是各种会盟之间的礼数;嘉礼则是举行婚礼、冠礼。其中在各种场合上,人们的穿着要和五礼相对应。在祭祀时,人们会选择冕服;为官之人通常要穿朝服;军人自然配置军服;遭遇凶事时,只能穿戴象征凶事的服饰;喜逢嘉事时,相应只能穿戴嘉事的服饰。总之,五礼服饰在色彩以及款式上有较大的差别。因为人的地位不同,同一个礼类的服饰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人们在服饰的穿戴上,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礼仪出发,否则就会受到刑罚。

1.2礼制对中国古代服饰色彩,图案,配饰的影响

古代的服饰有着明显的等级,谦卑之分。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宫廷服饰有明显的表现。传统服色,尤其是宫廷和官服色,是中国礼制文化观念在服装上的集中表现。自从隋朝之后,在很多史书中经常可以见到很多服色制度。比如,在相关的史书中记载:隋文帝开启了天子黄色服饰的先河,其他人员不得穿黄色。唐朝贞观四年,也对服饰的颜色有了明确性的限制: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的服饰,四品以上官员穿深绯色服饰等等,庶民以白色为主。自唐朝之后,各代君主对服饰的颜色都有明文性规定。自此,色彩纳入了礼制服装的范畴。在早期,十二文章中曾经明确性的将纹饰以及图案进行服饰上的装饰。在明清时期,官衔大小的判定重要的标志就是官服的颜色以及图案。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服饰中,因为礼仪制度的不同,各级人员之间的尊卑等级标志就是体现在服饰的色彩、图案、饰佩等上,这是中国古代服饰和其他国家最大不同之处。

1.3礼制与中国服饰工艺审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工艺审美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服饰界的精英们一直致力于这项研究。中国的传统服饰是建立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之上,服饰的工艺审美艺术强调的是审美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性的作用。中国和西方服饰的不同就是来自于工艺审美上的不同,它是一种情绪上的净化。中国的传统服饰分为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构成形式阐述的是中国的服饰讲究“合礼美”,即工艺审美。传统的服饰要在符合礼制的规定中才能够达到最美的效果。着装同时要展现个性化,要将人的体感给展现出来。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以及形象的完整性;构成观念是指服饰上的衣料表面的服饰,它的造型以及服饰上的文案,尤其在色彩上的搭配以及图案、配饰等等。衣料的装饰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展现它的华美,这是中国传统服饰一贯追寻的服饰风格。

2、当代礼仪服饰发展概要

2.1礼仪服饰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是礼仪之邦,一直以来讲究礼仪服饰。服饰在工艺审美观念上,追求的和当地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现代社会文明和原始社会有着明显性的不同,衣着服饰和具有维护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的特性。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是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方式,在那个历史的特定时期中山装备赋予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强制力。一直到至今,很多人仍然喜欢中山装。中山装是中国服饰和日本服饰观念上的融合,将中国人办事时中庸、庄重、内向、严谨的气度展现出来。如今,受到地域和习俗的不同,各地人们有着自己的穿着打扮,但是人们对礼仪服装的尊崇、关注与重视却一直没有改变过。礼仪服饰在早期和祭祀有关,各朝代在历史的沿袭中将各自的服饰经过统一性的修改以及调整,制定除了各自的服装礼规。中国传统服饰的制定符合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理念。受到西方服饰观念的影响较晚,一直到近现代,中西礼服合并的现象才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倡艰苦奋斗以及勤俭建国。各种礼仪场合下,穿着的要求是简朴化、生活化。工业革命以后,衣着的演变更加多样化,加之融合中国服饰的工艺审美观念,受到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

2.2当代礼仪服饰特性

2.2.1共同性

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的礼仪服饰是有众多的不同。通过服饰的穿着,大家可以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交流环境。服饰的工艺审美是全体成员的最普遍接受的方式,将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习俗包含在内。在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内,服饰的工艺审美观念能够展现社会的默契程度,如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兴趣、爱好、志向的趋同性,用途、活动场所、使用的一致性,流行趋势的影响、传统习惯的作用等等充分地熔铸于礼仪服装工艺审美,使礼仪服装的造型、色彩、用料、工艺、配饰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服饰只有在工艺审美上展现一定的共同性,才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和眼球。

2.2.2传统性

礼仪服饰和其他的服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们在日常的穿着中,注重随意性,但是一旦严肃性的场合,就要注重服装的合理性。服饰穿着的严谨性是人类信仰的以一种展现,在礼服的形式、色彩及工艺等方面都含有一定程度的与实用性、合理性相矛盾的因素,更多地表现着传统的寓意及延伸。礼仪服饰中,人们最为讲究的是节日上的穿着,服饰的工艺审美观念经过代代相传,发展到了现今的工艺程度。从服饰上的搭配以及穿着的方式,延续了上千年的民族习惯,这是特定时代下赋予的服饰文化内涵,集中性的表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单以信仰为例,礼服的工艺审美是原始社会到今的一直追求。人们对自身的穿着有较高的要求,在不断的演变中,传统服饰的工艺审美就被流传下来,沿用至今。

2.2.3标示性

不同人的服装穿着能够展现不同的风采,可以借服饰表达不同的情感。尤其是礼仪服饰,能展现着人们的身份、等级、职业等等。统治阶级是礼仪服饰规范的实行者和创造者,基本上所有的服饰形式以及色彩都能展现一个人的气质。历来贵族、官吏、军人、宗教权威等特殊阶层人士的礼仪服装大都显得异常华丽、奢侈。所以,他们对服装的工艺审美要求非常严格。服装工艺审美严格的话,能够展现服装的品质。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礼仪服饰的工艺审美更加的严格,可以说到了无法复加的地步,无论是材质还是设计都是数一数二的精品。统治者们通过礼仪服饰的工艺审美来展现自己的权利、荣华富贵和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近现代才慢慢的消失。但是现在某些当权者以及社会的上流人士,仍然用名牌标示自己的地位,礼仪服饰示范作用仍然得可以在现今的社会中得以见到。

2.3当代礼仪服饰分类

如今礼仪服饰的工艺审美在众多的地方得以应用,分类的形式较多。在众多的场合中,根据时间的不同、地点的不同使社交性质各异、档次有别。参与的人则要根据活动的内容、社交的性质、时间与地点来决定礼服的档次、繁简及规格。礼仪服装按规格档次可大致分为正式礼服、准礼服(略礼服)和日常礼服;按穿着时间又可分为夜间礼服和白昼礼服。服饰工艺美术的设计要按照一定的风格进行变化,传统服饰和现代礼服有较大的分别,尤其是男女服饰差异明显。现代礼服的设计上,还包括众多方面的需要特别性的注意,比如特殊功能等等。宗教祭祀活动中,必须穿祭服;法庭上,执行工作的人员要穿法袍;以及在各种舞蹈活动中,学员穿的舞蹈服等等。

3.对中国当代礼仪服饰工艺审美的思考

礼仪服饰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也是个人魅力的表现。在社会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人们仍然要关注礼仪服饰工艺审美的变化。工艺审美在礼仪服饰中,不仅在官方人士国际交往、国内重要政治、文化场合上得以体现,在民间大型节日的服饰上也能够应用。国服是一个系列服装,用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代表,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良。工艺美术服饰的设计要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传统服饰形式的借鉴也是无可厚非;服饰上的创新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谨记的环节。创新什么?就是根据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人们的变化需求进行创新。创新要建立在新的认知上,不是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对文化的传承。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加深了国际间的交流。在礼仪服饰上,我国最为显著的代表是各个民族服饰。随着人们出席各种场合机会的增多,作为正式社交场合穿着特定服装,礼服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的国际会议以及节日上,虽然我们极富民族特色的唐装或是新设计出的礼仪服获得一致认可,但始终未有一套完整的服装体系,或称作国服作为民族服饰代表,这不能不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近来国际以及国内盛大活动的增多,人们对礼仪服饰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国内的礼仪服饰的设计师对工艺审美有着强烈的兴趣,工艺审美的发展空间巨大。但是有很多的名牌设计师们在工艺审美的设计上完全借鉴西方,没有足够重视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工艺审美。中国在世界上是民族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民族特色自然不少,且各具特色,民族传统工艺更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一直以来,中国民族服饰工艺审美在资源上非常的广泛,所以一些高级品牌应该涉及到中国的民族元素。将中国民族服饰中,加入工艺审美的设计,就足够体现传统工艺和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中国的独有时尚形成一种时尚文化,才能形成中国特有的时尚潮流。传统工艺服饰的工艺审美要富有中国特色,才能对海外推广我们的工艺审美设计,中国此项目上的文化才能够得以传承。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礼仪服饰的工艺审美要有严格的标准。今年来,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实现,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也离我们而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恢复礼仪之邦的原有面貌。从礼仪服饰着手改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中华礼仪风韵的恢复,需要对工艺审美进行新一轮的思考。

4、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礼仪服饰工艺审美上的变化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出现在国内,国际上同样如此。目前中国人穿礼服的场合不太多,甚至是没有固定的礼服销售市场。所以,中国礼仪服饰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虽然中国市场内部在众多的方面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传统化的生产将不会存在,现代工艺审美设计将会日渐成熟。工艺美术的审美设计已经成为推广和普及中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在有些方面拿出实际性的措施。在服饰的发展中,注重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对中国礼服发展新动向及未来前景作出进一步分析预测。礼服要注重标准化和成衣化,为整个社会提供现实意义的礼服规范制度,实现传统和现代服饰工艺审美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郭海燕.朋克风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飞天,2010(18).

[2]宗明明,张.关于现代服饰图案教学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9(04).

[3]廖小丽.“画龙点睛”话服饰[J].美术大观,2010(03).

[4]龚雯莉,邓孟良,浅谈“牡丹花”纹样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J].商情(科学教育家),2012(11).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4

关键词:礼制精神服饰纹样装饰特色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有成文的“五礼”,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益稷》篇中:“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意思是说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的起源便是由此而来。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朝设礼官掌管天下礼仪,并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一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着礼制而发展。

二、礼制促进中国古代服饰纹样的特色发展

1.从纹样题材内容上表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服饰图纹的普遍性可以被统治阶级利用,以图纹去强硬地推行一种统治制度,这在纹样题材内容上显示得较充分,例如前文所提到的,上古时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种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亚形)。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之意;龙是神明的象征,同时又不可捉摸,取意应变;山,象征王者的崇高;华虫(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征决断;黻作两已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诸侯只能用龙以下八种,卿用藻以下六种,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而明、清两个朝代用于官服上标明品级的补子纹饰,更是在礼制精神下的产物,是封建帝制的标志之一。

2.从纹样色彩上表现

中国传统服色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其色彩运用具有鲜明的特定性,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统治者到诸臣百官的服饰纹样色彩各有等差。例如《周礼》中规定:“黄帝冕服,玄(黑)衣、赤(红)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尚书大全》中记载十二章纹的色彩是:“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另外,统治者祭天时服色要用青,祭祖时服色要用玄,祭桑时服色要用绿色。“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厉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白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唐代始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而黄色自隋朝开始则逐渐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据《清史稿》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这说明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5

1、化妆的礼仪

化妆的基本原则

(1)化妆要视时间场合而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能允许工作妆(淡妆)。浓妆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不要化浓妆,否则在自然光下会显得很不自然。

(2)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由于文化、肤色等差异,以及个人审美观的不同,每个人化的妆不可能是一样的。切不可对他人的化妆品头论足。

(3)不要在他人面前化妆。化完妆是美的,但化妆的过程则实在不雅观。

(4)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妆品。这不仅不卫生,也不礼貌。

(5)吊唁、丧礼场合不可化浓妆,也不宜抹口红,保持素颜,也可化淡妆。

2、发型要与服饰相协调

与礼服相配:女士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穿礼服时,可将头发挽在颈后,显得端庄、高雅;最好剪短发,以免头发飘来飘去。

与连衣裙相配:如果穿v字领连衣裙,就可将头发盘起,如果穿外露较多的连衣裙,可选择披肩发或束发;与西装相配:因西装给人以端庄整洁的感觉,发型也要梳得端庄、大方,不要过于蓬松。

3、不得在公共场合修剪指甲

社交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需要握手。手是仪容的重要部位。一双清洁没有污垢的手,是交往时的最低要求。要经常修剪指甲,指甲的长度不应超过手指指尖。修指甲时,指甲沟附近的“暴皮”要同时剪去,不能以牙齿啃指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任何公共场合修剪指甲,都是不文明、不雅观的举止。

4、体毛必须修整

鼻毛不能过长。过长的鼻毛非常有碍观瞻。可以用小剪刀剪短,不要用手拔,特别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腋毛在视觉中不美观也不雅观。白领男士和女士应有意识地不穿暴露腋毛的服饰。女士在社交活动中穿着使腋窝外现的服装,必须先剃去腋毛,以免有损整体形象。在社交和公务场合,男士不得穿短裤,不得挽起长裤的裤管。女士在穿裙装和薄型丝袜时,如露出腿毛,应先将其剃掉。

5、保持牙齿清洁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6

活生生的服饰能够形象地再现人类从“草、叶裙围”“兽皮披”过渡到“早期织物装”和“布帛衣裳”的时期,进而迈入现代科技制作服装的时代。这是因为“人猿揖别”之后,服饰成了人类息息相关的第二层皮肤,能够像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出社会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服饰的用材、加工技术、款式与色彩色调,完全取决于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受当时的科技水平、认识能力、社会经验以及物质生活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人们的支付能力)的制约。可以说古今中外,生产衣料的每一种技术革新,每一种新面料的问世,都给服饰开拓了一条新的变化途径。如我国古代提花机的发明,使当时的服装衣料大为改观。西欧近代的产业革命,使衣料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服饰的大变革。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不断为人们制作新的面料,使服饰的种类、数量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流行急剧加快,变化也令人眼花缭乱。正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社会生活的日益繁荣,造就了服饰的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不仅是一个时代物质生产能力的反映,也是一个时代物质生活水平的反映,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缩影。

二、服饰是社会礼仪的现场展示

一般地说,服饰在各国历史上,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体现了国家根据礼仪传统和民俗习惯对服饰制式的统治,表现了各种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特定服式要求。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在我国的“三礼”(《周礼》《礼仪》《礼记》)里记载了等级森严的服饰礼仪制度,从而形成了中国服制的一整套传统做派,具有独特意义的着装理念,以及名目繁多的服饰样式,使中华服饰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世界意义。今天服饰的象征作用虽没有专制社会那样突出,但服饰依然是性别、社会地位、经济力量以及文化修养的自我表白,人们通过着装,向社会表现自己。另外服饰还是某个社会集团的标志,如军装、警服、学生服、僧侣服及各种工作服等。人们通过不同的制服显示和维护社会集团的名誉和权威,制约服用者的言行,同时也增加了服用者自身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三、服饰是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

服饰关乎人们的仪表,是人们内在意志与情感世界的外在表现。在这方面,中国自古以来,把服饰当作人的仪表之尊、德尚之表和情感世界的外化,推崇“内美”“文质彬彬”“暖而求丽”“好质而恶饰”“天人感应”“衣冠楚楚”“不可异众”等服饰观。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犷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不同朝代,封建文人的服饰议论其说不一,然而大家强调的近乎都是要求服饰表现人的作风、气派和尊严。事实上,不仅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冕服上所寄寓的思想、意志、情感一览无余,而且一般官吏、百姓也无不如此。时至今日,人们更是在追求款式、面料、色彩色调的同时,力求有一个吉利的名称、知名的品牌。可以说,古今中外,衣如其人,概莫能外。

四、服饰是学科互渗的必然结果

服饰不仅秉承历史、思想、情感的特征,而且尽显哲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念和知识,同时还凝聚诗歌、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剪纸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甚至音乐也被派上了用场。令人不胜枚举的表现方式,直接折射出社会历史背景、法律制度、人文风俗、宗教意识、价值观念、经济水平、技术与艺术表现力、审美力等等。因此我们说,服饰所展示的文化是一部地道的百科全书,是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

五、服饰是多种文化的灵活再现

动物也有其外表之美,但那纯属造化;而人类的服饰,则是人类所创造而特有的现象。但是因为地理的、经济发展的差异,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而形成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别,反映在服饰上,其形式和风格各异。所以服饰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形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格局,这就是所谓文化圈。而同一文化圈,其不同的群体,又有各自的特点。由于其中的个体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生活习惯、兴趣和爱好上的差别,同一群体中人们对于服饰的款式、色彩色调要求也不尽然一致;因一枚头花、一个领结、一条丝巾、一款项链,而尽显个人风格。正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群体文化和个性文化的交互存在,灵活再现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绚丽多彩。

今天,服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宽广,几乎涵盖美学、文化史、技术史、服饰品牌、服饰广告与宣传、服饰的布展与营销、服饰厂商的企业文化建设、服饰的科技进步、服饰工艺以及面料艺术与生产等领域。不仅是我们透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而且变成展示社会繁荣生活富足的t型台。

内容摘要:透过服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而且能够触摸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成果,还可以观察人类思想进步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服饰生产水平社会礼仪思想情感学科互渗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内涵。一部人类服饰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感性化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说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物质生产、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起服饰文化精神文明的内涵。透过服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而且能够触摸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成果。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服饰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礼仪性表现、标志性特点、流行的体现等四个方面;满族服饰其发展的文化特征主要有阶级等级的消除、中西结合的创新等方面。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它以一种符号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同时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民族之问的涵化、融合,民族服饰自身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艺术传统等等,无不折射到他们的衣冠服饰上。服饰不仅能展现出人类文明的全部,也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形态。

我国有56个民族,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服饰,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服饰文化,满族及其先世的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其中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已被近、现代中国人接受并认可,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满族和汉族的服饰在文化、礼仪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呈现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满族服饰元素已成为中国服饰乃至世界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一、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

满族的民族服饰文化是文化变迁和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它把继承、借用、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满族服饰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促进了满族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际的例证。满族服饰发展和变迁的轨迹对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进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同繁荣、对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流行时尚的结合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满族服装样式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旗袍,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穿着,已成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成为中华民族女性服饰的象征,在现代服装中表现着丰富的文化特征。

(一)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

满族服饰沿袭至今主要以立领、盘扣、开衩、龙凤等题材团花图案、立体圆扣等服饰元素体现在服饰中,这些服饰元素包括镶、嵌、滚、绣等变化丰富的装饰技法,已经成为“中国元素”的象征,应用这些元素的服装被界定为“中式服装”。

(二)礼仪性表现

开放政策使我国各行业对外交流活动el益频繁,出席各种外事活动时为了表明我们的身份,礼仪性服装则需要穿着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式服装自然最为恰当,尤其是女性的旗袍;在百姓生活礼俗中,婚礼等场合穿着旗袍也成为一种习俗,尤其是新娘的礼服,大多是大红色龙凤团花镶金织锦的旗袍,象征富贵祥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标志性特点

国际问文化的传播带动文化产业与产品呈现标志性特点,医学、酒店、餐饮等都有中式和西式差别,相应的服务人员所着服饰也有着中式和西式风格区别。中式服装基本都以满族服饰元素体现其中式特点。

(四)流行的体现

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大的变革或事件,从而会导致某种服饰流行。皮尔卡丹等世界级大师的中国风时装设计和世界首脑apiC中国区上海会议的中式服装都使中国元素服饰火热流行。

二、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发展的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服饰式样、着装方式与服饰观念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对旧的服饰文化的彻底否定,而是对旧式样的更新,对旧观念的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满族服饰的发展体现了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

(一)阶级等级的消除

清王朝的一般官员上朝时要穿补服(即官员的朝服),体现了文官武将的等级差别,①补服就是在前后心处补一块有多处纹式的外褂,补子又分为圆补和方补,在补子上饰以各种鸟兽图案作为品级的徽识,清朝《会典》规定补服图案文武官员官阶不同。现代服饰中补子则没有了阶级意义,演变成补花图案,成为现代中式服装元素。

“龙、凤”图案表现了帝、王、后、妃至高无上的尊荣,在清朝时期,只有帝王与帝后的衣服上方可以绣上龙凤图案。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龙、凤”图案已没有了阶级等级的限制,现代人认为龙凤是富贵权利的象征,所以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团花图案题材很多还沿用龙凤图案,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中西结合

现代西方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观念和方式,中西合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服饰文化特征,不是单纯地再现,主要是对沿袭的满族服饰的分解并与现代西方服饰元素重新组合,总体风貌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将传统的代表中国的满族服饰元素巧妙地和现代西式服装造型相结合,体现适体、简洁、轻松、自由的风格。

所谓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主要从造型、面料、款式、色彩、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国内设计的比较成功的有“木真了”、“玄色衣裳”、“阁兰绣”等品牌,既有时尚性又能展示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国外的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等设计师也曾运用这种设计手法设计了很多成功的作品;tomFord在2004年为YSLRiveGauche所做的设计中,大量运用了龙的图案和中国旗袍的造型,并巧妙融入时尚气息,创造出典雅而前卫的新旗袍样式;JohnGalliano的设计,则运用立领、扣袢系结等,结合时尚元素设计的服装华贵、自由、洒脱而前卫。

目前,中式服装不但在中国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受到各国、各民族妇女们的欢迎,这是满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服饰文化的一大贡献。设计师要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把握东方文化的精神理念防止符号化、表面化②地组合中国满族服饰元素,比较东西方差异,提高知识修养和对文化历史的了解能力,使中国元素与现代流行和国际风格完美结合。

总之,满族服饰与现代中式服饰一脉相承,如果说满族服饰是工笔画,那么现代中式服装就是写意画。满族服饰对于中国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搜集和弘扬满族的服饰文化,把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21世纪,中国文化必将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主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主体文化特色,又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融洽的相处,真正做到“文化自觉”,如何将传统和现代以及世界的服饰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8

关键词:商务接待礼仪推广应用

商务接待礼仪在交往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维护国有企业的形象,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友好和尊重。是一种在商务场合运用的交往规范与礼仪艺术。

商务接待礼仪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差异性、规范性、传承性等特点。商务接待礼仪是指商务人员在从事商务活动中遵循的礼仪规范,代表着商务人员背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宗旨。

一、服饰礼仪的推广和应用

商务活动中最基本的礼仪是服饰礼仪。服饰不能创造出完美的人,但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百分之八十来自服饰。个人的素质不仅体现在个性的,并且还体现在仪表美。服饰是商人成功的必要因素,在国企中也应该推广商务接待礼仪。在正规的场合,要穿着得体端庄,例如男士应该穿西装、系领带,以蓝色、黑色、灰色为主;女士也要着职业套装,不能穿的太露太透,也不能佩戴首饰。鞋子、腰带、公文包也是男士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袜子的色彩和质地要适宜,正式的场合不能穿白色的袜子,以深色袜子为佳,同时非职业装和短袖装不需要打领带。女士在进行接待或者上班时化妆不能太浓,没有明显的痕迹,展现一种自然美,局部的化妆要与周围融合到一起,符合大众的审美。总而言之,服饰在国企接待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服饰的选择要符合职位和身份,带给其他人一种和谐感。

二、会面礼仪的推广和应用

会面是国企商务活动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主要包括握手礼仪和介绍礼仪。握手是国际上通用的礼节,也是中国人会面常用的一种问候方式。虽然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小的动作,确关系着一个人和国企的形象。也影响商务交往的成败。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握手的力度不能太重,而外国人认为握手太轻是不自信、软弱的表现。在国际通用标准上,握手的时间大约三秒左右,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但好朋友重逢或者在重大会议达成一致后可以加长握手时间。女士一般先伸出手,男士随后伸出手。除了握手的顺序需要注意外,要稳步找到握手对象,防止争手、交叉握手的尴尬情况出现。握手时眼睛要正视对方,切忌东张西望,因为这样表示心不在焉。握手时面带微笑,切忌面无表情或者表情冷漠,因为这样显得不友好。

其次是自我介绍,介绍主要指双方各自介绍自己的小组成员,介绍时的原则是女士优先、职位高的优先,女性的称呼通常有“女士”、“小姐”。男性的称呼通常有“先生”。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经常叫陌生人“同志”,而“同志”西方的一些国家里指代的是同性恋。在国企的商务活动中同样要禁用。在西方的大多数社交场合,亲近的异性之间会用贴脸表达情感,同性之间通过拥抱,长辈和晚辈之间通过亲额头,男士对尊重的女士行吻手礼。而在大多数非洲国家中,惯用身体打招呼,他们会选择把手长时间放到客人的肩上以示好感。如何选择会面礼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的不同,选择合理的问候方式。

三、交谈礼仪的推广和应用

人际交往智能作为加德纳学者提出的智能中的一大智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无论是私企还是国企,在商务接待时都需要双方的交流,包括言语的交谈和非言语的交谈。成功的商务接待中肯定包含合适宜的礼节。换句话说,要想获得交流的顺畅和成功,必须要懂得交谈的礼仪。

1.语言礼仪

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传输的基本符号系统。而商务语言又要求做到礼貌而正式、恰当又文明、和谐又得当。根据商务接待的需要明确目的。言语和动作都要恭敬谦虚。注意使用文明用语,绝对不能出现侮辱人的话语。

2.非语言礼仪

非语言礼仪是一门艺术,包括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等礼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简单的姿势可能在一种文化中表示尊重和热情,而同样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就表示侮辱和野蛮。例如在中国、美国等国家,点头表示YeS,而在尼泊尔等国家表示no。而在日本点头不代表同意,只表示对讲话者的尊重,表示理解。再如美国人认为直视他人交谈表示真诚自信,而日本人觉得不礼貌。国家的不同、地域的不同都有可能导致文化的不同,在国企的商务接待中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对症下药,避免触犯交谈者的忌讳。

四、体态礼仪的推广和应用

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在双方接触的前六秒就形成了。双方交流时首先是服饰其次就是体态。无论是站姿、坐姿还是蹲姿要得体大方。在国企的商务接待中肢体语言比不可少,但是也不能过多,给人不稳重、浮躁的感觉,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五、会议来宾接待礼仪

首先是会议主席台的座位安排问题,主席台必须要排座次,并放相应的名签,以方便领导相应入座,如果领导数为单时,主要的领导居中间座位,2号的领导在1号领导的左手边,3号领导在1号领导的右边;当领导为偶数时,1号和2号领导在中间,2号领导在1号领导的左手边,3号领导在1号领导的右手边。

其次是对来访问、参加会议等的客人,应首先了解对方到达的时间和车次航班,安排与客人身份相当的工作人员去接待。去接客人时要提前到达机场或者车站,不能迟到让来者久等,否则会给客人带来不守信誉的印象。接到客人之后,先要问候类似“一路辛苦了,欢迎您的到来”的话,并做相应的自我介绍,送上自己的名片,当交换名片时,身体可稍微前倾,当接到客人的名片时应先仔细看一遍再装入口袋。提前准备好回去的交通工具和住宿的宾馆。

接待时自己驾驶小轿车,后排的右侧为首位,左侧次之,中间再次之。女士不要一只脚先踏入车内,要先站在座位边上,先将身体降低,然后再将双脚收进车里。

再次在宴请客人时,主陪在面对房门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对面,1号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号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其他的可以随意安排。

最后在带领客人去某地时,如果在走廊,接待人员要再客人的二三步之前;若是在楼梯里,引导客人上楼时,要让客人走在前面,接待人员走在后面;如果是下楼,那应该由接待人员走在前面,客人在后面。若是在电梯里,接待人员应该先进入,等待客人进入电梯后再关闭电梯,出电梯时先让客人出。

六、总结

首先商务接待礼仪是国企职工进行国际事务活动的需要,体现了个人和企业的良好素质,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其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等各方面决定着企业的形象。其次商务接待礼仪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需要,良好的接待礼仪能够加快双方合作关系的确立。从而有助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随着商务接待越来越全球化、世界化。相应的礼仪也凸显出了其重要的意义。商务接待礼仪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接待中必不可少的交流礼仪。很多企业把商务接待礼仪作为基本的培训内容,同样对国企来说,推广和应用商务接待礼仪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企更应该顺应潮流,加强商务接待礼仪在国企中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忠兴.商务谈判原理与技巧[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张秋筠.商务礼仪教程[m].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9

首届论坛以“色彩感知中国ColorstoperceiveChina”为主题,从“色彩与中国文化”、“色彩与中国文字”、“色彩与建筑”、“中西方色彩观念差异”、“色彩与自然”、“色彩与人的认知”等方面出发,以“色彩”作为切入点,贯穿各个领域,全面地对“中国”和“中国人”进行深度解读,通过“色彩”之笔清晰地描绘出了真实的“中国印象”。

2012年11月21日,由开启国际感官研究中心、中国流行色协会、恒源祥集团联合发起,恒源祥集团彩羊品牌承办的第一届全球视觉文化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

西班牙著名雕塑艺术家、享誉“当代米开朗基罗”之称的RosaSerra女士;中国植物染料第一人黄荣华;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应用心理学博士赵仑;香港著名摄影艺术家黄仁达;中国流行色协会副秘书长周一夫;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恒源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巍等嘉宾出席本届论坛活动。

论坛以“色彩感知中国ColorstoperceiveChina”为主题。论坛上,各界专家学者从“色彩”出发结合各领域解读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论坛外,一场“色彩感知中国”主题摄影展又以40多幅精彩绝伦的图片向众人展现了一个多彩真实的“中国印象”。同时,在此次论坛上代表中国人形象的“中华礼仪服饰”色彩——“朱砂点墨”概念也首次被提出,并以实物静态展的形式真实展现了中国人的礼仪形象。

所谓“朱砂点墨”即以“朱砂红”和“水墨黑”两种最具中国代表性的颜色作为主色和辅助色并结合中国“交领”形式的礼仪服装设计。论坛主办方相关人士表示:这次“朱砂点墨”概念的酝酿期也非常长,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让更多中国百姓看到多样化的“中华礼仪服饰”形象,并且能自由地参与到礼仪服饰设计中来,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建议。

论坛上,香港摄影艺术家黄仁达提出:“自中国的史前史以来,红色和黑色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所使用的最古老的颜色。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而据历史考证,最早的中国红其实就是“朱砂红”,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就开始使用从矿石上研磨下来的朱砂做颜料。古代更有“涂朱甲骨”的说法,即用朱砂书写甲骨文。“朱砂红”与“水墨黑”的结合还普遍存在于代表中国文化的诗、书、画、印艺术中,两种色彩的交汇使得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经久不衰地向世人展现夺目的神采,堪称中国式雅致与艺术的典范。

受全球视觉文化论坛主办方委托设计该款“朱砂点墨”系列的设计师杨子是中国十大设计师之一,论坛上他在讲述设计过程时感慨地说:“我非常荣幸能参与这次中华礼仪服饰的设计工作,这和我以往的任何一次设计经历都不同,因为在设计这些衣服时,我心里不单纯装着流行色、款式、线条、销售市场,更承载着5000中华文化的重量和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的情节。无论‘朱砂点墨’概念是否能为大家所认同,我都非常骄傲我曾参与过如此有意义的事情。”

中西方服饰礼仪差异篇10

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又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