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十篇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十篇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4:35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1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异同;融合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73-01

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之中,人类将从巴洛克时代一直到20世纪早期的音乐称为古典音乐。而20世纪初到现在,以非传统手法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被称为现代音乐。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对古板、严肃的古典音乐渐渐被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所抛弃,现代音乐则成为主流。而在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古典音乐也是渐渐地被融合进现代音乐之中。所以现阶段,音乐艺术呈现出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交织的发展现象。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异同

(一)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

古典音乐严肃、庄重,起源于古代欧洲的皇室音乐,更加注重强调乐曲本身,在创作时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经过严密的思考甚至是计算,而这也很有可能是现代大多数人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古典音乐相比,现代音乐更注重人声,以演唱者为着重点,相较于严密的古典音乐缺乏旋律的严密和思维的严谨。但也正是因为其通俗、随意,现代音乐在现代更为人们所接受。

古典音乐带给听众的感受是和谐、深刻、优美,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的感情。《月光曲》的轻柔、《天鹅湖》的凄婉、《英雄交响曲》的庄严等等,都是古典音乐严密的乐理逻辑和严谨的曲序给我们带来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不论是哪一个时期的哪一个流派,古典音乐带给我们的都是灵魂的深化,让我们的心情在作者精心营造的音乐环境之中得到沉淀。总之,古典音乐以其或恢宏大气、或轻柔婉约的曲调,给听众不寻常的感受。

与早期为皇室所独享、规格严整的古典音乐相比,20世纪初期开始流行的现代音乐以其不受拘束的旋律和个性洒脱的曲调,被更多的人们所喜爱。现代音乐的类别比古典音乐更为多样,但是无论是狂暴的重金属电子音乐,或者是婉转的蓝调,亦或是令人费解的印象主义音乐,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冲击与震撼。古典音乐因为严密的乐理逻辑,使听众的感觉大同小异,但是现代音乐给听众带来的冲击,却是因人而异的。

从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古典音乐家是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了自己的音乐,而现代音乐的作曲人更加注重的是从自己的生活之中取材,让音乐更加贴近生活,这也是现代音乐给人带来巨大冲击的原因之一。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共同点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音乐的目的都是宣泄人类内心的情感,所以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在于情感的宣泄。古典音乐的创作将自己的感情糅合进乐曲之中,通过不同的乐器与旋律的起伏来渲染感情的表达。而现代音乐则是将现实生活和音乐艺术进行糅合,通过简单易懂的旋律和曲调的风格将现实生活巧妙地展现在了乐曲之中,让乐曲活了起来。而更多的现代乐器在现代音乐之中的应用,也让本就冲击力十足的现代音乐更富冲击力。

古典音乐虽为古典,但是在古典音乐创作的年代,古典音乐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音乐。所以浓厚的时代色彩,是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另一个相同点。

二、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单一的古典音乐或者现代音乐的渲染力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听众对于音乐的需求。而现代音乐的创作者在不断地音乐实践之中,也发现了现代音乐因为太追求个性,而带来的乐理与曲调之上的不足。古典音乐严密的曲调和严谨的乐理逻辑开始渐渐地被现代音乐创作者所接受,很多作者都开始注重将古典音乐加入流行音乐之中,让音乐在给人以冲击的基础上,带来古典音乐厚重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现代音乐也在古典音乐的影响之下开始追求内在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努力营造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音乐环境。

古典音乐因为其浓厚的时代色彩,给现代听众所带来的感情冲击并没有现代音乐那么强烈,甚至很少能够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更多的是带给听众一种听觉之上的共鸣。所以现如今的古典音乐演奏,开始向现代音乐学习。在保证古典音乐所特有的内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基础上,从乐器等角度下手,增强古典音乐对现代人的感染力。

三、结语

风格迥异的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是不一样的风格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聆听,我们所听到的美都是不同的。而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因为其具有宣泄人类情绪的统一目标,所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之下,二者必然会逐渐走向融合,将音乐带向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2

【关键词】古典音乐;通俗音乐;音乐文化;受众群体

音乐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成熟而逐渐发展、丰富、复杂起来,多年来,音乐界一直存在着对“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审美价值大小的议论。《是谁杀了严肃音乐》一书的出版,则又一次引起了大家关于严肃音乐当前面临市场危机这一问题的关注。许多音乐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评论,贬多褒少。占典音乐遭遇冷脸,取而代之通俗音乐充斥市场。许多人认为这是音乐审美的退化现象,是商业化效应产生的不良市场导向。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浏流演变的必然趋势,是音乐形式上去繁存简的一种选择。然而,大量推崇“通俗音乐”的言论往住并不是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只看到人众审美转变中的片面影响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的判断依据、分析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判断倾向,不应简单地灌以孰好孰坏。

一、对古典音乐概念的梳理

“古典音乐”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通俗音乐”(即“流行音乐”与“轻音乐”的统称)相区分被提出来的。Classical一词在英文中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一般所说的古典音乐,即是特指西洋古典音乐,它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对于其时代范围的界定一直有着若干不同的说法。狭义的解释是,把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music”。广义的解释则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19世纪术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的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Classicalmusic”。古典音乐另外常用的解释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600一]750)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很多古典音乐来自早期为宗教仪式庆典而写的音乐。

然而在日常语义的理解中,这个概念的所指,却与使用者的实际所指有差异。作为与“通俗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别的概念,通常也有人用“严肃音乐”、“古典音乐”、“经典音乐”来称呼它。但是“高雅”、“严肃”、“古典”、“经典,这四个概念中的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因为,在这个音乐类别中,既有“高雅”概念本身所不能包含的粗野、阴郁、邪恶、凶险、刺激、恐怖、滑稽、可笑……也有“严肃”二字本身所没有传达出来的轻松、明快、温柔、甜蜜、清新、秀丽……还包括“古典”、“经典”二词所限定的时问范围之外的优秀的现代与当代音乐作品。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是用加了引号的“古典音乐”一词来称谓我们实际所指的音乐类别。

古典音乐创作本身在结构上力求平衡,在形式上力求严谨完整,旋律上力求优美,思想内涵意图表现得丰富而深邃。演奏过程也很有讲究,演出中,乐团成员西装革领,行为端庄。音乐厅格调高贵典雅,气氛肃穆。同样,听众也是行为得体,很少在场中喧哗吵闹,而是充分尊重演出者,安静悉心聆听。正因如此,古典音乐又被人们称为“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

现在的所指古典音乐包括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外延更加广阔。它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严肃音乐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个性,诠释深刻的命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因此,严肃音乐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它的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特别是前二者)都必须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专业修养,听众要想充分地、深入地领受其意,也要求具备读懂复杂音乐语汇的能力,常常也需要一定的音乐美育熏陶。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称这种音乐为“学院音乐”更为合理。

古典音乐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就是“严肃深奥”。与大多数通俗音乐相比,从某种角度来看,“学院音“的确显得难以亲近、晦涩难懂。这些特点也生就了其“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地位。

二.对通俗音乐概念的界定

人类社会的音乐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通俗音乐”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其以爱情歌曲居多,当然也不乏描写亲情、友情、思乡之情以及理想、伦理、道德的种种内容。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通俗音乐”据称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报刊上。二战以后,通俗音乐以它独特的手法和较自由的风格风靡世界各地。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大陆同港、澳、台之间的往来深入,电声乐器的出现和现代先进的电视、网络传媒更使通俗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扬帆远航,走入千家万户。从形态结构上看:它往往形态较为简单,音高使用不多,且多在人类最容易听的音区范围内:音乐的发展变化较少,没有很多的转调,特别是缺少频繁快速的离调;节奏相对单纯,大量的作品存在着循环重复的机械性节奏型:力度变化不很复杂,力度的幅度小,较少极端力度的对比变化:音响结构的层次少,未经训练的一般听者,也能够很清晰地分辫出来旋律与伴奏的层次。现在,我们已很难将通俗音乐从其他音乐中分割出去,它与其他音乐之间互相渗透、融合,组合成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故此,用“大众的音乐”可以概括和形容当前的通俗音乐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通俗音乐中很大一部分由通俗歌曲构成,结构大多比较短小精练,许多作品富于即兴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内容贴近生活,因此传唱很快。通俗音乐的演出,十分强调群众性,常常带有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与学院音乐比起来没有那么拘束,听众很容易参与进来。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现代化的电子科技手段相结合。在很多大型演出中,灯光、美术、服装、舞蹈、音响、建筑、特技等的综合运用,往往使得演出既具有听觉上的感染,也具有其他感官上的震撼效果,演出形式也可谓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三.受众群体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

受众群体既是接受音乐的人民大众,大众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复杂的社会

心理问题。由于人的审美能力总是从头培养的,因此,从个体审美能力发展进程的分布来看,总是能力越高,人群越小,相应的,从总体上看,越是复杂的艺术作品其受众群体也就越小。

通俗音乐在中国的流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结束后,长期被束缚了的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同其他文化一样,终于解放了出来,原来封闭已久的大门,向i廿界敞开,而音乐创作更像是一块吸收营养的海绵,在中国的大地上急速膨胀开来。涌进的不仅有来自欧美的占典音乐,更有欧美流行音乐,在这样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通俗音乐势力,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最能代表人们心声、贴近群众生活的流行音乐作品,并且不断有爱好者加入其中,乐此不疲。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努力寻求一种解脱和发泄便融入了音乐创作者真实的情感元素,构成了适合群众口味的音乐新领域。这样的音乐往往具备听觉的感官美的特征,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与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要求很低。由于不要求听者有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听觉经验不是很多的人。由于听觉经验与年龄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更多地喜欢这样的音乐:反之,这个群体也就拄往不喜欢对他们的听觉来说“古典音乐”中比较复杂的作品。

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从一开始就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往往以市场趋势为导向,以大众的欣赏喜好为风向航标,打破了原来古典音乐听众局限于狭小范围的情况。可见,通俗音乐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状况和社会中多数民众的普遍心理状态为背景的,也是作为人们表达生活中细微的或者敏感的情绪变化的一种手段生存下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通俗音乐在音乐中的地位是历史、社会、人类赋予的,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敌视视它的存在,反之,我们应该庆幸音乐在发展到完美得无以复加的古典主义音乐之后,还有这么多形式多样手段多元的道路可供选择。

四.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契合

不论古典严肃音乐还是通俗流行音乐,二者都源于生活,都是时代和生活的产儿,没有可以脱离社会背景而孤立出现的音乐作品。两种音乐形式,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二者之间无不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古典音乐可能反映一些所谓的重大历史题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大众生活的反映,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系列。通俗音乐中也不乏大量反映历史事件时代精神的严肃内容。如歌颂党和国家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迎香港回归的《七子之歌》等。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运用通奏低音的演奏形式,在旋律下方标记数字,演奏者可以根据喜好以及和声要求即兴演奏,这样便形式多种多样。到了后来,音符以固定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演奏也按照乐谱固定进行。即便是这样,古典音乐中但还是有许多供演奏演唱者炫耀技术、自主发挥的华彩乐段部分。与现在的很多通俗音乐中演奏过演唱者的自由发挥很相似。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家也在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音乐家不会单纯只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进行创作,而将不懈地作大胆创新的尝试。听众也不断跳出孤自欣赏的小范围,音乐生活还将愈来愈包罗万象。通俗不等于不严肃,严肃也不代表不通俗,二者之间的界线是可以被打破的。从内在功能上来看,音乐本身就是为了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放松神经。人们可以在熟悉而亲近的通俗音乐氛围中,去体会高雅艺术的美丽,去触摸高雅艺术的魅力,也可以在超越传统的流行音乐中去感受古典音乐带来的传奇魔力。音乐形式可以在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诉求形成。听众在感叹于多元音乐之荚中得到到心灵的升华。

有人认为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在一个层次上,难以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二者互不相容、互相排斥。这些观点是欠为妥当的,把严肃音乐视为阳春白雪,而把通俗音乐视为下里巴人是片面武断的看法。诚然,不管是在理解严肃音乐,还是在理解通俗音乐的时候,都要力求从音乐中体现感情,力求发现音乐中所蕴涵的作曲家的真实感受。从这一点来看,虽然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但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还是有着基本的相同点的。现在许多流行音乐演出也主题鲜明,内容深刻,气魄宏大,将演唱、舞蹈和特技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与古典音乐剧的锵调如出一辙,谁能说其中没有受到严肃音乐的影响,融入了古典音乐元素呢?在现代的社会背景这个新的媒介指引下,产生了一批将民歌风、古典风、流行风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也使大家看到了鱼与熊掌可兼得也!

【参考文献】

[1]王次荨都壑德鄣囊衾旨匝探讨》.《音乐研究》,1986,2。

[2]曾遂今《大众音乐价值考析》,《中国音乐学》,1993,3。

[3]罗小平《音乐价值三议》,《中国音乐学》,1997,2。

[4]金兆钧:《1994――中国流行音乐的局势和忧患》,《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4期。

作者简介: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音乐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由于音乐环境的不断完善与改变,这便给音乐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吸引观众眼球的自我特点。无论演员还是听众,他们在表演或欣赏方面,不再局限于过去古典的,传统的音乐,更多的是追求新颖的,多样的音乐形式。这便出现了一些争议性的问题:例如,现代音乐的出现是否说明古典音乐已经过时了?是否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已经完全摒弃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或者是,有的人认为,古典音乐是高雅的艺术,而流行音乐是很俗的音乐形式等?其实,这些问题是非常需要专业院校的学生深思熟虑的。

一、音乐剧与古典歌剧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变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表演是以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三者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古典歌剧是由文字、音乐、肢体语言、空间和灯光组成的总体艺术品。古典歌剧(classicalopera)在题材上力求贴近人心,强调歌剧音乐与戏剧内容更加紧密的结合。旋律简洁明快,乐队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并去掉了“数字低音”写法。以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为典型作品。

音乐剧和古典歌剧中都有歌词,但音乐剧与歌剧却有着不同的特点。音乐剧的歌曲有许多流行音乐,在演唱上是以说唱的为主要形式的,表演上看起来是很自如的。而歌剧全是运用传统的美声唱法。一部歌剧中既有宣叙调又有咏叹调。歌剧中舞蹈成份较少,而音乐剧的舞蹈成分非常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音乐部分。一台音乐剧的歌曲大概在二十到三十曲。许多音乐剧都偏向于某个方面。有的是歌曲,有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是舞蹈,有的是剧情的戏剧表演。

二、音乐剧《猫》的音乐

音乐剧《猫》是作曲家韦伯,根据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歌舞剧。讲述的内容是将人的悲欢离合和一些感性的事情通过一群精灵猫表现出来,是一部以动物拟人的表现手法,成功演绎了一群杰里科猫在舞会上发生的事情。虽然《猫》的剧情很简单,但结尾点题,发人深省;在剧中除了声乐演唱外,还运用了大量的芭蕾、爵士、踢踏等多种舞蹈,呈现出全剧中三十多只猫的不同形态,年龄,性格等。表演生动,创作上独具想象力;而音乐美妙动听,易于传唱,最为可贵的是,作曲家把猫赋予了人性化。

1、音乐剧《猫》中的《回忆》

现代音乐作品中流行和古典的融合是非常时兴的。许多流行歌曲就像音乐剧的插曲,《猫》中的《memory》.作曲家韦伯在创作时,就考虑到要标新立异,故在音乐上采用非常多的现代音乐元素,譬如,爵士,电子乐,摇滚,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效果,音乐风格上仍保留着古典技法的思维方式但又突破了古典歌剧的规则限制,巧妙地与古典歌剧融合在一起。同时,还保留了歌剧中的非常优美的长调唱段,使得作品轻松欢快而又不显轻浮。正式由于音乐风格的自由化,往往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因素。音乐剧《猫》中韦伯就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乡村例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还有赞美诗的成分,例如,在剧中开始的合唱部分,就体现出了宗教意味,运用了“阿利路亚”赞美诗。每一种不同音乐风格的运用,都与人物的塑造,性格,角色的特点,氛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两次“回忆”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同的感受。如就像后一首音乐的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音乐经过两次转调,力度层层推进,极富有震撼力。

2、演唱唱腔

演员在演唱《回忆》这首作品时,唱腔上与传统的歌剧演唱是有所不同,但又保持着联系:歌剧演唱绝对采用的是美声唱法,其中采用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最为重要的是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每一种歌唱方式都有乐器伴奏。演唱者有合唱队伴唱,在某些歌剧中,合唱队的阵容甚至达到了整个交响乐团的规模,歌剧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其表演并不是说出来而是唱出来。而音乐剧则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声唱法的;这种唱法,其实是在科学的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而有所变化的,流行唱法也是要有气息的支持,共鸣腔体的运用,只不过是比美声唱法呼吸自然一些,腔体运用的少一些,在咬字方面,也需要有字头和字尾,但是不需要过分夸张的咬字,表现上更为自如罢了。无论演唱的唱法有多少不同,但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上,通过科学的演唱,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这可以说明在演唱的唱法上,现代音乐作品还是和传统音乐作品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3、声乐表演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4

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舞曲节奏,古典吉他都能演奏,分解和弦的种类无计其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扫弦更具有舞蹈性,通过消音所制造的节奏效果具有鲜明的个性,技巧性强,能够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二、古典吉他如歌的旋律

古典吉他宽广的音城,不同音区的音色,在和声织体的伴奏下流淌出动人的旋律,《爱的罗曼斯》通过三连音的伴奏音型,浪漫抒情的主旋律在高声部,分解和弦在中声部,简捷的低声部音型,使许多青少年从此爱上古典吉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为课堂开展古典吉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古典吉他完善的和声体系

吉他是和声性弹拔乐器,能演奏多声部音乐,能完成各种和弦的演奏,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及变化和弦的原位,转位,都可以在吉他把位上弹出,有助于学生和声听觉的训练,为歌唱伴奏提供了丰富的和弦选择。

四、古典吉他多样的形式

古典吉他可独奏、重奏、合奏以及协奏。还有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吉他强唱。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扎实的演奏基础,学校可成立吉他小组,以各种形式,繁荣校园生活,举办古典吉他比赛及音乐会,推动古典吉他的发展、培养、挖掘青少年古典吉他音乐人才。

五、古典吉他音色的变化

古典吉他在演奏时,右手手指拔弦位置的改变,音色将发生变化,例如:右手手指拔指板和音孔衔接处,可发出木管音色,再向上方可发出弦乐音色,在音孔1/3处可发出清晰结实的弹拔乐音色,在琴码附近可发出铜管音色。吉他拔弦奏法用piZZ表示,产生扪音的音色。在四、五、七、十二把位的自然泛音,以及任何品位的人工泛音的音色,在琴码处用母指的掌部敲击产生的大鼓音色,在九品位五六弦交叉,产生了小鼓音色等,丰富的音色有助于学生对音色的区别,这是其它教学乐器所不具备的。

六、古典吉他规范的教学体系和作品

古典吉他作为西方传统器,经过3500多年的发展成为现今的形状和构造,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都设立了古典吉他演奏专业,著名吉他演奏家,教育家主持教学工作,教材、作品采用卡尔卡西、阿瓜多、冈萨雷斯、维拉—罗伯斯、卡雷巴洛、泰雷加、罗德里戈、索尔、朱利亚尼、托罗尼、庄村清志、山下和仁等,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于吉他的教学将具有推动作用。

七、古典吉他进课堂的几点建议和草拟方案

我国正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中、小学校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吉他教室将为吉他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

在德国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音乐教学是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诗、歌、舞的统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重大的作用,音乐和唱游作为一种素质基础教育的手段,并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音乐人才为目的。吉他作为一种乐器更适合音乐课堂伴奏乐器和直观的教具,在德国音乐教学中,教师很善于应用吉他弦与弦之间的音高和单指弹拔来帮助学生了解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也善于用吉他弹奏节奏音型,让学生即能在听觉上有分辨能力,又能在视觉的观察中熟悉节奏音型,开展节奏回声游戏,由于德国的音乐教师普遍具备古典吉他的演奏技能,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能在吉他乐曲中领略优美的旋律,然后又渐渐地在吉他的和声性伴奏中抒情地歌唱。同样在唱游教学基本形式的表现也处处体现了吉他的轻便易携的优越性,音乐教师始终能以身作则,积极使用吉他悦耳动听的旋律指导、启发、参与学生的音乐教学活动。

综观德国音乐教学各项内容,我们必然能发现吉他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是相当显著的,可以说吉他为本已绚丽缤纷的音乐教学又增添了一份色彩。摘自《吉他艺术》。

选择具有教师资格的吉他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本校的音乐教师学习吉他,为进一步的开展吉他教学做好铺垫,定期举办吉他音乐会和吉他讲座,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两假举办吉他训练营,吉他比赛,广泛地交流(邀请国外吉他演奏家、教育家)使学生主动地接受音乐,让吉他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为青少年的音乐成长发挥作用,上海教委已经将吉他进课堂作为一项任务来落实。《吉他教程》已作为上海市中、小学艺术类活动课教材。

我们中、小学的课改可将吉他进课堂作为一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革命,使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入崭新的一页。让学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5

从9月30日-10月11日首期演出开始,“古典奇观”为《梦幻水立方》开启了第一季的帷幕。曾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星光”谱写郎朗领衔钢琴协奏曲的青年作曲家邹航,应邀为全场曲目进行全新编配。并由中国著名青年指挥家杨洋执棒、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共同呈演的多首经典曲目与水立方恢弘的气势、壮观的水景、震撼的声效交相辉映。

为了使得人们能以更加亲切的音乐欣赏方式来感受水立方的魅力,同时应广大观众对流行音乐的需求,继“古典奇观”后,《梦幻水立方》将水立方再次“变脸”,于10月22日再次推出第二季主题――“古典与流行”,在古典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流行音乐元素的渲染,意在打造水立方的激情另一面。

演出由著名音乐人黄小秋担纲制作,特邀法国知名电音DJ大师马龙现场打碟,将DJ打碟、舞曲风格、电声乐队等流行音乐元素巧妙融合于大众熟知的古典金曲中;更将华丽的国标舞和震撼的踢踏舞引入令人振奋的音乐节奏中。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6

歌剧作为古典音乐各种演出中最为昂贵的体裁,国家大剧院当仁不让在歌剧演出场次和自主制作数量占头把交椅上,只是选曲和用人还是相当保守中庸

2010年是国际乐坛纪念肖邦、舒曼、门德尔松和马勒的一年。由于肖邦的音乐人生传奇在国内传播较早,加之国人热衷的同名钢琴比赛,肖邦在2010年京沪全年的演出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此外,歌剧和巴洛克音乐也是去年古典音乐演出界的主线和亮点。

而过去一年的歌剧演出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多样性及宣传力度上,都创近十年之最。

歌剧逞主角《塞魅丽》开启情色先河

2010年是上海世博年,上海全年在常规演出场所的古典音乐演出数量达到近400场,而分散在世博场馆及世博演艺中心的音乐会更达到千余场。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焦点无疑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世博交响乐”系列,以及上海大剧院推出的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指环》全集歌剧共四部,由科隆歌剧院原班人马浩浩荡荡三百余人带来的导演罗伯特·卡森十年前的原味制作。这四部成套的歌剧需耗时14小时,分四天演完,一直被全球各地的剧院当作里程碑,因此引进国内,除了音乐上的意味,已经具有十足的新闻价值。虽然《指环》全集的中国大陆首演由北京国际音乐节在2005年占得先机,但上海此番的演出连演两轮,加之强劲的歌唱家、卡森才气逼人的制作和指挥家马库斯·史坦兹的出色诠释,无疑是2010年全年舞台上的瑰宝。

虽然北京音乐会主办方并未引进这部歌剧,但科隆歌剧院还是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莫扎特的《唐璜》,不过自然无法掀起像《指环》那样大的社会效应。

国家大剧院在2009年接连推出数部委约歌剧新作,在2010年则将重点放在了联合制作、自主制作和进口制作上,推出《茶花女》《叶甫根尼·奥涅金》《蝴蝶夫人》和《费加罗的婚礼》等。洛林·马泽尔指挥的《茶花女》中舞台上的落地镜和2009年就上演的马奈剧院版《塞魅丽》如出一辙,似有借鉴之嫌。

作为中国第一家拥有自主歌剧制作团队、自主乐团及合唱团以及自主演出场地的综合性演出机构,国家大剧院实现了几代音乐家和听众的梦想,且财力雄厚,占尽天时地利。歌剧是古典音乐各种演出中最为昂贵的体裁,国家大剧院当仁不让在歌剧演出场次和自主制作数量占头把交椅,只是选曲和用人还是相当保守中庸。

不过笔者以为,2010年北京歌剧演出的登峰造极之作非亨德尔《塞魅丽》莫属,由比利时皇家马奈剧院制作,张洹导演。这部借希腊神话揭肉欲本质的巴洛克三幕歌剧在张洹大胆露骨的演绎下开启了国内歌剧情色制作之先锋。

藉由仅演一场的《塞魅丽》的爆发力,西方媒体对近年来中国歌剧创作、制作和演出的崛起作了大量关注和不少报道。其中《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卫报》等西方主流英文媒体均有选材客观、评价公正的观察文章问世,包括andrewmoravscik的《去东方吧,年轻的歌唱家》、sheilamelvin的《中西合璧话歌剧》《歌剧在中国的崛起》、andrewjacobs的《欲望歌剧审查记》等。《塞魅丽》是去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推出的三部歌剧之一。另两部分别是联合委约加之联合制作的周龙《白蛇传》和独家委约加之自主制作的叶小钢的《咏别》。笔者认为《咏别》无论情节还是音乐都过于拖沓繁冗,不妨考虑删减为独幕歌剧。

除此之外,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推出的音乐会版歌剧《莎乐美》由李心草指挥。其中演唱施洗约翰的男中音孙砾表现突出,风头压过几位从国外邀请的歌唱家。在京沪穗三地上演的莱哈尔的《风流寡妇》则总算让人见到了久违的轻歌剧,曲终火爆的大腿舞告诉人们听歌剧并不一定是件正襟危坐的严肃事。

形形色色的肖邦

1945年的好莱坞电影《一曲难忘》让肖邦成为国人心中的大众偶像。2010年肖邦诞辰二百周年,京沪舞台上呈现出各色各样的纪念演出,其中占据主流的无疑是音乐会。国家大剧院雄心勃勃地推出14位钢琴家演奏的15场肖邦专场音乐会,名家荟萃。北京国际音乐节则有郎朗、李云迪和陈萨三位的独奏音乐会撑台。中山音乐堂另辟蹊径,继续前两年成功系列,以“完全肖邦”组成的5场音乐会,其中一场贡献给肖邦的大提琴室内乐作品,夺人眼球。事实上中山音乐堂目前是国内定位最为精准的音乐厅,以独奏、室内乐和早期音乐为旗舰,辅以暑假期间的大师班和普及音乐会,主次分明,难能可贵。

常规音乐会以外的纪念活动是想象力和原创力的体现。国家话剧院推出王晓鹰执导的话剧《肖邦》,以作曲家人生经历为蓝本,辅以钢琴家演出,也成为一些其他多媒体音乐会的楷模。“相约北京”中由波兰三支团体带来的“多面肖邦”,音乐会以合唱、民间音乐和爵士的方式展现伟大音乐的灵感再生力和灵感源泉。

在上海,由以钢琴家宋思衡为主角的团队打造多媒体音乐剧《肖邦·爱》以cg动画视频、话剧和音乐会结合的形式,开创出一种既叫好、又卖座的跨界理念,重新定义了音乐会的概念。肖邦自然也是世博期间波兰馆的重头戏。在上海中山公园的肖邦雕像旁,则有一张坐上去就会自动播放肖邦音乐的长凳,被冠以“花园中的肖邦”的行为艺术。

可惜除了肖邦之外,并没有创新的舒曼和门德尔松纪念活动。而马勒的影响力将在2011年达到高峰,因为去年是马勒诞辰150周年,今年则是马勒逝世100周年。即使不逢纪念,马勒的热度,从未消退过。

满城尽吹古乐风

2010年10月22日,来自加拿大的泰菲宴乐巴洛克乐团在中山音乐堂举行了一场饶有趣味的主题音乐会。这场题为“伽利略计划”的音乐会以伽利略发明望远镜400周年为契机,曲目包括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以及天文学家伽利略的父亲文森佐·伽利略等巴洛克时期作曲大师们的杰作。

如果说中国的古天象观察还尚与同时期的欧洲天文学科学齐头并进的话,那这场音乐会所演奏的音乐却对国人较为陌生。虽然钢琴早在17世纪就传入中国,同时代的西洋音乐也在300年前驻扎清朝宫廷,但碍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音乐传播不易,历朝都没有诞生像郎世宁那样在中国大力推广洋学的音乐人才。自17世纪盛行西方的巴洛克音乐,甚至是更早的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并没有像其他商贸产品那样在中国流传开来。如果把中国最古老的交响乐团定义为拥有130年历史的上海交响乐团,那中国的西方音乐历史是从浪漫主义晚期,也就是勃拉姆斯、马勒、拉威尔、瓦格纳等人所代表的时代向后并行。这种断展造成的局面,就是在我国古典音乐演出和教学中,维也纳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大行其道,现当代音乐随着一大批中国当代作曲家的涌现而备受关注。以巴洛克为鼎盛的早期音乐,则几乎一片空白。

早期音乐在大陆的发芽,还是最近的事。2002年在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比利时维奥尔琴(古大提琴,和现代大提琴最大的区别是没有立柱,需要演奏者夹紧双腿)演奏大师库伊肯及其合奏团在北京首次登台亮相,后巡演上海。这很可能大众印象中最早的现场早期音乐体验。2002年的这一开山鼻祖式的古乐演出,在时任《爱乐》杂志主编刘雪枫的大力宣传下,掀起了一股民间巴洛克旋风。

但巴洛克音乐真正得到演出商注意,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2005年后,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imusici数次来华访问。而近两年,这股旋风越刮越猛。仅2010年,就有德国阿塔里帕古乐团、法国斯特拉迪瓦里古乐团、法国巴洛克古乐团(leconcertspirituel)、科隆古乐团、法国繁盛艺术古乐团、泰菲宴乐巴洛克乐团、欧洲嘉兰乐团、库伊肯及其乐团等相继造访。为契合这一潮流,去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便将主题定为“从巴洛克到现当代音乐”,顺水推舟。

然而与其他音乐相比,早期音乐的亮点全由国外艺术家担纲主角。虽然国内已经拥有早期音乐死忠却分散的听众群,但本土的早期音乐演奏家和演奏团体依旧为零,仅有几位在学院从事教学的教授兼职承担起在舞台上普及早期音乐的重任。在去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霍格伍德与广州交响乐团的合作可能成为国际古乐大师

转贴于

与中国本土乐团及艺术家合作创下的先例。

独立制作打开缝隙

京沪演出的一些独立制作使得演出市场精彩纷呈。相较于大型制作,独立制作的音乐活动就如独立电影制片,不拘泥于形式和政绩,往往能不加修饰突出音乐的率真和艺术家的天性。回国近五年的意大利文化骑士勋章获得者、男低音栾峰今年在中央民族乐团开启了“绽放美丽人声”系列音乐会。在国内由俄罗斯学派牢牢把持的声乐教学界,栾峰以意大利正统学派结合教学和舞台经验,推出这一系列,旨在给优秀的青年歌唱家登台机会。

另一方面,独立制作在尝试跨界的实验。中央音乐学院的侯乐天在今年两度推出《音乐喜剧》,属于音乐与喜剧的结合,穿插演奏、演唱、相声和小品,已经很难界定其体裁和分类,属于全新产物。制作者希望以此轻松幽默的方式向大众展现古典音乐。媒体以“周立波与中国爱乐乐团演出的换代产品”来形容《音乐喜剧》,不过笔者觉得这更是源自florencefosterjenkins《人声的辉煌》一般的“推心置腹的恶搞”,如果实在没有可笑之处,唯剩演员搞笑时的真诚往往更能打动听众。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7

一、古典音乐的简介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皇帝,《吕氏春秋仲勇记古月篇》曾记,皇帝令伶伦做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至昆仑之阴,取竹之邂谷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但是,经过无数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典音乐的起源远远超过了皇帝所在的岁月。在河南所发现的古音乐仪器16支骨笛,据考证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古典音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自有音乐的创作以来,经历无数音乐家的变更和创新,中国古典音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拥有奇特的风姿,因其古典优雅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奇异多变的演奏形式,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音乐从其概念上讲,是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广义的古典音乐指的是西洋古典音乐,其复杂多变的创作技巧以及蕴涵的深刻内涵,有别于民俗音乐。而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它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民族风俗、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在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指引下,音乐所体现出的是一种高雅、静谧的内在美,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古典音乐中的古典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音乐是利用文字来记谱的,宫、商、角、徵、羽与简谱中的1、2、3、5、6相对应,而在周代时形成七音阶,新增变徵和变宫虽然七音阶早已经形成,但是古代的音乐形式中多以五音十二律为主。在《诗经》《楚辞》以及之后的唐宋诗词元曲等,都具有相应的谱被乐队所演奏。但是,由于时代原因,演奏音乐的艺人几乎都处于社会的下层,如宫女、舞女等,因此,音乐才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和流传。所以中国古典音乐是与中国古典文化紧密相连的,它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诗情画意的美,音乐体现的意境较之文学而言,增加了音律的听觉效果,更能引起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共鸣。诸如《关山月》《陇头吟》《阳关曲》等众多诗词,也作为民歌而广为流传,并以琴歌的形式得以保存。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征,某些淫词艳曲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中国古典音乐从旋律与和声来看,是追求旋律和节奏变化的。其形式就如同旋律勾勒的中国画,清新自然。同时中国古典音乐是古人情感之音的写照,如对恋人的思念之音,对自然生命的向往之音,对祖国山河壮丽雄伟的感叹之音等,无不体现了古人心中的情愫。然而,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化相通,都蕴含着古人浓厚的山水情結,因此,古典音乐总给人一种蜿蜒动听、细水长流之感,一些琴瑟合奏或独奏中,虽然没有惊人的场面,然而却是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在音乐中能感受到情感的交流,如遇知音般难舍难弃。而正是这样一种心灵上的艺术,使人们通过音乐能够体悟到自然之音在心灵深处的回旋和萦绕,意蕴深长,难以言表,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莫过于此。就如静水深流,意蕴在婉转流淌的同时,蕴含着不可言说的激情,平淡中透着新奇。

三、古典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8

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做胎教音乐?一说到这个问题,

也许很多准妈妈马上会想到是选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

是选民族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其实,用古典或流行的标准来选择胎教音乐,

正是准妈妈们常常出现的一个误区。

选择胎教音乐的三个标准

其实,胎教音乐的选择与古典还是现代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胎教音乐的选择通常需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

音乐的节奏要与人的心跳频率接近。大约每分钟60-70拍。节奏不能过快,太快的节奏会使胎儿紧张。但并不是说舒缓的音乐就好,过于平淡或单调的音乐也不好。摇篮曲或重复单调歌词的音乐,可能很快地让孕妇和孩子睡着,这样就不能达到胎教的目的了。

音乐的频率范围不能超过2000赫兹。这是因为胎儿的脑部发育尚未完整,其脑神经之间的分隔也不完全,因此,过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音域会造成神经之间的刺激串联,使胎儿无法承担负荷,造成脑神经的损伤。轻则在出生后听不到高频范围的声音,重则有可能导致失聪。

音乐的节奏不能过于强烈,不应有突然的巨响。胎教音乐中不能使用较强节奏的架子鼓等打击乐器,因为架子鼓的“咚咚”声和子宫内的胎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不协调的杂乱无章的混乱节奏,会给胎儿带来不良的刺激。另外,音乐中如果出现突然的巨响,会给胎儿造成惊吓。

根据这三项标准来选择胎教音乐,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民族音乐或是流行音乐,只要是不符合这三个标准的,都不能作为准妈妈的胎教音乐使用。

此外,胎教音乐不宜过长,五至十分钟的长度是较适合的,而且要让胎儿反复聆听,才能造成适当的刺激。等到胎儿出生之后再听到这些音乐就有熟悉的感觉,能够令初生婴儿有待在母体内的安全感,对于安抚婴儿情绪相当有效。

优秀的胎教音乐

依照上面所说的三条标准来选择胎教音乐就会发现,其中古典音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的古典音乐都适于胎教。一部分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音乐)因为其节奏和母亲的心跳旋律相近,所以对胎儿和新生儿有启发和安抚的作用,巴

转贴于论文联盟

赫《g线上的旋律》、莫扎特《21号钢琴协奏曲》、韦作特《d调广板吉他协奏曲》、舒伯特《鳟鱼》钢琴和提琴五重奏,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音乐胎教,快乐情绪最重要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9

关键词:现实古典现代社会

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结果被激恼了的贝多芬愤怒地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上前去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典,起码在柴可夫斯基时代就离我们远去。,古典,在时间的流逝中与我们渐行渐远。岁月将古典一并雕塑得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但我们不必叹惋,也没有无奈。

问题是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古典?古典一词classic源于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谐调、高雅、持久、典范。个人以为古典追寻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追求,实际是对那个时想的追求,我们亦可以这样理解:艺术源于生活,源于时代,古典源于古罗马时代,而流行源于而今,不同的艺术代表的是不同时代的精神不同时代的追求不同时代的旋律,亦可以说一种艺术就代表了一个时代。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连歌德和托尔斯泰都离古典遥远,我们大可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误解,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远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将古典的音乐肆意改编成小品加上强烈的打击乐,以为是重返古典名著断章截句截肢为摘抄和词典,供青年人写情书时参考,以为是挖掘古典对今天的发酵作用;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下子如球迷一样冒出这样多的发烧友,将贝多芬如私家财产藏在首饰盒中一样一任其尘埋网封,将巴赫塞进高级组合音响、看音响的名牌和效果比听音乐本身更兴味浓郁……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但我们对这一事实并没有遗憾,我们走出了古典的那个时代,走入现代的艺术似乎是一种必然。但是,古典被我们简化着,古典被我们肢解着,古典被我们附庸风雅着,古典被我们古为今用着,这在个人看来似乎是可笑的,我们自以为是的把听古典音乐当成一种高雅,我们在远离古典的氛围远离古典的精神的世界里追求古典,实际上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愚弄,我们没有生活在古典的那个世界,我们远离了古典的时代,我们实际上就不再古典,这个时候的我们再去挖掘摘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改编古典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完全是在弄巧成拙。

听古典音乐,便非常像是看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们都是从奥林匹亚山取下圣火,以为重返古希腊的辉煌。其实,我们早已经将奖励给胜利者的橄榄枝叶变成金碧辉煌实用的金牌。我们高举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同举着一把仿古的打火机没什么两样。我们也没有了那时的圣洁和虔诚。我们离奥林匹亚山越来越远,我们却跑得越来越兴致勃勃。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我们却以为古典是走进文化高雅层次高档位的一层光滑的涂料、一层珍珠美容霜、一剂养生驻颜的回。

古典,是一种水。我们以为能够制造世上任何一种水:蒸馏水、矿泉水、太空水、纯净水……古典,是圣水,是我们无法制造出来的。仿古的赝品,不是古典。古典是圣水,只流自天国、流自心灵、流自遥远的原始人类的青春期。我们人类已经太老了。我们在漫长的成长的历史中赢得了一些什么,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一些什么。

是的,古典是一种水。我们太爱把一种老酒或美酒灌装进瓶子或罐子中,或调制成颜色鲜艳的鸡尾酒斟进高脚杯中,自以为是珍惜、收藏或品味。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

古典,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它取自生活,取自时代,属于那个时代所特有,是不可复制的。而今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追忆古典的高雅亦或是典范,我们所要做的,是生活在自己的时代,追随属于我们时代的音符。

写到这里,不得又让我想起了那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承认个人对欢乐曲调的曲子有一种特别的嗜好,也必须承认自己在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曲子是曾被深深的吸引,那娓娓动听的语调,那欢快的旋律无一不让我为之心动,但不得不说我是敷浅了,以至于我后来才知道这首如此美妙的旋律创作于奥普战争中奥地利人惨败给普鲁士人之后,而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单单让人快乐,而是让战败的维也纳不再悲愤,不再沉寂。

序曲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颤音,好像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一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了主题的动机。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多瑙河畔的人们翩翩起舞、陶醉在大自然中的情景。它包含了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明朗而抒情,它由引子开头的音调所构成,是全区的主要主题;第二主题是一支轻松、明快的旋律。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穿着鹅绒舞裙欢快跳舞的场景。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亲切新颖的歌唱性旋律,第二部分的旋律则是流动怡人的,突出了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第三部分则是第一部分的重复。第四圆舞曲也有两段音乐组成:第一段音乐美妙动听,似乎象征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第二段音乐热烈活跃,具有着舞曲的效果。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它由两段音乐组成:第一段那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的情景;接下来的第二段音乐欢乐、热烈,是全曲的高潮;随后,全曲进入了尾声部分。

曲子的美妙不仅在于它的旋律,而也在于内涵,它在激发着欣赏着内心对多瑙河的热爱之情,激励着维也纳的奋起——或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时代精神。没有生活于那个时代的我们,单纯的去听它的欢乐,似乎就显得可笑了。

轻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篇10

一、音乐剧与古典歌剧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变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表演是以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三者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古典歌剧是由文字、音乐、肢体语言、空间和灯光组成的总体艺术品。古典歌剧(Classicalopera)在题材上力求贴近人心,强调歌剧音乐与戏剧内容更加紧密的结合。旋律简洁明快,乐队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并去掉了“数字低音”写法。以格鲁克、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为典型作品。

音乐剧和古典歌剧中都有歌词,但音乐剧与歌剧却有着不同的特点。音乐剧的歌曲有许多流行音乐,在演唱上是以说唱的为主要形式的,表演上看起来是很自如的。而歌剧全是运用传统的美声唱法。一部歌剧中既有宣叙调又有咏叹调。歌剧中舞蹈成份较少,而音乐剧的舞蹈成分非常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音乐部分。一台音乐剧的歌曲大概在二十到三十曲。许多音乐剧都偏向于某个方面。有的是歌曲,有的是舞蹈,有的是剧情的戏剧表演。

二、音乐剧《猫》的音乐

音乐剧《猫》是作曲家韦伯,根据艾略特的诗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歌舞剧。讲述的内容是将人的悲欢离合和一些感性的事情通过一群精灵猫表现出来,是一部以动物拟人的表现手法,成功演绎了一群杰里科猫在舞会上发生的事情。虽然《猫》的剧情很简单,但结尾点题,发人深省;在剧中除了声乐演唱外,还运用了大量的芭蕾、爵士、踢踏等多种舞蹈,呈现出全剧中三十多只猫的不同形态,年龄,性格等。表演生动,创作上独具想象力;而音乐美妙动听,易于传唱,最为可贵的是,作曲家把猫赋予了人性化。

1、音乐剧《猫》中的《回忆》

现代音乐作品中流行和古典的融合是非常时兴的。许多流行歌曲就像音乐剧的插曲,《猫》中的《memory》.作曲家韦伯在创作时,就考虑到要标新立异,故在音乐上采用非常多的现代音乐元素,譬如,爵士,电子乐,摇滚,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效果,音乐风格上仍保留着古典技法的思维方式但又突破了古典歌剧的规则限制,巧妙地与古典歌剧融合在一起。同时,还保留了歌剧中的非常优美的长调唱段,使得作品轻松欢快而又不显轻浮。正式由于音乐风格的自由化,往往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因素。音乐剧《猫》中韦伯就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乡村例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还有赞美诗的成分,例如,在剧中开始的合唱部分,就体现出了宗教意味,运用了“阿利路亚”赞美诗。每一种不同音乐风格的运用,都与人物的塑造,性格,角色的特点,氛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两次“回忆”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同的感受。如就像后一首音乐的情绪是和睦、温馨、幸福的,音乐经过两次转调,力度层层推进,极富有震撼力。

2、演唱唱腔

演员在演唱《回忆》这首作品时,唱腔上与传统的歌剧演唱是有所不同,但又保持着联系:歌剧演唱绝对采用的是美声唱法,其中采用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最为重要的是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每一种歌唱方式都有乐器伴奏。演唱者有合唱队伴唱,在某些歌剧中,合唱队的阵容甚至达到了整个交响乐团的规模,歌剧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其表演并不是说出来而是唱出来。而音乐剧则属于流行音乐范畴,多数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声唱法的;这种唱法,其实是在科学的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而有所变化的,流行唱法也是要有气息的支持,共鸣腔体的运用,只不过是比美声唱法呼吸自然一些,腔体运用的少一些,在咬字方面,也需要有字头和字尾,但是不需要过分夸张的咬字,表现上更为自如罢了。无论演唱的唱法有多少不同,但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上,通过科学的演唱,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这可以说明在演唱的唱法上,现代音乐作品还是和传统音乐作品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3、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