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43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1

第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教育,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偿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要依靠不断改革来实现。中国新民主主义结束之后,于一九四九年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不仅没有象苏联那样解体和崩溃,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独树一帜,并对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局面正在逐步深化,各项改革措施正在逐步出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教育,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偿试。

第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教育,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调节,也需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来最终达成。诚然,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领域,但是,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的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社会主义物质生活条件,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看,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各种社会形态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熟与完善,需要各种具体法律的更迭、替换、确立,而实现法律体系渐趋完备的起始源由,在于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与发展。因此说,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教育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步骤。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特别是十年,公检法被砸烂,法律被漠视,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制造了一批又一批冤假错案。结束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步入正轨,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时至今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教育,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这对于从事法律工作的检察干警来说其意义十分重大。

第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教育,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运动。中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最核心的部份就是由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构成,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教育运动,在建国后开展过很多次。现阶段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荣辱观教育,就是党中央结合现阶段的国内形势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条件下进行的又一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国家的学说,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2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以案讲纪以案学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深入推进顽瘴痼疾专项整治的通知》的要求,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进入查纠整改阶段以来,集中查纠、迅速整改了一批执纪执法领域的顽瘴痼疾。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现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学习收获

1、狠抓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认识。针对自身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不透彻,结合实际工作不紧的问题,我抓好重点内容的学习,力争学懂弄通做实,不断提升自己对“清顽瘴痼疾、除积弊陋习”思想纪律作风专项整治活动的高度重视,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深化巩固主题教育成效、持续推进自我革命。针对自身存在担当意识不强、落实不够的问题,我深入学习贯彻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巩固扩大主题教育成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来对待,在内心深处铲除滋生形主义、官僚主义的私心杂念,陶冶忠诚品格,锤炼坚强党性,砥砺奋斗精神。

二、存在的问题

1.学习活动参与度不够高。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整治顽瘴痼疾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参加了市局、支队组织的专项学习活动,但是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存在被动的学,机械的学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也是一样,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业务知识,没有加快知识更新、加强知识储备,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形成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氛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和党性修养还需要不断增强,在工作中学习中,没有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方面,没有真正把学习教育转化为推动各项业务工作的强大动力。

2.自身纪律管理不够严格作风建设还需增强。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散漫懒惰情绪,自我约束力还需增强。认为自己吃的是大锅饭,端的是铁饭碗。工作上做多做少一个样,工资上做好做坏一个数,甚至是做多了还会惹来麻烦、引来是非、招来矛盾,从而产生了对工作上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能溜就溜的不负责任思想;自投身工作以来,没有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自己从主观上没有深刻认识到加强作风建设、严明工作纪律的重要意义,没有明确纪律作风建设关系到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3.在执法活动中,存在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工作方法简单,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不高,基础工作不够规范。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精神和实质理解肤浅。缺乏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在处理问题时,畏首畏尾,存在着“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影响了社矫工作的形象。

4.制度意识比较淡薄,遵规守纪的自觉尚未形成,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现象,执行制度有时不够严格,有时对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大胆地进行自我批评和剖析。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只有理论上清醒和坚定,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学习不只是一般知识的积累,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大问题,理论水平提高了,看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工作能力也同样会提高。积极学习先进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工作热情,勇于担当,以创新精神推动工作新进展。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3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235-02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党的十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法治进程也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法治教育作为推动法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也逐步得到重视。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党的九十多年的历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

同时,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为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空间并非一片净土,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也为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及网络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各国在理论及实践中已普遍认可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和保障。作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法治教育能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坚强的后备军。通过高校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积极参与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我国法制建设、法律执行和树立法律权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和网络环境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基石,社会秩序需要依靠法律才能得到有效规范,特别是网络犯罪频发的信息社会,更是离不开法律的有效规制。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大学生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法治教育,他们在迈出社会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事,不但有利于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还能净化网络环境,创建一个合法健康的网络法治社会。

(三)规范大学生行为,增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成熟的青少年时期,还不能完全规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不断出现,更是敲响了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警钟。通过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法律权利,遵守法律义务,能够辨析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也让权利遭受到侵害的大学生能够有正确的法律救济意识和途径。

二、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

大多数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教育学生不违法犯罪或是讲授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而基本的法治思想、法治原则和常用的法律知识教育较少。这样的法治教育内容不全面,也比较浅显,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更不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新时期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上,要突破以往法治教育内容单一、浅显的局限,创新和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将高校法治教育定位为:法治教育不仅应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还应让其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制的传承和发扬者。

(一)法治理念的教育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我们在高校法治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要大学生树立法律的权威、信仰法律,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了解和掌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在让大学生认同和认可我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体系,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促使其能够信仰和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为社会法治的实现培育良好的土壤。

(二)法律意识的教育

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法律意识的教育,一个具备法律素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法律意识:宪法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用法律审视判断行为的意识和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治的灵魂和前进的动力,宪法意识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培养宪法至上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是让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意识,正确合理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遵守和履行法律义务,违反义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用法律审视和判断行为的意识,是让大学生能够用法律原则和规则正确地审视和判断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是让大学生在遭受违法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不是一味纵容犯罪违法行为,或者采取违法手段报复等,充分尊重和体现法律的价值和作用。

(三)法律知识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的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上,让大学生不仅具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同时掌握法律具体知识,能够有效地贯彻和使用法律。法律知识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还应包括主要的、常用的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大法。而却别于法科学生的法学教育,非法律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并非是让大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有的法律知识或条文,而是培养他们的法律学习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在我国成文法律不断更替的情况下,能够习得和正确理解这些法律文件,在面对具体法律问题时,能够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索引方向和法律应对思路。

三、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治教育形式和教育途径的单一。就重庆地区的高等学校来看,除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以外,法治教育往往是一学期开展一次普法讲座或举办一次普法活动,如法治与宣传教育讲座等。这样非常规化的法治教育很难让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和意识,同时学生接收到的法律知识也相当有限,法治教育成效甚微。笔者认为,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应该实现常规化教育,应形成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法治教育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

在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形势下,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应当探索构建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突破以往法治教育的局限,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态化,真正凸显高校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协同努力,为法治教育提供充分的人、财、物等保障。在具体的法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规范法治教育工作流程,成立法治教育办公室,责任到人。科学探索法治教育成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

法治教育的成效不仅依赖于长效稳定的机制,还依赖于法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在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中,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新理论课程教育,二是丰富实践课程教育。

第一,创新高校法治理论课程教育。在理论课程内容上,以往的高校法治理论教育,主要依赖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及少数的普法讲座,法律教育课程内容单一且少。因此,在高校法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上,应紧密联系高校法治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内容,即:法治理念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建议将法治教育课程结合德育教育一起作为大学基础课程来开设,增加理论课程数量,在大学期间持续开课。具体课程设置可参考《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机制,每学期开设8课时以上的课程。同时,重视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更容易让大学生放松警惕,应该常敲预防网络违法犯罪的警钟。

第二,丰富高校法治实践课程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教育课程,能够使法治教育更生动和形象,实践案例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观念和法律规范。高校法治实践课程教育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普法论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活动等,形成多元化的法治实践课程。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

在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作为教育载体和平台,比传统教育具有显著的优势,体现在高效性、便捷性、交互性和生动性。特别是新媒体的交互性,更能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法治教育过程中,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在新媒体平台的搭建上,高校可以有重点、有辐射地建设网络法治教育平台,形成“一中心,多平台”的网络法治教育平台。具体而言,以校园网站为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平台主阵地,同时也开通“校园法治微博”、“校园法治微信”等分平台,形成“一中心、多平台”的法治教育结构。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健.论中国的法律教育[J].比较法研究,1994(4).

[3]耿兆辉,易崇艳.中国高校法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4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教育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1-0004-02

[作者简介]王琼娟(1981―),女,湖南祁东人,硕士,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法学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教育,民商法学。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依法执政”的丰富内涵,从理论上解决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心问题。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要将法治精神融入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从传统的依法治教走向教育法治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法治方向。

一、教育法治化的内涵

“法治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1]法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受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历史传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法治化就是要根据时展的内在要求,积极弘扬法治精神,依法对教育进行有效的治理。教育法治化不但包括教育立法的过程,还包括教育法律制度的实施、教育目标和法的目标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育法治化包括教育理念法治化、教育关系法治化和教育行为法治化。

教育理念法治化就是在坚持教育公益性,追求教育自由、教育公平、教育民主等价值时,将法治精神融入其中,将法律评价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行为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教育关系法治化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法律制度表现出来的法治精神,在法治精神的引领下理顺教育关系的基本框架,使各教育关系主体的权利得到保障,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自由、有序的发展。实现教育关系法治化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各种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教育行为是基于教育关系而出现的、围绕着教育权力的获得和运用以及教育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2]一般而言,教育行为包括教育行政主体、学校、教师、学生和其他参与教育活动者实施的与教育相关的行为。简而言之,教育行为法治化客观上要求教育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有适当的约束,在教育权利的获得和实现的全过程中都有法律保障。

二、依法治教的现状

依法治教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全面开展“依法治理”活动的产物,属于行业依法治理的范畴,主要目的是通过行业建章立制,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侧重点在于法律制度的建立。依法治教理念的提出在我国的教育与法律之间确立了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以建立教育法律制度的方式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策、行政手段管理教育的方式,倡导依法管理教育,这在教育法制建设进程中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推行依法治教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有目共睹,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政府各职能部门抓规范办学的措施越来越严,而学校感觉办学自越来越少;学校普遍感觉办学越来越规范,而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投诉越来越频繁;学校抓管理的措施越来越精细,而教师的职业倦怠、学生的反感情绪越来越突出;教师越来越敬业、学校办学成绩越来越好,而教师职业越来越不受社会尊重、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

这些问题也许并不能说明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的全貌,却是教育深层次矛盾的体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能说是依法治教制度体系的建设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依法治教制度在执行环节出了问题。也可以这样说,依法治教的理念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其内涵渐渐固化,不能充分反映法治现状和人们对教育法律问题的认识。

三、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法治方向

法治的生命不在于立法,而在于将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通过人们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实现教育领域的法治化,需要更新教育法治化的观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将教育法治化作为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要求各个教育领域、各项教育事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而且要让法治精神融入其中,突出法律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价值,从而为有效化解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牢固树立教育法治化的观念基础

第一,树立良法观念。教育法治化要建立在完善的教育法律基础之上,否则教育法治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教育立法应当以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基础,符合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国情,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民主性、科学性。

第二,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厘清教育领域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正视并充分发挥教育政策在处理教育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树立维护法律权威的意识,尊重教育法律法规的至上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只有全社会成员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所制定的法律才能得到贯彻执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第三,提升公民的法治能力。“法治的力量在于人民,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的实践中去,就能够使法治中国建设产生不竭的力量源泉。”[3]公民的法治能力在教育法治化过程中尤为重要,只有全民树立法治观念,自觉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方法看待和分析教育领域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并能有意识地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监督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法治化。

(二)将法治精神融入教育的现代化治理

用法治精神引领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法治方向,需要基层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下,以客观的教育规律为基础,将教育法治化的精神融入各项活动之中。一是明确政府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在此基础上简政放权,保障办学主体的自;二是通过合法程序、合法的制度执行体系,理顺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等各种关系,明确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各类教育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三是增强执行力,重点是建立有效促使义务得到履行及权利得到保障的问责机制;四是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教育督导,打造教育阳光服务平台,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五是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做到每一项重大改革、重大决策都有法有据。

学校要在教育法治化理念指引下,用好办学自,在现有的教育法制框架下,科学构建以章程为基础的制度运行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体系,重点完善校长负责制、民主集中制、校务公开制度、教职工和学生申诉救济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这些制度顺利运行,保障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等相关主体的权利,使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建立在牢固的法治基础之上。具体来说,第一,根据办学特点,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在全校范围内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如开设法治讲座,有针对性地开设法制课程,开展以法治建设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法律文化的建设等。第二,推进各项教育活动的标准化建设,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提高学校内部管理层的法治意识和依法治校的能力。第三,扩大学校的基层民主,用权利制约权力。建立并运行校内申诉机制、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发挥教代会、工会、纪委的监督作用,对学校重大决策、校务公开、各项制度执行等通过适当的责任追究机制开展有效监督,把学校管理者的一切权力都置于全体师生的有效监督之下,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30.

[2]张国霖.教育法治化的内涵要素[J]教育评论,2001(3):15-17.

[3]马振清.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民法治观念与法治能力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3.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5

【中图分类号】G520.1【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06-05

一、全省教育系统“六五”普法任务顺利完成

2011年以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指导支持下,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各项目标任务。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持续增强,教育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在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普法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江苏省教育厅成立由厅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普法工作机构,建立普法工作联络员制度,做到“机构、人员、责任、工作”四到位。全省乡镇以上中小学校均聘请了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健全普法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司法、宣传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积极争取司法行政部门支持,把青少年法治教育、普法工作经费保障等纳入全省普法考核内容和标准之中。

(二)重点对象普法成效显著

青少年法治教育取得新进展。中小学生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考核”得到落实,法治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中的占比达10%以上,并在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中占有一定分值。一些中小学还开设了法治教育校本课程,南师附中等一批中小学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高校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课。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将安全教育、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消防、禁毒等专题教育融入青少年法治教育框架。全省教育系统干部和教师的普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规划,把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各地把法治教育列为校长和教师全员培训内容,有效提升了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素养和能力。《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和新修订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颁布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及时组织学习宣传和专门培训,有力配合了法律实施工作。

(三)普法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

根据教育系统普法对象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省教育厅举办了不同专题的法治培训班。“六五”普法以来,省教育厅共举办10次视频和现场法治培训班,培训人次达1万人以上。认真组织主题日教育活动,各地、各校在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集中进行了法治教育。积极探索网络普法,建成“江苏教育网上法律学校”,并举办了全省中小学师生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参赛师生近350万人,昆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和学校实施“互联网+法治宣鹘逃”的普法新模式。深入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省教育厅组织省演艺集团创作普法作品,开展了“法治歌曲、戏剧和小品进校园”活动,南京师范大学连续九年举办“律苑星辉”江苏高校法律人风采大赛,许多高校还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面向社会开展了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主动争取综治、司法行政、公安、法院、检察院、妇联、共青团等部门支持,建成一批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资源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一批法官、检察官走进校园普法,徐州市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了“法治启航―女童保护村小行”行动。各地广泛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初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普法网络。

(四)普法工作和依法治教相结合不断深化

各地、各校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在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加强教育行政执法体制与机制建设、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规范行政复议及申诉的程序与制度、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全省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建设扎实推进,82所高校章程核准公布,全省90%以上的中小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省现有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8所,省级示范校255所,市级以上示范校比例达68%。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教育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团结奋斗的结果,其别凝聚着全省教育系统普法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二、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面临新形势

教育系统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骨干力量。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全面推进,以及教育改革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做好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中央、省委省政府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大任务和重要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求法治宣传教育“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使法治成为江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省委书记李强、省长石泰峰对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教育系统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教育现代化建设赋予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新使命

教育法治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推进教育法治化,普法是基础。只有深入持久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员工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让法治理念和精神扎根于教育,才能筑牢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法治根基。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还是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受教育权益,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都会涉及大量的法律问题,产生大量的法律需求,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七五”普法走在全省各条战线、全国教育系统前列,为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提升普法质效成为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新任务

多年来,全省教育系统普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全面依法治教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对教育法治的新期待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普法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多样,普法工作的检查考核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国家、省“七五”普法规划都把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把青少年法治教育摆到普法工作的重要位置。当前,随着流动家庭、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增多,以及网络的普及,青少年法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既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强研究,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特别是要在普法对象全覆盖体系建设上,在普法精准化上下功夫,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普遍接受法律、尊崇法治。

三、认真落实全省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各项任务

全省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江苏建设新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提升全省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要以国家、省和教育部“七五”普法规划为统领,深化全省教育系y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一要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高全省教育系统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省教育系统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宣传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宣传党的领导是宪法实施的最根本保证,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我国的国体、政体,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宪法基本内容,认真做好“12q4”国家宪法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三要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行政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结合江苏实际,做好地方性教育法规的学习宣传。要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尊崇,遵守党内法规。四要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健全守法信用记录,完善教育领域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加强教育系统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法治文化引领、熏陶作用。

(二)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学法用法

教育系统普法具有特殊性,干部和教师既是普法对象,也是普法主体。一要抓好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法用法。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带头尊崇法治、掌握法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重大决策前先行学法等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要求,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要制定干部学法规划,加强法治培训,保证培训课时和培训质量。要健全测评机制,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公务员能力和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二要加强学校管理干部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列为校长、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其法律素质和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各种问题的能力。高校要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要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明确校长任职应知会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常识及规定。要建立校长依法治校能力省、市、县(市、区)三级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法治思维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管理学校的优秀校长,把校长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校能力作为校长任职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三要开展面向教师的法治宣传教育。结合学校依法治理需要,贴近教师实际,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依法参与学校管理、尊重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意识以及依法维护自身和学生合法权益的能力。要把法治培训列为教师全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明确法治培训在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中的内容和学时。省教育厅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各地、各校要通过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学观摩、法治演讲、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教师每年接受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把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掌握法律知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等情况作为教师师德和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不断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统筹规划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义务教育阶段要开好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教育阶段要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课时;高等教育阶段要把法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开设法治基础课或其他相关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要探索开展法治渗透教育,在有关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理念和内容。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要配齐法治教育课教师,探索建立从司法等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加强法治教育教师培训,到2020年,每所中小学至少有1名教师接受100学时以上的系统法律知识培训,能够承担法治教育教学任务。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培养一批优秀的法治教育教师。二要多形式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在入学、入队、成人礼仪式中规范设置专门法治教育环节。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法治讲座,开展一次法治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治教育力量。要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群体的法治教育和服务支持。三要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各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标准的实践基地,各县(市、区)均建立相应的法治教育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要开展“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建设,开发多种形式的网络法治教育资源,继续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网络大赛。鼓励有关高校设立法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学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切实加强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队伍建设。

(四)着力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

要坚持普治并举、学用结合,促进法治知识普及、法治观念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一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编制并完善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努力形成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公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根据教育部部署,开展依法治教示范区创建活动,推动若干地区成为全国依法治教示范区。省教育厅将遴选若干市、县(市、区)和学校作为依法治教的改革试点单位。二要深化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均要达到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形成一批示范典型。要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健全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省教育厅指导民办高校修订完善章程,制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教育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逐校核准公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到2018年,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校内民主管理体制,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全面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水平。三要加快建立法律顾问制度。2016年底前实现省、市、县(市、区)教育部门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高校要有机构专门负责依法治理和法律相关事务工作,聘请专任法律顾问。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单独聘请法律顾问。各地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律师协会合作、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力量等方式,搭建区域内中小学法律顾问资源共享平台。要切实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普法宣传、依法治理方面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6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推进,法治进程也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法治教育作为推动法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也逐步得到重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党的九十多年的历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

同时,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为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空间并非一片净土,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也为法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及网络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各国在理论及实践中已普遍认可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和保障。作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法治教育能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坚强的后备军。通过高校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积极参与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我国法制建设、法律执行和树立法律权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和网络环境

法治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基石,社会秩序需要依靠法律才能得到有效规范,特别是网络犯罪频发的信息社会,更是离不开法律的有效规制。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大学生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法治教育,他们在迈出社会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事,不但有利于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构建,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还能净化网络环境,创建一个合法健康的网络法治社会。

(三)规范大学生行为,增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成熟的青少年时期,还不能完全规范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不断出现,更是敲响了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警钟。通过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法律权利,遵守法律义务,能够辨析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也让权利遭受到侵害的大学生能够有正确的法律救济意识和途径。

二、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

大多数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是教育学生不违法犯罪或是讲授与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而基本的法治思想、法治原则和常用的法律知识教育较少。这样的法治教育内容不全面,也比较浅显,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更不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在新时期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上,要突破以往法治教育内容单一、浅显的局限,创新和丰富法治教育内容,将高校法治教育定位为:法治教育不仅应让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还应让其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制的传承和发扬者。

(一)法治理念的教育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我们在高校法治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要大学生树立法律的权威、信仰法律,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了解和掌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就在让大学生认同和认可我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体系,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促使其能够信仰和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为社会法治的实现培育良好的土壤。

(二)法律意识的教育

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法律意识的教育,一个具备法律素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法律意识:宪法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用法律审视判断行为的意识和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治的灵魂和前进的动力,宪法意识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培养宪法至上意识,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是让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意识,正确合理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遵守和履行法律义务,违反义务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用法律审视和判断行为的意识,是让大学生能够用法律原则和规则正确地审视和判断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用法律维护合法利益的意识,是让大学生在遭受违法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不是一味纵容犯罪违法行为,或者采取违法手段报复等,充分尊重和体现法律的价值和作用。

(三)法律知识的教育

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的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上,让大学生不仅具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同时掌握法律具体知识,能够有效地贯彻和使用法律。法律知识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还应包括主要的、常用的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大法。而却别于法科学生的法学教育,非法律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并非是让大学生全面细致地掌握所有的法律知识或条文,而是培养他们的法律学习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在我国成文法律不断更替的情况下,能够习得和正确理解这些法律文件,在面对具体法律问题时,能够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索引方向和法律应对思路。

三、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治教育形式和教育途径的单一。就重庆地区的高等学校来看,除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以外,法治教育往往是一学期开展一次普法讲座或举办一次普法活动,如法治与宣传教育讲座等。这样非常规化的法治教育很难让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和意识,同时学生接收到的法律知识也相当有限,法治教育成效甚微。笔者认为,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应该实现常规化教育,应形成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法治教育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

在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的形势下,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应当探索构建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突破以往法治教育的局限,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态化,真正凸显高校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法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协同努力,为法治教育提供充分的人、财、物等保障。在具体的法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规范法治教育工作流程,成立法治教育办公室,责任到人。科学探索法治教育成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高校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

法治教育的成效不仅依赖于长效稳定的机制,还依赖于法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在高校法治教育课程建设中,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新理论课程教育,二是丰富实践课程教育。

第一,创新高校法治理论课程教育。在理论课程内容上,以往的高校法治理论教育,主要依赖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及少数的普法讲座,法律教育课程内容单一且少。因此,在高校法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上,应紧密联系高校法治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内容,即:法治理念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建议将法治教育课程结合德育教育一起作为大学基础课程来开设,增加理论课程数量,在大学期间持续开课。具体课程设置可参考《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机制,每学期开设8课时以上的课程。同时,重视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更容易让大学生放松警惕,应该常敲预防网络违法犯罪的警钟。

第二,丰富高校法治实践课程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增加实践教育课程,能够使法治教育更生动和形象,实践案例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观念和法律规范。高校法治实践课程教育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普法论坛、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活动等,形成多元化的法治实践课程。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7

1公务员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1.1公务员法制教育是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在规定的丰富性及其对公务员素质发展的多方面教育的需要,决定了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也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公务员法制教育是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首先,从政治与法律的关系看,政治规范是法律规范的最高层次,法律规范是政治准则的基本保障力量.进行法制教育是维护政治原则和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保障.其次,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律的正义、善良性质基础.只有加强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的公务员个体化和公务员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第三,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内容都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应,是对其予以法律上的认可,加强法制教育可以为这些内容的实施提供制度化保障.

1.2公务员法制教育是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法制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使之具有法的属性.遵守法律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法律上的义务,从而使它获得强有力的保障.违反它,既是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也是违反法律规范,既要受到道德谴责又要受到法律追究,这样就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实现.而且,从法的作用看,法具有教育作用,它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通过明确规定所保护、鼓励和抑制、禁止的行为,深刻反应了国家所倡导和保护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见,进行公务员法制教育,增强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较高的层次,涉及人的内部思维,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不论是法律运用前的指引教育、评价教育还是法律适用后的强制教育都仅仅涉及到其调整对象的具体行为,通过对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影响其思想.法制教育能够促使公务员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念在其外在的实践行动中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体现,从而有效保证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意志、党的政治主张在行动上落实.公务员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功能上的可通约性,决定了公务员法制教育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公务员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作用

2.1有助于公务员自身的不断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公务员任用、考核、职务晋升的规定,我们应当承认,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无论是一般职务的公务员还是具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对公务员不必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由.因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永无止境的过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放任自流,很容易导致其道德滑坡.同志曾指出“:为了爱护干部,党组织要抓好对干部的经常教育、管理和监督”.通过法制教育对公务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实际上正是对公务员爱护、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对公务员负责的表现.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转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功能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外在力量,达到改变教育对象内部状况的一种重要活动.”通过认识转化、态度转化、行为转化等方式,帮助人们转变思想,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能够充分实现法制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功能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促进公务员自身的不断完善,使他们“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2.2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公务员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和政府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是直接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体现并执行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等,都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政策措施.廉洁自律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腐败行为的发生,首先是思想道德防线出了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反腐败要取得实质性效果,必须从源头抓起,把加强公务员廉洁自律意识作为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对国家公务员施以思想政治教育,用政治观点来指导和调节国家公务员的思想坐标,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廉洁自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性工作,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人的客观行为受主观思想的支配,一切行为都是某种意识作用的结果.只有思想腐败了才会导致行为腐败.因此,从源头上防腐,首要问题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通过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能够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从而有效地遏制腐败.

2.3有利于加强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提升公务员行政伦理水平

行政伦理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和.也就是说,行政伦理就是行政人员的职业伦理,行政人员的品行、道德对行政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公务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它的行政伦理状况直接影响着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影响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的能力,所以公务员行政伦理的高低状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务员行政伦理状况优良,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反之,将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和完善公务员行政伦理,需要他律和自律,也就是说需要进行行政道德教育和提高道德修养两个方面着手.行政道德教育指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伦理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对公务人员进行伦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等等,这是他律.自律是指公务员要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这两个方面都可以通过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来实现.也就是在加强公务员法制教育的同时,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渗透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诚实守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以及“五种革命精神”的教育,增强公民信用意识.通过有效地法制教育养成机制运行,使广大公务员的行政伦理修养,由以履行行政责任心为核心的道德自律,逐步渐近到行政理想、行政态度、行政义务、行政责任、行政纪律、行政技能、行政荣誉、行政作风融为一体,将行政他律与行政自律统一起来的行政人格形成与完善的最佳境界.

3公务员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3.1提高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意识

所谓渗透意识,就是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在进行法制教育时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把公务员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公务员法制教育作为提高公务员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和依法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其首要目标在于知识传授.然而公务员法制教育还担负着对公务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果把它的目标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抑制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以,在公务员法制教育过程中必须树立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公务员法制教育过程之中.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在公务员法制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渗透意识的强弱是决定公务员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成败的重要因素.建设一支良好的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做好公务员法制教育并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关键.因此加强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意识是充分发挥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基础.首先,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符合新形式下的教育观念和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其次,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公务员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持活力.要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公务员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研究公务员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机制、新途径;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新成果,结合公务员法制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第三,要有权益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对自身利益普遍高度关切,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关心和帮助公务员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观念,正确引导公务员在依法行政、履行公务职能的同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四,提高自身素质.公务员法制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还要实现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功能,这就对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感染并影响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2挖掘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公务员法制教育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人们之所以选择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绝不仅仅因为它的国家强制力,更具底蕴意味的是通过这种普遍有效的理性规则,来内在地表达、传递、推行着能被认同和接受的一定价值原则和要求,……而法律的内在价值则主要是有伦理到的来提供的”.法律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法律就是党领导人民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意志化的结果.因此公务员法制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注意落实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深入钻研法律规范和法律知识,而且还要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把公务员法制教育中那些能够培养公务员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结合公务员的实际情况,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法制教育.在传授具体法律知识的同时,深刻挖掘法律规范制定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实质,传授法律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使公务员深刻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把握法律所体现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髓,从法律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化为公务员的动机和意识,并由公务员将这些意识外化为依法行政的行为,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公务员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增强公务员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渠道作用,才能使公务员把这些观点转变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和思想工具,用于观察和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如在法理、宪法和行政法的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由、平等、社团、团结、民主等.在讲授这些法律知识时就可以渗透相关的政治道德和政治理念,使公务员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和理念,从而逐步提升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水平.

3.3密切联系法制教育全过程,注意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点”“、时”“、度”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8

关键词:中国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旋律背景开展的,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理念是要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随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随着时展、环境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也注意到了这些发展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点;有的简单否定过去的做法,超越社会实际的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不符实际的超前现象,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工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简单地讲道理,只要讲清道理就完事,使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做受教育者的思想工作,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独占教育舞台而不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对象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问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淡化。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受“普世价值”的影响,有人认为要引导树立全人类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展不能合拍,首要的原因是教育者缺乏辩证思维,企图用一种静止的、封闭的、片面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否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拥有辩证思维,能否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教育对象思想的变化树立科学的理念。根据辩证法原理,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历史角度、科学角度和价值角度。从历史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从科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来源于客观实际、是否反映了被教育者对政治理论接受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否从广大官兵的实际工作出发,真正促进中心工作的完成?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质上是党和国家教育要求与实际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包含了先进的教育要求与教学内容,两者不能割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包涵了这些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从某种程度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被教育者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党和国家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然而在传统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育内容却没有与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教育内容没有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内容缺乏时代感、生动感,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产生排斥心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只注重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忽视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情绪的表达,只注重“上情下达,不注重下情上达”,在教育内容上脱离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的发展水平,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切实际的问题;有的则没有注意到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没有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始终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开阔视野,把各种对现代化有用的,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用的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按照“四化”、“四有”的要求,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技术素质要求等多方面,调整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开发人们的智能资源。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9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法律教育的要求,大学生通过在学校对《法律基础》和《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法律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大多认识到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有所增强,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法治教育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的法治教育,应该是以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主,使法治观真真切切的融入到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当中。而现阶段的高校只是侧重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只知其型不知其含。整体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很低,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衡量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条件。如今的大学生只重视考试的结果,很多人倾向在拿高分,拿学位。学习也是围绕着自身的专业课和各项考试,以至于对宪法、民发、刑法等重要的法律知识的了解也只是皮毛。不少同学为了应付所谓的考试只是机械的背诵,不会全面的、深入的体会法治教育的精神和重要意义。

(二)法治教育内容落后

国内许多研究学者们表明,高校对法律基础教学的忽视,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培训费用不足等几个个原因。依据2013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得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方面的基础内容(1)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很多法律规定和概念都是几年前得内容。总体上缺乏教育和引导学生法治观教育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型国家同步的内容。这些不完全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从而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难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三)法治教育形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法治的教育基本都是以上课的形式为主,课外的活动及宣传为辅。此类的教学课时也是非常少。上课的教学形式也仅限老师在课堂灌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根据学者的统计调查,71.58%的教师没有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的教师中又有86.13%的电子教案里没有视频和案例分析。教师对课程的忽视,只能简单枯燥的灌输理论和定义,这种单一的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基本的情感交流,只是要求学生达到分值标准就是课程完成的体现。使学生忽视了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升华,非常不利大学生对法治精神的培养。

(四)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法治教育的教学和培养中,大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施教者,教育者本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法治观念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受教者能否真正的体会和领悟到法治观念的精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些教师对法治相关的专业知识贫乏,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司法实践经验不足,会对教学和法治的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五)大学生自身对法治意识的忽视

现代化的数据、信息、网络化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网络信息的繁杂,使刚离开家而在学校学习的大学生们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刚入校的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差一些,自觉守法的能力比较低。近年来,在高校内部,大学生犯罪的比率也是明显增多,有一些大学生心性浮躁,爱慕虚荣,不求上进,爱与同学攀比穿戴名牌,所以在学校内部甚至外部进行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另外一些大学生由于在家里得不到关爱,从小的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上大学脱离了家庭的束缚,在学校内挑衅、打架、斗殴等。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犯罪趋于高科技化,他们走在犯罪的道路上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刑法。例如复旦投毒案件,投毒者其实有机会挽救受害者的生命,正是由于他们的法治意识的缺乏,没有意识到触犯刑法的严重性,使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

(一)完善法治观的教育内容

科学的界定法治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完善法治观教育内容是法治观教育内容是法治观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与其他群体法治教育内容不完全相同,大学生法治观内容除了有党和国家法治建设要求外,还要坚持以培养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识为目标。在法治教育内容上还可以加一些法治理念、法治渊源、法治特征。有条件的可以编写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法治教育材料,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注重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需要着眼于增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法治精神的形式正是因为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为主体感受继而上升为理性的体认,最终升华为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使法治精神让大学生体会到法律不仅可以制约人,而且可以保护人。

(二)法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的完善

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就很难有法治教育实效。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从这一点出发,在确定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时就不能只侧重于法学基础理论,更要强调法在社会中的作用。高校也应重视关于法治教育的课程。科学、合理、适当的增加法治教育课时。教师在教授学生法治课程时,也要丰富地、多元化地去讲解,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哪里不懂,学到了多少,体会了不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专注度,还鼓励的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体会法治精神的内含,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高校还可以多组织、举办一些有关于法治教育的宣传活动,成立一个大学生法治型的社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有关社团的活动、讲座、辩论赛等,使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成绩分数,它可以更鲜活、更生动地激发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体会,使理论得到内化,并升华为法治内在的素养,最终形成正确的法治行为。

(三)教师队伍建设

法治教育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必须有一支受过正规培训,有一定法学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加大力度来加强法治教育队伍建设。邓小平曾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以此可以看出,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应当注重吸收一些具有专业法律素养和法律专业毕业的高职教师,与各学院的法治教育部门沟通协调相关工作,使各学院内部的教师人员也可以了解和学习一些法治素养。高校还可以在教师晋级考试中加试法律内容,让每个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是不合格的教师,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进修、读学位等方式提高自身修养,使全校的法治意识上一个新台阶。

(四)创造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法治意识的提高和培养有独特的作用。因为校园文化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产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严格依章办事,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纪乱纪可耻的校园风尚,组织以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为目标的班团活动,有表达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校训、校歌等。当今是网络数字化高速运转的新时代,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的应用上多一些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也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新媒体。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的官方网站宣传一些关于法治活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还可以转发法治教育内容为主的微博或微信,在微博微信里留下相关专业教师的咨询电话。使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情况向专业的老师咨询一些法律常识,例如劳动法、合同法等,这样使法治教育经常化、形象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自觉、自然的校园法治氛围,强化潜移默化的效果,使法治教育收到入耳入脑导行之功效。

法治教育的体会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传统;现代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71-02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首要内容呈现,同时也是针对社会问题和矛盾解决的有效途径。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着人们正确思想行为的形成,并将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瓶颈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理论的灌输为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通过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等各项教育来进行思想方面的教化和灌输,以此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工作,使其更加顺利地进行。总之,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育手段是阶级教育,教育模式是通过政治理想的灌输和学习运动为核心,与此同时,在当时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唤醒广大工农群众的思想政治意识、弘扬无产阶级的阶级精神和阶级意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和建设、肃清思想领域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观念。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和瓶颈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不足

以“政治”二字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时其理论内涵具有一定的时代合理性。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单一的行政管理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以往仅仅靠政治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则需要充分发挥社会、道德、法制、经济等方面的管理和调节职能。仅仅以“政治”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今已经很难满足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在其理论涵容量的不足,以及说服力和实际效果也明显被减弱。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简单片面

在过去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人们能够接受宣讲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我国整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经济结构、利益主体、所有制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人们在精神文化需求和思想活动方面呈现出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选择性也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人们在选择和观念上的愿望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中国人形成矛盾甚至形成了一定程度上潜在的逆反心理,不断被削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说明着更新其传统模式迫在眉睫。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现代化缺失

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在现代社会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教育者的知识和观念和现实中人们的需求相脱节。大多数教育者以往在政治层面上的价值观念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不管是知识还是观念都缺少现代化的理念。由于受到过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特色的影响,教育者早已习惯用具有强制性的说教方式,达到让受教育者仅仅是简单接受的状况。也正是这种具有强制性的说教方式一直压制着受教育者的个人主体性,并且在政治人格和道德人格上形成了某种“权威人格”倾向。教育者也正是依赖于这种外在权威的威慑来维持行动的合理性。教育者总是习惯于单向的关注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关注对自我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受教育者之外是在所难免的。教育者身上的某些缺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被大大削弱,甚至出现了公共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的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时间是以1978年为界。改革开放以后,转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况又如何呢?从整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展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得更加规范化、生活化、民主化、科学化、社会化、隐性化、主体化、现代化等[2]。规范化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领导管理实现了经济型向科学型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更加贴近受教育者,回归了现实生活。民主化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工具性价值向兼顾人文性价值的转变和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社会化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变化上。主体化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品德自我建构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隐性化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间接的途径熏陶和濡染受教育者。科学化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实现了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强化了预见性和超前性研究。现代化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变化上,即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来自自身系统操作效应和社会系统变迁的双重压力人依旧是其转型中的障碍,因此,依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健全。

三、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发展的对策

(一)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吸收和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实现应该继承和借鉴国内外道德教育的方法。一方面,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并通过了实践的检验,说明它是科学的,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吸收和深化。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西方国家道德建设的精华。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该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向,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参照,在观念、机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坚持思想教育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的重要原因。没有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战斗力,没有了生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

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显然已经不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转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求。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进行创新。在价值观的创新上,我们要坚决杜绝那种犯唯社会价值观和唯个人价值观的片面错误,确立一种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辩证统一的新价值观;在主体观的创新上,我们要杜绝犯唯教育者主体观和唯受教育者主体观的片面性错误,确立一种全新的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在方法观的创新上,我们要杜绝犯唯教育者活动方式的方法观和唯受教育者活动方式的方法观的片面错误,确立教育者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在任务观的创新上,我们要杜绝犯唯社会规范灌输的任务观和忽视甚至否定灌输社会规范的倾向的错误,以确立灌输社会规范的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为目标。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在稳定中求发展的体系。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首先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问题。在坚持政治性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规定的基础上,拓宽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在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进行。坚持以思想信念为核心,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紧紧围绕工作中心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提高它的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群众,服务基层,密切关注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现过程。面对全球化这样的新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也不可避免地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中之重。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只有摈弃不切实际、不合时宜,借鉴和吸收当前行之有效地方法并加以创新,使其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要灌输与双向交流要结合。要科学有效的实施灌输,就必须把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在发挥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双向交流的新观念、新方法,达到相互激励和教育的目的。二是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三是要区分层次,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方法是讲究层次性。在当代,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文化水平和职业特点的差异,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诸多元素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就要求教育要采取区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方法。

4.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像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系统,要想使其获得系统效益以及成果最大化,建立起协调、平衡、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机制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引导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和教育者的通力合作,而合作的基本前提是必须保证目标的一致性。决策部门通过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从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创新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扭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人负责、可有可无的疲软状况。各个职能部门和教育者只有按照统一的目标,相互协调,共同配合,才能产生同方向、强力度的最大合力。否则各部门之间就会互相扯皮,形成内耗。二是协调配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全党的大事,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要有必要的专门工作部门与机构,又要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工作责任。要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