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9:00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1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什么是突发事件?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做出了明确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通过近年发生的突发事件来看,要提高政工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学习,增强应急责任意识

政工干部要承担起应急突发事件的责任,加强学习增强对应急突发事件的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丰富应急知识。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考验自己能力与水平的标准。

面对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巨大压力,政工干部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没有过硬的素质就会被压力压垮,事件处理决策可能一塌糊涂,甚至失去理智。积极培养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是政工干部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功课,应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过硬的心理素质。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做好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是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政工干部能力强不强的体现。正确把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大方向,要学习政治、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学习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防灾手段和应对模式,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案例,借鉴处置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人的生命财产损失在突发事件中将到最低限度。

二、制定应急预案,强化演练应急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预案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所需的应急行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抗灾救援行动的指南。

1、制订应急联动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目的在于促进或阻止某种事件的发生,并在某种事件发生后,实现有效处理。各类预案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有能力,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我们可能无法避免危机的发生,但“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我们完全可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迎接它和预防它。要高度审视自己管理的对象、重视危机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出各类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联动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2、建立日常演练机制。既然很多时候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日常预案的演练就是在为危机所做的准备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演练是最好的培训”。目前,突发事件演习还十分欠缺,许多人在灾害来临时不知所措,缺乏科学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事发之前认真经常对制定的预案进行演练,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按预定的方案展开工作。因此,加强突发事件预案的演练,应成为各级政工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3、预案的演练总结。一是感受在发生突发事件紧急状态下的氛围,进一步掌握在发生应急事件情况下所要执行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提高政工干部对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等综合应变能力。二是通过预案的演练,让人树立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在演练中学到正确的处理方法,提升在危机状态下的自我保护和相互协作的能力。三是对预案在演练过程中,出现的运作程序、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完善,使各种应急流程得到检验。

三、提高事发现场快速处置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具有很大有破坏性,将直接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作为现场的政工干部来说,必须保持头脑冷静、对事发现场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从而有效地保障人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

对突发事件的,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有效地消除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损害程度。同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又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既要考虑采取措施的力度,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效果,又要考虑其后续影响以及周边因素的作用。。

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谋划,防止急于求成,采取强制手段粗暴处置。要坚决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现象的发生。一是在最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人力、物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工作,使各个部门高效、有序运作起来,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三是妥善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避免事件因组织拖延、调控不当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有效地消除突发事件,使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始终处于最低、甚至完全杜绝状态。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2

一、发挥优势,掌握话语主动权

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受众的关注度很高。受众接受信息往往先入为主,这是舆论引导的一个有利条件。因此,在事件发生的初期,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在突发事件面前,任何迟疑和沉默,都意味着给谣言预留空间。时效是掌握话语主动权的关键。

广播快速、便捷、互动的特性。尤其适合应对突发事件。武汉电台在近两年国家和地区的每一次突发性事件中,都恰到好处地把握着说话的最佳时机。广播的互动性也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008年的雪灾、地震中,各地广播电台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的广播,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通道,也是公众信息反馈的集散地。而且还成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政策和指令的平台。

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对突发性事件进行舆论引导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在与公众的互动中完成的。突发事件出现后,社会上的各种声音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交汇在一起而发生碰撞。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也被唤起,尤其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这时候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除了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要注意倾听公众的意见。只有掌握公众的意见。才可能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新闻媒体也可以在自由平和的气氛中,把问题交给公众,让大家在讨论中明辨是非,逐步形成正确的主流社会舆论。

二、辩证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

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引导,并不是单纯的业务问题、技术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所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是新闻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关键。

突发事件的产生看似偶然,其实背后有很多必然,有很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往往会因为事件的突然爆发而纠结在一起。如果媒体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单纯地就事论事,就很可能会引起舆论的偏差和社会的躁动。使突发事件所反映出的矛盾走向极端。因此,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要充分考虑事物的整体情况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全面考虑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报道后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及时准确地把握公众的情绪。积极稳妥地把握舆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维护稳定大局,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媒体要特别注意报道的口径和尺度,既不能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大事化小。也不能主观臆断,随意夸大,更不能危言耸听。尤其是关于突发事件的细节和数字,既要客观报道。又要辩证对待。汶川地震时,武汉电台在第一时间得到两个消息。一是湖北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称地震震级为8级,另一个是上级的通稿,称震级为7.8级。7.8级和8级都属大地震。但是,在地震发生初期,由于公众的内心极其敏感。任何一个微小的数字,都有可能对人的心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新闻媒体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客观辩证的认识和态度。有人担心。这是不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人们所听到的“新闻”,都是通过选择和加工过的信息,并不是单纯的事件本身。任何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立场、观点、方法和角度以及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影响或制约。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首先要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其次,要运用辩证法,也就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念,去反映客观事实,揭示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及其本质原因。

突发事件往往是一些灾难性的重大事件,会对社会造成破坏,而处理突发事件,又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政府的有效控制和调节妥善处理。新闻媒体一方面要注意观察、报道社会各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避免社会各方面可能会出现的矛盾冲突。灾后的首要任务是稳定人心,因此,媒体的舆论引导要多从正面人手。以正面报道为主,宏观报道与微观叙事相结合,既及时报道灾情和救灾情况,又要大力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事迹,弘扬人们不畏艰险奋力救灾的精神,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战胜灾难、共度难关的信心,使大众的舆论统一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上来,努力使社会舆论和社会氛围有利于救灾和灾后重建。

三、以人为本,提高媒体综合素质

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的整体素质。要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必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

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能力和政策水平等。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在思想上、组织上、行为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尤其在报道突发事件的时候,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自觉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在政治方向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始终把握住新闻宣传的正确导向。在政治立场上,要始终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站在维护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的立场,站在维护党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意愿说话办事。在政治观点上,要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行事。在政治纪律上。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在宣传口径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新闻从业人员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除了需要良好的政治素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以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做心理支撑。高尚的情操、真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会帮助新闻工作者在艰难复杂的突发事件的现场,从人性的角度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中央电视台记者李小萌在汶川地震现场的表现,就是一个例证。在那样特定的情形下,她的眼泪比她的语言更感人。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和睿智理性的思考,才会有灵动鲜活的报道。充满人性的新闻话语,会比平白的讲述更具震撼力,也会促使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加可信、有效。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3

瞭望周刊在最新一期中刊文指出,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文章认为,起初的仓皇应化为当下的全力抗击。所有领导者应当在这次特殊的斗争中学习锻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这篇署名“施平”的文章说,如果没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没有科学知识的武装,没有统观全局的意识,没有协调整合的本领,面对复杂的局面就会惊慌失措、捉襟见肘、无所作为。文章认为,所谓“突发”,并不全然是无端飞来,出现之初,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迹象。高明的领导者,能够及时地抓住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以避免事态扩大造成的损失。敏锐性的培养,需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只有对工作、对人民极端负责,即真正勤政爱民的人,才能够及时了解全面的信息并对信息作出科学的处理和分析。在勤政的同时,作为领导者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文章认为,经验和教训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一定要不断提高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理的敏锐性。如果不能以极端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观察分析各种信息并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如果不能努力学习和积累各种有益的经验,以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怎么能代表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文章又指出,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相应的经验虽然可以提高敏锐性,但完全跟着经验走,也容易误入歧途。经验如果不同科学结合,就可能错误地运用经验。不同的突发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案。方案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实行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领导者的知识水准和经验层面终归是有限的,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应对方案,就要依靠科学,依靠掌握这方面知识的专门家。但专门家的意见也不会都一致。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综合各种意见择善而从。文章说,兼听而善择,这是一个高明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起来,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文章指出,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一件系统工程,需要观照全局,照顾周全。比如这次同“非典”的斗争,除了组织抢救、实施各种果断措施外,还必须统筹全局,考虑到人民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际的交往,市场的供给,知识的普及,科学的研究,周边的关系,等等。全局观念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处理突发事件时尤为重要。文章进而指出,有了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把握,有了在科学基础上制定的观照全局的应对方案,还要有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本事。“军中无戏言”,这句话寓意十分深刻,应对突发事件,都要有一种决战决胜、实干苦干的精神,都要有一种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都要有一种组织协调、凝聚力量的本事。文章最后指出,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不可或缺的,是在今后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宝贵财富。来源:中国新闻网2003年5月06日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4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校园突发事件;能力;提升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指的就是在高校内部出现的一些紧急事件,导致紧急事件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很多,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高校突发事件对于高校的影响非常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对高校教师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二,对高校相关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高校班主任属于处于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他们也是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参与人员。可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对高校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提升高校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以及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高校的稳定发展。

1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态势及特点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对国内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从高校的角度讲,近些年,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信息化时代,消息的传播是非常快速的。有些高校突发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如“李刚门”事件、“药家鑫驾车撞人杀人”事件等。总的说来,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下述特点:

1.1涉及内容呈多元化趋势

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的覆盖内容变得越来越广阔。相关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并将新时期的高校突发事件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类型,具体如下:

第一种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顾名思义,引起这类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自然因素,比较常见的主要有:地震、洪涝灾害等。这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高校人员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可能会为师生带来一定的生命威胁和身体伤害;另一方面,可能为高校师生的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害。

第二种是事故灾害类事件。这一类突发事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交通问题引起的事故;相关设备故障引起的事故等。近年来,这类事故的典型代表主要有:宿舍楼火灾案等。

第三种是公共卫生事件。这一类突发事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食品问题引起的事故;传染类疾病引起的事故等。近年来,这类事故的典型代表主要有:非典、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等。

第四种是高校安全事件。这一类突发事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一些由w生们引起的等。近年来,这类事故的典型代表主要有:脱产门事件等。

1.2事件产生呈瞬间爆发性趋势

就高校突发事件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一般都是直接爆发的,在事情出现之前没有什么明显的征兆。具体来讲,好多自然灾害类的时间都是突然就发生的。还有一些事件的爆发是由于之前一系列小事情的不断累积,当某一点被触发之后,整个事件就开始彻底爆发。但是,总的说来,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瞬间爆发性。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是没有规律的,这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1.3社会影响呈扩大化趋势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传播的路径变得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高校突发事件出现之后,相关消息就会迅速被上传到网络,并立即扩散开来,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重要场所,高校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旦出现了高校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很快就会成为社会上的舆论焦点,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2高校班主任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高校而言,班主任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以说,高校班主任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同时也是最为了解学生的人群。在这个角度讲,当高校出现突发事件时,班主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从我国高校的现有情况来看,高校班主任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已经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总体形势是比较乐观的。而且,高校管理工作也已经步上正轨,各个高校都逐渐建立了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工作时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学生工作的教职工深知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一直坚持安全和稳定的理念。但是,就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而言,好多高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相关预防手段还不够全面;第二,相关制度还存在缺陷;第三,高校过于依赖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逐渐被放大。好多高校都认为班主任是和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一旦学生出现了任何状况,班主任就需要去解决,从而导致班主任的工作量相对较大;第四,很多高校对于一些具有累积性的小事件不够重视,任由其不断累积,最终在某一时刻彻底爆发,从而形成一个大事件。这也就显示出好多高校在突发事件的预防方面存在问题,不够积极。

2.2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高校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还未能制定选拔高校班主任的统一标准。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班主任,班主任自身的专业不受限制。从另一个角度讲,高校班主任自身拥有的权利是有效的,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话语权不是很多,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很多高校最终选择的班主任都没有相关工作经历,也没有接受过突发事件处理的相关培训。这导致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无法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2.3培养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未能意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导致很多高校不太重视班主任的培养工作。现在实际情况是,很多人都将班主任工作看作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并没有将其作为可以终身奋斗的事业。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不太重视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由于我国未能统一考核体系,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高校内部的班主任工作考核体系大多都不是很健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4理论问题研究滞后

就我国而言,承担高校班主任职务的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相对较多,需要处理的事物也相对比较琐碎,这就导致班主任们没有什么时间来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认为班主任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工作的职务,不太重视对班主任的理论教育。其实,笔者认为高校班主任应该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就突发事件处理而言,高校班主任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需要关注与此相关的一些预防机制理论。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3提升高校班主任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对策

现阶段,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高校班主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断提高高校班主任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下述几个角度开展相关工作:

3.1政策法规层面

合理的法律法规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依据,目前为了更好地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学生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但是,从实际使用的效果来看,上述法律法规还不够全面,可操作性较低。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理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专项法规。具体来讲,首先需要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定义,给出相关标准;其次,确定专项法规的实际使用范围,同时还需要明确突发事件的民事责任,以及责任性质等;再次,对高校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确保不同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等。

3.2高校管理层面

从高校的角度讲,应该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相关应急预案的存在为班主任处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作为高校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临危不乱,班主任应该对相关应急预案进行透彻的学习和理解,熟练掌握高校突发事件的一般种类、性质以及处理方式等。

第二,重视对高校班主任的培训。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对于高校班主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但要求高校班主任具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求高校班主任具有实际应对问题的能力。因此,对高校班主任进行合理的应对突发事件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在培训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培训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来帮助班主任熟悉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其次,培训涵盖的内容应该具有广泛性,高校突发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哪一种都有可能突然爆发。培训时应该关注培训内容的广度,不能仅仅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培训;再次,培训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应该太长。高校应该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确保班主任可以非常熟悉处理突发事件的流程和方法。

第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科学合理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是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在该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小组。高校班主任是该小组的主要成员,该小组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校园管理人员。

3.3班主任自身层面

从高校班主任自身的角度讲,他们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第一,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安全和稳定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逐渐开始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就高校而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高校班主任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将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工作理念逐渐融入各项工作中,尤其是德育教育中。

第二,不断提高自己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从事件发生的角度讲,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这也不代表不会发生。科学合理的预防工作可以有效地阻止相关事件的出现,高校班主任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预防意识,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如召开班会、走访宿舍等。

第三,不断提高自己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首先,高校班主任应该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如应急处理预案等;其次,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再次,为高校应急处理系统的建立献策献计等。

4结语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提升高校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围绕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娟,王欣楠.提升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6,(05):133-134.

[2]孟国忠.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突发事件能力的构成与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78-79+82.

[3]范达超.论辅导员应对大学生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2,(02):54-55.

[4]唐毅,王家全.培养高校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自我应对能力[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3):244+246.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5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矛盾纠纷排查要到位。要求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经常下访、联系群众、广交朋友,深入到基层一线和群众家中,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情况,做到对各类矛盾的运动变化了然指掌,情况熟悉,胸有成竹。遇到突发事件苗头能做到驾驭大局,信息灵通,在局面的失控发生之前熄灭“导火线”。

三是现场指挥要到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果断应对处置;要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及时平息事态,努力构建高效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要能保持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

四是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五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6

【中图分类号】R179G478.2

【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1-0114-02

【关键词】生活变动事件;组织和管理;健康教育;学生保健服务

苍南县自2004年以来共上报中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7起,占苍南县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71.05%,与浙江省发生情况相近[1],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突发事件已日益关注[2]。为了解苍南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及存在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笔者于2008年组织本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各层10%随机抽取苍南县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学校共39所,其中调查中学9所、小学12所、幼儿园18所,调查学校主要负责人、政教处负责人、学校疫情报告负责人、校医、食堂经营管理者等。根据《苍南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调查表》认真完整地收集相关信息。

运用excel和epiinfo进行资料录入和分析,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要求进行评价。

2结果

2.1组织机构与医务人员

2.1.1组织机构39所学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占66.67%,中学、小学、幼儿园分别为88.89%,75.00%,50.00%;设有卫生保健机构的占66.67%,其中,面积超过15m2的13所。见表1。

2.1.2医务人员39所学校配有医务人员的28所,占71.79%,专职人员占45.95%,其中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配备率分别为44.44%,58.33%,94.44%;医务人员中,无职称的占70.27%,有职称的士级、师级、中级、高级分别占2.70%,18.92%,5.41%,2.70%;中专和大专分别占40.54%,37.84%;非医学专业占35.14%;经医学培训合格、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和预防医学分别占29.73%,27.03%,2.70%,2.70%,2.70%;2005-2008年期间曾接受传染病防制方面培训的占13.51%。

2.2公共卫生设施配置情况39所学校有食堂27家,卫生许可证办证率为69.23%,从业人员体检率为96.04%,学校门前流动小吃点卫生条件都比较恶劣。市政供水占84.62%,使用自备水(山水引流和地下取水)各3所,均未采取严格的消毒措

施。学生日常饮水为校供开水、桶装饮用水、自带开水分别为13,11,11所,无供水措施4所,幼儿园均为校方供水,生活饮用水及其设施均无消毒管理记录。有贮备消毒设施或消杀物资共19所,中学、小学、幼儿园分别各占学校数的44.44%,33.33%,61.11%。

2.3传染病监测与报告设专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或负责人的7所,兼职的29所,无明确人员的3所,能以文件形式建立传染病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相关制度21所。开展晨检记录幼儿园、小学、中学比率分别为94.44%,25.00%和11.11%;开展因病缺勤病因排查登记比率分别为88.89%,50.00%和44.44%;开展新生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比率为83.33%,83.33%和37.50%。幼儿园与中、小学相比,均相对较好(p值均

2.4健康教育与促进21所中小学配有教师和专门的健康教育课本的16所,占76.19%;同时有教案和课时的6所,占28.57%,均未开展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组织防病方面专题培训每学年2次及以上的9所(占42.87%),1次的4所(占19.05%),未开展的8所(占38.10%)。18所幼儿园除配合上级开展专门的卫生防病外均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3讨论

调查表明,苍南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人员配置、疫情监测、公共卫生设施和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比较脆弱。(1)只有2/3的学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卫生保健机构如同虚设,职责定位不准,常被政教处等相关部门取代。(2)医务人员配置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的600∶1的要求,幼儿园医务人员主要以保健员充当;同时医务人员以非专业人员居多,业务素质、职称、文化程度都普遍偏低,缺乏经常性的岗位培训[3]。(3)不重视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中、小学除开展应急性晨检外均未开展日常性晨检工作,对新生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主动性不够,病因排查记录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管理。(4)学校忽视公共卫生设施的日常性管理,消毒设施和消杀物资贮备不足,环境卫生及食堂卫生欠佳,饮水供给不符合卫生要求仍是一个突出问题[4];同时学校门前摊点卫生情况堪忧[5]。(5)学校很不重视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6],健康教育课并未完全纳入教学计划,即使有健康教育课,也存在着教育课程与教育师资、教育内容需求的脱节[7];卫生宣教缺乏主动性,形式单一、内容匮乏,没有按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或开设课程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教材[4],学生普遍缺乏传染病基本知识[8]。

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重点以教育与体育为主[9],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后勤”管理[3],工作经费不能有效落实,特别是食品安全和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费保障严重不足[9];(2)学校医务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缺乏卫生防病的组织和制度建设,教师和校医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10],及时报告的意识还不够强,漏报、迟报及报告不规范的现象仍不少见[11];(3)教育与卫生部门缺乏有效沟通,职责分工尚未完全清晰明确;(4)学校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研究[12],工作管理仍然限于文件、会议等表面形式[9],未能及时解决机制不畅的问题。

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加强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落实各项卫生防病的措施保障;理清教育与卫生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的合作机制[10];积极解决医务人员配备及人员经费不足问题,强化对医务人员以及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2],积极组织开展学校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力度,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13];重视经常性的卫生监督[14],努力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行机制和评估体系。

4参考文献

[1]王臻,刘碧瑶,涂旭卿,等.浙江省2005-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8,20(12):1-5.

[2]方利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体系建设.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96.

[3]郭俊杰.中小学校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校医,2005,19(2):194-195.

[4]郭清.农村学校公共卫生状况与对策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3(7):35-37.

[5]刘继锋,李一航,陈志军,等.西安市学校门前食品卫生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006,22(9):672-673.

[6]郝利玲,曾小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整合性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9,32(1):90-94.

[7]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4.

[8]白莉莉,樊霞,梁雅梅,等.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调查研究.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4(2):52-53.

[9]杨建文,冯向明,李世荣,等.某地教育部门学校卫生资源和管理工作现况.中国校医,2006,20(6):578-580.

[10]马晓晨,李可群,松凯,等.2005-2006年北京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47-548.

[11]廖文科.关于完善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对策思考.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4315-4317.

[12]陈武,欧剑鸣,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卫事件监测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72-74.

[13]李麟琳,吴登科,夏英瑛.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361-1362.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7

【关键词】应急管理网络舆情预案

基层人民银行担负着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与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金融部门、地方政府联系密切,成为网络议论焦点的可能性较大,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风险较高。做好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直接关系中央银行的形象、权威和公信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意义重大。

一、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不断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引导水平,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和高效履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网络舆情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当前,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上下沟通的快捷通道。在下情上达方面,广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相关事件的评论和讨论,真实、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反映人民银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上情下达方面,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全面了解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意图、金融服务内容等。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建言献策、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人民银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媒体能够综合反映各类媒体和来自基层的各种信息,通过梳理分析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为基层人民银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网络舆情具有监督功能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网络舆情这样突出。网络舆情在交互碰撞形成之后,会在很短的时间掀起轩然大波,形成很强的社会舆论场,甚至影响决策。近年来,与人民银行有关的网络舆情,几乎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形成了若干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情,对于人民银行履职有一定影响,也督促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可以说,网络监督是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监督方式。

(三)网络舆情具有宣传引导功能

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已成为覆盖面广、快捷高效、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对社会舆论态势和走向产生着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强大的舆论宣传新阵地,为人民银行履职的宣传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通过正面引导网络舆情,让人民银行工作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反之,如果引导不力或不当,可能会通过网络的放大效应,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使一般问题演变成重大问题,使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直接损害人民银行形象。

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特征分析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传播进而在现实中触发的突发事件,即网络舆情在先、突发事件在后,是由于网络舆情的爆发与失控而导致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作为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性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从其萌发走向消亡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潜伏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致因业已存在,但因为缺乏强力触发而暂未显化为突发事件。二是萌动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已现端倪,网络关注度呈现波动状态,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舆论开始显现。三是加速期,关注度急速提高,网络能量快速集聚,意见领袖出现,热度大幅增加,推动突发事件迅速发展,影响面也快速扩大。四是成熟期,网络舆情主导意见已形成,关注人数相对稳定,热度处于平衡,突发事件的蔓延减缓。五是衰退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关注度随着致因的逐渐消除,以及网民新鲜感的减弱缓慢降低,从而网络能量下降,突发事件逐步解决,社会关注度下降。

(二)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网民人数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络媒介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相比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传播者可以随事件的发生、发展在互联网上跟踪最新的消息,广泛传播。一旦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网络舆论场,吸引为数众多的网民参与其中,并可能转化为社会舆论,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三)参与主体互动性和开放性强

网络比任何一种媒体都更开放、互动、及时,为公众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无论是在人流穿梭的门户网站,还是在人以群分的专业讨论组,都可以自由信息,都可以对社会热点和事件进行自由评论。

(四)网络舆情存在偏差性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民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网络空间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管,法律道德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些网站出于商业目的,片面追求点击率,刻意将未经证实的消息置于显著地位,从而加快了假消息的传播速度和负面效应的扩散。

三、基层人民银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现状

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基层人民银行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方法,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思想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固然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变迁、利益格局挑战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更多的是因对预防和处置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等主观因素所致。相对网络的快速发展,部分基层人民银行缺乏对网络舆情的了解,对网络舆情变化和网络舆论热点关注不够。因为第一时间认知的缺位,为不实信息在网络上散布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使应对工作陷入被动。

(二)应对力量相对薄弱

基层人民银行在人员偏少、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短期内不太可能设立专门机构、招募专业人员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和巨大的舆论压力,基层人民银行在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中的应对力量不足。

(三)应急机制相对滞后

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预警方面,有的单位对信息收集研判工作重视不够,情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进展缓慢。在事前防范方面,有的单位责任意识淡薄,调处矛盾不坚决、不彻底,致使小事拖大。在善后处置方面,有的单位忽视及时有效的矛盾排查和回访。

(四)应急预案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应对,及时制定、更新有关应急预案,但是对虚拟世界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应对,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相应的应急预案准备较少,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不知如何下手,难以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不能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对已经制定的应急预案在内容细化、培训和演练方面做得不够。由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实战演练难度较大,制定了应急预案的基层人民银行很少组织开展有关应急演练,造成应急人员对处置流程不够熟悉。

四、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

要全面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内在规律,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性。要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纳入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范畴,明晰角色定位和职责所在,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要进一步拓宽党群、政群、干群沟通渠道,组织好、开展好领导干部定期接访活动,使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反映的问题能得到公正解决,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要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增加公共管理透明度,提高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不断凝聚民心。

(二)加强应对力量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提高科学应对能力。领导干部要熟悉有关法规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预案,掌握基本要求、方法和必要的技能技巧,避免出现面对复杂局面惊慌失措。二是注重经验总结积累,提升职能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解析典型案例,分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得与失,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中的作用。基层人民银行可结合本地实际,整合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开发网络舆情分析软件,为有效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争取时间。

(三)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预警是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要积极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作出分析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二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协调处置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人民银行各级行之间以及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及时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三是建立健全善后处理机制。充分重视舆论导向的作用,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沟通,与地方传统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对事件给予积极客观报道,放大正面舆论。

(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实践经验表明,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处置的行动指针,是及时、有序、高效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基础,好的预案能够保证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基层人民银行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详细周密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注意吸取专家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及时修订更新预案内容,提高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突发危机事件;应对能力;措施

一、高校突发危机事件概述

根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而危及到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由于不确定性、偶然性的客观或主观因素骤然引发的,导致高校秩序发生混乱,正常的工作受到影响,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学校财产损失,进而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深远影响的恶性事件。

在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校内外各种危机趋于复杂化,高校内的各种危机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危机事件的危害性也不断增大,对高校自身和社会的稳定、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高校危机管理已经成为非常备受关注的问题,在高校正常发展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性凸显。大学生录取分数逐年下降,可以说人人都可以上大学,高校生源质量下降,对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根源来归纳不外乎就这么几种:意外事故、心理问题、卫生事件等。辅导员在校内外发生危机事件时是校方第一个知晓的人,也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校方代表,那么作为辅导员老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树立危机事件前期的预防意识、培养学生发生危机事件时如何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发生危机事件后学生怎么能够最快调整自己的心态等,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

1、学校因素

随着高考扩招,学生招生人数剧增,生源质量下降,教师配备、管理体制、学校条件等赶不上生源的增长。

2、大学生因素

大学招生扩招后,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大学生自身条件的局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使得大学生毕业季成为失业季,从而使毕业生成为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主要成员,而且大学生是一批有思想、有热情、有知识的学生团体,他们处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的阶段、是非判断能力欠缺、情绪易偏激冲动。这样的群体简直就是一堆“干柴”,一点就着,很容易酿成大祸。

3、社会因素

学生是最活跃、最敏感、情绪易冲动的群体,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容易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借助一些问题,歪曲事实,煽动学生,引发,以达到不法分子自己的目的。

4、不可抗拒因素

由不可控的原因导致的火灾、地震、交通事故、战争、传染性疾病等。发生此类问题时辅导员积极解决问题即可。

三、高校突发危机事件预防机制的建立

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原因建立预防机制,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1、强化危机意识

通过主题班会、QQ群、微信公众平台、讲座、展板等多种渠道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监测、自我防范、自我管理,做到有危机即刻止步。

2、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提高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消除突发事件的潜在因素。高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教学、科研、后勤、治安、卫生、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容不得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突发性的发生,因此,学校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关心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教学、学习、生活条件。

3、把握好舆论导向

在现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是互联网的真实“粉丝”,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强,同时对互联网信息的真假辨认度不高,而且转发速度惊人,很容易造成信息混乱,因此学校要尽快公布事情的真相,满足学生新闻的知情权,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疑惑,以免引起学校混乱。

四、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理

处理突发事件的一般程序为:接报――前期应急处理――成立现场指挥及相应工作组――现场处理及救援――善后与恢复。

处理突发危机事件方针和原则:预防为先、沉着应对、区别对待、妥善处置、维护稳定。

对各类重大治安事件的处置。如对聚众斗殴、行凶伤害、等事件,立即拨打110和120,并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抓获歹徒和违法犯罪嫌疑人,控制事态发展,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对精神病人突发闹事和伤人事件,要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保护人身安全,果断采取措施控制精神病人,如有伤害立即进行救治和拨打110和120,对造成伤害立即报案。

对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发现后立即报告学校保卫处,有关院系和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校领导赶赴现场,成立临时指挥部,组织救人抢险,并及时做好善后和恢复工作。

对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置。应立即通知学校医务人员赶赴现场抢救人员,并拨打120,后勤安排车辆及时送往医院,同时积极配合公安人员做好现场保护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做好善后与恢复工作。

对因停水、停电、停止供暖等生活服务问题引发的处置。接到同学报告后,相关人员立即向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报告,并协助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查明原因,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修。

对自杀、自残、自虐等非正常伤亡事件的处置。一是主要领导、相关人员、医务人员及时赶往现场,发现伤亡事故,立即拨打110和120迅速实施抢救措施;二是划定自杀死亡隔离区,保护好现场,报告校领导,经校领导同意后报公安机关;三是协助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四是迅速向家长说明情况,要求家长来学校处理相关事宜,并做好安抚工作。

发现学生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有关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失踪人员有关情况,并通知家长,组织人员与家长一同寻找,报告校领导,请求公安机关协查,做好失踪人员善后处理工作和思想稳定工作。

对各类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置。如对集体上访、请愿、静坐、游行、示威等,应立即上报学校,对学生进行说服、劝阻、尽可能将事态控制在校园内,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员进入校园趁机捣乱和搞破坏,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包括对非法言论、敏感问题、黑客攻击等问题,做好校内论坛的管理,并由专人负责,发现极端言论及时删除,如果情况紧急可以关闭校园网络,上报公安机关。

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置。如对建筑物倒塌、拥挤践踏、溺水、电击和其他伤害事故,根据突发事件处置原则和参照近似事故处置方案实施救人。

五、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后续影响的消除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9

 

 

 

面对突发汛情:多部门协同动员

 

 

 

17日以来,河南等地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面对突发汛情,中国应急、水利、气象、交通等多个部门协同动员,全力以赴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气象部门率先研判,16日19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21日8时,升级为Ⅱ级。17日以来,河南省气象部门雷电、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1427条,郑州市自19日夜间起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共11条,短信接收总人次达1.2亿。

 

 

 

面对郑州强降雨天气,国家防总于20日晚间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21日进一步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紧急召开会议部署组织人员转移避险。与此同时,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启动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预案,从周边省市紧急调派消防救援水上救援专业队伍,驰援河南救灾。

 

 

 

交通、医疗、住建等部门也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全力应对河南洪灾。

 

 

 

26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全国城市地铁安全防范专题视频会议,要求对河南郑州地铁事故举一反三,以强烈的底线思维落实地铁防汛安全措施,严格落实地方领导责任、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措施,遇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危及运营安全,地铁运营单位要依法果断处置,按规定暂停部分区段或者全线网的运营,及时启动应急保障预案,并报告地铁交通运营主管部门。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研究院院长孙建平表示,城市安全风险的主要特征是不确定性,通过复盘此次河南暴雨,吸取经验教训能够使城市的应急预案不断完善起来。

 

 

 

防汛关键期严阵以待

 

 

 

当前,中国正处于“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气象部门预计,汛期后期,中国仍有强降水,降水显示阶段性变化特征,8月上旬至中旬,东北地区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降水偏多,需防范阶段性强降水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可能引发的洪水、地质灾害以及城乡内涝等。8月是台风活跃季节,华南和华东沿海地区需防范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大风和风暴潮灾害。

 

 

 

针对后期可能出现的汛情,中国各部门已严阵以待。面对近期台风“烟花”对浙江、上海的影响,以及河南后期可能出现的强降雨天气,中央气象台连续暴雨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26日召开会议提出,今年是个特殊年份,防汛救灾任务十分繁重,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紧紧咬住“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继续全力做好河南防汛救灾和台风应对工作,坚决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大量研究已证实,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极端强降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对于提升极端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极端天气牵涉到很多中小尺度天气发展的机制,极端暴雨、极端高温、超强台风路径的强度预报都还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难题。今后大气科学将着力提升这一领域,不断提升对极端天气的预报能力。

 

 

 

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对提高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对于接下来的防汛工作,李克强表示要“毫不放松”“全力以赴”,密切雨情汛情和台风监测预报,强化预警响应机制,做到及时预警、及时反应,完善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提高防范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篇10

关键词:突发事件 心理康复治疗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事前难以预测、带有异常性质、严重危及社会秩序、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由于它的不可控制和巨大的破坏性,往往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甚至可能引发区域乃至全国、全球性的危机。为了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迫切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提高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等,即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由于突发事件所影响的是一定范围内的公众或人群,它与一般的心理应激不同之处在于:影响范围较大,甚至造成局部或较大范围内的社会紊乱。突发事件对公众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但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面对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特征。但是心理应激,特别是持续长久的或过分强烈的应激状态,一旦超出了个体所能耐受的适应和应付能力,将会扰乱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功能,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产生许多严重的后果。

(二)受挫心理。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突发事件带来的危机或心理应激,往往形成当事人的心理挫折。突发事件必然形成不同程度的受挫心理。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情绪状态。形成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突发事件以及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机,就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则是指由于当事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带来的阻碍和限制。

二、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问题所带来的效应和影响。

(一)行为趋同效应。面对危机或突发事件,多数情况下都会形成恐惧心理,群体成员的恐惧心理同一化结果,均会产生逃离现场的行为趋同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行为趋同效应。行为趋同效应可能出现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当群体行为趋同表现为减灾避害等时,由于群体的行为趋势是离开灾害或危机现场,可能将突发事件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通常具有时间紧、危害面大的特点,群体行为趋同效应的结果,导致短时间内行为趋同而扩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二)心理渲染效应。突发事件也可能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群体心理特征,最典型的群体心理特征是渲染。面对突发事件,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恐惧、紧张、忧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们将不自觉地通过言论、行为、表情等形式,将突发事件或危机的影响进行夸张和扩大,这种夸张和扩大效果,可以称之为心理渲染效应。

(三)责任扩散效应。面对突发事件,人们都是处于一种心理无准备状态,介于道德底线和个人利益或安危的考虑,往往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责任扩散效应。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面对突发事件,现场只有一个人时,当事人往往觉得义不容辞,必须挺身而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及时控制事件漫延和控制危害;但现场人数较多时,大家都以这种责任外推心理面对突发事件,其结果必然是坐失良机,导致突发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从而导致危害加剧。

三、针对突发事件所导致的问题进行心理康复治疗。

(一)提高群众对突发事件的认知能力。人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整个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主要决定于人们在危机发生前的心理准备情况。增加关于突发事件的知识,使我们在面对危机时能做到“有备而来”。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其突发性往往使人们失去理智,因此要求群众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事件的认知水平,做到“知已知彼”。重大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往往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信息流会涌向我们,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理智的思维去分析,千万不要偏信社会上的各种传言。

(二)提高群众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人们对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或遇到突发事件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面对同样的灾难,不同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后果也相去甚远。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大难临头,表现出积极的应激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则表现出消极的应激状态,从而容易引发次生灾难。与群众保持密切的接触,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建立良好、信任的关系,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突发事件。鼓励群众运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导适当的情绪宣泄途径,提供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以减轻焦虑。

(三)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能力。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强健的体魄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免疫力和应对各种复杂的任务。同时,养成文明的习惯。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防范于未然。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不少人采取袖手旁观或闭关自守的态度,这对事件的处理是很不利的,特别是对传染性的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地削弱其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是积极寻找社会支持。最后,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既可以优化自己的生活习惯,又可以避免再次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不知所措的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