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的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0:55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1

关键词:土地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实施;关系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土地进行规划与管理既能够增强土地利用效率,还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城市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土地规划管理的基础上推动城乡建设的统筹与调控,制定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方案,在确保城乡经济发展的通知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一、土地规划管理作用分析

(一)确保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对国有土地进行固化可在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范围内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可增进地区与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实现人、土地、经济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土地规划与管理,既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使用面积,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条件,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化的土地利用环境。科学、规范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土地用途管制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均土地面积少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土地用途进行管制可以在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条例的约束下按照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性质进行分类,如将土地资源分为农田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环境保护用地等。这样能够限制和引导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利用,在经济建设、耕地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建立平衡点,达到既保护又发展的目的。

(三)促进土地规划与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土地规划需要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够体现出效果,且其受投资、人口、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同地区和不同方案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土地进行规划管理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当前经验,指导后续使用的进一步完善和土地规划手段的进一步创新。

二、城乡规划的价值

(一)对空间布局的利用

城乡规划的重心就是通过对城乡的空间布局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利用。通过对实际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然后对每个地区作出详细的规划,看哪个地方有利于发展经济,哪个地区适宜人类的居住,通过对布局进行合理的设置,从而对土地有一个合理的应用。土地之源的合理开发作为城乡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对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并且通过城乡规划,可以协调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格局,促进地方经济的向前发展。在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完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缓解城乡两极分化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指的是通过对城市与乡村的有限条件进行一个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而促进城市与乡村的不断融合,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城乡规划中,主要是通过对农村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农村中的土地资源,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通过对农村土地的征用,发展经济项目,然后再根据相关的实施细则给农村的人们分配城市用房,并且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政府通过提出鼓励和优惠政策,来支持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进行招商引资,还可以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分担,政府对其加强教育力度,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传授他们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水平,通过开展培训等,发展林业、畜牧业、种植业,从而拉动农村的整体的经济水平,有效的缓解城乡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有利于宏观调控

政府对于城乡规划的建设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进行,宏观调控作为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以城乡规划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城乡规划,从而使城乡经济能够保证协调、平稳的运行。自从《城乡规划法》出台并实施之后,各个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关的城乡规划政策,以期通过政府对城乡规划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实施,对城乡的经济发展不断存进,从而使其能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

(一)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城镇建设用地有序扩张

加强两规的衔接和互通的关系,两者之间既不是明确的制约关系也不是具体的平行关系,要想较好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要把合理用地和保护耕地作为指导方针,城乡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规划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并且在城市建设设中可分为新区扩张和旧城改造两种方式,分别对新增建设用地和旧城改造用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开发区和小城镇要以新区扩张为主,旧城改造为辅建设良好的大中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都是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的。

(二)拓展土地规划的深度,在规划与实施之间搭建桥梁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编制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土地利用和土地的利用规模等原则性的问题上存在差异,导致“两规”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衔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都是由地方政府组织的,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追求太快导致城乡规划不能顺利的进行。地方政府追求形式上的发展盲目的扩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以满足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土地利用规划是从土地的结构均衡分配,对城乡空间增长的控制和对土地资源的布局和空间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两规”自身存在的差异性不利于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甚至在城乡规划当中出现又相互制约的局面。城乡空间的扩大常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扩张没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产生跳跃性和无序性的增长。

(三)以土地管理为核心,推动城乡规划的科学发展

为了能够与经济体制的增长相适应,规划管理部门通过积极的探索新的规划方式,使得区域协调与城乡规划相一致,并发展处一系列的新规划。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两规”,使其能够协调稳步的发展,从而建立一个环节制度化与沟通信息化的信息交流平台。

为确保两个“规划”在工作中的协调一致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区内的建设项目要以审批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为前提;(2)城市是弥补人们精神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核心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和珍贵的水源保护地带要做好保护措施,限制建设城市规划区划定;(3)限制建立区应该充分考虑乡镇和你农村土地归属权的单位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4)将限制建立区划定和管理条例上升为由当地政府令,制定相应的配套方案,提高社会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性。

结束语

城乡规划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得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良好的发展,因此,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是我国当前土地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土地规划指标分解缺乏科学性、城乡规划实施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有效联系,以审批为前提,以保护为手段,以沟通为桥梁,以保护生态资源为根本,制定科学、合理的执行策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书芳,王娜.城乡统筹理念下探析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改革[J].江西建材,2014,07:19.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2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规划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江山市的城市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区域发展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江山市规划建设局于2001年年底开始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3年11月3日,省政府批复了《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其内容为:内容为区域经济角色定位;合理确定城市性质;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优化城市结构与形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构筑城市绿色脉络。

现如今,通过城乡规划的正确指导,中等城市的规划建设突飞猛进,从之前的总小城市逐渐演变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城乡规划,而城乡规划管理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和矛盾,这些都是急需研究和解决的。

一、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及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管理作为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可分为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和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

1、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城乡规划编制一般分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城市详细规划编制。通过近几年的规划实践,得出结论。当前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其首要任务是研究和确立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建设用地分布、功能分区、交通体系。绿化建设等,而重点是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

如今的城乡规划设计业务已注入市场,而中小型城市在规划方面的经费往往不充足,甚至认为可有可无,致使城乡规划设计深度达不到,往往是编制了规划也难以实现。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往往聘请的是比较有权威的规划设计单位,他们往往对于当地城市了解不够,所掌握的资料也是手头仅有的文字资料,对城市结构形态,风俗民情了解不深,所编制出的规划往往偏重于理论,规划设计图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实现。同时规划编制也往往易受到“钱力”和“权力”的干扰,规划的权威性在“钱”、“权”面前往往显的苍白无力,政府因招商引资心切,总是随意更改,曲解规划现象,造成规划成果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现实建设和规划设计的目标相距很远。而规划审批管理也存在着随意性。

2、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困扰。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在前期报批阶段把握很好,但问题往往出现在竣工验收阶段,因这个阶段人力物力不足,往往只是走程序,没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造成有些项目违规超标。同时也因为规划管理权力不集中,各部门各行其事,造成各管辖区域之间规划不衔接,致使整个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失去作用。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是项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因为城乡规划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已编制好的规划容易受到尤其是领导阶层和外资开发商的干扰。近年来,各地普遍进行招商引资,因争夺项目,往往对投资者实行优惠政策。进而打破了正常的规划管理,致使城乡规划管理运作易受到投资建设方的干扰。随意更改规划,不按照审批的规划进行建设,投资者往往主球利润最大化,城乡规划管理所制定的规划要求与他们少花钱多建房的愿望相饽而持,于是乎就开始托关系,找路子,给城乡规划管理部门造成压力,致使许多建设违反规定,形成恶性循环。倘若出现问题,则不是领导已调走就是升迁,承担责任的还是规划管理部门。

规划权力和规划管理的关系应该为一致的,但现阶段的规划管理体制不顺,或交叉或并列,往往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问津的现象。一些城市因为规划管理权力的分散,中心城区和开发区规划管理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每个部门只考虑各自所管辖的区域内的利益,造成了控制无法衔接,部分道路无法拉通,路网体系不够顺畅。目前,规划界出现两种城乡规划管理权限的倾向。一种是将城乡规划管理权限集中在市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一种则是把城乡规划管理权分散到区、县级规划分局。城乡规划管理集权与分权通过实践表明各有其优缺点。集权有利于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但容易造成管理人员不足,反之,分权有利于各方面工作激情的提高,但却存在不能统一规划管理的弊端,造成各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进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3、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

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则是指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目标,按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批准的城乡规划,对城乡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实施城乡规划,进行行政检查并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的行政执法工作。城市建设违反城乡规划的现象中经常遇见的就是违章建筑,如何有效杜绝违法建设行为是困扰规划管理的一大问题。

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所涉及的是城乡规划实施的最终结果能否实现规划管理的预期目标。因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强,专业管理人员不足,存在效率不高,监督管理力度不强的普遍现象。同时因为在管理工作中群众参与的比较少,缺乏群众的有力监督。

二、针对城乡规划管理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

1、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对策

首先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加大城乡规划的投入,在新的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其次合理调整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前提下加快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确保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打破传统编制模式,简化编制内容,合理缩短编制时间,进而突出总体规划的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地方性,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然后就是需要运用高科技技术来提高规划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例如运用数码信息技术思考和制作城市空间发展的情节模拟,对城市的建筑工程、建筑群体、环境等进行空间虚拟,及时发现将会出现的城市建设问题和指出城乡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任务。

2、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实践,对困扰规划实施管理的因素,首先要健全城乡规划法制体系,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城乡规划建设的行为,明确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不是“权”、“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其次,就是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还需加强城建、房产管理等部门间的合作,在竣工验收阶段要联合城建、房产管理等部门对项目严格按照报批图纸进行验收。城乡规划实施管理需依据管理过程分别实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3、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过程中孙在问题的对策

城乡规划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内部的协调性。须建立城乡规划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网络。同时为了杜绝验收数据的弄虚作假,竣工验收的数据要做到能够和房产等部门的共享。对于违规建设要查一处处理一个,并把要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的结构及时的公开公布,以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策略

建设未动,规划先行,城乡规划关乎城乡建设的现实和未来。合理的城乡规划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近些年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领导人违反法定程序,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比如说长官意志现象、形象工程及政绩工程现象等。在此就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相关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1.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一些地方领导在城市建设上,重地上,轻地下,热衷于建大马路、大广场,大搞人造景观、假古董,造成很大破坏和浪费,而地下基础设施却欠账很多,群众十分不满。

2.调控职能削弱

一些地方将市一级规划管理权限下放到区县,有的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开发区实行封闭运作,不接受当地规划部门的统一管理。这种状况严重削弱了城乡规划管理的调控职能,影响到城乡建设的有序协调发展。

3.监管机制不完善,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地方的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开发商领导,市长决策,规划局执行”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存在。这些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城乡规划及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尚未建立起规划行政层级监督制度,各级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规划管理行政追究制度和行政纠错制度还不健全,群众举报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4.村镇规划水平不高,机构不健全

在我国的有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的一些地区,乡镇规划编制工作非常落后,村镇规划机构不健全,规划管理水平落后,专业人才缺乏,规划理念陈旧,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现有体系不适应城乡发展规划

现有规划体系对城乡统筹考虑不足城市规划重城轻乡、市镇脱节;乡镇规划、村镇规划过于关注居民点规划,忽视其他空间的安排,其中以发达地区最为典型;在规划过程中,城乡统筹所采用的主要引导手段,如空间管制、四区划定等适用性不强。目前规划全覆盖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规划覆盖,重城市建设用地覆盖,忽视农业用地、乡镇用地规划的覆盖,影响了农业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二、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旧

1.改变传统的城乡规划思路

传统的城乡规划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乡建设资金短缺。传统的规划强调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容易打击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传统的城乡规划是以土地使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传统城乡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乡规划对城乡土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

2.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规划理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市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乡整体利益的代表,城乡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

3.城乡规划管理策略

(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

加强规划“广度”中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可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多元的考虑冈素,注重多学科与多价值观的合作与交叉,可增强规划的“广度”,使规划的思路更加宽厚,为规划更有科学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城乡规划涉及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就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

(2)强调公众参与

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愿,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3)重视多部门协调

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4)解决重点问题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劳动管理体制,调节劳资关系,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探索“以土地换住房”和“以地租换保障”等多种途;解决农民进城的“门槛”问题;改革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祛除僵化的“设市标准”控制。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4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措施创新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关键时期,应该把城乡规划的效能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城市的发展抓效能建设,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落在实处。城乡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和土地、经济等部门紧密配合,支持县、区和各开发区、工业园区项目的签约和建设,高效率地做好引进项目的规划选址、规划方案、工程项目的审批落实。所以,城乡规划管理就是要服务于城市发展,满足城市市民和投资者的需要。

1.城乡规划管理必须大力推进机制的创新

1.1加快审批流程

在项目审理中,用“否定报备制”检查“一次性告知制”和“首问责任制”,用“首问责任制”加强“aB岗工作制”。做到受理与接办同步,第一时间与建设单位沟通、确定现场查勘等有关事宜,由技术骨干前台受理、咨询,保证资料齐全。采用“aB岗工作制”,将杜绝建设单位报建的“扑空”。审批过程中将严格执行两次办结制、超时默认制和责任追究制,破除层层汇报制。符合报建规定的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迅速解决问题。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服务,确保服务品质。用微机“红绿灯”管理方式,追求“当日办结率”,公布各处“月办结率”,监督“限时办结制”,人力资源在窗口统一调配,有效集中力量,确保行政提速。在报建审批过程中,应推“工业项目绿色通道,重点项目特事特办,招商项目超前服务”的工作原则。

1.2优化行政资源

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应实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即规划项目报建按照“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查,限时完成”的程序进行,报建单位将不用再到各个职能部门去盖章,而是由规划主管组织协调各相关参审部门进行联合审查。实行并联审批是缩短项目办理时间的有力措施。审批中涉及相关部门时,用科学的并联审批取代传统的模糊的串联审批。需征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的,用并联审批会解决,减少建设单位不知往哪跑、多头跑、无用功的接力赛。加强沟通,慎用否决权,增加部门协调,强化行政合力。

1.3抓好政风行风

对外要全程阳光,创新地实行“批准、批复、批驳”三种行政审批方式。限时办结,文字量化明确,不得模棱两可、不置可否或口头答复。暗箱操作,推诿、拖拉等腐败土壤将失去存在的空间。审批环节全部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办理后,避免出现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破除“官即管”的观念,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同时要有效的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使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程序公开化、透明化,显著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2.提高编制水平

2.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加强规划“广度”

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因此规划强调多视角的切入,按照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思路,强化多目标的统筹。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考虑。

2.2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能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2.3多方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制度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规划部门本身,城乡规划获得的权限也是建立在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导致城乡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往往偏重在建设规划部门归口,对其他部门职能利益考虑不全,规划的实施也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应有的支持。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2.4重视规划的政策属性,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和支撑

规划编制具有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特性,规划成果既是蓝图,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编制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是建立目标,指导实践的公共政策过程。为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大了配套政策和实践保障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体制创新。配套政策是城乡规划发效用的制度基础,也是规划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主要体现。从政策层面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城乡规划管理应体现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并重

3.1规范公示内容和程序

一是明确规划许可内容建设项目的批前、批后,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工作依据、办事程序和时限及查处结果;二是社会监督和投诉方式,受理时限和程序;三是形成横向覆盖的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监察三大职能,纵向覆盖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的“阳光规划”体系。

3.2拓宽公示形式和载体

对不同的公开内容采取不同的公开方式,便于群众了解和监督。一是通过规划网站、报纸、公示牌和规划公示大厅,开展四位一体的项目审批规划公示;二是采取调查问卷、广场咨询,召开座谈会、规划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公示;三是通过咨询、征询、听证、论证、评审等方式,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居住区、公共设施和重要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公示;四是依托行风监督员、专家组、咨询委员会、规划协会等队伍或载体开展公示。

3.3加强公示互动和沟通

在公示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公众参与,及时处理答复群众意见。采取畅通渠道,公布信箱、监督电话和举报电话等方式,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和监督规划。对各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地研究,落实具体经办的责任处室和责任人。

在加强社会监督的同时,重视机关内部行政管理执法教育和监督,从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效能监督机制入手,立足实效,强化措施,推进城乡规划系统整体形象的提高。

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把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好,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工作水平,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5

为全面推进全县城乡规划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召开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现场会议和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着力抓好县城和村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刻分析和认真总结我县城镇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城镇发展目标,研究和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城乡建设工作任务。

这次会议是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进一步推进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召开的一次动员会,是加快全县城乡规划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次加温鼓劲会议,也是建县以来全县规格最高、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会议。这充分表明了城乡建设已提到极高的重要议事日程,表明了县委、县人民政府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开创城乡发展新局面的决心和态度。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精心组织,多方筹资,我县城镇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城镇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低,带动力不强,一直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加快我县城镇建设,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大力推进城镇化步伐,在城乡规划、城市发展、小集镇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使我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镇面貌不断改观,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城乡规划工作明显加强。城乡规划是政府管理城乡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县委、县人民政府将规划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来认识,规划投入不断加大。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县完成了第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编制,1999年起开始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这些工作,对县城的先期开发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县城规划,2004年以来,在已经审定规划修编方案的基础上,我县专门邀请了市领导和市建设局领导对我们的规划修编进行指导;另外,还分别邀请了省建设厅和上海宝钢集团的规划设计专家多次到我县实地考察,领导和专家们对我县县城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县的县城规划修编更加完善。截止20*年,一个比较适合江城县情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基本完成。它对我县新一轮城区的全面开发和建设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新的县城规划期限到2020年,面积扩大到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可容纳3.5万人,控制区范围为20平方公里,为今后扩大边境贸易、建设工业园区留好空间、打好底。

大家知道,我县是云南省国境线最长的县(国境线长183公里,其中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也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前沿通道。江城少数民族众多,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民族、口岸和生态园林特色,精心规划县城。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2006年以来我县先后完成了东城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县城消防专业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和东城新区城市设计,充分满足未来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省、市出台加快小城镇建设相关政策及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乡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乡镇的规划建设迈开了步伐。截止20*年底,我县5乡2镇总体规划编制已先后完成。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会议,会上我县与市政府签订了《20*年城乡规划建设责任书》,要求我县完成1个乡(镇)规划修编和5个村庄规划编制及县城详规覆盖率必须达到总规的80%的要求。我县把曲水乡整康坝小集镇规划及二官寨、上下坝卡、和平寨、麻栗树、报木冲村庄整治规划和县城和平寨至瓦洛的详规列为今年规划编制任务。

二是中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由于受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我县经济欠发展,市政建设一直滞后,县城小、人口少。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破旧的老街外,只有一条宽不到20米、长不过1500米的勐烈大街。为了加快江城县城建设步伐,创设更好的人居环境,1996年,我县启动了第一期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从1996年至2001年的5年里,我县多方筹资,认真抓好道路建设,首先建设了滨河路、民族街、勐烈西路、勐烈东路等城市道路,修筑了占地8800平方米的世纪广场和滨河花园,投资修建了库容171.6万立方米的苘麻河水库,完成了县城居民引水工程,配置了相应公用设施,城市建设步伐开始有了明显进展。建成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从3.2千米增至7.2千米,环卫清扫保洁面积扩大到7.32万平方米,城市路灯从76盏增至141盏,一个较好的人居环境开始形成。

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总结先期建设经验,2001年7月至20*年6月,我县再次进行了历时5年的第二轮市政建设。共投入资金3860万元,征地200余亩,修建了绿茵路、欣贸路、星欣路、滨河路延长线、民族街延长线、勐烈南路延长线等道路,新建了占地50余亩的综合体育运动场,完成了勐烈河道三面光工程。36米宽、760米长的绿茵路、标准的运动场及与之配套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县城品位。城市道路增至3街15路,道路总长增至9.73千米,道路清扫面积增至15.37万平方米,城市路灯增至382盏。公共休闲娱乐、运动等场所的更加完善,城市的整体功能明显增强,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整个第二轮开发期间所提供的建设用地被投资者争相抢购一空,城市建设再次掀起高潮,城市建设又前进了一大步。

为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2006年以来,我县着手开发建设了县城东城新区。本着“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步到位”的原则,一次性征用土地500亩。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东城新区路网、给排水管网和绿化、亮化工程建设。投资480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填土方65万立方米,现已达到土地招标出让条件。东城新区的开发建设树立了大区域、大市场、大发展的观点,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原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

为优化投资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县城品牌形象,20*年,我县全面启动创建文明卫生县城工作。按照科学、有序、规范、提高的原则,认真组织,精心实施,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全面强化城市管理工作,我县荣获“省甲级卫生县城”、“市级文明县城”称号。前不久,顺利迎接了“省甲级卫生县城”检查组的复查验收。各部门、各单位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卫生县创建活动,巩固文明卫生县创建成果,保持荣誉称号。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规划意识淡薄,规划编制滞后于城乡建设,详细规划覆盖率偏低,导致建筑凌乱,布局不科学、不合理;二是城镇化水平不高,离省、市确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建设整体水平较低,缺乏上档次、有风格的建筑,就连标准的住宅小区也没有;四是管理水平偏低,违法违章建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制止;五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经营城市的方法、举措不多,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坚持规划先行,开拓思路,着眼长远,突出特色,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注重超前性和实际性、时代性和传统性相结合。一个城市没有规划不行,没有好的规划也不行;有了好的规划,不按规划去执行,更是不行。有了规划,要有计划的推进。

一方面,要坚持规划为先导。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一是要树立科学理念,合理确定城乡的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框架,正确认识需要和可能、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城市和农村、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真正使城乡规划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二是要树立人文理念,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村镇规划都要体现人文关怀,把能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作为衡量城镇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摆在优先位置;三是要树立生态理念,合理布局生产建设、生活居住、公共设施的生态建设,统筹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绿地等空间布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要树立特色理念,把文化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灵魂,深入挖掘和体现我县城乡在自然、历史、民族、建筑、地域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加快形成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风格独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城市和特色乡镇;五是要树立集约理念,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最低的造价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六是要树立法治理念,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县,尽快从粗放管理向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法治化管理转变,不断提高城乡管理水平。要让规划真正成为城乡建设的龙头,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城乡的基本依据,真正发挥规划对城乡建设管理的综合调控作用,使规划成果真正变成造福人民的城市建设实践。

另一方面,要严格规划的管理。“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再好的规划,如果不强化管理,管理不到位、管理不落实、管理跟不上,也只能是一张废纸。一是要严格规范审批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对建设项目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间距、层高、外观等作出明确要求。建设部门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认真审查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确保方案精益求精。二是要把规划管理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规划建筑方案的审查、规划报建审批到规划放线,再到竣工验收,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城镇规划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办证;对规划审批后不按要求建设的,坚决不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用地许可证》。三是要加强规划管理。要加大对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加强规划跟踪落实,及时发现违法违章建设的苗头,将违法违章建设控制在萌芽状态,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的正常秩序。四是要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多在经营城市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和挖掘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资源,激活城市特许经营权制度。五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科学编制和依法实施,切实解决“两张皮”问题,不能规划一套,实施一套,“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规划成了摆设,这是坚决不允许的。

三、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事关全局、影响重大,必须加强领导。县建设局要牵头抓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作用,关心和支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国土、财政、发改、供电、电信、水利、林业、卫生等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城市经营;政法部门要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宣传、广电等部门要组织、引导、扶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宣传,引导广大市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抓规划编制,发挥好规划的统领调控作用

规划是城乡建设管理的第一要务,要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思想,加大规划投入。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协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建立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机制。要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领导和指导好全县城乡规划工作。要强化规划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做到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配套,专项规划与专项规划相协调。要重点抓好县城和平寨至瓦洛片区的控规编制和重点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今后,没有规划的地方,一律不准建设,新建、改建、拆建等各项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没有批准的规划没有法律效力,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程序尽快上报县人民政府已批准编制的集镇总体规划。为了解决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缺位的问题,县上已下文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所,各乡(镇)要尽快落实,配齐、配强人员,全面开展工作。

(二)突出抓好东城新区开发建设

东城新区规划总面积54.12公顷,是未来城市的行政、商贸、居住综合区。规划中,抓住江城的文化与地域特色,力图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同时保留江城原有的文化脉络,体现居民空间认同感,创造新的富有江城特色的城市新区。在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集口岸、茶乡、民族文化为一体,“一眼望三国”的边境风情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定位,严格规划技术标准,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高度、间距,优化建筑物之间的比例。举全县之力,要大手笔、宽眼观、大招商、大引资,高位谋划,高端打造东城新区,最终建成精致别雅、独具特色,成为镶嵌在边境线上的一座亮丽的边陲小城。民族文化广场以“鸡鸣三国”为主题,以圆形广场为构成要素,形成和谐统一的广场空间。三国贸易区在空间布局上以院落形式围合空间,形成中国、老挝、越南三个组团。在建筑上分别采取中、老、越三国的建筑形式,形成步行购物街。三国商贸城的建设,将形成体现“一眼望三国”的地方特色,以中、老、越三国的饮食、商品、文化吸引游客,将三国商贸城建设成为江城旅游业发展的新起点。东城新区开发建设工程完成后,建成城区面积将达3.54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清扫面积增至22.12万平方米,城市路灯增至546盏,公共休闲娱乐、运动等场所更加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明显增强,城市资产日益增值,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将为江城县扩大开放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机制,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就是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并为进城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提供必要的配套政策和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能,下大力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多渠道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让他们在城市中安居乐业。可以说,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直接关系到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和质量。要做好这项工作,一要按时完成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目标。建立和实施廉租住房制度,把廉租住房建设作为关注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县廉租住房建设指标任务为2000平方米,建设项目地点位于县工商局职工宿舍区背后。共建设40套,每套建筑面积50平方米。县建设部门要抓紧抓好廉租房的建设,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二要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财政必须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要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三是要全面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发放工作。县建设、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公开申报、审核程序和办理时限,落实工作责任,严把审核关,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租赁补贴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做到该发的一户不漏,不该发的一户不发。这些都是硬指标、硬任务,必须严格执行。

(四)全面推进县城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最具活力的先导性产业之一,具有关联性强、拉动力大的特点。要以东城新区建设为起点,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有实力、有良好信誉、具备相应资质和条件的外来房地产企业到我县投资房地产开发,提高全县房地产开发质量和水平。县城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律停止自建住房,严格限制个人自建住房,不再提供小宗土地使用权出让进行自建住房。依法利用县城规划区国有土地开发建设住宅的,必须符合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等规定。严格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审批、新开工商品,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60%。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切实推动我县房地产业发展。

(五)切实抓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申报工作

加大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县没有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垃圾简单堆放、填埋,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按照省政府提出的2012年前,县级以上城镇都要建成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目标要求,省财政从20*年起至2012年,每年安排5亿元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积极做好两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认真编制好项目可研报告。项目涉及部门多,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为使申报工作顺利进行,县上已成立了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积极协调配合,牵头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涉项部门要积极主动办理相关手续,涉及上级部门办理的,要协调好关系,使申报项目及早列入省上盘子。

(六)加强建筑行业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很大,对劳动力基本素质的要求也不高。积极发展建筑业,是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做强做大建筑业,是我们的工作的努力方向。每个建设工程项目都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要严格工程许可管理,强化对合同履行的监管,遏制转包、挂靠和违法分包。进一步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作用,规范工程招投标活动,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对于非国有资金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商品住宅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房地产开发的建设工程,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要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招标。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管,明确责任主体的各方责任,要强制办理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

(七)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省政府计划从20*年起,用十年左右时间对全省三大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特别困难、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进行加固改造和重建,这是消除农村民居抗震安全隐患,提高抗震能力,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极好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震灾区农村民房建设、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异地搬迁、水库水电工程移民搬迁、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科学选点、整体推进。

20*年省政府安排我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共1500户,省补资金450万元,省公益补助资金5万元。其中:拆除重建500户,包括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50户,省补助资金共计255万元;加固改造1000户,省补资金200万元。为使这项工作尽快组织实施,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会后县人民政府将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八)加快村庄和集镇建设步伐

要以建设公路经济带、口岸经济区和特色旅游为载体,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风格各异、层次鲜明、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抓好乡(镇)政府驻地集镇建设。以“兴边富民”工程建设为契机,结合各乡(镇)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各具魅力、内涵丰富的特色小集镇,不断扩大乡(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卫生乡(镇)工作,提升集镇环境和质量,吸引投资,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二是抓好公路沿线重点村庄建设。以整治村庄环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住房建筑质量为重点,在政府引导与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村庄开展改水、改厕、改路等工作,着力解决村内乱搭乱建和脏、乱、差等问题,有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三是抓好口岸旅游小镇建设。以口岸和通道建设为契机,精心设计、认真建设,将勐康打造成省内极具影响力的边境口岸风情生态旅游小镇,以此提升江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超前谋划好龙富口岸前期各项工作。四是抓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于20*年9月1日起实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宣传,认真贯彻落实,严格按照《办法》做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九)创新思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6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建设;业务审批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937-03

DesignandConstructionofUrbanandRuralplanningand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panJiang-xiu

(CenterforinformationDevelopment,YingtanCityUrbanandRuralplanningBureau,Yingtan335000,China)

abstract:acceleratingtheconstructionofurbanandruralareas,ruralandurbanplanningindustryastheleadingindustriesofth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ofurbanandrural,itsroleisincreasinglyimportant.thisarticleacaseofYingtancityplanning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of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toplanformanagementapprovalastheCenter,establishedexecutiveofficeandapprovalofbusinessarchivesmanagement,batchmanagement,planningandmaintenanceofthesystemandsubsystemdesignmethod.

Keywords:urbanandruralplanning;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designandconstruction;businessapproval

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加快,城乡规划行业作为城乡建设、管理的龙头行业,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多学科、内容繁杂并具有庞大信息量的工作,面对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日益繁重的任务,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无纸化办公等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减少办公成本、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公效率,防止规划的任意调整,实现规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成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从系统的设计思路、总体架构、应用技术、数据库的设计及系统的功能模块来探讨建立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和方法。

1系统的总体设计

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直接为城乡规划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系统通过以规划综合数据中心为核心,建立覆盖规划审批管理等规划工作全过程的鹰潭市数字规划体系,,实现各种规划、建设和管理信息的快速准确检索;同时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有效地为城乡规划日常业务办理,提供图、文、表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如建设项目的审批、监督检查等,以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下面,分别从系统的需求定位、应用技术、总体架构、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对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探讨。

1.1设计思路

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miS软件为平台,为鹰潭市的规划、管理、决策等全方位信息化服务的应用型技术系统。建设目标为建立市局及行政服务窗口业务的协同办公机制,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加强市局对行政服务窗口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建设以规划管理业务流程为主线,以“一书三证”为核心,涵盖规划管理一张图管理全过程,实现鹰潭市各种基础数据信息、规划业务信息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满足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1.2总体架构

整个系统按四层结构搭建,表现层为用户提供统一入口,平台层、系统层集成各类业务系统,数据层完成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系统还对各业务系统采用分层的应用框架结构。采用基于框架开发模式能够实现公共基础资源的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数据建设和系统开发成本;能够对现有系统资源、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促进数据标准规范的建设;通过集约化管理,有助于消除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通过理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学管理和服务能力;在不同的系统间进行充分共享,可以丰富业务系统的内容,提供决策支持的能力。

1.3应用技术

1.3.1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net多层架构

系统包含miS应用基于.net进行开发,采用多层的体系架构,分层、模块化设计,在开发过程中将充分考虑不同应用的实际需求,Client/Server结构与Browser/Server结构相结合,采用三层模型(threetiers)进行开发,并B/S应用模式为主,尽最大可能应用in?ternet技术,通过internet空间和非空间信息。

1.3.2基于服务总线的框架技术和插件技术

系统采用国际流行的总线架构,搭建企业级的业务运行支撑框架,以此为纽带,通过企业服务总线,集成“数字规划体系”下的各应用系统,不同的应用系统采用组件化和构件化设计,作为独立的插件集成到框架中,从而实现了不同系统的数据和业务的集成。

1.3.3可定制和可配置(J2ee)技术

由于规划局的各项业务、审批流程,以及业务所需的各种表单、必备材料等需求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为了达到随需应变的需求,而不改动系统代码。我们采用可定制和可配置的技术,将系统易变的、经常需要改动的部分放到配置文件中,或者采用模板的方式可定制。这样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只需要对配置文件进行简单的修改或者根据模板重新生成即可改变系统运行的方式,适应新的需求。

1.3.4XmL技术

XmL是用于定义其它标识语言的一种元语言,它用于描述信息的各种标识都可以由设计者自行建立,以强化特定专业数据的结构和关联。由于XmL具有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多种应用的灵活性、柔韧性和适应性,内容与形式的分离,它具有开放的标准,有助于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因此在数据交换和协议描述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我们在系统中将大量采用XmL语言来描述信息,并作为数据交换的基本格式。

1.4数据库设计

建立高效、实用的城市信息数据库作为本次系统的一个主要工作目标:把已建库的、未建库的、分局单独建立的数据库整合成一个完整、无缝集成的规划数据仓库,能为各个已建或在建的规划辅助业务系统所调用。

整合后的规划数据仓库组织严谨、表现规范,对内可提供给市局、分局、其他兄弟单位应用及共享交换,对外可进行数据,为市民的参政提供平台。

1.4.1业务数据库设计

随着系统的使用,业务数据库的内容将会日益膨胀,因此,业务数据库的设计合理化,是系统运行性能保存的必要条件。

业务数据主要通过建立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数据之间通过规则表和关系表实现相互关联、约束。对于结构化的业务数据,利用二维表进行存储,对于非结构化的业务数据(如文档、多媒体信息等数据),采用二进制长字段进行存储。

1.4.2业务数据库组织结构

图1业务据库组织结构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规划业务审批子系统针对鹰潭规划局以“一书三证”为核心的业务审批管理而设计。主要包括:

2.1基本功能要求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能支持多种案件定位功能;能用多种方式调用办理案件所需的地形图和规划图形要素等;能支持在CaD环境下便捷的绘制红线等图形操作同时应支持拟选址红线和历史审批红线的便捷入库和属性编辑功能;能通过用地红线便捷地查询案件的规划指标和相关审批信息;具有项目联审会议功能。

系统应有科学的项目编号、流水号、发文(证)号的生成和管理功能;作为审批依据的各类会议纪要、文件应关联到相关项目和项目地理位置。

2.1.1案件信息显示

案件信息显示是指通过工作流平台接口访问并显示当前用户的所有案件信息,包括:新到的未阅案件、正在办理案件、已办发送案件。系统具备收件箱、发件箱、在办箱等功能。

2.1.2运转监控

运转监控是规划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负责业务案件(公文)的流转和监控,包括案件流转控制、绿黄红灯提示(可以考虑其它提醒方式)、案件流转信息显示、案件催办等。

1)案件流转控制

包括:新建案件、发送案件、回撤案件、挂起案件、解挂案件、删除案件、案件委托、案件归档。

2)绿黄红灯提示

系统设置绿、黄、红灯三种警告信息。系统通过绿、黄、红灯警告信息提示办理人员要加紧办理该案件。

3)案件流转信息显示

系统提供图形化和列表两种方式来显示案件流转信息,供用户了解案件流转信息,可以清楚的看到案件的流转过程。

4)案件催办系统对局内所有的办理案件实行全局跟踪管理,对各办案环节中接近办案周期时间仍未办理完的案件发出催办通知。

2.1.3案件办理

案件办理是指对具体案件的办理,案件办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申报材料、填写表单和进行图形审批。图形审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CaD平台审批,为案件经办人图形操作服务。系统应具备重要设施、标志物和保护区块自动避让功能(如测量标志等)。

2.1.4规划审批业务管理及自定义工作流

针对规划审批业务流程的特殊性制定特定的流程管理、时限控制、人员参与。本子系统需要定义的业务应包括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规划与建筑方案审批等审批管理。系统应能支持已定义的业务办理流程,并具有方便灵活地设定特殊流程功能。

2.1.5查询统计

实现业务案件部分的查询和统计,包括案件查询和案件统计。

2.1.6打印管理

指在打印“一书三证”时,可通过表单设计器方便的设计和调整。

2.1.7规划信息提取

系统应能支持自动提取需用于的规划信息。

2.2批后管理子系统

批后管理业务主要包括验线和规划竣工验收业务(房屋建筑面积测量、绿化验收、外墙材质与色彩验收、节能验收、夜景灯光验收等)。系统应提供规划总平面图与竣工测绘图叠加分析功能,能查询建设项目的有关审批资料、档案。

系统应为今后开发规划监察子系统预留接口。

2.3系统维护子系统

系统维护子系统应具备灵活对各子系统模块进行角色和权限的定制,还可以对机构人员进行配置,对业务流程进行动态调整,对各子系统所用的表格进行统一管理,对系统和数据库的参数进行配置等功能。

3结束语

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可以提高公共行政绩效,改变了行政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处理手段,部门协作得到加强,提高了政府管理能力,降低公共行政成本,增加公共管理透明度。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行业推广系统,具有统一性、通用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它不是一个个性化的软件。随着后续工作的推进,对地形数据、编制成果数据、电子报批管理的重要性渐渐突显出来,鹰潭市还将建立电子报批系统、规划编制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此推动鹰潭市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进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毅中.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吴俐民.城市规划信息化体系[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于兰军,徐建刚.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规划师,2006,22(2):15-17.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体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一、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缺乏有效的监督城乡规划管理中明显存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上级对下级的管理不够严格,而下级城乡管理部门又盲目服从上级部门的安排,导致城乡规划计划随意更改。很多城市开展的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多数都是对领导个人意志的屈服,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城乡规划也没有推进作用。

(二)缺乏管理职能和机制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和机制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主要负责城乡规划体系的建立和改善,对城乡范围内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资源等进行维护和改善。但是,目前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机制都比较缺乏,导致很多部门无法配合或参与到城乡规划实施中去,无法有效推动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对机制完善力度不足目前很多城乡规划的决策权掌握在市长、规划专家或书记的手里,对于城乡规划的裁量权和监督约束制度缺乏,导致最终决策仅仅是少部分人的操作。城乡规划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不仅是决策者和管理编制规划单位的上级部门,也是管理规划者,这就导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都由主管部门决策,实际上属于单方行为。

二、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届三种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等要求,所以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十分必要;是城镇化广域推荐、以区域为主的城镇化的需求,城市建设范围逐渐扩展蔓延至乡镇,矛盾和冲突也就越来越多,所以改革势在必行;是《行政许可法》的需要,城乡规划面临很多问题,如经济、资源等方面轻保护重开发的现象等,行政许可抓住了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本质,要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向科学、合理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省级规划管理职能力度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针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立必须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原则和布局,如因特殊原因,选址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规划存在差异,须进行专门论证。论证统一后按照程序调整规划,将建设项目纳入到规划中并向批准机关进行审核。涉及到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等项目,需要相关文物主管部门同意,选址没有通过审核的需要及时纠正。必须将城乡规划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纳入到可行性报告中,项目的建设地址必须符合选址意见书,不允许利用会议纪要、政府文件等取代选址意见书。

(二)建立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和决策机制对于传统的城市管理多数人都认为是政府职能,但是现代城乡管理理论已经意识到,政府不是履行公共事务职能的唯一组织。实现科学有效的对城乡区域进行管理,可以对相关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重点是建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主要由专家、公务员、非公务员和学者组成委员会参与到城乡规划管理中。这样能够解决部分领导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使城乡规划管理更加民主和科学。

(三)城乡规划管理权力的统一对于一些区域随意分配规划审批权,国务院提出要求:城市规划统一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行,市辖区原则上不设立区级规划管理部门,但是如果有特殊需要,社区规划部门可以在市辖区设置分派机构。并且城市的科技园和大学以及乡镇的度假村必须符合城乡规划管理标准。

(四)建立城乡规划管理的责任制要严格落实城乡规划管理的责任,保证城乡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主要包括规划的执行和实施的监督有明确的部门或机构负责,保证责任和权力的匹配。城乡规划管理行政负责主题主要由政府领导、城乡规划管理部门领导和管理人员构成。如果城乡规划管理中出现违法违规操作行为,导致的后果向直接负责人和领导追究责任;如果后果十分严重造成的损失重大,要向主要领导追究责任;如果存在违法建设,而又没有依法查办,必须追究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责任。

(五)加强层级监督制度监督脱离了制度就是名存实亡的监督。要加强层级监督制度,也就是向各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派驻城乡规划监督员,这是一种新型监督制度,上级部门派出监督员到下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制定好的规划对城乡规划事前和事中进行监督,对实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组织,能够降低由于不正规行为带来的损失。监督员在工作过程中,有权利向城乡规划审批、编制或申报部门提出调查取证、收集材料的申请,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意见。

四、结语

总之,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为前提,结合实际加强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和地区政府要加强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这样才能更好的按照规划进行城乡建设。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管理;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abstract:today,wehaveenteredanewcenturytothethresholdofthehouse,intohumanonthehistoryofanewera.inrecentyears,throughtheruralandurbanplanningrightguidance,someofthemedium-sizedcityplanningandconstructionhavelegs,fromoriginallyofasmallandmedium-sizedcitygraduallydevelopedintoabeautifulenvironment,convenienttransportation,economydevelopedmediumcity.thecitycanhealthyandorderlydevelopment,playanimportantroleinurbanandruralplanning,urbanplanningandmanagementforurbandevelopmentisalsoplayalargerole.thisarticleistoruralandurbanplanningoftheproblemsexistinginthemanagementwerediscussed,andput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

Keywords:urbanandruralplanning;planningmanagement;existingproblem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乡规划管理的制度概况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管理概况可以从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管理主体、城乡规划编制主体、城乡规划审批主体、城乡规划许可制度等进行五个方面说明。

(1)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是由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不同区域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

(2)城乡规划管理主体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3)城乡规划编制主体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

(4)城乡规划审批主体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直辖市、省会城市、50万人口以上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其它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它设市城市、县城镇及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5)城乡规划许可制度由《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三项制度构成,合称“一书两证”。规划许可制度的设立,体现了城市规划同时规范政府行为和管理相对人的双重功能和职责,确立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活动实施综合调控和具体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程序,为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乡规划管理涉及到诸多工作环节,导致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薄弱环节或者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国内当前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达不到要求

计划经济时代,规划是计划的延续和空间落实,往往是项目布局到哪里,规划编到哪里,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开发为导向的规划思路。这种规划思路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近年来,出现了规划滞后于建设,规划指导不了建设甚至阻碍了建设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此。如何加快规划思路和规划体制改革,实现由项目导向型规划到资源管治型规划的转变,真正使城乡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还任重道远。

2.2基层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责存在错位现象

目前城镇区域内出现的非法占地建设、违反水利法建设、违反防洪规划建设、违反公路法建设、影响市容市貌的搭建、居住小区内属物业管理范畴的乱搭乱建等现象,一方面举报单位或个人认为是规划管理部门的事,纷纷要求规划管理部门给予解决: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对相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河道管理、公路管理、市容管理、物业管理等职责认识不清,凡属上述现象,大多要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职能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各有关部门都在不断强化各自的职能,开展了各类直接涉及空间布局的规划,希望本部门在空间布局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同时,规划部门在经济改革中业已形成的综合技术优势,在各部门技术和制度强化中逐渐丧失,工作的技术基础支持乏力。面对当前这种部门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的状况,规划部门面临着加快规划体制与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政府层面的行政统筹能力,加强规划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技术层面的技术统筹能力的客观要求。

2.3基层规划管理力量薄弱

《城乡规划法》实施后,职责范围广、区域大、管理标准要求严格、情况复杂。特别是县城规模大、人口较多的县,仅靠建设局的几名规划人员,县城规划都力不从心,对集镇、乡村的管理力度更显得薄弱。主要表现在:

(1)上级政府规划审批多,实施监管少,造成规划调整随意,刚性不足。

(2)规划管理工作禁止性规定多,因势利导少,再加上规划人员力量不足,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规划部门已经成为责任追究的重点。

(3)地方规划部门法定职责多,实际权力少,形成了进退失据、压力很大的局面。按现行管理体制,规划局长几乎什么事都有决策权,而实际上什么事情都决策不了,但责任都是规划局长的。

(4)规划研究多,项目研究少,建设项目规划管理中的技术支持乏力。只重视规划研究,不重视项目研究,没有建立建设项目的规划评估制度,以致在项目管理时简单地用图纸去对项目,致使规划编制越做越细。规划编制抓不住规划的本质,从而导致规划适应不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到头来,规划的原则往往难以坚持。

当前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已经到了重要关口,如果我们还沉醉于地方规划局在政府部门中的一点有限的地位和在开发商面前的一点有限的权力,而不从整个规划工作体系来看待当前规划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我们就无法凝聚共识,形成规划战线每位同志主动参与、规划部门上下联动深化城乡规划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规划部门就可能坐以待毙,逐渐失去现有的一点优势,直至变成“发证员”、“画图匠”的角色。

3、城乡规划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促进规划管理职责复位

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愿,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实施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将规划管理职责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对外公示、宣传,让各部门、市民了解规划管理的职责范围;三是省级规划管理委员会每年定期举行县、乡、镇分管规划的领导参加规划管理培训班,就城乡规划的新政策、新动向进行宣传,就规划管理的经验、教训进行交流、总结,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培训提高行政干部在规划管理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进一步明晰规划管理工作的内容、职责、措施和目标,促进规划管理部门把工作精力用在本职岗位上。

3.2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3建立城乡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城乡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领导、城乡规划管理部门领导和直接管理工作人员。对于由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后果,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对于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的,还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违法建设不依法查处的,要追究城乡规划部门的责任。城市规划行政决策法律责任的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市民、开发商的权益,制约和预防决策违法行为,推进城市规划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9

关键词:物权法;城乡规划;行使管理

前言:城乡规划的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城乡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却和物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物权与城乡规划的关系,《物权法》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影响等两个方面入手,做了详细的探讨。

一、物权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与《物权法》不仅没有根本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城乡规划法》一

直以来所强调和遵循的“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与《物权法》“明确物的权属,发挥物的效用”的基本原则彼此协调、互为补充。城乡规划所作用的土地和空间也属于物权中“物”的一种,但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对物权拥有者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经过专业的城乡规划来达到协调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二者客体相同

《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权的客体包括动产、不动产和权利。不动产即土地和建筑物。通观整部物权法,多数物权是以土地为客体或者是土地为中心。而城乡规划不仅包括宏观上的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等因素的整体城乡规划,而且包括微观上的具体的建筑物、道路、桥梁、水系、绿地、公益设施等的详细规划。前者或后者,无不是以土地为基础的。

2、《物权法》制约城乡规划

《物权法》由全国人大制定,而《城乡规划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是基本法以外的法律,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物权法》对《城乡规划法》的制约地位。《物权法》明确规定物权平等保护,对私权的保护是行政行为的价值取向之一,因此,在城乡规划过程中,行政机关必然要依照《物权法》平等保护公私财产。公共利益是是否进行规划的根本出发点,这就意味着城乡规划更加贴近民生。

3、《物权法》促进城乡规划工作开展

《物权法》明确指出城市的土地,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私人只享有法律规定的土地上的用益物权,比如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等。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是出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对于土地的需求、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物权法》明确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而不属于私人,国家或集体拥有土地的最终处分权,为政府制订和实施城乡规划提供了依据。

二、《物权法》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1、物权法定原则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执法依据

《物权法》确定了物权法定原则,其核心是指权利的范围由法律明文规定。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拥有行政权力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对成千上万的管理相对人,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拥有行政权力的行政主体处于有利地位,其相当于权利人,而不拥有行政权力并接受管理的成千上万的管理相对人相当于义务人。同样道理,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其权利应由法律规定和约束,即物权法定作为物权法立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原理也应成为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依法行政的法理要求。

2、严格规划设计条件

首先,规划设计条件因其作为国有土地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法律效力。其次,规划设计条件是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拟定的,是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载体,各类各层次规划编制成果最终都要通过规划设计条件落实到地块。再者,规划设计条件还是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审查和工程规划许可依据,也是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的依据。由此可见,规划设计条件是贯穿整个规划许可程序和规划监督检查的一条主线,是实现对地块开发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监督检查的前提和依据。对所有变更规划设计条件的地块可以采取收回和重新出让的措施;亦可及时通报土地部门,由土地部门与建设单位根据新的规划设计条件重新签

订土地出让合同并调整土地出让金,作为后续规划许可的前提。

3、强调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职能

《城乡规划法》在城乡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中,着重规定了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用地,这些内容作为公共利益的载体,是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的重点内容。其要求在城乡规划的实施中,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近期建设规划则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这些规定将促使公共财政首先投向公共设施、民生保障的各类项目,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4、加强地方法规建设

《城乡规划法》是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依据的基本法。同时,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房地产管理法》以及其他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中涉及规划的内容和原则,也是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制定城乡规划地方性法规,需要在《城乡规划法》的指导下,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当地法规条例的修订工作,并尽量避免法规冲突或职能交叉。

5、慎重违法违章查处

首先,规划验收要核实是否为合法物权。规划验收不仅要落实规划意图,检查规划实施情况,也应该核定不动产物权形式(平、立、剖面)、使用功能、规模、现状、位置的合法性。土地使用权人在各类建设用地上的建设行为(行使其物权权利的行为),也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相关物权人、利害关系人的各种物权权利,否则,即可视为违法建设。对于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行为,为了确保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进行公示,把这些建设工程变更的内容告知相关物权人和利害关系人,若其无反对意见,再行做出建设行为合法的认定。这实现了规划管理向社区的渗透,同时也充分尊重了物权人自主管理的权利,提高了物权人自觉遵守规划确定的公共秩序和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保证了规划管理的有效实施,减轻了规划管理部门的负担,也减少了管理过程中物权人对规划管理人员的抵触情况。

《物权法》的施行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要求,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物权法》和《城乡规划法》其实是从不同角度出发而又相互

配合与统一的关系。《物权法》从保障土地物权的角度,强化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意

识,在公众参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推动行政许可的公开透明、城乡规划决策日益科

学化和民主化、规划实施管理更加精细化。

结束语:总之,为了避免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和《物权法》产生冲突,在今后的城乡规划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更加强调对相关利益的协调,逐步从管理者走向协调者,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物权权益,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的管理篇10

关键词:多元利益主体;城乡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物权法》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资源私有化范围的逐步扩大,城乡规划中的利益主体构成趋向多元化,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部门一元的、单向性的决策管理模式受到挑战,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今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1对城乡规划“多元利益主体”的初步认识

利益主体的概念来源于公司管理领域:“利益主体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的目标达成,或者在企业达成目标中受到影响的个人和群体。”近年来,随着土地使用方式和建设方式的转变,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城乡规划事业利益矛盾日益显现,利益主体概念亦被逐渐引入城乡规划相关领域中。广言之,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利益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规划的编制、审批、执行、评估,及监督的个人、团体和组织[1]。因此,从这一概念出发,城乡规划的利益主体可以主要分为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利益实体和城市规划师四类。

1.1地方政府

此处的地方政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能够代表国家利益并与城乡规划有密切联系的各个管理部门。从利益角度看,地方政府具有特殊的角色地位。一方面,地方政府承担着维护国家和地方利益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重要主体,在利益公平分配中占主导角色。

1.2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是存在数量最多、涉及最为广泛的规划利益主体,代表着市民公众的集体利益。伴随社会公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其对于城市规划利益分配的关心程度加深,对切身利益的要求愈加强烈。

1.3利益实体

利益实体是指代表市场利益主体的各类开发商、企业等组织、团体[1]。他们是掌握着土地资源的直接投资者并拥有极高的享有权,因此,他们对规划管理中所能产生利益的注重程度极高。

1.4城市规划师

城市规划师肩负着政府、公众、实体三方利益,是以专业知识进行利益协调的专业技术人员。

2城乡规划利益主体存在的主要矛盾

2.1政府决策力受质疑

其一,地方政府以统筹城乡规划为目标,对公众和实体利益方面兼顾不到位,三者之间存在根本矛盾;其二,个别政府、个人将城市规划作为追求政治利益的渠道,脱离城市发展现实情况,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实施性差,“朝令夕改”的现象屡屡出现,使规划决策受到公众质疑;其三,个别政府为了维护稳定的税收利益,决策上偏重利益实体,忽略了公众对城市规划的诉求,令规划决策公信力减弱。

2.2公众民主程度微弱

一是,我国目前依然收到计划经济主导时期管理形式的影响,采用严格的层级管理制度,公众参与的渠道较少;二是,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足,虽然目前大部分政府通过网站共识、不定期的宣传活动等手段增加了信息透明度,但与强烈的公众需求相比显得薄弱;三是,与公众参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未能提供严格的公众参与流程及公众参与意见反馈的处理办法,往往是公众参与流于形式,为能真正落到实处,降低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2.3实体利益追求最大化

利益实体掌握着城市中大量土地资源使用权,在这些有偿使用的土地来发利用上,一方面,利益实体迫切需要通过规划实现其“生产”和制造“产值”的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单纯追求实体效益而突破规划限制的违规行为。

2.4规划行业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规划决策者的规划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实现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最优判断;二是,规划师职业资格推行不够广泛,在规划行业队伍中具有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比例不高;三是,部分规划师对研究、学习的认识不足,无法推进规划工作的良性循环。

3基于多元利益主体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创新

针对规划利益主体的不同需求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规划管理职能应顺势作出积极调整,切实维护各主体利益。

3.1维护城市利益,提高决策质量

一是,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增加规划层次,引入分区规划概念,增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联系;坚持深入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性规划的编制和研究;促进城市重点地区、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成果法定化。

二是,完善规划决策机构建设。完善规划委员会决策机制,强化议事制度,规范议事程序,明确重大规划决策项目范围;构建“市局―分局―街、乡、镇规划督察员”的“垂直”管理模式,加强宏观指导和控制;设立规划管理统筹协调机构,以城市总体规划为载体协调城乡规划和空间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建立广泛的多部门联席制度,综合协调各行政主体、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意见。

三是,建立健全辅助决策咨询系统。一是培育和发展规划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承担部分行政性职能并发挥其服务职能,搭建规划服务平台;二是积极同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合作;三是推进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严格规范的规划资质、资格准入制度,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中介机构的培训和考核机制。

3.2维护公众利益,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第一,将公众参与纳入规划立法体系以及规划部门的运作框架,以立法形式明确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地位、内容及程序。第二,在规划实施的长期过程中,建立以街区为单位的责任规划师、社区民意调查员和市民监督员三位一体的“一师两员”制度。责任规划师定期深入街道社区宣传规划,了解居民的想法和为居民提供技术咨询;民意调查员加强与街道社区的沟通联系,定期收集汇总公众意见和建议,并向区政府和规划部门反馈;市民监督员反映本街区居民对规划的建议,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协调与监督。

3.3维护利益实体利益,管理监督与服务共同升级

一是,转变规划管理模式,由单纯通则式或判例式向通则式与判例式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变。对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般区域进行通则式管理方式;而对城市次要区域(主要为周边乡镇村等区域)则主要采用五线控制为主结合技术引导性内容的制定灵活控制;对城市重点发展区域采用判例式管理方式,制定特殊的开发控制体系,对重点区域增加城市设计,严格控制规划管理。二是,规范规划审批权限及程序,公开规划审批依据,限定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明确管理人员的职权范围、限度和程序。三是,提高监督力度,树立利益实体的责任感,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实现对规划利益实体的充分约束。

3.4协调各方主体利益,加强城乡规划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我市规划决策机构人员自身建设,强调执政能力,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第二,将取得注册规划师资格作为从事规划业务工作和晋升职务的必备条件并探索完善注册规划师与重要岗位挂钩的工作机制,同事加强对注册城市规划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第三,应加强规划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短期培训、专题交流等方式更新城乡规划知识、提高相关技能;优化人才组合,持续开展局内规划管理人员轮岗制度。第四,完善智力引进机制,多渠道的引进人才,加强引智借脑工作,邀请海内外人才来哈尔滨指导,促进交流,相互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可人,华晨.城市规划中四类利益主体剖析[J].城市规划,2005,(11)

2张昊哲.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观的城市规划再认识.城市规划,2008

3刘畅.从利益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

4关于《城乡规划法》中规划利益主体关系的解读.《北京规划建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