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基础知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11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等15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转发省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据《关于印发dw市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应急救护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立足于现场,对受灾人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护,是尊重生命、促进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应急措施。国务院总理同志为此作出“加强对职工的安全培训,增加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的重要指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镇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易发的趋势,各种自然灾害和意想不到的事故随时可能威胁人们的生命。无数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掌握自救互救技术已成为当今人类求生的基本需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使广大市民掌握最基本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伤害发生时,能及时、正确地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减少伤残、挽救生命,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向广大市民宣传自救互救应急知识”及“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已任,切实开展群众性初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普及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初级应急救护培训新格局。

三、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全镇的初级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发证率力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突发事件发生时,受灾人员及救援人员能够及时、正确地实施自救互救、防灾避险,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力争到2012年底达到以下指标:

(一)每个村(居)委会的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20%,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持证人数与总人口比例不低于1∶300。

(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40%,救护员培训发证率达到4%。

(三)普通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人员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到20%,救护员培训发证率达到2%。

(四)初级救护培训普及人数与总人口比例不低于1∶300。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是现场的、初级的、群众易于掌握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

2、中毒(化学和食物)、触电、溺水、烧伤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的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3、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五、培训方法与步骤

全镇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在2009年下半年全面启动,力争成为全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典范镇。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4-02

随着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前进,核应急等配套应急措施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完善核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提高核应急救援的执行力,本文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公众和救援人员的防护、救援人员培训及核应急响应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1背景

现阶段安全发展利用核能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中、长期电力能源缺乏的必由之路。虽然在核电史上发生重大核事故的几率较小,但万一发生往往比较突然,发展迅速,释放出的多种放射性核素可以以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对人体照射,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作用时间长,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1]。人们对核电站开始运转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多宗核电站安全事故[2-3]至今记忆犹新。中国是未来核能大国,如何做好由于自然灾害、不可抗力或操作不当引起的核事故医学救援工作,在发生核事故时,如何保护公众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医学应急救援准备必须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核应急医学救援准备

目前这些准备主要包括:①基础资料的收集;②对核应急救援人员培训;③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④核应急管理与宣传。

2.1核应急基础资料的收集

2.1.1中国的核反应堆主要分内陆型和海洋型两种,且各有特点,为此在制定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准备的时候,必须做好应急资料的收集工作:对反应堆各自的特点、设计参数、设计源项等资料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对反应堆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以及周围地形、地貌、交通等环境情况和周围人群的分布、职业、生活习惯、饮食等相关资料也要掌握;

2.1.2了解周围人群分布及健康状况,掌握周围环境样品的放射性水平;

2.1.3对环境样品的测试:在核事故发生后,通过对环境样品的测试,可以与日常的监测数据作比较,为评价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供依据[4];

2.1.4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这些基础资料记录备案,进行系统的总结,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以便于查询,方便发生核事故时,争取时间上的优势。

2.2对核应急救援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强大的医疗队伍对核事故的救援尤为重要。对核反应堆资料及时的掌握为核应急赢得了时间,如何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援是救援工作的核心内容。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无论在和平时代还是战争年代,都显得刻不容缓。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在核事故救援工作的培训上还有较大差距。在应急救援人员培训工作上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在核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如何进行高效、正确的救援和注意自身安全的防护,必须进行培训和指导,我们可以借先进核大国在普及和提高核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核应急培训模式;②借鉴、参考发达国家成熟的核应急培训模式、形成自己的培训体系,在当地进行课堂教学,同时也提供在线教学,以方便不能参加课堂教学的学员学习。在线教学主要依靠自学,按照规定的方案主讲一天的核知识基础课程,现场提供培训需要的全套资料,学员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灵活的手段掌握相关培训知识,使培训工作高效化[5];③核应急人才培训对象的要求要达到专业化和层次化水准。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人员其设置的培训内容侧重各有不同,按照行业性要求培训学员,就能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也能为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班次打好基础;同时,他们的培训手段更具有灵活性、实战性与先进性[6]。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和国力等的差距,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学习先进管理水平的同时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培养适合自己核能应急的专业人士。

2.3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核应急响应系统的设计应以基础资料的收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基础。要实现系统功能的全面性和操作的方便性。核应急响应系统要能接受、传递和显示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和下级应急指挥中心等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专家咨询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可以为核应急响应提供通信联络手段,以及为核事故医学应急专家及应急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环境,保障应急响应活动顺利进行;在平时开展应急值班、应急培训、应急演习、数据库应用和现代化办公等工作[7]。目前我国现已开通了与国家核应急办、中国疾控中心、以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应急组织的通信联络,建立了通信联络制度,有关应急人员配备了移动电话。完成了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硬件平台建设,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会议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可与国家核应急响应中心、卫生部应急指挥中心、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响应中心实现网络连接[8]。这些医学应急通信联络系统和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能够很好地指导核应急救援,增大救援的效率,减少损失。

2.4核应急管理与宣传

2.4.1核应急管理核能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随着石油和煤炭资源的枯竭,核能在未来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发挥重要作用,它将慢慢走入大众视野,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对核能资源的管理与宣传是人们利用和认识核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核能应急的必要工作。目前我国出台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核应急预案》等法规,但这还远远不够。为核工业制定一个行业的基本法很有必要,它使得政府、企业、公民在核安全事务中公共安全更有保障[9]。

2.4.2核应急知识宣传与普及对于公众核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也尤为重要。任何核事故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公众社会心理反应,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损失[10]。通过普及核基本知识,消除公众担心和疑虑,以便再次出现紧急状态时,人们知道如何正确地行动[10],因此公众培训是执行我国《核安全法规》的环节的重中之重。通过培训和宣传,能够使人们在核事故中有效地保护自身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并能积极参与核应急救援工作,减少核事故造成的人民和财产损失。核知识的普及和人们认识觉悟的提高,对进一步合理利用这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核应急演练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医学救援任务的技巧和增加熟练程度,明确响应程序、行动方法及协同事项。在核事故发生时,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人群转移和救援,提高核应急救援的速度和效率。

3核应急医学救援响应

3.1核事故的危害性及核应急医学响应的必要性实施事故应急响应是利用核能过程中必要的保障环节,响应不及时,必将造成更大的事故后果;其次,人员损伤也不会不断加重;第三,核设施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如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烟尘和废水等排出,会大范围内造成空气、土壤、水源放射性污染等损害自然生态环境。而如果实施迅速、有效的救援,不仅仅可以减低人员伤亡,控制自然环境污染范围,这两方面都会大大减轻事故后果[11]。

3.2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队分工和医疗救治任务在发生核事故时,核医学应急救援合理的分组、明确的分工能够提高救援效率。一般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三级”救治梯队分别是:现场救护(现场医疗机构)、地区救治和专科救治组成[12]。这“三级”救援梯队承担不同的救援职责,其工作的程序和侧重点也不同。

3.2.1现场救援队的基本任务是早期医学处理包括现场救治、可延迟处理伤员的处理和去污等。事故地点辐射剂量较大时应将伤员立刻转往安全地带并进行简单的医学处理,包括伤口污染表面处理、外伤缝合等对可疑使用抗辐射药物、稳定性碘剂对已经吸入或误食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实施阻吸收和促排措施;收集受照人员基本资料,根据初步分类诊断,将急性放射损伤患者转送往市级以上救治医院,将急性放射损伤、放射复合伤以及体内有严重放射性物质污染者送往专科医治单位[12-13]。

3.2.2地区后备救援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检查、鉴定分类。对放射性损伤较严重而体内不存在误食、误吸情况的患者进行全面去污处理,并给予抗感染及辅助治疗,对于放射性物质体内存留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及急性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伤的伤员进一步检查体内放射性剂量,对体内或伤口有放射性物质污染者须彻底清创、缝合、抗感染等采取相应医学措施[13]。

3.2.3专科救治基地的基本任务是对不同类型、程度的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伤做出确定性诊断,并进行专科医学对症治疗;对严重体内、伤口或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放射性剂量残留检查[14],确定残留放射性物质的组分和污染水平,估算人员受照剂量,并进行全面、有效的医学处理[15]。

不同梯队按照各自的任务进行救援,能够使救援工作开展的更顺利,救援任务完成得更全面。各个梯队相互配合,积极合作能使救援工作及时高效。

核事故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密切相关,随着我国民用和军用核设施的增加,核事故发生的概率性也随之增加。如何做到核事故高效响应救援,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在收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公众和救援人员的防护、救援人员培训、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等可以进一步提升核应急医学救援水平。

参考文献

[1]陆能枝.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及模糊决策方法在评估子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

[2]汪伟.核事故应急辐射环境实时移动监测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6.

[3]郭勇.核事故应急中的贝叶斯决策模型及实现-国家核应急决策支持开发项目[D].广西师范大学,2000.

[4]马明强.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6):506-507.

[5]蒋铭敏.加拿大核化生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方案[J].人民军医,2009,(3):152-153.

[6]姜文华,孙健,来永芳.涉核发达国家核应急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214-215.

[7]秦斌,刘英,王燕君,等.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系统的设计及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3):1-3.

[8]刘英,秦斌,雷翠萍,等.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J].中国医学装备,2007,4(4):1-4.

[9]高立本.新形势下我国核应急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核工业,2008,4:49-50.

[10]吴柏龄,郭力生.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与对策核应急专题报告.国家核事故应急委员会办公室.1993.

[11]李祥明,王延.对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的探讨[J].山东环境,2002,112:31-32.

[12]江其生,李峰生,李伟,等.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装备与技术需求[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5):22-23.

[13]刘英.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1):83-84.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3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开展“三基三严训练,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90%。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一切工体,班余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一月份:

内容: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呼吸衰竭增多及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特点,安排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及co中毒知识进行学习培训。

方法:由科主任主办讲座1次,然后选高年资医师一名讲座一次。每名医护人员在icu室操作呼吸机并进行现场考核。

二月份:

春节前配合急救换服装后的崭新面貌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院外急救演练,演练前先进行心肺复苏强化训练,并复习相关知识,最后考核打分记录在案。

三月份: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在3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月份:

主要是血液净化技术培训。科主任主持,复习灌流相关知识及适应症、禁忌证。必要时采用幻灯教学进行讲座。然后由每位医护人员上机操作。进行考核。

五月份:

学习培训各种农药中毒治疗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参加全院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强化训练。

六月份:

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

七月份:

组织全科参加医院临床医师基本技能操作的理论辅导培训。科内举办医生查体训练,使所有医生过关,并进行考核记分。

八月份:

结合夏季游泳者增多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淹溺、中毒及电击伤的专题学习。

九月份:

主要是意外伤害常见处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创伤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要人人动手,个个过关。严格考核。

十月份:

进行医疗安全及医疗法规,法律知识学习。除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活动外。科室要举办相关学习2~3次,并安排考核记录。

十一月份:

呼吸道急救管理技术培训。重要放在气管插管方面。利用模具或尸体进行训练,人人过关。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4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3月中心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培训基地”建筑面积达500m2,包括:报告厅1个,标准教室2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1套,VCD及电视机1套,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高级生命支持模型2套,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①良好的组织:由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培训基地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②合格的师资:培训师必须是具有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导师资格,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③合理的教材与课程:以美国心脏协会健康从业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和健康从业人员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创伤救护课程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3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④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⑤效果评估: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5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结果

2010年3月~2011年6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讨论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3]。“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5

【关键词】血液滤过;肾透析;护士;急救培训

血液净化技术不仅能使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得以继续生存,同时也是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挽回其生命的重要辅助治疗[1]。血液净化中心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场所,是急性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部分免疫系统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行抢救和治疗的特殊医疗场所[2]。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患者病情通常较重,且变化快,影响环节多,对设备的依赖性较强,加之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复杂,因此容易发生医疗风险,因此就要求血液净化专业护士需具备较高、较强的急救意识,应急综合素质,判断能力,以及护理技能水平[3]。本研究通过科室急救能力培训小组的组建,制订出急救流程及考核计划,实施理论授课及实训操作后,对医生、护士急救能力进行评价与考核,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开展时间为2015年6~9月,参与研究的对象为本院血液净化中心医生、护士共计16名,年龄21~41岁,平均(23.2±3.5)岁。其中包括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护士2名。;本科学历12名,专科学历4名;从事血液净化工作年限低于3年的5名,大于或等于3年的11名。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首先需要对急救能力培训及考核小组进行组建,急救能力培训及考核小组的成员共2名,分别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均通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由该培训及考核小组对血液净化急救培训流程及考核细则进行制订与实施。本次急救能力培训的目标:对基础生命支持的基本技能进行掌握;对急救药品的知识进行掌握,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急救药品;在突况下(如猝死等)对心肺复苏、气道异物处理方法进行掌握。培训的具体方法:(1)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组织本科室医生、护士按时参加医务处、护理部组织的基础生命支持课程,该课程每月举办1次,为了科室工作的正常进行,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为4~5人,分批次进行培训,所有人员必须参加,如当期有事不能参加,可与其他人员进行调配,培训周期为3个月。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的课程主要包括:对心脏复苏的知识及技能进行更新,掌握心电图相关知识,使医生、护士能够对致命的心律失常进行识别,围绕胸外按压、快速除颤理论进行培训,对气道管理技术进行培训,对常用的抢救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所能发挥的功效,及其不良反应知识进行培训。(2)对血液净化中心医生、护士进行急救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每月进行2次,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授课及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净化专科知识和血液透析中常见易发生的急救知识,如血液净化所包含的分类、适应证,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要点等[4]。(3)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流程的培训。急救流程的内容由科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每月进行1次。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对危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其体征进行观察的流程;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如其突发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脏骤停,对其进行处理的相应流程,以及在突发意外情况时,进行急救汇报的流程。(4)对医生、护士进行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将急救操作技能分为两类:一是急救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如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双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技能的操作。二是急救设施的使用技能。针对简易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及负压吸引器等急救设备的操作方法教授给参与培训的医生、护士,使科室的每一位医生、护士能够对急救设施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掌握,同时急救设施定点放置,专人每周对其进行充电,并做好仪器检查工作,保证急救设施能够正常及时得以使用。对于抢救所用的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定点放置,有效期登记,同时护士进行班班交接,做好交接记录,人人对急救药物的作用、剂量及不良反应进行掌握。(5)急救模拟情景训练。针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某种紧急情况,设置模拟情景,使护士对各种风险预案、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处理方法熟悉掌握,同时开展演练、模拟训练等,使其印象得以加深。比如可选择血液透析治疗中常见的急救病例(低血糖昏迷、透析首次使用综合征、突发呼吸心搏骤停、透析中发生低血压休克等),采用案例剖析,情景再现,问题思考等,开展模拟性训练。即在指定的事件中,比如透析时突发火情,护患纠纷,无肝素透析发生凝血,意外停水、停电、停氧,透析用水细菌超标等,对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5]。对护士的应急反应速度进行培养,同时使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及应急配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1.2.2考核指标于研究开展前后对参与本次研究培训的医生、护士进行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急救综合能力考核,各100分。参考现代临床专科护理操作培训手册,对心电监护、气管插管配合、中心吸氧、电动吸痰、简易呼吸囊的运用5个方面进行考察。评分内容包括操作准备(10分)、操作过程(70分)、效果评定(15分)、相关理论(5分)。应急预案处理评分内容包括病情判断(10分)、应急能力(20分)、执行处理(50分)、护理记录(10分)、相关理论(10分)。综合急救能力评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20分)、急救配合(30分)、协调组织能力(30分)、病情记录(10分)、医护评价(10分)[6-7]。

1.3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

经过全面的培训后,医生、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高于考核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培训前后血液净化相关护理风险管理质量比较

培训后血管通路血液外渗、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相关感染、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培训前后内瘘阻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3月至4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468名南京某高校二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选择题),调查内容包括:性别、专业、是否愿意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对CpR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率等。

2013年5月至9月,从被调查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37名学生,按培训方式不同分为a组69人和B组68人。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掌握急救知识程度均无显著差别。

1.2培训内容

参考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教师手册[4],包括CpR理论、成人/儿童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婴儿一人和二人CpR操作技术,操作模型为心肺复苏模拟人(美国挪度公司)。

1.3培训方式

1.3.1传统授课培训

传统授课模式培训包括集中式理论授课(2h)和分组练习(1h)。首先由指导教师介绍心肺复苏基础知识,应用多媒体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理论授课结束后,学生在复苏模拟人上充分练习,练习期间研究对象与指导教师互动。

1.3.2边看视频边练习(practicewithwatching,pww)+教师指导培训

培训前将学生分组,学员与模型的配备比例3∶1,培训课程总学时为3h。培训视频光碟由美国心脏协会提供,视频内容有BLS课程总介绍、成人、儿童、婴儿CpR操作技术以及模拟心肺复苏场景,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与患者评估等重要步骤的分解动作演示。培训中要求学员观看视频讲解,一段讲解后仔细观看视频演示,然后跟着视频演示进行操作,几组人员轮流操作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内容的学习,指导教师在学员操作的过程中对关键内容予以指导或对操作手法问题进行纠正。

1.3.3评价标准

培训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测试。理论测试内容包括CpR基础知识、成人、儿童、婴儿CpR的操作以及模拟抢救场景的应对,题型为25道单项选择,满分100分;技能测试内容为成人单人CpR技能操作,包括12个操作手法,满分100分。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内容以及评分标准均依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5],自行设计,经急诊医学专家反复修改而成。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两人核对后采用excel表格录入,由一人核对无误后,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大学生CpR培训现状见表1。CpR培训两组分别采用pww+教师指导模式(a组)、传统教学模式(B组),考核后的成绩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技能考核中比较两组模式的扣分情况见表3。不同性别的得分情况分析见表4。

3讨论

3.1普遍缺乏急救知识的大学生是CpR培训的重点人群

王一镗教授早已呼吁“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并着重强调现场救护的重要性[6]。然而,我国CpR的普及培训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内对于各级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有一些研究和探索[7],但缺乏针对参与心肺复苏人员的继续教育和重复技能培训与定期考核的相应制度或机制[8],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与兴趣都非常高,但根据研究数据表明(表1),目前大学生急救普及现状处于高需求、低受训、低掌握水平的状况。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成为“第一目击者”中有效的施救者,还能对其周围人群起间接影响作用。

3.2应用最佳培训模式是CpR培训的关键

传统的CpR培训方式是我们教学中最常采取的方式,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培训方式并不是最适合大学生CpR培训的方式。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师的培训常无法很好地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在教学中,教师常偏离课程内容的计划,而且对学生的监管不力、未提供有效的反馈;第二,传统方法用于理论授课的时间较长,实际操作时间较少,且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员的自主参与性和个体差异,故对培养学员的临床操作技能不利,无法保证每一位学员都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因此传统方法培训后的技能熟练度和技能保留情况均处于较差的状况。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效果远高于传统教学方式(表2)。该方式的优势如下:①传统培训方式中理论扣分多为对心肺复苏基本知识的理解,尤其心肺复苏中最为强调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位置判断以及人工吹气的手法往往会出现概念性的错误,而pww+教师指导方式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好。pww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教学内容赋予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所获信息量大,不但加深了理解且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②技能扣分最多的为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方面,传统培训方式与pww+教师指导方式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除了和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以外,还和技能操作时教师监督、指导、纠正不及时有关,后者要求教师对心肺复苏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予以强调和提醒,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手法,由于该培训方法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避免了因指导教师的差异而影响培训质量[9];③在研究中,还发现性别差异对传统培训方式培训结果有所影响(表4),男生的技能成绩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而pww+教师指导方式无性别差异影响。心肺复苏为一体能要求较高的抢救手法,对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我们在培训中发现女生在胸外按压方面,按压深度和频率往往不能达到要求,在操练中若缺乏指导,女生容易放弃从而减少练习机会。而pww+教师指导的方式可以避免这方面的问题,模型和学员按照比例分配,保障每一个学员都有操作机会。

为了进一步加强急救发展,需要规范培训课程,促进中国急救培训的发展[10]。本研究显示,pww+教师指导方式的培训内容更通俗化、步骤更标准化、记忆更高效化,是高效率、科学的培训模式,建议可以运用于高校CpR培训中。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样本主要面向高校大学生,对象选择较为局限,且样本量较少。

参考文献

[1]GazmuriRJ,nadkarniVm,nolanJp,etal.ScientificknowledgegapsandclinicalresearchprioritiesforCpRandeCCidentifiedduringthe2005internationalconsensusconferenceoneCCandCpRsciencewithtreatment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07,116(21):2501-2512.

[2]ShresthaR,BatajooKH,piryaniRm,etal.Basiclifesupport:knowledgeandattitudeofmedical/paramedicalprofessionals[J].worldJemergmed,2012,3(2):141-145.

[3]聂雷霞,张敏.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护理杂志,2012,29(1):67-69.

[4]HazinskimF,DotoF,o’neillL.etal.BLSforhealthcareprovidersinstructor’smanual[m].Dallas,texas:americanHeartassociation,2006:3-37.

[5]沈洪.释读:2010年aHaCpR-eCC指南的实用简化流程[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1):961-964.

[6]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1-342.

[7]张劲松,张芹,吴昊,等.大学本科五年制急诊医学专业CpCR课程设置及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24(12):896-897.

[8]沈洪,王一镗.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13-14.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安全事故防范;应急救护能力

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别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教育。近几年,全国各地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校园踩踏、暴力、交通事故、火灾等屡见报道。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校安全问题处理能力已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我国国民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现代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急救培训起步较晚,2001年,红十字总会、教育部、公安部等15个部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统计数据显示,面对突发性灾害,中国掌握应急救护知识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0.5%,与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30%)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救互救本领十分必要[1]。

2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除了要教给学生职业技能外,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3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研究价值

本研究主要阐述各种安全事故的种类、原因、危害程度、防范措施及重要性,着眼于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研究,以提高学生安全事故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使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安全事件,采取及时、科学的自救、互救措施,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我校开展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我校利用自身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优势,对全校学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其应急救护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分学期、分学年向学生进行在校期间专项安全教育,增强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意识与应急救护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制订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4.1培养思路

首先进行文献研究,检索课题相关内容,建立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其次遵循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干预实验,在干预因素实施前后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再次在充分考虑实验设计的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三大因素及统计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我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进行应用研究。

4.2实施方案

为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根据我校学制三年(每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实习一年)的实际情况,按每届学生在校两年,分年级、分学期、分阶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意见》(红总字[2010]101号),依托我校卫生职业教育教学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实行全员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在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在新生未进行我校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前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护能力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应急救护知识和能力情况。然后,对学生进行火灾、地震、溺水、踩踏、触电、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防范培训,组织学生进行安全事故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再次加强对学生火灾、踩踏、溺水、触电等的安全教育以及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火灾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在学生入校的第三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适时选择地震、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进行“桌面”演练,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疏散逃生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安全教育后,给学生发放《安全知识调查表》,进行第二次安全知识调查,了解学生的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在学生入校的第四个学期,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与考核。以华夏急救联盟发行的《急救手册》教材为蓝本,编写适合我校实际的《应急救护》校本教材。由教务处制订《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将学生的应急救护课程安排到正常教学课表中,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并选派我校通过国家、省红十字会培训和考核的优秀教师作为应急救护培训教师。学生经过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后,按考核标准,进行规范化考核。低于90分的学生重新考核,直至达到考核标准。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应急救护能力比赛,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组织专项安全事故疏散逃生演练,疏散后,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伤者”进行应急救护演练。最后,发放《应急救护能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应急救护能力调查,分析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后,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相较于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

5结语

本研究是一项应用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提升我校医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本研究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校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护能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对创建安全有序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安全事故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培养,这也是当今局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警务现场急救教学问题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警务改革的不断进行,人民群众对警察履行现场急救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警务现场急救是警务人员的必备警务技能之一。我校自2009年针对交通管理专业开设《警务现场急救》以来,主要以选修课为主。目前,《警务现场急救》已成为我校公安专业类普通学员的平台课程。教学手段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但对于在职民警的培训由于课时量有限,只能进行五项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课堂讲授,无法开展实训。[1]

一、警务现场急救教学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匮乏

目前公安部已将警察急救训练科目列入《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大纲》和《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教程》,统计表明,该专项训练在所有警务实战技能训练总量中可以占到六分之一。公安院校既是“共和国警官”的摇篮,又是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公安民警警衔晋升培训基地。往往建有现代化的室内外射击场馆、实战训练场馆,但警务现场急救的实训场馆建设似乎稍显逊色。警务现场急救教学有大量的实训要求,目前由于资金投入原因,配发急救用品及器材不充足,实训场所也存在不足的问题。

2.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一直以来,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往往只重视青少年的应试和成才教育,却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领学生们对生命从何处来、性别、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的知识缺少了解。青少年成长在这种环境下,遇到事情很难会有人文的自觉,思考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公安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2]

二、解决对策

1.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插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在进行警务现场急救的教学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回答。例如,在心肺复苏中,是采取口对口还是口对鼻的方式进行人工呼吸?这样的接触会不会增加疾病传播的危险,会不会感染艾滋病?再如一度物理性烧伤和烫伤现场急救处理的错误方法――在烫伤部位涂抹大酱的民间土法存在什么问题?(大酱的制作过程需要发酵而发酵必须有微生物支持加此操作会导致烫伤创面的感染发炎。正确的现场急救方法是先将受伤部位进行降温处理,如用凉水冲洗或浸没二十到三十分钟再涂抹烫伤膏。我在教学中还查找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两个实用的偏方:一个是取一只洗净的蚯蚓放置于一干净的小瓶子中,在蚯蚓表面撒上适量的白糖,将其覆盖糖要没过蚯蚓将瓶盖盖好。数天后,化成水,蚯蚓只剩一条皮将皮挑出。用该水涂抹烫伤处很快止痛皮肤复原。另一个治疗烫伤的方法是使用鸡蛋油。经过笔者试验,在使用鸡蛋油3天以后伤口得到很好的愈合,并且没有留下疤痕。具体来说,就是取两个煮熟的鸡蛋黄,放入铁锅内用筷子搅碎,在用小伙进行烘焙,等到蛋黄出现发糊的情况时用小勺挤油,焙油时火不要太旺,要及时挤油,不然蛋黄就焦了,放入小瓶里待用。每天抹2次3天以后即痊愈。)

2.加强警务人员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

现场警务人员并非专业的医者,在施救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对解剖生理基础医学知识、记识常用的体表标志进行了解。现场警务人员的解剖生理学知识教学与医学专业学生不同,其讲授的内容和讲解路径都是围绕实用的目的进行,如拟出人体头颈、胸腹腰部以及上下肢共27处薄弱的部位让学员记忆,对警务人员在缺乏医学经验的情况下预估伤情和处置决策提供依据。[3]

3.借鉴国外、香港地区警察培训的先进经验,鼓励学生考取《急救员证书》。

一旦学生获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颁发的《急救员证书》,就意味着对学生现场急救水平的肯定,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救护资质,保证了现场急救的合法化。经历在我国的举行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协助政府处理突发意外事件,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社会更加和谐。如此也必将造就和培训一大批志愿者和急救员,为我国急救事业贡献力量。

4.加强急救技能在警务课堂中的渗透教育

警务技能中现场急救部分的规定内容包括徒手体外心肺复苏术、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技术。其中,现场急救的核心和急救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急救技能。教学实施包括课堂多媒体讲解原理,运用心肺复苏模拟人、纱布、绷带、甲板、担架、哈达、警服等器材进行技能训练,充分体现警务现场急救就地取材的特点,确保警务人员能够掌握急救技能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三、结语

警务现场急救培训以及自我练习应当贯穿于整个警察职业生涯,让每位学生认识到没有急救技能和必备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履行其职责,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让每位学生都不断对自己的急救技能进行评估,不断发现问题,提升知识储备,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包括止血、包扎、人工呼吸、心脏复苏、固定、搬运等技能,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提高新时期警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黄晓凌.警察院校警务现场急救课程教学与教改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7):674-677.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9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93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所发表的文告中就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在家中、路上或工作场所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足,未能形成公众舆论。但是,一个新的流行病学模式正在出现,意外事故和肉体伤害行为常常对受害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灾害性后果。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和个人集体的暴力行为,受伤需治疗的人数为上述的100~15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形成永久性残疾。

近几年来,我国突发事件不断增多,“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疫、瘦肉精、苏丹红、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以及矿难、空难、车祸等,尤其是2009年4月以来全球性甲型H1n1流感,考验着我国的应急能力。

——在汶川大地震时,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个别伤员被生拉硬扯地从废墟下救出,救援人员不用脊柱板、硬质担架而用褥子、床单就对其进行转移。地震后由于房屋倒塌,脊椎难免会受到损伤,但不是脊椎受到损伤就一定会发生截瘫,反而是因为这种“拉扯式的救援”,或者是获救后搬运方法不当,如施救人员用床单这样的柔软织物护送伤员,会导致其脊椎损伤加重,造成伤员截瘫。这些救援方法会对幸存者造成二次损伤。

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群体伤害时,即使是医务人员也因专业教育薄弱和应急器材装备不足,而发生不该发生的状况。因此,越是在突发事件下,越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

——在近几年的北京马拉松赛及一些大型运动会上,曾突发参赛选手晕倒事件,我们看到的是持有救护证书的国外友人出手相助——做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而众多的国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最好的反应只是拨打急救电话。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深反思:一是预防理念、急救知识普遍缺乏。社会往往认为,救人是医生的事情,以为自己能做的就是及时向急救中心求救。二是的确我国未设立规范的救护员培训制度,国人缺乏急救知识培训,没有救护资格,不敢、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在美国,餐馆、民航等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必须持有心肺复苏技能(CpR)证书,一旦顾客、旅客出现状况,能保证其在第一现场就能得到有效救治。美国人之所以能在“9·11”事件中处乱不惊,与其日常获得的救援理念、知识、技能和救援训练、演习等关系密切。

美国人非常强调“第一目击者”的概念。我国急救专家李宗浩教授曾在美国休斯敦的一家餐馆里遇到一位客人突然倒下,现场“第一目击者”——服务员马上拨通911,救护车在4分钟后赶到。在这4分钟里,服务员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的基础急救,这为随后的抢救奠定了成功基础。

李宗浩教授指出,急救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救命,而救命最重要的技术就是心肺复苏。以心源性猝死为代表,最及时、最有效的抢救,可以概括为四个“早”,即早期通路(拨打急救电话)、早期心肺复苏(“第一目击者”施救)、早期心脏除颤(专业急救人员施救,或由“第一目击者”在有条件的现场施救,进行体外自动心脏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专业急救人员应用救护车等专业急救装备施救)。

在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的当前,一方面要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把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技能,向社区、向社会普及,让“第一目击者”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抢救。另一方面应积极构建我国的城市急救网络,包括给救护车以规范、基本的装备,寻找好的机制让其接到求助电话后也能在4~7分钟抵达现场。必须尽早建立、健全各级急救医疗组织并形成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急”和“救”的功能,才能使创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院外急救需要一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他们主要从事基本的生命急救技术如维持气道通畅、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伤口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搬运后送等。这些急救人员从哪里来,如何进行培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外比较重视急救人员的培训教学工作,从事急救工作的急救技术人员、急救医士、警察、消防队员和驾驶员等都要经过急救培训,重点培训基本生命急救技术和高级生命急救技术,培训后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并经国家考试合格后发给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急救医疗工作。但我国这方面工作还比较落后,有些还未开展。

1普及急救自救知识的重大意义

院外急救是指在家庭、机关、学校、工厂、城乡居民中所发生的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工作,即伤病员尚未到医院外的抢治,又称院外急救或临场急救,它是重要的第一线救死扶伤工作。院外急救的成败往往是一个地区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各国政府对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十分关注,从指挥、组织、人员和装备等方面,都形成较完善的有机结构。

自有人类以来,院外急救工作在不断同病伤做斗争中就有了雏形,同时在人类不断繁衍中延续了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目前正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从广义来讲,急救医学包括平时、战时、各种灾害、传染病等,同时还包括医院外和医院内的急救。前者是急救的基础,后者又是急救的继续。医院急救成功率高低又是一个现代医院重要的一面镜了。院外急救需要有坚强的网络,由用医学科学武装起来的医护人员和热心、受过专门培训的院外救护员组成,并做到及时、正确地处理伤病员。它能大大减少伤病员的痛苦,把垂危的伤病员抢救过来,把致残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还能大大缩短治愈时间。这一事实不论是在平时的还是战时的院外急救中,都已得到证实。

加强院外急救理念及实际操作功能,重视医院后继的抢救,改善伤病员的转送,充实急救设备,并使医护人员尽量接近伤病员,缩短伤后到抢治的时间,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做好院外急救工作,既能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节约大量资金,还能鼓舞人们的士气,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因此,院外急救工作的成败常常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

总之,院外急救在急救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院外急救的有效与否对伤病员的生与死和预后起重要作用。院外急救代表着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理能力,是现代急救医疗体系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急救医疗体系建立和发展的主要目的。这既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2我国院外急救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法规、机构设置方面

(1)目前,国家、各级政府和军队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虽然都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但相互不配套、不衔接,对救援力量缺乏统一调度。各地尚未建立完整的医疗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当地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总体应急预案、医疗急救机构和救治机构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等。

(2)医疗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医疗救治与卫生应急机构不够协调。急救机构设置不统一(医疗急救中心和紧急救援中心),职能不能完全发挥。许多地级城市尚未建立急救中心,医疗救援机构和救治机构的基础设施落后,经费缺少,装备不足,技术力量不强,队伍人才短缺,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服务体系仍不完整。

(3)救援技术措施不够科学规范。因灾难事故的性质不同,发生的伤害伤情不尽相同,医学救援中各项技术措施的选择和应用也不尽相同。在抽组救援人员、配备救援装备、选择救援方案等方面普遍存在误区和盲区,降低了救援效果。东西部医疗应急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标准不统一,城乡不均等,信息系统不够灵敏,指挥决策能力不强,应急反应不迅速,资源配备不足,能力储备较低,医疗应急能力极待提高。

2.2急救人员培训方面

目前,我国院外急救人员培训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没有统一的院外急救专业教材。我国现阶段无急诊医学院,只是少数医学院校中有急诊医学教研室,可能还无急诊医学系,急诊医学仅作为选修课或作为内科学中的一个分枝内容教育,院外急救只能是分枝的分枝,现有的急诊医学教材中有关院外急救内容大多很简略,没有统一的院外急救专业医疗教材,这使院外急救培训无标准可依据,各地的培训内容差别较大。

(2)缺乏系统、严格操作训练。现有的有关院外急救医师培训班往往着重理论教育,较少操作,从现有的各种培训班课程表中还未发现操作的时间超过3天,一些培训基地缺少模具,即使是操作也是很多人一组操作,每个人操作的机会太少,以至于不少随车医师不能很好掌握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等标准操作技术,其他急救技术如除颤、气管插管、外伤包扎等也不熟练和不规范。

(3)驾驶员、警察、导游等只有简单的上岗培训。绝大多数院外急救驾驶员、警察、导游只经过上岗培训,有的甚至连上岗培训也没有,只是知道一些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最简单的急救知识,未接受系统急救医学培训,仅仅相当于市民急救普及教育的知识,所以这些人员在急救中很难参与医疗,更难与医师紧密合作。

(4)没有定期复训考试制度。从事院外急救的医师基本上来自医学院校的医疗系毕业生或来自内科、外科,只要有执业医师资格就能从事院外急救,而对其是否具有对院外急救的基本技能并无要求,年复一年,他们的技术有否与时俱进也无要求;对驾驶员和担架员更无医疗急救技能方面要求。制度上造成有的急救人员知识、技能不能及时更新。

(5)公民普遍缺乏院外急救自救知识,目前,不少学校及部队、公务员等已有相关的培训读本,但教师不专业、传授知识点不到位。市民、工人、农民则缺乏必要的知识传播。

3普及院外急救自救知识的建议

3.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来规范公众应急自救教育

提高灾害预防能力是所有国家都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减少全社会灾害的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来规范公众应急自救教育。从政府层面上进行相应应急法律法规规范建设,使应急自救互救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使公众应急自救教育成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局面,保障公众应急自救教育全面、稳妥、规范、有序地推广。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9件专项应急预案确立了政府是主角,已经先行一步,承担了预案实施的主体责任,从体制、机制、投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同时政府是公众应急自救教育的主导者,应该制定相应规划,对公众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相关应急自救教育和演练。

3.2加强应急救治专业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和身体条件好,技术过硬,应急能力强的医疗急救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应对和控制各种重大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时,才能达到反应迅速、处置高效,救治有序的医疗应急救援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应急救治专业队伍,负责日常、重大事故和一般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以及承担本辖区的疫病、当地各种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恐怖事件类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应急救治任务。

3.3加强医疗应急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建立一个快速,有效、准确、灵敏的医疗应急救治信息系统,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高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医疗应急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应以急救中心的紧急医疗救援指挥系统为核心,以医疗救治医院为网络,与疾病控制中心信息系统共享信息资源,共同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紧急救援中心可按照应急预案,迅速调度医疗急救资源,了解事件,评估和汇集现场信息,及时报告,接受指令,指挥员可通过该系统监控救援过程,分析救援能力,与公安等急救部门沟通信息协调联动,保证医疗急救资源在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能力和水平。

3.4重点的特殊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演练

对于特殊岗位人员如公安、消防、医务人员及特殊场所保卫人员应进行全方位应急自救互救常识的培训,而且要经常反复演练,主要内容应包括:传染病与突发性疾病的预防与急救、中毒的预防与急救、火灾预防与火场逃生、抵御暴力侵害、交通安全、家用电及电梯事故、危险化学品、放射源、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预防与急救等安全防护以及维持气道通畅、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伤口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搬运后送等。要毫不放松地抓好高危行业和领域生产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安全操作和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故的技能。

国外比较重视急救人员的培训教学工作,从事急救工作的急救技术人员、急救医士、警察、消防队员和驾驶员等都要经过急救培训,重点培训基本生命急救技术和高级生命急救技术,培训后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并经国家考试合格后发给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急救医疗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及各级红十字会也不间断地举办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对各类人群(如大学生、警察、驾驶员、导游等)进行现场救护技能培训,并颁发红十字救护员证书。福建省红十字会就组织有关急救专家编写了《现场救护》一书(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作为现场救护技能培训的教材,不定期开展特殊人群的救护技能培训,并利用红十字日、拯灾活动等机会向公众普及现场救护技能。这些都是院外急救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

3.5加强公众应急自救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危机意识及防灾减灾应急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生命意识教育、应急避险教育在很多国家是公民的必修课,目前中国多数人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极为薄弱,所以期待安全教育能成常态,在全民中推广、普及应急避险措施。宣传、教育等部门应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网络、电视、社区宣传栏等媒介,利用编印通俗读本、摄制影像资料、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大有关知识宣传。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普及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提高百姓的自救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通过广泛宣传,特别是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同时,把应急演练与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应急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各有关单位要精心组织,制定具体的宣传活动方案,采取有效形式,确保宣传效果。通过宣传,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全民培训学校应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宣传基地。让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进入学校、企业、农村、公共场所,定期开展一些防灾演练,变书本防灾知识为实际抗灾能力。

3.6成立专业的培训教师教练队伍

公众应急自救教育方法应提倡知识讲授和实践演练相结合,可创办公众应急自救教育培训学校,培养大批专业的培训教师和教练队伍,保证教师知识全面,经验丰富,能深入讲解,课程生动,以确保教育效果。

4结语

福建是一个多灾的省份,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同时也处在潜在地震带上。福建省赴川医疗卫生救援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直观地感受到了地震对国家建设、人民生命损害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深刻认识到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建立一整套更加完善、有效的防灾应急预警、防控机制和预案,做到未雨绸缪。

在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的当前,尤其要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把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技能,向社区、向社会普及。积极构建我国的城镇急救网络,尽早建立、健全各级急救医疗组织并形成网络,以规范、基本的装备和合格的救援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急”和“救”的功能,使突发事件的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参考文献:

[1]李得溪,张俊晶,谭福勇.我国院前急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5).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中国政府门户网站,省略.

[3]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建省红十字会编.现场救护[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篇10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051-01

Lenbure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护士核心能力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1]。为了探讨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最佳办法,2001年我院针对临床护理工作特点,对25%中专以上学历、年资在5年以内的低年资护士制订了核心能力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培养方法

运用核心能力培养理论从专业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制订培训计划,选择护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带教,定期考核的方法,进行规范化培训。

2培养内容

2.1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

2.1.1专业思想教育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组织专题讲座,激发爱岗热情,同时明确护士执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我是患者的亲人”、“我为患者想到的”征文活动,帮助新护士建立以人为本的关爱之心,引导新护士关爱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1.2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组织阅读学习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和交流技巧的书籍。发现工作中有关交流和沟通技巧成功的典型事例,供大家借鉴。培养护士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1.3培养现代执业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护士,只有具备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危急意识、进取意识、信息意识,才能保持积极的学习和工作态度。[2]在培训计划中,低年资护士必须参加医德医风教育、护士行为规范、沟通技巧、礼仪服务、礼貌用语、医院感染、法律法规知识等学习,按护理流程操作,系统地学习和有效地鞭策,培养现代执业意识。

2.1.4培养学习习惯,建立终身学习观念病区内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与护理查房各1次,护理部每季度组织“三基”理论考试与技能培训考核,成绩记入技术档案,鼓励参加继续学历教育,要求5年内获得更高一级的文凭。

2.2培养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

对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是护士必备的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要求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有目的地使用各种感觉器官将患者的症状、体征、精神和心理结合专业知识,以敏捷的思维和预见性的想象力,预测病情的发展动向[3]。为了培养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能力,采用床边查房、典型病例分析讨论、特殊患者现场示教等方法,让低年资护士多看、多想、多辨别,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职业性的眼力,提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培养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

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护士抢救常识和抢救水平,应熟练掌握科室抢救设备的使用,故障的排除,急救药品、设备的位置,交接、保管、维修方法,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各种应急措施,临床急救的处理程序,本科常见的急重症病人及处理方法等。

2.4严格训练考核基础护理操作

以《“三基”训练护理手册》[4]及《护理技术》[5]为蓝本,采取自学和集中示范模拟培训方式,引入竞争机制,用定岗定薪、量化考核、绩效管理等方法,将16项操作进行考核,每个月考核1~2项。单项考核不合格者,进入下一轮补考,补考不合格者,推迟转正定级时间,在5年培训中,23名护士合格,2人补考合格后转正定级。

2.5规范专科技术操作

在强化基础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各科护士长负责考核专科操作。对侵入性的操作必须经模拟训练后,经护士长考核合格者,方能在患者身上进行,一次不成功者,由带教老师接手完成,并指出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

3体会

经过5年的规范化培训,进入临床工作的低年资护士对护理工作有了全面认识,对岗位的责任心,对工作的热情、工作能力上有了长足进步,养成了耐心、眼勤、口勤、手勤、嘴勤的工作作风,培养了一批爱岗敬业的优秀护士,稳定了护理队伍。

经过培训的护士,其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教育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发生差错数明显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目前,这些护士能适应各病区各专科护理和操作,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所以,规范化培训不失为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enburgC.theframework,conceptsandmethodsofthecompetencyoutcomesandperformanceassessment(Copa)model[J].onlineJissuesnursing,1999,30(9):2.

[2]黄蝶卿,刘晓聪,蒙秀玲.儿科新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与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4):138.

[3]陈丽羚,郭桂红.浅谈急诊护士的岗位培训[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B):71.

[4]吴钟琪,姜冬九,蒋冬梅.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m].第3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