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17

法治教育反思篇1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反思;变革

中图分类号:Cao-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45—02

上网冲浪已经成为大学生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成为他们宣泄情绪、寄托情感的最好场所,大学校园已经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滞后于网络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性是长期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顽疾,其关键在于方法滞后,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高职院校现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反思

高职院校现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将“人灌”变成了“网灌”,重教育的单向传授,轻双向交流沟通,方式过于说教化,方法过时、灌输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使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低效的困境。

1 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丧失。他们延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的思维定式,漠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机械;重传递、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育方法单一,注重空洞说教,较少开展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的引导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有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有些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主动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观念,脱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由于缺乏有力、有效的方法引导,运用的方法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互动与交往,导致大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教化的逆反心理,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 忽视了受教育者自律性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精神的缺失。在高职院校,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习惯、道德选择、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网上与网下的两个空间里的道德行为极易出现错位,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社会责任感失衡,人格扭曲和异化,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有的造谣中伤、恶搞戏说,有的做黑客,满足个人畸形的成就感和刺激欲。这常常给他们带来精神的空虚、思想的混乱、价值的偏移、责任的淡化,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和精神归宿的失落,最终失去真实的自我与基本的人性。

二、高职院校现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

饮鸩止渴固然不好,因噎废食也不是上策。我们应科学理性地对待网络,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趋利避害、为我所用。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乏力”和“不尽如人意”的尴尬局面,我们要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面对网络,不断探寻对高职院校现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

1 变强制灌输为双向互动。在现代信息网络礼会,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思想超前、易于接受新生的事物和信息,传统的权威和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与抵触。我们要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单向灌输,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单向、经验式的做法,从被动接受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与互动。网络的交互性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他们热衷于互动性强的BBS、博客等网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网络提供了一个让他们平等交互的平台。平等关系增强了教育者的亲和力,使受教育者的心态更加接近于“本我”,更容易取得教育的理想效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网络的交往实践中体现“人”的价值关怀,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同的声音,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允许各抒己见,允许激烈争论。

2 变显性教育为显性、隐性教育相结合。我们要发挥红色网站的引导作用,使正确、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意识,提高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想得到更多大学生的“光顾”和“捧场”,就必须在方法上进行创新,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目的隐蔽、教育方式新颖、教育方法有趣,因而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隐性教育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悄然地隐藏起来,寓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无意识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如甘甜的雨露滋润人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3 变被动“教”为主动“学”。现实中的道德规范在虚拟的空间里时常会失去效用,网络道德的建设更多地需要依靠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来实现。在网络中,大学生他们善于张扬个性、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但自身有时难以把握方向、固守良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学生思想的启迪者、价值的引导者。在方法上注重引导,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种双方互动、教学相长、平等民主的氛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最终上升为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努力促进大学生们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积极改造思想,坚决远离一切黄色、庸俗、反动、虚假的信息,自觉抵制网络游戏、网恋等的诱惑。

4 变“堵”为“堵、疏”相联动。由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时间还较短,目前对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维护国家安全和个人的隐私、对网吧的监控和查处的力度、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等方面还十分薄弱,我们应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随着舆论导向与负面信息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增加,对网络所采取的“防、堵、控、管”的方法所起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对网站的不良信息的封杀,不是根本和完全有效的办法,仅靠防、堵、封是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对于网络上的错误、片面、极端、骂人的帖子或信息,不能采取简单的删除或封杀,不能一味地“堵”,而应采取“导”的策略,参照“大禹治水”的启示,进行合理的疏导,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堵塞要讲究策略与方法,不能简单地采取否定、封杀、批判,我们要强化对网络的合理监控,密切联系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及时做好思想沟通与心理疏导,要广开言路、因势利导、造势引导,用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学生比较、辨别各种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腐蚀与诱惑。同时引导要有理有据,要注意把握好自由与控制的平衡点,保持必要的张力,既防止控制过度,又防止网络失控。

法治教育反思篇2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所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了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教育客体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在于通过其卓有成效的开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回顾党的历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都发挥了巨大威力,起到了生命线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问题,这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现象的存在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思想状况。因此,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逆反心理”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正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及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围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开展的。而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是教育主客体之问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主客体双方要紧密结合,因为任何一方的配合不力,都会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实效受到影响。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趋同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价值认识、目标追求、实践指向也会发生偏离甚至完全的背离,从而使双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对立的两极。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对立现象的被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冲突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冲突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呢?对于“逆反心理”的界定,有的心理学家这么认为:“所谓逆反心理即是指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态度转变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所存在的“逆反心理”尤为严重。通过对受教育者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逆反心理”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评价逆反。评价逆反主要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持相反性倾向。具体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所奉行的价值观不予赞同,甚至认为陈旧过时,不屑一顾。如有的人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要求停留在原有的社会形态层面上,与当今社会实际格格不入,因而没必要遵从。

2.情感逆反。情感逆反主要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在其工作中蕴涵、表现的情绪、情感倾向性的拒斥反感。这在现实工作中主要体现为受教育者厌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触,有意识的逃避、拒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太枯燥,太教条,因此想方设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认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思路僵化,教条主义严重,是“马列主义老太太”或“马列主义老头子”。

3.行为逆反。行为逆反主要指受教育者采取与教育者所要求相反的行为。这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无效性.即受教育者并未从实质上认同教育者,从而在实际行为中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意愿。如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贯慢调“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但在实际工作中受教育者的玩忽职守、官僚主义现象屡禁不绝,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行为逆反”的显著体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所具有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时期我们要想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们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开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逆反心理”现象。而要想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就要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惟其如此,才能“对症下药”,真正从根本上克服“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过程、教育客体(受教育者)三要素构成的。如果要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就需对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反思。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逆反心理”的产生不仅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本身存在着问题,而且也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因素的原因。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性

教育对象所具有的“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要反思教育对象所具有的“逆反心理”,就必须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进行反思。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具有低效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是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缺陷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僵化、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落后四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改革二十多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趋于丰富多样.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也趋于多样化、多元化。与现实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相比而言.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给人的感觉是脱离实际、老套空洞、毫无新意。因此,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例如,个别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总是局限于书本,大讲革命先烈怎么样怎么样。而忽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例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现实载体,缺乏现实的说服力量。还有的教育工作者不顾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接受水平实际,将同一种教育内容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对所有教育对象进行共同的教育和灌输。最常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对教育对象作思想政治工作,就以“共产主义”理想来做统一要求.根本不顾及受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实际。结果造成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如同“镜中花”、“水中月”,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是难以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生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不仅在于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要’求标准的陈旧.也在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问题的脱离实际。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时间,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人们的思想领域。新的困惑和迷茫也随之产生。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同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同人们的思想状况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苍白无力、缺乏认同感,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也因此而生。

2.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法僵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一项对人的思想状况进行改造的工作,它客观上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作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些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灌输的教育方法。即不顾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实际。过分强调教育对象的无条件服从,在工作中采取“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等单向的强制压服式灌输方法,结果造成了教育对象的对抗心理和对立情绪。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分强调灌输,使教育方法呈现僵化,难以使教育对象产生共鸣,发挥其所具有的自党性、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实效。

3.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思想体系产生了冲击,传统的社会思想体系面临着新思潮的质疑和冲击。在这种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尤为显得艰巨和复杂。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大力气,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多动脑筋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全方位进行,多途径、多渠道、多方法同时渗透,以达到调动教育对象参与的积极性、改造的积极主动性的目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常常局限于做报告、听报告、写思想汇报等单调的形式,忽视了新时期受教育者思想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反而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4.教育手段的落后。

现阶段,科技的发展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手段。如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等,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是,反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教育手段却陈旧落后。例如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多是采用读书读报、嘴讲手写等传统手段,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参与兴趣,从而诱发了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因素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人格魅力

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认为,在态度引导模式中,目标对象会不会接受传播的信息从而形成或转变相应的态度有很多因素其中.引导者的信赖度是最重要的原因。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才能令受教育者信服,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注重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言行不一。口上说的是一套.行动上又是另一套,从而丧失了人格魅力,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对其的信赖度,甚至激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正确运用权威的能力、滥用权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运用权威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矫正人们思想认识中的失误、偏差,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然而,我们所说的运用权威,主要还是依靠教育工作者人格的力量来取信于人。而不是将组织赋予的权威当作工具对受教育者进行压制。就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权威.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好坏。例如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教育工作者思想保守僵化,以权威自居,处处耍威风,摆架子,不尊重教育对象,对于教育对象一味要求无条件服从,听不进教育对象的只言片语.结果挫伤了受教育对象的情感,使其产生抵触和隔阂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的权威压制,也是造成受教育者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水平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强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意识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然而,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重视不够.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不强,无意去探究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调、内容空洞、方法简单、走过场等不足,致使其工作水平不高、工作能力较弱,工作效果不佳。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的因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1.教育对象受到社会心理定势的影响

“所渭社会心理定势.就是指在过去的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认识当前社会现象起着控制性影响的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定势一经形成,就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支配作用,人们就会按照原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考虑问题,去开展实践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现实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信心,产生偏见,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会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假、大、空”不具有现实意义。正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这样一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定势,使教育对象轻视、厌烦、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其产生逆反心理。

2.教育对象的思想具有选择性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逐步确立与发展.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心理趋向。特别是在现阶段.教育对象受到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渴望通过自己的自主选择确立与自己相适应的价值观。而长期以来,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向性很强,往往对于教育对象施加统一的标准。因而,当教育对象意识到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利受到威胁、触动时,就也可能对教育者产生对抗甚至逆反心理。

3.教育对象具有层次性

不同的教育对象,其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具有层次性。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恰恰容易忽略这个问题.不注重分析、考虑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不特点,不同需求.在标准要求上笼统,在方式方法上单一雷同。这不仅未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实际效果,反而激起了教育对象的反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实际,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对其产生逆反心理。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在现阶段,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就要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为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惟其如此,才能打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

(一)理论结合实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不同的社会背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各不相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变革,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要深入实际,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调研方式,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把握教育对象思想中所存在的疑惑以及问题.根据教育对象的要求更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树立与教育对象实际相适应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根据现阶段社会要求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实际.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理论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受众目标是针对社会主导阶层和高素质人群。2.一般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社会公众。因此又可以称之为公民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心理踺康教育等。3,具体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各个单位、各个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紧围绕本单位、本组织的中心工作进行.切实处理单位、组织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兼收并蓄,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还是沿袭旧有的做法,即一味强调单一的简单灌输,显然难以受到预期效果,甚至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因此,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变革,采取具有人性化的,符合受教育者心理发展规律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应采取以下三种教育方法

1.将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灌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工作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要求,注入到人们的头脑中.以形成人们的正确思想,指导人们行为的教育方法。而疏导则是一种注重疏通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方面注重疏通.即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畅通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又注重引导,即注重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循循善诱,从而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多元性,思想意识具有选择性,如果只是拘泥于过去填鸭式的灌输.势必引起人们的反感。因此,必须将灌输与疏导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疏导,切实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真实想法:另一方面通过有艺术性、有启发性的灌输来达到帮助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目的。

2.巧妙应用隐性教育法,潜移默化。“隐性教育法是和显性教育法相对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遮蔽教育意图,通过借助一定载体来传授教育内容的间接方式,使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的方法。”隐性教育法的本质特点在于其潜隐性,巧妙地将教育目的隐蔽在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引起教育者的兴趣、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利用受教育者的无意识达到教育目的。由于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是在陶醉、愉悦、兴奋、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获得熏陶,不知不党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向境地,不觉得有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他接受教育.因而能够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兴奋的情绪,而不至于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抵触。

3.因层施教.讲究层次性。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达到被教育对象接受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必须采取因层施教的教育方法,根据教育对象所处的不同层次,进行内容着重点有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对干部、公务员应着重廉政道德教育.对于私营企业主应注重法制、道德、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想的教育:对于青年人应注重爱国主义、崇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因地制宜。采取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是否切合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实际,而且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采取的形式是否能够激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是否能够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性、积极能动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尽量采取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向参与式、解惑式、互动式转变。例如基层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仪可以采取报告会、研讨会等传统形式,也可以采取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问卷测试、实地参观等多种更加为受教育者接受和贴近的方式。而在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要依靠教育工作组织学习,还要靠通过发动其进行讨论、辩论,在思想交锋中完成“去伪存真”.“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思想认识过程,使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抵触变为积极参与。

(四)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当今。通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因为人们的信息接受渠道更为多样、所接受的文化冲击更为猛烈,因而思想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这无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而另一方面,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通讯工具的先进性,为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提供了物质技术保障.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及时性、监控性、长期性提供了物质技术平台。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有社会角色的设定。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能够进行更为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有利于二者的思想沟通和交流,从而有效地消除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误解与隔阂,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在现阶段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效地利用先进信息传播手段和资源。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手段改进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l运用先进通讯工具,与教育对象保持密切联系,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例如教育者可以开通热线电话,经常性地与受教育者保持联系,及时为受教育者指点迷津。

2.运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激发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而通过DV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困惑拍摄成短剧.以更生动真实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参与进来,则有利于促使受教育者对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树立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网络的存在,使人们的现实身份设定趋于模糊。人们在网络中能够刨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顾及,真实地袒露自己的想法,进行前所未有的平等交流。而这无疑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提供了机遇。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论坛,使受教育者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当前工作的中心问题畅所欲言,从而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脉络,帮助教育对象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以生动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来,使教育对象有兴趣去了解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运用网络聊天工具,以平等的身份同教育对象进行思想交流,关注其心灵、感情,指点其实践行为。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其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人的人.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才能使受教育者信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其自身的品德修养无疑也对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具有积极意义。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品德修养的加强,主要侧重这样几个方面:

l培养刚正不阿、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本系统、本部门工作实际,实事求是、秉公办事.在工作中掺不得半点虚伪,来不得阿谀逢迎。要求教育工作者努力培养刚正不阿、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

2.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生活充满憧憬.对事业充满热爱。这样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强烈的人格感染力,才能充满激情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士血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空洞的思想说教只会激起人们的反感。激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只有通过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工作才具有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够深入人心,得到贯彻落实。

4.要培养独立人格,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有独立人格,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够以人格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令教育对象信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而且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灵活运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入浅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容易接受、乐于接受。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基础薄弱,则容易说理不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会导致教育对象的抵触与反感。

法治教育反思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典型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典型教育法即示范教育法,是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示范,帮助和启发教育对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种教育方法。”典型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典型中,通过对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告知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

1典型教育法的类型

根据典型性质的不同,典型有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两种。正面典型是指人或事物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相一致的典型,反面典型则是指人或事物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背离的典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法按照典型的不同性质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两种类型。

1.1正面典型示范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典型教育法的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正面典型示范教育。所谓的正面典型示范教育是指教育者选用正面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以此让受教育者认识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教育内容,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正面典型示范教育也可以称为榜样教育,因为通常榜样也就是正面的典型,是通过宣扬榜样的先进事迹来达到教育人的教育目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榜样的树立,开展学习榜样的教育活动,往往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增强。

1.2反面典型警示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存在正面的先进典型,也存在反面的典型,所以典型教育法的另一种类型就是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反面典型通过对社会和集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坏人坏事进行批评教育,使受教育者受到警醒,认识到反面典型的错误和不足。反面典型教育通过反面典型的事例让受教育者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反面典型应用得当,能够从反面促使人们从正向善,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收到正面典型宣传收不到的教育效果。

2典型教育法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中典型教育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以引起人们的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人们进行思考、比较、模仿和学习。所以,典型教育法具有具体形象性和生活性。第一,典型教育法通过典型将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生动的先进人物的鲜活事迹来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得抽象的说理灌输教育变为生动形象的典型教育。第二,典型教育法通过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迹进行教育,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3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典型教育法有效性的措施

典型教育法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了典型教育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的典型有时过于完美和单一,只注重正面典型的教育而忽视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等都使得典型教育的效果受到了限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典型教育法时要避免这些问题,以提高典型教育法的有效性。

3.1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

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典型教育法时要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不同群体、不同的层次、不同范围的要求出发树立多层次、多方面的典型,切忌搞成一个模式、单一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用合适的典型进行的典型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3.2选用可比性、可学性较强的典型

选择恰当的典型是开展典型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多种多样的先进典型中选择可比性、可学性较强的典型进行典型教育。所谓的可比性、可学性强是指选择的典型要与受教育者有共同的特点,典型的思想道德水品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适中,这样受教育者一个方面会比较认同典型而有学习典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努力也可以达到典型的水品。这样可以提高典型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3开展典型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

开展典型教育时要切忌形式主义,不能生搬硬套地学习先进。要通过典型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典型所体现的精神,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思想和品质。不能当时感慨万千,过后就全抛之脑后,这样就违背了典型教育的最初的教育目的。总之,开展典型教育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具体实际,具体灵活的开展学习典型的活动,使典型教育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能走过场、走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法治教育反思篇4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方面,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逆反心理的积极方面,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加以利用,让其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而对其消极方面,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引导。

1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

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划分为以下类型。

1.1与教育对象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自主逆反心理。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教育对象感到外在的教育和影响威胁到他们的自尊或自我价值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维护,产生自主逆反心理,对外在的教育起反向的反应。

(2)归因逆反心理。归因逆反心理是指由于教育对象的认知偏差,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产生怀疑,对教育者的关心总是抱有戒心,从而产生归因逆反心理。

1.2与教育者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信度逆反心理。信度逆反心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

(2)平衡逆反心理。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存在着态度对立,即使教育者所持的立场观点与自己相同,教育对象也可能进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育者并不合拍,从而维持认知结构的平衡。

1.3与教育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时间过长,过多地重复某些教育内容,超过了教育对象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2)禁果逆反心理。禁果逆反心理是指由于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所以对被禁止的东西会特别好奇,从而因为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越是不准做的事情越是要做。

1.4与教育情境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教育信息,但是由于教育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教育对象也会予以抵制的逆反心理。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都有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生理上的趋于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即成人感。但是,实际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产生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所以,大学生们一方面表现得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思维活跃、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脱离实际、沉溺幻想、固执己见、缺乏自控。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面对着学习、升学、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在心理上有着许多困惑、无奈、矛盾,如果长时间陷于这种状态而又无法摆脱,(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1页)就会导致学生自我意识封闭,无法接受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2.2教育者自身的因素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许多教师不注重深入浅出,只是泛泛地讲一些大而空的理论,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情,脱离实际,空洞乏味,再加上信息传递的不及时,造成教育不适时,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感,达不到应有的育人目的。其次,教学方法、手段太过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所以一般采用大课形式,学生人数多,课堂纪律乱,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另外,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在课堂上胡侃神聊,致使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太过于形式化。最后,教育过程缺乏情感、可信性低。教育者总是权威性地灌输教育内容,缺乏亲和力,导致可信度低。这些都可能导致教育效果差,学生抵触情绪强烈,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

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的意识,可是相比之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内容陈旧、空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经常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只注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重视政策压力,忽视精神说服;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往往仅以考试分数来判定大学生的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

2.4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道德规范的高水平与社会上的道德行为的低水平形成反差;自身道德认识的崇高与实际行为的平庸形成反差,这些都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充满困惑、矛盾、冲突,进而引起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

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现代传媒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进行冲击。而大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现实又存在一定反差,这样就引起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淡漠和忧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转而羡慕、崇拜资本主义,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架构的解析[J].探索,2000.5.

[2]张慧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透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法治教育反思篇5

关键词:能动反映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5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91-03

能动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是在坚持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可认识性的基础上,认为认识主体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和一系列行为,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则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效力和效用的特征,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教育对象成长需要的满足程度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大问题就是有效性不强,即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有很多,对能动反映论的认识与运用不足,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能动反映论的价值就在于其自身所包含的“能动”,准确把握概念结构是理解认识本质的关键点,即能动反映首先由认识主体通过进行实践对认识的内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其次经历一个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在意识中进行客体的重构,形成客体的基本认识,再次基于认识的目的——形成对客体的理论创新更好地改造世界。因此,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认识客体,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实践活动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诸要素如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充分的认识,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其次,教育者要经历对客体的选择过程,在意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进行重构,形成对其的基本认识;最后,基于认识的目的,形成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办法和途径,以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改造世界。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实践为基础

坚持实践为基础是对客体进行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前提,因此要坚持以实践为基础来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能动反映论的基础是主体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实践是连接精神活动相对独立的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唯一纽带与桥梁。因此,在研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个问题上,毋庸置疑的就是要以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探究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在哪,并在“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过程中,得出解决途径,而这个实践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谓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或人类。认识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必须具备与外界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流的素质,只有如此,认识主体才能成为认识主体。在探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是认识主体,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操控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运作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诸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则是认识的客体,因为他们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要素。

二、信息的获得与处理

人类在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就需要获得与实践活动相关的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它们进行处理,这是一个接受、传递、加工和利用的过程。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影响传入大脑,并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筛选,获得客体的本质及规律,并通过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最终实现对客体的作用,使其发生变化。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认识的主体——教育者需要依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诸多因素的信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对它们进行有效地处理,获得诸要素的本质。

1.教育者对自身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除了要符合能动反映论所要求的三个条件之外,还要具备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否具有较强主体意识。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该担任的角色和任务。第二,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思想政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阶级性,不仅要使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优秀政治素质的接班人,因此,教育者自设应该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不仅要有坚定地政治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需要具较深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功底,同时具备将这种理论知识和功底转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需要的活动的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包括确定教育关系,调动、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制教育内容,确定教育目的等能力。第三,教育对象需要具有较良好的人格素质,这种人格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者要意识到并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并身体力行,以形成一种模范作用。心理素质则要求教育者个人不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共情能力和理解、宽容能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许多事都依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育者个性:教育者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教育者的道人格素质对教育对象的影响至关重要,不仅是对教育对象一时的影响,可能是影响教育对象一生。

2.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教育对象是教育者的认识客体。教育者能否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是是影响有效性的关键。大学生的来源地各不相同,各自都拥有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目标、不同的心理素质等等,因此,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对教育对象的认识过程中,教育者要认真把握能动反映论的精髓,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而应该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差异、教育对象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价值需求、信息接受力和接受意识等,并要具有较强的宽容度,与教育对象达成共情,已形成对教育对象的全面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为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教育方法的选择提供保障。

3.对教育环境的认识。在这里,教育环境是教育者的认识客体。教育者能否充分把握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的变化,并依据这种变化适当调整教育内容,是影响有效的因素。当今,全球化的日益加剧,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文化等对我国人民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开始怀疑,思想严重西化。对于国内环境来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社会的功利性日益的严重与深化,社会上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一直层出不断,使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度降低。更重要的是,当前全球正在遭受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就业情况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也成为我国遇到的一个难题。因此,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环境的变化,针对环境的变化,适当进行教育内容的改变和增加,使教育内容能够更好的满足教育目标实现的要求。

4.对教育目标的认识。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自己的思维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的预制。教育目标的设置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教育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教育目标要与教育对象的自身发展相适应,体现差异性。教育目标的设置要结合教育对象的自身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家庭环境等想结合,针对不同的个体,不能“一刀切”,要体现出差异性,最终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第三,教育目标既要有整体性,又要有阶段性。教育目标的设置,既要涵盖教育对象的思想、价值、道德、能力等多个方面,具有整体性,同时也应该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

5.对教育内容的认识。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意欲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是联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教育者作为主体,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认知体系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目标等要素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编制,最终形成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只有与三者充分结合,才能保证教育内容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契合性、透彻性,使教育内容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所要求的新社会人才;又能使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参与性,从而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最终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6.对教育方法的认识。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主体通过这种手段的选择实现与客体关系的确立。因此,教育者通过教育方法的选择,实现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实际教育关系的确立,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因此,教育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教育方法的选择应该符合两个条件,首先就是必须与教育者自身具有适应性,方法作为一种客体虽然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却又与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具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其次,教育方法要与教育对象相适应。教育方法的选择要与教育对象的素质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力、能动性等因素,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7.对思想政治教育完整性的认识。教育者作为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将教育内容、目的内化过程与自我实现目标的确立过程,还包括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实际践履过程。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认识活动过程,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虽然已经内化,初步形成了一定了思想政治品德与心理特质,但在这种特质未得到巩固之前,还不能真正成为指导行动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使教育对象对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进行判定与确认,从而真正凝聚为个人相对稳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内在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才算实现。

三、能动反映论的过程具有选择性

“能动反映”的根据就是人类认识的主体性,即按照一定的动机、目的主动地选择认识对象,并积极地创造认识条件,在已把握的认识规律的指导下去认识事物。因此,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必须依据这一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将根据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目标来选择认识对象,对相关信息进行选择性认识、接收、筛选、接受、利用,并依据特定的环境、自身的认知体系、思维模式和价值需要来把握客体。并且诸要素在主体的知识体系、概念模式、经验等的影响中,被重新解释和定位,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发展。

四、能动反映论的目的是进行理论的创新

能动反映论强调“能动”的重要性在于主体能形成对客体认识的理论创新,以便运用创新的理论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一切真理、科学理论、规律性认识一旦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认识主体——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认知体系等对认识到的规律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关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这一目的的达成也恰好体现了体现了主体认识的创新是从认识的能动性发展而来的,显示了认识的依次递进和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上升过程。另外,规律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并预见未来,端正实践方向,由此可以看出认识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

五、能动反映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的过程

能动反映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而认识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也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它处于一个不断反复的持续进程之中,处于不断的反馈与发展之中。这种反复不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将认识到的理论不断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依据其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反馈而不断进行调整与前进的过程。

能动反映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为我们正确解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方向、方法和原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卢允庆,林志香.“能动反映论”的多维解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杨汉庭.从反映的本质特征看反映的能动本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法治教育反思篇6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一些人尤其是公务人员没有实效,除了是公务人员自身思想不坚定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中国的公权力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无处不在,有党委书记或党组书记作为一把手专门负责抓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宣传部门专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说与讲解,同时又有组织部门将表现良好的公务人员推荐给人事部门将其任命为主管某一方面的领导,在这样的有力保障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效果上却依然时常存在问题,难免让人感到唏嘘。如果这个问题不予解决,以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还会出现投入了足够的人力财力但效果依然不佳的窘境,笔者认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1.形式化问题严重,实质追求不足。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问题时常可见甚至很严重。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之时,有组织有纪律,有人力财力保证,且学习之时一般有专人讲解,也有专人记录,事后写有心得体会,可只说不做或者做的远不如说的好比比皆是,那么问题不是出在了学习的流程的上,而是太过于注重形式而疏忽了内容。常见的问题是内容空洞,在对具体问题关注之时宏观有余、微观不足,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有一些宏大叙事倒也正常,毕竟思想教育应该有一些高远的追求,但也应该注重对具体问题尤其是民众具体问题的解决,对于一般公务人员而言,都有“短视”的特性,只关注可以预想的数年甚至很短时间之内自己的权益能否得到维护,至于需要多年以至于穷极一生的时间来实现的理想对其来说似乎不太现实,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时,应该使之与公务人员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这样他们自然会给予重视。所以,虽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务人员是客体,但他们也是“人”,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载体。”2.缺乏有效的罚则规定,导致公务人员重视不足。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高大上”有余,但在“接地气”方面还有待改进。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效果,不一定非要事事都要从马克思主义寻找源头,而应该在阐释清楚应该遵守的内容之后,既说清楚不遵守会有何种不利后果,遵守了会有何种有利后果,只要将正面引导和负面鞭策结合起来,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当然,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罚则规定,不践行的会有取消评奖、评优资格,或者给予通报批评的处分,但问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公务人员如果只是在口头上践行,而在行为上虚与委蛇那又该如何?笔者认为应该将罚则实施的重点放到具体事务的操作之上,因为这个较为具体形象。虽然不是每一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会外化为行为表现,但是也不是不会如此。比如,公务人员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之时声称“为人民服务”,但却在履行职责之时刁难行政相对人,那肯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学习而未将落实予以重视,所以在追究公务人员相应的法律责任之时,应该追究其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落到实处的党纪责任。另外,在公务人员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在平时工作之时亦恪尽职守,对于行政相对人的诉求认真对待,那么在奖励之时就不应该只是一张奖状或者一句口头称颂而已,而应该适当的增加物质奖励,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而不能疏忽任何一方,因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参与者主体的角色扮演质量以及相互合作的水平。”

二、应注重独立的道德修养和熏陶

一个行使公权力的部门存在问题,一定是人存在问题。一个人存在的无论是经济、作风问题还是党纪国法问题,首要的都是道德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且不说诸如纪委、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是否存在,就是整个法治体系不存在,都无法有存在的温床。可问题是,现在虽然纪委、监察、审计等专职监督的体制虽然还有待健全,但都已经建立起来,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治体系及其实践也在不断推进,但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党的十召开以来,更是暴露出了中国在反腐体制和依法反腐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弊端。之所以一方面反腐体制在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腐败却不断高发,笔者认为独立的道德修养和熏陶还不够。身为公务人员,倘若有、渎职滥权行为,说明存在着预防体制失效,法治功能没有发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做到位等问题,但首要的是涉案公务人员没有做好一个“人”,在道德上出了问题。一个公务人员可以说自己不懂法治,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但不能说自己不知道、渎职滥权是有违道德的。作为一个人,认为某一些最基本的诸如不偷盗、不抢劫、不杀人、不等等这些违背人类最朴素、最基本良知之事是不能做的,可以说不知道触犯了哪一部法律或法律的哪一条,但不能说不知道这些事是不能做的,因为这些首要是道德层面上的认识,是人类世代相传且被普遍认为是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只要公务人员还具有“社会属性”他便不能不知道,即使是真的不知道也不影响对其进行道德谴责。所以一个公务人员存在违法乱纪的行为,自然要受法律制裁,政治处分,但首先是道德上出了问题,所以少不了得面对道德谴责。所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或者其他合适的主体,应该独立的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进行道德指引,在此时不要也不必要掺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客体得到独立的修养和熏陶。因为一个包括公务人员在内的任何个体,不应该不知道一些作为“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对其进行道德指引的主体只要浓缩出最基本的道德内容,然后将之不断的进行提醒和熏陶,总会起到一些显微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指引一样,只要方法得当,内容得体,次数适当,既不喋喋不休,又不明显过少,假以时日,必定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中国古代文人诵读四书五经,读的时间一长,且用心去读,效果总是有的,所以才出现了那些诸如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等等被传颂后世的忠臣良将。有学者认为,“如何有效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德育研究,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但这对于公务人员亦是如此。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教育或者引导,只要内容、方法、次数适当,效果肯定会有,只是时间的问题。总之,道德指引必须予以正确的重视,之前要么被思想政治教育囊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本来已经对于又空又虚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抵触之心,与其将道德指引囊括其中能被冷落,还不如对公务人员进行相对独立的道德指引,不断的强化他们对于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所应该有的道德认知,包括公务人员在内的任何客体只要把“人”做好了,那么当一个合格甚至良好的公务人员就不再是问题了,这也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义。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满足这样需要的一个主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当然,应该将道德指引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联合起来构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内在体系,以期相映成辉,而且在内容和次数上应该有一个度,避免喋喋不休的说教,也避免沦为又空又虚的宏达叙事性的道德宣言。

三、法治教育与法治制度同步跟进

法治教育反思篇7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抑制;引导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因素复杂程度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逆反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频繁出现的普遍存在的心态,已经成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小觑的障碍,教育者应该在实践工作中注意研究和解决。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深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已更为丰富,外延更为扩大。加强个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显著变化之一。

现实中的思想问题往往和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是人,必然涉及人的心理活动,要受人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制约,在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逆反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频繁出现的普遍存在的心态,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小觑的障碍,教育者应该在实践工作中注意研究和解决它。

一、逆反心理形成、产生的原因及构成要素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1.逆反心理的形成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教育者本身来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空洞说教,教育缺乏针对性,没有说服力。二是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缺少生动性。三是教育情感生硬,无法使教育者产生共鸣,缺少感召力,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难以认同。

3.逆反心理的三大构成要素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无论什么人,其心理上都是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来说,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当他们不理解有关信息和观点时,则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加深了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为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可有效地预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二、在实际工作中抑制和引导逆反心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内容不能脱离实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向现实的利益端点移动,在利益驱动日益强烈的趋势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只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教育缺少针对性,受教育者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内存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形势、思想实际,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

首先,教育针对性要强。所说的针对性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人制宜地进行说理引导。说理一定要说“透”,以理服人;要“真”,讲真话。不讲假话;要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对象、新的特点,切忌回避现实,陈旧僵化。其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由远及近,以小见大,由具体到抽象,融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丢掉本本主义,理论篇幅要少而精,切忌不切实际地照本宣科和不切实际地说教。

2.方法不能墨守陈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施教内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已经无法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成为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只有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上有所突破,才能卓有成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威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应该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第一,疏导的方法。教育者必须善于疏导,使受教育者敞开思想,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其真实思想,实现引导目的。第二,灌输的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理论教育法,联系实际,坚持正面说理,并能寓情于理,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兴趣,启发受教育者积极思维。第三,实践的方法。力戒形式主义。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第四,恰当地运用激励。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奖惩两种基本方式满足激励对象的心理需要,调动受教育者提高思想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自觉地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的是批评和惩罚决不是首先的激励手段,尤其不能经常运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就事论事和恰如其分的批评和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

概括地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把灌输式教育、实践式教育和疏导式教育相结合,再恰当地运用激励手段,力求使教育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那么逆反心理就能得到较好地抑制和引导。

3.情感要真诚可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以情人手,寓理于情;情通则理达。利用情感的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一种情境之中,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感化作用,再同引导说理等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情感具有渗透性,往往能打开心灵的大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不能在思想上歧视他们。只有首先尊重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听得进他人的话,他人才能对你说心里话,也才能听得进你说的话。其次,教育者考虑问题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不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同时也要兼顾对方的角度立场。惟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双方才能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认同,避免出现说而不昕,压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现象。

实践证明,真诚的情感是可以征服、融化、克制“逆反心理”的。教育者以诚相待,推心置腹,与受教育者之间架起一道感情韵桥梁,能够削弱心理反感甚至消除逆反心理,进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出它应有的效力。

4.教育者教育形象要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受教育者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一般情况下,人们愿意接受它所敬佩的人的宣传,不愿意接受他所不爱戴的人的说教。所以说“正人先正己”,教育者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为人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受教育者心理上的认同,有效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

法治教育反思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03-0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近几年来,逆反心理在大学生中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味地冷漠、排斥。有逆反心理的青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而空、形式化,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故而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在“两课”课堂上不少学生看其它书,做其它课程的作业,甚至无故旷课,有的学生甚至呼呼睡大觉无视课堂纪律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二)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在青年大学生中,有不少人对上级、学校、领导、老师的正面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逆反心理。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学生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三)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诸个基本要素、教育的途径和载体以及教育环境都有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的途径和载体,教育活动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

(一)大学生自身利益和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每一个青年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相符合时一,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有时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大学生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或是较高层次需要相符合,但大学生囿于自身的认识,他们仅仅关注当前利益,仍然不免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教育者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当,方法单一,形式主义严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可是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的教育工作者思维僵化,方法机械,引起了大学生的反感。

(三)大学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有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伐。我们尚未很好地解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入wto,经济信息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新情况、新课题,尤其是一些深层次的关系到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安全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需要大大加强;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变化、生活实际结合得不紧密,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起不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三、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

(一)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现实生活。首先,走进生活就是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过去的泛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里走出来,关注、指导和引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全面认识社会。不仅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意识到一个有责任的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其次,走进生活还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如果不能个别化,具体化,就无法进入每个学生的生活,就不能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绝不是否定教师特别是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保证。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能力实施和驾驭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较高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遵循以人为本。

(三)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保证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政策依据是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初,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的两个文件精神。中共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

参考文献

[1]荆惠民主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法治教育反思篇9

【关键词】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质队伍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3-01

1.前言

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子因素存在期望差异进而产生的与教育目的、方向相反或相抵抗和抵触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反应。[1]军校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军事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能否打造出一支思想上过硬的军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深入,军队学员受外界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其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许多学员在思想上出现了动摇,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场不够坚定,有的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极大地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本文将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军队学员逆反心理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对相关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中军队学员逆反心理的表现

笔者通过相关的从业经验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军队学员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较为消极

当前,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主要指导,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得军队的每个学员都能对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有所了解,能够坚定地服从党的领导,全心全意地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服务。但是,近些年来,军队学员受外界思想的影响较大,个性比较鲜明,很多学员都认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都是一些大口号,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意义,很多学员都出现了消极接受的态度,对于一些政治教育的活动的热情度不高,只是应付式的参加,没有进行积极深入研究的热情。

2.2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对活动起控制、引导的作用,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以坚定学员的政治立场为主要任务。现阶段,军校的学员大多都属于90后,他们当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较多,思想较为前卫叛逆,接触到的外在信息较为复杂,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当中头脑中艰苦奋斗的观念很淡薄,有些人把铺张浪费视为体面有排场,把节俭视为寒酸丢面子,相互攀比,贪图安逸,对于军队的一些正面的宣传往往较为不屑,有的甚至有反其道而行的想法,以标新立意为追求。[2]

2.3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情感认同度低

90后的主要特点就是个性、有想法、不屈于主流、逆反心理较重,对先进的人以及事物总是抱着鄙视的眼神,这在军队学员身上也有所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军校教育者也通常喜欢用榜样示范法来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呼吁军队学员积极地向榜样看齐,以培养他们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很多学员却不以为然,有的基本上就是应付式听听,情感上的认同度较低。

3.相关的策略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个军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的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3.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要突出军校特色

构建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要突出军校特色,要着眼于学员的实际生活,使得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实在化,而不是空喊口号,毫无影响力,着眼于军校发展的自身特点,突出以军人职业思想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3.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要求新、求变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军队学员的思想意识也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要不断变化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适应学员的思想特点。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不能变,内容的变化一定还是要紧紧地围绕教育的目标,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另外,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方法上创新,充分地尊重军队学员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虽然,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在教育中切不可简单否定,更不能压制压服。

4.结语

本文主要对军校学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巍.思想政治教育中军校学员逆反心理探析[J].科技信息.2012.2:109-110

法治教育反思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它在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表现得较为普遍,在“两课”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1.逆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高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最活跃的时期,大胆叛逆,乐于接受新事物,而大学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相对单纯性、严肃性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反差较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抽象性和历史积淀性,更易使青年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1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态度的怀疑、冷漠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这道理谁都懂;但活生生的现实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清。有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对“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等词语嗤之以鼻,态度冷漠隔阂,不愿意理性地深入思考、把握其性质和意义。如此态度,自然会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浪费时间,一有机会就溜号,没有机会就睡觉;实在管得严,小说杂志打发了。课堂如此,课外更怪,牢骚不断、怪话连篇。

1.2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情感的敏感对立

现实中,由于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入了解,加之教育者自身的各种原因,威信不高,学生对其信任度不强,容易在情感上产生抗拒感,不配合教育者的工作,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会向同学、朋友倾诉,而不会首先想到找政工干部求助。另外,有些高职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逆反心理很强,对来自领导、老师、同学、家长的教育和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即使知错也往往拒绝接受,硬要拧着劲、对着干,显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样子。

1.3对榜样人物的主观排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因为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列举太多,或是因为时代感不强,唤不起学生的热情,轻轻一句“见得多了”、“都什么年代了”,似嗔似讽。甚至有些学生还怀疑先进人物的行为动机,认为是为了捞取名利。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有些高职生惯性地对正面的宣传、评价产生否定情绪;对受到领导、老师表扬的对象非常反感,有意讽刺、孤立,甚至打击。

1.4对不良倾向的情感认同

网络时代,英雄辈出,偶像遍地。受此感召,有些青年学生由偏激而偏见,我行我素,以认同某些反道德、反传统的不良行为倾向,对抗权威、师长为为荣;有时对乐于助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传统美德不断进行讽刺、挖苦;对领导、老师的善意批评,或推脱狡辩,或不以为然,有时甚至越批评逆反心理越强,在心理上支持和认同这些不良现象。

2高职生在“两课教学"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高职生之所以对“两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变化。高职生正处于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拥有广泛的信息渠道,接收多样的信息内容,深受其影响。其中的消极信息,尤其是“暴露文学”、“伤痕文学”等过多的宣传社会阴暗面,让社会阅历不深的高职生,不能理性的思考历史、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无法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假大空”,从而使其增加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当前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相对而言,重物质而轻精神,高职生的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更加关心切身利益,注重公平与效率,讲求实效,自认为“两课”并不能给求职增加什么筹码,有时间还不如多考几个证书。

2.2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缺失

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迅速,教育模式正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培养目标上,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学习制度上,从“学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学是主体”转向“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相结合”;学习内容上,从“校内课程为主,重视学科性”转向“重视专业领域建设,注重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就业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学习方法上,从“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是要学习地点,书本学习是基础转向“教室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设计,注重工学结合,就业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学习过程上,从“系统地学习经过组织的主题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转向“满足经济界和学生生涯发展的双重需要,为提高就业技能打基础,重视能力培养”等等。对于这些转变,高职生往往片面地理解为“学以致用”,从而在抛弃了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仅为挣够学分顺利毕业而勉为其难。

2.3个体自身的原因

高职生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一切事物,喜欢奇谈和辩论,不再迷信书本和权威,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中所灌输的理论知识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分析理解。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崇尚独立精神,希望自主地处理各种人生问题,追求自我设计,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厌恶外来的干涉,对来自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教育只要与主观意愿相违背,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即使错了也会坚持。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阶段的高职生虽然在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独立等品质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远未成熟,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在形成之中,还不懂得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比较容易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看问题比较片面、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2.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缺陷

主要表现: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教育内容时代感不强,空洞老套,缺乏说服力,无法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此外,教材上缺乏针对性,不能依据高职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层次施教,而把同一内容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自然难以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其次是教学方式方法不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合适的教育方式。但现状是老套路、旧模式依旧,教学方式简单,局限于作报告、听报告、写思想汇报,忽视了受教育者思想活动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结果容易引起高职生的对立情绪。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不断削弱。“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不少教育者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这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使学生反感,进而对一些正面宣传的教育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3高职生在“两课教学"中逆反心理的预防和消除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不利于高职生的身心健康,且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预防和消除?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实际出发。

3.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环境极大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氛围,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化的进程,加强立法、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认真做好社会监督工作,加大对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惩治腐败,铲除社会的丑恶现象。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要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文明礼貌的交往方式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负面现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遏制逆反心理的滋生。

3.2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逆反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学生认识水平、思维水平不高,心理不成熟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抓好教育是根本。要引导高职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政治信念,坚定政治方向。学会用科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来正确分析、对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高职生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公民道德基本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的品德,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引导和人格塑造,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高职生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政治思想基础好,思想路线端正,心理素质良好,将会从根本上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心理基础。

3.3增强社会实践,体味思辨魅力

一般而言,课堂讲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纯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灌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作用有限。而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安排社会问题调查、社会适应锻炼、社会服务等活动,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社会观念;增强其毕业后走人社会的适应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磨练其意志力;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协作态度。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摸索,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受教育者才能深刻理解领悟理论的内涵,才能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并为思辨的魅力所吸引,自觉运用于实践中。同时,实践教学要加强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年级、学科专业进行教育,及时抓住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高职生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导析、讲解,确立正确的方向,消除思想上的困惑。当然,实践教学,不能简单的运用“注入式”、“灌输”等教育方法,而要提出问题,引出矛盾,开拓思路,诱导思维。只有通过幽默的语言,广征博引,运用多样的形式,兼容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才会真正寓教于乐,达到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