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14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1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基石

[中图分类号]D60;C957;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8-0064-03

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新疆的民生问题,始终将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改善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尽快改变新疆各族人民在旧中国民不聊生的状况,从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促进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1963年,在和新疆自治区领导谈话时明确指出:在新疆,“第一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要注意搞好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同志的这些重要指示实际上提出了发展和稳定是当代新疆的两大主题,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只有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团结稳定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驻疆的帮助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建立了一批钢铁、石油、纺织等工业企业,初步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十分关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指示:“新疆要抓粮食、抓甜菜、抓畜牧业。不放松粮食生产,要让人民尽快富起来。”他指出:“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新疆的民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解决新疆的民生问题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和部署。同志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治国的一个根本,也是治疆的一个根本”;要“努力把新疆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为了加快新疆经济的发展,党中央不仅加大了国家对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援力度,而且还确立了内地兄弟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措施,建成一批重要的铁路、石化等基础设施项目。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将改善民生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始终把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新疆问题的根本途径,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确定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确保到2020年新疆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文明进步,确保新疆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各兄弟省区的支援下,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民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各族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达42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2008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35倍和28倍。

二、改善民生是化解当前新疆各种社会矛盾的着力点

当前,新疆的社会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社会成员贫富差距和就业压力四个方面。近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改水防病、牧民定居、抗震安居等一系列造福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为各民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一是实施抗震安居工程。这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创造。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在全自治区地震多发、高发地区实施抗震安居工程,让多震、易震地区的群众全部住上抗震房。截至2008年底已投入资金325亿元以上,至今已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万户,使836万人搬进新居,极大地改善了南疆地区农牧民群众的安全居住条件。

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已全面实现,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中小学D级危房校舍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校舍抗震加固改造和西部农村初中改造等工程进展顺利。学前、中小学“双语”和民考汉学生占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由上年33.7%提高到42%;内地高中班、区内初中班在校生分别达到2万人和1.5万人;南疆四地州高中阶段升学率提高10%。2003年-2005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数亿元,在全国率先对全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学杂费和对寄宿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的“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区228万名各族中小学生。

三是积极发展新型合作医疗。从2003年起,自治区采取国家支持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办法,用5年时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已覆盖农牧区人口949.29万人。

四是加大农牧民扶贫开发力度。2001至2008年全自治区累计解决了25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50多万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贫困线,实现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

五是继续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2001至2008年,每年有30万以上的各类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009年实现就业再就业43万人以上。

六是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009年全区五项保险参保1282万人次,增长12.5%。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离休人员津贴补助标准。启动13个县市新农保试点,实现了社会保障体系由城镇扩展到农村的重大突破。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调整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基本解决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医保问题,实现政策并轨。对城镇63.3万和农村129万低保对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农村低保户补助标准。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截至2009年底,全自治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88万人,积累基金收入450亿元。

七是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自治区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保障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扎实推进,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维吾尔族史诗《十二木卡姆》、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新疆斗争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当前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新疆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点地区,它们支持、策动新疆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在新疆进行分裂、颠覆和暴力恐怖活动,对我国国家安全和新疆稳定构成现实的威胁。

同时,由于新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和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低,因人民内部某些局部性利益矛盾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时有发生。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事件发生地区的社会稳定,而且会被敌对势力所利用,蒙骗、蛊惑、煽动一些涉世不深、愚昧无知的群众同政府发生冲突,以图制造社会动乱。因此,为了确保新疆大局持续稳定,除了要继续坚持“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斗争方针,始终保持对“”的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不让他们坐大成势,还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大对各族干部群众正面宣传教育的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和加强我们的骨干队伍,教育、争取受蒙蔽的人员,同敌对势力争夺群众,不断增强斗争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不仅要对各族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地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宣传新疆自解放以来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扎实的工作和有效的措施,及时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城乡居民的民生状况普遍得到持续改善,使各族群众通过自身民生状况的改善,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军队好、祖国统一好,从而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赖,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信心,不断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当前新疆解决民生问题应着重抓的几项工作

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各民族间的团结,直接关系到新疆稳定的大局。当前在新疆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抓紧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继续加大扶贫济困的力度。新疆目前仍有大片贫困地区和较多贫困人口,扶贫济困仍然是新疆农村的首要民生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和支持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在贫困地区实施,增加对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资金支持,将中央和各省市对口援助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以求尽早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二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尽快扭转新疆广大工薪阶层收入水平和内地省区差距过大的状况。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到2015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时间表,使干部群众有了盼头。

三是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由政府出面,组织农村劳务输出,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少数民族农牧民“双语”培训;解决好新疆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城乡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南疆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3500元,12个农民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倘若大学毕业后无法就业,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四是优先发展教育。当前在新疆发展教育的重点是要合理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努力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及其子女、城乡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继续扩大自治区内初中班、内地高中班的招生规模。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加快实施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和“双语”教学支教计划。

五是继续改善新疆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标准和补贴标准,着力建设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解决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2

HuangGaoxiao

【作者】黄高晓

【作者简介】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江苏南京210003

黄高晓(1963—),男,广西百色人,南京政治学院经济学系讲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英文摘要】theeconomicglobalizationhasastronginfluencenotonlyo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butalsoonoursocialistpoliticalstructureandsociallife.wemustestablishandperfectanewtypeofsocialistsystemandbuildourcountryintoademocraticandlegaloneinordertomaintainthepoliticalstabilityofourcountryandpromotetheconstantdevelopmentofoursocialistmodernizations.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当代中国/社会稳定/影响与对策/economicglobalization/currentChina/socialstability/influenceandcountermeasures

【正文】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74(2002)05-0049-05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1]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了几乎无所不能的“魔力”。经济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动力和基础,彻底打破各国国家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界限,把这种无限创造力进一步扩大到了全球范围,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国际经济政治的不稳定状况,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科技革命固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使我国社会发展遭遇巨大的冲击,人口多、底子薄等发展劣势日益彰显。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高科技竞争格局之中,我国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还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着许多高科技风险和隐患。这从根本上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

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剧变后,资产阶级学者公然宣称历史的终结、共产主义的灭亡和全球资本主义的胜利,宣扬只有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民主模式,才是经济全球化惟一的发展道路。其惟利是图的本质和惟我独尊的本性,把经济全球化演变为一场世界市场的无政府主义闹剧,给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动荡和危机。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这必然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产生根本性的冲突和尖锐的斗争。西方国家始终妄图以自由市场民主模式取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其西化、分化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从未停止,反而借经济全球化之名,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其实质是要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摧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对我国政治稳定的一个最大的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但是,当今国际局势并不十分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经济政治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安全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威胁。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传统国家的相对弱化,国际经济政治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全球性跨国公司利用这些有利的国际条件,主导着全球性经济发展,并且不断向各国扩张和发展,甚至支配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必然受到这个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束缚。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原教旨主义活动,以及具有国际支持背景的、等民族分离势力和“东突”恐怖组织,也对我国的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直接影响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政治不稳定发展状况,这也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与政治稳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维护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政治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政治改革过程面临更大的困难、矛盾和风险,孕育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之中,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满足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法律体系的要求,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变化,在多边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达到良性运行,否则就可能失去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遇;同时,又必须保持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之间的和谐、平衡与稳定。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这对我国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提高管理能力、完善政治法律体系和治理机制、规范政府管理过程都提出了新的政治要求和政治压力。目前,我国仍然十分缺乏治理国际事务的经验、高素质人才、风险防范机制、政治文化支持等等因素条件,特别是全球性危机与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成本、政治压力、政治责任和政治负担,孕育和加剧着政治不稳定的风险和可能。在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中,这一系列新的挑战、风险、困难和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加剧和激化社会政治不稳定。

第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文化与思想观念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政治不稳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使各国在政治发展方面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认同性、合法性、合理性等多个方面的危机,这无疑又加大了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目前,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外来文化思想,特别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影响和渗透。它们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和政治信念的变化,从而有可能使中国公众对本国政府产生政治认同差异、政治信任偏差、政治情感疏离、政治评价分歧等等,引发或者加剧人们的政治思想混乱和政治心态的不稳定,产生政治不稳定甚至政治动乱。

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存在着“蝴蝶效应”,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带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波动与政治不稳定。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方式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矛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表现有二,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近年来,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货币汇率、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产生的各种经济波动,都直接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1997—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所特有的多米若骨牌般“溢出作用”和“联动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引发我国固有的经济结构矛盾与社会利益矛盾,加剧国际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使经济不稳定进一步上升为政治不稳定。比如,我国加入wto后,就有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农业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幅度下降、某些国有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破产、国内失业率的上升和其他社会不稳定问题,它们都有可能转化为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综合影响力,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市场机制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从政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和企业根据自由竞争原则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争权逐利,导致了国际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却不对各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负责。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承担,通过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使市场起到基础性配置全球性资源的作用。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市场模式”,鼓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方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一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至奉行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干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手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大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

从文化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心稳定。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却被西方发达国家支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一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一和心理稳定,产生和形成了无形的渗透影响和强大的舆论压力。

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已经十分普遍地扩大了,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差距,人们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可能产生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也对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双向互动过程,集中表现为“国内经济政治国际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国内化”。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直接地推动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世界一体化,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一体化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冲突与文化的整合并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还没有出现一体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功能性影响,更有结构性影响,是一个结构功能关系的整体互动或者制度化发展过程。总的表现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控制为核心、文化整合为归属,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逐步达到制度化的发展格局。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破坏安定团结的不利一面,也有促进政治稳定的有利一面。总起来看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选择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选择。

一是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当前,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与高度,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及其意义。首先,必须树立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稳定观。在全球化条件下,要维护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既不可能实行闭关自守式的绝对稳定,也不可能实施高度集权压力下的极端稳定,而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和保持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为基础,争取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保证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稳定发展。其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社会稳定大观念,实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全面稳定与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已经十分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发展进程,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已经同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实现中国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稳定,就必须保持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全面稳定。以经济稳定为基础,政治稳定为核心,文化稳定为关键,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稳定协调发展。再次,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稳定新观念,坚持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绝好历史良机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社会全面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关键。首先,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走一条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不断实行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全面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按照wto的基本法律框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不断地调整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改革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要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国家安全合作的国际经济基础。要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经济技术合作;同时通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双边和多边合作渠道,开拓和完善我国国家安全合作机制,保证我国的安全统一和政治稳定,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是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首先,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这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时抓住当前世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体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纽带,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及其政治文明,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再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国际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创造世界各国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赢的发展新格局,推动人类文明的和谐与进步,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方向。

结束语:积极探索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均衡发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本文的研究仅是一个开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不断开拓,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收稿日期:2002-03-06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3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

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心理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在内。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的问题: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因此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对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②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③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④

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⑤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序和稳定;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证公正和平等;既要使各利益群体都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利益的配置过程,又要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导致秩序混乱,就更应使四个要素协调起来。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应然结果。所谓政治稳定,不过是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⑥

政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政治发展中包含政治稳定的内涵,政治稳定中同样包含政治发展,且两者互为前提。换句话说,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政治稳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只有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才有可能顺利地实现政治发展。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即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深受压迫、饱尝贫穷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全力以赴投入了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的事业,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许多国家,这些成就竟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安定,从而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甚至是因为政治的不发展和不稳定又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倒退。原因到底在哪里?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两者没有同步、协调进行。不实现政治现代化,就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它们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历经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政治不发展和政治不稳定,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它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政治不安定或动乱,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而引起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问题。

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一项目标的进展同另一项目标的进展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促进政治稳定;而在另外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严重破坏政治稳定。同样道理,某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可以激发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又会阻碍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一系列国内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下手。它们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创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当然人们可以有秩序而没有自由,但他们不能有自由而没有秩序。必须先有权威,然后才能对它加以限制。而那些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政府为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飞扬跋扈的上校们以及骚乱闹事的学生所左右和摆布,少的就是权威。⑧

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发展改革是稳定的动力和途径。没有改革的稳定是一种虚假的稳定,最终并不能稳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革除那些长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因紊。 同样,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政治稳定中,实现政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逐步建立起来。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4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分类号】:F832.2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总之,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从历史上来看,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迅速增长之后,发生了社会动荡;而前些年经济发展居亚洲四小虎之首的印尼近年来也不断发生动乱、。当然,这些例子还不尽然说明一定是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的不稳定,造成这些国家发生动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它至少说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关于原因,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迪尼认为是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与阶级斗争。当然经济增长也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不稳定。而就算我们可以肯定上述例子中的不稳定是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我们也只能推出经济增长会带来不稳定,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因为从全球看,情况并非都如此。很多国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在二战后都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但是国内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冲突,其现代化进程基本是在非常平稳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均衡发展,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片面发展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稳定的基础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应达到生态持续,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5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发展转变;经济调整

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与公众社会生活需求有着密切联系。而经济的宏观调控则是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所采取的政府行为,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宏观调控都是不可或缺的经济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经济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方式更加灵活,成效也更为显著,尤其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更为突出。

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历程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有过若干次重大调整,其中有经济扩张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紧缩调整。宏观调控政策较为多样,譬如在财政政策制定中的货币宽松政策,利用利率调整拉动内需等,这些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调控效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国家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紧缩调控,调控形式较为特殊。从2003年起,国家进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与前些年所实施的扩张政策相比,其作用更加明显,并出现经济过热发展的端倪。这一变化促使国家再次对财政实施紧缩调控。本次调控与以往经济宏观调控有一定区别,由于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极其体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本次调控政策的实施更具特殊性。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家相继对钢铁、建材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调整,通过调整避免了社会经济的大起大落,使经济发展形式更为多元化,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2004年,政府针对经济环境特色提出了“双稳健”发展模式,提出了货币与财政两个领域稳健发展的重要性。该政策的实施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客观发展需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此后,国家多次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国际金融机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发生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以“两防”为目标,以此防御经济发展过热和通货膨胀。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经济形式随之变化,政府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目标,也就是保持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还要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2010年11月,国家出台新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当中突出“保字当先”目标,也就是一保障社会经济处于平稳增长势头。这一新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潮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证作用。

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来看,主要涵盖了经济增长、保障社会就业、维持物价稳定、平衡国际收支等多方面内容,其中经济增长是其主要目标。只有保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保障物价保持在稳定水平,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从增强经济发展信息方面来看,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看法直接影响力企业投资额度,如果不具备乐观的发展信心,银行将会紧缩贷款,公众的消费能力会下降,市场经济会更加萧条,国家经济的发展将处于停滞期。所以,在经济发展难题较多的环境下,更需要建立起公众信心。中央在拉动国民内需的工作中,推出了十项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措施,首先就是要激活国民的经济信心。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式来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经济下滑问题严重,这些外部环境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不但对国内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样具有良好推助作用。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与实施力度有所转变

在当前宏观政策调控中,改变了以往产业领域的竞争,将财政扶持重点定位于基础建设、文教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这一转变体现出经济政策改革与科学发展观的有机融合,体现出政府财政支持的公共性。在宏观调控力度上更具全局性,政策实施较为密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不但行动迅速,而且执行得力,各项措施得以稳步落实。同时还有为数不少的配套性政策相继出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增强。

(三)推进方式发生转变

以往国家在经济政策推行中主要以渐进式为主,侧重于与经济环境的优化与完善。而在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中,政府则以“强力推动”方式促进各项经济政策落实,目的在于利用更短的时间看到政策实施成效,及时把握时机。这些变化说明,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推进方式,政策的针对性更为明显,灵活性不断提高,以此避免经济市场出现大起大落。

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转变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一)有利于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

现阶段,国家宏观政策的转变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相应要求,表明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决心。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不但对国民经济增长有利,同时还有利于构建起更稳定的经济结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提高经济环境的发展后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宏观调控有利于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利于突出经济增长中的人本理念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是政府解放思想、稳抓机遇的具体体现,显示出我国政府在严峻的发展形势下强大的经济驾驭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执政为民,将广大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依靠,在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上突出了造福民生的特点,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引导性和前瞻性,增强了政府对各项经济风险的防御能力。

(三)宏观经济调控收效显著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影响。首先体现在体制结构的变化中,有利于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同时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产业调整,社会产业结构更加均衡,促进了城乡人口解构调整,增加内需强度,有利于消费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消费动力。

四、结语

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国内外环境的交互影响,经济波动更为明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发挥,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市场环境,有利于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动力,以此促进国家经济的平稳转型,构建更稳定、更灵活的经济发展环境。(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学文,金三林.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J].农村金融研究.2013(02)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6

(1)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序和稳定;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证公正和平等;既要使各利益群体都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利益的配置过程,又要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导致秩序混乱,就更应使四个要素协调起来。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应然结果。所谓政治稳定,不过是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政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它们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历经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政治不发展和政治不稳定,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它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政治不安定或动乱,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而引起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问题。

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一项目标的进展同另一项目标的进展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促进政治稳定;而在另外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严重破坏政治稳定。同样道理,某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可以激发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又会阻碍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一系列国内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下手。它们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创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当然人们可以有秩序而没有自由,但他们不能有自由而没有秩序。必须先有权威,然后才能对它加以限制。而那些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政府为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飞扬跋扈的上校们以及骚乱闹事的学生所左右和摆布,少的就是权威。

(3)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发展改革是稳定的动力和途径。没有改革的稳定是一种虚假的稳定,最终并不能稳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革除那些长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因素。转同样,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政治稳定中,实现政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逐步建立起来。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7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阐述了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主要任务。会议认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会议指出,做好2012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会议强调,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2.价格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物价变动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会议要求,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3.消费水平主要受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因此,会议强调,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持物价稳定。

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会议要求,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这表明国家注重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会议强调,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产学研结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

6.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会议强调,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要落实好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7.就业是民生之本。会议强调,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8.发挥财政的作用。会议指出,必须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财政资金的投入一定要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向更好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这体现了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作用。

9.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的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1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会议强调,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

1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

1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会议强调,要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要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努力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政府的职能和工作原则。会议强调,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强化监管和服务,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行为,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要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会议指出,做好2012年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

3.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面对各种矛盾与困难,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解决突出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具体表现。

4.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5.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会议强调,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各地区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在稳中求进。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会议指出,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中,我国正确处理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5.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会议强调,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6.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会议强调,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更加自觉地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西部地区要创新发展模式。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支持,切实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援疆工作。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创新驱动。会议还强调,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8.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会议强调,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9.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会议强调,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支持;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10.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议认为,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1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会议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12.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会议强调,2012年的经济工作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13.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这体现了坚持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能力训练】

1.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2012年经济工作任务之一。会议指出,控物价,就是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一般来说,物价上涨()

①对居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②居民的购买力必然下降,生活水平降低③促使生产者调整生产规模④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会议强调,201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据此完成2~3题。

2.会议要求,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这表明()

①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③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④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3.会议强调,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货币政策之所以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是因为()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坚持适度原则③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促成事物的飞跃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据此完成4~6题。

4.之所以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因为()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②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创造新的劳动力③消费决定生产,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④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5.近年来,消费率过低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为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要求政府()

①调整居民消费结构,提高享受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②鼓励和提倡信贷消费③稳定物价,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④实施一系列的消费刺激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6.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就必须()

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调节过高收入,没收非劳动收入④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7.2011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2012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这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与各派共同执政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④各派与中国共产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

8.此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政府全力解决老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问题()

①是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②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与人身自由③是由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决定的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9.会议强调,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努力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③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因而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

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与时俱进③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④树立唯物史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11.会议指出,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国家之所以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因为()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

12.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学角度谈谈促使国民经济“稳中求进”的必要性。

(2)政府在促使经济社会“稳中求进”中应如何履行职能?

(3)运用相关哲理,说明推动经济“稳中求进”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1.D2.a3.C4.B5.B6.a7.D8.a9.C10.B11.C

12.(1)①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才能克服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才能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消费水平受居民收入影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状况。只有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增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③消费水平受物价水平影响,价格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经营将产生重要影响。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保持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安定。④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8

关键词:稳中求进 稳是基础 进是目标 求是方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77-01

在发展经济中,中央提出要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稳中求进的指导原则,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充满着稳与进、进与求的辩证关系,这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科学决策。贯彻好这一指导性原则,将扎实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定、更加健康、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宏观调控的策略措施上来,从而自觉地服务于大局,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稳中求进,这是经济发展的决策、原则,也是方向、目标,更是路径、方略。只有把这一辩证关系认识到位,全面把握,正确操作,统筹运作,才能削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因素,保障稳增长、稳市场、稳物价、稳金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稳定的内部秩序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就“稳”而言,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对大局的把握。在经济全球化水平越来越高,蝴蝶效应越来愈明显,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当前欧洲债务危机尚未见底,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供给将长期偏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多,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逼着我们要继续改革发展。国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内需不振,改革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凸显,任何不稳定都会带来大波动,求稳不发展就是不进则退,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较好解决问题,找到出路。在这里,要稳字当头、稳字第一。为什么?稳是基础、稳是保障、稳是前提、稳是条件。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之所以突出稳、强调稳、在于我们以往过于强调速度、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忽略结构、造成经济增长效益不高,发展的质与量不统一、甚至相背离,使经济发展容易大起大落。没有稳定和谐的环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能在曲折中徘徊、甚至倒退。纵观中国历史,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民国的黄金十年(1927—1937),都是在国家稳定的大环境中进行的。所以说,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倘若失去了稳,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稳重于一切。。稳,并不是不动,不变;稳,不等于让我们去慢,也不意味着慢,这与又好又快并不矛盾。稳,不是不讲进、搞原地踏步、消极等待。稳中求进,既要防止“求稳怕进”,也要反对“忽稳冒进”。单纯为稳而稳,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就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拖越大。反之,如果忽视稳、一味冒进,急于求成,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有碍改革发展大局。坚持稳中求进,要求我们出台政策要科学、立足实际要扎实,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看到风险挑战,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些,准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时机、节奏和力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发展;杠杆;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84-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现出来。

一、实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实现社会稳定就要善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分寸,协调处理好人民群众间的各类矛盾。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怀有对人民群众高度热忱的感情,这份感情要建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上。要时刻牢记我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对人民满怀热情,高度负责,努力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协调处理解决问题才有明确的方向,那里的经济才会稳步发展。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点滴做起,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都要过问,都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千方百计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创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社会的和谐,经济发展就无法得到保证。创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善于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处理好解决好社会备类事务。要保证社会和谐,首先应该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作为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多变的工作策略,热情庄重的待人态度,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社会和谐不但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抓起,更要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点滴小事做起,引导人民群众逐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观念,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的动力和源泉。再次,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创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而和谐社会的建立更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要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人是第一要素”这一规律。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坚持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经济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服务理念。千方百计发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如何协调处理解决好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错综复杂的矛盾,如何调动人民参政的积极性,是加快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的事实证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就能持续稳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以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10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

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心理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在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的问题: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因此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对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1)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序和稳定;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证公正和平等;既要使各利益群体都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利益的配置过程,又要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导致秩序混乱,就更应使四个要素协调起来。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应然结果。所谓政治稳定,不过是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政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它们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历经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政治不发展和政治不稳定,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它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政治不安定或动乱,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而引起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问题。

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一项目标的进展同另一项目标的进展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促进政治稳定;而在另外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严重破坏政治稳定。同样道理,某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可以激发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又会阻碍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一系列国内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下手。它们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创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当然人们可以有秩序而没有自由,但他们不能有自由而没有秩序。必须先有权威,然后才能对它加以限制。而那些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政府为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飞扬跋扈的上校们以及骚乱闹事的学生所左右和摆布,少的就是权威。

(3)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发展改革是稳定的动力和途径。没有改革的稳定是一种虚假的稳定,最终并不能稳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革除那些长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因素。转同样,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政治稳定中,实现政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逐步建立起来。

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则更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过美好的发展时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然而到最后它们却基本上都遭遇了失败,或者是经济停滞,或者是政治动荡,更有甚者发生军事或国内冲突、战争反而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国家经济崩溃。

最后,我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那些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国家政权和政治的稳定,因为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邓小平曾经说过:“稳定压倒一切”,因此这几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不动摇,才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国在世界如此的地位。其次在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发展经济以摆脱国家落后的局面,并以此带动国家中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再次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在经济社会等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政治改革,以求消除社会中不民主、不公平和不合理等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这样逐步地带来政治发展,最终实现政治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缪塞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刘青建.《发展中国家政治与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注释:

①引自刘学军.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新浪博客.2008.1.

②引自卢新华.关于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几点思考.焦作教育学院学报.1998.

③引自吴克昌.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理论与实践.2002.2.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