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的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25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跨文化

1.引言

近年来,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异质文化知识的认知、理工科各专业知识和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跨文化知识方面,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等相关能力甚是薄弱。由此,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苏锡常等地选取的多所高校中,展开了对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英语国家知识的了解程度、学生对跨文化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学校对跨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及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通过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平常学习中,学生自身接触或者教师要求其阅读的外国文学著作较少,直接阅读外文版的本土作品或者以本族文化为背景的纯英文文本的情况更为罕见。大部分学生只浅显地了解或接触西方意识态势,忽视西方文化内涵,忽略本族文化传递的重要性,缺乏双向文化交流,这大大地削减了学生在接触跨文化知识时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基于本土的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和价值。

2.跨文化概述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交流情感时所共享的同质或异质的信息。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合作也更为紧密。

首先,一方面,在现代政治经济背景下,文化交流呈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创新力量,能够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认识基础上,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在提倡素质教育建设人才强国的国情推动下,如何使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目标由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其他各类考试转变到真正理解并使用语言,成为综合性人才,应该是广大教育者应该重视与思考的问题。

其次,人们往往喜欢用自己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来衡量他人的言行思想,这也折射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过程中主要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碰撞,而非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3.跨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具。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更是为了消弭文化误读、减少文化冲突、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作为一种历史存在,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文化差异难免会导致解读失误和交际障碍。放眼现实状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超级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不断成立,对熟悉不同文化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非英语专业学生仅把外语作为一种附加值,过多强调其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知识层面也较为薄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与内涵了解不够深入。跨文化知识习得的重要性,在日益加剧的跨文化人才需求与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形成的张力中凸显出来。在电脑及一系列科技的催化下,国际交流呼吁新世纪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真正地培养跨文化敏锐性和自觉性。

在课程设置中,跨文化交际一般列为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大部分高校是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开设该门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最好设在大一的时候。其一,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基础课程,本身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其二,学生在大一就接触跨文化知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敦促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确实,该课程的目的本就是让学生接触和熟悉英语国家文化,慢慢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常识和技巧。

4.增加跨文化知识的途径

学校教育是跨文化知识习得的主导形式,外语教师是跨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因此,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的师资力量以及他们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各个方面的知识,成为异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肩负如此重任的教师,该如何通过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显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沉浸在跨文化氛围中,而且要以身作则,感染学生,使其在教师创设的跨文化情景练习中,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课堂上,结合特定的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操练,通过创设各种仿真情景,用英语展开各种特色谈话等,在实际操练中让学生感受跨文化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使用跨文化语言的意识和运用能力。

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对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的人表示承认他们没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或者学习的经验,30.8%的人承认对于掌握并传授相应的外语文化知识力不从心”。由此可见,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的师资力量极为严峻,对于外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及跨文化知识课程的设置还需更进一步的探讨。许多人认为,要提高跨文化知识能力,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出国深造亦或引进外籍教师。其实自学也是一条较好的途径,这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不断体会和反思,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和积累经验,从而更高效率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学校教育是跨文化习得的主导形式,因此校园应该维持着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当然,除了创造外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环境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英美文学作品,阅览新闻报刊,观看外文电影,以外语角、英语沙龙等形式的校园跨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中增加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非英语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平均水平还比较低,并且其发展趋势很不平衡。“培养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目前还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要想在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实施,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量相关课题的进一步具体、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要提高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两方面入手: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象,学生们应该在高校政策的影响下,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情况,真正地培养跨文化敏锐性和自觉性;作为跨文化知识传播的主心骨,各大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在自身人文内涵的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尊重学习英语国家的多文化现象,敦促其平等对待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减少和尽量避免本土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中,做到双语双文化知识传递和渗透,从而培养一批批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专业气质电子电路安装中高端人才培养教学探讨

专业气质是职业人员专业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职业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稳定的专业特点的典型职业心理倾向,它透过专业心理的内在能够散发出文化底蕴、知识内涵、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形成特有行为习惯。专业气质通常o自身和他人的信心带来一定的影响,是职业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专业气质能提高职业技能的自信心和感染力,并且促进专业技能知识与专业气质相互作用,对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能产生质的促进,并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成功的喜悦,是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习动力。在健全职业能力人格和提高专业技能过程中,笔者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旨在准确抓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特色的量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身上专业气质的质变。

职业教育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依靠现代职业教育结构、模式改革,培养与市场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重视职业技术能力的社会氛围,促使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质量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缩小国内外中高端产品质量的差距。职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稳定的职业心理倾向和职业底蕴、职业内涵、职业素养,并综合形成特有的职业感染力,透过专业气质的散发达到符合中高端职业市场需求。《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骨干课程,特点是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非常强,属于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职业技能透过专业气质散发出高品质信息,是教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

基础知识包含了文化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包括了语、数、物、德、体等科目。这些基础学科虽然与专业技能联系不大,但这些基础学科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常识、逻辑思维能力、价值取向,为职业技术和科学成就奠定基础。综合基础知识包括了计算机、职业生涯、心理健康、职业礼仪等,这类知识能引入CaD专业绘图、专业工作体验、专业心态健康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了材料学、电工基础、电磁学、机械基础等直接为《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提供基础的知识,是承载《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必要条件。

基础知识凝聚是专业教学中应当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学工作者具有多年专业浸润浓郁的专业气质,并自然释放出专业气质,使其弥漫整个教学课堂。基础知识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未能引起重视,但只要科学地找出其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扎实基础知识底蕴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就能达到以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根基的需要。

二、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的内核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中的专业知识,涵盖了电气元件基本知识、放大电路分析、直流电源应用技术、数字逻辑电路、数模转换技术等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作为内涵,孕育着专业气质,从基础知识开始循序渐进积聚专业知识的内涵,通过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直流电源稳压原理、数字逻辑电路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让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内涵。数模转换作为技术联合的桥梁,从另一个视角中获取专业知识的内涵,在一点一滴的积聚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特性,并以一种专业气质稳定下来。

电气元件基础知识是专业知识内涵的根基,由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的材料、特性、功能、应用场合等基础知识组成。每种元器件的特性尤为重要,例如电阻的限制电流、调节电流特性对电子电路起到约束作用;电容的能量存储特性是在电子电路中建立电场提供能量;电感的电磁感应作用是电子电路中建立磁场提供能量;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和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等都是电气元件基本知识的重点,它们作为专业知识内涵的基础加以积聚,只有在专业基础知识上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专业知识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又以专业知识内涵的形式,逐步形成专业气质的基础。

放大电路分析作为《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一,属于一种常用的能量放大电子技术。这一内容作为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内容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知识内涵进行沉淀。通过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可了解到其利用电气元件基本知识发展成专业知识的内涵,它是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至较强的电信号来控制较大功率的负载。静态工作点分析中的静态工作点设置方法和动态工作状态分析中引入微变等效电路将非线性问题经过微小变化等效成线性问题来分析解决,达到简化电路复杂性的目的,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内涵,实现以专业知识内涵强化专业气质,以知识内核的形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又以气质的形式内敛成内核。

直流电源《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二,是属于一种常用的应用技术。作为专业知识内涵的重要内容,它以实际应用技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应用实例来剖析教学内容。分析从电网获得交流电开始,经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逐步变成稳定的直流电源,对电子电路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最终悟出其工作原理。该课拓展各种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子电路专业应用技术,认识不同电路的特点,合理运用专业知识,组成合适电路应用于实际工作场合,从专业知识获得内涵达到强化专业知识内涵的目的。

数字逻辑电路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三,上述的放大电路分析、直流电源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模拟部分,而数字逻辑电路则转向另一角度,在数字部分表现专业知识的内涵。数字逻辑电路是利用逻辑代数分析和设计作为基本数学工具,通过对逻辑代数、逻辑门电路的分析,实现各种与时间无关的逻辑函数功能,组成各种组合逻辑电路部件,应用逻辑门电路和各种触发器实现各种时序逻辑控制的功能,组成各种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其知识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发展成由存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状态是由存储电路来记忆和表示,时序逻辑电路状态分析是关键要领,从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过渡到设计应用,有效地从另一个专业知识角度获得应有的知识内涵,达到强化专业知识内涵的目的。

数模转换技术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中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的知识整合,也是专业知识内涵的整合,它作为技术耦合的桥梁使专业知识内涵得到充分酝酿,这一部分充分利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特点进行了技术互补。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能够用数字系统处理模拟信号,必须先把模拟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数字信号,才能送到数字系统中进行运算处理,再将处理得出的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实现对被控对象模拟量的控制。在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时,经常把压力、温度、流体和流量等指标通过传感器检测变换成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由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处理,经处理后再由数模转换器转换为模拟量控制相应的伺服机构执行操作的过程。掌握数模转换技术是让专业知识内涵充分发挥的关键,在获取专业知识内涵的同时能诱发专业气质的出现,使专业气质进一步转化为其内核。

在《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教学中,随着专业知识的理解、分析、深化,专业知识的内涵也不断地渗透,并在环境和时间的效应下发生内敛,形成一种独有知识内涵。其内涵在酝酿中成长为专业气质并稳定下来,长期存在于人的身上,作为专业气质内核存储,能有效达到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内核的目的。

三、以专业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气质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教学中,旨在突出实用、强调能力、分段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培养,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重点放在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按照基础知识一实际操作锻炼一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合理安排,根据专业技能的要求,强化基础技能、焊接技术、电路制作、电路测量分析等教学训练内容,保证专业技能训练收到应有专业技能水平,最终将技能水平能力融入自身,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并以专业气质形式依附于人的身上。

基础技能是掌握各种工、量具的使用方法,熟悉电子设备的型号、用途、特点,懂得查阅各种元件参数、设备说明书等技术资料。这一部分的关键是做好电子线路和线路板的安装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元件型号的选择,准备安装所需的工具、仪表等工作,熟练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电烙铁等电子仪表进行检测和焊接,掌握测量和更换损坏元件的专业技术,通过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达到适应专业工作能力水平,为强化专业气质做好准备。

实际操作锻炼是进行电路制作、焊接技术、电路测量实践操作等一系列过程。根据电路图的要求,在电路板上安排元件,对照原理图在方格纸上画出印制导线,再作其他元件的连线,最后标出地线。在上述制作电路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积累工作经验。焊接技术作为电子电路安装工作的基本功进行训练,焊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加热―熔入―浸润―冷却―连接”。在助焊剂的配合、促使焊料与焊件发生渗透与融合,这一过程的关键是金属表面的洁度、温度和时间等技术要素。关键要达到焊接牢固、外观整齐、通电质量等要求,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专业自信,从这一角度来说,专业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专业气质,以达到强化专业气质的目的。

灵活运用简单的万用表检测技术、专业仪器检测技术和替换法进行训练。例如;在故障检修中,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软性故障(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容器、电感器等非线性元器件的故障),简单的万用表无法检测,又没有专用设备的情况下,运用替换法可达到快速排除故障的方法,也是专业气质的表现。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孕育着专业气质的形成,成熟的职业技能一定带有稳定的专业气质,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存在于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气质中。

四、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

专业知识以专业内涵方式存在,同时又以专业技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专业技能融合成为综合技能。通过基本放大电路、稳压电源电路和数码表决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促使专业技能逐渐成熟并在技能实践的行为和活动中表现出专业气质。而专业气质随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深入,逐渐转化成成熟的技能和稳定的专业气质。综合技能包括接受产品设计、制作任务、完成电路图的设计、根据电路图备好元件工具、测量元件参数和检查工具、合理安排电路制作工艺线路、制作完成实际电路板、根据设计要求和工作原理对电路进行功能进行安全检测和技术调试等一系列的步骤。在技能训练过程得到锻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相互促进,由专业知识、基础技能、操作技能、检测技术、综合训练等组成的综合技能获得提高。综合技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专业气质共同发展,以典型专业特点表现于稳定的心理过程,并从中得到稳定化。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是专业气质的内涵及其渐进式培养重要环节,两者的相互配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与专业气质的体系化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是技工院校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专业课,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职业技能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分析技术问题和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以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化,是技工院校着力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题。

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的制作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的一个典型专业课题。无线广播电台通过发射机的天线发射无线广播信号,之后通过收音机的接收天线接收到广播信号,并将其还原成声音。学生通过掌握职业技能特有的专业知识,并在制作中获得职业技能特有的技术力量。两者经过相互渗透,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

具体而言,对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技术参数的分析,如性能指标,灵敏度、选择性、输出功率、l率范围、电源消耗经济性等,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的表现。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调谐回路选出所需的电台,送到变频器与本机振荡电路送出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产生中频输出,中频信号将检波器检波后输出音频信号,音频信号经低频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推动扬声器还原输出声音。通过制作实践,学生理解这一专业知识的技术原理,专业技术得到体系化实践,使学生获得技术收益并以特有的气质内化为学生的自身品质。

六、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表现的专业气质输出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教学以讲求实用、强调能力、培养气质为特点,通过加强实用技术的培养,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按照“基础知识一专业实践一综合技能训练”的进路,实现渐进式培养专业气质,这一渐进式培养方式以五个基本环节为主要内容: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的内核、以专业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气质、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化与专业气质的体系化。培养的结果最终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表现的专业气质的形式出现,在自有职业行为习惯散发出特有感染力,作为专业气质输出。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3

关键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化学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专业成立于1962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化学工程专业之一。1999年我国大学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原多个化工类专业(含电化学工程)统一合并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但各大学中的该专业侧重方向与特色不同。我校保留了原来的“电化学工程”方向与特色,并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面对宽口径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既要开设核心化工课程又要保持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2008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分为“化学工艺”与“电化学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对“化学工艺”专业方向的学生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构建化工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而对于“电化学工程”方向,探索以满足专业规范中核心知识要求为前提,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通过以知识点为标准(不拘泥于课程名称)协调专业规范要求与专业方向的关系,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2012年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在系统地分析总结前期实践效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培养方案。本文重点介绍了我们构建与“电化学工程”专业方向对应的课程体系的一些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面向国家需求的专业特色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特色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特色专业建设的成败。首先,专业特色的定位要以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累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电化学工程”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累,培养了大批我国电化学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20世纪80年代,本专业王纪三教授的“发泡镍电极”技术,带动了我国电池行业的技术进步,胡信国教授的“一步法无氰电镀铜”工艺引领了电镀行业降低污染的技术革命,因此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当前,传统石化类资源的日趋紧张及环境污染压力,已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研发新型能源与电镀清洁生产新工艺,是国家能源、环境的重大战略需求,特色专业责无旁贷要担当起此方面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认为,特色定位不能脱离化工领域及化工学科,要根据国家对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和教学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进行定位。基于此,哈工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方向确定为化学电源和电化学表面处理,与电池及电镀行业对应。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较高的科学素养;(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最新的发展动态;(4)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有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6)熟悉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基于专业特色的内涵和建设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

专业特色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经过长期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优于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独特、稳定和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开展专业特色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核心内容,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完成特色型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系构建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明确其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进而设置相应课程,形成结构合理能满足专业特色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满足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宽基础与专业特色的关系,注重理学基础教育,既要满足特色的要求,又要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知识和视野,使学生在科学基础、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同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坚持在满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要求前提下彰显专业特色的原则。依据专业特色的需要,以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应以学生为本,不但要有与专业特色要求知识结构对应的课程体系,还要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与专业规范完全对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本专业方向学生的自主选修。同时注意设置反映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学科发展的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单独设置与实践教学及创新意识培养对应的课程,注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与相互补充。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及时将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我校的强势科研力量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设置产学结合与创新类课程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4.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的原则。保证学生四年外语不断线。在通识教育阶段基础上,参照国外同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建设系列化专业教育双语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规范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与规定,我们不能背离专业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去追求所谓的专业特色,遵循专业规范而不拘泥于规范的专业特色才能日益彰显。专业特色总体上呈现多样性特征,而专业规范体现了统一性的特征,专业规范中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核心知识领域等质量要求标准是统一的,这是专业本身具有的特征。要协调好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以满足专业规范基本要求为前提来彰显专业特色。我们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中要求的知识点为标准,围绕“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做法如下:

1.在通识教育方面,强化数理基础,数学类课程278学时、物理课程177学时,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课177学时,公共外语课200学时(前两学年完成公共外语课后,大三开设双语课有“化工热力学”、“电化学测量”等,大四开设“表面工程”、“新型化学电源”、“电动车能源系统”双语课,保证四年外语不断线),还设有文化素质讲座、全校任选课等;针对行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点不重复介绍来压缩相应课程的学时,设置与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对应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为拓宽专业基础,将“工程制图基础”、“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工综合实验”、“专业导论课”、“化工安全概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综合实验”、“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概论”、“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等定为学科基础课。按教学目标重组突出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体系,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传递与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测量”、“化学电源工艺学”、“电镀工艺学”10门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

2.以知识点为标准,通过必修与限选课来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电镀车间设计”、“化学电源设计”为实践类必修课,同时设有“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选修课,以此涵盖化工设计的知识点;“化学反应工程”与“电化学反应工程”2门课限定为至少二选一,另外在10门专业主干课程中,包含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催化、反应器等内容,满足了反应工程知识点的要求。我们增加了选修课门数,并以知识点不重复介绍为原则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设置了“结构化学”、“化工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分离工程”等化学、化工类课程及“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程,使学生具备专业规范要求的化工知识体系,为有志于在化工行业就业及出国、考取外校研究生的学生打好基础;第二类是设置了“新型化学电源”、“固体电化学基础”、“电动车能源系统”、“绿色能源”、“电极材料结构表征”等课程,供希望从事电池行业的学生选修;第三类是设置了“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电化学加工技术”、“涂装技术”等课程,供准备从事电镀行业的学生选修。从知识点看,既满足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规范的要求,又构建了适合专业特色的电化学工程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就业要求,还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发挥学科优势,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本专业依托的哈工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2年哈工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评估前八名。多年来面向国家、国防重大需求,形成了本学科的优势特色。在应用电化学方向上,产学研特色突出,多项原创性成果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效益。与本专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教学合作关系的企业有十几家,为产学结合的学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化工学科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科研、教学硬件大平台,为学生的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软硬件方面,对电化学工程的专业特色方向建设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另外,本专业正在逐步加大科研设备和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较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在专业实验内容上,鼓励教师将适合于实验教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更新为课程教学内容,有利于将最新的学科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在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方法类实验,与四大化学相关的实验课为132学时、与化工基础相关实验72学时,与专业方向对应的实验课100学时。特色专业是面向行业培养人才,在产学结合上,设置“国内外专家讲学”学科基础课,还要求讲授专业课的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科研思路。专业定期从合作企业中邀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或讲座,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本科教学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设置了“大一年度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课”、“创新研修课”,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2个学分,可通过选修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参加大一年度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知识竞赛、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

自1999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我们围绕协调专业规范的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多样性的关系上,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与探索,构建了面向国家需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我们今后要为实现培养具有前瞻性、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人才的目标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祖平.以专业特色建设促专业发展——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3):104-106.

[2]周嘉,蒋玉龙,任俊彦等.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特色的挖掘与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2(4):35-36,60.

[3]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2(9):28-30.

[4]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5]杨新海,徐宗宁,付保川等.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17-19.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4

年度实施方案(2021)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2021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工作,服务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历次全会、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立足河南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线,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服务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2021年底,我省知识产权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管理水平、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设符合我省发展实际的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体系,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知识产权创造。大力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商标品牌战略,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统筹推进城市、县域、园区、企业及高校院所等试点示范工作,建设6-10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培育不少于100家省级知识产权强企。

——知识产权保护。扎实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积极申建1家部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家部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持续提升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保护效能,不断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

——知识产权运用。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推动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和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力争全年专利融资额达到23亿元。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专利、商标“一窗通办”,专利、商标电子申请便利化程度与好评度进一步提升。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二、强化顶层设计与标杆引领,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

(一)不断强化知识产权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集中力量编制我省知识产权“十四五”专项规划。制定落实战略纲要的配套文件,确保举措落地见效。继续推进全省知识产权系统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整合原“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河南省商标品牌战略实施领导小组”,成立“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高起点谋划局省知识产权合作会商事项,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二)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城市、县域、园区、企业及高校院所等试点示范工作,夯实区域知识产权工作基础。深入推进郑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工作,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县(市区)及省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市区)的评估工作。继续开展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联络员工作,推动培育不少于100家省级知识产权强企。择优申报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试点示范区。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工作,打造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特色优势。

(三)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安排部署,做好我省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评估考核工作,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做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工作,推动对市、县(区)党委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绩效目标考核。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工作,组织做好我省知识产权营商环境评价,确保知识产权工作取得较大进步。

(四)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大力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提升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设,挖掘一批经济效益高的核心高价值专利,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6-10家。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做好驰名商标认定申请指导,完善驰名商标的激励奖励政策。实施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开展地理标志品牌提升行动,帮扶有关地区开展地理标志认定申请,助力乡村振兴。做好第三届河南省专利奖评选和中国专利奖组织推荐工作。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

(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推进《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的修订。贯彻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推进计划》。研究制定2021年省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继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做好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的行政执法保护。建立关键领域和环节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健全案件信息报送和公开机制,完善奖优惩劣机制,确保全省执法办案量稳步增长。强化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与电商平台对接,指导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做好“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

(六)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推进省级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指导各地加强非诉机构建设,力争全省非诉讼机构覆盖面达到80%以上。会同省高院研究出台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意见,会同郑州海关落实部门间合作备忘录。召开晋冀鲁豫四省十八市知识产权执法协作会议,健全“鲁苏豫皖”“自创区”“自贸区”等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协作机制。

(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建设,支持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维中心、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建设。大力申建中国(河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进洛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漯河市经开区、禹州市知识产权快维中心申建。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尤其是自创区、自贸区,推动建设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继续推进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建设。

四、大力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助推高效益运用

(八)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加快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交易运营(郑州)试点平台建设,征集运营项目,筛选一批高价值专利和专利产品,健全交易运营规则,探索建设运营监管系统,逐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服务体系。选取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持续推动省级专利导航实验区建设,培育2-3家专利导航示范区。贯彻实施《专利导航指南》系列国家标准,推动建立专利导航决策机制,促进产业创新资源优化。支持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郑州市做好三年建设期总结,迎接国家知识产权局检查评估;洛阳市加快相关项目的实施,规范资金管理,确保顺利通过中期评价。

(九)加快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健康发展。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各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政策落地,加大与银行的战略合作力度,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工作,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的多样化,力争全年专利质押融资额达到23亿元。建设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加大对涉农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建立督导机制,加快投资进度,提升运行效益。

(十)实施专利转移转化专项计划。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实施专利转移转化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计划,出台我省实施方案。拓宽专利技术供给渠道,提高高质量专利产出水平;充分发挥国家重点项目、重大活动的载体作用,推进专利技术供需对接,破解企业、高校专利转化实施难题。针对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加强专利导航体系建设,实施专利导航项目,运用专利导航成果,精准对接合作对象,开展专利技术对接活动,推动专利集成运用,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十一)推动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实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完善高校运营转化体系,加快13家省级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建设。引导高校院所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建设,推动高校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收益激励机制,创新专利转化模式,提高专利转化效率。综合运用“互联网+”模式,建立校企有效对接机制,组织高校院所等深入中小微企业开展专利技术推广及对接活动。

五、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提供高规格服务

(十二)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统筹发展。优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郑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机构建设,逐步提高机构的专利运营、专利导航等专业化、高端化服务水平。深化专利行业“蓝天”专项行动,优化专利行业发展环境。推进郑州专利代办处商标受理业务落地,实现专利、商标“一窗通办”。加强全省商标受理窗口的业务指导,争取增设1-2个窗口。面向我省生物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十三)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宣传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尤其是实务型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和省级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做好知识产权学院布局,加强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搭建我省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参与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交流。努力构建知识产权大宣传工作格局,深化与《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的合作。开展“知识产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巡讲活动,对政府管理部门、相关企业进行培训。

(十四)健全知识产权指标统计监测体系。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持统一口径,将知识产权发展指标中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调整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加强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的监测,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行为。做好专利统计和年度专利统计分析,编制并《2020年河南省专利统计分析报告》。

六、工作要求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根据分工任务及有关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进一步明确细化本地区、本部门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具体任务,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各责任处室和地市知识产权局请于2021年11月30日之前将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成效以电子件形式报送省知识产权局协调管理处。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5

一指导思想

车工专业培养的是机械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工人,与其他行业相比,机械生产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充分认识机械生产的特点,牢记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规程的重要性。

二培养目标

1.思想素质方面

在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及人生观,认识本专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勤奋学习、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等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文明生产习惯。

2.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方面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专业课的学习及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专业技术知识是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正常操作控制、事故分析处理的指导依据。因此,必须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牢牢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主要设备、工艺装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和调整的方法;会查阅有关技术手册;了解本专业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了解一般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主要设备和工艺装备的一般知识,了解企业管理知识等。

3.操作技能方面

操作技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独立操作前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巧,能完成本专业中级技术等级工件的加工和对设备进行一级保养。在进行动手能力强化训练的同时,还应结合机械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与所学专业相近的1~2个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

三培养模式、手段及途径

目前机械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车工专业的教学过程应与机械生产实际相结合。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深入及必要的改革,结合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手段及途径。

1.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模式

现行的教材内容存在知识滞后及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交叉学科的内容在不同的教材里重复出现,浪费了教学资源,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一些与学生技能训练无关的知识也编进了教材,加深了教学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培养掌握现代机械生产技术的21世纪人才。为此,我们必须对教材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及必要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教学应以职业岗位“应知、应会”为标准,按照实用、够用、先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新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技能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原有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把本专业要传授的技能或知识分解为若干个技能单元和知识单元(可把“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内容按典型机构与零件的特性为主线进行融合,开设“机械基础知识”课,作为一个知识单元),建立与原有学科体系不同的模块化综合课体系,不必强调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突出专业知识的职业性、应用性与针对性。在实习教学内容中,应结合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介绍,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跟上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除设置必要的文化课外,要打破传统教学以学科的理论体系(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来设置课程的模式,逐步建立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融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一体、突出技能训练的新模式及能力本位的综合课程体系。例如将本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学”及实习操作课程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主线进行融合,开设“机械加工理论与实践”课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而且采用综合课程模式后,使我们有更充足的课时进行操作技能训练。还应从学生就业适应性考虑,增加相近专业的知识介绍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既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及教学手段

在车工专业教学中,应针对机械生产的特点,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投影仪、录像机、VCD机等视听设备,联系生产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专业工艺课,实质是技能操作指导课,学生操作技能的感性认识是在工艺课中完成的,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往往都要借助实物来进行,但并不是所有的实物都可以搬到课堂上,而且一些专业工艺的操作过程如果要做示范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很难实现的。而利用录像等现代传播媒体,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可以将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真实、直观地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为学生提供模拟操作环境,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生产理论的理解,并了解机械生产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初步获得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努力在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能力上实现大提升,在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大突破,在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实现大改观,在提升品牌经济实力和知名度上实现大跨越,为推动区经济社会快节奏、高速度、超常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品大幅度提升。

鼓励全社会积极申报专利,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清零行动”,实现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增长18%以上,专利万人拥有量达到全市中等水平,专利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加强企业专利技术项目实施和转化,到2020年专利实施新增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在全区形成一批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较好的重点专利产品。鼓励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作品的生产创作,产生一批获得部级、省级、市级重要奖项的作品。

(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显著增强。

企业自主研发、联合攻关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水平有效提高,突破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基本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强势产业集群;鼓励专利质押贷款,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

(三)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升知识产权信息化水平,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服务效能,中介服务优质高效。

(四)知识产权社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积极宣传《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有效遏制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发生,改善创新和投资环境。

(五)知识产权人才队伍适应发展需要。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高层次人才、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认真落实人才奖励政策,努力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好、层次合理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六)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

强化知识产权指导服务,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知识产权创造。

1.强化重点区域知识产权创造。

研究制定和实施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及规划,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切入点,营造知识产权工作良好氛围,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运用国内外知识产权资源,大幅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加速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区。开展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和试点示范工程,创建国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2.强化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创造。

围绕我区支柱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一批对产业关联度大、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的自主知识产权。

3.强化重点企业知识产权创造。

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适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清零行动”,对企业专利申报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计划。围绕地方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群。

4.强化重点研发平台知识产权创造。

充分发挥科研单位识的带头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原始创新活动,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知识产权,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

(二)促进专利实施。

1.大力资助专利申请。

区专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专利申请费、专利实施转化项目等,确保大幅度提高我区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拥有量。各地各部门要不断优化专利质量,引导、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专利布局,把握竞争主动权,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支撑。

2.大力支持专利实施。

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专利入股、质押、转让、许可等方式促进专利实施获得收益。以专利权等依法可以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入股的,在公司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不受限制。既未约定也未在单位规章制度中规定的情形下,国有企事业单位自行实施其发明专利的,在专利有效期内,每年给予全体职务发明人的报酬总额不低于实施该发明专利营业利润的5%;转让、许可他人实施专利或者以专利出资入股的,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报酬应不低于转让费、许可费或者出资比例的20%。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推动专利技术的有效应用,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且已经在我区进入实施阶段的区内外专利项目,区专利专项资金给予实施资助。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由区财政给予贴息支持。

(三)注重知识产权宣传教育。

1.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工作。

制定知识产权宣传计划,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等重要时机,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电视大赛、征文比赛、知识产权辩论赛、知识产权走进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节等活动,通过工作报道、案例分析、公益广告等多种宣传形式,激发群众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积极创业、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教育。

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列入全区普法内容,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法治意识。将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加强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应对能力。在中小学开展鼓励创造发明、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教育,设立知识产权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使学生掌握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意识。

(四)维护专利合法权益者正当利益。

1.强化司法保护。

建立健全司法与行政办案协作、信息沟通、业务交流和监测预警等衔接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陪审员、司法鉴定、专家顾问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大调解”工作机制。

2.强化行政保护。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跨区域联合执法、跨部门综合执法协作机制和知识产权执法绩效考评制度,组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队伍,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安排专利保护工作经费,不断改善执法条件,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切实维护合法权益者的正当利益。

3.强化专利维权。

建立专利维权援助专家团队,为重大项目实施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提供专利维权援助,为专利侵权判定提供咨询服务。

4.强化执法监察。

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定期组织专利管理部门和经济、科技、商务、工商、文化新闻出版、公安等有关部门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督促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保障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五)优化知识产权政策环境。

1.加强统筹协调。

区政府成立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公安分局一名分管负责人,区教科体局、区财政局、区文广新局、区监察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全区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教科体局,由区教科体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工作重大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能制定知识产权专题战略或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解决知识产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部署,将知识产权工作的量化指标纳入政府年度目标任务统一部署、推进和考核;要加强知识产权机构建设,保证有牌子、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

2.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要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以风险投资和吸引外资、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筹资体系。按照《省专利保护条例》要求,区政府设立专利资助资金,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财力支持,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经费。

3.落实激励措施。

对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企业、中小学校和科研单位要按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给予职务发明人兑现“一奖两酬”;要将获得专利的情况作为技术职称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据。单位转让或许可他人实施专利,要从转让和许可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发明人、设计人和为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或采取股权、期权等其他方式给予奖励。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7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政府工作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经指出,“现代劳动生产力之所以得到提高的关键,也就是人的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提高的关键,来源于劳动分工”。现代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分工,使人们能够集中精力,高度专业化,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

一位早期系统研究“专业职业化”的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1933年,布兰德斯(brandeis)提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以智能为特质,包括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

194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公布了关于“专业”的八条评判标准:(1)专业实践属于高度的心智活动;(2)具有特殊的知识领域;(3)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4)经常不断地在职进修;(5)视工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6)行业内部自主制定规范标准;(7)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目的;(8)设有健全的专业组织。此后,利伯曼在1956年、曾荣光在1984年也分别提出了有关专业的特征、核心及衍生特质。

由此,专业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作实践以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为基础;工作过程需要心智和判断力;工作需要自。其它特征还包括: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工具方法;从业资格不易获得;强调服务社会。所以,与一般工作者相比,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学习高深学问和专门知识。

应该指出,专业化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specialization;而中文里常说的职业,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occupation,指从事一定的工作职业的人,可以包括专业人员、也可以不包括专业人员。professionalization则指的是专业技术职业化的一种现象,与职业有区别。中文里的职业化,实际应该是这个的意思——将专业的工作能力变成一种职业,或是一种职业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要是咬文嚼字,职业化的过程可以翻译为professionalizationofanoccupation或makinganoccupationmorespecialized(将一个职业专业化);或相反,occupationalizationofaprofession(或将一个专业职业化)。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本文暂不用职业化,而是用专业化这个词。

专业化指的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训练和学习做基础、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或工作领域。它需要从业者对这个领域有系统的知识和精熟的技能。[7]这种知识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具体工作事务方面的技能和判断力,一个是对整个行业的认识和是非辨别力。当然,这种能力包括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现代文献中对专业化的定义还包括由专业化协会提供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公认的行业道德准则(比如说,救死扶伤是从医者的最高行为准则,保护顾客隐私是律师职业和银行业的重要工作原则等等)。传统上,医生、律师、法官、工程师、教师、牧师等都是终身从事的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20世纪以来,公司经理、市政经理、大学校长、银行家、设计师、药剂师、护士、会计、图书馆员、社会工作者、电脑软件师,包括职业政治家等等,也开始成为引人注目的职业范畴。

一般来说,专业化的标识包括:专业规范(职业组织本身的一些对自我进行约束的规范条例),工作范畴的相对自主性(职业标准由职业化协会制定),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有对职业发展和行为的影响,有行业发展史(包括专业化人员的教育和工作经历),有行业本身的礼仪程序等等。他们在社会上有得到承认的合法性。从业人员不以工作单位而以行业为工作范畴,专业化程度高,在行业内流动性强。

专业化(或专业工作职业化)是一种高度的社会分工的结果,有利于社会专业人才的成长、发展、流动和发挥才能,也减少了他们在工作更换过程中时间、技能、工作业绩方面的交易损失。同时,还减少了社会对高度专业化的人才的认证成本。

二、公务员的专业化

中国在近年来的改革过程中,对专业人才依靠行政性评估,如由部委行政机构评估不同专业的专家,或用并非一个专业但级别较高的人员评估另一个专业的人员。比较典型的是用图书管理人员为检索方便发明的科学索引指数(sci)或社会科学索引指数(ssci)作为权威指标,而不是参考指标,评估不同专业的学者的科研能力,专业人才上岗后需要很长的熟悉工作业务的时间等等,都是社会专业化水平不高的表现。这个过程在美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中,也曾经出现。

一个常常引起混淆的问题是:公务员能否算是专业人员呢?回答是,他们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公务员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是一种职业的总称。在这个职业里,有的专业化要求高,有的不高;有的是辅助工作人员,有的是决策者。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政府工作包罗万象,需要许许多多的专业来支撑。比如说,它要求的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律师、会计师、药剂师、化学检验师、电脑工程师(软件、硬件、专门的应用软件包等)……这些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他们的专业组织和同行来认证。随着职务的升迁,有一部分人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和领军人物,界定专业领域、领导发展、进行业务把关;有一部分人会进入组织的管理层,需要学习管理知识,成为职业管理人员;有一部分人会纵向发展,获取另外的专业知识(比如说,建筑师学习会计,成为会计师)。

一、专业与专业化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政府工作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经指出,“现代劳动生产力之所以得到提高的关键,也就是人的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提高的关键,来源于劳动分工”。现代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分工,使人们能够集中精力,高度专业化,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灵巧性和判断力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

一位早期系统研究“专业职业化”的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认为:“所谓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1933年,布兰德斯(brandeis)提出:“专业是一个正式的职业;为了从事这一职业,必要的上岗前的训练以智能为特质,包括知识和某些扩充的学问……”。

194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公布了关于“专业”的八条评判标准:(1)专业实践属于高度的心智活动;(2)具有特殊的知识领域;(3)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4)经常不断地在职进修;(5)视工作为终身从事的事业;(6)行业内部自主制定规范标准;(7)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目的;(8)设有健全的专业组织。此后,利伯曼在1956年、曾荣光在1984年也分别提出了有关专业的特征、核心及衍生特质。

由此,专业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作实践以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为基础;工作过程需要心智和判断力;工作需要自。其它特征还包括: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工具方法;从业资格不易获得;强调服务社会。所以,与一般工作者相比,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学习高深学问和专门知识。

应该指出,专业化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specialization;而中文里常说的职业,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是occupation,指从事一定的工作职业的人,可以包括专业人员、也可以不包括专业人员。professionalization则指的是专业技术职业化的一种现象,与职业有区别。中文里的职业化,实际应该是这个的意思——将专业的工作能力变成一种职业,或是一种职业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要是咬文嚼字,职业化的过程可以翻译为professionalizationofanoccupation或makinganoccupationmorespecialized(将一个职业专业化);或相反,occupationalizationofaprofession(或将一个专业职业化)。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本文暂不用职业化,而是用专业化这个词。

专业化指的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训练和学习做基础、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或工作领域。它需要从业者对这个领域有系统的知识和精熟的技能。[7]这种知识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具体工作事务方面的技能和判断力,一个是对整个行业的认识和是非辨别力。当然,这种能力包括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现代文献中对专业化的定义还包括由专业化协会提供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公认的行业道德准则(比如说,救死扶伤是从医者的最高行为准则,保护顾客隐私是律师职业和银行业的重要工作原则等等)。传统上,医生、律师、法官、工程师、教师、牧师等都是终身从事的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20世纪以来,公司经理、市政经理、大学校长、银行家、设计师、药剂师、护士、会计、图书馆员、社会工作者、电脑软件师,包括职业政治家等等,也开始成为引人注目的职业范畴。

一般来说,专业化的标识包括:专业规范(职业组织本身的一些对自我进行约束的规范条例),工作范畴的相对自主性(职业标准由职业化协会制定),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有对职业发展和行为的影响,有行业发展史(包括专业化人员的教育和工作经历),有行业本身的礼仪程序等等。他们在社会上有得到承认的合法性。从业人员不以工作单位而以行业为工作范畴,专业化程度高,在行业内流动性强。

专业化(或专业工作职业化)是一种高度的社会分工的结果,有利于社会专业人才的成长、发展、流动和发挥才能,也减少了他们在工作更换过程中时间、技能、工作业绩方面的交易损失。同时,还减少了社会对高度专业化的人才的认证成本。

二、公务员的专业化

中国在近年来的改革过程中,对专业人才依靠行政性评估,如由部委行政机构评估不同专业的专家,或用并非一个专业但级别较高的人员评估另一个专业的人员。比较典型的是用图书管理人员为检索方便发明的科学索引指数(sci)或社会科学索引指数(ssci)作为权威指标,而不是参考指标,评估不同专业的学者的科研能力,专业人才上岗后需要很长的熟悉工作业务的时间等等,都是社会专业化水平不高的表现。这个过程在美国公共管理的发展中,也曾经出现。

一个常常引起混淆的问题是:公务员能否算是专业人员呢?回答是,他们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公务员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是一种职业的总称。在这个职业里,有的专业化要求高,有的不高;有的是辅助工作人员,有的是决策者。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政府工作包罗万象,需要许许多多的专业来支撑。比如说,它要求的专业人员包括建筑师、律师、会计师、药剂师、化学检验师、电脑工程师(软件、硬件、专门的应用软件包等)……这些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要他们的专业组织和同行来认证。随着职务的升迁,有一部分人成为本专业的业务骨干和领军人物,界定专业领域、领导发展、进行业务把关;有一部分人会进入组织的管理层,需要学习管理知识,成为职业管理人员;有一部分人会纵向发展,获取另外的专业知识(比如说,建筑师学习会计,成为会计师)。

社会管理的专业化也会使公务员问责方式复杂化,需要明确是对行政组织问责还是对专业行会的道德要求问责。但这一复杂性正好提高了社会制衡,是约束官僚组织行为的一个有效措施。另外,专业化一方面提高了专业人员流动的能力,一方面也限制了他们换专业和行业的流动性。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得到的是更高程度的分工。有毅力和决心的专业人士,还是可以通过自身学习努力,获得跨行业认证。否则,他们就不应该进入他们想进但没有能力进入的行业。

专业精英对行业的垄断影响力是否会对民主政治构成威胁是社会专业化过程中最有分量的一个考虑。但是,它并不比过去更差。过去进入社会精英层的必要条件是阶级、财富和聪明才智,而专业化的社会里成为社会精英的条件是教育成就、专业化水平。关键之处是如何进行不同行业专家之间的协调。这就是专业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诞生的条件。专业管理通常也称为职业管理,职业管理的诞生,又进而形成专门家和职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紧张形势。对于这个问题,莫石曾提出在工作设计上,让职业管理人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做,工作忙碌(比如说,管政治工作的有自己的工作范畴,不清闲,也不与市场的专业市政管理工作或建筑总工程师的日常专业工作相交叉),同时设定职业管理人员与专门家两种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成功的标准,在组织里鼓励团队合作和协调精神等等方法来解决。

进行职业和岗位设计,定义不同的成功标识,有效管理专业协会及其专业功能,有利于提高社会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发展效率,也可以帮助克服官本位现象,鼓励人才各尽所能,加快中国的管理和社会现代化进程,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现代文明水平。同时,这也符合现代社会的人人平等、各尽所能、高效发展、共同富足的人文精神。因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用合理的制度和人才升迁机制,鼓励最好的专业人员在自己的专业上发展,以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8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改革

一、引言

作为石油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石油行业十分重要,石油生产行业领域存在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无论是石油生产管理,还是技术应用都急需专业化人才。因此,石油工程专业已经成为重点特色行业,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需要对《石油工程导论》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旧课程体系下《石油工程导论》教学问题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的专业改革需求。

为了满足社会对石油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界对石油工程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专业划分,将其分成了钻井工程、油藏工程以及采油工程三个部分。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同,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习《石油工程导论》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石油工程专业改革需求,为了提高专业的适应性,人们不得不重视对《石油工程导论》的教学改革[1]。

2.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学校为学生按照毕业后各自从事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充分,知识面比较窄。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石油工程导论》时难免面临着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毕业后学生转岗困难,工作适应性比较差。学生毕业之后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能力不足,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方面过于强调理论体系,对石油工程专业课程的工程性缺乏重视。不仅如此,学生在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方面,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过于专业,内容偏窄且缺乏整体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描述能力不足,整体体现为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3.缺乏工程训练。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实践中,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且石油工程训练明显不足。长此以往,学生毕业之后缺乏石油工程意识,工程设计能力较弱,无法在工程中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更加无法达到学校提出的石油工程基础训练要求,不利于毕业后的岗位工作发展。

三、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改革实践

1.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创建多元化理论教学模式。

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石油工程导论》教材内容为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改革需求,学生学到的知识被限制在书本中。由此可见,学校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从教学方式入手,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形成多元化理论教学模式。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首先,扎实掌握《石油工程导论》基础理论知识。这些基础性知识是学生了解石油工程专业性质和特点的重要起点,所有专业的学习之初都要掌握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加容易学习后面的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或者动画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解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时,为了让空洞且复杂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例如现场石油钻采工艺流程和钻井井下工具受力分析等,教师可以将提前录制好的操作视频,或者从网络中搜集到的实际案例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运用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该知识点的操作步骤。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使用动画软件,例如用3DmaX为学生制作出模拟石油开采的场景,按步骤为学生介绍知识点,从而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果。当石油工程专业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对目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存在疑惑,甚至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些知识会用在哪里。因此,建议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相应的《石油工程导论》理论知识,让学生小组讨论,从而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列举出钻井施工现场存在的事故问题,让学生从作业流程中分析事故原因,从而举一反三,思考如果规避事故,事故发生时应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从而获得经验,思考更多问题[2]。

2.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石油工程导论》《钻井液工艺原理》以及《油气储层保护技术》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些课程比较独立,且自成体系,知识点会在各个课程中重复出现,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且浪费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建议进一步优化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优化《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效果,明确石油工程专业的重点内容。面对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匮乏,甚至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建议教师重构课程内容,调整《石油工程导论》教学内容[3]。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要求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拥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综合应用,从而得到该领域工程师的基础操作训练。对此,建议石油工程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并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1)认识实习。该模式也被称为认知实习,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掌握《石油工程导论》基础知识后,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参观学习,从而强化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针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课程,例如钻井工程,学生需要掌握各类钻井设备的使用操作和钻井工作流程知识。学校可以与钻井公司或者仪器生产商联系,并达成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经费作为实习经费。也可以聘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将石油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吸收。建议学校为学生建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平台中包含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模块设计以及实验内容等,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在选择实验内容的时候,建议学校为学生放开专业限制,鼓励学生多方面学习,结合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训练的需求,以及实验教学的实用性特点。建议将石油工程专业教学课程实验详细划分,不同实验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省科技大会、知识产权工作会议精神,将知识产权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三个率先”、建设和谐奋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试点时间

三、主要目标

1、加强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县级政府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年在7个工业基础较好的县区和开发区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各县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2、在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加工、能源化工等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行业,提高全市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年开通市装备制造业专利数据库,逐步开通我市各主导产业、行业专利数据库和专利技术交易平台,为建设工业强市和率先实现工业化提供服务。

3、全市年专利申请量增长2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30%以上。年专利申请500件以上,比年增长50%以上。

4、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名牌数量显著增长,原产地保护工作取得突破,实现各级政府软件正版化,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软件正版化。

5、全市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法治环境。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

市政府成立市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并承担市知识产权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郭社荣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知识产权局,负责日常工作。

2、增加投入

市政府设立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具体数额为当年市级科技三项费用的5%,并随着财力和三项费的增长而增加,主要用于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申请资助、实施转化、行政执法等方面。市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和市知识产权局共同管理,专款专用、专户管理。

3、设立市专利奖

市政府设立市专利奖,奖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利发明人。获市政府专利奖的单位和人员与获市政府科学技术奖的单位和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市政府成立市专利奖评审委员会,由市政府领导、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专家人数不低于5人。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专利奖的通知评奖、收集申报资料、组织专家评审、发放获奖证书、推荐申报省专利奖等工作。

4、强化考核

把知识产权产出量和拥有量纳入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作为县区政府和市管企业领导岗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聘和评定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选拔专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分别制定具体考核办法。

5、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主体。要继续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和知识产权特派员联系企业活动,指导企业制订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协助企业及时办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宜。鼓励企业开展专利运用和产业化工作,让企业在实践中体会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在全市树立10个左右的创造、运用、保护知识产权的先进企业。

6、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普及工作

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继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四进”(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要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纳入干部培训内容;市委组织部要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列入“大讲坛”培训内容;市教育局、市知识产权局选择1—2所中小学开设知识产权培训课程,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市委宣传部、市知识产权局、工商局、文化局、商务局等部门要选调业务骨干组建市知识产权培训讲师团;市知识产权局负责年在金、渭两区所有社区内设立知识产权宣传栏,在其它县区逐步设立,在全市尽快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化工的专业知识篇10

一、抓住试点契机,推进专利管理体系的完善和专利工作协调机制的建立

(一)健全制度,加大专利保护力度

制度、体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专利法律制度有效实施的组织保证,是专利工作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城市专利试点工作的启动对专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从健全制度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专利管理的行政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强化专利保护。20__年6月15日,市政府以市长令的形式颁布了《宜昌市专利管理办法》,对专利产权管理、专利技术产业化、专利保护、专利扶持与奖励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市知识产权局分别与市科技局、外经贸局、海关、工商局等部门联合制订了《宜昌市科技发展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宜昌市对外贸易专利管理暂行办法》等6部规范性文件,将我市历年出台的专利工作规章制度汇编成《宜昌市专利工作规范性文件汇编》,发放到相关部门和企业,充实加强经济、科技、外贸等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

(二)完善体系,夯实专利管理基础

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专利管理体系的建设,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科技、经贸、海关、工商、版权、知识产权等部门为成员的全市专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专利管理与经济、科技和外贸管理的衔接融合;市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专利试点工作的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了符合宜昌市情,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专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__年,市委、市政府首次把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及专利成果转化等指标列入所辖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设立了负责专利工作的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秭归、兴山、宜都、长阳等县市出台了发明创造奖励办法,专利申请大幅增长,各县市区20__年专利申请量达到506件,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64.7。全市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效能显著、基础扎实的专利管理体系。

(三)建立机制,加强协调合作

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保证专利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城市专利试点工作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以及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建立了知识产权协调领导小组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办公会,加强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协调;将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城市科技与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与经济、科技、外贸管理相互融合、协调的工作机制。近年来,知识产权协调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经常联合开展宣传咨询、执法检查、打击假冒侵权、集中销毁盗版制品等活动,有效遏制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发生,积累了协调合作开展工作的许多成功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20__年4月,工商和版权部门的代表首次出席全市专利工作会议,介绍了全市商标和著作权保护状况。

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

(一)政策先行,加大扶持力度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市逐步加大对企业专利申请和实施的扶持力度,20__年,在全省市州率先设立每年20万元的专利奖励资金,20__年变更为专利发展资金固定设立,20__年又将其增加至30万元,用于专利申请资助和扶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激励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及时申请专利并积极实施合法获得的专利技术,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市知识产权局制订了专利申请资助办法,着重加大对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申请的扶持力度,市政府颁布的《宜昌市专利管理办法》还提高了专利报酬标准。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主体发明创造和依法获得

自主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二)对口服务,提高企业专利保护意识

我们把提高企业创造、利用专利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专利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实现角色转换,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变坐守等候为上门服务,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我们根据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的不同对全市企业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扶持。以我市优先发展的水电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新型建材、载电体等优势产业为重点,选择了葛洲坝集团、安琪集团、宜化集团、三峡新型建材公司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技术先进性、市场主导性的上市公司,给予政策、资金、信息利用、专利保护和运用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派专人实施对口服务,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专利管理制度,制定实施专利战略,有效运用专利制度保护创新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安琪集团是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酵母研发生产中心,目前已拥有近300件专利,从生产工艺、配方到产品包装,所有产品都已申请专利。三峡新型建材公司是省内玻璃制造业中唯一的上市公司,该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研究开发的二氧化钛薄膜自洁净玻璃项目,是国内玻璃制造业唯一由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并拥有专利的特种玻璃制造技术,在市知识产权局的帮助下,该项目已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3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对制造方法、生产设备、检测方法进行全方位的专利保护,该项目曾在20__年大连国际专利技术产品交易会上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王景川局长的高度评价。宜化集团是湖北省最大的化工企业,其核心技术全部为专利所覆盖,其中“用气柜稳定变压吸附真空泵出口压力的方法”获得第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该集团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专利试点企业。

(三)实施和申请并重,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民营企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幅增加。我们根据民营企业的现状,采取以实施促申请,以申请促创新的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民营企业的专利保护意识,提高其创造和利用专利的能力。市知识产权局制定了专利实施奖励办法,对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领先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的中小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服务的多重扶持,加快其专利产业化进程。市知识产权局多次举办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班,为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举办讲座;组织民营企业携优秀专利项目参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专利技术产品博览会和交易会;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4集介绍我市优秀专利项目的电视片,该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全国各地的厂商纷纷来电表达合作意向。在各种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的措施促进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专利技术实施率达100%,专利技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22.6亿元,利税3.8亿元。同时,实施专利技术带来的可观效益极大地激发了民营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永固科技开发公司研制的具有极佳密封性能、可常温迅速固化的“液体橡胶”获得发明专利,成为该公司的主导产品,在国家重点工程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垂直提升机的永久渡槽的施工中采用,得到施工方好评。燕狮科技开发公司从事气动开铁口机的开发生产,系列产品申请了20多项专利,完备的专利保护有效避免了仿造、假冒等侵权行为的发生,维护了该产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构建水电专利产业化平台,使专利工作与产业优势紧密结合

(一)立足资源优势,打造优势产业

宜昌市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水电资源,水能蕴藏量3000万千瓦达以上,到20__年,境内的三峡大坝、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等大型水电站以及星罗棋布的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到2720万千瓦,年发电量1300亿千瓦时。围绕水电资源优势,全市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的包括水电施工、机组安装、配套设备生产、载电体工业、电力产品制造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工业的水电产业链。这些属于水电产业的企业创造和利用了众多涉及水电的专利技术,仅三峡工程建设者在工程施工中创造的专利技术就有96项,三峡工程已经和正在利用的专利技术达到700多项。

(二)依托产业优势,构建水电专利产业化平台

为了发挥宜昌独特的水电产业优势,使专利工作与优势产业紧密结合,20__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了宜昌市政府和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的申请,在我市建立了国家专利产业化(宜昌水电)试点基地,该试点基地以三峡开发总公司为支持单位,以红旗电工集团、能达电气集团等水电企业为依托。目前,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遵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宜昌独特的水电资源和优势,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积极探索行业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和路子,在试点基地内逐步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产业,幅射和带动全市的技术创新,构建水电专利技术产业化平台。我们也将通过成功构建水电专利技术产业化平台,加快水电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电专利技术落户宜昌,培育和发展宜昌独特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电产业,使我市专利工作借助与水电产业优势的成功结合,逐渐由城市经济发展的插曲上升为主旋律。

四、严格依法行政,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

(一)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

为了提高专利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手段,市知识产权局制定完善了专利执法责任制、专利执法公示制度、错案和执法追究责任制、专利执法督察制度,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行政执法保护的水平和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市知识产权局注重案例的收集和分析,建立案例档案,总结侵权行为发生规律,实行打击与防范相结合,20__-20__年共受理专利纠纷案件27件,结案26件,查处冒充专利案件7件。我们坚持日常行政执法和专项整治相结合,依法严格查处和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大力维护和整顿市场秩序。20__年9月起,我市开展了专利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对大型商场、商品批发市场及食品、医药领域等重点环节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市知识产权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0人次,查处冒充专利商品2件,调处专利侵权纠纷5起。

(二)加强沟通协作,提高执法效能

市政府主持建立了由知识产权、技术监督、工商、版权、外贸、海关、

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全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案件移送制度,统筹协调,扩大跨部门联合执法的范围和效能,从源头上切断侵权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途径。针对宜昌中小企业多,企业普遍缺乏合理利用专利制度规避风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能力的现状,由知识产权局牵头,联合技术监督、工商、版权、外贸、海关、公安等部门共同建立了专利行政执法联动快速反应系统。系统对首批5家专利保护重点企业(安琪集团、宜化集团、三峡新材公司、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集团)实施专利保护跟踪服务,及时通报情况,使信息交流渠道畅通,各协作单位分工合作,实施快速高效的联合执法,较大程度地遏制了专利侵权行为的发生,有效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20__年10月,我市工商部门受理了一项涉及“变压式排风道”专利技术的侵犯商业秘密案,市知识产权局应工商部门的请求,根据快速反应系统的工作流程,立即指派执法人员进行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依法做出侵权鉴定,使工商部门得以及时结案。

20__年9月,全国人大《专利法》执法检查组充分肯定了我市建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利行政执法联动快速反应系统的尝试。

五、着眼未来,加强青少年创新思维和专利保护意识的培养

我市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起步较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市知识产权局多次组织专家走进校园为青少年学生讲授专利法律知识,对学生申请专利进行大力扶持,20__年宜昌一中就因学生获得123项专利而被业内人士称为“专利第一校”。城市专利试点工作的开展,更是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登上了新台阶,使其不再停留在单纯追求专利数量上,而是从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引导青少年科技创新向富有创意,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实践能力方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专利保护意识,提高青少年科技发明创造的水平。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因此在部级大赛中频频获奖,近两年,我市青少年获得全国性奖励24项,省级奖励4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