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49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1

【关键词】启蒙教育生物比较法教学竞争意识

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学生适应意识的关键时期。我在近几年的生物教学中,觉得比较法教学在生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总结了以下的教学实践:

一、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为了让我们的初中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现在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现代意识的最佳时期。

1.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2.利用一系列生物学实例启蒙学生的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3.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从整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二、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总之,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这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同时教学中,也用比较法教学,取得可喜的效果。我摸索了以上几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能与同行多多交流。

参考文献

[1]万云英等.当代国外教学流派.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实例

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实例,用生活中鲜明的例子使学生与物理知识产生共鸣,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此更好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一、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物理实验教学源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思想,这一思想认为,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宝贵经验,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会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进而促使个人逐步成长。物理实验教学符合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2016年9月13日教育界相关部门确立了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物理教师就应当积极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并且教导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策略

1.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

为了让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教师通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循序渐进之中实现物理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物理第三章中的第4节“升华和凝华”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联想冬季寒冷的早晨在自己家的窗子上看的冰花,它的形成就是因为室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寒冷的窗外温度,直接凝华成为固体的物理现象。

2.通过结合生活现象制定实验教学计划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要的要求,其中包括了个人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摒除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注意结合生活中的某些具体现象而引申出物理教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关于“内能”的相关知识时,这就可以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来开展教学,如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将烧开的热水倒入水壶中后,我们用力盖紧壶塞但是却发现它会自动的弹上来,那么这是什么原理呢?或者说造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此,通过这个现象来鼓励学生深入讨论与研究,激发学生寻本溯源的强烈欲望,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进而得出最终结论,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3节“大气压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应用大气压强的某些现象,如厨房墙上的橡皮挂钩、钢笔吸墨水、拔火罐等现象展开实验教学,设计一个“瓶吞蛋”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一个口径大小与鸡蛋相符的烧瓶,然后将煮熟的鸡蛋剥下皮,在烧瓶的内部点燃一张纸或者酒精棉球,将鸡蛋放到瓶口上学生会看到“瓶吞蛋”的慢镜头,直到蛋整个被吞入瓶中,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可以充分引发学生的关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发觉生活中物理知识的能力

其实物理知识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航天国防等,都充满了物理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进而拉近生活与物理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导学生通过各种物理实际的采集来实现对于物理知识方面的透彻和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总之,物理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中的学问,因此,采用初中物理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方式非常重要,对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好奇心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应当积极结合生活实例,制定具有生活化的实验教学计划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发觉生活物理知识的能力。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进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陆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3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生物教学的方向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原来的只系统的传授生物知识,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生物知识和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所有自然学科中,生物学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它是一门“动手动脑,育教于乐”的自然科学,其基础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是在学生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通过自己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一)创设探究情景,引导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提供具有指导性和探究可能性的教学资料,将与产生问题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合理提出假设,科学设计实验方案

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合理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假设为基础紧紧围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来设计实验方案;二是认真斟酌实验材料和方法手段的可行性;三是实验步骤须简洁、清晰;四是必须设置实验对照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对照比较得出结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三)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分析归纳

实验操作过程是否准确,对实验结果有着重大影响。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操作的细节,了解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如出现许多结论,教师应指导学生检查实验过程,重新实验、验证,使学生脱离教材的束缚,尊重事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到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

二、探究实验,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学八年级在学习发酵技术时,我把这个课外实践改成了让学生回家做米酒,上有酿米酒的步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酿米酒。要求三天后把自己做的米酒带过来,尝尝滋味如何,并说说他们是怎么酿的,说得非常容易,做起来可就有点难度了,下面几个问题关于酿米酒的步骤是比较典型的问题。

1.制作米酒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2.什么样的米饭比较合适?为什么呢?

3如何拌米酒药?要注意什么?

4.制作米酒时为什么要凉白开?多少量大概合适?

5.为什么拌好的米饭要压实?中间最好要用啤酒瓶掏个洞?

6.容器为什么要密封?密封好的容器要放在什么地方?

7.如何判断米酒制作成功与否?

经过这次实验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生物的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他们学会了总结和归纳。学生会发现,生物学除了很有趣,也很有用,更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做到学生物,用生物,爱生物。

三、要使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并获得成功,要做到以下的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迎难而上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清探究式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又是探究式实验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实验探究实施中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难于调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此时教师要以爱生之心,不打击学生对未知领域对未知事物的热情与信心,引领他们慢慢起步,带引他们走入生物实验室,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等)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可以,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学生高度参与,组建探究团队,实现互动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都是“同性相吸”的,而且多人在一起学习,学生的热情比较高,他们大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组合在一起。喜欢学习的与喜欢学习的在一起;厌学好玩的与厌学好玩的在一起,这时需要教师综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因素进行分组,让学生各施其才,各尽所能、互补发展,推动探究实验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学生开展实验时,要注重师生交流,同时教师要做好探究督导。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是我们生物老师的重要课题,通过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实践,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才能在思考中不断的领悟、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其核心就在于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师要慎重地思考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接受到正确的生物知识,正确地理解生物,以自己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生物,保证学习的有效性,这样也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慢慢地会知道生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努力地学习生物。教师也要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做好课前的各种工作,使生物的教学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亲切,致使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愿意主动地去学习生物知识,进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地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是否对自己所讲内容感兴趣,是否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聊聊天,多了解一下学生的生活情况,多听听学生反馈给自己的教学意见,给学生准备更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很有趣,很符合自己的学习状况,从而愿意去学习,提高学习生物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消化和吸收”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早饭吃了什么,喜欢吃什么,饭后多久又饿了呢?教师利用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愿意去注意教师教授的每一个内容,从而把学生带到消化与吸收的生物教学的课堂中去,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探讨,一起去学习消化与吸收这一生物知识。

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客观地调整一下自身的教学方式,把一些更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料巧妙地整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既亲切又有动力的生物教学课堂。其实,初中生物的教材内容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生活,是与生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到生活中去收集教学资料,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生物,学习生物,积累生活的常识。而且,初中生在性格上,还有心理上,都还不够稳重,对一些未知的知识有着无限的求知欲望。这样一来,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地反复用一种教学模式,要不然学生就会慢慢地对生物知识失去求知欲,致使生物教学没法进一步的深入,当然,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没法提高。

三、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生物教学更直观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学习生物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释放自身的学习潜能,自由自在地在生物课堂上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因此,教师不能再念念不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发散一下自己的思维,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地利用一些合理的教学手段,像开展一些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或者是借助多媒体帮助生物教学的方式,使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学生也能跟着教师的授课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知识,更加有兴趣去探讨生物与生活的各种联系,使其生物的学习生活更加精彩。

总之,要想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就要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然后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方式,保证给学生一个高质量的生物课堂,从而保证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洋.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J].才智,2010(12).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递进式;生命教育

要实现生命教育主要的决定学科是在初中生物课上得到实施,因为生物学科教育是具有“生命”的、赋予情感态度的教育信息,所以在初中生物课中发展递进式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实施不仅在初中生命教学活动中实现了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也建立起完整的、新时期的教学系统。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生命教育是现代化发展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它主要是发挥人性化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生命教育的一种教育活动。目前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初中生物课堂对生命教育的模式比较多,很多教师也已经认识到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给学生带来的积极意义,所以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将课本的知识与“生命”的意义相连接,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不仅了解了主要的课堂目的、教学方式、从亲身的体验中也认识到生命教育在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但生命教育的开展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系统建设,我国的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社会与学校就要积极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具体的实践方法保证生命教育的正确实施。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

1.关注教学内容中的生命信息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生命教学期间,首先,要根据教学中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将教学中的主要学科内容与生命教育相连接,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产生一种亲切感;最后,达到课堂教学的新形式。在初中生物内容中,从小的细胞分子到大的森林宇宙、从人类的生活到生物的生活、从人类的生长到植物的生长都赋予了生命的重要信息,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到整个世界奇妙的生命。在实际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图片和视频模式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生命教育给学生带来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学习“生物圈”的认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链接,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大自然中所存在的强大生命,根据生物中不断循环的系统让学生自己思考,使他们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产生新的生命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从而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

2.设计教学内容中的生命内涵

要增强初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到生命教育所带来的巨大能力,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就要进行正确的优化方式。因为完整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实践与知识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懂得真正的生命意义。例如,在初中生物学科中学习“植物的种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是针对课本知识或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观看,而是根据课本的实际需要带学生走到室外进行学习,可以在适当的季节让学生种下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经过自己每天对它的照顾和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感受中了解生命带来的感受。这样学生会因植物的枯死而伤心,会因植物的茂盛而兴奋,这种生命的感悟过程最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3.举办教学讲座中的学生感悟

初中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是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所产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对知识的更多了解,学校或教师应定期举办生命教育的教学讲座,使学生能通过对知识的了解增加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在建立的教学讲座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实际学习中增强兴趣,能更愿意参加活动的建设。但初中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当讲座讲到一定程度,学生也会产生一些情感因素,所以在结束讲座后,教师就要进行生命教育的正确引导,从而保证学生对生命观的正确理解。例如,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拒绝”这一课题,为了使学生能增强对的理解和生命的正确认识,学校可以聘请有关的专家和学者到校园中进行演讲,增加方面的知识,将一些青少年在中的案例进行普及,将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危害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思想上发挥自觉性,正确认识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根据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现递进式教育的探讨和分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将递进式的生命教育发挥合理运用,使学生能通过生命教育的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养成在生活与学习中爱护自己的生命、爱护他人生命的习惯,使自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米娜.初中生物教学中递进式生命教育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农村学校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够合理借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并组织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导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思路将会真正使得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从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真正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下面就笔者自身的农村教学经验就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一、结合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

公平中学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家庭,在家时常参加生产劳动,相对于城里的孩子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更多。学生们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现象都比较熟悉。生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对学生们来讲,既容易理解,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向家长了解马铃薯、红薯、大蒜的繁殖过程,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堂讲授进行学习和记忆。在学习种子萌发这一课时,提前让学生去观察了解蚕豆、菜豆、小麦等农作物的播种并鼓励他们亲身实践,了解播种的方法、种子萌发的条件,找出它们间的异同并加以分析,在这之后还鼓励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分享。课堂讨论中由于学生们都已有了相关的学习经验,同学们都有很多的经验可以表达,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讨论,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借助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充实课程内容

农村初中相对于城市中学,条件设施难免相对较差,但是就农村与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以及农村学生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却是生物课堂教学非常有利的条件。如果生物教师能够灵活加以运用,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例如,初中生物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实验材料,其中涉及较多的就是动植物材料,这一点而言对农村学校的学生采集就比较容易。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菜青虫、鲫鱼、蚯蚓、蝗虫等材料,这些农村学生都很容易采集到。通过召集学生采集材料,有利于学生走进大自然,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能找到这类的动植物材料?它们生活的环境怎样?这些动植物有怎么样的生长生活特点?通过学生与大自然的互动,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活生生”的生物学。

三、运用农村现成的生态环境,拓宽学生思路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实上,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生态发展也同样应当得到重视。在奉节县的农村,非常常见的包括农药,化肥的使用;秸秆的焚烧;人、家禽粪便不经处理直接使用;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等传统做法,对当地水、土壤的污染极为严重;还包括由于生活需要对树木的砍伐导致植被减少等问题。在公平中学附近都可以找到很多生态系统、食物链、环境污染的实例。结合这一系列问题,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到户外,分组对一个小型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和走访,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小论文进行成果汇报。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能有效地运用发现法、调查法等方式,真正的对生态现象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共同讨论。如此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青春期,学生们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动机很大部分取决于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究。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如何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老师们思考的方向。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单纯地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和导航员。例如在教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人的瞳孔大小的变化”、“测定反应速度”等课程时,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实例的运用让学生感受、理解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7

【关键词】生物课改;探究教学;实践与体会

为了适应培养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养教育,教育部进行了初中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尝试,体验新课程理念的生物课教学思路和方法,努力形成自身的教学作风。我对探究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目标,不可盲目探究

在教学中,确立探究目标,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个探究的方向。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探究目标。

1、探究的目标不可太难。探究教学虽然能积极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发展创新能力。但是必须明确中学生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科学家的创新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为了人类进步而进行的巨大变革的创新。而中学生的创新是对中学生成长而言的,重点应放在对其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上,而不在于对科学发现有多大贡献。因此,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符合现有的条件,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若探究目标太难,就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目标。

2、探究的目标不可太容易。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若提出的问题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因为学生早已知干燥的种子不会萌发,所以这个问题显然引不起争议,激不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探究的目标应把握问题的本质。探究的目标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努力,获得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如给学生介绍了干旱地区、多雨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后,若提出的问题是:这些植物高大的有哪些?矮小的有哪些?提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两种不同地区主要区别是什么?哪个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系向地下深入更深?为什么有此不同?由此你们可想一想,根的生长与水有什么关系?由此,学生就可想到,根有向水生长的特点。然后,教师就要学生:你们可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本质,不但增加了知识,还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扩展。

4、探究的目标应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利于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如学生学到“细胞”这节课教学重点是细胞的结构,若学生探究的目标为:“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就显得本末倒置了。在探究学习中,不可追求探究目标的新颖、有趣,而忽略了重要内容的学习。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法与教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中应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什么权威,师生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对话。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相处和课程环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给学生建构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它们在认识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毫不顾及地向教师求助,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不能直接提出探究目标。可通过学生常见的动植物及各种生命现象,报刊杂志上报道的生物现象或当地与生物学有关的现实问题入手,将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带入正题。让学生感到亲切,乐于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

3、课堂教学应做到开放性。传统的接受的接受式教学,往往是先由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边讲解边演示,反复强调实验过程的操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按此正确方法去做,这样不公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是和余地,最终导致学生装的能力下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长此以往,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

4、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正确指导。有更大开放性是探究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但不能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探究学习中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等方面,学生是不能生而知之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科研方法毕竟是很不成熟。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提供探究的机会,而应积极指导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思路,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否则,整个课堂将变成一盘散沙,降低探究学习的效果。

5、对学生的评价应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掌握探究学习中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的肯定,学生探究的结果可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并对其积极参与加以肯定和鼓励。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培养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都可以在初中阶段进行锻造,因此,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职业责任意识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学生的智商、性格、品性等多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争取培养一个合格优秀的中学学生。为了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保持同步,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应用恰当的方法,来创造积极思维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然后予以总结、补充;还可以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举一些学生所熟知的实例,并且与教材中的新问题相结合来分析,以此使学生在课堂思维中产生新鲜感,当学生的分析结果与教师的想法相同时,通常学生就会切身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求知欲望会更加强烈,思维状态更加积极,学习劲头也会变得更足。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部分,很多教材内容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复制粘贴,学生没有能够灵活运用学习内容进行实践。哪怕是基础的物理公式也只是通过反复的训练练习让学生掌握,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直是被动接受学习,导致经常性的上课犯困,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去学习。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无法快速让学生掌握物理公式和定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进行转化,不一定靠课堂学习过程来巩固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习巩固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汽化这一知识时,老师可以用沾着酒精的棉花包住温度计玻璃泡,然后请学生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发生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思考,相互之间也会进行探讨。然后教师可以再对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设置“你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在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学习汽化的有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爱好。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课件,提前预习学习内容,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进行知识消化,在课堂中当一回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自己的学习见解和学习看法,自主自觉思考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是重大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看法,寓教于罚在不断的学习收获中感受到学习魅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提升课堂的活跃氛围,充分调动物理学习思维

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配套训练让学生可以习惯用物理思维去考虑问题,提升自己的逻辑新和严谨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思维的灵活性,设计物理概念考察竞技比赛,让学生可以感受物理知识内容的广阔含义。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物理学习思维的直观性,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对与错,教师都不能够对其进行批评,正确的意见教师要对其进行表扬,而错误的意见教师要对其进行改正,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让物理知识在自身的口中变得更加形象,更加生活化,将理论性的东西转化为比较形象的生活中的现象,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物理思维

初中阶段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是不同,层次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首先要将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进行摸底,然后分成不同层次。那些物理学习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思维的同学划分为优等生行列,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造。将一些物理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没有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的同学分为一层次水平,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例如,在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和同学之间相互的作用力活动来增加自己对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实例进行列举,分析自己遇到的关于力的具体事件,探究性小组讨论学习,最终显著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设计生活化

物理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要做好备课工作,将教学设计更加生活化,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降低教学的难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设计中要尽量于现实生活联系,通过形象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去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也可以深刻的理解物理知识,掌握学习技巧,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比如在学习压力时,教师可以将课程设计导入问题设计为“当人们走在松软的土地上为什么会留下深深的脚印”,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探讨,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爱好。

总结:

总体而言,初中物理教学不能局限于学生物理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让学生可以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适合自己切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从而在训练和解题探究中提升自己的物理学习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9

课本上表达的物理知识是比较严谨的,对于一个定义会有长串的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定义把握不准,对其中的原理也不会特别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重心向过程和方法倾斜,让学生理解原理是怎么得出的,公式是怎么推导的。只有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才会加深记忆,也才会在运用时得心应手。要让知识生成的过程清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践,并由此启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实际,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学到的知识都是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常识,因为知识与自身的关联性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九年级《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这一课中,就很明显地看到这一课的实用价值。每个家庭中都有很多电器,包括上网学习的电脑,洗衣服的洗衣机,做饭的电饭煲,等等。在使用过程中,有时就会出现电路故障,比如说保险丝烧了。如果出现这种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怎样排除故障,这些都是这节课所能解答的。

二、课下作业设计生活问题

物理毕竟属于理科,对于知识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在初中阶段对于知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外作业上。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一一检查,看他们是否能听明白、是否能理解,较多的还是采用课下作业的形式。另外,适当适量的课外作业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起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的作用。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教师需要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方式,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但不能过分追求高难度、高强度。最为稳妥的课外作业设计还是要回归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课外作业。例如在《平面镜成象》这一课中,学生对镜子中的自己应该十分了解,就可以设计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找一面较大的镜子、一面较小的镜子都去照自己,看看有什么不同,怎样能照到全身,而且还要思考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由此引申,倘若镜子不是平面的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可以指导学生参照课外阅读进行分析。

三、课余时间观察生活现象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跟物理知识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物理教师今后的教学内容有重要作用。

一、物理生活化的意义

1.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不断追求物理知识高峰的动力保障。初中课堂中引入生活化的物理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去探究物理中的“新大陆”,将求知欲转

变成追寻物理知识高峰的不竭动力,进而完成物理知识的内化

吸收。

2.增强物理的可接受性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枯燥无味的物理知识转变成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知识。提高了物理的可接受性,对于学生的掌握也变得更加容易。把抽象化的物理知识变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减少了学生的理解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学生为本的物理体系

物理教学生活化跟物理教学的目标并不违背,都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将生活经验运用于学习物理知识中,培养学生物理生活一体化的思想,对于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物理体系有促进作用。

二、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策略

1.实现教学课堂的生活化

课堂是教授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必须做好物理课堂生活化的课前准备工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部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生活化的物理课堂研究中,实现物理课堂生活化需从两个方面

着手:

(1)课堂导入工作。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优化课堂导入环节,把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与物理知识相结合,提高物理知识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物理知识学科的严谨性与周密性就决定了物理相关理论的枯燥与复杂。基于此,物理教师应当将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教师讲解的物理知识。

例如,物理教师在教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以举一个生活中学生随处可见的事情:当你用手去打别的学生的时候,你的手也会感到疼痛。就能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当物理教师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时,能够成功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物理课堂上,专心致志地听物理教师的讲解。

(2)物理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物理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导入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模式中。例如,在教学“惯性”这一章节内容时,物理教师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将惯性定义形象化。如,当坐公交车的时候,司机一刹车,乘客的身体就会向前倾。

2.实现物理实验的生活化

物理实验是帮助学生强化理解物理知识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物理实验的生活化,物理教师必须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加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内容时,物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操场,让学生分工合作,一部分跑步,另一部分记录,帮助学生加深对测量知识的理解,这种劳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又如,在做关于“重力加速度”这章节相关实验的时候,物理教师可以给学生两个体积一样大但重量不一样的物体,把它们都从5米的高空扔下,让学生观察两个物体都是怎样的落地方式,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落地时间跟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但是跟加速度有关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把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升华。

3.实现物理作业生活化

物理作业是帮助学生强化巩固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物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册上的相关题型,应当为学生准备生活化的物理作业。

例如,物理教师在教学“光的折射”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课下作业,让学生去完成一个物理实验,让他们在家里准备一杯水和一根筷子,然后将筷子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中,从杯子侧面可以看到筷子“折了”。通过在生活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折射的相关知识,对于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有重大意义。

总之,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深,初中物理知识必须要跟紧时代的步伐,从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物理知识相结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