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口腔行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49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1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是一个告知、动员与帮助人们采纳和保持口腔保健实践与生活方式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并能终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社区居民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并倡导所需的环境改变以使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的原则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与一般的社区健康教育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原则,其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3方面。

口腔健康教育应纳入社区整体健康教育之中口腔是全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口腔健康教育同样也应纳入社区整体健康教育之中。社区或地方综合性的保健规划中,都应明确规定口腔保健项目。例如,对社区内学校的保健项目和健康教育应有口腔保健内容,要有考核要求。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因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学校也担负着建立学生健康行为的重任。学校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场所。并能真正体现口腔健康教育的群众性。

每一项口腔医疗和保健服务都应包括口腔健康教育,例如,可以在社区所在学校中开展集体刷牙,应该配合有关刷牙的教育。如刷牙的目的,含氟牙膏与保健牙刷的使用,有效的清除牙菌斑的方法等;为了使学生们理解,通过菌斑染色后的自我检查,可以加深认识提高教育效果。如果没有相应的口腔健康教育项目,则口腔保健项目较难持久与深化。其他如窝沟封闭、含氟漱口液、服用氟片等口腔保健项目都应有相应的口腔健康教育内容。

口腔健康教育还应是社区临床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由于病人渴望得到与自身有关的保健知识,加上对医务人员的高度信任,口腔健康教育一般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社区医生在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与康复过程中,都应尽可能地针对病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对口腔健康教育材料的要求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材料内容应有准确性、知识性,应体现最新科学成果,对人群与疾病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别是在社区组织大型口腔健康教育活动中,更应重视教育材料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知识性,防止与整个活动主题相违背的内容。

对口腔健康教育材料的设计,还应有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要适合各年龄组人群的社会心理与需求。另外,口腔健康教育材料也应按公众要求从美、健康、长寿的角度出发,表现出文(通俗易懂)、情(感情)、理(道理)三者结合的艺术,传达易于被公众接受的科学知识。

口腔教育应因地制宜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应符合本社区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状况与患病情况,只有如此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上来,也能使口腔健康教育做到实用可行。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不仅要传播信息,还要考虑影响健康行为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传统的观念与习惯,个人或社区居民对口腔健康的要求、兴趣等,以确定首先进行的口腔保健内容与相应的教育方式。一般采取4种教育方法。

个别交谈就口腔健康问题与预防保健问题与患者、领导、家长、居委会成员、保健人员进行交谈、讨论。由于此方式是双向的信息交流,交谈的针对性强,讲座讨论比较深入,效果好。例如,患者就医时的随诊教育,不只是医生单向传授知识,而是有问有答交流。

组织小型讨论会如座谈会、专家讨论会、专题讨论会等。参加者除卫生专业人员、决策者之外,应广泛吸收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各种小型讨论会既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也是调查研究的方式。

借助大众传播渠道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播、街头挂图与橱窗等传播新的口腔保健信息,反复强化公众已有的口腔卫生知识,干预不健康的行为。大众传播渠道其优点是覆盖面大,能较快地吸引公众注意力,使之集中到有待解决的口腔健康问题上来。

组织活动如街道居民区、乡村和社会团体与单位(工厂、学校、机关)的活动,主要使人们提高对口腔健康的认识,引起兴趣,产生强烈的口腔健康愿望,以便寻找口腔健康教育的资源。通常是帮助进行口腔健康调查,了解对口腔健康的需求,为制定计划打下基础,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教育,以增强目标人群对实施教育计划的责任感。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且不能互相取代。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健康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口腔健康教育的计划与评估

口腔健康教育应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并监测与评价执行情况,这样可以避免进行社区口腔卫生宣传时单纯把口腔卫生信息灌输给公众,即避免社区口腔健康教育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口腔健康目标口腔健康目标是社区口腔健康计划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对有限的社区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依据与最终评价成效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口腔健康目标包括口腔健康教育目标,在制定目标时,应准确地包括4个基本内容,即特定人群、具体指向、可被衡量的尺度和目标预期实现的时间。

口腔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保健计划的组成部分,它对口腔保健计划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与加强作用。计划实施是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设计要全面、严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6个步骤。

确定有待解决的问题社区目标人群存在口腔健康问题、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以及他们的口腔健康知识、信念、态度与行为的情况,所能提供的口腔保健服务的状况与群体本身对口腔健康的要求与迫切程度。

确定目标例如,把提高目标人群预防口腔疾病的知识作为目标,比如可制定到2年后95%的社区成年人懂得口腔疾病的一级预防方法。

评估本目标实施的条件如社区可以利用的资金、设备、卫生人员,同时还应考虑社区居民原有的口腔卫生知识水平、要求程度、领导者及现行政策对本项目的支持程度。

确定内容与选择方法围绕目标人群口腔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客观可能提供的条件、人群主观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自我口腔保健应是项目内容的主要部分。

充分估计执行中的困难。

评估效果对计划做必要的调整与修改。

以上几个步骤不一定按顺序进行,综合考虑,但要防止遗漏。

口腔健康教育的评价对口腔健康教育的评价有3个方面,即对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评价,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①社区居民口腔健康意识的变化;②社区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的变化;③社区居民对口腔健康问题所持态度的变化;④社区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变化;⑤社区口腔相关社会环境变化。

在社区口腔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社区口腔保健与疾病预防工作需要重点预防一些社区常见的口腔疾病,而龋病和牙周病是社区的常见疾病。

这讲和下一讲将介绍龋病和牙周病的社区预防并在下一讲中介绍一些实例。

・第二节龋病的社区预防・

龋病是社区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是在多因素作用下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是由口腔常在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性疾病。龋病的社区预防应重点是对社区龋病的易感人群与易感因素进行干预。

龋病的易感人群与易感因素

易感人群顾名思义是指容易发生感染或疾病的人群。龋病的易感人群包括人群龋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并存在共同的易感因素,也就是可能导致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易感人群也称“高危人群”。

龋病的易感因素①致龋菌在口腔内的数量及在牙体聚集滞留的时间;②牙齿抗龋能力低,如唾液、牙齿等抗龋机制下降;③人群口腔卫生状态不佳;④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等。从以上的易感因素提示我们,控制菌斑,增加牙齿抗龋能力,建立合理的膳食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及时采取有效防龋措施是减少人群龋病发生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从上述易感因素看,龋病易感人群的检测应在人群防龋项目中有计划地定期进行,包括常规的及辅助的检测,以便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龋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龋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促进口腔健康。普及口腔健康教育,制定营养摄取计划,定期口腔检查。实行特殊防护措施,合理使用各种氟化物防龋措施,及时进行窝沟封闭。

二级预防早期诊断。包括定期检查,X线片等辅助诊断,在检查诊断基础上做早期充填等治疗。

三级预防防止龋的并发症。对龋病引起的牙髓及根尖周病的病牙进行牙体、牙髓治疗以保存自然牙列,阻止炎症向牙槽骨、颌骨深部扩展,对于严重破坏的残冠、残根应拔除,防止牙槽脓肿及颌面化脓感染及全身感染。高危及易感人群的特殊防护,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立对高危人群的长期专项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对高危人群进行调查、筛选,包括口腔常规检查及辅助检查、龋活性试验等登记建卡,具体分析致龋的危险因素,提供具体预防对策。采取有效的防龋措施,特别是对致龋的主要危险因素,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防治措施。

龋病预防方法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防治方法为阻断多种因素的致病作用。由于多学科的发展,使防龋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丰富。下面从控制菌斑,提高宿主抗龋能力等方面介绍一些防龋方法。

牙菌斑的控制细菌是致龋的主要因素,而防龋的关键环节是控制菌斑。控制菌斑包括控制菌斑数量、滞留时间、致龋菌的毒性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机械法清除菌斑:是指用牙刷、牙膏等保健用品,清除口腔内牙菌斑。

生物学方法:主要是用抗菌剂、抗附着剂、酶类等进行漱口。

化学方法:使用洗必泰等进行漱口、刷牙等。

糖代用品:使用山梨醇、甘露醇等替代蔗糖。

氟化物防龋:主要通过局部使用氟化物如含氟牙膏等,预防龋病。

窝沟封闭:主要用于儿童,通过清洁牙面、酸蚀、冲洗和干燥、涂布封闭剂、固化、检查等步骤在点隙裂沟涂布一层黏结性树脂以保护牙釉质,预防龋病发生。

以上龋病的社区预防可以总结如下。

康芝药业有奖知识问答

上期答案

1.正确答案:a,B,C,D

2.正确答案:D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2

【关键词】老年人口腔修复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8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90-02

1前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基础代谢逐渐降低,器官功能也逐渐减退,口腔疾病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现在的大部分老年人都在承受着各种牙齿疾病的困扰,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为了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做好老年口腔修复显得至关重要[1]。

2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保医保不健全、老年人口素质较低,并且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超过10%。几乎每个老年人都存在口腔健康问题。其中牙体结构的破坏,特别是牙列的残缺给了很多老年人带来了正常生活的不便。步入老年之后,年纪越大,导致牙结构出现破损的情况也越加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需要对牙体进行修复。但由于大部分老年人从小缺乏较好的口腔知识,平时口腔护理做的不到位,所以年老时各种口腔问题都不约而至,但在进行口腔治疗时又不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导致牙齿问题没得到很好的治疗,造成我国老年人牙齿修复率低于外国老年人牙齿修复率的现象。可见,我国老年人的牙齿修复状况不容乐观。

3造成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的因素

3.1生理因素:老年人各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较为明显的退行性变化[2]。

3.1.1随着年龄增长,牙釉质的釉板组织会出现裂痕,同时其裂痕间隙内的水分丧失,最终会导致牙齿的裂开。与此同时,牙釉质的颜色会改变,且渗透性降低。

3.1.2牙本质的变化。牙本质在老年时期容易变成硬化牙本质,且牙体脆性系数变大。同时,随着牙体的髓腔空间变小,会造成拔牙的难度增大,使根管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1.3牙周组织的变化。老年后,牙周组织的细胞活性降低,会出现牙周组织的萎缩的现象。同时,牙周膜腔变窄,血管的形态出现异常。有些甚至出现牙的颈部及根部的分叉,造成压根暴露在外面,使牙体出现松动。

3.1.4颞下颌关节的改变颞下颌关节盘及髁状突关节区的各种纤维在老年时会出现分布紊乱的现象,如成纤维细胞变少而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导致皮质骨的吸收增大,从而改变关节的正常面的结构。

3.1.5口腔粘膜的变化代谢功能的衰退容易导致老年人口腔粘膜组织的变化。如:黏膜细胞萎缩。而黏膜组织脱水会降低组织张力和弹性,引起黏膜组织逐渐变薄及缺乏水分。同时,血管分布的降低,会导致损伤的组织修复时间长,从而引起其他的口腔相关疾病的发生。

3.2行为习惯因素

3.2.1龋病多好发于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口腔卫生及护理较差及机体营养不良等的人群,而龋病中发生率最高要数根面龋和颈部龋。

3.2.2牙周病大多是由老年人的平时口腔卫生观念较差、饮食时食物嵌塞、及伤及牙周组织的创伤等因素引起。

3.2.3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较多、过度饮酒、习惯进食较烫的食物等,会导致老年人的口腔黏膜出现白斑。当然,牙颌组织的改变及口腔修复物本身的不良作用等也可导致白斑的发生。

3.3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薄弱的经济基础,导致很多老年人尽管知道自己存在很严重的口腔疾病却无法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日趋下降;老年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加之口腔卫生宣教不普及,使得很多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识相对短缺,自我保健意识缺乏,从而导致个人口腔卫生较差;某些人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对当前医疗水平的不信任等原因而不愿及早进行口腔修复治疗,从而导致了我国老年人整体上口腔疾病发病率较高。

4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临床观察经验总结

4.1老年人口腔修复的类型和特点

4.1.1固定修复活动修复是以前较常用的修复类型。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如今口腔修复多以固定修复为主。固定修复能有效利用残根残冠,增强口腔的咀嚼功能。

4.1.2活动义齿固定义齿能用于一部人老年人,当牙齿缺失量较多时,活动性修复是主要修复方法。在进行活动性修复设计时,应从修复对老年人所带来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考虑。如:复杂义齿的设计要使用弹性较好的钢丝卡环,同时,也可使用联合卡及延伸卡,以成分利用口腔内剩余牙齿支持其稳定的作用。在设计活动义齿时要保持连续性的思维模式,即为方便以后的义齿修复维护,应在设计时多设计便于以后使用的备用卡环。

4.1.3种植义齿种植义齿被誉为人类的第三付牙齿,近年来,由于各种牙齿材料及修复技术的不断更新,使种植义齿得以广泛运用于口腔、颌面部及耳鼻喉等的器官问题的修复治疗。以前种植义齿在老年人的口腔修复中一直受到限制,但是近年来,种植义齿的口腔修复方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接受,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从修复的目的进行分类,口腔修复又可以分为美学修复、功能性修复和治疗性修复。其中,功能修复的内容为牙体、牙列方面的修复以及缺损颌面部的修复;而治疗性修复册则对牙周病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矫正治疗。

4.2老年人口腔修复特点

作为医务人员,在对老年人进行口腔治疗时,应针对老年人不同的口腔特点,采用适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适应水平的修复方案,使该方案遵循生理学和生物学的原则。并做好对老年人口腔修复前及修复后的的相关健康教育,使其重视口腔卫生,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

4.3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方案的制订

口腔医生在制定老年人口腔修复方案时,要做好对病人的全方位检查。即在对老年人进行口腔检查时,除了常规检查外,还要对老年人牙齿的其他情况做全面检查,如:老年人旧义齿使用的基本情况、口腔余留牙的健康状况、牙槽嵴的变化情况、牙周组织及黏膜组织的损伤状况、上下牙槽嵴间跟颌间的位置是否正常以及相关的口腔肌肉的使用情况等。在充分了解病人的口腔疾病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修复方案。制定好修复方案后,要做出适合老年人不同口腔特点的修复设计,还需要从其全身的健康情况及经济条件等方面考虑,采用与这些方面相对应的修复设计。其中最常使用的修复是固定义齿修复及种植义齿修复。当然,修复也要因人而异,如病人牙齿缺失较多、牙间隙过大,就应该考虑可摘义齿联合修复或可摘局部义齿等。同时,口腔医生应结合老年人口腔修复前牙齿检查、详细的病史及生活习惯的询问等方面的情况,尽可能多地了解病人的与口腔疾病相关的行为习惯,结合老人现阶段生理、心理状态因地制宜为每一位老人制订口腔修复方案。同样,根据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全口义齿修复、人造冠修复、固定义齿修复、种植义齿修复等不同修复类型确定具体修复方案。此外,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其生理各方面的功能都在不断地下降,机体免疫力降低,使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也越高。所以,口腔医生在进行口腔疾病的诊疗和修复时,除了要具备口腔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他的相关临床及营养等各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这样,才能在对病人进行专业的口腔检查的同时,充分结合病人的全身状况,作出全面的口腔诊治及教育病人做好口腔的防治工作。最后,考虑到老年患者在经济及心理上的条件限制,应对其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及适当的心理辅导,以达到有效治疗病人的目的。

4.4修复过程

由于老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某个特殊阶段,其渴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人文的关怀。医生及护士应让其充分知情同意,并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接受治疗。许多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和愉悦的心情是可是治疗很多种疾病的,因此,让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医生信任,对医疗环境满意,对医疗技术满意就显得尤为重要。

4.5老年人口腔修复效果的维护

为保证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应对进行口腔修复的老年人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和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培养其正确的口腔护理意识,并及时发生口腔问题,积极配合口腔牙齿的修复治疗[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都得到了不断提高,步入老年行列的人也不断地增加。他们的健康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系数的主要因素。而口腔卫生问题是老年人健康问题中的一大问题,对此,我们要给老年人在口腔的修复上提供帮助和支持,研究出适合不同类型的口腔修复的方法。在宣传上,要采用广播、电视、报纸及及宣传册等形式对其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口腔卫生观念,帮助其建立合理的口腔护理行为,以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在医疗方面,为其制订个性化治疗和修复方案;经济上采取某些优惠措施,以保证某些存在经济困难的老年人能够及时获得口腔修复治疗。这些方面的努力,将有效改善我国老年人的口腔修复状况。

参考文献

[1]苏凤丽,娄清玲.常见老年口腔修复问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7,6(9):112.

[2]李建虎,孙诛逸,张圃等.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J].现代肿瘤学,2007,15(2):163-165.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3

关键词:口腔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02-02

随着社会经济及健康理念的发展,医学高等教育的任务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教学模式的要求随之有了转变,对医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高等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医学教育模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对于医学高专类的口腔医学专业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可以有从事口腔保健工作的基本能力。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口腔教研室2011年开始针对口腔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案例法”的教学实验改革,并对该教学实验改革进行了评价,以期对今后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提供借鉴经验。

一、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择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1~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研究持续3年。根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口腔专业专科教学课程安排,口腔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生在大二时开设了口腔预防医学课程。每届均有四个教学班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为对照组,根据口腔预防医学授课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学习。另外,两个班级按照“案例法”的教学方法,设为试验组。

(二)“案例法”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学生每4~5名分为一个小组,组员随机产生。案例教学法选定窝沟封闭为案例进行教学,然后,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询等手段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进课堂学习。各小组组内学生之间结合窝沟封闭的要求展开讨论,确定可行的操作方式,制订出具体操作计划。在这一环节,教师只需发挥技术指导作用,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自主完成试验。

2.课堂表现。每组学生在实验室按照既定的分组计划和操作流程进行窝沟封闭操作,全组同学轮流操作,规定时间为45分钟。操作流程按照窝沟封闭操作流程进行。在操作过程中一人作为助手,其余组员则进行观摩交流和讨论。

(三)评价方法

1.课堂评价。对试验组同学课堂现场做出评价,评价包括同组同学互评、不同小组之间评价和实验课教师评价三部分。组内同学互评评出本组操作效果最好的学生为代表参加小组之间的互评,最后由实验课教师评论全班操作效果做好及相对较差的。在同学互评阶段是由其他小组同学对被评小组同学的表现进行现场提问和评价,并指出优缺点。实验课教师只对结果进行点评。评分标准:操作过程中没有违反医疗无伤害原则、操作过程中是否遵守窝沟封闭操作的流程、对窝沟封闭材料和操作器械的了解以及窝沟封闭的效果。

2.课后评价。对于所有参加试验组的学生均参加问卷调查。问卷采取集中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的方式。调查项目包括:(1)对今后的工作是否有帮助;(2)是否引起学习兴趣;(3)是否可以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4)能否提高窝沟封闭操作的能力;(5)是否提高了课堂活跃气氛;(6)是否对窝沟封闭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7)内容形式是否新颖。[1]

3.考核评价。对两组学生的最终考核评价内容包括期末考试和实习考核两部分:(1)根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大纲要求,总分为10分的口腔窝沟封闭的考题设置于期末考试的试卷中。两组学生同时闭卷参加考试,试卷由任课老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阅。(2)实习考核分为口腔健康教育和临床窝沟封闭技术操作两个部分。

二、结果

1.课堂评价。对于参加试验的学生来说,“案例法”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同学们及时发现操作过程中的优缺点,促使学生在课堂前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对“案例法”教学方式认可度较高。“案例法”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窝沟封闭操作水平。

2.课后评价。对于“案例法”教学方式的评价才有课堂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当堂发放当堂收回,其问卷100%回收,有效率达到100%。学生们认为“案例法”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且形式灵活新颖,对于提高学生窝沟封闭的操作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考核评价。(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最终期终成绩和实习成绩表明,两组之间的期终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口腔预防医学教育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2]。传统的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大多数是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实验课上照本操作,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还有的学生在实验课上马虎了事;还有一部分学生理论知识虽然掌握的还可以,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却是错误百出。因此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毫无帮助的。对于照本宣科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疗系口腔教研室进行了“案例法”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尝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和教师的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3]。期末考试结果说明“案例法”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实习考核时学生对窝沟封闭操作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操作水平比对照组学生的操作水平要高,这也说明了“案例法”教学方式对学生操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案例法”的教学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1)可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记忆,锻炼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2)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3)可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地思考问题、交流信息[1]。

总之,“案例法”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巩固所学的口腔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曦,冯希平.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口腔预防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537-539.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4

【关键词】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牙齿缺损

在退行性改变及疏忽口腔保健等因素的影响下,老年患者很容易产生各类口腔问题,这些问题对老年患者的正常进食、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干扰[1]。本文将口腔修复用于老年口腔问题患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67例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治疗流程及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科2015年7月~2016年2月收治的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老年患者44例,女性老年患者23例;年龄59~77岁,平均年龄(63.8±7.9)岁;牙周病患者9例,牙齿缺损患者25例,牙齿松动患者19例,同时存在上述2种以上问题患者14例。

1.2方法

给予67例老年口腔问题患者口腔修复治疗,具体治疗流程为:①制定口腔修复治疗方法。仔细观察并询问老年患者的口腔基本状况,倾听患者主诉。在获知患者病史、牙齿过敏信息的同时,分析老年口腔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结合患者的实际口腔问题将口腔修复治疗方案确定出来。②充分检查老年患者的全口牙齿,将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等易出现口腔问题的部位作为重点检查部位。若有需要,可辅以X光片进行详细检查。③部分老年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为避免这种现象对临床口腔修复治疗产生干扰作用,应给予患者适宜的心理疏导护理,提升老年患者的治疗配合度。④为避免老年口腔修复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牙齿脱落,并引发牙齿误吸,诱发窒息现象的发生,临床医师需将老年患者口腔中的松动牙齿、无用牙齿有效拔除。分别根据患者的口腔问题类型提供对症治疗。针对伴有口腔炎性反应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以保证口腔修复治疗的顺利完成。⑤为老年口腔修复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为其讲解口腔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对进食后口腔清洁的必要性、正确咀嚼方式等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以提升老年患者的口腔健康水平。

2结果

2.1口腔修复整体状况

67例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缺损牙齿总数为191颗,平均缺损牙齿2.9颗。其中,全口义齿修复患者30例;下口义齿修复患者15例;上口义齿修复患者22例。

2.2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满意度和随访保健情况

经临床口腔治疗后,64例老年患者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5.52%;口腔修复2个月后,对67例老年患者的口腔保健状况进行电话随访调查。59例老年患者均能够主动完成口腔保健,口腔保健率88.06%。

3讨论

3.1老年患者口腔问题的发生原因

在退行性改变的影响下,老年患者的口腔问题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人群显著偏高。随着老年患者牙齿磨损的不断增加,老年患者的牙间隙将变得越来越大,增加牙齿缺失、牙齿松动的发生率。此外,老年人的牙龈、黏膜不断萎缩,使得老年人的口腔中出现大量残冠残根。在这种情况下,剩余的健康牙齿承受的负荷越来越大,并逐渐产生较为严重的磨或牙齿缺失问题[2]。这种变化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正常进食及生活质量。

3.2口腔修复的应用优势

①治疗方案优势。在对老年口腔问题患者提供口腔修复治疗前,临床医师会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及其他相关牙齿缺损状况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种制定治疗方案的流程更好地保障了口腔修复疗法的疗效。②治疗流程优势。口腔修复治疗先解决老年患者的松动牙齿及无用牙齿,随后完成各类口腔问题的对症治疗,这种治疗流程有效避免了治疗中误吸等问题的发生,保障了老年口腔问题患者的生命安全。

3.3口腔修复的疗效

本文将67例老年口腔问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口腔修复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老年患者对口腔修复治疗的满意度为95.52%,且88.06%患者治疗后仍能够按照规定要求主动完成口腔清洁保健。因此,口腔修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为促进老年口腔问题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医院可于老年口腔问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广泛推行口腔修复治疗,以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避免牙齿缺损问题的存在影响患者的正常进食,甚至影响老年口腔问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颖,曲晓岩.老年人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01,100-103.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5

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保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它是“以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为主体实施的,以保护和促进社区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人群,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模式。”[1]其目的是把服务模式从医疗为主转变为以保护和促进社区健康为主;把服务对象从以病人为主体扩大为以社区全体人群为主体;把服务内容从以治疗为主扩展为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多个方面。这是新形势下医疗服务模式的必然转变。这种服务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转变,无疑会给社区居民的健康带来良好的影响。

1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重点之一

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口腔健康为中心,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促进社区居民口腔健康,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最实用、有效的途径。口腔健康教育就是通过传播口腔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改变人们那些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人们口腔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居民对维护个体口腔卫生和社会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最终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这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之一。

1.1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把口腔健康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口腔健康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口腔健康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因此,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解口腔健康的标准;了解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危害,如龋病、牙周病的病因及其预防;氟化物的正确使用;窝沟封闭剂防龋术;龋齿的预防及早期充填;乳牙的保护;青少年牙列畸形的危害及早期治疗;孕产期口腔保健;如何正确刷牙,延缓避免“老掉牙”[2];牙刷、牙膏的选择;义齿的正确保护及使用;饮食与健康;吸烟与口腔癌等。另外,随着健康教育的深入,口腔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口腔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等。

1.2口腔健康教育的形式针对社区不同的人群,不同对象,像儿童、青年、老年人、孕产妇、流动人口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利用会议、广播、图片、文字、宣传栏、扫盲学校、家长学校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不同内容的普及教育,利用候诊时间进行候诊教育,向患者及陪护人员播放口腔保健知识的电视录像,发放《牙病常识》、《爱牙专刊》等健康教育资料。在就诊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口头讲解和宣教;社区医师还可以利用家庭访视、出诊的机会,和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进行入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针对不同健康问题进行卫生指导,适当安排预约就诊和就医咨询。

1.3口腔教育的目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传播口腔健康知识,意在改变人们陈旧的知识结构与信息,改变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口腔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摒弃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提高人们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并掌握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和技能,使人们能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口腔卫生健康素质,以达到终生保持口腔健康的目的[3]。

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就是普及口腔卫生常识,提高人们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减少龋病、牙周病的发生,让缺牙者尽早镶牙,恢复美观和咀嚼功能。强化口腔健康意识,养成定期口腔检查的卫生习惯。口腔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最终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2口腔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维护健康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疾病不断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常见病之一,龋病、牙周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是人们的口腔健康意识薄弱,预防口腔疾病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口腔疾病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地方人们都不刷牙,导致口腔疾病发生率增高。如果人们预防保健意识淡薄,一旦发病,大多为牙病的中晚期,病人痛苦不堪,高额的医疗费用必将成为人们的负担。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向人们普及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强化口腔健康意识,动员人们自觉地参加到口腔卫生保健和口腔疾病预防中来,对于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们基层医院的工作重点,健康教育又是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通过健康教育,提倡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帮助人们看到自己的行为对健康产生的影响,从而鼓励人们选择一种有益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作为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应以人的健康为重点,健康教育为龙头,围绕社区卫生保健,为社区居民开展一种综合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我们社区口腔医务工作者在社区首要开展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能仅满足于对口腔疾病的诊治,应不失时机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干预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居民增加对维护个体口腔卫生和社会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口腔卫生保健活动,达到口腔健康的目的。提高社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健康教育真正起到预防疾病、改善健康、提高全民素质的强大功效,这是我们每一个口腔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施嘉聪.试论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3):172-173.

[2]梁青.口腔门诊健康教育的初步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1999,2(34):121-122.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06~2009级在校本科生600人进行调查,收回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54份。其中,男生233人,占42.06%,女生321人,占57.94%;城市163人,占29.42%,农村391人,占70.58%;年龄18~24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2],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的一般情况;②刷牙次数、时间、方法,牙刷、牙膏类型,是否喜吃甜食等;③龋齿防治知识知晓情况;④口腔卫生保健态度。在调查员的指导下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发卷并收回。

1.2.2口腔科检查及诊断标准

对调查的每位学生进行口腔检查,按照1997年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进行[3]。诊断标准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中龋齿的诊断标准。

1.2.3指导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宣教

①利用大学生健康教育课加强口腔健康知识宣教,每年大学新生健康教育课增加了口腔保健的内容;②在校园网上加强口腔健康行为的指导,在校医院网站上开辟口腔病防治专栏,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随时解答,并予以健康指导;③对每位就诊的同学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的宣教,并要求其向同寝室的同学传授并监督;④通过板报宣传,张贴宣传海报,造出宣传态势,提高宣教效果。

1.2.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地区及性别大学生龋齿检出及治疗情况

表1显示,本次调查大学生龋齿检出率为46.39%;城市学生龋齿检出率为53.99%,高于农村学生的4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61,p<0.05);女大学生龋齿检出率为52.34%,高于男大学生的3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2,p<0.01)。大学生龋齿充填率为35.19%;城市学生龋齿充填率高于农村学生(χ2=9.493,p<0.05)。

2.2各年级学生龋齿检出及治疗情况

表2显示,4个年级间龋齿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20,p<0.05);一年级学生龋齿充填率最低,其次是二年级,三、四年级学生龋齿充填率最高,各年级学生龋齿充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5,p<0.05)。

2.3对龋病的认识

有54.87%的学生不能较全面的回答龋齿的发生原因,其中86.84%为低年级学生。有8.12%的学生认为龋齿是由缺钙所致;4.87%的学生认为是由口腔炎症所致;47.11%的学生认为是口腔卫生差引起细菌产酸所致;13.00%的学生认为由遗传因素决定。对于龋齿是否引起心脏、肾、关节等主要器官疾病,88.2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其中低年级学生占88.96%。

2.4对刷牙的认识

被调查者中,99.28%的学生认为刷牙有预防龋齿作用;70.22%的学生认为刷牙有预防口臭作用;79.24%的学生认为刷牙具有保持牙齿洁白作用;51.44%的学生认为刷牙具有治疗口腔炎症作用;15.16%的学生认为使用牙线与刷牙同等重要,仅有12.09%的学生使用过牙线,71.84%的学生不知什么是牙线。其中高年级学生回答正确率(85.2%)高于低年级的学生(65.4%)。

2.5刷牙的次数和方法

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学生有347人,占62.64%(高年级占41.23%,低年级占21.41%);1.26%的学生偶尔刷牙;36.10%的学生每天刷牙1次,其中有89.00%为早晨刷牙,11.00%为睡前刷牙。48.38%采用竖式刷牙法,48.92%采用横刷法。刷牙每次持续3min以上者仅占11.19%,有24.01%的学生少于1min,用餐后即刷牙仅占7.40%。35.74%的学生非常喜欢吃甜食,其中女生占70.70%。仅有10.46%的学生能够在吃甜食后立即漱口或刷牙。

2.6牙膏、牙刷的选择及牙刷使用时间

本次调查中,有31.23%的学生选择含氟牙膏,48.01%的学生选择保健牙刷。在牙刷使用时间上,40.61%的学生使用3个月左右,26.53%的学生使用半年或半年以上。各年级中,含氟牙膏、保健牙刷的选择率、3个月左右更换牙刷率3项指标均随年级的升高而上升;半年以上更换牙刷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

3讨论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7

【关键词】老年人口腔健康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49-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1],在我国,口腔疾病是威胁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老年人龋齿患病率分别高达88.5%和98.3%,牙齿健康率分别是14.5%和14.1%.口腔健康问题使很多中老年人过早丧失咀嚼功能,还可以引起或加重其他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全身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年龄在60岁以上的口腔科门诊患者600例,其中男性360例,女性240例。

1.2方法采用问卷法了解患者口腔保健行为情况,选择自愿合作的患者以即刻答题方式完成问卷。

2调查结果

2.1就诊原因牙列缺失570例(95%),食物镶嵌576例(96%),牙体缺损510例(85%),牙齿疼痛240例(40%),牙齿松动180例(30%)。

2.2对口腔保健知识不了解120例(20%),一般了解390例(65%),读过相关书籍90例(15%)。

2.3常用治疗方法自行常用抗菌药物治疗120例(20%).定期主动做保健检查30例(5%),有病后就诊:①接受医生治疗建议420例(70%),②不接受医生治疗建议30例(5%)。

3口腔疾病的危害口腔疾病危害多,并发症危险,它不仅是引起中老年人牙齿丧失的首要原因,更是影响心脏,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导致各种死亡的重要原因.[3]

3.1中老年人肺炎与牙周疾病口腔内的很多细菌都可以被吸入肺部,导致肺炎.据调查,口腔卫生差者容易发生牙周病,其发生慢性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几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两倍。

3.2心脑血管病与牙周疾病牙周细菌所长生的酶能促进体内血栓形成,牙周细菌进入血液会促进人体产生一种作用类似于血小板的胶状蛋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心脏病与中风。据调查,牙周炎患者发生冠心病与中分的几率分别为牙周正常者的1.4倍与2.1倍。

3.3消化道疾病与牙周疾病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致病菌。近年来,研究者再牙菌斑与唾液中检出幽门螺杆菌,而且牙周病患者的菌斑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于牙周健康者。

4口腔卫生的护理与护理工作方向

4.1口腔卫生护理的健康教育[4]

4.1.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坚持上下竖刷,力量较柔,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钟左右,牙刷不宜久用,一般2-3个月定期更换。

4.1.2注意饮食多样化,多食蔬菜,水果及含氟量较高的食物,如茶叶,多叶青菜,白菜等,很多口腔疾病可通过合理饮食来改善口腔卫生条件,病起到预防口腔疼痛作用。经常参加户外保健操等活动,增强体质。

4.1.3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牙病,及时治疗,牙周病常使牙周膜破坏,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如能早期治疗可保住牙齿。近年来国内在局部治疗同时给灭滴灵0.2克,一日三次口服。效果较好,也可配合中医中药,如清胃肠,六味地黄丸等调治。

4.1.4中老年人牙病多,义齿也多,带义齿的基牙患病率高,因此经常保持义齿清洁很重要。临床及门诊病例观察到食盐水洗刷义齿和0.2%氟化刚液漱口效果好,可防腐抗菌。

4.2护理工作方向

4.2.1工作指导原则认识口腔保健的重要性,以wHo的“8020”计划来指导中老年人口腔保健工作,即80岁人应保存有20颗有用的牙齿。向患者详细解释,使患者明白保留患牙的目的。

4.2.2做好口腔分诊咨询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口腔护理人员常使患者首先接触的医务人员,因此,口腔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口腔知识和保健知识,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知识宣教。

4.2.3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口腔专业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保健知识,掌握口腔卫生保健的技能,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工作。

5讨论

中老年人是口腔疾病的高发年龄,中老年人应该多关注口腔黏膜变化,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如果口腔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刺激或有药酒不良嗜好,容易发生口腔白斑甚至口腔癌。因此应早期预防,消除不良刺激和戒除药酒嗜好,一旦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总之,对中老年人的口腔预防保健应予重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才会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卢爱工,李莉莉,我国口腔护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04,,1(6);499-501.

[2]刘英,老年人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5,26(6);280-284.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8

【摘要】人体随着衰老,身体各个方面、社会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就像人到了老年,牙齿及口腔组织同机体其他组织一样出现许多明显衰老的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到老年牙齿就一定会变坏脱落,而是根据每个人口腔卫生保健的好坏及全身健康情况而决定。所以对老年人进行的口腔保健及宣教口腔保健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老年人;口腔特点;保健措施

1.老年人的口腔特点老年人的口腔状况与全身情况一样,随着年龄增长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牙体和牙髓结构的变化,矿化程度增高,牙周膜与表面组织结构消失,粘膜变薄,胶原密度增加等。又由于老年人口腔内唾液腺退行性变,唾液分泌减少,牙齿的自洁能力下降,同时牙龈萎缩与牙周附着水平丧失明显,使食物嵌塞与食物残渣滞留,给口腔内致病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易致龋齿及继发龋,牙缝增宽,牙根暴露,牙列完整性破坏,义齿佩戴增加等情况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影响他们整体的健康水平。

2.老年人口腔保健的措施

2.1提高老年人自我口腔保健能力和意识: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口腔卫生问题、心理状态改变以及旧传统观念与习惯,开展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选择老年人适合用的牙刷,可选头小毛软。牙刷柄不易滑脱的牙刷,做到正确刷牙,定期洁牙,正规剔牙,每次餐后漱口[]的良好习惯。同时对有义齿的老年人,保护基牙不受不良因素的刺激,有牙列缺失的,及时修复。

2.2定期口腔健康咨询和检查:老年人应每半年检查1次,但最好3个月检查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于老年人身体状态的改变,加之口腔情况较差,检查与清洁是十分必要的。在每次检查时,对老年人的口腔状态、口腔健康的认识变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做出相应咨询和有效的建议。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与生活方式,给与特殊的口腔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2.3补充营养:人体进入老年期后,细胞活性下降并逐渐衰老,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口腔组织也随之衰老,消化功能减弱,味觉及口腔功能下降,对食物爱好和需要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老年人应减少食糖量,改用糖代品,增加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入量,合理使用氟化物;在调整饮食的同时,做好口腔保健操,提高口腔各组织适应能力,减缓老化的速度,增进健康。

2.4治疗全身疾病:老年人往往伴发一定的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减退等。这些疾病有的与口腔疾病成正相关,如糖尿病和牙周病,有的会影响到口腔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有必要控制或治愈全身疾病,这对维护口腔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2.5提供老年卫生社区服务: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口腔健康咨询,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及建立社区健康档案,进行口腔健康诊断,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口腔卫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3.小结:口腔保健对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有效的口腔保健策略和措施,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每一位老年人的口腔保健,使其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9

关键词:住院患者;口腔卫生;健康教育;行为转变理论

引言

住院患者一般属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这类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口腔卫生护理是重要护理环节,做好该护理环节更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但在住院阶段,大多患者由于病情影响,自身心理和精神都较差,难以做好自我卫生管理,对此,需要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帮助其调整心态,提高治疗护理信心[2-3]。本文为研究行为转变理论在住院患者口腔卫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特从我院抽取120例患者展开分组探讨,详细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抽取我院护理部于2020年3月至8月的120例住院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各占60例。两组患者基本病例资料如下: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0~85岁,平均(63.49±10.35)岁;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0~90岁,平均(63.71±10.42)岁。两组患者对比基本病例资料(p>0.05)。经确认,所有患者家属皆知情并签署了研究同意书,且本次研究已获准医院伦理会研究批准许可。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住院护理,主要的护理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讲、简单口腔护理的注意事项、饮食健康教育指导等。观察组采取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方案,主要的护理措施如下:①意向萌芽阶段,此阶段患者大多没有明确的口腔卫生护理意识,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讲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使其产生口腔护理需求;②意向阶段,基于萌芽阶段的认知,患者开始意识到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但护理意向不够明确,意识不够清晰,护理人员需要多讲解相关护理知识,使其掌握一定的口腔护理技能;③准备阶段,该阶段患者已然具有较高的口腔护理意识,护理人员需要拓展其口腔护理范畴,除了需要正确漱口刷牙之外,还需注意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教导其形成系统的口腔卫生护理模式;④行动阶段,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口腔护理步骤,例如选择合适的牙刷、牙膏和漱口水等口腔卫生护理工具,指导其正确的刷牙时间和方法,告知其饭后需正确清洁口腔,睡前刷牙后不再进食等;⑤维持阶段,此阶段患者已经基本掌握完整的口腔护理流程,护理人员需要告知其必须坚持口腔护理,即便出院后也应该维持住院期间的口腔卫生护理,降低患者因环境改变提高并发症风险。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应患者的护理总体效果,采用口腔护理清洁度调查评分表作为本次护理成效判定标准[4]。评分范畴包括口唇、牙龈、粘膜、舌头、唾液、牙齿、假牙、牙菌斑以及口臭等7项,每个项目1~4分,总分在7~28分。分值与口腔健康值呈反比。显效:通过护理,评分较护理前改善90%以上;有效:通过护理,评分较护理前改善60%~89%;无效:通过护理,评分较护理前改善低于59%。护理总体效果=显效率+有效率。(2)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应患者的口腔并发症率,可能发生的口腔并发症有口腔感染、牙龈出血以及口腔黏膜损伤等[5]。(3)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应患者的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相关调查问卷对患者的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度进行评分[6]。根据Cronbachα系数检验,本次问卷信度值在83.56%,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均为60份。问卷设置的评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口腔护理技巧、口腔自我护理意识、并发症防治对策等,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就可评定为完全掌握,70~89分评定为基本掌握,70分以下则评定为未掌握。掌握度=完全掌握率+基本掌握率。(4)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应患者对健康教育相关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7]。经Cronbachα系数检验,本次问卷信度值为85.02%,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发放与回收有效问卷均为60份。问卷涉及调查的项目包括:口腔护理技术、解答疑问的态度、指导用药等,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70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年龄)和计数资料(性别、护理总体有效率、并发症率、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度、护理满意度),两种资料对比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和c2检验,分别以均数±标准差(±s)、率(%)来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应患者的护理总体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总体有效率为93.33%,远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详情见表1。

2.2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应患者的口腔并发症率对比

经过临床观察记录显示,两组患者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口腔并发症,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为6.67%,远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详情见表2。

2.3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应患者的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对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度为90.00%,远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详情见表3。

2.4两种不同护理模式对应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

经过问卷调查,观察组对本组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服务总满意度为96.67%,远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详情见表4。

健康口腔行动方案篇10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回顾性分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49

龋齿是儿童时期常见多发病之一,龋病的继发感染还可以形成病灶引起全身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心理造成不良影响[1-2]。为了解本院辖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开展龋齿防治工作,特对本辖区学龄前儿童2008-2012年龋齿患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08-2012年每年5~6月对本院管辖的13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1.2方法以“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诊断标准,由同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儿保医师在室外自然光下,采用坐位或站立位,依靠视诊进行龋齿患病情况检查。另一位儿保医师专职登记,并按个人体检表上注明的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及年龄分组统计。

1.3诊断标准按国家龋齿统一标准规定,凡乳牙龋、失、龋补均做龋齿统计(正常乳牙脱落除外)[3]。

1.4统计学处理使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总体情况2008-2012年共调查14660人次,患龋8370人次,平均患龋率为57.09%,其中2008-2012年患龋率分别为38.87%、56.35%、57.86%、58.56%、69.71%,呈逐年上升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46,p

2.2本地和外地儿童的患龋率比较本地和外地儿童的平均患龋率分别为45.13%和74.24%,外地儿童的患龋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77,p

2.3不同年龄组儿童患龋率情况5年间3岁组患龋率平均为46.27%,4岁组患龋率平均为56.44%,5岁组患龋率平均为64.27%,6岁组患龋率平均为72.68%,3~6岁儿童的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7,p

表12008-2012年本辖区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

年份受检人数(例)

患龋人数(例)

患龋率(%)

本地外地合计本地外地合计本地外地合计

20081653709236263728191838.5439.6338.87

2009172311522875746874162043.3075.8756.35

20101755132530807761006178244.2175.9257.86

20111839149633358161137195344.3776.0058.56

20121665134330089221175209755.3887.4969.71

合计863560251466038974473837045.1374.2457.09

表22008-2012年本辖区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患龋情况

年份3岁组

4岁组

5岁组

6岁组

检查人数(例)患龋率(%)检查人数(例)患龋率(%)检查人数(例)患龋率(%)检查人数(例)患龋率(%)

200894529.1084639.9539850.0017361.27

200988743.6395855.6472166.8530970.55

2010100547.26104858.6866665.7736170.36

201196053.2399257.76105859.9232572.31

201274260.9292968.3585472.9648380.12

合计453946.27477356.44369764.27165172.68

3讨论

龋齿是人群中最常见的口腔疾病[4],儿童发病率极高。儿童患龋齿以后不仅引起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影响生长发育[5],因此家长和社会应当重视儿童的牙齿健康。

3.1学龄前儿童患龋趋势本次调查学龄前儿童2008-2012年平均患龋率为57.09%,与姚应水、金岳龙等[6]所调查的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51.72%相比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提示本辖区的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较为严重,这与很多家长对儿童龋齿危害性的认识不足有关,因此必须要加强儿童口腔保健宣传预防工作。

3.2本地和外地学龄前儿童患龋差异调查发现外地学龄前儿童的平均患龋率达74.24%,明显高于本地学龄前儿童45.13%的平均患龋率。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本市随着近几年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急剧增多,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相对市区儿童差,很多流动性儿童不能享受正常的公共卫生服务而受到龋齿的危害;另一方面外地儿童家长的收入不稳定,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卫生观念淡薄,对孩子的牙齿护理差,从而造成外地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明显高于本地学龄前儿童。从调查结果来看流动群体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令人担忧,口腔卫生预防工作应该重点倾向于对外地儿童群体的卫生干预,特别是外地的学龄前儿童。

3.3不同年龄组患龋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与国内有关调查结果一致[7-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过精过细,纤维素等洁齿物质减少,甜食和零食在儿童饮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随年龄增大,甜食和零食的摄入量也增加,从而给龋齿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据报道,糖摄入越多,龋齿越多[9];另外很多家长都有错误的观念,认为乳牙只是暂时存在,即使患了龋齿也不要紧,反正长大都会换牙的,因而忽视对乳牙的保护,也是导致龋齿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原因。因此儿童的防龋宣传和防龋措施越早效果越好[10]。

3.4综合预防措施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切实采用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生。

3.4.1加强家长和保教人员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与宣传,特别是外地儿童家长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和发放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单,提高家长对龋齿危害性的认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定期对幼儿园的保教人员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由保教人员再以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把口腔健康理念贯穿于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中,从而建立起幼儿园-家长-儿童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方式。

3.4.2改变儿童不良的饮食结构对幼儿园的儿童膳食进行科学管理,随时监控幼儿园的膳食营养情况,多补充一些对牙齿有摩擦和清洗作用且不易发酵的纤维素食物,并适当限制糖类食品的摄入。

3.4.3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深入学校教育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选用氟化牙膏,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经常保持牙面清洁,减少龋齿发生。

3.4.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从儿童入幼开始建立口腔健康检查档案,每隔半年检查1次,并将检查结果通知家长,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参考文献

[1]刘晓娟,张磊,韩克实.236例学龄前儿童龋齿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10):95-96.

[2]吴卫,曾晓娟,黄华.广西南宁3~5岁儿童清楚患病情况调查[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19(14):407.

[3]张林祺,刘延军,张昀.680例儿童乳牙龋病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7):2770.

[4]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

[5]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88.

[6]姚应水,金岳龙,施六霞,等.城市社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71-4476.

[7]李谟,郭金龙,林妍.儋州市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5年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2):168.

[8]叶桁.十堰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10年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41-142.

[9]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