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行业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20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1

[摘要]:

分众传媒(Focusmedia)控股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内,迅猛发展为中国第一广告和媒体运营商。支撑分众传媒高速成长的竞争优势耐人寻味。美国战略大师波特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系列著作以富有可操作性、可预见性和时代性而享有盛誉,其中一些理论与分众传媒的成功经验能够很好地契合。运用波特的竞争理论进行分析,分众传媒拥有差异化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目标集中优势、关联与多元化优势等广告和传媒产业的竞争优势。

abstractFocusmediaCompanyhasdevelopedveryquicklywiththeprogressofChina'smediacareer.itlaunchednaSDaQofamericansuccessfullyinJuly,2005,andbecamethefirstlistedadvertisementmediaabroad.Focusmedia'srapidrisinghasbroughthonorandproudtoeveryChinese,buttheonlycompany'srapiddevelopmentdoesnotmeanthatChinesemediacareerhasbeeninastrongpositionintheworld.Chinaisfacingtheembarrasementofbeingabigbutnotstrongmediacountry,whichhasaroseourmeditationtowardschina'smediacareer.thispaper,startingfromFocusmedia'sabilitytocompeteinthefield,analysesthereasonsofitsfastdevelopmentintermsofBort'sCompetitiontheory,suchasadvantageofhavingdifferences,massivemarketing,increasingthepriceofentering,advantageoffocusingtarget,advantageofmulti-strategy,completechainsofvalue.

分众传媒(Focusmedia)控股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内,迅猛发展为中国第一广告和媒体运营商。支撑分众传媒高速成长的竞争优势耐人寻味。美国战略大师波特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系列著作以富有可操作性、可预见性和时代性而享有盛誉,其中一些理论与分众传媒的成功经验能够很好地契合。运用波特的竞争理论探析分众传媒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传媒创意产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无裨益。

一、波特的相关竞争理论诠释[1]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是著名的经济策略大师。波特自1980年起陆续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竞争论》等著作,前三部著作构成其竞争优势理论的三部曲,对企业和产业如何参与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成为了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在行业结构与企业定位两方面上展开,他把企业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放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中来研究,使用了五种竞争力量、价值链、关联等分析工具来阐述竞争,并对全球性竞争、国家竞争优势和互联网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从而对企业战略理论、国际商务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产业结构与基本竞争战略

波特认为,产业结构分析是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方法。一个产业由一群生产相近的替代产品的公司组成。竞争战略旨在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作用力建立有利的、持久性的地位。而形成竞争战略的实质是将一个公司与其内外环境建立联系。由此可见,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内部竞争状况,也就是该产业的“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这五种竞争力是:新加入者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及既有竞争者。竞争作用的强弱决定了产业长期的、潜在的利润率。而这五种竞争作用力的任何一种都是由产业结构所决定的。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的目标就是在产业内部对抗或影响这五种力量,使自己处于最佳位置。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确保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差异化战略。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等。最理想的状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特点。但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的目标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

专一化战略。即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专一化战略的前提思想是:公司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平均水平。

(二)、竞争优势与价值链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是企业如何在实践中创造和保持在产业中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它有两种基本形式: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它们由产业结构所决定,并来源于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处理五种竞争作用力的能力。宏观经济条件和政策之类的外部因素也通过影响产业结构来影响竞争。为此,波特采用了“价值链”作为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价值链就是一套分析优势来源的基本工具。它可将企业的各种活动以价值传递的方式分解开来,藉以了解企业的成本特性,以及现有与潜在的差异化来源。企业的各种活动既是独立的,也是互相链结的。企业应该根据竞争优势的来源,并透过了解组织结构与价值链,价值链内部的链结,以及它与供应商或营销渠道间的链结关系,制订一套适当的协调形式,而根据价值链需要设计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形成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公司的价值链,进一步可与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买主的价值链相连,构成一个产业的价值链。

二、运用“五力模型”分析分众传媒行业竞争力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行业内影响企业获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共有五种力量,即进入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力量,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力量,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一)进入威胁

波特认为,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总体来看,形成竞争壁垒的有规模经济、有效资本需求量、纵向一体化以及对稀缺资源的垄断占有等。从资源上来看,楼宇广告的特点是市场有限,商业楼宇在短期内是“不可再生资源”,分众传媒公司在资源的占有上可以说达到了一定的垄断程度。分众传媒在与聚众合并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户外广告平台,占整个楼宇视频广告市场的96.5%-98%。分众在naSDaQ的成功上市使其市值已超过30亿美圆,成为naSDaQ中国上市公司龙头股[2]。分众独特的优势形成了有效的竞争壁垒,因此分众传媒面临较小的进入威胁。

(二)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波特认为,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

分众传媒面临的主要替代威胁来自两方面。一是有实力的新兴媒体。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与细分市场。而大众由于好奇心理,会对新兴媒体投入更多关注,新媒体的高吸引率推动它们迅速发展,对分众传媒产生替代威胁。二是传统的大众传媒机构。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媒体仍拥有无法取代的优势。传统媒体经营者的观念、思路和手段在不断更新,他们开始实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战略,利用自身的实力和优势进入新兴媒体领域,在各细分市场建立自己的领地。客观看来,分众传媒的未来发展之路面临着新兴和传统媒体的双重挑战。

(三)供应商讨价还价的力量

波特认为,供应方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分众传媒的供应方是为分众提供信息传播场所的各类组织。由于分众是以经营楼宇广告为主业的广告媒体运营商,并且,分众传媒在行业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现阶段各类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比较低。

(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力量

对于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购买方是不容忽视的竞争优势影响因素。购买方所采取的竞争手段主要包括:要求压低水平价格,要求更高的产品品质或更多的服务,甚至迫使企业之间互相压价竞争等。分众传媒的购买者是广告主。随着广告主观念的改变,市场营销意识的增强,其讨价还价能力也在增强,主要表现为:广告主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会要求分众传媒提高专业服务水平;随着户外视频广告越来越多,以及受众丧失新鲜感之后,对其侵占安静公共空间的投诉会增加,从而其传播的广告信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五)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分众传媒自2006年1月收购聚众以来,已经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作为市场的领先者,已经在人力资源、市场份额、商业楼宇资源以及公众知名度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且其绝对优势也无形中树立起了强大的市场进入壁垒。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对分众的影响极为有限。

三、分众传媒的竞争优势解析

(一)、差异化优势

分众传媒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离不开该公司对商机的准确把握。“广告什么时候最有效?当人们处在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和空间的时候。”[3]分众传媒首席执行官江南春如是说。正是由于分众传媒首先意识到人们处在电梯中无聊时光所隐藏的商机,及时消化理解,迅速进入楼宇视频广告行业抢占市场,才有了分众传媒辉煌的今天。

分众的前身永怡传播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民营本土广告公司。随着广告产业的相对成熟,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就在这个时候,江南春顿悟出一个新的商机领域。受众所接触的广告大都来自电视、平面纸质媒体、户外广告、互联网等一些大众化的传媒,但随着快节奏工作方式的普及,很多上班人士无暇顾及这一类广告。如何能让匆忙的白领阶层自然地留意于精彩的广告呢?此时,江南春给出创意,把液晶电视广告安插在能使这样一群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毫无干扰地欣赏的地方。正是这样一个创意的实施,分众传媒作为一个市场先行者开始拓展商务楼宇液晶屏广告业务,开发了创新性广告传媒平台。

以上分析可知,分众传媒与传统媒体相比,优势在于利用“无聊”商机所产生的差异化。传统的大众传媒受众目标过于分散,其广告有效性在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下逐渐降低,满足不了一些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而分众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这种弱点。其创新性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液晶广告的方式,循环滚动播放,有效地提高了广告的覆盖度。正是基于这种差异化经营,分众传媒才得以出奇制胜,在成熟的传统广告市场上攻占一块很大的份额,并且日益壮大。差异化并非一定要有技术上的创新。正如波特所言,其他因素也常常可以导致差异化,如在活动的广度和竞争空间上。分众传媒的运作方式,可以认为是在竞争空间上实现了差异化。

(二)、规模经济优势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波特指出,规模经济的存在迫使行业新加入者必须以大的生产规模进入,并冒着现有企业强烈反击的风险;或者以小的规模进入,但要长期忍受产品成本过高的劣势。上述两种情况都会使新加入者三思而后行。分众传媒作为行业龙头老大,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竞争优势,享受着作为行业领导者所带来的巨额利润回报。

1、风险投资推动分众传媒的规模经济

2003年5月,分众传媒赢得了国际知名的战略投资基金软银的巨额投资,并借资本之力在全国展开“圈楼活动”。与此同时,继续进行圈钱运动。2004年4月,鼎晖国际CDH和另一家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基金DFJ再次注入1250万美金到分众传媒,推动其全国楼宇广告网络的深度覆盖。2004年11月,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欧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3i又投入3000万美金,成为分众传媒第三轮的投资者,从而使2004年度分众融资总额上升至4250万美金,创造了10年来国内广告传媒私募融资的全新记录。2005年10月分众再次运用资本的力量,以超过一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国内最大的电梯平面媒体“框架媒介”100%的股权,从而顺利分享了“框架媒介”所拥有的4万部电梯和4000万日均覆盖量[4]。不久分众媒介又收购了全国排名第四的边界液晶屏业务。完成上述战略性的资本收购后,分众传媒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又新增了高档公寓媒体资源,使分众传媒日覆盖率和有效接触率迅速提高。

2、垄断性的资源占有,提高了市场进入壁垒

对稀缺资源的垄断占有是构筑进入壁垒的重要途径之一。楼宇电视行业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竞争型行业。商业楼宇是稀有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合同都是独家性的,往往谁先占据后,其他人很难进入。分众传媒在风险投资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国各地迅速高效地占据了这项稀缺资源。2005年3月,CtR对国内楼宇电视市场运营商份额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以楼宇覆盖量计算,分众占据70%,而以液晶电视数量比较,分众占据77%,分众在被调查的13个城市均保持了强势地位[5]。分众传媒尤其注意对高品质楼宇的占有。根据全球最大的不动产管理集团高力物业所提供的中国十大城市top50写字楼排行榜中,分众基本占据了75%以上的份额。分众在楼宇液晶电视市场的占有率加之其在流动场所如商场、宾馆、休闲娱乐场所的交叉覆盖,已能够做到对楼宇广告受众85%以上的到达率,覆盖已较为充分,分众传媒已经成为众多广告主的优先选择,给竞争者制造了难以逾越的市场壁垒。

3、目标集中优势

波特的第三种竞争战略是目标集中战略。他认为,集中战略的企业选择产业内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集中战略有差异化集中战略和成本集中战略两种形式。分众传媒所实施的是差异化集中战略。分众传媒把在写字楼上班的中产阶级设定为广告目标群体。这样的定位有着科学的根据。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中产阶层(月收入3000-10000元)迅速形成和崛起,财富阶层(月收入10000元以上)迅速扩大和年轻化。中产阶层和财富阶层是高档和时尚商品的消费主力,是广告主市场营销的理想对象。

分众传媒创造的楼宇电视正是把目光瞄准了传统媒体所不能充分覆盖的中高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群每天清晨上班,在办公室忙碌一天,晚上很晚回家,较少关注一般的报纸广告,也无暇去看电视广告,他们所能接受到的广告信息有限,但是这一类人,又恰恰是某些品牌和商品的主力和重度目标消费群体。分众传媒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被大众市场忽略的细分市场,开创了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分众传媒新模式。作为一个精确针对白领和精英阶层的媒体,其未来不可限量,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使写字楼、公寓和商场已经成为市民最主要的工作与生活的活动区域。与此相对的是,传统的大众传媒尽管能对大众市场进行大范围广告宣传,但是在满足特殊市场需求方面表现欠佳,这也正是分众在细分市场和集中化战略上的优势所在。

4、关联与多元化优势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中包含关联和多元化战略。波特认为以关联为基础的多元化最有可能在现有产业中提高竞争优势或者在新产业中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关联允许企业通过内部发展进行多元化,比其他缺少关联的潜在竞争对手克服更少的困难而进入新产业。关联的存在还意味着可以通过内部发展的多元化使得与新的业务单元有关的现有业务单元受益。

较之其他媒体,分众传媒拥有关联与多元化发展上的优势。分众传媒自成立以来,首先开拓的是商务楼宇广告市场。并且在未来几年中,分众传媒还将继续实现楼宇数与LCD数翻番,不断巩固这一市场。但是,由于楼宇广告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成长速度减慢,分众以其战略性的眼光,开始推动旗下别的信息传播平台的发展,逐步涉入其他领域,开创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推出针对中国最高端人群的高尔夫联播网和针对商旅人土的机场巴士联播网,以及2004年底分众传媒全面推出的中国卖场电视联播网。由于分众在商务楼宇市场上的优势,进军卖场以及其他新领域将会更加容易。正如同波特所说,企业可以利用已有优势有效整合新的资源,从而比其竞争对手更少地克服阻力。毫无疑问,分众如若仅仅局限于商务楼宇领域,可以预想其潜在的商机是有限的。而当分众传媒的多元业务齐头并进,互为支撑,充分发挥关联和多元化竞争优势的威力,分众传媒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注释]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10-160页

[2]刘世英:《分众的蓝海》,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105页

[3]曹玲娟:《分众传媒:概念创造赢利》,media.people.com.cn/GB/40641/4920341.html.

[4]述时:《分众传媒的八大战略》,finance.sina.com.cn/g/200508012/15171882969.shtml.

[5]述时:《分众传媒的八大战略》,finance.sina.com.cn/g/200508012/15171882969.shtml.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五大要点》,《牛津管理评论》2006.6

[3]刘世英:《分众的蓝海》,发展出版社,2006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2

作为地市报从业人员,笔者长期思考着报业尤其是地市报业未来的发展到底路在何方。今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变革,再次坚定了笔者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数字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报业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步上数字化道路,而借助“融媒”优势,打造本土强势社交平台,这是地市报业探索数字化道路的方向之一。

“融媒”是报业应对新媒体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国内近2000家报纸中,地市报可能是数量最多、势力最弱的一个群体。在上世纪后半叶,电视才刚刚开始成长,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报业竞争尚未白热化,各家地市报还可以借助地利优势,在各自的一方小天地中呼风唤雨,怡然自得。进入21世纪,席卷全席的信息化浪潮同样在中华大地上汹涌澎湃,借助互联网缩短时空的优势,传媒业进入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时代,地市报开展面临着生死攸关的竞争局面。

在报业内部,省级媒体借助集团优势,在各地市排兵布阵,纷纷把战火烧到了地市报家门口,迫使地市报不得不奋起抗争;在报业外部,卫星电视接连落地,央视及以湖南卫视等为代表的地方卫视,在全国风生水起,使得各地报业广告竞争压力倍增。而真正让地市报业感到生存危机的,则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新媒体的接连兴起,年轻读者受众的不断流失让传统报业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威胁。

在此,笔者不想就纸媒与新媒体孰优孰劣、孰长孰短等问题进行辨析。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博客、微博等正势不可挡地充当着另类的传播者――谁也不知道,第n种媒体会是什么形态,又会在何时出现。而关于互联网将对传统媒体造成如何重大冲击的言论,也已经很难再引起一般传媒人的关注。在有关新旧媒体发展前景的大讨论一次又一次尘埃落定之后,包括地市报人在内的多数传统媒体人大多已然明了:新媒体的冲击势不可挡,但传统媒体也不会走向消亡,传媒产业正不断地迈向“融媒时代”,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传统媒体,正与新闻网站、手机报、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着一个又一个横跨多种业态的新型传媒集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在“竞合”中持续前行,共同成长。

事实上,在应对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报业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融媒之路。从最初的报纸电子版到地方新闻网站,再到地方门户网站,以及各地的手机报,直到最新的ipad版本数字报……国内的地市报人在应对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不是画地为牢,与新媒体新技术泾渭分明,走闭关锁国的道路;而是采取“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积极地采用移动互联网的最新技术,且战且进,不断地在“融媒”道路上前行。

不管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如今,绝大多数的地市报业集团已经走上了“融媒”这条不归路。而且,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竞争以及越来越“数字化生存”的年轻受众的需求时,地市报业者注定要在“融媒”之路上越走越远。目前,部分地市报业集团正在不遗余力地申请网络视频许可证等资格,各地报业一个又一个“全媒体”设想也不断出炉。

“本土性”是地市报业集团组建社交平台的最大优势

在2008年于东莞召开的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在演讲中就提到:“地市级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区域优势,它不一定在全国或全省做得最好、影响力最大,而只需要在某个区域内是最强大的,是别人不可替代的。”笔者认为,借助区域优势、打造本土强势社交平台,是地市报业集团在“融媒时代”走数字化道路的较好选择之一。

从单纯的新闻传播者,变身“社交平台”,是地市报强化自身存在价值的必然选择。在数字化时代,可供受众选择的新闻源越来越多,报业如果再单纯依靠“内容为王”来求生存,必将越走路越窄。只有向“社交平台”转型,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报业才能真正求得生存和发展。

社交是社会人的天然需求之一。在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并未因手机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产生而联系更为紧密,反而因为城市化、多元化、信息海量化等因素而导致社会交往日趋复杂和困难。人们之间,不再那样容易彼此互信,不再那么易于交流沟通。城市人之间,隔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有形或无形的栅栏,想要跨过并不那么容易。但是,作为社会人,城市居民又不可能自绝于社会。即使是所谓的宅男宅女,也要跟送外卖的打打交道。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本土的、便捷的、可信的社交平台,便成为城市人的最爱。

向“本土强势社交平台”转型,地市报业集团有着水到渠成的天然优势。首先,作为传统主流新闻传播者,地市报纸可以说是本土新闻的最重要提供者,是许多人获取本土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具有吸引本土受众关注的天然磁性;其次,借助融媒之势,地市报业集团所属的地方门户网站正在成为当地市民现实与网络社交的重要平台,是许多网友看本土新闻、对当局施政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再次,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优势,让地市报业集团所提供的本土社交平台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成为本地市民、网友展示自我、发达意见的强大舞台,符合当代人展示自我、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个性需求。

本土性,是地市报业集团打造强势社交平台的最大优势。一方面,权威性使地市报业集团的社交平台拥有其他网站无可比拟的可信度。地市报业集团大多是以地市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组建的企业,地市机关报在本土的权威性无可替代。在网络信息泛滥成灾的时代,受众天然对本地党报党网有着较高的信任度,这使得地市报业主办的地方门户网站等社交平台,易于被当地市民、网友所接受。一方面,地市报业集团社交平台的地域性,使得本土受众倾向于选择它。一是作为地方门户网站等社交平台的主办方,地方报业通过报社、报纸、发行人员、户外广告等各种社交媒介,使自己可见可亲,不会像全国性网站一样虚拟化――虽有其名,但难见其实,较难接触,让人有不真实感;二是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或地方门户网站,地市报业集团易于组织发动、聚合联络当地受众或网友,而“同城交际”正是网络时代人们最为迫切的一种交际需求;三是作为本土传媒集团,地市报业集团拥有最大数量的本土娱乐休闲以及购物消费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加上拥有报纸、地方门户网站等本土影响力最强大的渠道,易于吸引本土市民、网友的关注。

本土强势社交平台是地市报业集团未来盈利增长的基石

目前,多数地方报业集团的主营收入百分之八九十还是依靠所属各家报纸的广告收入。即使有部分报业集团在不断地实行多元化经营,但也是以亏损居多。究其原因,各地市报业集团的主营收入往往过于单一,而多元化经营又与主业关联度不大,属于无根之萍,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缺乏优势。

而借助融媒优势打造起来的本土强势社交平台,则有望成为未来地市报业集团盈利增长的重要基石。首先,纸媒数字化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纸媒需要地方门户网站这一平台来维持自身的存在,从而才能够通过或网络新闻收费或在新闻中夹带网络广告的方式来实现纸媒的“数字化生存”。其次,网络新闻台已逐步成为重要的新兴媒体,也慢慢成为广告的投放增长点。拥有地方主流报纸、网络视频等融媒优势的地方报业集团本土社交平台,本土网络视频新闻有可能是其未来最大的亮点,在吸引以本土受众为消费者的商家的广告投放上,有较大的优势。再次,社交平台聚集的流量,是地方报业集团拓展多元业务的土壤和根本。有了海量的点击,有了最广泛的受众群体,报业集团就拥有了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最大资源。第一,借助地方门户网站的公信力和自办发行的配送网络,地市报业集团有着做本土网购、团购等电子商务的先天优势;第二,地方社交平台聚集的人流量有明显的地域性,消费群体相对集中,易于吸引本土消费群体,可以吸引零售商投放广告,也可以构筑本土消费平台;第三,“传媒+本土+受众”的优势,使得平台易于吸引企业合作,组织各类活动,使品牌资源产生现实收益。

“立体、本土、品牌、延伸”:地市报业集团打造本土强势社交平台的策略选择

地市报业集团如何打造强势的本土社交平台,笔者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融媒,使平台立体化。地市报业集团虽是做报纸出身,但不能囿于纸媒一隅,而应积极主动地“融媒”。打造地方门户网站,开发手机报,为纸媒开发ipad版,开办网络视频,开通官方微博等,都应该是报业集团主动与各类新媒体融合的选择。而借助这些新媒体的受众,纸媒的影响力也将得以拓展。

融媒平台的立体化,并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叠加。而应以纸媒为核心、地方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数字视频为主要辅助、手机报和微博等为拓展延伸,分层次、形成立体结构。

在更深层次上,地市报业集团社交平台的立体化,还应该是各种媒体优势的充分整合。譬如,平台应该整合发挥纸媒内容可信度高的优势,地方门户网站的及时性、互动性优势,网络视频的可视性优势等。

2.主动贴近,使平台本土化。本土性,是地市报业集团打造强势社交平台的优势,也是根本。因此,必须强化平台的本土性。地市报业集团应该利用集团的融媒优势,通过纸媒、网站、手机报、官方微博等多种传播渠道,加强与本土受众和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强化地市报业集团与本土受众和消费群体的联系紧密,使社交平台更具本土性。在具体运作中,地市报业集团社交平台的业务拓展,应该紧紧抓住“服务本土受众和消费者”这一核心,提供更具服务性的消费信息、选择更为便捷的网购服务方式、开发更有地方特色的网络游戏等,吸引更多本土受众,服务更多市民生活。

3.积极造势,使平台品牌化。为了吸引广告,传媒人最常对广告主说的一句话是:在信息爆炸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地市报业集团自身。虽然作为地方传统主流媒体,地市报业集团一般都在本土受众心中留有较为深刻的正面印象;但是,如果地市报业因此而觉得不需要再进行自身宣传的话,那就有可能慢慢地为受众所忽略,尤其是越来越年轻化的网络族群。因此,地市报业集团应该通过主办各类活动,加强自身宣传,塑造报业集团作为本土强势社交平台的形象,不断强化平台的品牌,使之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3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25-0172-02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及影响

1.1新媒体含义、优势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我们通常所谓新媒体,“指的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方面有相当创新的媒体平台和机构,它借助于it和aV方面的新技术,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的新型媒体”[1]。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特点就是打破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关联,同时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特点。概括地讲,媒体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更多;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汇聚多种传播符号与方式,即时性强,有无限的内容扩展性,随时存储内容,查找方便;信息实时等。

新媒体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冲击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和传播。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人拥有自媒体,受众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实效性、互动性和自由性,能够充分满足受众及时、有效、便捷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需求,提高了用户的媒体品牌忠诚度,同时也为进行受众行为分析、提高营销的精准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媒体主要为发散式、大众化的传播,“内容为王”的宗旨导致其在信息收集、的绝对领导地位受到新媒体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另外,由于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媒体,因而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更为严重。如何在新媒体时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是每个媒体人当仁不让的责任。

1.2传统媒体的优势之处

我们所指的传统媒体有纸质书籍、报纸、杂志等纸媒和电台、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体。而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争夺舆论主导权的过程中,尽管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仍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讯息、更新的实效性上,传统媒体虽然比不上新媒体,但是它在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的优势是新媒体无法企及的。尽管新媒体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但是传统媒体长期积累下来的权威性和资源等都优于新媒体。这些优势使得传统媒体有能力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事实成因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做出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新闻报道。这种深入的新闻报道是广大受众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的。

2)新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规范,不具有权威性,难以对信息真假进行分辨,缺乏严格的把关标准。这就直接导致了新媒体平台上虚假信息泛滥、恶意炒作严重、社会情绪被利用等不良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受众正常的信息获取行为。而这些不足之处恰恰是传统媒体较少存在的。尤其是出现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更具有权威性,报道会更为全面和准确。毕竟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有众多把关人对新闻内容进行层层把关和审核。

3)受众需求的差异和对媒体形式使用习惯也让传统媒体占据了优势。如在家庭中,用户对电视的依赖性更大,因为电视的互动性很强。在中国传统习惯上,电视是最能体现“一家人”这种家庭文化的东西。所以不论人们是否观看电视节目,电视仍然是凝聚家庭的一种力量和工具。报纸是一种惯性的传播媒介,很多用户多年保持一种看报的习惯,或是在上班坐地铁、公交的路途中,报纸是很好的消遣工具。对于习惯自驾的人,广播是车内必不可少的媒体,在不影响正常行驶的前提下,既能了解新闻资讯,欣赏音乐,同时也能了解路况信息、天气状况等,实用性远大于新媒体。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意义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是媒体发展及维护媒介生态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只有通过融合,才能够更好地取长补短。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合理配置媒介资源,优化媒介生态环境

以往传统的媒介产品生产方式通常是单一线性的,严格按照采写编播的顺序来进行。然而自从进入信息化的新媒体环境,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方式,打破了各个媒介之间的隔阂,新旧媒体的融合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得以飞速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都是“事业单位”的性质,由于体制有缺陷,管理又不成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资源遭到浪费、人才匮乏、信息产品质量不高等。但是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促使传统的传媒机构逐渐市场化,并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资源整合。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现象,通过各大新旧媒体的相互配合,获得最大收益。

2.2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类通过媒介来感知外部事物,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如今,受众的需求变得多种多样,从需求大众化阶段逐步发展为需求分众化阶段,直到现在的需求个人化阶段。媒介融合环境下生产出的媒介产物具有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需求。

媒介融合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便捷的传媒服务和产品,还能给传媒组织带来机遇。从受众的角度上来说,在新旧媒体融合的阶段,能够更加便捷、自如地获取所需信息。因为在媒介融合之后,受众获取信息的平台得以完善、渠道得以拓宽,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来自主地进行传媒产品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充分享有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其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3提升传媒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能够通过融合,生产出定位准确、具有竞争力的媒介产品,从而提升传媒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而竞争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推动传媒企业为受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媒介产品。正如喻国明教授在《传媒变革力》一书中提到的:“大媒体市场即将现身:单纯的报业市场越来越淡出,媒介之间的联合特别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将成为主流”[2]。融合后的传媒机构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同时,增加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各新旧媒体之间相互合作、积极配合,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喻国明教授还认为:“媒介融合对于传媒绩效的提高效果是明显的。业界通常认为,媒介融合由于优化了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过程,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介的优点,在人们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新闻信息,因此可以提升新闻产品和新闻服务的质量,而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和服务可以增加收视率和市场份额”[3]。在新旧媒体充分融合之后,传媒企业盈利模式将彻底被改变,从而促使大众传媒不仅能在国内传媒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也同样拥有较高的影响力。

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路径选择

3.1突破体制约束,加大政策扶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在现阶段,很多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在传媒机制改革中都意识到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快“三网融合”的进程,从而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及计算机互联网三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放宽传媒的市场准入原则,放松对传媒行业的管制,鼓励其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媒介市场的竞争越活跃,产品、服务的质量也就越高,也就越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3.2提升传媒的品牌效应

应充分重视品牌的力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额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在融合中取长补短,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媒介行业有很强的权威效应和规模效应,应以权威化和规模化来塑造媒介品牌。传统媒体有着新媒体所缺乏的品牌效应,因此,新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推广优势,加强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放大媒介的品牌效应,只有这样,媒介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资源的合理整合与分配

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媒介融合的同时,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产品也更加专业化、细致化。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行为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史蒂芬・奎因曾说到:“在一个碎片化的市场,能够抵达尽可能多的受众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甚至决定一个新闻组织能否生存。融合使抵达更多受众成为可能”[4]。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在节目的制作资源上处于优势地位,有着强大的采写编和制作团队。应该通过必要的制度安排和协调,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内容、人员、技术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3.4明确目标受众,进行内容创新

与以往的大众传播时代的环境状况相比,当今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媒议程设置的内容,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受众地位由被动变主动,更加强调个性化和自由互动性的传播理念,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信息,对新媒体的反应速度更快。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媒介经营策略和议程设置技巧,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根据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进行内容上的创新。在媒体平台的使用上,分类应更加细致、明确,应对受众加以细分,利用平台优势进行传播。这样既可以满足受众对节目小众化的要求,也更适合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媒介融合时代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5加大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融合

新旧媒体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各个媒介组织的积极配合,制定出适用于所有媒体行业的技术准则,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障碍。通过视频终端、手机终端,扩大受众范围,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增加受众的参与度,满足受众的参与、互动需求。另外,传统媒体应在内容生产方面多下功夫,充分利用新媒体所拥有的遍布广泛的网民群体和移动终端设备资源,以及及时性和互动性等优势进行内容传播;而新媒体也应利用传统媒体长期传播积累形成的权威性、深入性和品牌效应,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及新的传播途径,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反馈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未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真正紧密地融合,一定会是内容、形式、制作、传播、平台等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这种融合将会产生新的媒介形态,形成新的媒介生态、新的传播方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将融合涅重生,焕发崭新的魅力,对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伯勇.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分析[J].电子世界,2014(5):193.

[2]喻国明.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4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iptV、手机等信息网络和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媒体形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新型的媒体形态在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专业化的传播内容以及数据存储的高质量和大容量等方面拥有众多的优点。这些特点能够,极大地满足了受众活动和受众需求。这种媒体表现形式多样化,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使得媒介市场格局逐渐由单一媒体垄断转化为多种媒体并存发展。造成这种格局的根本原因是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得到了增加,同时受众需求也变得各不相同,最后导致了传统电视受众的注意力严重稀释。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受众的分化浪潮,传统的电视媒体是否毫无对策?“随着市场的发展,分化的程度日益加深,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局限于传统指标划分受众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将态度、行为等能够体现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全面地把握受众。”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断定传统电视的受众群体一定会分裂或减少,它会随着新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发生时间或空间上的位移。比如,受众可以根据相同的兴趣,通过网络流媒体以直播或点播的方式欣赏到电视台的节目。传统电视的受众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只是在新的媒体平台上实现了重新聚合,而正是这种重聚,将成为媒介融合的受众基础。

二、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资源整合

虽然与各种新兴的媒体相比,电视媒体存在着许多的缺点,但是它同时还保持着一些优点。例如权威优势,它在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受众的需要。一般的电视媒体都本着客观真实的原则,首先让人们觉得可靠、可信,由此牢牢地吸引住已有的受众群和新的受众。品牌优势。电视和其它传统媒体相比,发展、壮大、成熟的过程应该说是惊人的。具有最广泛社会基础与强大的影响力。电视品牌在我国现阶段还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它包括传播形式、手段、覆盖、名牌栏目、节目、主持人、受众群等等。电视媒体在竞争中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应该抢先利用市场手段,整合有效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形成以广告信息产业为主,多元化产业运营并存的发展格局。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进行整合的过程如下:第一:对媒体的受众进行调研。每个媒体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定位,这直接决定了各个媒体的受众结构。与西方家相比,我国的电视媒体是一个宣传与经营的混合系统。一方面,它依托于各级政府而存在,一级媒体代表一级权威,是各级政府的宣传平台。另一方面,我国没有商业台和公共台之分,基本上,二、三千个频道都可以播放广告。由于不同级别的媒体,代表不同层级的行政权威,它们发出的声音,它们在受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级别的广告传播平台。第二:进行行业细分。实际就是将读者资源深度挖掘细分,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整合资源的第二步——目标市场选择。整合资源是为了进行产业化运作,所以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受众结构特点,结合各个行业的发展选择自己的产业化运作方向第三:实现立体化传播。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单独依靠个体媒介形态很难形成传播优势,它要求新旧媒体互相联合,构建起立体化的播出平台和组织构架,为客户提供多通路、多形式的营销服务。整合营销不是仅仅让用户能够在多种平台上找到一样的内容,更是为了充分发挥出多平台的固有属性,更好地形成互补结构,发挥跨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使品牌的传播效益最大化首先要根据播出平台的特点创新节目形态和编排方式。其次要将传统电视媒体的单向传播与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优势相结合,发挥网络人际传播优势,弥补传统电视传播的缺陷。第四:打造“市场链”。媒体整合资源的关键是打造各个行业的“市场链”。很多产业完全可以和相应的版面结合,既为媒体增加新闻素材,又可以串起一条条“市场链”,把读者资源、媒体资源、行业厂商资源等彻底串联起来,打造利益共同体平台。由于媒体在市场运作中处于公立地位,行业厂商更愿加盟由媒体牵头的这种顾问机构。媒体整合资源进行产业化运营并非单纯创收,它使媒体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受众。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5

目前,我国传媒业正借助传媒产业改革的有利政策,加速构建合理的传媒产业价值链,树立以核心价值为主的理念,走出“为做大而整合”的误区,从而促进我国传媒产业有序系统的发展。

一、传媒产业价值链的界定

“价值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一定水平的价值链是在一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价值链包括企业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

结合传媒产业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传媒产业链应当是传媒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把内容生产,技术开发,营销手段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集群。这个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是传媒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次向外的延伸都意味着新的市场机遇和产品的出现。从链接的方式看,它可以围绕某一技术(如摄像编辑技术)、某一产品(如电视节目)以及整个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对传媒产业或对于相关传媒企业发展起到“增值”作用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有机整合。

价值链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重新构建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各种活动,来分析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优势。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成本优势。传媒价值链的形成,将同一类型媒介产品的不同阶段纳入一个集团中来,把原先的外部交易转换成内部交易,去掉相关的中间环节,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同时使得专业化分工协作在传媒产业内得到实现,通过这种加强与上下游集团的产业链整合来降低综合生产成本。二是差异化优势。在传媒产业中,关联的传媒集团可以通过相互交流与学习,资源共享获得单个集团无法获得的差异化优势。传媒集团可以通过产业价值链内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学习,获取知识并进行创新,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构建传媒产业链的另一个意义来自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外在压力分析。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传媒市场面临国际传媒巨头的竞争,然而中国传媒集团与他们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无论从维护意识形态导向和政治文化版图的角度,还是从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夺生存空间的角度来说,中国传媒业都必须加速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这种跨越,并不是简单的兼并与整合,或者一味的多元化经营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健康有序的传媒产业链。

二、当今世界传媒集团在产业链培育时采取的模式

(一)横向延伸发展模式

横向延伸是指传媒集团在同一传播媒介或不同传媒层面上进行扩张。前者表现为,如报业集团由一张主报统辖若干系列子报构成,广电集团由若干分工明确的系列频道、频率构成;后者表现为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多种传媒形态所构成的传媒集团。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发挥范围经济所带来的效应来降低生产成本。范围经济是指传媒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带来的经济性,它本质上是对企业可以共享的剩余资源的利用。因为特定投入都有一定的最小规模,而这种投入对于生产某一种传媒产品可能未得到充分利用,在生产两种或更多的传媒产品时可以使成本在不同的产品中进行分摊,使得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产生范围经济。

以台湾东森集团为例,新闻采集与供稿的一般工作流程;采访某一新闻事件由一新闻小组承担,小组内通常有文字和摄像两名记者。到达现场和进行采访时先由文字记者通过电话口头向东森广播网信息,由电台率先播出,然后当摄像机架好并进行电视采访时,新闻信息就开始流向电视媒体,同时文字记者又整理出文字新闻稿,发给集团内的网络媒体,而集团的平面媒体则从网站上下载所需新闻,经编辑后在报刊上刊出。所以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到现场的东森集团记者往往只有两个,而刊播这条新闻的却可能是集团内的众多媒体。这样使得集团的单位产品的成本得以降低,范围经济的效应也得以显现。

(二)纵向延伸发展模式

纵向延伸是指传媒集团按产业价值链后向扩展到原材料供应或者前向扩展到最终产品的用户,它涵盖了同一种类型媒介产品的不同阶段,包括制造、发行、播放和销售阶段。这样集团可以用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保证稳定的供求关系;防止经营活动受外界不确定因素影响。

纵向延伸发展模式包括两种形式:前向整合和后向整合。前向整合是从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渗透,比如报纸自办发行,通过前向整合进入批发或零售环节,获得经营自己产品的渠道,去掉中间的相关环节,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后向整合则相反,企业向价值链上游的渗透主要是保证原料稳定的供应,比如报业向新闻纸行业的进入。

(三)混合延伸发展模式

混合延伸是指传媒集团的产业链的延伸已经超出了传媒业,通过战略性资产重组以及人、财、物等资源的再整合进入投资回报率高的其他产业,同时生产两种以上用途不同的产品和劳务,以降低营运风险,营造持续竞争的优势。它的优点在于:一是通过进入其他行业规避风险,使企业获得更加稳定的发展;二是使企业迅速地利用市场机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战略性转移,为企业发展提供多点支撑;三是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虽然这种模式的实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战略利益,但它是把双刃剑,实施的风险也很高,因为它属于非相关产业延伸,意味着企业可能对新业务不了解和缺乏经验,而且由于资源分散使用,企业难以培育在各个业务领域的比较优势。如果传媒企业对所实施战略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未作充分的准备,那就很可能掉入“战略陷阱”。国内外许多传媒集团在进行产业链的混合延伸时取得了成功。如国内的广州日报。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既是制造业的巨头,也在传媒业取得巨大成功,它目前拥有的全国广播公司是全美三大电视网之一。应该说传媒集团实施混合延伸战略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传媒业是一种影响力产业,它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品牌形

象、公众影响力有利于其进入新的行业,它拥有自己的广告媒体,可以节省市场开发的费用。

三、我国传媒产业链的问题及缺陷

在中国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与国际传媒产业链相比,在结构框架、内在运作规律、上下游有机联系等方面,中国传媒产业价值链目前的状况还相当不完善,其中突显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介产业价值实现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媒介产业经营模式更多的是“单点式”经营。这种经营是围绕内容生产,将相关的上、中、下游企业联结起来。这种“单点式”经营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它未能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媒介资源;另一方面,内容的生产具有一定的饱和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媒介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出现产业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由此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媒介产业盈利模式单一,更多的依靠广告。目前,我国媒介产业价值的实现几乎都是依靠版面和时段的销售,即通常所说的“卖广告”。据统计,在报纸利润来源中,至少有70%来自于广告,在电视和广播的利润来源中,更是有95%以上来自于广告。媒介产业价值实现模式的单一,表现为媒介产业赢利模式的单一。过度依赖广告销售,为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风险和潜在危机。一方面,广告量受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受宏观经济影响,而且广告投放明显地表现出赢者通吃的规律;另一方面,一定时期一定经济环境下,广告投放总量总是存在一定的极限。过度依赖广告,使得媒介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产生相应的瓶颈。据有关研究表明,广告收入在媒介企业整体收入中所占比例超过70%之后,媒介企业将具较大的经营风险。目前我国媒介产业链并不是一条稳定的价值链。

(二)媒介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之所以媒介产业价值实现模式单一,一个主要原因是媒介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除了信息资源外,媒介还有客户资源、受众资源以及品牌资源,这些资源也具有很大的价值。客户和受众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利用已有的客户和受众名单可以进行某种资讯服务的“精准营销”;发行渠道和发行队伍是一个潜在的物流配送体系;利用已有的发行渠道和发行队伍组成高效、诚信的物流配送系统;品牌资源是整个媒介产业链的核心资源,利用已有的传媒品牌从事传播领域以外的业务,如进行会展、调查、咨询等业务。目前我国媒介企业经营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媒介产业主业的生产管理中,对媒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做得不够。

(三)媒介产业价值链未完整形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我国媒介产业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已经构建了产业链,主要包括节目与信息内容提供商、节目与信息集成运营商、节目与信息传输运营商、网络运营服务商、有线电视最终用户以及监督机构等。但是我国媒介产业链并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在媒介产业链中,由于传播渠道的垄断,媒介产业的利益更多的为渠道营销商所控制,其他组成成员得不到合理的利益分配,从而导致媒介产业链各个环节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面向终端市场,不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分工和依存关系,这样产业链各个环节并没有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我国媒介产业链很长,但价值链很短,产业链没有通过价值链而连接。很多生产环节不仅没有为媒介组织创造价值,反而成为媒介组织的拖累。

(四)上“规模”而不“经济”、增“范围”而不“经济”的构建误区

近年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一对在传媒研究领域使用较为频繁的概念。就规模经济而言,如果媒介能够以低于加倍的成本来获得加倍的传媒产品,就存在规模经济。媒介是否存在规模经济,取决于各个价值链的规模经济和不经济因素对媒介总成本的综合影响。然而一些传媒集团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某些价值链接点存在规模经济,就盲目地扩大规模,导致了其他价值链接点成本的增加却远远超过了规模经济带来的节约额,最终规模反而不经济。就范围经济来说,如果一个媒介生产两种或多种传媒产品的成本低于分别生产以上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则存在范围经济。近年来我国传媒集团盲目地追求多元化经营,而未注重核心业务的培育,多元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薄弱,也就导致了传媒产业价值链相对分散,从而导致了范围不经济。

四、我国传媒产业链整合的对策分析

我国媒介产业链必须进行整合与延伸,因为通过媒介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一方面可以打造并进一步强化媒介产业品牌,另一方面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媒介产业的赢利模式更为科学合理,从而防范宏观经济波动对媒介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借助政府力量促进传媒产业链的构建。就机制构建而言,传媒产业链的构建离不开政府,尤其是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政策助推。传媒产业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必须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传媒产业链构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核心在于构建的重点应该交由市场来完成,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正确引导下,遵循市场规律,探索一条市场推动型的产业链构建之路。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9-02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7

关键词:传媒管理;动力机制;多元化;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82-02

近三十年的传媒实践印证了市场化和商业化是必须要走的道路。期间,传媒产业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贡献巨大,促进了社会和谐公正发展,全球性媒体发展迅速并投入到中国的媒体竞争中来。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化媒体的快速崛起,呼应了媒体形态发生结构性变化。十二五规划中,我们传媒业将展现出新的变化,我国的网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普及率已近50%,新媒体的高度普及显示出人们更热衷于新的传播媒介和途径,更接近于他们的生活节奏。一场传媒业的创新之路即将展开。

一、创新空间:区分专业化社区平台,创建新的沟通渠道,打造新的经济高地

由于多种原因,低社区覆盖率一直是我国媒体无法绕过的一个问题。虽然我国报纸总的发行量居世界前列,但千人报纸拥有量远不及美国。美国小发行量的报纸占其发行量总额的90%,这其中覆盖广大社区的发行量又占了很大的份额。鉴于此,搭建社区化服务媒体,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大空间之一,庆幸的是我国已经有报纸传媒在向这一空间进行探索,如上海的新闻周报、新民晚报都在将这一理念与社区的各种互动进行有机结合,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同时,民营传媒业也向这一细分市场社区楼宇视频服务媒体进军,并催生出了一个巨大的楼宇电视媒体空间,分众传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创新战略思路:整合资源,相互合作将是创新的主要选择路径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弥补短板效应只有两种方式,要不自己去修补要不就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弥补。在新经济媒体的强大背景下,传统传媒业大多选择第二种方式即相互进行战略合作来实现,通过构建战略联盟,实现双赢。在美国,这种成功的合作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如Google和雅虎,他们和许多的传统报纸媒体结成联盟关系,向他们提供海量即时的咨询,使搜索的内容更加真实、丰富。相反,这些报纸也通过他们先进的搜索引擎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在国内,以百度为首的搜索公司也早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传统媒体在传统领域积累了丰厚的资源丰富的经验,是优秀的内容服务提供者,新媒体则拥有更易于接近受众的创新互动模式,两种媒体掌握的资源具有高度的互补性,都认识到整合带来的互利效应。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加强合作,培育新的客户和绩效增长点。新媒体具有高度的用户黏性,借助传统媒体的海量内容,催化了传媒业向更加高效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在新媒体诞生之前,中国的传媒业自信于狭窄封闭的受众领域,主动求创新意识不强。相反,新媒体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充分挖掘信息对接平台,模糊了传媒业的产业边界,建立起了自己的优势领域,此时,传统媒体猛然发现,在某个领域具备多年的强势地位似乎瞬间被瓦解,垄断多年的地位也不复存在。产业边界的模糊、产业之间的融合成就了传媒业的相互合作创新。使得原来的霸主要想继续巩固地位、补足盲点和缺口,只能在市场上寻求新的能够提供独特价值的新媒体合作。

特别是在新闻媒体领域,报纸拥有独立报道新闻的资格能力,无奈其运行至今的发行通路游离了当今年轻人喜欢的信息获取渠道。新经济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年轻人更喜欢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阅读新闻。新旧媒体相互的合作满足了报社需要的低成本的信息渠道,也满足了互联网需要的资讯的专业化集成能力,双方的短板经过战略合作之后都消失了。重庆商报与腾讯合作的当年就双双实现盈利,以很小的运作投入搭建了一个相互依托、互补承载能力的互动平台。淘宝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百度与河南商报、重庆商报的都在合作中打造出适应本土的网络生活服务模式,这些由于创新战略合作带来的深刻变化就像一面镜子,似乎又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具有的价值内涵。

现阶段,我国传媒业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究其根源可能在于竞争提供的空间过于狭小,在有限的空间内聚集过多的资源,形成恶性对抗的局面。可是,竞争是市场的固有属性,避免垄断惠及于广大消费者,通过更理性双赢的合作,提供一个更大的资源配置空间,提升传媒业参与主体的经营水平。毋庸置疑,这都需要引入竞争机制。

为此,我们要聚焦问题,解决竞合关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产业融合、新媒体多样化导致传统媒体失去了固有的优势能力,迫使其寻找新的互补合作伙伴,可以想象,在新经济条件下未来推动新传播技术会成为大众传媒演变的必然趋势。全球传媒业都会面临如何把先前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相互合作形成的战略优势。就我国传媒业而言,边界的模糊正促使其走向更广泛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竞争还不是很充分,合作将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谋的新选。

三、全面走向多元化是全媒体发展的基石

多元化经营是指传媒业为适应战略环境要求,通过战略性资产重置进行重新资源配置的再整合,通过向外部其它资源的扩张性建设,提供和生产两种以上的不同基本经济用途的产品或服务。涉足若干行业和部门,建立规模优势,规避风险,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行为。其实,媒体产业多元化经营早已有之,较早期的媒体资本主要涉足房地产、餐饮等一些相关度不高的项目,少有成功案例。原因在于多元化没有建立在自己核心价值和资源方面的基础之上,游离了传媒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之外做简单的多元化不能持久,这种多元化没有形成立体的效应,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优势,无法建立长期的预期回报,也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甚至是侵害了自身的核心业务体系。

多元化的创新有两个路径可供选择,一个是横向扩张一个是侧向扩张。横向扩张旨在通过公司内部成长或收购经营类似产品的公司以期取得市场份额的成长。促使横向扩张的动机主要是想获取更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增加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侧向扩张则是把业务斜向地向其他互补领域发展,侧向跨媒体战略旨在积极发挥协办优势提高效能,具备一个强大的优势,增加了在各种传媒产品上共享专门化资源和专门技能的机会,在规模和范围的经济上都有超预期的表现。

我国传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便是全媒体,在模糊边界的趋势下,传统媒体集团在转型方向上都选定了全媒体领域,快速推进多媒体数字技术和数字传输技术,在内部进行流程的优化再造,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多元化已然成为全媒体发展的基石。

四、创新动力机制:充分高效的竞争机制是传统传媒创新之路的制度保障

我国传媒集团化之路,原本是希望通过建立垄断优势为传媒业获取垄断利润,本质上还是组织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取代了市场化的资源竞争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市场对传媒业公共服务职能的牵制。近年来,传媒业垄断竞争的格局被打破,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推崇的集团化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在消解。现在的传统媒体大都控制在国有资本之下,开始逐步向新媒体领域渗透,但由于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长性。另一方面,新媒体带来的创新思想使得新媒体已经成为民营资本进入传媒领域的主战场,并获得了高速的成长。传媒边界的模糊性使得我国实际上存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并存的传媒业新格局。

传统媒体占据传媒业经济总量很大份额,但成长性不高,相反,民营资本下的新媒体在一些领域却显示了相当的活力,具有极好的成长性和发展空间。为此,要保持传统媒体业的创新,保持传媒经济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引入积极的竞争创新机制

此前,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发文提出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相关指导意见,给传媒业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制度空间,传媒业也由此进入了具备效率竞争结构的产业经济发展阶段,依照国际先进的组织管理经验进行管理,新媒体呈现出了高效的创新能力,在运作模式上进行了国际化的探索,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空间,最终整体性提升传媒经济效率。未来的传媒创新之路,其动力源泉必将由原来的内生性而转变为外生性,通过高效的充分竞争模式确保传媒组织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出、盈利、社会效益最好的创新模式。

综述,新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在不自觉的进行着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必须强化自身拥有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与新媒体展开充分高效的合作,最终走上一条相互和谐发展的传媒之路。

参考文献:

[1]吴信训.新媒体与传媒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卜彦芳.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3]张辉锋.传媒经济学――理论、历史与实务[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8

为此,在经营工作中,传统媒体特别是传媒集团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品牌互动和整合营销,创新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实行发散经营和立体经营,不断延伸产业品牌,着力打造行业标准、形成行业规范。使传统媒体在“低速增长期”不断加速前行。

一、当前广告市场分析

首先,简单分析一下目前媒体广告市场形势。从媒体市场的主要构成来看,可分为媒体、广告主和消费者三个主体。由此呈现两种趋势。

1 广告发展趋势:①传统媒体广告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下降,但品牌影响力深远;②广告主广告预算收缩。议价能力增强。但活动及项目经营预算比例有所提高;③客户需求增加,要求更多的专项策划、个性化经营。且越来越看重跨媒体的整合营销模式;④经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提高,市场广告投放趋于理性,客户更加关注广告效果,等等。

2 消费市场趋势:①广告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现实生活已离不开广告,但品牌依赖力更强;②媒体选择重叠率增加。消费者媒体选择的主动性加强,新兴、便捷媒体逐步受到认同;③传统硬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下降,经营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提升;④消费者的参与意识增强,消费者可能会要求更多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产品,以及独立的营销策略,等等。

二、传统媒体发展趋势

目前媒体广告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传统媒体广告经营发展直接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进一步提升“五个能力”。

1 品牌影响力。媒体在经营中要强化品牌意识,明晰自身品牌的核心价值,并注重自身品牌的构建、延伸和宣传。

2 整合营销力。整合营销,多种形式开展多品牌联合,实现立体营销。不断整合内部资源,联合外部资源,积极参与客户经营活动。

3 产品创新力。在现有产品和项目的基础上,要不断强化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开发或者利用新媒体,开发新的市场机会点和竞争点。

4 市场号召力。把握市场风向,掌握市场主动,根据广告主的需求开展独立自主的广告效果评估研究,影响和吸引更多的广告投放。

5 行业助推力。努力打造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市场规范活动,确立行业主导地位,发挥行业牵引功效。

三、传统媒体经营思路

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应围绕其核心品牌,加快新媒体的发展建设,将相关的报纸、刊物、网络、音像等所有产业,进行广泛的互动、整合、立体等多种模式经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提高团队执行能力。创造并实现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品牌布局与互动

随着传统媒体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充和强化,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品牌体系。现有传媒品牌体系大体包括:平面媒体(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网站、手机)、电子媒体(音像、视频)、活动媒体(家政、购物),以及其他品牌延伸产品(如、户外等)。品牌体系由其核心品牌率领若干个子品牌构成,同时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导出价值链条,子品牌丰富和延伸品牌内涵。有的传媒集团设有专门负责旗下品牌服务、品牌发展和提升忠诚度的工作部门,其职责是不断扩大和完善核心品牌竞争力,保证其市场价值,支持各项事务的良性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主要是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电子媒体和商务平台的互动,以降低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营销效果。比如,网络媒体的核心频道和内容来自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的内容也来自平面媒体。反过来,我们应利用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的快捷等优势助推平面媒体,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当然。网络还可以对平面媒体中的精粹内容进行创意加工再表现。另外。平面、网络和电子等媒体可同时开展资源收集、广告互换,以及提供增值服务、进行读者调查等,实现优势互补和友情互动。如平面媒体的一些商业类广告,应寻求网络和电子媒体的再,以增强广告传播效果。目前,《三峡商报》和所在集团――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的网络媒体间的互动有很多尝试,市场效果明显;与手机、视频等新产品的互动合作空间还很大。

2 资源整合与营销

日常经营工作中,传统媒体及各子媒体积累了丰富的以客户资源为主的市场内容资源库,这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内容资源是可以反复被多种媒体形式采用的。例如,平面媒体的大部分广告。是可以在报纸、杂志、网站、电子等媒体同时或翻新的,且所有的内容资源还可以提供给家政便民服务体系或电子商务体系等,进行再利用、再开发。实际上,同一客户资源,传统媒体的人力投资是比较大的,往往一个客户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在联络,形成一定的劳动重复。目前,一些媒体实行的“资源多次利用、一次内容多次销售”的经营模式值得借鉴。

以客户为导向的整合营销,是现有媒体经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营销要求打破以往单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立等思想,树立起联合发展、互惠双赢的观念。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情况下,传统媒体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观念,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力量进行立体经营。推进整合营销实践,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使广告客户可以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商务平台以及专题策划、市场活动等营销平台,用不同的方式向不同受众立体交叉传递信息,最大化的实现营销效果。目前有的媒体设有专业部门。也就是媒体方案部门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组织和协调。另外,有的传媒集团实行统一经营和发散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广告经营,有的子媒体经营队伍归口直属广告公司统一管理经营等,这些都有利工作协调和整合营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以及跨媒体运营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

3 产业延伸与拓展

传统媒体发展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其进一步的快速发展空间在一定阶段内是比较有限的,而纵观一些发展迅猛的优秀媒体,大多都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品牌延伸发展之路。传媒集团可以在现有产业和项目的基础上,向外延伸产业链,如经营效益和市场潜力俱佳的户外t牌广告市场,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公交站台广告市场。目前还处于相对弱势的路灯、路桥、电梯等广告市场,等等。当

然,诸如房地产开发、通讯、住宿、餐饮等优质产业也应适时涉及和延伸。也可以通过品牌延伸来整合产业链,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还要研究跟踪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把握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在战略、组织、资源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持续加大对新媒体的投资。在新媒体的重组、整合发展中抓住有利商机,积极寻找、锁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盈利模式清晰的重点项目和品牌产业。

4 创新经营机制

随着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竞争需要,外部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媒体的经营机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有的还甚至走在了市场最前沿。对媒体广告进行改革创新,《三峡商报》在本土既是先行者,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但如今,各地媒体创新机制层出不穷,外部注资、股份合作、对外、个人承包、费用包干、创收分成等多种经营方式竞相绽放。江浙一带的媒体大多采用自主经营与对外相结合的方式经营,所有广告市场要经过内部和外部竞争,优质者胜出,提升了广告含金量。江苏等地的媒体将广告市场精确细分、精耕细作,《扬州晚报》甚至设有18个专业市场,使广告人员人人有市场、人人有头衔、人人有责任,激发了工作热情。山东一些媒体将广告市场对外进行广泛、对内推行个人承包。还有一些媒体采用市场经营费用包干、创收分成等多种形式。这些新的经营方式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尝试和推行。另外,还要探索媒体与职工新的工作关系与利益分配方式,如股份合作方式等。以资本为纽带,将媒体的影响力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联系起来。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经营决策权,以股份的多少来分配利润,职工可以劳务和资本的形式获得不同的报酬。传统媒体在开办新项目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广泛吸纳职工资本,有效避免投资风险,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

5 借助外力推动

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是第一要素。媒体经营的外部环境也非常重要,需要与外界特别一些核心部门进行广泛的联络、合作和维护。近几年以来,从《三峡商报》成功举办的各项经营项目和活动不难看出,都是在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爱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某一种意义上讲。传统媒体的发展与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大型客户、核心客户、优质客户等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联络、服务和维护,必要时还要考虑建立如“金卡”、“贵宾”等拓展服务和专项服务。

6 优化队伍结构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传统媒体发展需要多层次、高素质的经营及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需不断围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展开,不断完善经营人才的战略规划,从长远发展出发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使媒体经营与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同时,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专业团队,提高执行能力;广泛实施外部引进、市场挖掘、内部培养、学习提高等管理方式;进行一线锤炼、市场检验、共同成长、优胜劣汰等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经营队伍结构。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9

一、新媒体对传统报纸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传统报纸新闻采编的行业发展特点

从时代进步发展的视角来看,传统报纸新闻业大有逐渐远离大众视野之势,但这并不代表报纸新闻行业被淘汰。从其发展特点上来看,报纸行业不同于网络新媒体,包括在公众影响力、新闻信息传播速度等方面,均相对滞后。但是,报纸新闻业从业人员以及对新闻素材的选取,特点显著,尤其是在新闻采编的写作技巧方面。包括像一些时事新闻、社会民生、国家政治等等,充分突显出了过硬与专业的写作水平,这一点是现代互联网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新闻采编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当前全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读者呈直线下滑趋势。在这一时期,属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推进,手机、电视、电脑等新型媒体的推广与普及,为公众提供了一套空前的影、音、声、像电子阅览新模式。对于大众读者而言,便捷简单、功能齐全是最为关注的。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可以凭借着简单的软件,阅读各项信息和知识。而传统报纸则不同,无论是功能还是形式,均比较单一。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新闻在时间上过于滞后,包括新闻的采编、排版设计、印刷等,已经大大失去了以往的新闻时效性。尽管传统报纸新闻采编在专业内的水平高、技术硬,但在如今快节奏的发展趋势中,已经不再被越来越来的民众所接纳。相比较于报纸行业,在互联网数字媒体平台上,借助于网络技术,一条新闻从编辑到只需要十几分钟、几分钟。总的来说,新闻时效性滞后是传统报纸新闻采编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传统报纸新闻行业的应对与创新

(一)明确定位了解受众需求

笔者以为,当下传统报纸新闻采编所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新媒体相对传统报纸而言,具有个性化突出、选择性强、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新媒体与市场受众之间的互动性非常强。换言之,正是因为新媒体打破了以往那种传统媒体主动灌输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让社会大众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并大量吸纳受众群。对此,笔者以为,审时度势、取优补劣是传统报纸新闻业今后发展与革新的侧重点。首先,要明确新形势下自己的位置,认清与新势力之间的差距所在,探寻出根源。如上述重点阐明的两点问题所言,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差、新闻内容传播速度慢、新闻的传播与表达形式不易被受众所接受。基于此,笔者以为,在采取必要的手段方略弥补多方差距的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凸显出自身原有的特色与优点,可以在新闻内容上取胜,保证内容的公正性、权威性、客观性、真实性、有效性。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快、广、新、奇是最大的优势,但内容上的趋同性、信息传播的鱼龙混杂等,是其缺陷。所以,弥补自身劣势、强化自身优势很关键。其次,在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保障内容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报道的深度。主动出击、策略求变,进一步了解受众需求,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多层次受众的不同需求,扩充影响力。

(二)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努力提升职业能力与新闻素养

报纸新闻采编过程中,立足于市场,借鉴汲取新媒体的优势,并以此进一步展现出自身固有的优势,比如专业性强、权威性高等。笔者以为,在改革实践推进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新闻的内容质量,而这一切均需要新闻记者、采编人员来完成。因为在新闻信息内容的采编与后续报道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前期的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对此,第一是要做足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是要注意采访的目的性、针对性、细节性,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泛谈。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汲取新媒体的优势,前文中已经明确介绍到了,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交互性强。因而,报纸新闻记者和编辑人员在采访与编辑中,一定要认识到采访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取得采访者的信任很关键,包括對不同性格、类型、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不同层次的采访对象,采访工作人员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传媒行业的优势篇10

一、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要求转型为全媒体集团

当前,传媒业的外部管理体制、政策、传播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从传播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媒介融合速度日趋加快。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新传播技术代表着新的方法论,代表着全新的规则和标准,需要全新的颠覆性的观念和运作模式。

其次,从传媒业发展趋势来看,平台化和大型信息服务终端日渐成为主流。目前,无论是彭博社、google、新浪、腾讯还是阿里巴巴都在致力于打造大型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从读者阅读趋势来看,去政治化、便捷化和碎片化时间利用渐成趋势;更为年轻的读者通过社区推荐来看新闻;读者从单一的阅读状态逐步转变为多重的阅读状态,即从一次感知一种事物到同时感知到多重传播模式。例如,现在的年轻人在工作的时候,同时会打开QQ等聊天工具、视频和新闻页面等。

第四,从文化大市场来看,精英文化逐步转变为大众文化下的诸多细分市场。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发展,过去精英人士一呼百应的精英文化时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大众文化时代,而且大众文化也裂分成不同的细分市场。

第五,从国家政策来看,国家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制定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行业性报纸改制今年底全部完成,而且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优势传媒集团实施跨区域、跨媒介扩张。

第六,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优势来看,传统媒体目前在区域性市场还有绝对的优势,但新媒体在全国性市场开发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第七,从商业模式来看,未来个性化的、用户定制化的分层次的信息服务市场将是除广告市场之外的潜在的巨大市场。

综上所述,未来传媒发展趋势是: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基础。而这些就要求传统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来顺应传媒业发展新趋势。

二、全媒体集团的含义及其实施关键

关于全媒体集团,现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立足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全媒体集团。

首先,全媒体集团要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全媒介介入,即要进入所有可能进入的媒介形态,包括报刊、广电、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

其次,要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打造大型信息终端平台,为全媒体战略打下最为坚实的平台基础。

三是适应全媒体战略的内在要求,逐步调整观念、采编流程、管理流程和经营流程等,逐步实现全流程再造。全媒体最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一方面必须要从观念上彻底认识到实施全媒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避免转型期间大范围的震动或震荡,逐步实现全流程再造。

因此,对于传统传媒集团来说,要成功实施全媒体战略,就必须打造大型信息服务平台,而要成功打造大型信息服务平台的关键是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源。

三、网络经济及其商业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全媒体运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信息产业尤其是在网络技术领域,由于“摩尔定律”和“复合学习曲线”的作用,使得网络技术产品效能提高的同时,其成本却在下跌,其边际生产成本甚至出现归零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经济就有其不同于其它经济的鲜明特点:先期成本很高(或者说沉没成本很高),后期成本较低,逐步为零。例如,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来搭建平台和研发先进的技术来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当用户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每增加一个用户只需要增加一点点设备,而且这种设备的价格也在快速下降,可以说用户的边际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用户数量越多越经济。由于网络经济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的显著特点,网络经济可以构建海量的巨型网络平台。

由于网络媒体的前期投入巨大,而后期成本投入较小,其就可以在基础业务平台方面利用免费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吸引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由于其平台的空间是海量的甚至是无限量的,成本低廉,网络媒体就有能力和意愿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而且由于其存储空间海量,它就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说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巨型平台发挥长尾效应,把各种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用户吸引到巨型平台上来。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体一般采取“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即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经济情况下,市场不仅仅只是买卖双方匹配的系统,更是市场多方共存的生态系统,其中只有某些方面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而更多地依靠三方或多方交易。

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网络媒体常常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以google为例,google对使用其一般搜索业务的用户免费,而通过广告主等第三方收费来补贴免费,或者把读者的流量转移到第三方的网站上,采取和第三方分成广告收入的方式来补贴免费。再以腾讯为例,普通使用qq的用户免费,而购买昂贵的qq道具的用户则来补贴免费,而在大量用户基础上开展的网络游戏等增值业务带来的收入更能很好地补贴免费。具体来说,网络媒体的收入来源一般是广告、深层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和售卖用户数据等。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在选择商业模式上,首先是要搭建大的平台,以尽可能多地吸引用户和流量,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商业价值高的用户;其次,要在大的平台下,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用户的特点来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加强本地化的生活资讯类内容服务是可以通用的方法。从具体的商业模式来看,网络媒体一方面通过大的流量来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另一方面为商业价值高或者有着特定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服务。信息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资讯和深层次信息,媒体为了吸引用户打造大平台,对基本资讯不收费,而对较高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服务进行阶梯化定价收费方式,即采取分层次信息收费模式。因此,未来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广告、分层信息服务费和电信运营商的流量分成。

四、全媒体集团转型的关键

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服务业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信息服务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未来信息服务市场的延伸空间巨大,信息服务市场会越来越大。

对于所有的传媒集团来说,其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打造大型的信息服务终端和平台,进而获得广告和进行分层次信息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的用户和流量,进而吸引广告;另一方面可以快速转型为网络媒体或者移动媒体;同时也能最大可能地获得流量分成。

在未来的分层次信息服务收费方面,其关键是要找到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在传统媒体下,由于其用户数比较小,可以通过机构、收入等传统的信息甄别机制来甄别,但是由于数量很少,很难形成大的收入流。在网络媒体以及移动媒体情况下,由于媒体和读者物理空间上的距离遥远,很难再依靠传统的信息甄别机制来找到用户,而网络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在于先打造大的平台,吸引足够多的用户,然后通过网络技术跟踪每个用户的需求偏好,然后再根据其消费偏好进行差别化定价和服务,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完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只有通过搭建大的平台,再采用新的技术对用户进行甄别,才能真正实现分层次信息收费。而要真正打造大型平台的目的,就必须要控制信息源。

传统传媒集团要真正转型为全媒体集团,并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积极进入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来打造大的平台。但是,由于囿于观念、体制、机制、技术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传统传媒集团单独办新媒体很难成功。可以采取“以资源换股权、以空间换时间”的原则与现有的网络媒体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来办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

五、积极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控制信息源,转型为全媒体集团

1.实施跨区域扩张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国家相关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今年来,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大力鼓励和支持优势传媒集团实施跨区域、跨媒介、跨空间、跨所有制扩张。我们可以据此预盼,制约传媒业发展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这两大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而这必将有利于优势传媒集团进行跨区域和跨行业扩张,并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

其次,当地政府手中掌控着大量的资源。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作为大政府的政府手中掌控着大量的资源,尤其是由于传媒业尚未完全市场化,大量的传媒资源仍旧掌握在当地政府的手中,例如,户外媒体资源、渠道资源等等。集团可以通过和当地的媒体合作而进入当地市场,进而获得这些延伸资源,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同时,实现双赢。目前,由于很多地区当地的媒体发展水平很低,当地政府担心当地媒体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因此,即使这些资源白白闲置,当地政府也不愿意把这些资源给当地媒体,以避免资源浪费。但是如果优势传媒集团和当地的媒体进行合作后,由于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舆论引导力,就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政府和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当地政府就会把这些资源给优势传媒集团利用。当然,这也要求其采取和当地媒体合作的方式进入。

第三,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源。未来传媒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信息服务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信息源的竞争,优势传媒集团通过跨区域扩张就可以控制更多的信息源,在未来的传媒业竞争中,无论是在传统媒体领域还是在新媒体领域中的竞争中都将处于有利地位。

第四,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一是通过实施跨区域扩张,不同地区的媒体在内容上有很多内容可以共用,这可以大量节省采编成本,并大幅度提升优势传媒集团相关单位的媒体影响力;其次,大家相互之间可以分享好的经营管理和采编经验,大大缩短学习时间。目前,对于大部分地市级媒体来说,关键是广告价格体系混乱所造成的经营困难,因此,只要派几个骨干就能快速提高其办报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获取较高的利润。

第五,可以在全国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呼应。如果优势传媒集团在全国创办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媒体的情况下,就可以形成遥相呼应,达到联动效应,大大提升其影响力。

第六,当地媒体逐渐接受跨区域合作的理念和方式。随着传媒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平面媒体的日渐式微,很多当地媒体的观念也在逐步转变,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观念上已经开始能够接受跨区域合作这种方式。

第七,地市级市场开始走向传媒业市场的中心舞台,未来传媒业市场主力军将是占据中国绝大多数版图的区域性市场。

2.实施跨区域扩张的路径选择

首先,在方式选择方面。传统平面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主要体现在办报能力上,因此,通过和当地媒体合作办报的途径更能发挥其心优势,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真金白银。同时,为了保障传统平面集团长期利益,应实行产权合作的方式。因此,跨区域合作的较好方式应该选择和当地媒体进行产权合作合作办报,并在获取信息源的基础上,延伸传媒产业链条进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和户外媒体等行业。

其次,在合作者选择方面。在进行合作者选择时,对于省会级城市,由于当地有2家以上的大型媒体存在,一般可以选择相对处于弱势的媒体进行合作,一方面更容易进行合作,另一方面成本也相对较低。而对于地市级城市,一般当地只有一家报社,因此,可以和当地媒体合办党报和都市报的方式来做。

第三,在重点合作区域选择方面。目前,合作的重点区域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区域的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的省会城市与较大城市。

第四,在实施主体方面。在各区域性城市合作方面,主要由都市报和党报负责实施,都市报主要复制“云南信息报模式”,党报主要复制“西江日报模式”。

3.配套措施。

当前,实施跨区域扩张主要面临集团统一认识、资金问题和当地政府担心失控等问题,因此,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配套措施,以保障跨区域扩张的顺利进行。

首先,集团要统一认识,大力支持跨区域扩张。跨区域扩张作为集团的重大战略选择,只有在集团内部形成共识,才能得到各个部门的支持,才能得到真正贯彻实施。

其次,要搭建良好的资本平台,解决好资金问题和其它问题。跨区域扩张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复杂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实施,建议集团可以和一个实力很强的、有良好背景的战略投资者或者其它资本平台捆绑起来联合运作,这样就能为集团的跨区域扩张营造良好的背景。具体合作方式是:集团出品牌资源、内容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战略投资者出资金、渠道以及其它支持资源,形成集团、战略投资者和当地媒体三方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来运作。

第三,打消当地政府“失控”的疑虑。目前,在和当地媒体合作时,当地政府最为担心的是不能够掌控未来合作媒体的话语权,怕丧失舆论引导能力。因此,在进行跨区域扩张时,既要切实保障集团的长期利益,也要消除当地政府的失控担忧。这就要在办报方式、合作方式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具体说来,在采编内容上,多突出本地区域化新闻,多体现建设性意见;在合作方式上,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在保持当地政府对当地媒体的掌控力和话语权的前提下,保证集团和战略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当然,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时,三个条件很重要:一是有很强的实力,包括资金实力和相关资源能力;二是了解和熟悉传媒业;三是和集团志同道合,处于长期合作目的。

第四,创新体制机制,实行管理层持股制度,解决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媒体成功的关键是优秀的人才,尤其是经营层,因此,必须建立起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有机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起收益和风险相匹配,权责利对等的企业制度。

六、转型将是一个长期阵痛过程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信息发展史,尤其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数量会越来越多,质量会越来越高,信息服务的市场和价值也必然呈现几何式发展态势。但伴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替代技术和媒介的出现,旧的媒介形态终究要被替代,报纸这种媒介形态在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之后,终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是新技术的胜利,更是历史规律使然!当然,从发展趋势来看,报纸消亡勿庸置疑,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报纸消亡的时间也不能简单地定为某个时点。从理论上说:先是发达国家的报纸先消亡,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报纸还会有一段时间的发展期;先是厚报变成薄报,再是日报变成周报甚至是期刊杂志。而最终,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完全改变和新技术的日渐成熟,报纸要么成功“涅磐”,要么关门走人!

对报纸走向消亡的趋势,可能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于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在时效性和互动性方面远优于报纸,所以一般的即时信息和一般资讯将主要在新媒体上呈现,而报纸的这部分功能将被新媒体完全替代,这导致现在的厚报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资讯支撑,日报必然变薄;而且由于读者和受众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读者以前读早报的时间将更多地通过新媒体获取资讯和信息,而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报时间”;在这一阶段,报纸的分类广告也被新媒体尤其是垂直细分类网站所代替。第二阶段,由于以前支撑报纸大规模广告的“早报”和“厚报”优势都已经消失,报纸的广告将出现大幅度下滑,而报纸新的业务增长点不足以弥补广告大幅度下滑带来的损失。第三阶段,由于即时性信息资讯和广告同时出现问题,报纸只能退守到纸质媒体最为擅长的深度报道和权威报道领域,日报消亡,一种可能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死去,另一种可能是转变为精英小众类的媒体继续存在,主要提供深度报道等,可能会以周报的形态存在。第四阶段,可能会存在一些印刷精美的期刊,或者说是报纸完全杂志化。最后是否完全消亡谁也不能判断,但是其地位逐步被边缘化,最终也就是可有可无,索然无味了。

对于传统传媒集团来说,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向全媒体集团转型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其次,必须认识到转型是一场长期融合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正如上文所述,报纸从厚报转变为薄报必然导致广告收入的大幅度下滑,但是如果新媒体尚未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的情况下,贸然剧烈转型只会是找死!因此,要最大可能地避免转型的阵痛,就必须在保持既有业务稳定的前提下,尽快培植新兴业务和收入源,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无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做大量扎实的工作和付出艰辛的努力。稍有不慎,就会掉入万丈深渊!

第三,传统媒体必须找准符合自身能力的转型战略。每个企业都只能在自身现状的基础上实现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于认清未来发展趋势,并在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的切实可行的转型之路,而不是今天就全部废掉自身的优势而全部投身到自身毫不熟悉的陌生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