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21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社区健康;亚健康;流行病

1亚健康的内涵

1989年,wHo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现代健康的概念至少包含了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4个层次的健康。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叫做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它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机体处于一种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失衡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

2亚健康表现及危害

目前认为,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很广,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在长时期难以确诊是哪种疾病者均可以概括其中。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依据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亚健康状态包括以下范畴: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碍,代谢紊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烦躁、不安、易怒、恐慌、焦虑、抑郁、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

3亚健康流行现状

3.1国外的流行状况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FatigueSydrom,CFS)是“亚健康”范畴的成员。198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此病,并拟定出相应的诊断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其中1/8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英国的调查表明,大约20%男性和25%妇女总感到疲劳,其中约1/4可能成为CFS。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另一项对1300名在职员工的调查证实,“上班族”的疲劳感似乎更强烈,72%的人自称一上班就觉得十分疲劳,75%的人常感到精力不支或头疼头晕,而主要原因多是“人际关系紧张”、“晋升太慢”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等。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已失去了500万有劳动力的男性,而且是国内生产总值越增高男性死亡数字越大。

3.2国内的流行状况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而其中的70%左右都是知识分子。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对全国十六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平均亚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国内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在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和生产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气质特点的人们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表现和发展结局是不尽相同的。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就性别而言,女性发病比男性高。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最容易发生亚健康的依次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和警察。

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而现在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多限于横断面研究,仅能得到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而不是得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但国内学者对教师、青少年、大学生、医护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亚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4亚健康研究的展望

亚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自然史与发生率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病因学研究比较薄弱;测量工具有待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干预措施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相关因素与亚健康的因果关系、亚健康研究与测量工具的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的统一、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仅有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使亚健康的研究缺乏充足的“有效证据”,从而使亚健康的预防、转归、临床评价等不易得出明确的科学结论。前瞻性的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是亚健康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综合采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量表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系统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亚健康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连晓媛,应激与生殖内分泌功能障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1)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2

1心理亚健康的界定

什么是心理亚健康?2008年以陶芳标为主编制了《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4,5],问卷中指出亚健康状态包括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两部分,其中心理亚健康包括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3个维度,共有39个项目,每个项目分6个等级,分别将持续3个月以上赋值为1,持续2个月以上赋值为2,持续1个月以上赋值为3,持续2w以上赋值为4,持续1w以上赋值为5,没有或持续不到1w赋值为6。将症状持续不到1个月的赋值为0,持续达1个月以上的赋值为1,分别计算每一个调查对象的得分,将总分≥1的界定为存在心理病理症状,界定标准为全国青少年学生症状数的p90,将心理病理症状总数≥8界定为心理亚健康状态[6]。刘欢欢[7]也曾对心理亚健康做过研究,将其定义为:"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的状态"。

2不同层次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状况

近年来,国内有关大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有很多。梅松丽[8]在对长春市1271名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发现,有34.8%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其中感到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8%、14.9%及11.6%,另外敌对症状、焦虑、抑郁的检出率也相对较高。张衡[9]对呼和浩特市29中的学生进行了心理亚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407名学生中,与108名属于心理亚健康状况,占总调查人数的26.5%,主要表现在紧张、心理烦躁、人际关系敏感、学习适应困难等方面。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状况也不容忽视。雷军在山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调查[10]中指出,在被调查的409名高职学生中,大约有76.7%的学生在学习、工作中都感觉到不同程度的劳累,且存在着自我感觉压抑、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较高。李力生[11]等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心理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为61.8%,其中女生亚健康者的比例为56.%,男生则较高,为67.7%,作者认为可能与男女生处理事情的方式,应对情绪的方法及生活习性不同所致。

3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干预

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干预所采用的方法大多为集体(团体)辅导、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生物反馈疗法、个体心理咨询等等[12]。不同干预方法的使用,所达到的干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肖艳红[13]等对120名存在心理亚健康的在校大学生采用集体心理辅导、生物反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发现,3个月后,SCL-90总均分、抑郁、焦虑等均有显著性降低。陈瑜[14]对广州某医科院校168名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4w的干预实验,共将其分为音乐组(34人)、健身组(33人)、健康课组(32人)、综合组(32人)、对照组(37人),共五组。实验结果显示,音乐组、健康课组以及综合组的mR总分、SCL-90总均分、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4因子得分,pSQi总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建设组的mR总分,SCL-90总均分、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4研究意义与展望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未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社会实践,还必须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收到了来自诸如学业、就业、感情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心理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心理健康不仅是一切个人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性格上活泼好动,情绪波动比较大,易激动好怒,更容易出现诸如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出现学习困难、沟通及情感交流障碍等问题。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研究目的在于减少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对于有心理亚健康行为的青少年能够做出及时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干预,以求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今后顺利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勇.试议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2):60.

[2]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2,176:23-56.

[3]mikolaidisG.indeterminacyofdefinitionsandcriteriainmentalhealth:casestudyofemotionaldisorders[J].evalClinpract,2013,19(3):531-536.

[4]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5]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31-1033.

[6]陶芳标,邢超,袁长江,等.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全国常模研制[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292-295.

[7]刘欢欢.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

[8]梅松丽,李晶华,马晓黎,等.长春市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2007,02(36):215-216.

[9]张衡.呼和浩特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调查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0]雷军.山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94):18-19.

[11]李力生,井蕊,王泓午.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8(24):990-992.

[12]李爱叶.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研究及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2010,1:48-50.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亚健康;吸烟;饮酒;对比研究;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179R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4-0301-03

CorrelationofadolescentSub-healthwithtobaccoandalcoholUse/wanYu-hui,taoFang-biao,HUChuan-lai,etal.DepartmentofmaternalandChildHealth,SchoolofpublicHealth,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03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escribetheratesofsub-healthstatus,tobaccoandalcoholuseinadolescents,andtoexplorecorrelationofsub-healthwithtobaccoandalcoholuse.methodsBasedonconvenientsampleprinciple,questionnairesurveywascarriedoutin17622studentsfromeightcities.twoclasseswereselectedingrade1and2fromjuniorhighschools,seniorhighschoolsanduniversities.multidimensionalSub-healthQuestionnaireofadolescents,tobaccoandalcoholusewithinonemonthwereinvestigated.Chi-squaretestwasusedtocompareratesofsub-healthstatus,tobaccoandalcoholuseandtheindicesbyvariousnumbersofsub-healthsymptomsinadolescents.ResultsRatesof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sub-healthandpsychosomaticsub-healthsymptomsinboyswere18.8%,27.1%,and36.6%,respectively,which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girls(17.2%,25.7%and34.1%).Ratesoftobacco,alcoholuseandbeingdrunkinadolescentswere6.8%,13.7%,1.7%,respectively,whichwashigherinboysthaningirlsfromeachgroup.Ratesoftobaccoandalcoholuseincreasedalongwiththeincreaseofsymptomnumbersofphysiologicalsub-health,psychologicalsub-healthandpsychosomaticsub-health.ConclusionSub-health,andtobaccooralcoholusearecommonproblemsinChineseadolescents.Sub-healthstatusiscloselyrelatedwithtobaccoandalcoholuse.itisimportanttoscreensub-healthsymptomsandstatus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tobaccoandalcoholuseinadolescents.

【Keywords】Sub-health;Smoking;alcoholdrinking;Comparativestudy;adolescent

【基金项目】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aa02Z427)。

【作者简介】万宇辉(1983-),男,安徽凤台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与健康。

【作者单位】1安徽医科大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合肥230032;2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

【通讯作者】胡传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肥230032;e-mail:huchuanlai@ahmu.省略。

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根源和基础。烟酒使用(tobaccoandalcoholuse)是青少年较为常见的物质成瘾行为,在我国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健康并引发社会问题[1-2]。许多研究发现,亚健康相关症状与烟酒使用的发生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有针对性地了解青少年两者的相互关系,对青少年烟酒使用的防制有重要意义[3-6]。本研究于2008年3月选择全国8座城市的部分在校生为调查对象,了解亚健康状态和烟酒使用问题的发生情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哈尔滨、北京、太原、重庆、贵阳、鄂州、绍兴、广州8座城市中,选择城乡初中(初一、初二)、高中(高一、高二)及大学(大一、大二)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全国共收回问卷18790份,有效问卷共17622份,有效应答率为93.8%。其中男生8599名,占48.8%;女生9023名,占51.2%。

1.2方法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7-9]以及1个月内烟酒使用问题进行调查。烟酒使用包括1个月内吸烟、饮酒及醉酒的发生情况,吸烟1支以上、喝酒1次以上、喝吐1次以上分别作为吸烟、饮酒及醉酒的界定标准。

1.3排除标准排除有器质性疾病或神经精神性疾病的青少年,并剔除填写漏项较多(漏填率>15%)的问卷。

1.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进行资料录入,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状况及烟酒使用检出率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并比较不同亚健康症状数烟酒使用检出率的差异。

2结果

2.1青少年亚健康相关症状的检出情况男生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相关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7.9%,36.3%,44.6%,女生分别为29.0%,37.2%,4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60,1.497,0.181,p值均>0.05)。男生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各组亚健康相关症状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青少年烟酒使用的检出情况最近1个月,青少年学生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分别为6.8%,13.7%,1.7%。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青少年亚健康状态与烟酒使用

2.3.1不同性别不同躯体亚健康症状数青少年烟酒使用情况男、女生及总体学生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都随着躯体亚健康症状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2不同性别不同心理亚健康症状青少年烟酒使用情况男、女生及总体学生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都随着心理亚健康症状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3不同性别不同亚健康症状检出数青少年烟酒使用情况男、女生及总体学生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都随着身心亚健康症状的增加而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讨论

虽然对亚健康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但我国许多学者都对亚健康进行了尝试研究。汤建军等[10]利用Delphi方法分析了1409名高中生的亚健康状况,男、女生亚健康状况的检出率分别为59.93%和56.1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范存欣等[11]利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问卷在大学生中进行了试用,亚健康检出率男生为58.55%,女生为64.63%,女生明显高于男生。本次研究无论亚健康症状还是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都要低于上述研究结果,这主要因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不同,彼此间可比性不强。本次研究发现,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女生各组亚健康状态检出率高于男生,而总体亚健康症状的检出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推测,男女学生都是亚健康高发人群,只是亚健康的严重程度不同。

吸烟和饮酒是许多国家青少年中常见的健康危害行为。美国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发现,1个月内有23.0%的学生吸烟,43.3%的学生饮酒,烟酒使用的检出率都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12]。我国广东省城镇青少年1个月内吸烟和饮酒的检出率分别为5.06%和24.98%,男生明显高于女生[13]。本研究发现,1个月内青少年吸烟、饮酒及醉酒的检出率分别为6.8%,13.7%,1.7%,性别差异与上述研究一致,这与男生社交活动相对较多有关;另外伴随饮酒的增多,醉酒的检出率随之增加。

Dudas等[14]对随机抽取的职业学校和高中学校学生215名进行调查显示,吸烟的学生比不吸烟的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规律吸烟的学生抑郁症状得分高于不吸烟的学生及偶尔吸烟的学生,且有抑郁、焦虑障碍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吸烟者。姜彩霞等[15]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往往伴随饮酒的行为,这些学生的抑郁、紧张、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也更为突出。Delva等[16]研究表示,54.6%饮酒的青少年女生至少出现1种抑郁症状,近1/3出现2种,饮酒与抑郁症状关系密切。本次研究也发现,躯体、心理以及身心亚健康与吸烟、饮酒、醉酒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烟酒使用的的检出率随着亚健康症状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改善青少年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烟酒使用的防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参考文献

[1]tHatCHeRDL,CoRneLiUSJR,CLaRKDB.adolescentalcoholusedisorderspredictborderlinepersonality.addictBehav,2005,30(9):1709-1724.

[2]陶芳标,高茗,卫国,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因素结构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71-573.

[3]LewinSoHnpm,SHanKmanSa,GaUJm,etal.theprevalenceandco-morbidityofsubthresholdpsychiatricconditions.psycholmed,2004,34(4):613-622.

[4]FeHmL,BeeSDoK,JaCoBiF,etal.Socialanxietydisorderaboveandbelowthediagnosticthreshold:prevalence,comorbidityandimpairmentinthegeneralpopulation.Socpsychiatrypsychiatrepidemiol,2008,43(4):257-265.

[5]mCCaFFeRYJm,papanDonatoSGD,StantonC,etal.DepressivesymptomsandcigarettesmokingintwinsfromthenationalLongitudinalStudyofadolescentHealth.Healthpsychol,2008,27(3):S207-S215.

[6]SHRieRLa,HaRRiSSK,KURLanDm,etal.Substanceuseproblemsandassociatedpsychiatricsymptomsamongadolescentsinprimarycare.pediatrics,2003,111(6pt1):e699-e705.

[7]齐秀玉,陶芳标,胡传来,等.中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编制.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25-1028.

[8]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31-1033.

[9]万宇辉,胡传来,陶芳标,等.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反应度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35-1036.

[10]汤建军,韩慧,李红影,等.蚌埠市某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8-619.

[1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391.

[12]eatonDK,KannL,KinCHenS,etal.Youthriskbehaviorsurveillance-UnitedStates,2005.mmwRSurveillSumm,2006,55(5):1-108.

[13]聂少萍,马文军,李海康,等.广东省城市青少年成瘾行为流行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895-897.

[14]DUDaSRB,HanSK,BaRaBaSK.anxiety,depressionandsmokinginschoolchildren:implicationsforsmokingprevention.JRSocHealth,2005,125(2):87-92.

[15]姜彩霞,裘欣,杨海飞,等.杭州市城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37-1038.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亚健康;影响因素;医务人员;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影响健康的因素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亚健康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经医疗机构系统检查未发现疾病,患者自己感觉到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亚健康及患病状态会严重影响其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早期发现医务人员存在的健康问题,可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进行调理和改善,避免其因继续透支健康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索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医务人员健康状态的综合干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于2011年12月29日-2012年1月21日,对北京市宣武医院参加2012年度健康体检的在职职工进行问卷调查,此次接受健康体检的在职职工的年龄均≥40岁。2012年度健康体检人数为914人,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97份,有效应答率为87.20%。

1.2研究工具及方法

1.2.1亚健康状态评价问卷(suboptimalhealthstatusquestion-naires-25,SHSQ-25)

SHSQ-25是由本课题组研发的,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疲劳症状、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免疫力症状及精神症状5个维度、25个条目。询问研究对象最近3个月内各不适症状出现的频率,采用5级计分法。首先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人员根据病史和体检结果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慢性肝病、血液病、结核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及肿瘤等慢性病的研究对象归为患病组(447人);余下的研究对象,若问卷总得分≥35分归为亚健康组(114人),总得分

1.2.2哥本哈根社会心理问卷(Copenhagenpsyehosoeialques-tionnaire,CopSoQ)CopSoQ由Kristensen等编制。本研究使用CopSoQ(短版)中与工作应激相关的共34道题,分为工作要求、个人影响与发展、人际关系与领导能力、工作不稳定性及工作满意度五个一阶因子。其中工作要求和工作不稳定性的得分越高意味着越容易发生职业紧张,归为二阶因子“消极因子”;而其余3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越不容易发生职业紧张,归为二阶因子“积极因子”。根据二阶因子模型中标准化回归系数计算因子得分。

1.2.3生活压力量表(familystressscales,FSS)FSS中文版由徐丽英引进,主要从与家庭成员关系、家务负担、家庭经济负担、家庭责任方面反映家庭压力,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共有5个条目,分数越高表明生活压力越大。

1.2.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tion-naire,SCSQ)SCSQ由解亚宁编制,用于评定研究对象的应对方式,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有20个条目,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因子得分为因子条目平均分。

1.2.5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socialsupportscale,pSSS)pSSS由Zimet等编制,姜乾金等修订为中文版,用以评估个体领悟到的各种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有12个条目,分为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三项计分,因子得分为因子条目总分,分数越高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录入,采用iBmSpSSamosv20.0软件建立二阶因子模型及标准回归系数,采用iBmSpSSStatisticv20.0软件进行其他统计检验。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健康状态的单因素分析采用R×C列联表X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工作应激、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不同健康状态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e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向前法,sls=sle=0.05)。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与不同健康状态的关系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岗位类别、体育锻炼和吸烟情况者的健康状态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工作应激、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不同健康状态的关系不同健康状态者在CopSoQ中积极因子、消极因子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stie回归分析为筛选出亚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健康状态为因变量(分为健康1、亚健康2和患病3),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岗位类别、体育锻炼、吸烟、CopSoQ一积极二阶因子、CopSoQ一消极二阶因子、FSS-生活压力和SCSQ-消极应对为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e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CopSoQ-消极二阶因子及FSS-生活压力为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3)。

3、讨论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更为普遍,现已成为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而医务人员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缜密的思维、良好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密集,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比其他职业人群承受更大的压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在40岁及以上医务人员中慢性病患病率高达56.09%,亚健康率为14.30%,40~45岁的医务人员亚健康检出率最高(20.00%),与现有研究相符。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5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82-2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医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对疾病的策略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保健,当今医学的主题是预防疾病,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正如分子医学家海瑟汀(williamHaseltine)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未病先知的新纪元,医药将从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

理想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1]。前苏联学着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2]。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广义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较多的主诉症状,但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类似于前病未病态;另一种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有潜在病理信息[4],类似于潜病未病态。心理社会因素[5-6]、不良个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环境因素均与亚健康息息相关[7];过度紧张、过强压力、反复挫折、过分疲劳、环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亚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法国把它视之为“人类的新传染病”[10]。据有关研究资料提示:CFS发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45岁;在儿童最普遍的发病年龄为13~15岁,但也有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发病;CFS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响着所有种族的人群[11]。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警察、学生、少年、知识分子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多发人群[12-13]。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1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15]“治未病”学术思想既有广义的内涵又有狭义的内涵,其广义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方面的内容。“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其狭义的概念则仅仅指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16-17]。中医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即属于“未病”的狭义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养生防病方法。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张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体育运动、精神情志、药物调理等方面全面调节,亦是对人体养生之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十分重要的环节[18],亚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亚健康不仅要重视精神休养和提高心理素质,还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稳定思想情绪[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现今,“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影响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都具有某种倾向性。匡氏认为体质要素具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可变性、转化性、相关复合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等特性[20]。

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21-22]。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强弱及心理素质等机体反应性与亚健康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体质学的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医学观及人体观,对于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这一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辨证认为亚健康状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23],亚健康的症状表现,几乎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有涉及,其主要表现为疲劳,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而脏腑气机失调是关键,所以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24]。根据体质的辨证分型来研究亚健康的防治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课题。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可分为9种基本类型[25]。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体征、常见表现、心理体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贺氏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2268例观察对象进行调研,归纳不同职业、嗜好、年龄群体的体质差异[26]。王氏通过调查,观察到男女体质有不同特点[27]。何氏等对2267例观察对象的调研表明,人群的体质构成与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季节时令有明显关系,从体质调研角度分析阐发了中医因时因地制宜的合理性[28]。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29-30]。体质学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阐发而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辨别易感人群,调整改善体质状态,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这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要达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从有病求“医”变成“预防为主”。医学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31]。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改善病理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选择,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转化。“治未病”理论的精髓: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32]。其思想理论的建立与普及,将使医学从长期以来只“治已病”的消极局面中解放出来,象战争的上策是“不战而胜”那样,把疾病消灭在未病阶段,最终实现“不医而治”的境界。所以“治未病”理论及体质学说是对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porthCm.pathophysiologyConceptsofalteredHeathStates[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5thed,2002:3-16.

[2]王德坤.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2,18(5):47-49.

[3]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4]郑秋浦,段留法.亚健康研究现状[J].保健医学杂志,2003,5(2):67-70.

[5]BuchwaldD,HerrellR,ashtonS,eta1.atwinstudyofchronicfatigue[J].psychosommed,2001,63(3):936―943.

[6]Hashimoton,KuraishiY,Yokoset,eta1.Chronicfatiguesydrome――51casesintheJikei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J].nipponRinsho,1992,5o(11):2653―2664.

[7]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

2003,34(2):43.

[8]何以蓓,寿芳,张秀峰.亚健康的中医认识及防治措施[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13-14.

[9]孙宪民,任平.关于亚健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2(8):1255-1256.

[10]靳丽.亚健康目前研究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16.

[11]workingGroupoftheRoyalaustralasianCollegeofphysicians.Chronicfatiguesyndrome.Clinicalpractiveguidelines-2002[J].medJaust,2002,176(1):23―561.

[12]布明德,刘秀芬.谈亚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养生,2001,(10):9-10.

[13]杨振中,张军丽.浅谈“亚健康”及其辨证施膳[J].中国社会医学,2003,

9(1):1.

[14]赵瑞芹,宋振峰,王硕.中国居民亚健康水平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2001,(1):48-49.

[15]袁嘉丽,李庆生,王焕校.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3,21(1);60,76.

[16]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8.

[17]王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137.

[18]张丽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思路探讨[J].陕西中医,2003,24(6):530-531.

[19]许军,王庆等.亚健康的评价[J].中华临床医药,2003,4(8):1-2.

[20]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6.

[21]何裕民.关于亚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商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6):47-48.

[22]何裕民.次(亚)健康状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5―8.

[23]姚亚南.中医学与“亚健康”状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4(1):56.

[24]武维屏,边永军.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2000,41(4):

56.

[2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28):1-8.

[26]贺明,严清,吴亦樵.体质差异的社会学调查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6,(9):48-50.

[27]王莉,何裕民.男女体质特点及其异同的研究――附2967例流调资料的模糊识别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7-9.

[28]何裕民,高钦颖.从体质调研结果探讨因时因地治宜治则[J].中医杂志,1986,27(5):47-50.

[29]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30]靳琦.王琦“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41―45.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干预性研究;健康状况;评价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161.5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8-0691-02

effectsoftheinterventionmeasurestotheCurrentStudents’Sub-healthConditin/GaoYu-ping,ZHaoLe-dong.HospitalofHenaninstituteofFinanceandeconomy,Zhengzhou(45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ppraisetheeffectsofinterventionmeasurerstothecurrentstudents’sub-healthcondition,andtoprovidereferenceforpreventionmeasurestosub-health.methodsaclusterstratifiedsampleof1747undergraduateswereinvestigatedbya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100studentsweredividedinto2groups:50studentswhoreceivedhealthinterventionweretakenasexperimentalgroup,anther50onesweretakenascontrol.Resultstheprevalencerateofsub-healthwas65.94%,whichwas61.27%formaleand70.39%forfemale(p<0.01).theeffectiveratewas38.0%,96.0%and93.6%incontrolgroup,interventiongroupandvalidategrouprespectively(p<0.01).Conclusionthehealthinterventionhadremarkableeffecttosub-healthyundergraduates.

【Keywords】interventionstudies;Healthstatus;evaluationstudies;Students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存在,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2]。为了解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实施健康干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随机分层整群抽样原则抽取河南省2000名高等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47份,有效回收率为87.35%。

1.2方法

1.2.1亚健康状态的评定由于国内外医学界对亚健康的诊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3],根据有关文献对亚健康的定义、临床表现[4-5],自行设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表,包括17项33个症状调查项目和12项原因调查项目,把17项症状调查项目分别赋以不同的分值和权重,按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每个人的得分。凡得分达到或超过30分,即认定其处于亚健康状态。

1.2.2干预措施随机抽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100名大学生进行分组,a组为实验组,进行健康咨询,实施健康干预措施,3个月后回访;B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健康干预,在回访a组的同时也回访B组,了解亚健康状态自然改善情况;将B组中无改善者定为C组即验证组,再进行健康干预,3个月后评价。具体的干预措施有:(1)对于心理压力较大者,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健康咨询,建议多听优美动听音乐,多参加团体活动,多与同学们交流,缓解心理压力。(2)对于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多次回访,促使其逐步调整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戒除网瘾等,坚持锻炼。(3)对饮食不规律者,指导其饮食搭配,规律进餐,调整饮食结构,每天坚持喝牛奶等。(4)对于经常熬夜的大学生,建议其增加睡眠时间,保证每天睡眠8h。(5)对长期有失眠、健忘等症状的大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用中药辨证治疗。如失眠、健忘伴腰酸足软、头晕、耳鸣等症状,口服六味地黄丸调整;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四肢倦怠、面色少华,用归脾汤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6)对月经延期、闭经的女大学生用乌鸡白凤丸、妇宁颗粒等中药进行调整。

1.2.3统计分析应用SpSS1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检出情况在1747名大学生中,检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有1152人,占65.94%。其中男生852名,有522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61.27%;女生895名,有63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7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77,p<0.01)。

2.2不同年级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检出率比较不同年级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4,p<0.01)。见表1。

2.3干预效果采取健康干预措施的a组与未采取任何措施的B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4,p<0.01)。C组实施健康干预措施3个月后,回访有效率达93.6%。未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B组,与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C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6,p<0.01)。见表2。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的含义为:“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6]。关于亚健康状态,wHo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即从健康发展成疾病的过渡阶段,是疾病前状态。中医的虚症属于亚健康状态范畴[4]。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主要有:(1)就业压力大,有90%以上的大学生为就业担忧。(2)学习、考研压力大,尤其是女大学生,为取得好成绩,经常熬夜,睡眠不足。由于过度疲劳,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部分女大学生出现月经紊乱。(3)生活习惯不良,抽烟、饮酒、经常不吃早餐、暴饮暴食、偏食。(4)无规律、适量锻炼的习惯。(5)失恋、与同学关系不融洽。(6)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大。(7)迷恋网络、电子游戏等。与已有的同类研究[7-10]相比,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引起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检出率明显高于男大学生,这与周玲玲[11]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生理上的差别,女大学生每个月身体要经过一次周期性的变化,要想与男大学生取得同样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要比男大学生大;二是尽管男女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压力,但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比男大学生更大。

研究还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高考,休息一整个假期后进入大学,接触的都是基础课,学习压力与其他年级相比要小得多,因此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较低。大二年级学生由于开始学习专业课,很多学生不适应,学习压力要大一些,亚健康状态检出率相对较高,与由娟[12]研究结果一致。大四年级学生由于就业、考研等方面的压力很大,因此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最高。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本研究启示,健康干预措施对缓解或消除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具有积极意义和显著效果,因此在更大范围内对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实施健康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应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施以不同的健康干预措施,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恢复。

4参考文献

[1]陈瑜,张小远.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1007-1008.

[2]宁南,殷瑞.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咸宁学院学报,2006,26(3):143-146.

[3]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2,19(1):10-13

[4]李洪滋.运动与健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4.

[5]曹艳华.亚健康成因与调控.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1):1060

[6]刘凯.健康必读书.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2.

[7]宗继军.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3):42-44.

[8]黄丽玲.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6):43-44.

[9]王锐,朱壮志.当代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与对策.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40-41.

[10]杨现新,刘燕,韩光宇.河南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4.

[11]周玲玲.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619.

[12]由娟.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96-797.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7

【摘要】【目的】分析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为亚健康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对广州、成都、杭州、上海、北京等市体检人群进行调研,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纳入分析的838例亚健康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群所占比例(364%)最高,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占592%),亚健康状态中以疲劳、失眠、疼痛为3大常见症状(占523%)。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以偏颇质为主(613例,732%),而偏颇质以阳虚质(178例,213%)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质120例(143%)与阴虚质82例(97%)。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在社会应对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亚健康;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也称“第三状态”。随着社会压力明显加大,亚健康状态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头号问题。根据目前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结果,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6年度公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本课题组根据以上标准,制定了检测亚健康人群的《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并采用此量表对广州、成都、杭州、上海、北京等市体检人群进行调研,以期分析其中医体质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受检人群筛选流程(1)排除患病人群:应用《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根据受检者不适症状,筛选出可能的亚健康人群。(2)排除性诊断:通过进行B超、生化、影像等检查,排除明确有疾病的人群,如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可疑问题,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疾病状态。(3)在初步筛检、排除性诊断的基础上,依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标准(存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持续3个月或以上,对个体造成明显影响者;或并发其他疾病,但对机体无明显影响,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没有因果关系),确定受检人群。如不适状态达到一定影响程度,超过1个月但未达3个月者判断为可疑亚健康状态[2-3]。

12研究对象受检者为2007年8月20日至2008年3月15日体检人群,包括广州市1039例、成都市148例、杭州市18例、上海市96例,共1301例。

13调查方法由经培训的医师及研究生发放已编号的《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受检者需填写知情同意书,个人信息,疾病状态、不适状态自评,《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状态》评测表[4],特质应对量表(tCSQ)[5],生活质量量表(SF36)[6]等。量表计分标准按照各量表测评规则计算。《中医特征表》(以中医十问歌为基础,由本课题组筛选相关文献条目而设置)由主治职称以上医师现场填写并即时给予症候判断。

问卷均需独立填写,当场自填收回,对无能力填写者则由调查员询问填写。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1份,有效回收率为925%。收集资料,录入数据后采用SpSS13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调查人群分布概况参加本研究共有1301人,其中98例(占总人数的75%)填写不全或怀疑其他疾病建议进一步体检者均不纳入统计。纳入者1203人(占总人数925%),其中健康人群为199例(165%),疾病人群166例(138%),亚健康人群838例(697%,包含可疑亚健康人群208例)。

22一般资料

221亚健康各分型分布情况依据《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中躯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各分型对应症状条目的均分值,以最高分值者作为受检者的分型。亚健康各分型中以心理亚健康最为常见(479例,572%),其次为社会适应性亚健康228例(272%)及躯体亚健康131例(156%)。

222年龄分布情况在受检人群的各个年龄段中,20~29岁年龄段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245/296,828%),在确定为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群所占构成比最高(305/838,364%)。结合亚健康分型观察,20~39岁年龄段人群中属心理亚健康分型所占人数比例高于躯体及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人群,提示在青年人群中心理压力可能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年龄段亚健康状态人群各分型构成比比较n(p/%)

年龄段(岁)受检者亚健康人群躯体亚健康型心理亚健康型社会适应性亚健康型18~1923(19)15(18)6(46)8(17)1(04)20~29296(246)245(292)26(198)155(324)64(281)30~39456(379)305(364)30(229)190(397)85(373)40~49285(237)178(212)37(282)84(175)57(250)50~59143(119)95(113)32(244)42(88)21(92)合计1203838131479228

223学历分布情况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592%,其中大专学历人群共243例(290%),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共253例(302%),提示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组成部分。

224职业分布情况亚健康人群的职业分布主要以商业与服务业人群(273例,326%)、专业技术人员(246例,294%)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225例,268%)为主。职业分布调查结果提示以脑力工作为主的人群,特别是服务业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亚健康状态。

225亚健康各状态的分布情况在亚健康人群中,其他类是指不能分辨自己最不适状态的人,共283例,占338%。在可分辨的不适状态中,疲劳(252例)、失眠(214例)、疼痛(164例)为最常出现的状态(见图1)。其中疲劳状态人群以精神不振易疲劳(161例),记忆力减退(73例),体虚无力(70例),颈肩酸痛(60例)为主要伴随症状;失眠状态人群以睡得不深(108例),多梦(78例),难以入睡(65例),精神不振易疲劳(55例),记忆力减退(55例),颈肩酸痛(47例)为主要伴随症状;疼痛状态人群以颈肩酸痛(71例),腰腿酸痛(55例),精神不振易疲劳(38例),记忆力减退(36例)为主要伴随症状。

在这3种状态中,精神不振易疲劳、颈肩酸痛、记忆力减退3个症状反复伴随出现,提示这3个症状可能是亚健康状态的核心症状。

图1亚健康各状态分布情况

23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社会应对与生存质量分布情况

231体质分布情况比较根据中医体质分类方法[4]判断,健康人群中,以平和质人群为主,共120例(603%),偏颇质合计78例(392%)。在亚健康人群中以偏颇质人群为主,共613例(73%),平和质有225例(268%)。值得注意的是亚健康人群的偏颇质以阳虚质(178例,290%)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质(120例,196%)与阴虚质(82例,134%)。

232社会应对方式比较按照特质应对方式问卷[5](tCSQ)对双向应对方式的测试结果进行评分,结果表明亚健康状态人群与健康人群社会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2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

社会应对方式评分比较(±s)s/分

人群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健康人群(n=199)2165±6643847±742亚健康人群(n=838)2685±800①3612±754①统计方法:单样本t检验;①p

233生存质量比较运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6]评分规则进行测量计算,健康状态者与亚健康状态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3健康人群与亚健康人群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s/分条目健康人群(n=198)亚健康人群(n=838)生理机能922±128878±162①生理职能921±199799±317①躯体疼痛855±136758±192①一般健康状况757±169602±194①精力776±127658±167①社会功能904±135832±174①情感职能916±212734±367①精神健康808±121703±156①健康变化610±177571±181①统计方法:单样本t检验;①p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增强,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状态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首要问题。随着健康新理念的传播,更多的人群已经开始关注并重视检测自身的健康状态。在本次调研中,《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的回收率达到925%,可见亚健康状态已在人群中逐渐被引起重视。本次调研的结果提示,亚健康人群以青年为主,亚健康状态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同时应对方式可能是亚健康状态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关键问题。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的明显差异,提示干预亚健康势在必行。

31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心身失调的失衡状态亚健康状态因不适症状持续时间持久已经影响到工作生活而逐渐被重视。不适症状从属于躯体生理的不健康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亚健康状态的分型中,心理亚健康状态所占比例最高,且高学历的脑力劳动者、20~40岁年龄段处于机体功能全盛时期的年青人明显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说明在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中,心理因素占据重要的地位,正如中医学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神立不正,形亦难恃,亚健康状态归根结底是机体心身失调的结果。《黄帝内经》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亚健康人群正是因为平素紧张与高压的工作生活导致心理环境出现了偏倚,长期的负面情绪影响导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也随之发生紊乱,从而出现躯体化的不适症状。中医强调“不妄作劳”,而现代人动辄熬夜加班,通宵达旦,加之竞争激烈,致劳心忧思,精神俱疲,“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高比例的出现也提示了干预亚健康状态刻不容缓。

32亚健康人群以虚性体质为主亚健康人群中以偏颇质人群为主,其中阳虚质、气虚质占据一半以上,这个结果与目前中医学术界提出的亚健康以虚性体质为主的观念吻合[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该人群长期在室内工作,缺乏必要的运动,加之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脾气不旺,正气渐虚,遂使原来的平和体质逐步向气虚体质转化。气虚日久则损及阳,加之长期熬夜,常在空调环境工作,日益耗损阳气,体质容易向阳虚质转变。气虚与阳虚所表现出来的疲倦乏力、易感冒、畏寒肢冷也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不适症状吻合。

亚健康状态症状繁多,中医体质是系统化的一系列症状的有效组合。对于个体而言,每一个个体倾向于某一种体质,而以体质为中心对亚健康人群进行辨识分类,可掌握亚健康人群的整体体质分布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本的原则,并为有效、系统化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指引。

33亚健康状态人群生存质量低于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较健康人群更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可能因亚健康人群出现社会适应性减退所致。亚健康人群躯体、心理甚至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必然影响了这个人群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也说明亚健康人群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精力等方面的生存质量评估低于健康人群。生存质量的下降提示亚健康状态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问题。

亚健康状态症状的错综复杂以及干预措施的不确定性和缺乏针对性,是亚健康状态调查存在困难的原因之一。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识与分类研究从亚健康主要状态、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出发,结合心理及应对方式进行综合测评,可较系统地研究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这将为系统化干预亚健康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谢东北,林玲.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

[3]裴雯.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C].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学分类与评测标准(试行)[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8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 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文化氛围不好等。

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宪章》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完整,因为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环境因素和行政手段)。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健康促进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郑康生,汪晓阳.人口健康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教育[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张彦军.增强知识分子健康意识的现实意义[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8-40.

[3]陆永庆.“英年早逝”与高校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2(4):412-415.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研究生;亚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76-02

收稿日期:2007-03-03

作者简介:李萍(1964-),女,辽宁盖平人,副教授,从事人体科学和学校体育研究。

为探讨普通高校研究生的亚健康状态,我们选取了14所普通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400份,(每校男、女各50名),回收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88.86%。问卷分半信度为0.7307,其信度符合社会学研究要求。问卷发放前,设计内容由8位医学、体育教育学专家进行修改和增删,并对问卷进行了专家效度检验。将有效问卷做统计处理的数据为依据,分析归纳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结果与分析

“亚健康”,又称“机体第三种状态”、“病前状态”或“灰色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这是由于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低下所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用现代各种先进的检测方法很难确诊这种状态是某种疾病,其表现是疲乏无力、情绪不稳、烦躁失眠、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健忘、胸闷、心悸等。亚健康可发生于任何人群,尤其是在高学历知识分子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2000年调查的1800名白领员工中,70%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惊人的数据警示我们,对于“亚健康”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认真对待。

导致“亚健康”状态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趋激烈,它使人们长期处于心理压力过大、超负荷运转的紧张状态中。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不断变化,也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面化、形式化、物质化的倾向加剧,人们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冷漠使人游离健康。自然生态的破坏、城市人口密集、住宅高层化、环境污染等,也使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受到伤害,人的健康状况因之下滑为“亚健康”。人们普遍缺乏现代体育理念也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

(一)研究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

研究生“亚健康”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疲劳、失眠、四肢乏力、经常感冒、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但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结果正常。随着社会竞争更加剧烈,对研究生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也愈来愈高,研究生在意识、智力、情绪、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表现比较突出。调查显示,研究生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占36.74%,身体疾病或身体不适感较重的占54.31%,并且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在20岁―25岁、25岁―30岁、3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中发生率呈递增现象。

(二)研究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分析

现代研究认为,精神性疾病、机能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包括很多器质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性疾病以及肿瘤等,均与情志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有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出现的也正是这些病因,它们有共同的病理基础,故医学界提出亚健康是众多现代疾病的先导。调查显示,有近60%的研究生存在身体和心理亚健康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列前五位的原因是心理失调、逆时而作、不良生活习惯、缺乏合理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见表1)。

1.心理失调

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众说纷纭,具体标准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1)情绪积极稳定;(2)认知和智力正常;(3)人格健全和完善;(4)人际关系协调。

导致研究生心理失调的原因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也有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其中学习、科研负担重,考博压力大,大多数人分秒必争地学习,尽量减少自己的睡眠时间。另外,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也会使诸多学子思虑过度,引起睡眠不良,逐渐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肌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现心神涣散,七情失调,气机紊乱,以及亚健康状态下的低水平、不稳定的“平衡”态。

2.逆时而作

表1研究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前五项统计表

许多研究表明,人体的“生物钟”维持着人的生命运动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和规律,逆时而作、休作无节律则会破坏这种规律,影响人体正常新陈代谢。调查发现,41.82%的男性研究生喜欢夜间工作学习,他们认为夜深人静,思路活跃,适宜学习和思考。女性研究生大多都能按时作息。

3.不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受个性特征和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括饮食习惯、社会生活习惯等。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不良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有不良嗜好、生活不规律的研究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较高。许多研究生喜静、少动、抽烟提神、膳食结构不合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人体健康,时间一长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变得缓慢,肌力下降,胃肠蠕动迟缓,代谢紊乱,从而引发亚健康状态,甚至疾病的产生。wHo在199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60%的死亡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

4.缺乏科学体育锻炼

除了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膳食外,科学的体育锻炼同样是生命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用于人体,使之产生良好的健康效果,使人体各系统、各层次之间的功能关系得到全面锻炼,是促进人体健康的最佳手段。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人体新陈代谢机能降低,抵抗力下降,极易出现亚健康状态。调查表明,在研究生群体中约有2/3的人处于久坐不动的生活状态,这对他们未来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学校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研究生群体中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亚健康对肌体的危害(见表2)。

表2研究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5.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该群体年龄多在22岁~35岁之间,正处在人体生命的旺盛期,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引起他们的关注。在调查中发现,研究生中很多人平时不锻炼,小病不就医,工作学习连轴转,不进行常规体检,无视人体的承受能力限度,发奋搞科研,努力做论文,根本不去考虑身体是否需要休息调整。长此以往,导致肌体处于病与未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二、对策与建议

(一)调解心理压力

针对研究生举办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其形成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维持心理平衡,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同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群体相容能力,采取适时倾诉,适当宣泄等办法来缓解心理压力。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主要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戒除不良嗜好,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在调整膳食结构的同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满足人体需要,保持肌体旺盛的生命力。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在人的健康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就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言,体育锻炼堪称是增进健康的“最有效投资方式”。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体的运动、心血管、内分泌、呼吸、神经系统乃至全身各组织、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同时,强度适宜的体育锻炼,通过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可以提高唤醒水平,缓解焦虑和抑郁,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摆脱烦恼,改善亚健康状态,全面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另外,通过群体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使研究生社会交往增多,身心愉快,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的满足感。

学校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实际需要多搞一些规模小、强度适宜、可操作性强、大家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使广大学子积极投入,寓体育于娱乐之中,满足他们对体育的需求。应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引导研究生科学锻炼。

(四)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注重对研究生进行体育卫生知识、生命发展规律、体育健身原理、疾病预防方法和生理心理卫生等健康知识的传授,培养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还可以开设体育保健选修课程,主要介绍自我监督和设计运动处方的方法,传授自我保健的基本技能,使研究生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趋利避害,消除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黄利.第三状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樊炳友,王春生.析体育与健康的“第三状态”[J].体育与科学,2002:23.

[3]陆永庆.“英年早逝”与高校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2(9):62-64.

[4]骆秉全.关于北京市公务员体育与健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5-7.

国内亚健康研究现状篇10

【关键词】健康状况;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G4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7-0618-02

prevalenceofSub-health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mongSeniormiddleSchoolStudentsinBengbuCity/tanGJian-jun*,HanHui,LiHong-ying,etal.*JournalofficeofSchoolHealth,Bengbu(233000),anhui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tatusofsub-health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mongseniormiddleschoolstudentsinBengbucity,andtoprovideevidenceforthehealtheducation.methodsaclustersampleof1409students,whowerechosenfromaseniorhighschoolinBengbucity,wereaskedtocompletea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DatawereanalyzedbySpSS10.0.Resultsthetotalincidencerateofsub-healthwas58.34%.therewasnostatisticalsignificanceingendersbutingrades(p<0.01).theriskfactorstosub-healthwereoftensittingup,beingweightlosing,alackofsportactivities,learningpressure,badachievementandalackofsleep.Conclusionthesub-healthstatusisseriousamongseniorhighschoolstudentsinBengbucity.effectiveinterventionshouldbeadoptedtoimprovethestudents'health.

【Keywords】Healthstatus;mentalhealth;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亚健康是一种健康的透支状态,身体虽然存在种种不适,但无器质性病变,是疾病的前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比例在不断上升[1-2]。蚌埠市地处皖北地区,是安徽省老工业城市之一。为了解该市高中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选取蚌埠市某重点高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68份,获得有效问卷1409份,有效回收率为96.0%。其中男生821名,女生588名;高一年级学生497名,高二年级485名,高三年级427名。年龄为15~20岁,平均17.7岁。

1.2方法参考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3],结合近年有关学生亚健康状况以及相关特点,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亚健康状态的18项临床表现

(躯体症状5项,心理症状6项,活力3项,社会适应能力2项,免疫力1项,到医院看病1项)与亚健康相关的影响因素(心理因素、学习压力、生活条件、个人行为等35个因素)等。经检验,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判断标准亚健康状况的18项临床表现的每一项都有“从来没有、较少、较多、经常出现”或“很好、稍差、较差、很差”4个选项。排除既往有慢性疾病及近1个月患任何急性疾病者,以选择近1个月来较多和经常出现或较差和很差为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1.4统计分析对问卷编码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在1409名学生中,共检出亚健康状况者822名,检出率为58.34%。男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为59.93%(492/821);女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为56.12%(330/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高一年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为49.09%(244/497);高二年级为61.03%(296/485);高三年级为66.04%(28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5,p<0.01),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一年级学生。

2.2亚健康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学生亚健康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缺乏体育锻炼、作息时间不规律、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不理想等19项(p值均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市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为58.34%,高于有关调查结果[4-6],其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低、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感冒等,与国内其他相关报道[7-8]基本一致。主要原因为现在的高中生面临的高考压力比过去更大,也更容易感受到亲人对其成绩的要求和期望,继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不良情绪反映,导致亚健康状况的发生率上升。不同性别学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蔡旭玲等[9]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调查对象选取有关,也可能与目前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有关;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亚健康状况检出率显著高于高一年级学生,与相关报道[10]一致,主要与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入校时间长,随着高考的临近,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压力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经常熬夜、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缺少业余爱好、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不理想、睡眠不足等是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也是威胁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父母身体差容易使高中生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喜欢吃烧烤食品、正在减肥也进入了回归方程,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是否与本次调查对象的选择以及所采用的自编问卷有关,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提高素质教育水平、降低学生负担真正落到实处,本着“健康第一”的观念,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2)有关部门应增加卫生资金投入,成立学生亚健康干预中心,加强医疗设备建设,构建教师、学生、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学生健康保健体系,同时为亚健康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3)学生家长要认识到亚健康对孩子身心发育的不利影响,关注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并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健康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参考文献

[1]安贺军,曹东萍,贾海英,等.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4):21.

[2]林晓明,陈立安,黄银爱.用中医论点论述亚健康.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9):45.

[3]陈青山,王声氵勇,荆春霞,等.应用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67.

[4]袁萍,梁伯衡.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2):70.

[5]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3):10-13.

[6]武亚军,谢为民,王爱婷,等.濮阳市中学生亚健康.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98.

[7]王英,陈清.高校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横断面调查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5,8(9):738-740.

[8]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391.

[9]蔡旭玲,张冠群,苏宁,等.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