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4:58

管理会计教程篇1

【关键词】成本会计难点建议

【abstract】thistextanalysestheweaknessofstudentsandthedifficultyofteachersatthecourseofcostaccountingteaching,theautho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ccordingtopersonalteachingexperience.

【Keywords】costaccountingdifficultysuggestion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成本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每次上这门课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带有一种“畏惧”感,担心学不好这门课。的确,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会计专业课,它必须掌握《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产品的成本进行预测、计算、分析,最终为有关决策者提供信息。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计算量大且抽象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畏惧”《成本会计》课程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牢固,遇到相关的会计处理不知从何下手。如对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区分不清;对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和结转似懂非懂等。

㈡不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当中的要素消耗。对大多数专科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题,因为一般的专科学校财经类专业不开设生产工艺类课程,所以,学生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的过程,各生产阶段的要素消耗自然不清楚。

㈢学生缺乏“系统”的观念。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成本的构成要素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的成本项目是关键,要正确计算成本项目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全局的、系统的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学习财务会计的思维学习成本会计,弄不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而感觉所学知识很凌乱。

㈣计算能力相对较弱。会计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差一些,尽管成本会计当中没有高等数学知识,但是也存在一些较抽象的数学计算,许多学生难于应付。

㈤教材内容的差异。目前,成本会计的教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在内容和体系的编排上也是差异很大,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一些不便。比如在成本的预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编排顺序(主要是一次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成本的分析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

二、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当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㈠消除“畏惧”心理。为了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我在第一节课不去直接讲成本会计的概念和内容,而是通过身边的几个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提问,由学生来回答并展开课堂讨论分析。第一,“你们使用的桌子和椅子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里我有意没有限定生产场所),生产当中都有哪些消耗?”。这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学生是看着桌子找答案;有些学生从车间的情况回答问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消耗;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买树、伐木、采购、生产、销售过程的消耗来回答问题。针对这个状况,我把其中的一些意见归类写到黑板上,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接下来我给他们一个参考答案。最后,强调指出成本会计要做的就是算出桌子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这就是成本会计的第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简单的讨论,把成本会计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学生身边的东西。其次,成本会计并不是就成本算成本,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这样又提出成本会计第二个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提高效益的途径有哪些?”,此时学生提出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和增加收入的途径,这样成本会计的第二部分内容-—“成本控制”自然就引出了。通过这个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打消了学生的“畏惧”情绪。

㈡树立“系统”观念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概念,在讲解制造成本法时,仍然以桌子为例,桌子可以被看成一个整体,他由桌面、桌腿、桌斗等部件组成,只要这几个部件做好了,组装起来便成为桌子。同样道理,产品成本也是由几个项目组成的,只要产品成本项目算出来,当期的产品生产消耗便能找到,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等于算出了成本,并据此初步引出制造成本法的一般思路。

㈢突出“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计算是成本会计的一大特点,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1、费用要素的分配从理论上讲,所有费用分配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费用的分配标准,这一点在讲费用要素的分配时必须讲清楚。如材料费用分配的标准可用定额材料消耗或重量,人工费的分配标准可用实际(定额)工时等。有关公式的描述最好采用文字方式,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分配费用的公式可概括为:

费用分配率=

某受益者应得分配对象数额=该受益者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

2、关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安排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安排上,顺序分配法和一次交互分配法先讲哪一个呢?从目前的教材编排来看尚无统一标准。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应先讲一次交互分配法,后讲顺序分配法。因为有了一次交互分配法的交互分配结果,在排列辅助生产部门的顺序时就容易多了,否则还要专门计算一次辅助生产部门的消耗,加大了计算量。尽管这样做没有考虑分配结果准确性的逐渐增加。

3、适当保留小数,尽可能提高费用分配的准确性费用的分配尽管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符合实际情况,但也应力求准确,尤其在分配率的处理上应保留小数点后4~6位,否则,利用分配率计算的结果和差额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从而使有关费用分配不准确。有的教科书对这一点不太在意,同一个例题中分配率的小数点保留位数不尽相同,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

4、把握成本计算方法的难点和关键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解。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当中,品种法是基本的方法,熟练掌握品种法对于学习分步法和分批法均有帮助,因为品种法的程序体现了其他两种方法的程序,利用分步法和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离不开品种法,因此要求学生对品种法必须熟练掌握。

⑴教学中,对品种法除了一般的讲解外,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例题介绍其计算步骤和方法,这一部分并不抽象,主要是太繁琐,通过做题使学生掌握步骤和方法是关键。为此,我一般讲两个例题,一个是教材上的例题,这个例题不难,有助于学生了解品种法的过程,但是,它不宜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第二个是自编例题,在讲解这个例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其思路,进而完成其全部计算过程。通过这两个例题的课堂讲解,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品种法。

⑵分步法有两种费用结转方法,即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成本的还原,还原的基本方法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上一步骤产出的半成品成本结构进行分解,如此自后向前逐步分解还原,直到第一个加工步骤为止,然后再将各加工步骤相同成本项目的金额加以汇总,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具体计算当中有两种方法,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应先讲第一个方法,再从第一个方法中推出第二个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是:

①倒推法

上步骤半成品成本项目构成=

半成品成本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本步骤产品所耗上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上步骤半成品成本项目构成

②比重法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半成品成本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本月上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中该成本项目金额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由以上可以看出,两种方法计算公式所包含的内容完全一致,形式上的区别仅在于分式的分子和后面的成数项换了一个位置,前者在理解上更简单一些。目前,许多教科书是直接给出第二个方法,虽然这样做起来简单,但不易理解。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一是结转过程的抽象性,这个必须通过图示说明,一般的教科书均有相关图示,尽管各种表示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道理是相同的;二是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各生产步骤费用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广义在产品的理解和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计算。广义在产品从定义上理解,只要产品生产最后的加工步骤没有完工均按在产品处理,实际计算中采用如下公式更简单一些;

某步骤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后续各步骤期末在产品数量

+该步骤月末狭义在产品约当产量

另外,计算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时,若最终产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不是一个,则转入产成品的份额就必须考虑这个耗用量的问题。在这里必须加上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一辆自行车有两个轮子、若干根辐条、若干颗珠子等等。用公式可表示为:

产成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产成品数量×单位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数量

5、关于成本报表的分析方法

⑴在成本报表的分析当中,连环替代法是一个基本方法,这个方法应该强调的是影响总指标的各种因素的排序,在排序的时候应该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先内含指标后外延指标、先实物指标后价值指标,同性质指标看相关性。替代方法虽然简单,但必须让学生明白替代顺序,具体做法是按指标的排序结果由前至后逐个指标由基期到报告期改变,在改变某一个指标时,该指标前面的指标固定在报告期,而该指标后面的指标固定在基期,某一指标改变前后的总指标的差即为该指标对总指标的影响。

⑵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分析中,无论是计划降低指标还是实际降低指标,其对比基准是相同的,即以上期实际指标为基准,所不同的只是计算总成本时采用的产量不同而已,前者采用计划产量后者采用实际产量,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清楚,否则容易引起混乱。

⑶因素分析中,纯产量变化不引起成本降低率的变化,对学生来说也不好理解。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产量变而结构不变,它对降低率的影响是降低率公式的分子与分母同比例变化,因此结果不变。这样讲学生似乎表面上理解了,其实课后问学生,他们大多都似懂非懂,对这个问题我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们讲一个小例题,这样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管理会计教程篇2

一、问题的提出

1.美国会计教育的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美国,美国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会计教育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会计教学中起着引领作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对会计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可见,一个好的会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之原因及其处理之方法,培养学生组织问题、确认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并推论其可能答案的能力。那么,会计教育就需要进行适时研究,会计教学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我国企业应用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的,三十年来没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企业的实际作用很不明显,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意愿和要求。这种现象引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的极大困惑,探究其教育教学源头,可能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绝大多数仅限于对国外着作的翻译,基本上停留于纯理论的探讨,很多专门技术和方法可操作性差,在中国没有用武之地,不具有应用的针对性。另外,管理会计教学侧重讲授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我国管理会计经典案例的分析。改变管理会计在我国难以推广和应用的现状,必须对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促进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我国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中,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但其教学缺乏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指导,偏重专业理论教学,很少考虑实践教学或者基本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导致管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致使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应用难以推广。

1.课时安排偏少

大多数高校,安排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在第五个学期,教学课时在52至64之间。但是,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多,就是去掉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交叉的内容,其课时也只能满足课堂理论教学与相应习题、案例的讲解,没法开展市场调查、实践调研等社会学习活动。导致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重专业理论讲授,忽视实践应用指导。

2.授课模式和课型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有理论课型,没有实践课型,还没有哪个高校开展像财务会计模拟操作的实践课型。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式教授专业知识,学生被动地听,对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与公式只是机械地记,只会拿着书本做题,却不知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缺乏有效的安排和指导,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导致学校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离,课程教学有效性低。

个别高职院校有意识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开出管理会计实务课程,其实际也只是管理会计题目的练习,其教学课型虽属实践,其教学内容仍然是管理会计专业理论,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指导。

3.教材沿用西方理论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教材,其内容一般为: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其专门技术和方法均为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模型,在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虽然近年出版了不少管理会计精品课程教材,但其内容仍旧是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知识体系,与国内管理会计实务脱节,既不适合我国会计职业的市场需求,也没有管理会计业务实务内容,导致课程教学有效性差。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管理会计实践操作教材。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教材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是仅仅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但是,教材毕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专业理论模板,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管理会计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对策

在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要素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上突出管理会计实务,以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求。

1.整合课程内容,体现管理会计职能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影响课程教学效率效果。为此,必须解构学科体系,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界限,适当处理《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管理会计属于应用性学科,教学内容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成本会计》以成本核算、成本计算、成本报表为主,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重复较多的知识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展开教学,将财务预算的编制纳入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以项目投资为主,使之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二者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教学。

2.引入社会真实案例,明确会计职业角色

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注重实践应用的指导,必须引入会社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例如,亏损产品决策、半成品深加工决策,产品定价决策等的教学,引入当地公司实例,或上网搜索上市公司相关素材,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会计职业角色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融入日常生活素材,增强专业实用性

从我国实情看,大学生毕业之后,一开始主要从事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不可能接触到过于复杂和高层次的管理,领导也不会把重要的决策交给他们去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小见大,从学生日常生活、个体户入手,将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案例,具有实现意义。比如,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决策、相关成本分析等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旧的学习用品如何处置更划算,买书还是租书划算,手机办何种业务划算等,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优势特长等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引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或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提供多样性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分析决策问题,其问题及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管理会计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情况时所具备的思路和方法。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几乎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不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或案例不应只有唯一答案,而是多样化的参考思路,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案例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指导学生的只可能是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较好的方案,重视分析思考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教学效果。

5.转变课堂主体,增加实践课型

首先,转变课堂主体。传统的授课,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单向式教授教材内容,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应用得很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的信息环境条件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向当前个性化的教学对象施展教学,教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教学的重心在于设计学生学习的任务,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其次,增加实践课型。管理会计是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课型要高于理论课型。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案例分析;添置设备、器材和实验室,设置管理会计实践模拟操作课型;设计预测、规划、决策等业务任务,指导学生结合各自兴趣爱好、优势特点等开展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课型,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达到锻炼职业技能的目的,提高管理会计实践应用能力。

6.增加课时安排,侧重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课型,除传统的理论课型、实践课型外,还应该有模拟操作、社会活动等课型,教学课时应该多安排一些。除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外,还需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应用体验,以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管理会计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7.改进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

管理会计教程篇3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想从事会计职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强会计岗位职业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自身的会计职业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只有拥有了高技能和高修养,才能争得用人单位的录用,因此加强与提高会计基础教学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引入企业质量管理中的经典管理方法——过程管理,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从而达到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现课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1过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过程管理的含义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

 

1.2过程管理的特点

 

(1)过程管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横向视角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采购、质量管理等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网络系统;把每一个业务过程都看成是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子系统,企业系统由若干业务过程子系统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应用系统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信息流、物流和工作流管理问题。

 

(2)过程管理应用信息论方法,将企业内部的各过程视为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业务过程管理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问题。

 

(3)过程管理应用控制论方法,将企业的业务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过程控制系统,运用反馈控制等控制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控制问题。

 

(4)过程管理注重管理的细化,即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每一项影响业务流程运行的输入因素。

 

2会计基础质量管理中应用过程管理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2.1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项目设计

 

在对该课程职业岗位工作的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该课程教学内容面向会计工作岗位,以企业的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精选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项目,把其分成“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四个过程模块,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将教学内容分为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这七个模块的内容体系。即抛弃了沿用较长时间的由产生到发展,先讲理论再做练习,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学的传统教学设计。

 

2.2过程管理中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信息进行反馈样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过程管理中若想对学生每一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进行反馈,通过反馈得到的信息来评价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因此信息反馈样卷的设计则显得非常重要。在样卷设计中问题设置,一方面要注意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在设置中要避免问题的重复性,以防止被调查人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对样卷进行数据分析时则侧重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如若没有起到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则需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情况展开调查,找出原因,做到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和更正教师的某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

 

2.3建立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管理指标体系是具有一定逻辑和结构的评价指标集合,它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使用的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会计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3课程资源概况

 

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本着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理念,按照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组建项目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框架分三部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课程概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重难点、考核评价方案。课程基本资源按实际工作过程分四大模块,每一模块下分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下含教学内容相关的讲稿、项目化教案、授课课件、同步练习、重难点微课视频、实训指导及操作考核标准,共有十三个项目。拓展资源开设了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临床讲座、典型案例、学习窍门等栏目。

 

4结论

 

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发课程、深度院校合作,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健康评估》课程资源丰富全面,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贴合教学实际,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近五年来,本课程合格率都在99.5%以上。课程资源开设的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介绍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及复习方法技巧等内容。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99%(高职)、95%(中职)以上的高水平,2013年、2014年更是连续两年实现了“双百”的骄人成绩,2015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9.67%。资源建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课程中原创动画资源还要大力增加。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对课程的建设都提高了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是校企双赢、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值得推广与完善。

管理会计教程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管理会计课程为高校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高速、高效、科学的发展,对以资源有效使用为核心的管理会计工作也相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担任,这些人员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在大学阶段,那么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出既懂得国际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又具有较高业务能力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高标准、高素质管理会计人员呢?这给管理会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系统性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非常需要管理会计人员。但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大学生,一般不能做到上岗就能担任起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分析原因主要是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一定问题。当前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般不够具体,制定时缺乏企业实践调研,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教学目标一般比较陈旧,无法满足为教学工作指导方向的要求。从而使得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缺乏明确的导向,重点不明确、新知识点缺乏,从而影响学生对管理会计课程知识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就较弱。

2.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完善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结合较紧密,但由于和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比起来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设置较少,实践教学内容强调不足。致使教师一般较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也就不排除教师只依赖教材去上课的情况。学校不去激励教师去学习管理会计的实践知识,教学内容只重视理论,也就无法培养出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3.教学过程缺乏师生互动

管理会计教学过程还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地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配合不够,二者的互动性较弱,表现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没有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地思考和参与课堂练习活动。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由于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教师的激发,主动学习的意识就不强,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足,思考不够深入,对管理会计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效果不好。

4.教学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管理会计教学普遍采用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教师讲课对多媒体的应用只是停留在浅层表面,上课主要是简单播放课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本身增大授课内容和课堂气氛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不明显。另外,管理会计的网络技术教学没有得到充分应用,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特别是课后,教师可以把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传到网上,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和获得相关课程资料,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开拓,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沟通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二、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1.教学模式陈旧

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出来,教师与学生沟通不足,不能深入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不起来。

2.教师实践知识不足

管理会计知识实践应用性较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知识的应用也较灵活,教师只看课本,只能把基本理论讲出来,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不和实践结合无法很清楚的讲授。教师实践知识的缺乏原因:一是教师本身缺乏时间主动学习;二是教师缺乏学习的渠道,单方面依靠理论讲授,很难提高对实践知识的认识。

三、解决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当前,我国企业需要管理会计师,但我国缺乏管理会计师,我国高校对现代管理会计的教学和研究落后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以前是计划经济为主的原因,另外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很强、需要懂得生产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新知识,又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管理技术,因此,解决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1.注重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配合

管理会计教学目标要想合理准确定位,首先要派教师们去企业充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讨论,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的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地方向。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内容。二者要协调一致、共同服务于教育教学过程,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基础。管理会计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增加讨论课,教师可以以提纲形式提出学习内容及需要讨论的问题发给学生,学生在通过自我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反馈给教师。教学内容在安排实习之外,还应在课堂教学上多采取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2.注重课程教学过程的合理创新安排

管理会计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对于培养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意义很大,教师在课上讲授完基本知识之后,应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强化课后练习,并编排学习小组,提出具体案例,使学生能够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

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可能把知识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递,讲解时贴近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会计纯讲理论比较枯燥,教学过程中尽量通过案例加以讲授,把学生放置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去思考问题,加深理解,增强学习效果。

3.注重课程教学手段的优化利用

教师进行管理会计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从单纯的教师讲授和幻灯片播放,变为教师的讲授、幻灯片的播放、学生的参与三者形成互动,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可以安排学生制作相应理论的案例幻灯片,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播放,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管理会计理论在不断更新,应经常上传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查资料,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管理会计知识地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高校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面要不断的与时俱进,通过教学改革与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学生具备应用创新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为我国的企业管理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教程篇5

第一,从主体的知识及能力基础分析。对于项目教学法而言,学生是项目的主体,从知识基础角度而言,高职学生经过了大学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高等数学计量方法及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管理会计课程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能力基础角度分析,管理会计作为一门专业课的延伸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相关课程的后续课程。完成先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处理企业财务会计业务的能力。在具备了“对外会计”应具备的业务能力的同时,相应的也难免形成按准则处理会计业务的思维定式,弱化了职业判断及主观创新。而管理会计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强调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为学生打破思维僵局,灵活处理企业实际业务打下了能力基础。第二,从主体的学习动机分析。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部在招聘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过程中,不仅设置出纳、财务会计等传统会计职位,同时会有对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综合岗位的需求,因此满足就业动机将成为选择此课程的最主要动机。另外,学生出于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也会逐步意识到管理会计师(Cima)职业资质的含金量。随着Cima中文版考试的引入,学生语言的压力减轻,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考试的通过率。因此,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职场的竞争力,亦将成为学习管理会计课程的动机。

二、项目选取的适当性分析

项目教学法项目的选取至关重要,项目的难易应当严格控制,使学生既能通过项目的实践构建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又不会过于轻易的完成目标;项目的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订制工艺。而实践所得的结果会使学生产生自问,解决思路是否按照课本所讲?解决方法涉及到哪些章节甚至哪些学科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问及自我解答,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知识体系。管理会计项目教学多围绕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短期或长期经营决策及全面预算等方面开展。

三、项目选取的实际案例———以“变动成本法”为例

1.项目目标设计。从知识目标角度,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基本原理;从能力目标角度,学生可以掌握正确认识企业利润的能力;从情感目标角度,本项目力求创设恰当的工作情境、要求学生经过角色扮演和有序竞争、合同协作、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本项目的重点在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利润差异的原因,难点在于如何计算两种成本法下的利润,解决难点的方法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计算财务会计的企业利润,并根据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构成,亲自参与利润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对工作任务的思考。

2.项目介绍及项目情境设计。关于项目中案例的选取问题,本人曾从事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案例研究工作,深知一个案例的成型,从前期的调查访谈,资料收集,到组织写作,直至完稿投入教学,经过课堂使用再不断修改与磨合,历时之长,绝非易事。而且目前国内案例教学法即便是名校的mBa课堂,也以讲述国外案例为主,国内本土案例的是十分缺乏的。所以,本人在所提及的“项目教学法”中所选取的“案例”,也只不过是借用“案例”之名而已,并不强调案例本身多么的精深与完备,只求能够借用这种方法,使教与学的过程能够更加丰富有意义罢了。本文以“变动成本法”为例来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进行说明。“变动成本法”是继“成本性态分析”后出现的项目,作为管理会计教学的核心项目,本项目是管理会计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学生将习得如何利用变动成本法对企业的真实业绩进行评价。项目情境的重要性毋庸质疑,本例以多媒体的形式引入项目情境,简略如下:公司作为库存积压严重的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水平,特聘财务顾问李先生。但李先生的建议却是只提高产量而不顾及销量。虽然表面看来极不合理,但的确提高了企业当月的利润数字。此时由公司总经理介绍现有的工作资料并布置工作任务:重新计算企业的利润并分析财务顾问李先生的合理性。

管理会计教程篇6

会计有两个分支,对外提供通用财务报告的分支,叫财务会计;对内提供管理报告的分支,叫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以利润为王,管理会计以现金为王,但在传统上自身不设账,更没有统一的报表体系,只能依附于财务会计,对财务会计数据作吃力不讨好的各种琐碎调整,这是它在文献和教科书里“蓬勃发展”,实践中却只见零敲碎打应用的原因。有鉴于此,作者提出“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新体系,已设计出核心报表,并围绕这些报表,提出一些总括性的比率,初步展示现金流诊断在反映公司赚钱额、赚钱效率和理财等方面的作用(见《赚钱为王的大管理会计》连载于本刊2013年4月号、5月号)。

实际上,现金流诊断作为全新的财务分析,已有可能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从核心报表开始,不断地变换观察角度,逐步向下细化分析,最终形成纵横连锁的各类指标,管理层从这样的“高清图像”来全面透视公司,可以及时调控,走上“赚钱为王,百业兴旺”的正轨,当然效果奇佳。不过,从利润为王,到现金为王,再到赚钱为王,经历了两次思想进化,核心理念已有很大差异,有必要另起炉灶,推出大管理会计自己的“核算规程”,给出直观印象,说明一系列的指标和报表是怎么经过这个核算体系而得到的。在实务工作中,本来就有专职人员在从事各类内部管理报表的编报,只不过没有凸显赚钱核心,不成体系而已,核算规程会起到正本清源、提纲挈领的作用。

这样,按财务会计准则规定的全套传统核算,可以俗称为“外账”,大管理会计自定的核算规程,则可以俗称为“内账”,以示两者之区别。赚钱为王的“内账”,在现阶段可以补强管理会计,使之快速崛起,成为公司内部持续运行的常态化管控系统,真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长远来看,还要承担起拯救财务会计的历史使命,在造假成风的“外账”被社会彻底抛弃时,作为“备胎”取而代之,这是作者取名为“大管理会计”的原因,或者提“赚钱为王管理会计”,都足以正名。

人们常觉得与会计人员没法沟通,会计很难学,因此习惯于“敬而远之”。其实,那只是财务会计给人的印象:业内强调“职业判断”成风,故弄玄虚,似乎不愿意把事实彻底搞清楚、算清楚,无视“一定之规”,喜欢多项选择,推崇灵活处理。以致于同样的一些业务,让100位会计师分别独立处理,会得到101套财务报表(多出来的1套是注册会计师调整的)。甚至自比法官的“判例法”,以“艺术化”作为高素质标志而沾沾自喜,不知道“艺术”与“科学”其实是有重大区别的。

管理会计就完全不同,科学有个“再现”原则,在会计领域表现为“谁来做账,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有没有赚到钱,那是假不了的。管理会计用的是正常的人类思维方式,说的是人话,对各类业务处理有客观依据,有具体的指南,能取得共识,只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细化和深入,是没问题的。教程在内容编排上尽可能“接地气”,注重科学实用,并采用了“中国流复式簿记”(俗称“左右记账法”)的高效学习方法,力图使没有会计基础知识的人士,从零开始地学习,同样可以很快见效。

本速成教程共有十四讲,将在本刊分期连载。教程主要的读者对象,首先是公司老板和高中级管理层。他们希望用最少的时间了解什么是赚钱为王,公司赚到了多少钱,如何更赚钱,明白管理会计是怎么回事,以便能自如地运用现金流诊断工具来赚更多的钱;其次,是希望参与管理会计实际操作的人士。内账不同于“外账”,需要专门学习才能达到“内账内行”的水平,这是提升自己在公司作用地位的新机遇。

第一讲怎么知道公司赚了多少钱?

开宗明义地说,要计算“赚了多少钱”,首先考察能带来“货币收入”的各类业务,这些业务一般也要发生费用开支,是它们各自的“直接成本”。业务的货币收入减去直接成本,就是该业务对公司的直接贡献,汇总所有业务的直接贡献后,再减去与业务不相关的“间接费用”,就是本期赚到的钱了。这里还没有考虑到要支付的银行贷款利息和社会税费,也没有考虑要支付的现金股利,因为这些都是赚到钱以后的分配行为,所以称为“息前税前赚钱额”。用一个计算式就可以完整地表达,那就是:

息前税前赚钱额=∑(货币收入直接成本)-间接费用

一、货币收入

公司的业务会产生收入,在记录收入时,内账核算强调的是“货币收入”,例如“主营业务货币收入”,或“其他业务货币收入”,当我们计算“赚到多少钱”时,只承认本期已经收到现金的业务,还没收到现金的,例如应收账款,尽管代表着收到货币的权利,但目前还未收到,不符合“货币收入”的定义,当然要排除在外,等真正收到钱时才算数,这样就明确地避免了鱼目混珠的造假行为。

不算货币收入的还有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应收票据等。特别需要澄清的是应收票据。当公司收到顾客开给的应收票据后,由于其中的“银行承兑票据”可以由银行承兑,直接从银行得到扣除贴现额后的现金;其中的“商业承兑票据”交给供应商,也可以得到商品供应,替代了直接的货币支付。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应收票据也算货币收入,其实并非如此。

拿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实际上是收票以后的一种贷款行为,公司需要为此支付财务费用;用应收票据交给自己的供应商,代替直接的货款支付,实际上也是收票以后的一种理财行为,由于本公司愿意为此背书,承担坏账的风险,所以供应商也愿意接受应收票据而已。所以有必要指出,当公司收到应收票据时,还不能认为是收到了货币资金,只有经过后续的理财行为,真正收到现金时,才能算是“货币收入”。

需要讨论的还有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是公司在提交商品或服务前,就接受了顾客预付的货币收入,具体形式如预交房款、购物卡、加油卡、美容卡等。这种做法,从理财的角度看,当然对公司是有利的。从赚钱的角度看则有所区别,根据“货币收入直接成本”,已经提交商品或服务的部分当然可以核算为赚钱了,还没有提交相关商品或服务的部分,就没有直接成本,意味着该业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也就不宜纳入本期赚钱额的计算。记账时只能这样做,确保账表的一致性和严谨性。不过应当说,顾客愿意预付款,说明除非公司自身原因,这业务可认为已接近完成,在作财务分析时,是不妨为此业务预估直接成本后,把这部分作为直接贡献纳入考虑的。

公司得到了货币收入,常常也需要为此付出代价,那就是成本费用。“成本”和“费用”两个词经常是混在一起用的。为了强调说明“直接”与“间接”的差别,内账核算不妨作一个约定,当某一开支和本期的特定货币收入业务直接相关时,我们称为该项业务的“直接成本”;当某一开支和本期所有的货币收入业务没有直接的关系时,我们称为“间接费用”。这就是赚钱计算式的由来。

二、直接成本

从成本来看,内账核算强调的是“直接成本”,例如“主营业务直接成本”,或“其他业务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认定为和本期某种货币收入直接有关的开支,只要和该货币收入直接有关,或者说为了取得这笔货币收入而明确需要支付的开支,就是其直接成本。和“货币收入”强调“要收到货币才算数”有所不同,直接成本不强调本期非把这笔钱花出去不可。也就是说,不但已经实际支付的开支要算数,本期该付而未付的开支也要算数。例如,公司用赊购来的原材料制造产品,并卖出去了,尽管此时还未支付材料款,除非想赖账不还,这笔材料费理所当然地要算进产品成本里,不能因为还没付款就认为多赚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必须的。

不过,有些业务带来货币收入,却没有直接成本,例如收到现金股利,收到存款利息,接受捐赠,接受奖励等,可以看作“直接成本为零”的特例,同样适用于赚钱计算式。

“直接成本”并非作者原创的概念,实务中已有大同小异的各种理解,为避免歧义,对本教程所用的“直接成本”作如下的特别说明:凡是能够认定和某一期间的某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就是该产品的直接成本;反之,凡是不能认定和某一期间的某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一律不算该产品的直接成本,而是作为当期间接费用处理。

所以关键在于“能够认定”和“不能认定”,两者的区别是“是否有可操作性”,如果在特定状况下是明确的,很容易就“直接有关”取得共识的,就是“能够认定”,否则就是“不能认定”,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也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地硬要找到其中的关联来。关于这一点,第二讲还将围绕制造业的问题,作进一步剖析。

三、间接费用

在上文已经提及,间接费用是“和本期货币收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开支”,是正常情况下难以认定,或者说看不出这些开支与本期货币收入之间有什么密切关联。例如管理层工资、业务招待费、房屋租金、差旅费等等,此类开支,只要是本期应该承担的,无论已支付或者该付而未付的,都是本期的间接费用。换言之,当一笔费用开支在目前水平上没法认定为直接成本时,就是间接费用了。

公司至高无上的目标就是“赚钱”,赚钱计算式很简明地表现了公司赚钱的过程。通过《赚钱与分配总表》的阐释,可以引导管理层趋利避害,无非是:尽可能扩展赚钱业务,及时关停亏钱的业务,尽可能降低直接成本,尽可能规避不必要的间接费用。

公司经营的各种业务,分别产生了特定的货币收入,所以先要从这特定的货币收入中分别扣除与这些业务有关的“直接成本”,余额很明确地表现为特定业务对公司的直接贡献。例如:

主营业务货币收入减去主营业务直接成本,就是主营业务的直接贡献;

其他业务货币收入减去其他业务直接成本,就是其他业务的直接贡献;

转让长期股权投资的货币收入减去原来的投资成本,就是这一投资的直接贡献;

卖了股票得到的货币收入,减去买进该股票时的原始购进成本,就是这一投资行为的直接贡献;

变卖写字楼的货币收入,减去该写字楼的原始购建成本,就是这次变卖活动的直接贡献;

计算出所有的这些直接贡献后,从直接贡献总和中扣除与这些业务无关,但因种种原因需要支付的各种间接费用,就可以回答“公司在本期有多少息前税前赚钱额”了。还可以用于解答其他疑问,例如,有老板常会觉得“主营业务明明很赚钱,为什么最后看不到现金?”,那也可能是被间接费用太高而吃掉了。

第二讲制造业的直接成本剖析

我们以“联产品”成本分配问题为例,来说明内账该怎样看待“非此即彼”,也借此说明外账与内账的理念差别。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着物质的“伴生”或“共生”现象,例如铅锌伴生矿,化学合成物等等。制造过程有时就是分解物质的过程,例如饱和食盐水经过电解,分解成氯、氢和氢氧化钠(烧碱)。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就有一个“分离点”,分离点以前是“联合生产过程”,经过这点以后,原来投入的原料变成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产品,这些产品就叫“联合产品”或“联产品”。在会计看来,分离点以前投入的开支叫“联合成本”,分离点之后投入的开支就是各联产品自己的后续加工成本了。现在的难题是,怎么把“联合成本”让各种“联产品”来联合承担,分摊为其各自的成本?

换个容易理解的实例,假设肉类联合加工厂收购1头毛猪用了1000元,加上屠宰费用200元。这1200元就叫“联合成本”。“宰杀分离点”以后,就有猪脑髓、猪头皮、猪大肠、猪脚、里脊肉、五花肉……等等五花八门的“联产品”同时产生,后续的加工费用都是不难直接跟踪认定的(如“火腿肠成本”),难的是怎么处理联合成本,它们各应当分摊多少联合成本?

传统上,外账是依靠“职业判断”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可供选择的分配标准有许多,例如根据联产品的产量,重量、成份比例、在市场上的售价,扣除后续加工成本之后的净售价,等等,认为哪个更重要就选哪个作为分摊标准,据此把联合成本分摊到联产品上。例如,原化工部会计司就曾作出统一规定,在电解食盐水的联合成本中,氯气要分摊60%,氢气分摊4%,氢氧化钠分摊36%,然后加上分离点后发生的成本(例如还要提纯氯和氢析出后的“电解母液”,才是氢氧化钠),就是各自的产品成本,一锤定音,皆大欢喜。可是,严格地说,联合成本如何分配的问题,在本质上是无解的,因为只有“造物主”才知道,他在形成每一个原料成份时,各投入了多少“成本”。会计人员这么做,岂非“替天行道”,也太狂了吧?!何况,如此主观武断处理,随意性太大。假设换个说法,规定分摊比例是氢气40%,氯气20%,氢氧化钠40%,谁又能说错了?同样,你可以说里脊肉好吃卖价高,应当多分摊些成本,但在创意产业兴旺的今天,“吃啥补啥”,猪脑髓浓缩了猪们的“思考结晶”,难道就不重要?这样形成的联产品成本数据,又如何有理有据地支持管理决策?!

在内账核算看来,联合成本是分离点之前的“联合生产过程”的直接成本,是完全可以认定的。不过,从收入看,这个联合生产过程具有特殊性,往往在分离点之后才可能销售产品,那时才能有货币收入,但已经不算它的收入,而分别是各联产品的收入了。即使如此,并不能改变联合成本是其直接成本的性质。所以,如果把生产过程看成是没有中断的一个整体,那么,联合成本和分离点后发生的各种成本,其地位就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为了该生产过程取得货币收入的而发生的直接成本。也就是说,大可不必硬把联合成本分摊到各种联产品上,那有画蛇添足之嫌,简单地原样记录下来即可。至于管理决策,我们只能给出某个联产品在分离点后发生的直接成本,与其货币收入比较,可能意义不大,但这个生产过程本来就是各种联产品相互捆绑,“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过程,就是发现里脊肉很畅销,你也别指望杀一头猪能切出更多的里脊肉。也就是说,只有考察整个生产过程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直接成本的关系,研究整头猪该不该杀,才是靠谱的,有分析意义的。

联合成本不能认定到联产品上,是客观存在的,就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还有些开支就未必如此,通过改变条件,原来的“不能认定”也可能转化为“能够认定”。例如,在没有用电表计量各产品用电量时,电费无法认定到产品上,不能作为产品的直接成本。如果在生产过程相关环节安装了电表,并保持相应记录,电费就可以直接认定到产品上,成为直接成本了。这说明要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向精细化管理发展,促使直接成本越来越准确,也就更有助于正确的决策。

一笔业务是不是赚到钱,赚到了多少钱,常识告诉我们,要从货币收入里减去成本以后才能知道。制造业还有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什么才是产品的直接成本”?商业上无非是“买进卖出,低买高卖”,要判断直接成本并不难。难的是制造业,不太好办的是,在实践中,我们要面对从不同角度理解的产品成本,而且看起来都有道理。

一种是完全成本法,公司的全部费用开支都算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销售产品的货币收入只有高于产品的完全成本,才叫做赚钱了。只要设想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做法是很容易理解并认同的。

第二种是制造成本法,顾名思义,只把制造过程的成本作为产品成本。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外,生产管理现场发生的间接费用也算是产品成本。其余的开支,例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都作为当期费用,不算产品成本。销售产品的收入只要高于产品的制造成本,这个产品就算赚钱了。只要设想公司有两个或以上的制造部门,分别生产两种产品,这也是很容易理解并认同的。

第三种是变动成本法,假设有某些开支是随产量(业务量)变动而同方向变动的,例如,生产量越大,原料采购资金也越大,和产量表现为线性关系,称为变动成本。其他开支则不会随产量变化而变化,例如房屋租金是个不变的金额,称为固定成本。把变动成本算作产品成本,而把固定成本作为当期的费用,不算产品成本。如果销售某种产品的收入高于其变动成本,该产品就算赚钱了。只要设想公司有多个制造部门,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产量又各有不同时,这样的做法算是“快刀斩乱麻”,极为简明,很容易理解并认同的。

不过应当说,这些看待成本的角度又各有各的麻烦。采用完全成本法时,要回答:如果公司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这全部的费用开支该怎么在这些产品之间划分?采用制造成本法时,同样要回答:如果公司的某个制造部门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该部门发生的全部费用开支该怎么在这些产品之间划分?显然,除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之外,公司还存在看不出与产品有何关联的各种间接费用,这些如果硬要作为产品的成本,难免要主观武断地行事,甚至歪曲产品成本。严重的是,管理决策是要用到成本数据的,不实的成本就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曾有美国某公司关闭了产品成本高于售价的低密度电路板生产线,以为从此可以止损,不料发现亏得更多。后来才知道,直正应该停产的是另一种高密度电路板,由于本该由它承担的间接费用被主观地转嫁给了被停产的产品,使被停产产品在账面上的成本很高,当了替罪羊。这就是成本真相有误,使管理层作出了方向完全相反的错误决策的有名案例。

采用变动成本法时,则很难回答这样的疑问:实际的费用开支往往不是理论假设那样“非此即彼”的,而是可能同时包含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因素在内,怎么把两者截然划分开来?从可操作性上看,这显然又是个大难题。

有鉴于此,内账核算推荐采用有别于上述各法的“直接成本法”。在具体构成上,直接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如上文提及的可认定电费)所构成,可以说,直接成本大致介于变动成本和制造成本之间,比制造成本更具灵活性,比变动成本更具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可进化性”,随着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高,会越来越符合实际情况,也就越来越有助于管理决策。

直接成本是产品定价的底线,如果产品的不含税售价低于直接成本,这个产品就是“现金黑洞”,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对公司只有负贡献,要立即叫停。在清仓拍卖时,也要尽可能让价格高于直接成本,过低就是人们常说的“跳楼价”,连本都收不回来,没法维持下去了。

第三讲长效贵重资产与低值易耗品

读者对第一讲的内容,可能存有疑问的,是“变卖写字楼的货币收入,减去该写字楼的原始购建成本,就是这次变卖活动的直接贡献”的说法,尽管在数字运算形式上和其他资产一致,说得过去,但如果分两种情况来看,一是这写字楼是全新的,二是这写字楼已经为公司服务了20年,内账对两种情况的处理都是相同的,是不是就站不住脚了?这需要作个专门分析。

首先要指出,财务会计处理业务时,主观臆想的传统极其浓厚,喜欢通过牵强附会的分析,即自作聪明的所谓“职业判断”,得到似是而非,甚至互相矛盾的结果。例如,一项固定资产要过多久才会终结使用寿命,本来就无法准确预期,自以为是地强行估计的结果,是认为每期都会“折旧”掉一部分,这叫“折旧费用”。要从固定资产的原始购进价值中减去累计的折旧费用以后,才是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后来,另一种“职业判断”又来了,经过资产评估,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原始购进价值的n倍。不但原来计算的“折旧”白费了,这公允价值自身也不靠谱,真正变卖时肯定不是这个价!这是很无聊的行业风气。固定资产还在那儿好好发挥着作用,何来的“折旧费用”?可见,这凭空飞来,纯属虚构的“费用”,既不是内账所定义的“直接成本”,也不是“间接费用”,是管理会计绝对要排除在外的。那么,内账怎么看待和对待这个问题呢?

从现金流诊断的角度看,公司是一个既有货币输入,又有货币输出的“现金池”。而为了赚钱,在开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前,是需要投资购建一些设施的,最低限度也要有办公场所、生产场所和生产设备等。这个通道或平台搭起来后,就形成赚钱能力,才可以开始“货如轮转,日进斗金”。

长效贵重资产就是构成公司基本生产经营环境,有助于公司自营活动的配套设施。例如生产设备、厂房和办公楼等,也包括土地使用权、购进的专利等无形资产在内。作为长效贵重资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预计可在自营活动中发挥长期效用(本教程姑且设定为2年或以上);二是单件达到规定的下限金额(本教程姑且设定为2万元或以上)。

长效贵重资产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构建赚钱通道的设施”,提供了自营业务得以开展的环境条件,公司的商业活动、生产活动或其他服务正是在这个通道中不断循环周转,最终回归为货币资金的。可见,持有长效贵重资产的目的,与持有其他长期投资项目资产不同,与持有在通道中周转循环的存货也是不同的,人们更看重的是这些设施组合起来所形成的“通道赚钱效率”,而不是在将来可以变卖得钱,长效贵重资产组合起来,要对自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持续的平台服务作用,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它们全面配套后的业务运行效率、设备完好率等才是关注重点。至于其中的某个单件目前还值多少钱,将来处理时还能卖多少钱,倒在其次,因为购进它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变卖得钱。

此外,“长效”意味着可使用年限的不确定,即使是机械设备,除非工艺落伍需要淘汰,在理论上也有“永久寿命”,要不时更换的只是轴承、车刀、冲模等易损零部件;“长效”也意味着由于“夜长梦多”或者“收藏效应”,资产的未来价值不易确定,例如土地使用权可能价值大涨,百年厂房可能因成为纪念工业时代的“文物”而卖出天价。也就是说,对于写字楼等“长效贵重资产”,在最终处置之前,任何人为地计算折旧、预估减值损失和预估公允价值之类的行为,最后都被证明是不靠谱的,也是无聊的。所以,除了行政上的资产管理手段之外,只需要同时登记其价值,进入内账管理。即除了品名数量之外,还要在会计账上保留原始购建金额。无论持有多长时期,这个原始购建金额一直保留着。并且要从制度上规定,确保定期盘点实物,当失去效用时,或未失去效用而需提前处置时,要把处置的得到的货币收入(哪怕只是作为废品得到的回收价值)和这个原始购建金额对比,作为判断货币升溢(亏绌)的参照。这样的处理方式,和公司处理其他投资项目的资产是一致的,全新的写字楼也好,用了20年的写字楼也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其最终价值,这才是站得住脚的、客观科学的做法。

除了长效贵重资产以外,经营过程中还需要不时购置许多实物,它们或者价值低到可以忽略,例如办公用品、灯管、电风扇之类;或者使用期限短到不值得关注,例如容易磨损腐蚀的轧、辊、溜槽、化工管道等,需要时常更换。不能同时满足“长效且贵重”的条件,也就不是“长效贵重资产”,可以沿用过去的说法,称为“低值易耗品”。也就是只要满足“低值”(本教程姑且设定单件2万元以下),或“易耗”(本教程姑且设定预计效用在2年以下)两条件之一,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就算是低值易耗品。

管理会计教程篇7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的应用学科,其职能在于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伴随管理理论的产生而形成,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管理会计课程,是当前高校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现代会计教育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1.美国会计教育的启示

管理会计起源于美国,美国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会计教育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在世界各国会计教学中起着引领作用。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对会计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可见,一个好的会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之原因及其处理之方法,培养学生组织问题、确认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并推论其可能答案的能力。那么,会计教育就需要进行适时研究,会计教学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我国企业应用的思考

管理会计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的,三十年来没有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在企业的实际作用很不明显,没有真正解决企业改善管理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缺乏应用管理会计的意愿和要求。这种现象引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的极大困惑,探究其教育教学源头,可能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绝大多数仅限于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基本上停留于纯理论的探讨,很多专门技术和方法本文由收集整理可操作性差,在中国没有用武之地,不具有应用的针对性。另外,管理会计教学侧重讲授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我国管理会计经典案例的分析。改变管理会计在我国难以推广和应用的现状,必须对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促进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我国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中,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课程,但其教学缺乏对管理会计实务的指导,偏重专业理论教学,很少考虑实践教学或者基本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导致管理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脱节,致使管理会计在企业实际应用难以推广。

1.课时安排偏少

大多数高校,安排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在第五个学期,教学课时在52至64之间。但是,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多,就是去掉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交叉的内容,其课时也只能满足课堂理论教学与相应习题、案例的讲解,没法开展市场调查、实践调研等社会学习活动。导致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重专业理论讲授,忽视实践应用指导。

2.授课模式和课型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只有理论课型,没有实践课型,还没有哪个高校开展像财务会计模拟操作的实践课型。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式教授专业知识,学生被动地听,对教师所讲解的理论知识与公式只是机械地记,只会拿着书本做题,却不知如何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型,对学生的实践应用缺乏有效的安排和指导,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导致学校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严重脱离,课程教学有效性低。

个别高职院校有意识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开出管理会计实务课程,其实际也只是管理会计题目的练习,其教学课型虽属实践,其教学内容仍然是管理会计专业理论,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应用指导。

3.教材沿用西方理论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会计教材,其内容一般为: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其专门技术和方法均为西方管理会计理论模型,在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虽然近年出版了不少管理会计精品课程教材,但其内容仍旧是西方管理会计教材知识体系,与国内管理会计实务脱节,既不适合我国会计职业的市场需求,也没有管理会计业务实务内容,导致课程教学有效性差。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现管理会计实践操作教材。在会计教育改革中,会计教材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是仅仅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但是,教材毕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专业理论模板,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管理会计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对策

在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要素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变量,也是目前会计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提高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上突出管理会计实务,以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求。

1.整合课程内容,体现管理会计职能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三门课程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影响课程教学效率效果。为此,必须解构学科体系,打破相关课程之间的界限,适当处理《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管理会计属于应用性学科,教学内容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成本会计》以成本核算、成本计算、成本报表为主,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纳入《管理会计》。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重复较多的知识点,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展开教学,将财务预算的编制纳入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课程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以项目投资为主,使之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二者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教学。

2.引入社会真实案例,明确会计职业角色

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注重实践应用的指导,必须引入会社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例如,亏损产品决策、半成品深加工决策,产品定价决策等的教学,引入当地公司实例,或上网搜索上市公司相关素材,将企业的管理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会计职业角色有更明确的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融入日常生活素材,增强专业实用性

从我国实情看,大学生毕业之后,一开始主要从事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不可能接触到过于复杂和高层次的管理,领导也不会把重要的决策交给他们去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小见大,从学生日常生活、个体户入手,将社会生活素材融入教学案例,具有实现意义。比如,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决策、相关成本分析等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旧的学习用品如何处置更划算,买书还是租书划算,手机办何种业务划算等,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优势特长等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引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或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提供多样性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分析决策问题,其问题及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管理会计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情况时所具备的思路和方法。我国当前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几乎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不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教材提供的练习题或案例不应只有唯一答案,而是多样化的参考思路,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案例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指导学生的只可能是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较好的方案,重视分析思考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教学效果。

5.转变课堂主体,增加实践课型

首先,转变课堂主体。传统的授课,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单向式教授教材内容,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应用得很少,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时代的信息环境条件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向当前个性化的教学对象施展教学,教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教学的重心在于设计学生学习的任务,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其次,增加实践课型。管理会计是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课型要高于理论课型。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案例分析;添置设备、器材和实验室,设置管理会计实践模拟操作课型;设计预测、规划、决策等业务任务,指导学生结合各自兴趣爱好、优势特点等开展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课型,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达到锻炼职业技能的目的,提高管理会计实践应用能力。

6.增加课时安排,侧重实践教学

管理会计课型,除传统的理论课型、实践课型外,还应该有模拟操作、社会活动等课型,教学课时应该多安排一些。除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外,还需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应用体验,以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管理会计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7.改进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

管理会计教程篇8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一、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更加激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必须能充分运用、分析会计数据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引导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促进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很多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相当的会计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习会计学知识有助于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二、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作为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学的目的应当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准确理解会计报表的信息,并加以分析、运用。所以,他们的学习目标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成为会计信息制造者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但在当前的教学中,一方面,很多任课老师并未对这两者加以正确的区分,只是把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当成了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缩减版,这无疑会加大学习、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认识不到位,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课程不是专业课,因此,相对缺乏学习的动力、兴趣。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在上述教学目标不明确,师生不重视会计学课程的情况下,教材的选择具有随意性。(2)当前市面上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种类很少。而采用通用的教材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存在着以下缺点:(1)理论性太强,专业术语多。(2)章节内容安排不合理。因此,通用的会计学教材不适用于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教学。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虽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扩充了课堂信息容量,但在教学方式上多数教师仍采用“老师教、学生练”的传统模式。该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思考并巩固所学知识,但由于练习题的枯燥,使得这种单调的方式只能促使部分学生被动的完成任务式的练习。从主要运用该教学模式的教师所获得来自学生的教学评价看,学生认为此种方式导致课堂平淡无味。可见,该模式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的效果并不理想。

(四)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不合理。当前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考核主要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而考试的提醒内容基本和会计学专业的试卷一致,难度稍有降低。考试题型多以单选、多选、判断、简答、会计分录题为主,这其中尤其以会计分录题为不合理,其主要检查学生加工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显然背离了非会计专业的学习目的,也对教学产生错误的引导作用。

三、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定位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根源,只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引导教师教学的方向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因此,明确教学目标是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根本。

(二)组织编写专门适用于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简化专业术语,多运用实例。(2)调整章节内容。一是在会计学专业教材基础上删除不合理的部分;二是加入与使用会计信息的技巧相关的内容;三是加入道德、诚信教育的内容。

(三)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鉴于当前多媒体教学的普遍运用,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另外,当前逐步发展的实物投影仪可以运用到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对于展示会计相关的实物也提供了方便,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四)改进教学考核方式。笔者认为教学考核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应体现对使用会计信息技巧的考核,因此,应以案例分析、论述题等灵活的题型测试学生的使用、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取消主要考核学生整理加工会计信息技巧的会计分录题,以及考核理论知识的简答题,使教学考核与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形成良性循环,引导经济管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教程篇9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直以来,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而备受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却常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不足、课下缺乏师生互动或互动效果不佳受到严重影响,缺乏针对性教育。为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效果,尝试探索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场线整合”模式解析

所谓“场线整合”,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新模式。该模式既可以克服传统的“在场教学”模式易受时空约束、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的难题,又可以避免“在线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过高的问题。“场线整合”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同时都具有“在场”和“在线”两种模式。不同模块和不同操作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八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场—场—场”(典型的传统“在场教学”)“线—线—线”(典型的“在线教学”)“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场—线—线”“场—线—场”和“线—线—场”模式。根据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特点,“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三种模式较为适用。

(一)“线—场—场”模式

该模式由“在线备课、在场上课、在场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在线备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公开教案,并且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根据学生在网上的疑问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并整理课程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在场上课”即教师结合修改后的教案进行现场授课,这使得整个授课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场练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通过现场的师生、生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能力。该模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资源途径和展示场所,适用于专题性的教学内容。

(二)“线—场—线”模式

与前一种模式相比,该模式中的“在线练习”要求课后作业在网上进行。针对上课内容及问题,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具有时效性、自主性和情境化等优势。多数认知性质的学科,大都适用于该种模式。

(三)“场—场—线”模式

该模式中的“在场备课”和“在场上课”均与传统教学模式接近,只是在练习环节,考虑到学科的特殊要求以及外界条件的限制,使用“在线练习”的方式。该模式适用技能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根据“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专题化、知识整合性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融会贯通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以及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特点,对“场线整合”教学模式中的“线—场—场”模式和“线—场—线”模式进行结合,即采用“线—场—(线+场)”模式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使这两种较为适用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该模式中的“在线备课”“在场上课”与其他模式相同,只是在最后一个练习环节强调以“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教师进行“在场上课”以后,根据课堂授课情况,设计练习题目和内容,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练习案例在网络上与学生共享,学生根据练习要求做知识准备并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反馈,进一步提供指引,为在场练习的良好效果奠定基础。该模式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内容的课程教学。

二、“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按照高校教学“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及会计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包含课程概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由几个不同的专题组成,内容包括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成本控制、全面预算和业绩考核与评价;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讲授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前两个模块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中第二个模块为核心;第三个模块属于学生了解的内容。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属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质课程,满足“线—场—(线+场)”模式的适用条件,在硬件允许的条情况下,可采用该模式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另外,“管理会计”课程需要学生以会计学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并融合相关课程的知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的沟通,使“供需”信息畅通并且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需求使得在课程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而“线—场—(线+场)”模式正是以其强大的沟通优势成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首选。

三、“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在线备课策略

“在线备课”是“场线整合”模式中相当具有特色的环节。针对“管理会计”课程特点,可以采用增减结合的在线备课策略,即教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内容,提出一个详简适中的教案,包括教学背景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以及教学的延展学习和知识拓展的相关提示。学生通过阅读教案了解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并与老师在线沟通、反馈信息,教师针对普遍的疑问采用增策略,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解答疑问,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采用减策略,将该部分内容剔除出在场授课环节。

(二)在场上课策略

“场线整合”模式中的“在场上课”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一致,但由于该模式中“在场上课”之前已有“在线备课”环节的师生互动,因此,该环节将表现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较传统教学将大幅提高。

(三)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

“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模块是“管理会计”教学针对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对“场线整合”模式进行的改进和拓展。首先,教师要将开放性、拓展性的练习在网上与学生共享,通过具体的案例与之进行交流,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分析指引,与之交换意见,从而确定最终的练习内容。然后,通过强化为主的在场练习,将各种开放性的作业作进一步讨论,并且用来指引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知识延伸,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企业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当然,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管理会计”三个模块全部教学环节的练习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有所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能力为指引,合理安排练习策略。

四、“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场线整合”教学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所在的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从2006级开始,开展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8级开始引入“场线结合”的教学模式。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优秀率为9.18%、10.26%,与2004级、2005级的9.42%、9.51%相比有稳步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2.88%;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不及格率为5.44%、4.63%,与2004级、2005级的4.17%、3.92%相比,虽有所回升但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降低到了3.23%;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社会实践评价优秀率为9.33%、10.19%,与2004级、2005级的6.28%、7.11%相比有较大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4.15%。由此可见,引入“场线整合”模式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都有了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对2008级会计专业全体2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2.8%的学生认为“线—场—(线+场)”授课模式具有新颖性,有83.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80.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效果更好,86%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较以前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虽然“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析不够准确等。因此,在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组织课程教学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应认真分析“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管理会计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石,为了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应组织好教学内容。“场线整合”模式的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主,要求“管理会计”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按“线—场—(线+场)”模式组织好。

第三,应仔细研究教学对象,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校的各项教学安排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的前提下,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各个互动环节都应该关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个影响因素。

管理会计教程篇10

1引言

高职院校侧重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基层岗位管理者,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对接。[1]会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大部分从事的是中小企业基层财务岗,如何将管理理论与技巧应用于日常工作中,这是本课程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教学的难度。

2高职院校中教学现状分析

21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情况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考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其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导致近年来入学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差别较大。会计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对经济管理系2013级会计、会计与审计专业1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知名企业、知名管理人物知之甚少,管理视野较窄。学生普遍难以接受管理学中高度概括的管理理念。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化为鲜活的管理实践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消化并应用到管理工作中,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2]

22传统教学方法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中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突出弊端。①教师偏重理论说教,技能实训少。目前适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中注重案例分析、技能实训的教材很少。并且大多数案例太过陈旧,不具时代感。②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真正参与的环节较少。③高职学生厌学情绪重,重考试成绩、轻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3]

3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31将管理学教学纳入实训课程教学体系

传统的理论教学是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说服力、感染力强,但情节复杂、信息量太大,对于缺乏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学生而言,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建议将本课程由传统的理论教学纳入实训课教学体系。

利用“本土化”的企业案例,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近感,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比如,在“领导理论”一节中引入“徐州市某商业银行前后任行长的领导风格”,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前任行长、后任行长,处理银行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结合所学领导理论对不同领导风格的优势劣势展开讨论;在“人员配备”一节中设计“徐工集团的招聘模拟”,学生作为应聘者参加招聘,引发思考与讨论。

32引入现代多媒体等视听手段

利用现代多媒体有针对地穿插富有感染力的经典影片片段、名人讲座、报告等。例如,笔者在讲解第二章“古典管理理论”之前,先播放影片《摩登时代》中的片段,这是一部反映19世纪2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在工厂中的应用,从感性认识开始,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去理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3设计“任务驱动环节”

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收集相关知识点并在课堂展示,学生和教师共同打分、点评。笔者讲解“组织机构建设”一节中布置这样的任务训练:查阅资料,设计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机构图、学院各系组织机构图、学工处、后勤集团、人事处、教务处等组织机构图,并分析学校现有的组织机构类型有何利弊,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34名人名企讲座进课堂

一个名人、名企的管理实践经验远比教材上的管理原则、管理原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名人效应”激励学生成功的动力。例如,在“领导特质理论”一节中,观看网络讲座“马云的一生”“俞敏洪在复旦大学的讲座”,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分享感受,感受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习动力与创业激情。

35游戏实训

利用游戏本身的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笔者在讲授“团队组建设”时,设计“传递水杯子”“你来比画我来猜词”的课堂游戏。在实训中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3级会计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全体学生自愿主动要求参与游戏实训。个别内向的学生通过游戏实训增强了自信,更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3]

36推行“实训技能”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