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常用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6:07

审计常用方法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重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造价审计是对工程经济效益进行监督和审核。积极开展工程造价审核是提高工程投资效益的重要方法,也是遏制工程投资领域的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工程审计的相关体制发展的不成熟,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审计工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导致审计难度加大。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工作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一、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重点

1、工程审计的基础和前提:合同、协议、招投标文件审核

应仔细研究合同、协议、招投标文件,确定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对签订的补充协议。大多数的补充协议都会对合同的结算调价条款进行补充或更改,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会进一步让利,但也有个别工程建设单位会给出增加工程价款的条件,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审计工作应严格审计这一部分。

2、工程审计的根本:工程量的审核

对工程量进行审计,首先要熟悉图纸,再根据工作细致程度的需要、时间的要求和审计人力资源情况,结合工程的大小、图纸的简繁选择审核方法。采用合理的审核方法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审核的质量和效率。审计方法主要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核法、筛选法等。要特别重视施工组织设计,即技术标准在工程审计中的作用。

3、审计重点:材料价格和定额子目套用

材料价格是影响工程总造价的敏感因素,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原则上应根据合同约定方法,再结合甲方现场签证确定材料价格。合同约定不予调整的,审计时不应调整;合同约定按施工期间信息价格调整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审计中要重视市场调查。对施工单位通过高套定额、重复套用定额、调整定额子目、补充定额子目来提高工程造价。在审核时一定要严格审核。

4、审计成功的保障:签证的审核

不少施工单位采取低价获取工程,然后通过施工过程中增加签证来达到获利的目的。大多数工程的最终结算价都比合同价款高出很多.有的甚至成倍增长,原因固然是多样的,但签证是施工单位增加造价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要严格审计签证的合法性、有效性。同时注意审计费率。

二、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常用方法

1.全面审计法

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量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

2.对比审计法

(1)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

(2)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如果基本相同时,说明拟审计工程造价是正确的,或拟审计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是正确的。反之,说明拟审造价存在问题,应找出差错原因,加以更正。

(3)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审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

3、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是抓住工程预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查的方法。审核的关键是: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价值较低、占投资比例少的分项工程,普通装饰项目、零星项目等,审核者很容易忽略掉,把重点放在了与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砼标号、砌筑、抹灰砂浆的标号等。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重点突出,审查快捷,工作效率好

4、、现场实际测量法

它是指审计人员亲临建筑物现场,对审计项目进行实地测量和观察,从而准确地审计已完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情况,发现疑点,验证事实,核实实际工程量,审定工程造价的一种方法。

5、分组计算审核法

分组计算审核法即相关项目、相关数据审核法。将预算中的各项目、各数据进行分组,并把相关的项目规划为一组审查或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数据基础的关系,对同组中其他某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进行判断。这种方式主要运用在工程量计算统筹法中,其优点在于方便地计算出主要工程量,提高审核工程预算的速度。

6、竣工图纸审查法

以竣工图纸为依据,审定工程造价的一种方法。基建工程决算审计,必须认真仔细地看清所有的竣工图纸,才能全面准确无误地计算审定工程造价的真实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所有的建施图、结施图、水暖电平面图、系统图;不仅要将每一张图纸看懂吃透,而且要将所有的图纸综合分析。结合工程竣工资料、设计变更及相应的工程签证,综合会诊才能发现问题、揭露问题。看图法是基建工程决算审计最基本、最普遍、最直观、最常用的方法,它贯穿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的全过程。

7、调查询问法

它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调查询问被审计单位参与基建项目管理的知情者,通过知情人事收集整理审计信息,以证实基建工程量与工程价款的真实性、合理性的一种方法。

8、实物测定法

它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各中会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与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及现场监理人员到建筑现场,对有疑点的隐蔽工程进行挖开核实工程做法与工程量、价款的方法。抽样测定法较为直接,容易验证出问题的真假,但是审计风险较大,所以一般在确有问题时方可实行抽样定点的方式。

9、筛选审计法

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我们把过去审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0,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审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审计。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审计速度和发现问题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计审查条件的工程。

总之,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工程造价审计已成为极具重要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土建工程预算审核人员对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应该积极提高,对于工程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还要进行详细的了解,对每个项目所包括的工程内容和施工工序彻底研究,这样才能对工程预算审核的任务提供帮助。我国的工程造价审核机制不健全、造价审计制度不完善,建议今后在多方面加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审计常用方法篇2

关键词: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常用方法;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财务管理工作逐渐体现出其自身价值,成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措施。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关注的焦点。工程预算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在预算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的意义

工程预算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预算管理有效开展的保证,主要指在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过程中,根据合同要求和国家的相关规定对预算的各项内容进行管理,满足国家国家的相关规定,并符合时展的需求,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的开展,节约成本,保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方式。加强建设工程预算管理,控制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是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预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作为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工程预算审计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全员参与、全程控制,是施工合同双方制定编制工程计划、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合同等程序的重要依据。做好预算审计工作,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及其准确性有着重要作用。实施工程预算审计工作,是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效率的保证,是企业施工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预算审计工作的实施,加大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强度,可以保证施工企业在预算范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同时,预算审计工作可以与员工的表现相连接,通过科学的激励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的问题分析

土建工程的预算审计工作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在预算编制上不科学。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部门预算编制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显得过于随意,缺少一定的严肃性。(1)预算思想观念陈旧,预算编制质量不能满足建筑需求。部门预算编制人员思想观念陈旧,不能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各项工作的准备不够充分,不能满足建筑的需求,影响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2)制定的政策也相关规定冲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在预算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创新,制定了新的制度,保证企业预算工作的有序进行。但是在工作中,这些制度不能很好的实现,甚至与国家的相关规定发生冲突,影响了建筑企业预算编制制度功效的发挥。(3)综合预算得不到实现。综合预算工作是建筑企业预算的主要内容,是企业预算质量的有效保证。

第二、预算审计人员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预算审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政策性较强,对审议人员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我国建筑企业的预算审计人员来看,主要有以下的几个问题。(1)预算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我国建筑企业的预算审计人员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员相对较少。这些人员经过多年的工作,缺少一定的创新精神,不利于预算审计工作的发展。(2)预算审计人员不能有效完成工作。预算审计工作的任务很重,相对的人员较少,每位工作人员要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休息的时间很少。而且对人员的要求很高,致使一些能力很强的年轻人没有参与工作的机会。

同时建筑企业缺少有效的监督。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对预算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影响预算审计工作的质量。

3土建工程进行有效预算审计的对策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制定科学的预算审计制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筑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也要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需求。土木工程预算审计工作也要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完善的预算审计制度。财务部门要对预算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审查,使预算执行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保证预算审计质量,促进部门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加强管理,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不断加强预算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其预算执行能力。预算审计人员是预算审计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素质决定预算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建筑企业要加强对预算企业审计人员的培训。定期的开展培训课程,提高预算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的法律知识,避免出现违法的现象,不断的提高预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预算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强化监督力度,保证预算审计工作有序进行。对预算审计工作进行有力的监督,是建筑企业发展俄必然要求,可以为企业赢得良好的信誉,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建工程的预算审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预算审计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卢熊.浅谈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资讯,2007,(02)

[2]吕华青,石红明.浅析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资讯,2006,(14)

[3]孔令辉.工程预算管理的作用及项目预算中制造成本的编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5)

审计常用方法篇3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型企业和信息型产业大多都正在使用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系统或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系统或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flgement,CRm)系统或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系统等,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同时企业所有运营环节都充斥着信息资源(包含各个部门大量财务数据和经营管理数据的数据仓库)。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中获取大量审计数据,面对被审计单位海量数据中蕴含着极其丰富信息的挑战,仅仅依靠只是将传统手工的审计流程计算机化的信息技术,如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等,很难满足信息时代审计的需求。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技术为被审计单位在面对海量数据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审计工作中引入对海量数据进行。轻松处理”的数据挖掘技术(如决策树算法、聚类算法、关联规则发现算法等),是对计算机审计方法的补充,“减弱”传统审计方法的限制条件,为现代审计开拓了便捷的路径。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审计方法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也是计算机审计方法探索的悄然趋势。审计人员在面对存在着复杂的审计环境和海量的财务数据时,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异常数据(因它在发现审计线索特征方面可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把风险尽可能降低,进而拓宽审计领域。

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孤立点分析方法来发现一些异常的审计现象,孤立点分析方法先对这些大量的审计数据进行预处理(除噪),然后建立数据挖掘模型,运用此模型分析出具有一定特征且小比例的异常数据,供审计人员决策分析时参考。

 

 

二、孤立点分析方法

 

孤立点分析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用来检测审计数据中异常数据的一项重要技术。由于审计分析中的疑点数据往往表现为孤立点,通常情况下,在对被审计数据进行分析时,常常选择孤立点分析技术。

(—)孤立点孤立点是数据集中与众不同的数据,使人怀疑这些数据并非随机偏差,而是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机制。在聚类分析中,有的数据对象不属于任何的类或簇,这样的数据对象在聚类中称为噪声,而在孤立点分析中,则称为孤立点。孤立点是个相对的定义,特别地,在审计领域,审计数据初始分布模型假设的不同,或研究者在不同的检测背景下,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鉴于很多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都会导致孤立点的产生,如人为执行错误或人为故意操纵数据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致使孤立点的产生,再如仪器测量错误、系统故障、数据总体中的自然偏差或固有的数据变异都会导致孤立点的产生,我们要对孤立点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但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要对这些孤立点保持敏感性,并分析出孤立点背后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来获取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二)孤立点分析方法1.孤立点分析方法的概念孤立点分析方法可简述为:给定一个有n个数据点或对象的集合及预期的孤立点数目k,发现与剩余的数据相比是显著异常的、孤立的、或不一致的前k个对象的过程。因此,孤立点分析实际上可以被看作两个子问题:

(1)在给定的数据集合中定义什么样的数据是不一致的,(2)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检测这样的不一致数据。

2.孤立点分析方法介绍(1)基于统计的方法当数据集的概率分布及参数(如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等,均值、方差)已知或需经多次验证并试图得出数据真实的概率分布或参数特征时,一般使用基于统计的方法。此方法尤其用于数值型数据。孤立点的确定主要审计需求审计人员数据挖掘结果结果处理是通过检验偏离统计模型的不一致数据,并统计出其个数,分析其性态。

(2)基于距离的方法Knorr和ng提出了一种体现孤立点本质的定义,即若一个数据对象与数据域中大多数对象之间的距离(相异度)都大于某个闻值,将此数据对象确认为一个孤立点。阈值的设定是在对被审计数据清洗,并检验其有效性之后,据审计数据所属行业的特点,将行业常规值预先设定为阈值,或经公式计算得出阈值。此方法有效的避免了基于统计方法中数据分布特征确定的问题。

(3)基于偏离的方法基于偏离的孤立点挖掘是通过检查一组对象的主要特征来确定孤立点。与给出的描述“偏离”的对象被认为是孤立点。此孤立点挖掘有两种常用的技术:第一种序列异常技术,是一种基于相异度函数(往往是审计数据集的总方差)的有效方法,预先定义样本集的一般特征,其余“偏离”这些特征的样本属于异常样本。第二种oLap数据立方体技术,在审计时,对那些标为异常的单元下钻,可能会发现更细节或较低层次的异常。

(4)基于密度的方法图1Breuning等人基于密度聚类思想的启发,于2000年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密度来检测孤立点的新方法,通过该数据对象周围区域的局部密度,与它邻近的局部密度之比来确定该对象的局部孤立点因子(LocaloutlierFactor,LoF),LoF的值越大说明该对象越可能是孤立点,需引起审计人员多加注意。该方法对发现局部孤立点有很好的效果。

(5)基于距离和密度的聚类和孤立点检测方法基于距离和密度的聚类和孤立点检测算法-(Distance&DensityBasedClusteringandoutlierDetectionalgorithm,简称DDBCoB),是将基于距离和密度这两种方法融合来确定聚类和孤立点。经过反复验证,证明融合了两者优点的DDBCoB算法可以对任意形状的聚类进行识别,可以有效地识别出高维数据中的孤立点。

(6)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孤立点williams等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孤立点检测算法(Replitorneurfllnetworks,Rnn),数据源往往使用通用统计数据集(一般较小)和专用数据挖掘数据集(较大,并且是现实的数据集),Rnn算法对大的或小的数据集的孤立点检测结果都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它不适于检测含有放射状的孤立点数据集。

孤立点分析技术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在两方面:一是审计数据预处理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清理和检测之后,通过规则集中预定义的孤立点识别规则。来识别此类数据是否为孤立点。二是异常检测(Hp让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判别孤立点是否可疑)。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对可用的原始数据进行采集、清洗以及验证,使之达到建模的需求,然而最关键的一步是在明确了挖掘任务之后,据数据的类型和特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孤立点算法,则审计人员选取以上介绍的孤立点分析方法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满足客户对寻求异常数据的审计需求。

 

 

三、孤立点分析方法在审计运用中的一般流程

 

图1是孤立点分析方法在审计中运用的一般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①审计人员提出需求。此需求往往是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识别出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或经营业务有些异常,需找出数据或业务中的噪点(孤立点),数据挖掘人员通过和审计人员的沟通来加深对审计需求的理解。在此进行的理解具体有业务理解和数据理解,其中业务理解包括据需求确定审计项目目标、评估审计目标的资源和审计人员的假设、确定数据挖掘目标、生成项目计划,数据理解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理解、采集原始数据并分析,初步检测数据质量、探索数据变量。

②数据挖掘人员在理解需求的前提下检验此需求能否用孤立点分析方法解决。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采用孤立点分析方法来分析疑点数据的,首先对孤立点检测算法的参数和孤立点识别规则进行预定义,然后调用数据清理算法对被审计数据进行清理,来提高定位孤立点的精准度。

③数据挖掘人员提出挖掘模型,并向审计人员详细的介绍此模型的功能和作用,进而他们可以对模型的算法细节进行商讨并加以确认,最后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试用;④审计人员在理解挖掘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所产生的挖掘结果进行评价。

⑤审计人员对所试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得出的结果进行评价时,若此数据挖掘模型不符合审计需求,此时,要对模型以及模型的输人参数值等进行反复的修正和完善,即不断调试模型的输人参数值,不断完善模型来迎合审计需求。

⑥若数据挖掘结果是异常并且是重要的,则符合审计需求。

⑦若数据挖掘结果是异常但是合理的(若由于固有数据变异性引起的结果等),或异常但影响较小,达不到重要性水平,此时审计人员对原来假设审计数据有异常的情况不予处理。此重要性水平,主要依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审计项目的了解情况等。

另外,在建立数据挖掘模型初期,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审计人员提出的需求与孤立点算法的融合程度,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审计人员和数据挖掘人员对审计需求的理解、孤立点分析算法及数据挖掘模型的确定、算法与审计需求的融合,这些过程将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论证的过程,以确保最终形成针对性强、实时的、最优的挖掘模型及方案。

综上所述,建立数据挖掘模型是一个与或的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论证,通过分析提出的不同特征的数据或目标,来确定最佳孤立点分析的算法,从而达到审计的目的。

当然,最佳算法只是相对的,只是符合当前挖掘出的数据、目标及审计环境。对于实时的用户需求及实际的审计目标,作为审计人员要深刻理解各类算法的相似点和相异点,集各类算法之所长,合理的组合或改进,形成符合审计需求的孤立点分析算法。可以说,在数据挖掘过程,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在算法选择和模型建立时都需要人的参与,同时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和数据挖掘人员,需要他们时时沟通和配合。对于挖掘得出的结果,审计人员还需结合自己对审计项目的了解程度,并证实先前的孤立点假设,寻找出疑点,并分析出现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给客户一个满意的、可以正常使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对于挖掘结果可能是审计问题线索证据的,需要审计人员进一步追踪、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延伸调查,对新的疑点运用恰当的孤立点算法进行深入挖掘,探寻异常问题的本质。

 

 

四,总结

 

审计常用方法篇4

内容摘要: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需要进行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通过对绩效审计方法特征的分析,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做法,探讨了我国绩效审计的方法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传统审计绩效审计

开展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事业创新的内在要求,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迫切需要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尽快建立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绩效审计方法及其特征

(一)绩效审计的涵义

绩效审计是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它兴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主要国家。绩效审计就是由独立的审计机关和审计师,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计。经济性就是要求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也就是节省的程度;效率性是指在资源投入或消耗一定的情况下,力争取得最大产出,或者是在产出一定时使所需投入或消耗的资源最少;效果性是指既定的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一项活动预期影响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关系。

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促进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实现资金运行的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高效、持续的发展。

(二)绩效审计方法及其特征

审计方法是审计师用于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与传统财务审计相比,绩效审计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绩效审计方法的一般性。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联系紧密,传统财务审计中一些与查账工作联系不很紧密的方法,如审阅法、查询法、观察法等固定的传统方法可以应用到绩效审计中,只是应用目的、对象、方式与财务审计不同。

2.绩效审计方法的多样性。传统财务审计的目的和对象比较固定,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是针对财务审计对象和目的设计的,不会因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性质不同区别使用,审计方法相对比较固定。绩效审计对象多种多样,审计目的各不相同,不可能用固定的审计方法来审计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的审计项目。实践中应针对不同审计项目设计出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方法。

3.绩效审计方法与其他学科方法的融合性。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经济科学领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英国国家审计署就认为审计方法来源于多学科,包括审计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孟加拉国最高审计机关制定的《绩效审计手册》指出:“为了实施绩效审计,可以从其他学科借鉴可用的工具和技术,只要选定的技术适合审计的需要和环境的要求”。

4.绩效审计方法在使用中的综合性。绩效审计方法的使用常常是非独立性的,实践中往往结合使用,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如文件查阅和文件审阅的结合使用,调查与访谈、观察、比较等方法的结合使用,管理分析、运营分析、环境分析的结合,咨询与化学实验的结合等等。与传统审计相比,绩效审计方法的综合性的范围更广、程度更高、涉及学科更多。

国内外绩效审计方法

英国绩效审计方法。经过实践,英国国家审计署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包括质量控制法、调查法、问题解析和碰头会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法等。

瑞典绩效审计方法。瑞典审计局为了获取审计证据,确认因果关系,核实有关结论,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平时比较常用的审计方法有访谈法、举办研讨会、利用专家、观察法、文件审阅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据资料整理及预测法等。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方法。除常用的方法外,澳大利亚审计署突出强调重要性原则、分析性复核、抽样技术、审计调查、项目分解等方法在绩效审计中的重要性。

日本绩效审计方法。日本会计检查院非常重视积累并利用过去的审计信息,重视从其他各个方面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建立并利用局域网储存大量信息,随时可以进行信息的比较以发现线索。另外,会计检查院聘用多学科人才,以解决审计中的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

国内绩效审计方法。主要有文件查阅法、文件审阅法、访谈法、二手资料的评价和使用、调查法、现场走访、观察法、个案资料、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等。

绩效审计方法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绩效审计方法主要包括:

(一)收集数据的方法

文件检查。包括文件查阅和文件审阅。通过查阅文件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对本审计领域有一个整体把握,寻求审计判断的法律依据,查找审计所需的相关记录或统计资料。文件审阅是对文件资料进行检查式阅读,这是所有类型的审计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方法。通过审阅掌握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制度建设及其完善情况,指出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并取得事实证据。

抽样和案例。绩效审计中经常要用抽样的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通常审计师不可能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信息,运用从总体中抽样并对样本进行测试得出结论就很必要。由于资源有限,样本数量一般不会很大,为了获取更多的深层信息和证据,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对抽样方法进行补充,即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去证明问题确实存在。

分析二手资料和文字查寻。二手资料的分析涉及被审计项目的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历史材料、过去的评价等。审计师对来自被审计对象和其他机构过去开展的审计和评价工作的各种文件进行检查、验证,帮助审计师更新并扩大对当前审计项目相关信息的掌握和了解。

调查。这种方法是为了从比较分散的群体中获取对某一事项的评价意见和信息。事先要采用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然后向这些调查对象邮递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进行询问。该方法易于操作,但是准确性差,需要进行比较多的判断,要有一定的样本数量。

访谈。访谈需要使用不同的技巧,满足不同的需要,如拟定访谈大纲,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正确引导被访谈者,使谈话围绕主题展开,做好记录等。

研讨会和听证会。在审计的不同阶段,举办研讨会和听证会可以获取专家领域的知识,听取正反两方面的意见,讨论观察到的问题和可以采取的措施。

聘请专家。为了获取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意义的技术、知识、技能,需要组成核心小组、参考小组、专家组。这些小组可以为审计活动或过程所涉及的有关人员的意见提供参考信息。

科学实验。审计评价过程中的有些资料可以从相关部门直接获取,但必要的直接检测有时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间接资料不可信、带有倾向性或者不完整时,就需要审计师亲自组织人力进行直接检测。

观察。审计师到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现场、仓库、工地、车间等进行实地观察,为进一步审计提供线索。通过观察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了解制度的执行情况、设备的使用情况、实地工作人员的意见,获取其他补充信息,发现进一步审计的线索。

(二)汇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科学的比较分析方法将反映被审计单位业绩的有关数据指标与相关的投入、业务指标、判断标准等进行对比,找出不同时期同一性质的若干数量差异,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活动运行状况,发现其优势或不足,为审计结论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是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事项比较,也可以比较不同成果和项目,用于比较的指标值应该口径一致。

事前事后分析。将被审计单位项目执行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判断项目参与后的影响,分析项目投入后的绩效。

(三)对统计信息的技术分析方法

数据分布分析。审计师可以将统计数据的所有数值,以柱状图或曲线表示出来并进行分析。从数据的等级可以观察某个因素是否达到平均数;从数据的分布可以决定某个变数是否达到审计标准;从数据的形状可以评价风险。

回归分析法。评价和分析各个可变因素发生联系的程度,审计师可以运用回归分析法,如测试假设与真实的关系、确认实际与预期的差异、预计未来的价值等。

(四)数量与质量分析法

数量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指的是对项目的成本和效益进行研究,确认项目的效益是否大于成本,以及大于成本的程度如何;成本效果分析法主要是对项目的成本和效果进行比较研究,通常以每单位成果所消耗的成本表示的,这种分析可以确定实现既定方案最经济的手段,或者是以一定的耗费能够获得的成果达到最大值。

审计常用方法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控制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对财政经济秩序的维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比较于常规的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非常的特殊,并且影响审计风险的成因也较为复杂。为此,应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提高审计质量,以促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良好防范和控制。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

1.客观因素

(1)会计环境: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变时期,会计所需的法律环境的变化较快,相关的制度和准则不够完善,如会计造假、漏税、贪污盗窃、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层出不穷,给审计机关造成的审计风险较为严重。

(2)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审计机关必须服从本级政府的领导,由地方政府提供相关的审计经费,而审计业务管理工作受上级审计机关的管理。当地方利益受到审计的碰触时,由于多方面的压力,审计机关难以对公正的审计意见进行发表。为此可以看出,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权并不能得到良好保障,进而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有所加大。

(3)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言,其与财务审计、财政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有着一定的差别。实质上,经济责任审计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风险转移至审计部门,而审计对象的任期时间一般比较的长,这也就使得审计风险有所加大。由于单位部门会计资料较为繁多,有关财务收支确认和资产负债损益等相关工作量较大,而新的财务人员并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掌握,也就使审计工作的实施变得困难起来。

2.主观因素

(1)落后的审计方法:传统的审计方法对实质性测试较为注重,而对于内控制度测评就有所缺乏,不能够达到突出审计重点的目的,形成“抢芝麻,丢西瓜”的局面,对审计的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2)审计人员知识水平的有限: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不仅包括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涉及有宏观经济、法律、工程、机械等方面的内容。为此,作为审计人员,就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才能够较为有效的完成审计任务,并且对领导经济责任进行正确的评价。不过,能够掌握计算机、机械、法律等综合知识内容的会计人才并不多,在加之审计任务的繁重,使得审计人员的知识较为单一,难以真正意义上促使审计质量的确保。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1.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注重

在现代审计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作为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的作用非常的大,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也尤为关键。内控制度的健全对资产安全与完整非常重要,能够及时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纠正,使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得以有效保障。基于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与管理,内控制度评审的有效完善能够促使对企业领导干部管理水平的全面了解。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引入进来,有机结合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账目基础审计方式,进而一方面能够促使审计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对计风险的降低非常有效。

2.审计方法的科学运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财务收支应该作为基础工作,另外还有突破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不仅能够对传统的审计方法进行有效的运用,同时还能够借助一些先进的方法作以辅助,结合调查与账面审计,并注重非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一般来说,采用的审计方法有账户余额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将相关审计工作的诸多资料和内容进行对照,对异常情况进行察觉,使审计策略和重点得到有效确定,一方面促使审计工作的压力减缓,另一方面促使审计风险的有效降低。另外,实质性测试会计资料之前,对于实质性测试的重点,要依据符合性测试结果进行确定,实质性测试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防止审计资源的不足对审计风险的发生程度的影响。

3.审计手段的改进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对于审计结果的具体情况,组织人事部门的需求也是比较的急。这一问题的解决实质上是对审计手段的改进,即审计方法的科学有效。(1)审计线索来源的拓展。作为审计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坚持走群众路线,并且对举报信箱、举报电话、走访和座谈等形式进行有效设立,促使审计内容、方法、重点的确定,进而促使审计风险的减少。(2)常规审计成果的利用。通过财务收支的全面调查,能够对责任人的廉洁与否进行反映。对之前的年度审计档案进行调阅,掌握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失误,并且对新问题的存在进行分析,以审计的着力点、切入点,对审计风险进行降低,这一举措尤为关键。(3)对于责任人利用职权进行的回扣和转移支付,必须坚持一级、二级、三级会计单位调查的结合以及本级会计单位与相关会计单位的结合,将内查与外调、重点与一般、查账与查实充分联系起来,促使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而言,其责任要求非常的高,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也尤为复杂,存在着较大的审计风险。这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此,应该促使审计队伍建设的不断强化,投入大量的教育培训,以多种教育形式进行后续教育的实施,使审计人员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进而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实现执法水平的有效提高。在这一方面上,就要以人为本,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改革,结合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促使干部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完善法制建设,通过现代制度基础审计、计算机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加强审计工作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并且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面的审计队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说,其内容和结构非常的全面和复杂。而作为审计人员,应该积极进取,总结经验,用过多种方法的改进和实践,促使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从客观上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和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进而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审计常用方法篇6

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这一点符合国家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国家审计成本的较少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与国家审计同时发挥审计作用的还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国家审计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或社会公众利益;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内部集团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维护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团体的利益;社会审计则是一种受托行为的中介服务,因对委托的审计客体发表公正性的审计师意见而倍受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社会审计的有偿性往往会使最终发表的审计师意见受制于委托人。因此,具有法定独立地位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审计的效率的有效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行为有的放矢。其必要的审计路径为:利用审计客体提供的资料评估其经济活动行为找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可能疑点分析疑点对经济活动行为影响程度确定审计样本收集审计证据求证问题的真实性。

二、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

三、审计经验判断法

审计经验审计实践是审计人员长期从事审计实践积累的结果,因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持续学习专业技能能力以及接触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工作时间的差异性,使得每一个审计人员所获取的审计经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因此说审计经验具有独有的特性。厚积薄发是审计人员最典型的特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审计也不例外。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所形成的审计经验就是通过从事、分析和总结一个个典型的审计项目或审计案例的基础上取得,并通过长期的审计实践培养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敏锐性与直觉,形成了以揭示审计客体舞弊问题存在为国家审计的基本理念。此外,审计经验也审计人员对日常生活、经济活动行为和社会交往中细节的关注与感知。审计客体的千差万别性长期以来一直挑战着审计人员对不同领域知识与信息的持续获取能力,审计经验或审计专家经验也往往决定着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就如同传统中医中的国粹“望闻问切”一样决非一日之功夫,诸多的客观与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不同的审计人员所形成和拥有的审计经验是不同的。国家审计的核心一般不发表审计师意见(外资审计是个例外),主要是报告所揭示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性,所以国家审计过多关注的是对审计客体舞弊问题的揭露,即审计人员凭借审计经验能够尽可能的揭示问题存在的真实。由于审计经验的独有性、差异性的存在,审计人员的审计路径也将是不同的,但最终结果是以完成审计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四、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

按照资金的流程实施审计是审计人员最常用的审计方法之一,此方法适应于专项资金或单一资金的追踪检查,通过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检查是否存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跑、冒、滴、漏”行为,直到资金最终的合法、有效、效率和效果使用。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经常会发现因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资金“渗漏”或“蒸发”的现象,使专项资金的使用达不到预期目的或专用目的,损害了资金使用者的切身利益。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在审计实践中具有明显的审计效果,资金流转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审计人员的可控制范围之内,其缺点是耗费时间、精力,也扩大了国家审计成本支出。在具体的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往往采取抽样的方式确定样本,完成样本审计的流程过程以期获取舞弊存在的证据,从而决定是否放弃或扩大审计样本。审计路径:确定源头资金总量确定资金流转环节审查流转环节资金的安全存在性计算资金流转的时间性审查资金流转末端的完整性测试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性。

五、走访调查审计法

当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有预谋的从事舞弊活动事件时,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不起作用的,审计人员所接触到的记录经济活动行为的载体似乎是合规合法的,此时审计人员已经很难就会计资料所记录的事项作出符合审计目标的专业判断,可审计直觉与审计经验使审计人员觉察到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审计人员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直觉判断,选择走访调查的审计方法很可能会得到令审计人员十分惊喜的审计线索或审计证据。走访调查哪些对象、谈话技巧与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以及陪同人员等因素都在影响着真实结果,实践证明,审计人员按照审计目标的需要突击而秘密的进行会有明显的效果,反之,如果审计人员将走访调查事项告知被审计人,走访调查的结果往往令审计人员失望或无功而返。此方法面对基层、社区审计、资金量小点多面广、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经济行为事件发生的诸多活动行为审计效果十分突出

,在老百姓中影响很大

六、分析性复核审计法

几乎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使用的一种方法,分析性复核顾名思义就是在面对审计客体所提供的各种资料记录的载体上,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在审计人员收集到的相关联的审计记录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推断、验证、计算以及法律法规的量度,进一步核实其提供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通过审计人员理性的分析与复核作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从而揭示出问题存在的真正根源。

七、环境因素影响审计法

环境因素影响审计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作业时要要考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以及审计客体自身环境的影响,可能导致舞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审计判断的一种审计方法,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通过对审计客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作用力,作出符合审计目标和能够收集审计证据的基本线索依据,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进行审计作业。

八、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审计法

抽样审计是确定审计样本的一种审计方法,是基于审计成本与审计时间的制约而考虑的。从技术手段上看,抽样审计潜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或是因样本的确定可能导致舞弊不能被揭示的内在存在性;从实现审计的目标来看,抽样审计是在一定成本与时间的基础上能够相对效率的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样本是基于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当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审计人员可能会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九、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

此方法也是审计实践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审计方法,即通过实物的现场观察与实际计量的手段来核实资产账面记录的真实性、存在性和准确性,通常使用的审计工具是各种类型的度量衡,如卷尺、电子称等计量工具。如对粮食企业、煤炭企业的审计来核实真实的库存和产量,对基本建设项目核实工程量和查看项目的形象工程进度也多用此方法。

十、部门行业对比审计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他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对照考察,比较其异同,进而予以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在国家审计中对比分析法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始终,在审计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审计分析诸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对比分析的方式和方法种类较多,具体应用中往往存在方式选用不当或者方法应用混淆等问题,导致审计情况分析出现误差,降低了审计成果的质量。在对比分析法中常用的方法有百分比、比率、绝对比、相对比、倍数比和比重等,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具体情况会作出一种或几种的选择进行比较与求证,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同时,在正确选用对比分析时,还要考虑选用最适合的对比方式,然后才能运用分析方法实施具体分析,只有选用科学的对比方式、方法进行分析,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纵向对比、横向对比、计划与实际比、整体与部分比和综合对比。

一、效益评价审计法

效益评价审计法是目前审计中的难点,通过审计客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行为,利用数学计量或数理统计原理,在内部控制制度相对完善的状态下,有针对的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或体系,科学、合理、细致的计算出经济评价的各项指标,反映经济的节约与效率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主要是考虑资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国家审计项目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目前审计的重点虽然还停留在传统的揭错防弊的制度基础审计上,但随着大量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所暴露出诸多问题,效益评价审计已经开始被审计机关重视,也倍受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特别是对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效益评价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主要评价的是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因不同行业部门所赋予的经济管理职能不同具体的评价指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进行效益评价审计时对于具体的审计项目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国家审计项目中一般对效益评价分为两类,一类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益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的核心是在法律法规的制度约束的架构中,企业在保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前提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审计实践中已经量化了可比对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成熟和客观;另一类为履行公共管理部门的审计效益评价,其核心是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能力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力,在审计实践中还没有相对科学、成熟的评价指标,审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审计的最终成果要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对审计环境、新知识的掌握等因素的影响。

二、ppS确定样本审计法

ppS确定样本审计法是目前国际审计界最流行的一种审计方法,其核心是通过一定的审计样本的选定去组织实施审计以期客观的完成审计目标,样本的抽取排除了主观人为的影响力求客观公允,实现审计风险与样本选取数量、审计成本的相对均衡。此方法适用于大型数据库管理或经济业务发生频繁的行业部门,是对抽样审计的进一步规范。因为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与社会公众的可接受性或容忍性之间的矛盾,审计样本的选样决定着审计的最终结果的优劣。特别是在面向数据库的ppS抽样中,ppS抽样只能对数值型字段起作用,对字符型字段无效,其特点是面值越大,抽中的概率越大,小面值的样本也抽取,概率较小。ppS抽样分为一般样本和重点样本,在实际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区别对待,以确定“风险水平值”和“误差值”。

三、SQL语句查询审计法

当审计客体向审计组提供的审计资料是一张软盘时,审计人员如何开展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广大审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借助SQLSeVeR结构化查询语句从事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目前广大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的eRp计划的组织实施,传统的以纸制为载体的会计凭证和帐簿将会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逐步消失,国内部分大型的企业事业单位和跨国公司已经率先摆脱了手工记帐方式,审计客体已经没有了传统纸制载体所反映的会计资料记录,所有的反映经济活动行为记录都以不同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就是在目前的县一级水平也大多数实现的计算机的数据库管理,只是因为观念的差异性使得手工记帐与电子帐并存运行。我们不可否认会计是审计的基础,会计工具的革命也势必导致审计工具的革命,否则审计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在电子帐的基础上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员与审计人员通过近年来的审计实践经验的积累开发出很多的审计软件,期望推广审计软件实现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飞跃,可任何审计软件的开发几乎都是在SQL语句的基础上的拓展,仅仅解决了审计人员对电子数据帐的人门审计问题。由于审计客体的经济活动行为的数据化存储与管理与传统纸制帐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舞弊的手段与方式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如何面对数据库的审计已经开始对从事传统纸制帐本审计

的审计人员进行排斥。审计路径:采集数据取得数据贝份获取有用的数据信息找到所需要的字段使用SeLeCt语句设定条件分析查询结果揭示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审计人员最基本的工作理念,审计方法的使用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就具体一个项目审计来说也往往是多种审计方法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审计经验、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社会综合知识与日常生活阅历以及道德品质的巨大差异性,这些都会影响到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有创新的审计方法也回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但可以肯定地说审计方法是为了揭示审计客体舞弊而存在和发展的。

审计常用方法篇7

关键词:分析性复核;审计实务;运用

分析性复核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金额、比率或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的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取得审计证据的重要审计程序,该方法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来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

一、分析性复核的主要特征

(一)分析性复核程序是获得审计证据更客观的方法

与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等其他审计取证方法相比,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是基于会计信息以及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其内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稳定的,只要审计人员分析得当,合理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分析性复核程序就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审计证据,为以后阶段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导。

(二)分析性复核程序广泛运用于审计的各个阶段

在审计准备阶段,分析性复核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深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编制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分析性复核可以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收集与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证据;审计报告阶段,分析性复核可以用于被审计事项总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

(三)分析性复核程序可以节省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分析性复核程序是利用信息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并不局限于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其它审计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存在的证据进行收集以及检查来证实审计人员的判断,两者相比,成本是不同的。分析性复核程序通过模型的构建以及审计人员的经验以及专业知识就可以判断,从而大大节省审计资源。

二、分析性复核的主要方法

分析性复核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定,以下是审计人员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

(一)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若干期财务或非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或发现异常变动的方法,它是分析性复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趋势分析法的主要运用形式有:

1、前后期资产负债表项目变动趋势分析;

2、前后期利润表项目变动趋势分析;

3、前后期财务比率的变动趋势分析;

4、特定项目前后期数据的变动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法直接将若干期的同一指标进行绝对值比较,或将该指标占另一指标的比重来进行比较,来发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以此总趋势和审计人员已经掌握的其他趋势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判断被审计单位某些财务数据存在错弊的可能性。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计算一些通用的财务比率,并将这些比率与人们普遍认为合理的一些标准进行比较的方法。常用的财务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比率分析法具有以下优点:

1、所用资料直接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使用方便;

2、财务比率横向可比性较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企业的被审计单位,都可以使用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和比较。

与此同时,比率分析法也具有明显的弱点:

1、全部数据来自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本身存在固有局限性;

2、若简单将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和所谓的标准值进行比较,不再对有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不容易揭露被审计单位蓄意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

(三)时间序列分析法

时间序列是指观察和记录下来的一组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数据。时间序列分析法是通过对以往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研究出某一经济数据随时间推延而发生变化的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推算出特定时间该经济数据应有的合理水平,并以此作为审计期望值与被审计单位账面值进行比较,进而判断被审计单位账面值存在错弊的可能性。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法有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直线趋势法等。

时间序列分析法主要依据过去规律对未来的影响能够比较精确地推算出审计期望值,对于内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被审计单位,其推算结果可以为账户金额的合理性提供比较有力的证据。

三、分析性复核的主要运用

(一)分析性复核程序在风险评估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风险评估阶段,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或者与其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识别潜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帮助审计人员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分析性复核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的具体运用

实质性分析程序与细节性测试都可以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此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质性分析程序不仅仅是细节性测试的一种补充,在某些审计领域,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而且数据之间具有稳定的预期关系,审计人员可以单独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三)分析性复核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具体运用

在审计完成阶段,审计人员需要通过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符合,以此来判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整体是否公允。

四、分析性复核的局限性

(一)分析性复核的使用有一定的前提

作为分析性复核的信息资料之间必须存在着某种相互印证、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这种依存关系必须是可预期的,用来作为分析性复核依据的信息资料必须具有可靠性,否则,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将失去有效性。

(二)分析性复核难以得出精确的结论

分析性复核的结论是一种对被检查事项总体上的合理性判断,它无法给出被检查事项的准确性,对于性质重要、相关检查风险较高的项目,分析性复核应慎重使用。

(三)分析性复核的有效运用有赖于审计人员专业判断

审计常用方法篇8

[关键词]审计证据类型;审计风险控制;审计技术;电子审计证据;信息化环境;

一、引言

审计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不仅得到各个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16]。审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常见的审计证据有下列几种[6]:(1)以书面形式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书面证据。(2)以实物形式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实物证据。(3)以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证明审计事项的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即电子审计证据。(4)与审计事项有关人员提供的口头证据。(5)专门机构或者专门人员的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6)其他证据。

审计风险问题也是审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46],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改变,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与改变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因此,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的控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这一需要,国际审计实务界提出了cobit(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erm(enterpriseriskmanagement)、sox(sarbanesoxley)it控制等理论[7]。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12年的全球技术审计指南《信息技术风险与控制》(第2版)对信息技术的相关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8]。笔者曾基于云平台整体控制与应用控制、云平台选择、云平台服务三个视角,初步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实施联网审计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3]。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问题对于开展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对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审计技术及其相关类型的审计证据分析

一般来说,传统环境下审计人员采用六种常用审计技术来获取六种基本的审计证据[46]。表1列出了六种常用审计技术和相应的审计证据类型,并给出了一些审计项目中具体程序的实例。

重算法就是审计人员把被审计单位已经完成的计算重新再算一遍,以验证被审计单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审计软件或人工来完成重算,对重算过程中发现的异常再做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使用重算法可以获得高可靠性的审计证据,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为了能获得强大的、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必须对原始计算的每一个重要部分进行重新计算。

观察法是指查看相关政策或程序制度在被审计单位是如何被应用的。它可以提供某一指定时期内相关绩效和情况的可靠的审计证据,但它不能反映其他时间段或较长时期内的绩效。审计人员每次察看被审计单位人员开展会计和控制等活动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确认法一般是采用书面的方式来验证会计记录。直接和独立的外部部门联系是审计中一种广泛应用的确认方法。比如,国际审计准则(isa505)[7]就推荐使用外部确认法来审计应收账。

询问法一般指从独立的部门、被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那里获得口头证据。询问法用来从被审计单位和外部获得信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询问法可以获得重要的审计证据,但是不能提供充分的没有重大错报的审计证据。通过询问法获得的审计证据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验证。

检查法是指审计人员查看相关记录、文档和固定资产。现场检查有形资产可以提供关于有形资产是否存在的可靠证据,但不能提供关于这些有形资产所有权问题的可靠证据。

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使用研究和比较的方法获得关于财务报表的证据。分析法是不同于以上所列五种常用方法的另类方法,它包括审计人员所使用的不符合以上五种方法的其他所有方法,其分析程序包括从简单的比较到复杂的数学模型[8]。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常用的技术一般会被分成更具体的程序,而审计人员则把这些具体的程序应用到一个审计项目中。

三、审计证据的合适性、可靠性与充分性

运用审计技术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有合适性、可靠性与充分性。

(一)审计证据的合适性

审计人员在完成财政报告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获得相关的审计证据。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获得充分、合适的审计证据来作为发表审计观点的基础[4]。会计记录(如日记账、分类账、会计政策手册、计算机文件等)是财务程序的主要审计证据,但不是支持财务报表的充分的、合适的证据。审计人员必须通过个人知识、文档检查、公司职员询问等方法来查找证实这些记录的相关证据。通过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可以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公正地了财务报表并判断财务报表的合规性。

识别审计证据是审计的一个关键步骤。为了对一个审计项目形成公正的审计意见,审计人员需要获得审计证据来达到两个目的:(1)合理判断财政报告认定是否是正确的;(2)为审计报告中所表达的审计意见提供逻辑支持。

审计证据的合适性涉及证据的质量方面。为了实现审计证据的合适性,审计证据必须是相关的和可靠的。相关的审计证据可帮助审计人员实现审计目标,这意味着它必须涉及至少一项财政报告认定,否则它就和审计人员不相关。

(二)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取决于其性质和来源。图1所示的审计证据层次结构图证明了审计证据相对的可靠性,可靠性层次结构图从最强的审计证据开始,到最弱的审计证据结束。

 (4)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产生、传递并最终存贮的内部证据一般被认为可靠性较低。一些这样的内部证据可能很正规,但并非权威可靠。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这些文件的可靠性取决于被审计单位产生和处理这些文件的内部控制质量。另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证据,这些内部证据一般也比较容易获得,且所需的成本较低。因此,如果内部控制较好,这些内部证据可以被广泛使用。

(5)通过使用审计人员验证过的特定数据进行分析而获得的审计证据被认为相当可靠。

(6)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所给的口头和书面描述一般被认为是最不可靠的审计证据,这些描述应该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来加以证实。

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审计证据的合适性并选择最可靠的审计程序。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如果不能使用监盘和重算这些最可靠的审计方法,或者使用这些方法的审计成本过高,审计人员可以向可靠性层次图的下面移动,选择当前条件下最佳的审计方法。另外,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高度可靠的审计证据来源很难获得,比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交易没有留下交易痕迹。这种情况可能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可靠的证据一起才能支持财政报告认定。如果审计证据来自两个相互独立的来源,且是相互一致的,那么这些证据就很有说服力。总之,审计人员应该是在考虑成本效益的情况下,获得最可靠的证据,达到特定审计目标。

(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考虑的是对于一个审计项目来说合适的审计证据多少才是足够的。对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职业没有正式的标准,这给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提出了问题。然而,实际上审计结论必须基于足够的证据,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其他审计人员(监督人员和复审人员)和外界(如法官、监管机构或公共会计监督委员会督察)的审议。检测审计证据充分性的真正测试方法是“别人能否通过你的证据获得和你同样的结论”。

由于审计方法和会计学自身的局限性,审计人员不能获得绝对的鉴证,因此,当审计人员判断什么时候收集的审计证据足够提供合理鉴证时,专业判断是必须具备的。

事实上,重要的审计证据很难获得或者获得成本很高都不是未能获得审计证据的充分理由。如果审计人员未能获得足够的、合适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该发表附带条件的意见或放弃表达审计意见。

四、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了没有意识到的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得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审计结论,进而受到有关利害关系人或潜在利害关系人的指控,乃至加大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审计风险的模型定义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7]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人员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无能为力,只能对其水平进行评估,以便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由以上审计风险模型可以看出,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来降低检查风险。

用来支持审计报告内容的信息。这些信息仅能通过使用合适的设备和技术(比如计算机、软件、打印机、扫描仪、传感器或磁质媒体等)来获得。电子审计证据包括会计记录、原始文档、日记账和总账、支持性文件和其他任何形式的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可为审计使用的数据或信息。和传统的审计证据相比,电子审计证据具有两个特点:第一,电子审计证据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存在、逻辑结构与信息本身相分离的信息。第二,信息的来源、目的地、发出和接收的日期都没有和电子文档或其他信息格式集成在一起,因此,电子审计证据的来源更加难以被确定,相关授权人员的批准以及签名本身的真实性也更加难以被确定。

纸质审计证据和电子审计证据的比较如表2所示[9]。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证据的获取多是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被审计电子数据进行分析来完成的,也就是说,通过对被审计数据的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发现可疑数据,并通过对可疑数据的审计判断,最终获取审计证据。因此,审计数据分析方法是影响审计取证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和审计数据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两个指标,审计人员可以评价用于审计取证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的审计检查风险。根据评价结果,审计人员可以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同时,也可以根据用于审计取证据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的检测风险评价结果去优化这些方法,从而达到减少审计风险的目的。

六、结语

本文分析了常见的不同种类的审计证据并详细分析了审计证据的合适性、充分性和可靠性。由前文分析可知,一般来说,分析法获得的审计证据比较“软”,因此审计人员倾向于使用其他的五种方法来获得“硬”的审计证据。然而,分析法仍然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因为它可以从不同的来源信息中获得审计证据,并常常能提供一种独立的方法来获得关于财务认定是否正确的证据。

信息化环境下,重算法和分析法可以通过审计软件来完成[12],多数审计证据可以通过审计软件以电子形式获得。因此,当应用分析法时,审计人员应该对独立的、可靠的信息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marcoa,giusepped,robm,etc.whatsnextforinternalauditing?[r].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2011.

[2]陈伟.一种基于ahp的联网审计绩效评价方法[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5):4752.

[3]陈伟,smieliauskasw.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j].审计研究,2012(3):3744.

[4]intosaiauditcommittee.principlesofcomputerassistedaudittechniquesstudentnotes[r].2004.

[5]robertlb,harolded.computerassistedaudittoolsandtechniques:analysisandperspectives[j].managerialauditingjournal,2004,18:725731.

[6]陈伟.计算机辅助审计原理及应用[m].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7]isaca.cisareviewmanual2013[m].chicago:isaca,2013.

[8]iia.globaltechnologyauditguide(gtag):informationtechnologyriskandcontrols[m].2nded.altamantesprings:the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2012.

[9]cica.cicahandbookstandardsandguidancecollection[eb/ol].[2012

0908].http://www.cica.ca.

[10]smieliauskasw,bewleyk.auditing:aninternationalapproach[m].5thed.toronto:mcgrawhillryerson,2010.

[11]smieliauskasw,bewleyk.auditing:aninternationalapproach[m].6thed.toronto:mcgrawhillryerson,2013.

[12]cica.amatterofevidence[j].camagazine,1994(3):5758.

[13]isa.ifachandbook,ethicsandinternationalstandardsonauditing[r].newyork,2005.

[14]smithdg.analyticalreview[r].cica,1983.

[15]lavignea,mondc.astudygroupexaminestheissuesauditorsfaceingatheringelectronicinformationasevidenceanditsimpactontheaudit[eb/ol].[20120908].http://www.camagazine.com,2002.

[16]陈伟,qiurobin,刘思峰.一种基于数据匹配技术的审计证据获取方法[j].计算机科学,2008(8):183187.

审计常用方法篇9

关键词:审计计划,调查,内容,重点,方法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审计计划的指导思想,要想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以合理保证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做好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工作。

一、计划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

1、确定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按照相关审计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必须提前3日下达审计通知书。因此,进行前期调查的时间应确定在下达审计通知后进驻被审计单位后进行。

2、前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基本情况,索取会计报表、合同、会议记录等经济资料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考虑审计固有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二、前期调查的重点和方法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其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1、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前要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类别及经营特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类型、主要产业政策和具体会计制度以及影响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法规;了解其关联方和内部控制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2、了解基本情况的基本方法

(1)查阅行业业务经营材料。对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情况可通过以往的审计案例和行业报刊资料来获取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相关的成本、平均利润率等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情况可通过查阅公司章程、会议记录、对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程序、查阅正在履行的合同、分析近几年度的会计报表和纳税申请表来进行了解。

(2)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通过查阅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判断期初余额对本期财务状况的影响,并要重点了解上期期末已经存在的或有事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是否一贯性。例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未决诉讼、未决索赔、税务纠纷、产品质量保证、商业票据贴现等对本期会计报表的影响。

(3)阅读会计报表的同时,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依据报表中存货与主营业业务成本及预收账款项目的对应关系。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产成品、在制品的数量与资产负债表列示存货余额的适当性,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的交谈,可以初步了解人员结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及单位成本和目标利润的情况。毕业论文,内容。

(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例如,从内部审计机构获取企业部门机构设置,得知某些特点部门或下属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弱,了解有关企业管理层和机构的重大变化及决策程序,确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对于已经确认的关联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让每位审计人员都了解并注意收集有关关联方交易的证据。

(二)利用分析性复合程序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为制定审计计划做好准备。

1、计划审计前期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主要目地是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取更多的了解及其确认会计报表数据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波动,以便查找出存在潜在的错报风险领域。

2、使用分析性复合程序的方法

(1)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与比较。①绝对数比较。比如将本期金额(如应收帐款,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余额)和预期(上年数或本年计划数)金额进行简单比较,如相差较大,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预以重点考虑。②会计报表的纵向垂直分析,比如计算本期毛利率与预期数比较,以发现异常变化。毕业论文,内容。③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是审计人员和财务分析人员常用的分析方法。比如用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活周转率、产值利润率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

(2)估计期望值。①根据本期间内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负债平均数额的增加会导致利息费用的增加,应收帐款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坏账费用的增加。②根据会计信息同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例如,非会计信息指标的工人数、产品数量、生产经营场所的规模与可以预计会计信息指标工资费用、制造成本与主营业务收入的账户余额。

(3)执行计算比较。对于发现的重大差异或波动,判断其重要性,同时确定差异或波动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三)编制审计计划前要重视对重要性水平评估。

1、编制审计计划时,必须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制定具体审计计划时,要考虑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毕业论文,内容。

2、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前期调查时要关注会计报表、账户余额和交易额两个层次的重要性。①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评估,一般采用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例如,国外知名的会计事务所,习惯上用的固定比率法是以净利润的5%―10%、总资产的0.5‰―1‰,营业收入的0.5‰―1‰作为重要性判断基础。采用变动比率法时,对于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②对账户余额和交易额进行重要性评估时,把审计时间重点分配到错报或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

(四)审计计划前期对审计固有风险的调查是制定审计计划、关注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前提。

1、调查的重点是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承受外界的压力及其业务性质、容易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和账户交易额。

2、调查的方法。①通过询问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对诉讼案的调查了解,确定管理人员的诚信度,如果管理人员的经营诚信度高,那么固有风险就低。②通过对报表的阅读和查阅借款合同来了解管理人员是否遭受着异常压力,如果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率高、被银行逼迫还贷、企业已连续几年亚种亏损,那么管理人员受到的异常压力大,固有风险较高。③关注被审计单位容易错报的的会计项目,例如,被审计单位常常以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存货和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因此很容易产生错报或者漏报。④运用专业判断,确定账户余额的可靠程度。例如,或有损失,坏账准备,存活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等账户金额,出错的概率比较大,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其固有风险的水平。毕业论文,内容。⑤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期间,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和复杂交易。例如会计年度即将结束确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关联方交易以及下一会计年度初的销售退货交易,可能意味着被审计单位有“粉饰”会计报表之嫌,相应的固有风险较大,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期要特别关注。毕业论文,内容。

审计计划前期外勤调查工作结束后,审计组负责人应召集会议,紧紧围绕审计总体目标对计划前期调查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实务操作情况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程序,形成审计计划前期的调查材料,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项目计划,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审计常用方法篇10

关键词:新常态审计审计全覆盖能力提升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作为我国基础审计机关展开工作的文件,对我国审计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原则性的意见和要求,以促进我国审计机关实施好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革新政策和宏观调控,进而更有利于我国基础审计工作的全覆盖。

一、新常态审计全覆盖的含义

审计全覆盖就是指在审计机关法定的权限界限内,对全部管辖、分派、运用公共资金、国有财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工作领导人实施经济责任情况下,在一定周期内进行全面审计。实行审计全覆盖,要坚持党委和政府共同承担责任并且同步审计,做到应审尽审,审必严、严问责。

对于审计的全覆盖,国家审计长刘家义做了具体的陈述。一定要有深度,不能只追求数量走马观花;一定要对每个项目都要深入透彻审计;一定要有重点,要把着党政作为工作中心,掌握相关的情况,清楚审计重点;一定要有步骤部署,有计划实施,才能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完成;一定要有成效,在审计全面覆盖时,要查明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建议。

实行审计全覆盖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部门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实施审计监督的责任,是表现审计监督和保障的必然要求,是审计工作者需要具备的专项能力。

二、新常态下做好审计全覆盖的建议

(一)为审计全覆盖打基础,准确认识新常态

按目前经济的发展状况,新常态将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审计部门要把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依据,来设定相关的审计计划和年度规划,要把常规审计和重点审计相连接,年度规划与中长期规划相连接,以实施审计项目的全覆盖。通过现在已经创建的审计目标数据库,设立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轮审的办法,让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改变,使得年度规划和滚动规划相连接,并且可以由浅入深地为审计全覆盖打好基础。

(二)为审计全覆盖找切入点,积极适应新常态

在年初设计审计方案时就必须要与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相结合,把财政审计作为主题,把查处问题作为遵循,准确地掌握审计切入点,才能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达成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同时也要把财政审计当做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把查处和揭露重要突显的问题当做主要目标,把审计质量看做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年初设立工作方案的主要考量点,要充分运用审前的调查、排疑、锁定的效果,死守住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集中优势兵力、整合审计资源,深入查看重要事项,从而达成审计全覆盖的目标。

(三)为用新方法实现审计全覆盖,敢于引导新常态

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综合监督部门,就要认真探索事情的规律,拓展审计工作的新思维,用崭新的审计方案办法促进审计内容的全覆盖。把部门任务实施情况作为突破口,对部门的工作实行结果检查,程序倒查,以达成监督再监督,审计结果推进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大规模地进行自查自纠,把审计效果覆盖到整个行业。对估算执行、农村信用社、社保公积金、保障类安居工程等审计,要利用公安、人设、卫生等部门10万条多条数据,审查资金运转、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不断提升审计的质量和成效。与此同时,上级审计部门组织的大型项目,要采用互相交叉、上下合作的组织形式,也可以达到现实中地域性的资源共享全覆盖。

(四)为总的实施审计全覆盖,确实掌握新常态

通过利用内部审计、社会资源审计的革新审计合作方法,实际目标的全覆盖。在投资审计中要重点抓住有损国家利益,可以实施问责的突显问题,通过凭借社会审计的力量实行项目,在企业和社保审计中,通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资源审计的有效对应,是可以达成国有中的事业、行业审计全覆盖的。

三、新常态下监督审计全覆盖

(一)加强审计项目的科学统筹性

在当今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必须要革新审计的计划方案。要在“调整动态、重点突出、覆盖全面、盲点扫除”这十六字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再融合审计机关的现实情况和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合理设计年度审计项目的方案,才能达到一个审计项目方案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和统筹兼顾性。

(二)建立信息库以消除监督盲点

在新常态状态下,审计单位的性质和数量类别以及内部编制都是处在随时变化的阶段,而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就是针对其中要审计的全部目标。所以必须要依靠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创建更加完好的审计项目数据信息仓库,运用合理的科学方法安排审计方案和实施审计监督的全面覆盖,这样才能大量扫除审计监督中的盲点。

(三)控制项目管理提升质量成果

面对现在审计全覆盖政策,审计机关一定要坚守“没有质量的全覆盖都是无效的全覆盖”的原则,要严苛的监督。还要增强对项目的管理和审理等,审计中的各个工作步骤都要面面俱到,要设立一个符合当代新常态发展需求的审计质量管控方案,大力提高审计的质量,促进审计的成果转化,才能做到审计的有质量有效果全覆盖。

四、结束语

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审计工作面临从来没有过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给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指标,各级审计机关都要按照这项指标完成任务,才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进而才能促使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刚.如何做好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全覆盖[J].理财,2015,02:84